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观察、描述矿物(一)研讨课教学设计

观察、描述矿物(一)研讨课教学设计

观察、描述矿物(一)研讨课教学设计
观察、描述矿物(一)研讨课教学设计

观察、描述矿物(一)

宁波市北仑区江南教育集团小港实验学校丁言君教材分析:

《观察、描述矿物(一)》是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岩石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不同的岩石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性质和用途,人们识别岩石和矿物是根据它们的特性。落实到《观察、描述矿物(一)》一课的具体概念是:“颜色、条痕、软硬是矿物的重要特性”,以及“矿物的颜色、条痕、硬度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矿物外表的颜色更可靠。”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第二部分是矿物的软硬。

本单元第4课和第5课的内容是指导学生观察、描述矿物的特性。前面几课已经学习了对岩石的观察和描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方法,但是矿物和岩石不同,因此观察的角度也有所不同。由于不同矿物的化学成分或内部构造不同,因而反映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形态特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颜色、条痕、软硬是矿物的重要特性。

2.有些矿物有独特的特性,而有些特性是几种矿物所共有。

3.矿物的颜色、条痕、硬度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矿物外表的颜色更可靠。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描述矿物颜色、软硬、条痕的方法。

2.对几种矿物的颜色、软硬、条痕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

3.在观察过程中能及时进行观察记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观察和描述一种矿物,要从多个角度(特征)去加以分析、判断,不能盲目的下结论。

2.我们可以对权威的观点有自己的质疑,但是这种质疑必须建立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之上。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观察、描述矿物的颜色、条痕和硬度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比较矿物的软硬

四、教学准备:课件、紫晶洞、记录单。

实验器材:小刀、铜钥匙、蒸发皿、黄铜矿、云母、萤石、赤铁矿、水晶。

五、活动过程:

试教体会:

一、以学定教,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切入

矿物是物质的一种,所以观察、描述矿物的也属于观察“身边的物体”范畴之内。因此,学生是有生活基础的。因此,教师在第一个环节安排了“猜一猜”的游戏,组织学生来观察、描述和猜测紫水晶这种矿物,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自然运用了对物体颜色、光泽、软硬等的描述,这个过程中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也让这节课更自然的切入。

因此,这节课的设计,从导入部分开始,便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这节课很简单,看看、说说,同时,这节课又很好玩,连“贵重”的紫水晶都上来了。

其次,观察和描述矿物又不同于平时的观察,因为它有明确的一个指向:矿物,所以它就有它特殊的观察方法:条痕、软硬……于是,学生的学习很自然的就过渡到科学的观察和描述矿物上来。

二、巧设情境,让质疑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更多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渴望掌握科学的技能,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学习。

在本堂课,教师创设了欣赏“金矿”的情境。在欣赏“金矿”的过程中,发现观察到的“金矿”与生活中的“金”的属性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以此引发学生的质疑,使“如何判断老师提供的“未知矿物”不是金矿”成为本课的主线,从而推动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通过原有的生活经验(外表颜色、光泽等)来进行判断,同时学习特殊的观察方法(条痕颜色、软硬)来进行对比,在过程中掌握观察、描述矿物的方式方法。

课堂中,质疑是一种思想,也应该是一种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敢质疑。当老师告诉他们,这块矿物是“金矿”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都“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就是珍贵的金矿,只有小部分的学生通过对外表颜色、软硬等属性的初步感知,会对“金矿”的身份产生怀疑,而这一小部分学生恰恰是怀揣着质疑精神的星星之火,教师需要积极的肯定,以此来带动更广泛的质疑,包括对权威(教师)的质疑。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可以对权威的观点有自己的质疑,但是,这种质疑必须建立在有理有据地基础之上。

其次,要让学生会质疑。质疑不该是盲目的怀疑,质疑的实质,是通过解析

的过程,搜集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这才是真正的实证精神。面对是否是“金矿”的质疑,学生的观察从外表颜色、软硬、条痕颜色等入手,获得了这块矿物的基本认识,再结合教师提供的金子属性的基本定义,让学生进行对比。学生会发现他们的质疑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手中的“金矿”在硬度、条痕颜色等方面的确是有差异的,再一次肯定了他们的质疑。

而课的尾声,应学生的质疑,让学生现场鉴定“贵重”的紫水晶是否为真品,则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再次经历了质疑→观察、描述(寻找证据)→得出初步结论的过程。

