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山公园)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山公园)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山公园)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山公园)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

——岐江公园案例发表: 作者:俞孔坚[评论]

概要:

中山岐江公园设计,进行了产业用地再生设计的探索。鲜明地提出了设计的立场,那就白话的景观和寻常城市:尊重足下的文化——平常的和普通人的文化,歌唱野草之美——那些被践踏和被忽视的美。同时强调,并不是所有普通和平常的文化都可以成为艺术的,也不是自然和野草就是美的,设计才使它们成为艺术,成为美。本案例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设计者对文化的理解,对传统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对设计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公园的理解。

在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同时,在设计途径上做了些探索,特别在三个方面会对同行有所启发:包括如何解决水位变化的滨水地段的生态性与亲水性,本案例尝试了栈桥式的水际设计方式,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如何解决江河防洪过水断面拓宽和保护沿岸绿带的问题,本案例尝试了挖侧渠而留岛的方式,事实证明也是可行的;和如何对待产业用地极其构筑物等,案例尝试了三中设计途径,即:保留、改造再利用、和再生。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地处南亚热带。园址东临石岐河(歧江),南依人民桥,北距富华酒店近百米。总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公顷。场地原为粤中造船厂旧址。沿江有许多大叶榕,场地基本为平地。

1.理解场地:机遇与挑战

场地的以下几个方面给设计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是挑战:

1.1水体与变动的水位

(1)挑战

占场地35%的水面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场地自然特质。但是,水面与石岐河相联通,因受海潮影响,水位日变化达1.1米,低水位时,湖岸裸露,水际可达性差。这是场地对设计提出的第一大挑战:如何利用原有水面,设计一个生态、美观而亲人的湖岸。

水位变化下的生态与亲水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湖水水位随岐江水位变化而变化;二是湖底有很深的淤泥,湖岸很不稳定。现状的情况是在高水位时,湖水近岸,岸上植被与水线相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而这种高水位却只能维持很短时间,水位下降时,湖边淤泥出露,人也难以亲近。因此,设计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一个水位多变,地质结构很不稳定的情况下,设计一个植被葱郁的生态化的水陆边界,并使人能恒常地与水亲近,使水-生物-人得以在一个边缘生态环境中相融共生。同时,这个生态设计必须是美的,只有美的生态,才能唤起使用者的认同。面对以上问题,除了解决工程上的固土护岸问题外,本设计提出了三个基本目标:即亲水、生态和优美。

(2)解决之道:栈桥式亲水生态湖岸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本案例中尝试了栈桥式亲水湖岸的设计。具体做法有三点:

第一,梯田式种植台: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湖底修筑3~4道档土墙,墙体顶部可分别在不同水位时掩没,墙体所围空间回填淤泥,由此形成一系列梯田式水生和湿生种植台,它们在不同时段内完全或部分被水淹没。

第二,临水栈桥:在此梯田式种植台上,空挑一系列方格网状临水步行栈桥,它们也随水位的变化而出现高低错叠落的变化,都能接近水面和各种水生、湿生植物和生物。同时,允许水流自由升落,而高挺的水际植物又可遮去挡墙及栈桥的架空部分。人行走其上恰如漂

游于水面或植物丛中。

第三,水际植物群落:根据水位的变化及水深情况,选择乡土植物形成水生-沼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带,所有植物均为野生乡土植物,使岐江公园成为多种乡土水生植物的展示地,让远离自然、久居城市的人们,能有机会欣赏到自然生态和野生植物之美。同时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使许多野生动物和昆虫也得以栖居、繁延。所选野生植物包括:水生的荷花,茭白,菖蒲,旱伞草,茨菇等;湿生和中生的包括芦、苇象草,白茅和其他茅草,苦苡等。

结果表明,试验是卓有成效的,建成不到3个月的栈桥式护岸,基本实现了在湖水变化很大的状态下,仍然保持亲水性和生态性的目标,同时,精心选择的野生植物与花岗岩人工栈桥相结合,产生了脱俗之美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际群落的不断丰富和成熟,生物多样性将不断提高,生态、亲人和美学效果将更加显著。

1.2古树保护与防洪要求

(1)挑战

场地内有许多古榕,集中分布在石岐河沿岸,是原场地最动人的风景线。与此同时同时,水利部门根据防洪要求提出拓宽过水断面达20米。在法律和经济面前,风景与历史总是处于劣势的,这意味着所有古榕将遭厄运,而这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于是就有场地对设计提出的第二大挑战:如何在满足过洪断面的同时,保护原有古榕,使之成为新公园的有机部分。

(2)解决之道:开渠成岛

面对挑战,根据河流动力学,设计提出开挖内河,满足过洪断面要求,使原江岸上的古榕和水塔形成岛屿,保住了几十年的自然遗产,同时在空间上形成了另一个层次,丰富了公园的景观。岛上的灯光水塔因此也成为航标灯塔。

1.3厂房、机器与故事

(1)挑战

粤中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终止于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到壮大再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工厂创业时只有200多人,最辉煌的时代曾经有1500人。相对于任何一个中国的大型国企来说,都不算大,但对中山这样一个小城市的居民来说,曾经是一个值得自豪而令人向往的“单位”。而它那近半个世纪的经历不但可作为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折射了整个中国这一阶段的悲壮经历:大跃进,大办钢铁,反修防修,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粉碎四人帮,对越自卫反击战,改革开放。。。。

作为工厂,它不足称道。但几十年间,粤中船厂历经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年代和那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也沉淀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而在当今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高潮中,这种记忆是稍纵即逝的,由于其中所搀杂的极端的现象,甚至就连亲身经历过的人们也会怀疑其真实性,更不用说他们的后代们。

场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等。它们有的是七十年代的,有的是六十年代,甚至五十年代的遗物。作为文物,它们都被认为毫无价值;作为废铁,它们论吨计价;作为景观,它们往往离现代普通人的审美期望相距甚远,大多不堪入目。它们是被遗弃的、却曾经是备受宠爱的孤儿,可它们所讲述的故事却是动人而难忘的,断墙上那残存的标语和口号仍映着火红与热烈。

所以,场地对设计提出了第三大挑战:在多大程度上和用什么方式保留和利用场地的厂房及

机器设备,又如何引入新的设计形式,来显场地的精神,同时又是具有功能和审美价值的。

(2)解决之道:保留、再利用与再生

本设计既没有如一般城市改造过程中对工业遗迹的彻底清除,也没有走极端的遗址保留和生态恢复的道路,而是在深入细致的现场调研基础上,适度保留现有厂房和机器,并通过新的设计,显现场地精神,同时赋予场地新的功能和形式。在讲述过去故事的同时,创造现代人的休闲娱乐空间(详见“理解设计”一节)。

2理解文化与传统:关于足下的文化与直线路网

当挖空心思寻找千年古迹和传统形式,以求地方文脉和精神的时候,突然发现,这种精神就在足下、就在眼前。在“退二进三”的城市改造中,那些被视为丑陋的钢铁厂棚,生锈的铁轨和吊车,斑驳的烟囱和水塔,却给每个经历过那个火红时代的人们多少记忆,又能给没有经历过的人们多少想象的空间。

人们在追求“文化”,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而当需要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师将其具体化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把眼光投向城市与场地的久远历史----百年、千年、甚至万年。那历史的文化传统当然是值得珍惜、留恋和尊重的。所以需要挖地三尺,需要翻阅那积着尘土的线装本,需要从博物馆中寻求灵感与参照,找到延续文脉的逻辑。因此,有了中国众多古老城市中的仿古建筑和景观。或曰,这是个新的城市,没有文化,于是,我们把眼光投向异域,投向古希腊、古罗马,投向欧洲的巴洛克、美国的新古典主义。因此,才有了习见于大江南北城市中的欧陆之风。

这些文化与传统,作为设计师的追求都无可厚非。而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的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这不是一种背叛,而是设计师的一种理解,一种对人自我的理解,一种对文化与传统的理解。

文化是人类社会群体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总和;而传统本质上反映了彼时的人们对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地形、资源、技术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的适应。

设计之初,本设计面临了三个设计思路上的诱惑:

第一大诱惑:借用当地古典园林风格,即岭南园林的设计方法,这是方案之初许多专家所推介和崇尚的。优越的临江及含湖环境、丰富的岭南植物以及中山市已有的园艺和工艺技术,加上资金上的保证,为创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典园林创造了条件。

第二大诱惑:设计一个西方古典几何式园林,其理由也相当充分。首先中山作为一个华侨城市,近百年来,受到南洋建筑风格的影响。其次,近年来的城市景观建设也特别注重园艺和工艺之美。再者,欧陆风格广泛获得接纳,在此设计一个强调工艺与园艺及几何图案之美的观赏性景观,也不失为一条颇受欢迎的途径。

第三大诱惑:借用现代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路子,其典型代表是Rchard Hagg 的美国西雅图炼油厂公园和Peter Latz的德国Ruhr钢铁城景观公园(Brown, 2001),这两者都强调了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而成为具有引领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作品。坦诚地讲,这一诱惑是最大的,而且整个设计也贯穿了生态恢复和废旧再利用的思想,其中的许多方法也借鉴到本设计中来了。但同时本设计放弃了极端的保护与生态主义的途径,而强调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通过设计来体现自然与普通的美。

