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_故事新编_看鲁迅

从_故事新编_看鲁迅

从_故事新编_看鲁迅
从_故事新编_看鲁迅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12卷 总第51期) Journa l o f I nnerMongoli a Ag ri cul t ural Uni versi t y(Social Sci ence Edi ti on)N o.3 2010(Vo.l12 Su m No.51)

从 故事新编看鲁迅

*

! 庞嘉琳,吕 辰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鲁迅的代表作 故事新编,根据其中的故事分析出鲁迅的传统的文化观、?看客主义#和?侠义精神#,这对于理解鲁迅的作品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文化观;看客主义;侠义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0)03-0209-02

鲁迅的 故事新编是他三部小说集中最后出版,也是最具特色和反传统价值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鲁迅曾说自己的小说?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然而这八篇小说内容却截然不同。它们风格多样,取材不一,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都以古人入手,?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呈现出古今杂糅,时空交错的特点,时常令人忍俊不禁。由于这部小说集完成时间较长(1922-1935),贯穿了鲁迅大半个创作生涯,因此,理解 故事新编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对于理解被称为?思想家#的鲁迅的整个创作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择要对 故事新编中体现的鲁迅对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看法加以论述。

一、鲁迅的传统文化观

鲁迅的传统文化观在 故事新编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鲁迅与中国文化一直具有不解之缘,而且有独到的认识和鲜明的态度。 故事新编通过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典籍的精华的杂采,几乎涵盖了中国文人文化哲学和民间文化哲学的全部精髓,塑造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和女娲、大禹、伯夷、叔齐等古代圣贤、英雄们。对丰富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理智而科学地鉴别,通过形象化的方式,歌颂、弘扬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讽刺、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充分体现了鲁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统文化观。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不吝赞扬之词。 补天中的女娲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理水中的大禹忧国忧民、关心社稷的社会责任感;以及 非攻中的墨子义利合一的和谐价值观,都在 故事新编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鲁迅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天柱摧折、天体崩塌、苍生涂炭的危急时刻,女娲勇敢地担起了重整乾坤的补天大业,堆柴、寻石,任凭汗水瀑流,忍住眼花耳鸣,以巨大的毅力坚持到大功告成;在?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百姓流离失所的洪灾苦难里,大禹那颗忧国忧民的心颤栗了,于是他怀着救民于危难、解民于倒悬的崇高理想,临危受命,挑起了治水安民的重任;在楚军兵临城下,宋国面临亡国的生死关头,墨子舍身取义,为了?利于天下#而费尽心血,达到了止楚攻宋、消弭杀戮、维护正义的神圣目的。从 故事新编的这几篇文章中可以看出,鲁迅虽然一贯反对复古、主张革新,但他并未用虚无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而是对其中的精华持肯定态度的。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的成分嫉恶如仇,大加批判。老子的无为、尚柔思想的消极,庄子的无是非观的荒谬,伯夷、叔齐的礼义廉耻、忠孝仁义观的虚伪,都成了鲁迅笔下的靶子。在鲁迅看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老子消极无为的思想很早就被他认为会导致人类社会?势即入于苓落#。 出关一文中?孔胜老败#的结局,正是鲁迅对老子空谈清静无为思想的极大讽刺。对老子本人,也是?送他出了关,毫无爱惜#的;而对庄子,显然鲁迅的态度更为复杂一些。他曾在 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到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然而对于他的无是非观,鲁迅却是深恶痛绝以至口诛笔伐。 起死中庄子喋喋不休地到处宣扬着自己?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的高深学问,正暴露了他?大归于混沌、不遣是非#学说的荒谬性和矛盾性;伯夷叔齐,本是自古以来被崇敬的讲究礼义廉耻、忠孝仁义的狷介之士,在 采薇中却成了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到处碰壁的假隐士。鲁迅通过对他们的嘲弄,批判了自古以来封建道德中忠孝、仁义的虚伪性。

二、鲁迅的?看客主义#

?看客#形象,是鲁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一个独

*收稿日期:2010-01-14

作者简介:庞嘉琳(198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特的贡献,读鲁迅的小说,我们会时常看到?鸭子#、?蚂蚁#、?恶狼#、?死鲈鱼#等等诸多经典的看客形象。对于看客,鲁迅曾经不无悲观地下了这样一个结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觳,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何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这样麻木不仁,辛苦恣睢的中国人自然是鲁迅分外关注和痛心的,因此在小说中多有体现,甚至在以古人为主的 故事新编中,也时不时会出现这样?看客#的身影。

故事新编的 补天写到,女娲用尽气力,采五色石以补苍天,她创造的小人却?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至于还咬伊的手#。又居然有个古衣冠的小丈夫递上竹片,指责她?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禽兽行#。禁军攻占她的死尸,又变换口风说自己是女娲的嫡传。补天治水的壮举被庸众任意拨弄,或旁观,或毁谤,或变相地利用; 采薇里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气节操守也算得上是清高。不想消息传出,村里常有人特地上山来看,把他们当作名人、怪物或古董。甚至于?采薇#也成了仪式表演,?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说是&不好看?,上了一个大当#。简直如同今日的检查团下访一般,极尽嘲讽之能事。终于他俩连薇也吃不成,被鸦头阿金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逼成了饿殍,?又轰动了一大批来看的人,来来往往,一直闹到夜#,宣告看客的最终胜利;而在 眉间尺中,当眉间尺准备出发报仇的时候,人群拥挤,使眉间尺跌了个倒栽葱,压在一个干瘪脸的少年身上。这时干瘪脸的少年?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还有一群?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复仇的神圣性在这一刻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鲁迅对这些麻木无聊的旁观者的憎恶和鞭挞。

