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年考研政治经济学笔记

2011年考研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解释下列名词

1所有制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所有权

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产权

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产权制度

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

6制度创新

①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

一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7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质料,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叫生产方式。生产方

式,它表示分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社会性质。一定的生产方式总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生产方式。

大题:

第一题: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2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1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

①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生产对应商品交换,非商品生产对应非商品交换。

②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

2交换决定着生产,表现在:

①在生产进行之前,首先要进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要素的交换。

②在生产出某种产品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1分配有两种:产品的分配和资源的分配。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2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

①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

②分配的方式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的地位。

3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4产品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决定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结果的分配,它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第二题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

2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第三大题: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于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而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方式,表示人类社会在一定阶但得社会性质。

2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与其相比,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起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共同的规律,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该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对应。当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发展时,它就会成为阻力,这时候就要进行适宜的改革。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一解释下列概念

1商品

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2商品经济

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3交换价值

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

①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②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5抽象劳动

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③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劳动生产率

①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②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③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8价值规律

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②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

⑴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⑵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

⑶分化作用。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③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市场经济

①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①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②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1谈谈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区别和关系

①不同劳动者的劳动表示均质的,商品生产的劳动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②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指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③商品的价值由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的,所以计算价值量时候,要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进行计算。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要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量

④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区别不是自然和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因此是相对的。交换的比例是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

1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①其中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③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④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2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②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三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

答: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重点!)

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①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

②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③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④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

2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根源。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

五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送分题!)

答:按照一中价值规律的名词解释回答就可以了。

六商品经济作为经济形式是不可逾越的

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②商品经济形式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人类社会采取怎样的经济形势不是由社会形态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社会形态可以出现跳也发展,但是社会经济形式的发展是不可以跳跃的。

③商品经济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是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更高阶段的产物。所以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进入社会主义,达不可以超越商品经济形式。商品经济的发展将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全过程。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一解释下列概念:

1货币

①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②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③货币具有5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2价值形式

①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商品的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4简单价值形式

①也较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上。

表示形式为一只绵羊=两把斧子

②等号左边的商品主动地表现其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位置,并通过等号右边的商品相对的表现出来。右边的商品被动的表现左边的价值处于等价形式位置

5等价形式

①等价形式和相对价值形式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价值形式,是用来表现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

②等价形式是指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等价形式有三个特征: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直接形式的社会劳动

6货币形式

②货币形式代替一般等价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唯一区别的是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

③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产物,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价格(出的可能性很小)

①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②价格的变动主要有两个原因:商品价值的变动和货币价值的变动。

4价值尺度

①是指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衡量和表示商品的价值。

②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5流通手段

①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③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

6贮藏手段

①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②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③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④货币贮藏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功能”。

7支付手段

①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②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③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8世界货币

①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②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③世界货币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首先是充当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其次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国外购买商品;再次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9货币流通

①是指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卖者之间不断交换位置。

②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③货币流通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10通货膨胀

①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②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

11通货紧缩

①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②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二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

1货币的产生: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探求货币的起源,必须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历史。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2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一般等价物。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5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三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答:

1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其基本规律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在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的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2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不管纸币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即: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应该是: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转。

四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

1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货币的范围和层次也逐渐发生变化,某些信用工具和流动资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货币性

2目前重要的货币层次,是依据其流动性而定义的。M0=现金(纸币和硬币),M1=M0+活期存款。M2 =M0+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3(意义)

货币层次划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和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①由于不同的货币层次的流动性不同,他们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同

②中央银行对不同的货币层次的监测和控制,也可以存进各种不同金融机构做出反应

第四章资本和资本运动

一解释下列概念

1资本

①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②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无形资产

①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②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是:

⑴具有非实物形态。

⑵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

⑶可有偿转让,某些无形资产还可以无限次向多个使用者重复转让使用权。

③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围绕无形资产开展的经营和竞争显得越发重要。

3剩余劳动

①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它会受工作日长短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②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在资本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相分离且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

①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②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⑴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

⑵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⑶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⑷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5资本积累(重点!)

