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民族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

中国民族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

中国民族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
中国民族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

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经信委、工信委);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银监局、证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现就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融资政策措施意见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更高要求。《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务院

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并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

(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政府综合运用规划、投资、产业、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建立一个良性、面向市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和环境,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有效解决发展循环经济投入不足的问题。各地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有关金融机构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时机,充分考虑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的特点,稳步有序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努力通过加大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二、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投资、产业和价格政策的引导作用

(一)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应当包括规划目标、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并规定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指标。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地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放在重要位置,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要通过编制规划,确定发展

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为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指明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适时发布地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

(二)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各地发展改革委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循环经济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示范产业化项目,要采用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三)研究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各地发展改革委要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认真清理限制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制订并细化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大循环经济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研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价格和收费政策。各地发展改革委(价格主管部门)要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鼓励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要合理调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收费标准,鼓励企业实现“零排放”。要通过调整价格和完善收费政策,引导消费者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投入。

三、全面改进和提升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

(一)明确信贷支持重点。对由国家、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支持的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海水淡化和“零”排放等减量化项目,

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和轮胎翻新等再利用项目,以及废旧物资、大宗产业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城市典型废弃物、废水、污泥等资源化利用项目,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综合考虑信贷风险评估、成本补偿机制和政府扶持政策等因素,要重点给予信贷支持;对列入国家、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批准的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包括信用贷款在内的多元化信贷支持,并做好相应的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深化延伸对循环经济产业配套服务的支持,积极支持示范市、县、园区的循环经济基础设施、相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同时,对生产、进口、销售或者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或产品的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新增授信支持,原有的授信要逐步压缩和收回。

(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带来的业务发展机遇,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动态监测、循环授信等具体方式,积极开发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担保方式,研究推动应收账款、收费权质押以及包括专有知识技术、许可专利及版权在内的无形资产质押等贷款业务。根据本机构的业务规模、授信行业和客户的风险特点,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引进有关专业人才,借助第三方评审或外包等方式,积累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本机构对涉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型企业和项目的授信管理能力。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一、秦朝的民族政策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与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与延续秦朝

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 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 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在郡下设“道”就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就是县的特殊形态。道的设置,就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 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就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就是“北击匈奴”与“南平百越”。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与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就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制定管理少数民族的法律 秦始皇在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过程中,制定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民族法,涉及少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面相当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治理少数民族的成文法。 4、少量征收、贡献方物 面对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秦始皇在赋税方面对她们有优惠政策,每年只需缴纳少量的赋税。面对偏远的民族地区,秦实际上

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

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 我国民族基本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发展少数民族经济 4)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规定 坚持各民族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在民族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宪法特作了明确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5)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的民族政策:成就与挑战

中国的民族政策:成就与挑战 一、中国的民族政策及其成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民族平等政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一天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相同的内容。现在实施的1982年制定的《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压迫”。为保证各民族一律平等落到实处,有关法律和政策又具体规定每个民族不分大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都同样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民族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各民族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利,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等。 (二)民族团结政策。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专门法令,废止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和匾联等。其后颁布的《宪法》规定:

“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有类似论述。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所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政治制度。早在1947年,中国共产党就建立了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和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实施并于20xx 年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了基础。由于这一制度既充分保证了国家在大政方针上的集中统一,又充分保证了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因而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最佳政治制度。 (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系列政策中,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目标,而民族区域自治则是实现上述原则和目标的基本制度保障。而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大政策又包含以下一系列具体政策。 1.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鉴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宪法》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

浅谈的民族平等与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浅谈的民族平等与政策 的变化和发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谈我国的民族平等与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摘要】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在多民族国家的内部,或者是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民族问题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古今中外民族问题的状况,特别是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热点情况充分表明,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对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极其深刻而重要的影响。而民族平等也是民族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字】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少数民族 【正文】 所谓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系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一般民主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社会里,民族之间通常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民族关系,一般说来是不平等的。因为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是造成一般的社会不平等和民族不平等的根源。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美国的革命具有浓厚的反对英国的性质。1765年“反印花税法”大会的议决案就反映出殖民地居民要求与英国本土的居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享有平等权利的斗争。1776年的《独立宣言》是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压迫,获取取民族平等的重要文献。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为了战胜封建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标榜民主自由。即使并非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也高唱民族平等。但是由于它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它不实行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便不能生存,因此,当它取得稳固的统治地位之后,就变成新的民族压迫者,对广大不发达的弱小民族实行残酷的奴役和掠夺。到了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平等完全成为资产阶级骗人的口号。 再来说说中国吧,长期处在封建制度下的旧中国没有什么民族平等可言。以后,在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第一次规定了民族平等。由于辛亥革命(1911)没有改变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国以来若干民族平等的规定,仍然流于形式,成为地主、资产阶级欺骗国内各被压迫民族的工具。 中一贯坚持民族平等,把它作为处理国内的一项基本原则。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就规定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成立前夕,把民族平等载入,1954年又载入,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条例和法规。由于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得到保障,产生民族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基础已经铲除;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在国家的帮助下迅速发展,国内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

