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程整合优化试行方案

课程整合优化试行方案

课程整合优化试行方案
课程整合优化试行方案

课程整合优化试行方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课程优化整合试行方案

-------三年级一:研究的背景

“课程整合”也有人译为“课程统整”、“课程综合化”、“课程一体化”等,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课程综合,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整合的思想势在必行。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唯一的课程资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二、研究的意义

课程整合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必将为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做出贡献;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

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从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开展课程整合优化研究,一是可以缓解阿克苏市教师资源短缺问题,有利于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综合能自的全面发展,引领教师寻找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整合最根本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通过设计丰富的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课程整合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呈现形式更加多元化、个性化,课程内容更加丰富、灵动。它将抽象的知识借助另一种学科的表现方式呈现的更加直观,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架构。、

三、研究目标

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设和谐课程体系三个方面对课程标准进行有效实施,追求课程综合化,对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整合。

?1.让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构建以校为本的课程体系

(1)解决困扰学校教师短缺、教师的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课程实施效率不高等问题,形成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目标适切的实施有效地主题课程实施方案,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

?(2)优化各个学科的内容,确立学科目标,实施主题课程教学,探究教学模式,改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

?(3)加强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建设主题课程资源包;让学

生更加喜欢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让教学变成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

改变过分注重课内教学,轻视或弱化实践体验的状况,显着增加学生动手实践和体验感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实践感悟,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经历中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3.实施课程有效整合,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领导力,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四、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小学三年级国家课程《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新疆》、《信息技术》、《书法》这五门课程与

《语文》,《数学》进行整合。

分析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按照整合学科但不降低标准的原则,对整合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梳理、分类、整合,

制定整合后的主题课程目标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 [摘要]: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常态课,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有效整合,而这种整合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各学科教学活动是“双赢”的。 [关键词]:整合依据;整合策略;整合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又符合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我校从2003年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教师建设》的课题后,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但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评价标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举步维艰,难以得到全面实施,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使各学科教学成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战场。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整合的依据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和其它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学科课程具有基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中的间接经验。(2)综合实践活动方式以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为主,而学科课程以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学科课程侧重学生的学习结果。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等于各学科,它具有自身突出的特点和优点。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各学科又存在密切联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2)综合实践活动所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3)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甚至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各学科领域知识综合与融合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学科领域知识也可以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的内在联系,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其它学科有效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1、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整合? 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的需求(不要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信息化+知识经济国民素质决定国力强弱) 2、中国的情况(各国了解) 亚洲:后来居上美国:一马当先中国:奋起直追英国:稳步跟进 美国的举措 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 2000年底,提出了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美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 .面向学生(NETS·S) .教师(NETS·T) .管理员(NETS·A) 英国的举措第一个提出整合的国家 亚洲各国的情况 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二人一机,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 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小学24台;中学42台,特教8台) 马来西亚建多媒体学院 印度CLASS2000计划: 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千所学校建校园网,百所智能化学校(Smart School) 韩国万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 中国的努力 1996年推出了100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 2000年前后,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科网CERNET 已建成一大批教育网站,包括上百个网校;多所高校开办网上学位教育。 2004年据部分教育信息化专家估计,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应在40000至45000之间 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 2000年“校校通”工程 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3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004年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 .师生、家长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 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知识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维度包括: .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 .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案-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龙源学校 “在集体教育环境下的个性发展”课题子课题 “学校课程开发建设与研究”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本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给了学校更多的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空间,充分体现了课程管理的开放性和民主化。毋庸置疑,学校课程将成为本轮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为此,我校将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目标,本着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以及对社会、家长负责的精神,努力开发和建设好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开发依据: 1.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个性和自主的人格。 2.以《课改纲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为本轮课程改革中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政策依据和指导性文件。 3.以学校的办学理念(面向未来,创办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和育人目标(一流的教育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科学管理、一流的教育质量)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实践依据。

