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关于《明清江南市镇探微》的史学价值

08041216 胡超碟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作者是江南地方史方面的专家樊树志,此书于1990年9月第一次印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为上下两卷:江南市镇的面面观、江南市镇的典型分析,共十一章;上卷为江南市镇的面面观,分为六大部分进行阐述。第一章分为三节简单地叙述了市镇兴起的历史原因及其发展,第二章则详细地介绍了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市镇的大致结构及其功能和格局。这两章介绍各市镇之间的联系和农业的发展情况,并详细地说明了此地区各县城有几个市镇,专业化分布情况,而且在此基础上对各市镇的专业化进行分类。于是,在此卷的后几章都详细地介绍了。如第三章通过松江一带的棉业经营全过程,说明棉纺织业的繁荣,并因此而产生的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即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作者主要在阐述农家、布商、牙行三方面的经营方式中表现出棉布业在市镇中的兴盛,文中多有描述相关情况。太湖地区附近的市镇则多是丝绸业市镇,第四章着重讲述,内容结构与第三章相似,不多加描述。但由于丝织业的更加繁荣,在太湖地区的市镇中遍布着以商务为主的会馆和会所,并叙述了新经济因素下,手工作坊的规模与发展,并在最后一节内容中说明了市镇由于收到洋货而走向衰落的经过。第五章则是粮业市镇和其他专业市镇的描述,如交通业、渔业、盐业等等,第六章是对市镇文化、风俗进行简单地讲述,以上是书本上卷的大致内容。

下卷为江南市镇的典型分析,对苏州府、松江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等分为五部分进行各方面的详述。第七章为苏州府,苏州府所包含的市镇是五府中最多的,作者将其分为二十三节,对苏州的23个市镇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阐述。松江府则为7个市镇,如七宝镇、枫泾镇等,杭州府、湖州府各为四个镇,嘉兴府为3个镇。下卷主要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附近各市镇进行个别的、专业的、典型的分析,在每个章节中作者引申多方面的资料对各市镇的地理环境、与周边市镇的关系农业发展情况、经济商品化程度、商品专业化、经济结构、外贸情况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里面有着大量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且资料比较详细,真实性强,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地方志史料,对于地方志的研究尤其是明清江南市镇的典型分析提供着非常宝贵的资料。

本人欲写湖州府双林镇的相关研究,双林镇,作为湖州曾经繁华兴盛的古镇之一,必然有着其自己特殊的历史内涵、文化特点,但也会有着和其他市镇同样背景下的时代特点,双林镇的兴衰都可以从中找出原因。要对明清时期,双林镇的兴起、昌盛进行探讨,必然少不了樊树志先生这本《明清江南市镇探微》。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在明清时期,双林镇与

其他市镇一样商品经济发展,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是如何转向专业化商品经济发展,但也有着自己发展的特殊之处。作为论文的主要参考书,其史料是相当丰富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参考书中所表达的思想进行探讨。例如在简述本书的内容时,就提到过作者将湖州府这一章中第四节单列出来对双林镇做一个典型的分析。这节内容里,详细地对双林镇整个构成进行分析,“大街七条,巷十五条,弄四十三条”,桥与河的搭配,都说得非常之详细。双林镇的来历,与周边镇的距离也有说明,甚至能经常看到数字来表现这个镇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关情况;并列举了双林镇的主要街巷:上横街、下横街、新开巷、旧绢巷、老街巷,加上了详细地注释。书中也提到了农村里商品生产不断发展,纯粹的种植业并不能支撑整个家庭,而是以蚕桑丝织为主,以织绢为业,将其作为财富的源泉。“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必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而衣帛食鲜醉饱市肆,其逸乐远胜常弄”,书中引用《双林镇志》中这句话,就可以说明当时在农业经济产生了新变化后,农业结构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了双林镇的繁荣昌盛。双林镇以织绢业远近闻名,尤以包头绢更甚。本书中就将绢的制作过程、买卖过程进行说明,在这个过程中,牙行起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各户将织出的绢有牙行进行收购,统一加工出售。文中多有描述其加工程序,手工作坊分为皂坊、黒坊、胶坊,规模大,雇佣大量的手工业者,织出的绢也远销外地,生意相当兴隆。其次,文中也详细介绍了双林镇的第二大经济支柱产业——丝织贸易,仅此于绫绢贸易,正因为如此,此镇成为与南浔镇并驾齐驱的湖丝集散中心。它的繁盛,使接待丝商的牙行遍布与镇的四栅,蚕丝贩卖也成为一大行业,“贸易之人衣食于此者十居其五,反映的正是这一现象。商品经济的发达,导致此地区粮食无法自给,必须依赖于外地运入,引起了米肆的发展。作者对于双林镇各大会馆的逐列介绍,将双林镇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长江三角洲市镇圈的贸易地位很好地凸显出来;文中所言会馆、公所的建立,一方面显示了双林镇作为一个商业中心对各地客商的巨大吸引力,一方面显示了各地客商(尤其是徽州商人)在双林镇的雄厚势力。双林镇中有一半人都在从事丝绸贸易,外地客商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可以说再现了当时双林镇织绢业、丝织业的面貌,行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外地的频繁商业往来对于研究双林镇各层民众的生活有着借鉴作用。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对于双林镇的典型分析非常的到位,而在本书中的其他章节中,也可以通过作者对市镇全貌的研究来看双林镇的个例发展情况。上卷第四章第三节丝绸业市镇的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中,提出了丝织业的三大支柱产业——牙行、客商、机坊。通过对于这些行业运行模式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双林镇的经营模式。首先介绍的就是牙行,可见其重要性,牙行就是聚四方商旅,控制着本镇乡人与机户的生产、经营,垄断贸易,牙行的兴

