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

【知识点】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当中的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人类肉眼无法直接看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直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种类: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病毒

3、三型微生物的特征: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膜;细胞器不完善,仅有核糖体;无核膜及核仁;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膜;细胞器完善;有核膜及核仁;以有丝分裂方式繁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真菌。3)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膜;无细胞器;无核膜核仁;以复制方式增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病毒。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知识点】

1.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

2.细菌基本结构的组成及意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浆重要颗粒性物质:质粒、核糖体、胞质颗粒)、核质

毛包括性菌毛、普通菌毛,性菌毛为F+菌才有的特殊结构,用于传递质粒,间接不良后果是导致耐药性的传递,普通菌毛介导粘附,寄生于黏膜处的细菌大多有菌毛,避免被分泌液冲刷走;荚膜是某些细菌在营养丰富或侵入机体后为避免被吞噬或杀菌物质破坏而产生的粘液性物质将自己包裹起来;芽孢,某些革兰阳性菌的休眠形(不繁殖),当缺乏营养时(体外),细菌为减少代谢消耗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抵抗力强,一般消毒灭菌方法无法将其杀死,杀死芽孢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5.细菌革兰染色的步骤:龙胆紫-碘液-脱色液-稀释复红

第二章细菌生理

【知识点】

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温度(37℃)、pH值(7.2-7.6)、气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无性二分裂

3.细菌繁殖的速度:大多数20-30min分裂一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一次。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液体培养基(形成菌膜——专性需氧菌;沉淀生长——链球菌;均匀浑浊生长——兼性厌氧菌);

2)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生长——无鞭毛,云雾状生长——有鞭毛);

3)固体培养基(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单个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菌苔——多个菌落融合成片为菌苔)。

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热原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后可引起发热的物质;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合成,其化学成分为革兰阴性菌的胞壁成分——脂多糖;耐热,高压蒸汽灭菌无法将其破坏;液体中的热原质可用

吸附剂或特殊的石棉滤网除去,玻璃器皿上的热原质可经250℃、30min干考法破坏。

2)抗生素:大多数由放线菌、真菌合成,可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可用于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的治疗。3)毒素与侵袭性酶。4)色素5)维生素6)细菌素

第三章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

【知识点】

1.正常菌群的概念:在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由不同种类微生物构成的微生物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而且有利,称之为正常菌群。

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等

3.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力降低、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的某些微生物也可引起疾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4.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目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

5.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医院感染的概念。

6.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白假丝酵母菌、肺炎链球菌等

7.菌群失调症的常见原因:长期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8.菌群失调症的治疗:生态制剂(例如整肠生)

9.消毒:杀灭物体或人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0.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的方法。

11.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中的操作方式。

12.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103.4kPa(1.05kg/cm2),温度121.3℃,时间15-20分钟。迅速而有效的灭菌方法,可以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任何耐湿、耐高温的物品都可用此方法灭菌。

13. 紫外线:使DNA链上相邻的胸腺嘧啶发生共价交联,从而干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导致细菌死亡或变异。紫外线穿透力弱,杀菌范围2-3m,照射时间须1h以上。只用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消毒。

14.常见物品的消毒灭菌:手术衣、手术器械、外科用棉球、纱布、普通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法;动物免疫血清、抗生素、生物药品、空气——滤过除菌法;饮用水——煮沸法;牛奶、酒——巴氏消毒法;医用废弃物品、传染病病死人及动物尸体;接种环——烧灼法;新生儿脓漏眼的预防——硝酸银/蛋白银滴眼;皮肤缺损伤口——双氧水;消毒酒精浓度70%-75%;排泄物——漂白粉/生石灰。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知识点】

1.细菌变异的类型:细菌L型变异(细胞壁缺失的细菌)、毒力变异(例如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卡介苗)、耐药性变异(最易发生耐药变异的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质粒:细菌染色体之外的遗传物质,DNA,双链,闭环,可独立复制,非细菌生活所必须。3.噬菌体:病毒,寄生于细胞型微生物中。根据复制周期的特点将其分为温和性噬菌体和毒性噬菌体。其中温和性噬菌体可赋予宿主菌特殊的遗传性状。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知识点】

1.细菌的致病性的决定因素:具备一定的毒力(细菌致病能力强弱的数量化指标)、足够的侵入数量、正确的侵入门户。

2.细菌毒力:是对于细菌毒素及侵袭力的综合评价。

4.神经毒: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细胞毒:白喉毒素、红疹毒素;肠毒素:霍乱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肠毒素。

5. 侵袭力的物质承载:菌毛、荚膜、膜磷壁酸——粘附;荚膜、血浆凝固酶——抗吞噬;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促进扩散。

6.机体的抗感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7.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的构成:屏障结构(皮肤黏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体液中的抗菌抗病毒物质(溶菌酶、补体、干扰素)

8. 特异性免疫:胞外寄生菌——体液免疫为主;胞内寄生菌、病毒——细胞免疫为主

9. 全身感染:毒血症(病原菌本身不入血,仅在局部生长繁殖,其产生的外毒素释放入血,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例如破伤风、白喉、霍乱。)、菌血症(病原菌由感染原发部位一时或间断入血,但未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且无明显中毒症状,例伤寒早期菌血症。)、败血症(病原菌入血,并且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且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随血流扩散,在全身组织和器官引起新的化脓病灶。)

10.医院内感染: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狭义)。

11.医院内感染的来源: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第六章球菌(化脓性球菌)

【知识点】

1.葡萄球菌属(革兰阳性菌):

(1)葡萄串状排列;依据色素、是否产生血浆凝固酶、是否分解甘露醇将葡萄球菌分成三类(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区别葡萄球菌是否致病的重要指标——是否产生血浆凝固酶,血浆凝固酶阳性则具有致病性,而血浆凝固酶阴性则认为无致病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强,所有无芽孢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2)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物质:一个酶(血浆凝固酶)五个外毒素(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剥脱毒素、肠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

(3)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

化脓性疾病(伤口化脓: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清晰,病灶局限,脓汁粘稠;脓疱疮;疖;痈;毛囊炎等。)

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以呕吐为主要表现;烫伤样综合症——见于婴幼儿金葡感染;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症)

(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医源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5)防治原则:伤口及时消毒,注意饮食卫生,治疗做药物敏感试验。

2.链球菌属(革兰阳性菌):

(1)链状排列;依据溶血现象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乙型为致病菌、甲型(又称草绿色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丙型不致病;依据多糖抗原分为A-H、K-V共20个血清型,致病菌株90%属于A 群;对青霉素敏感。

(2)乙型链球菌的致病物质:

1个胞壁成分(M蛋白——与人心肌、肾小球基底膜存在共同抗原,引起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2个外毒素(红疹毒素,又称为猩红热毒素——猩红热;链球菌O溶血素(SLO)——免疫原性强,

检测抗“SLO”浓度,可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3个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有助于细菌扩散;链激酶:溶解血栓,是血液不凝固,有利于细菌扩散;链道酶,又称DNA酶,降解DNA,使浓汁变稀薄)

(3)乙型链球菌所致疾病(感染途径:呼吸道、伤口):

化脓性疾病(伤口化脓:正常组织与病灶界限不清,有明显扩散倾向,脓汁稀薄带有血丝;急性化脓性咽扁桃体炎;丹毒;脓胞疮等)

毒素性疾病:猩红热

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甲型链球菌所致疾病:条件致病菌,拔牙、摘扁桃体时可入血,于心瓣膜缺损面上生长繁殖形成细菌赘生物,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4)治疗:首选青霉素

3.肺炎链球菌(革兰阳性菌):

(1)正常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黏膜,可形成荚膜者为致病株,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侵入下呼吸道,引起大叶性肺炎,又称为典型性肺炎;

(2)主要致病物质:荚膜

(3)所致疾病:大叶性肺炎(咯铁锈色痰)

4.脑膜炎奈瑟菌(革兰阴性菌):

(1)成双排列,巧克力色琼脂培养,抵抗力弱,怕冷、怕热、怕干燥、易自溶,对青霉素敏感;(2)所致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飞沫传播,易感人群为15岁以下儿童,预后良好,一般不留后遗症)

(3)标本采集:脑脊液、血液保暖保湿及时送检

5.淋病奈瑟菌(革兰阴性菌):

(1)成双排列

(2)传播途径:性传播——淋病(淋病性尿道炎、淋病性阴道炎);经产道——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俗称脓漏眼

