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外膜脂肪与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心外膜脂肪与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心外膜脂肪与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心外膜脂肪与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冠心病的相关护理措施

心内二科业务学习 时间:2012年3月14日主持人:陈芬 地点:心内二科护士长办公室记录人:张令波 参加人员:陈芬、黄屹、彭婕主管护师龚中元、王培、彭继莉、李盛桃、谢莎、郭仙、谢小碧、杨慕峰、曾怡兰、王昊雯、田颖、汪静护师孔信、胡永娟、王茹荟、黄钦、黄盼、贺蓉、尹靖、林倩护士 主题:冠心病相关知识 一、定义 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二、致病原因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和性别(45岁以上的男性,55岁以上或者绝经后的女性),家族史(父兄在55岁以前,母亲/姐妹在65岁前死于心脏病),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高血压,尿糖病,吸烟,超重,肥胖,痛风,不运动,等。 三、发病机制 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如果动脉壁上的斑块形成溃疡或破裂,就会形成血栓,使整个血管血流完全中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冠心病的少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痉挛(血管可以没有粥样硬化),产生变异性心绞痛,如果痉挛超过30分钟,也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1] 四、临床表现 好发群体 1.45岁以上的男性,55岁以上或者绝经后的女性; 2.父兄在55岁以前,母亲/姐妹在65岁前死于心脏病; 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的和伴有高血 压、尿糖病、吸烟、超重、肥胖、痛风、不运动等情况的人群。 五、疾病症状 临床分为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型五个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型,最严重的是心肌梗死和猝死两种类型。 心绞痛是一组由于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所起的症候群: (1)胸部压迫窒息感、闷胀感、剧烈的烧灼样疼痛,一般疼痛持续1-5分钟,偶有长达15分钟,可自行缓解; (2)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前内侧直至小指与无名指; (3)疼痛在心脏负担加重(例如体力活动增加、过度的精神刺激和受寒)时出现,在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数分钟后即可消失; (4)疼痛发作时,可伴有(也可不伴有)虚脱、出汗、呼吸短促、忧虑、心悸、恶心或头晕症状。

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研究进展_王中平

第18卷 第3期2010年 9月 四川解剖学杂志 SICHUAN JOURNAL OF ANAT OMY Vol.18 No.3 September 2010 d oi:10.3969/j.issn.1005-1457.2010.015 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王中平1 刘 凡2 王 玲1 杨雅娟1 1(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邯郸056002) 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邯郸056002) 【摘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成为导致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血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血脂异常通常是指血浆中胆固醇或(和)T G水平升高,近年研究认识到血浆中H DL-C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异常。我国人群血脂代谢异常类型以高T G、低HD L血症为主。冠心病发病与血中L DL-C水平呈正相关,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随着LD L-C水平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及绝对危险上升的趋势及程度与T C相似。血清T G水平轻至中度升高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 血清HD 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成负相关。 【关键词】 血脂代谢;血脂异常;冠心病;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8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1457(2010)03-45-04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Dyslipidemia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 ang Zhongping1 Liu Fan2 Wang Ling1 Yang Yajuan1 1(Hebei Hand an F ir st H ospita l,H an dan056002,Ch ina) 2(Dep artment o f Interna Med icine,The Secon d A f f iliated Hospita l o f H ebei Medical University,Hand an056002,China) 【Abstract】 Co ro nar y hear t disease is the cause o f death in Chine se populatio n.A bno rmal lipid metabo lism is the main pathog ene sis o f co ro na ry ar tery disease,hy per lipidemia caused by the mechanism of athero sclero sis is the re search fo-cus.L ipid diso rders usually refers to the plasma cholesterol or(and)T G level increa sed.Recent studies have reco gnized tha t low er plasma HDL-C is also a blood lipid abnormality.T y pe of lipid me tabo lism in Chine se po pula tion is hig h T G, low H DL hy pe rlipidemia.Coro na ry hear t disease and blo od levels o f L DL-C w as positively cor rela ted.Ho weve r,co ro-nary hea rt disease and H DL-C levels we re neg atively co rrelated.With the increase in L DL-C levels,ischemic heart dis-ease relative risk and abso lute risk o f an upwa rd t rend a nd the deg ree increase.W ith the light to modera te lev els o f ser-um T G gr ammar,Chinese People hav e increased risk of co ro na ry hea rt disease.Se rum H DL-C levels w ere neg atively co rr elated with co ro nary heart disease. 【Key words】 Lipid me tabo lism;Dyslipidemia;Cor onary hear t disea se(CH D);Research prog ress 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成为导致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已证实,血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本文复习近期国内外文献,对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关系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血脂与血脂代谢 血脂是指血液中所含脂类物质的总称,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 ly ceride,TG)、磷脂和游离 作者简介:王中平,主治医师,E-mail:w zp75624@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15324679.html,。脂肪酸(FFA)。血液中的胆固醇和TG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结合成脂蛋白(LP)后,才能溶于血浆进行血脂的转运和代谢。 LP采用超速离心电泳的方法可分为乳糜微粒(chylo micro 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 w den-sity lipo pro tein,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 tein,I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 h den-sity lipoprotein,H DL),此外,还有一种脂蛋白称为脂蛋白(a)[liporo tein(a),LP(a)]。Lp(a)是利用免疫方法发现的一类特殊的脂蛋白。Lp(a)的脂质成