衰也成为市镇兴衰的标志,牙行包括绸行、丝行、桑业行、烟叶行等等。本节中虽以濮院镇作为典型进行分析,但丝绸业市镇的基本特色都差不多,由绸行、丝行、商行构成,也可以参照濮院镇,总结出双林镇的牙行的经营模式。牙行中的丝叶行专门收购农家所产蚕丝,桑叶行设在镇的东南西北四栅,方便船只的进出,并指出了其进行贸易的过程,包括价格、开市的时间等等。双林镇上的牙行也是闻名于周边市镇的,亦称之为广行、客行。其次是客商的介绍,由于丝绸业的兴隆,镇上富商大贾云集,书中以康熙时期的丝绸贸易额为例,每天的贸易额都达上百万两,客商的购买力也相当惊人,并以南浔镇的湖丝贸易作为典型分析。这些客商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相当规模的会馆、公所,与双林镇上的新公馆是同一个功能,客商与牙行也借此合二为一了。最后是机坊的功能介绍,丝绸的需求量大量增加,导致个体户无法适应,机坊就这样应运而生,作者引用大量的地方志史料,如《盛湖志》,以黄溪市为例讲述了大批雇佣劳动者与机坊之间的劳动关系,丝织品工序也在这样的竞争条件下越来越复杂、精美。通过对三大产业的细致描述,作者也说出了自己对这些产业的定义,是市镇发展中产生的新经济因素,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这些都可以对于研究双林镇的经济结构和经营模式提供了很有价值意义的史料。第六章《江南文化一瞥》,此章讲述的是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市镇中,其文化欣欣向荣,明清时代文人在科举上的成就就可以看出来。文中列举了同里镇、双林镇、朱泾镇等各市镇在科举上的成就,市镇文化也因此而昌盛,并出现了众多的文人社团,江南市镇的社会结构在如此发展的前提下,也产生了重大的变迁。对于双林镇社会结构的研究也就避免不了对其他江南市镇的社会状况进行参照研究。

总的来说,《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对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兴起、农业经济结构、经营模式、文化风俗都进行了专业化的分析,参考这本书,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双林镇经济结构和经营模式的方向。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一)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且延续至今。走三桥习俗,记载了江南的民俗文化传统。江南人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传说是一种避灾求福的民间活动,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礼仪。据记载:“妇女相携宵行,以祛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上海,也有走三桥的民俗活动。由于走三桥是在月光下步行的,因此也叫“走月亮”。这个名字让我想起那首“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到桥头……”的老歌。走月亮当晚的氛围也着实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天上云追月,地下风吹柳…… 晚风悠悠吹,小河静静流…… 天上广寒宫,地下樱桃河;月下走三桥,青春永不老。古时,才子佳人在月明之夜徜徉在樱桃河边,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温馨和浪漫,那是整个身心的愉悦。江南的每一座桥都是有韵有味,因为桥就是江南人的性格,桥也构建了江南的民风与民俗。每逢中秋夜晚,江南的桥总是焕然一新,流光溢彩,“桥桥对峙,互相凝望,脉脉含情,萦水环绕,波光桥影,绿树掩映。如质朴典雅的东方女子,妙曼地跳舞,桥与桥之间的街圩,如舞起的裙裾,倒映着粼粼碧水…… 一条长江,分开了南北,从此便有了粗犷的江北与柔媚的江南。江北,多为广袤的平原,江南多是浩淼的水乡。平原厚实,那是江北人世世代代淳朴的厚重;水乡淡雅,自是江南祖祖辈辈优雅的书香,沉淀了千年的古韵与风华…… 江北,当是粗犷的江北;江南,自是婉约的江南。总是在黄昏时想起江南,那烟那雾那雨那水,那雨后的彩虹下面走来婀娜的江南女子…… 歌在花丛,歌在水边,歌在烟雨的江南,舞在飘渺的江南。走进江南的街阱,依旧可见纺车吱呀,童谣呢喃;水波粼粼,荷叶碧碧;菜油飘香,糯米情长…… 远处可见,江南女子采桑,养蚕,织布,浣衣;蓝花的头巾,竹丝的斗笠,红绿蝴蝶的发结,还有那羞红的笑魇…… 江南女子,雨一样轻轻,雾一样盈盈,总会在我的梦中羞答答地开放,缓缓地飘散着一缕绿暗香。江南的赶集,最是一道风景。弯弯的拱桥上,江南女子,三五成群,花花绿绿,叽叽喳喳,人在桥上,影在水里,青春荡漾…… 江南的女子来到集市,蜜桃也好,密橘也好,枇杷也好,只是叫卖却不说价钱,买者还价多少就是多少,从不开价也从不讨价。卖完水果,她们就来到布店,扯一截花布,或绿或红,身上一披,蓦然便幻化成了一群美丽的孔雀。然后,一路有笑有歌,走过一块块菜花地,走过一座座石拱桥,走过一棵棵绿柳树,宛若天女散花一样,飘进了贴满了福禄门神的各自的家门…… ——江南的民俗文化(二) 1993年早春时节,我第一次走进徽州,却感到有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迷离之间,我总觉得自己似曾来过,却又似乎很遥远。一时间,我陶醉在徽州温润的人文环境中。黄山脚下的屯溪古镇,处处体现着江南的柔美——一边是泛黄的昨日,一边是明媚的今天。徽州,就像一方沉默的古砚,被时光研磨,又在水中慢慢洇开,便生动了整个的江南。徽州牌坊始建于不同朝代,那些精致绝伦的雕刻和古韵天然的图纹昭示着它们曾经的气派与辉煌。牌坊象征着忠、孝、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曾经的辉煌,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现代文明的曙光,镀亮了亘久的人文历史,濯洗了锈蚀的文明,一座座浸透着威严,折射着显赫,隐喻着情感的牌坊,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我只能在遗留的映象中寻找当年忠臣孝子与烈女节妇的沉浮背影,在徽州历史里翻阅那些动人的故事。挽着岁月的高度,将思绪抛掷到云端,借光

江南十大著名水乡

江南十大著名水乡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同里——东方威尼斯(江苏苏州) 第一次看见同里,是在影视片中,只是感觉这个地方很美。后来就知道的越来越多了:这里号称「东方威尼斯」,这里有著名的集清代江南园林建筑之大成的退思园,这是一个被15条小河分割,有49座小桥的千年古镇......

