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内风景道路规划建设

国内风景道路规划建设

国内风景道路规划建设
国内风景道路规划建设

国内风景道路规划建设(米阳)

一、景观大道建设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活动正在以前所未有速度,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其中,“城市美化”运动是城市规划建设快速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而建造“城市景观大道”是我国“城市美化”运动中首当其冲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沿海地区的国际大都市,还是内陆地区的中小城市,甚至是刚刚开始建设的新城和开发区,都紧紧追随了这个潮流。

景观大道往往地处入城口岸、门户地段,自然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特色的主要窗口之一,有着其他城市功能无法代替的作用。因此,城市景观大道建设便成为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反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

1.景观大道与城市的空间关系

中国城市景观大道是在城市化发展初期,为了大力改善原有城市落后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为了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同时大大改善城市的街道景观的一种一举两得的建设行为。这些景观大道从其与城市的空间关系上,主要可以分为:

1.“进入式”景观大道:即进入城市建成区之前,作为城市的主要入口大道,成为城市的“门户景观”。

2.“连接式”景观大道:即作为城市两个功能区(或组团)之间的连接通道,成为城市的“景观通廊”。

3. “自然式”景观大道:即往往位于城市临近自然景色优美的一侧(包括河湖、海岸线、森林公园或山脚下等),成为展示城市富有自然魅力的“景观视廊”。

2.景观大道的设计

2.1道路断面设计:

既要考虑交通能,也要考虑景观功能。

从其道路横断面设计上,主要有4 种形式:

①“两块板”的横断面:路中央有较宽的绿化隔离带,路两侧一般布置较宽的绿化带和人行道。

②“三块板”的横断面:在机动车路面外再布置两块非机动车路面,两侧布置有较宽的绿化带。

③“四块板”的横断面:在两块机动车路面外再布置两块非机动车路面,路中央及两侧布置有较宽的绿化带。

④利用道路两侧的建筑退让形成较宽的绿化带。

2.2绿化景观设计:

既要考虑景观效果,也要考虑遮荫效果。

景观效果:绿化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就是观赏效果,要保证在实现绿化功能的同时,具有观赏性、视觉性;

遮荫效果:绿化景观设计的另一个考虑因素就是遮荫效果,实现遮挡阳光和降低路面温度的作用。

2.3公用设施设计:

包括公交汽车站点、路禁、垃圾箱、灯具、座椅、桌子等户外公共家具设计。

“生态森林大道”设计指导思想

“生态森林大道”——第5 代道路的景观设计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结合周围环境,使道路景观与周边景观溶为一体,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环境。

(2)尽量大量种植大规格的乔木(重点景观除外),少种花灌木或花卉、草坪。

(3)结合当地文化,使道路景观赋有文化内涵。

(4)具有别的道路没有的特色景观,也就人们所说的个性化设计。

(5)能开拓除运输外的其他功能,如旅游观光。

3.道路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建议

道路绿化设计有其独特的特点,它不同于一般的园林景观设计。因为园林设计、城市或小区的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种静态设计,它的服务对象是低速行走的人群,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为人们在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营造良好的氛围。而道路的绿化设计服务对象则是处于行驶中的司、乘人员,道路绿化设计具有不断满足变化中的动态视觉要求的特点。

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核心,则营造公路的现代景观气氛就是主要的表达内容。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景观设计中用简洁、现代的手法体现出道路的整体感和序列感,同时在主要节点处丰富景观层次,使其不仅主次分明,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生理习性对汽车尾气、噪音和灯光进行吸收和阻隔。

(3)道路植物景观中以当地乡土树种为基调树,引进适宜当地生长的外来树种作为点缀。

(4)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使道路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季相景观。

(5)充分运用园林空间的营造手法,通过借景、立景、露、透等手法营造出多界面多层次的三维景观空间。

(6)人行道铺装选择渗水水泥砖,减少道路路面上的雨水地表径流对排水系统造成的压力。

(7)在行人道和非机动车道增设坡道和盲道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8)在道路主要节点处通过景观小品如: 景墙、灯柱、绿篱等元素来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9)在道路灌溉系统中,以点式取水器、自动喷灌、洒水车浇灌3 种方式相结合,起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大道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4.1景观大道建设成为政府塑造政绩表现方式

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景观大道无疑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政府塑造城市形象和城市景观环境的核心。然而不少城市管理与决策者在以充沛的精力和极强的事业心登上新时代的舞台后,盲目地急于通过城市形象的改变来显示自己的政绩,树立新的权威。他们往往选择城市中心地段和最引人注目的关键地段成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靶子,为此不惜“倾家荡产”竭尽全力大拆大建,建造起一条条追求大气势、高档次的宽广大道。但令人痛惜的是这些所谓的景观大道、中心广场,是在“糟蹋”了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基础上诞生的,不仅超出地方经济承受力,而且违背了城市基本发展状况。甚至最终成为沿街村民的打谷场所和垃圾堆放地,这样的“景观大道”名存实亡。

4.2景观大道建设是“拿来主义”思想的重现

诚然我国城市景观大道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并极大改善了城市景观面貌与道路交通景观环境。然而当我们漫步在一个个所谓“景观大道”的道路景观环境中时,无论是西部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还是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乍一看总体趋向于同一个模式,大同小异,没有个性,失去特色。更有甚者为了追求自身城市与众不同,崇洋媚外全盘西化并“拿来”欧美的先进理念,殊不知正是这些“拿来主义”思想使我们的城市逐渐丧失了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以及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5.城市景观大道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5.1生态性原则

设计应以绿化为主,强化植物造景。种植设计:(1)要根据现状条件,因地制宜确定物种结构:优先种植区域适应性强,能体现地方特点的乡土树种,重点多用市花,市树;(2)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突出一个绿字,使常绿植物始终贯穿于整条道路,乔、灌、地被合理搭配,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在兼顾四季景观的同时,应主要强调某一季节景观,这样可避免单调、雷同。

5.2因地制宜原则

设计不能只将眼睛盯在道路的控制绿线以内,全然不顾外围的自然环境条件。应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随形就势,少烦人工之事,多得自然之趣。一般有石坡处,不必完全清

理块石然后客土种植,完全可以用松柏等常绿植物与攀援植物让岩石若隐若现;对原有大面积绿地、珍稀植物和古树应尽量避让或就地保护,使之成为主景,也可开辟透视线,引导观景;对那些暂无法避开的、煞风景的建筑则应坚决采用密植遮挡手法,形成绿色屏障;临近水体的地段,应结合水面与地形设计成滨水绿带,滨水植柳仍是最佳选择,柳条的柔荡与水波的涟漪自成天然画面。

5.3动态观赏为主的原则

景观大道一般都是城市间的公路连接线或是城市干道,设计车速一般在60km/h-80km/h。因此不仅要考虑静态观赏的效果,更要考虑动态观赏的效果。这要求植物景观:(1)进行有节奏的栽植:色彩鲜明,气韵流畅,形成大色块、大线条,而非一草一木,三五株的种植;背景林应以400m-600m为一变化单元,中前景树木以50m-100m为一变化单元,即在浑厚而流畅的背景林衬托下,几十株甚至上百株单一植物成组栽植,形成整体的景观,展现出较大的气势;(2)注意配置的疏密和树林的林缘线和林冠线:在立面上注意其林冠线的变化,不同高度的树木组合形成丰富变化、参差错落的林冠线,林缘线要做到有收有放,有凸有凹,丰富曲折,疏密有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5.4节点特征化原则

节点应选择于地形特殊处:如主要道路交叉口、水体以及现状中具有丰富地形地貌的地方。节点设计应不受绿带宽度的限制,在保证构图完整,景观丰富的基础上划定节点的范围。同时设计应注重整体性,并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周围环境特点,寓情于景,将相交道路的景观风格进行融合升华,形成一个个内容丰富、立意新颖、布置巧妙的景观。

5.5结合绿地造价的经济要求

各地景观大道的设计应量力(财力)而行,切实避免盲目攀比,相互模仿的做法。

5.5.1在满足使用功能,美化城市面貌的前提下,做到节约并合理使用名贵树种,应只在重要节点或主体建筑物迎面处使用名贵树种和大规格树木,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保持了名贵树种的身份。

