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燕歌行 (3)

燕歌行 (3)

课题:燕歌行

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二、学习重点:

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三、学习难点:

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四、学习过程:

一、自学引导

导入语: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唐诗迎来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唐诗自此“声律风骨始备矣”。今天我们走进高适的世界,了解他笔下的边塞风光与置身其中的百姓的生活情感,鉴赏“第一大篇”——《燕歌行》。

(一) 作家与作品介绍

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二)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

1.边塞诗的形成。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3.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师生活动

兵黩武、拓土开边。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暗示了必败原因。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如《从军行(其一)》中将闺中少妇思念征人之愁寄予在高高孤楼、缕缕笛声、阵阵秋风的边关萧索秋景中委婉表达出来,揭示出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创伤。

5.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标题中出现了边塞防线地名“凉州”,柳中庸的《征人怨》中“岁岁金河复玉关”,“玉关”即唐代边陲重镇甘肃玉门关。还经常出现汉代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

【命题预测】分析情感和分析手法是考查边塞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边塞诗的命题核心点,表现手法是命题热点。

6.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1)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分析:这些诗句表现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在盛唐,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分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些许悲壮、惋伤。(3)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分析: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7.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预习练习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yān 旌旆jīnɡpèi 逶迤wēiyí功勋xūn

碣石jié塞草腓féi 玉箸zhù蓟北jì

2. 解释加点的词。

①作燕歌行以示适给……看②山川萧条极边土尽

③胡骑凭陵杂风雨仗势侵犯④身当恩遇恒轻敌常

⑤边庭飘摇那可渡辽远⑥死节从来岂顾勋为节气而死

3. 古今异义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横行(古)恣意驰骋(今)贬义词,依仗暴力做坏事

②天子非常赐颜色非常(古)特别(今)程度副词,十分

颜色(古)光彩,奖赏(今)色彩

二、鉴赏探究

1. 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人、事、景。)人:将帅-----士卒,士卒-----思妇

事:战争;景:塞外秋景(教师扣住“战争”进行引导。)

2.诗人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战争的?

过程、环境、人物(将帅、征人、思妇)。主要结合下面问题的要点,可以用“一场的战争”来概括。

3.你觉得这首边塞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如: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3)一场思乡、思亲的战争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

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

是春闺梦里人。)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死匈奴的悲壮场面。后两句中征人已成无定河边的枯骨战死疆场,而家中的妻子仍盼着丈夫早日归来。通过对比表现了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常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纵情声色腐败无能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拼死作战、流血牺牲孤城落日斗兵稀短兵相接

力尽关山未解围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质朴、善良、勇敢、可悲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

(5)一场正义的战争(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汉家烟尘再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杨炯的《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4.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渲染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A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B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

纵情声色;C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D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E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三、总结: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请大家再次诵读诗歌,体悟高适寓于诗中的沉痛之情。

四、拓展迁移

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 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不同。李诗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许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深切同情。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的感情是什么?

解析:《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六、感悟反思


(完整版)唐诗赏析-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赏析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赏析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曹丕《燕歌行》原文+赏析

曹丕《燕歌行》原文+赏析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注释】 ①本篇属《相和歌辞·平调曲》。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②摇落:凋残。 ③鹄:天鹅。 ④慊慊:空虚之感。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 ⑤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⑥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两旁,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⑦尔:指牵牛、织女。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

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译文】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简评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燕歌行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燕歌行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燕歌行二首·其一》原文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鹄南翔一作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二、《燕歌行二首·其一》原文翻译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三、《燕歌行二首·其一》作者介绍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

