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1(整理)

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1(整理)

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1(整理)
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1(整理)

古典社会学时期的社会学思想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想(Augusete Comte,1798-1857)

------秩序、进步与爱。“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标”

A实证的含义是:

1、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

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B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是:

1、本体论的自然主义。

2、认识论的经验主义。

3、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一、社会秩序论------社会静力学

研究人性、家庭、劳动分工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孔德重建“社会秩序”的原则主要包括:

(1)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2)扩大博爱倾向。(3)实行社会分工与合作。

(4)增强政府权威与调节。(5)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改造”。

二、社会变迁论------社会动力学

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社会组织形式:军事社会---法律社会--工业社会;政权组织形式: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共和政体

把感情、理性因素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此外,认为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等都制约着社会变迁。如,他认为黑种人重感情,但智力差,而欧洲为什么发达,主要是与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白种人的先天聪明分不开的。

三、方法论整体主义

认为社会和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主张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入手展开自己的研究。

四、主要创立的实证方法有:

观察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历史方法

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Herbert Spencer,1820-1903)

1、社会进化论

(1)社会是一个自动的、自发完成的过程,反对一切人为的干预。

(2)进化并不是直线的,倒退有时也可能发生。

(3)进化的方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

(4)进化的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2、社会有机论

社会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它同生物体一样表现出许多相同之处:

(1)都处在不断的生长和发展中,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且结构越来越复杂。

(2)结构的分化都伴随着功能的相应分化,同时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日益密切。

(3)内部组织单位具有相对独立性,当有机整体生命受到损害时,其个别组成部分还可以存活一段时间。

相异之处

(1)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其结合相对松散,而生物有机体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在生物体中,分子是为整体而存在的,而社会是为个人而存在的。

孔德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之比较

孔德和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不同点:

1、两人在研究方向上不同。孔德注重的是人类精神发展史,其立论的基础是唯心主义,斯宾塞则注重的是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变化。

2、在社会与个人关系上。孔德主张社会优先于个人,而斯宾塞主张个人优先于社会。

3、在社会进化模式上。孔德主张单线的社会发展观,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的具体类型是不同的。

孔德和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相同点:

都以实证主义作为其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前提,对社会发展都持进化论思想,都以一种“自然秩序”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与等级制度等等。小结社会学奠基时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1、社会学还没有取得诸位一门学科得以发展的独立地位,社会学仍然未从哲

学的母体中脱胎出来。其包罗万象的研究内容的确定就体现了这一点。

2、还没有完整的理论及概念体系,因此,必须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概念作为分

析社会现象的工具。

3、在方法上只是简单地搬用其他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且具

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尤其是孔德具有较强的敌视社会主义的心态。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社会学思想

一、涂尔干社会学思想(Emile Durkheim,1858-1917)

涂尔干是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它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与独立性。社会事实的上述标准决定了社会事实的具体表现形式:一是由个人事实(实际上是集体事实在个人的反映或存在状态)集合而成,用比率表示,如自杀率。二是惯例和规范。它们是社会直接的规则,体现了社会共有的基本价值,并对个人直接发挥强制作用。如道德、信仰、习俗、法律等。

2、解释社会事实的基本原则只能是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要根据社会事实的外部特征来定义,排除所有成见,防止个人的感情干扰。

3、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准则:

(1)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

(2)将社会事实看作是客观事实。

(3)把社会事实区分为规则事实和不规则事实。

(4)确定社会类型。

(5)先寻找事物的原因后考虑它的功能。

(6)通过社会本身的性质来解释社会事实。

(7)通过比较来确定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

(二)劳动分工论

涂尔干的三部著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实际上都是围绕秩序和整合的主题,分别回答三个问题:

1、社会团结与整合靠什么达到?

2、社会整合与个人是什么关系?、

3、集体意识对社会和个人究竟起什么作用?

劳动分工论----主要观点

1、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作为一个有别于个人的实在,并由不同层面的社会结构和塑造个人的社会力量所构成。

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是一种由于彼此相似而形成的团结,以异质性为基础,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出现的,以异质性为特征。

3、集体意识。是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集体意识是社会的精神象征。集体意识的外延或力量视社会的不同而不同。在机械团结中,集体意识统治着绝大多数个人的意识,个人几乎分享着共同的外延,而在有机团结里,集体意识驾驭的氛围要小得多。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而集体意识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4、社会进化。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产生两个主要后果:一是潜在地削弱集体意识,支持个性的发展。二是推动了功能相互依赖的有机团结的形成与发展。

5、社会分工有正常的分工和变态的分工。正常的分工产生了社会团结,对社会秩序发挥了正面的维护功能。变态的分工有:速度过快的分工(导致个人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不平等的分工(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协调的分工(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协调,劳动积极性下降)。

6、分工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所导致的社会容量、物质密度(人口密度)和精神密度(互动强度)的加强,这将产生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必须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二是相互合作与依赖的程度加强。(三)自杀论

主要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解释自杀的原因。自杀的类型:

1、利己型自杀。产生极度的个人主义,它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

2、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结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如军队。

3、失范型自杀。由社会混乱造成,在混乱中,个体行为失去了规范而痛苦。而欲望与满足欲望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

4、宿命型自杀。由于社会控制过度而造成的。

自杀研究结论----自杀率反映着社会整合的变化,对于利己型和失范型自杀来说,自杀率与社会整合成反比。犯罪、离婚等现象实际上也能反映了社会整合的变化。

1、社会的人需要一个高于个人的社会目标。

2、对这个目标所负的义务不至于使他失去自主。

3、他的欲望应受到社会秩序给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

(四)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现今的人,为了说明宗教的社会功能,说明一种共同的意识对于社会秩序建立的必要性。“宗教是由一种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所组成的统一体系”。

1、宗教的目的不是要描述物质世界,而是要服务于社会。他批判了“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论”这两种早期对宗教起源的解释。

2、“神圣性”是理解宗教的关键,而这种神圣来自于社会,它不过是一种人格化的一种道德力量。因此,宗教的本质是对集体力量的崇拜,对社会的崇拜。

3、宗教的社会功能在于培养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有助于团体整合和发扬团体的继承性。同时,宗教具有使人振奋的作用,在人们遇到不幸时减轻其痛苦。