西塘——梦里水乡(浙江嘉兴) 从建镇开始,西塘度过的时间约为600年,在江南的水乡古镇中算是短的,不过完整的明清代古建筑,的确是江南水乡古镇中难得一见的。整座水乡古镇如诗如画,人处其间,恍然桃源仙境。

周庄——神州第一水乡(江苏苏州) 若要选中国最热门的水乡古镇,周庄想必名列前茅。周庄最令人不忘的当推镇上的桥,陈逸飞喜欢周庄,那幅《故乡的桥》使周庄闻名天下。不过让人们揪心的是,旅游旺季,这个小镇每天的游客竟会达到上万人,周庄还能承受多久呢? 安昌——感受绍兴民俗(浙江绍兴) 安昌本来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可是水乡旅游热起来以后,安昌也就借机开始发“烧”。这个地处文化名城绍兴附近的小镇,已经度过了漫漫千年的历史。如果说还有什么比较出名的话,那就是清代的绍兴师爷了。

光福——香雪海的故乡(江苏苏州) 走近今日的光福古镇,可能不会象大多数江南水乡古镇那样,满眼看到的是桥弄亭堂,但是两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仍然说明了这里的古老。到光福的人,大多是冲着光福邓尉山坞的梅花去的,这也是众多水乡古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朱家角——现代都市中的古镇(上海) 朱家角在前几年还是一派古色古香,可是经济浪潮太过汹涌,不过几年,朱家角的容颜已经大改,小镇距上海市区很近,这让朱家角的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过在大都市上海的身边,有这样一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点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点——总结 一、江南私家园林与明清皇家园林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二、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江南私家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三、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 1、虚实 从建筑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通透与隔挡、空间与实体。通透空间为虚,隔挡实体为实。在处理建筑造型时,应虚实分明,有主有次。比如留园的曲楼,上虚下实,实中带虚,虚中含实,但整体形象以实为主。而拙政园的远香堂则四面通透,以虚为主。在园林建筑设计时,应

根据主题和景致的需要决定建筑形象的虚实。实有实的好处,虚有虚的奥妙。 2、含蓄 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明代画家唐志契说,“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拙政园人口,通过一条狭小的弄堂,再经腰门,山石及树丛挡住视线,等绕过一个弯儿,才见到远香堂、荷风四面、见山楼等。 3、建筑的层次感 一是建筑群的层次;另一是单个建筑自身的层次,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倚玉轩是四面有廊等。这些廊增添了建筑的层次,当阳光射来,光影丰富,使建筑形象生动有致。而廊对于人的空间活动来说,则室内外之间多了一个过渡的层次,这如黑川纪章所谓的“灰空间”,人在廊里既在室内又在室外,在暖昧中产生情趣。其他表现建筑层次的手法还很多,如层前的平台、栏杆、硬石地等等,都能增加建筑的层次。 4、均衡 出自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对称是一种均衡,由于对称太严肃,所以园林中的建筑有许多是以不对称的形状出现的,如留园的明瑟楼与涵碧山房组合,一高一平,如画船荡于水中,虽不对称但同样给人平衡稳定的和谐之感. 5、变化与统一 体现在园林建筑上,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园林建筑的变化是基于统一的构造手法、材料组织等基础上做出的千变的排列组合,如廊,有曲有直,有直角转角,有斜角转角;有的有栏杆,有的有坐凳;有的两面空,有的一面空。再如屋顶,虽然都是木构瓦屋面,但形式却多种多样,有单坡顶、两坡顶、歇山顶、方攒尖、圆攒尖、多面攒尖等等,不计其数,平面形式有方有长,有圆有曲。 6、比例与尺度 是建筑造型艺术所特有的审美要素。比例强调的是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关系,尺度则关注的是建筑与人之间的尺寸关系。在江南园林中,亭台楼阁的大小都是依据人的活动尺度来确定的,所以建筑形象亲切宜人。其中网师园中的引静桥便是一例。小桥在彩霞池东南水湾处,呈弓形,体态轻盈,长2.4米,宽不足l米。与这一小巧的体态相应的是低短的石栏、抱鼓,而几磴石阶将桥面划分得细致有序,桥顶的圆形牡丹浮雕线条柔和,花形秀美,使人流连忘返。这里精巧的尺度是和其所跨的溪涧及江南婀娜多姿的佳人形象相和谐的。 四、私家园林建筑风格 含蓄是江南私家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江南私家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强调意境江南私家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

