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6 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标定位]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①__________的变化。 a .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______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

(1)A?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

(2)B?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________的底部、

○21______的全部和○22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

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

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2008年8月12日电:我国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处发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处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油气资源的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地震波被称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理状态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为什么能根据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反思归纳】

列表比较地球内部圈层

探究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相比,有哪些不同?

【反思归纳】列表比较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选择题

(2011·南京质检)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 波)和纵波(P 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 .S 波、P 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 .S 波完全消失,P 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 .S 波、P 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 .P 波完全消失,S 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核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壳

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 、B 、C 、D 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

4.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 .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5.2010年3月以来,冰岛发生了大规模火山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A.岩石圈B.地壳C.下地幔D.软流层

(2011·铜陵模拟)中国经济信息网2008年3月25日电: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000米超深钻机日前在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川科1井上安装调试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此次科学钻井的最大深度位于()

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

7.大陆科学钻井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

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

C.大陆科学钻井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D.科学钻井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8~9题。

8.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9.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10.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11.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外核、内核、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12~15题。

12.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

13.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

14.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

1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二、综合题

16.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 +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是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当雄B.成都C.上海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3)西藏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排序型选择题——选择题解题突破

【题型特征】

排序型选择题一般是指把地理事物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这类选择题要求理解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排序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定位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可以是对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也可以是对某一组事物或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

【答题技巧】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比较法进行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解答时首先要对各个独立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其次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一般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练后反思】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传播速度②慢③快④固体、液体和气体⑤莫霍界面⑥明显增加⑦完全消失⑧下降⑨地壳⑩地幔?地核?外核?内核?地壳?大气圈?氮和氧

?水圈?连续?生物圈?大气圈○21水圈○22岩石圈

问题思考

1.合理。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2.

环境的总称,是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共同组成的。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指生物圈。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改变。

(2)对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等进行研究

反思归纳

岩石薄厚岩浆很高很大

探究点二

(1)生物圈具有生命活动现象,是非常活跃、具有特殊结构的圈层。

(2)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的空间范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

(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生物圈中生物的出现,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反思归纳

干洁空气水圈活跃

课后练习区

1.A2.B[第1题,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第2题,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

3.A[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4.D[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5.D[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6.B7.B[第6题,此次科学钻井的深度达到12 000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故B选项正确。第7题,目前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依靠物理方法间接获得的;大陆科学钻井成功后可揭示的只是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等信息;科学钻井可监测地震活动;故B选项正确。]

8.C9.D[第8题,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直接读出。第9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定位可确定M、N的位置。]

10.A[由于原油主要是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时波速变慢。]

11.A[该图示反映了岩石圈、地幔及地壳的关系。岩石圈是由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组成的。]

12.C13.B14.C15.B[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16.(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

(2)莫霍界面(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几千米。

解析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上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17.(1)A(2)B(3)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4)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解析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壳较薄。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第(3)题,西藏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第(4)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知识讲解

1.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NO 06 3.说明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和位置,并描述在这两个不连续面的地震波变化特【学习目标】 1. 了解地球具有的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绘制地球圈层构造模式图体验地理绘图的方法。 3. 激情投入,快乐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增强抗震意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地震波的主要特点; 勾划 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 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 佛教认为地下是阎罗王统治的十八层地狱,基督教也说地下的魔鬼生活的世界;那么,地 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类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地球内部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是什么?请在框内画出详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占 八 、 、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思考:读图,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 层名称,并描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和在地 球表面的主要存在空间。 我的疑问 探究案 2.请你总结一下,地震波的特点? ?/ € 0 2013 年9月24日19时29分在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为北纬27.5。,东经65.6 °,地震深度为23公里。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巴基斯坦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 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什么?研究原理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教师版)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细化高考命题预测 地球的圈层结 构及其主要特 点 1.掌握地震波的特性及应用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3.能绘制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 构 1.结合新发生的地震灾害(如玉树、海地、 智利等地震),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及地球内 部圈层的划分。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大气圈、水圈、 生物圈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 【自主梳理归纳】——课前填写落实梳理归纳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A表示横波较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 质的性质而变化B表示纵波较 慢快固体、液体和气体 (2)地震波的波速变化 波速 深度 A波B波地下33千米处(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都_______ 地下2900千米处________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_______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界面:上图中C为,D为。 (2)圈层:图中C、D之间为,C以上为,D以内为 (由E 和F组成)。 【答案】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地幔地壳地核外核内核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 (软流层以上) 【答案】上地幔顶部 【温馨提示】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和。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的圈层。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的总称,占有的底部、的全部和的上部。 【答案】气体和悬浮物氮氧 连续但不规则 生存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 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第2题,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 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

