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任蒙散文的审美境界

任蒙散文的审美境界

任蒙散文的审美境界
任蒙散文的审美境界

任蒙散文的审美境界

黄叶斌

近些年来,任蒙的文化散文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而引起文学批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人们把他誉为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散文领域的开拓者、文学高地的殉道者、文化布道的领军者,对任蒙创作成就的类似定位,在我看来都不会与其创作实绩相差太远,至少任蒙是正在逼近那个令人仰望的高度的。我以为,他的作品所散发出的艺术感召力和感染力,正不断显示出他在审美性和思想性、文化性和启蒙性的结合方面所做的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和贡献。根据越来越多地来自理论界和读者层面的评说与首肯,可以断定任蒙已经跻身于中国散文创作的“旗手”行列之中,并且以散文大家的丰硕成果和文化风度赢得读者的称赞和效法。他的作品接连获得全国性散文大奖(如“首届全国孙犁散文奖唯一大奖”和“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并且得到很高的评价,从一个重要侧面证实了社会对任蒙散文艺术成就的认同。

这里,笔者对任蒙散文只能作一次粗略的扫描,主要从文本的思想性、诗意性和在场感的三个方面的特色进行一次大致的解读和审美猜想。

一、强烈的批判精神与深刻的哲性思辨

任蒙散文凸现的理性审视与哲学思辨,使读者在接受文化信息的过程中获取一种思想冲击波的震撼和启迪。审美主体的文化理念、文化内蕴和文化情趣,一般在文本语言的描述和情感的宣泄中自然地流露或暗示出来,并且成为散文具有审美价值和思想底蕴的重要评判标准,是文章的核心或灵魂。现代散文园地里许多被誉为“美文”的散文,在文采上的确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在思想性上却未免显得苍白和肤浅,不能唤起读者的思索,不能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思想启迪,其审美意义自然也就要大打折扣。而任蒙在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中,越来越注重以其鲜明的人文关怀、文化担当和批判意识,注入作品的思想重量,努力为当代文学史在思想高地上增添亮色。

在对客观事物和人文景观的审视中萌生出独到的主体审美意识,再于具象和想象的联想中形成丰满的理性思考的成果,这也许是任蒙作为一位思想者的文学审美发现与实践的过程。如在《草堂朝圣》中,作者简略地对武侯祠和杜甫草堂作了某种历史对应,但对草堂的遥想却充满着敬仰之情,它“把你的心灵留在那里,让你一步步地走进它。一旦你真的能够走进它,走进伟大的诗人,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匍匐下去,那丰厚的文化内蕴和永不熄灭的力量令你的心灵颤抖不已”。同时,作者将杜甫与李白、白居易等唐代诗歌巨星进行比较,然后故设一个疑问:“在中国古代巨星闪烁的诗歌天空,为何唯有杜甫身后拥有这等规模、这等影响的纪念性建筑,享尽如此哀荣?”他以这个设问引导读者思索,大家就会被他领入一个思辨课题,即如何认识杜甫作品的文学意义与历史意义。接下来,作者在考察了“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和艺术上的成功者”的历史必然之后,终于为诗圣杜甫写下了一段足可作为其永久“墓志铭”的文字:“他以自己的全部生命,自塑了一个集知识分子的可贵良知与儒家文化精神于一体的大师形象,成为几千年间不可多得的精神象征。草堂,就是这样一座精神的圣殿!”这种理性思考几乎贯穿全文,任蒙从更深的层面为我们诠释了杜甫诗歌价值以外的精神遗产、杜甫身后的人文精神传承与现实意义等等。这肯定不是一种通常意义的游记,任蒙将学术性的考察、文学性的描述和思想性的申论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是一种大文化、大手笔、大意境的书写,因而给予读者的启示当然是深层次、多角度的。

将人文关怀融入对客观事物和历史真相的追寻中,将批判意识融入对既有定论和世俗偏见的质疑中,将哲学思辨运用于对美学对象的诘问中,是任蒙散文的思想力量和文化内蕴形成的主因。比如,尽人皆知的长城,在任蒙看来不过是一个民族的统治者垒筑的一道围墙,正如故宫是一个显示帝王安稳舒适显赫生活的院落一样。作为一道风景和一笔遗产、一座丰碑和一种象征,曾经有人以此嘲笑先人,嘲笑自己的民族。对此,作者严正地反驳:“无论怎样,长城不是一个民族的笑柄。相反,可笑的恰是把一段漫长而悲壮的历史当做笑柄的‘高论’”。在任蒙的文化散文中,他对许多千年无语的古遗址作出过类似的思辨与“正名”。其实,到了现代社会,长城的实际效用和军事价值(除了文物价值、旅游价值和史学研究价值以外)已经基本消弭,更多的是一种意义符号罢了。正是这样,处于创作状态下的任蒙,其思绪在历史的纵深处来回驰骋,在有形的“围墙”和无形的“围墙”中反复突围。

任蒙在近十多年里致力于文化散文创作,先后创作了一批历史题材的作品,对于李自成、白居易、李白、苏轼、黄庭坚、秦始皇和王昭君等诸多历史人物作出了自己的文化评判,当然不是固守既有的学术评价,而是必有自己的思考,能够从新的角度提出某种质疑、追问与反诘,其新论也就在破中而立了。因此,一些能够表现优秀散文家智慧的“格言警句”,也在他散文的字里行间随手可以拈来。有些句子读来,确能让人感受到某种阅读的温暖与满足,感受到哲性的睿智与思想的光芒,确能让人生发出仰望之情。——“历史把一个巨大悲剧的结局安排在这里,让李自成命断于一帮乡勇的手中,这是他的不幸,但对这座大山来说,却是莫大的哀荣。”(《悲壮的九宫山》)作者竟从大山的自然角度,对“荒谬的封建历史遗留给我们的荒谬”发出了一种人们不曾想到过的深切慨叹。

——“漫长的时间使腐朽化作了神奇,而我们通过神奇更透彻地看到了腐朽。”(《放映马王堆》)这是作者以其历史哲学的深邃目光,对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意义作出的一种辩证评价。

——“斜塔反次为主,并且成了一座城市的标志,是因为它的病态。它倾斜欲坠的姿势拖延得越久,便愈能创造奇迹,便愈能使人惊叹。”(《手撑斜塔》)从这种视角来反思人文景观美学价值的作品,我们能够读到多少呢?