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燕歌行

《燕歌行》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朱军 222023 一、教材依据 本篇课文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属于传记板块。 二、教学思路 选修课,伴随着新课程,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诚然,它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我们该怎么办? 《唐诗宋词选读》这本书,收集了六七十首诗词,涉及几十位作家,从唐代到宋代,时间延续了五六百年,我们如何把它的整体特征,文艺传统的连续性讲出来,我们如何把它的审美趋向和美好的意境传达出来,这决非一个简单的命题。 诗歌的鉴赏教学,要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在我看来,不能单独地一首一首地教,要把几首诗整合起来对比阅读,方能使学生的认识深入。 在讲授这首诗的时候,要力求从诗中找到一根线,用它把全文串起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识。这就需要老师提供一个或数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对诗歌的鉴赏中去,再借助更大一层的对比,突出深度,扩充其广度。 《燕歌行》与《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其中,以前者为主,因为后者为加星号,属于课外自读。在教学过程中,把它作为辅助性的阅读材料使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生平,把握其诗歌的总体风格。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古代诗歌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古典诗歌,自觉传承我国的古典文化传统 四、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对古代诗歌进行鉴赏 五、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探讨诗歌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作者与诗歌介绍的电子稿,还有相关图片音乐和视频,以酝酿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 七、教学过程 1、总体把握。 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肤浅到深入。不必一下子就抓住要领,在老师可控的范围内,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他们走一点弯路,对于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掌握知识,我觉得是很必要的——尽管场面会有些难看。 一开始,让学生回答,本诗写了哪几种人?他们各有怎样的表现? 将领轻敌歌舞(临战失职纵情声色)批判 士卒死节/ 久/ 空赞扬同情 少妇断肠同情 李将军期盼 敌人愤怒 再问: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要说明什么问题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思索,就自己的理解谈谈。学生可能答的角度各不相同,老师要注意引导。 明确:敌人的侵犯激发了战士的爱国情感,使他们能够奋勇杀敌。 热爱国家,仇恨敌人,对胜利与和平的期望。 2、深入理解 (1)这首诗中的“苦”,可概括为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学生都有话说,他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纷纷表示出发言的欲望。很明显,这个问题,促动了自己的心弦。 明确: 1、自然条件恶劣

燕歌行高适

燕歌行高适 篇一:高适阅读训练附答案 高适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阅读训练:一、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二、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三、“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四、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一、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二、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三、荒芜、衰败、冷落、

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四、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篇二:OK高适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 教学目的1 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2 体会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 3 了解什么是歌行体。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课时 一、高适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长期浪游梁宋一带。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中“有道科”(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後舉孝廉、有道、方正、茂才,三公並辟,皆不應。”),任封丘縣尉(官名。秦汉县令、县长下置尉,掌一县治安。历代因之。元于县尉外,兼置典史。明废尉,留典史,掌尉事,后因称典史为“縣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書記(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諫議大夫(官名。谏议大夫。:“又置師友祭酒及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

(完整版)《燕歌行》赏析

燕歌行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回顾已学边塞诗基础上,对边塞诗及边塞诗派的基本特点有一个 较系统的认识,使学生在了解高适的生平的前提下,更好地领会本诗在边塞诗中的地位。 着重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要求 1.了解边塞诗派形成的原因; 2.体会诗人对战争的矛盾态度; 3.掌握诗歌描写战争的艺术手法。 引言 回顾学过的边塞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一、边塞诗与高适 (一)边塞诗简介 1.边塞诗 以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诗经》即有