三、留悬念,课有尽而探究无穷

本堂课,至始至终,没有告诉学生,他们手中的“金矿”其实是黄铜矿。保存悬念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理解,观察和描述一种矿物,要从多个角度(特征)去加以分析、判断,不能盲目的下结论。有些矿物有独特的特征,而有些特征是几种矿物所共有。“未知矿物”和金子的特征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光是从条痕和软硬,还不能够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应该在了解了它们更多的特征之后,才有更准确的判断,这也是下节课(观察、描述矿物二)继续研究矿物的目的。同时,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的比较,让学生看到,玻璃弹珠和水晶之间,它们的颜色、软硬甚至是条痕颜色这些特性基本一致,但它们依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

二是保持学生的探究欲。课有尽而探究无穷,课堂如果真能成为学生探究的起点,这或许是科学教学最大的幸事。有位学生,在上了《观察、描述矿物一》后,写了篇作文,说我要去收集更多的证据,证明这矿物不是金子,戳穿丁老师的“谎言”!“谎言”戳穿之时,或许,也是学生获得真知之时。

个人简介:

丁言君,男,1982年出生,宁波市北仑区江南教育集团小港实验学校教导主任,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宁波市教坛新秀,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北仑区优秀教师,区科学骨干教师,区科研先进个人。多篇课题、论文在省、市各级获奖。

公开课教案研讨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2、通过朗读、表演、给动画片配音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遇事 要自己动脑精亲自尝试的道理。 3、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及表达能力。 4、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老牛、松鼠说法不同的原因,进而理解老马说的话中包含的道理。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质疑、探究,突出学生的 主体地位。 教学准备: 1、老牛、小马、松鼠、老马图片及头饰; 2、多媒体课件; 3、歌曲《时间像小马车》录音。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训练学生说话。 1、激趣 2、导入课题,引导提问。 引导提问:通过读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他怎样过河?过河了没有?) 3、训练说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读课题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小马为什么要过河?(要帮妈妈做事;要到磨坊去;小马要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组织学生讨论:要是把磨坊所在地点“河对岸”说进去,那就表达完整了。你看应该加在哪里?(磨房前面) 过渡:小马可真懂事呀!他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了吗?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本中,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二、整体入手,捕捉重点,理清脉络。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小马几次从

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如何?它是听了妈妈说的哪句话才下决心过河?用“~~~”画出来,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集体强化,梳理课文脉络: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两次)哪几 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一次过河?(三至四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二次过河?(6自然段)小马两次过河的结果一样吗?(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趟了过去。) 3、口头填空。 课文先写小马为什么要过河,接着写小马()的情况,然后写老马(),最后写小马()。 三、细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引入情境,质疑解疑。 (一)解决第一个问题: 1、师:小马在去磨坊的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请你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 读。 2、小马高高兴兴的往磨坊跑去,可是一条小河挡住了它的去路,你们想 象一下,它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啊!(为难) 3、请你用为难的语气把此时小马心里的想法读给你的同桌听。(出示小马 心想的话) (二)解决第二个问题: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来帮小马想想办法吧。 (生各抒己见) 1、师:遇到困难我们可以去请教一下别人,小马去请教了牛伯伯。 (课件出示老牛的话) 生读,老牛说话时候慢条斯理,声音也很粗,谁来试着读一读。 师: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老牛说的话吗:(浅) 师:听了牛伯伯的话,小马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这时候从树 上跳下来一只松鼠,松鼠拦住小马,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 河水会淹死你的!”(课件出示松鼠的话) 松树认真地说:“当然啦!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在这条河里淹死 的。”松鼠说的话要读出急切、认真的语气。) 师: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松鼠说的话吗:(浅) 自己把这两种动物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 2、同是一条河,它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呢?请你用“因为……所 以……”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其中的原因。 3、老牛和松鼠的话你们仔细想过了,可是我们的新朋友小马想过它们 说的话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多媒体出 示带有近义词“马上、连忙”的句子。) (1)、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 (2)、小马听了松鼠的话,连忙收住脚步 四、指导表演,读写句子。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表演老马教育小马的情节。 2、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并划出一句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话。

小学语文研讨课钱学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研讨课《钱学森》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与反思 《钱学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 1研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课文《钱学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钱学森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介绍给大家听听. 2、我们都知道课文描写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和漫长的归国之路,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习他那坎坷的归国之路和他那份感人的爱国之心.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二十多年的回国路,钱学森踏出的每一步都是非常的不容易,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2`~6自然段,看看钱学森他想什么?说什么 ?又怎样做?然后把自己最有感触的句子画出来好好的体会文字中所蕴含的感情. 2、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学习钱学森说的两段话。 3、出示句子:“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学生朗读句子后。师提问: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第一句话的?联系课文请同学说说。 (1)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他当时在美国的生活是有怎样的条件吗?(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引导。 (2)小结:是啊,面对这么好的生活条件,能有几个人抵挡得了,可是钱学森却不为之动摇回祖国的决心。板书:(一刻)这词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钱学森的第二段话:“我们日夜盼望着