歧江公园的个性正是在与以上三种设计思路的不同和相同中体现出来的。与传统岭南园林相比,歧江公园彻底抛弃了园无直路、小桥流水和注重园艺及传统的亭台楼阁的传统手法,

代之以直线形的便捷步道,遵从两点最近距离,充分提炼和应用工业化的线条和肌理。与西方巴洛克及新古典的欧式景观相比,歧江公园不追求形式的图案之美,而是体现了一种经济与高效原则下形成的“乱”,包括直线步道的蜘蛛网状结构,“乱”的铺装以及空间、路网、绿化之间的自由、却基于经济规则的穿插。与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相比,歧江公园借鉴了其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保留、更新和再利用。同时,与之不同的是,歧江公园的设计强调了特定时代与特定地域的文化含义和自然特质,尤其在新的设计中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

3理解自然:关于野草之美

人们在追求美,一个同样抽象的概念,而当需要景观设计师、园艺师将其具体化的时候,我们习惯于追求园艺之美、几何之美,亦或古典式的小桥流水之诗情画意,因此有了牡丹花的争奇斗妍、月季花的五彩斑斓;因此,也有了源之于凡尔赛的七彩花坛和源之于江南文人山水园林的曲径通幽。

这些美,作为设计师的追求都无可厚非。而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

儿童时代放牛为业,每天最大的心愿是给牛找到丰盛的野草。当在林中、溪边、或是在田埂之上看到青翠鲜嫩的水草,便有如获大发现时的激动感。这种激动源于对牛的心爱,因此也期待田里应该长野草而非庄稼。由此也想到美的本源,特别是对园艺美的反思:野草是美的,因为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之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在每天都有物种在地球上消失的今天,在人类日益远离自然、日益园艺化的今天,乡土物种的意义甚至比来之于异域或园艺场的奇花异木重要的多。

然而并没有多少城市居民有儿童时代放牛为业的经历,也没有多少公园的造访者懂得环境伦理,所以,野草之美往往被埋没。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是通过对自然的设计向人们展示野草之美的特质。

在本公园的设计中,大量使用了乡土野草,包括用于湖岸绿化的挺水植物,各类茅草。通过与几何路网和铺装及机器和的对比,白茅、象草和莎草成为营造公园历史与工业气氛的主要材料之一。

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设计而美。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那些被农人们践踏、鄙视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环境伦理

4理解设计:保留、再利用与再生

岐江公园注释了设计者对“设计”的理解: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或原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故事的载体。然后对旧有设计进行修饰和增减,以图能更加艺术和戏剧化的表达旧设计的精神。最后才是新形式的设计,其目的是通过诗化的语言,将设计师的强烈场所体验,传达给造访者,同时,更能满足新的功能和审美需求。

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之后,中山岐江公园设计组提出的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的设计方案终于在当地领导的果敢决策下得以实施(图1)。这里将主要

介绍公园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的利用方式和在此基础上的新的设计形式,并由此引发对设计概念的理解.

关于产业类历史地段的保护性利用,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见Brown , 2001王建国,2001;王建国、戎俊强2001; 露易, 2001,)。如何通过设计使旧址保留其历史的印迹,并作为城市的记忆,唤起造访者的共鸣,同时又能具有新时代的功能和审美价值,关键在于掌握改造和利用的强度和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包括对原有形式的保留、修饰和创造新的形式。

4.1设计途径之一:保留,尊重没有设计师的设计

凯文·林奇认为,“设计是想象地创造某种可能的形式,来满足人类的某种目的,包括社会的、经济的、审美的或技术的”(1974,P511)。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是“设计是物质、能量和过程的有意识的塑造,以满足期望的需求或欲望”(Van der Ryn and Stuart Cowan,1996,P8),所以,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和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连接文化与自然的纽带。从这个意义上讲,受过职业教育和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等都是设计师,同样农民、工人及广大的劳动者也是设计师,因为他们也都或多或少从事着塑造与改变我们日常体验的物质环境,以满足生产与生活,甚至包括审美的欲望。Rudofsky在其著名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强调了设计本身就是生活过程的物化,是人们为生存或生活对自然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协调的方式(1964,P6),它向我们揭示了没有设计师的设计是动人而充满含意的。不仅农业时代或土著文化的景观是如此,Venturi(文丘里)以及杰克逊(Jackson)告诉我们,拉斯维加斯及美国到处可见的商业及日常生活景观同样值得职业设计师去学习(Venturi,等,1977;Jackson,1984.)。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随着历史与人的活动的含义的积淀而成熟。所以,“一个良好环境是它们的使用者的直接产物,或者是最懂得使用者需求和价值专业的设计师的作品”(Lynch,1974,p513)。

从这些意义上讲,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公园设计组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

(1)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

(2)构筑物的保留: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中在场地设计之中。

(3)机器的保留: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4.2设计途径之二:再利用

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将,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和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

⑴船坞

在保留的钢架船坞中抽屉式插入了游船码头和公共服务设施,使旧结构作为荫棚和历史纪念物而存在。新旧结构同时存在,承担各自不同的功能,形式的对比是过去与现代的对白。

(4)琥珀水塔

想象着数十万年前的一只昆虫停歇于树枝之上,其貌不扬,不经意间从头顶落下一滴汁液,便永恒地将其凝固,而成为琥珀,成为贵妇们的珍藏。一座50~60年的水塔,再普通不过,无论从历史和美学角度都不值得珍惜,但当它被罩进一个泛着现代科技灵光的玻璃盒后,却有了别样的价值。时间被凝固,历史有了凭据,故事从此衍生。同时,岛上的灯光水塔,又起到引航的功能。因此,经过加法设计的水塔,有了新的功能。仔细的造访者还会注意到这一琥珀塔的生态与环境意义,其顶部的发光体利用太阳能,将地下的冷风抽出,以降低玻璃盒内的温度,而空气的流动又带动了两侧的时钟运动。

(3)铁轨

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和铁轨的出现为标志。铁轨也是造船厂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元素之一。新船下水,旧船上岸,都借助于铁轨的帮助。铁轨使机器的运动得以在最少阻力下进行,却为步行者提出了挑战。而正是在迎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人们找到了乐趣:一种跨越的乐趣,一种寻求挑战和不平衡感的乐趣。这种乐趣也正反映了人性之所在。

(4)改造与再利用设计之三:烟囱与龙门吊

一组超现实的脚手架和挥汗如雨的工人雕塑被结合到保留的烟囱之场景之中,戏剧化了当时发生的故事,龙门吊的场景处理也与此同。富有意义的是,脚手架与工人的雕塑也正是公园建设过程场景的凝固。

(5)改造设计之四:机器及肢体

除了大量机器经艺术和工艺修饰而被完整地保留外,大部分机器都选取部分机体保留,并结合在一定的场景之中。一方面是为了儿童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则试图使其更具有经提炼和抽象后的艺术效果。

4.3设计途径之三:再生设计

为了能更强烈地表达设计者关于场所精神的体验,以及更诗化地讲述关于场地的故事,同时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功能,设计师需要创造新的、现代的语言和新的形式再现场所精神,从也可称之为再生的设计。其中主要体现设计师关于场所精神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传达给造访者。通过设计,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再生,体现在:

a.厡材料的再生:包括大量乡土野草的使用,钢材的使用;

b..形式语言的再生:包括工业设计中的直线、方形、米字结构和重复的秩序。

c..空间的再生:为现代人的日常活动和生理及心理再生提供空间

d..精神的再生:最终通过上述三种再生设计,讲述故事,深刻城市的记忆,回味人生的体验,创造时代精神。在本项目中,设计师审慎地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包括:

(1)骨骼水塔

不同于琥珀水塔的加法,场地中的另一个水塔则采用了再生的设计手法:构思是剥去其水塔的水泥的外衣,展示给人们的是曾经彻底改变城市景观的基本结构--线性的钢筋和将其固定的结点,它告诉人们,无论工业化的城市多么丑陋,抑或多么美丽动人,其基本结构是一样的。正如世界上的男人、女人,高贵者和低贱者一样,最终归于一副白骨。这一设计是对工业建筑的戏剧化的再现,从而试图更强烈地传达关于本场所的体验。事实上,因施工过程中发现该水塔原结构安全问题,不能完全按设计构思处理旧水塔,最终作品为原大小重新用钢设计制作.

