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招生计划申请表

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招生计划申请表

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招生计划申请表
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招生计划申请表

年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招生计划申请表

主导师学科专业拟招生学生专业背景

交叉研究方向:

研究课题及来源:

导师组成员所涉及一级学科

合作导师学科名称学科代码一、基本情况(包括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所涉及学科交叉的科学问题)

二、培养计划(课程计划、培养模式、培养环节、学位论文出口标准等)

三、预期目标(可考核的量化培养目标)

导师签字(所有合作导师签字)

承诺所招学生按照学科交叉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并履行导师职责。

申报单位意见负责人签名:

公章:

日期:

研究生院初审意见负责人签名:

公章:

日期:

交叉学科学位委员会评审意

见主任签名:日期: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篇一: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根据《关于公布的通知》(西交研[20XX]59号)文件精神,即日起开始启动我校20XX年“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旨在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高年级优秀博士生继续安心于科学研究,力争在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2.申报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我校在读博士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 (2)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读博士期间学位课成绩优良,学位论文开题并已经做出了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质,愿意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扩大已有成果。

(3)身心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博士入学时间满3年且攻博身份为国家统招统分。 (4)已公开发表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理工医类申请人应已在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经管人文类申请人应已在SCI/SSCI/AHCI源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所属学科权威期刊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 3.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每年申报一次,全校选拔名额20名左右,本次不具体分配各学院推荐名额。请在读博士生积极申报,于20XX年10月26日(周一)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研究生院学位办。 需报送的电子版材料为:《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需报送的书面材料为: (1)《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高虹孙忻刘颖陈皓明 摘要本文从交叉学科发展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出发,对激励和规范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些可能做法进行了探讨。 20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环境、资源、经济、人口、健康甚至和平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在不断给我们提出单一学科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涌现出众多的新兴交叉学科,并使得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应运而生。这种学科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有利于高质量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规律,营造有利于交叉学科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有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机制,使得在学科交叉领域做出高水平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国家经济、科技、国防需求,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交叉学科的创新人才。 一、当前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交叉学科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融和来自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因而具有复杂和综合的特色。这种特点使得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特殊的学术环境和管理模式,需要观念上的转变和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来保证。然而,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目前还面临不少问题。 1.学科专业设置上的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叉学科的发展,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教育后,学科专业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50年代建立起来的体系,这些专业设置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大量出现,一些领域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已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虽然经过学位授权点的大调整以及一级学科授权点的不断增加,使得学科专业培养口径得到扩大,但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一些学科特别是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工科专业仍普遍存在着专业口径窄的问题,而且大部分学科还沿用按原有二级学科培养的模式,加上多年来专业限制形成的教师研究方向偏窄的现象,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广博专深协调统一”的要求。因此,研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医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按国务院学位办确定的学科分类,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 我国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可谓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一方面,不断有新的交叉学科如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卫生法学(Health and law)、医疗保险学(Medical insurance)等加盟,使得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广泛;另一方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两门主干三级学科也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如社会行为与健康(Social behavior and health)、医院管理(Hospital management)、医学教育管理(Med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卫生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卫生政策与卫生体系科学(Health policy and system sciences)等,大大推动了本学科的深入发展。 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致力于揭示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属性,分析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双向影响,概括和总结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通过实证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通过社区实践,发展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社会卫生措施。本学科培养的人才除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外,大多在卫生事业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等岗位上工作,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中南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始建于1985年,目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该学科的社会行为与健康研究方向是国家重点学科“精神病与精神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领域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知识面较广、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博士学位申请者的背景、课程学习情况和毕业研究论文领域,按国家规定可授予医学博士或管理学博士学位。 本学科要求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具有坚实、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深入农村与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卫生和卫生事业管理实践工作;具有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以分析和解决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领域中存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获得创