5.5.2景观林带在建设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由于植物的生长出现的近、中、远期植物景观的差异。在绿地建设初期如采用小规格苗木,栽植密度按成年树间距来进行栽植,会出现景观效果比较差的现象。因此在栽植初期,苗木选择应以青壮年苗为主(如乔木胸径在8cm-10cm,花灌木地径在5cm-7cm),栽植密度根据所购苗木冠径(蓬径)按1.5倍距栽植,当苗木间距过小而影响苗木正常生长的时候,再进行相间移植,为城市其他地方的绿化提供大苗,兼起苗圃的作用。这样既兼顾了景观功能又具备生产功能,一举两得。

5.5.3设计苗木的选择还可结合生产,增加经济效益。植物配置在不妨碍满足功能、生态及艺术的要求下,可考虑选择对土壤要求不高,养护管理简易的果树如柿子、梨树等;还可选择具有观赏价值的药用植物如杜仲、银杏、枸杞等,充分发挥园林植物配置的综合效益,这也是建设节约园林的一种有益尝试。

这些景观大道在成为城市景观主轴的同时,往往也是城市的交通主干道,在城市交通中本应负担起重要的疏通功能,但在追求宏伟、气派和装饰性的景观效果的影响下,景观大道

大多被盲目的加宽,忽略了与城市整体路网的良好结合。因此,在规划建设城市景观大道时要既符合城市交通的需求增长又要发挥美化城市形象的作用。

二、绿道建设

1.背景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城市污染严重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处于后工业时代的珠三角亟需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软实力,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与法制化管理。

1994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1994—2010)》提出“生态敏感区”,划定生态保护线;2001年,广东省制定了《区域绿地规划指引》;2007年,广东省着手推进区域绿地划定工作;2009年,广东省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绿道建设的经验,在绿廊中建设慢行系统,组织有关单位编制《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0年,广东省政府印发《关于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的批复》,要求珠三角九市建设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改善珠三角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提出“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建设目标。从现阶段看,绿道已初步发挥其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不仅美化了城市,增加了城市的可使用绿地,还带动了旅游和健身等康乐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下一步开展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提供了实践案例和理论研究的基础资料。

2.广州绿道建设

2.1绿道建设目标与类型

2.1.1绿道建设目标

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广州市将在执行省绿道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本市实际情况,重点依托青山绿地、河涌整治等工程基础,计划2010年完成6条绿道主干线,全长约480k m,形成基本绿道骨架网,2011-2012年继续完善优化。

2.1.2绿道类型

广州市的绿道建设包括生态型绿道、郊野型绿道和都市型绿道3种。

(1)生态型绿道:是指连接景点、区域之间以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路段以及河流、海岸沿线林带、绿化带为主体,贯通城乡的绿色廊道,其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生态型绿道主要建在流溪河、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帽峰山森林公园、白云山风景区、南沙湿地公园等生态保护区。

(2)郊野型绿道:是指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

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生态走廊,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郊野型绿道建设比重最大,亮点最多。增江绿道、滨海绿道南沙、番禺段、流溪河绿道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3)都市型绿道: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都市型绿道主要集中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萝岗等区,利用自行车道、人行道、行人天桥建设,连接老城区商业中心、珠江沿岸、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琶洲会展区、科学城等地区,实现与轨道、道路系统、外围绿道的畅通连接,让市民享受到低碳出行的便利。

2.2绿道建设布局与做法

2.2.1绿道布局

广州2010年重点打造6条各具特色的绿道:流溪河绿道、芙蓉嶂绿道、增江绿道、天麓湖绿道、莲花山绿道、滨海绿道。这6条绿道主干线串联起了全市70余个城市景观节点、51个镇街,纵横广州12区(市),其中流溪河绿道主线从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沿流溪河沿线经从化市、花都区、白云区、石井河、增埗河进入广州市区,支线从广从路、白云山、天麓湖路进入广州市区,横跨长度最长。

(1)流溪河绿道:主线从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沿流溪河沿线经从化市、花都区、白云区、石井河、增埗河进入广州市区,支线从广从路、白云山、麓湖路进入广州市区(省2号绿道)。

(2)芙蓉嶂绿道:芙蓉嶂水库、平步大道沿天马河、巴江河、白坭河至佛山市(省4号绿道)。

(3)增江绿道:石门森林公园、白水寨风景区、增派公路、增正公路、增江河经增城市区至东莞市(省2号绿道支线)。

(4)天麓湖绿道:帽峰山森林公园、天麓湖森林公园、天鹿南路、科学城、开泰大道至增城市(省2号绿道)。

(5)莲花山绿道:滴水岩森林公园、大夫山森林公园、金山大道至东莞市(省3号绿道)。

(6)滨江绿道:龙溪大道、花地河、麓湖路、珠江两岸(沿江路、二沙岛、滨江路、东濠涌)、新滘路、南洲路、黄埔涌、大学城、莲花山风景区、海鸥岛、黄山鲁森林公园、大角山滨海公园、龙穴大道、南沙湿地公园、万顷沙至中山市(省1号绿道)。

2.2.2绿道做法

(1)科学利用自然条件,如现有的河岸堤坝、田间机耕路、乡村小道,保护原生态景观。

(2)充分依托重点项目,结合青山绿地、治水引水和道路建设工程建设绿道,确保亚运前完成。

(3)完善各类服务设施,包括规范清晰的标识系统,保障及时的应急安全救助系统,方便快捷的公交转换及停车系统,满足多种需求的服务系统。

2.2.3建设管理分工

市成立绿道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和园林局。市林业和园林局承

担部分绿道建设任务,并作为广州市绿道网建设的督办单位。各区、县级市政府按照属地原则承担辖区内绿道建设实施,并接受市绿道建设领导小组的检查、监督。

2.2.4试点效果

(1)郊野型绿道:增城从2008年开始探索绿道建设,目前已完成增派公路和增江河绿道近80km,是目前国内线路最长、穿越景区景点最多、与公路分离相对最安全的自行车休闲健身道。绿道贯通城乡,将增江河岸山水、田园风光、竹林幽径、农家风情融为一体。

(2)都市型绿道:对这种有宽阔人行道的路段,在人行道上直接划线辟出自行车道,并对沿线绿化进行升级改造,在原有人行道较窄的路段则建设步行径道。

(3)生态型绿道:广州市的生态型廊道主要建设在连接生态区域的河流、湖泊周围和连接城市区域的道路两边,以及大型国家森林公园周边

3.绿道网建设规划设计要点

现代城市的绿道网建设规划一般要基于土地适应性分析,合理确定绿道的选线和节点位置。土地适宜性分析一般采用叠加分析的方法,并运用GIS等现代遥感分析技术将生物保护、市民休闲和生态廊道作为主要因素加以考虑。其中,生物保护的权重值最高。

Linehan等人在野生动物保护的基础上,从传统的分区规划的反向思维进行绿道的规划,包括7个步骤:①土地覆被(landcover)评估;②野生动物评估;③生境评估和适宜性分析;④节点分析;⑤连接度分析,运用引力模型等分析节点之间的连接程度;⑥网络分析;⑦评估,多种选择的比较。Coniner等人则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绿道规划应包括以下7个步骤:①确定目标;②对需求地区进行评估;③确定潜在的连接通道;④适应性分析;

⑤评估可达性,有些绿道尽管有很好的适宜性但缺乏可达性不适合于建设绿道;⑥划定廊道,在需求和连接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若干条可能建设的绿道;⑦评估,对几种可能的绿道在充分征求相关利益主体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可辩护的规划决策。在规划阶段解决了绿道网的布局问题后,绿道建设相关的设计指标就成为关键要素。