(3)防治原则:脓漏眼预防——硝酸银/蛋白银滴眼,淋病治疗——青霉素首选

第七章肠道杆菌

【知识点】

1.肠道感染细菌:肠道杆菌(大肠埃希菌、志贺杆菌、沙门菌)、螺形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寄生于人及动物肠道中,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不敏感,对喹诺酮及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

2.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革兰阴性小杆菌,大多有鞭毛和菌毛,不形成芽孢;生化反应活泼;大多数属于正常菌群的成员,可引起肠外感染,少数致病,引起肠内感染;非致病菌株分解乳糖,而致病菌不分解乳糖;对青霉素不敏感;对喹诺酮及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

3.埃希菌属:

(1)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埃希菌、肠侵袭性埃希菌、肠产毒型埃希菌、肠集聚型埃希菌、肠出血型埃希菌(2)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主要血清型O157:H7,引起10岁以下儿童出血性结肠炎的常见病原体

4.志贺菌属:

(1)痢疾:典型症状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原体:细菌(最常见为志贺杆菌)——细菌性痢疾、溶组织内阿米巴——阿米巴性痢疾。

(2)生物学性状:无鞭毛,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四类,我国常见的类型为福氏志贺菌,且感染后易转变为慢性菌痢。

(3)主要致病物质:内毒素——微循环障碍,黏膜坏死脱落,粘液脓血便;刺激肠壁植物神经——里急后重。

外毒素:志贺毒素(神经毒、细胞毒、肠毒素作用)

(4)所致疾病:细菌仅在黏膜局部生长繁殖,不入血,感染类型有急性菌痢、慢性菌痢(病程超

过2月)、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婴幼儿)三型。

(5)微生物学检查:取未用药前粘液脓血便。

5.沙门菌属:

(1)人畜共患: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仅对人致病: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甲乙丙)(2)胞内寄生菌,其致病机制除了细菌本身的增殖造成,还有细胞免疫造成的超敏反应性疾病。

(3)致病性:伤寒及副伤寒沙门菌——肠热症,3-4周内两次菌血症,第一次菌血症,细菌随血流来到肝脾胆囊肾骨髓等脏器,第二次菌血症,大量的内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细胞免疫造成肠管壁广泛性充血水肿,甚至溃疡穿孔。症状消失后,患者胆囊内可残留细菌,不断往外排菌,称为恢复期带菌者,带菌时间可3月到1年时间。

(4)微生物学检查:细菌培养——第1周血液;第2-3周尿粪便;全程骨髓

血清学试验:肥达反应,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检测待测血清中是否含有相应的抗体,用于伤寒及副伤寒的诊断。

第八章螺形菌属

【知识点】

1.霍乱弧菌:

(1)逗号状,单鞭毛,运动活跃,悬滴法镜检可见鱼群穿梭状或流星状运动

(2)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致泻能力最强的肠毒素。

(3)所致疾病:霍乱,甲级传染病,典型症状先泻后吐,吐泻物为米泔水样。

2.副溶血性弧菌:嗜盐性,主要存在于近海的海水,污染鱼及贝类,引起食物中毒。

3.幽门螺杆菌与胃炎、胃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

第九章厌氧性细菌

【知识点】

1.厌氧芽孢梭菌的共同特征:革兰阳性菌杆菌/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中。

(1)破伤风梭菌:鼓槌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感染途径:厌氧性伤口(窄而深,或泥土污染严重);

破伤风梭菌在伤口局部生长繁殖,产生痉挛毒素入血,痉挛毒素入血,随血流来到中枢,与抑制性神经纤维结合,阻断抑制性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全身骨骼肌持续性收缩痉挛,严重时可致窒息;

防治原则:未受伤,军人及儿童等易受伤人群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已受伤,清创、扩创,双氧水消毒,早期足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2)产气荚膜梭菌:体外形成芽孢,体内形成荚膜;分解多种糖,产生气体;产生多种毒素,引起血管扩张,组织水肿;产生透明质酸酶,促进细菌扩散;感染途径:组织坏死及泥土污染严重的伤口,常见于车祸、地震、战争时的肢体损伤;所致疾病——气性坏疽。

(3)肉毒梭菌:感染途径——经口;致病物质——肉毒毒素,从消化道吸收入血,与外周胆碱能神经末梢结合,阻止乙酰胆碱释放,导致肌肉迟缓性麻痹。

2.无芽孢厌氧菌:一大类细菌,专性厌氧,对甲硝唑、替硝唑、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敏感;正常存在于人体消化道、口腔、泌尿生殖道,一般情况不致病;引起口腔内感染、女性盆腔炎、腹腔脏器感染、鼻窦炎等。

第十章其他致病菌

【知识点】

1.白喉棒状杆菌:棒状杆菌,含有嗜碱性胞质颗粒;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

2.百日咳鲍特菌:飞沫传播,引起百日咳。

第十一章分枝杆菌属

【知识点】

1.结核分枝杆菌:

(1)细长略弯曲,有分枝倾向,胞壁含有大量脂质,耐干燥,经抗酸染色被染成红色,生长缓慢,18-24小时分裂一次,菌落为菜花状,乳白或米黄色。胞内寄生菌

(2)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肺结核(最常见);消化道传播——肠结核;皮肤伤口——皮肤结核。

(3)肺结核: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

(4) 结核菌素试验(OT或PPD试验)原理:利用IV型超敏反应的机制,将结核菌素注射于待测者前臂屈侧皮内,若机体已致敏,则记忆的T细胞经过48-72小时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导致注射局部出现红肿硬结,通过测量硬结的直径,检测待测者是否感染结核分支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

(5)结核菌素试验的应用:选择卡介苗的接种对象和测定卡介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作为婴幼儿(未接种卡介苗)结核病诊断的参考;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对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作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第十三章动物源性细菌

【知识点】

1.人畜共患病原菌:布氏菌属、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孢杆菌

2.鼠疫耶尔色菌的致病性:感染途径——鼠蚤叮咬传播,引起腺鼠疫;飞沫传播,引起肺鼠疫;伤口,引起皮肤鼠疫。各型均可发展为败血症。

第十四章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知识点】

1.支原体:无细胞壁,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敏感;致病性支原体(肺炎支原体——飞沫传播;溶脲脲原体——性传播,引起非淋病性尿道炎、阴道炎。)

2.立克次体:严格胞内寄生;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人虱传播,引起流行斑疹伤寒;莫氏立克次体——鼠蚤传播,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螨,引起恙虫病。)

3.衣原体:严格胞内寄生;主要致病性衣原体(沙眼亚种——眼-手-眼,引起沙眼;性传播,引起尿道炎、阴道炎等)

第十五章螺旋体

【知识点】

1.钩端螺旋体:传染源——鼠类、猪;传播方式——接触被钩体污染的水、土壤,经皮肤伤口侵入机体,引起钩体血症;最严重的临床型别——肺出血型。

2.梅毒螺旋体: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引起获得性梅毒,典型临床分期为:I期硬下疳期,II期梅毒疹期,III期晚期梅毒;经产道传播,引起先天性梅毒;治疗——大剂量青霉素。

第二十六章真菌

【知识点】

1.真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单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多细胞真菌有菌丝和孢子两中形态。

2.皮肤癣真菌:引起各种癬症。

3.白假丝酵母菌(白念珠菌):条件致病菌,引起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等。

病毒绪论

【知识点】

1.病毒体:具有典型病毒形态结构及感染性的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

2.病毒的大小:以nm为单位。

3.病毒结构及化学组成:(1)基本结构:核心(为单一的一种核酸,DNA或者RNA)+衣壳(蛋白

质)(2)辅助结构:包膜(脂质双分子层)

4.病毒的增殖:以复制方式增殖,增殖周期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释放五个步骤。

5.病毒的异常增殖:缺陷病毒(例如丁肝病毒的增殖依赖于乙肝病毒);干扰现象(两种不同的病毒同事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病毒增殖的现象。

6.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垂直传播(病原体通过胎盘或产道由母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的方式。)

7.病毒的感染类型:持续性病毒感染(1)慢性感染(例如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血液始终具有传染性)(2)潜伏感染(例如单传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原发感染后,病毒未被清除,而是潜伏在特定细胞中,带携带者免疫力下降时,病毒重新开始增殖引起临床症状,疾病可反复发作。)(3)慢发病毒感染(例如HIV引起的AIDS、prion 引起的疯牛病、麻疹病毒引起的SSPE,潜伏期长,一旦发病,病情呈亚急性进行性进展,最终死亡)