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该回去的。” (1)学生齐的读这句话。 (2)交流。联系第3、4自然段,了解钱学森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3)抽读这句子,让学生谈谈在读句子中懂得了什么? (4)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5)小结:是啊,家再穷也是自己的家,祖国再穷也是自己的祖国。教师描述当时的中国面貌。(板书:不嫌祖国贫穷。) 5、同时出示两段话,学生有感情的齐读。 6、学习第5、6、7自然段 (1)既然铁了心要回祖国了,又为什么一直到1955年才回国呢?这是什么原因使他不能顺利的离开美国呢?现在我们来听听一位美国高级将领是怎说的? (2)抽读第五自然段。

《狼_》复习研讨课教案

《狼》复习研讨课教案 初一语文郑敏香复习目标: 1、积累作家及作品的有关文学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4、会翻译全文。 内容及写法理解 1、屠户的形象:机智、勇敢;狼: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 2、主旨:通过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3、叙议结合的手法:议论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复习内容 (一)文学茶座 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世称“ ”,代家。郭沫若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二)字词吧台 1、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缀行()大窘()积薪() 苫蔽成丘() chí担持刀() dān眈相向()目似míng()意暇甚()少时() 尻尾()假mèi()狼亦xiá矣()顷刻()变诈() 2、重点字词解释

①缀行甚远()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顾野有麦场()④眈眈相向() ⑤目似瞑,意暇甚()()() 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⑦乃悟前狼假寐() ⑧盖以诱敌()⑨狼亦黠矣() ⑩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通假字 止有剩骨:通,译为: 4、词类活用 ①一狼洞其中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一词多义 ①敌: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②止:一狼得骨止()止有剩骨() ③之:又数刀毙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④意: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古今异义词 ①屠自后断其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三)重点句子 1、文言句式 倒装句兼省略句: ①“投以骨”等于“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②“一狼洞其中”等于“一狼(于)其中洞”,译为:一只狼在其中打洞。 2、理解性默写 ①写两狼在路上发现屠户紧追不放的句子:

汇龙小学教师研讨课教学设计

汇龙小学教师研讨课教学设计 汇龙小学研讨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科第六册《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准确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3、学习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弄清"我"画杨桃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笑,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难点:体会老师最后那段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课件、实物杨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 (3)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各说的是什么意思? (2)小结3、学习课文第2部分(第17自然段)。 (1)分析“老师”说的话:老师说的话共有几句?每一句是什么意思?(2)小结4、带着问题,默读2---5自然段,弄清"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1)我画的杨桃画成怎样的?像杨桃吗? (2)我是怎样画杨桃的?(画句子)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为什么还不像呢? (4)学生谈。(能够想象我当时是如何观察,如何落笔的。) 相机出示父亲的话,理解“叮嘱”“想当然”。 5、学习第3—17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 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设计意图) 父亲的叮嘱和老师的教诲,相同的话语,在文中的首尾出现,为讲授课文作铺垫。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也让学生品味标点符 的变化。 ①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