4.学校现有课程开发资源的概况: (1 )每年的恐龙公园游园活动、到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等德育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顽强的生命力。 (2)学校现有校园多媒体网络系统、有线广播系统、程控系统、消费网络系统、电视演播系统和学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六大系统”,有多媒体投影教室、自然实验室、音乐舞蹈室、钢琴室、二胡室、管乐器室、美术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动植物标本室等设施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提供了硬件上的支持。 (3)我校荣获“潍坊市素质教育示范校”,成立了臧克家诗社,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顽强品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我校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朝气蓬勃、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这为课程改革实验提供了充分的人力保障。学校聘请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等18位全国知名学者、专家任办学顾问,组成了强大的教育教学精英群体。 (5)我校高楼林立,绿树葱茏,繁花似锦,四季景色宜人,有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附近有恐龙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和企业,地理、环境、交通都十分便利,这为学生走进社区、体验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学校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1.发现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愿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有特长。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轻负担、高质量的前提下打下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3.探索能够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理念,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综合实践与科技教育的整合教学

综合实践与科技教育的整合教学 青岛开发区珠江路小学李本凤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是水到渠成之举。 一、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有效活动渗透科技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是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资源具有很大的区域特点,课程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要开放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应根据地方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它充满生命活力。青岛属于沿海地带,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海洋资源,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家乡的海》是我们综合实践的一个活动主题。该主题分为三个阶段。(一)探究阶段一一以《家乡的海》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二)实践阶段一一赶海(三)展示与总结阶段一一我为家乡海作宣传。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在第一阶段家乡的海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小组研究家乡的海岸线,有的研究家乡的海产品,有的研究海水的质量及污染问题,有的研究家乡的海滨风光,还有的研究家乡的海军基地呢。在活动中根据意愿学生自由分组并选出组长,各小组汇报要研究的子课题,集体讨论。根据子课题,组长进行合理分工、布臵调查任务。这一阶段通过选题、方案制定,调查表的设计以及资料的查询培养了学生调查、搜集的能力。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 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在第二阶段《家乡的海》实践活动一一赶海中,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家乡的海,知道大海是生命的摇篮,它潮涨潮落,提供给人类源源不断的能源,奉献给人类丰富的海产品;当同学们提着小桶拿着铲子,挖到吐着舌头的蛤蜊,抓到举着大钳子的螃蟹,捡到一个个漂亮的贝壳时,该有多么兴奋呀!书本上再多的语言也不及这亲自实践的一刻!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经济发展等等教学教育目标,就这么水到渠成地深入学生的内心,生活在海边的家乡自豪感就这么深深地打下了烙印,为家乡未来更环保更科学发展的思想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3、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4、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5、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临境技术,它汇集了数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资能、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人体行为学多项关键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最高境界。 6、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要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只是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7、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用于检查在活动过程中被评者的进展或进步情况,用以调节活动进程,通过反馈信息保证目标顺利实现。 8、量规:一种结构化的评价标准,往往是从评价目标相关的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由操作性好准确性高的特点 二、简答题 1、简述webquest的组成部分及设计要点 Webquest教学设计包括介绍,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个部分,各个部分的设计要点如下: (1)介绍:对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Webquest简介部分包括两方面目的:第一,让学习者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第二,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任务:对于学习者要做的事情的描述。 (3)资源:指向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 (4)过程描述:说明要做些什么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 (5)学习建议:指导学习者如何组织信息。 (6)评估:创建量规来展示如何评价最终的结果。 (7)结论:对于将可完成的学习成果或学习过程的简要总结。 2、说出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李家小学课程整合实施方案

李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 整合开发与实施 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为指导,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二、基本理念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要求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本课程是各个不同学校对国家、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的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对于学校争办特色学校,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指导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二者的联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3)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最新)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实施 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迅速得以提高。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辅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各个具体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我校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

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小学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重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研究思路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讲解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整合学科知识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得到了结构性的突破。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有区别,也有联系。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学生将这些技能和知识运用出来,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学科教学:侧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指导性的活动;教师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听从指令;外在的学习动机很重要;教师提出学生的不足。综合实践活动:侧重“四基”的获得和运用(“四基”: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自由选择;重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构建学生的能力。 我区从2002年4月开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课改突破口进行了实验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探索和实践,大家都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小学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引起了省市教研部分的关注。中学起步比较晚,同时又是区域性推进的必要组成部分。从局到学校和教师都比较重视,积极做好了准备。加上从2003年秋开始中学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为什么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整合的意义何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或作用。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属于教育教学范畴之中的行为,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二.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践中却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们的瓶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帮助教师干什么?教师自己应该负有什么教学责任?到底如何整合?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关于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一般的观点是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可提高备课质量和节约备课的时间。其次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而且,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任何一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