智慧医疗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智慧医疗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刘炜,李润知,林予松 摘要: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交叉型复合人才需求的增大,使得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趋势。本研究通过了解智慧医疗学科的现状及社会对医疗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模块化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并探索了智慧医疗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提高这一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化研究生培养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交叉学科;智慧医疗;人才培养模式 收稿日期:2018-12-17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项目(编号:2017SJGLX029Y );郑州大学研究生核心学位课程项目(编号:YJSXWKC201540) 作者简介:刘炜(1981—),男,郑州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互联网医疗与大数据安全;李润知(1978— ),女,郑州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智能医疗与健康数据分析;林予松(1973—),男,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互联网医疗、医学影像处理等。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被 广泛应用到医疗行业。我国高校计算机专 业人才数量丰富,但很少有计算机专业人 才从事医疗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如何培养 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医疗信息交叉学 科专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 心和重点。 交叉学科的概念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 理学家伍得沃斯于1926年首次提出的,用 于表示超出一个学科范围的研究活动。作为 交叉学科分支之一的智慧医疗,涵盖临床医 学、公共卫生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 个学科。本研究以智慧医疗这个交叉学科 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以资 料搜集、实地调研、综合分析、思考总结 为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国内外各研究型大 学对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大型医院对智慧医疗专业人才的需求,并结合笔者所在单位的具体实践,总结出了新时代智慧医疗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本研究尝试构建和创新符合人才要求规范和标准的智慧医疗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一、现状分析(一)智慧医疗学科的发展现状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为促进医疗信息化发展投资190亿美元,Google 、微软、IBM 等各大IT 公司也纷纷推出各类医疗信息平台,使用受众包括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确立了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智慧医疗是医学、计算机和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型综合专业。2003年,四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0)2019第3期教改探索

最新整理工程博士生培养方案.doc

工程博士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 适用领域 能源与环保(环境学院、核研院) 先进制造(机械系、精仪系) 电子与信息(电子系、计算机系、微纳电子系、软件学院) 二、培养目标与定位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在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应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应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培养方式 工程博士生的培养结合重大工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实行校企合作、多学科交叉培养。采取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并根据研究课题组成指导小组;工程博士生的校内导师由我校认定的博士生导师担任,企业导师由重大工程技术合作企业或相关领域资深专家担任,一般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跨学科的论文研究,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作为指导小组成员。 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四、课程设置 工程博士生课程要求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特点设置,总学分不少于10学分。可根据工程博士生的知识结构、行业背景和研究需要按需选课。 1、学位课程与环节( 不少于 10 学分 )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1学分考查春秋工程领域重大专题研讨课1学分考查秋企业调研1学分考查春秋工程领域前沿讲座1学分考查秋自选课程 五、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研究成果要求: 工程博士生在学期间应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并完成一项重大工程技术研究课题,作为主要撰写人完成综合性工程科技报告。公开发表的与重大专项相关的研究成果应署名清华大学,并须满足以下要求之一: (1)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国内外已授权发明专利; (2)以排名前1/2身份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3)领域认可的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 (4)设计方案已被采纳实施或研究成果鉴定通过; (5)EI检索论文1篇。

博士培养方案

博士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理论或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见附表。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脱产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成绩突出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博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允许提前答辩并申请学位;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院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具体事宜详见吉林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有关规定)。没有提出延长报告或申请延长期满仍未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者,均按结业处理。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学分。 博士生学位考试课程应包括: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学时:课内学时;学分:学分。 、外国语 博士外语不安排课堂教学,通过博士学位外语水平考试获得个学分。 、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博士生培养方案

数学物理专业(0701Z1)培养方案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 Mathematical Physics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 数学物理学科是数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针对物理学研究已提出的重大原则问题,使用解析方法和半解析方法进行研究,定量地得到问题的结果,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同时,促使数学本身在理论、方法和技巧上的发展。数学物理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并不局限于某一具体数学分支,而是能掌握多种数学技能,并擅长于建立物理世界的数学模型,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交叉人才。 5. 在数学物理学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分析能力与计算能力,并具备独立科研能力,成为受欢迎的教学与科研人才。 二、学习年限 学制3年,培养年限总长不超过6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与导师 (一)研究方向 1.引力与宇宙学。 2.微分几何与广义相对论。 (二)导师简介 李新洲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曾被聘任为第15届国际引力与广义相对论学会学术委员,曾任第五届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现任国际刊物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编委。已在Phys. Rev.,JHEP,JCAP,Phys. Lett.,Class. Quantum Grav.,Nucl. Phys.等SCI 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著作13部,论文已被40多个国家的学者他人引用2000多次。他首创的广义采他函数正则化方法,得到国际学术界同行公认;他对国际著名学者提出的“正质量猜测”给出的反例,得到原提出者的认同,并修正了猜测的叙述。他在数学物理、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等学科领域内均有建树,曾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在内的9项省部级奖项,由他培养的一位博士成为科学大师霍金的博士后。