地球的内部圈层导学案

地球的內部圈层导学案 学习目标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①_____________ 不同,其中a 为②______ ,b为③ ______ ,其特点列表对比如下: 项目内容概念地震的能量以④ ______ 的方式向外传播分类b(p波)波动 方向与传播方向⑤_______ a(s波)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⑥_____ 传播共性 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或折射现象特性b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a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质学家利用这一规律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2.分界面: d为⑦ ____ , f 为⑧____________ c 3?内部结构:c为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e 为⑩________ , g为? ___________ , h为? ________ o 4.圈层特点(1)地壳: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部分? __________ ,大洋部分? _________ o (2)地幔:分为? _________ 和? _______ 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上部的? ___________ 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3)地核:由?—和?—组成。(4)岩石圈:由地壳和? _________________ (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组成。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北京时间xx年3月11 口13: 46,日本本洲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露危机。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向日本伸出援助之手。据此完成1?2题。1.此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南亚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熟悉南亚地区地理概况。 2.掌握南亚的重要地理事物。 3.掌握印度的农作物和城市的分布 课 前 预 习 案 读图识记: (1)关注10°N 、北回归线、30°N 、70°E 、80°E 、90°E 穿过的区域。 (2)识记海湾 海峡、岛屿及南亚、南亚次大陆、印度半岛、德干高原的区别 (3)填出南亚七国及河流、地形、城市的名称: 一、填空识记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范围:位于 山以南, 洋以北的地 区,大部分位于 (纬度)之间 内陆国: 2、国家 临海国: 岛国: 北部 山地 3、地形 中部 平原 南部 高原 印度河:源出我国西藏,注入 ,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 境内,下游流经 国,注入 热带季风:全年高温, 月为雨季, 月~次年 月为旱季。 季 风容易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 印度东北部的 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少,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二)人文地理特征 1、悠久的历史:印度著名古代建筑泰姬陵。 2、宗教和居民: 教和 教的发源地。 (三)印度 1、农业 (1)耕地面积占 以上, 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粮食作物: (2)主要的农作物 经济作物: 2、工业 (1)矿产:主要有 等,分布在 东北部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 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 和西部 为中心 的传统工业,南部以 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 中心 5、气候 (3)城市 23. 5° 90°E 10°

高考地理一轮中国地理专题训练

高考一轮中国地理专题训练 据下图1,判断1~2题: 1.在我国五条南北铁路干线中,穿越长江的有() A.3条B.4条C.5条D.2条 2.沿江分布铁路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长江航运功能强B.沿江地形制约 C.沿江经济落后D.沿江人口稀少 【解析】1选C,2选A。该题组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五条南北铁路干线,都穿越了长江。第2题,由于长江航运功能强,是我国的黄金水道,所以,沿江铁路较少。 读下面“108°E的地形剖面图”(图2)。据图回答3~5题。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青藏高原 B. ①为四川盆地 C.①为黄河谷地 D. ①为喜马拉雅山 4.符合①地地形特征的是() A.有喀斯特地貌分布 B.具有广阔平原 C.海拔较高,起伏不大 D.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5.关于①地形区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 B.主要是冰川侵蚀形成 C.主要是断裂陷落形成 D.主要是受挤压凹陷形成 【解析】3选B,4选A,5选C。第3题,关键是通过空间定位判断①①①①①①分别位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汉江、秦岭、渭河谷地、黄土高原。第4题,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第5题,渭河谷地是一个地堑。 读“某区域示意图”(图3),完成6~7题。 6.图示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主要原因是() ①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①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不足①污染浪费严重①沙质土壤,水分渗漏严重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7.该河口段冬季容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暴雪 B.沙尘暴 C.咸潮 D.赤潮 【解析】6选D,7选C。第6题,图示地区为我国的珠江口地区,该地区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再加上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导致存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第7题,冬季,珠江注入南海水量少,海水容易倒灌,形成咸潮。 下图是“我国某省城市分布图”(图4),读图回答8~10题。 8.该省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 A.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B.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C.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D.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晚 9.该省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 A.以旅游业为主B.以轻工业为主 C.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D.以金融、贸易为主