经超声测量的内脏脂肪及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对代谢综合征的诊断预测价值

经超声测量的内脏脂肪及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对代谢综合征的诊断 预测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内脏脂肪厚度(V AT )和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AT)对代谢综合征(MS)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对2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健康体检对象进行腰围、空腹血生化测定并用超声测量V AT、EAT。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MS 标准,分为MS组和非MS组,用SPSS1 2.0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男女V AT 在MS组均高于非MS组(P<0.01),而EAT在男性MS组高于非MS组( P <0.05),女性则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无论男女V AT和EAT均和腰围成正相关。经年龄、性别、腰围调整后,V AT和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成正相关,和胰岛素敏感指数成负相关;EAT和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成正相关, 和胰岛素敏感指数成负相关。经超声测量的V AT、EAT 诊断M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男性为0.74、0.73,女性为0.79、0.63,诊断切点值分别为男性为43.5mm、5.53mm,女性为23.8mm、7.95mm。两种方法ROC曲线下面积比较,无论男女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由超声测量的V AT、EAT均可作为内脏型肥胖简便、可靠和实用的评价指标,和MS关系密切,可作为MS患者无创的协同诊断方法之一。 [关键词]超声检查;内脏脂肪厚度;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代谢综合征;ROC曲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肥胖、糖、脂肪代谢紊乱和高血压集为一体的代谢综合征(MS)发病率急剧升高,由MS导致的心血管损害也明显增多。不同部位脂肪在参与机体的代谢作用有所差异,而内脏型肥胖在MS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1],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颁布的MS标准强调内脏型肥胖为MS诊断的前提。CT和核磁共振(MRI)是目前公认的内脏脂肪测量的方法,但CT和MRI扫描耗时耗费,CT要暴露于射线之下,因此需要简单易行和实用的方法来评价内脏型肥胖。国外的研究[1,2]证实经超声测量的内脏脂肪厚度(V AT)、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A T)和CT、MRI的测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评价内脏型肥胖,但经超声测量的EAT和V AT和MS的关系尚需进一步证实。本研究通过超声检测V AT、EAT,利用ROC 曲线探讨其对MS的诊断预测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选病例为我院健康体检人群,排除妊娠、内分泌疾病如柯兴氏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和体检前3个月体重减轻大于/等于3公斤者。共210例,年龄23~84(平均46.3±11.6)岁。其中符合MS的65例,男45例,女20例,平均年龄(49.9±11.3)岁;非MS组145例,男97例,女48例,平均年龄(44.6±11.5)岁。MS的诊断按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颁布的新的全球性MS标准[3]。

心绞痛临床路径表单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20.1/20.9)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4天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到达心内科时间:年月日时分 时间住院第1天(0—30分钟)住院第2/3天(术前准备) 主要诊疗活动□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病情的评价,交待病情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制订诊疗方案 评估尽早血运重建治疗或保守治疗的适应 症和禁忌症,立即口服阿斯匹林及氯吡格 雷(有禁忌除外) □开始常规治疗 □日常查房,完成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冠脉造影和支架置入 方案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复查异常的检验结果 □向家属及病人交待冠脉造影和介入手术风 险,签署知情同意书、授权委托书(必要 时) □检查抗血小板药物剂量 □PCI术前准备,术前医嘱 □术者术前看病人,确认手术指征、禁忌证, 决定是否手术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心内五科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I级护理或特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陪人一名 □卧床 □持续心电、血压监测 □低流量吸氧 □低分子肝素 □肠溶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联 □β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 □ACEI/ARB □钙拮抗剂 □调脂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 □通便药 □镇静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 □静脉用药单硝酸异山梨酯 □其他静脉用药其他疾病的相关药物治疗 临时医嘱: □阿斯匹林0.3g+氯吡格雷0.3g(入院30分 钟内) □血常规+凝血常规 □尿常规 □大便常规+潜血 □急诊生化 □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 长期医嘱: 心内五科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I级护理或特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陪人一名 □卧床 □持续心电、血压监测 □低流量吸氧 □低分子肝素 □肠溶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联 □β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 □ACEI/ARB □钙拮抗剂 □调脂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 □通便药 □安定类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 □静脉用药单硝酸异山梨酯 □其他静脉用药 □其他疾病的相关药物治疗 临时医嘱: □拟明日行冠脉造影+支架置入术 □明早禁食水 □备皮 □造影剂皮试