宋以来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

宋以来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 农商社会,是我对宋以降江南区域社会经济的一种近似概括。农商社会的前身,无疑是建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之上的古代农业社会;农商社会的发展前景,当然应是现代工商社会。亦即农商社会是处在古代农业文明和现代工商业文明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宋以降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就处在农商社会这个阶段之中。这个阶段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商品经济的再度盛行及其对自然经济的瓦解,而这又是在农村基本的生产方式(小农经营和租佃经济)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发生的变化,于是形成农商并重这样一种与以往不同的世相来。这种商业氛围比较浓烈、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形,尤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典型。本文所论即以该地区即狭义江南为重点。 绪论:江南区域社会经济的同质性考察 近二三十年来,区域史研究在国际历史学界方兴未艾,日益成为史学和其他各门类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显学”。如果说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法国年鉴学派在20世纪中叶开创了综合性区域研究的风气,那么美国学者施坚雅 (G.WillamSkinner)1964年发表的《中国农村的集市和社会结构》则在中国农村研究中具体实践了区域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施坚雅认为,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是行不通的,应该将中国划分成几个大的区域作分别研究,方能接近历史真相。他在1985年就任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主席时发表的《中国历史的结构》之演说中,秉承其区域史研究的理念,指出中国各大区域各有其自身的发展周期,历史盛衰变化的“长波”在各大区域之间经常是不同步的,例如“东南沿海和华北区域的发展,就毫无同步性可言”。①华北和东南沿海这两个区域发展的不同步在中唐以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以致有人认为“黄河中游区域大约从中唐后期开始,之后的一千年间,大致可以说是已趋停滞,但长江中下游地区……只是到十八世纪中后期,也就是乾隆中期以后,才看出南方经济也趋于停滞。”[1](11)此话说得多少有些绝对,如将“停滞”一词换成“发展速率趋缓”,此说大致可以成立。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要揭示这两个区域发展速率发生差异的各自不同原因。在我看来,除了黄河流域垦殖过度、生态恶化这个原因之外,中唐以后黄河流域发展速率趋缓的原因主要是止步于商品经济,即仍局限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中;而南方即长江流域在人口日益增加、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则因商品经济的兴起而加快了自身的发展速率。清中叶以后,江南发展速率趋缓的主要原因则是止 步于工业企业的兴起。 其实学术界许多前辈对江南和华北两大区域的经济结构与社会形态存在着重大差别这一点均有察觉,并从不同角度揭橥其肇因,其中尤以日本学者用力为多。桑原骘藏早在1925年就发表了长篇论文《从历史上看南北中国》,[2](387-480)随后冈崎文夫和池田静夫合著的《江南文化开发史——其历史地理的基础研究》、[3]加藤繁的《从经济史方面看中国北方与南方》、[4] 宫崎市定的《中国经济开发史概要》[5]等论著分别从人口南移的进程、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的商业化倾向,以及科举精英的流动和社会文化的渗透等方面,展示了华北与江南两大区域之间的种种差别。l988年出版的日本著名汉学家斯波义信的《宋

文化历史意义上的江南

水是江南的灵魂。长江成就了江南。江南,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但是,关于江南一词的定义及其运用,古今中外学者从未统一过。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早期出现在《史记·秦本纪》中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自东吴起的六朝时期以至隋唐,江东士族在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历史贡献,对江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也有重要影响。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区。《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江南悉平”。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长江以南一带。 唐太宗贞观元年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南成为江东地区的专称。江南在古代分为江南之东和江南之西。唐宋设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涵盖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南部。后将江南西道演化为今江西省;而江东地区则以苏州市为中心,主要包括苏、浙、皖部分地区。清代设两江总督署,辖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两江即含江南省(今苏皖沪三地)、江西省。 从古至今,歌咏江南的大量文学作品建构了中国人想象中的“江南”。诗歌里描述的江南,包括小江南地区,以及大江南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和皖南地区。白居易的《江南好》、苏东坡的《望江南》等,描述江南的诗词比比皆是。 江南是中国一个极为重要的区域,经济昌盛、文化繁荣、人才荟萃互相辉映,社会相对安定,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堪称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缩影。自秦汉以来,江南享有崇高的政治、军事地位,同时也是当时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杏花春雨,涵育了一代一代灵秀聪颖之士,江南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人文奥区。江南对外交流居有地利之便,布列对外通商口岸,成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高度繁荣的经济和在全国独特的地位,使一些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文化艺术逐渐成长,江南的学术文化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江南地域在文化、艺术、教育等各领域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江南民众在精神上也逐渐形成了自我认同,并且这种自我意识还得到全国其他地域民众的认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开发程度高超、经济发展强势、民众生活富裕、教育科举发达、文化艺术繁荣、社会局势安定,生活精细、语言绵软、民众文弱、工于心计、处事精明、善领时尚,已经成为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江南印象。

清代前期的市镇(1)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相继对市镇展开了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更有后起的中外学者,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主要涉及江南、福建、河南、湖北、江西、广东、四川、河北、广西等省,同时,也对大量市镇,尤其是各省著名市镇进行了个案微观研究。中外学者的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准备对清代前期的市镇结构和经济特征,市镇与集、市、墟、场、店;与省、府、州、县城的异同,以及市镇概念等问题进行探讨。一市镇的结构和经济特征清代前期的一些市镇具备完整城墙。山西省第一大市镇,介休县的张兰镇,“城堞完整,商贾丛集,山右第一富庶之区。”〔1〕“镇向有城,不知建自何时?”“镇城周五里”。〔2〕陕西宁羌州大安镇,“旧有城”,“周二百四十七丈,立东西二门,覆以天棚,树以橹楼,为一州巨镇。〔3〕安康县砖坪镇“城建于嘉庆十九年,去旧地西南二里许,城周四百五十丈,高一丈八尺。”〔4〕山西长治县北董、苏店、南董、西火四镇有堡城,其他镇无堡城。〔5〕河南宜阳县韩城镇,“西通山陕,南达吴楚,客商往来不绝,有集两关分日。”〔6〕这里的关不是税关,当是一种关口,估计镇周围可能有城墙。贵州黄平州重安江镇也有城垣。〔7〕广东饶平县黄冈镇、大城所都有城墙。〔8〕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市镇都有城墙,陕西蒲城县“兴市、考同、晋城、高阳四镇,皆有堡垣。荆姚、车渡、常乐、汉底皆大镇,无堡城,若市集。”〔9〕市镇周城的建筑,似乎因地区不同而各异,浙江湖州府乌程县南浔镇,元末建筑城墙,明初拆除,“建东、西、南、北四栅,有吊桥,有城隍,仍然是一派城郭之势。自东棚至西栅三里,南栅至北棚七里,周长近二十里。”〔10〕据有人研究,用四棚替代城墙,在江南市镇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江南市镇大多有四栅:东栅、南栅、西栅、北栅,方志中说某镇东西若干里,南北若干里,就是指从东栅至西栅若干里,从南栅至北栅若干里,也就是各该市镇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直辖范围。”〔11〕市镇所属外围方圆,一般都有许多村庄,辐射面积有大有小。河南嵩县孙店在伏牛山区,“袤延八百余里”,〔12〕“山境人稀,远近百余里咸集孙店”,〔13〕宜阳县韩城镇,“附近村庄稠密,兼之西自陕州硖石驿,东至汝州,经由道路绵长三百五十余里,中间并无县治。”〔14〕广西柳州府罗城县通道镇,“地广人稀,丛林叠嶂,鸟道羊肠”,是少数民族居住区,该镇辖三个墟市,〔15〕估计外围面积也有百余里。以上这些省区不仅交通不发达,而且经济比较落后,所以市镇所辖外围面积就大。市镇分布也稀。江南市镇方圆大致有数上里,所辖村庄也比较多。〔16〕佛山镇“周遭三十四里,中分二上四区,区可一里有半,其广不及县之一隅。”〔17〕江南、岭南地区,除了交通因素之外,还由于地区经济卜分发达,商业繁盛,所以布镇密度比较高。有人研究江西市镇的情况指出,平原地区的市镇规模较大,山区的市镇规模较小,平原与山区的市镇密度一样。〔18〕这说明地形、地貌可能对市镇密度没有多大影响。市镇内有坊、巷、街市。汉口镇“分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当江、汉二水之中,七省要道,五方杂处,山额公嗣至艾家咀长十五里”。汉阳县蔡店镇“为襄汉要道,纵横二街”,是“南、北两乡一大都会”。〔19〕湖北樊城镇“在郡北门外,隔汉江,宋、元有城废。分驻同知一员。其街市分七:”即西河、华严寺、上中正、晏公庙、中正、下中正、丰乐街。〔20〕安徽桐城县枞阳镇,“宽街并列,为三大街,居中河街,在南后街,在北次上有大街,后街,无河街,下半只有大街,中问街。北大巷二,曰:城隍庙,曰:童家巷。”〔21〕江南乌青镇有巷四上七条:南翔镇大街小弄共四十一条;较小的“璜泾镇,东、西二里,南、北一里;方泰镇,东、西一里,南、北一里。”〔22〕市镇所聚集的人口,一般都比较多。汉口镇“户口二上余万”,〔23〕“陆居则蜂房蚁垤,舟居则鱼鳞【?□】阵,小门曲苍相聚辄十余家:,〔24〕人们居住之密集可以想见。张兰镇“地当冲要,商贾辐辏,五方杂处,百货云集,烟火万家,素称富庶,为晋省第一大镇。与湖北之汉口无异”。也有千余户的,太谷县范村镇“居民共有三千余户”。〔25〕湖南黔阳县安江镇,“烟火近千家,栉比鳞次”。〔26〕也有百余户的,煎述的嵩山县孙店,有居民六百余户。当然还有不满百家的市镇,洵阳县六个市镇,俱不湖百家。〔27〕江南市镇的人口一般都比较