鲁迅的笔下,世人多是看热闹的无聊的看客,对反抗者予以无聊的取笑和侮辱。而看客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它不能直面人生,正视身边淋漓的鲜血,而以看戏的态度,将身边一切视为表演,将现实人生中一切崇高、悲壮、神圣之类的价值意义消解于无形。因此鲁迅对于这样的人是既痛恨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在 故事新编中,依然不忘对此类人物进行嘲弄和鞭笞,正是出于唤醒人民,激励大众的目的,使得在 呐喊、 彷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对国民性的批判在 故事新编中得以继续延续,直到鲁迅创作生涯的终结。

三、鲁迅的?侠义精神#

?侠#的形象及其代表的意识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对于侠义精神,自古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鲁迅对?侠#及其观念形态具有十分独特的认识与阐释,由 故事新编中的 铸剑一文可以看出鲁迅的侠义观的基本要义。

铸剑取材于有关侠士、刺客的历史故事,但作品又从根本上否定了主人公黑衣人宴之敖者刺杀大王慷慨赴死的?侠义#含义。这从黑衣人欲为眉间尺复仇时的对话看得很清楚。两段对话明确地表述了两层意思:第一,黑衣人否认并憎恶所谓的侠义之士,心里全没有所谓?仗义,同情,那些东西#。第二,黑衣人代眉间尺报仇也不是因为认识他的父亲,不是以?士为知己者死#为行为准则,而是因为?我怎么地善于报仇#,是因为彻底憎恶了黑暗的现实与代表了这黑暗的残暴的大王,乃至憎恶?我自己灵魂上有了许多人我所加的伤#的自己。

铸剑彻底否定了?重言诺#、?士为知己死#、?舍生取义#传统的侠义色彩与内涵,塑造的是一个与旧社会、旧传统彻底决绝、同归于尽的?叛逆的猛士#%%%?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来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而这正是鲁迅所提倡的侠义精神。 铸剑的结尾,黑衣人、眉间尺与国王的头颅已不可分,只好一起落葬。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仪仗一排排,祭桌一列列,王后和王妃哭着,大臣、太监、侏儒们?装着哀戚的颜色#,?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但终于?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他形象地告诉人们: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动摇了旧社会的根基,但人民的觉醒还有待时日,仍然需要韧性的战斗。

虽然 铸剑当中,主人公与反动的旧势力同归于尽,然而 铸剑的结尾却并没有让烈士的死演化出令人鼓舞的壮丽与光明的场面%%%依旧是仪仗,依旧是堂皇的祭礼,不过是给王公大臣与义民的眼泪里留下了许多说不出的别扭与不安。这诱人思索的结局场面的描写同样体现了鲁迅对传统侠义精神的批判。传统认为,侠应该?不畏死#,而鲁迅的一生都在坚持不劝别人做牺牲的观点和做法。他认为人?第一要紧的自然是生命#,在他的笔下,从没有对青年的煽动,有的只是对社会冷冷的思考。?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战斗#,正是鲁迅这一观点的写照。

1935年12月26日,鲁迅将整理完成的八篇小说编在一起,使全书的标题对仗整齐,按照历史题材的时代排序,又在每篇的末尾注明写作日期,并郑重地写上书名 故事新编。这个书名含义深远:所谓?故事#,既是指过去所发生过的事,也就是历史;而所谓?新编#,就是对历史的重新叙述。这表明了鲁迅的创作意图:即通过?新编#,凸现历史的叙述性和虚构性,并且在这种新编的过程中,在新与旧、古代和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这一不可多得的作品,来感受鲁迅长久以来不衰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鲁 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6.

[2]鲁 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6.

[3]鲁 迅.坟)摩罗诗力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鲁 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5]鲁 迅.坟)娜拉走后怎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鲁 迅.野草)淡淡的血痕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7]鲁 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8]鲁 迅.坟)娜拉走后怎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10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第12卷 总第51期)

论鲁迅故事新编

浅析《鲁迅新编》的儒道墨家思想 摘要:《故事新编》自1936年问世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受到众人的赞叹,全书收录8个故事,每个故事以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或历史小故事作为基础,进行了续写或者改编,充满了迷离与奇幻的色彩,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其中《采薇》、《非攻》、《起死》、《出关》涉及了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因而本论文将会对《故事新编》中的作者对待儒家、道家、墨家思想的态度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儒家道家墨家故事新编 鲁迅这8篇故事的创作前后经过了十三年的时间,创作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生活动荡不安的三十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军阀的统治和割据,各地区战乱连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鲁迅用犀利的笔和尖锐的思想批判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不堪和人们思想的混乱。在《在故事新编》中涉及到儒家、墨家、道家思想的有《非攻》、《采薇》、《出关》和《起死》。 《采薇》写武王伐付,伯夷叔齐因“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鲁迅选择这段历史,着重地批判了一些小知识分子的消极抵抗的软弱和无力,展现了消极抵抗是没有用处的,最后只能像伯夷叔齐一样退无可退。《出关》写老子西出函谷的故事。《出关》描绘老子和孔子的对话,西行途中的遭遇,通过生活细节的渲染,批判了老子处处退却的落寞的心情。《起死》以《庄子·至乐》篇中一个寓言为主,以生动有趣的对话,彻底地宣告了“齐物论”的破产,证实虚无主义本身也终于只能落得一个虚无的下场。民族失败主义的思想在“九一八”以后相当泛滥,由于知识分子中的消抗、逃避斗争以至虚无主义应运而生。而《非攻》,描写了一位反对战争,提倡和平的正面的人物形象。文中的墨子代表着中下层的人民的利益,他为了“兼爱”“非攻”的理想不惜奔走相告,劝阻各国的大王避免战争,充分反映了鲁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在这四篇故事中,儒家、道家、墨家思想时刻渗透其中,作者也借助文章中的人物以及设置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他对这三家思想的态度。 一、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质疑和否定 儒家传统文化统治人们近千年,人们无时无刻不受着着这种文化的支配而不自知,而鲁迅却对这种传统的文化提出了质疑和否定,他试图挣脱历史上的儒家传统思维,以全新的思维模式审视这个社会,其中《采薇》就是他否定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历来都把伯夷叔齐看做是“义”的标准,可是在鲁迅眼里,他们的义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状,也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只能

