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利簋及铭文

二、甲骨文记事(重点)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

2.甲骨文的发现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个以上。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字形举例

【知识拓展】

金文

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又因多是铸造在钟、鼎之上,故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商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

西周毛公鼎及铭文

五、总结提升

1.知识梳理(歌谣)

青铜器与甲骨文

原始后期有青铜,商周礼器它铸成。

司母戊鼎是最大,四羊方尊奇造型。

文字可考始于商,甲骨清朝现安阳。

象指会形造字法,一脉相传人人夸。

2.易错点拨

(1)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例题1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

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思路分析:观察图片可知,图片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这都是我国商朝时期青铜器的精品,体现了我国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故选B。

答案:B

例题2 河南安阳被称为文字之都是因为文字之根在安阳,文字的流变也可以在安阳找到印记。一件件遗存都闪耀着文字的光芒,追溯历史的轨迹,应首先参照()

A. B. C. D.

思路分析: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首次发现于河南安阳。追溯历史的轨迹,应首先参照A,A是甲骨文。

答案:A

例题3史料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被中间人修

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三国演义》

B. 后羿射日

C. 商朝金文

D. 炎帝传说

思路分析:史料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被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商朝金文属于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故选C。

答案:C

甲骨文是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商朝时的甲骨文已经记载了当时的一些情况,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但这不能说明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对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发掘的资料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大量的刻画符号和原始文字。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成果表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我国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分析:甲骨文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教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3.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我们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在于使我们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又在第二个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农业及畜牧业繁荣的表现;最后,以“奴隶的悲惨生活”这一子目明确了自夏至西周奴隶制繁荣的基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在听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了解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我们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我们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我们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了解。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了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学习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如: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 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复习巩固: 1.下列最能反映商朝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的是() A、造酒业 B、玉石雕刻业 C、青铜铸造业 D、制陶业。 2.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古鼎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面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我国最早出现瓷窑是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 5.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6.业、业、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程目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资料阅读及想象,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批注: 教学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教学难点: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为什么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学生在阅读、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自主得出历史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商朝是谁建立的吗?甲骨文和青铜器是商代文明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代表,今天我们就走进甲骨文和青铜器,来了解它们。 【新课教学】 一、青铜工艺 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青铜工艺”。教师帮助学生落实青铜技术产生、发展和走向鼎盛的时间。 多媒体从多角度展示司母戊鼎,同时选择局部展示它的纹饰。观看后,要求学生谈谈对它的感受。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注意落实两点:①造型雄伟。②纹饰古朴。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铜象尊、大盂鼎图片,并适当补充材料,指导学生欣赏,说明青铜器的造型除了雄伟外,还有精美的一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归纳前面所见的鼎有司母戊鼎和大盂鼎,四羊方尊、象尊。在此,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归纳青铜器的种类,从而说明青铜器种类繁多。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看到的各种青铜器中,是不是见到了生产工具呀?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在商代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广泛地用于生产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这主要是由于青铜在当时还是稀少的,它比较贵重。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并提问:青铜如此贵重,为什么要拿这样多的青铜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单元测试题 综合测试题⑤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最正确的答案填在下面的答题表内。每小题2.5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如果你想探究下列选项中离我们今天最久远的远古人类,应选择?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大汶口 D.山顶洞人 2. 观察下面的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请问居住在右图式 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A.北京人 B.长阳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3.你认为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 A.水稻、小麦 B.水稻、粟 C.水稻、玉米 D.粟、玉米 4.你知道海外华人常自称是“炎黄子孙”的原因是: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5. 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治水英雄,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这位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伟人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6.夏商两朝的灭亡,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增强军事力量 D.发展经济 7.你知道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什么时期?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8.联系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9. 新来的历史老师在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的名称一样。”请问新来的历史老师姓什么? A.秦 B.夏 C.商 D.周 10.2007年2月18日是我国农历丁亥年(猪)春节,从字形推测下列甲骨文哪个是“猪”字 pi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教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课题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授课班级文初一年级 授课时 间 第四周(2)课型新课讲授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1、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的由来,知道汉字的演变过程。 2、了解我国的青铜器文化。 过程与方法: 1、检查复习,督促学生及时复习。 2、朗读填空,起到预习和学生参与教学的效果 3、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解和展示,学生积极参与,及时给出评价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检查笔记,复习提问,课堂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夏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的概况 难点汉字的演变过程 教具多媒体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 板书设计: 一、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体——隶书——繁体楷书——简体 二、青铜器工艺高超工艺

