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控制策略

临床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控制策略

临床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控制策略

做好血常规的室内质控应注意以下几点

做好血常规的室内质控应注意以下几点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做好的应注意以下几点: 1、品在中应直立放置。 2、每天自冰箱拿出后,室温放置10分钟左右,再缓慢地颠倒,不要立即混匀。 3、检测完毕后,要用柔软的布或纸擦拭试管口和盖子上残留的液体,否则影响质控品的质量。 4、血常规质控品更换频繁,每批都要统计均值(非常重要,不要使用厂家提供的均值);SD沿用历史统计的数值即可,但应小于1/3允许总误差。 血常规不像生化实验受试剂批号、试剂质量、等影响,IQC经常出控,血常规IQC出控大致有: 1、:重复一次检测即在控了。 2、某一项指标(如WBC)出现时,要考虑该指标系统出现问题,如松动、检测部问题等。 3、如果全部指标偏低或偏高,多数情况是质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 校正系数是不能盲目更改的,只有用品或具有性的新鲜全血校准时才能更改。盲目更改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总之,血常规的IQC即非常“难”做,也非常“容易”做!

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单开始至实验完成检验,包括登记和发出检验报告单全过程中一系列实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 (一)分析前质量管理 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单开始至实验完成检验,包括登记和发出检验报告单全过程中一系列实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 (一)分析前质量管理 1.操作人员上岗培训: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对仪器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细胞直方图分析、异常报警含义、引起实验误差因素及仪器维护有充分了解。 2.仪器的安装和校正:仪器安放于远离电磁干扰源、热源的位置,实验台稳固,工作环境清洁,注意通风、防潮、防止日光直射。安装完成后或每次维修后,对仪器的技术性能进行测试、评价,及时做好仪器的校正和管理工作。 3.标本的采集和贮存:一般要求抗凝静脉血,尽可能不用末梢血。推荐用EDTA-K2抗凝。抗凝血标本室温下WBC、RBC、PLT可稳定24h,白细胞分类可稳定6~8h,血红蛋白可稳定数日,但2h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应及早推片镜检。 4.注意受检者生理状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运动、吸烟等对Hb、WBC和PLT均有一定影响,每日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也有一定差别。 (二)分析中质量管理:

(三)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1目标 使血常规检验的受到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 2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方面。 2.1血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2.1.1检验单的申请:检验申请单中应包含足够的信息,如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科室、床号、疾病的诊断,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与血常规检验有关的既往史等患者信息,以便检验人员查对。申请的检验项目应准确无误,如需特殊检验应注明。 2.1.2患者的准备:许多生理因素可引起血细胞数的改变,如剧烈运动、饱餐、饥饿、紧张等,常使白细胞数增加,所以在采血前应尽量避免这些生理因素的影响。在采血前患者应把自己的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告知医生,以便确定最佳的采血时间。 2.1.3标本的制备:高质量的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形态的完整。 2.1.4标本的米集 2.1.4.1详见《检验科标本米集手册》 2.1.4.2抗凝剂:血常规标本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 2.143标本采集后,立即将抗凝标本轻轻180度混匀8-10次。最

后再次核对病人姓名和号码。 2.1.5标本的运输和储存:采血完成后应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的时间。因为标本储存过程中,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 如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应在4-8 C低温保存,但不要超过4小时。 3血常规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3.1测定时间对标本的影响 3.1.1标本取好后,放置的时间长短会对标本的质量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用EDTA抗凝的静脉血标本,在标本收集后的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白细胞分类可稳定 6 ~ 8h ,但2h 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故做镜检分类者应及早分血片。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数据,则标本可以在2?8 C的条件下 保存24h。 3.2试剂的配套使用 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最好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原装配套试剂,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选择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其中溶血素的选择很关键,它直接影响到血细胞的检验质量。溶血素的质量不好,可以造成溶血不完全,使未溶解的红细胞计数到白细胞中,造成白细胞数假性增高,血红蛋白测定偏低。另外,也可能会使白细胞明显变形,使白细胞直方图异常,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不准确,甚至不能进行分类计数。 3.3仪器的校准