《故事新编》

浅析《故事新编》 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巨匠。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从思想,文化方面为后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也给予了文学爱好者犀利的思想和反省自身的镜子。本文对鲁迅著名的小说作品《故事新编》进行分析和解构。第一部分先从整体上讨论鲁迅对于八篇故事编排所做的处理已经背后的用意,揭示他暗示的小到个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大到整个人类历史的循环,一起感受整体把握作品后所受到的启示。第二部分从作品中八篇故事对于传统故事中神化的仙人,圣人等等的改编和重新创造的具体分析展开,揭示出由各种思想产物下的社会人构成的人生百态。本文将由《故事新编》谈及鲁迅关于生命历程的认识和感悟,并以新编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读者勾勒出鲁迅所体验到的、整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民众生活百态。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生命历程生活百态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这位文学大师眼中,中国内忧外患地艰难爬行着。他的小说以独到的洞察和看穿一切的慧眼而著称于世。作为备受学界关注的《故事新编》,是研究鲁迅文学思想和爱好鲁迅之文笔的读者不能避而不谈的重点之作。而历来人们对于这部作品是否为小说意见不一。 既然是故事,也取材于古代中国的许多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就必然脱离不开故事的脉路和基本要素,即使实际上鲁迅已经对其做

了在我们看来根本性的改变,即故事所要传达的鲁迅“当下”的思想内涵和民族忧患意识,但其依然可以称之为小说。它具备小说的虚构性或者说很含蓄隐晦的一种虚构性。即使有的篇章更多的是感受的某种记录。“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1]所以既然是“信口开河”至少不能当做其他文体。 不管怎么说,《故事新编》反映出鲁迅足足十三年的现实体验,是对其内心感受的流动性积累,甚至对于总结他更久之前的生活感悟和对人生百态的洞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故事新编》也成为我们敬畏地试图走近这位文学大师的途径。鲁迅作品传达给读者和后代国人的思想、责任感和忧患情结,更多地接近了生活,以故事的方式还原生活的本貌。在艺术的真实中,带给我们强烈的内心震撼。这说的正是《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由八篇小说加一篇序言组成,故事不多且篇幅不长,然而细看却不难发现,它们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我们会发现,鲁迅意在呈现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生命历程——由生至死的全过程。这样看来,鲁迅所要告诉我们的其中一点已经明朗,即从生到死是每个生命的必经历程。很显然,从《女娲补天》的传说到《奔月》的英雄气概都从侧面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力量、创造、生命起源的种种猜测和好奇。也即人们对于生死早有感悟,这些故事才会流传于民间并经久不衰。那么对于鲁迅的《故事新编》我们不

鲁迅与《故事新编》之《采薇》

鲁迅与《故事新编》之《采薇》 物理学院顾秋月101120038 摘要: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采薇》一篇叙述了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的故事,通过这一古老的故事引申出新的内涵,阐明了所谓“王道”本质,从而呼吁人们不要妥协于日本侵略者,而要奋起反抗。 关键词: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王道 正文: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在中学时代我们就已经学习过他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纪念刘和珍君》、《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他是为我们所熟识的中国现代作家。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早年,他立志学医,希望能够济世救人,后逐渐意识到,治病救人治的只是人们的身体,只能解除人们一时的苦痛,而要帮助人们彻底脱离痛苦的泥淖,则是要医治人们的心理,即改变国民性。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枪,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他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晚年所完成的小说集,它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写法,正如鲁迅在《序言》中所写:“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 《故事新编》共有《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8篇。《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纪”,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是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成了有些可爱但仍不失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就专门针对《故事新编》中的《采薇》一篇作具体分析。 《采薇》是《故事新编》中的第四篇,写于1935年12月,是鲁迅后期历史小说中的杰作。《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采薇》即讲的是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义不侍周的故事。 《采薇》一篇不同于《故事新编》中其余的篇章,作者用了洋洋洒洒一万多字,几乎原封不动地叙述了这一古老的故事,就连其中的小丙君、阿金姐都有据可考,甚至在行文过程中像《补天》、《奔月》等历史小说不时出现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暗示也很难找到,这发生在向来惜

