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 ——— 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

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 ——— 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

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 ——— 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
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 ——— 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

【文艺学研究】

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

———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

陈育德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安徽芜湖241000

)

关键词:音乐;绘画;通感

摘 要:音乐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它们之间的通感主要表现为:听声类形,以耳为目;耳中见色,眼里闻声;画形无象,造响无声。中国画的基本特点是“气韵为主,笔墨为先”。它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不拘限于形似,重在传神写意,创造出时空一体、富于律动感的艺术空间。西方绘画接近于雕刻和建筑;中国画则趋向于诗歌和音乐,与音乐的通感关系表现得更为鲜明、突出。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4)02-0188-07On artistic synaesthesia betw een music and painting

CHEN Yu -d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Anhui N 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China )Key words :music ;painting ;artistic synaesthesia

A bstract :M usic and painting are different forms of art .There is sy naesthesia between them as the following :hearing the sounds as images ,sensing the color by auditio n and the sounds by sig ht ,painting w ithout images but with sounds and melodizing without sounds but with imag es .Chinese painting mainly employs ink and lines and isn 't tied by images .It is good at creating artistic dimension w ith rich rhy thm and rhyme .Compared w ith w est -ern painting ,Chinese painting is near to poem and music .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既不能像绘画那样再现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像建筑、雕塑那样创造三维空间;又不能像诗歌那样用语言表达明确的观念、意义,音乐没有直观的造型性和明确的语义性,是与生俱来的局限,但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音乐通过音响的连接、组合,以声调的变化,节奏的展衍,旋律的运行,反映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节律,不受空间造型和语言概念的拘限,直接诉诸人的心灵世界,有着巨大的概括性、表现性和渗透力、亲和力,能够同所有艺术建立亲密关系,相互沟通、渗透、融合。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一切艺术都具有音乐因素,正如英国19世纪艺术理论家佩特所说的:

“所有艺术通常渴望达于音乐的状态。”[1](

P24)

音乐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主要作用

于人的听觉,是“听”的艺术;绘画则用形体、

色彩、线条描写客观事物,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看”的艺术。一个是无形无相的听觉艺术,一个是有形有相的视觉艺术,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但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造型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其特点可用曹植《七启》中的话来概括,就是:“画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

听声类形 以耳为目

现实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本源。音乐无论怎样抽象、空灵,超凡脱俗,玄妙莫测,也并非如有人所说的,是无内容、纯形式的艺术,是什么“上界的语言”,而是以声音为艺术语言,对现实生活作出审美反映。《乐记·乐本篇》:“凡音之

第32卷第2期Vol .32№.2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Anh ui Norma l U niversity (Hum .&Soc .Sci .)2004年3月

M ar .,2004

收稿日期:2003-11-18

作者简介:陈育德(1935-),男,安徽怀远人,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安徽师大学报(社科版)原副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西方美育思想简史》等。

DOI :10.14182/j .cn ki .j .an u .2004.02.013

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吕氏春秋·大乐篇》也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寒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一年四季的循环更替,日出日落的亘古矩步,一呼一吸的生命本能,一起一伏的脉搏跳动,构成了周期性的、有节奏的、和谐的物质运动形式。“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音是物体运动的受力“共振”现象,声音离不开物体,物体也离不开声音。音乐以声音为媒介反映宇宙万物和人类心灵运动节律,虽然不能直接描述客观事物,却可以听声类形,以耳为目。它反映的范围不只是听得见的声音,而要广阔、深远得多。故西方谚语云:“音乐乃宇宙间共同的和谐。”我国《乐记》也说:“大乐与天地同和。”我国古代绘画创作主张“意在笔先,画尽意在”,音乐也强调“意先乎音,音随乎意”。艺术家感物生情,形诸于声,便产生了和谐、悦耳的音乐。无物何以生情,无“情”何以有“意”,无“意”则音无所“随”,当然也就没有音乐。明代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论之颇为精到、深刻:

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迂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现形;与水相涵濡,

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凝)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2](P599)

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人们听到了音乐,引发想象、联想,便产生知音会意、随意现形的通感心理活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要算“高山流水识知音”的故事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列子·汤问》)

俞伯牙每鼓琴奏曲,钟子期都能知其音,得其意,穷其趣,“听声类形”,同他一样想象到高山流水、霖雨崩山,所以被视为“知音”。音乐家在对客观事物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乐思,以不具空间形态的、流动的声音表现出来。它不能直接描写引起人们喜怒哀乐情绪的事物,却以音响结构与有形事物的律动,形成异质同构、同感对应的关系,这是音乐与绘画通感的重要关节点。德国音乐大师舒曼对此有很深刻的体会: 难道我们可以抹杀大自然的功绩,否定我们

在乐曲中利用了美丽宏伟的自然景色吗?意大利、

阿尔卑斯山、壮丽的海洋景象,春回人间、大地苏

醒的宜人景色,这一切难道音乐没有向我们描写

吗?甚至那些微不足道的、没有普遍意义的现象,

也会赋予音乐一种可变的、具体而形象化的性质,

使得我们不由不惊讶,音乐能反映这么多的事物。

例如有位作曲家对我说,当他创作某首作品时,眼

前浮现了一只蝴蝶歇在叶子上顺着小溪的流水漂

浮。这个形象使他的小曲带有一种异常柔和而天真

烂漫的风味,使听众当真产生了和这幅图景相符合

的印象。[3](P82)

舒曼的这段话生动地告诉我们,音乐以声音传达事物运动变化的情调、节奏、韵味,以及人们对它的主观感受,能把“一只蝴蝶歇在叶子上顺着小溪漂浮”的形象,转化为“异常柔和而天真烂漫”的“小曲”,使人们听了这首“小曲”,便在头脑中“产生了和这幅图景相符合的印象”。更有意思的是,俄罗斯19世纪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竟直接以绘画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这是他为悼念画家、建筑家加尔特曼而写的,以乐曲“描绘”画展中亡友的十幅遗作,表达他深深的怀念之情。他首先以一个“漫步”的乐段,作为观赏者在画廊中漫步的形象,联接和统一各个乐段,像是人们饶有兴味地欣赏着一幅幅精品佳作。接着,他分别以不同的音调、节奏、旋律一一描绘了这些作品。如《侏儒》跳动的音型,缓慢而又不平衡的拍调、节奏,人们听了像是看到一个矮小、畸形的人,步履蹒跚,艰难地行走着,对他生来不幸、遭受屈辱的同情心油然而生;《牛车》那沉重缓慢的声调,低沉浑浊的音色,以及由弱到强又逐渐转弱以至消失的节奏变化,使人感到负载沉重的牛车缓慢行进、由近及远的踪迹……。乐曲表现画境,听之有“生动如画”的感觉,但它又不是绘画造型,而是运用其音调、节奏、旋律,表现出事物运动的一种风格、情韵、意境,通过暗示、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唤起人们的视觉意

189

第2期 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

象。法国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说:“音乐家的艺术绝不在于对象的直接模仿,而是在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接近于(被描述的)对象存在本身所造成的意境。”[4](P79)

音乐家在艺术创作中,能够将可视性的事物创造性地转化为听觉意象,对于欣赏者来说,也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进行积极、主动的再创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和艺术经验,把听觉意象转换为视觉形象,见之于不见,从乐曲中“听”出画境来。我国古代大量咏乐诗充分证明声音与物象、听觉与视觉是可以相互感通的,正如韦庄《听赵秀才弹琴》诗中所形容的那样:“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明代石沆《夜听琵琶》:“娉婷少女未关愁,清夜琵琶上小楼。裂帛一声江水白,碧云飞起四山秋。”一个年轻美丽、无忧无愁的女子,在夜深人静之时,走向小楼听到琵琶弹奏声,诗人并未具体描述乐音如何美妙动人,而着重表现的是“裂帛一声”收音后的艺术感受和审美效应,它令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眼前幻化出一片寂然无声的景象,江面浮动着银白的月光,秋山飞起沉沉的碧云,引起心中无限的闺情愁绪。这乐曲的境界真是充满着诗情画意!