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对比分析

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常常会影响到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比分析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方法挑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的血液,利用血液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在不同采血部位采血检测发现末梢WBC、RBC、HGB的值小于静脉血,而PLT的值相反,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采血检查发现≥6h检测结果中的PLT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常规的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认识和掌握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积极避免,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和检验质量。 标签:血常规;检验精准度;分析 血常规检查也叫做血细胞检查,检查项目有血细胞检查、红细胞检查、血红蛋白检查、血小板检查等,检测其数量及其相关数据的计数分析[1]。血常规是临床诊断和鉴别疾病的重要依据,也是临床的基本检验程序。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的精准度可以大大提高医院的诊断效率,减少误诊漏诊现象的发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关系方面起到了缓解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挑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与病例。发现在患者平均分布在各个年龄段(1~80岁),男女比例为102:98。其他病例已经统计完整。做好抽血前后的护理准备。 1.2检验方法在患者同意的前提下抽取患者的血液,利用EDTA-K3抗凝剂制作血液标本待检。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目的的进行采血,观察患者采血前后的生理状况及变化。在抽血完毕后实用SYSMEX XE-2100对患者进行集中分析,并与患者病历进行对照分析。 1.3统计方法将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学处理,均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的采血部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同,表1可见末梢雪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值均小于静脉血,而血小板的值确相反。 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的结果也有影响。由表2可知≥6h检测结果中的血小板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此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血常规临床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20例,评价分析120例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并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标本采集、仪器、生理因素以及人为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结论血常规检查结果对于患者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相当重要,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严格控制具体的检测过程,保证采集标本质量,严格控制采集剂量、采血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误差。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方法;末梢采血;静脉采血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研究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男60例,女60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0±5.3)岁。 1.2检验仪器 血常规三分类分析仪,与之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全血质控物,一次性20μl采血吸管,血细胞分析专用的真空采血管。 1.3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例行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分析检验结果,并概括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1.4检验方法 待受检者休息15min后,取肘部2ml静脉血存储于采血吸管中,颠倒几次均匀混合后,留作备用;采集末梢血时,应采用针刺左手无名指深约2~3mm,将20μl全血与0.5ml稀释液进行均匀混合,之后对吸管进行反复冲洗,均匀混合,分别采用血液分析仪的WD和PD膜进行分析,末梢血需放置3min后才可进行检测,所有的标本必须在2h内完成检测。 1.5检测标准 检测时,必须保证保仪器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下,室内质控参数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检测标准,以白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为标准。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比两种采血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指标中的RBC、HCT、PLT、MCHC等与静脉血检测结果,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MCV值明显高于静脉血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血常规临床检查,为之后的临床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分别为采集因素、仪器因素、生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比较静脉血以及末梢血检测结果,具体见表1。 表1比较末梢血以及静脉血检测结果 三、讨论 临床中血常规检验就是对血液中WBC、RBC及PCT等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三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血常规质控质量控制