《观察、描述矿物(一)》说课稿

《观察、描述矿物(一)》说课稿 《观察、描述矿物(一)》是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的第四课。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要学习几种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新方法,而这些方法的学习需要依托学生的原有经验。因此,我就围绕“引导学生依托原有经验,学习新的观察方法”这一主题来说说这一课。一、说教材与学情 《岩石和矿物》单元分2个学习专题——岩石专题和矿物专题,《观察、描述矿物(一)》一课属于矿物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岩石专题以后,知道了“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知识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矿物专题的起始课。在本节课中要学习的几种观察方法,是学生开展矿物探究活动的必要技能。 《观察、描述矿物(一)》一课教材安排了两部分活动内容, 第一部分是观察、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比较简单,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经验,对于矿物颜色的观察和描述应该已经驾轻就熟。所以,这部分活动的重点应落在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条痕上。对学生来说,“条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个容易混的概念。它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不是指矿物的纹理。教材中是这样说的:“把矿物放在白色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矿物的条痕。”瓷板上留下的痕迹指的就是矿物留在瓷板上的粉末,而不是瓷板上的划痕,这一点在教学中也需要强调。同样,条痕的观察方法也是新的,需要在瓷板上摩擦后,再观察粉末的颜色。学习这种观察矿物的新方法,需要依托学生观察颜色的已有经验。 第二部分是观察矿物的软硬。 观察矿物的软硬,教材介绍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几种矿物之间的相互刻画,比较几种矿物之间的相对硬度。这种方法,学生在三年级比较材料硬度时已经学过,是学生的原有经验。第二种方法,是用指甲、铜钥匙和小刀刻画矿物,看矿物是否留下划痕,来判断矿物的绝对硬度。科学家将矿物的硬度分为10个等级,而教材安排时,考虑到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10个等级简化为4个,即“软、较软、较硬、硬”。两种方法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同点是都通过刻画矿物的表面来比较判断矿物的软硬;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矿物间的比较,获得的是相对的硬度,第二种方法是与硬度标准的比较,获得的是硬度等级。从“相互刻画”到“测试硬度等级”,使把测试的方法从学生的经验入手,然后引导到科学方法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种方法是学习第二种方法的基础,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的拓展和提升。因此,学习和运用第二种方法是第二部分内容的重点。 二、说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概念目标 颜色、条痕、软硬是矿物的重要特点,也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 在识别矿物时,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颜色更可靠。 2.过程与方法 依托原有经验,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条痕及软硬的新方法。 尝试用新的方法来判断矿物的条痕和软硬。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掌握好的方法,可以使科学研究更加准确可靠。 在这些教学目标中,“依托原有经验,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条痕及软硬的新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在识别矿物时,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颜色更可靠。”以及明确“测试硬

观察、描述矿物(二)

观察、描述矿物(二) 一、教材分析: 教材《岩石和矿物》单元分2个学习专题——岩石专题和矿物专题,《观察、描述矿物(二)》一课属于矿物专题。本课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形状。难点是观察、描述矿物的光泽。教科书内容的思路是先指导方法,然后实践运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指导方法时,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常见物体的透光和反光情况,再过渡到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和反光情况。 第一部分: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教科书没有具体规定观察哪几种矿物的透明度,教师可选择当地容易找到的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矿物供学生分组观察。第二部分:观察矿物的形状要说明的是:自然界中的矿物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只有这几种。我们见到的矿物更多的是不规则的块状(矿物晶体很小,组合紧密,以致肉眼不能分辨)。同一种矿物的晶体有时会具有不同的形状。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矿物颜色、条痕、软硬基础上学习的第二课时,重点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形状。生活中学生对物体是否透明还是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对物体透明度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区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对光泽的观察与描述,学生比较陌生,可以从物体的反光情况引入。四年级学生对于观察有明显规则几何形体的矿物相对比较简单。因此,经过这节课后学生会学到几种重要的观察、描述和识别矿物的方法,培养观察研究岩石和矿物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是矿物的重要特性。 2.不同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 2.在观察过程中能及时进行观察记录。 3.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矿物的观察和研究兴趣。 2.能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难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案例】第四课时:如何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如何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 xxx: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大家继续参加我们的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 前几讲我们都围绕着课程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讨论,这一讲是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将重点分析如何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设计。为了把这个问题说得更仔细, 我们跟以前一样,先来看一下苏州市太仓高级中学偶伟国老师提供的教学案例。 xxx说课:今天我结合课例《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来谈谈我教学的体会。这样体会可以用6个字来总结——感受·感悟·提升。 要在新课程教材中寻找一个新增的内容来进行教学,于是就选定了这一课题。 “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个内容,当时我也是第一次接触,拿到这个课题之后,我的总设想是要通过这一节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的第一次教学设计于2005年1月在梁丰中学举行的苏州市新课程研讨会上进行了公开教学展示,随后,专家与同行提出了许多的宝贵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我进行了修正,形成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随后苏州大学鲍建生教授和罗强老师又到我们学校,通过视频案例的研究方式再一次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使我对“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一内容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这个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伴的互助下,集思广益,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课堂教学设计。下面我结合这节课来谈一些体会。 应该说当初第一次的教学设计,虽然也认真地研究了教材,也力图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例如,我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尤其是在二分法方法的发现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第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木渎中学的庄梅老师与我同题开课,听了她的课之后,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她没有过多地进行知识回顾,在二分法方法的归纳过程中,她的条理也非常清晰,并能注重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 在这节课后进行了交流评议,老师们提出课前对二次方程的根的回顾实际上没有必要,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路,好象硬要把学生引到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教学过程显得比较牵强。同时,针对新教材倡导发展学生应用意识的要求,课上可以增加知识应用的环节。结合新课程提出的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整合的理念,教师们都认为应当增加一个知识拓展的环节,让老师用Excel现场进行操作。 在第二次教学设计当中,我采纳了大家的意见,删去了知识回顾的环节,在归纳总结时注意体现条理清晰,采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方法归纳,同时也设计了知识拓展环节,现