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等多方面较原来的课程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我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为了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目的,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的,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推动我校的素质教育落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验目标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及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良好环境和和谐氛围,力争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一)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育行为得到转变,新课程理念得到树立,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2、实现开放、互动、高效的适应新课程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

(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2、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 三、实验措施 (一)加强教育管理保障课改的顺利进行 1、加强实验过程的质量监控。开展经常性的听课、评课等活动,引导教师分析和反思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质量调查,及时反馈,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监控质量的意识和能力。 2、教育经费开支适当倾斜。为师资培训,课题研究、奖励等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推进。 (二)、师资培训 1、上级培训:在各年级教师参加市局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基础上,继续组织教师自行学习培训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2、校本培训。 培训内容:①各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②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③新课程与评价改革;④新课程新理念;⑤信息技术培训等。 培训形式:专题讲座,集体研讨,个人自学。 培训时间:课余时间。 (三)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研究》-研---究---方---案

《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研究》 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综合素质日益成为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主导力量。随着国际交流和日常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对每个人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随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力度不断加大,从传统的电化教育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再到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空前广泛。多种媒体的组合运用和交互活动,使得真实的教学素材既丰富多彩又生动形象;网络技术强大的储存量和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感性替代经验和自由驰骋的广阔发展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网络环境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手段。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也在日益增强,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很差。我校具备扎实的硬件基础和厚实的软件设施,这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校从2007年起,参与了县教研室省级立项课题《贫困山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的研究,几年下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此,我校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的有效措施。 二、理论基础 (一)概念的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课程,是以学生的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的基本任务的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非学科性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四大特性;包括四大指定领域和其他非制定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是研究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题报告

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标 1、培养教师有效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提升教师综合业务能力。 2、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探索和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形成培训、管理全新的模式。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内容 1、通过教师自学、校内集中学习、外出学习、邀请教育专家举办培训讲座,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出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有效技能的具

体要求。 2、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根据老、中、青教师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同程度,制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分层学习,梯度推进我校老中青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开展集体备课、电子备课,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不排除传统教学技能的存在。 4、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5、进行教学大比武,提炼教学成果,验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 四、研究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检验法等方法。

1、团队学习 2、自我积累提升 3、课堂教学实践 4、信息共享 5、鼓励创新 五、技术路线: 课题组将遵循“优化——应用——再优化——再运用,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研究思路开展研究,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实验研究相结合,采用调研、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法,选择不同学科进行个案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反思法、行动研究法、案

xx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王秀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实施背景】 我们王秀小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培养特长,和谐发展。根据这一理念确定的学校精神是:勇于实践,勤于探索,锐意进取。同时以“我努力,我成长,我快乐”为学校的校训。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学校课程是实现这一理念和发扬这一精神的重要平台和极佳切入点。为做好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近年来,在市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领导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正在不断的进步。为立足于更加美好的未来,还需要我们全体师生集思广益,努力开拓,积极进取。为此,我们在过去两年实施学校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向老师、同学、家长等多方通过家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询意见,吸取以前的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不断修订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自主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

时的16%-20%。我校认真学习国家、省市有关学校课程文件,结合学校自身所在区域特点,从挖掘内部潜力入手,逐渐形成了本校的学校课程教育体系。 二、培养目标 (一)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在对师生的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仍然从“阅读”、“数学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构建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课程。在开发学校课程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对国家课程进一步优化,在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基础上,重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过程;二是开发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进一步体现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追求。 (二)学生社团。学生社团课程通过开放、多元的学生社团系列学校课程的建设,不断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省、自律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参与、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结构及门类 (一)修身养志学校课程开发系列 这个系列的学校课程的开发涉及到教育和教学的方方面面,前面两年我们开发的学校课程项目都在其中,具体情况如下: 1.我校已开发的课程:篮球、田径、美术、电脑、口风琴、鼓乐队、课外阅读、数学活动、英语口语、快乐音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为全面推进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建以评价学生信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是单纯地学会知识,而是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因素的全方位评价,不能离开信息技术而单纯对学科知识本身学习进行评价。 3.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随着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以整合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在各学科教与学的环节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环境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5.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构建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他是课程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设计者。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 6.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要立足于相互融合。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都接受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之上的。这里有个层次问题,也就是说,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层次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水平。利用信息技术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工具作用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习质量;课程内容可以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把课程系统组织成为一个整体。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就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课程是实体,而技术是载体,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技术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形成有序的、系统性的课程体系。优秀的教学软件其操作界面友好、交互性强、艺术表现力强等,能很好地反映出内容与技术之间的和谐统一。利用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2、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信息学习环境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借助信息技术而搭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由教学软件平台、学习系统平台、远程教育以及各种资源网站等等所构成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整合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教学设计体现出人性化、交互性、自主性、综合性等特点。3、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做到“软硬兼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取决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硬件、软件、应用等,随着硬件设备的逐步到位,如何发挥信息化投资效益,重视软件、资源建设,尽快突破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瓶颈;由“重建设、轻应用”到“建设与应用并重”。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优先建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设备,为整合提供物质条件:比如数字教室、数字化办公室、数字化校园建设等。建设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搭建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软件只提供了处理教学或管理问题的工具,它必须要有加工的对象才能真正有价值,因此必须建设与软件配套的