当然要指出的是,音乐的“音型”不同于绘画的造型。绘画形象是一种空间形象,具有可视性和稳固性,为目官所直接感受;而音乐的“音型”则是由无形色的声音产生的,只能从内心体验中“凭虚构象”,是“虚像”而非“实像”。如张说《山夜闻钟》诗中所写的:“听之如所见,寻之无定象。”音乐中的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时间中流动的;是不确定的,而是随声赋形,变动不居的。如《西厢记》写崔莺莺听到张生的弹琴声,在头脑中产生的形象是:“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朗月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这里,弹奏者弹出刚柔、强弱、高低不同琴声,进入听者的耳朵里,则形成一个跳跃性、流动性的意象群落。这是画家画不出来的。音乐由于不像绘画那样受到空间形象构成的限制,更可以神与物游,纵横驰骋,艺术天地就更广阔,更自由。贝多芬曾不无自豪的说:“我的领土在旁的境界内扩张更远;人家不能轻易达到我的王国。”[5](P190)

耳中见色 眼里闻声

音乐是没有颜色的,绘画是没有声音的,人们却要超越物质媒介的局限,从事艺术创造和欣赏活动。音乐家要谱写出色彩音乐,画家要绘制出音响图画;欣赏者则要从乐曲声中“看”到色彩,从绘画色彩中“听”出声音。如佛家所说的:“耳中见色,眼里闻声。”(释晓莹《罗湖野绿》卷一)这不是人们不切实际的奇思异想,而是符合审美心理活动规律的。声音与色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和感通关系。

康定斯基说:“大气和光的振动形成了声音和色彩之间相似性的基因。”[6](P96)空气的振动使物体发出声音,光波是物体色彩的本源,如果声波与光波的振动频率相同,它们之间就有了相似性。培根曾经说过:“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上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7](P52)声音与色彩相似而相通,使人从声音中“听”了色彩,从色彩中“看”出了声音。例如,张先《菩萨蛮》词中写道:“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春波绿。”声声悲哀凄凉的乐曲,竟然写尽了春江的绿波。米勒名画《晚钟》,黄昏时刻,夕阳西下,天空一片晚霞,田野寂静无声,远处传来教堂晚祷的钟声,一对质朴的农民夫妇,放下手中的锄头,默默的、虔诚的祈祷着……。温暖沉重的色调,安宁、静谧的气氛,似乎只有和谐、悠扬的钟声在空漠、苍凉的原野上回荡,我们从画中听到了勤劳善良的农民心中的歌,充满着无穷的音乐魅力。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画家根据自己表现内心情感和描写外在事物的需要,从整体艺术构思出发,手持画笔,挥舞“彩练”,极尽色彩变化之能事,深浅浓淡的巧妙搭配,黑白冷暖色调的鲜明对比,主色与辅色的相互映衬,中间色块的协调和合,体现着独特而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出富于音乐感的绘画来。音乐家可以运用声调、节奏、和声、旋律的无穷变化和有机组合,与丰富多彩的颜色形成相同的“力”场,异质同构,相互应和,创造出色彩音乐。俄国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曾进行过“色彩音乐”的实验,并取得了积极的艺术成果。他的好友、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在《回忆录》中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说:

190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2卷

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里,人们对他

的音乐想要表达的“气象的”情景从无丝毫的怀

疑。如果是一场暴风雪,雪花似乎从木管和小提琴

的音孔中飞舞地飘落而出;阳光高照时,所有的乐

器都发出眩目的光辉;描写流水时,浪花潺潺地在

乐队中四处溅泼,而这种效果不是用廉价的竖琴刮

奏制造出来的;描写天空闪烁着星光的冬夜时,音

响清凉。他是一个乐队音响的调色大师

……。[8](P194)

在这里,无论是银白的雪花,还是灿烂的阳光;无论是浪花四溅的流水,还是天空闪烁的星光,都由“音响的调色大师”转化为声音的节奏、和声、旋律表现出来。人们具有对声音创造出的气氛、情调的敏锐感觉和丰富想象,听到两个连接的和弦,就如看到两种和谐的颜色一样,兴起感动,领悟到音乐的色彩美。

在艺术中声音与色彩的感通是历久存在的现象,但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象征派、印象派、抽象派的出现,它成了音乐、绘画创作的一条重要的艺术原则。艺术家们一反过去学院派和伪古典主义的重理性、重写实的传统,而要以音响、色彩、光线等抽象形式直接表现瞬间即逝的视听印象和内在感情。这种抽象性、表情性的艺术倾向,使得音乐与绘画之间有了更多更好的亲和力、契合点,以致印象派绘画兴起不久,印象派音乐就接踵而至。音乐家作曲追求色彩效应,画家要以色彩画出音乐的美。印象派的音乐家凭着个人即兴式的瞬间直觉去组织音响结构,用彩点式的、扑朔迷离的和声,以及少量的不协和音,创造出一种海市蜃楼、镜花水月般的气氛、情调,再加上乐队配器五光十色的装饰、渲染,似乎将色彩与音响平行并列起来,要“用彩虹般的和弦,编织成一幅神奇的色彩美的网。”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色彩音响”的发现者之一德彪西,他的大部分器乐作品都取材于色彩朦胧、飘忽不定的自然风光,如大海、云雾、月光、西风、秋叶等。他像画家那样去捕捉明暗闪烁的光影和变化多端的色彩,采用接近语言的音调,断断续续、捉摸不定的旋律,将色彩化为声音,视觉印象化为听觉印象。他的《夜曲》第一首《云》,自称是“画灰色的练习”,它所要描绘的具体景色是:“天空的呆滞不变的一面,云朵缓慢而凄凉地拖沓而过,消融在白茫茫的灰色的虚无缥缈之中。”的确如此,人们听了它那缓慢松散的曲调,音色是暗淡无光的,眼前仿佛呈现出一片又一片的云朵,无声无息地在茫茫灰色的天空中游动、消逝,不觉有一种黯然伤神、孤寂凄凉之感。这说明了印象派音乐不论是多么重视大自然的色彩的描绘,甚至有人说色彩是它的“灵魂”,但终归还是要以声音表达心情意绪的。

西方自印象派以来的现代画家,以色彩的手段追求音乐的效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绘画艺术由再现到表现、由具象到抽象、由真实模写物体到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后印象派绘画大师凡·高热爱色彩,分析色彩,并曾学习过钢琴,要找出颜色与声音之间的契合关系,打破以形体描绘为主的传统形式,创造出新的色彩(而非忠于固有色),表现对生活的感受和主观情感。他甚至认为,“未来的画家就是尚未有过的色彩家。”他为了倾泻内心无穷的愤闷和火一样的激情,表达“生活是一种燃烧”的信念,特别钟情于用热烈、明亮、火焰般的黄色,搭配以少量的蓝色,以奔放颤动、浓烈厚重的笔触,画出了一幅又一幅的《向日葵》,其强烈的色彩张力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从中好像听到了一首首不同凡响、声情激越的变奏曲。他反对画家成为色彩音乐家,并不是不要色彩描绘出来的音乐效果,而是不能玩弄色彩游戏,必须把色彩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凡·高是这样说的: 一张在深蓝色的底子上画着的向日葵像是包

围在一圣光圈里,这就是说,每一物是用底层的补

色包围着,它从这背景凸出耒。绘画,像现时的,

将趋赴更精微———更多的音乐,较少的雕刻。最后

它许诺提供色彩,而这是和情感结合着的色彩,像

音乐和激动结合着的。[9](P472)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画家惠司勒,毕生的艺术追求是创造色彩音乐,爱把色彩与音乐的词语组合成为画题,如《灰与黑的变奏曲》、《白色交响曲》、《蓝与金的夜曲》等,要用色彩组成旋律,用绘画表现音乐。他早期创作的《白衣女郎》,画一位身穿白色衣裙的少女,身材修长,手拈白花,含情脉脉,静静地站在白色窗帘前。白色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其间只有少量的淡蓝色,层次变化丰富而微妙,和谐统一,富于节奏感,作者后来把它命名为《第一白色交响曲》。他的《夜曲》,画面夜色朦胧,月光洒在河面上,水波荡漾,时明时暗,若隐若现,而远处升起的烟火,划破了夜空的沉寂,意境空灵、悠远,宛如一首优美动人的小夜曲。他在题为《晚上十点

191

第2期 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

钟》的演讲词中,描述自己对伦敦泰晤士河畔夜色的生动印象:

夜雾在河面上降下诗的纱幕,破旧的建筑逐

渐改变了原来的面貌,高高的烟囱看去像钟楼,仓

库成了宫殿,整个城市犹似天国那样虚无缥缈,仙

境出现在我们面前。行人不分贤愚,不论贫富,都

因夜雾来临,匆忙赶回家去,寻求归宿,没有心思

再看自然一眼。唯有艺术家,每当自然开始低吟

她那幽婉的曲调时,倾听着她的歌声。这美妙动人

的夜景,好似《夜曲》所描绘的意境,对于一般人

来说,看一眼就过去了;而艺术家则以审美的态度

感受它,不仅眼睛看到了夜景的色彩美,而且听之

以心,耳边仿佛响起了幽婉的歌声。[10](P118)

色彩与声音的相互应和、通感,是惠司勒创造独特的绘画风格———色彩的音乐重要的心理奥秘之一。从他的绘画作品中,让人们体味到,一幅画绝非仅仅局限于状物象形,还能谱出优美的曲调,唱出色彩的歌。