做好血常规的室内质控应注意以下几点: 1、质控品在冰箱中应直立放置。 2、每天自冰箱拿出后,室温放置10分钟左右,再缓慢地颠倒混匀, 不要立即混匀。 3、检测完毕后,要用柔软的布或纸擦拭试管口和盖子上残留的液体,否则影响质控品的质量。 4、血常规质控品更换频繁,每批都要统计均值(不要使用厂家提供 的均值);SD沿用历史统计的数值即可,但应小于1/3允许总误差。 血常规不像生化实验受试剂批号、试剂质量、定标等影响,IQC 经常出控,血常规IQC出控大致有: 1、偶然误差:重复一次检测即在控了。 2、某一项指标(如WBC)出现系统误差时,要考虑该指标系统 出现问题,如注射器松动、检测部问题等。 3、如果全部指标偏低或偏高,多数情况是质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 校正系数是不能盲目更改的,只有用校准品或具有溯源性的新 鲜全血校准时才能更改。盲目更改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总之,血常规的IQC即非常“难”做,也非常“容易”做!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单开始至实验完成检验,包括登记和发出检验报告单全过程中一系列实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 (一)分析前质量管理 1.操作人员上岗培训: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对仪器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细胞直方图分析、异常报警含义、引起实验误差因素及仪器维护有充分了解。 2.仪器的安装和校正:仪器安放于远离电磁干扰源、热源的位置,实验台稳固,工作环境清洁,注意通风、防潮、防止日光直射。安装完成后或每次维修后,对仪器的技术性能进行测试、评价,及时做好仪器的校正和管理工作。 3.标本的采集和贮存:一般要求抗凝静脉血,尽可能不用末梢血。推荐用EDTA-K2抗凝。抗凝血标本室温下WBC、RBC、PLT可稳定24h,白细胞分类可稳定6~8h,血红蛋白可稳定数日,但2h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应及早推片镜检。 4.注意受检者生理状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运动、吸烟等对Hb、WBC和PLT均有一定影响,每日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也有一定差别。 (二)分析中质量管理 1.试剂的合理使用:原则上使用原仪器配套试剂。但国内开发出经过原装试剂严格对照,并经科学鉴定认可的试剂也是可以使用的。注意试剂保存时间、保存温度。 2.标本要求:血样符合要求,采血管清洁,血液混匀,无凝块、无溶血。 3.做好室内质控:每日开机后先做室内质控,看仪器各项参数的测定值是否在X±2s以内,符合要求后再做病人标本。对于失控应按质量控制程序处理,仪器质量控制当天的情况进行逐一登记。 4.注意仪器得堵孔和半堵孔现象,并及时处理。 常见堵孔原因:①采血时用棉花擦吸管,纤维混入②采血过浅,凝块形成③蛋白堵塞孔道④标本落入灰尘⑤使用后冲洗不够,停机时间长试剂结晶堵口⑥血液未混匀,有凝块。 5.注意某些病理因素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 ①高粘滞血症冷球蛋白增高或冷纤维蛋白增高,非晶体物聚集,使白细胞、血小板增高。

检验科2016年质控计划

质控计划 本年度为了加强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检验科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要求。近年来,随着我科先进医疗设备的应用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为了“管理年”检验科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本检验科将根据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的经验,从体系文件的编写、人员积极性的调动、人员素质的提高、检验全过程(检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室间质评及管理评审等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求真务实,不断探索,持续改进,在检验科中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 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 各实验室严格执行已编写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质量小组和各实验室组长要定期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持续整改措施。 二. 管理层要高度重视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绝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工作,有效的运作必须是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因此,科内质量监督员,生物安全小组和质量控制小组,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三. 提高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和能力是影响到实验室检验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加强人员培训是有效的手段。各实验室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工作的复杂性、转岗

等不同情况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和三基三严训练,提升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形式灵活多变,可采取科内业务学习、科外培训、请专家授课的形式。为保证培训质量,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授权制度,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的主动局面。 四. 对检验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检验工作自检验申请单的开出、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和送检、标本的接收、标本的检测直至检验报告单送抵申请者(或患者)手中是一条相互关联的多环节的工作链,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均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必须对其全程控制。为保证有效性,将检验全过程划分为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独立环节进行管理,使其独立性得到强化、突出。 1 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前过程指从申请单的开出至标本送到检验科的过程。研究表明,检验前阶段所用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7.3%。实际上许多关于检验结果不准确的抱怨和投诉与标本的质量有关,并不是检测过程的原因。因此,对检验前过程的控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检验前过程大多发生在检验科外,容易被忽视且不易控制,这造成了该阶段成为三个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检验科可利用全院的业务学习、邀请医护人员参加科内学习、检验通讯、印制发放原始标本采集手册等方式,对临床医护人员讲解宣传检验前过程的重要性和方法,使其了解不同检测项目对标本采集的不同要求、注意事项及检测结果的受影响因素等知识,严格按规定正确规范地采集标本或监督病人正确留取标本。此外,还应对标