时间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 意义 10分钟 检查复习: 1、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国者、亡国者,夏 朝的国家性质是? 2、商朝存在的时间、建国者、亡国者、商朝都城 检查笔记复习笔 记 培养记笔 记,复习的 习惯。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周时期鼎盛 精品:司母戊鼎、青铜立人像 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 1、中国的文字起源很早,传说黄帝命仓颉发明创造了汉字,半坡氏族村落出土的陶片上刻画的符号,被学者认为就是中国文字的萌芽。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到了商朝后期,文字已相当成熟。 2、当时的占卜风气很盛行,统治者遇事都要通过占卜询问吉凶祸福,然后把占卜的情况用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后人称这些文字为“甲骨文”或“卜辞”。甲骨文已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3、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商朝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风俗等情况,是今天研究商朝历史的珍贵资料。 4、青铜器是用铜、锡的合金铸成的。夏代,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和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这一时期青铜器制造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5、商朝的青铜器刻有文字,现存的毛公鼎,铭文近500字。后人将这种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金文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6、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在今天的成都平原上,有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因首先在三星堆发现,并命名为“三星堆文化”,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的 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 2. 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 3.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提问1 学生回答:25 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 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中兴”。(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互动探究: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共同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差别,可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提示: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行之有效,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学生回答: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根据《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请同学们说一说该示意图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讲商、周时期的文明成果: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教师主要是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这些文明成果,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问题导入:同学们,谁知道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我们今天一起学习: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讲授新课) (板书)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平价,补充总结: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教师展示甲骨文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发现的甲骨文的字数已有约4500个,现在能释读的有近2000个,并举例几个甲骨文文字,请学生识别甲骨文。对比甲骨文和汉字。 (板书)二、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青铜器”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答。 1.青铜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铜器有哪些的种类? 3.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可以通过和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工具进行对比,总结归纳。)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特点,想象一下,司母戊鼎的大小,教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的爱国和保护文物的热情。感受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庞大宏伟和小巧细致,并谈谈自己的心得。 教师介绍“青铜器时代”和“青铜文明”的概念: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具体的是指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称作“青铜文明”。 (板书)三、金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内容和“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发现最长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历史价值? 教师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比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这些是我国商周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甲骨文是我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过渡阶段。尽管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很快就走向衰落。本课主要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内容。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昔有光武大帝,今有航天英雄”, 已是当今湖北枣阳市的新广告词。 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的航天英 雄聂海胜的家乡枣阳被誉为“龙飞白 水,松子神陂”宝地,汉光武帝刘秀在 枣阳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度 过了十三年,其间经历了从皇族宗亲官 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程,并 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演绎 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 刘秀如何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 煌历史? 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 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王 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助农 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立东汉 情况。 (2)光武中兴培养学生从史 料中获取有效历史 信息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反思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了解汉字的演变。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我以课标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这样几点处理: 首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也就是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紧紧相连的问题,在预习环节就给学生预习。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我事先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真正体现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设计了几个游戏,如本课开头的猜字游戏,简单任务,造字游戏和侦缉档案等,这些游戏在设计上教学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不经意间渗透教学思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第三,联系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多处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从形式上借鉴了著名娱乐栏目<开心词典>形式及主持人风格。 本节课我力图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和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在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有这样几个亮点:第一,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反应强烈,有较浓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来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说的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学生知之甚少,比较枯燥,但是通过

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第二,对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展示自我感觉是本课的一个设计亮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甲骨文的意义;得出甲骨文与汉字有着渊源的关系,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第三,“青铜器”这一环节提问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很轻易就能理解出“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每一节课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课也是如此第一,本课导入设计欠佳,与本课衔接优点勉强;本意是想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第二,关于青铜器的制作过程问题设计过多,以至于后面的内容被弱化了,时间不够;这一环节设计不好本意是想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可是问题过多了。第三,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关于青铜器的意义应该有学生概括,因为在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那么多以后学生应该可以自己分析出来,而不需要教师来讲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概述甲骨文、金文的发展过程,学会辨认甲骨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说出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工艺水平的高超,知道我国的青铜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3.重点:甲骨文;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甲骨文 (1)定义: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2)影响:今天的汉字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想一想: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历史价值? 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青铜工艺 (1)产生与发展: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晚商至西周时期逐步走向鼎盛。商、周的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 (2)地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价值:青铜器造型雄伟,纹饰古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4)司母戊鼎: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5)影响: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3.金文 (1)含义: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这种文字叫做金文。金文常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2)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甲骨文与汉字有着怎样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迄今为止,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约15万片,已发现的单字约四五千个,其中能识读的近两千字。甲骨文字形美观,笔画均称。它以象形为主,但假借、指事、会意、转注、形声等造字法也已具备,这说明甲骨文已有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探究问题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公斤,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1)请你想一想,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用来做什么用的? 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其母亲而铸造的,是用来祭祀的。 (2)除司母戊鼎外,请你再列举一、二个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器的精品。 四羊方尊、铜象尊等。(其他符合题意亦可) (3)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 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4)为什么说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开放性题,学生表达出的意思相近即可。提示: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的鼎。古人特别重视对祖先的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把祭祀摆到与军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五课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