至于现代抽象派绘画较之具象造型,更能开拓想象、联想的领域,与抽象性的音乐艺术,表现出更为特别的通感关系。他们以色块、线条组构几何形体,追求“无物象”的抽象形式,“离开自然的表皮”,超越感性直观的禁锢,直接表现精神世界,从而“轻易达到物的内在音乐”。他们的绘画思想和创作实践虽有唯心、神秘色彩,但在艺术通感的理论建树和实际运用上却是有贡献的,其中尤为重视色彩与声音的通感。康定斯基在他素有“现代绘画的启示录”之称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根据“声音———图形”的通感理论,用音乐说明绘画的抽象性质,其中特别具体地阐明了色彩与音调在感情表现中的对应、象征关系,并且指出色彩明与暗、冷与热、清晰与模糊的不同搭配、组合,会产生不同声调的情感效应。在他看来,绘画色彩的调子和音乐音响的调子一样,是很合拍的,并引用一位实验研究者的话说:“用天然的颜色来描绘声音,又用天然的声音来描述颜色,这样就能听到色彩的声音,看到声音的色彩。”康定斯基在创作中,要打破绘画与音乐之间的障碍物,以色彩的抽象形式,构成节奏、和声、旋律,表达人和物的“内在声音”,画出无声的“音乐”。如他的油画《红色小梦》,画面没有任何客观物象,以红、黄两种颜色为基调,加上些形状大小、深浅明暗不同的蓝、黑点块,并穿插劲健有力的直线、婉转柔和的曲线和有规则的几何图形,主要以色彩明暗、冷暖向观众运动所产生的扩展与退缩、向心与离心的“力”场,构成了一个声色交织的艺术世界。他说:“色彩直接地影响着精神。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11](P35)在这里,画家成了音乐演奏家,只要有目的地弹奏各个色彩的琴键,人的心灵这架钢琴就会受到激发,鸣响起和谐统一、美妙动听的音乐,色彩转化成声音,二者融为一体,真是“感而遂通”的审美效应呵!

画形无象 造响无声

音乐通过声音在时间持续中表现感情,不同的声调、节奏、旋律组成的乐章,可说是一条情感的流水线。绘画以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结构形体,创造形象。绘画中的线条是经过审美情感净化了的,虽静犹动,富于节奏感、韵律感,与音乐无形的、声音的流水线有着心理动力学上的相似性。这就使得艺术家能够把时间持续的音乐与空间并列的绘画沟通起来,用无形的声音“画”出形象,用有形的形象“造”出音响。如《乐记·师乙篇》说:“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人们听到了歌声,就像看到线条的高低上下、曲直方圆,一气相通,“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在注解这段话时说:“音声之状累累乎,感动人心,端正其状,如贯于珠,言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礼记正义》)如果说这还是音乐的声调令人想起一般的以线构形的话,那么,我们再看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栗歌》中描写的器乐吹奏声:

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

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

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如贯珠。

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

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

作者把声音形容得几乎跟线条一样,有时婉转柔软,像是没有了筋骨,有时抑扬顿挫,像是生出了棱节;急声历历不绝,圆转流利,如一线贯串的明珠,缓声延长伸展,一直下去,如用笔画出的挺直线条;低声下落如坠石般的沉重,高声上举像彩云在空中飘扬。诗人把婉转顿挫、高下缓急的音调转化为刚柔曲直、沉重飘逸的线条,似

192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2卷

乎就是一幅用笔墨线条勾勒、皴擦、渲染而成的中国画!

从音响流动与以线造型的关系探究音乐与绘画之通感,不能不涉及中西绘画造型方式和表现功能的差别。宗白华在《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写道:“中国画里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中国水墨画并不是光影的写实,而仍然是一种抽象的笔墨表现),也不是移写雕像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确切地说:是一种`书法的空间创造'”。[11](P143)西方绘画主要依靠是定点透视和颜色、光影明暗的烘托,创造出一种真实的、立体的空间,接近于雕塑和建筑。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手段是笔墨线条,通过散点透视,“以线取形”,“以线示体”,“以气成势”,以飞动的线条,创造一种以时间统率空间、时空合一的、节奏化、音乐化了的艺术空间。所以,与西画相比较,中国画更趋向于诗歌和音乐。中国画不拘泥于形似,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笔墨生气韵,“造响于无声”,追求一种气势流畅、情韵连绵的音乐美。恽南田说:“雍门《琴引》云:`须坐听吾琴之所言。'吾意亦欲向知者求吾画中之声,而知所言也。”[12](P47)他为其画寻求知音,希望能从有形画中“听”出无形之声,知其所言之意。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意愿,而是大多数画家的艺术追求。人们在创作和欣赏绘画佳作中,确实领略到了“画外之音”、“韵外之致”的妙趣。这里略举数例:

白居易《画竹歌》:“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

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是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陆放翁《曝旧画》:“翩翩喜鹊如相语,汹汹惊涛觉有声。”

吴镇《画竹》:“叶叶如闻风有声,消尽尘俗思全清。夜深梦绕湘江曲,二十五弦秋月明”。

郑板桥《为马秋玉画扇》:“展纸挥毫为巨幅,十丈长笺三斗墨。日短夜长继以烛,夜半如闻风

声、水声秋肃肃。”

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用郑板桥的话来概括,那就是“气韵为先,笔墨为主”(《题竹》)。它重在“气韵”,故意境深远,情韵悠长,富于音乐感,有一唱三叹之妙。凡书画当观气韵,方能全其美。我们只有全面、正确地把握“气韵生动”的真实内涵,才能理解中国画何以趋向音乐,同音乐有着更为密切的通感关系。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尽一致。宗白华根据中国“一气运化”、阴阳相推的哲学思想,认为“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与和谐”,并与以线造型联系起来。他说:“中国画,因用线钩成轮廓,轮廓内为虚空,不似油画之平铺成为实相,遂成虚实结合,线文为实,而线内为虚,其表现基于线之节奏美。”[13](P533)因此,中国画表现了宇宙万物和人的生命律动、节奏,创造出一个空灵而又充实的、充满音乐情趣的艺术境界。他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画富于音乐性的民族特色。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对“气韵生动”作了全面、深入的阐释,但他根据“韵”的声音本意,不同于由笔墨线条而生的“韵”,认为音乐的音响律动与绘画的“气韵观念”是毫无关涉的。他说:“音乐与绘画,在艺术上固然可以相通,可以相比拟;不过音乐与绘画,在艺术中究竟是处于两个对极的地位;没有人能在绘画中真能感到音响的律动;……中国从来没有一位画家或画论家,从音响的律动上去体认气韵生动,或由此直接以说明气韵生动。由此可以断言,假定有人真能主张在绘画中可以感到音响的律动,这只能算是另外的一种画论,与中国六法中的气韵观念,毫无关涉。”[14](P146-147)这个看法似可商酌。首先,认为“从来没有一位画家或画论家”从“音响的律动上去体认”和“直接说明气韵生动”,这与绘画的历史事实不相符合。古代很多题画、咏画、论画诗文涉及到绘画与音乐、声韵的关系,我们前面引用的几条材料即可说明问题,即使其本人在论及山水画的气韵时也引证了苏轼的诗句:“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有的论画还直接把它同音乐、诗歌挂起了钩。沈颢《画麈》论山水画:“层峦迭翠如歌行长篇,远山疏麓如五七言绝,愈简愈入深永”。恽南田《画跋》论元人画:“元人幽亭秀木,自在化工之外一种灵气。惟其品若天际冥鸿,故出笔便如哀弦急管,声情并集,非大地欢乐场中,可得而拟议者也。”如果绘画由笔墨线条生出的气韵与音调、声韵“毫无关涉”,怎么能从中感受到“意外声”,体认它如“歌行长篇”、“哀弦急管”呢?可见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气韵生动”是有关涉的。其次,音乐与绘画既然是可以“相通”、“相比拟”的,说明它们不是没有“关涉”的,不然怎能相互感通、相互比拟呢?的确,音乐的韵律表现为不可指陈的声音,

193

第2期 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

绘画的气韵表现为可以具体指陈的形体,这是两种艺术不同的地方。明代李日华《六砚斋笔记》中说得好:“韵者,生动之趋,可以神游意会,陡然得之,不可驻思而得也。”艺术体验不能仅停留于某个感官的直接感知上,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感动,不同的艺术虽然作用于的不同的感官,但由于艺术情境的间接表现,甚至隐微暗示,都会触发其他感官的连锁反应,产生多种感觉的齐响共鸣。因此,人们在创作和观赏气韵生动、意远蕴响的绘画作品,好像聆听了美妙动人的音乐,是符合审美活动规律的,也是常见的艺术现象。英国19世纪诗人济慈在其名作《希腊古瓶歌》中,吟咏古希腊瓶画之美时写道:

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

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

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

它给灵魂奏出了无声的乐曲;

……(据查良铮译文)