中国可考虑调整民族政策

张杰:中国可考虑调整民族政策 最近,由新疆部分分裂恐怖分子发动的一系列恐怖事件,暴露出中国部分民族地区以及少数民族中所存在的安全、和谐与发展等深层次问题,由此,深刻说明中国的民族政策以及针对民族地区的措施进行进一步调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当前,中国民族政策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困境是,部分少数民族族群中出现了将自身的文化习俗特质转化为政治身份诉求的重要现象。也就是说,部分少数民族的老百姓将源于自身文化习俗特质所带来的差异性,认定为是其谋求自身国家政治身份差异性乃至独立性的重要因素。这样的现象对中国维持国家统一与国家安全,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基本原则,已经造成极大的压力与挑战。而伴随着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与族群中各种利益矛盾,特别是经济利益冲突的积累,这种将自身的文化习俗特质转化为政治身份诉求的现象日益凸显,甚至在国外势力和境外恐怖组织的干涉和诱导下,部分少数民族族群已经发展成为分裂势力。因此,为了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部分地区的民族矛盾,真正促使中国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和“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的民族政策已经到了需要认真思考,且重新定位和进行调整的关键机遇期。 从中国现行的民族政策来看,其核心是从强调政治身份的平等和促进经济发展繁荣这两个方面来加以贯彻的。然而,从具体的实施效果来看,已有的民族政策以及各种民族经济优惠措施,实际上并未很好地促进这两大目标的实现,相反,还对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偏离效应。 首先,从强化政治身份平等的角度来看,部分少数民族族群将国家赋予的政治身份平等权利,视作是自身政治身份差异性和独立性的权利。比如,依据笔者的实地调研,中国对少数民族的教育优惠政策以及隔离式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强化那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相反,由于看到内地和民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文明的种种差距,事实上造成了部分少数民族青年对国家身份认同的隔离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文化特性和政治身份的冲突矛盾。 其次,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出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少数民族多数分布于经济发展条件较差的边区。虽然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相应地进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地理区位与要素禀赋的限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质上是在拉大,这造成部分地区

中国民族政策成就与挑战

中国民族政策成就与挑战 一、中国的民族政策及其成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 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 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 容如下: (一)民族平等政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一天起,《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 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相同的内容。 现在实施的1982年制定的《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 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压迫”。为保证各民族一 律平等落到实处,相关法律和政策又具体规定每个民族不分大小,都 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都同样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民族的公 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各民族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利,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等。 (二)民族团结政策。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专门法令,废止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 地名、碑碣和匾联等。其后颁布的《宪法》规定:“国家维护和发展 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 分裂的行为”。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有类似论述。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所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就是在国家的统 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 政治制度。早在1947年,中国共产党就建立了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 和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民族政策

中国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是国家为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处理民族事务而制定的各项规定、措施的总和,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与保证。 一、中国民族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民族政策源远流长,从秦、汉到宋、元、明、清直至中华民国,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先后实行过开拓、和亲、同化、羁縻、胡汉分治、以夷治夷等不同形式的民族政策。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制定的民族政策,都有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的一面,都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才赋予民族政策以崭薪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中就明确宣布:“凡是居住苏维埃共和国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在汉人占多数的区域,亦须和汉族的劳苦人民一律平等,享有法律上的一切权利义务,而不加以任何限制与民族的歧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还提出了许多民族政策主张,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等,这些政策主张和实践,为新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大体经历形成体系、受到干扰破坏和恢复发展三个阶段。 从1949年到1966年是中国民族政策形成体系时期。这一时目党和国家采取的民族政策和措施主要有:(1)更改带有歧视性鼬勺少数民族称谓,通过派慰问团、参观团、访问团等形式消除己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2)大规模地开展民族识别和民族地歪社会历史调查,深入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实际,以制定政策保障孚民族的平等权利。(3)在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实行民族区域自台,并通过一些政策法规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4)亘过多种形式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对民族地区的民主改臣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在边疆地区实行“和平卖买,直接过渡”和在牧区实行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工、殳主两利等政策。(6)通过发放种子、农具,对民族地区财政实孑“三项照顾”和对民族贸易实行“三项照顾”等政策,帮助少Ij[民族发展经济。(7)采取举办民族学院、民族学校等多种措施箝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8)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茨语言文字的权利,发展民族出版事业,开展民族语文和双语教睁。(9)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进行少数民族宗教副度改革。(10)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专门民族工作机构,加强对民戾工作领导,等等。在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毛泽东、刘少奇、周鼠来、邓小平同志和民族工作杰出领导人李维汉、乌兰夫等同志,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和发展经受过波折。1958年以后,在左顷思想影响下,民族政策受到干扰。“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民族政策不仅得到了全面恢复,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又占许多创新和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从理论上看,一是切底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明确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强调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办法处理民族问题。二是果断地将民族工作的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把发展摆在制定民族政策的核心位置,是否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成为政策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这些理论上的转变,对制定新时期的民族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实践上看,一是具体政策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过去已有的政策规定得更加具体。如招生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就由过去笼统规定的“从宽录取”发展到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一、朝的民族政策 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朝首创皇帝制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始皇采纳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朝颁布统一全国的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和延续朝的