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 若不是老师推荐我们去看《故事新编》,我还真不知道以笔为刀枪与旧社会抗争的鲁迅一向行文严肃,竟然会有如此有趣的作品。 《奔月》的男主人公后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大英雄,他射日的史绩至今被人传诵,他和嫦娥的爱情故事也是人间最美丽的传说,我们总相信英雄会被人永远记住,后羿和嫦娥虽然是悲剧二人应该相互思念,至死不渝。然而在鲁迅先生的《奔月》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英雄,不一样的嫦娥奔月。我们看到,当九个太阳被射落后,英雄并没有想象中的风光,他得到的是没有人崇拜,没有人关心。他的天生神力,它的精妙的箭法都没了用武之地。此时的他早已不是什么人人敬仰的天神,它只是一个拥有大庄园,拥有表面上的风光,而实际上为油盐酱醋而烦恼的普通人。如果他的从前还有留给他什么,那就是回忆,还有人们对于射日英雄的潜意识中的崇拜。但那崇拜是对天神的,不是对他的,人们早已忘记了天神的真正身份。我们的英雄不见了,因为我们不再需要这位英雄,那些他曾应以为傲的一切都没有了用处,有些甚至成了他现在生活的阻碍。他的箭是他寻求食物的工具而非英雄的象征,可是后来就连寻求食物的工具也变得勉强。他的弓太强,箭头太大,所以将麻雀射碎了;他的箭法太准,百发百中,以至于漫山遍野的飞禽走兽都被他打完了。我们的英雄迷茫了。 这样的后羿,让我想起了某些国家体育运动员。许多国家体育运动员都是红极一时的冠军,曾经他们不仅给自己带来的荣耀,也为国家增添了光芒,他们是普通民众口中的英雄。特别是体操运动员,他们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被送去进行体操训练,由于忙于训练,许多运动员都没有像普通孩子一样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所以他们的文化程度很低。十多二十几岁的时候,是他们体育事业最辉煌的时候,但是对于体操运动员来说,二十多岁已经算是老运动员而要选择退役了。由于我们国家对于运动员退役的保障还不是很完整,很多运动员退役后就等于失业了。有些运动员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普通的公司不可能录用他们,所以出现了前几年的曾经的世界冠军,如今沦落为行窃小偷的新闻事件。故事中的后羿,和这些运动员的经历,没啥不同。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时刻跟进时代的脚步,我们在一生中,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学习新技能,这样不仅是为自己谋得生存的技能,更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灵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要老是沉沦于记忆,沉沦于过去的辉煌。即使你再拥有以前的金牌,即使你再拥有无敌的射箭技术,没有了比赛的场地,没有了漫天遍野的禽兽,你的金牌,你的箭术也就失去了光环或用武之地。 嫦娥偷吃了梳妆盒的仙丹奔了月,这形成了对后羿的背叛。上古神话里端庄美丽的倾城美人嫦娥,不复见她的孤傲清冷,而她自然也没有奔月后的幽怨与无奈,我们眼里看到的,在这故事中,嫦娥成了现实的市井小民,她不满足的现实生活,只是一个喜欢抱怨、很世俗、一点也不温柔体贴、贪图享受的普通女人。故事中,我们很明显地领会到,没有物质为基础的爱情,最终还是抵不过面包。这则故事,不知道是鲁迅先生的个人想法,还是只是把这种社会现象以借喻的手法列举,让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究竟是爱情重要,还是面包重要,我想若这两者都能兼顾,那么幸福美满不在话下。 看完了这篇文章,其实我还不是很懂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编写这样的故事,是因为没素材可以写而发挥所谓的想象力吗?查了一些背景资料,才知道,先生还是以前那位先生,喜欢讲这话说那理。后羿被遗忘以后,或者说落寞之后,乃至遭到嫦娥的遗弃之后,他的复杂的精

鲁迅《故事新编》读书笔记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 吴霖灵 《故事新编》——鲁迅先生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初读这本作品集时,会对其荒诞的描写和剧情极其不适应,熟悉的一个个神话人物、历史传说,在鲁迅的笔下,将流传千古的故事走出了另一番奇异的滋味——创世的女娲居然变成了人们争权夺利的工具;为民除害的后羿,遭到的竟是冷遇与背叛;使民众免于战祸的墨子在回程中被勒索、作弄,寒风淋雨中进不了城门;胼手胝足、朴实节俭的大禹也穿上朝服称老爷,正被官僚机制腐化……总之,陌生、诡异、荒诞、滑稽——这便是我对《故事新编》的第一印象。 联系一下写作的时代(《故事新编》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鲁迅的眼里,中国的广大群众依然是没有改变冷漠麻木的旧模样,而鲁迅先生却正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身心交瘁的状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或许正是他用笔墨对现实注射的最后一支强效药。 例如在《起死》中的庄子,出场不凡,神情潇洒,态度超然,哲思深远,在道路上遇到骸骨,突发奇想,想解生死之谜,于是,在念叨完了一串结合了千字文、百家姓的诡异的咒语后,古老的鬼魂复活了。但是,被复活的汉子不但不感激老子的救生,反而纠缠着要衣服和包裹!面对执拗的汉子,清高的哲学立刻显现出它的无用。方才还很灵光的招魂术,现在却毫无作用,无奈的庄子只能请巡警解围。(与开头他的美好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结局十分滑稽)从庄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当观念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庄子的哲学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毫无用处,起死的狼狈遭遇,报复了迂腐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的真实碰撞,使庄子在《新编》的故事中,无法面对现实的逻辑,最后只能向统治者的强权求救,宣布了庄子哲学在现实生活面前的彻底破产。“起死”实际是普通灵魂的起死,死而复生面临的是连一件衣服都没有,庄子碰到他相当于“秀才遇到兵”,一个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一个是满口“齐生死”、“无是非”的玄学学者,这正是现实与观念的冲突。他的古典情操和礼仪风范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在这个利欲熏心的社会,老子的言行显得那么滑稽和可笑,而在这个社会,如果老子不改变自己,放弃自己的道德原则,到最后也只能出关了。 在《故事新编》的所有篇章之中,到也有一篇改动得很小,在这本整体画风奇特的作品集中反倒显得有那么一些突兀——这便是《非攻》。从头至尾,《非攻》大体上都如旧故事中那样发展,墨子运用他的智慧,阻止了一场战争,挽救了一个宋国……当然,这件大事自带了一个幽默的结尾(这可能是鲁迅先生只改编了它的一小部分的原因之一吧)——墨翟十分疲惫地踏上了归途,恰恰在路过宋国时,下起了大雨。他到一个门檐下躲雨,但看门的人连门檐底下也不让他进。宋国不认识他,冷漠地推拒了这位救宋国于危难之中的大恩人,而且推到大雨之下,“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这篇文章在表现墨子的思想的同时,也是从另一面反映出鲁迅所遵循的精神——鲁迅不喜战争,他见不得百姓生活在战乱中,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他希望在这个时代站出像墨子这样的人,能够为民请命,扶危济贫,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战斗者,感受着这个民族所受的欺辱与凋零,却永远不会对侵略者、对恶势力低头。或许,在鲁迅看来,世界正是由像墨子这样的侠客所铸就的,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但是,这种中国的脊梁的境遇如何?鲁迅似乎缺乏信心,从故事结局来看,阻止了战争的墨子并没有受到英雄般的待