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陈纪言 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在世界上属于冠心病低发区。根据MONICA研究资料表明,在26个被监测国家中,我国冠心病死亡率除日本外属最低。但是,我国冠心病发病趋势并不容乐观。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冠心病人也逐年增多。在一些城市已成为常见病。所以,在我国积极进行冠心病的预防,掌握冠心病的现代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十分重要。 一. 冠心病的诊断 冠心病是我国误诊率最高的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冠心病误诊率高达30~40%,部分基层医院误诊率高达50%,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不必要的医疗开支。与此同时,不少的冠心病人被漏诊。 (一). 我国冠心病误诊率、漏诊率高的主要原因有: 1.没有可操作性冠心病诊断指引。 2.概念模糊不清,如“隐性冠心病”、“早期冠心病”等。 3.臆测性诊断,仅根据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仅根据患者胸闷症状、或根 据病人出现心律失常如房颤、早搏等,就轻率的诊断为冠心病。 4.对负荷实验重视不够,临床应用不够普及,每年进行负荷实验例数不多,却 有大量病人诊断为冠心病。 5.放射核素心肌扫描假阳性率较国外资料高,需总结经验。 6.冠脉造影普及率低。 (二). 冠心病诊断应根据: 1.详细病史询问; 2.心脏负荷实验; 3.危险因素分析; 4.临床综合分析判断。 5.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进行冠心病诊断时应强调综合分析,如活动平板运动实验对拟诊为心绞痛者,其特异性为70~75%,敏感性为85~90%。但如果结合病史,患者为典型心绞痛者,运动实验特异性高达90%;而不典型心绞痛者,特异性仅为50%。绝经前女性活动平板假阳性率高,可达60~70%,应予重视。 (三). 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高质量的影象可清楚分辨小致 1.0mm的血管。由于冠脉造影技术已非常成熟,安全性高,并发症低,不但使诊断明确,且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 冠心病是心血管常见病,其病死率高,危及人们生命健康。临床治疗冠心病有多种方法及手段,其中介入治疗较为常见,其具操作简单、微创、恢复快等优点,于紧急情况下可达到快速重建、开通血管的目的。本文就冠心病介入治疗分析其目前现状,并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标签: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其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狭窄、堵塞或痉挛所致心肌缺血或坏死引起的心脏病[1]。自1997年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后,其标志冠心病进入介入治疗的时代,冠心病以提高心肌血流灌注、开通冠状动脉管腔为治疗原则,有效提高疗效,减少冠心病病死风险[2]。本文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作如下简要分析。 1 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分析 1.1 血管介入治疗 对于冠心病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临床医生利用自身所学到的血管解剖知识,采用1~2 mm穿刺针,经人体表浅动脉行穿刺进入血管系统,通过血管造影机引导,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部位,经导管注入造影剂后可呈现血管情况,于血管内治疗患者病灶。祝瑜[3]研究指出,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经股、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显著,且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 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近年来,PTCA手术不断完善,手术适应症扩大,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基本方法。在PTCA手术基础上,有许多新的介入技术兴起,其中有一部分已广泛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疗效良好,主要为以下几种: 1.2.1 溶栓治疗 经冠状动脉注入溶栓剂,如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可用于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促使心肌血流恢复灌注,缩小病灶梗死范围,减小患者死亡率[4]。 1.2.2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采用金属支架在病变血管内壁支撑,以向外扩张塌陷或狭窄血管壁。置入支架后,新生内皮细胞可覆盖支架外表,最终将支架全包于血管壁内,血管保持支撑开放状态。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是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极大进步,其可保护复杂冠状动脉解剖患者安全,适用于预示急性冠状动脉阻塞的危险患者[5-6]。