——“事实上,在匈汉和睦中起根本作用的不是(也不可能是)公主外嫁。联姻只是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宣告结盟或归附和体现友好。能否实现友好,关键还在于双方政治和外交方略是否正确。”(《历史深处的昭君背影》)作者所以能够对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作出这种评判,所需要的当然不只是一种冷静与客观。

——“战胜者为了文明,而采取了极不文明的手段。战争疯狂地摧毁文明,但它却以疯狂的方式保存了这份文明。”(《走进卢浮宫》)这是作者对人类文明成果悖论的一种反证。

——“每一个王朝在它们建立的那天,就预示了它们的覆灭。……绿林,成了封建历史无法走完的里程标记,成了封建统治无法摆脱的怪圈轮回的一种最可怕、最醒目的转折符号。”(《绿林之光》)这是作者对漫长封建时代“绿林现象”周而复始的历史规律的一种总结式的解析。

——“在君权世袭的极端专制社会体系里,所谓兼济天下,不过是虚幻的社会理想和孤独的良知表白。”(《伊河岸边的那条小径》)这是作者对具有双重人格白居易的一种悲喜剧命运的深刻揭示。

——“茫茫大漠上崛起这么一个王国,如果从具体的历史背景看,它是宋代王室重文抑武、军事上软弱导致的恶果;但如果将其置于整个封建体制的背景下,它不过是封建武装割据现象的一次寻常表现。”(《遥望远去的神秘王朝》)这是作者对西夏王国兴亡历史的一种感叹,也是作者历史观中所具的开阔视野的又一次展现。

——“那一刻,我越打量,越觉得泰山像个被层层缠裹的病夫。泰山伤痕累累地带给今天的许多古董、故事和历史痕迹,由于浸透过漫长的时光,使人们无法否认它们的文化价值。但是,无论是从自然审美的视角,还是从文化演变的视角看,泰山在其几十个世纪的所谓荣

耀历史中堆积起来的不过是一处深蕴着悲剧意义的荒诞文化。”(《辨识泰山》)这是作者打破泰山头上的神圣光圈,从深刻的历史批判角度对其作出的文化解读。——“它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革命,也是一次最让人遗憾的革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导师遗言明白如话,却包含了他宏大的政治理想,让我们足足读了几十年还似懂非懂.”(《江城的辛亥秋夜》)这是作者在他为纪念辛亥百年而创作的长篇散文中,对那场伟大革命所进行的一次理性回望。

通过以上列举的实例不难看出,任蒙散文中理性思辨的张力,主要源于作者深刻的人文反思和强烈的批判意识。而批判意识的确立,不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漠视和反感,恰恰需要的是作者对丰厚的历史文化保持一种敬畏与虔诚,需要作者对历史文化具备不解的情结。正如任蒙所说:“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散文,不是为了文化普及,而是通过文学手段去引导读者对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保持敬畏之心,去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去辨识和抵制历史文化中种种反文明、反民主的消极意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去唤起一种文化觉醒。因此,文化散文是以文学形式做的一种文化提炼、文化筛选的工作。”

二、丰富的表现手法与深厚的诗质内涵

散文诗意的营造,使读者在诗情画意般的文字海洋中遨游,能够享受到一种审美快感。

诗意眼光,也就是一种人文的视野,一种参照的角度,一种坐标的选择。任蒙早年以诗人的身份享誉文坛,且在诗歌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因此,他的散文作品不乏以诗意眼光表现出的文化情趣与艺术韵味,写景的篇章自不待说,即使是他的历史散文,也时时在文字的空灵与飘逸中展示出一种老庄寓言的古风神韵。

任蒙散文的诗意营造大概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对客观事物对象的感性认识和情感展露,抓住其典型意象或画面的特征进行描摹、联想、想象和渲染,以写意或写实的手法表达一种臧否评价。如在《泸定桥遐思》一文中,通过对早晨的宁静、稀疏的游人、弥漫的雨雾、清凉的空气、静卧的铁索桥、湍急的河水等意象的素描,将今天的深山峡谷原生态的静美和壮观与往日的红军勇士抢占铁索桥的激战和惊险形成对比,使读者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怀念与震撼的效应。又如对长江三峡的描述,以少年之旅的探索和艰难、壮年之路的沉稳和庄严来比喻三峡气势的变化,讴歌一种奋斗的执著和征服的威力:“撞击。咬噬。那浪舌不是柔软的,每撞击一次,都伴有一次坚硬的舔磨。层层坚岩无不被浪舌舔穿。”作者笔下这种浪涛的神力何尝不是一种人格的礼赞?

二是以通感、移情、象征、借代、拟人、映衬、比喻和夸张等丰富的表现手法,对审美对象进行诗意形象的描绘、诗质内涵的提炼和诗学境界的开拓。比如,同样是写白云,它在川藏高原上是“像鱼群闲游在大洋的海沟里,又像鹤群在巨大的天笼中来回漫游。白云飘累了,就一动不动地紧贴在山体上,把群山装扮成一块块黑白相间、晶莹剔透的碧玉”;而在滇西高原上是“白云在蓝蓝的天幕上悠然自在地游移变幻,做着各种图案的游戏……它游戏够了,便扯出一片片飞絮,很随意地晾在天上,晾在远远的山峰上,把天空衬托得更蓝”;而庐山的云海生活,使作者“领略了另一个人间的静谧、飘渺、幽空和柔润”。同一种景物的描写和感受,完全依凭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转换而表达出不同的感知与情愫,是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的结果,更是作者心灵的透明和敏锐眼光的捕捉使然。

三是以主动参与和角色融汇的主体意识、以心灵与自然的对语方式、以独到的观察视角和内心体悟,为文本的诗意美感留下耐人寻味的画外音。行走在滇西高原,任蒙对那里的河流也作了细致的观察。在《永恒的石头》中,他写道:“我轻轻地走进河边,拾起一片青石,十分虔诚地敲击了两下,终于听见了那久远的声音:地未老,天未荒。接着又加重敲击了一下,那声音更加悠远而凝重:石头永恒!”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与情感交流,在细节安排

上的独具匠心,难道不是一种人文情趣和美学意蕴的张扬吗?

还有,在《清晨,叩谢天一阁》一文中,文章结尾处有一段意味深长的神来之笔:作者告别之际,看见院落出口的屋檐下有一组身着长袍马褂的清末绅士和西装革履的洋人围坐于麻将桌旁的铜雕,因为三缺一,于是就“饶有兴致为几位冰冷的古人凑了个‘角’,拍了最后一张留影”。这幅画面看似一个闲笔,实际上是作者精心预设的一个阅读“陷阱”。其良苦用意和内化诗意是需要我们慢慢咀嚼消化的——面对范氏家族给中华民族留下的文化财富、文化传奇和文化坚守,我们后人应该怎么取舍呢?

