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语》中关于“仁”的对比翻译研究

《论语》中关于“仁”的对比翻译研究

引言

俗话说“半部论语知天下”,短短几句话,甚至是几个字就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可见《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最能体现孔子的思想核心的乃是一个“仁”字,其含义深刻,寓意长远。由于译者的素质和水平导致了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本文将从中国的译者如辜鸿铭﹑吴国珍,西方译者如理雅各、庞德以及美国汉学著名学者史华慈这三个版本中进行“仁”的翻译对比,从而突破翻译的可译限度,跨越文化障碍,进一步推动儒家文化在中西方的交流。

1“仁”的翻译概括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如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涵义有如下表述: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克己复礼为仁。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仁者,其言也讱。⑤爱人,知人。从汉语的基本字义来看,仁r én 指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英语的译文中分别有moral character;moral perfection;benev ?olence;virtue 和human goodness 来表达对“仁”的解释。这些不同的译文充分显示出翻译此类核心概念词的可译性限度。

圆“仁”的可译性限度

翻译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语义,但是语义不可能有精确的定量,在语际的转换功能中不可能存在等值的方程式,所以在转换的过程中就不可

摘要:《论语》中代表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仁”在各种英译本中出现了不同的译文,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译者,由于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差异才导致这些不同的译文,从而容易给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果翻译成外文,一般多音译(如道、礼、情之类),因为这类概念本身包涵的内容太复杂,所以在翻译中需采用可译限度的策略来跨域文化障碍。笔者认为,不防采取音译加释义法。本文将从中国的译者如辜鸿铭﹑吴国珍,西方译者如理雅各、庞德以及美国汉学著名学者史华慈这三个版本中进行“仁”的翻译对比,并总结对“仁”的翻译思考,从而对核心概念词的翻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可译限度;文化障碍;“仁”;翻译策略;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14)01-0112-04

《论语》中关于“仁”的对比翻译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收稿日期:2013-11-27

作者简介:江杨(1991-),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2014年第16卷第1期

巢湖学院学报

No.1.熏Vol.16.2014总第124期Journal of Chaohu College General Serial No.124

11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