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合同——【范文】.doc

合同编号: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合同 甲方: 乙方: 签约时间: Word模板A4打印标准格式可随意修改

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合同 甲方(定向单位): 乙方(培养单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有关规定,考生符合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录取标准。经甲方与考生协商,委托乙方培养该生为专业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现经甲乙双方协商,签定以下合同: 一、甲方应承担的责任: 1、定向培养者被正式录取前,甲方应向乙方一次性付清定向费元。(开户名: 帐号: 开户行: 并注明博士研究生定向费)。

2、定向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按规定享受的工资待遇,由甲方与所定向培养的研究生协商解决。 3、定向培养研究生入学时,甲方应将其本人的党、团组织关系转至乙方。 4、在该定向培养研究生学习期间,甲方应关心其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之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5?该定向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因自身原因终止学习或不能获得学位,甲方应将定向培养的研究生予以妥善安置,并不得向乙方索要定向费。 二、乙方应承担的责任 1、定向培养研究生属国家计划内招收的研究生,对毕业时符合条件的,发给与计划内非定向研究生相同的毕业证、学位证。 2、乙方要保证质量,严格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守则》和《培养方案》,努力把定向培养研究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3、该生毕业后,乙方应将其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及有关学籍档案直接寄往甲方。

4、该生因自身原因,不能继续培养的,乙方应如实向甲方说明情况,并将有关材料寄送甲方。 三、本合同有效期一般为三年。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至该生毕业离校之日止。 四、本合同如有未尽事宜,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后,予以补充。 五、本合同一经签订,甲乙双方必须共同履行。如有一方违约,则应由违约方承担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并给另一方以经济赔偿。 甲方甲方单位 (公章)(签章) (定向单位)负责人 乙方乙方单位 (公章)(签章) (培养单位)负责人

博士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申请-审核一览表

年博士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申请-审核一览表

————————————————————————————————作者:————————————————————————————————日期: 2

2018年博士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申请-审核一览表 学院:外国语学院(盖章)填表人: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审核人:分管领导:院学位分会主席: 序号姓名及工号 (外兼填工作 单位) 拟招生学科专业 出生年 月 符合基本条件情况 (主持符合要求的在研项目,格式如下) 符合参考条件情况 (近三年主持符合要求的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格式如下。符合基本条件的,此栏无需填写) 特殊情况(请写 明具体理由) 1 陈爱敏 04194 外国语学 院英语语言文学与 文化 1958- 10-22 ①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重点项目:《20世纪美国转型期戏剧中 的都市空间研究》,2015-2018,编号: 15WW A001.主持,(经费8万) 项目: ①2013-2016,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 项目:“元戏剧视阈中的帕克斯戏剧研究” 编号13WWB002。主持。(经费5万) ②2015-2018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重点项目:《20世纪美国转型期戏剧中的都市 空间研究》,,编号:15WW A001.主持,(经费8 万) 论文: ①“微妙”之戏—评2014年美国普利策戏剧奖 作品《电影》,《当代外国文学》, 2015.1,12-18。(第一作者)(CSSCI)(二 级权威) ② 20-21世纪之交美国两大戏剧主潮概述,《戏 剧艺术》,(CSSCI)2015.5,62-70.(第二作者, 与研合) ③身份的麻烦——20-21世纪美国戏剧中核心 3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院儿科学专业(代码:100202 ) (一级学科:临床医学) 一、培养目标:通过科学训练(包括科研意识训练、科研方法训练、文献综合训练、选题训练、开题训练、实地考察训练、研究报告撰写训练等)的模式,重视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有丰富扎实的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儿科学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或负责团队的科研工作,在儿科学学科及相关领域上做出创造性科研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基础,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学制:3.5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1)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与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脑损伤等;(2)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因素与儿童健康;(3)儿科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新生儿、婴幼儿危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5)儿童血液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四、课程学习要求 最低总学分14学分,其中公共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7学分,专业选修课1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1、课程学习:一般要求在一年内完成。 2、读书报告:读书报告或seminar 6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或学院做读书报告2次。完成累计6次计2学分。 3、开题报告:不迟于第2学年冬学期(12月底前),应在本学科公开、集中进行。 4、中期综合考核:第1学年夏学期(6月底前)。 5、预答辩、论文答辩:第4学年冬学期前。 6、专业外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并能用外文书写论文或摘要,指定选修1学分。 7、发表论文:详见《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 六、其他 专业选修课经导师和学院同意,可在培养方案外选择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课程1-2门。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2018版)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规范和加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以下简称“科学岛分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更好地调动各方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关文件精神及合肥研究院具体情况,总结以往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经验,在合肥研究院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特别要注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具体要求如下:(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在博士专业及相关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运用第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有较好的写作和听说能力。 (三)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和工作作风,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工程项目设计研究的能力,具有解