(三)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1 目标 使血常规检验的受到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 2 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 3 个方面。 2.1 血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2.1.1 检验单的申请:检验申请单中应包含足够的信息,如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科室、床号、疾病的诊断,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与血常规检验有关的既往史等患者信息,以便检验人员查对。申请的检验项目应准确无误,如需特殊检验应注明。 2.1.2 患者的准备:许多生理因素可引起血细胞数的改变,如剧烈运动、饱餐、饥饿、紧张等,常使白细胞数增加,所以在采血前应尽量避免这些生理因素的影响。在采血前患者应把自己的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告知医生,以便确定最佳的 采血时间。 2.1.3 标本的制备:高质量的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形态的完整。 2.1.4 标本的采集 2.1.4.1 详见《检验科标本采集手册》 2.1.4.2 抗凝剂:血常规标本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 2.1.4.3标本采集后,立即将抗凝标本轻轻180度混匀8-10次。最后再次核对病人姓名和号码。 2.1.5 标本的运输和储存:采血完成后应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的时间。因为标本储存过程中,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 如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应在4-8C低温保存,但不要超过4小时。

3 血常规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3.1 测定时间对标本的影响 3.1.1 标本取好后,放置的时间长短会对标本的质量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用EDTA 抗凝的静脉血标本,在标本收集后的8h 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白细胞分类可稳定6?8h,但2h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故做镜检分类者应及早分血片。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数据,则标本可以在2?8 C的条件下保存24h。 3.2 试剂的配套使用 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最好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原装配套试剂,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选择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其中溶血素的选择很关键,它直接影响到血细胞的检验质量。溶血素的质量不好,可以造成溶血不完全,使未溶解的红细胞计数到白细胞中,造成白细胞数假性增高,血红蛋白测定偏低。另外,也可能会使白细胞明显变形,使白细胞直方图异常,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不准确,甚至不能进行分类计数。 3.3 仪器的校准 3.3.1 仪器安放于远离电磁干扰源、热源的位置,实验台稳固,工作环境清洁,注意通风、防潮、防止日光直射。安装完成后或每次维修后,对仪器的技术性能进行测试、评价,及时做好仪器的校正和管理工作。 3.3.2 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除了测定仪器的定期保养外,还要定期进行 仪器的校准。仪器校准前应彻底清洗管道,去除管道中的残留血液、吸附的蛋白和纤维等,然后测定试剂空白,本底要符合要求。 333配备仪器标准操作手册(SOP (随机附带的原文(复印件)及仪器检定,自检,校验等相关文件,记录,证书等)。 3.3.4建立仪器操作卡(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开、关机,主要操作步骤和维护)。 3.3.5 注意仪器得堵孔和半堵孔现象,并及时处理。常见堵孔原因: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应用比较观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4023214.html,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应用比较观察 作者:朱宁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9期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临床血常规检查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体检的68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 样本作为本次探究的主要样本,所有患者均进行新型溶血素血常规检验和传统溶血素血常规检验。对照组体检者给予传统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组给予新型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检验结果显示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血红蛋白(Hb)高于对照组,且(p<0.05)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在血常规检验中使用新型溶血素,可以提高检查安全性检验更佳灵敏,值得临床检验推广使用。 【关键词】临床血常规检验;新型溶血素;传统溶血素 【中图分类号】R44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148-01 前言 血常规检验是基本的血液检查,医生可以通过分析血液细胞数目的变化和分布形态变化,对疾病进行判断是临床诊断的常用辅助手段。近些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研究,新型的溶血素出现。新型的溶血素具有环保不含毒性等特点。本次探究分析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比较,详细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体检的68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样本作 为本次探究的主要样本,经过临床医学检查分析,所有患者均为健康人群。其中男性体检这43例,女性体检者45例,年龄在31~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3±2.5)岁,体重在51~