3.1绿道宽度指标

绿色廊道的宽度是绿道设计、实施和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生态廊道的边缘效应决定了其内部及周边的生物栖息地质量、人类利用方式、目标保护物种和廊道的合理长度等。据国外研究文献,绿道网设计可参考的一般生态标准为:最小的线性廊道宽度宜为9米;最小的带状廊道宽度宜为61米;河流廊道的最小宽度宜为15米;带有高地的河流廊道的最小宽度宜为402米;滨水丘陵廊道的最小宽度宜为27.4米。不过,对于以休闲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绿道而言,其宽度应主要从人体工程学角度考虑。一般认为,绿道宽度在城市地区最小4.3米、郊区3.7米、乡村3米;如果能够排除自行车和滑板类使用者,绿道的宽度在城市地区最小3米、郊区2.4米、乡村1.5米;如果在生态廊道中建设绿道,出于生物保护的考虑,应采用尽可能宽的廊道、尽可能窄和非硬质的小径。同时要限制廊道周边的土地利用,尽量采用低密度的开发类型。

3.2绿道服务距离

Gobster研究证实了绿道使用的距离衰减规律。使用者从居住地到绿道的平均距离为6.4公里,距离越远,使用者越少。不同尺度的绿道在距离衰减方面有所不同,地方性的绿道衰减得较为强烈,而全国性的绿道则要相对弱一些。对于地方性绿道,50%以上的使用者来自8公里范围内;区域性的绿道50%以上的使用者来9.6-32公里范围内;而全国性的绿道50%以上的使用者来自32公里以外。因此,规划师要充分考虑到绿道规划的位置,尽量接近社区中心。社区绿道网还必须考虑老年人群的使用要求,一般建议采用1.6公里的服务半径。

3.3 绿道路面设计

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沥青铺砌的绿道路面较受欢迎,尤其适合残疾人和带婴儿的人群使用。非铺装路面(如土路、砾石)比较亲近自然,但不适合高强度的使用。绿道路面设计还应考虑坡度的影响,如轮椅和滑板使用者一般要求坡度小于5%,自行车使用者一般要求坡度小于8%,骑马者要求坡度最大不超过10% 。

3.4 绿道配套设施

绿道可为城市居民创造安全、健康的通行环境和游憩空间,促进了其所连接的社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并且沟通了休闲、居住、工作等功能空间,有效改善市民的身心健康。因此,绿道建设需体现人文关怀,沿线附近应配备相关服务设施,如停车场、休息室、饮水处、休息椅、自行车租赁和修理、野餐区、健身设施、急救电话、垃圾箱、小货店和标志系统等。附属设施尽量集中配置在各个不同等级的出入口,以增加使用效率,减少建设成本,维护生态环境。

4.结论

绿道是一种特殊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其相互连接与交叉形成的绿色网络是保持城市空气清新的过滤器,是城市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脉搏,对建设宜居生态城市、保持城市森林系统生态功能优化、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市在河流沿岸、道路、城市和城区组团之间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绿道网络系统,为构筑完善的市域生态防护林带网络体系,构筑市域范围内不同景观斑块格局生态安全体系奠定了基础。建议以乡土树种为主、外地优良树种为辅的多树种小区段混交形式,可有效降低树种病虫害的风险。

三、风景道规划设计——鄂尔多斯

1.研究区概况

鄂尔多斯风景道贯穿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境内,以银川为起点,鄂托克前旗大沟湾景区为终点,串联了鄂托克前旗重要的景区景点,是旅游资源的集中分布带,全长210余公里,发挥着将分散的、定级较低的资源和景点串联起来,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品牌推向市场的作用,是鄂托克前旗实施“重点突围”旅游发展战略,突破周边地区同质化阴影的关键所在,是带动鄂托克前旗旅游业全面腾飞的引擎。远期可以将鄂尔多斯风景道延伸穿越整个鄂尔多斯高原至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实现银川与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客源的双向对流,将成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地区品牌旅游线路和产品,成为中国第一条穿越干旱半干旱沙漠草原景观的风景道。

2.目标定位与形象定位

鄂尔多斯风景道目标定位为“以突出原生态的自然景观风貌,保护本色鄂尔多斯风情为前提,实现道路的交通、景观、游憩和保护功能的有机结合,通过沿风景道构建以自然观光、民俗风情体验、自驾车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特种旅游和休闲度假等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中国第一条风景道’并成为中国风景道开发建设的典范”。

根据资源条件、文化底蕴和社会经济状况,鄂尔多斯风景道旅游口号为“穿越·本色鄂尔多斯”,形象定位为“旗帜之路”。“旗帜之路”含义有四层:(1)蒙古人的旗帜。鄂托克前旗是蒙古族三大旗帜之一“阿拉格苏勒德”的守护地,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一块圣地,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的旗帜。(2)文化的旗帜。鄂托克前旗是“歌海舞乡”,是鄂尔多斯文化的多元特质和本色鄂尔多斯风情共同交织的一面灿烂的文化旗帜。(3)民族融合的旗帜。鄂托克前旗曾经是中原、西北和北方多民族交往融合的枢纽,游牧文化、边戍文化、西夏文化以及黄土文化等交互作用、融汇贯通、共同繁荣,是民族融合的旗帜。(4)自然生态保护的旗帜。这条穿越毛乌素沙地的风景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旗帜。

3.风景道的规划设计

3.1总体理念与原则

在遵循风景道规划设计一般理念与原则的前提下,结合鄂尔多斯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特征,鄂尔多斯风景道规划设计总体理念与原则如下:

3.1.1生态设计原则

生态设计是指采用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鄂尔多斯风景道穿越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脆弱,同时原真性突出的本色鄂尔多斯风情文化,很容易受到侵蚀,且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规划设计和发展中,强调遵循生态

设计的原则。

3.1.2最少的规划就是最好的规划原则

最少的规划并不是指规划中的设计和设施建设越少越好,而是在开发建设中应采用进行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和旅游发展的最为节约、简洁的建设,力求使最少的投入得到满意的效果。由于鄂尔多斯风景道所处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较强的旅游季节性、欠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较薄弱的市场支撑,因此,风景道开发建设在保障游客必要游憩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尽量避免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要尽量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和设施。

3.1.3景观需要设计及管理原则

鄂尔多斯风景道是一条景观美丽的道路,景观质量在风景道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遵循保护自然和历史,将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下,要充分利用、修饰和保留现有景观资源,不能切割和毁坏景观资源。

3.1.4人性化、简约化的游憩服务设施设计原则

为了强化风景道游憩旅游功能,需要沿道路两侧进行游憩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针对鄂尔多斯风景道穿越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沙漠区,经济相对落后,市场尚未发育的现状,规划设计更多地强调对沿途土地利用、游憩服务设施、救援安全、交通及信息标示系统等进行人性化、简约化的设计与安排。

3.1.5公众参与,多利益主体平衡原则

由于鄂尔多斯风景道是全长210公里的线性开放空间,跨越众多行政区域,牵涉到多种利益主体和多个管理部门,土地利用以及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矛盾,因此,制定合理融资及利益分配机制是规划设计的另一个关键。

3.2规划设计内容

风景道这种线性空间规划相对于点状和面状景点景区规划,最大的差别在于人们将公路廊道作为一个更广阔的人的价值的混合体,为此,需要强化旅游者旅行途中的景观观赏功能、休闲游憩功能、体验教育功能和信息引导功能。因此,相对于点状和面状景点景区规划,风景道规划设计中需要更多地强调沿途道路两侧视域范围内的景观与植物配置规划设计,沿途游憩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交通、信息标示系统与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声音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3.2.1景观与植物配置设计

风景道是一条景观美丽的道路,道路两侧视域范围的景观质量至关重要。兼顾通畅交通、维护和管理好景观质量,体现自然与文化景观特色和有序时空变化,是风景道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

在自然景观上,鄂尔多斯风景道穿越了干旱半干旱荒漠沙丘与草原,固定、半固定沙地,硬梁地草原和沙漠盐碱滩地等不同类型的自然景观,自西向东呈现出由毛乌素沙地景观向鄂尔多斯梁地草原景观变化的特点。在人文景观上,鄂尔多斯风景道也是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繁荣同生的文化廊道,河套文化、匈奴文化、西夏文化、蒙古族文化、黄土文化、边戍文化都留下了它们的历史印迹,形成了亮丽独特的文化景色。