8.干扰素:病毒感染细胞产生,或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产生;糖蛋白;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作用机制——诱导邻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的增殖。

呼吸道病毒:

【知识点】

1.通过呼吸道侵入,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病变的一类病毒,常见的有流行性感冒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2.依据基质蛋白(MP)和核蛋白(NP)将流行性感冒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最易发生抗原变异,变异的物质基础是HA和NA,因此依据神经氨酸酶(NA)和血凝素(HA)将甲型流感病毒分为不同的亚型。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甲型流感必需满足H1-3,N1-2。

3.流感病毒不入血,仅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但受染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入血,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

4.防治原则:避免人群聚集,严格卧床休息,大量饮水,高热量饮食。24-48小时内服用金刚烷胺。

5.麻疹病毒:早期诊断——口腔粘膜柯氏斑;所致疾病——麻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6.腮腺炎病毒:青春期儿童感染易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

7. 风疹病毒:可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先天畸形。

肠道病毒(EV)

【知识点】

1.肠道病毒(EV):从消化道入侵的一类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大多数肠道病毒仅引起呼吸道症状及腹部不适,偶而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死亡;少数肠道病毒如轮状病毒感染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轮状病毒。2.脊髓灰质炎病毒:易感者为15岁以下儿童,多为隐性感染,少数可发生肢体迟缓性麻痹,因常见于儿童,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3.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可因中枢损伤而致死,临床表现为手、足、口周及臀部出现疱疹,常见病原体为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4.轮状病毒:婴幼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原体。

肝炎病毒:

【知识点】

1、常见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其中甲型与戊型的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引起隐性感染或急性

肝炎,不发展为慢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的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性传播、垂直传播,感染后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2.甲型肝炎病毒:(1)无包膜,RNA病毒;抗原成分:HAV抗原(2)感染类型:4/5为隐性感染,1/5为急性肝炎,预后良好,不发展为慢性肝炎。损伤机制主要为细胞免疫造成的IV超敏反应。3.乙型肝炎病毒:

(1)三种形态:大球形颗粒,又称为Dane颗粒,双层衣壳,双链闭环DNA,为完整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外衣壳蛋白称为HBsAg,内衣壳蛋白称为HBcAg;

小球形颗粒,长期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成分仅含外衣壳,不具感染性;

管型颗粒,小球形颗粒聚集而成,不具感染性。

(2)抗原抗体系统:

HBsAg,存在于外衣壳上,阳性表明HBV感染;

抗HBs(HBsAb ),具有保护作用,阳性表明对HBV具有免疫力;

HBeAg,游离于血液中,其消长与病毒的增殖成正相关,阳性表明病毒大量复制,感染者血液中存在大球形颗粒,具有较强传染性;

抗Hbe(HBeAb),阳性表明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病情好转趋势;

抗HBc(HBcAb)正在感染或曾经感染。

(3)预防措施:高危人群(未感染)定期接种乙肝病毒疫苗(人工主动免疫);紧急预防,72h内注射高效价HBIg(人工被动免疫);一般性原则,严格筛查献血员,防止医源性感染,生活用品分开使用。

4.丙型肝炎病毒:输血后肝炎的常见病原体,感染后易慢性化。

5.丁型肝炎病毒:缺陷病毒,必须在HBV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外衣壳抗原成分HBsAg,HDV感染需在HBV感染的基础上,预防同HBV。

6.戊型肝炎病毒:孕妇感染病情重。

虫媒病毒

【知识点】

1.虫媒病毒即为节肢动物媒介病毒,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登革病毒、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染源——受染幼猪;传播方式:蚊子叮咬;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所致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预后不良,有后遗症。

3.汉坦病毒:传染源——黑线姬鼠;所致疾病——流行性出血热。

疱疹病毒

【知识点】

1.常见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

2.单纯疱疹病毒:HSV-1 接触传播引起头面部疱疹潜伏部位三叉神经节或颈上神经;

HSV-2 性传播引起生殖器疱疹潜伏部位骶神经节

3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呼吸道入侵原发感染表现为出水痘继发感染表现为带状疱疹潜伏部位脊髓后根神经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知识点】

1.生物学性状:有包膜病毒,包膜上含有抗原gp120(易变异),与细胞膜上的CD4分子相识别,选择CD4+细胞做为靶细胞,主要为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2.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3.所致疾病:AIDS,为慢发病毒感染(迟发感染);病死率100%;

4.AIDS典型临床表现:各种机会感染、肿瘤(尤其是kaposi肉瘤);

5.防治原则:(无特效治疗,无疫苗)阻断传播途径

6.微生物学检查:抗HIV

狂犬病毒

【知识点】

1.生物学性状:子弹头状

2.传染源:受染的动物(猫、狗)发病前5天至病死期间具有传染性。

3.传播途径:咬伤或抓伤

4.所致疾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症,病死率100%。

5.预防措施:暴露前(高危人群、猫狗等宠物)——接种狂犬病毒灭活疫苗;

暴露后:(1)清水或肥皂水冲洗20分钟以上(2)75%酒精或碘伏消毒伤口(3)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或狂犬病毒人免疫球蛋白伤口周围及底部浸润注射(4)伤口对侧接种狂犬病毒灭活疫苗。

6.微生物学检查:动物隔离7-10天,若不发病,则咬人时唾液中无狂犬病毒;发病,立即处死,取脑组织海马回组织切片,发现内基小体具有诊断意义。

人乳头瘤病毒

【知识点】

1.英文缩写:HPV

2.HPV-6、11型,性传播,引起尖锐湿疣

3.HPV-1、4型,跖疣

4.HPV-1、2、4,寻常疣

5.HPV-3、10,扁平疣

朊粒

【知识点】

1.化学组成:传染性蛋白质

2.传播途径:经口、输血、组织器官移植等

2.所致疾病:疯牛病、羊瘙痒症、库鲁病、克雅病等,感染类型:慢发病毒感染,病死率100%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绪论

【知识点】

1.免疫的本质: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1)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正常表现:抗感染;异常表现:过高——超敏反应,过低——反复感染。(2)免疫稳定(自稳):清除衰老死亡细胞正常表现:维持生理平衡;异常表现:自身免疫病。(3)免疫监视:清除突变、受染细胞正常表现:防止肿瘤发生,抗病毒感染;异常表现:低下,易患肿瘤。

第二章免疫系统

【知识点】

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1) 骨髓:B淋巴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2)胸腺: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细胞丁俊、增殖、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部位。(1)淋巴结(2)脾(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包括扁桃体、肠系膜淋巴结、阑尾、粘膜下分散的淋巴小结和弥散的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

1.T淋巴细胞:

(1)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TCR

(2)T淋巴细胞的亚群:CD4+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成为Th ,通过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单核细胞浸润,阻止病原扩散并引起IV超敏反应;CD8+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称为CTL,通过释放穿孔素直接杀伤受染细胞或肿瘤细胞。

(3)Th细胞的亚型:Th1——释放TNF-β、IFN-γ、IL-2 等因子;Th-2——释放IL-2、4、6、10,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分泌抗体及Ig类别转换。

2.B淋巴细胞:

(1)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BCR

(2)B淋巴细胞亚群:B1——不成熟的B细胞,只对TI-Ag发生免疫应答,产生IgM类抗体,无免疫记忆;B-2——成熟的B细胞,对TD-Ag发生免疫应答,产生IgM及IgG类抗体,有免疫记忆。

3.自然杀伤(NK)细胞:

(1)在骨髓中发育成熟,成熟后随血流分布于血液及淋巴组织。

(2)CD56为NK细胞表面特有的标志。

(3)表达IgGFc受体

(4)ADCC:定向杀伤与IgG结合的靶细胞;杀伤靶细胞不需抗原预先致敏,也不受MHC限制;非特异性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4.抗原呈递细胞(APC):专职APC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5.吞噬细胞:

(1)单核吞噬细胞:存在于血管中——单核细胞;存在于组织中——巨噬细胞,不同组织中名称不一,kupffer细胞(肝脏),尘细胞(肺),破骨细胞(骨),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等。

细胞因子

各种细胞因子的英文缩写: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生长因子——GF。

第二章抗原

【知识点】

1.相关概念:

(1)抗原(Ag):是一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半抗原(hapten):本身不具有免疫原性,但具有免疫反应性的小分子异物,其与蛋白质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

(3)载体(carrier):与半抗原相结合,赋予半抗原免疫原性的蛋白质。

2. 抗原的特性:免疫原性——刺激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效应分子或效应细胞的性能;免疫反应性(抗原性)抗原分子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1)异物性:胚胎时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T、B淋巴细胞)充分接触的物质为异物。通常抗原来源与宿主种系关系越远,则免疫原性越强。

(2)分子量大小:大分子有机物才具有免疫原性,分子量愈大,免疫原性愈强,低于4000dal的无机物一般不具有免疫原性。

(3)化学组成:蛋白质类异物免疫原性最强,其次为多糖类,核酸类多无免疫原性。

(4)个体因素:遗传因素、生理状况等。

4.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性:

(1)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原性的特异性(通过与T/B细胞膜上的受体相识别,激活特定的T/B细胞)+免疫反应性的特异性(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

(2)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抗原决定基(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

殊化学集团,又称为表位。

(3)共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基的不同抗原,例如天花病毒与牛痘病毒上就存在有共同抗原。若共同抗原存在于同一种属,又称之为类属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间的共同抗原则称为异嗜性抗原,例如,乙型链球菌胞壁上的M蛋白与人的心肌/肾小球基底膜上的某蛋白。

(4)交叉反应:一种抗体与两种不同抗原相结合的反应。

5.抗原的分类

(1)依据抗原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

(2)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以来T细胞辅助进行分类:TI-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细胞辅助,(此类抗原只含有B细胞抗原决定基,因而只能激活B细胞,而不能激活T细胞,一般不含蛋白质成分),诱导产生抗体仅为IgM,无免疫记忆。TD-Ag——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的辅助,(此类抗原既有B细胞抗原决定基又有T细胞抗原决定基,含有蛋白质成分),诱导产生抗体为IgM及IgG类抗体,有免疫记忆。

6.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1)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细菌、病毒等;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的外毒素及内毒素;

类毒素:细菌的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处理后脱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剂。

(2.)动物免疫血清:将外毒素或类毒素注射入动物体内,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获取该动物的血清。动物免疫血清对人而言是抗原,故使用前必须做皮肤敏感试验。

(3)同种异性抗原: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抗原。

人类主要同种异性抗原:

a. 血型抗原:ABO抗原Rh抗原

b. 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4)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例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胞壁的M蛋白——人的心肌、心瓣膜、肾小球基底膜某蛋白;大肠杆菌014型脂多糖——人的结肠粘膜某分子。

(5)自身抗原:隐蔽自身抗原(眼晶状体蛋白、葡萄膜色素蛋白、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神经髓桥蛋白)

(6)肿瘤抗原:肿瘤相关性抗原(AFP——肝癌;CEA——结肠癌)

(7)超抗原

第五章免疫球蛋白

【知识点】

1.免疫球蛋白(Ig):包括分泌型Ig(抗体Ab)及膜表面Ig(BCR);抗体均为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非都具有抗体活性。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基本结构:重链(H链)与轻链(L链);可变区(V区)与恒定区(C区);二硫键相连。

(2)功能区:VL与VH之间与抗原相结合

(3)酶解片段: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Fab+Fc;胃蛋白酶水解片段——F(ab)2+PFc

3.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 V区的功能:VH与VL之间特异性结合抗原

(2) C区的功能:激活补体、调理吞噬、ADCC、介导I型超敏反应

4.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I)IgG的特性和功能:半衰期最长,血清中含量最高,唯一通过胎盘的Ig;具有激活补体、调理吞噬、ADCC作用。

(2)IgM的特性和功能:分子量最大(五聚体结构)、出现早消失快、胎儿唯一能合成Ig;激活补体作用强,无调理吞噬、ADCC作用。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及功能感染的诊断。

(3)IgA的特性和功能:包括分泌型(双体结构)和血清型(单体结构);分泌型IgA(SIgA)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分泌液及初乳、泪液、唾液中,具有抗粘膜局部感染作用。

(4)IgE的特性和功能:普通人体内含量低,过敏体质或寄生虫感染者体内含量增高,介导I型超敏反应,亲细胞型抗体。

第六章补体系统

【知识点】

1.补体系统的组成: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2.补体的生成与理化性质:主要由肝细胞、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等合成,不耐热,需-20℃冰箱保存。

3.补体系统的激活:

(1)经典(传统)途径:激活物——IC;激活顺序——C142356789;C3转化酶——C4b2b;C5转化酶——C4b2b3b

(2)旁路(替代)途径:激活物——细菌胞壁成分(多糖类);C3转化酶——C3bBb;C5转化酶——C3bBb3b

(3)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途径:激活物——MASP;激活顺序——C42356789;C3转化酶——C4b2b;C5转化酶——C4b2b3b。

(4)三条途径共同的终端效应: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AC)

(5)三条途径激活的先后顺序:旁路途经—MBL途径—经典途径。

4.血清补体异常与疾病:C1INH缺乏——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补体固有成分缺乏——易细菌感染,C3缺乏可发生致死性感染。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知识点】

1.HLA-I类抗原:(1)β2m+α链(2)分布:所有有核细胞膜上(3)主要功能:提呈内源性抗原肽2.HLA-Ⅱ类抗原:(1)β链+α链(2)分布: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膜上(3)主要功能:提呈外源性抗原肽

第十章免疫应答

【知识点】

1.免疫应答:免疫活性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及效应T细胞,并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2.免疫应答的类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免疫应答的过程: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感应阶段)、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4.固有性免疫应答(先天性免疫):(1)构成:屏障结构(皮肤黏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NK细胞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2)特点:与生俱来,作用非特异性,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免疫作用无增减。

5.获得性免疫应答:(1)构成:细胞免疫+体液免疫(2)特点:抗原刺激后获得,作用具有特异性,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免疫力增强。

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交互关系:

(1)TD-Ag诱导的免疫应答:TD-Ag,含蛋白质成分,及可激活B细胞,又可激活T细胞,产生IgM及IgG类抗体,(总是先合成IgM,后发生Ig类别转换,转为合成IgG),有免疫记忆。(2)TI -Ag诱导的免疫应答:TI –Ag,为多糖成分,仅可激活B细胞,产生IgM类抗体,无免疫记忆。

期诊断或宫内感染的诊断。

(4)细胞免疫的效应:Th1——产生细胞因子Th1——释放TNF-β、IFN-γ、IL-2 等因子,导致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组织炎症反应;Th-2——释放IL-2、4、6、10,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分泌抗体及Ig类别转换;CTL——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直接杀伤受染细胞、肿瘤细胞、移植组织。

(5)体液免疫的效应:特异性结合抗原(中和作用)、调理吞噬、ADCC、激活补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

(6)CTL细胞的杀伤作用特点:特异性杀伤作用,具有MHC限制性,可连续杀伤靶细胞。

(7)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分工:体液免疫主要负责清除细胞外抗原物质,抗胞外寄生菌感染;而细胞免疫主要负责清除位于细胞内的抗原物质,抗胞内寄生菌、真菌、病毒感染,介导移植排斥反应等。

第十三章超敏反应

【知识点】

1.超敏反应: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清除抗原时造成的以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的异常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超敏反应的分型:I、II 、III 型超敏反应,为抗体介导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IV 型超敏反应为效应T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

3.Ⅰ型超敏反应:

(1)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遗传有关;发生快,消失快;仅有生理功能紊乱,无组织损伤。

(2)Ⅰ型超敏反应的参与成分:变应原——花粉、牛奶、药物等;参与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负反馈作用);活性介质——白三烯、组织胺、前列腺素等

(3)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IgE类抗体,该类抗体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当同一种变应原再次入侵,与肥大或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IgE结合,形成桥联作用,肥大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活性介质,活性介质作用于毛细血管、神经末梢、平滑肌、腺体,导致过敏反应发生。

(4)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婴幼儿特应性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胃肠炎。

(5)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查找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脱敏疗法或减敏疗法;药物治疗3.Ⅱ型超敏反应:

(1)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IgM及IgG类抗体在清除位于细胞膜上的抗原时(通过激活补体、调理吞噬、ADCC等作用),造成靶细胞溶解。