女性绝经后易患冠心病

女性绝经后易患冠心病 女人一旦到了绝经期之后,身体内的雌性激素水平就会急剧下降,这样就会导致女性的心血管系统失去了保护伞,心脏血管缺乏缓冲适应时间,所以此时女性的心脏血管病的发生率就急剧增加。专家提醒说,女性在这个时间做好对冠心病的预防措施非常关键。 专家表示,如果想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条件,就要创造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品质,优质的生活方式是让女性远离疾病的首要条件。年纪大的女性朋友在日常饮食口味上要保持清淡,适当的补充多一点的营养,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要避免一些例如豪饮抽烟和会使自己极度悲痛忧虑的事情发生。 另一方面,女性在绝经之前大多数是因为雌激素的“保护机制”在发挥作用,即使有了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危急致病因素,也并不轻易患病。但绝经之后这种“保护机制”就会消逝,那些致病因素的危害就展现出来了。绝经期后体质变弱,增加了女性的患病几率以及患病速度,患病后的危急性也相对增高。想要避开这些致病因素产生的后果,专家建议女性在绝经以后定期做体检,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的检查,以便早发现问题,及早治疗。 女性绝经期后每年应检查心脏预防冠心病 女性在绝经前,患冠心病的风险的确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的患病几率会逐渐增加,不断接近男性,到老年时,甚至会后来居上。女性在绝经期后,应该增加对冠心病的筛查,每年应做心电图检查和心脏B超,当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女性在50岁以前患冠心病发病少于男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1/10。而绝经期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与男性接近。这提示女性心血管保护作用得益于女性的雌激素。葛均波说,雌激素不仅可以提高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增加血中好的胆固醇、降低坏胆固醇,还会使得血管不容易硬化、阻塞。 而在绝经期以后,身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陡然下降,女性心血管系统失去了保护伞,心脏血管缺乏缓冲适应力,所以冠心病的发生率就急剧增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绝经后女性化冠心病的发病率约比绝经前上升了4倍。因而,步入绝经期的女性,特别要注意预防冠心病。 不过,值得提醒的是,女性绝经期一般在45-52岁,步入绝经期后,从未确诊过冠心病的女性,容易把自己的不适症状当作更年期的现象,例如胸口闷、走路喘、心脏怦怦跳,从而放松了警惕。而且大多数女性也会认为绝经期之后会有情绪上的烦躁不安,反而不会认为是心脏病的原因。 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症状与男性不一样,女性患者通常不太典型,主要表现为主诉多,实际做检查发现的问题却很少,因此会干扰医生对于真正女性冠心病病人的诊断,延误了冠心病早期治疗的时机。因而,建议步入绝经期的女性,每年要做心电图检查和心脏B超进行冠心病的筛查。 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出,在美国三分之二的女人猝死是因为冠心病,男人则约一半。所以,对女人来说,预防更重要。当然,预防心脏病没有诀窍,牢记心血管健康十六字:“心理平衡、适量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另外,绝经期的女性,可以在妇产科医生或相关专家的指导下,适当补充一些雌激素。

早发冠心病的研究现状

早发冠心病的研究现状 摘要: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脉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按照年龄可分为早发冠心病(PCAD)及晚发冠心病(LCAD)。早发冠心病(PCAD)(指冠心病的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早发冠心病的文献研究整理,按照早发冠心病的病理研究、临床表现、冠脉造影及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归纳PCAD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早发冠心病现状研究冠脉造影症状危险因素 男性发生冠心病年龄不大于55岁者和女性发病年龄不超过65岁者的,称为早发冠心病,其余则称为晚发冠心病[1]。研究表明〔2,3〕,PCAD并不少见,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早或病程发展迅速,值得引起重视。现关于早发冠心病的综述如下: 1.早发冠心病病理学研究:早发冠心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含有脂质泡沫细胞,称为软斑块。人体发生PCAD后,软斑块会迅速的恶化,容易破裂,从而诱发形成冠状动脉血栓。PCAD患者表现的临床症状不具有特殊性,起病较急,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尤其是心肌梗死,临床中的死亡率极高。 2.早发冠心病冠脉造影研究:目前研究已证实不同民族、年龄、性别合并不同相关危险因素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不相同。郭世燕等(4)研究认为PCAD患者中各民族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大致相同。早发冠心病多累及前降支,然而不同民族的主要累及血管不同,汉族以前降支病变为主,其次为右冠脉及回旋支,左主干受累较少;回族以左主干及右冠脉病变为主,其次为回旋支;维吾尔族则以回旋支病变为主,其次为右冠脉,左主干及前降支受累情况较少;哈萨克族以回旋支及右冠脉病变为主,其次为前降支,左主干受累较少。早发冠心病组发病时越年轻,病变发生在左前降支的比例越高。陈忠(5)等认为40 岁以下组单支血管病变比例明显高于40~55 岁组。随着年龄增加,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比例增加,两支以上血管病变比例明显增加。韩晓穗等(6)通过冠脉造影证实早发组以单支病变为多,多累及前降支,而侧枝循环少。病变范围小,而老年病人则多为多支病变,弥漫分布。无论早发组还是对照组,前降支都是最多受累血管;这可能与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动力特点有关,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病变进一步