①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即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

②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③资本积累的动因是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

④资本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润率、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积累率等等。

6资本积聚

①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②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③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7资本集中

①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8风险投资(重点!)

①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用于风险投资的资本通常是通过一定机构和方式向社会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因而风险投资也是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结合。经营风险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就是风险投资者。

②与一般的资本经营相比,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⑴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因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效益的资本。

⑵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

⑶在投资的同时往往也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目的是降低投资的风险。

⑷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

9资本循环

①指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②资本循环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增殖。

③产业资本的循环公式为:

10资本周转

①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叫做资本周转。

②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周转速度,而资本循环的重点在于实现条件。

11固定资本

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了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的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它们的价值是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逐渐回收。直到使

12流动资本

是指以燃料、原料以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价值的一次性转移和在流通过程中价值的一次性回收。

13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

是指固定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的损耗。它是由使用价值的损耗引起的,所有又称为“物质损耗”。造成有形损耗的原因有两个:①使用;②自然力。

14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是指机器设备等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的贬值。它与使用价值的损耗无关,又称“精神磨损”。原因也有两个:

①生产同类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②出现了更好的新机型。

15折旧

①折旧是实现固定资本更新的基本途径,是固定资本价值周转所采取的特殊形式。

②折旧就是指对固定资本价值转移量的计算以及从商品销售中逐步提取和回收这部分价值的方式。

③折旧率低,表明固定资本使用年限长,它可以降低分摊到每一产品上的固定资本费用,但会减慢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不利于及时采用新技术和减少无形损耗。折旧率高则正好相反。

二概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可能出,送分题!)

答:

1资本的定义:

①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②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资本的一般特点:

①增殖性。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

②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反映了资本增殖能力的强弱和形成一定时期内资本增殖量的多少。

③返还性。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就蓄意要回收它。

④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收益越大,风险也可能越大。

3资本的主要形态:

①货币资本形态。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它是资本最一般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②实物资本形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也称物质资本。

③无形资产形态。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④虚拟资本形态。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三说明资本积累的动因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并比较资本积累与积聚,资本积聚与集中的区别和联系。(重点!)

答:

1资本积累的动因:

①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是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资本积累本质上是把资本的增殖转化为实现资本进一步增殖的手段。

②资本积累的外在因素是市场竞争。它迫使资本扩大自身的规模以便提高竞争力。外在的竞争压力会

③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不仅都是资本积累的动因,而且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实现价值增殖的本质欲望推动着资本的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的成败又影响着资本价值增殖的程度。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①利润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越高,资本积累量越多。

②预付资本的大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预付资本量越大,资本积累量越多。

③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在生产中的运用,可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下降,都能提高利润率,增加资本积累量;而且由于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使得产品价格下降,一定的资本积累量可以购买更多的产品即要素,使资本积累的实际效果提高。

④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这一差额会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大而增大。

⑤积累率。在利润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率越高,资本积累量越大。

3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的比较:(先把两者的定义都给出,如前所述)

①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②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

③资本积聚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4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比较:

①联系: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能使单个资本的规模增大,并且二者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增大,增强了资本的竞争力,有利于它在竞争中加快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又使单个资本具有更大的增殖能力,促进资本积累并推动资本积聚。

②区别:

⑴资本积聚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前提,资本集中则不。

⑵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集中则很少会

⑶资本积聚增大了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只能改变资本的结构和质量。

⑷资本集中扩大资本规模的速度比资本积聚快。

四谈谈资本经营的特点和主要的资本经营方式。(重点!)

答:

1资本经营的定义:

资本经营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殖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2资本经营的特点:

①内容和对象的特点。资本经营一般不注重资本的物质内容,而主要着眼于价值化、证券化的资本。

②经营方式的特点。资本经营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的结构调整、资本置换、资本交易、资本扩张与收缩等方式来优化资本。

③市场的特点。资本经营除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调整外,主要依托资本市场、产权市场来开展企业并购、股权转让和长期融资,此外也涉及外汇、期货、黄金市场的交易行为。

④资本经营的收益和风险都比较大。

⑤资本经营更多的依赖产权主体的明确、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存在,还要有一批有运筹资本能力的、敢于冒险也善于避险的、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资本经营者。