为了凸现鄂尔多斯风景道自然和文化景观的渐变性和多样性的特色,规划按照“尊重地域文化,展现场地肌里;显露自然、强化自然人文景观特征”的理念,将风景道景观空间划分为5大景观带:毛乌素沙漠景观带、沙地灌木群落景观带、牧民生产生活景观带、梁地草原群落景观带、多元文化融合景观带。强调通过对风景道沿途景观和生态植被的改进与修补、培植与更替,强化和凸显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鄂尔多斯风景道规划设计中,植被结构设计非常重要,它是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以及营造自然与人文景观氛围的基础。植物种类应首先选择本地物种,具体地段植被的处理手法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分别采取“保育”、“放任”或“更替”的方式。“保育”主要适用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植被,例如原有的名树古木、特色植物等。“放任”就是保证当地景观群落的自然演替不受干扰,任其自然生长,主要适用于对整体环境氛围和人文景观能起到烘托作用的群落。“更替”指的是用一生物种群替换另外一种生物种群,被替代的种群应是那些破坏整体环境氛围或其生长对其他人文景观的结构或外形造成损害的种群。例如,在牧民生产生活区景观带种植农牧业作物,替代原来沙地和杂草混生的形式,更能充分展示景观特征。

3.2.2游憩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为满足旅游者尤其是自驾车游客在风景道上的游憩需求,沿途需要规划设计系列化、人性化和简约化的游憩服务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这也是风景道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和突出方面。

鄂尔多斯风景道游憩服务设施包括3大类:一是住宿和餐饮接待设施,如结构合理、特色化、多元化的住宿接待设施,包括宾馆、蒙古包式帐篷营地、汽车营地、青年旅馆、牧农接待户和滨水休闲度假别墅等6种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档次的餐饮设施,包括酒店餐饮、野餐野营地、休闲吧、自助烧烤点、牧农接待的蒙餐等。二是公共服务设施,如游客中心、路旁博物馆、方便的收费系统、救援和安全系统等。三是为满足旅行者与自驾车游客观景、停留和车辆修理租赁等需求,而设计的系列化观景平台、观景点及休息点、停车场、汽车维修及租赁站、汽车加油站、物资提供点及自然游径系统等。

3.2.3风景道标示系统规划设计

建立完善、多样、特色化的标示系统是风景道区别于其他道路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道路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风景道上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道标示系统的作用主要

是通过文字、符号、图案等元素向旅行者传递可靠、准确的信息,使游客愉快阅读和感受风景道上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及蕴含的故事,加深旅游体验;使旅行者成功、方便地寻找到旅游吸引物和设施等;塑造风景道整体形象,并进行成功的市场推介。

笔者认为鄂尔多斯风景道标示系统应该由标准化的道路交通标示与个性化的风景道特色标示两部分组成。为此,风景道标示系统的规划设计在理念与原则上突出强调4个方面:(1)标示系统标准化与个性化的融合:要与一般道路交通标示的国家标准衔接,不能与之相冲突。(2)设计的艺术性:形状、色彩、文字、图像等方面的艺术性、文化性与商业性的巧妙结合,以增强旅游体验,如对蒙古族马头琴等通过艺术抽象设计作为指示牌等。(3)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为了帮助旅游者在风景道上便利旅行同时展示风景道特色,吸引旅游者了解其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更好地体验和阅读风景道,需要运用文字、图片、色彩和形状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表达与传递。(4)干扰的最小化:为对道路两侧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影响减少到最小,要尽量避免规划设计和安置繁冗的标示牌。在设置方式上可以尽可能地将各类风景道标示集成到一个位置上。

在遵循上述理念与原则的基础上,按照使用者需求,笔者从Logo标示、指向标示、信息标示、解说标示、广告标示、约束标示和警告标示等7大类角度,对风景道标示系统进行了规划设计,使风景道标示系统在传统道路交通标示功能的基础上,拥有了自我标示、广告宣传、指引与信息、描述与解释、约束与警告等多重功能,其作用更为广泛。

3.2.4风景道声音景观设计

声音景观设计是指运用环境中或者由设计者创造的声音元素,对设计对象的空间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规划,以达到突出愉悦声音,掩盖消除噪音,加强环境和谐感的作用。

作为线性开放空间,风景道的声音景观不同于点状、面状景区中的圆周辐射而呈现出条带状辐射。同时,由于风景道作为线性开放空间范围较大,对声音景观向两侧辐射范围要求不大,反之点状、面状景区开放空间范围较之相对较小,但对声音景观能辐射和覆盖的周边范围要求较大。这使得风景道声音景观设计与一般点状、面状景区的规划设计有所不同。考虑到声音景观以点源状产生,在风景道区段上实现声景环境较为困难的,为此在鄂尔多斯风景道声景设计中使用了“以点带线”的设计手段,即通过重要节点的声音景观设计来表现区段的声音环境。

在遵循“突出原生态声音景观、声音元素多元文化融合、自驾自助设计”等设计理念与原则的指导上,笔者对鄂尔多斯风景道声景学提出如下规划设计措施:(1)尽可能地保全和培育自然声景要素。(2)把“安静空间”和“热闹空间”合理分区,并充分考虑其间的“缓冲空间”,使来访者各取所需。(3)充分考虑声音景观和其他环境要素的协调。(4)采用正(在原有的声音景观中设计添加新的声音要素)、负(对声音景观中与环境不协调的,不必要的、不被希望听到的噪声要素去除)、零(即按原状保护和保存,对该声音景观不做任何更改和变动)3种手法,来培育特色声音景观。例如大沙头景点的声境风格为苍凉的大漠,采用了“正”手法,选用声音元素为大漠风声、马头琴、苍凉风格的长调歌曲等,以突出大漠的荒凉。

4结论与讨论

鄂尔多斯风景道的规划设计是目前国内学者进行的较为系统的风景道实证研究工作。研究从修建性规划的角度,对风景道景观及植物配置设计、游憩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标示系统

设计、声音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索。但是鄂尔多斯风景道仅仅是对沙漠草原一类风景道的探讨。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类型的风景道如森林、海滨、遗产和国家公园等不同类型风景道的规划设计存在着显著不同。为此,应该逐步开展不同类型的风景道实证研究工作,进行认真的、适度超前的研究和总结。因为社会控制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预先了解社会的动向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四、旅游公路建设(资料不全)

1.我国旅游公路概述

旅游公路的定义:通往旅游区和旅游区内连接各风景点,符合使用者的审美要求并为游人提供符合生理、心理需求的服务设施、旅游交通标志等的道路;以及城市间、城市与景区间,符合人们游憩活动要求且整体美观、管理有序的公路。它们需实现与周围景观的和谐,

维护景观统一性,并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我国历史悠久,地狱广袤,拥有众多独特迷人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已经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旅游业已经成为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

2.我国旅游公路分类

近几年,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掀起了旅游公路建设的高潮,旅游公路建设已经成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最为活跃的市场,各种各样的旅游公路不断被规划、实施,归纳起来看目前国内主要旅游公路类型有以下几种:

2.1红色旅游公路

红色旅游公路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旅游公路类型,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类公路的一种,此类公路一般依托革命圣地、纪念地、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建,经国家公布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经典景区均属于上述旅游资源的范围。

2.2生态旅游公路

生态旅游公路是目前国内种类最多的一种旅游公路类型,大多依托自然旅游资源而建,这些自然旅游资源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等。如湖北省第一条生态旅游公路—神农架(木鱼坪)至兴山(昭君桥)公路、河南伏牛山生态旅游公路、新疆喀纳斯生态旅游公路等即属于此类型。

2.3专题旅游公路

该类型旅游公路多依托某一区域特有的旅游资源,利用旅游公路对其进行跨行政区的资源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专题旅游路线。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案例有以下两个:

2.3.1河北省长城旅游公路

河北省规划的全省长城旅游公路全长1754公里,纵贯老龙头-金山岭-黄崖关-慕田峪-八达岭-大镜门等多处长城景点,已于2003年建成通车。游客沿这条旅游公路不仅能欣赏已开发长城景点的风貌,而且能将沿线雄奇险峻的古老“残长城”一览无余。

2.3.2山西省沿黄扶贫旅游公路

沿黄扶贫旅游公路是山西省的一项重点工程,起点位于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终点位于运城市垣曲县王茅镇寨里村。该公路总规划里程1295公里,穿越4市19个贫困县、66个