研讨课教案

研讨课教案 皮肤和汗液的分泌 授课人:胡婷婷授课时间:4月13日 一、教案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二)能力目标: .在教案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皮肤结构与功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二、教案重点: 皮肤结构与功能的相互适应关系。 三、教案难点: 汗液的分泌。 四、教案方法: 观察分析法、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五、教案过程: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否结合皮肤的结构特点,总结出皮肤有哪些功能呢?联系皮肤的结构特点后,可能会想到皮肤具有以下功能: 保护、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分泌和排泄等作用。 (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三节皮肤与汗液分泌 一、皮肤的结构: (1)表皮:①角质层: ②生发层: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 (2)真皮:内含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3)附属物: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皮下脂肪 二、汗液的形成与分泌: 1、汗液的组成:①分泌部:由弯曲成团的细管构成,周围有毛细血管 ②导管:细长的管道开口于皮肤表面 2、汗液的成分:水、少量的无机盐和尿素 3、汗液的形成与分泌: 4、出汗的利弊: 说明: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案设计中主要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刷子李》生本研讨课教学设计

《刷子李》“生本研讨课”教学设计 执教:实验二小王卫红 教学目标: 1、朗读感受刷子李的人物形象。 2、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教学重点:感受刷子李之奇——粉刷技艺高超。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关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的相关资料。 前置性作业: 1、搜集关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的相关资料并对文字资料进行整理(梳理、概括),并了解粉刷工作。 2、熟读文至少三遍,划出新词并理解,质疑并在小组内尝试解决。 3、在你认为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地方画上横线,并作上批注。 4、向父母打听自己姓名的由来。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3分钟 1、请学生说说你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2、老师简介自己名字的由来。 过渡:前面我们已经结识了不少作家笔下的人,如(生:的蔺相如,的廉颇,的王熙凤,的严监生)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他叫。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师:从名字中,你明白了哪些信息? 生: 为什么叫他刷子李?生: 小结:是的。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用他 的行当加姓称呼他。 二、前置性作业交流展示。4-5分钟 过渡:在这之前同学们做了几项前置性作业,谁敢来交流展示? 1、你认识了了哪些新词,解决了哪些疑问? 2、你知道与“刷子李”相关的哪些资料? (据交流板书“《俗世奇人》泥人张、快手刘) 三、感受刷子李人物形象的“奇” 既然他是俗世奇人之一,那他的“奇”表现在哪里呢?同学们已 经在前置性作业中勾画了,请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抽学生读合作学习要求)1分钟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3分钟 请几个小组在全班交流展示,学生评价,补充,提问。并相机指 导朗读。 1、技巧奇12分钟 预设某小组: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 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我从中体会到……这里的匀匀..实实.. 就让我感受到……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交流对王熙凤的印象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王熙凤第一次见林黛玉时的言谈举止,请大家自由地谈谈,读了这个片段之后,王熙凤给你的印象。(你觉得王熙凤是怎样一个人?实话实说。) 二、细读课文,交流对王熙凤的印象 师:细读全文之后,你又觉得王熙凤是怎样一个人?实话实说。 [细读过程] 第一次细读: 1、聚焦关键句,反复体会,感情朗读。(师: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王熙凤对林黛玉的关心?) 2、通读全文,思考: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王熙凤的热情,对林黛玉的关心? 第二次细读: 1、围绕关键句,自读质疑,提升认识,感情朗读。(师:王熙凤并非真正关心林黛玉,那她为什么要说这番话呢?) 2、通读全文,思考: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王熙凤在炫耀自己的地位? 第三次细读: 1、聚焦关键句,再读再体会,提升认识,感情朗读。(师:王熙凤说这番话除了要表明对林黛玉的关心,显示自己的地位之外,还有什么用意?) 2、通读全文,思考: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王熙凤在讨好贾母? 三、鼓励读整本书,思考对王熙凤的印象 师:相信大家读完整本书之后,对王熙凤这个人物还会有新的看法。 说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音读通课文,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感知王熙凤的人物描写。 2、品词赏句,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描写的方