(2)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母婴ABO血型不符:母为O,胎儿为A/B;首胎即可发生;介导溶血反应的抗体为IgG类抗体;症状较Rh不符轻;目前暂无特效预防措施。母婴Rh血型不符:母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第二胎发生;症状重;可预防,例如第一胎产后72小时内母体注射抗D抗体;介导溶血反应的抗体为IgG类抗体。)、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自免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小球肾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又称Graves 病,机体产生抗TSHR的抗体,与甲状腺细胞结合后,导致细胞分泌功能亢进)。

4.Ⅲ型超敏反应:

(1)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中等大小IC沉积于毛细血管壁,穿过内皮层,来到血管基底膜,激活补体,继而趋化中性粒细胞浸润、激活血小板、导致肥大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活性介质,

引起血管损伤,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充血水肿、坏死、出血等临床表现。

(2)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5.Ⅳ型超敏反应:

(1)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主要为Th1介导的以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损伤作用。

(2)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传染性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

第十九章免疫学预防

【知识点】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知识点】

1.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并为前者提供营养和生存条件,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虫,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2.宿主的种类:(1)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2)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为人畜共患寄生虫,可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来源的受染脊椎动物。

3.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或免疫损伤

4.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第二十八章医学蠕虫

第一节线虫

【知识点】

1.似蚓蛔线虫(蛔虫):

(1)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2)感染途径:经口食入

(3)成虫寄居部位:小肠

(4)所致疾病最严重的为:蛔虫喜钻喜打结的习性引起的并发症——在小肠中扭结形成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蛔虫性阑尾炎。

2.毛首鞭形虫(鞭虫):

(1)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2)感染途径:经口食入

(3)成虫寄居部位:小肠

(4)所致疾病:肠套叠、直肠脱垂

3.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1)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2)感染途径:肛门-手-口为主

(3)成虫寄居部位:回盲部

(4)所致疾病:肛门周围皮肤瘙痒,严重影响睡眠。

4.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钩虫):

(1)感染阶段:丝状蚴

(2)感染途径:经皮肤钻入

(3)成虫寄居部位:小肠

(4)所致疾病最严重的为:贫血

第二节吸虫

【知识点】

1.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1)感染途径:经口食入未煮熟的淡水鱼、虾

(2)第一中间宿主:豆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3)成虫寄居部位:肝内胆管

(4)所致疾病:胆结石、肝硬化、肝癌

2.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1)感染途径:经口食入未煮熟的蝲蛄、溪蟹

(2)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蝲蛄、溪蟹

(3)成虫寄居部位:肺

(4)所致疾病:腹部疼痛;皮下移动性结节;头痛、癫痫;肺脓肿、囊肿、纤维化

3.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

(1)感染途径:经口食入未煮熟的水生植物,如茭白、红菱、荸荠等

(2)第一中间宿主:扁卷螺;水生植物:茭白、红菱、荸荠等

(3)成虫寄居部位:肠道

(4)所致疾病:腹痛、腹泻、肠梗阻等

4.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1)感染途径:尾蚴钻入皮肤

(2)中间宿主:钉螺

(3)成虫寄居部位: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4)最主要的致病阶段:虫卵,在肝内血管形成虫卵肉芽肿,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门脉高压

第三节绦虫

【知识点】

1.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

(1)成虫结构:头节、颈节(有生发功能)、节片

(2)感染方式及所致疾病:

a 误食虫卵或孕节——猪囊尾蚴病,为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人体所有组织中,尤其是肌肉,引起的占位性病变。如脑囊尾蚴、皮下结节、眼囊尾蚴病,此时人作为中间宿主;

b 误食含有猪囊尾蚴的猪肉(米猪肉)——猪带绦虫病,为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中夺取人体营养,此时人为猪肉绦虫的终宿主。

第二十九章医学原虫

第一节阿米巴

【知识点】

1.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1)寄生部位:肠腔(小滋养体)、组织(大滋养体,致病阶段)

(2)所致疾病:阿米巴痢疾,肠壁溃疡的特点为烧瓶样,口小底大,肠外阿米巴病最常见的阿

米巴肝脓肿

第二节鞭毛虫

【知识点】

1.杜氏利什曼原虫:

(1)传播媒介:白蛉

(2)所致疾病:黑热病

2.阴道毛滴虫:

(1)传播方式:性传播

(2)所致疾病:女性滴虫性阴道炎,阴道瘙痒,白带黄绿色泡沫状,腥臭味;

男性滴虫性尿道炎。

(3)治疗:首选甲硝唑(灭滴灵)

第三节孢子虫

【知识点】

1.刚地弓形虫:

(1)传播途径:粪口途径、垂直传播、宠物抓伤或咬伤

(2)所致疾病:垂直传播——胎儿先天畸形;其他途径——获得性弓形虫病。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题(附答案)讲解

免疫学部分 【A型题】 1.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 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 A.易发生肿瘤 B.易发生超敏反应 C.易发生感染 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易发生免耐受 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 A.有利的反应 B.不利的反应 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以上都不是 4.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 A.<10kD B.<9kD C.=10kD D.>10kD E.>100kD 5.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6.TD-Ag得名,是因为它 A.在胸腺中产生 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 7.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8.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E.细菌多糖 9.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 A.人与人之间 B.动物与动物之间 C.植物与植物之间 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 E.不同种属之间 10.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 A.自身耐受的终止 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 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 D.免疫应答被抑制 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 11.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 A.特异性 B.交叉反应性 C.分子量大 D.异种性 E.化学结构复杂 12.HLA是人类的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54(理论:42 实验:12) 先修课程:医用化学、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助产专业 一、教学内容 绪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 2.熟悉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3.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免疫与医学免疫学概述 第二节病原生物学概述 附:免疫学讲授内容简介;免疫器官 第一篇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抗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抗原特异性;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意义。 2.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分类。 3.了解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超抗原的概念及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第四节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2.熟悉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各类免疫球蛋白特性及免疫功能。 3.了解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 概述: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类型 第二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特性及功能 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第三章补体系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补体的概念及生物学功能。 2.熟悉补体的组成、命名及理化性质;补体两条激活途径及特点。 3.了解补体的异常。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补体系统概述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节 第三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 2.熟悉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及遗传特征;HLA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3.了解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HLA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第三节HLA的遗传特征 第四节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五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 一、教学目标 1.掌握T细胞、B细胞主要特点及功能;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种类。 2.熟悉免疫细胞的概念及种类;T细胞的亚群及功能;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的特点及功能;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3.了解T细胞、B细胞来源、分化与分布;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免疫细胞 第三节细胞因子 第六章免疫应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 2.熟悉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及基本过程;体液免疫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概念及生物学效应。 3.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耐受的概念及意义;免疫应答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三节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四节免疫耐受 第五节免疫调节 第七章超敏反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2.熟悉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3.了解其他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答案在线

1.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下列对抗毒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经外毒素脱毒制成 B 只能中和外毒素 C 既可中和外毒素,又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D 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关于TI-Ag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辅助 B 只有B细胞表位 C 不引起细胞免疫 D 可引起再次应答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下列大分子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 A 蛋白质 B 多糖 C 核酸 D 类脂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5.关于TD-Ag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的辅助 B 只能引起体液免疫 C 不能引起再次应答 D 具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6.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 分子量大小 B 表位性质 C 结构复杂性 D 化学组成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7.对SIgA的错误描述是() A 是黏膜局部抗体 B 其SP能保护SIgA不被蛋白酶水解 C 初乳中含量最丰富 D 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8.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 A 出生时即具有 B 反应迅速 C 特异性 D 无记忆性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9.新生儿可从母体初乳中获得的Ig是() A IgG B IgM C SIgA D IgD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0.对抗原特异性的描述是正确的,除了() A 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系 B 与相应抗体结合 C 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结合 D 与MHC结合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1.免疫稳定功能失调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2.固有性免疫的特征是() A 通过遗传获得 B 特异性 C 反应缓慢 D 有记忆性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72 理论环节学时数:56 实践环节学时数:16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 学分: 开课单位: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性质:该课程是研究抗原性异物的性状、补体的活化机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抗体的功能、机体免疫应答机理、临床免疫学,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医学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实践,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传染病学和预防医学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说出常见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2、应用病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预防医院感染及采集、运送检验标本。 3、初步学会细菌涂片、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粪便蠕虫卵检查等操作;正确使用显微镜油镜。 4、应用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与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5、在免疫学防治和诊断工作中,能应用免疫学理论和一般技术。 6、勤奋学习,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事地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与同学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三、理论教学容 绪论 教学重点难点:

电子教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课题微生物学概论课时2课时总课时68 授课时间90分钟检查签名 目的及要求1、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抗原的概念及性能 2、熟悉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能容及免疫系统的组成 3、了解免疫学的发展概况,抗原的分类及重要的抗原 重点 难点 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功能和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抗原的概念及性能。课型教法教具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学法指导1、什么是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某些情 况下也可造成机体组织的损伤。如过敏反应,短时间内被蜜蜂或马蜂蛰两回以上容易引发 过敏性休克。称超敏反应。 2、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机体清除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保护机体免受病原生物 的侵害的功能。(2)免疫稳定:机体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3)免疫监 视:清除机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的功能。【记住书上的表格】 3、免疫器官:分为(1)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包 括骨髓、胸腺。(2)外周免疫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T细胞、B细胞对 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和黏膜淋巴组织。 4、抗原的概念:能与免疫活性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结合,促进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 效应T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5、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及效应T细胞的特 性;(2)抗原性:在体内外与相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所谓抗原的反应原性是指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 异性反应。具备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能力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 种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如青霉素、 磺胺等。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免疫反应。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半 抗原和大分子蛋白质结合以后,就获得了免疫原性而变成完全抗原,也就可以刺激 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在青霉素进入体内后,如果其降解产物和组织蛋白 结合,就获得了免疫原性,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青霉素抗体。当青霉素再次注射 人体内时,抗青霉素抗体立即与青霉素结合,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出现皮疹或过 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6、抗原具有特异性,即专一性,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免疫效应物质, 且只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特点,是免 疫学诊断与防治的理论依据。 7、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1)分子大小: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通常在10000以上,一般认为分子量越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及答案

免疫学部分 一、概述 【A型题】 1.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 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 A.易发生肿瘤 B.易发生超敏反应 C.易发生感染 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易发生免耐受 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 A.有利的反应 B.不利的反应 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以上都不是 【X型题】 1.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可表现为 A.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 B.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 C.清除体内损伤、衰老细胞 D.诱导组织细胞突变 E.防止肿瘤发生 二、抗原 【A型题】 1.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 A.<10kD B.< 9kD C.=10kD D.>10kD E.>100kD 2.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3.TD-Ag得名,是因为它 A.在胸腺中产生 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 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5.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E.细菌多糖 6.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 A.人与人之间 B.动物与动物之间 C.植物与植物之间 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 E.不同种属之间 7.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 A.自身耐受的终止 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 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 D.免疫应答被抑制 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 8.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题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提出著名的无性细胞系选择学说, 使用禁忌细胞的概念来阐述自身无免疫应答现象的学 者是( ) A、伯内特 B、巴斯德 C、琴纳 D、李斯特 2、自身抗原不应包括( ) A、血型抗原 B、修饰的自身抗原 C、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 D、被异常淋巴细胞误认为异物的自身正常物质 3、人类主要组织相容系统( MHS )称为( ) A、H -2 B、HLA C、 4、下列哪种细胞是 CD 4+ ( A、T c B、T h C、γδT 5、人T细胞上的表面标志物是( A、C 3b 受体 B、EB病毒受体 6、关于NK细胞的特性错误的是( ) A、具有自然杀伤靶细胞作用 C、可发挥 ADCC 作用 7、能通过胎盘并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作用的是 A 、 IgG B 、 IgM C 、 IgA D 、IgD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 B 、免疫球蛋白均为抗体,但抗体不一定都是免疫球蛋白 C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不同也无关 D 、抗体均为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有明确的抗体活性 9 、独特型决定簇存在于 Ig 分子的() A 、重链 C 区 B 、轻链 C 区 C 、重链 V 区 D 、重链和轻链 V 区 DLA D、 SLA ) D、B细 胞 ) C、E受体D、葡萄球菌A蛋白受 体 B、具有吞噬作用

10 、补体裂解产物中具有调理作用的片段是() A、C2a B、C5a C、C3a D 、C2b 11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 A、C1qB 、C2C、C4D、B 因子 12 、B7(CD80)分子的配体是() A、CD4 B、CD28 C、LFA-2D 、VCAM-1 13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IL-10B 、IFN- α、βC、IL-1 α、βD 、SCF 14 、下列哪种细胞不参与体液免疫() A、抗原递呈细胞 B、Th 细胞 C、TD 细胞 D、B 细胞 15、B 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无抗原递呈作用 B、可直接识别抗原构象决定簇 C、可分化为浆细胞 D、可产生免疫记忆 16 、细胞间相互作用时不受MHC 限制的是() A、抗原递呈细胞与Th 细胞 B、Th 细胞与 B 细胞 C、CTL 与靶细胞 D、NK 细胞与靶细胞 17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不包括() A、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 B、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 C、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 D、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18 、抗体对 B 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反馈抑制作用() A 、与抗体的浓度无关 B 、与抗体的类别无关 C 、与抗体的特异性无关 D、与抗体的完整性无关 19 、初次注射大量抗毒素所致的血清病属超敏反应() A、I型 B、II型 C、III 型 D、IV 型 20 、幼儿易患哮喘通常与缺乏下列哪种抗体有关()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测试题答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测试题答案(2016级) 班级: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计25分) 1、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2、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感染,是指医院各类人群(包括患者、探视者、陪护者及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 4、感染: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5、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二、题空题(共20格,每格1分,计20分) 1、根据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差异,可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3类。 2、人体寄生虫是指:寄居在人体并引起机体损伤的低等动物。 3、细菌的形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3类。 4、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4种。 5、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6、细菌的生长方式是:二分裂无性繁殖。 7、根据细菌生长繁殖对氧气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 4种。 8、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现象有均匀混浊、沉淀生长、膜状生长 3种。 三、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计15分) 1、细菌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D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2、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 C ) A、胞质颗粒 B、质粒 C、核糖体 D、核质 3、关于细菌的鞭毛,描述错误的是:(B) A、鞭毛是运动器官与致病有关; B、鞭毛可在细菌中传递遗传物质; C、鞭毛 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具有免疫原性; D、抗原为(H)抗原,用于细菌鉴别; 4、关于芽胞,错误的是:(A) A、芽胞是二分裂无性繁殖; B、芽胞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形成的休眠体; C、芽胞对外界因素抵抗力强; D、临床上常以杀灭芽胞为灭菌标准; 5、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多糖,注入人体可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是:(D) A、毒素 B侵袭性酶 C、细菌素 D、热原质 6、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若发现手术切口、烧伤创面等出现绿色的渗出物,应考虑:(B) A、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B、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C、幽门螺杆菌 D、霍乱弧菌 7、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指的是:(B) A、消毒 B、灭菌 C、防腐 D、无菌 8、用于耐高温、耐潮湿的物品灭菌的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是(D) A、煮沸法 B、流通蒸汽灭菌法 C、巴氏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9、紫外线消毒,错误的是:(B) A、紫外线波长易被细菌吸收,干扰其复制,导致其死亡; B、可杀灭物体中的细菌 C、空气消毒时,有效距离不超过2M; D、适用于病人的书报、衣物、手术室等消毒 10、乙醇消毒作用最好的浓度为:(C) A:99% B、90% C、70%-75% D、50%--60% 11、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错误的是:(D)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参考答案

1.正常菌群对机体的益处不包括( D ) A.刺激免疫系统成熟 B.抗肿瘤 C.抗致病菌生长 D.产生干扰素 E.提供营养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2.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 B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合成 E.降解核酸 参考:教材169页尾行 3.可在细菌间传递DNA的物质是( E ) A.鞭毛 B.中介体 C.荚膜 D. 普通菌毛 E. 性菌毛 参考:教材174页2。性菌毛 4.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E ) A.荚膜 B.菌毛 C.侵袭性酶 D. 毒素 E. 毒力 参考:教材192页,第三节细菌的毒力物质 5. .决定痢疾杆菌侵袭力的首要因素是( D )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性酶 D.菌毛 E.肠毒素 参考:教材252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湿热灭菌法中杀菌效果最彻底的是( D )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间歇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E.流通蒸汽灭菌法 参考:教材201页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7.可用于分离脑膜炎球菌的培养基是( B ) A.血平板 B.巧克力平板 C.沙氏培养基 D.双糖培养基 E.碱性平板 参考:教材240页一、脑膜炎奈瑟菌2。培养特性