2019精选教育地理必修一中图版 第四节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圈层结构 一、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慨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为此,教材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高一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4到16岁之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地球有关知识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但对地球内部圈层的整体认知不够,未能系统的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各层的特点。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在初中阶段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已经有大概的了解,掌握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等,同时学生从《2019》这样的影视作品、阅读课外书籍和图片中获得对地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具备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能力,并能用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具备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纬线和经纬度,在地球仪上判断方向,并能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个点。有一定的读图和画图能力。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风格多样化并个性化。由于高一学生大多14、15岁,喜欢主动型学习,偏好多人一起合作的团队学习。并且喜欢视觉型学习,在看到图片,图表,流程图,时间表,影片,或是实际演练时会有较佳的记忆效果。大

高中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组成学案教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和地表形态 编写:陆其勇审稿:刘龙华 考试要求 考点2. 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 考点3.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组成 教学要求 ②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并分析区别其成因 教学过程 1、阅读教材,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1)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古登堡 界面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岩石圈包括部分和。 (3)在右图方框内填写相关内容。 2、读“地壳结构示意图”(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各处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大洋地壳较。 (2)地壳上下分层:上层叫_____层,该层在大洋内部缺失,呈___________分布状态;下层叫_______层,呈 ______ 分布状态。 二、岩石圈的组成 1、自学教材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填写下表: 29 练习巩固 ) A.整个地壳 B.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 D.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 分类重要特征成因典型岩石 岩浆岩 质地较坚硬 常具有气孔 沉积岩 变质岩常具有变晶结构

2、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B .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C .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D .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3、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 A .硅、镁???? B .铝、硅?? C .氧、硅???? D .钠、氧 4、有关岩浆岩的叙述( ) A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B .岩浆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C .花岗岩属岩浆岩,它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D .玄武岩属岩浆岩,气孔很少 5、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A .大理岩、玄武岩 B .砂岩、页岩 C .石英岩、板岩 D .砾岩、石灰岩 6、下列四组岩石中,都属于沉积岩的是(?? ) A .大理石、质岩、 板岩、 石灰岩 B .石灰岩、片岩、 砾岩、 页岩 C .砂岩、 砾岩、 石灰岩、页岩 D .石英岩、石灰岩、砾岩、 片岩 7、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 ) A .石灰岩、玄武岩 B .页岩、石灰岩 C .大理岩、板岩 D .砂岩、花岗岩 8、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在成因上分属于( ) A .岩浆岩和沉积岩???? B .岩浆岩和变质岩 C .沉积岩和变质岩???? D .变质岩和沉积岩 9、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 (1)图中地震波E 是 F 是 判断理由 。 (2)图中分界面A 是 B 是 (3)在界面A 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 ; 在界面B 上波速变化:横波 、纵波 。 (4)图中圈层C 是 D 是 H 是 (5)岩浆主要发源于 层,岩石圈是指 层以上(或由 和 组成)的圈层。 速度(千米/秒) 深 度 (千米)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市高三地理中心组活动研讨课教案 考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 教案设计及授课人:陆芹一、教学目标: (一)考点说明 1.本考点在近5年高考中重现率为100%。 2.运输紧张,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成为国土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所以交通运输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反映了我国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图表分析西南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考纲要求及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南昆铁路的建设,大西南地区在建国后的交通发展和今后措施。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1.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2.能利用南昆铁路示意图分析南昆铁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从而能联系当地实际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断转化的观念。 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道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大西南区位条件的变化、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制约,丰富的资源、落后的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 2.南昆铁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的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大西南地区交通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3.交通运输建设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大西南区位条件的不利、有利条件的转化。 4.南昆铁路建设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三、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读图分析,启发诱导式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一)基础回顾: 引入:回顾必修地理,提问: 1.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哪些?我国主要以哪一种最突出? (5种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我国主要以铁路为主。) 2.建国后,我国交通建设成绩巨大,为什么还要大力加强交通建设? (可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交通现状等考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分布集中但不均,需要发展交通进行地区资源间的调剂;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需要发展交通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因此,虽然取得了成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技巧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技巧 一、统揽全局、突出重点 当前绝大部分地理综合复习课的基本教学程序为首先实行专题知识的全面梳理,其次是典型例题讲解,最后是少量随堂训练,能够用“专题”、“系统”、“全面”、“少练”四个词组来概括。 不过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的复习过程必然挤掉“水平训练”这个重要环节,考生吃的多为“夹生饭”,综合水平培养是建立在不扎实的根基上的。所以,与其“求全”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持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水平测试卷的有限题量,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水平上设计题目。考生若能将地理学的核心问题真正领悟并能熟练使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个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诸如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核心之列。 从近三年“文科综合水平测试”的试卷中能够看出,第一单元中的日照图判断,昼夜长短的判别,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区时与日期的计算等一些与人类生活、生产相关的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们眷恋的情结。再如第三单元“海洋环境”,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曾多次涉及海水的盐度、洋流,如2001年的文综选择第12题,2002年的文综选择第11题。我们在复习第三单元时,应明确其核心应该是海水的温度、盐度、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的成因等,海洋资源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布、划分依据、各层特点和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图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层的结构特点。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分布。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主要的地球圈层结构特点。利用图解,由学生分析判断划分的依据。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教多,建议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着重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记忆。 第二课时:通过内部和外部圈层的划分,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讲授地球外部圈层知识过程中,对大气圈、水圈进行简洁而又清晰的介绍。在新课程中,没有像老教材将各圈层分成小节单独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最好是突出大气圈的三层大气层特点的讲解对比,其它内容尽量高度概括。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通过读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2、在有了基本的结构认知后,着重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但教师不要过于拘泥于概念的讲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纵波、横波等概念,他们并非是该节内容的核心知识,只要学生了解了内部的几个圈层及层次关系即可。 3、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掌握的主要内部圈层的结构后,可以将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识地强调。因为岩石圈是内外部圈层的结合部,与外部圈层的联系也最紧密。学生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后,对后面的学习就有了知识铺垫。 4、随堂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更深的理解记忆。 例1: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1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1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了解低层大气的成分及其重要性;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水圈、生物圈的特征和意义。 课前准备区 新知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①__________不同,其中A为②__________,B为③________。 2.分界面:D为④__________,F为⑤______________。 3.内部结构:C为⑥________,E为⑦________,G为⑧________,H为⑨________。 4.圈层特点 (1)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部分⑩________,大洋部分?________。 (2)地幔: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上部