(2)直线路网

这种新的形式彻底抛弃了传统中国园林的形式章法以及西方形式美的原则,表达了对大工业,特别是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大工业的理解:无情的切割、简单的两点之间最近原理、普遍的牛顿力学、不折不扣的流水线和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同时,这一经济与力学原理作用下的直线路网却满足了现代人的高效和快捷的需求和愿望。使新的形式有了新的功能,同时传达了场地上旧有的精神。

(3)红色记忆(装置)

用什么形式能装下这块场地上、那段时间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又能用什么形式来传达设计者在这块土地上的感受?一个红色的盒子,含着一潭清水。用它的一角正对着入口,任两条笔直的道路直插而过,如锋利的刀剪,无情地将一个完整的盒子剪破。其中一条指向“琥珀水塔”,另一条指向“骨骼水塔”。盒子外配植白茅----当地最野的草,宣染着洪荒与历史的气氛,两株高大的英雄树—木棉,则高唱着英雄主义的赞歌。

(4)绿房子

模数化的工业产品和设计,被用于户外房子的设计时,却产生了新的功能,绿房子一些由树篱组成的5×5米模数化的方格网,它们与直线的路网相穿插,树篱高近3米,与当时的普通职工宿舍房子相仿。围合的树篱,加上头顶的兰天和脚下的绿茵,为一对对寻求私密空间的人们提供了不被人看到的场所。但由于一些直线非交通性路网的穿越,又使巡视者可以一目了然,从而避免不安全的隐蔽空间。这些方格绿网在切割直线道路后,增强了空间的进深感,与中国传统园林的障景法异曲同工。

(5)语言与格式

从场地现状中寻找设计语言与格式。公园中的一些必要的景观、休息场所、桥、户外灯具、栏杆甚至铺地等都试图用新的语言来设计新的形式,其语言都更多地来源于对原场地的体验和感悟,目的都是在传达对场所精神显现的同时满足现代功能的需要,包括:铁栅涌泉、湖心亭、白色柱阵,锈钢铺地,方石雾泉及栏杆之类。

(6)野草

大量使用野草是本公园种植设计的一大特色,通过野草繁茂的乡土野草与精致的人工环境相对比,旨在营造场所的历史与生态氛围,传达一种关于自然与生态的美学观和伦理:自然与生态是美的,但并不总是美的,设计使之变美。万紫千红的园艺花卉是美的,但野草同样可以是很美的。

5理解公园:溶解的公园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公园也是如此。作为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公园从发生来讲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贵族私家花园的公众化,即所谓的公共花园,这就使公园仍

带有花园的特质。公园的另一个源头源于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特别是教堂前的开放草地。自从1858年纽约开始建立第一个中央公园以后,全美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中央公园,形成了公园运动(Pregill and Volkman, 1993)。作为对工业时代拥挤城市的一种被动的反应,城市公园曾一度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特别的观光旅游点和节假日休闲地,那是需要全家或携友人长途跋涉花上一天时间,作为一项特殊活动来安排的。

作为游逛场所的“公园”概念,至今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大城市的公园设计、建设与管理中.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用地,如同其它性质的用地一样,被划出方块孤立存在,有明确的红线范围。设计者则挖空心思,力图设计奇景、异景,建设部门则花巨资引种奇花异木,假山、楼台,甚至各种娱乐器械,以此来吸引造访者。而公园的管理部门则以卖门票为生,以养一大批公园管理者,并称此为“以园养园”。这实际上是对公园性质的误解。把公园同娱乐场所,主题公园和旅游点混为一谈。

在现代城市中,公园应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工业化初期的公园形态将被开放的城市绿地所取代。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正在溶解,而成为城市内各种性质用地之间以及内部的基质,并以简洁、生态化和开放的绿地形态,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内,并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相融合。这意味着城市公园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就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俞孔坚等,2001)。

基于这样的理念,岐江公园设计一开始便提出不设围墙,不收门票的思路。让城市的功能延续到公园中来,让公园渗透到城市中去,同时将公园作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理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公园的南北功能分区上,南区结合南部居民区的城市功能,定位为生态休闲和康体活动场所,在形式上以大面积疏林草地景观为主;北区则结合城市广场和以文化及商业功能,定位为旅游及娱乐、历史与环境教育功能,在形式上有许多硬质铺装,和娱乐性景观设计,使公园成为现有城市功能体的有机部分和补充。

(2)通过将厂房和船坞改造为餐厅、俱乐部、艺术馆等,将城市的功能入公园。除了使公园本身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周边地区的土地价值。(实际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由于公园的建成,周边地价提高了3倍以上)。

(3)在主要出入口、路网和铺地等处理上,公园延续了城市的肌理。特别是北部入口广场,起到了城市与公园的过渡作用。

(4)让内湖与石歧河相联通,并通过湖岸的生态化和人性化处理,令人感受和适应潮水的涨落,使公园成为大地肌体与过程同人相互交流的一个界面。

6理解人性:关于绿盒子、红盒子及其他

小时侯在离家不远处有条铁轨,穿越时总有惊恐之感,过后便又感到无比快乐,所以往往回过头来再过一次。这是一种危险的游戏,但经过观察后发现人人都喜欢这种对危险和障碍的挑战。本场地中原有许多铁轨,供船上下水时用,将其作为公园景观元素的想法便由此而来。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变为一种没有危险的游戏,使冒险、挑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

如同玩铁轨一样,玩水也是人人酷爱的危险游戏。唯其危险,大江南北的湖河,公园里的水体往往被隔以栏杆。本设计中通过亲水栈桥和平地涌泉,给人以充分近水的机会。

如果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曲径通幽反映了人性的一面,因此有了“园无直路”之说,那么,平坦的直线路网可以体现人性的另一面。有了这样的直线,草坪上就可少一些“请勿践踏”的警告和栏杆。小时后犯禁斜穿庄稼地的体验,至今使我觉得路应该让人走的畅快。歧江公园中的直线路网正是为了这种畅快,让扭曲了几千年的人性在两点最近的标尺下伸展。

有人说生命是游戏(Sigmund,1993),这种游戏源于人类的两中本能:生存与繁殖。人类的生存本能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五百万年至几万年前的“猎人-猎物”的经验(Appleton, 1975; 俞孔坚1998),儿童之间的捉迷藏是这种游戏的延续。城市男女之间的恋爱、看与被看的游戏也有同样的解释。它们构成了人性的基本层面。

而我们的城市太缺乏可以供人游戏的景观和空间了,所以,常常看到电线杆后面狂吻的恋人,广告牌底下露出的双腿。所以想到,歧江公园中应该有一些绿房子,一些安全而又可庇护的空间。庇护,因为它们由垂叶榕构成的绿墙,四壁围合;安全,是因为有直线的方格路网穿越其间,可以让保安人员方便地巡视。登上保留的龙门吊,可以看到每个绿房子中有一对恋人。生命的游戏因此了理想的场所。

与绿盒子相同而又不同的是红盒子。尽管它的产生源于一时的感觉,但可以隐约追溯的而被称之为源头的是原场所的直觉体验,以及由此而唤醒的人生回味:墙上那斑驳的领袖画像、柱子上残留的最高指示、安全生产”“节约用电”“危险”的红色告示、曾经是食堂的大房间、车间中整齐的机器和传送带、简单的大方桌及围在一起的板凳、铁轨和场房中柱子所构成的纵深感….。所有这些东西构成了场地的氛围,唤起儿时最早的记忆:夜幕下被赶到小学的操场之中,与村中被称为地富反坏的大人们一起,后来得知此时家中被抄,然后是和姐姐一起剪红色的“忠”字,满目红色的旗子、红色袖章…。最令人难忘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期盼而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后,终于有一天中午,作为全班最后一名学生被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看到胸前那南方耀目阳光下的鲜红色,激动不已,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所有这些“东西”最终被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红盒子来装盛,希望每个穿越它的人都能通过他(她)最基本的心理能力感受其中的一点东西。事实证明,红盒子(红色装置)的这种期待得到了满足。无论是戴红领巾的少年,热恋中的男女,孤独的失意者,曾经战斗于斯的老人,似乎都在穿越盒子的瞬间而有所感悟。在这里,人性被解释为最基本的动物性,那种可以被色彩和空间感觉所调动的反应。

歧江公园,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这些含义都试图通过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一种白话文式的表达。这些形式与传统中国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同,而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但歧江公园有其自己的个性,而且是一种尝试过程中的个性,是今而中的个性,因而许多并不成熟。唯其个性,必然会有争议,唯其不成熟,需要批评,但我们的立场和旗帜是鲜明的,那就是白话的城市和寻常的景观,而非异常的城市和景观,这也是对当今城市化妆运动的批判。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江公园设计

发表:<<新建筑>> 2001.5 作者:俞孔坚[评论]

摘要:当挖空心思寻找千年古迹和传统形式,以求地方文脉和精神的时候,突然发现,这种精神就在足下、就在眼前。在"退二进三"的城市改造中,那些被视为丑陋的钢铁厂棚,生锈

的铁轨和吊车,斑驳的烟囱和水塔,却给每个经历过那个火红时代的人们多少记忆,又能给没有经历过的人们多少想象的空间。高温与高压之下,花岗岩也变得温柔;切割的直线之上,仍可见人性的天然。

The Culture that Has Been Ignored, The Beauty of Weeds

------Qijiang Park, Zhongshang City

When one searches for genius loci through thousands years' history, he may suddenly finds that the spirits lie just under his feet and right before his eyes unnoticed. During the urban renovation campaign, those ugly factory, rust railways, out of date chimneys and water towers, cause so much recall for those who have experienced the heroic time of the 50's and 60's,and raise so much imagination to those who have not experienced.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granite become gentle, on the straight cutting lines, humanity can still be natural.