8.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并可引起全身感染的肠道致病菌是( A ) A. 伤寒杆菌 B. 志贺痢疾杆菌 C. 大肠杆菌 D.霍乱弧菌 E.肠炎杆菌参考:教材198页3)内毒素血症 9.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 B ) A.葡萄球菌肠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志贺毒素 D.白喉毒素 E.破伤风痉挛毒素 参考:教材198页2)毒血症 10.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 C ) A.大肠杆菌 B.变形杆菌 C.无芽胞厌氧菌 D.白色念珠菌 E.沙门菌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11.结核菌素试验的用途不包括( C ) A.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 B.判断卡介苗接种效果 C.诊断Ⅳ型超敏反应? D.辅助诊断婴幼儿结核病 E.判断细胞免疫功能 参考:教材269页(三)结核菌素试验 1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除外( A ) A.白喉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绿脓杆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大肠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 13.一般不入血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是( A ) A. 白喉杆菌 B. 大肠杆菌 C. 绿脓杆菌 D. 变形杆菌 E. 产气荚膜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 14. 与结核杆菌致病性有关的物质是( D ) A.外毒素 B.侵袭性酶 C.菌体表面构造 D.细胞壁类脂 E.内毒素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二章细菌概述练习题下复习课程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二章细菌概述练 习题下

病院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考纲要求: 一、理解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 二、理解常用物理灭菌方法及应用范围 三、掌握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四、掌握细菌的感染途径及感染范围 习题链接: 一、名词解释 1.消毒 2.灭菌 3.感染 4.医院感染 5.毒血症 6.菌血症 二、填空题 1.细菌毒力由和构成。 2.荚膜本身没有毒性作用,但具有和的作用。 3.细菌的侵袭性物质包括和。 4.细菌的致病因素除了毒力外,还与和有关。 5.感染的来源(传染源)包括和。 6.传染病流行与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 7.显性感染根椐病情缓急不同,可分为和。

8.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的特定条件有、、。 10.煮沸法消毒时加入碳酸氢钠是为了和。 11.紫外线杀菌的机理是。 12.用途最广,效果最好的化学消毒剂是。 三、单选题 1.最常用最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是() A.煮沸法 B.间歇灭菌法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巴氏消毒法 2.人体中没有正常菌群存在的部位是() A.皮肤 B.口腔 C.结肠 D.血液 3.紫外线杀菌最有效的波长是() A.200~300nm B.265~266nm C.270~280nm D.250~260nm 4.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不适用的是() A.手术衣 B.牛奶 C.纱布 D.手术器械 5.热力杀菌的原理是() A.氧化作用 B.蛋白质变性凝固 C.电解质浓缩 D.细菌溶解 6.高压蒸汽灭菌法最常用的方法是() A.620C,30min B.1000C,5min C.121.30C,15~20min D.1000C,1~2h 7.用于皮肤消毒的乙醇浓度是() A.60~70% B.70~80% C.70~75% D.90~95% 8.能治疗和紧急预防由外毒素引起的疾病的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类毒素D.侵袭性酶 E.抗毒素 9.毒性强,具有选择性毒害作用的是() A.荚膜 B.菌毛 C.鞭毛 D.内毒素 E.外毒素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doc资料

眉山卫生职业学校2015年第一期 期末考试《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共6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60分) 1.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的标准是() A.繁殖体被完全消灭 B.芽孢被完全消灭 C.鞭毛蛋白变性 D.细胞壁被破坏 2.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芽孢 3.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 A.呼吸道传染 B.粪口途径 C.虫媒叮咬 D.接触传染4.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 A.病人 B.病鼠或病猪 C.节肢动物 D.携带者 5.真菌的繁殖方式不包括() A.出芽 B.形成菌丝 C.产生孢子 D.复制 6.人体寄生虫的传染源包括() A.病人和带虫者 B.隐形感染者 C.虎狼等野兽 D.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7.最常用的检查蛲虫卵的方法是() A.直接涂片法 B.透明胶纸拭子法 C.自然沉淀法 D.毛蚴孵化法 8.生吃淡水鱼、虾可能使人感染的是() A.蛔虫 B.肝吸虫 C.血吸虫 D.肺吸虫 9.猪带绦虫虫卵内含有() A.尾蚴 B.毛蚴 C.六钩蚴 D.雷蚴 10.疟原虫的传播媒介是() A.按蚊 B.伊蚊 C.库蚊 D.巨蚊 11.阴道滴虫的致病作用在于() A.机械损伤作用 B.免疫病理作用 C.毒性作用 D.改变阴道

环境的PH 12.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A.蚊 B.螨 C.人虱 D.鼠虱 13.导致人类传染病最常见的微生物种类是() A.病毒 B.细菌 C.衣原体 D.真菌 14.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A.二分裂法 B.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复制方式 15.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应用() A.抗生素 B.抗毒素 C.类毒素 D.细菌素 16.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有() A.活疫苗 B.抗毒素 C.类毒素 D.外毒素 17.查明变应原最常用的方法是() A.询问病史 B.皮肤试验 C.皮肤斑贴试验 D.肥大细胞数量检测 18.寄生的正确含义是() A.双方均得利 B.双方均有害 C.双方既无利也无害 D.一方得利,一方受害19.肺炎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荚膜 D.菌毛 20.引起肾盂肾炎最常见的细菌是() A.变形杆菌 B.葡萄球菌 C.大肠埃希菌 D.真菌 21.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病毒 B.衣原体 C.放线菌 D.支原体 22.异嗜性抗原属于() A.完全抗原 B.共同抗原 C.自身抗原 D.半抗原 23.免疫稳定功能异常可引起() A.反复感染 B.肿瘤发生 C.免疫耐受性 D.自身免疫性疾病 24.数量最多的免疫器官是() A.肾脏 B.胸腺 C.淋巴结 D.骨髓 25.中枢免疫器官是() A.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B.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C.免疫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D.是人体的神经系统 26.预防超敏反应的皮内试验,阳性结果是() A.红晕大于5厘米 B.红晕大于2厘米 C.红晕大于1厘米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一 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正常或异常时有何生物学效应? 答:(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 (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 (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列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答:(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细菌及细菌毒素、病毒等微生物,既可在感染时引起机体免疫应答清除病原微生物,也可人工利用这些抗原制备疫苗、类毒素、抗毒素用于人工免疫预防和治疗,或体外进行抗原抗体检测进行疾病的诊断。 (2)动物免疫血清:人工制备的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是由马血清制备,对人而言,既含有特异性抗体可中和毒素,又含有异种动物蛋白引起超敏反应。在应用抗毒素前应做皮试判断有无过敏现象。 (3)同种异性抗原:如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输血和器官移植前应进行血型鉴定或组织配型以避免发生输血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4)肿瘤抗原: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如肝癌患者体内出现高水平AFP(甲胎蛋白),可用于肝癌的普查和早期诊断。 3、简述抗体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答:抗体依据重链抗原性不同分为五类:IgG IgA IgM IgD IgE。 IgG:血清中含量最高,是最重要的抗感染分子,包括抗菌、抗病毒、抗毒素 等。还能激活补体,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理作用),穿过胎盘保护胎儿及新生儿免受感染。 IgA:分为单体和双体两种。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双体存在于粘膜表面及分泌物中,是粘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 IgM:是分子量最大、体内受感染后最早产生的抗体,具有很强的激活补体作用和调理作用,时作重要的抗感染因子,且常用于诊断早期感染。 IgD: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 IgE:血清中含量最少,某些过敏性体质的人血清中可检测到,参与介导Ⅰ型超敏反应。4、简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答:补体的生物学活性主要有: (1)溶菌和溶细胞。细菌等抗原物质和相应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等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最终导致细菌细胞或靶细胞裂解。 (2)促进抗体中和及溶解病毒。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在没有特异性抗体存在的条件下,补体也可溶解灭活某些病毒。 (3)调理和免疫粘附。补体裂解产物与细菌及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调理作用;若与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可形成较大的聚合物利于吞噬细胞的吞噬,此即免疫粘附作用。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1 免疫防御2免疫检视3免疫应答4中枢免疫器官5抗原6抗原决定簇7抗体8Ig9补体10经典途径11细胞因子12白细胞介素13IFN14MHC限制性15BCR复合物16浆细胞17CTL18TCR19抗原提呈细胞20内源性抗原21外源性抗原22再次应答23故有免疫24超敏反应 1微生物2 正常菌群3机会致病菌4L型细菌5热源质6细菌素7病毒体8感染性核酸9刺突10复制周期11隐蔽期12干扰现象13质粒14败血症15脓毒血症16内毒素血症17潜伏感染18包涵体19毒血症20菌血症21SPA22血浆凝固酶23破伤风痉挛毒素24破伤风抗毒素25卡介苗26感染免疫27结核菌素试验28抗原转换29抗原漂移30Dane颗粒31无症状HbsAg携带者 免疫简答 1简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2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3简述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4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含义及作用 5免疫器官的组成 6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7简述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8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哪些 9简述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的关系 10简述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区别 11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12简述IgG的特性及功能 13简述IgM的特性及功能 14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15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16何谓MHC限制性?在免疫应答中MHC分子是如何发挥其限制性的? 17简述HLA-I、II类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特点 18简述B细胞产生的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几种方式及其应用 19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20简述T淋巴细胞的亚群? 21何谓阳性选择、阴性选择?各自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22抗原是如何通过MHCI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23抗原是如何通过MHCII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24简述CTL杀伤靶细胞的特点以及杀伤机制 25试述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26简述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27简述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28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29简述I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30为什么过去未注射过青霉素的患者会对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模拟题A(附答案)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模拟题A(附答案)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模拟题A(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词4分,共20分) 1.抗生素 2.L型细菌 3.鞭毛 4.质粒 5.单克隆抗体 二.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共30分) 1.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E.脾 2.B细胞主要位于外周淋巴组织中的( ) A.淋巴小结 B.脾小结 C.红髓 D.白髓 E.中央动脉周围弥漫淋巴组织 3.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 A.IgG B.IgM C IgA