的?________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由?______和?______组成。 (4)岩石圈:由地壳和?________________(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①氮气:构成有机体的重要元素。 ②氧气:一切生物?________必需的物质。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________的原料对地面有?______作用。 ④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______,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⑤水汽:影响________的重要因素。 (2)垂直分层 依据: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________。 分层特征: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原因在于________是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因而空气的________运动十分显著。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______________趋势。原因是该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28____________________;该层大气上部______下部______,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2.水圈

2015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曼哈顿悬日专题

2015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曼哈顿悬日专题 “曼哈顿悬日”是指在美国纽约曼哈顿(40°N,70°W)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曼哈顿街道为严格的棋盘式布局,在每年的12月5日和1月8日前后,日出时阳光会洒满曼哈顿所有特定朝向的街道,呈现出壮观的景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出现“曼哈顿悬日”现象的街道走向大致是 C A. 正东—正西 B. 东北—西南 C. 西北—东南 D. 正南—正北 2、每年的某些日期,这些街道在日落时也会出现“悬日”景观。当日落“悬日”景观出现时,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分析: 1、12月5日和1月8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半球,美国纽约曼哈顿的日出在东南方,如日出时,阳光会洒满曼哈顿所有特定朝向的街道,那么该街道应是西北—东南走向。故选C。 2、当日落“悬日”景观出现时,太阳的日落方位应是西北方,此时太阳应直射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季,北印度洋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其洋流为顺时针;北半球30°-40°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因昼长夜短,所以日出时间早于6时;因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澳大利亚的西北部盛行东南风。故选A。 每年的5月30日前后,日落时的金色阳光洒满美国纽约曼哈顿(西五区)的所有某走向的街道,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即“曼哈顿悬日”现象(左图)。右图表示此时阳光与街道的位置关系。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5月31日,曼哈顿的人们欣赏“悬日”景观时,下列现象可能的是 A.全球6月1日的范围约占一半B.伦敦街头挤满了上班的人群 C.在北京的人们可以欣赏日出D.圣地亚哥(西五区)夕阳西下 4、曼哈顿出现“悬日”现象的街道走向是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 C.东南—西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 5、曼哈顿该走向街道日落时会出现同样“悬日”现象的另一日期可能是 A.7月12日前后B.9月10日前后 C.12月5日前后D.1月8日前后 试题分析: 3、5月3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曼哈顿(西五区)昼长夜短,日落在当地下午6点之前,伦敦为半夜1点以前,街头没有多少上班的人群,全球6月1日的范围自零时区往东到东十二区约占一半;5月31日若纽约位于昏线附近(日落),北京应位于晨线以东(已经日出过了),太阳早已升起,因为纽约和北京的纬度相当,该日其纬线上昼弧大于1800,而北京往东到纽约(此范围是昼半球)小于1800;该日圣地亚哥(西五区)昼短夜长,与曼哈顿(西五区)经度相当,日落要早,已是日落黄昏后。故选A。 4、5月3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日落方位应在西北方向,阳光与街道平行,所以曼哈顿出现“悬日”现象的街道走向是东南—西北走向。故选C。 5、曼哈顿该走向街道日落时会出现同样“悬日”现象的另一日期应是一年中太阳直射同一条纬线的那一天。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5.31-6.22-7.14,5月31日和7月14日太阳基本直射同一条经线,与之最接近的是7月12日前后。故选A。 每年的5月30日前后,日落时的金色阳光洒满美国纽约曼哈顿(西五区)的所有某走向的街道,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即“曼哈顿悬日”现象。下图表示此时阳光与街道的位置关系。据此回答题。 6、5月30日,曼哈顿的人们欣赏“悬日”景观时,下列现象可能的是 A.全球5月31日的范围约占一半B.伦敦街头挤满了上班的人群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另外,要求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本条“标准”在活动建议中提出了“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要求。因此,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了解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外部是有不同的物质形态。 能力基础: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心理特点:高中学生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以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让学生尝试划分。另外,学生喜欢学习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对横纵波速度不同的讲解中,可迁移到实际中如果发生地震,人体是先感受到上下晃动再到作用震动的。在讲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具体划分时,可利用半熟的鸡蛋进行类比,强化记忆。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划分依据。 2、能区分和归纳各个圈层的特点。 3、学生能举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并且体会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重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是理解内部圈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面。2.概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要紧特点及结构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分类:图中A 表示①横波,B 表示②纵波。 (2)特性???? ? A 波:传播速度③慢,只能够在④固体中传播 B 波:传播速度⑤快,能够在⑥固、液、气三态 物质中传播 (3)波速变化 在地下33千米C 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⑦增加。 在地下2 900千米D 处:A 波⑧完全消逝,B 波传播速度⑨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⑩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 为?莫霍界面,D 为?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 +F 为?地核,G 为?