3主要的资本经营方式:

①利用证券市场或其他形式的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资产的收购、出售、购并、托管和租赁等。包括投资性买进和卖出股权等形式。

②利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性交易。通过低买高卖赚取差价,或通过投机性交易提高公司股票市值。

③对资产存量或增量进行调整,用以改变资本使用价值的物质形态,从而改变投资的规模、方向和结构。在这点上体现了资本经营与商品、市场的经营的直接结合。

④无形资产的经营。无形资产的所有者可以通过协议转让、拍卖所有权或使用权,或运用特许经营等

⑤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五试分析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和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也可能出!)

答:

1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

①资本循环

指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全部产业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为相应的三个部分,使他们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

第二:还要求三种职能形式的相互转换在时间上能够前后紧密地衔接,其中任何一个不能及时转化都可能造成循环过程的中断。

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研究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资本的周转速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影响资本周转的主要因素有:

①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的影响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n=U/u。其中n代表资本周转次数,U表示年,u表示一定资本量周转一次的时间。

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慢;流动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快。

③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重点是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公式为: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

第五章社会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一解释下列概念:

1单个资本

指各自独立地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考的可能性很小)

2社会资本(重点!)

①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

②社会资本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广泛性是指社会资本所包含的单个资本,不仅有投资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也有投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不仅有投在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也有投在服务业的资本。系统性是指构成社会资本这个有机整体的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部门的资本投放都必须符合一定的客观比例;而且投在各部门和产业的资本,其各自运行也必须互相配合。

3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的,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的,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4三次产业

①是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的,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②按照三次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行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如商

③三次产业分类法的有点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5卖方市场

①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

②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

④卖方市场中价格趋于上涨。

6买方市场

①指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

②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

④买方市场中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⑤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最理想,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二怎样认识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答:

1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定义:

①单个资本运动是指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②社会资本运动是指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2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

①从运动过程看,二者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②从运动形式看,在循环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③从运动目的看,都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3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

①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生产消费,社会资本运动不但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

②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③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预付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三怎样认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答: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市场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

1资本从商品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转化(价值补偿过程),是资本运动过程中一个“惊险的跳跃”。它不但决定了现有生产过程能否顺利完成,也决定了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2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不仅要求资本得到价值补偿,而且要求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也就是使用价值的替换问题,这种替换不仅要在总量上得到满足,而且要在结构上也得到满足。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的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它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四试解释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如何才能成立?

答:

1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③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2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第一个前提条件:

②第二个前提条件:

其中为剩余价值中资本所有者的消费量。

③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设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按一定的比例分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

④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⑤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3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的实现过程:

即用文字描述上述公式,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各自都包含三方面的交换。

五分析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特点。

答:

1卖方市场的定义:

①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

②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

④卖方市场中价格趋于上涨。

2买方市场的含义:

①指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

②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

④买方市场中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⑤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最理想,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3卖方市场的特点:

在卖方市场中,消费者主权的行使是比较困难的,企业也往往缺乏研究市场需求,改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动力,社会缺乏活跃的微观经济基础。

4买方市场的特点:

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的地位上升,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力增强,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明显,企业的竞争意识强烈,创新较为频繁,资源配置趋于优化,微观经济的活跃会带来宏观经济的繁荣。因此一定的买方市场形势是优于卖方市场形势的。但如果供给过多的超越了现实的需求,买方市场的正面作用也会走向反面:大量产品积压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微观和宏观效益下降,失业率上升,即期需求会趋于消极,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性会增大。

第六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一解释下列概念:

1商业信用

①是指以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直接为生产服务。

②以这种方式买卖商品,在商品转手时,买方不立即支付现金,而是承诺在一定时期后再支付。这样,双方形成了一种债务关系,卖方是债权人,买方是债务人。卖方所提供的商业信用相当于把一笔资本贷给对方,因而买方要支付利息。赊销的商品价格一般要高于现金买卖的商品价格,其差额就形成了赊购者向赊销者支付的利息。

⑴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⑵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⑶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2银行信用

①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②银行信用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资本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资本的企业。