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内容提要】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近代城市和交通的兴起,农村经济的变化,江南农村市镇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机遇,走上了曲折转型的道路。一方面,由传统的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发展;另一方面,在社会领域上也出现部分近代特征。同时,不同类型的市镇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正文】 在历史上,“江南”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地域范围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本文所说的“江南”,以长江三角洲为主,兼及部分浙东地区。就农村市镇而言,其在江南地区的广泛兴起始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全面兴盛。但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和外来因素的楔入,江南市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艰难地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本文试对此作一番总体考察与分

析。 一、传统市镇的困境与机遇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中,江南地区首当其冲。特别是封建统治的全面崩溃,近代城市和交通的兴起,农村经济的变化,既对该地区的传统市镇形成多方面的冲击,也为其向近代形态的转型提供了各种机遇。 自宋代以来,市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一直被排除在正常的行政序列之外,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进入晚清,传统乡里制和保甲制的松弛,使政府对农村社会的控制日显困难。在此情况下,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封建统治的瓦解和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江南各地普遍建立起以市镇为中心的农村行政体系。这固然有利于农村市镇摆脱封建束缚,向近代城镇发展,但由于行政力量对市镇经济和社会活动控制的加强,使市镇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先相对于府县城市所具有的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与优势,工商税收监管的强化即是其中的一个表现。《民国濮院志》在谈到该镇主要产业丝绸业兴衰的原因时说:“绸业兴衰与捐税轻重亦有关。濮绸本远不如湖绉,故向来捐税轻。清光

中国传统文化之江南文化始与末

中国传统文化之江南文化始与末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据史料记载,江南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公元四世纪,晋室南渡,在南京建立政权。此后,宋、齐、梁、陈依次更迭,统治江南达272年之久。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南北分治,大大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五代时期,吴、吴越、南唐相继在江南割据,江南地区日益繁荣。特别是公元十二世纪,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定都临安,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据史书记载:“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江南已完全拥有与北方抗衡的实力。 与此同时,江南文化从不同方面展现出盎然的生机:诗词歌赋、音乐美术、宗教哲学……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一大串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萧衍、沈约、萧统、王羲之、谢灵运、谢朓、庾信、江淹、李煜、范仲淹、王安石、陆游、唐寅、文徵明、顾炎武、钱谦益、龚贤、李渔、袁枚以及唐宋以来大批的诗人词人,其中包括文治武功的君王,名位隆显的重臣,落魄江湖的世族,孤独寂寞的太子,长歌当哭的后主,历经世变的遗民,告老还乡的罢相,钻营仕途的考生,寄情青楼的名士,息影林泉的隐士,怀古伤今的吟者等等。每个人都以其特有的灵性,在江南尽情挥洒不羁的才华,同时也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留下江南的丽影,留下自身的生命烙印。杏花春雨的江南,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越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藉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也许,不曾想过能在烟雨迷蒙的日子里走向江南,去采撷渴望已久的稻色与花香,也不知道脚步是怎样踏上那脑海中多次出现过的石板桥,怎样看着乌蓬渐渐消失在河的尽头。江南梦的追念原来只在如雨的季节里才能描绘出那份憧憬。踏上青石板,听着深沉的钟声,在烟雨的季节里走过那长长的街巷。不曾想过有油纸伞的飘过,只愿看那青苔遍满的墙根与光滑闪亮的石阶泛青的面庞。望一望天空,铅色的的大幕摇摇欲坠,风乍起吹落了雨滴,在一阵嘀嗒的节拍中江南该是怎样的宁静。凸起的屋檐,垂下的瓦当,让雨滴汇成一股清流从面前飘落。隔雨看雨,不知是雨的清洌刺激了久封的神经,还是那石墙天然的明丽,让一切都变得纯净,这一切便有如远古的意蕴缠绵的让人不忍心望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南梁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看似闲情的一笔。据说叛降北魏的陈伯之,面对字里行间的故国风光,骤然思乡,很快率众归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词句至今脍炙人口,而《忆