地幔,H 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其要紧成分为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由地表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始终处于?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 21生存环境的总称。其范畴是指○22大气圈底部、○23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 24上部。 我的疑问 1. 。 2. 。 3. 。 探究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探究材料 教材P 21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P 22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2010年4月14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邻近发生了7.3级大地震,在太子港城中街道上的行人和邻近海洋中行船上的人震动感受是否一样?什么缘故? 2.依照图1.25判定:地壳、地幔、外核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 3.列表分析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以及各圈层的特点。 4.岩石圈是否确实是我们所说的地壳? 【探究归纳】 1.地震发生时,处于震中邻近都市街道上的行人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感到前后左右摇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海洋中行船上的人只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 2.地壳、地幔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为固态。而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能够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如下表: 4.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与联系: (1)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的总称。 (2)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考例探究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A+B+C是,D 是,C+D+E是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 。 (3)地震波在通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4)A和B什么缘故厚度不均? 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2)莫霍界面(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7千米。 解析该题要紧考查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从图中能够得出:①A、B所在的圈层为地壳;②A是陆地地壳,B是海洋地壳;③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莫霍界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A~F的内容的判读。 探究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探究材料

2020年(新课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中国的气候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3.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气候的主要特征。 5.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热点提示:我国各地气候对农业业生产及农作物分布的影响是高考的热点。 预习学案 一、气温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 .1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一线。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气温的最低值出现于;原因是;气温的最高值出现于,原因是 二、降水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2.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3.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降水多的原因是, 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原因是。 三、气候的基本特征 1. 和是我国气候的两大基本特征。 2.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 3.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不稳定,如果夏季风势力强则容易导致;夏季风势力弱则容易导致,华北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后果,因此旱涝灾害是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危害极大,但是也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一地区的伏旱,这种灾害一般发生在季节。 探究案 知识点一、中国的气温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2.读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 ⑴我国1月等温线大致呈走向,主要影响因素是;0℃等温线大致穿过 一线。图中C处等温线向北弯曲,说明弯曲处气温比两侧,主要受因素影响。 ⑵我国7月等温线大致呈走向,主要受和因素影响。 ⑶我国夏季(7月)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各在哪里?分析原因。 (4)冬季四川盆地较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1)积温 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地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能活跃生长。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9:1.4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考试大纲: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三、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能区分横波与纵波; 2、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能用图表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3、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组成、空间分布及其与人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四、学习重点: 1、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3、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五、学习难点: 1、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2、软流层。 六、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 学习过程: 课前新知预习——自主合作学习: 一、地震波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观察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的传播速度有何差异?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 2、据图1.25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

