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通常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作业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儿童过早的、过度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但不知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因此,在现实中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解决,学了一些死知识,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统计”一课,本来“统计”知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但这位教师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课始首先设计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

的个数,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一个同学作纪录,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课中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又使得统计中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整个统计过程学生好像置身于亲切自然的游戏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二、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

了。

再如,首次教学5+9*2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是教师直接把“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大不一样。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进行:展示生活情境,出示一个标价为5元的钢笔和标价为9元的书,询问总价。然后再加1本书,标价也是9元,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5+9+9或5+9*2。讨论“5+9*2”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当学生的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应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9与2的积,请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更儿童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正如,数学巨匠康托儿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学生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冰溪小学陈珊英 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众所周知,远古时代,人们用小石子,小树枝,贝壳,或在树干,兽骨上刻画,或用绳子打结来记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千多年以前,中国人用算筹记数,算筹是一种计算工具,每一根都是长度在10厘米左右的小棍子,一般用竹子做成。分为纵式,横式两种记数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大约在14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算盘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时至今日,还在广泛应用。从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数学源于生活。此外,世界各国数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数字是国际上通用的,这就是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古时候,印度人把一些横线刻在石板上表示数,一横表示1,二横表示2……后来,他们改用棕榈树叶或白桦树皮作为书写材料,并把一些笔画连了起来,例如,把表示2的两横写成Z,把表示3的三横写成3等。可见国外的数学萌芽也是从生活开始的。记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现行的新课标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前人总结的方法,规律,要在数学教学中传承,所以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数学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首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或者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可求知识的脑海。此外,我还运用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学生成功的环境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在长期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是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经验告诉我:但凡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生活中的数学论文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当我打开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时,给我的印象好像一本童话书一样漂亮,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个场景故事表现出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在生活中也学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知识,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我在第一单元实际数学教学中,尝试如何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认 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之前,我先带领 学生熟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尔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教授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这一课时,我把学生领到操场这个“大课堂”,实地做游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学生非常熟悉喜爱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来学习1—10数的认识。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等等,在数扎长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整节

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 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的学前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是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的到的现实。生活中的 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我在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在解决红点标示的问题“天上有几架飞 机?”时,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数一数,让学生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体会1-10各数的意义,再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只铅 笔,,”等等。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识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