(五)简短的评价

涂尔干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对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的确立,尤其是其“社会事实”概念的提出,其实际是使社会学超出了个人因素的困扰,而在一个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使社会学无论在理论还是方法上都更加明确了。但他也同时忽视了社会社会事实的主观性和生成性,忽视了微观层次上的社会心理特征,以及由经济因素所导致的社会分工和阶级冲突与斗争。

冲突理论——三种理论视角

1.功能主义的视角

▲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在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

▲组织的每一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并由此维持了组织的稳定。

▲功能主义特别适合于研究人们怎样形成了有秩序的生活,表现出了强大的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团结性。

功能主义者通常将组织变迁解释为来自外面的力量干扰了系统的平稳运行。

▲然而,功能主义无法有效地解释组织动荡、创新以及冲突。

▲孔德和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

其一、社会与生物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

其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

其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任何系统都会自然而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社会或组织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帕森斯与默顿的功能主义理论

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只有满足了四个基本需求,才能发挥其功能,也就是说才能维持其秩序与稳定。

1.目标的获得

2.对环境的适应

3.将社会整合为一个整体

4.对越轨行为的控制

帕森斯尤其强调社会整个功能的满足,认为这需要社会成员接受和遵守社会的共享价值观念。正是这些共享的价值观念将社会粘合在了一起。如果过多的人拒绝接受这些价值观,社会稳定秩序将会崩溃。

默顿指出:组织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是“显在的”(可以意识到的),也可以是“潜在的”(未意识到的和未看到的)。

大学的显功能是使年轻人接受教育,为将来承担专业化的工作打下基础;大学的潜功能是把一部分人口排除在劳动力市场之外,从而减缓经济生活中的压力。

若组织的某一部分阻碍组织满足其需要,则被视为是具有反功能。

(正功能):1.宗教把社会成员团结在一起。2. 军队在保护着一个社会免受伤害。

3.政治机器通过提供关于政府和社会服务的信息而将外来移民整合入社会之中。

(反功能): 1.宗教在北爱尔兰等地区激起政治纷争。

2.军队耗尽了医疗和教育机构等更紧迫的社会需求所需的资源。

3.一部政治机器靠贪污和腐败为生。

▲功能主义的组织观从本质上看是保守的,由于它强调共享价值观并且将社会看成是由为整体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各部分组成的,功能主义似乎给不赞成这些价值观并且企图改变它们的人们留下了极小的可能性空间。

▲功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社会的不满和社会冲突。由于功能主义是如此依赖于秩序、稳定和共识,它甚至可能曲解了社会的真正本质。

▲与生物体不同,社会的各个部分并不总是为整体利益而通力合作的。社会中的某些组织经常会处于冲突的状态之中。

2.冲突论的视角

▲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组织现象,也是组织变迁的主要源泉。

▲该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远不是作为整体一部分而平稳运行的。实际上,他们是相互冲突的。

▲秩序只不过是组织各部分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的冲突的一种结果。短暂的社会秩序源于社会的一部分统治于另一部分之上,而不是源于各部分之间的合作。社会秩序是力量与强制的产物,是统治——强的压迫弱的,富的压迫

贫的。

▲社会、社会设置和社会秩序主要是通过强力来维持的,而并非是通过共享价值观将它们粘合在了一起。社会中的权势者在迫使社会中的弱势成员至少表面上服从他们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强制力。因此,冲突论者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确定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群体,探求它们是如何维持其统治的,以及它们在最初实际上是怎样获得这些权力的。

▲马克思的阶级冲突论

▲达伦多夫的权力冲突论(社会倾向于不稳定和变动;社会变迁是分析的重点)▲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理论(为了处理反抗和把公众的反感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权力精英们总是试图模糊他们与大众的界限。从现存社会秩序中受益最多的组织会试图将这些制度维持下去,而那些被剥夺者则奋力改变这一切。冲突导致重大社会变迁)

功能主义与冲突论视角之比较(以校园中的组织为例):

功能主义的视角:

功能主义者可能会将校园看成是各种有机的部分构成的统一体,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以及维持校园生活正常运转的成员、研究助手、食堂工作人员等。所有这些部分都相互联系,并且都对校园的正常运行做出贡献。任何一部分的动荡都会带来暂时的失衡。学生因为教学质量、吃饭问题,或大的政治事件而罢课,都确定无疑会使校园陷入混乱,但由于社会是建立在认同与合作基础上的,这种暂时的不平衡会迅速转化为有利于整体向好的方面发展。

冲突论的视角:

冲突论者将会透过校园表面的平静考察不同群体自身的利益以及他们之间的对

抗。例如,教师会为减少课时压力而斗争。二年级的大学生会因选课的减少而不安。而学校管理人员会认为,所有其他人员都没有看到,在面临政府削减经费的压力下,他们为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冲突论者认为校园的“秩序”只不过是各群体之间相互竞争的难以持久的、暂时的结果。

齐美尔(Georg Simmel ,1858-1918) 社会学理论

社会的内涵

1、社会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社会。

2、社会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之中,但社会一经产生,便超越了个人。这是社会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3、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形式“涌现”出高级形式的层次结构。

社会学的分类

1、纯粹社会学。研究社会互动的形式及其相关的心理因素。

2、一般社会学。这种社会学处于中间层面,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因素。

3、哲学社会学。研究人类的基本本质、终极运动,社会的认识论、

本体论等问题。

形式社会学----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而社会交往形式是“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通过或者说在这种方式中,交往成为社会现实”。例如:交换、冲突、统治、社会化、卖淫等都是我们要研究的主题。

文化社会学

1.主体文化。指行动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外在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动者中的综合体现。

2.客体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团体等。这些因素外在于个体,但却影响着个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客体文化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其内在的生命力从历史发展来看,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压倒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对行动者产生压制作用。

货币哲学研究---主要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后果,探讨社会关系的本质性特征。

货币的社会意义:

1、货币的使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抽象地对目的作思考。

2、推动了社会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中定量的产生与发展。

3、改进了人际关系,增加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频率。是社会团结成为可能。

4、改变了政府的行为方式。

5、改变了知识及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

讨论:货币对个人的影响?