此面名称是。 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圈、圈和圈。 课堂互动探究 一、地震波 探究一:阅读教材21页《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第一自然段并结合课本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思考: 1、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传播的物质状态)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当地震发生时,处在陆地上的人们和轮船上的人们感觉是否相同,有何差异? 2、小结: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探究二:阅读教材21页《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第二自然段并结合图1.25以及图1.26 1、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几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2、画一画: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在图中合适的位置标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湖北省通山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无答案)

预习案 探究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重点)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圈层特点。(重点)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根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知识点并作适当标注。 2、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标出填入“我的疑问”处。 预习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分类:图中A表示波,B表示波。 (2)特性 A波:传播速度,只可以在中传播。 B波:传播速度,可以在物质中传播。[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5299202.html,] (3)波速变化 在地下33千米C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 在地下2 900千米D处:A波,B波传播速度。 2.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D为。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G为,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组成。 预习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和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为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 成部分。 2、水圈:由地表水体构成的的圈层,始终处于之中。 3、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的总称。其范围是指的底部、的全部和岩石圈的 。 【知识体系建构】 【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了7.0级大地震。结合教材P21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P22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四川雅安地区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 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什么?其研究原理又是什么? (2)当雅安地震发生时,震源中心附近地面的人、附近湖中行船的人和假设恰巧低空飞过震中上空 的飞机上的乘客分别会是什么感觉?为什么? (3)结合图1.25回答,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 么问题?并推测地壳、地幔、外核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

山东省高密市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中国河流湖泊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我国的河流及其特点。 2.明确外流河(区)、内流河(区)的概念,学会分析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3.了解我国湖泊的分类以及分布地区 自主学习案 一.填图练习

1)填出数字代表的山脉和河流: 2)画出主要流域的分水岭 (1)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2)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3)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 二、河流湖泊概况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__________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_)。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___________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段与_________等降水量线接近。 (外流区→东南部→外流河→外流湖→淡水湖→季风区。) (内流区→西北部→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非季风区。) 2.河流特征要素 3、水系形态 (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 (2)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 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 4、水文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的含义: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来分析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 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水平1:了解地震波的含义,地球各圈 层之间的联系。 水平2:识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 据、范围,地震波的分类及特征。 水平3:通过资料归纳地球内部圈层和 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水平4:通过资料,综合分析地球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认识地球圈层结构, 树立关爱地球,保护地球的理念。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地球各圈层的关 系。 地理实践力: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的 影响。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研究方法:地震波在不同□01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概述:根据地震波在地下□02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 03地幔和地核。 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 1.判断正误。

(1)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指的就是地壳。(×) (2)地球内部只有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 2.地壳的平均厚度是( ) A .7千米 B .17千米 C .35千米 D .65千米 答案 B 解析 地壳的厚度不均,平均厚度为17千米。 3.地球最外部圈层是地壳。我们看到很多岩石和土壤(土壤是岩石变化而来的)。岩石圈与地壳存在怎样的包含关系?(可以用图形表示) 提示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概述 (1)分层: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 01生物圈。 (2)关系:三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2.大气圈 (1)含义:是指环绕地球的□ 02气体层。 (2)位置:地球海陆表面以上,□ 032_000~3_000千米的高空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 (3)特征:大气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04减小。 1.判断正误。 (1)地球外部圈层自内向外依次是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 (2)生物圈是非常活跃、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占地球外部圈层的质量比例极高。(×) 2.生物圈存在于( ) A .水圈下层、整个大气圈和岩石圈上层 B .岩石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大气圈上层 C .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D .水圈下层、整个岩石圈和大气圈上层 3.水圈 (1)含义:由地球表层□ 05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2)水体:包括地表水(□06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 07大气水、生物水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