③银行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⑴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⑵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

⑶银行信用有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3国家信用

①是指国家借助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②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③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国债,它通常以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的形式来实现。

④只要政权稳定,国家信用的信用度就是最高的。

4消费信用

①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②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等。

③赊账是利用结账信用卡,凭信用卡先购后支付。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现款,然后根据签订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下的贷款。在货款未付清前,商品所有权属于卖者。分期付款多用于耐用消费品的交易。如果说赊账和分期付款属于商业信用的范畴,那么发放消费信贷则属于银行信用的范畴。根据接受贷款对象的不同可以将信贷分成两类:一是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商品消费者发放贷款;二是卖方信贷,由银行凭分期付款单据作为抵押,对销售商品的企业发放贷款。消费信贷是推销商品、扩大销路、刺激需求的手段。

5股份有限公司

是公司股东的责任仅以所认缴的股票面额为限的公司。这种公司的主要特征是:

①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且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出售。

②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但不能退股。

③股东个人的财产与公司的财产相分离,股东凭股票分享公司的收益,但对公司负债只负有限责任,即以股票面值为限。

④公司破产清算时,公司债权人可以对公司的资产提出要求,而无权直接向股东起诉,公司以本身的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6虚拟资本

①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②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⑴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国家债券等。

⑵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

③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则是由股票、外汇交易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是虚拟资本的进一步衍生。

7虚拟经济

①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②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的产物,但各种信用工具和证券化的资本形式并不必然是虚拟经

③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8泡沫经济

①是指虚拟资本及其衍生出的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导致的投资过度的经济现象。

②泡沫经济的主要表现有:

⑴在利息率偏低的刺激下,企业有高负债投资的冲动。但高负债的投资若没有回报,不能回流,就会产生泡沫经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

⑵股市、房地产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的过度投机。(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⑶2000年初,纳斯达克市场上高科技股价格猛跌所表现的IT产业泡沫经济。

③泡沫经济的危害是,其发展和破灭会对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

二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

1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定义:(也可以按照上面的名词解释多写一点!)

①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直接为生产服务。

②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2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

①商业信用的发展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商业信用工具需要银行信用工具来替代。

②银行信用的产生是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的需要。

3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

①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而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②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③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在再生产周期的繁荣或高涨阶段,以商业信用方式出售的商品也多;相反,在危机阶段,商业信用也相应陷入萎缩状况。而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三论述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的关系。

答:

1虚拟资本的含义:

①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②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⑴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国家债券等。

⑵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

③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则是由股票、外汇交易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是虚拟资本的进一步衍生。

2信用制度对虚拟资本的影响——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①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

②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股票,债券等资本所有权证书,可以获得定期收入并可以在证券市场自由买卖,实现价值增殖,也逐渐被视为可以独立的获取收入,成为具有不同于现实资本存在形式的虚拟资本。

③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股票,债券的成功发行,从购买者手中获得现实

3虚拟资本也对信用制度,特别是银行信用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①银行资本本身的虚拟化。随着有价证券独立运动的发展和有价证券高收益的性质,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逐渐同意债务人用有价证券来担保获得贷款。这使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现金(银行券),二是有价证券。银行资本的虚拟化不仅表现为发放贷款时作为担保手段吸纳的股票,债券等,还有相当部分是银行作为一项投资直接购入的企业股票和债券。

②虚拟资本还导致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金融衍生品指以货币,外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作为买卖对象的金融商品。如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股票期权等。这些金融衍生品具有双重的虚拟性:一方面是实物资产价值在传统金融工具上的虚拟,如股票,债券等;另一方面是已虚拟的传统金融工具对金融衍生证券的进一步虚拟。衍生证券的利润已经和实业投资没有什么关系,而是源于衍生证券市场上的利润再分配。

四说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答:

1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的含义:

①虚拟资本的含义:如上所述。

②实体资本的含义:是与虚拟资本相对应的资本,直接以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或货币资本的形式参与生产和流通过程并发生价值增殖。

2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联系:

①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要以它所表现的实体资本为基础:

⑴实体资本的运动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运行状况,证券发行者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着证券投资者的收益。