关键词: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设计,工业景观,城市更新 Zhongshan City, Qijiang Park,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dustrial Landscape, Regenerative Design

一、引言

人们在追求"文化",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而当需要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师将其具体化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把眼光投向城市与场地的久远历史----百年、千年、甚至万年。那历史的文化当然是值得珍惜、留恋和尊重的。所以需要挖地三尺,需要翻阅那积着尘土的线装本,需要从博物馆中寻求灵感与参照,找到延续文脉的逻辑。因此,有了中国众多古老城市中的仿古建筑和景观。或曰,这是个新的城市,没有文化,于是,我们把眼光投向异域,投向古希腊、古罗马,投向欧洲的巴洛克、美国的新古典主义。因此,才有了习见于大江南北城市中的欧陆之风。

人们在追求美,一个同样抽象的概念,而当需要景观设计师、园艺师将其具体化的时候,我们习惯于追求园艺之美、几何之美,亦或古典式的小桥流水之诗情画意,因此有了牡丹花的争奇斗妍、月季花的五彩斑斓;因此,也有了源之于凡尔赛的七彩花坛和源之于江南文人山水园林的曲径通幽。

这些文化与美,作为设计师的追求都无可厚非。而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的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美。这不是一种背叛,而是设计师的一种理解,一种对人自我的理解,对人生价值和人性的认识;一种对文化的理解,对这一人类社会群体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认识;一种对自然的理解,对作为人及其整体的存在基础和背景的认识。作为这种理解的表达,中山岐江公园是一个现代景观设计的实验。既然是实验,必然不是完美的,当然,也许会有可参考之处。

二、岐江公园设计的特点

对本设计的特点,需从场地、设计方法及其所表达的含义三个方面来认识。

1. 场地特点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园址原为粤中造船厂旧址,总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公顷,水面与岐江河相联通。场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等(图1-3)。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直至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后期。作为工厂,

它不足称道。但几十年间,粤中船厂历经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年代和那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也沉淀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而在当今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高潮中,这种记忆是稍纵即逝的,由于其中所搀杂的极端的现象,甚至就连亲身经历过的人们也会怀疑其真实性,更不用说他们的后代们。

2. 设计方法与形式

从方法上,本设计面临了三个设计思路上的诱惑:

第一大诱惑:借用地方古典园林风格,即岭南园林的设计方法,这是方案之初许多专家所推介和崇尚的。优越的临江及含湖环境、丰富的岭南植物以及中山市已有的园艺和工艺技术,加上资金上的保证,为创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典园林创造了条件。

第二大诱惑:设计一个西方古典几何式园林,其理由也相当充分。首先中山作为一个华侨城市,近百年来,受到南洋建筑风格的影响。其次,近年来的城市景观建设也特别注重园艺和工艺之美。再者,欧陆风格广泛获得接纳,在此设计一个强调工艺与园艺及几何图案之美的观赏性景观,也不失为一条颇受欢迎的途径。

第三大诱惑:借用现代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路子,其典型代表是Rchard Hagg 的美国西雅图炼油厂公园和Peter Latz的德国Ruhr钢铁城景观公园,这两者都强调了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而成为具有引领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作品。坦诚地讲,这一诱惑是最大的,而且整个设计也贯穿了生态恢复和废旧再利用的思想,其中的许多方法也借鉴到本设计中来了。

岐江公园的个性正是在与以上三种设计思路的不同和相同中体现出来的。与岭南园林相比,岐江公园彻底抛弃了园无直路、小桥流水和注重园艺及传统的亭台楼阁的传统手法,代之以直线形的便捷步道,遵从两点最近距离,充分提炼和应用工业化的线条和肌理。与西方巴洛克及新古典的西式景观相比,岐江公园不追求形式的图案之美,而是体现了一种经济与高效原则下形成"乱",包括直线步道的蜘蛛网状结构,"乱"的铺装以及空间、路网、绿化之间的自由、却基于经济规则的穿插(图4,5,6)。与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相比,岐江公园借鉴了其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保留、更新和再利用。同时,与之不同的是,岐江公园的设计强调了新的设计。并通过新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图7-16)。

3.含义

岐江公园的景观设计通过视觉与空间的体验传达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足下的文化,即一个普通造船厂所注释的那片土地上、那个时代、那群人的文化。除了保留诸如烟囱、龙门吊、厂棚等这些文化的载体外,还通过新的设计把设计师对这种文化的感觉通过新的形式传达给造访者,如被称为静思空间的红盒子、以及剪破盒子的直线道路;生锈的铸铁铺装,等等(图4-14)。

第二、野草之美: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设计而美。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那些被农人们践踏、鄙视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环境伦理(图8,9,14,15)。

第三、人性之真:小时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变为一种没有危险的游戏,使冒险、挑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人对水的向往、对空间的探幽天性,等都通过亲水栈桥和平地涌泉、树篱方格网的设计而得以充分体现(图8,9,12--15)。

三、讨论

岐江公园,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这些含义都试图通过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这些形式与传统中国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同,而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但岐江公园有其自己的个性,而且是一种尝试过程中的个性,因而许多并不成熟。唯其个性,必然会有争议,唯其不成熟,需要批评。

设计时间:1999年6月-2001年10月

建成时间:2001年10月

公园面积:110,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设计委托方:中山市规划局

建设方:中山市共用事业局

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

首席设计师:俞孔坚

主要参与设计人员:李健宏、庞伟、胡海波、邱钦源等

艺术监理:庞伟,黄征征等

景观工程:北京土人景观生态工程公司,广州土人景观咨询公司

本工作得到刘管平、彭建文,刘慧林,何少阳,何华忠等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

图1,2,3岐江公园场地现状:一个待被拆迁的旧船厂。场地中留有许多工业设施和机器:即将被遗弃和令许多人心恸却又被许多人鄙视的文化。图4 公园总体布局(模型)

图5,6,7直线路网与红盒吊影:中国传统园林强调"园无直路";步移景移。古典西方园林强调几向对称,它们都是美的形式。而在这里,你看不到这种古典的美,而是一个看似混乱的直线路网,引你体验工业时代切割机的无情,钳机的一线不拘。它又将你引向二十一世纪的时代体验:简洁、高效、人性的舒展、个性的发扬。在这混乱的背后,是一个永恒不灭的定律:两点最近距离。真即是美。红色的视觉冲击是勿庸置疑的,红色的强烈让人很容易联想?quot;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那段著名的论断,粤中船厂,包括文革十年在内的革命年代和其间的多少如烟往事,被构思为一个红色的空间装置,或许,还可以记起列宁的表述,"遗忘,就意味着背叛"。

图8,9卵石铁轨茅草:铁轨是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符号,也是造船厂的重要景观元素。新船下水,旧船上岸,都借助于铁轨的帮助。铁轨使机器的运动得以在最少阻力下进行,却为步行者提出了挑战。而正是在迎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人们找到了乐趣:一种跨越的乐趣,一种寻求挑战和不平衡感的乐趣。

图10,11龙门吊塔:对习惯和即将习惯于计算机键盘的人们来说,如此巨大的铁钩显得多么笨拙和不可思议,它们很快就会变成遥远而神秘的故事,就象遥远山村中的石磨而水车. 龙门吊塔的设计使几吨和上百吨的重物能同时实现水平和垂直位移动,由铁轨、吊索、驾驶舱和龙门架四部分组成。是造船厂的重要机具。

图12,13铁栅涌泉:在这里,铸铁铺地,米字钢栅,用工业时代的笔墨,画出了一个体验空间。人性化的涌泉与钢性的栅栏,形成一种强烈的冲突,最终归于人们对美的追求。

图14、15乡土植物:现代的城市居民,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就连花草虫鱼,甚至人类本身也越来越园艺化。这是一种恐怖,一种悲哀。而在每天都有物种在地球上消失的今天,乡土植物对每个城市来说是何等的重要。珍惜它们吧!从它们的乡土与朴实中发掘美。这种美是大自然纯真的美,也是人类关于生命的道德与伦理的升华

图16万杆柱阵:回首粤中船厂当年,那时的主旋律恐怕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感喟于当年集体主义,革命理想主义激扬出的众志成城的创业志气,也想到多少船厂人完整的青春年华,青春热汗洒在了这块土地,设计者在向远处延伸下去的铁轨两侧,安置了白色的钢柱林,或是千万枪杆,或是冲天的信念,或是无限的纪念,或是延入长空的思绪┄。

中山岐江公园:工业的张力

——土地意识与景观设计

发表:《百年建筑》2004(20):18-23 作者:俞孔坚[评论] 2002年10月中山岐江公园项目获全美景观设计年度荣誉奖,这是本领域国际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也是中国人和中国项目首次获得此奖项,同时也是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100多年来首次将这一等级的奖项颁发给美国之外的设计师和美国之外的项目。

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广东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终于9O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寓有意义的历史沧桑,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为此我们保留了那些刻写真诚和壮美,但是早已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的旧厂房和机器设备,并且用我们的崇敬和珍惜将他们重新幻化成富于生命的音符,面对未来美丽的城市,这里的来龙去脉,属于劳动与创造者的人文灵光。