让知识与生活零距离

让知识与生活零距离 发表时间:2011-05-06T09:12:57.200Z 来源:《学英语》(初中教师版)2011年第39期供稿作者:许娜 [导读]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新的语言知识,而且更应注重新的语言技能的形成和扩展过程。 ——素质教育下英语课堂教学初探 山东博兴县实验中学许娜 看过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后,一种激情在我心中涌动。电影中女主人公家庭教师Maria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面对七个性格各异、年龄不等、淘气顽皮的孩子,她却能轻松驾驭,抓住了每个孩子的心。诚然,她的教育方法首先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然而她在保持和发展兴趣这方面更有独到的做法。她把孩子们带到湖光山色的阿尔卑斯山上,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让孩子们陶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学习音符变得轻松、惬意。大自然是美的,音乐是美的,两者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她教孩子们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会,孩子们身心触碰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的美,而学习音乐就成了他们热切的意愿。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在体验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保持并发展这种兴趣的理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们的英语课堂也应该走向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对英语乐知、乐学、乐用。可见,构建生活化的英语教学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一、构建生活化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新的语言知识,而且更应注重新的语言技能的形成和扩展过程。在生活化的英语课堂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感知,唤起师生情感,形成师生共鸣。让学生置身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语境中,产生亲切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将英语语言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要求英语课堂生活化 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好与坏,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影响着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是否能够保持。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少真实的语境,兴趣也就难以提高。利用生活化的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很有帮助。因此,我针对每一个教学设计,都尽量从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入手,轻松地导入新课。例如,学习《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 Unit 3 I’d like a large pizza时,我事先联系了学校附近的一家House of Pizza,和孩子们一起选材料,制作pizza。选材的同时,学习了cheese, mushroom, pepperoni, olive, onion, green pepper等新单词;制作过程中,重点练习对话:What kind of pizza would you like? I’d like a pepperoni pizza, please.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愉快且热情高涨地学习了知识,体验了东西方食物制作上的不同之处,生动且让孩子们体会到自力更生的乐趣。 (二)《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英语课堂生活化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六大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进一步归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英语课堂生活化 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英语。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不同真实、逼真的言语交际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生活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英语课堂中自然轻松地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要实现两点 (一)让语言实现它的交际功能 生活化的英语课堂,竭力为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逼真的语言交际情景,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近乎实际的交际活动。学生在具体场合的一个情景中“模拟交际”,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对话、自由表达、交流思想,把听、说、读、写、做等活动形式有机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保持。这样,英语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既能得到充分地运用,学生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二)让语言在实践中回归生活 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可以设计丰富的交际活动情境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可以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学,在情景中用。也即语言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 生活化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锻炼才能,如可以把教室当作一家超市、一座花园、一个餐馆、一间诊所等。学习活动可以是调查采访、角色表演、游戏竞赛、画外配音等,让课堂与生活链接,把世界引入课堂。学以致用,知识才能转换为能力,才能为英语课堂引入一泓不绝的活水。生活化的课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放在首位,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为本的外语教育价值观。它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乐于探究。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构建生活化英语课堂 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自然,易学,能使孩子适应学习、获得经验、得到发展。现在我们用的《新目标》教材就是一套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课本,它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会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新目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列出了明确的语言目标、主要的功能项目与语法结构、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并分为A和B两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语言内容,B部分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每个单元还附有Self Check 部分,学生可用来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年级中,还在每单元的后面设置了具有跨文化内容的语篇及相关的练习。 (一)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即运用实物、图片、海报、简笔画、挂图、教具模型等巧设情景。实物、模型和图片等主要用于词汇的教学,加强感官效果,突出真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 摘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数学与生活论文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 第一、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素材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在学习生活中,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今日,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第二、把数学带进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 ——罗巴切夫斯基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例如:“多少个人拉起手来长度大约是10米?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步?比你高的人是谁?比你矮的人是谁?和你差不多的人是谁?他们分别有多高?”等。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实在是太丰富了,生活是数学的归宿,也就是数学必须服务于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完整word版)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商场里促销要用折扣,银行里要算利息,修房造屋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课堂上老师常常让我们在生活中找数学信息,我留意观察,结果发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还真是息息相关。 我家的一把椅子由于年久,坐上去摇摇晃晃,爷爷知道后用一根木条斜着钉在椅子的两条腿上,并让我再坐上试一试,我竟然发现椅子一点也不摇晃了!我怀着好奇心“请教”爷爷,爷爷说:“椅子面、地面和一侧的两条腿组成了一个正方形,我在中间斜着钉上一根木条,不就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吗?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信你也试试。”说着,在爷爷的指导下,我和爷爷一起动手用木条钉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我拿着三角形无论怎样使劲,也拉不动,而正方形轻轻一拉就变形了。我终于明白了爷爷为什么要斜着钉木条的道理。这就是我在课堂上所学的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六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三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9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三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三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再过三分钟,这样9分钟就全部搞定。这不就是我们数学上的统筹时间吗?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能干更多的事情。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通常不会这么做,不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讲座(健康知识讲座)上的发言

---------------------------------------------------------------最新资料推荐------------------------------------------------------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讲座(健康知识讲座)上的发言 (提纲)谭果林 2019.10.27 一,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一)介绍刘新武同志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 二)学习《开县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实施方案》。 三)指导员职责: 1,对周围居民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包括组织健康讲座(视频、照片); 2,发放、讲解宣传资料; 3,日常不健康行为干预; 4,配合卫生院何居委会开展宣传教育; 5,协助卫生院做好慢病患者和老年人定期健康体检和随访工作。 (体检人群: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65 岁以上老年人一年一次免费体检)二,慢性病的自我管理慢性病患者不能完全依赖医生和他人,慢性病患者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因此要尽可能多的了解相关疾病的知识。 大家要配合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的工作,他们是在义务的为大家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大杀手,诸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抑郁症等是我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吞噬着数百万的生命,据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 2008 年我国已有 2.7 亿名慢性病患者,并且每年新增 1600 万名,相当 1 / 8