钱钟书说,这是看到瓶上“绘牧人弄笛,乃想象笛上之吹,以耳识幻感补益眼识实感。”并引用李斗《扬州画舫录》中有关吴天绪说书状貌的记载:“效张翼德据水断桥,先做欲叱咤之状。众倾耳听之,则唯张口努目,以手做势,不出一声,而满堂中如雷霆喧于耳矣。谓人曰:`桓侯之声,讵吾辈所能效状?其意使声不出于吾口,而出于各人之心,斯可肖也'。”他对这两条材料作了综合分析,指出:“改以张口努目之态,激发雷吼霆嗔之想,空外之音,本于眼中之状,与济慈诗之心行同道;均非如音乐中声与静相反相资,同在闻听之域,不乞诸邻识也。”[15](P450)不仅如此,他还对中国诗画中的“气韵”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认为:范温“释`韵'为`声外'之`余音'遗响,足征人物风貌与艺事风格之`韵',本取譬于声音之道”;司空图《诗品·精神》“生气远出”一语可以移释“气韵”:“气”者“生气”,“韵”者“远出”。据此,他说: 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曰“韵”,所以别于声响。“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

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托形

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而非异,不即而不

离。[16](P1365)

钱先生对音乐与绘画关系的论说甚为周到、辩证,足以补救各执一端的偏颇。如果只看到两者相通的一面,无视其间的区别,就会把音乐的声韵与绘画的气韵混同起来;只看两者相异的一面,无视其间的会通,就会把音乐的声韵与绘画的气韵对立起来。这都是片面的。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气韵是异质而同构、相异而相通的。绘画时间和音乐空间都是想象的、派生的感觉。在审美活动中,实感与幻感结合,虚实相生,不即不离,相互映发,心领神会,方能品尝出“味在酸咸之外”。我们聆听美妙动人的乐曲,有时眼前呈现出一种“鸢唳飞天,鱼跃于渊”的生动景象;观赏气韵生动的画作,也会感受到“寂寞无声而耳听常满”(梅曾亮语)。这正是艺术通感所表现出的超越形迹的审美效应。

参考文献:

[1] 佩特.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特性[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下册[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北京:人民音乐出

版社,1960.

[4] 卢梭.1753年致达兰贝尔的信[J].音乐译丛.

1962:(1).

[5] 傅雷.傅译传记五种[M].北京:三联书店,

1983.

[6] 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7.

[7] 钱钟书.旧文四篇·.通感[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79.

[8] 萨姆·摩根斯坦.作曲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

音乐出版社,1986.

[9]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4)[M].合肥:安徽教育

出版社,1994.

[10] 《外国绘画故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11]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2)[M].合肥:安徽教育

出版社,1994.

[12] 恽格.南田画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13]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3)[M].合肥:安徽教育

出版社,1994.

[1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

版社,1987.

[15] 钱钟书.管锥编:第2册[M].北京:中华书

局,1979.

[16] 钱钟书.管锥编:第4卷[M].北京:中华书

局,1979.

责任编辑:凤文学

194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2卷

《音乐与绘画》教案

《音乐与绘画》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与绘画作品,找出音乐与 绘画的要素,体会音乐与绘画的联系。 2、学生能够尝试用绘画表现音乐,用音乐表现绘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上过很多门课,下面我就说两 门课,你们根据我说的这两门课的特征来猜一猜我说的是哪两门课?师第 一门课每周都只上一节课,你们在课上可以用五颜六色的画笔画出自己喜 欢的图画。 生美术课师第二门课也是每周只上一节,你们都会到一个特殊的教室 上课,在课上可以欣赏到很多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还可以学 唱很多好听的歌曲。 生音乐课师大家都猜出是音乐课和美术课,你们觉得音乐与绘画有没 有联系呢?生有, 没有……师我们有了两种答案, 那么你们能说说原因吗? 生讨论师那么,音乐与绘画究竟有没有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新课 1、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来描绘音乐师我们在美术课上 都会画一些静物或风景,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下面我们就试试用绘 画来表现一下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 首先,我先放几段音乐片段,你们想一想能用一种什么样的线条来描 绘,为什么?播放《梁祝》、《大海呀,故乡》生《梁祝》这段旋律比较

舒缓,优美,速度慢,用平滑的曲线来描绘。 《大海呀,故乡》速度时而缓慢,时而急速,旋律是上下波动的,体 现大海的波浪起伏,用波浪线来描绘。 2、 用绘画中的要素——色彩来描绘音乐师你会用什么色彩来描绘这个 音乐片段?播放《命运》生黑色、灰色……师好,那我们看看这里用了什么 色彩?播放《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德国的封建势力,贝多芬号召人们 起来和命运抗争,激发人们同封建势力搏斗。 我们可以看到乐曲一开始那种令人窒息的封建势力用了黑色来表现, 到后面有了一段比较抒情的旋律,仿佛人们战胜了命运,从黑暗走向了光 明,色彩也变的明亮起来。 3、听音乐联想画面师我们刚刚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和色彩来描绘音 乐,下面我们把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我们欣赏一段音乐,你来联想一幅 画面,大家可以动笔画一画。 播放《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组曲》中的《日出》,同学边听边作画。 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师你们怎么想到这些的呢?生这段音乐的旋 律很优美,很舒展,就让我联想到清晨日出的景象……4、总结根据音乐中 的哪些因素进行绘画?师刚才你们边听音乐边作画,而且画的非常好,那 么你们是根据音乐中的哪些因素来进行绘画的呢?生旋律起伏、音量、节 奏、音色、力度、速度、音乐所表达的情绪……5、欣赏绘画作品联想音乐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作品中有两个人物,我请两位同学来给 大家描述一下,在同学的描述中你来体会一下这两个人物是什么样的?生 第一个人物是一个富人,他很胖,穿着也比较华丽、富有,他的神情显得

初中音乐《音乐与绘画》教案

初中音乐《音乐与绘画》教案 初中音乐《音乐与绘画》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1、欣赏音乐与绘画作品,找出音乐与绘画的要素,体会音乐与绘画的联系。 2、学生能够尝试用绘画表现音乐,用音乐表现绘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上过很多门课,下面我就说 两门课,你们根据我说的这两门课的特征来猜一猜我说 的是哪两门课? 师:第一门课每周都只上一节课,你们在课上可以 用五颜六色的画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 生:美术课 师:第二门课也是每周只上一节,你们都会到一个 特殊的教室上课,在课上可以欣赏到很多不同国家、不 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还可以学唱很多好听的歌曲。 生:音乐课 师:大家都猜出是音乐课和美术课,你们觉得音乐 与绘画有没有联系呢? 生:有,没有…… 师:我们有了两种答案,那么你们能说说原因吗?

生:讨论 师:那么,音乐与绘画究竟有没有联系呢?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新、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来描绘音乐 师:我们在美术课上都会画一些静物或风景,这些 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下面我们就试试用绘画来表现一 下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首先,我先放几段音乐片段, 你们想一想能用一种什么样的线条来描绘,为什么? 播放《梁祝》、《大海呀,故乡》 生:《梁祝》这段旋律比较舒缓,优美,速度慢,用平滑的曲线来描绘。 《大海呀,故乡》速度时而缓慢,时而急速,旋律是上下波动的,体现大海的波浪起伏,用波浪线来描绘。 2、用绘画中的要素——色彩来描绘音乐 师:你会用什么色彩来描绘这个音乐片段?播放《命运》生:黑色、灰色…… 师:好,那我们看看这里用了什么色彩?播放DVD 《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德国的封建势力,贝多芬号召人们起来和命运抗争,激发人们同封建势力搏斗。 我们可以看到乐曲一开始那种令人窒息的封建势力用了 黑色来表现,到后面有了一段比较抒情的旋律,仿佛人 们战胜了命运,从黑暗走向了光明,色彩也变的明亮起

浅谈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1]