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一、背景 20世纪后半期至今,课程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多样化又成为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就意味着作为学校,不仅承担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任务,也挑起了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的责任。 课程的开发,就是把教育方针的落实当作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点,就是把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当作办学的动力。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增强教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情境化和体验性。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二、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课程的开发,应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学生个性中,实现因材施教和因趣选学,课程设置也可以形成适应不同需求的形式结构,单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系统课程与专题课程相结合,有形课程与无形课程相结合,规定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努力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过程性与科学性、地方性与全球性、预成性与生成性、逻辑性与动态性”的融合与平衡。从而实现教育观念、师生角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我们小学的老师自主编写供学生学习的文本。自主设计编写,不仅仅追求文本出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的过程。在设计编写中,让学生亲近现在、融入生活。 (一)文本的确立 1、文本的范围 (1)走向特色——凸现学校特色教育。学校的特色教育要具有鲜明的校本特征。学校特色多多少少是由校本课程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校本课程是学校形成特色的一种具体保障。而小学在历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排球这一特色,同时,也形成了人人打排球这一传统,因此,为了把这种传统发扬光大,学校确定了排球这一校本课程。 (2)崇尚科学——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课程简介本专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明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一方面阐明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相互联系通过案例中二者的相互转化、延伸与渗透等来揭示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说明二者整合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归纳对比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在目标、容、方式等各自的特点揭示二者的区别说明二者整合的必要性。本专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探讨实现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条件与操作要领。学习本专题的主要目标使老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区别与联系领会二者的整合对于深化学习、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意义掌握二者相互结合、渗透或延伸等的方法。本专题的特色以案例分析为主体配合专题讲座、问题讨论等多种课程形态构成一个理论性和情境性、学习思考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原则的课程体系它不仅有助于教师通过案例学会处理类似情景下的教学与活动实现近迁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教师在感性与理性的交相呼应中能够举一反三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原理实现远迁移。学习要求 1 、学思结合1 认真收看专题讲座理解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联系与区别领会二者整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思考促进二者整合的条件回答思考题并积极参加讨论。2 认真收看案例及评析思考案例中的实践经验哪些是

可以借鉴的哪些是还可以改进的。如果由你来设计你会怎样做。回答思考题并积极参加讨论。 3 阅读参考资料通过有关论文与案例的学习开阔眼界丰富思路掌握学科教学与综 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原理和操作方法。2 、知行统一结合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运用自己在本专题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设 计一则教案体现学科教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得到延伸、综合、重组等或体现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得到提升、拓展和加深的教案。然后交流、改进并力争加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爱苾“概述”和“具体操作”两个专题在理论和实施层面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和讨论。在学校里无论是学科教师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能否与学科 教学整合如何实现这样的整合我们知道与学科课程或分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属于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它与学科课程几乎是相对立的课程形态。二者能否整合我们需要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除了相对独立性它们是 否具有联系性二者的整合有什么价值我们通过对两个案例的讨论来寻求这些问题的解答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联系二者的联系性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前提可能性。一从学科课程出发…… 案例“三次遇到蛇” 何捷语文课文蛇与庄稼几十年前沿海发生了一次海啸是 台风引起的许多田地和村庄被海水淹没了。这场洪水过后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