四是在文字的流畅中显示机智,在平实中蕴藏灵动,在对传统的继承中力求创新。如《昏黄午后的明祖陵》、《残阳古兵寨》、《千山夕照的旅程》、《灯山平谷》和《走进春天》、《夏天的清香》、《北欧的秋色》、《冰雪俄罗斯》等篇章,同是游记散文,作者却在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布局和意象的取舍方面各具匠心,让自己的足迹和心灵在清晨、午后、傍晚和夜色的不同地域的时光中穿行,在春夏秋冬的季节里发现自然的瑰宝。从他对标题的精心设计,就可看出作者在内心突破自我和常规的写作情致,就可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在平凡或世俗中发现而描述诗意美的表相,与认识并揭示诗意美的内在意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是在写作表达上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散文的诗意表达,并非要刻意寻求一种文采上的彰显和妖娆,或者致力于语言躯壳的打造和装饰。任蒙散文的诗美内涵,是“将文本内的那种文采的脉动溶进并转化成了一种文本内质的独到寻求”(何炳阳论任蒙散文),是一种人格定位、审美标示以及人文胸襟的集中展示,是一种诗意想象的飘逸、诗性气质的内敛和诗化风格的展露的综合体现。这种诗意的感染和感动,应该是洞箫曲的悠扬,是月光下的浪漫,是踏青时的惬意,是炎热时的清凉,是偶然发现的惊喜;应该是一种文气的交融与文心的和弦。它需要人文精神的长期浸润与创作实践的反复修炼才可能达到这一高度。

三、鲜明的在场意识与成功的现实蓝本

作家在表达生命体验和审美判断时所展示的亲临其境的在场感,不但增强了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传递和发现交流,而且使阅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种近距离对接的亲切感。

阅读任蒙的历史散文,也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在场感”,这种“在场意识”已经形成了他的个性化表达风格,也是他的散文艺术能够俘获读者心灵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表现方式以“穿越”的感觉将我们引入古老的历史现场,为我们再现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读者从中受到震撼。他对历史的审视和叙述,至少不完全是站在今天的时空隔岸观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把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融入对历史对象的观察、描绘、审视、阐释、解读和思辨之中,为揭示其真相和真理的本义与意蕴发出独到的直言。

前几年,散文界有人提出一种名为“在场主义”的写作主张。如果说这种提法真能成为一个创作主张的话,那么早在这种主张问世之前,任蒙已经将这种创作思路融入他的创作实践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他创作的历史散文《围墙》和《放映马王堆》等篇可以证实。并且他曾经多次宣称,写文化散文,作者必须将自己置于某个古代遗址或历史现场去展开描述。他认为,从故纸堆里拎一两个典故,再加上一点自己的感言,这样的文字不具备散文的构成要素,称它们为“文史札记”可能更恰当。

“在场散文”视“在场”为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主张“面向事物本身”,强调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认为散文写作“在场”的唯一路径是介入,介入就是“去蔽”、“揭示”和“展现”。“在场散文”所主张的介入包括:对作家主体的介入,对当下现实的介入,对人类个体生存处境的介入。认为只有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介入,才能去除那些自称为真理的谎言、去除那些制度化语言、意识形态用语、公众意见对作家心灵的遮蔽、对人类个体生存处境的遮蔽、对当下现实的“真实”与“真相”的遮蔽,使散文之笔直接进

入事物内部,与世界的原初经验接触,并通过本真语言呈现出来。在此意义上可以确认:“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

看来,任蒙的散文已经为这种创作理论或主张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现实蓝本。

展现生命体验的在场意识,一直是被读者和批评家看好的散文创作的“秘诀”之一。笔者以为,任蒙散文的烛照光芒和魅力所在,是他对客观表现对象的深度开掘,是以亲近的姿态、楔入的笔力、触摸的方式、再现的手段和穿行的气势游走于字里行间,是一种历史厚重感和现实真实感的交融。

众所周知,再现是与表现相对应的一种行为或动作。表现是对原汁原味的情景或人事的复制与克隆。再现是一种还原的艺术,是一种原本意识的复苏,是一种主观感受与客观事物之间产生的共鸣和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放大或缩小的语言技术。再现的媒介运用及其成功概率取决于作者的知识、见解、情商、智慧和想象力。许多散文家深谙此道,以小说的笔调和超凡的才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形象逼真感人的历史画面,如余秋雨、周涛、余光中、张承志等人。任蒙的文化散文同样如此,并且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前者。比如,他写王昭君出塞时的心情和告别的场面,对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生前奢侈生活画面的“放映”,描写一千八百年前赤壁战场的萧杀与悲壮,以及汪伦与李白千年送别的小调和潭水、二百五十多年前乔家大院的老祖黯然离家走西口的凄凉、古罗马角斗场废墟上的杀人场景、百年前武昌首义暴动前夜意外事件的回放与复活,等等。从内容上看,这类散文的描述客体都是历史人事、山水游记和古老文化,其中包含着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山水与人文的对接。任蒙在写作中,注重以凝视的姿态挖掘深厚的文化沉淀,怀着文化寻根的责任去追问史实的真相、倾注悲悯的情怀去解读过去漫长时代的社会人生。任蒙对史实的开掘和再现,有的是对切实经历的还原,有的是间接想象的创造,其历史的真实感也就借助于这些典型“画面”的显现,生动而立体地鲜活于我们的面前。

任蒙的散文创作实践告诉我们,那些再现的场景和人物是建立在合理想象这个基础上的历史真实,是以历史资料为依托进行的细节刻画,是与文章主题相吻合的再创造。历史现场感的营造和渲染,对于增强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是大有裨益的,对于满足现代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是有很大作用的,当然它也可以给读者带来阅读愉悦。这种“在场感”,也是一种美学意义的营造,是需要艺术功力的。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多种能力,目前的高中教学已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时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尽管如此,高中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因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智育,轻美育的不良现象。在此,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中生开 展审美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开展审美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工作文明程度的重要

标志。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亚里士多德曾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其特殊年龄阶段具有不成熟和可塑性的特点,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审美的误区,存在明显的弱点。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甚至美与丑的标准模糊,产生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有的把“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视为美。第二,过分注重外在美,不善于追求内在素质。认为外表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最时尚,刻意修饰外在服饰,把许多传统的美好东西则视为已经过时了。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1、社会因素。由于目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商品经济大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模糊,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极容易盲目追求一些形形色色的丑恶的东西。2、家庭因素。长期以来,有些家庭缺乏审美教育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审美意识低,缺乏正确的审美教育方式,尤其是“特殊家庭”更容易抹杀孩子的审美萌芽,缺乏爱心,容易丧失以“爱”为美,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良好的审美环境。3、学校因素。虽然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健康成长应伴随宽松的学习环境,受文学、艺术等的熏陶。但高中学校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音、体、