MPV、FIB、UA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及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5, 5, 89-94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15324679.html,/journal/ac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15324679.html,/10.12677/acm.2015.52016 Progres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 of MPV, FIB, UA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i Jia1,2, Zhiyue Liu3*, Xiuli Du2 1Profession of Pathophysiology,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2Bayannaoer Hospital, Bayannaoer Inner Mongolia 3Pathology, Pathophysi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Email: jiameimei2000@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15324679.html,, *liuleap@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15324679.html, Received: May 25th, 2015; accepted: Jun. 15th, 2015; published: Jun. 19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1532467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it is a disease caus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in addition to main risk factors,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mean platelet volume, fibrinogen and uric aci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an platelet volume is a biological indicator of platelet activation, fibrinogen is an important clotting factor, uric acid is an important inflammatory cyto-kines, through different mechanisms result in thrombosi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Combined detection of three indicators, it is possible to improve its predictive value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lesion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 of mean platelet volume, fi-brinogen, uric acid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Key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an Platelet Volume, Fibrinogen, Uric Acid, Prediction MPV、FIB、UA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及研究进展 贾梅1,2,刘志跃3*,杜秀丽2 *通讯作者。

冠心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15324679.html, 冠心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赵玺睿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 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各种方法均有各自优缺点,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的症状对症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次数,保证用药安全性。本文就近年有关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一级预防;二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4-0279-02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1】。目前心血管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为死亡例数居各疾病之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2】。本文将结合既往冠心病的诊断治疗策略和国内外最新临床试验结果和相关指南,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对冠心病的治疗用药策略进行总结,进而降低我国冠心病的死亡率。 1 冠心病的现状 根据WHO冠心病分型可以分为五型: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国际上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以脑力劳动者居多,是工业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已成为欧美国家最多见的病种。在我国【3】,心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最新的文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約为 100.86/10万,农村居民为98.68/10万,与2012年(分别为93.17/10万,68.62/10万)相比明显提高。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现了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压,血清等,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研究发现更多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有关成分、代谢相关因子、炎症相关因子、基因多态性和心理因素【4】。 2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5-7】 2.1减轻症状及改善缺血的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和钙拮抗剂等。 2.1.1β受体阻滞剂

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路径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 120.0/20.1/20.9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曰标准住院日7-14天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到达急诊科时间:年月日时分时 间 到达急诊科(0 —10分钟)到达急诊科(0—30分钟) 主要诊疗活动□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描记“18导联”心电图,评价初始18导联心电图 □明确诊断,立即口服阿斯匹林及氯吡格雷(有禁忌除 外) □开始常规治疗(参见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常 规治疗) □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急会诊 □迅速危险分层,评估尽早血运重建治疗或保守治疗的 适应症和禁忌症 □确定急诊冠脉造影及血运重建(直接PCI和急 诊CABG治疗方案 □对于在急诊科未行早期有创治疗者,尽快将患者转入 CCU1续治疗,再次评估早期血运重建的必要性及风险 重 占八、、 医 嘱长期医嘱: □重症监护 □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等 □吸氧 临时医嘱: □描记“18导联”心电图,胸片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 □血常规 □尿常规 □便常规+潜血 □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 □凝血功能 □感染性疾病筛查 □建立静脉通道 □其他特殊医嘱 长期医嘱: □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 一级护理或特级护理 □记24小时出入量 □卧床 □重症监护(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等) □吸氧 □镇静止痛:吗啡(酌情) □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主□协助患者或其家属完成急诊挂号、交费和办理□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 一、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心肌病(由缺血性功能障碍及冬眠心肌所致的心力衰竭,广泛心肌纤维化,多次心肌梗死单独或联合产生的症状),不包括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 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冠心病》(陈在嘉高润霖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Bround心脏病学》(陈灏珠译第十版)相关章节。 1临床症状:心绞痛,劳累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有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晚期可有外周水肿和腹胀等症状。 2体征:查体可见颈静脉充盈,肺部啰音,心界扩大,外周水肿,多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奔马律。 3辅助检查: ECG: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室早、房颤,同时常有ST-T 异常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 X线:左室或全心扩大,肺淤血,间质水肿,肺泡性肺