这个项目由当时尚在初创阶段的广州土人承担施工任务。面对一个经典的设计,技术和质量上的要求已远不是最困难的事了,他们追求的是对精神与内涵的更为丰富的表现。本着同样的目标,工程与设计人员之间不断相互融合又相互征服,其中的诸多事件,使贯彻土人理念的路程充满历史意义,甚至就像作品本身一样,最终成为土人发展史上永远的经典。

我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就是对土地的设计、中国目前面临的危机,最大的危机就是人跟土地不和谐关系的危机。这种人地关系危机就需要景观设计师来解决,因为景观设计师唯一的职业要求就是要接受关于土地系统和自然生态的训练,生物过程的训练,同时又要接受关于人造城市建筑景观的训练,只有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土地才能完整地得以设计,任何其他的专业,无论是自然科学和工程都没有如此专业的指向。

回到土地,必须回到土地的全部,必须认识到土地是美,土地是栖居地,土地是生命的系统,土地是故事和历史的符号土地是值得敬畏的神。回到土地的全部至少应该包含这五个方面。

第一,土地本身是美的,美是无价的。这是陶渊明式的美,这是劳动者的美,这是青藏高原土地的美,这是高原上收获的美;云南的甘蔗地,都是美的。为什么非得从香港运来花卉?为什么要从尼泊尔运来雪松?难道甘蔗林不是美吗?芦苇不是美吗?所以回到土地就是要重新认识土地的美,甘蔗地的美,有了这些美才有艺术。

第二,要认识到土地是栖居地,是人的家园,土地是家园,它是人与自然的烙印,家的含义就是在天地之中定位,人认同于、适应于这块土地,这就是家园的含义。由于跟土地的关系,才有我们的生活,才有艺术,才有语言,才有意识。青藏高原打阿嘎土屋顶的人们,唱着歌;收获的人们在一起劳作、收割;丽江的人在跟水发生关系,没有与土地和劳动的关系就不可能有土地的美,华北地区的劳动,种庄稼也是美,为了在土地中定位,我们发明了罗盘用来看风水;为了定位,为了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西藏的一个喇嘛可以花3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从青藏边缘地方爬到布达拉宫,这就是人跟土地的认同与归属关系。

第三,回到土地的生命系统。土地上的水、林木、建筑、城市和一切人的活动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必须整体设计。

第四,土地是符号。土地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座山岗、每一条河流都承载着历史的含义,要阅读它,所以土地是符号,为了阅读土地的符号,设计师必须投入到土地中,投入土地的怀抱,回到土地就要阅读土地,哪怕是土地上面的沟沟沿沿。所以土地需要去品位,去体验。

第五,回到土地就是要回到对土地是神的认识。每个人都有信仰,但是最根本的信仰是什么?对土地的信仰。不要糟蹋了脚下的土地,这是土地作为神的意义,有了土地之神的定位以后,哪怕房子盖得再差也充满了安详和喜悦。现在房地产的会所盖得够豪华了,但是有多少人说找到了家的感觉,至少我没有。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有着给老虎盖的宫殿,我每次去看这只老虎都是病怏怏的,都是一只病猫,为什么?宫殿不适合老虎住,你要是给它盖片森林就好了,因为森林才是它的家。

直线路网

中国传统园林强调“园无直路”、步移景易;古典西方园林强调几何对称和唯美。而在这里,你看不到古典的形式美,映入眼帘的是看似凌乱的直线路网。而正是这昭示着断然和冷酷的路网,引你体验工业时代切割机的无情、钳机的一丝不苟。随后,它又将你引向21世纪的时代体验:简洁、高效、人性的舒展、个性的张扬。在这凌乱的背后,是一个永恒不灭的定律:两点之间只有直线最近。

相信你已经明白,我们要表达的是:真即是美。

琥珀灯塔

如同古世纪的昆虫,不经意凝固在绚丽色泽的琥珀之中,旧厂区堤岸的寻常水塔与她新科技的玻璃外衣,共同包裹住时间的脚步。

然而时间不是困兽,只是拉住旧水塔和她玻璃新衣的柔和的手,如同岐江粼粼的水波。

入夜,灯塔照耀岐江和城市,也照亮自己里面那黑洞洞的过往时间。

裸钢水塔

剥去水泥外壳,你会发现,工业时代的建筑和构筑物,那怕是最简单的水塔也有相当复杂的内部结构。钢筋和水泥的结合带来了建筑史上的一场革命,它使摩天大楼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建筑的地域特征消失殆尽。悲喜之间,历史默默前行。

万杆柱阵

回首粤中船厂当年,那时的主旋律恐怕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感喟于当年集体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激扬出众志成城的创业志气,想到多少船厂人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青春热血抛洒在了这片土地上,设计者在向远处延伸下去的铁轨两侧,安置了白色的钢柱林或是千万枪杆,或是冲天的信念,或是无限的纪念,或是延入长空的不竭思绪。

红盒吊影

红色的视觉冲击是勿庸置疑的,红色的强烈让人很容易联想起“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那著名的论断。粤中船厂,包括文革十年在内的革命年代和其间“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多少如烟往事,被构思为一个红色的空间装置,或许,还可以记起列宁的表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白云苍狗,木棉花坠下沉甸甸的花朵。

铁舫系列

可以统计而又没有统计的是,粤中船厂从投产到结束共生产了多少只船?曾经,这些船只在珠江和珠江之外的水系肩负过巨量得人货运载,甚至在“抗美援越”等历史事件中,也融入过粤中船厂的一份贡献。

铁栅涌泉

铸铁铺地,米字钢栅,工业时代的笔墨,画出了一个另类的体验空间。人性化的涌泉与钢性的栅栏,形成一种强烈的冲突,最终归于人们对美的追求。

乡土植物

现代的城市居民,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甚至苦心孤诣地将花草虫鱼都调教得背离了本原,人类自身也越来越趋于可笑的园艺化。这是一种悲哀,更是一种恐怖。

在地球上每天都有物种消失的今天,乡土植物对城市变得日益重要。野草本不自美,但人的设计会让它们美不胜收。珍惜它们吧!从它们的乡土与朴实中发掘美。这种美是大自然纯真的美,也是人类关于生命的道德与伦理的升华。

卵石铁轨

铁轨是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符号,也是造船厂的重要景观元素,新船下水、旧船上岸,都借助于铁轨的帮助。铁轨使机器的运动得以在最少阻力下进行,却为步行者提出了挑战,正是在迎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人们找到了乐趣;一种跨越的乐趣,一种寻求挑战和不平衡感的乐趣。

生态栈桥

岐江水位变化非常之大,高低水位差有1m多。为了克服水位变化带来的景观影响,建设者们创造了一种栈桥式堤岸,并利用不同的植物,根据其水生、沼生、湿生和中生的特性,配置成一个能在不同水位下遮护湖岸的生态群落。

嬉水溪流

这个公园没有围墙,这条溪流就是公园的边界。亲水是人的天性,设计溪流是要让人性在天地间尽情挥洒。

龙门吊塔

对习惯和即将习惯于计算机键盘的人们来说,如此巨大的铁钩显得多么笨拙和不可思议。它们很快就会变成遥远而神秘的故事,就像山村中曾经的石磨水车。龙门吊塔由铁轨、吊索、驾驶舱和龙门架4部分组成,使几吨甚至上百吨的重物同时实现水平和垂直位移,是造船厂的重要机具。

项目名称:中山岐江公园

建设规模:11公顷

设计时间:1999年6月~2001年10月

建成时间:2001年10月

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施工监理: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

项目特色:

追求时间的美、工业的美、野草的美、落差错愕的美。

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经被忽视而将逝去的文化。

作者简介:

岐江公园分析

《建筑与世界名园赏析》结课论文——园林2012级 中山岐江公园 姓名:刘人源 学号:2012512280 院系:农学院林学系 班级:园林2012 教师:王翠 日期:2015/3/28

一、简介 项目名称:中山岐江公园 地点:广东省中山市 建成时间:2001年10月 造价:4000万 规模:占地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面积:3.6公顷;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俞孔坚简介:俞孔坚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并在北京大学创办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目前已达350多人的国际知名设计院。出版著作15部,并完成大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代表作:陕西省体育馆、法门寺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钟鼓楼广场及地下工程等。 总述: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为此,我们保留了那些刻写着真诚和壮美、但是早已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的旧厂房和机器设备,并且用我们的崇敬和珍惜将他们重新 幻化成富于生命的音符。 面对未来美丽的城市,这里的来龙去脉,属于劳动与创造者的人文灵光。这个项目由当时尚在初创阶段的广州土人承担施工任务。面对一个经典的设计,技术和质量上的要求已远不是最困难的事了,他们追求的是对精神与内涵的更为丰富的表现。本着同样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优质教学案例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优质教学案例文本介绍 人类了解、学习、掌握科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征服自然,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是在于倡导文明、进步的科学观和价值观,保证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科学之光”专题第三板块专门针对人类本身对科学对自然的认识、理解与改造,侧重科学的实践性。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是科学与美的结合。《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由一位设计师说明自己的设计理念,包含了许多思想信息,文化的、科学的、审美的,对学生开阔眼界,理解、改造身边的景观及公共设施很有帮助,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设计动手能力很有利。 教学理念 适应时代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多方面人才是当前语文教学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重视应用教学,把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综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潜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养成严谨的、求实的又具有个性的学风。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能对科学的事物与道理进行解释。