滕尼斯(FERDINAND TOENNIES,1855-1936)

社会学是研究人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本质的实质科学。它可以分为一般社会学和特殊社会学。

1、一般社会学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特别是体质人类学、人口学和社会心理学。

2、特殊社会学又称实质社会学,可分为纯粹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

(1)纯粹社会学是静态的规范学说

(2)应用社会学是动态的历史变迁理论。

(3)经验社会学是对社会生活中个别事实的研究。

《社区与社会》

1、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它的基础是“本质意志”,即表现为意向、习惯、回忆,它与生命历程密不可分。是一种有机整合。

2、社会是靠人的理性权衡即“选择意志”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是通过权力、法律、制度的观念组织起来的,是一种机械整合。

滕尼斯对社区与社会区分和论述的本意是在于指出它们是任何群体组织中都比不可少的两个结构要素:人们意识中的联合是群体的内在方面,由制度促成的联合则是群体的外显方面。

当代社区的概念在不断变化------当代对社区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功能的观点,认为社区是由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另一类是地域的观点,认为社区是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当社区被界定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之后,社区的内涵已经与滕尼斯所提出的作为亲密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的Gemeinschaft概念有了很大的偏离。

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1848-1923)社会学思想

1.行动理论:主要涉及人的行动的非逻辑方面。他认为,人的大量行动并不是真正基于手段---目的理性模式,而是对人的情感或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人们总是有把自身的行动用各种类型的意识形态逻辑化、理性化倾向,从而掩盖了行动的真实方面,即非科学性和非逻辑性。

2.精英理论:主要讨论社会分层和社会统治问题。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由于人的体能、智能和道德的不相等,具有最高能力的人构成了社会精英,其中包括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

3.社会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社会的动态均衡问题。他认为任何社会系统都包含4个方面的特征:经济生产力的水平、政治权力的分布状态、意识形态的性质、不平等的模式。如果社会系统某一方面的变化是充分的,那么整个系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达到一种平衡。

4.残余物与衍生物

1、残余物是指从社会活动中除去人们所有的理性想法之后,依然保留下来的那种东西,它是社会活动的常数。

2、衍生物是表示观念、信仰、理论等意识形态系统,它是派生的,是社会活动的变数。

5.“帕累托最优”——在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达致个体利益的最优。所谓“帕累托改善”,是指在没有人受损的情况下一些人得到改善。不能够再做“帕累托改善”的状况,称为“帕累托效率”或者“帕累托最优”的状况。

韦伯与帕森斯的社会发展理论——理性化与现代化

一、韦伯:理性化与现代社会

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存在着以最大限度的利润为目的、其手段是合理组织劳动和生产的企业。对利润的追求和合理的纪律这两者的结合,在历史学上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特点。贪财的人在已知的各种社会里都有,但不可多见的是,也许还是绝无仅有的是:这种欲望不是用巧取豪夺、投机冒险的

手段加以满足,而是靠纪律和科学来加以满足。资本主义的标志倒还是统治方式,至少是对以往那些非理性化的欲望所加的理性化的节制。

1、资本主义与理性化

资本主义并非一种单纯的获利倾向,而是一系列结构性的经济关系,更是一种文明现象、一种西方社会独特个性的文化。韦伯将资本主义与理性化勾连在一起进行分析,认为资本主义更多的是对非理性(irrationai)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它依靠经由理性化组织起来的企业而进行运作,实质上,资本主义是西方理性化活动的结晶。

然而,所有这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特点之所以获得了重要意义,归根结蒂,是因为它们与资本主义的劳动组织方式联系着。即使通常所谓的商业化、可转让证券的发展、投机的理性化、交换等等一类东西也是与之联系着的。因为,没有这种理性的资本主义劳动组织方式,所有这一切,即便有可能,也绝对不会具有同等的意义,尤其不会有与之相联系而产生的现代西方社会结构及其全部特殊问题。精确的核算与筹划(这是其它一切事情的基础)只是在自由劳动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

理性的资本核算

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理性的资本核算”极其重要,其中包括:

第一、对物质生产手段的占有;第二、市场的自由,即不存在对贸易的非理性限制;第三、以合理技术为条件的资本主义核算;第四、可靠的法律;第五、自由劳动力;第六、经济生活的商业化。

这样的资本主义,基于严密的计算进行合理化、为追求经济结果而事先进行小心的计划。这与只顾眼前不管将来的农夫、专门依靠特权的中世纪行会工匠、倾向于政治机会与不合理投机的‘冒险资本家’完全相反。资本主义经济的理性化主要就体现在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经营活动或事务与家庭分离开来、与之密切相关的合乎理性的薄记方式。

2、什么是理性化

理性化是一个广泛而涉及面积广的历史过程,指的是目的和手段之间的一种合理的一致的选择。目的的选择基本上是由一套终极价值加以提供和界定,并根据此目的,人们通过理性的计算来自由选择有效实现目的的合理手段。“所谓理性化主要便是这样一种愈趋理性的计算,自由选择其可能之手段,而有效地实践其目的的过程。”

3、资本主义精神与理性化

韦伯的一个问题是,一种生产的理性再组织突然在某一天发生了,这是在没有技术变革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为什么呢?韦伯认为是由于有一种资本主义精神进来了,这种精神有如下的特点:

“欲求日益增多的财富,并严格避免所有天性的享乐……完全被认为是目的本身;个人的幸福与利益,被认为完全是超越而非理性的。赚钱成为人生的目的,而不再是满足人之物质生活这一目的手段。人与赚钱的这种关系,可说是‘自然的’状况之颠倒,从一个公平的观点来看,这种颠倒是全然没有意义的,但很明显的,这却是资本主义的一项主要原则,这是没有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在这些方面中具有无庸置疑的重要性的是法律和行政机关的理性结构。因为,近代的理性资本主义不仅需要生产的技术手段,而且需要一个可靠的法律制度和按照形式的规章办事的行政机关。没有它,可以有冒险性的和投机性的资本