经典的优美散文

经典的优美散文 导读:散文句子优美,令人喜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经典的优美散文吧! 经典的优美散文【1】 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名女高中生因情感纠葛而跳楼自杀,第二天她的男友也从桥上跃入河心,投水自尽…… 花儿还未开放就已枯萎,这样的惨剧发生在还沾着露珠的学生身上,令人震惊不已。他们选择轻生,也许是为了找寻更深刻的情感,但这毕竟只有在来世了。 也曾看到一只蜜蜂从破了的纱窗缝闯进屋内,穿游一周后发现了无兴味,于是又转回去,却撞上了玻璃。它没有放弃,可又反复多次撞上玻璃,折戟而归。我以为它只能被幽禁室内,必死无疑了,没想到它突然停了下来,在玻璃上慢慢爬着,慢慢地摸索着,终于成功找到了进来的口子,顺着缝隙飞了出去。 这一幕不禁让我感叹,一只蜜蜂竟能如此爱惜生命,如此冷静地寻找生命的出口,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却因为一时情感受挫而选择轻生,难道是蜜蜂比人更懂得生命的珍贵? 对于这两名殉情自杀的高中生,我们无意谴责什么,也不能批判什么,有的只是惋惜与哀叹,两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就这样凋谢了,死了他们纵不足惜,但是轻生又能改变什么呢?其实,只要他们能冷静下来,直面那残缺的,不理智的情感,就不会出现上面悲剧的一幕。

如果撞死在玻璃上,外面的世界依旧精彩;现在它飞了出去,外面的世界都成了它的天地。在这自由的天地里无论如何都比死来得鲜活,来得更有意义! 何必因为一次不理智的,甚至残缺的情感而放弃如此珍贵的生命呢? 情感的迷惘,事业的挫折,命运的坎坷……都是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无法放弃的思虑。只有以理想为船楫,以探索为方向,生命之舟才会穿行于俗世之间,畅游于涡流之中而不倾斜,不沉覆,而到达理想的彼岸;只有主动的、积极的、有效的行动,才能撑起生命的晴空,才能收获生命的果实。 来生,来世,那只是子虚乌有,那只是一方尚无返程者的无稽崖。 困境中,请努力寻找生命的出口,好好珍爱今生,因为只有活着才更美丽! 经典的优美散文【2】 在朦胧之中,我睁开了眼睛,迎接我的却是无尽黑暗。我想挪动一下身体,却发现我一点也不能动弹。现在我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我是一枚种子。 在土地妈妈舒适的怀抱中无聊的呆了两天后,我决定做些什么。心里的声音不断地对我说:“发芽!发芽!”于是我使出了浑身的劲,努力吸收水分,终于,我在某天早晨钻出了地面,即使只是几厘米的草芽也令我激动不已。然而命运却捉弄了我,我并没有和想象中那温

散文诗意境

散文诗意境 写散文诗不难,但是,能写出好的散文诗却非常难。散文诗的作者既要懂得写诗,又要懂得写散文。诗和散文的特点都要了解和掌握。诗的音节、对仗、格律和诗的凝练,虽说未必深入钻研,但诗的情绪、诗的跳跃节奏、诗的凝聚概括,这些都是散文诗本身形式所必须的。另外,还要谙练散文的抒情和议论,把散文中的这些因素和特点汲取到散文诗中来,使得散文和诗的特点自然有机地揉和到散文诗中,这就是写散文诗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除此之外,无捷径可走。在优秀散文诗中,艺术手法凝重、婉约而显阴柔之美,其文偏重于诗;艺术手法明快、坦直而具阳刚之美,文则偏重于散文;又因它既不是诗也不是散文,而是诗和散文两者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文体。其次,是散文诗的文体。大概可分为:哲理(寓言)体、抒情体、叙述体。哲理寓言体有运用寓言对话形式来写散文诗,通俗、活泼,寓言有深刻的比喻,思想性强,可防止空泛。抒情体写作形式多样,是通过一个情景、一个事物侧面或侧面的一个点、一个片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抒情散文的不同在于它的跳跃性、片断性,是一个独立的点、独立的片断。由于是抒情散文诗,其情感、情调、意境、想象、幻觉主观成份浓郁,通体显隐约含蓄。抒情散文诗愈有作家独特的个性,感情就愈深刻真挚动人。此类散文诗如果解决不好与时代、实际生活相结合问题,一是情感不够而显得苍白无物,或主旨不明无积极意义;二是散文诗写得看不懂,或把情感隐藏起来,或写出自己也说不清楚的莫名其妙的东西,还自觉高超“朦胧”。我们说艺术的比喻、含蓄、隐约,要通过感情的形象表达,这才是艺术的技巧,与那些看不懂说不明的东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叙述体散文诗是把叙述的景物、人事放在第一位,客观通过描绘一定场景、片断的情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特点是明朗、粗犷、结合现实较紧。生活气息浓。初学写作者从叙述体入手,以此为基础藉以情感抒发,再上升到一定哲理。此类散文诗一要防止情景事物停留表面描述而发掘不深;二要防止就事论事。以上三种文体有时是互相交替的,哲理、抒情、叙事融为一体也常见。再次,谈谈散文诗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和统帅,决不能忽视散文诗的思想性。有人甚至名家也说过散文诗不可能反映大的主题思想,这是误区。散文诗如果只是短小,起一种“生活中的小摆设”的作用,那么,散文诗就走进了一条狭小的死胡同,也就没有强大的生命力。事实并非如此,近些年来散文诗的创作者在形式上、内容上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和突破,反映重大深刻主题的优秀散文诗长卷层出不穷,散文诗的革命必将推动散文诗质的飞跃。再说,我们写一些容量小的散文诗,也可以做到“小中见大”,反映较大、较多的内容,问题是要求我们精于选材,善于选材。选取题材一个侧面,取题材侧面一个点,而且是最典型最本质的侧面和点,也就是说用题材最小最本质的一部分,来反映题材的全部内涵。这是短小散文诗的优越性,散文诗作者必须遵循这个创作规律。散文诗要通过情景(意象)、事物,形象地、生动准确地反映作品的主题思想。反对公式化、口号式和生硬地在作品中写主题思想以及僵化的说教,这些都不是艺术。优秀的散文诗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有位散文诗名家说过这样的话:散文诗的作者是爆破手,摄取最少的最优质的炸药,爆发出最大的热能。要做到这一点,只能从生活中感受和挖掘深刻的主题思想,进行最优质的典型的题材选取。第四,说说散文诗的结构。散文诗的结构是最严谨的,形散神聚。题材是精选的典型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片断,可把一、二个(或更多的)精选出来的典型侧面、片断结构在一起,就能够准确表达作者主题思想,构成一篇完整的散文诗。禁忌拖泥带水,禁忌出现无意义画面,禁忌含有多余废笔。散文诗结构特征是跳跃性,诗化的跳跃是扩大容量必然的要求。要从一个联想飞跃到另一个联想,要从一个场景迅速转换到另一个新的场景,意象摇曳、叠加,贯穿连结的是相通的点。不能繁琐地从头说到尾,不能平淡、空洞、言之无物。散文诗的结构美是片断到片断,是一、二个(乃至多个)点的巧妙连接,是跳跃的美和暂歇的美,是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白美。散文诗结构中,一个片断接一个片断,这种跳跃性在读者情绪中留下短暂的空白,也叫暂歇。这