决科学及工程项目中关键问题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具有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竞争和应变能力。 (四)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 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和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两类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应不超过6年(含休学)。 博士研究生延长学习期间(第四学年至第六学年)的所有培养费用由导师所在课题支付。 三、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学位课和必修环节三部分组成,总学分应不低于19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综合英语、学术交流英语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以课堂教学为主,由科学岛分院统一组织;专业学位课学习可采用读书笔记报告或笔试等多种形式,由导师或导师组具体负责。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学习时间可根据科研工作需要确定,一般应安排在第一学期,最迟应在入学后三个学期内完成。申请博士学位研究生通过全部学位学习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补考,并取消博士学籍。 (一)公共必修课,共6学分:

交叉学科建设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915754117.html, 交叉学科建设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吴永明戴隆州林仙华 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从交叉学科培养研究生模式的特征出发,分析了交叉学科建设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交叉学科建设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如何更好开展交叉学科建设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https://www.wendangku.net/doc/f915754117.html,ki.kjdkx.2017.02.0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ross disciplinary training mode of graduate of analysis of cross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to further explore the cross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training of cross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cross 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 0 引言 日前,国内已有不少高校对其研究生培养实行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能解决综合性重大科技和社会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而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渠道来源,其培养质量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至关重要。研究生教育是以其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核心内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2006-2020)提出了“以人为本,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针,各大高校也陆续制定出各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而交叉学科建设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发挥重要作用。[1] 学科建设是当代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应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学科建设是围绕提高学科水平所做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集学科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是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交叉学科建设以其融合多门学科的综合优势,宽领域、多角度、复合型的知识能够培养研究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知识和技术融会贯通解决各种交叉前沿问题的能力,使高校培养输出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2] 1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