检验科2017年质控计划

检验科2017年质控计划 本年度为了加强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检验科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要求。近年来,随着我科先进医疗设备的应用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检验科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本检验科将根据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的经验,从体系文件的编写、人员积极性的调动、人员素质的提高、检验全过程(检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室间质评及管理评审等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求真务实,不断探索,持续改进,在检验科中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 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已编写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质控小组和科室负责人要定期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持续整改措施。 二. 管理层要高度重视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绝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工作,有效的运作必须是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因此,科内生物安全小组和质量控制小组,要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三. 提高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和能力是影响到实验室检验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加强人员培训是有效的手段。检验科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工作的复杂性、转岗等不同情况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和三基三严训练,提升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形式灵活多变,可采取科内业务学习、科外培训、请专家授课的形式。为保证培训质量,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授权制度,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的主动局面。 四. 对检验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检验工作自检验申请单的开出、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和送检、标本的接收、标本的检测直至检验报告单送抵申请者(或患者)手中是一条相互关联的多环节的工作链,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均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必须对其全程控制。为保证有效性,将检验全过程划分为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独立环节进行管理,使其独立性得到强化、突出。 1 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前过程指从申请单的开出至标本送到检验科的过程。研究表明,检验前阶段所用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7.3%。实际上许多关于检验结果不准确的抱怨和投诉与标本的质量有关,并不是检测过程的原因。因此,对检验前过程的控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检验前过程大多发生在检验科外,容易被忽视且不易控制,这造成了该阶段成为三个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检验科可利用全院的业务学习、邀请医护人员参加科内学习、检验通讯、印制发放原始标本采集手册等方式,对临床医护人员讲解宣传检验前过程的重要性和方法,使其了解不同检测项目对标本采集的不同要求、注意事项及检测结果的受影响因素等知识,严格按规定正确规范地采集标本或监督病人正确留取标本。此外,还应对标本运输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避免送检不及时、不规范影响检验质量。 2 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检验中指标本在实验室检测的过程,包括标本的接收过程。(1)重视标本的接收。 检验科要建立专门的标本接收和拒收登记,由检验人员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核查签收。核查内容应包括:申请单填写是否正确齐全、申请单与标本的唯一性标识是否一致、标本质量是否满足申请项目需要、标本是否及时送检等方面。对不合格标本拒收,并向送检者说明拒收原因,必要时可直接与临床医护人员联系,要求重送标本。对接收和拒收标本均应记录并保存。

血常规质控质量控制

血常规室内质控注意事项 做好血常规的室内质控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质控品在冰箱中应直立放置。 2、每天自冰箱拿出后,室温放置10分钟左右,再缓慢地颠倒混 匀,不要立即混匀。 3、检测完毕后,要用柔软的布或纸擦拭试管口和盖子上残留的液 体,否则影响质控品的质量。 4、血常规质控品更换频繁,每批都要统计均值(不要使用厂家提 供的均值);SD沿用历史统计的数值即可,但应小于1/3允许总误差。 血常规不像生化实验受试剂批号、试剂质量、定标等影响,IQC经常出控,血常规IQC出控大致有: 1、偶然误差:重复一次检测即在控了。 2、某一项指标(如WBC)出现系统误差时,要考虑该指标系统 出现问题,如注射器松动、检测部问题等。 3、如果全部指标偏低或偏高,多数情况是质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