小学生经典美文欣赏汇总

------------------------------------------精品文档------------------------------------- 月光下的蛙鸣

查一路 一直以来,我坚信有一种爱,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潜在的力量,帮助你去战胜一切困难。 那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寻常夏天,在高考一个月前的预考中,我意外地遭到惨败。 母亲见我面容憔悴,很心疼。为了给我增加营养,那段时间里,她杀光了家中三十几只仔鸡,想让我恢复以前的体质。 然而,我还是日复一日地消瘦下去。我房间的后窗正对着一方池塘,燥热的夜晚,一池塘的青蛙,唧唧呱呱,呼朋引伴,紧紧缠住我一双不幸的耳朵,此伏彼起地一次又一次将我惊醒。 母亲想尽了一切办法。 渐渐地,蛙声不再吵闹了,每夜都有香甜的梦。但是,母亲却变了,日日坐在椅子上打盹。一天,隔壁的大妈偷偷地拉住我,悄悄跟我说,你母亲为了让你睡好觉,夜夜替你赶青蛙呢。 我将信将疑。但是,第二天夜里,月光下塘埂上,我真的看见了我的母亲。 母亲手拿一根长长的竹竿,绕着池塘一圈圈小心地走着,一遍遍用竹竿仔细地敲打着每一处草丛,做得认真又虔诚。有时她停下来,站一会儿,轻轻地咳嗽几声,用手捶捶背。月光把她的白发漂得很白。“母亲!母亲!!”我大声喊。母亲听不见。她全神贯注于手中的竹竿,生怕遗漏一处蛙声…… 这一年高考,我被高分录取了。

很多年已经过去,蛙声也一点点远逝。可是,我又觉得它时时都在我的枕边。一声声,像不倦的提醒和教诲。给我许多的人生激励。

溪流贾平凹

我常常觉得,我的生命,就是那山中的溪流。虽然在莽莽的山里,它只是那么柔细的一股儿水流。 溪是有根的,它凉凉地扎在山峰之下。在庄严的大山下,永远不安宁、表现着的,恐怕便是这小溪了。 或许,它是从石缝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小草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冒出来的。但是,太阳晒不干它、黄风刮不跑它。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铜的韵味的声音;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测的深沉。 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更远的道儿;它流过了石川,流过了草地,流过了竹林,它要拜访所有的山岭,叩问每一次石头,有时会突然潜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于是,轻风给了它的柔情,鲜花给了它的芬芳,竹林给了它的凉绿,那多情的游鱼,那斑斓的卵石,也给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它在流着,流着。它要流到哪里去呢?我想,山既然给了它的生命,它该是充实的,富有的;或许,它是做一颗露珠儿去滋润花瓣,深入到枝叶里了,使草木的绿素传送;或许,它竟能掀翻一坯污泥,拔脱了一丛腐根呢。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我是这么想的,我提醒着我,我鼓励着我,我便将它写成了淡淡的

《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8.在西方最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19.孔子的美育讲究的是() A.美善协调 B.天人合一 C.逍遥自在 D.渐修顿悟 20.审美境界的核心是() A.力量 B.自由 C.学识 D.博爱 14.美育的功能之一是() A.修身B.养性 C.求知D.养神 15.《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 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B.美育需要动力 C.美育以风为动力D.美育雷厉风行 18.“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见于古代典籍() A.《乐记》 B.《尚书》 C.《左传》 D.《诗经》 19.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 A.能够进行艺术创造的人 B.遵纪守法的人 C.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D.学识渊博的人 20.美育与德育的社会作用() A.相互对立 B.相互包容 C.相互替代 D.相互补充 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 A.诗歌批评B.散文批评 C.小说批评D.戏曲批评 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A.庄周《庄子》B.孔子《论语》 C.刘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 13.在20世纪初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人物是() A.朱光潜 B.鲁迅 C.梁启超 D.蔡元培 16.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确立标志的著作是() A.《论审美教育》B.《谈美书简》 C.《美育与人生》D.《审美教育书简》 17.把美育目标的实现称为“消融渣滓”的是() A.孔子B.孟子 C.朱熹D.柳宗元 18.强调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美育”功能的是() A.王夫之B.叶燮

对散文的赏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对散文的赏析 篇一:散文赏析 散文赏析 一、散文赏析概述——散文的特点 散文或许是一个内涵较空疏、外延极宽泛的模糊概念。就文学体裁分类的传统而论,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无不特征鲜明、疆域了然。惟独散文包罗万象、融汇大千。似乎不宜归入前三类体裁者,都应划作散文的范围。 散文在表现方式上,自由自在自主,记人叙事、摹景状物、抒情论理皆纵意所如;在题材对象的选择上,无拘无束无穷,笼天地于形内、聚万物于笔端,全然一副海纳百川的博大气象。形散神凝——历来被视为散文的本质特征。其所以散者固然是指题材的无穷无尽,更是指格局结构、章法笔意的无拘无束。对此,一代文宗苏轼颇多妙喻: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吾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

不止。 散文崇尚真诚。唯真诚方能自然。它记真人事,绘真景物,抒真性情;所以如泉涌瀑泻、风流云起,无心营构、随意命笔;当行则行,不可行则止。欣赏散文当然要珍惜这一特性,认真体味作者的心境意图,感受其喜怒哀乐。 散文是灵魂的倾诉、心弦的交响。强烈的精神个性、真切的生命体验,通过自然景物的灵性透视、世态人情的静观默察而渗露挥发,化作一种无法抑制的抒情冲动。这便是散文与诗歌血脉相通的共质。散文中那些托物言志、寄怀山水之作,因其意象丰富、情景交融、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而最接近于诗。如果稍加韵律修饰,这样的散文便可称为“散文诗”了。 在文言文中,那些本属于应用文体的散文,其文学价值的形成更依赖情感的表现。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公文,可通篇流溢着忧国忧政的苦心孤诣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属公文,但以简洁朴素的文笔将作者的坦荡襟怀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深沉苍凉的笔调传达了为事业忍辱发愤的悲痛心情,表现出作者崇高的人格境界。此类散文都是实用的,并非以发表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作者的心绪情怀更坦诚真挚,诗歌的情蕴意味也因此而生成在语体特征方面,散文也是多姿多彩诸体皆备且独具风貌:含蓄凝练、形神兼备、