乡镇、254个建制村及30多个旅游景点,受益人口达到515万,全线预计2009年年底竣工通车。

3.旅游公路的作用

3.1旅游公路是体现交通运输服务型行业的窗口

在2007年全国交通工作会上,李盛霖部长提出了深化对交通运输本质属性认识的命题,并经过细致分析后指出“服务”是交通运输的本质属性。旅游业作为典型的和成熟的服务产业,旅游公路正是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交集之所在,所以做好旅游公路的规划和建设不仅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体现交通运输向现代服务产业转型的窗口,具有明显的宣传和示范效应。

3.2旅游资源的开发有赖于旅游公路的完善

公路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地方自然风景虽然十分优美,但由于交通不便,偏处一隅,不为人所知,更谈不上有大批旅游者前来观光了。由于没有顺畅的道路,一些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十分丰富的地方的不到应有的发展,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潜在、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更是不胜枚举,而这些旅游资源开发的制约瓶颈往往都是公路交通不顺畅,因此发展包括旅游公路在内的各类交通运输,将有力地促进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

3.3旅游公路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内容,或成为新的旅游资源

旅游公路的审美价值其实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当人们乘车或驱车行驶在一个风景优美的的景区内时,旅游公路优美流畅的线形、自然和谐的公路构造设施、清晰独特的各种交通和旅游信息标志无不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成为游客眼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时路与景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公路的旅游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一些非景区公路由于环境优美、审美价值突出而可能成为新的旅游资源甚至重点景区。

4.旅游公路的分类

4.1.按地位分类

目前在我国,修建仅用于旅游、休闲游的专用公路是不现实的。我们要求旅游公路还必须为其它目的运输活动服务。它依然是公路路网网中的组成部分。鉴于此,旅游公路按地位可分为以下四类:

国家干线级旅游公路

指国道中的旅游公路。这类公路是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意义的主要干线公路,同时又兼有旅游公路的作用。

省干线级旅游公路

指省道中的旅游公路。它们往往既是具有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治、经济意义,联结省内中心城市和主要经济区的公路,又是旅游公路。

县级旅游公路

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地方特色浓郁的县常能见到这类旅游公路。它们既是旅游公路,同时又是具有全县政治、经济意义,联结县城和县内主要乡(镇)、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

乡、村级旅游公路

一些以休闲、游憩产业为重要收入来源,并已具规模的乡(镇)、村修建的既满足游客需要又为乡(镇)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

4.2按主要功能分类

按主要功能可将旅游公路分为指示服务型和游憩型两类:

指示服务型旅游公路

此类旅游公路往往是通往大型旅游区及旅游区内连接各景点的道路。它为游客提供的主要是沿途优美的风光及必要的旅游信息及指示。另外,还需提供加油站、停车场、超市等必备的服务性建筑。在一些风景特别优美的地方还应修建观景平台等设施,以满足游客需求。此种旅游公路应体现出动态与整体美。

游憩型旅游公路

与前者不同,游憩型旅游公路常是连接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景区间的公路。由于与城市相连又鉴于其高可及性的特点,此类公路不远处常建有可提供游憩功能的小景点。人们在此处可欣赏田园风光、呼吸新鲜空气、品农家饮食,充分享受在城市中无法找到的生活情趣。

5.旅游公路景观

5.1道路景观定义

道路景观是指用路者在道路上以一定速度运动时视野中的道路及环境四维空间。如用路者的运动速度为零,视野中看到的则是道路与环境的三维空间形象。前者是动态的,后者是静态的。道路景观也包含路外人视觉中对道路及其环境配合的宏观印象。

5.2旅游公路景观的分类

旅游公路景观的不同研究方法与不同研究角度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5.2.1按公路景观构成要素分类

自然景观(动植物,地形地貌等)

人文景观(道路沿线绿化,服务区,风土人情等)

5.2.2按公路用地范围分

内部景观(公路用地范围内)

外部景观(公路用地范围外)

5.2.3按道路使用者活动方式分类

动态景观(高速行驶)

静态景观(静止或慢行)

5.3旅游公路景观特点

5.3.1功能多样性

旅游公路景观不同于单纯的造型艺术、观赏景观,它有一般公路所必须具备的运输通行功能,有自身的体态性能,组织机构及建筑美学特征。同时,它又含纳丰富的社会、文化、地域、民俗等涵义。可以说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有功能、实用性又有很高的观赏、艺术性。

5.3.2时空多维性

从景观空间来说,旅游公路景观是上接蓝天、下连地势;连续延绵、无尽无休;走向不定、起伏转折的连续性带形空间。而从时间上来说,其既有前后相随的空间序列变化,又有季相(一年四季)、时相(一日早、中、晚)、位相(人与景观的相对位移)和人的心理时间运动所形成的时间轴。

5.3.3评价主体多样性

任何一种景观环境都无法取得异口同声的褒贬,旅游公路景观更是如此。评价的主体不同,评价主体所处的位置、活动方式不同,评价的原则和出发点必有显着的差别。如旅行、游憩者多从个人的体验和情感出发;经营、投资者多从维护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甄别;沿线居住者多从出行是否方便、生活环境是否受到影响等方面考虑;而公路设计者、建设者考虑更多的则是行驶的技术要求建设的可行性。

5.3.4生态系统脆弱性

主要表现在:①公路修建过程中由于人为活动使得原有生态系统遭受巨大干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加大,生态环境脆弱:②人类在旅途及游憩活动中产生的大量废物不断使生境恶化,导致物种多样性减少;③地质脆弱因子、地貌脆弱因子、生物群体结构、气候脆弱因子等自然因素和垦殖土地、过度放牧,工农业污染等人为因素干扰[36]使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低、自身的稳定性差。特别是多年来人们对原始森林的过度砍伐,(近40年来的木材采伐量达1.2亿m3m,约为同期森林生长量的4倍,森林资源每年以高于生长量1.7倍的速度递减。[37]极易使得脆弱的生境极再度恶化;④由于旅游及休闲产业的发展使得当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有景观的空间结构及景观组成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协调性。

5.3.5变化过程不可逆性

由于过去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淡薄,许多公路的建设往往只注重经济合理性。工程建设遇山毁山、逢水填水、见树伐树,许多有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然而同其它自然系统一样,景观系统的宏观运动过程也是不可逆的。已经受损的景观系统是无法再恢复到受损前状态的。

5.3.6环境影响敏感性

旅游公路不可避免地要经过城乡居民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遗址保护区等声音、空气、视觉、生态等环境敏感区内。如何能将保证旅游公路“快捷、实用、经济、安全、畅通、舒适、美观”[38]和保护环境不受损害的关系处理好是至关重要的。

5.3.7价值巨大性

旅游公路的修建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子旅游公路的线性、边缘性、高可及性,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度假、观光的良好场所。

5.3.8管理复杂性

由于这一线性空间跨度大,沿线土地由不同部门占用,很难得到统一的规划、建设及管理。因而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组织,协调各部门加强其建设。

6.旅游公路的特点

6.1安全性

尽管安全始终是使用者对公路的最基本要求,但相较于普通公路,旅游公路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更突出。尤其是在目前国内以旅游团为主要出行条件下,旅游团队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旅游大客车或中巴车,加之多数景区处于山区等地貌复杂地区,公路技术等级较低,稍不注意就会酿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如果涉及到境外旅游团还会带来较恶劣的国际影响,所以旅游公路的安全性要求更加突出。

6.2游览性

旅游公路区别于普通公路的根本在于其“审美”要求,即在满足交通廊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满足旅游者沿途的审美要求,所以旅游公路应具有明显的游览性,无论是景区内连接各景点的公路还是通往旅游景区的公路往往都是处于风景、风情特色浓郁的地区,旅游者在豪华的旅游客车或私人汽车中就可以欣赏公路沿途的美景,使旅游的愉悦性从景点(区)内延伸到旅途中。

6.3舒适性

与普通公路相比,旅游公路更注重舒适性,旅游者的出行目的不仅仅满足于景区。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是一种文化需要,使超越了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需求之后的一种享受需求,主观上讲,没有任何一个旅游者希望在颠簸、泥泞的道路上出行(出于探险目的的旅游除外),都希望所途径的道路是舒适的,能把旅途也当成一种享受的过程,由此可见,基于游客享受需求的旅游公路应该满足舒适性的要求。