学科交叉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

学科交叉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 发表时间:2015-08-24T14:09:38.910Z 来源:《教育研究》2015年6月作者:何俊杰[导读]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对于学科交叉产生的科研成果,经申请认定,可将第二、第三作者与第一作者并列,或根据协商确定折算比例,激励学科交叉,促进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何俊杰 〔摘要〕学科交叉下的研究生培养问题,是国内高校目前关注的热点,本文梳理学科交叉与培养机制改革的关系,分析目前学科交叉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招生、学科、课程、管理等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从政策制定到业务管理方面的具体对策,从而为学科交叉下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 21 世纪面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学科的不断分化和不断综合成为一大趋势,一方面是学科的不断细化,寻找学科新领域,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巧汇集,采用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方法以解决学术和现实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研究生培养,更需要探寻其内在规律,不断加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从而促进研究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提升培养质量。 1 交叉学科与研究生培养机制 研究生培养机制指的是在一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指导下,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培养研究生的活动中,培养过程所涉及到的培养要素和培养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为社会培养各种高层次人才,面对学科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适应学科交叉背景下的人才,是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的培养,依赖于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完善。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学科交叉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成为政府、高校和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现阶段,国内的研究生教育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一定的差距,探索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律,亟需完善学科交叉,并对现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方面继续深化改革,要调整相关主体间的关系,深入探讨新形势下相关主体在基于学科交叉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定位与功能,矛盾和冲突,根据学科交叉要求,进行培养主体间的职能划分和培养方案设计,从导师层面进行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引导研究生提升学科交叉能力,从而建立起一套保障有序,激励兼容的制度。 2 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现存问题 国家和高校长期重视和支持学科交叉,把促进学科交叉作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的重要举措,已经形成了普遍共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困境亟待解决。 2.1 招生管理。招生是研究生培养活动的第一关,高质量生源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础,目前,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仍存在一定制约。国家招生计划制定已趋于稳定,国家要求学校内部优化结构,改革创新,但各个高校由于历史和内在的原因,之前的分配格局某种程度上较难打破,能分给各学科交叉平台或者交叉学科教师的招生名额有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交叉学科的充分发展。交叉学科研究以项目和课题为依托,有项目招生,无项目停止,缺乏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带来招收研究生的动力不足。传统学科划分产生的学科壁垒限制了学生和教师视野拓展,社会对交叉学科专业毕业生的认可和需求度需要时间的验证,也限制了学生的报考和生源质量的提高。 2.2 学科建设。目前,学科建设中,对于交叉学科不利之处在于通过挂靠形式存在的交叉组织很难获得积极的支持,特别是跨学科人才引进比较困难、交叉团队缺乏配套支持、在短时间内为了支持某一研究中心,高校能够通过集中多学科力量,选调人员组建中心,但受限于师资、生源和市场等多种因素,可持续发展较差,交叉平台经常面临专职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职业预期不明朗,流动性大等问题,稳定的科研队伍建立困难人员流失率高。 从事跨学科领域研究和学习的研究生的专业并不能正确反映出其研究内容,其所属的学科学术委员会也无法客观的考察其学习成果;而交叉学科学位委员会委员来自单一学科,互相之间很难评价对方的成果学科交叉过程中,跨学科合作者包括学生的研究成果难以合理划分归属和确定贡献度交叉平台与合作机构的共享权益不明晰。 2.3 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活动的重要环节。目前,研究生教育中的“重科研,轻教学”倾向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对于交叉思维和学科范式的认识不足,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生课程教育中条块特征明显,授课教师并没有从学科范式的角度来认识学科前沿问题,交叉学科课程呈现拼盘化弊端,多数是一个教师讲授一个学科或方向的知识,缺少整体性,也不能上升到思维和方法论的高度,交叉有限。部分教师所授课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内容基本相同,仍为单一专业知识的讲授,非常不利于交叉学科思维的培养。 2.4 考评体系。学科交叉下的管理体系,特别是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对导师和研究生都有较大的影响。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直接对研究生实施教育和管理。导师本身的交叉学科的素养及其指导方式,决定了研究生学科交叉的根本。高校职称晋升采用个人业绩导向制度,一般进行二次切分,通过学科或学部几轮讨论决定,使得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教师工作得到的认可程度不高。同行评议中交叉学科往往都在学科边缘,除非取得显而易见的成果,否则很难得到本学科内学术权威恰当的评价。考核评价体系的客观导向是要求早出成果,多出成果,规划出成果,不利于教师从事不熟悉的科研领域,也影响到研究生的交叉培养。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在评奖评优、思政教育等方面,学生属于院系分管,双方的管理边界也存在问题,交叉学科的学生管理和思政属性要依托院系,不利于交叉进行。 3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运行机制构建 3.1 成立宏观层面交叉学科战略规划部门。统观国际著名高校对交叉学科的推进都是从高校战略层面开始的,哈佛、麻省理工学院中都建立了以常务副校长等高层为核心的校级监管体系,并成立校级交叉学科专家理事会。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考虑到学校已有的组织架构,可以在校级层面成立交叉学科决策咨询委员会,以及交叉学科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推动组建交叉学科战略规划部门,由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和著名专家学者组成,制定鼓励交叉学科研究的规划定期调研、分析和评价交叉学科研究状况,协调各大机构、各大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研究。 3.2 优化中观层面交叉学科学术组织结

武汉大学博士培养方案

企业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要求博士生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人类、民族、国家和人民服务。 2.要求博士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高深的专业知识。具体要求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理论、企业财务理论及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从事本领域中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要求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要求博士生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暂设五个方向。 1.市场营销管理 研究微观营销与宏观营销理论、应用及其发展,以及探讨现代营销手段与方法。 2.企业经营管理 研究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及其发展,以及探讨企业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 3.企业财务管理 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及其发展,尤其研究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理论和实践,以及探究现代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 4.金融管理 研究金融理论与金融管理理论及其发展,以及探讨现代金融管理手段和方法。 5.企业发展环境研究 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企业管理决策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理论与方法。 230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六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五、综合考试 一般在第四学期举行综合考试。考试目的是检验博士生知识面是否博与精深。考试前应组织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包括导师在内的五名专家组成,并报院系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综合考试一般考二至三门课程,主要采用口试方法。综合考试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六、学位论文 第三学期末以前,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和撰写计划,并向博士生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经讨论认可后方能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工作。论文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理论和学术价值的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研究计划、主要参考文献。论文要求立论正 231