校正系数是不能盲目更改的,只有用校准品或具有溯源性的新鲜全血校准时才能更改。盲目更改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总之,血常规的IQC即非常“难”做,也非常“容易”做!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单开始至实 验完成检验,包括登记和发出检验报告单全过程中一系列实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 (一)分析前质量管理 1.操作人员上岗培训: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对仪器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细胞直方图分析、异常报警含义、引起实验误差因素及仪器维护有充分了解。 2.仪器的安装和校正:仪器安放于远离电磁干扰源、热源的位置,实验台稳固,工作环境清洁,注意通风、防潮、防止日光直射。安装完成后或每次维修后,对仪器的技术性能进行测试、评价,及时做好仪器的校正和管理工作。 3.标本的采集和贮存:一般要求抗凝静脉血,尽可能不用末梢血。推荐用EDTA-K2抗凝。抗凝血标本室温下WBC、RBC、PLT可稳定24h,白细胞分类可稳定6~8h,血红蛋白可稳定数日,但2h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应及早推片镜检。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彭小霞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彭小霞 发表时间:2017-09-12T13:42:42.1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3期作者:彭小霞 [导读] 分析血常规的临床检验,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广东省乐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乐昌 512229) 【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的临床检验,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74例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检验结果,总结影响因素。结果: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WBC、RBC、H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Hct、MCV、MCHC、PLT水平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水平与静脉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更稳定,准确性更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关键词】血常规;临床检验;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3-0107-02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全身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包块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通过观察其形态分布、数量变化判断疾病,进一步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依据[1]。血常规检验结果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采血方法不同,会对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本文作者结合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74例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总结影响因素,为临床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有利的保证。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74例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38.11±3.05)岁;其中感染性疾病15例,糖尿病20例,恶性血液病10例,心血管疾病16例,妇科疾病13例。 1.2 方法 1.2.1仪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全血质控物,采血吸管以及真空才血管。 1.2.2准备采血前2d禁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空腹保持15h,并避免剧烈运动;采血前4h禁止喝茶或喝咖啡、吸烟、喝酒。 1.2.3检验方法检验者同时进行末梢无名指和肘静脉采血,具体方法如下:(1)取肘部静脉血2mL存储于吸血管,立即颠倒几次充分混合后备用,且在2h内完成检验。(2)采集检验者无名指末梢血,采血针刺深度保持在2~3mm,将20μL全血于0.5mL稀释液混合,放置5min后进行检测,且在2h内完成检验[2]。 1.3 检测标准 检测时必需保证检验仪器处于正常状态,室内质控参数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检测以WBC、RBC、Hb、PLT结果为标准[3]。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采血方法检验结果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WBC、RBC、H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Hct、MCV、MCHC、PLT水平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CH水平与静脉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血液检验的最基本方法,通常是静脉血和末梢血。在实际检测中人们更容易接受末梢血检测方法,但是相关研究显示,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重复性不佳,切可能导致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减少。由于小动脉应急反应强,加之末梢血管狭窄,循环与静脉血对比不是很畅通,且存在局部温度偏低现象,血液可能存在部分沉积,从而导致细胞计数升高[4]。同时末梢血针刺深度如果不够,可能导致血小板受到挤压刺激出现不可避免的损害,导致血小板检测结果下降现象。或者穿刺速度较慢,出现微血块,或为了取足够的血标本挤压,会挤出较多的组织液,使血标本稀释,影响检验结果[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WBC、RBC、H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Hct、MCV、MCHC、PLT水平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与血标本采集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难以进行质量控制。所以,临床进行血常规检测应选择静脉血。同时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日常应做好相关检验仪器的维护,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对仪器温度、湿度的控制,温度过高会造成仪器管径变形,湿度过大会导致机器生锈,影响正常运行。同时灰尘会对红白细胞计数产生影响,甚至阻塞细胞计数管道。所以,顶起保养/冲洗仪器,进行防锈除尘处理很重要。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检测操作过程中,静脉血取量应准确,防止血标本发生溶血。同时作为检验人员应熟悉仪器的特性、局限性。针对以上种种情况,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具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严格规范血液采集方法,确保血标本的均匀度,并且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合适的采集部位。检测结果如果存在误差,有必要进行多次检测,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一个规范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明确操作原来、注意事项等。