制度,具体有以下2: 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 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围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在郡下设“道”是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是县的特殊形态。道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 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是“北击匈奴”和“百越”。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和激化了皇朝部矛盾,是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制定管理少数民族的法律 始皇在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过程中,制定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民族法,涉及少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面相当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治理少数民族的成文法。 4、少量征收、贡献方物 面对靠近地的少数民族,始皇在赋税方面对他们有优惠政策,每年只需缴纳少量的赋税。面对偏远的民族地区,实际上对他们统治不足,更多的是靠声望威震他们,每年只需要他们贡献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共同繁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解决民族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阐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主要体现在《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件中。新中国成立前

中国民族政策

浅析中国民族政策 钟芸(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市100081) 摘要:民族政策是一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符合了我国的实际国情需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但在新时期新民族问题的考验下,我国的民族政策仍然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和缺陷。本文从民族政策的相关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民族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并尝试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ountry's political system,national policies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dealing with ethnic issues.China has adopted the regional autonomy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our needs.However,Facing the new challenges of national question today,China's national policies is still not perfect.This pape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better national policies system. 关键词:民族问题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key words:National policies ethnic issues 【中图分类号】D2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3-0129-01 一、民族政策相关理论概述 民族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针对于民族制订的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 中国现在实行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中国民族政策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㈠、中国的民族问题 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导下,中国的民族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和抑制。但近两年来不断涌现的一些民族问题也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民族问题。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则出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意识”的出现,随着自身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西方某些思想观念的引入,中国部分少数民族“民族意识”逐渐培养起来,产生与汉族割裂起来的思想;二是在少数民族干部中出现了“代际更新”现象,传统感情纽带出现变化;三是“民族”概念的误导: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统称,而并不就等于汉族,但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所惯用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华夏民族”等词都局限了中华民族的定义,这些宣传不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㈡、中国民族政策的问题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现行的民族政策缓解了民族矛盾,增强了民族团结,但我们也不可回避地看到它的缺陷和不足。制订政策时的片面思考、民族政策贯彻不到位、制订的一些政策名存实亡甚至无法落实就是中国现今民族政策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三、完善中国民族政策的相关建议 针对上述中国新时期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的缺陷等,完善民族政策、缓和民族矛盾、解决民族问题就成为了我们现在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㈠、正确定位民族概念,消除民族隔阂 1、宣传倡导正确的民族概念 我们应该及时纠正在宣传和定位中民族概念的错误定位,积极宣传倡导中华民族即是56个民族的统一的正确民族概念,以消除由此产生的少数民族的不认同和排斥心理。 2、淡化民族概念、消除民族隔阂 淡化民族概念要以充分保障尊重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为基础。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因为民族不同造成的隔阂和分化,使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的思想深入人心,而绝非是独立的毫无关联的一个国家56个不同民族。 ㈡、确保民族政策符合各民族发展需要 1、结合地区实际制订民族政策 在制定民族政策时,应该切实结合各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差别和实际制订不同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要切实保障制订的民族政策符合各民族地区的实际发展需要,符合各民族地区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能从根本上促进各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民族政策 由于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制订的民族政策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根据各民族各地区实际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及时淘汰和补充政策,以保证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真正符合发展实际需要的。 ㈢、保障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要使民族政策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要保障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在这一点上: 1、强化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要保障好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首先我们应该强化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使大家意识到贯彻民族政策的艰巨性和必要性,从思想上让人们特别是让相关的领导干部有自觉地贯彻好民族政策的意识,从而使其积极实施民族政策。 2、建立健全好监督机制。 民族政策的实施情况还需要接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这才能保证好它的全面落实。监督机制应该包括来自于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监督,要广泛接受得起自于政府上级、人民群众以及舆论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红波.民族政策简论[J].广西民族研究,1998,(03) [2]李瑞.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06) [3]范生姣.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思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4]周朱流.中国的民族政策撮要[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 (01) 和谐社会社会 129 --