散文教学必须发掘审美教育

散文教学必须发掘审美教育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具有鲜明的文体美的艺术特质。其一,美在“情”:它灵巧洒脱、风流别致、文采斐然。散文艺术生命的最大活力在于感情的浓厚,它托物言志,寓情于景,万变不离其情,以抒发主体情感和内心体验为依归。其二,美在“散”:它特性自由潇洒,表现为题材广泛,纵横时空,包罗万象;笔法任意挥洒,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综合艺术手法,又独具特色,兼容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论文的哲思和雄辩。其三,美在“神”:它主题集中,精巧布局,“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它的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其四,美在“文”:散文的艺术感染力在于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溢彩流光、耐人寻味。形象、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格”表现出语体本色。其五,美在“意”: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幽雅睿智的情趣和清新浓郁的诗意。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能力的传播、培养过程,也是进行审美教学的过程。散文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独具魅力,为教学提供充沛的审美资源。散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种美的因素,通过审美形式的创造以达到思想感情的传达和审美精神的表现,从而实现审美教育最佳效果。

一、反复感知散文构思之美 散文是依据美的规律写作出来的,既不是纯实录生活,也不是纯概括生活,而是顺着作者愿望来反映生活的,美感形式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优秀散文的巧妙构思常常独树一帜,作者通过多方设计,使作品的结构或波澜起伏,或势如破竹。或平易可亲,或动人心魄,结构风格独具艺术匠心,集中表现为“形散神不散”,神韵十足。在教学中应 引导学生去发现散文作品构思的艺术美。如《春》的构思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相一致。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待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的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写作手法上,作者先写春天,接着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构思布局,颇具匠心,学生从中探究揣摩,拓展了构思文章的思路。 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表现古老济南城美好的景色,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点热气”,而水藻越晴越绿的

十篇经典美文欣赏

十篇经典美文欣赏 1、《境由心造》 .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已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已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 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

。. 2.《大和小》 . 一位朋友谈到他亲戚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儿子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 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 其实,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

画;经常不在家的商人,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 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 .

3.《抉择》 .人的一生常处于抉择之中,如:念哪一间大学?选哪一种职业?娶哪一种女子?……等等伤脑筋的事情。一个人抉择力的有无,可以显示其人格成熟与否。 倒是哪些胸无主见的人,不受抉择之苦。因为逢到需要决定的时候,他总是求询别人说:“嘿,你看怎么做?” 大凡能够成大功业的人,都是抉择力甚强的人。他知道事之成败,全在乎已没有人可以代劳,更没有人能代你决定。 在抉择的哪一刻,成败实已露出端倪。 .

中国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

中国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 中国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江山依旧 中国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 编辑:山间溪流 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如品一杯茗茶,馨香淡雅而令人回味无穷。 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选集列表 中国名家散文选集列表 中国名家散文选集列表 朱自清经典散文选集 巴金的经典散文选集 张爱玲经典散文选集 郁达夫经典散文选集 林清玄经典散文选集 季羡林经典散文选集 史铁生经典散文选集 张抗抗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周国平散文选集 老舍经典散文选集 李广田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罗兰散文选集 张洁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亦舒散文选集 钱钟书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张晓风散文选集 徐志摩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张悦然散文选集 丰子恺经典散文选集 邵燕祥散文集 张承志散文随笔集 孙犁散文集 林语堂经典散文选集 冰心的经典散文选集 贾平凹经典散文选集 余秋雨经典散文选集 池莉经典散文选集 毕淑敏经典散文选集 王蒙经典散文选集 冯骥才经典散文选集 余光中经典散文选集 杨朔经典散文选集 林徽因经典散文精选 莫怀戚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萧红散文选集

作家张小娴散文选集 安妮宝贝作品选读 作家三毛散文选集 鲁迅经典散文选集 沈从文经典散文选集 莫言散文作品选编 汪曾祺散文集 宗璞散文集 二:中国现代精美散文选读 中国现代精美散文选读 中国现代精美散文选读 荷塘月色:朱自清 背影:朱自清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海上的日出巴金 鲁迅文:秋夜 更衣记张爱玲 谈女人张爱玲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书海茫茫余秋雨 这里真安静余秋雨 李广田:回声 杨朔:茶花赋 老舍:又是一年芳草绿 老舍:我的母亲 张抗抗: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守望西湖的青藤 柔和毕淑敏 毕淑敏:素面朝天 人生三境界:池莉 话语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池莉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林徽因:悼志摩 林徽因:蛛丝与梅花 莫怀戚:散步 亦舒:假如丈夫有外遇 张小娴:幸福总被思念所淹没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 张悦然:这年冬天的家书 爱的履历梅洁 散文:人就这么一辈子刘墉 散文欣赏:染绿的声音(徐迅)榕树,生命进行曲(刘再复)

赏析散文的语言

赏析散文的语言 赏析散文的语言 散文文体知识 一、散文概念 散文,常用来抒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它通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或发现。叙事、抒情、议论常常自然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像走进作者敞开的心扉,听他倾诉衷肠。 二、散文的特点 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真) 形式上(行散): (1)表达方式多样: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3)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4)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5)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叫美丽),生动活

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常见题型 根据语境,写出某某词的含义。 某某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某某词具体指(代指)什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试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试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散文,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考考纲中所要求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一种考查文体。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对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和赏析散文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一、捕捉情感,让学生感觉美 钟嵘在他著名的《诗品序》中说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充分说明,任何作者的写作,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产生的。就散文而言,它不像诗歌,有深奥的典故;不像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戏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一篇散文的构思,往往是作者带着偶然性、机遇性,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作者的随感而发。因此,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捕捉每一篇散文的动情点,体会散文的情感,从而感受散文的美。 我们知道,优秀的散文作家,常常是从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触发情感,而写下脍炙人口的美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中的景、物与事,从而捕捉到作者涌动的情感。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反映的是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矛盾的情绪。而作者这种在黑暗时代不满现实、寻找超脱以及暂时超脱而终究不能超脱的情感寄托在文中一片片宁静而美丽的荷花、荷叶上,融合在浮起着薄薄青雾的荷塘里。我们可以透过月夜荷塘上幽静、安恬的梦幻般景色,去捕捉到作者隐含其中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感受到文章的奇妙之处,领悟到文章的深邃之意。 二、进入意境,引导学生在赏析中深情涵泳