主义以及各种受政治制约的资本主义,但是,决不可能有个人创办的、具有固定资本和确定核算的理性企业。

4、行政科层制与理性化

现代国家的理性司法制度是经济理性化的一个条件,而国家理性化尤其表现在科层制度当中。国家理性化是随着地方团体(如血缘团体)影响力的衰退而兴起的,这促进了“一个普遍性的专权机构对一切‘正当’压制之垄断和监督”。统治者培养了一批既无财产又仅向他负责的僚属,他所受到的外部挑战就很小了,这完全不同于传统国家的行政机制,在后者当中,中央权力往往受到地方的挑战。

科层制的特点:

第一、公务人员的视事受到一种抽象的职责观念所规范;公务的施行是在一种诚信的态度下,其本身被视为一种目的而完成;

第二、公务人员的职位是依据个人的技术资格,由上级权威所指派的;他不是被选举出来的。

第三、他在正常情况下,拥有职务上的地位。

第四、他的报酬是固定而有规则的薪俸。

第五、公务人员在职务上的位子,被当作一种关系到在权威层级里晋升的“资历”,晋升的程度则由能力的表现或年资、或者两者的混合所决定。

5、四种社会行为取向

(1)目的理性行为:个人依据手段——目的的计算所得而理性地估量某一行动所可能导致的后果。为达成某一目标,通常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手段,个人需要仔细衡量。

(2)价值理性行为:这一行为指向一个高于一切的理想,而完全不顾及其他的后果。“基督教的行为是正当的,后果则委诸上帝”。这依然是理性的,因为行动者将其行动导向一致性目标的设定。

(3)情感性行为:与价值理性相区别,这一行动并无明确的理想,它是在某种感情状态的波动下采用。与价值理性行动一样,行动的意义并不在为达成目的的手段之工具性上,而是在于行动的采用本身即为目的这一点上。

(4)传统性行为:这一行动是在风俗与习惯的影响下所采用。

6、统治的三种类型

(1)传统型:基于对统治的神圣性的信仰或者家父长制度

(2)卡里斯马(个人魅力)型:一个个人人格上的特质,个人因此一特质而被认为不凡且具有超自然、超人、或至少特别异常的力量或禀赋。

(3)法理型:并非基于私人关系,而是基于一套无私的法则。其基础是合理的,其统治是非个人的,只依靠法律和契约行事。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统治日益具有集团性。

在先理性时代,人们的行为取向几乎全由传统和卡里斯马决定,然而,随着理性化的进展,法理型统治则居于主导。实质性问题是:继承问题如何解决。

7、理性化与自由

是否理性化不可逆转的进程意味着,巨大的历史命运终究会吞噬每个人的个人命运?这一点特别体现在现代社会的政党-议会政治中。在政党经营的条件下,政治科层化这种社会理性化的伦理理性化动力丧失了。在高度组织化的政党中,职业人士并非象新教企业家一样,“为政治而生”(live for politics),而是“靠政治谋生”(live from politics)。

面对这一使人沮丧而又不得不接受下来的现实,人应该持何种态度呢?韦伯的回答是明确而坚定的:按照责任伦理行事。

二、帕森斯:传统与现代的二分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结构功能理论的创始人。他既是经典社会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现代化研究的“一代宗师”,还完成了社会学中心由欧洲向美国的转移。

他在继承古典社会学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结构功能理论和分析方法,为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他关于传统和现代五对模式变量的模型,开启了现代化研究的先河;他关于社会进化和社会变迁的理论,运用了系统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弥补了传统研究中“关键因素法”的不足。

1、与地域相连的“两分法”

对“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不仅具有时间维度上的意义,也具有空间地域上的意义,他把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看作是“现代社会”,把非西方国家看作是“传统社会”,而介于二者之间、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社会,则被帕森斯其后的学者理所当然地看作是“二元社会”。

2、五对模式变量

在社会中每个人的行动都受到共有的价值和规范性标准的制约和调整,这些共有的价值和规范性标准对人们选择目标及为此所使用的手段都起着支配性的作用。(人生七十古来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依然难以对人类行为做出科学的分析。

帕森斯进一步指出,一个行动者的取向是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的:

动机的取向和价值的取向。动机取向指的是行动者希望最大满足和最小损失;价值取向指的是支配着个人选择(手段和目的)和优先考虑(不同需要和目标)的规范性标准。

其中,动机取向又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认知方面、情感方面和评价方面;价值取向也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认知方面、欣赏方面和道德方面。

(1)情感与情感中立(2)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

(3)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4)先赋性与自致性

(5)专一性与扩散性

3、“社会行动”与“行动系统”

在帕森斯看来,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就是回答“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为此,最好的切入点就是“社会行动”。人的社会行动与动物的“刺激反应”行为不一样,行动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

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状态”(主体无法控制的外在环境和客观条件以及主体可以控制的工具性因素)、“目标”和“规范取向”。

行动系统指的是行动者与其状态之间发生的某种稳定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社会行动与社会状态(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互动关系。需要把社会行动置于行动系统之中加以分析。

行动系统又分为四个附属性系统,分别是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首先的一个问题是: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内部如何达成最低限度的一致性?

同时,另外一个问题是,这些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它们之间怎样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或者说,行动系统要生存和发展的话,必然会面临四个主要的问

题,换句话说,有四个功能是必须要满足的。而在帕森斯看来,这四个主要的问题又是由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来完成的。

AGIL功能体系模式

1、功能体系的构成

(1)适应(Adaptation)(2)目标达致(Goal attainment)

(3)整合(Integration)(4)模式维持(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2、功能体系的运作

(1)功能分化(2)功能对应(3)功能动态(4)功能交换

3、社会变迁理论

(1)社会变迁的实质是结构分化

(2)社会结构分化的四个过程

(3)社会进化的一般概括

4、帕森斯与现代化理论

第一、“结构-功能理论”开创了现代化研究的先河;

第二、“结构-功能理论”为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结构-功能方法。该理论认为,社会是由许多相互依赖的部分构成的体系;社会系统性即整体性是先于各个部分而存在的,只有透过社会的整体才能对其部分有真切的认识;社会的组成部分同社会整体之间有着功能性的关系,部分对整体提供着维持性的功能;社会的各个部分是彼此支持的,相互包容的。