最早萌芽,汉魏南北朝时也有一些诗人写边塞诗歌,在唐代最为流行。 2.边塞诗派 盛唐一批专门写边塞诗的诗人形成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即边塞诗派。因其以高适、 岑参为代表,也称高岑诗派。其他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颀、崔颢等。 诗歌主要描写边塞征战生活:表现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揭示战争艰苦、军中矛盾,批评 黩武行动;抒发将士思乡情绪;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 盛唐边塞诗歌流行的原因:边塞战争性质复杂且频繁,加之文人去边塞,使得唐代边 塞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形成了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的一枝奇葩。 开疆拓土——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蓬勃发展的阶段,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转而有 余力开疆拓土。当时的边疆战功卓著者往往入朝为重臣,士人也往往到边塞去谋出路,是 个尚武的时代。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国防、经济需要——“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强盛,中国欲保其 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继绝其与大食通援之 道。当时国际之大势如此,则唐代之所以开拓西北,远征葱岭,实亦有其不容已之故,未 可专咎时主之黩武开边也。”(陈寅恪《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总体上与其它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交流非常广泛;但同时 也存在着睦邻间的矛盾。当时北方民族突厥、契丹、回纥以及西北的吐番等少数民族,都 以游牧为业,对骑马打猎都十分熟悉。他们凭借于此,一到草深马肥季节,就瞅机会搔扰 边境;而唐王朝为了保护边境安全,保护贸易交通的正常进行以促进经济发展,也经常以 攻为守,进行反击。有时唐朝统治者为了扩张势力,或者个别将领为了邀功请赏,也主动 侵略少数民族。 战争频繁——自从武则天临朝秉政到李隆基天宝年间,在东起辽宁东部,西至青海、 新疆几千里的边境线上,烽烟时起,战争频繁。 文人参军——由于边境战争连年不断,因此参军从战成了盛唐人民生活的一项内容。 一些青年男子血气方刚,想到边境上去杀敌,去立功。他们把从军参战看作是一种理想, 不少文人也踊跃戍边。 (二)高适简介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人。

燕歌行

《燕歌行》教案 高適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王翰的肺腑之语; 但是无论理想、宣言还是肺腑之语,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那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无法直视的灵魂。 二、相关内容介绍 1.小序 原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 御史大夫: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有一个张守珪的部下从边塞回来到高适家做客。感征戍之事:已不再为思妇征人,荒凉苦塞的旧框框所囿,而进一步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边地生活,揭军旅矛盾。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 如“序”所云,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其所“感”之事,则与谁有关?(张公)“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另外,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2.作者 3.边塞诗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 1.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唐诗《燕歌行·并序》原文及赏析

燕歌行·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解 1、元戎:主帅,指幽州节度使张守。 2、:击; 3、金:钲,行军乐器。

4、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 5、胡骑句: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陵:侵凌。 6、身当两句:意谓战士们身承朝庭的恩遇,常常不顾敌人的凶猛而死战,但仍未能解除重围。 7、铁衣:指远征战士。 8、玉筋句: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必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筋:旧喻妇女的眼泪。 9、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 10、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课堂衔接案 (一)作家与作品 1.?高适是唐朝着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着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此外,着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 2.?边塞诗形成的原因 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虽没有共同的旗帜,共同的组织,甚至没有统一的创作理论,但他们的诗作却具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象一朵盛开的奇葩。它作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不仅仅因为这时期他们创作数量的丰富,更是由于它描写了边疆的风情,表现征

戍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围绕战争引出的种种矛盾,无处不饱含着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融注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风调。?? 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就不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边塞诗歌。唐朝国力强盛,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其中战争的影响尤为突出。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当文人们看到浩浩荡荡开赴边塞的大军,不时获悉从塞外传来的捷报,怎不会受到鼓舞?又怎能不激起他们心中强烈的创作欲望?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时又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这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风土人情,甚至季节的变化,山水情态都有别于内地,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于是,大量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诗歌产生了…… 3.?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有下面几种:

【燕歌行】作者:【曹丕】 体裁:【乐府】

【燕歌行】作者:【曹丕】体裁:【乐府】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①本篇属《相和歌·平调曲》。燕是北方边地,征戌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②摇落:凋残。③鹄:天鹅。④慊慊:空虚之感。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