水肿或胸膜渗出。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左室舒张末径增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还可见右室增大和心包积液。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室壁运动障碍及射血分数的下降。可检测到存活的冬眠心肌。 心导管检查:冠脉造影可见冠脉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几乎100%累及前降支),左心室造影可见左心室增大,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射血分数下降及二尖瓣反流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 2.除外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血气分析、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冠心病

冠心病 冠心病(guān xīn bìng),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 一、目前研究成果 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 1、年龄与性别: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 2、高脂血症:除年龄外,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最重要预测因素。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LDLC水平每升高1%,则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3%.甘油三脂(TG)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往往伴有低HDLC和糖耐量异常,后两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3、高血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收缩期血压比舒张期血压更能预测冠心病事件.140-149mmhg的收缩期血压比90-94mmhg的舒张期血压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 4、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唯一最可避免的死亡原因。冠心病与吸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用量-反应关系。 5、糖尿病:冠心病是未成年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死因,冠心病占糖尿病病人所有死亡原因和住院率的近80%。 6、肥胖症:已明确为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可增加冠心病死亡率。肥胖被定义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平方(m2))在男性>=27.8,女性>=27.3.BMI与TC,TG增高,HDL-C下降呈正相关。 7、久坐生活方式:不爱运动的人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危险性将翻一倍。 8、尚有遗传,饮酒,环境因素等。 疾病自测:冠心病自测心肌梗塞型冠心病自测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的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特别是肌壁外冠状动脉支的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近侧段之所以好发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它比所有器官动脉都靠近心室,因而承受最大的收缩压撞击。再者,冠状动脉血管树由于心脏的形状而有多数方向改变,因此亦承受较大的血流剪应力。 好发部位:据我国6352例尸检统计,病变的总检出率、狭窄检出率和平均级别均以前降支最高,其余依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

女性冠心病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女性冠心病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目的分析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征,了解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研究进展。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别基于男性和女性展开对照研究与分析。结果女性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机率更大,闭经后发病率明显提升,并且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差,从整体上来看生存率比较低。结论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征较为明显,就诊时危险因素多、病情重,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标签:女性;冠心病;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女性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每年世界上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女性都多于男性,在过去的多年中男性冠心病病死率明显下降,但是女性却并未得到充分关注。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2/3的女性猝死患者均死于未曾发现的冠心病[1]。随着近年来女性冠心病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冠心病的发生方面女性与男性有着不同的特点,下面主要从女性角度探析冠心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男86例,女44例,男性占66.2%,女性占33.8%,其中男性年龄33~81岁,平均年龄(56.21±1.22),女性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59.11±3.12)岁,男性超过60岁患者占总数的66.23%,女性占71.43%。男性组、女性组患者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利用回顾分析的方式比较男性组、女性组基线资料、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心电图、血糖血脂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两组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女性患者发病年龄大于男性,吸烟率低于男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男性,心绞痛发病率高于男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低于男性,上述两种疾病病死率高于

胸痹心痛病临床路径(住院)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2012年)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或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我科2012年《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诊疗常规》。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 (1)气虚血瘀证 (2)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4)痰阻血瘀证 (5)气虚气滞、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证(伏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l.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冠心病防治知识

冠心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城市多于农村,平均患病率约为6.49%,而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冠心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因此,21世纪我国面临心血管疾病的挑战,能否扼制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关键在于预防。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冠心病是多因素的疾病,为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1)年龄: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2)性别:在我国,男女比例约为2∶1。但女性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 LDL水平升高,女性冠心病

发病率明显上升,有资料表明,6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 (3)职业:脑力劳动者大于体力劳动者,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患病; (4)饮食:常进食较高热量的饮食、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者易患本病。同时,食量大也易患本病; (5)血脂:由于遗传因素,或脂肪摄入过多,或脂质代谢紊乱而致血脂异常者,易患本病; (6)血压: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人患本病者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 (7)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成正比; (8)肥胖:肥胖者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 (9)糖尿病: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本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 在以上因素中,血压过高、体重超标、胆固醇过高或过低是导致冠心病的最危险因素。 三、冠心病的防治 (一)、一般防治 主要包括饮食、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戒断不良嗜好和相应的药物治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