鲁迅《故事新编》创作及主旨解析(一)

鲁迅《故事新编》创作及主旨解析(一) 摘要]从鲁迅对历史的诅咒和对国人的无情抨击中不难体会出那种深深的失望与悲哀之情,从鲁迅那样的制高点上俯看人生与现实,化繁为简,就导致了《故事新编》中“虚妄感”的产生。这是鲁迅独特真切的人生体验,也是其历史小说所蕴含的内在意旨。 关键词]主旨现代意识虚妄感人生体验 如果说《呐喊》诸篇是鲁迅意为先驱者摇旗呐喊而对生活中切身感受过种种苦于不能忘怀的东西描写和再现的话,那么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基于创作主体英雄末路的悲叹所产生的“虚妄”心态而对人生作形而上的反思。时代的急骤变化加深了鲁迅对人的命运与生存境遇的探寻,而历史小说可以“不免油滑”的创作特点又正好契合了鲁迅这种深层的创作意图,可以任性忘情地纵笔驰骋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天空之中,信马由缰地将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对现实的观察与历史的反思一古脑儿倾注其间,构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 鲁迅之所以热衷于创作《故事新编》,其深层原因来自于他作为一个先觉者的生命体悟,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验与独特观察。一方面,作为近代“国民之敌”,鲁迅的基本目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建,这一特征集中表现为他早期自觉地选择“科学救国”,尔后又对改造国民精神结构的再三强调和不遗余力的亲自实践。从这一思想动态出发,他深情地呼喊过“精神界之战士”,毫不留情地批评过“老中国的儿女”。然而,“立人”理想的失败,现实环境的险恶,先觉者与庸众之间的隔膜与对立,使得壮志未酬的鲁迅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绝望之中。他在孤独悲哀地咀嚼把自我牺牲曾看成是拯救个性和个人的一剂良药而毫无效力的苦味时,一种西西弗斯式的荒谬感油然而生,导致他反思历史:人在历史中的位置如何?人在历史中命运怎样?困惑的心灵促使他开始构筑《故事新编》这一荒谬怪诞的艺术世界。很显然,鲁迅无疑是站在现代人类命运的高度上思索着自己复杂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鲁迅深深地感悟到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吃人”史。因此,他对国粹主义者眼中的辉煌历史有一种深深地危机感与绝望感,对泱泱中华大国数千年来的文明史的崇敬之情也就化为“一把辛酸泪”了。这样,在鲁迅的意识世界与生命体悟中,反讽意识开始形成,这种意识来源于他作为孤独的思想先驱,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和人类现代思想的感通。因此,其历史小说表示的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主观性,而是表现了整个世界,这就是居高临下的“反讽精神”。这种反讽不仅仅是使用悖论式语言,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紧合在一起,而且是一种主题性的悖论,它赋予作品的思想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深度。 在《故事新编》中,作品主人公的行为与结果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讽,整部作品从“补天”到“出关”也构成了一个反讽意象。用这种反讽意识写作,就是鲁迅时而认为“油滑是创作的大敌”而最终又免不掉“油滑”的潜在因素。“油滑”的背后,分明凸现出一个孤独的哲人身影,其间足可见出鲁迅在和“无物之阵”搏斗之后,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而滑稽的感受,这就是鲁迅创作《故事新编》时的“虚妄”心态:凝视、玩味、游戏、悲凉、无聊、荒诞。 鲁迅在创作《故事新编》时有这样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因而其作品显示出强烈的开放性,其描写形态同以往的历史题材作品相比大相径庭,开创出一种新型的“古今交融体”。这种融古铸今的独特文本正是鲁迅“虚妄感”的外化形式。《故事新编》一问世,立刻便以它那特有的与众不同的色彩、韵味,引起人们的惊奇与赞叹。恰如书名所示,作家用新颖的艺术手段去处理过去的事,于是便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天地。《故事新编》构筑的艺术世界充满了迷离与奇幻的色彩,在这个陌生而又怪诞的世界中,现实的荒谬事物摆脱了习以为常的状态,暴露出内在的荒谬和畸形,一些来自为人们尊崇的显赫历史人物消失了长期积淀的庄严神圣,变得出人意外的滑稽可笑。这种“古今交融”带给读者的是荒诞、虚妄的感觉,导引着人们反思人类与自身的生存命运。