如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如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19-09-09T14:23:17.3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8期作者:吴让江[导读] 为了能够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获取质量高的标本非常关键,更关键的是在检测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出现误差。通川区翠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四川省达州市 635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日益重视,同时也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为基础的检验之一,也是最为常见的检测。血常规检验为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后续的治疗、治疗效果的评价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血液常规检验是检验工作的基础课,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设备等原因导致检验的结果出现偏差,进而给医生的诊断提供了错误的治疗方向,耽误了患者病情的治疗。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严格控制检验流程,才能有效的控制血液常规检查的质量。 1标本采集 血常规的标本采集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静脉抽血的采集方法,第二种是通过毛细血管的采集方法。根据一些医学方面相关知识可以了解到,通过抽静脉血采血的方法是检测效果最佳的一种方法,根据查相关的资料可以了解到,通过扎手指采取手指末梢血的重复性和准确性都要比抽静脉血采血的方法差很多,并且它检查出来的结果中血小板计数会偏低。白细胞的计数则有可能明显要高出很多。所以血常规检验的采血方法最好是选取静脉抽血的采集方法。 2采血量 血常规检验的采血量要根据患者所检查的项目来决定,通常为2ml。检验工作者要明确所采血量足够完成本次检测,仪器吸完血液后还有微量的剩余,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血液抗凝剂的使用量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来执行,控制好抗凝剂、血液间的比例。在进行抽血的过程中,应使用定量抗凝剂的真空管进行采血,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保存血液。 3标本的保存、运送以及测定的时间 标本采集之后,医院的相关人员应该及时将标本送到指定的地点去检测,最好是不要耽误运送和保存的时间,因为标本在保存的时候,运送和保存的时间会对血细胞的多种化学反应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在采血之后将标本及时送到指定的地方检验,时间越短,检查出来的结果就会更加的准确。有些标本在采完血之后可能会送到第三方大型机构去检验,这时就必须要做好正确的保存措施,保护好标本,最佳的方法就是采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用这种方法可以让标本在采集之后三十分钟到八小时之间进行检测,在这个时间段内的结果都是非常准确和稳定的。如果对标本需要进行稀释的话,则不能超过十分钟来进行检测,否则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 4生理因素对检查造成的影响 患者的生理因素对检查的结果也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让检测结果变得不准确,比如患者的精神状态不好、年龄大还是小以及是否服用药物等多方面的生理因素都会让检测的结果受到影响。比如正常人在一天的时间里面,白细胞和血小板等都会有一定的波动,因此,患者在检测之前最好是不要做运动,千万要避免剧烈运动,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则需要进行取暖之后再采血,检测时,患者还要避免在检测之前没有吃过对血液检测值有明显干扰的药物。 5试剂因素对检查造成的影响 在我们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的检测时,最好是选用原配的试剂,首先应该看取用的标准物是不是在有效的日期以内,外观上面有没有变化,然后需要进行十一次连续的标准物品的测定,第一次检测的值不用登记,然后再对从第二次到第十一次的结果进行登记,计算他们的值是否准确,能否达到可以使用的要求。如果没有原配的试剂则需要选择可以和溶血配套的稀释液,如果质量不好则会让溶血变得不完全,导致血红蛋白等方面的值出现假性的增高,还可能使一些相关值计数变得不准确,甚至导致图标计数的异常。 6仪器因素对检查的影响 如今,随着设备越来越先进,所以在血常规检测方面经常会用到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减少数据分析的时间。这种检测主要用到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三分类的方法,第二种是五分类的方法。分类和筛检的方法准确性相当的高,速度也很快,如果有异常的结果会自动提示。但是这种方法不可以完全替代显微镜检查的方法。血红细胞检测在稀释方面非常重要,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倍数太大会让血细胞的数量变少,倍数如果太低的话则会让血细胞的精准度受到影响。因为需要保证好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在操作仪器方面必须要按照它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且对仪器也要定时的进行保养,在检测之前先对仪器进行校准操作,将它的管道彻底清洗干净,一定要除去管道中残留的血液和纤维等等,然后再对空白试剂进行检测,看是否准确,然后标本也一定要符合要求。 检查血常规能够看出很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现象,还可以通过检验结果看出病人是否贫血以及是否患有血液系统方面的疾病,还能提示受检者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良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也很多,为了能够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获取质量高的标本非常关键,更关键的是在检测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出现误差。