关于制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关于制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关于制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一、制订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本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2、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为依据,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体现本单位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3、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4、认真总结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研究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 5、要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方案应为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回旋空间,使研究生的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可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选题等进行不同的安排。 二、关于培养方案基本内容的意见 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一般应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及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它内容(如教学或临床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培养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考核、核查。联合

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应注重与企业产学研的结合,使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1、关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根据国家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以及本学科的特点,阐明对本学科专业博士或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以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关于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应考虑本单位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密切关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努力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使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所设研究方向应确属本学科专业范畴。 3、关于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联合培养单位的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三个学期。 4、关于课程设置 政治理论课程和外国语课程的设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政治理论课要重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的培养。外国语课程应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硕士生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博士生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水利工程学科(081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水利工程学科(081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1.政治思想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水平应具有坚实宽厚的水利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科学的思维、交流、写作及推理能力,能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并不断创新和探索;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能与人合作并能熟练运用软件程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解决实际问题;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应用外语开展本学科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3.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试验设计方法、试验技术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技术实验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心素质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 二、学术方向 1.水文学及水资源 : 设置两个方向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信息化与数字水利。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主要研究流域(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水资源评价与规划方法,地下水开发利用理论与技术,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水文预报与防洪调度,水利工程调度管理中的优化技术,水库生态调度及水质模型与应用。水利信息化与数字水利工程方向研究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模拟及真实水利现象的数字化重现,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虚拟现实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数字灌区、河流、流域工程建设及水土工程安全监测分析等。 2.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设置两个方向为水力学与河流治理、河湖生态修复。水力学与河流治理方向主要以北方季节性河流及人工湖为对象,研究河道汇流分流、闸坝成湖等水流流场及消能,以及河道冲刷及防护对策;包括河流及湖泊水流流场模拟,闸坝下游水流消能和水噪声,北方河流尤其是多沙河流冲淤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 河湖生态修复方向主要以北方季节性河流及湖泊为对象,研究其退化机理及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污染物在河湖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合成、净化途径及机理;河流及湖泊生态健康评价及污染防治技术,以及柔性建筑物和植物等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3.水利水电工程:设置两个方向为寒区水工建筑物、水旱灾害及其防治。寒区水工建筑物方向主要研究我国北方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中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包括水工建筑物新型结构材料特性、力学机理、设计理论及其健康诊断,先进工程施工技术与造价分析等。水旱灾害及其防治方向以东北地区旱灾、洪涝灾害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农业水旱灾害发生原因及对策,水工建筑物病变失效导致溃坝、决堤等水灾害事件的灾变机理及洪涝灾害防治技术。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学术型硕士生基准学制为3年,按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且成绩优异者可提前1年毕业(按学校提前毕业的规定执行);因故不能在规定学制内毕业的可延长至5年。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7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32学分(学位课不低于22分,选修课不低于10学分);培养环节5学分。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一、培养目标 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系统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为首选),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并应用于本学科的研究;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科研课题和教学工作。 二、学习年限 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最低修业年限为3年。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 三、研究方向 1. 两栖爬行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 本方向对珍稀濒危两栖爬行动物进行种群动态、繁殖、栖息地选择、受胁因素及种群恢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两栖爬行动物在自然、胁迫生境和受控条件适应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与分布格局研究;外来有害两栖爬行动物入侵机理及有效防治与管理研究。 2. 鸟类行为生态与进化生物学 本方向运用行为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揭示鸟类行为的功能、生理机制及其进化适应性,回答与鸟类生存和繁殖相

关的行为及生理生态学问题。开展鸟类巢寄生行为的协同进化、鸟类脑结构与发声鸣叫行为的神经机制、鸟类热应激抗性的生理适应等方面的研究。 3. 海岸生态系统与恢复生态学 本方向以海南岛海岸独特的红树林、青皮林、防护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采用定位研究、遥感、分子标记等技术深入研究海岸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演替驱动力和生态恢复技术等,按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海岸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海岸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4. 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系统管理 本方向以热带海岛地表过程变化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环境影 响研究为核心,通过地学、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主要研究在自然与人类双重作用下的地球表层系统的陆地、海洋、大气界面之间的主要物质的循环与转化过程及其驱动力,特别是土壤(沉积物)-植物系统中物质迁移机理及其生态效应,探索局域生态与环境演变规律、形成机理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并对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和有效管理。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尤其注重培养其创新能力。课程学习侧重开拓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博士生的科学素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