西方古典音乐发展与赏析论文 土木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 201001020204 董硕 浅谈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 摘要:在音乐中,有魔鬼的诱惑,有上帝的昭示,有人类的挣扎。音乐是一个宇宙,音乐中有一切。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秀丽、典雅、热情,听后是使人能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重视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气质,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肖邦的音乐风格处处透露着优雅、细腻、精致,色彩性的和声处理的很有独特性,使人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浪漫。 关键词:西方古典音乐大学生影响 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圣桑 音乐,是人生的艺术。——施特劳斯 音乐,是思维者的声音。——雨果 古典音乐虽然被称为高雅音乐,离我们这个时代较为遥远,但是它能流传下来,就说明它是经典的,有意义的。古典音乐常常陪伴在我们身边:世界杯开幕式演出郎朗的演奏、F1颁奖仪式的背景音乐《卡门》、北京残奥会盲人演奏的《c 小调幻想即兴曲》,甚至是《猫和老鼠》中的《匈牙利狂想曲》、根据尼采作品创作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被运用于《2001太空漫游》……还有流行歌曲借用古典旋律:SHE的《不想长大》、Hayley Westminster的《never say goodbye》等等。其实古典音乐并不晦涩难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在古典音乐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一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时期 欧洲古典音乐伴随着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变革,形成了与当时社会氛围相适应的各类音乐艺术形式和各种风格流派。它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所包括的内容与形式广泛多样,作品与史料丰富详实。它所承载的异域的人文风情,给听者以启发、震撼、感动。了解和欣赏欧洲古典音乐会使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更上一层楼。 欧典古典音乐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代表人物有德国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亨德尔也称清唱剧大师,意大利的维瓦尔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第二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特点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第三时期是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有得彪西、舒曼、舒伯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与生活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5746061.html,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与生活关系 作者:王萍 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10期 摘要: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演员的手、眼、身、步的运用,都有一定的规律,我们的舞 台动作,就是有这些属于舞蹈性的基本动作所构成的。它们的主要特点为、集中、锻炼、夸张、属于象征性和程式化。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的性格和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都要通过相应的舞蹈形式来表现它、刻画它。 关键词:戏曲表演;艺术;生活 中图分类号:J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55-01 一、真和假 和生活对照,戏,本来是假的,何必怕假,但要假里透真,不过这个真并非要求和生活一模一样,而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常言道:“两三人千军万马,五六步万水千山”。舞台上就要这样表现。人们从来也没说这样的表现不真实。对于观众来说:“明知是假,偏作真看,真见到真,反而觉假”。在演员是:“基础与真,提炼于假,假如真假,必然害真”。这是艺术作品与生活之间有血缘,但是又必尽然相同的关系。演员做虚拟动作,要想叫人家相信,做出来就像那么回事。怎么就真象那么回事了呢?首先得虚拟的合理。还说做针线活吧,谁都知道认上线缝衣服,线是越做越短,绝不会越做越长。但是有时演员在台上只顾唱了,忘了一点,她唱第一句时缝衣服的线只拉到胳膊肘那么长,唱了几句,一使劲一下把线拉到肩膀哪儿去了,先越做越长,无怪乎有人说她是用“猴皮筋”做衣服了。再说开门吧,有的演员走到台上,拔开门插关,两手一比划,随便往后一拽,就算开了门了。殊不知门是木头做的,不能打弯,要真有两扇门在那儿摆着,她这样开始开不开的,因为身子挡着呢!观众看了这种表演,绝不相信她是在开门,那得说她是扯碎布头呢!戏中表示真开门,演员应该脚底下向后退一步,闪身,把门让过去,同时双手平着向两边推,交代清楚了,才能真像开门了。演员做派,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得动作一切合理,而一切又像真的。艺术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决不能离开生活根据,但必须把它舞台化,不能把生活中的原貌,一成不变地搬上舞台,生活中的动作经过艺术加工,夸大、美化、集中而有力地表现出来,才能强烈地感染人,让人产生真实感。舞台上是以假作真,这是一种辩证关系。 二、内和外 体验与表现:无论是什么任务,头一件事就是研究他是谁? 演员在台上每一个表情都要让观众看清楚,不光是看的见,而且要看得懂,不如:演员在台上昂首看着远处,台下观众心里就再想:“他在看什么?”如果这个观众说你在看太阳,那个

音乐与绘画-中学音乐教案

音乐与绘画-中学音乐教案 音乐与绘画 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丽萍 【内容】义务教育程标准音乐教科书(湘版)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艺苑风景线》 【教学理念】 新的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提倡学科综合,这节综合了音乐与美术这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这两种艺术品种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但这两种艺术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 音乐是流动的时间艺术,绘画是凝固的空间艺术,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一一

最终归于人的大脑之中,使人们在感受中引起思维想象。优秀的绘画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面的色彩,线条、结构中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节奏,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幅美丽的画,而这幅画是一幅用音符当色彩、旋律作线条所绘出的只能用听觉去观看的心灵之画。本节的目的是通过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积极探索能够对音乐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产生好奇心与探究愿望;初步感受、理解音乐与绘画的个性与共性;能够尝试用绘画表现音乐;这样能够使学生达到一种情感上的、认识上的、实践上的目标。学生在感受,体验探讨的过程当中拓宽了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这一节是一堂音乐与绘画的艺术综合,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师生共享的艺术品,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更多地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艺术作品的美,去探寻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这节自始至终都围绕着音乐与绘画这个中心展开、深入到总结归纳。音乐我觉得应该要做到具有音乐性、艺术性、综合性和活动性,让学生在音乐中获得更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对音乐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产生好奇心与探究愿望。

音乐与绘画

《音乐与绘画》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与绘画作品,找出音乐与绘画的要素,体会音乐与绘画的联系。 2、学生能够尝试用绘画表现音乐,用音乐表现绘画。 重点难点:学生能够尝试用绘画表现音乐,用音乐表现绘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上过很多门课,下面我就说两门课,你们根据我说的这两门课的特征来猜一猜我说的是哪两门课? 师:第一门课每周都只上一节课,你们在课上可以用五颜六色的画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 生:美术课 师:第二门课也是每周只上一节,你们都会到一个特殊的教室上课,在课上可以欣赏到很多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还可以学唱很多好听的歌曲。生:音乐课 师:大家都猜出是音乐课和美术课,你们觉得音乐与绘画有没有联系呢? 生:有,没有…… 师:我们有了两种答案,那么你们能说说原因吗? 生:讨论 师:那么,音乐与绘画究竟有没有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新课 1、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来描绘音乐 师:我们在美术课上都会画一些静物或风景,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下面我们就试试用绘画来表现一下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首先,我先放几段音乐片段,你们想一想能用一种什么样的线条来描绘,为什么? 播放《梁祝》、《大海呀,故乡》 生:《梁祝》这段旋律比较舒缓,优美,速度慢,用平滑的曲线来描绘。 《大海呀,故乡》速度时而缓慢,时而急速,旋律是上下波动的,体现大海的波浪起伏,用波浪线来描绘。 2、用绘画中的要素——色彩来描绘音乐 师:你会用什么色彩来描绘这个音乐片段?播放《命运》 生:黑色、灰色…… 师:好,那我们看看这里用了什么色彩?播放DVD 《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德国的封建势力,贝多芬号召人们起来和命运抗争,激发人们同封建势力搏斗。我们可以看到乐曲一开始那种令人窒息的封建势力用了黑色来表现,到后面有了一段比较抒情的旋律,仿佛人们战胜了命运,从黑暗走向了光明,色彩也变的明亮起来。 3、听音乐联想画面 师:我们刚刚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和色彩来描绘音乐,下面我们把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我们欣赏一段音乐,你来联想一幅画面,大家可以动笔画一画。 播放《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组曲》中的《日出》,同学边听边作画。 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 古希腊的音乐是以诗与乐,或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其中诗的地位在乐之上,曲调和节奏都受歌词抑扬顿挫的影响。 古希腊的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弦乐的代表是里拉琴,管乐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 四音音列 古希腊音阶的基础是四音音阶(Tetrachord)。它自上而下排列,两端的音构成固定的四度音程,中间的音程可以变化,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四音音阶: 完整音列体系 两个四音音列便可以构成七音体系或是八度体系。构成的方法有两种:联合四音音列(前一个四音音列的最后一个音作为下一个四音音列的第一个音)和非联合四音音列(前一个四音音列的最后一个音与后一个四音音列的开头的音相隔一个全音)。 调式 四音音列可根据全音和半音的不同位置,排列成7种不同的音阶。古希腊的调式体系以古希腊的几个重要氏族部落命名,分别是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混合利第亚及其各种变体,排列方式自上而下。古希腊人认为不同的调式与不同的情感相联系,多里亚调式富有男子气质,能使人安静、坚强;弗里几亚调式狂野而具有酒神精神,能激发人的热情;利第亚调式使人柔弱;混合利第亚调式易使人悲伤 音乐社会功能学说 在古希腊人心中,音乐有一种神秘的魔力,认为音乐可以除邪防病,也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非常重视音乐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利士多德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过著述。 罗马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朝向实用化、典仪化方面发展,军乐以及仪式、游行音乐非常普及。军队中配有军乐队、乐师和歌手,以炫耀军威,鼓舞士气。音乐在古罗马统治阶级的手中,成为炫耀权势或纯粹娱乐的工具。在古罗马文化生活中,有深刻伦理道德意义的古希腊悲剧也被豪华的马戏演出或血腥的角斗士格斗场面所取代。 与古希腊音乐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音乐的职业化。职业音乐家到处巡回演出,待遇优厚,被人们奉为偶像。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 情绪: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排斥人世激情。 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度进行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长短抑扬而定。 织体:和希腊音乐一样,单声部音乐。 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 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 较固定的音乐形式:诗篇歌调、交替圣歌、应答圣歌、赞美诗。 调式体系:教会调式。 中世纪的常用乐器有弦乐(拨弦、击弦、弓弦)和管乐两类。 英国音乐的风格特点: 1、和声方面 a、使用不省略三音的完全三和弦; b、常用相同节奏的和弦进行; c、运用协和的和声,避免强拍上的不协和音程。 2、织体方面 a、多采用和声式的织体; b、常将两个声部的旋律和节奏组合在一起,并创造出“福布尔东”的复调音乐手法。 福布尔东 从乐谱上看,是一种二声部音乐,高声部与低声部构成以平行六度为主的进行,偶尔出现八度,每个乐句总结束在八度上。 演唱时在高声部下方四度再即兴加入一个声部,该声部在谱面上往往未写明。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说课材料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导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摘要: 生活是体验的过程,艺术是经过洗练后生活的片段。既然说艺术是经过洗练后生活的片段,那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更偏向于心理体验,就像他们所说的“精神食粮”。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是丰富多彩的,个人的艺术修养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艺术,但生活不完全是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关键词: 生活艺术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要开启自己的艺术创造,就得培养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在关注中培养自己对对象的观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再由发现引发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联系;在近距离的可视的现实环境中与想象的空间翱翔,在运动与静止间探索追寻美之所在。所以,生活是艺术的载体。绘画艺术更多的时候灌注了我们情感与语言的表达。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又复杂多变。当我们面对一个对象,首先要感知认识它、了解它,然后才是接受。这一过程是情感由感性到理性的碰撞,产生个人的艺术认识与风格。所以,个人的艺术修养也来源于生活。 1、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艺术。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嗅觉上,我们闻到花儿的清香、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触觉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