鲁迅《故事新编》中历史人物形象流变分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鲁迅《故事新编》中历史人物形象流变分析 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一本小说集,它的创作时间长达13 年,几乎横跨了鲁迅全部的文学生涯。在这本小说集中包含了作者对历史人物认识方式的转变,从“五四”前后塑造的以女娲形象为代表的“超人”式英雄,到“五四”退潮期《奔月》中后羿式的“彷徨”式英雄,直至30 年代塑造的《采薇》中伯夷、叔齐一类小人物,其发展过程深刻地揭示了鲁迅对人在历史中地位认识的发展过程,即从开天辟地式的英雄,逐渐向世俗沉落,最终发展为被生活所牵制,充满世俗烟火气的庸人。这一过程也暗示了鲁迅某种世界观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历史人物补天奔月采薇英雄庸 人 1935 年12 月,已经接近写作生涯与个人生命双重终点的鲁迅,完成了他创作时间长达十三年,几乎贯穿其整个文学生涯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在这部据他自己称为“速写居多”,而“有一点旧书上的痕迹,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的“油滑”之作中[①],鲁迅选取了自女娲补天后几百年发生在华 夏土地上的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并借尸还魂,希望以此来表达自己生于当前、处于乱世的种种独特生存境遇与思想感受。这本小说集内涵,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与鲁迅各个时期的世界观互为映衬的,它用具象的历史图解了作者抽象的哲学

思考,在探讨世界的荒诞性的同时,也对人(尤其是文人)及其创造物文化在乱世之中的地位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在辛辣的笔调下透出了哲学思辨的幽深。 鲁迅在选择历史神话故事的时候有他自己的取舍标准。宏观上看来《故事新编》仿佛是一部专门探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流变的长篇论文,作者以女娲“造人”、“补天”作为开篇,以女娲这一巨人的形象象征新历史纪元的到来;而后的《奔月》、《理水》、《铸剑》分别以后羿、禹和眉间尺的故事作为典型,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蔓延于原始社会的英雄主义情结;小说集最后几篇重写了老子、庄子和墨子等生于封建时代初期思想家的故事,企图通过他们的经历来揭示文化对原始时代野性生存方式的规训以及知识精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为了达到完整表述古代文化史的目的,《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大多数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生发的。这其中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策略,即以当时代表性的精神为切入点,将这一精神注入到某一闻名的人物之中,使他成为这一精神的代名词,通过他的遭遇暗示该精神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处境与地位。而经过深入观察,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当时社会生活,也不过是鲁迅生活的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缩影,二者在“乱世”的层面上找到了契合点,因此《故事新编》实际上用8 篇小说完成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原始时代与民国时代对应,将古代精神带入到现代社会,进而探讨这些传统精神在现代语境下的

鲁迅故事新编出关阅读试题及答案故事新编鲁迅

鲁迅故事新编出关阅读试题及答案故事 新编鲁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出关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你!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

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 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 听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 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 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 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啘。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 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

2018年鲁迅作品读后感学习800字范文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鲁迅作品读后感800字范文 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等,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了“鲁迅作品读后感800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800字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集,其中大部分是根据老故事改编而成。 鲁迅先生的作品寓意深刻,杀伤力强,历来都是讽刺文学史上的经典,就像锋利而且带钩刺的弓驽,直刺敌人的心脏。一直以来,鲁迅先生都以大文豪的高大形象耸立在每一个年青学子的偶像位置,但是自从读了这《故事新编》之后,我忽然有了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根据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故事改写而成的。有些文章,例如《铸剑》,便是改自《干将莫邪》,只是将故事背景、少数情节略作改动。评心而论,改写是成功的。改写后的故事更加完美生动,也更吸引人了。但是,《奔月》却是令人(或许只是我)大倒胃口。《奔月》会使读者联想到故事的本体——“嫦娥奔月”。在《奔月》中,鲁迅变得有些“恶搞”,把射日大英雄塑造成整天怕老婆、只会打乌鸦的“窝囊废”,把大美女嫦娥写成唠叨罗嗦、不善解人意、不理解丈夫,而且泼劲十足的妇人——这完全颠覆了后羿嫦娥英雄美女的良好形象,就连情节也由“嫦娥偷仙丹是为了永葆青春而守护在爱人身边”杜撰成“嫦娥嫌后羿无能而迫不及待想要离开”——读到这里,我真有一些鄙弃这位享誉几十年的大文学家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为何能流传千古?只因它情节优美,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大胆而美好的愿望。可鲁迅先生的《奔月》却完全背离了这个美好传说的创作初衷。大概鲁迅是想让读者耳目一新吧阅读全文 读后感范文野草800字 暑假的一天,我看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写的散文诗集《野草》。我一看这本书就入了迷,爱不释手,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其中有一篇我印象最深的《雪》,这篇文章与众不同,写得十分优美,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强烈。我想大家一是迫不及待了吧,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吧!