浅谈我国的民族平等与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浅谈我国的民族平等与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摘要】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在多民族国家的内部,或者是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民族问题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古今中外民族问题的状况,特别是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热点情况充分表明,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对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极其深刻而重要的影响。而民族平等也是民族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字】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少数民族 【正文】 所谓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系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民族平等是一般民主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之间通常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民族关系,一般说来是不平等的。因为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剥削制度,是造成一般的社会不平等和民族不平等的根源。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

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美国的革命具有浓厚的反对英国民族压迫的性质。1765年“反印花税法”大会的议决案就反映出北美殖民地居民要求与英国本土的居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享有平等权利的斗争。1776年的《独立宣言》是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压迫,获取取民族平等的重要文献。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为了战胜封建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标榜民主自由。即使并非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也高唱民族平等。但是由于它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它不实行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便不能生存,因此,当它取得稳固的统治地位之后,就变成新的民族压迫者,对广大不发达的弱小民族实行残酷的奴役和掠夺。到了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平等完全成为资产阶级骗人的口号。 再来说说中国吧,长期处在封建制度下的旧中国没有什么民族平等可言。辛亥革命以后,在孙中山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第一次规定了民族平等。由于辛亥革命(1911)没有改变中国

民族政策的创新发展和民族利益关系

民族政策的创新发展和民族利益关系 内容提要:新中国以来民族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四代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民族区域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民族的利益关系保持着和谐发展趋势。本文将就民族利益关系从不同层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问题民族政策资源优势利益 绪论本文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民族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利益关系的协调问题为背景。目的是探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无限的发展力量和活力,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切实保障和协调民族地区的利益关系是我党的一个重大课题。这类论文国内外研究较多,所取得成果也颇多,本文将在其基础之上,综合多种视角开探讨民族政策和民族利益关系。采取历史和法制的方法论,从历史观和法制观来看待民族政策和民族利益关系的辩证关系,并提出一些保障民族地区的民族利益的措施。 一、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有计划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国家加紧少数民族地区的立法工作,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各民族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①含义: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②依据: A、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是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诸多因素造成的,而民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各民族人民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历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各民族应一律平等。 B、事实依据:我国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过贡献。 C、法律依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表现: 第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 第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第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 在我国,各个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真正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所以,我国采取一定的特殊政策,对少数民族给予帮助和照顾。 2)民族团结: ①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②意义:加强民族团结对国家统一、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同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③妨碍因素: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坏活动,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3)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含义: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发展,各民族自身得到发展进步,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②依据:在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和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统一的。目前,我们各民族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民族之间还有一定的差

如何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浅谈我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当代中国在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并且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成分,经济利益.文化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矛盾和问题呈现出前所来有的复杂局面,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比较落后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对于保障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政府就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内容的民族政策。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民族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民族政策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经过60年的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 中国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平等为基石,以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为基本内容,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出发点和归宿。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成功的。经受了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检验和考验,得到了各民族的真心拥护。 对于中国的民族政策,我们将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特别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于国家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着眼于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通过坚持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在政策上,体现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和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民生,提高各族群众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坚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六、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民族政策。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事业呈现出的发展新成就,我们毫无置

如何理解国家民族政策

如何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基本要求刚要; 我们都是来自新疆,大家都知道新疆本身就是在执行着民族政策的一个区域,那么作为一个新疆人,我是怎么理解自治区这个词的那?所谓的民族政策又是什么那??它对我们新疆,对我们新疆人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那? 所谓的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 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具体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体的规定。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民族政策要求地方 正文: 我们都知道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IO)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而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那?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才对? 1.民族平等 (1)民族平等的含义:它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各民族在所有领域平等;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权利的广泛性、真实性、彻底性、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

(完整word版)电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论述题 论述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重要意义 1.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2.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3.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做好民族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1.民族与宗教的联系: a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 b.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对维系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存在,对民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 c.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2.民族与宗教的区别: a.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b.民族与宗教有各自的产生发展的规律。 举例说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也是一个逐渐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部落内部的血缘联系逐步削弱,地域、财产因素逐渐加强,血缘溶合、语言交融、地域联片扩大、经济交换交流加强.心理因素包容过程加速进行,从而最终导致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具有语言、心理、地域,经济等方面共同特征的民族产生。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的。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民族分化、同化、组合。有的民族源头相同,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最后发展成不同的民族。如一般认为苗、瑶、畲等民族的形成是“同源异流”的结果。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刻,从某些民族中分离出来,溶合其它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如回族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 如何正确理解民族同化问题? 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同化现象是存在于民族发展整个过程的现象,只是不同时期的性质不同。历史上发生过民族同化现象,当今世界也存在民同化现象,将来也还会发生民族同类化现象。同族同化有两种类型:一是民族强迫同化, 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变化过程,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二是民族自然同化;它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 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如下: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成。 (5)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新市场营销法则助推企业成长 (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 (2)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3)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4)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族 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