江南镇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1 江南镇概况 (1) 1.1概述 (1) 1.2历史沿革 (1) 1.3自然地理 (1) 1.4旅游资源 (2) 2 经济社会发展 (2) 2.1行政区 (2) 2.2经济发展 (3) 2.3社会事业 (4) 3 人口 (5) 3.1人口 (5) 3.2镇域人口结构 (5) 3.3人口流动情况 (5) 4 建设用地现状 (6) 4.1镇域土地利用现状 (6) 4.2镇区土地利用现状 (6) 4.3各类市场建设情况.................................................................................. 95 道路交通现状 .. (9) 5.1镇域交通 (9) 5.2镇区交通 (9) 6 绿地系统现状 (10) 7 市政基础设施 (10) 7.1给水工程系统 (10) 7.2排水工程系统 (10) 7.3供电工程系统 (11) 7.4通信工程系统 (11) 7.5燃气工程系统 (11) 7.7环卫工程系统 (11) 8 环境保护现状 (11)

安化县江南镇建设规划(2012—2025) 基础资料汇编 1江南镇概况 1.1 概述 江南镇位于安化县中部,雪峰山北麓余脉,东临小淹,南界洞市,西抵田庄,北至龙塘。介于东经111°21′~111°33′,北纬28°21′~28°32′之间,东西宽12.4公里,南北长10.6公里,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民会,总人口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3人。 1.2 历史沿革 江南镇始开发于明朝永乐年间,即公元1420年左右,历经数代艰苦创业,沿河一带修筑房屋,始形成江南镇街道雏形。明末清初,杂性人家入迁,在此安居乐业,江南的集市贸易也开始初具规模,逐步成为洞市乡、陈王乡、龙塘乡、田庄乡的重要商贸集散之地。历经清代和民国三百余载,在人们的苦心经营下,至解放前,江南镇已拥有二十余家黑茶精制加工行和二百余家商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 江南镇历来为基层政府机构的所在地,1950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建制镇,辖五街三村,即东胜街、沙坪街、民主街、人字街、日新街、良塘村、李家村和二房村。1952年,江南镇属安化第三区,良塘、李家、二房三村划归赤竹乡,五街并为东胜、解放、日新、光明四街。1957年,撤区并入江南乡,更名重阳镇。1958年改为江南公社重阳大队。1960年恢复重阳镇,后改为江南镇,列为全县九大建制镇之一,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革委会,取代镇人民政府。1980年恢复江南镇人民政府,所辖四个居委会即东胜居委、解放居委、日新居委和光明居委。镇政府机关设在现在的江南镇农电站办公楼。1986年,江南乡并入江南镇,辖四个居委和26个行政村,建立镇管村的机制,镇政府机关迁至江南乡乡政府办公址。1995年撤区并乡,又将陈王乡、江南区公所并入江南镇,2008年,洞市并入江南镇。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1.3 自然地理 1.3.1 地形地貌 江南镇地处安化县中部,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及山间盆地。镇内土地类型复杂多样,总体上表现为山地多、耕地少、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境内土壤主要为红壤、水稻土。 1.3.2 气候条件 江南镇的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冬有短寒,夏有长热,春温多变,秋旱凉爽,光照充盈,水热同季,历年平均降雨量达1687.7毫米,常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达28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日照为1356小时,相对温度81%,最大积雪深度250毫米。据记载,1974年2月1日,冰冻最长天数为15天,冰冻厚度为50毫米。由于江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盛产棕片、茶叶、竹木、油茶、花生、红茹、黄豆等。江南镇属寒武系地层,一般地基层承耐力为10~30吨/m2,适宜承建各种建筑物,虽属地震6度烈度区边缘,但历史上无地震记载。 1.3.3 水文资源 江南镇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资江横通东西,流经镇内。麻溪、思贤溪、渭溪三大水系流经镇境,汇入资江。

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一) 20世

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一)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外学者关于明清市镇经济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学术史角度全面总结已有的学术成果,指明有待完善之处,彰显今后的研究方向,对于促进明清市镇经济的研究不无裨益。 一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的阶段与区域 明清市镇经济研究60余年的学术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开掘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从严格意义上讲,经济史家全汉升首开中国市镇经济史研究之先河。他于1934 年发表的《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注:全汉升:《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食货》1934年1卷2期。前此或有学者论及明清市镇,惜笔者未能检索到 确切篇目,有待进一步查寻。),以宋、明、清乃至现代中国庙市为研究对象,认为庙市乃定期市之一种。同年,日本学者加藤繁发表《清代村镇的定期市》(注:[日]加藤繁:《清代村镇的定期市》,《东洋学报》1934年23卷2 期,王兴瑞译,载《食货》1937年5卷1期。本文所评介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耍参考如下学者的论著:[日]山根幸夫文《战后日本明史研究(社会 经济史部分)的动向》,杨品泉译,《中国史研究动态》19 81年6期;冯年臻:《战后日本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1983年6 期;[日]则松彰文《一九八五年日本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下), 艾廉莹译,《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4期;霍巍:《近年日本学者关于中 国古代城市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8期;[日]山根幸夫 编《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册,田人隆、黄正建、那向芹、吕宗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中国经 济史研究》1997年2期;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2期;范毅军:《明清江南市场聚落 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新史学》1998年9卷3期,等等。),这是一篇 研究明清市镇经济的力作。加藤繁详细考察了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福建、广东、广西七省村镇的定期市,剖析了定期市的开市日期、定期市与附近村落的关系、定期市交易的货物及交易人、定期市与牙行及斗科人役、定期市与课税、定期市的设备及其设立等相关问题。 继全汉升、加藤繁之后,只有少数学者对明清市镇经济有所涉猎(注:参见张次溪《清人竹枝词中之燕都市场与庙会史料》,《正风》1935年1卷8期;任天然《清代以前的市》,《市政评论》1936年4卷11期;庄泽宣、潘凤韶、邱璧光《集的研究》,《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年3卷3期;[日]藤井宏《新安商人研究》,《东洋学报》19 53-1954年36卷1-4期;[日]仓持德一郎《四川的场市》,《日本大学史学会研究汇报》19 57年1期;[日] 北村敬直《关于清代的商品市场》,《经济学杂志》1953年28卷3-4期。),致使该学术领域呈现清冷格局。客观而论,这一阶段的学者们虽有筚路蓝缕之