⑤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⑥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诗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女在银河两旁,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⑦尔:指牵牛、织女。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品评】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诗歌的开头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怒,都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比如,先是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归;再转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这首诗仿柏梁体,句句用韵,于平线的节奏中见摇曳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燕歌行》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燕歌行》原文翻译及鉴赏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燕歌行》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燕歌行》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燕歌行》原文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原文翻译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燕歌行》诗歌赏析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 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燕歌行》与它们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语言词汇上的直接袭用。但是这些到了曹丕笔下,却一切又都成为具有他个人独特思想面貌,独特艺术风格的东西了。这点我们后面再说。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我们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qiānqiān):失意不平的样子。 “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

燕歌行

(一) 作家与作品介绍 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二)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 1.边塞诗的形成。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3.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暗示了必败原因。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如《从军行(其一)》中将闺中少妇思念征人之愁寄予在高高孤楼、缕缕笛声、阵阵秋风的边关萧索秋景中委婉表达出来,揭示出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创伤。 5.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标题中出现了边塞防线地名“凉州”,柳中庸的《征人怨》中“岁岁金河复玉关”,“玉关”即唐代边陲重镇甘肃玉门关。还经常出现汉代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 6.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1)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分析:这些诗句表现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在盛唐,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燕歌行(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与提问法,品味诗歌的主题美、技巧美、语言美,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回顾岑参《走马川行》(齐声背诵) 岑参为我们描绘一场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战争。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另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二、诵读 1、学生范读(配乐)评价 2、诵读指导:节奏、停顿、情感 3、散读 4、齐读 三、诗歌思想主题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的战争。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补: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燕歌行·高适

学习目标: 一.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 二.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重点) 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燕歌行》 (简单比较两首诗) 二.作者与背景 1.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高、岑”;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三.课文欣赏: 唐之韵05边塞诗人(下).rm 四.课文分析 1、“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所“感”唐家声威。 所“感”思乡盼归之情。 所“感”军中苦乐不均。 2.此诗构思严谨,围绕一次战争的场景来写。全篇共二十八句,分为四层: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3.本文中心思想 此诗通过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军队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对“将军”的腐败导致战争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4.艺术赏析 第一、诗作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 第二、充分运用对比手法 汉将(男儿):重横行——半生死——斗兵稀——空回首——死节不顾勋。 将军: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四组对比 唐军——敌军 战士——将军 征人——思妇 古将军—今将军

燕歌行

燕歌行 朝代:唐代 作者:高适 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 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飘飖一作:飘飘)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及注释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

燕歌行

《燕歌行》 【前课准备】 1.仔细阅读课文,熟读课文。 2. 了解边塞诗的一般特点和风格。 【学习目标】 1.抓住意象,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 结合诗句,感悟诗中复杂情感。 3.赏析诗中环境渲染及对比的艺术技巧。 【导入新课】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 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高适的《燕歌行》。 【文本研习】 一、作者简介: 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二、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诗主要写了一次战役中的哪些事?

四、再读诗歌,体悟情感 清人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请大家再次诵读诗歌,体悟高适寓于诗中的沉痛之情。 五、三读诗歌,赏析手法 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沉痛之情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六、四读诗歌,探究主旨

2020年高适《燕歌行》诗词鉴赏范文

燕歌行 唐代: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飘飖一作:飘飘)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

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高适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但是理想也好,宣言也罢,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哪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 二、相关内容介绍 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 御史大夫: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硅。 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有一个张守珪的部下从边塞回来到高适家做客。 感征戍之事:已不再为思妇征人,荒凉苦塞的旧框框所囿,而进一步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边地生活,揭军旅矛盾。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 高适的这段小序,是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开元26年,张守珪有一部将叫赵刊,他假借张守珪的命令,攻打奚这一少数民族,以便邀功请赏,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张守珪由于偏袒赵刋,因而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他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这件事后来泄露了。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因此,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 1.齐读全文 2.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写——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局写——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写——效命死节图 3.诗歌改写练习,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全诗一共二十八句,请从每节诗中选取两

《燕歌行》译文赏析

燕歌行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锦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边将身受朝廷恩宠厚遇麻痹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