鲁迅《故事新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

题目:鲁迅《故事新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

目录 引言 (5) 一、《故事新编》的传统文化之维 (5) (一)选取故事题材的传统文化之维 (5) (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方式一反惯常思路 (6) (三)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再改编 (6) 二、《故事新编》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反抗 (7) (一)继承并升华了鲁迅文学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基本立场 (7) (二)借传统文化揭示中国当下民族的劣根性问题 (7) (三)从传统中寻找民族问题是《故事新编》的反抗精髓 (8) 三、《故事新编》阐释传统文化的思路分析 (9) (一)对传统文化故事赋予新的意涵 (9) (二)寻找最佳的批判视角以及批判对象 (9) (三)要给予读者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启示 (10) 四、《故事新编》启迪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1) (一)辩证分析、慎重对待 (11) (二)批判继承、全面分析 (11) (三)批判合理、入木三分 (12)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摘要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最具深刻洞察力的文学家。鲁迅的《故事新编》穿梭于历史和神话之中,不断地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故事新编》最大的特点在于用新颖的角度来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符合鲁迅一贯的批判中国文化所运用的新颖性、独特性的批判思路。《故事新编》一共八篇短篇小说,一部分取材于我国的神话传说,另一部分取材于历史事实。无论《故事新编》的哪一部分的短篇小说的内容,都在或多或少地阐释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中国传统文化;阐释

引言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在长久的文化发展过程当中,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看来既有糟粕部分、也有精华部分。鲁迅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具批判性的文学家来说,其对历史与现实都具有独特的认识。尤其是批判我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是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基点。《故事新编》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故事新编》是由八篇短篇小说所构成,每一部短篇小说都是鲁迅在为某一种传统文化作独特的阐释与批判。这也是这部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始终彪炳青史、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2018年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800字