6.4季节性

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性旅游资源受季节影响比较明显,形成了旅游的淡、旺季交替的规律,一年之中乃至一天之内,公路旅游客运随着季节和时节的推移而发生明显地、有规律地变化,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如北方地区夏季游客多于冬季游客,南方地区冬季游客多于夏季游客;节假日游客多于平时游客,这种游客的季节性变化直接决定了旅游公路的季节性特点。

6.5区域性

不同区域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影响的不同,带来了旅游公路的不同特点(个性),掌握好这种宏观区域性对于塑造个性化旅游公路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大部分旅游公路所构成的旅游线路是根据旅游者的流向、流量、流时和流程等因素,集中分布于旅游客源地和目的(景区)地之间,以及旅游目的地内各旅游集散、居留、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场所之间,也具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试题版)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 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的 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3. 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 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享受。 ﹡4. 国家公园:是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国家或国际生物地理或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使其自然进化并最小地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 5.游人容量:是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 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多方面 的风景区管理手段。 6.旅游路线:也称游线、游路,是为游客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路线。其设计应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为游客需求的 多样性、时尚变化、散客旅游的发展、容量调节创造条件。 7.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采用的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 交通。 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既是规划的基本方法,也是规划的主要成果。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资源保护优先为原则,充分发挥 景源的综合潜力将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 草地、水域、等各种用地进行统筹合理安排,控制和调整各类用地,协调各种用地矛盾,限制不适当开 发利用行为,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9.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并经县级以上人们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 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作为景观资源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想象与历史成就,是以人为实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 11.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 的场所。 ﹡12.游赏解说系统: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通过解说的独特功能,可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 相互交流。 ﹡13.时态:树木晨昏的面貌不同,表述出森林的时态。 ﹡14.林相:林相是森林群体的基本面貌。由构成森林树木的树种,组合状况与生长状况所决定。不同风景林有不同的林相。 ﹡15.引致: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伴随存在的事物中,有含烟带雨,荫重凉生,雪枝露花等,都能增添景观的妍丽和游憩的舒适。二、填空 3.我国在 1985 年正式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 4.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7.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基本分为准备、资料和数据采集及成果编辑3个阶段。 8.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美学的特点是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9.自然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天景、地景、风物、生景 4个类别。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园景、建筑、史迹、水景 4个类别。 11.风景区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 12.风景名胜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 13.景区一般由景群、景点、景物等不同类型的单元结构。 14.游览设施项目可分为旅行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和保健设施4个类型。 15.一般风景区的交通设施主要由交通车站(码头)、停车场、交通标志3部分所组成。 16.根据土地资源评估办法,可以将土地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17.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18.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1 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 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 规划范围与面积 2.1 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 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 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 (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 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 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 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 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 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南以鸡鸣山至明 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 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 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 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 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 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 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风景名胜区规划守则优选稿

风景名胜区规划守则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 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4.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第1.0.6条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第1.0.7条风景区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第2章术语 第2.0.1条风景名胜区 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 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第2.0.2条风景名胜区规划 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第2.0.3条风景资源 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第2.0.4条景物

设计说明-- 枫桥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目录 中文摘要 (1) 关键词 (1) 外文摘要 (1) 外文关键词 (1) 地理位置 (1) 景区评价 (1) 存在问题及对策 (2) 规划立意 (2) 景区布局与结构 (3) 竖向设计 (4) 绿化规划 (5) 交通与游览路线规划设计 (5) 景观分析 (6) 视线分析 (6) 景区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

枫桥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摘要]“苏州城外寒山寺”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名胜区。本设计主要是依托寒山寺及其周边的古寺、古关、古桥、古镇、古民居,用风景园林的规划予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本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将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在满足游客领略历史文化的同时,将当代人的科研、教育、游览、启智与山水体验活动等需求结合起来,得以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美学情趣的游憩综合空间。 [关键词]小桥-流水-人家 Design Of Fengqiao Scenic Area [Abstract]Han Shan Temple in Suzhou is a most famous. Through the “ancient temple”, ”ancient gate”,” ancient bridge”, ”ancient town”, ”ancient village”, the design are there things to make a unique planning. The theory of the planning to intends to melt together the nature and the culture. In the meanwhile,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district is education tour and sightseeing. [Key Words] Xiaoqiao- Liushui- Rengjia 1.地理位置 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市西部,距市中心约3.5公里的古运河畔,东临寒舍别墅区、南至金门路、西至大运河、北至上塘河,自苏州设新区和吴县市撤市建区后,景区已在城区范围之内,地理位置适中,水陆交通方便。千百年来,枫桥古镇、寒山寺一直是极具特点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在世界上也有广泛影响。 2.景区评价 枫桥风景名胜区是以枫桥古镇、古刹寒山寺为主体,枫桥、江村桥铁铃关、古运河等历史文化古迹为其特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 寒山寺自古以来为吴中名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张继“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以其钟声诗韵闻名中外,知名度极高,每年除夕,中外游人云集寺内外,聆听钟声,形成特有旅游活动。 两桥景点,横跨枫江两岸枫桥、江村桥,都是历史悠久,造型古朴雅典的名桥。游人可乘坐画舫穿行桥洞,在河上饱览古桥、古关、古镇、古刹的清幽景色。

城市规划的个人心得体会

城市规划的个人心得体会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世界各个国家对其定义各不相同。作者认为国内的城市规划是综合运用各学科,以促进城市发展为中心,通过区域化的合理建设和合理配置方式,打造适合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场所的手段。综合来说,城市规划最终是服务于使用者,为使用者带来便利的同时间接刺激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物质文明水平,从而推动城市快速发展。 城市规划需要遵循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来自多种形态赋予,有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必须要做到规范设计,规范规划。从一个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城市规划在本质上就是对城市功能区域进行规范划分,根据城市发展的空间定位、城市发展的需要、人口居住的密集度,规范的划分出对应的功能区间,譬如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发展区等等,进一步推动城市规模扩大与城市发展。 如上述,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规范的划分城市功能区域,所划分出来的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发展区等功能区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合理的布局是方便人们生产、生活、娱乐等各项活动的基础手段之一,譬如休闲广场、购物商场、饮食饭店作为生活、娱乐活动场所,三者必须考虑合理的布局构成商业休闲中心区域,从而产生区域经济效益,扩大区域经济辐射,且对

城市规划反作用,使得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更加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更加符合自然生活规律的进化。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来自统一筹划,既要为满足当前城市发展需要留足空间,又要为今后城市发展谋划预留空间。作者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统筹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天时”代表城市规划的大环境,这种大环境要考虑城市与乡镇,乡镇与社区,社区与村组之间的联系,以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谋求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乡镇、社区走特色创新之路,创造改革试点机遇,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地利”代表城市规划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要考虑“因地制宜”,在规划时充分考虑区域发展,村镇发展,通过上述的规范模式、合理布局,围绕先天的地理位置、地域条件,坚持向城市中心外环发展,坚持向城郊结合部发展,减少城区与郊区建设差距,改变城市仅一个中心圈的格局;“人和”代表城市规划的“添加剂”,要充分考虑人口聚集区所处的位置,聚集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围绕“人”这一主观要素,有针对性的统一建设,统一筹划,统一调配,促进城市规划的成果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人居”。因此,“天时、地利、人和”营造了城市规划上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城市、乡镇发展中的差距进一步缩短。 城市道路建设包含城区道路建设、城郊道路建设及农村道路建设。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发展,加大城市道路建设投入力度,能有效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

第一章绪论:认识风景名胜区 一、风景名胜区概述 (一)一般意义 1、风景名胜区感知 2、定义,是一个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肯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径县能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围,可供人们浏览、休憩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是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地域单元,是有别于城市和乡村的人类第三生活游憩空间。 (二)主要涵 1、是以富有美感的自然风景作基础的地域 2、是自然景观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域 3、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地域 4、是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域 5、是一种特殊用地 6、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地域 二、风景名胜区与其他相关概念 (一)风景名胜区与风景区 资源:风景名胜区包含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古迹;风景区可指纯自然风光功能。 围界限:风景名胜区有规模要求,风景区无明显围界定 功能:风景名胜区,审美,科考,游憩,风景,不一定能游憩。