第三、在古典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抽象出五对模式变量,对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做了具体性的论述。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

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孔德和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涂尔干、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是在1940年代提出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并在其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

社会行动理论---单元行动。社会行动都是由最基本的单元行动组成的,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

第一,有一个行动者。第二,有某种行动的目的。

第三,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手段和条件,前者是行动者可以控制的,而后者是行动者无法控制的。

第四,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取向。因此,单元行动是由目的、手段、条件和规范四种要素组成。

行为模式变项理论

1.情感变项:情感性--非情感性

2.规范变项:特殊性--普遍性

3.地位变项:先赋性--自致性

4.利益变项:集体取向--个人取向

5.义务变项:扩散性--专一性

社会系统理论

帕森斯认为,当有着不同的动机和价值取向的行动者在相互交往时,他们就会形成某种能够共同接受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制度化。其基本过程是:(1) 不同取向的行动者必然要进入相互交往的情境中去。因此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

(2) 行动者取向的方式反映了他们的需求结构,也反映了这个需求结合这样被文化模式的内化所替换掉。

(3) 通过具体的互动过程(角色扮演、协议、交换等)形成了规范。行动者据此相互调整他们的取向。

(4) 这种规范是作为调整行动者相互之间取向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他们又受到总的文化模式的制约。转而,这些规范规定了随后的互动,使之稳定进行。AGIL分析模式:

1. A(adaptation)适应性功能。指行动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功能。

2.G(goal attainment)目标达成功能。指行动系统谋求实现自身目标的功能。

3.I(integration) 整合功能。指行动系统协调内部各种关系的功能。

4.L(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

教育社会学思想

结构功能主义把教育看作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使个体社会化,让学生具备今后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时必需的能力和义务感;对学生进行甄选,并将其分配到社会结构中的相应位置上去。个体社会化和社会选择由此成为教育社会学的两个重要命题。

影响和评价

构功能主义在50年代西方社会学中曾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还有K.戴维斯、M.J.利维、N.J.斯梅尔塞等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对现代化理论有很大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结构功能主义受到相当多的批评,其中有的直接针对它的功能逻辑前提,特别是对它采用唯意志论和目的论的解释方式,即把系统各组成部分存在的原因归之于对系统整体产生的有益后果,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还批评它只强调社会整合,忽视社会冲突,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变迁。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Robert king Merton, 1910--)

American sociologist, b. Philadelphia as Meyer Schkolnick, grad. Temple Univ.

(A.B., 1931) and Harvard (M.A., 1932; Ph.D., 1936). He has been a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Columbia Univ. since 1941. He is especially known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social structure, sociology of science, bureaucracy, and mass communications. Among his writings are Mass Persuasion (1946),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1957), and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1973). Merton developed such concepts as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deviant behavior,” and focus groups.

July 4, 1910 - February 23, 2003

默顿对功能分析的主要贡献

?一是强调区分负功能的存在(dysfunction)。

?二是区别了显功能和潜功能。

(1)功能分析

帕森斯的理论以高度抽象著称,并追求建立一种统一的“宏大理论”,而默顿强调经验实在性,倡导“中层理论”。其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他认为帕森斯创立的理论体系过于庞大,难以实践。

二是1960年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堪,冲突不断,急需具体理论指导。

三是在西方各种危机面前,帕森斯学说遭到各方面的批判,亟待修正以摆脱困境。中层理论就是一种范围有限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可以通过经验加以验证(2)传统功能分析的致命弱点:

一是功能的统一性。认为社会系统的任何局部都对整个社会具有功能。

二是功能的普遍性。认为一切标准化的社会形式或文化形式都具有积极功能。三是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3)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有三个特点:

1、把结果层次的功能分析转变为方法层次的功能分析。

2、把功能分析中的理性主义的、抽象的方法转变为更具有经验性的中层理论指导的方法。

3、把社会的静止图景转变为动态图景。

(4)功能分析的一套范式

1、功能归属问题,即明确功能分析对象。

2、主观意向问题,要求区分主观假设和研究问题。

3、客观结果问题,要求区分正功能、反功能、非功能、显功能、潜功能。

4、功能指向单位的概念。即个体、群体、社会系统等。

5、功能必要条件。

6、满足功能的机制。

7、功能替代。

8、结构约束条件。

9、社会动态过程与社会变迁。

10、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

11、意识形态对功能分析的影响。

(5)中层理论(theories of middle range)特点

1.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

2.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如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参考群体理论。

3.它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之中去。

4.它区分出了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

5. 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6.它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6)结构分析范式

其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认为在社会和文化结构的诸要素之中,有两个方面是最为重要的:

一是文化上明确规定的目标.

二是社会结构所限定的达到这些目标的合法方式.

科塞的冲突理论

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

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科塞从齐美尔“冲突是一种社会结合形式”的命题出发,广泛探讨社会冲突的功能。他认为,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社会冲突的类型

(一) 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现实性冲突是争取自我利益的冲突,非现实冲突是由人们的敌对心理而引起的,并非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结果而是为了消除紧张的心理。

(二)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

(三)紧密关系中的冲突。

(四)意识形态的冲突与分裂型的冲突。

社会冲突的根源

科塞着重研究齐美尔提出的冲突之网。把冲突的根源归结为人的本性,认为人本性中生来就有敌对性和侵略性。

社会冲突的功能

1.冲突是正功能还是负功能,既要看冲突的性质,又要看社会群体或社会系统的内部结构。

2.外群体冲突总体上有利于群体内部的整合,但如果内部缺乏团结在面临冲突时可能内瓦解。

3.安全阀制度。

冲突的正功能

1.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

2.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功能

3.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

4.对新规范与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

5.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

达伦多夫与科塞的冲突思想比较

A达伦多夫主要研究冲突的根源,但科塞却很少从制度上去探索、寻求冲突的根源而是着重分析冲突造成的后果。

B达伦多夫认为冲突能够直接导致社会变革,而科塞则认为冲突的功能具有双重性,既可使社会发生变革,又可使社会趋向稳定。

C达伦多夫把冲突的根源归结于权力分配不均,而科塞则归结为人性的原因。达伦多夫着重分析冲突的特征,科塞则详细论述能使冲突双方发展为分裂或联合的条件。

赖克斯的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他认为货币→权力→价值→仪式的一体化社会结构,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生活手段分配上的极端不平等,必然造成被统治阶级不满情绪的日益增长,促使其成员将个人利益置于群体利益之下而结成集体行动者。一旦统治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权力对比发生变化,社会就会由“统治阶段的情境”向“革命情境”运动,最终导致社会冲突和统治阶级的倒台。