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800字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出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风林网络小编整理了“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800字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集,其中大部分是根据老故事改编而成。 鲁迅先生的作品寓意深刻,杀伤力强,历来都是讽刺文学史上的经典,就像锋利而且带钩刺的弓驽,直刺敌人的心脏。一直以来,鲁迅先生都以大文豪的高大形象耸立在每一个年青学子的偶像位置,但是自从读了这《故事新编》之后,我忽然有了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根据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故事改写而成的。有些文章,例如《铸剑》,便是改自《干将莫邪》,只是将故事背景、少数情节略作改动。评心而论,改写是成功的。改写后的故事更加完美生动,也更吸引人了。但是,《奔月》却是令人(或许只是我)大倒胃口。《奔月》会使读者联想到故事的本体——“嫦娥奔月”。在《奔月》中,鲁迅变得有些“恶搞”,把射日大英雄塑造成整天怕老婆、只会打乌鸦的“窝囊废”,把大美女嫦娥写成唠叨罗嗦、不善解人意、不理解丈夫,而且泼劲十足的妇人——这完全颠覆了后羿嫦娥英雄美女的良好形象,就连情节也由“嫦娥偷仙丹是为了永葆青春而守护在爱人身边”杜撰成“嫦娥嫌后羿无能而迫不及待想要离开”——读到这里,我真有一些鄙弃这位享誉几十年的大文学家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为何能流传千古?只因它情节优美,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大胆而美好的愿望。可鲁迅先生的《奔月》却完全背离了这个美好传说的创作初衷。大概鲁迅是想让读者耳目一新吧,但我读后却总觉得太像周星池的恶搞。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知名作家用新起的笔名向某出版社寄出了他的新作,却以某些情节有缺陷而被退回。他却认为正是这些情节才使作品完美,于是接着连投了几家出版社,都被退回。最后,他便用原笔名向该出版社投稿,没成想作品很快出版了。名人的某些错误和不足也常常被人们热捧为经典?假如(我说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读后感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读后感 眼前似是真真定定站了一个人:高个子,乌黑的脸,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是吧?你也说是,明明是一个乞丐的模样——全身都蒙裹着一层黯淡的尘砾。可是不对,哪 里不对?是哪一环哪一处出了差错?是他那散发着坚定却又从容、气定神闲的目光。只一抬眼,便足以射穿所有的不屑与“威严”。 是啊,是那个人了。被称“无父”、被诋为“禽兽”也只付之淡然一笑,明明是如此 善辩据理力争的人——并非无言以对,而是自有坚定的执着在心。他全身上下没有一样东 西逃得出个“破”字,竟是“头也不回地走了”,哪里会顾上“学者”的体面与身份,乃 至脑中眼前早是装满了小小一个“宋”——与他毫不相关的遥远的“宋”。面对立志称霸 的楚王也是一贯的从容毫无畏惧,终于是软硬兼施地劝得了对方放弃攻宋,其雄才谋略如此。是说着“我等贱人所谓行义的东西也是大人、王者所需”的人;是公输班酒后发着 “丢饭碗”的牢骚时也要毅然吐出“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的人;是不懂得稍许恭维 谈着“木匠的做车轮活比起会飞的木喜鹊还要巧”的人。一个“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的才士——墨翟。 春秋战国之交,是怎样的一副情景?在浮躁的现世的日子里回望,真是愈加模糊了。 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大工商业爆发,却只有些“在农与工肆之人”,小生产者,遭受 着压迫,过着艰苦的生活。战争也开始愈演愈烈,而痛苦的更当是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 国破家亡也罢,反正一向是如此疾苦的命。浅陋如我,是不知那别门的诸子百家如何,却 惟墨子让我心存感动。他体味着最普通却也最艰难的贫弱,他把百姓的安危放在自己的心里,当作自己的事业,主张“非攻”、“兼相爱、交相利”,有力要以力助人,有财要将 财分人,有道要用道教人,以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创者得治”,而他也 正是如此“口言之,身行之”的。这一切主张,哪怕在今天看来,也有其广泛深远的意义。充满着爱与希望的气息,凝结着将我围绕,在日趋寒冷的秋末之夜,让我心里如有微弱火 眼照耀,亮堂而又温暖。 然世人皆知“非攻”却不知“救守”,我甚而想,鲁迅先生在末年写下此文的本意或 是如此。墨子带其弟-子三百人守宋,自己前往楚国进行游说。“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 不下的”一言让我震撼,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光芒。墨子主张“救守”,支持防守诛 讨之战,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他提倡“深谋备御”,而非坐以待毙,以积极防御制 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并守中有攻,积极歼敌。联想鲁迅先生所处抗日战争之时,这条 铮铮铁骨的硬汉,或许正也是借着这位伟人的光芒,来发出他自己有力的呼喊吧:我鲁迅 死了不要紧,中国人民不会再麻木,国不会亡! 可值得一提的,却是像文中墨子归途的窘境。当他以及如他一样的鲁迅在为救国而奔 走时,却依然有愚昧的势力在阻挡着他们的步伐,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从_故事新编_看鲁迅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12卷 总第51期) Journa l o f I nnerMongoli a Ag ri cul t ural Uni versi t y(Social Sci ence Edi ti on)N o.3 2010(Vo.l12 Su m No.51) 从 故事新编看鲁迅 * ! 庞嘉琳,吕 辰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鲁迅的代表作 故事新编,根据其中的故事分析出鲁迅的传统的文化观、?看客主义#和?侠义精神#,这对于理解鲁迅的作品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文化观;看客主义;侠义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0)03-0209-02 鲁迅的 故事新编是他三部小说集中最后出版,也是最具特色和反传统价值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鲁迅曾说自己的小说?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然而这八篇小说内容却截然不同。它们风格多样,取材不一,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都以古人入手,?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呈现出古今杂糅,时空交错的特点,时常令人忍俊不禁。由于这部小说集完成时间较长(1922-1935),贯穿了鲁迅大半个创作生涯,因此,理解 故事新编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对于理解被称为?思想家#的鲁迅的整个创作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择要对 故事新编中体现的鲁迅对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看法加以论述。 一、鲁迅的传统文化观 鲁迅的传统文化观在 故事新编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鲁迅与中国文化一直具有不解之缘,而且有独到的认识和鲜明的态度。 故事新编通过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典籍的精华的杂采,几乎涵盖了中国文人文化哲学和民间文化哲学的全部精髓,塑造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和女娲、大禹、伯夷、叔齐等古代圣贤、英雄们。对丰富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理智而科学地鉴别,通过形象化的方式,歌颂、弘扬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讽刺、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充分体现了鲁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统文化观。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不吝赞扬之词。 补天中的女娲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理水中的大禹忧国忧民、关心社稷的社会责任感;以及 非攻中的墨子义利合一的和谐价值观,都在 故事新编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鲁迅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天柱摧折、天体崩塌、苍生涂炭的危急时刻,女娲勇敢地担起了重整乾坤的补天大业,堆柴、寻石,任凭汗水瀑流,忍住眼花耳鸣,以巨大的毅力坚持到大功告成;在?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百姓流离失所的洪灾苦难里,大禹那颗忧国忧民的心颤栗了,于是他怀着救民于危难、解民于倒悬的崇高理想,临危受命,挑起了治水安民的重任;在楚军兵临城下,宋国面临亡国的生死关头,墨子舍身取义,为了?利于天下#而费尽心血,达到了止楚攻宋、消弭杀戮、维护正义的神圣目的。从 故事新编的这几篇文章中可以看出,鲁迅虽然一贯反对复古、主张革新,但他并未用虚无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而是对其中的精华持肯定态度的。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的成分嫉恶如仇,大加批判。老子的无为、尚柔思想的消极,庄子的无是非观的荒谬,伯夷、叔齐的礼义廉耻、忠孝仁义观的虚伪,都成了鲁迅笔下的靶子。在鲁迅看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老子消极无为的思想很早就被他认为会导致人类社会?势即入于苓落#。 出关一文中?孔胜老败#的结局,正是鲁迅对老子空谈清静无为思想的极大讽刺。对老子本人,也是?送他出了关,毫无爱惜#的;而对庄子,显然鲁迅的态度更为复杂一些。他曾在 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到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然而对于他的无是非观,鲁迅却是深恶痛绝以至口诛笔伐。 起死中庄子喋喋不休地到处宣扬着自己?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的高深学问,正暴露了他?大归于混沌、不遣是非#学说的荒谬性和矛盾性;伯夷叔齐,本是自古以来被崇敬的讲究礼义廉耻、忠孝仁义的狷介之士,在 采薇中却成了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到处碰壁的假隐士。鲁迅通过对他们的嘲弄,批判了自古以来封建道德中忠孝、仁义的虚伪性。 二、鲁迅的?看客主义# ?看客#形象,是鲁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一个独 *收稿日期:2010-01-14 作者简介:庞嘉琳(198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