(二)相关术语 1、国家公园 2、自然公园 3、自然保护区(①核心区②缓冲区③保护性经营区) 4、森林公园 5、游览区(点) 6、园林 三、风景名胜区功能 自然因素决定着它的基本地域特征,社会因素决定着它的发展趋势和人文精神特征,经济因素影响着它的物质和空间形态特征,并可以转化成构景要素。 (一)生态功能 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显示其保育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 (二)游憩功能 发展旅游业,丰富文化生活,显示其游憩与启智功能。 (三)景观功能 风景名胜区有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美化景观,创建健康优美的生存空间的景观形象功能。 (四)科教功能 开发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显示其教育与科研功能。(五)经济功能 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示其生产与民政功能。四、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特点 突出地区特征,调控动态发展,重在综合协调,贵在整体优化。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2年 目录 前言 (1) 一、体系建设 (1) 二、法规和体制 (3) 三、资源保护 (4) 四、规划管理 (6)

五、能力建设 (7) 六、经济和社会贡献 (8) 七、国际交往 (9) 八、展望 (11) 结束语 (14) 前言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依法设立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域,以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审美启智、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区域促进等综合功能及生态、科学、文化、美学等综合价值。风景名胜区与

国际上的国家公园相对应,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 风景名胜资源属国家公共资源,风景名胜区事业是国家公益事业。1982年,国家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的辛勤工作以及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激发大众爱国热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值此事业而立之年,为使公众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风景名胜区发展情况,特进行全面介绍。 一、体系建设 体系建设是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基础。1982年国务院审定公布第一批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12月1日《风景名胜区条例》实施后,统一改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形成覆盖全国的风景名胜区体系。 等级。我国风景名胜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级。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批共225处,面积约10.36

复习题(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1、风景资源评价应包括:景源调查;景源筛选与分类;景源评分与分级;评价结论四部分。 园林设计的依据主要为。 2、景源评价应根据景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 风景资源等级。 4、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组成。 5、风景区的性质,必须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 6、游人容量应由一次性游人容量、日游人容量、年游人容量三个层次表示。 7、风景区总人口容量测算应包括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当地居民三类人口容量。 8、风景区生态分区应对土地使用方式、功能分区、保护分区和各项规划设计措施的配套起重要作用。 9、风景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 10、游人现状分析,应包括游人的规模、结构、递增率、时间和空间分布及其消费状况。 11、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应包括土地资源分析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其平衡表;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平衡表等内容。 12、风景区远期规划的投资框算应包括风景游赏、游览设施两个系统的内容。 13、风景区规划的成果应包括风景区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四个部分。 14、风景区规划图纸应在图纸的明显处标明图名、图例、风玫瑰、规划期限、规划日期、规划单位及其资质图签编号等内容。 15、风景区近期发展规划应提出发展目标、重点、主要内容,并应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布局、投资估算和实施措施等。 16、风景区远期发展规划应提出发展期内的发展重点、主要内容、发展水平、投资框算、健全发展的步骤与措施。 17、水利风景资源是指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第1章总则 第2章术语 第3章一般规定 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3.2 风景资源评价 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3.4 分区、结构与布局 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第4章专项规划 4.1 保护培育规划 4.2 风景游赏规划 4.3 典型景观规划 4.4 游览设施规划 4.5 基础工程规划 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9 分期发展规划 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

1交通工程的设计说明书(施工图的设计)

交通工程设计说明书 1 工程概述 空港大道南起黄石东路,连接现状云城西路,北至106国道,全长约6公里。 本项目为空港大道(黄石东路-109国道)工程北段,工程南起于规划七路地铁检修段下沉道路,北止于106国道。主线长337.074m,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6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3.5m,双向8车道;左辅道长384.171m,右辅道长397.542m,城市次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4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5.6m,双向4车道。 项目地理位置图 2 本次设计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 5768.1-2009。 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2-2009。 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 5768.3-2009。 5、《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 24722-2009。 6、《道路预成形标线带》GB/T 24717-2009。 7、《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GB/T3190-2008。 8、《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 3880.1-2006。 9、《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2部分:力学性能》GB/T 3880.2-2006。 10、《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3部分:尺寸偏差》GB/T 3880.3-2006。 11、《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12、《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12。 13、《道路交通信号灯》GB 14887-2003。 14、《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2006。 15、《人行横道信号灯设置规范》GA/T851-2009。 16、《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技术指引》 17、《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1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19、《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2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21、《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 50647-2011。 2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2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24、《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15。 3 交通标线 3.1 设计原则 1、各标线的设置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5768.3-2009)的要求。 2、标线用于管制和引导交通,应具有鲜明的确认效果。标线设置在路面上,应具有附着力强、经久耐磨、使用寿命长、耐候牲好、抗污染、抗变色等性能。同时,标线还应具有施工时干燥迅速、施工方便、安全性能好等性能。在夜间,标线应具有良好反光效果,对行驶车辆的诱导有重要作用。 3、除减速标线外,一般热熔型涂料的冷膜厚度为1.8±0.2mm。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模板】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11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形势 (2)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2) 二、机遇与挑战 (6)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主要任务 (11) 一、完善制度机制 (11) 二、优化体系布局 (13) 三、强化规划建设管控 (14) 四、加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 (16) 五、推动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和社会经济发展 (17) 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18) 七、加大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18)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 (19) 第四章保障措施 (20) 一、加强部门协作 (20) 二、强化技术支撑 (20) 三、加大保护投入 (21) 四、有序组织实施 (21)

1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补齐的短板。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风景名胜区事业是一项为全民服务的公益事业,因此,风景名胜区事业“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大局、补齐短板的定位和《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科学制定,统筹部署。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相对应,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1982年,我国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962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37处,风景名胜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2%,包含了30处世界遗产地,为国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实施,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推进风景名胜区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说明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测量提供的地形图 2、沿线规划路网 3、现场踏勘资料 4、主体工程施工图设计图纸 二、设计采用规范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4)《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 (5)《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7)《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 (8)《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9)《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 (10)《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 (11)《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 24722-2009); (12)《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GB/T2518-2008); (13)《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热挤压型材》(GB/T6892—2006); (14)《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GB/T16311—2009); (15)《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2006); (16)《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B25280-2010); (17)《道路交通信号灯》(GB 14887-2011); (18)《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术语》(GA/T 509- 2004); (19)《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方式适用规范》(GA/T 527-2005); (2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21)《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2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三、工程简况 工程全长564.62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为30km/h,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横断面形式为:25m=5m人行道+0.25m路缘带+2×3.5m车行道+0.5m中间双黄线+2×3.5m车行道+0.25m路缘带+5m人行道。 本工程交通安全和经管设施等级为C级。 四、设计原则 1. 根据行车速度、道路线形、交通流量、流向和交通组成、道路沿线的状况等,适当确定交通标志和标线等交通设施的设置位置;以道路工程设计为依据,统盘考虑,整体布局,做到连贯性、一致性,满足近期道路交通经管的需求,确保行驶的安全、快捷、畅通。标志的布设应以不熟悉周围路网体系的司机为对象,通过标志的引导,能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不允许发生错向行驶。 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是交通经管设施,路上的标志具有法律效力,应按交通经管法规及有关规范,正确、合理地设置。道路交通设施设置不得侵占建筑限界,保证侧向余宽;不应侵占人行道有效宽度和净空高度。 3.当需要在同一地方设置两种以上标志时,可以安装在一根标志立柱上,但同一方向的标志最多不应超过四种。标志牌在一根立柱上并设时,应按禁令、指示、警告的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地排列。交通标志设置的净空高度:单柱式一般宜为1.5~2.5m,悬臂式一般应大于该道路规定的净空高度。 4.道路标线中车行道分界线的尺寸、导向箭头的尺寸和路面文字标记的高度应根据路段的设计速度确定。 五、交通标志设计 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用于经管交通的设施。道路交通标志的形状、图案、尺寸、设置、构造、反光和照明以及制作,必须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规定执行。以不熟悉本工程路网体系的司机为使用对象,使其通过交通标志的引导,顺利、快捷、安全地抵达目的地,避免发生错误行驶。 1. 警告标志 警告标志颜色为黄底、黑边、黑图案;形状为等边三角形,顶角朝上;黄底反光,黑图案和边框不反光。 2. 禁令标志