江南六镇简介

江南六镇简介 《碧玉·周庄》 吴地唐风尚孑遗,古镇宋水两依依。 临渠水阁相互望,咫尺往来须舟楫; 深宅大院高檐脊,依河成街牌楼骑。 河埠廊坊江南雨,碧玉周庄人影熙。 人文地理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昆山市境内西南33公里,著名古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则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居周庄,是个具有九百余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被澄湖、淀山湖和南湖所环抱。周庄旧名贞体里。北宋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13公顷捐给全福寺作为庙产。老百姓感其恩德,遂将贞体里该名为周庄。由于有河湖阻隔,使它避开了历代兵焚战乱,至今仍完整的保存着原有的水镇建筑物及其独特的格局,全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居民为明清建筑;如元末明初巨富沈万三后裔所建的沈厅、明初中山王徐达后裔所建的张厅,都是明清住宅的典范。因其年岁久远,保存较为完整,为文物、建筑、美术、摄影、旅游工作者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游周庄,在周庄民居清静幽谧的氛围中,细细体味清澄如水的水镇风情,确是别有一番情趣。 主要景点 周庄四面环水,为泽国,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居 民傍河筑屋,依山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古桥,还有那份敦厚纯朴的古镇民风,呈现一派古朴、明静的幽雅,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难怪周庄一直成为摄影师、作家、艺术家、甚至电视电影的取景最佳地点。若要选中国最热门的水乡古镇,周庄想必名列前茅。周庄是水的世界,自然有它独特的生活形态和风味。那绝不是一两幢古建筑、三四座老石桥,就能反映出来的。那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你可凭个人的观察力去发觉它,也可毫不在意便感受到:沿水巷而建的石驳岸和穿竹石栏;镶嵌在岸边,变化多端的缆船石;商店出售的草鞋;河畔洗菜、淘米的妇女;围坐一起绣花聊天的老妇;街角的裁缝店;享受日光浴的马桶;甚至民居洗涤后的流水声……。毕竟,它无处不在,而且常常成为摄影师最爱捕捉的镜头。 1.双桥 因出现于旅美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中而闻名双桥,俗称钥匙桥,1985年,这幅画又经过陈逸飞的加工成为当时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睐。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所以当地人便称之为“钥 匙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这两座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这座石拱桥叫世德桥,横跨南北市河,长16米、宽3米、跨度5.9米。这座石梁桥叫永安桥,平架在银子浜口,长13.3米、宽2.4米、跨度3.5米。。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入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

[明清,江南,乡村]明清江南乡村民众的生活与地区差异*

明清江南乡村民众的生活与地区差异* 提要江南是一个以太湖为中心的水乡泽国,传统研究中所认为的该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生产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是共同无差別的。但是应该注意,区域内地理环境所存在的细微差异,都会导致民众生活形态的很大不同。本文以乡镇为集中讨论的对象,指出江南传统的大宗生产基本己形成了“蚕桑区”、“稻作区”和“稻棉区”的分异;而且大田劳作、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外出经商、岁时节俗、民间信仰,既有着共同点,更有着诸多迥异之处,原因都与太湖周边平原低乡的地理环境差异有关。具体而言,有从西部山地延续下来的低丘,也有东部以“冈身”为界线的“东乡”、“西乡”的分域,更有滨海沙地独特的生活环境;在这些差异本属细小的区域内,乡村民众的生活形态却因此大为不同。 关键词江南乡村地区差异 一引言 从上个世纪以来,有关明清两代社会经济的研究十分丰富,讨论的深度与广度也是学界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所不能比拟的。而江南这个区域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市镇经济与商品、市场的角度入手。这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本文要探讨的主题,即明清两代在中国最为富庶地区的民众社会生活及其地区差异。 自明初以降,直到晚清,江南的乡村经历丁许多大的变更。要而言之,一是明清两代的鼎革、嘉靖大倭寇、太平天国战乱等变乱,二是自然灾变如水旱大灾、疫病流行、潮灾等.在环境的每次变迁后,乡村民众的生存形态有何变化,与变迁前的情况有何差异,拟作另文讨论,本文要重点论述的,是在这个范围不大的小区域内民众的社会生活形态.地域上包括了明清两代的苏、松、常、嘉、湖、太五府一州之地。这里正好属于一个完整的太湖水系流域,总体上是水资源丰富,气候温暖,土壤较为肥沃,十分适于农作。从地形上看,西高东低,西有天目山、茅山延伸下来的低丘和山间小平原,东有南北较长的沿海沙地和分布密集的小河港和湖汊。滨太湖地区和湖中水域,分布着大量的小山和暗山.这是江南地理环境的基本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课题研究得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的资助,特此志谢! 另一方面,一般对于乡村社会的研究,就“乡村”的概念问题经常是含糊不清,只要是府级以下的,就可视为乡村。本文所言的乡,是指传统社会晚期,紧密系于县级以下基层体系的重要一环。在这个层面上,囊括了全部的市与绝大部分的镇(部分镇是县治所在地, 不当属于乡),其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可以作为城市最低一级最真实的反映;村,则是散 布于乡野地区最底层的聚落,由于文献之征的充分性远逊于前者,故村落的变迁和发展,往往是从乡(或镇)一级的层面表现出来。在这样一个概念前提下,我们看到,从明代以来,地主和部分退职的官吏和文人隐士多有乡居者,由于其财力较厚、社会关系较广等原因,