法。 3、激发课外阅读《红楼梦》的兴趣,运用本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练笔。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前导学: 1. 看过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吗?出示课件《红楼梦》简介 2. 你还搜集到那些资料? 3. 说说你知道的《红楼梦》中的故事名称、人物名称。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前两个片段,认识了三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张嘎子、胖墩儿和严监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个片段,这个片段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凤辣子”就是——王熙凤,注意“熙”的写法.让我们随着林黛玉一起进贾府,去见识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基本扫清字词障碍.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认真听清难度的字音和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念念你认为比较难念的或易错的字词句. 3. 师:认为哪一段话是最难读的? 4.跟师朗读这段描写王熙凤外貌的语句. 三.细读外貌描写,初品王熙凤性格特点. 1.学生轻声再读课文中描写王熙凤外貌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书:美丽华贵 2.质疑:⑴为什么文中对王熙凤外貌描写要这么细致入微?(先总写她的打扮与众 人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再不厌其烦地写她的穿着,从头饰,到裙饰,再到服饰.说明她在贾府中的尊贵,是重量级的人物.在文中,另一个人物更有分量,那就是贾母,人称“老祖宗”者是也。⑵理清三者关系:贾母出身尊贵,在贾家的地位和尊严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相当于贾府的慈禧太后。 林黛玉是贾母的最疼爱的女儿贾敏的独生女,也就是贾母的外孙女,林黛玉天资聪慧,从小知书答礼,深受贾母的喜爱。此次,林黛玉进贾府,因母亲病故投奔姥姥,更得怜爱。 王熙凤,是贾母的孙媳妇。同时还是贾母二儿子贾政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上上下下的事情都由她说了算。所以她不仅仅是一个尊贵可以形容的,还有把权者的精悍老练! 2、课件出示句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①在容貌方面,着重写的是什么?从中你有何体会?(她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隐藏着圆滑和狡黠。)板书:圆滑狡黠 ②粉面含春是笑,丹唇未启还是笑,同学们,王熙凤会怎样的笑?放肆的笑、张扬的笑、夸张的笑、冷冷的笑、皮笑肉不笑,虚伪的笑,奸诈的笑,(学一个笑)四.过渡: 王熙凤是笑里藏刀,她的笑声无处不在,王熙凤一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笑声来了。 五.精读语言描写,再品王熙凤性格特点. 一出示课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方案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充分调动我校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三要义”——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本学期,我校将结合市教育局 开展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的有关精神,在本校内进行“同课异构”研讨活动,督促教师勤学习、重研究、多。通过研究课堂,打造课堂,进一步提高教 师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预期目标: 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主线,通过同教研组教师“选定同一课题——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再议互助提高”等环节,帮助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加强 全体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积极转变教学思路,真正实现同伴互助。同时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中学“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活动过程: 1、第一阶段(5月13日—5月16日)宣传发动阶段 由教务处牵头制定“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并积极向教师宣传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意义,正确认识“同课异构”对提高我校教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好处,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之中。 2、第二阶段(5月23—7月上旬)课堂教学实施阶段 本学期由于受学科教师任课班级限制,“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暂时在语数英科教研组实施,其他科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下学期进行。在教务处统一安排下,语数英教研组具体安排各自小组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施,。具体实施按照“选定同一课题同一课时——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再议互助提高”的环节加以实施。教务处提前通知授课教师做好准备。 讲课前,教师将课题报教导处,“同课异构”授课教师的说课、教学设计、听课教师的心得体会等在教研活动结束后一并上交教务处。

鸡兔同笼研讨课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五家站镇中心小学侯雪花 本课意图:以文化历史为背景,鸡兔同笼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法、吹哨法,初步构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内容:教材104页鸡兔同笼。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沟通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初步构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3.了解数学思考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4.了解一些中国历史文化,使学生体会中国五千年璀璨的历史文化。 教学重点:探讨假设法和吹哨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用假设法和吹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感受数学文化。 1.谈话:唐代诗人孟浩然某次路过故人田庄,受到盛情之款待.浩然有诗传世: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转眼又到九月九,浩然如约再访.问曰:“贤弟又有何下酒之佳肴耶?”故人曰:“同笼之鸡兔也,仁兄欲品尝须解答一题.”浩然欣然应允.但闻题曰:鸡兔同笼乐陶陶,三十五头百只脚。 今日主人有雅兴,多少鸡兔把客考。 孟浩然遇到的这道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1.提问:从题目中你们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鸡和兔共35只,共有100只脚;每只鸡有2只脚,每只兔有4只脚。 我们來换一组数目小的试着解决一下: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猜一猜:笼子里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你是根据哪个条件猜测的? 3.鸡兔同笼共8头,脚数可能有哪些?最多有几只脚?最少有几只脚? 用什么办法可以将我们的猜测展现出来,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4.反馈。预设: (1)假设。