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15T15:27:35.7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下第8期作者:常苇 [导读]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推进,现阶段较多的新型设备和仪器推陈出新,并且大范围的应用到医疗领域当中,对诊断的精准性进行有效的提升。 (南京市雨花医院;江苏南京210039)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对血常规进行检测的期间如何更好的对质量进行控制,同时阐述相关的注意事项,以此来不断提升血常规检测的质量,将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逐步的提升。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并充分的结合现实中的工作经验,来对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注意的事项进行分析研究。在对血常规检测的期间,其主要的方面为有效的选取检测的试剂,同时对检测仪器进行校准,而后对标本本身进行控制,不同的阶段都呈现出较强的特征性,同时每个不同的环节都会对血常规的检测质量产生影响,对精准性产生影响。血常规的检测中对质量进行较好的控制,为有效的对精准结果进行保障的前提,将血常规的检测质量进行逐步的提升,能够将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进行较好的反映。 关键词:血液化学分析;质量控制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推进,现阶段较多的新型设备和仪器推陈出新,并且大范围的应用到医疗领域当中,对诊断的精准性进行有效的提升。但是新的设备和仪器在使用的期间,不同的条件对其精准性会产生相应的影响[1]。在临床诊断的期间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实施血常规检验,医师可以根据血常规的检验对病人的疾病和后期的医治进行有效的判别,因此血常规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对病人的医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在实施血常规检验的期间,其主要是对血液中的红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实施检验,在医学实践的期间要对不同因素的影响进行全面的思虑,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以此来对质量保障[3]。笔者对血常规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1血常规检验分析的质量控制 1.1选取检测试剂 能够对检验的质量产生影响的方面为标本的置放时间周期,所以在对病人进行血液的抽取之后要及时的进行检验,以此来对质量进行保证。在对全自动的血液分析仪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试剂的选取最好就是对原装的进行使用,如果没有此条件的话,也要选取与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能够造成溶血不完全的状况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溶血素质量较差,会让白细胞的数量呈现出假性上升的状况,同时降低血红蛋白。 1.2检测仪器的校准 在进行血液分析的期间要对仪器进行有效的校准,才能对血常规的检验质量进行控制,对其进行校准的过程中要对相关的仪器实施定时养护,还要对不同的重要部位进行精准度的效验。在对仪器进行使用的前期,要开展清洁的工作,避免仪器的管壁中出现检验遗留的血液和蛋白质等。在进行检测的期间要对标准物的有效期间进行保证,在将标本取出冰箱以后,要有效的保障其与室内的温度对等,而后实施混合均匀的操作。如果出现设备仪器与标准出现偏差的状况,就要第一时间通知厂家对其进行调整。在对血细胞分析仪器的使用期间,稀释的倍数和计数的容量是特别重要的指标,对血红细胞进行检测其主要的方面就是要对测评的容量进行稳定同时精准恰当的使用稀释的倍数。稀释的倍数如果过大的期间,会造成测评容量内的细胞的数量不断的增强,如果倍数过大或过小,对于测评的精准性就会有特别严重的影响。因此要想有效的保证结果的精准性,相关的检验员工在工作的期间,要对仪器的使用标准化流程严格的遵照,同时定期的进行保养。 1.3标本本身的控制 对标本产生影响的方面也是血液检测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其中最易收到影响的方面为血小板计数。2fl到24fl、3fl到20fl是血小板计数的精准阈值,血小板计数的漂浮阈值为20fl到24fl,在小红细胞的体积<24fl的期间录入血小板,都让其呈现出假性降低的状况。除此以外,淋巴细胞群也会呈现出体积小的状况,此不同的方面都会造成淋巴细胞计数呈现出假性的改变。 2提升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试验室中开展的工作为血常规的检验工作,在进行检测的期间,允许出现误差的存在,但是要将误差的数值降低到最小,同时还要防止出现错误的状况。医师也要有效的掌握血常规的检测相关内容,以此来对其检测的结果出现偏差的情况进行判别,对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更好的判断,将医治的方案进行有效的改变,让病人尽快痊愈。还要对相关的仪器进行有效的保养,在对仪器进行使用的前期,要开展清洁的工作,避免仪器的管壁中出现检验遗留的血液和蛋白质等。检验的员工要严格的依照流程来开展检验工作。最后,要对血常规的质量进行较好的控制,其主要的方面为工作人员的因素,相关工作人员要对仪器产生的问题和操作中的困难进行及时的报告,以此让血常规的质量控制不断发挥其作用性,同时还要对自身的专业技能掌握和职业的素养进行提升。 3结语 在对血常规进行检测的期间,检验质量的精准与否能都对医生诊断病人的结果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全部的医治过程,也是能够对医院的医疗技术进行较好的反映和可靠性的重要方面。在进行血常规检测的期间,要对不同的环节进行细致的操作,同时加强管理,让整体的检验过程呈现出规范化的状况,为其质量的精准性给予较好的保障,以此来不断提升医学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光顺.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和静脉血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6):78-80. [2]卫克生.溶血标本对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2):55-56. [3]王莹.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农村卫生,2016,9(6):45-4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