江南文化

中国江南文化 摘要 白居易《忆江南》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就像一个摇篮,她孕育了独特的江南文化,滋养了温婉如玉的江南,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江南文学,她的美让人如痴如醉,让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留给我们那许多的诗情画意。 关键词:江南文化文学 1.江南历史文化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江南主要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地区,南京可以说得上是江南的典型代表,那夫子庙里供奉着的,那秦淮河的碧波里流淌着的,那画舫里的歌姬弹唱着的,都是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江南”,显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所指。它既是一个静态的地理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它既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现实区域,也是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一种文化符号,其丰厚的内蕴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诸多人文领域,包含了多重的语义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的文学资源,“能不忆江南”的喟叹和感慨一直伴随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精神之旅。“江南”在历代发展中的自然地理范围不断变迁。从先秦到西汉时期,“江南”尚不是一个专有的地理名词,所指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包括现今的湖南、江西及湖北的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从东开始,“江南”已经较多地指称吴越地区,接近于后来狭义的江南地区。魏晋六朝时期,由于孙权割据东南建立吴国,同时永嘉晋室南迁,南朝偏安江左,“江南”概念在代表了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同时,开始更多指向了南方诸朝廷,尤其是以建康为中心的吴越地区。唐代“江南”的概念开始有了较为确定的内涵,指称逐渐稳定。到了元朝,“江南”不再作为行政地区的正式名称,但“江南”一词越来越多地用来指称原来的“吴”地区。清顺治二年(1645),将明朝的南直隶改为江南省,辖区包括今江苏、上海、安徽三省市。此后虽然经历了多番区域范围的合并和分离,但以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为中心的“江南”的地理概念还是得到普遍认同的。 我们所说的“江南文化”,正是在辨析和界定了“江南”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范围和经济范围之后,再衍生出来的一种地域文化的概念。所以,“江南文化”指的就是以江苏、浙江为主体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淀和传承下来的一种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的形成,不仅依赖于这一片广大地区在山川、物产、气候、风俗、语言等自然地理条件上的相近、在经济发展模式和水平上的相当,更重要的是,在长时期的历史沿革中,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较为趋同的文化气象和氛围。需要指出的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变的过程,同时具有了时代性和群体性的意义。 2.江南民俗文化

近十年来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综述_郑卫荣

近十年来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综述 X 郑卫荣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摘 要:明清时期的江南区域,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勃兴,稳居明清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位。纵观明清两代,江南区域与全国其他经济区域及海外市场关系密切、互动频繁;江南区域系统内部层次多样、结构复杂;作为区域经济元素的江南市镇经济繁荣、类型迥异。历史的辉煌,加及近年来区域史研究的升温,这双重因素催生了近十年来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的丰硕成果。笔者将撷取有关研究成果,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略加评述。 关键词:明清;江南;区域经济 第25卷 第4期 2003年8月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25 No.4Au g.,2003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03)04-0068-04 近年来,区域史研究颇受关注。在众多的研究区域中,江南以其市镇勃兴、商品经济发达聚焦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蔚为壮观。这里的区域/江南0,包括今天的苏南、浙北,既明清时期的苏、松、常、宁、杭、嘉、湖8府及后来从苏州划出的太仓直隶州。这8府1州不但同属太湖水系,内部生态具有统一性,经济方面联系十分紧密[1]。笔者将在此界定基础上,对近十年来有关江南区域经济的研究状况及动态,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作一概述,以抛砖引玉。 一 宏观视角的研究状况。宏观视角,即以江南区域为单位,考察江南与全国其他区域或海外的经济联系。对宏观研究江南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是/施坚雅模式0。/施坚雅模式0是一种宏观区域理论和集市体系理论,其核心概念是/中心地区学说0[2]。根据这一理论,江南地区是一个具有独特结构功能的实体,它对外与其他区域相联系,对内又担负着作为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地的角色。这一双重功能通过经济物资的交流得以实现。孙竟昊认为明清江南地区市场对国内市场的输出、输入功能分别由丝织品和粮食的流动来体现[3]。范金民、夏维中以江南丝绸贸易为媒介,系统考察了明代江南丝绸国内贸易的形式、商品总量后指出,明代江南丝绸贸易的兴盛是由江南丝绸的特有优势、当时社会的时尚和各地的依赖等因素促成 的[4]。赵金鹏肯定明代江南粮布对北部地区的贡献,指出了明代京师及北方政治集团的需求对江南粮布生产的积极影响。但他认为,江南粮布倚靠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加速了自身粮食生产从单一粮食种植到多种经济作物种植、从粮食外销到内销的质的转变,同时也为明朝后的衰弱埋下了伏笔[5]。张海英认为由这种非经济因素造成的经济交流的繁荣具有虚假性,它带来的江南农业、手工业商品化只是/过重田赋的一 种办纳手段0[6]。此外,张海英考察了明清江南与江西[7]、两湖[8]、闽粤[9]等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市场互动, 肯定了江南区域经济的全国中心地位[10](P 172)。在区域比较研究上,张家炎比较了明清长江三角洲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11];蒋正华探讨了明清江南与河南集镇的异同[12];许檀分别考察了江南、珠江 三角洲、华北平原等六个不同的经济区[13]。 除了探讨江南与全国范围内的区域联系,一些学者的视野扩展到了海外。范金民考察了江南丝绸出口日本的贸易情况[14]。孙竟昊分析了明清经济结构与市场格局的变化,认为江南商品性生产受到了海外市场拓殖的刺激。江南海外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私人海外贸易,具有偶发性和武装性的两个明显特征[3]。唐力行从徽州海商切入,揭示了徽商以江南区域为根据地对外从事/双向经营0,联络明代江南与日本、东南亚等国,促进了江南市镇与海外市场的良性循环系统的形成[15](P 150)。 X 收稿日期:2003-06-06作者简介:郑卫荣(1979-),男,浙江湖州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