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 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新人教版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同时也认识到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得看历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中青铜器示意图的观赏,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了解我国的青铜文明。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分析,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夏、商、西周奴隶的悲惨生活,说明奴隶主统治的残酷性,培养学生应有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难点: 对“青铜文明”概念的理解。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示法、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是夏、商、西周的兴亡。夏禹建立了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禹传位给儿子启,禅让制从此变成了世袭制,夏朝经历了470年,最后一个暴君夏桀终于被商汤取代。商汤成了商朝的建立者,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盘庚迁都到了殷,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商。商朝最后的一个国王是有名的暴君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实行分封制。西周的周厉王暴虐无道,导致了国人暴动,数十年后,西周灭亡。三个朝代都已经灰飞烟灭,历代的帝王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也都已经变成过眼烟云。只有那个时期留下的实实在在的青铜器,让我们今天能窥见它曾经的辉煌。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节。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上的司母戊鼎的插图。这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因鼎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据研究,是一代商王为其名戊的母后所做的祭器。这件方鼎高1.33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优质教案

《东汉的兴亡》 第一课时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三课。上承接西汉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下启三国群雄争霸,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知道一个朝代的盛衰决定力量在于人民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而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提供很好的范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的措施及作用,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

1、总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黄巾起义的关系; 2、总结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原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二、进入新课: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1)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2)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课标解读 1. 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造字特征。 认知提示: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 解读: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 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主要学习三目内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第一目与第二、第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二与第三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三目内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构成了本课的主干知识。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司母戊鼎是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 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本课突破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新人教版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时教案 课题: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课时总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 年月 日 执行时 间: 年月日 课程目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 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 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 历史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 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 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 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资料阅读及想象,能分析总结出中 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 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 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批注: 教学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教学难点: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为什么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学生在阅读、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自主得出历史结 论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商朝是谁建立的吗?甲骨文和青铜器是商代文明中最具 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代表,今天我们就走进甲骨文和青铜器,来了解它们。 【新课教学】 一、甲骨文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找出本目的主要知识点。经过学生发 言,最后确定本目有关甲骨文的主要知识点如下:①殷墟出土。②是刻在龟 甲和兽骨上的文字。③和今天的汉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④记录了商王的 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多媒体打出《商朝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让学生找出殷墟的 位置。 补充材料介绍甲骨文出土的情况。提问:王懿荣为什么能发现甲骨文 呢?学生经过讨论发言,教师可概括为:①王懿荣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 是他平常刻苦学习、积累的结果。②王懿荣注意观察和思考,因而能够在很 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 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 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 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 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 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它的制作是以什么为范本吗?这一范本的制作在什么时候达到鼎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青铜器 出现地点用途功能特点工艺代表 黄河流域 主要用于饮 食、祭祀及军 事等 由食器等发 展到礼器 种类丰富、数 量众多 泥范铸造法 司母 戊鼎 3.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青铜器制造 5.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1)规模大。(2)品种多。(3)用途广。(4)工艺精美。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

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主要是掌握青铜工艺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大量图片的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对青铜工艺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概括。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末期,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采用了图片激趣导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读图去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练习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选择题 1.我们现在对商朝的了解远远超过对夏朝的了解,这主要是因为 ( ) A.商代有比较成熟的文字记载B.夏朝离我们太久远了 C.人们对商朝的研究力度大D.商代的遗址发现多 2.下图青铜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铸造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3.关于下图,解释错误的是 A.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C.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 D.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可信资料4.纪录片《文明》于2018年3月1日首播,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惊艳亮相。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B.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C.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D.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5.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下图所示文物的发现,可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A.战国 B.西周 C.春秋 D.商朝 6.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和来源是 ( ) ①文物和文字记录②古迹和遗址③历史故事④历史传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下列哪一种叙述是学习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材料() A.“女娲造人”的传说 B.考古出土的各种文物 C.电影《荆轲刺秦王》 D.小说《封神榜》 8.在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9.2013年,汉字听写大会在CCTV1播出,至今已举办六期。它使传承华夏文明的信念得以凝聚,汉字书写美德的观念得以传递。下列有关中国文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到第20课问题形式的知识点整理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到第20课问题形式的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西汉建立的时间、人物?灭亡的时间、人物? 公元前202年刘邦公元9年王莽 2、东汉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洛阳 3、光武帝时期出现的局面称为什么? “光武中兴” 4、东汉中后期出现了什么现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5、东汉后期爆发的农民起义是什么?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的教派?原因? 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 天灾人祸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西域的范围是哪里?

汉代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及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哪位皇帝支持?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寻求军事联盟汉武帝 3、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①②) 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②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4、路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来往的货物?开通丝绸之路的意义?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域 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等传入中国 对汉代:①丝绸之路是东西交往的大动脉,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汉朝的兴盛,提高汉朝的地位 对今天:①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②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③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等都有重要意义④有利于沿线城市旅游事业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5、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 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6、西汉在西域设置什么机构?时间?意义? 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汉宣帝) 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