3,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就身边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教学方式 文本研习和活动体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俞孔坚的情况。 2,阅读文本,了解俞孔坚在设计岐江公园的时候,考虑到了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他又是如何作出取舍的? 3,运用文本知识,针对我校的前山、荷花塘或者污水沟,尝试设计出一套景观设计方案或综合治理方案。(有条件的可到六合区规划局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俞孔坚,学生介绍查阅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生1:俞孔坚,浙江金华人,201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2019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人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并任院长、首席设计师。 师:俞孔坚于1963年出生,倡导“天地一人一神”和谐的设计理念,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影响很大。 “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景观设计的知识,理解作者这样设计的理念。 2.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 1.从实际出发去理解景观设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 2.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3.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依托文字去发挥想象。 4.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展现来促进学生对本文中一些专门术语的的理解。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创造,探索美,发现美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的设计理念。 2.把握文章大的思路。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供一个场景,让学生凭自己的爱好,把这个场景设计成自己喜欢的公园。 1.学生描述自己所设计的公园的景观。 2.请学生陈述设计的理由及经过。 二、阅读文本,理清文本的结构思路。(讨论解决) 1.《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说明,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理解场地”、“理解文化与传统”“理解自然”“理解设计”“几点遗憾”。请同学们讨论理解这五部分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理解场地。 这是设计前对自然条件的考察,粤中造船厂作为是一个已经废弃的工厂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因此,作者分别以“挑战”和“解决之道”为题,讲解了在设计时一些考虑。

第二部分:理解文化与传统。 在这个部分作者要强调的是如何理解文化的问题,不要提起文化就把眼光投向千百年前的历史,而应该注意自己的身边,注意自己脚下的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从设计思路的三大诱惑中摆脱出来,既对传统的设计予以借鉴,同时又展示了歧江公园这个富有个性的景观设计。 第三部分:理解自然。 与第二部分说明设计的文化内涵不同,这一部分说明的是设计中对自然的尊重,自然之美的展现。 第四部分:理解设计。 如果说前面三个部分是设计之前的考察和构想,那么这一部分就是具体方案的实施,这里讲述了设计的三条途径,对重点设计的部分还作了较为明晰的说明。 新型的景观设计遐想: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将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相融合,将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景观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人民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享受优雅醇和的自然美感。 第五部分:几点遗憾。

10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中山歧江公园是一个现代景观设计的实验,他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的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园址原为粤中造船厂旧址,水面与岐江河相联通。场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等。作为工厂,它不足称道。但几十年间,粤中船厂历经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年代和那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也沉淀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中山歧江公园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美。一种对自然的理解,对作为人及其整体的存在基础和背景的认识。中山歧江公园设计的特点,可以从设计方法及其所表达的含义等方面来认识。 设计揭示人性与自然之美 从方法上,设计曾面临了三个设计思路上的诱惑:第一大诱惑是借用地方古典园林风格,即岭南园林的设计方法,。优越的临江及含湖环境、丰富的岭南植物以及中山市已有的园艺和工艺技术,加上资金上的保证,为创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典园林创造了条件。第二大诱惑是设计一个西方古典几何式园林,其理由也相当充分。首先中山作为一个华侨城市,近百年来,受到南洋建筑风格的影响。其次,近年

来的城市景观建设也特别注重园艺和工艺之美。第三大诱惑是借用现代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路子,其典型代表是Rchard Hagg 的美国西雅图炼油厂公园和Peter Latz的德国Ruhr钢铁城景观公园论文格式,这两者都强调了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而成为具有引领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作品。坦诚地讲,这一诱惑是最大的,而且整个设计也贯穿了生态恢复和废旧再利用的思想,其中的许多方法也借鉴到本设计中来了。歧江公园的个性正是在与以上三种设计思路的不同和相同中体现出来的。与岭南园林相比,歧江公园彻底抛弃了园无直路、小桥流水和注重园艺及传统的亭台楼阁的传统手法,代之以直线形的便捷步道,遵从两点最近距离,充分提炼和应用工业化的线条和肌理。与西方巴洛克及新古典的西式景观相比,歧江公园不追求形式的图案之美,而是体现了一种经济与高效原则下形成的“乱”,包括直线步道的蜘蛛网状结构,“乱”的铺装以及空间、路网、绿化之间的自由,却基于经济规则的穿插。与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相比,歧江公园借鉴了其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保留、更新和再利用。同时,与之不同的是,歧江公园的设计强调了新的设计。并通过新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 视觉与空间传递足下之美 歧江公园的景观设计通过视觉与空间的体验传达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足下的文化。即一个普通造船厂所注释的那片土地上、那个时代、

高中语文专题一科学之光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一、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建筑的阅读(节选)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发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已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将“意味”完全分解。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所指。 建筑与文学的相像—— 建筑师与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与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鸿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

高中生优秀作文范例:文化之美

文化之美 ——写新年的作文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可是数不胜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美的,也只是这样的文化才是中国、中华儿女的,但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与亲人团聚、合家一起吃团圆饭的盛大节日,但也是象征团结、兴旺、抛旧迎新、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如何来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有一些较大的变化,也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比如说,春节吃团圆饭,合家团圆是一件幸福的事,在我小时候,每一次过春节的鞭炮声、笑声、做饭声……都能看出人们对春节的喜爱,甚至还放烟花来庆祝这伟大又庄严的节日,虽然我现在还仍然恐惧那种声音,但看到别人那么开心,脸上满是洋溢着灿烂的时候,渐渐觉得烟花的声音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可怕。在吃团圆饭时,我好奇的向妈妈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吃团圆饭、要放鞭炮呢?”看着妈妈那自信的表情就知道她肯定什么都懂。不一会儿,妈妈回答了:“团圆饭,代表合家团圆、欢乐的情形,一年就一次,是渴望见到亲人的家人的美好愿望。至于为什么要放鞭炮嘛,在古时候,人们信以为真有“年”这个怪兽,所以大家用鞭炮来将它赶走,为的只是新一年有更好的生活,财源广进。 但在春节时,“吃饺子”也是习俗,更是我的最爱。看着一个个香喷喷的饺子,吃起甚是美味,但它的做法并不简单,我仍记得以前我做饺子时那花猫的惨样,记忆深刻。首先,准备材料是主要的,不止需要馅,饺子皮可真是我一手一块地揉出来的,那时的一副惨样真是惨不忍睹,看着那一个个饺子的皮从我手里做出去的,心里甚是欢喜。那是,邻近人家的小孩也

冲进来和我一起做,虽然我们玩的很开心,但却不知后果有多严重,却是被罚了“包饺子”,但是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一盘盘香喷喷的饺子出锅了,对自己甚是鼓励——春节的饺子是美味的,但包饺子的性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美的。 守岁的夜晚宁静而美好,只有鞭炮声在外回荡。以前的守岁规则是大人不能睡,只有小孩子才可以。但现在已经不像往常一样了,不管什么规律,大人,少年照常休息。那时的我并不懂得这些礼仪,只是想睡就睡,其余一概不管,这就是我对春节的喜爱。在春节里,好像就可以肆意妄为一样。夜已深,屋里无比宁静,只有外面那鞭炮声不断回荡……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团圆饭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大的结构; 2、沿着作者的思考轨迹去把握作者的设计理念; 3、依托文字去发挥想像。 【资料链接】 1、关于作者。 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俞孔坚言论: *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 *一片林阴,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 *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2、关于歧江公园。 ※歧江公园是广东中山市的一座公园,与其他城市公园的不同之处是,它是由一座破旧的造船厂改造而成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作为这座公园的主要设计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 ※歧江公园就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次大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奖。 【字词梳理】 1、将你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生僻字和需要重点关注的字、词整理在下方空白处。 【学习指路】 2、原文中有五个板块,前四板块分别为“理解场地”“理解文化与传统”“理解自然”“理解设计”,它们的顺序必须这样排吗?