观察、描述矿物(一)

《观察、描述矿物一》教学设计 下库小学晏剑刚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颜色、条痕、软硬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 2.经历对矿物颜色和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矿物互相刻划及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对矿物刻划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 3.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观察、描述矿物的颜色、条痕和硬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矿物的软硬。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铜钥匙、小刀、石墨(或铅笔)、黄铁矿(或黄铜矿)瓷砖、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矿物学具袋,你们想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描述它们的特征呢? (1)学生讨论交流颜色、形状、条痕、硬度厚度、气味…… (2)在这些方面里,哪些方面你觉得最能反映矿物的本质属性? (3)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板书颜色、光泽、软硬度...... (4)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及矿物软硬 2、揭课。这节课我们就从颜色条痕和软硬度来(观察、描述矿物)板书 二、讨论实验,探究新知。 (一)观察、描述矿物的颜色 1.请各组对矿物的颜色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互相说说。 2.各组汇报描述矿物的颜色。 3. (课件出示)石英等图片。光凭外表的颜色我们能够区别这些矿物吗? 5、小结:颜色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矿物的特征,也是辨别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有

些矿物具有多种颜色,有些不同的矿物却具有相同的颜色,有些矿物还是以它的颜色命名的,如褐铁矿、赤铁矿、黄铁矿等。 (二)观察、描述矿物条痕的颜色 1、条痕的概念:(出示课件)条痕是矿物在瓷板上擦划时留下的矿物粉末的颜色。而不是矿物刻画瓷板留下的刻痕。 2、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纪录:从刚才观察的矿物中取出一种矿物(赤铁矿),演示实验它的外表颜色与条痕颜色完全不同。 将矿物放在白色瓷砖上擦划,观察瓷砖上留下的条痕的颜色。 提问:瓷砖上留下的颜色与我们观察到的外表的颜色一样吗? 结论:条痕的颜色居然与矿物外表的颜色不一样。由此引出在识别矿物时,矿物条痕颜色比矿物外表颜色更可靠。(出示课件) 3、小组实验:小组内自由选择三种矿物分别在白色的瓷砖上擦划,观察描述条痕的颜色,并填在作业本的表格中。 4、各组汇报交流描述矿物条痕的颜色。 5、将同一种矿物的外表颜色与其条痕颜色进行对比,讨论有什么发现。 6、各组交流小结:有些矿物外表的颜色与条痕的颜色一致,有些比较接近,有些则完全不同,有些还画不上条痕。 7、了解几种矿物的条痕的颜色并试记。 8、教师小结:矿物外表的颜色有时会因为所含的杂质不同并不是矿物本身的颜色,它会受杂质、光线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矿物条痕的颜色却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在识别矿物时,矿物的条痕颜色比矿物外表的颜色更可靠。 9、刚才有同学说有些矿物画不出条痕,那是因为它们的软硬不同,这就限制了用条痕判断矿物时,只能是硬度比瓷板小的矿物。下面我们再来选择矿物的硬度进行观察、描述。 (四)观察、描述矿物的硬度

《观察、描述矿物二》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观察、描述矿物(二)》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矿物晶体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 过程与方法 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经历对矿物进行透明度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能描述有着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重点: 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矿物呢?(生:矿物颜色和条痕、硬度) 师:上节课我们经历对矿物颜色和条痕的观察和描述以及矿物互相刻划及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对矿物刻划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 2、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来研究矿物透明度和光泽及描述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 (1)观察、描述纸的透明度 A、出示(三种纸):透明纸、半透明纸、不透明纸 思考:这几种纸的透光情况一样吗?你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又如何来描述这些纸的透明情况? B、学生交流反馈:隔着这三种纸,观察纸下面的字;手电筒照射;对着阳光等。

环境教育研讨课教案完整版

环境教育研讨课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环境教育研讨课教案 《生态环境的保护》 泰来农场学校杨凯 一、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该条内容标准属经历水平的情感性目标。教材为学生从事相关活动提供了两个背景材料:(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介绍了一种因果联系分析方法。 由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诸多问题都有切身的感受和一定的认识。基于这些感受和认识,比较容易建立起“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对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或事实作出科学、合理的评判。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教学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更多地从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 由于地理学也涉及到了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内容,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侧重点,避免简单重复,本节教学应围绕生态学上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本节内容分成若干小主题,在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撰写一份主题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进行概括和总结。也可采用讲、议结合的形式,由教师呈现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