冲突的双方即使认识到激烈的冲突比适度的让步将会付出更高的代价,从而

彼此作出妥协,但这种“休战情境”也是极不稳定的。冲突双方继续寻找能够满足自己单方面利益的手段,一旦找到了这种手段,权力的平衡立即被打破,冲突随即重新取代暂时的和平。

柯林斯的冲突理论

1975年,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早期冲突论者只是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补充和修正,认为秩序理论和冲突理论同是有用的理论工具。

柯林斯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过程,仅仅提出一种补充性“冲突理论”不足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建立一门以冲突为主题的社会学。

达伦多夫和科塞的力量都比较多地涉及个人层次的冲突变量和过程,而柯林斯则旨在架通微观与宏观联系。

柯林斯冲突理论的主要思想

早期冲突论者主要关注宏观社会结构问题,并把社会结构视作外在于个人的强制性力量。柯林斯则认为,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的互动模式,是在行动者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中产生并得以持续的。

对宏观社会结构的理解不能脱离建构这些结构的行动者。他吸取了现象学和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力图为宏观社会学奠定微观基础。

与早期冲突论者注重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不同,柯林斯强调必须建立假说—演绎的命题系统,并从经验上加以验证。唯有如此,才能使冲突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说明性科学。柯林斯为冲突问题的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础,标志着狭义上的“冲突理论”作为一个流派已经式微。

简短的评价

冲突理论产生后,在西方社会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它有力地打破了揭露了功能主义对社会现实认识的片面性,并很快渗透到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经验研究中去,在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种族关系、社会分层、集体行为、婚姻家庭等领域出现了大量以冲突概念为框架的论著,在当代社会学发展中有重大的影响。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实践理论(Praxeology)

实践既是自由的又是受限制的。实践既非全然有意识也非全然无意识。它植根于连续不断的习得过程。其特点是:

1.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同时还有暂存性。

2.具有模糊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3.策略性。

惯习(habitus)----惯习是一种内化的、具体化的社会结构,是人们对社会世界的结构进行内化的产物。是由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一种主观精神结构,其表现形式为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其涵义包括:

(1)从微观上看,惯习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2)从经验上看,惯习不是抽象的和理想的概念。而是人们的实践;

(3)从感知上看,它具有一种发生性的分类功能,这种功能也是植根于实践之中的。

场域(field)----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它是由依附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

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的,是一种方法论关系主义的分析思路。

惯习、场域与实践的关系:

场域与惯习的关系首先是制约关系,其次是认知建构关系,且后者取决于前者。而实践是场域与惯习之间辩证关系的产物。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首先要了解各种“场域”及其资源配置状况,其次就是要重新引入行动者的直接体验,揭示其“惯习”。

在社会实践中,实践受到惯习的指引,人们在惯习的指引下,运用各种可得资本,通过实践不断形塑、建构起“场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不断地创造和再生出惯习本身。而惯习又受到场域的制约,是场域在个体主观世界中的内化,场域通过塑造惯习而制约着实践,故实践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

(惯习X资本)+场域=实践

反思社会学

在社会学中,倡导反思性研究,提出“反思社会学(reflexive sociology)”的学者早已有之。如在现象学、阐释学、常人方法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及后现代社会学等诸多理论中,先后都有社会学者提到“反思社会学”的问题。

例如,古尔德纳(A.Gouldner)在其1970年出版的《即将到来的西方社会学危机》一书中,就曾明确提出要建立一种“反思社会学”,并将理论的产生和理论家的生活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旨趣,倡导社会学要认识自己(know itself),认为理论的建构受到了理论家的个人生活经验以及个人价值判断的强烈影响,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反思。

常人方法学的反思性主要关注那些同时描述与建构社会环境的实践,即反思性假定同一程序(或模式),并使之成为可观察的活动的属性。因此,常人方法学的“反思性”蕴含在“可说明性(accountability)”之中,意指社会学描述是与专业社会学家所探究的行动场域相通的,它描述反思于产生这些描述的情境(也就是说,社会学家的说明本身就是行动场域的组成部分,并通过与行动场域中的其他行动和信念相互作用而不断改变着行动场域)。

在方法论上对反思性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学研究本身的反思,它涉及对社会学作为一种“工作”自身的逻辑方法的考虑,其中包含着对传统社会学的批评,并彻底从中摆脱出来。二是要求所有方法必须有助于揭示实践活动的反思性属性,同时要求研究者必须采用非个人的方法论。

反思社会学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并非现有社会学中众多的专业性分支之一,而是任何严格的社会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通过反思社会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社会学者在研究社会世界的时候容易犯的唯智主义的偏见。

布迪厄反思性的特点

从反思的主体来看,与仅仅把个人作为反思主体的其他学者不同,布迪厄的“反思性”既把个人作为反思的主体,又认为反思社会学是一项集体事业,反思性概念所要求的“返回”超出了经验主体的范围,而要延伸到科学的组织结构和认知结构,因而,“反思的主体最终必然是要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科学场域”。

从反思的对象来看,“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不是个别分析者,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和学术无意识”。

从反思的目的来看,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不是要破坏社会学的认识论保障,

而是要巩固它,不是要削弱它的客观性,而是要扩大社会科学知识的范围,增强它的可靠性。正是这一目标使布迪厄主张的反思性与现象学的、文本的和其它后现代的形式的反思性分道扬镳了。

在当代社会学家对反思社会学的研究倡导中,伯格(B.Berger)、加芬克尔(H.Garfinkel)、奥尼尔(John O’Neill)、布迪厄(P.Bourdieu)、吉登斯(A.Giddens)、贝克(U.Beck)、鲍曼(Z.Bauman)都十分重视反思社会学的问题。