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我国每年有 643 万人死于慢性疾病,占每年死亡人数的 80%。 慢性病是由于患者自身的行为和环境因素所致的健康问题,传统的医疗保健服务作用有限且费用昂贵,同时其预防性干预和卫生保健活动通常需要长期在社区和家庭执行,患者及其家属不可避免地成为管理慢性病的主要承担者即成为慢性病自我管理者。 慢性病自我管理是指用自我管理的方法来控制慢性病,即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其实质为患者健康教育项目。 它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课程教给患者自我管理所需知识、技能、信息、正确的健康理念以及医患交流技巧,来帮助慢性病患者在得到医生更有效的支持下,主要依靠自己解决慢性病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各种躯体和情绪方面的问题。 三,慢病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一)戒烟限酒,限盐限油二)平衡膳食一是每天 1 袋牛奶,内含 250 毫克钙。 2019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人每日奶类制品摄入量为 26. 5g,农村只有 11. 4g。 建议每人每天饮奶至少 250g,也可使用其他相当量的奶制品,其钙含量加上日常食物中提供的 500mg 钙,基本能够满足人体钙的需要。 有条件者可以多饮用奶或奶制品来保证钙的充足摄入。 对老年人来讲,充足的钙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尤其对绝经后的

浅谈知识起源

浅谈知识起源——经验论药学1班陈睿 90707102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 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 ———洛克

提要:本文系统科学的对知识起源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合独到的见解,从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经验论、共相和个别事物的关系、经验论的原初性、经验论的相对性和经验论对理性的容纳等方面具体的阐释和表述了经验论,体现了一切知识最初都来自于经验,否认有所谓一成不变的、永恒的真理知识的观点。然后举出了生活中的两个常见的事例,使深奥的哲学理论浅显化,较好的说明了经验论的内涵。最后面对关于知识起源问题的批判,如知识起源的唯一性、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真理的必然存在性等,做出了很好的辩护,支持了经验论的主张和观点。 关键词:哲学;经验论;知识;起源;理性 哲学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研究知识的学问。那么,人的知识是如何成立的?循此问题而说明其理由并揭示其要素的理论,即为知识起源论。在哲学史上,有关知识起源问题的解释林林总总,归结起来,不外以经验还是理性作为根据而引起的争论最为典型、最为激烈。 哲学总是力求寻找一种较完善的理论,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对于知识本身的研究的深入,从经验和理性为角度,在知识起源的问题上哲学被划分成了唯理论、经验论以及试图对之作出综合统一的批判论。 唯理论不否认认识中经验和感觉因素的存在,但认为救根源和基础来看,认识应该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于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于感觉经验的,试图以此来说明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和确定性,并以先天的理性之所思、所想为真理。经验论则认为一切知识最初都来自经验,更确切地说来源于人的感觉,经验论者都不承认有所谓终极性的知识公设或理性基础,否认有所谓一成不变的、永恒的真理知识。而所谓批判论,是一种在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冲突中取其中道,力图调和二者之间的对立,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起源问题加以对立统一的阐释的哲学理论。三种互相对立的理论之中,我最赞成的是经验论。 首先,我是一个很典型的唯物主义论者,主张物质第一性而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我觉得人类的一切知识以及思维活动,最初都应该来源于外界本身实际存在的事物,而这个事物要到达人类的大脑并形成思维,必须经过一定的媒介,这个媒介恰好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刚出生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都只不过是一张白纸;即便是活了若干岁月,如果离开了由感官获取的经验,我们仍是一无所知。人类对知识的形成从生物学领域来讲,不过是在大脑中形成了许多条件和非条件反射而已,条件反射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非条件反射则是以人类对外界的应激为基础,对外界的应激是感受外界事物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归根结底仍是来自于经验。这与经验论的主张不谋而合。所以我更倾向于经验是知识起源的说法。 其次,经验论从共相和个别事物之间进行了很严密的推导。事实上,唯理论的理念比具体事物更为真实的推断纯粹是一种逻辑上的虚构。所谓理念,实际上是一种共相,而共相识根本不可能脱离个别事物而存在的。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是变动不居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现有所谓永远存在的东西;同时,共相或概念也是稳定不变的,但这种共相或概念不过是表达其共同特征的“类”概念。我们必须是在看到一定数量、具体的某种事物后才会形成这种事物的概念或共相。所以,唯理论的观点中孤立的、离开个别的事物来谈论一般的理念是不存在的,一般总是内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 再次,把经验视为全部知识的基础,是经验论哲学最基本的特征。经验论所说的经验,既指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感性知觉,也指我们对自己内在的思想活动的反思即所谓的内省。人们是在于客观世界进行接触、作用中获得认识的。它不像为理论那样预先断定人类知识的范围,又努力把经验,严格的说来是感觉,当做人类知识的起点和来源。洛克曾认为,把人的知识观念看作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这是为理论,特别是笛卡尔哲学制造的一大迷幻。从经验论的观点来看,不仅就儿童和未开化族群而言,不具有唯理论这所说之天赋观念,而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此认识,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又如教学“统计”,借助媒体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知识讲座2013-08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四期 华藏镇卫生院 2014年9月24日 天祝县华藏镇卫生院关于开展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知识讲座的计划计划于2014年9月24日在岔口驿村开展地方病的健康知识的讲座活动。 一、活动目的:为提高广大农牧民的健康意识,让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力求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生活的目的。 三、活动形式: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单。 四、活动内容: 1、宣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知识讲座。 2、悬挂宣传条幅,发放宣传资料 五、活动时间:2014年9月24日 六、活动地点:岔口驿村 七、活动负责人:****、***** 八、参加人员:岔口驿村村民 八:活动经费预算:150元 2014年9月23日 华藏镇卫生院