幼儿园绘画与音乐的通感

绘画与音乐的通感 在自主性绘画中,我们尝试了绘画与音乐结合的一系列活动,以绘画与器乐曲结合、绘画与歌曲结合为内容,引导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综合再造,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同时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从小班开始,我们就引导幼儿在颜色、图形、线条等方面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学习,为幼儿进行自主性绘画奠定基础。音乐是抽象艺术,与绘画一样,需要兴趣和基础。才能理解其中的内容。我们刚开始是选择歌曲进行欣赏,因为歌曲有歌词。能使幼儿感到内容具体,好理解,为欣赏器乐曲打基础。 为了处理好把幼儿已有的色彩、图形、线条方面的美术基础知识与音乐欣赏自然融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以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活动设计的内容和目标需要层层递进,每设计一步都要为下一步做铺垫。下面以音乐欣赏活动《轻快与沉重》为例进行分析。 在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欣赏音乐,根据两段音色的不同选择相匹配的色彩和图形;再次欣赏音乐。为两段不同的音乐配上线条,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听听画画,幼儿自主地欣赏音乐,画出对音乐的理解。 由最初的感受色彩、图形与音乐的匹配,到引导幼儿用线条去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最后把自己的音乐感受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三个环节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第一环节需要引导幼儿认真听,并提出问题:“音乐共有几段?听完后它们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幼儿初步感受乐曲分成轻快和沉重的两段。接着,听音乐进行二维的选色彩和图形。在之前经验积累下,幼儿很快为这两段不同音色音乐配上了有颜色的图形。 最后幼儿总结出:图形的边比较圆滑,颜色是暖色调的代表着轻快的第一段音乐,为第一段音乐匹配的有心形、带子形、圆形、椭圆形;图形都带有尖角。颜色是冷色调,代表着沉重的第二段音乐,为第二段音乐匹配的图形有三角形、锯齿形、月牙、梯形、星形。 第二环节需要调动幼儿对线条的已有经验。运用了线条和音乐的结合。线条是艺术形式最明显的表征之一。音乐用它来表现主调、主题或动机;绘画靠它来界定边缘、形状。首先,教师播放欣赏的音乐片段,让幼儿随着音乐画出不同的线条。幼儿可以用线条表现对音乐的感受。以下是教学片段。 教师:“除了用颜色和图形来表现音乐外,还可以用什么表现音乐呢?如果用线条来表示,你会为这两段音乐配上什么线条呢?请你听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感受音乐》教案2

《感受音乐》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依靠听觉激发美感情绪,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视觉符号的表达能力。 2.通过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声音节奏的认识与表达。运用线、形、色等诸因素的重叠来体现听觉感受。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感受声音的旋律和节奏 教学难点让学生听音乐并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导入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选择节奏轻柔的轻音乐和节奏强烈的迪斯科音乐让学生感受不同节奏。(学生小组讨论对音乐的感想)。轻音乐感觉柔和、优美、甜润、流畅;迪斯科音乐感觉坚硬、热烈、紧张。 2.发展阶段: 启发视觉表现,如果把这种感觉用线来表示,(学生小组讨论)哪些线感觉硬,哪些线感觉柔软?直线有硬的感觉,曲线使人感到柔和,用线表现节奏如同音乐的节拍,有上下、强弱、长短、起伏变化。由线组成的形有几何形和自由形,通过点、圆、方、三角等基本形,产生规律的运动节奏。其基本方法是:数量的变化、位置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由此产生各种缓慢、激烈的运动节奏。给人流动、滑行、奔驰、激荡、升腾的感觉。 3.探究阶段:(欣赏抽象绘画作品) 康定斯基(俄)用圆表现宇宙空间和星系的相互作用。用飘带式和漂浮体造型表现一种活泼、游动不定的、变幻的感觉。马列维奇(俄)用直线组成的一个个图形,形成了神秘莫测的宇宙空间。 4.启发创作阶段: 闭上眼睛听音乐,根据乐曲节奏想象出现的图形,也可以根据乐曲中的乐器奏出的乐音创造符号进行表达,符号需有大小、位置、方向的不同变化。 5.学生创作阶段: 教师注意启发学生的感受,使用造型语言不必过于工细行装饰(欣赏学生作品) 学生创作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浅论音乐与绘画的关联

浅论音乐与绘画的关联 论文关键词:音乐;绘画;关联;印象主义;表现主义 论文摘要:音乐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但两者存在着许多关联之处,涉及到艺术家身份的关联、观念上的继承、理念上的认同等等。既然它们同属于艺术就一定存在着共同之处。 音乐既是听觉艺术,又是时间艺术,还是动态艺术,它在一定的时间里,以乐音和噪音的持续运动来表现自己,它以音响在持续或间断的运动中体现着“以声表情”、“声情并茂”的艺术形象。音乐可以说是心灵的艺术,它通过音响来表达感情或形象,使欣赏者的心灵产生或震撼、或愉悦、或平静、或心潮澎湃等等各种各样的感受,并以引出欣赏者在情绪上的共鸣为己任。 绘画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也是静态艺术。画家将线条、色调及其他形式勾勒出一定的具象或抽象的图形,从视觉上给观赏者以强烈印象,并引起各种情绪的反映,产生审美刺激。 音乐与绘画各自通过不同的媒介物、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向人们传达着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音乐与绘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果论及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得不先论及艺术家身份的关联。 一、艺术家身份的关联 许多艺术家本身既是音乐家又是画家,如康定斯基、勋伯格、达芬奇等等。 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1866-1944)是俄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同时又是一位精通音乐的人,他与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勋伯格(A.Schoenberg,1874-1951)交好,并特别喜爱听勋伯格的作品,在听其管弦乐时常会感到“眼前有如乱发一样的无数的线条在狂舞”。由于康定斯基本人也可说是音乐家,故而其绘画作品接近音乐的性格,他以暴风一样的激情的情感、火焰般的强烈色彩、表现内心的感动,并赋予色彩、画面以音乐性,如他的《浪漫的风景》,描绘了几匹从山坡奔驰而下的马,骑者被弹的很高,那激烈运动的色点、具有动感的大色块、以及横穿画面的斜线,如同被演奏着的一首奔放的交响曲;在其《连锁》中,二十多个相似而又独立的生命体,色彩鲜艳、整齐规律地排列在一齐,有如音乐作品的结构,其整个作品体现

漫谈音乐中的形式美

浅谈音乐中的美 论文字数:4000 关键词:音乐美学和谐美整齐一律美变化统一美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内容摘要:在音乐教学与评论中,常常需要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以解释其动人之处。本文试图从和谐美、对比美、整齐一律美、对称均衡美、变化统一美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一些不为常人所见的音乐现象,以开拓在教学等领域的音乐美学的应用视野。 音乐美的体现音乐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现实美作为音乐的反 映对象,它不是直接被再现,而是一种通过人的主观感受上的折射,间接地得到表现。因此,所谓“音乐形象”和绘画、雕塑中的视觉可见形象不同,它不具有客观对象的一定形状、色彩等特征,音乐是利用特定音响的变化与特定情感起伏的对应关系,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与人的思想情感变化的复杂关系,通过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能力,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 音乐利用自然的音响作为物质手段,但它并不是自然音响的简单摹拟。音乐作品必须与特殊的主观感受相结合才能具有意义。音乐美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外在技巧的表象美和思想情感的内涵美。 音乐是一种“造型”艺术。“美声”不仅是声乐艺术所追求的,也是器乐艺术所追求。“美声”不仅是音色的美,也是音质,音准,音量以强弱,高低,快慢等诸因素结合的美,表现的美。从古至今,不是有许多人为演奏家的高超演奏技艺所倾倒吗?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克莱德曼的现代钢琴曲也以他们作品优美的曲调,流畅的旋律而闻名于世。音乐艺术的表象美是不能否认它本身的美学价值的,否认音乐艺术有技巧的表象的美,等于否认了音乐首先要有“悦耳”的功能。 当然,音乐不仅要“悦耳”,更重要的还要“动情”,这就是音乐的内涵美所在。音乐艺术最本质的功能,是把“音”加以艺术的组合而为“乐”,是最能打动人们心灵的艺术。“绕梁三日”不是音响的物理现象,而是“一曲难忘”的心理现象。使白居易“青衫湿”的是什么力量,当然不仅仅是表象的技巧美,而主要是音乐内在的感染力。《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这当然不是指自然的音,而是指心灵的音。荀子在其《乐论》中也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不免也。”发自作曲家、演奏家内心的音乐,也正是为了通过音的艺术组合的美,作为一种心灵相通的“信息”,从听觉器官传导给听众,让听众产生心灵共鸣,以达到感染、感动听众的目的。这才是音乐动人魅力的根本所在。 尽管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音乐美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如音乐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民族特色等等,但这些涵盖的仅是音乐的审美外延。子曰:“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只有在表象的“文”和内涵的“质”恰如其分相得益彰时,音乐才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意象。