。3、①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足下的文化”: 。 “野草之美”: 。 ②由此可知作者关于歧江公园的设计理念是: 。4、原文第三板块第四节中说“然而并没有多少城市居民有儿童时代放牛的经历,也没有多少公园的造访者懂得环境伦理,所以野草之美往往被埋没”,你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环境伦理”? 5、在作者所有设计中,你最欣赏的设计是?理由是? 设计是:。 理由是: 。

中华饮食文化之美-初一作文

中华饮食文化之美-初一作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为我们所骄傲与称赞。中华民族是一个对食物具有狂热爱好的民族,中国的饮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之美。 中国人对于食物精益求精的追求从不曾因时光的变迁而动摇。古之祖先对于美食的热爱,也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山川自然的热爱。他们怀着这样一份源自于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甚至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美好,在数千年格物运化中,逐渐孕育出了属于中国的雅俗共赏的中华饮食文化。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一生清贫,然而他对美食之追求却未曾厄于穷困之中。当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离不开茶。《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作为饮食文化中的“饮”最重要的一部分,茶中流露于“情”,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便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咏茶赋诗,也为中华文化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远古时代传说起,就融于华夏大地的水中,也流入了炎黄子孙的血液里;自陆羽始,中国有了茶学,也有了茶文化,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的一部分。陆羽寻出了茶的真谛,并在寻觅“至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不羡荣华,专心研究于茶的品格。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这一句可谓中国饮食文化大雅之写照。有大雅便有大俗。饮食离不开凡尘俗世,柴米油盐,

而在大俗之气里有大雅之气度。 苏轼乃一代美食家,他一生放荡自由,享受生活,对美食的钻研可谓精妙,所制的东坡肉流传至今。而他的《猪肉颂》看似一篇娱乐之作,俚俗之作,但“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这一首小诗虽不求押韵,诗人可自摇自扇,火可自文自武,肉香由淡至浓,更让人垂涎欲滴,难怪诗人又“每天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两句,显露出诗人的闲情与雅致,这不仅是中华美食的一种性格,更是中华文化美食之旅。然而,这东坡肉不正是东坡身处逆境之间,乐安天命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吗?也正是因为东坡豪迈旷达,热爱着繁华世俗的世界,才得以在坎坷、曲折、磨难中寻求自己所爱的食物。我们无从知道东坡等了多久,但在品尝东坡肉入口即化,吃了还让人流连忘返的美味之际,我们似乎能体会到他那超越美食之外的,对生活的爱与追求。这难道不是大俗之气中亦有大雅吗? 中国的饮食文化随着时间的年轮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至今仍寄居在我们的味蕾之上。中华文化美食包罗万象,但中国人的“好吃”更是举世闻名。然而,不少西方人却对此颇有微词,把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追求看作“贪吃”与“浪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而已吧!文化价值的不同,自然也产生了思想上的差异,但终究都会殊途同归,都能折射出对美好生活的爱与追求。 美食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东坡肉也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它蕴藏大俗之中亦有大雅之气度的中华文化,这何尝不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睿智的人生哲理的体现呢?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素材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素材 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能读懂复杂的说明文。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介绍作者(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 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设计理念? 文中五个部分的关系怎样? 师生共同讨论。明确: 按设计师对几个问题的思考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这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理解“场地”、“文化解说”、“自然”、“设计”。文章的结构也是按照这个最顺序来安排的。 “足下的文化”:指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哪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园使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野草之美”:指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设计师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之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思路和中国传统的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五部分之间互相照应,互为补充,在层层阐发中清晰地表现出超越传统的思想和行动。 布置作业: 思考“文本研习”第3题; 完成《评估》上的作业。 精心校对版本

中华礼仪文化之美

中华礼仪文化之美 简介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一章基本礼仪 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 1、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留长指甲。 2、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3、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4、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5、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6、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二、交谈礼仪 1、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2、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3、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三、服饰礼仪 1、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装应

传承中华文化感受汉字之美

传承中华文化感受汉字之美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载体,是最有生命力的一种语言,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以图像为基本形态,实现了字形字义相统一。汉字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一切知识学习的基础,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量的汉字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会,枯燥、乏味的识字过程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识字效果也大打折扣。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识字、写字过程中感受到汉字之美呢?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汉之星汉字教学给我们带来了一缕春风。 1.识字中感受汉字灵性美 汉字是汉文化表述工具,因而理解汉字要从文化入手, 文化的理解离不开文化"溯源" ,只有在一个历史的场景中才能理解文化。中国的每个汉字,都有来源。懂得字的来源,才能更规范化地使用和书写汉字,把字写得准确合理而且好看,克服汉字混乱和写错别字的现象。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利用汉之星平台上的字源功能,引导学生识字,符合学生现有阶段识字认字的能力。利用字源识字的方法,就是将我们正在学习和使用的汉字,从图画式的甲骨文,到线条化的金文、小篆、汉隶、草书,直到现在的简化字,引导孩子观察汉字由图画到线字,直观的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以帮助学生快速的识字

认字。 在备课时,每一课,我根据教学的需求,选择几个有代表的,有趣味的汉字来进行字源识字。在教学"鼠" 时,我打开汉之星平台,利用字源来进行教学。当学生看到一只小老鼠偷吃粮食的动画时,马上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地盯着大屏幕。汉之星字源形象地展示了"鼠" 由动画到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到现在的楷书的演变过程。通过观看字源,有的孩子说:"老师,' 鼠'的最后一笔是老鼠的尾巴。"有的说:"下面那四个点是老鼠的四只小爪子。"有的说:"上面'臼'里面的两横是老鼠的牙齿。"还有的说:" 看到这个字,我仿佛看到一只老鼠在偷吃粮食。"形象的演示,使" 鼠"在孩子们的心中活起来了,此刻,它已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方块字,而变成了一个充满灵性的、具有动态美的符号,识字教学也变得充满活力。小试牛刀后,孩子们对资源教学的喜爱程度令我欣喜,孩子们为了到看字源,在课堂上总是要控制一些了,专注一些。 汉之星"字源识字"方法的运用,为识字教学注入活力, 让汉字充满了灵性,更好地提高了识字效率。 2.写字中感受汉字形体美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 横平竖直写汉字" 与" 堂堂正正做真人" 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新课标规定

中华饮食文化之美

中华饮食文化之美 时间:2017-09-08 10:59:11 | 作者:童凯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为我们所骄傲与称赞。中华民族是一个对食物具有狂热爱好的民族,中国的饮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之美。 中国人对于食物精益求精的追求从不曾因时光的变迁而动摇。古之祖先对于美食的热爱,也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山川自然的热爱。他们怀着这样一份源自于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甚至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美好,在数千年格物运化中,逐渐孕育出了属于中国的雅俗共赏的中华饮食文化。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一生清贫,然而他对美食之追求却未曾厄于穷困之中。当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离不开茶。《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作为饮食文化中的“饮”最重要的一部分,茶中流露于“情”,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便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咏茶赋诗,也为中华文化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远古时代传说起,就融于华夏大地的水中,也流入了炎黄子孙的血液里;自陆羽始,中国有了茶学,也有了茶文化,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的一部分。陆羽寻出了茶的真谛,并在寻觅“至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不羡荣华,专心研究于茶的品格。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这一句可谓中国饮食文化大雅之写照。有大雅便有大俗。饮食离不开凡尘俗世,柴米油盐,而在大俗之气里有大雅之气度。 苏轼乃一代美食家,他一生放荡自由,享受生活,对美食的钻研可谓精妙,所制的东坡肉流传至今。而他的《猪肉颂》看似一篇娱乐之作,俚俗之作,但“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这一首小诗虽不求押韵,诗人可自摇自扇,火可自文自武,肉香由淡至浓,更让人垂涎欲滴,难怪诗人又“每天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两句,显露出诗人的闲情与雅致,这不仅是中华美食的一种性格,更是中华文化美食之旅。然而,这东坡肉不正是东坡身处逆境之间,乐安天命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吗?也正是因为东坡豪迈旷达,热爱着繁华世俗的世界,才得以在坎坷、曲折、磨难中寻求自己所爱的食物。我们无从知道东坡等了多久,但在品尝东坡肉入口即化,吃了还让人流连忘返的美味之际,我们似乎能体会到他那超越美食之外的,对生活的爱与追求。这难道不是大俗之气中亦有大雅吗? 中国的饮食文化随着时间的年轮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至今仍寄居在我们的味蕾之上。中华文化美食包罗万象,但中国人的“好吃”更是举世闻名。然而,不少西方人却对此颇有微词,把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追求看作“贪吃”与“浪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而已吧!文化价值的不同,自然也产生了思想上的差异,但终究都会殊途同归,都能折射出对美好生活的爱与追求。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丽的诗词歌赋

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丽的诗词歌赋 学号:3121809220 班级:地信12-2 姓名:黄炎森 内容摘要:中国拥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唐诗,宋词,元曲等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来。其中就有一些赞美了美丽的爱情,表达了深深的爱慕之情。 唐诗中的代表作品诗人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诗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怀念之情。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其中,唐诗中还有很多表达爱慕之意的诗句, 宋词的代表作品柳永《凤栖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传承中华文化之美 弘扬文明礼仪之风 德育上交