填表时间:2014年09月24日 通知 岔口驿村全体农民朋友们: 为提高广大农牧民的健康水平,让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华藏镇卫生院决定举办以“人人享有健康生活、共创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现通知如下:

时间:2014年9月24日 地点:岔口驿村 讲座内容: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授课人:*** 参加人员:你村广大村民 华藏镇卫生院 二0一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知识讲座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讲座之一 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合理膳食---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一”:每天睡前喝一袋牛奶。“二”:二百五十克至三百五十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六两至八两主食。“三”:三份高蛋白。一份就是一两瘦肉或者一个大鸡蛋,或者二两豆腐,或者二两鱼虾,或者三两鸡和鸭,或者半两黄豆。“四”:一个礼拜吃四次粗粮。“五”:一天500克蔬菜和水果。“红”:一天一个西红柿,喝少量的红葡萄酒,吃点红辣椒改善情绪,少焦虑。“黄”:胡萝卜,西瓜、红薯、老玉米、南瓜、红辣椒,即红黄色的蔬菜,红黄色的蔬菜维生素A多。“绿”:饮料数茶最好,茶叶绿茶最好。“白”:燕麦粉、燕麦片。“黑”:黑木耳。 ?适量运动 ?走路是最好的运动。运动做到三个字:三、五、七。“三”:一次三公里三十分钟以上;“五”:每星期最少运动五次;“七”:适量运动。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牛永斌讲课讲稿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牛永斌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盐津县落雁乡天星小学—牛永斌 摘要:生活与数学中表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尊重和承认"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果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很可能会回到"灌输"的老路上去。着力实施一种"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数学教学",也正是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又如:“学校开展运动会需要98套校服,其中每一套校服的上衣29元,裤子21元。问:学校卖这些校服需要多少元?”这是一个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表达。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就可以用下列的数学语言来说明:98×(29+21)=98×50 =4900(元)答:学校卖这些校服需要4900元. 可见,教学中的数学语言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数学依赖于生活,数学语言就要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充分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热情顿时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 “我的爸爸过生日,他非常爱喝酒,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

论文-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将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实际上,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与数学有关系,如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眼光去欣赏树枝的生长规律,也可从国徽的设计中看到黄金分割的运用,从统计和概率的角度去看一场球赛,等等。已故数学大师省身有言:“数学很好玩”。如果学生觉得数学很好玩就会对数学产生无限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恩格斯 在学习生活中,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大爷为什么上当了? 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今日,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5元,10人一的团体票每30元,购买5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 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 1:按每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买3团体票,再买7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 3:买4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 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最新写作来源于生活的名言 写作源于生活 3篇

文学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列夫·托尔斯在他儿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中…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问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要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参加了这次作文教学培训,我真是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作为语文教师,不是只懂一些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而且语文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去感受,去创造美。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在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使我更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加强学习不仅仅只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