西方音乐赏析

西方音乐赏析 第一编资本主义前音乐发展概况 一、引言 二、氏族社会音乐的特征 三、奴隶社会音乐的特征 四、封建社会音乐的特征 第二编资本主义时期音乐发展概况 第一章向往自由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二)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水上音乐等〕 (三)克利斯托夫·威利巴尔德·格鲁克〔阿尔赛斯特序曲等〕 第二章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时期 一、交响乐的出现 二、交响乐队的编制 三、新古典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一)弗朗兹·约瑟夫·海顿 〔小夜曲等〕 (二)沃尔夫冈·阿马杜斯·莫扎特 〔弦乐小夜曲等〕 (三)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 四、浪漫派和民族乐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一)弗朗兹·瑟拉富·彼德·舒伯特 〔小夜曲等〕 (二)艾克多尔·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 (三)菲里克斯·门德尔松 〔小提琴协奏曲〕 (四)罗伯特·舒曼 〔梦幻曲等〕 (五)约翰尼斯·勃拉姆斯 〔匈牙利舞曲等〕 (六)乔亚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 〔威廉·退尔序曲等〕 (七)朱瑟贝威尔第 〔饮酒歌〕 (八)贾科莫·普契尼 〔歌剧:蝴蝶夫人等〕 (九)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 〔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等〕 (十)乔治·比才 〔歌剧:卡门等〕 (十一)弗朗茨·雷哈尔 轻歌剧〔风流寡妇〕 (十二)费德里克·法朗索·肖邦 钢琴作品:〔练习曲、即兴曲、夜曲、前奏曲等〕(十三)弗朗茨·李斯特 〔爱之梦等〕 (十四)小约翰·斯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等〕 (十五)别德里奇·斯美塔那 〔沃尔塔瓦河〕 (十六)安托宁·德沃夏克 〔斯拉夫舞曲等〕

美术《感受音乐》教案

《感受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并认识到艺术之间的通感及共同的表现力。 (2)操作目标:用色彩和线条表现自己听音乐的心灵感受。 (3)情感目标:通过对音乐和美术作品的欣赏,培养对听觉美和视觉美的真切感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不同音乐作品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了解绘画作品中线与色的艺术表现力。 (2)学习选用合适的色彩与线条准确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文稿、绘画工具、范画等。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胶棒,学生用作业用纸等。 教学过程: 一、体验与感受。 《知音》的故事。 师说:今天老师也要来找找知音。 师说:下面请听一段音乐。(播放《茉莉花》音乐)师问:听懂了吗? 生答:很美,好像是茉莉花…… 师说:很好,都是我的知音。那你们是怎么知道茉莉花的? 生答:从歌词中知道的。 师说:对了,是歌词告诉了我们。来,再听(师播放《无标题》音乐)是什么感觉与《茉莉花》相比,一样吗? 生答:《茉莉花》给我们轻松愉悦的感觉,这段音乐给我们激烈欢快的感觉。③听音乐找感觉。 听四段音乐,体会一下,分别是哪种感觉。热烈欢快《小夜曲》轻柔缓慢《赛马》紧张激烈《江河水》凄凉悲伤《十面埋伏》 二、尝试与创作。 (1)音乐和绘画是相通的。 ①以《蓝色和银色的夜曲》让学生感受音乐和绘画是相通的。

小结作业: a.感受作品题目。《蓝色和银色的夜曲》,想象一下,会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 b.感受作品。欣赏《蓝色和银色的夜曲》 ②用绘画表达音乐的先驱——康定斯基。 (2)尝试:用色彩表现音乐。①将色彩与音乐相联系。从音乐中寻找色彩感觉。 逐一播放音乐:《一夜听雨》、《喜庆》、《月光曲》、《迪斯科》等)小组讨论,开始好的,讨论结束。②用色彩表达音乐。找感觉并尝试表现。 师:老师发现你们的感觉非常好,表现非常棒。现在我们听段音乐,请你用彩纸拼出一幅画,来表现这段音乐。(播放《喜洋洋》) 生:动手合作贴画。 作业评价:学生作品介绍;简评学生作业 三、拓展 感受生命最初的音乐节律。 师:大家画得真漂亮。今天,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我们听了许多的音乐、看了许多的画、体会了许多的感觉,并用画笔进行了表达。最后再让我们聆听。(师播放胎儿在母体中的心跳声)师问:能听出是什么声音吗师叙述:(播放图片) 这是胎儿在母体中的心跳声。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我们在诞生前,就伴随着母亲的心跳、自己的心跳和呼吸节律一起生活了9个月;我们落地发出的第一声啼哭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到来的号声,这些都昭示着我们将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感受音乐》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依靠听觉激发美感情绪,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视觉符号的表达能力。 2.通过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声音节奏的认识与表达。运用线、形、色等诸因素的重叠来体现听觉感受。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感受声音的旋律和节奏 教学难点让学生听音乐并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谈音乐与绘画的关系

谈音乐与绘画的关系 摘要:音乐与绘画作为艺术门类的“连理”学科,它们能够视听相通,音画互感,但又有不同,音乐与绘画从理论上来说是两种不相干文艺形态,前者通过音响诉诸于人的听觉器官,后者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的视觉器官,它们之间的通感主要表现为:听声类形,以而为目,耳中见色,眼里闻声,画形无象,造响无声。本文通过阐述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来体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音乐;绘画;艺术;色彩;线条;造型音乐既是听觉艺术又是时间艺术,还是动态艺术,它在一定的时间里以乐音和噪音的持续运动来表现自己,它以音响在持续或间断的 运动中体现着“以声表情”、“声情并茂”的艺术形象。音乐可以说是心灵的艺术,它通过音响来表达感情或形象,使欣赏者的心灵产生或震撼、或愉悦、或平静、或心潮澎湃等等各种各样的感受,并以引出欣赏者在情绪上的共鸣为己任。而绘画则是一种视觉意象,通过视感官,呈现为一种静态的和空间的形式,是一种静态艺术、空间艺术。音乐与绘画也有相通之处,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使艺术表现更臻完美。

1 音乐中的绘画因素 1.1 线条 有人说音乐中的旋律是以时间为画笔在不同的音高位置上勾画出来的线条。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音乐中的旋律一方面体现在纵向的音程关系上,一方面体现在横向的时间关系上,两者不可缺一假如只有音程关系就体现不出线性的关系,只有时间过程则又体现不出起伏的状态。线条可以说是音乐中最主要的绘画性因素。但是,所谓音乐中的线条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有本质的区别,绘画中的线条是绘画的构图基础,它线条的方向最终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而音乐中的线条体现的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运动方向,除了二者都能象征某些实际的运动状态以外,别无其它对应性的关系。音乐中的线条是一种抽象的线条,人们不可能从音乐的线条中感受到某种具体形象。正因为如此,抽象派的绘画比其他流派的绘画更接近于音乐。 1.2 色彩从物理学的角度上说,音乐中的音色和绘画中的颜色都是一种波动,著名科学家牛顿曾将阳光分为七种颜色,证实了阳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他认为红、橙、黄、绿、青、兰、紫七种颜色正好与C、D、E、F、G、A 、B 七个音相对应,虽然科学家与音乐家都力图在声音与颜色之间寻找联系,但两者之间毕竟存在着一定的距

美术与音乐的关系重点

美术与音乐的关系——赏析油画作品“协奏曲”的感悟 李新泰安东岳中学 李金彪泰安南关中学

美术与音乐的关系 ——赏析油画作品“协奏曲”的感悟 摘要:大多数人不能理解康定斯基的抽象音乐画,尤其是多数美术教师对其音乐画的理解也不到位。新课程将美术与音乐合为一体,称为艺术课。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开 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实行跨学科的学习。这首先要求 美术教师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真正落实感悟美术与音乐的联系,感悟美术作品 抽象的形式美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康定斯基协奏曲感悟美术音乐联系 李新泰安东岳中学 李金彪泰安南关中学 油画作品《协奏曲》(如图3),是俄国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作品,选自2004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5课《音乐会》。 该课第一句话——“读康定斯基的画,似乎在聆听色彩的欢歌。”[1](P. 14)多么绝妙的描述啊!真想一睹为快!可是,当你真的面对康定斯基的作品时,你还会沉浸在如此美妙的语境中吗?你的态度会如何呢?你会对此说什么呢?可想而知。多数人对康定斯基的作品不理解,甚至用尖酸刻薄的话来妄自评论。如“这是什么画啊?瞎涂乱抹,白送给我都不要!”“这也叫画呢?大师的画啊?连小孩子都会画!”等等,针对大多数美术教师来说,他们对康定斯基的油画作品《协奏曲》理解也不到位。 难道大师康定斯基的作品离我们真的那么遥远吗?让我们如此不可思议吗?! 其实,大师康定斯基的作品离我们并不遥远。