D.IgD E lgE 4.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顺序是( ) A.C123456789 B.C124536789 C.C142356789 D.C124356789 E.C356789 5.半抗原( ) A. 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 B.是大分子物质 C. 通常是多肽 D.本身无免疫原性 E.仅能刺激B淋巴细胞 6.与Tc细胞表面CD8分子结合的部位是( ) A.MHC类分子轻链 B.MHC-Ⅱ类分子0191功能区 C.MHC-Ⅱ类分子e2p2功能区 D.MHC-I类分子重链ala2功能区 E.MHC-I类分子重链3功能区 7.正常人体无菌的部位是( ) A.外耳道 B.小肠 C.胆囊 D.眼结膜 E.尿道口

8.关于淋球菌 A.女性感染者比男性更严重 B.G+肾形双球菌 C.空气传播 D.无垂直传染 E.人是惟一宿主 9.青霉素.头孢霉素导致细菌死亡的机制是(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粘肽的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干扰核糖体抑制菌体蛋白合成 E.抑制粘肽四肽侧链与五肽桥链的联结 10.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 A.链球菌 B.大肠杆菌 C.破伤风杆菌 D.葡萄球菌 E.结核杆菌 11.质粒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B.能在胞浆中自行复制 C.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结构 D.可与某些细菌的耐药性有关 E.可以丢失 12.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10-06-04 20:52 1.细菌的基本形态包括球形,杆形,螺形。 2.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有混浊状态,沉淀生长,膜状生长。 3.紫外线穿透力弱,故只适用于物体的表面和空气的消毒。 4.决定细菌致病性因素有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门户。 5.免疫球蛋白是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借二硫键连接起来的对分子结构。 6.Ig的Fab段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Fc段功能有激活补体,结合细胞,通过胎盘和粘膜的功能。 7.人类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分别是IgG,IgM,IgA,IgD,IgE。 8.sIgA是血清型单体IgA通过连接链相连接,再加上一个分泌片组成。 9.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10.骨髓和胸腺是人类T细胞和B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淋巴结和脾脏是人类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11.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和分化,从而表现出免疫活性,称这两种细胞为免疫活性细胞。 12.NK细胞表面有IgG的Fc受体,它的杀伤作用因依赖抗体为桥梁,故称为ADCC作用。 13.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可分为感应,反应,效应三个阶段。 14.体液免疫是B淋巴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15.初次应答抗体产生的规律是:潜伏期长,抗体含量少,持续时间短。先产生IgM抗体,后产生IgG抗体。

16.细胞免疫指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其效应阶段包括Tc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和Th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产生的炎症反应。 17.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三部分组成。 18.屏障结构由皮肤黏膜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三部分组成。 19.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主要有补体,干扰素,溶菌酶。 20.补体的调理作用指吸附于细菌表面的微生物与吞噬细胞表面的吞噬细胞受体的结合,促进吞噬作用。 21.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超敏反应分型为I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IV型超敏反应。 22.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变应原。 23.I型超敏反应中参与的抗体为IgE,II型超敏反应中参与的抗体为IgG,IgM。 24.临床使用青霉素首先要进行皮试。 25.氯苯那敏抗过敏的机制是拮抗生物活性介质(拮抗组胺)。 26.血清过敏性休克属I型超敏反应,血清病属于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27.补体参与的过敏反应见于II型,III型。 28.II型超敏反应的靶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是激活补体,激活吞噬细胞,激活NK细胞。 29.鉴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是凝固酶。 30.脑膜炎奈瑟菌抵抗力极弱,对冷,热,干燥均高度敏感。 31.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是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32.淋病的传播方式是性接触和间接接触被污染物。 霍乱弧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传播,致病物质是菌毛,鞭毛33.

A套--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试题(参考答案)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试题(A套)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0分) 1.免疫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2.医学上重要抗原物质: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动物免疫血清、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超抗原。 3.五大类免疫球蛋白:IgG、IgM、IgA、IgE、IgD 4.细菌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其中维持细菌基本形态的结构是细胞壁。 二、名词解释(10分) 免疫:机体识别排出抗原性异物,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是指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热原质:是由大多数G-性菌合成的,极微量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腔道粘膜上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人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三、单项选择题(20分) 1. B 2. A 3. B 4. B 5. A 6. C 7. D 8. D 9. C 10 A 11. B 12. A 13. B 14. A 15. D 16. C 17. D 18. A

19. A 20. D 四、多项选择题(20分) 1.ABCDE 2.ABCD 3. AB 4.CE 5. BCDE 6.ABCDE 7. ABDE 8. ABE 9. ABE 10. ABCDE 11. AD 12. ABCD 13. CD 14. ABCD 15. ACD 16. BCDE 17. ABCD 18. ABCDE 19. ABCE 20. BCD 五、简答题(20分) 1.免疫球蛋白生物学活性。 特异性结合抗原、激活补体、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通过胎盘 2.细菌生长繁殖条件。 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气体 3.正常菌群生理意义。 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 4.全身感染有哪些类型? 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六、论述题 实验室检查乙肝病毒五项指的是哪些成分?哪几项同时阳性是大三阳?哪几项同时阳性是小三阳?接种乙肝疫苗应产生哪种抗原的抗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各章练习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各章练习题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一、填空题 1.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发挥——功能、——功能和——功能。 2.超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反应——;而发生肿瘤是由于——功能缺陷。 3.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物质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4.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变性细胞的功能称为。该项功能失调可引起——。 5.医学免疫学的起源学科是——。 二、名词解释 1.免疫 三、问答题 1.简述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2.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过强,免疫监视 3.自己,非己 4.免疫自稳功能,自身免疫病 5.微生物学 二、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物质,对“自己”耐受而排除“非己”抗原物质的生理过程。 三、问答题 1.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抗原物质的种类和特点。(3)免疫应答的过程、规律和特点。(4)免疫学应用,包括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诊断。 2.免疫系统的功能及效应: (1)免疫防御:是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功能正常可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 害,即抗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有两种情况:免疫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机能。功能正常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 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与保护。功能紊乱或失调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即认己为敌,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起攻击。 (3)免疫监视:指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 功能正常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第一章免疫器官 一、填空题 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和——。 2.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3.人类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4.骨髓是——分化成熟场所;胸腺是——分化成熟场所。 5.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是——、——和——。 6.淋巴结中的B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区,而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结的——。 二、A型选择题 1.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D.脾 E.淋巴结 2.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脾 E.淋巴结 3.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是( )。 A.T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B.B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C.T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D.B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E.免疫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4.周围免疫器官的功能不包括( )。 A.接受抗原刺激 B.产生免疫应答 C.过滤和清除病原微生物 D.造血及产生免疫细胞 E.过滤血液 三、问答题 1.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