意境,是写景散文的命脉。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并还原散文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带着学生进入意境。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境”由“情”生,“情”浓“境”幽,无“情”则不能入“境”。教师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 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以由形到神,顺着文中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美丽飘渺的画面,深情地引导学生走进这种朦胧的意境之中,带着学生在欣赏婀娜多姿的荷花、微微吹拂的晚风、缕缕淡淡的荷香、曲曲折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中,细细品味着作品迷离恍惚的情调,从而进入这种夹杂着淡淡的哀痛、淡淡的恬静的独特的意境,慢慢地领悟作者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情,作品的主题也就把握住了。 三、紧扣文眼,寻找行文脉络 文眼,即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行文脉络,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和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散文,都是作家围绕一定的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出发,将分散的材料铸成一个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而且这个艺术整体充溢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特性——“形散而神聚”。 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例,写作背景是暗无天日的1927年,全文蕴藉隽永,隐晦曲折,教师要紧紧抓住开篇“这几天颇不宁静”这个文眼,细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知道,文章接下去虽未交代“颇不宁静”的原因,只是写作者独自一人夜游荷塘,观赏月色荷塘的幽静,写朦胧月色的宁静,等等。但作者并不是欣赏其静,而是以此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这看似矛盾的两者,一为客观环境的“宁静”,一为主观感情的“不宁静”。在文中,作者在心情“颇不宁静”时,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学案)

第二节景物形象 意象意境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积累常见意象。 {练习一}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 意境: 【练习二】 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圈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连一连下列诗句中的意境特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和谐静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沉郁孤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开阔苍凉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高远辽阔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雄浑壮丽 【知识积累一】 (一)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练习三}赏析下面两首诗的意象与意境。 (一)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创造出()的意境。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人借助()这些意象,与()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和()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的气氛,创造出()的意境。但是诗人的心态却非常坚

经典美文欣赏5篇

经典美文欣赏50篇 篇一:十篇经典美文点评 十篇经典美文点评 编制:蔡文审核:卉原中学高一语文组② 一“元芳体”背后的潜规则 蒹葭 继“杜甫很忙”“包青天很黑”之后,近段时间来席卷网络的红人“桂冠”则落到了李元芳头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爆红网络,乃至发展出了在网络上家喻户晓的“元芳体”,一天之内被网友问到250万次。 网友认为,作为长期追随“高级领导干部”的铁血护卫,“李元芳”的回复有着很深的官场智慧。李元芳既要在危险时刻成为力克群魔的孤胆英雄,又要时时处处赔着小心做好“领导同志”的参谋与助手。既不可以“无能”,又不可以“太能”,当他频频遭遇“你怎么看”的提问时,总是先来上一句“此事必大有蹊跷”的万能句式,之后就洗耳恭听“上级”对事件的“神算”与推理,不多言,不妄言,既充分尊重“领导”权威,分寸拿捏得又恰到好处。而且,还能为“领导”断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官场潜规则”也不过如此。为什么这里提到了“潜规则”的问题呢?让我们把同样的事件平移到现代的官商场中来看。 单纯听“元芳,你怎么看”这句话,倒是有几分民主意味,可如

果下属逢此问则必答“此事必有蹊跷”或“此事背后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明明心中有更明确的看法,却总是装出似懂非懂的神态,不免有讨好逢迎之嫌了。 神剧中狄公是一个推理如神、手眼通天的智囊型人物,所以李元芳可以安安心心地做他的一代战将,就算脑袋长时间处于休眠状态也无碍于事件的发展。如果我们的官场中可以少一些元芳体,那么很多闹剧本是可以避免的。 莫言红了,家乡的高粱红也跟着“红了一把”,“万亩红高粱计划”就是“赔本也要种”;贫困县门口种的山寨“迎客松”耗资30多万,却在两年后被拆除;乌鲁木齐飞天女神雕塑从与群众见面到悄然拆除仅仅存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如此这般,不一而足。如果作为副手的官员可以直言进谏少说空话的话,可以想见,这些“一把手”、“一言堂”、“权力的冲动”所造成的悲剧就会大大减少。 “们的官员习惯了这种一言蔽之的“规则”,那么最终造成的结果,只能是领导者与人民群众的脱节和社会的停滞不前。点评在我们也嬉笑的说“元芳,你怎么看”的时候,作者却抬起头,仔细打量着对话的 双方,揣测着他们的心理:问的人,不一定是真问;答的人,不一定是真答。神探狄公尚且如此的问;好参谋元芳尚且如此的答;今日诸公又如何问,诸参谋又如何答呢?这是个问题。联系社会的种种乱象,甚至让人怀疑的是,诸公可能根本就没“问”,诸参谋也根本没有“答”的机会!所以说,俯下身的真“问”,和挺直身板的真“答”,

浅谈如何赏析散文的意境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5466887.html, 浅谈如何赏析散文的意境美 作者:何书芹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1年第45期 散文的意境是指文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对于散文来说,意境是它的生命,有了意境的散文才具有生机和活力。下面我们就从找文眼、明线索、抓细节、品语言等几方面来举例分析,领会散文的意境美。 一、找文眼 文眼,即文章的点睛之笔。它经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是标题,也有嵌于文中的,它可以是包含激情的只言片语,也可以是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大凡好的散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找到了文眼,就等于拿到了领会散文意境的钥匙。 如莫怀戚的《散步》结尾写道“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这一点睛之笔充满了对生活的责任感、对生命的热爱。阅读本文,我们会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之中,觉得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一次平常的田野散步却写出如此大的意境,着实让人心灵受到震撼。 二、明线索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明确了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如朱自清的《春》,全文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为线索,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开头写春天在盼望中到来,中间是美好的春景画面,最后以赞美作结。这一结构创造了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诗画合璧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的赞美之情。 散文形散而神聚,要达到形与神的统一,就必须有明确的线索把零散的材料贯穿起来。如杨绛的《老王》,作者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坐老王的三轮,一路和他闲聊;老王得了夜盲症,作者的女儿给他大瓶的鱼肝油;老王给作者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去世前还硬撑着送香油、鸡蛋等。文章以彼此的交往为线索,将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激起我们情感的共鸣:人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鄙视不幸者的理由! 三、抓细节 很多优秀的散文都是在细微处见精彩。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景抒怀,其中对眼前的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描写,从颜色到形状、到神态,细致生动,尽显花的勃勃生机和生命的美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审美心理,由此可见,美育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感受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文,有的描绘山川大河的隽秀瑰丽,有的歌颂花草的绚丽多姿,有的歌颂人性的纯朴善良;美的景色、环境、人物、心灵、词语、意境、结构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寻找文中“美”,并鼓励学生去感知与感受。那么,学生脑海中便会感知《春》的景色美,《背影》中父亲的形象美,《我的老师》中蔡老师的心灵美,《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的壮美,《美丽的西双版纳》中南国异域的风情美。久而久之,一切美的色彩、美的形状、美的声音、美的味道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感官再现了出来。 二、品味美 仅仅感受到美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品味美。品味美可以从多方面进行。 (一)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语言是语文课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的特征之一,散文语言的优美、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准确等,无不体现出各式各样的语言美。 品味语言体现于修辞、句式、色彩等方面。从修辞方面品味,如,《蓝蓝的威尼斯》中的句子:“——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运用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描绘出威尼斯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从句式方面品味,例如,课文《阿里山纪行》中的句子:“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这里除了运用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外,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迷人的节奏,富于音乐美。又如,该文中“即令受此巨创——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基本使用双音节词,读来整齐匀称,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显示音节美。 (二)品味课文的结构美。