但与早期的古尔德纳对反思社会学的研究不同,在他们那里,反思社会学不再是一个纲领性的口号,而是一个真正的工作纲领(例如,吉登斯和贝克所构想的反思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研究程序不能完全从学科内部确定,即由它的内在逻辑来决定。他们认为社会学必将是一门暂时的,反思性的学科)

反思社会学的作用:

首先,反思有利于增强社会学科学的自主性。

其次,反思有利于推动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增长。

再次,反思有利于科学而独立地建构起自己的研究对象。

最后,反思有利于消除幻觉,使知识分子获得更大的自由。

反思社会学的特点:

第一,强调对社会学家及其所在的世界进行反思,并非是一种学术的自恋。一门真正的反思社会学必须不断地警觉自身,其既不是诉诸内心,谈论自身,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也不是寻求知识分子的时代精神,它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是要对社会学家和塑造社会学家的世界进行反思;它对社会学的反思,是要对人们面对的诱惑和自己陷入的诱惑进行剖析。

第二,它不是“认识中心论”或“科学家群体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是实践中心论。在反思的引导下,社会学家不仅会关注任何“实践性”的事物,而且会重视理论实践的技艺和方法,学会把高度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实践上完全可行的科学操作。因此,布迪厄的反思理论不仅是一种有关理论实践的理论,而且将其纳入实践理论的核心,在发现理论逻辑的同时,也发现了实践的逻辑。

第三,企图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和长期争论不休的研究范式,创建一种能融合二者的研究视角。布迪厄把“关系”作为社会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并把社会学的学科定位为“总体性社会科学”。他认为社会学必须建构维持人类实践基本统一性的“总体性社会事实”,这种“总体性社会事实”所涉及的人类实践包容各种支离破碎的片断、经验研究和观察分析技术。

反思社会学的启示:

第一,反思社会学的理论自觉要求研究者不仅对理论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入的理解,而且对理论的起源语境和演变历史的“谱系学”具有批判性的把握。

第二,反思社会学家自身所处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境况,其现状实在令人难以愉悦。

第三,社会学的学术场域中存在的大量失范现象一时还难以改观。

第四,受常识性知识的影响,社会学家的科学惯习令人担忧。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互动理论的源起

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

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定

①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

②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

③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⑤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⑥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特征

1.符号互动论者倾向于自然主义的、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方法论,偏爱参与观察、生活史研究、人种史、不透明的被脉络化了的互动片断或行为标本等方法,强调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固定的、静止的、结构的属性;

2.必须研究真实的社会情境,而不是通过运用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来构成人造情境。

3.符号互动论者不运用正式的数据搜集法和数据分析法,而代之以概括性的和一般的方法论的指令,这些指令要求对被调查的对象采取“尊重”态度。

布鲁默与库恩的方法论比较

布鲁默认为研究至少应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考察”,调查者着重了解他想要研究的社会情境的第一手资料。第二阶段,即“检验”阶段。

研究者集中注意环境中的“分析因素”,这些因素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观察才可能获得。

库恩赞同米德的社会行为学说,坚持经验科学的要旨是研究数据要客观,研究程序要经济而又合乎理性,研究结果不仅要能接受测试性的检验,而且要能经受其他研究者的批判,并易于付诸实践。

符号互动论的应用

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解等等。

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是196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自然主义的社会学理论。

代表人物是移居美国的奥地利哲学家和社会学家A.舒茨和倡导常人方法学的美国社会学家H.加芬克尔等人。

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来源是德国哲学家 E.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M.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和M.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

探讨的基本问题:

现象学社会学在理论上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怎样使按照自然科学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学”在整体上不致成为一桩错误的事业,以及怎样选择一种研究社会现象的方式使之更富成效。

它力求选择一种使自己植根于社会现象独特性的基础,强调这一独特性要求使用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论使它关注社会现象的意义特征,但不流于无法检验的直觉。正是在这一点上,现象学社会学把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联系起来。

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utz,1899-1959)

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他的主要著述收入《舒茨文选》(3卷),另著有《生活世界的结构》等。

舒茨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

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在他看来,人类知识和社会实在即现实都是通过主观经验构成的,社会学必须重新建构那些能使人们共同感觉的知识赖以建立的概念和类型化手段;人们不能找到任何关于知识或意识的抽象规律,所以像胡塞尔先验现象学那种极度抽象的哲学方法,社会学是不能效法的。社会学应该对主体间性的创造和保持进行经验研究。为此,他把现象学的“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引入社会学。

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

舒茨早年研读现象学,他批判地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尝试着把生活世界、主体间性等概念引入社会科学,并把它与韦伯的“理解”概念相结合,主张社会学回到生活世界的基本事实上,开辟了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新方向。舒茨的学术活动主要用于研究每天运转不息的日常世界的意义构成。

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这个日常生活事件构成的、不断发展的世界的组成部分。所谓的日常世界或生活世界从一开始就是由多重实在构成的主体间性的世界;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日常知识从根本上就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

因此,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由常识和日常生活构成的人类世界是最高的实在,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一切都是主体间性的。

生活世界的特征

(1)清醒:表示行动者完全了解而且注意到生活世界所发生的事情。

(2)不怀疑:在自然态度中,行动者接受生活世界的本来面貌,行动者不会去怀疑它或它的存在。

(3)工作:舒茨认为,生活世界中,人们从事工作;人们从事身体活动以达到想要的结果。

(4)感受完全的自我:在生活世界中,我们感受到完整的自我,即我们完全沉浸于生活世界中,而且我们也以该种方式感受自我。

(5)主体间性: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间性的世界。

(6)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交会

自然态度的悬置

舒茨提出“自然态度的悬置”方法,其用意并不是把对外部世界及其客体的信念存而不论,而是把对这个世界的怀疑“悬置”起来存而不论,以便社会科学研究者更接近于生活世界本初的、最高的实在,从而理解这个由多重实在组成的日常世界的意义结构。

理解:

1.“理解”首先是一个哲学认识论问题。“理解”植根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之中,它包含个人通过其具体存在所经历的日常经验的丰富整体性。