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其中充满了机遇的同时还充满了更多的挑战。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建设网络部署对居民生活工作及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从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到施工均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手段,坚持战略性发展原则,实施综合规划,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以促进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健康稳定发展。 关健词:城市;道路建设;管理;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道路发展水平也随之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道路设计理念在不断更新。城市道路设施对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城市的命脉,同时也是城市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往往一个城市的道路建设水平与其经济及文化生活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城市道路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运输,还具有美化和绿化城市环境、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等多重作用,同时也最能体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建设水平。城市道路建设工程从设计到实施涉及到多个学科和社会的多个方面。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现场考察及道路设计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而使设计更加合理、科学。 一、城市道路建设的主要特点 在城市道路路面及桥梁同时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其工程量大,内容复杂,各项工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还会涉及居民拆迁及安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之前布置于地下的各种介质管道、线路,若对其造成破坏,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从而对工程施工及社会生活带来较大影响。此外,在进行城市道路施工时,由于城市的过往车辆及活动人口较为密集,因此在施工前的安全防护工作、交通疏导工作、周边基础设施的保护工作及与其它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等均会给施工带来一定影响。所以,在施工前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以确保交通通畅、行人及车辆安全、尽量降低污染及噪音、保护周边基础设施等,从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城市道路的设计及施工 城市道路建设是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协同有关部门以城市规划为依据,进而对城市道路的改造计划、年度建设及改造规划、设计建设进行制定,通过市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在规划城市道路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的供水、供电、热力、燃气、排水、消防、通信、道路绿化、交通信号、交通标志等系统,避免破坏各种线杆、管线,尽可能减少对周边设施的破坏,施工时应做到先地下、后地上,各种辅助设施及管线要道路同步施工。新建设施及改造设施应严格按照国家城市道路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一:名词解释 1.景源:能够作为观赏性的景物的资源。 2.景物:具有观赏,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础要素,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大体可分为: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其他等8类。 3.景点由若干个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4.景观: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点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整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感受。 5.景区: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划定的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景物,景观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6.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7.游人容量:指是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单位时间,一定规矩单位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定某时,某地游人数量的警戒值。 8.设施容量:指一个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在可接受的条件下能够满足的游客最大量。 9.社会容量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最大的容忍上限。由于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常在种族、文化、经济、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故旅游者的出现必然对居民造成一种心理影响。如果游客数量过多,对当地居民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还会造成物价上涨,使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抵触和不满。 10.生态容量: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或者短时自行恢复的前提下,可以安全承载游人活动量,既能接受的游客数量 二:问答题: 1.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其特性是什么? 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1.自然属性,在被规划为风景名胜资源之前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资源。自然属性是风景名胜资源的最根本属性。2.社会属性,在被人们欣赏的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上了人类的劳动和思想,也就变成了风景名胜资源,3.政治属性,风景名胜资源是属于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大部分国家都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国家的风景名胜资源。4.经济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赋予了经济属性,但是还不能完全用经济量来衡量。 特征:1整体有用性,各种要素相互影响,且都有作用。2. 空间的固定性,在某个地方形成,具有区域性,无法移动。3.时间的无限性,其中数量,质量和周围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风景名胜资源要得到延续,是建立在人文和自然资源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4.景观的不可复制性,一旦被复制,就失去了其自然和文化背景,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5.景观的共享性,不仅表现在一定的区域类,在区域外也具有共享性。6景观的开放性,通过对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吸收和渗透,具有开放性和运动性。 2.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现状如何? 发展阶段:1.风景名胜区的无序阶段(1949—1977),除了重点地区外,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都没有进入保护范围。2.风景名胜区的起步阶段(1978—1994)从1982年国务院审定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至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1: 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东部, 其范围主要包括中山陵园、中山植物园、紫金山天文台、玄武湖公园、九华山公园、情侣园、鸡鸣寺、明城墙城段( 以下简称台城) 和北极阁公园等, 总面积54平方公里,占南京市区22. 5%。如此大面积的森林位于主城区,这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少见,作为规划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钟山风景名胜区是指以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历史文化为精华, 并以山、水、城、林交融一体, 雄秀兼具, 融生态、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再从交通条件看,景区内外交通十分便利。宁杭公路、宁镇公路环绕南北,使景区与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紧密相连;绕城公路沿钟山山麓而过,便捷了景区与附近郊县的交通;景区直通南京机场的公路建成在即,届时从机场到景区只需10分钟左右;沪宁高速公路南京连接线快速道路已于95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 日与沪宁高速公路同步建成通车。这条连接线,与宁杭公路平行,穿钟山风景区南缘而过,进入市区与中山东路相连,为全封闭双向4车道,建成后,景区与中山门城门内外的汽车通行时间将缩短1/5至1/6,而且景区与长江沿江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景区与南京市中心之间的道路平坦通畅,通行能力强。据实地测算,正常状态下每小时可通过机动车辆2000辆左右。从新街口经中山门至中山陵或从鼓楼经太平门至中山陵,机动车的行驶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景区内部的交通条件良好,八大景点间均可通行汽车。盘山公路的修建,满足了不同需求的游客需要,根本改观了景区内部的交通面貌。不仅如此,景区内现已开放的数十个景点之间,均有道路相连,可步行,可通车。 景区镶嵌分割严重, 影响景观视觉(景观生态学) 由于南京城市发展和市政建设等原因, 钟山风景名胜区有些景点被道路、市政工程、部门单位及其它建筑等人为地镶嵌、分割。中山陵园有很多驻景区单位, 既占用旅游用地, 也影响环境保护, 而且与景观不协调; 白马公园与玄武湖公园被龙蟠路分割; 太阳宫、太平花园等建筑与周围玄武湖、情侣园景观极不协调等。 景区交通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美学理论) 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长期由南京一日游和景区外公交线路组织所代替, 而且单位和私人车辆也随便出入景区, 不仅容易造成风景区内部交通拥挤, 而且污染生态环境。各景

道路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一、概述 1.1 项目概况 该公路路路线平、纵标准按农村公路,路基宽度4.5米(路基横断面布置为:左侧0.5米土路肩+3.5米(路面铺筑宽度)+右侧0.5米土路肩)。本次测量主线起点里程K0+000,位于昌都市丁青县色扎乡贡桑村境内,终点里程为K11+163.166,支线终点里程K1+005.268,共计12.168公里。 1.2 设计依据 1.我公司与丁青县交通运输局签订的设计合同; 2.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行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的意见及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交公路发【2015】73号; 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部分);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以及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等; 5. 有关规划、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和意见。 6. 交通部《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 1.3 设计采用的技术规范 1)道路部分 (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 17 D13-02-2013);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6)《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86-2009); (7)《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2)桥梁工程 (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D62-200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5)《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 B02-01-2008)。 1.4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1)《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 (2)《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6年第3号); 1.5测设经过 西安中交公路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接勘察设计任务之后,立即成立了项目处,制定了施工图测设《勘察设计作业指导书》,同时按规范、合同要求进行各项测设工作。本项目为昌都市丁青县色扎乡贡桑村公路改建工程,全长12.168Km。于2016年4月下旬完成外业测量工作,同时对施工图设计外业勘察成果进行了现场外业验收,对路线走向无异议,基本同意路线布设方案。根据外业资料、外业验收意见,我公司对路线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现场核对,并进行了局部修改、调整优化,确定了最终的施工图设计路线方案。至2016年月五上旬完成施工图设计全部工作。 1.6本项目主要工程规模 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 1 公路等级级农村公路 2 设计速度公里/小时15 3 路线总长公里12.168 4 拆迁建筑物平方米 5 占用土地亩82.13 6 预算总额万元 7 平均每公里造价万元 8 路线增长系数% 9 平曲线最小半径米/个15/3 10 最大纵坡%/处10.489/1 11 路基宽度米 4.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