美文摘抄经典美文欣赏

*“痛苦像一把犁,它一面犁破了你的心,一面掘开了生命的新起源。”(罗曼-罗兰语)古人讲“不知生,焉知死?”;不知苦痛,怎能体会到快乐?痛苦就像一枚青青的橄榄,品尝后才知其甘甜,这品尝需要勇气!--摘录自《成功人生》 *生命的野草莓 托尔斯泰在他的散文名篇《我的忏悔》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人被一只老虎追赶而掉下悬崖,庆幸的是在跌落过程中他抓住了一棵生长在悬崖边的小灌木。此时,他发现,头顶上,那只老虎在虎视眈眈,低头一看,悬崖底下还有一只老虎,更糟的是,两只老鼠正忙着啃咬悬着他生命的小灌木的根须。绝望中,他突然发现附近生长着一簇野草莓,伸手可及。于是,这人拽下草莓,塞进嘴里,自语道:“多甜啊!” 生命进程中,当痛苦、绝望、不幸和危难向你逼近的时候,你是否还能顾及享受一下野草莓的滋味?“苦海无边”是小农经济的哲学,“尘世永远是苦海,天堂才有永恒的快乐”是禁欲主义编撰的用以蛊惑人心的谎言,苦中求乐才是快乐的真谛。 *人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摘抄《创业史》* 青春 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失的一段。青春也是一种永恒的心态。满脸红光,嘴唇红润,腿脚灵活,这些并不是青春的全部。真正的青春啊,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的充沛饱满,是生存之泉的清澈常新。 青春意味着勇敢战胜怯弱,青春意味着进取战胜安逸。年月的轮回就一定导致衰老吗?要知道,老态龙钟是因为放弃了理无情的岁月的流逝,留下了深深的皱纹,而热忱的丧失,会在深处打下烙印。焦虑,软弱,自卑终会使心情沮丧,意志消亡。 六十岁也罢,十六岁也罢,每个人的心田都应保持不泯的心态,去探索新鲜的事物,去追求人生的乐趣。我们的心中都应有座无线电台,只要不断地接收来自人类的美感、希望、勇气和力量,我们就会永葆青春。倘若你收起天线,使自己的心灵蒙上玩世不恭的霜雪和悲观厌世的冰凌,即使你年方二十,你已垂垂老唉;倘若你已经八十高龄,临于辞世,若树立天线去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你仍会青春焕发。 评:此篇文章似乎是写给老头看的,劝说他们不要悲观厌世,只要保持年轻的心,照样拥有青春,但是我觉得年轻人也可从中学到不少,至少读过后是否有一种想要珍惜青春的感觉?*告别昨天 走出昨天的门槛,应该向昨天道别。 告别昨天,如果昨天是坎坷、是失败、是泪水、是忧愁,我们不应该再让今天的身躯陷入昨天的泥沼,否则昨天的伤感会腐蚀今天的情绪,昨天的沉重会羁绊今天的步伐。 如果昨天是鲜花、是辉煌、是荣誉、是快乐、是欢笑,我们也不能永驻于昨天的风景,沉醉于昨天的收获。一味地欣赏昨日的辉煌,会阻碍我们今天的进取心。陶醉于昨天的成功,也会影响我们今天的起程,使我们丧失继续奋斗的激情和壮志。 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昨天已属于过去,属于过去,属于历史,我们就该告别昨天,向着今天、明天潇洒地踏去,让新的太阳再次普照充满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前程。让新的行动重新谱写比昨天更灿烂、更辉煌的篇章。 评:这篇文章诠释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胜不骄,败不馁。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做到这一点似乎没几个人,要不何来这么多“堕落颓废”派? *成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

论散文的意境美及创设

论散文的意境美及创设 意境是作者依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将深邃的立意、真挚的情感融合到独特的艺术之中所创造的一种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它是主观与客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境的统一。“意”是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是作者经过提炼取舍而创造出来的渗透作者感情的景物和生活画面。 散文是一种以意境取胜的文体,意境优美与否,是分辨散文格调高低、艺术感染力大小的一个重要依据。美的散文意境一直是古今文学家孜孜追求的美学最高境界。 一、散文的意境美 1.写实之美。散文是尚真的艺术,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描述的多为真人真事、真景真物。就物境而言,散文是趋向于实境表现,着意于具体的、真实的客观景、境的描绘。其意境发端实境,而又回归实境,即从实境而生情发意,而后又借助于融情融意的实境描写来创造意境,追求一种“真力弥漫,万象在旁”的艺术美感。而诗歌鼓励想象和虚构,在强调整体上符合生活真实的同时,又要求与客观实际保持一定的距离。因而,散文意境大多是“有我之境”,诗歌为“无我之境”。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徐志摩的小诗《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需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诗中有我而无我,有你而无你。诗歌意境给人以“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美感,而散文意境给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 2.销魂之美。散文情真意切,景为实景,情为实情,其意境是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最熨贴的寄托,或悲,或喜;或愤,或爱,始终让读者的灵魂激动不已,在颤栗中提升了审美品味。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中的秋没有着墨于丰硕、成熟、收获,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宁静深远的况味。一烟在手,独对黄昏,在一片宁静、惬意的氛围中,作者的思绪如白色飘渺的烟雾,悠然地飘忽着,如无缰的野马,秋的温润便在心中悠悠无羁地荡漾开来,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内蕴、古色苍茫的过来人,成为烟上的红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带一股熏熟的温香,散发着一种纯正的意味深长的气息。郁达夫《故都的秋》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穆木天《秋日风景画》通过对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