与讨论。教师在呈现相关内容时,应当尽可能辅之以具体的实例、图片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内容可用1课时教学,现以后一种教学思路为例,说明教学实施的程序。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师研讨会心得体会

教师研讨会心得体会 教师研讨会心得体会 二零一九年元月八号我参加了xx县乡村教师培训。这次培训由教师进校承办组织的。这次培训为我们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虽然本次培训只有一天,但是我的感觉到忙碌而又很充实,笔记本记得满满的,感觉收获很大。早上我们听了两位老师的公开,内容都讲的九年级上册Unit8Surpriseendings.第一时。两位老师都很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语言操练都比较扎实,堂采用了不同的教学形式,不断调动学生的堂积极性。把一个阅读通过自己的堂展示,让学生最终把语言转化成文字达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在讲述时不断输入情感教学,使学生自身情感得到升华,最后把心中的爱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观摩之后,两位老师对自己的进行了自我评价和反思,内容很真诚,很朴实。之后,xx中学xx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之后大家互相的讨论,在讨论中分析教学中我们常见的问题和困惑。面对各种问题朱老师提出了相应对策,和今后在堂中如何化解突发的问题。下午我们听了xx中学xx老师的讲座《用水的力量做老师》。讲座内容使我对教育和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从理论上来说,朱老师用简单明确的理论知识,把教育的真实目的讲得通俗易懂,让我意识到我平时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只重视教学生

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意义和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心中有教材,胸中有标,在新标的要求下,透析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民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感知知识的力量和强大。其次,本次讲座老师对不同的型做了讲解和分析,教会如何书写教学设计。重点讲了三位一体教学法,可以缩写为PPP,意思是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让大家更清楚以后教学设计重点从那几个方面入手。接下来对不同的型做了分析,内容详细,结构清楚。例如语法:waringu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suary。听力教学都可以从pre-listening/while-listening/post-listening,这几个步骤入手,思路更加明确。阅读教学可以从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加上waringup,和suary.这样就完整了整个教学设计。写作也是一样从pre-writing/while-writing/post-writing.但是while-writing还可以分成first-writing,/second-writing/coplete。对不同程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解和分析,从中我们学会如何写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如何写不同类型的程的教学设计,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再次,我们平时只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次讲座之后我们更加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大胆的说语言,学会口头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像今天的公开,在老师鼓励下,学生最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爱。 本次培训的内容充实效果很好,收获很大,朱老师的讲座更新

小学科学实验研讨课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研讨课教案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天明小学雷春龙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会提高。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再通过演示实验来证明学生的想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大胆假设并能在实验中求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教学,就产生了对教学进行设计的需求。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教学开发(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和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这些术语的定义一直缺乏惟一性,这三个术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时还互换使用。通常认为,教学设计就是用系统方法对有效的教学进行计划、设计、创建、执行和评价,这是一个比较通用的说法,而具体的教学设计模型则各不相同。可以说,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撑学习过程。 西方的教学设计研究可以说从1950年代起步,在1960年代进入大发展时期。当时主要的进展是对教学系统各成分及其系统特性的明确认识。最早对系统进行探讨的人中就有格拉泽(Robert Glaser)和加涅(Robert Gagne)。1962年,格拉泽使用了教学系统一词,并分析了其中的成分。当时,他很清楚地描述了对学习和教育实践的心理学研究与教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的裂痕。1965年,加涅出版了《学习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1l该书对学习目标进行了细致分析,并设计了为符合教学设计而制定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堪称里程碑式的著作。教学设计

逐渐成为专门领域,当时其主要的根源是: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理论,后者为编制教学过程提供了一系列的规则,但历史地看,前者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为达成预期目标服务。 在1970年代,加涅提出了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假设:[,)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学习;教学设计是分阶段的,阶段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在随后的20年中,教学设 计的理论和模式得到了检验和优化。这个时期,教学设计领域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对主题的描述。是以“教学程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加涅的教学设计原则、梅里尔(M.Merrill)的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赖格卢斯(C.Reigeluth)的精制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以及斯堪杜拉(J.Seandura)的结构学习理论(Structural Learning Theory)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成果。此 间发生在教学设计领域里的诸多变化,暗示了一种新的设计隐喻的萌生——“计算机即人脑”,该隐喻同以加涅教学设计 理论模型为代表的“人脑即计算机”的教学设计隐喻恰好相反。在1980年代接近尾声的时候,该隐喻开始凸显,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