⑵实体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发行的规模,社会再生产规模决定着证券投资规模。

⑶实体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

②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⑴虚拟资本和现实货币资本都是实体资本循环运动的起点,从而影响实体资本运用的过程和规模。

⑵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着实体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

⑶虚拟资本扩大了实体资本的活动范围。

3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

虚拟资本虽然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质副本,但其价格却不是由实体资本的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这样一来,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动就会与实体资本的价值变动相背离,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虚拟资本价格运动的特点是:

①虚拟资本价格与预期收益大小和预期收益的可靠程度成正比。

②在预期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息率按相反方向调节虚拟资本价格。

③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跌与证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①信用概念首先属于经济范畴,是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中产生的,信用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用的经济功能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存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加深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

②积极方面表现:第一,信用可以增加投资机会第二,加速资本集中和资本集聚第三,加速商品流通速度,节省流通费用第四,可以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持有方式第五,国家可以通过信用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调节

③消极方面表现:第一,可以造成虚假繁荣,加深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第二,还会引发信用货币危机,信用引发的债务不能及时偿还,造成信用的严重混乱,引发信用危机。第三,信用刺激投机,过度的投机会引起市场信号失真,生产盲目发展,加剧经济危机

第七章竞争与垄断

一解释下列概念:

1产品差别

①指同类产品由于买方的偏好而形成的具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状态。

②造成产品差别的原因主要有:

⑴产品的物理差异。

⑵买方知识的差异。即不了解质量,只看外观。

⑶买方的主观差异。即广告宣传造成的对商品品牌的偏好。

⑷服务方面的差异。

⑸特殊销售活动。

⑺销售地理位置的差异。

③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扩大和维护产品差别是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2过度竞争

①是指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

②判断一个产业呈现过度竞争状态的标准主要是两条:

⑴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

⑵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闲置或产品的大量积压。

3有效竞争

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具体含义可以概括为:

①从短期看,如果现实的市场背离了完全竞争的某个条件,那么最好在其他条件下也有所背离,这样的竞争才是有效的。

②从长期来看,存在潜在竞争和替代品竞争的产业或市场,就是有效竞争的产业或市场。

③工业生产经营的多样化也具有竞争的性质。

二论述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答:

1资本集中的含义:

①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2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

①同一部门中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引起了资本集中。竞争的分化作用使某些优势企业发展壮大,而弱势企业缩小破产,客观上造成了资本向优势企业的集中。

②不同部门之间企业的竞争也在引起和扩大资本集中。由于现实中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有障碍的,为了超越进入壁垒,弱化退出壁垒,减少沉没成本,不同部门之间企业争夺有利投资领域的竞争越来越主要采取建立企业集团,实现跨行业多角化经营的方式来实现。从而导致了这类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出现,直接推动了资本集中。

3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

①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表现在:

⑴必要条件。机器大工业体系建立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为资本向先进技术企业的集中创造了基本条件。

⑵客观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和战后的新科技革命呼唤出了一系列需要采取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新兴产业部门,如汽车,钢铁,电子等,规模经济效应是这类产业的生命。

②信用和股份公司是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为资本集中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随着信用制度的发

用关系,通过发行股票方式把中小资本和其他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进行巨额投资活动或组建大型企业,直接加速了资本集中;另一方面,股份公司制度也为企业间的兼并和合并提供了最简便的形式,为资本集中创造了便利条件。

三谈谈垄断的各种类型及成因。

答:

1垄断的类型:

①按照垄断主体存在的不同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如地方保护主义)。其中经济垄断有以下4种:

⑴自然垄断:定义按照西经课本叙述。

⑵技术垄断:指经济主体对技术专利的排他性占有和使用。

⑶市场垄断:指少数企业或组织排他性的控制要素或产品市场。

⑷由产品差别引起的垄断:如品牌效应。

②按照垄断行为来划分至少有以下3种:

⑴价格垄断行为:如垄断高价或低价。

⑵非价格垄断行为:如广告,研发,销售,售后。

⑶组织垄断行为:如购并。

2垄断的成因:

竞争引起的生产和资本集中为垄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①生产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由于社会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在一个产业部门中,少数大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份额。这使得少数大企业有可能超越单个企业组织的局限,在一个产业或若干个相关产业部门之间进行更高层次组织协调。

②生产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⑴生产集中使企业规模扩大,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而在一定时期的特定市场上需求总是有限的。如果企业仍遵循自由竞争的规律各自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势必导致生产过剩和利润减少,也造成资源的损失与浪费。为了保持与扩大利润,大企业间有必要结成垄断组织瓜分市场份额以调节生产。

⑵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产品及企业形象在公众中有一定地位,这对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构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了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

⑶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然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

四论述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

答:

1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的竞争;二是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2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是指垄断企业与部门内外的中小企业之间发生的竞争关系。其手段主要有:

①依靠进入壁垒排挤中小企业。进入壁垒包括多种形式,其中主要有:

⑴由垄断企业的巨大规模形成的壁垒。

⑵大垄断公司在产品差别,垂直联合,生产多角化等方面形成的壁垒。

⑶由于垄断组织控制投入品形成的壁垒。

⑷由于庞大的销售费用形成的壁垒。

⑸通过倾销手段形成的壁垒。

②通过转包等形式控制中小企业。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中小企业可能比排挤中小企业对垄断企业更为

③通过买方垄断掠夺中小企业。当一个市场中购买企业的集中达到较高程度,而出售原材料或投入品的又是众多分散的中小企业时,就会发生买方垄断。

3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两个领域内展开,同一部门内部和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内部垄断资本之间竞争的主要形式有:

①在价格协调的同时进行公开或隐蔽的价格竞争。

②广泛的非价格竞争(主要形式)和市场外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促销,质量和服务方面的竞争,市场外竞争指争夺原料,人才,专利等生产要素的竞争。

③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以降低成本。

不同部门之间垄断资本的竞争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

①纵向经济联系上,如一个垄断资本为另一个垄断资本提供原料。

②部门内的剩余资金在其他投资领域的竞争。

五论述反垄断的作用与局限。

答:

1反垄断政策:

通常通过立法(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具体内容有:

①预防形成垄断市场结构的政策。包括保护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政策以及对企业合并的审查制度等。

②对垄断性市场结构的事后调整政策。包括对垄断企业实行肢解,分立等。

③禁止或限制企业间的共谋,卡特尔和不正当的价格歧视,对欺骗,行贿和压制竞争者的行为进行裁定等。

2反垄断的作用: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垄断实践来看,反垄断政策和反垄断法的运用,对于限制垄断行为,维护有效竞争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在:

①对生产的过度集中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这种限制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合并的某种限制实现的。

②对企业间的勾结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使公开的垄断组织已经不能合法存在。

3反垄断的局限:

从反垄断法的具体实施来看,并没有起到象法律条文界定的那样反垄断,保护和促进竞争的目的,也没有限制住资本集中的不断加强和垄断行为的扩张。这些法令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未能完全摆脱内容空泛,条文笼统,词义含混,可以被人随心所欲的加以解释的弊病。如美国的立法机构经常通过修改条文,司法机构通过免予起诉来使垄断组织得以逃避反垄断法的制裁,而美国政府则常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是否制裁垄断者。

第八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形成

一解释下列概念:

1劳动力商品

①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商品买卖的劳动力。

②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劳动,价值是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有两种表示方式:

①物化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比可变资本。它表示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

②活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劳动时间比必要劳动时间。它表示在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中有多大部分用于无偿的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4不变资本

①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把全部预付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

5可变资本

①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把全部预付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

6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7资本原始积累

创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能将劳动者和他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得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得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这个过程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所谓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之所以叫原始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史。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1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直接的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的的分离,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重新结合是建立在雇用劳动制度基础上的。

2资本主义雇佣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剥削制度,这种制度也是一种生产资料私有制度

3无论资本主义具体形式怎么变化,雇用劳动制度是不变的。总之雇用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三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

货币转化为资本就是要使货币资本带来剩余价值或者说发生价值增殖。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四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方法?

答:

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其中提高劳动强度实际上等于变相延长了工作日。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除此之外,工作日的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