1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心情,在随意接触到的任何平面上,在无意识状态下,就随手画出了一些有意味的形式画,这些画虽然没有画出具体的事物形象,但是,它们却能表现出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是人们的主观情绪的直接体现者。我们把这种以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为主、不具备任何具象形象的、有意味的形式画,叫做抽象画。人们在作这种画时所表现出来的无意识,与大师的有意识作画有着共同的体验,构成情感的心理状态也是相通的,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罢了。这样看来,谁都能创作抽象画吗?答案是------不能。因为抽象艺术具有自己独立的组织规范和语言方式,人们需要通过艺术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和观念表现出来,而不是任意的涂抹都可称之为抽象画的。这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了解抽象艺术,通过不断的审美实践,培养一种善于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才能创作出自己的抽象艺术作品。对于大师的抽象绘画作品,我们可以从有意注意方面,先了解大师的创作意图,根据抽象绘画的语言法则,再去理解其作品,对作者及作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此先思后议,不就变的可思议了吗。 对于大师的抽象绘画作品《协奏曲》,大多数人不能理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实践总结,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因素。 一、我们对于画家没有真正的了解。 二、我们对于抽象绘画的理解及认识不够深。 三、我们对于音乐知识知之甚少。 四、我们对于音乐与美术的结合之处还处在迷茫状态。 五、怎样看待一件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有待自我提高认识。 人们对以上五方面的知识了解透彻了,对于大师的抽象作品的理解,就变的容易多了。尤其是美术教师更应该掌握以上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驾驭本课,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大师的抽象绘画作品。本课是新课程标准对广大美术教师提出的一种新的挑战,它促使广大美术教师不断求知,打破学科界限,融汇各学科知识,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西方音乐鉴赏感想

西方音乐鉴赏感想 经济与贸易学院 08金融1班何茵 200836650237 西方音乐欣赏顾名思义就是让我们来了解和欣赏一下西方音乐的发展史和优秀作品,而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自觉这门课程真的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虽说不上大有长进,但总的来说已经对西方音乐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有了起码的印象,不会再是一问三不知的囧样了,这就是我上这门课程的最大收获吧。 西方音乐发展史可说的上是一部精彩纷呈的人物传记。 首先登场的是巴洛克时期。17、18世纪,资产阶级的萌芽和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政治与思想意识的转变,巴洛克音乐应运而生,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复调音乐(复音音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发展。於是复调的和声性越来越明显。巴洛克音乐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名得益于这个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巴洛克时期最早的著名作曲家应该是意大利人蒙特威尔蒂,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向巴洛克时期过渡中显赫的人物”、“歌剧改革之父”以及“十七世纪最出色的作曲家”。但是说到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不得不提J.S.巴赫,他被誉为“音乐之父”,他的功绩自然非同一般,作品之多、水平之高也是亘古罕见的。亨德尔则具有天才的旋律大师,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愉悦、优雅,他的协奏曲作品、歌剧、神剧都是巴洛克时期最为宝贵的音乐财富。而这个时期的演奏乐器——管风琴最令我为之惊艳,印象深刻。管风琴的体积之大,声音之洪亮,气势之磅礴都是那么的独树一帜,让人深深着迷。另外,亨德尔的清唱剧和歌剧闻名遐迩。 然后要介绍的是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而这就是古典主义音乐的萌芽。古典音乐的风格表现为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这个时期的音乐大家个个都是声名显著——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被世人尊称为乐圣的一代音乐巨子,他在命运上的坎坷经历与他的音乐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强烈对比,让世人对他更加充满了尊进和崇拜。他流传于世的著名作品有《月光》《田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悲怆鸣奏曲》……其中,《第九交响曲》更是被公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

浅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设计与生活碰撞,艺术与趣味交融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吴莎极2010312040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和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艺术来说,生活如同大河的流水,对于生活来说,艺术就是水流翻滚的波浪,艺术的源头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母体。生活给了艺术生命与力量,所以,艺术也是生活的反映。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和蔓延,信息传播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以更大的传输量,高速的传输方式,更广泛的受众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现代设计概念中丰富的信息,在全球化浪潮的作用下充斥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积极巨大的意义,同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现代设计必须共同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共同面对人类文明宝库中地域文化的丧失,面对多元人类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代设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现代设计在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过程中担负重任,更要举起人类文明的旗帜,站在全球化的高度认识和发展现代设计。 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科学技术的产生与运用,种种现代观念的迅猛增长,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剧变。艺术感受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这样就无可避免的为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能性。艺术的诞生与存在,是不能不依赖于它所生长,指涉与服务的社会的。艺术作品要进入的外部世界,是艺术家及其作品寓示的社会话语力量的种种特点铸造的。当后现代主义音乐家约翰.凯奇静寂无声的“演奏”钢琴曲《四分三十秒》时,当法国达达派艺术家杜尚将一个溺器放在展厅而称其为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当几近全裸的男女演员在纽约的中央公园演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时,当先锋派美术家在美术馆里贩卖对虾或旁若无人地洗起脚时。他们相对于传统艺术来讲,很难将其视作种种“世界观”的表现,尽管它们毫无共同的特质,当人们难以把握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创作中对传统艺术

音乐与绘画教案

音乐与绘画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与绘画作品,找出音乐与绘画的要素,体会音乐与绘画的联系。 2、学生能够尝试用绘画表现音乐,用音乐表现绘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上过很多门课,下面我就说两门课,你们根据我说的这两门课的特征来猜一猜我说的是哪两门课? 师:第一门课每周都只上一节课,你们在课上可以用五颜六色的画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 生:美术课 师:第二门课也是每周只上一节,你们都会到一个特殊的教室上课,在课上可以欣赏到很多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还可以学唱很多好听的歌曲。 生:音乐课 师:大家都猜出是音乐课和美术课,你们觉得音乐与绘画有没有联系呢? 生:有,没有…… 师:我们有了两种答案,那么你们能说说原因吗? 生:讨论 师:那么,音乐与绘画究竟有没有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新课 1、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来描绘音乐 师:我们在美术课上都会画一些静物或风景,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下面我们就试试用绘画来表现一下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首先,我先放几段音乐片段,你们想一想能用一种什么样的线条来描绘,为什么? 播放《梁祝》、《大海呀,故乡》 生:《梁祝》这段旋律比较舒缓,优美,速度慢,用平滑的曲线来描绘。

《大海呀,故乡》速度时而缓慢,时而急速,旋律是上下波动的,体现大海的波浪起伏,用波浪线来描绘。 2、用绘画中的要素——色彩来描绘音乐 师:你会用什么色彩来描绘这个音乐片段? 播放《命运》 生:黑色、灰色…… 师:好,那我们看看这里用了什么色彩?播放DVD 《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德国的封建势力,贝多芬号召人们起来和命运抗争,激发人们同封建势力搏斗。我们可以看到乐曲一开始那种令人窒息的封建势力用了黑色来表现,到后面有了一段比较抒情的旋律,仿佛人们战胜了命运,从黑暗走向了光明,色彩也变的明亮起来。 3、听音乐联想画面 师:我们刚刚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和色彩来描绘音乐,下面我们把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我们欣赏一段音乐,你来联想一幅画面,大家可以动笔画一画。 播放《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组曲》中的《日出》,同学边听边作画。 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师:你们怎么想到这些的呢? 生:这段音乐的旋律很优美,很舒展,就让我联想到清晨日出的景象…… 4、总结根据音乐中的哪些因素进行绘画? 师:刚才你们边听音乐边作画,而且画的非常好,那么你们是根据音乐中的哪些因素来进行绘画的呢? 生:旋律起伏、音量、节奏、音色、力度、速度、音乐所表达的情绪…… 5、欣赏绘画作品联想音乐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作品中有两个人物,我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描述一下,在同学的描述中你来体会一下这两个人物是什么样的? 生:第一个人物是一个富人,他很胖,穿着也比较华丽、富有,他的神情显得很自满、狂妄、傲慢…… 第二个人物是一个穷人,他很瘦弱,穿着很破旧,他看见富人后显得很紧张、不安,看上去他很可怜…… 师:大家看得很仔细,描述的很清楚。其实,这两个人物是画家写生中的两个人物,原本不在一个作品中,但是,由于他们两人有鲜明的对比,作曲家就让他们在音乐中相会了,让他们聚在一起,相互交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