传承中华文化之美弘扬文明礼仪之风 ——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昌平实验小学绽放 北京市昌平实验小学王冲一、学校概况 昌平实验小学成立于2000年8月,座落于回龙观文化居住区。学校占地面积13122平方米,校舍面积10065平方米,体育用地面积5788平方米。在校教职员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95人,中学高级9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41人、区级学科带头5人、区级骨干教师16人,本科及以上学历99人。学校拥有6个年级35个教学班,1368名学生。建有科学教室、七彩排练厅、多功能厅、羽毛球馆、舞蹈教室、录播教室、校园网等。学校教学技术手段先进,班班配有计算机、交互式触摸一体机等电教设备,教师随时进行网络化多媒体教学。 二、办学理念和思路 办学思想:以尊重为核心,以责任为使命,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办学理念: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前提,以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内抓管理强素质,外树形象创品牌的举措,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学思路: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制度管理为手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全员美育为特色,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办学愿景:让每个师生员工都热爱自己工作的环境; 让每个师生员工都最大发挥自己的潜能; 让每个师生员工都能享受工作(学习)的快乐。 三、正文 【案例】记得上学期有一次学生放学,我在校门口值周,无意中听到了一年级张老师正在和一位家长交谈有关学生学习态度的事情,家长满脸的抱歉,一个劲儿地跟老师说“对不起”,而这个学生却在一旁满不在乎,东张西望。我走过去告诉他,当老师与家长在交谈有关学习的事情时,作为学生,你应该认真听,并及时改正!本以为这个学生会在行为上有所收敛,但没想到孩子听了我的话以后不但没有端正态度,反而小眼一瞪,小嘴一噘,还不停地嘀咕着。再看看家长,对于儿子的表现一脸的无奈。 这个学生叫小辉,是一年级(1)班的学生,我对他的态度很愕然,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感觉天不怕地不怕,一点礼貌也不懂呢!听他妈妈说,他这样的态度还算好的,在家里态度更加恶劣,一不高兴就摔东西,发脾气,甚至对妈妈说:“你滚”!他妈妈的话更让我惊愕,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大的结构 2、把握作者的设计理念 3、依托文字去发挥想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关于作者: 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作者的话] 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俞孔坚 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俞孔坚 二、解题: 足下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就是要实践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这种新伦理体现在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诚如俞孔坚先生所说:“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歧江公园是广东中山市的一座公园,与其他城市公园的不同之处是,它是由一座破旧的造船厂改造而成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作为这座公园的主要设计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 歧江公园就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次大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奖。 三、关于课文: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四、解读课文: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说明,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理解场地理解文化与传统理解自然理解设计几点遗憾 ◎第一部分:理解场地。

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文化之美

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文化之美 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 立足传统,国际化表达。中国展示文化自信的步伐稳健,足音强劲。 2016年,精心译制的影视剧、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经典跨界的艺术混搭闪亮登场,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文化之美。 渐成华流 “《欢乐颂》终于又开拍了,希望能尽快看到。剧中的中国城市繁华漂亮,年轻人友善,工作充满激情。”越南姑娘阿银得知这部电视剧开拍第二季后兴奋地说。 像阿银这样痴迷中国影视剧的越南人不在少数。61岁的阮氏云在女儿的带动下也熬夜追剧。“《欢乐颂》节奏平稳,内容亲和容易理解,适合所有年龄段的观众。” 上世纪90年代,《渴望》《西游记》《还珠格格》等中国电视剧在越南播出时,全剧只有一两个配音演员或干脆用旁白,近期播出的中国电视剧则在翻译配音方面下足了功夫。 越南国家电视台播出由广西电视台译制的《北京青年》。50多名越南籍人士受邀参与翻译和配音,用地道的越南语演绎北京青年的喜怒哀乐。

借助中国四达时代集团的“中国影视”频道,“北京影视剧非洲展播季”三次走进非洲,《滚蛋吧!肿瘤君》《匆匆那年》《北京遇上西雅图》等影视剧被译成英语、法语、斯瓦希里语等7种语言集中展播。 “对于非洲人来说,中国很遥远,可是通过中国影视剧,我们感觉到中国人就在身边,和我们一样,有生活的烦恼,也有共同的梦想和追求。我们欢迎这样的故事。”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台长姆沙纳说。 中外合拍是国产电影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之一,合作方式正从最初以资金注入为主向技术和专业性合作转变。《功夫熊猫3》历经4年酝酿和制作,由美国梦工厂动画、中影股份、东方梦工厂联合出品,幕后中国团队力量强大,全片约三分之一在中国制作完成。 精心译制、中国频道、中外合拍……伴随海外推广形式的不断创新,中国影视“出海”步伐疾而稳,以中国影视作品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正在迅速走向世界,日益扩大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直通世界 “中国儿童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已经达到世界水准,这毫无疑问。”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在新西兰领奖时自信地说。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作家金波首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苏教版语文高二《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 ●画语导入 仰望浩瀚太空,我们总是充满了期冀和幻想,而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那片辽阔而又枯黄的土地,却更多的是漠视和冷落。其实,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字词梳理】 1.正音 船坞.()栈.()桥田埂.()祼.()露栖.()居 繁衍.()渲.()染稍.()息搀.()杂湮.()没 气氛.()参与.()椽.()子歧.江() 答案:wù,zhàn,ɡěnɡ,luǒ,qī,yǎn,xuàn,shào,chān,yān,fēn,yù,chuán,qí 2.辨音 称 .道()祼露.()遗.()憾折.射() 称.职()露.马脚()遗.之千金()折.本() 折.腾() 答案:chēnɡ,chèn;lù,lòu;yí,wèi;zhé,shé,zhē 3.辨形 脚(huái)破(zhàn)良不齐(yǒu)泽(zhǎo)露(luǒ)积(diàn)惑(yòu)书(zhào) 临(bīn)赞(yù) 繁(pín)写(ténɡ) 答案:踝,裸;绽,淀;莠,诱;沼,诏;濒,频;誉,誊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 船坞:停泊、修理或制造船只的地方。 渲染:①国画的一种画法。②比喻夸大地形容。 异曲同工:异曲,不同的曲调。工,工巧。曲调虽然不同,但却同样工巧精妙。比喻作品不同,但同样出色。也引申为做法不同,但收效一样。 积淀:①积累沉淀。②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2.词义辨析 栖身栖息 “栖身”指暂时地居住,如:她被儿媳撵出家门后无处栖身。“栖息”多指鸟类的停留、休息,如:那棵树上栖息着一只云雀。 淹没湮没 “淹没”指大水等漫过、盖过,如:河里涨水,小桥都淹没了。“湮没”指名声等被埋没,如:在上个十年曾风光一时的他,如今可谓湮没无闻。

美文化

作者:柞里子 “美国化”究竟何所指?从小处着眼,可以归结为饮食起居、服饰好尚的以美国为准;从大处着眼,可以归结为价值观念、社会取向的以美国为宗。前者可以说是生活的美国化,后者可以说是思想的美国化。生活和思想都不外乎是文化的一部份或者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所谓“美国化”,也就不妨概括为文化的美国化。上文谈到基督教和英文为美国文化之基础,而唯其为基础,是以不得谓之特征,因而也就不能视之为美国化的文化。然则,所谓美国化的文化究竟为何?窃以为可以归纳为如下数点。 第一,向钱看。自从有钱之为物以来,人类社会罕有不向钱看者。即使在标榜以“清”为“高”的传统的中国社会,也不免有“有钱能使鬼推磨”,“恭喜发财”一类的俗话,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类的不那么俗的所谓哲言。然而,美国社会的向钱看,要比任何其他社会更加彻底。“The bottom line is money。”是美国人的口头禅,译成中文就是“万事皆空,唯钱是问”的意思,正好同中国俚俗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形成发人深省的对照。美国没有蔑视或鄙视金钱的处世哲学,因而美国人对于向钱看从来持肯定或积极的态度。美国不曾经历门阀或贵族的历史,因而美国人的阶级划分完全以贫富为基准。自殖民时代以来以至于今,但凡背井离乡移居美国者皆以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为的,即使别有原由,也都是次要的。柞里子既为移居美国的一分子,其为如此这般龌龊之辈自不待言。当然,说“龌龊”,根据的是视铜为臭的哲学。倘若依据美国人的眼光,则无不为胆识过人,英气十足的豪杰。然而,龌龊抑或豪杰虽不无争论的余地,美国人大都具有唯利是图的气质或遗传基因,却无可置疑。 美国有位号称“空中飞人”的篮球明星麦可.乔丹,柞里子曾远在土鲁番的街市见过其球衣在摊子上出售,可见其名声不仅风靡美国,而且也风靡中国。两年前一家美国产商未经其许可擅自利用其名姓推销商品,乔丹上法院向该厂商索取上千万美元的赔款。是非曲直控告双方并无争执,法官的责任仅在判断所索赔款数额是否合理。如何判断是否合理?法官要求乔丹向法院提交其报税表。乔丹当年的报税表上所列年收入为五千二百万美元,法官当即判决被告如原告所索之数目赔偿。合理与否既然要凭收入,不妨设想,如果乔丹报税表上所列年收入不是五千二百万,而是五百二十万,赔款数额必然会打折扣。如果原告不是乔丹而是年收入只有五十二万的小康之家,赔款数额必然会大打折扣。如果更退一步说,原告不过是个年收入五万二千的无名小卒,法官当会如何处置?以原告无理取闹为由而将案子驳回的可能性极高。这案子可以说明两点。第一,美国的法律并非有一定之规,而是可以视人的价值而断曲直。第二,人的价值在美国并非等同,而是视挣钱的能力而定高下。 美国有位比尔.盖茨(Bill Gates),因其创办的微软公司几乎垄断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生意而暴发为美国的首富,成为美国妇孺皆知的英雄。近来有一种名之曰“莱讷克斯”(LINUX)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渐有市场,这种操作系统就技术上而言,远较微软公司的“窗”为胜,但两者之间更为重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