2.“理解”是关于人类事件的日常知识的经验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一开始就把世界解释为属人的、充满意义的世界。

3.“理解”是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向传统的科学观所崇尚的感觉至高地位、认知必须从感觉出发、用自然科学的理想模式建构社会科学等观点提出了严重挑战。

现象学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1、出现了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合流的趋势。

2、英国哲学家L.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渗入现象学社会学。

3、与某些自然主义流派也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简短的评价

现象学社会学作为一种反自然主义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它针对传统社会学方法和程序中的可疑之点,提出了人的主观意识、体验和时间等问题,强调描述世界的语言和意义问题,对人们有启迪和借鉴作用。它在一般社会学理论上把肇始于韦伯的方法论个体主义对主观意义及其理解的研究推进到了主体构造意义的顶点,代表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路向。但它本质上具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在社会认识中片面夸大意识、意义主观因素的作用,必然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

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马克思是批判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创始人。

关于社会的理论

1、社会形成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对社会的科学认识,既不在于整体,也不在于个人,而在于人与人的关系。

2、社会发展的过程。社会是一个特殊的关系形态,它的生存和更替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客观发展过程。

3、社会发展的动力。劳动是全部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社会一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另一方面它又是与人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而劳动既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劳动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自己。

关于阶级的理论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 社会学就是对人类的社会生活、群体和社会的科学研究。 个体是依据自己生活中熟悉的特征来看待世界;社会学则需要更广阔的视角。 1.社会学的视角 社会学想象力: “想象自己脱离了”生活中那些熟悉的惯例,从全新的角度看待他们。社会学家能够自如地跳出。 学习社会学: 以社会学视角看待离婚、失业问题。 ●个人困扰 ●社会大趋势 社会背景 ●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为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 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社会学思维的发展 1.理论与理论思路 ●事实性研究揭示了事物是如何发生的 ●理论建构抽象的揭示,说明广泛的经验 ●理论思路就是通过事实性研究来验证理论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法国(1798—1857)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寻求建立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说明社会世界的法则,所有学科都共享一种揭示普遍法 则的逻辑。 3.实证主义 社会学应该采用类似于物理学或化学的严格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4.三阶段法则 ●神学阶段:宗教观念 ●形而上学阶段:文艺复兴时期,自然角度看待社会 ●实证阶段: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时期的科学技术作用 5.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法国(1858—1917) ●社会学可以通过经验的方式检验传统哲学的问题,从而阐明这些问题 ●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做物来研究 6.社会事实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 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个体的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学复习资料

导论 一、最早提出社会学的是---孔德 二、社会学的定义 定义: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代表人物(严复) 1.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此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特点 2、综合性特点 3、科学性特点 4、应用性 四、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社会的转型与巨变。 2、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帝国主义的出现。 3、资本主义建立后的社会问题、矛盾。 4、民众对正常社会秩序的渴望。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传统 1、英国功利主义传统 (1)一种个人主义的理论。 (2)经济人观点。 (3)社会学功能理论、理性选择理沦和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2、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

(1)法国的实证主义传统。 (2)实证主义的意涵。 (3)反对迷信,提倡科学。目的是发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自然法则。 (4)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3、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异。 (2)人类世界是被有意识选择的世界,不受自然法则的支配。(3)研究行为者的主观意图。 (4)研究社会内部的文化特征,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各个社会文化传统的独特性。 4、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 (1)美国人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实用。 (2)美国人的第二个特征是鼓吹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五、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 1.坚持实践原则 2.坚持科学分析视角 3.坚持辩证思维方式 4.坚持研究方式的批判性 5.坚持理论视野的开放性

六、韦伯 韦伯和新教伦理(1)反对马克思经济是社会变迁动力学说,提出宗教是社会变迁动力。(2)提出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七、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 城市社会学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拓展 1、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城市研究 2、芝加哥社会学派与中国社会人类学的渊源 八、社会学冲突 (1)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 (2)人类社会的主要冲突源自人类所需资源的稀缺 (3)社会通常是在利益冲突之中整合在一起 九、符号互动论、 1)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 (2)人类社会的主要冲突源自人类所需资源的稀缺 (3)社会通常是在利益冲突之中整合在一起 十、冲突论代表 (1)代表人物乔治·米德、库利、托马斯。 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的双重性。 重视对社会微观层次的研究,强调个人的特殊性。 重视经验世界的考察,主张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理论。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老师划的重点在练习册上,如果有漏掉的各位补充一下!) 第一章P6 名词解释: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简答: 简要指出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异同: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代和劳动分工的结果。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是,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第二章P18 名词解释: 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简答:1.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2.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答: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3. 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涂在答题卡上。每题1分,共20分) 1、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 A. 角色冲突 B. 角色不清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2、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本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3、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迪尔凯姆和韦伯 B. 帕森斯和默顿 C. 科赛和达伦多夫 D. 库利和米德 4、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 A. 一定数量的成员 B. 特定的活动目标 C. 明确的规章制度 D. 正式的组织结构 5、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A. 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 客观存在的实体 C. 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聚集到一起 6、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 社会角色的确定 B. 社会角色的表现 C. 社会角色的扮演 D. 社会角色的失调 7、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 A. 1840年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D. 1949年 8、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丁克家庭 9、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 A. 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 B. 冲突理论 C. 亚文化理论 D. 战争 10、最早提出社会控制概念的是:() A. 滕尼斯 B. 罗斯 C. 孔德 D. 韦伯 11、霍桑实验提出了:()

兰大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内容: 交际场合一般人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 ) A、18英寸以内 B、18英寸到4英尺 C、4英尺到12英尺 D、12英尺以上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个性的中心内容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人格的完善程度 B、自我的完善程度 C、道德的完善程度 D、学习的多少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A、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B、戴维.伊斯顿 C、拉斯韦尔 D、西蒙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播 学员答案:A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四个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多选题]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3、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 2、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层制 [例题·单选题]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马克思; D.孔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 [例题·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答案]B [解析]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二)结构功能论 1、帕森斯:著作、AGIL功能分析图式 2、默顿:著作、显功能与潜功能 (三)冲突理论 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