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质谱分析》教学设计--质谱法简介

《质谱分析》教学设计--质谱法简介

《质谱分析》教学设计--质谱法简介
《质谱分析》教学设计--质谱法简介

《质谱分析》教学设计

第次课授课时间年月日

授课对象:专业班级

一、教学目的

学习质谱法建立的历程,明确核磁共振法的重要性及应用,理解质谱的特点、质谱图及质谱表。培养学生从质谱法发展历史入手,理解相关知识的发源及产生。

二、教学思想

本节内容是质谱分析的开篇,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概括,引导学生的理解本章内容,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并通过课堂教学的环节以及和学生的探讨,培养学生学习质谱分析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质谱法的特点及质谱图。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第5章质谱分析

5.1 质谱法简介

◆课程引入

直接以质谱法的定义及过程引入。

教师开始本节课内容讲解

1.质谱法的发展概况

1886年,E. Goldstein在低压放电实验中观察到正电荷粒子.

1898年,W. Wen发现正电荷粒子束在磁场中发生偏转.

1912年Thmson J J研制了第一台质谱装置现代质谱学之父: J. J. Thomson(获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

1919年, F.W.Aston[英]因发明了第一台质谱仪。研究了53个非放射性元素,发现了天然存在的287种核素中的212种。(获得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

50年代起,有机质谱研究(有机物离子裂解机理, 运用质谱推断有机分子结构)。

沃尔夫冈?鲍尔(Wolfgang Paul,1989年诺贝尔物理奖,发明离子阱技术)汉斯?乔治?德默尔特(Hans Georg Dehmelt,1989年诺贝尔物理奖,发明离子阱技术)。

约翰?本内特?费恩(John Bennet Fenn,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发明电喷雾离子化)。

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发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

各种离子源质谱, 联机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应用(CI, FD, FAB, ESI-MS等) 2.常见的质谱图(棒图)和质谱表

简要介绍横纵坐标及基峰,展示质谱图及质谱表

3.质谱分析法的特点

4.质谱应用

◎总结本节课内容

思考:

◆如何获得质谱图以及与UV,IR及NMR相比,原理有什么不同?

引出下一节质谱仪及其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

讲解、讨论、总结、思考等直观教学法相结合

五、教学安排:

围绕上述的教学任务和内容,进行如下教学安排:

(1)能力目标:通过掌握质谱法建立的历程及质谱的概念、特点及应用,理解质谱法的应用及重要性。

(2)教学载体: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完成本单元的知识讲授。

(3)工作过程:围绕所设置的任务,确定完成任务的基本流程为

学生讨论→知识讲解与学生讨论同步进行→思考

质谱分析法简介及其在检测认证领域中的应用

质谱分析法简介及其在检测认证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从1910年第一台质谱仪的研制成功,到今天100年的时间里,质谱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而质谱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对有机质谱的基本知识进行简单阐述,重点介绍了离子源和质量分析器部分。此外,本文还介绍了质谱分析法在食品安全、环境检测及一些环保法令要求等检测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质谱检测认证应用 一、前言 质谱分析是先将物质离子化,按离子的质荷比分离,然后测量各种离子谱峰的强度而实现分析目的的一种分析方法[1]。 随着质谱分析法的发展,此方法已经在很多科学研究以及生产领域得到广发应用,并促进了科学研究及生活生产力的发展。按研究对象划分,质谱分析法大致可分为同位素质谱分析、无机质谱分析以及有机质谱分析。本文将重点介绍有机质谱的基本知识及其在化学检测认证领域的应用。 二、有机质谱的基本介绍 对于一台质谱仪,主要由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计算机-数据系统、真空系统组成。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质谱仪的核心部分。 2.1 离子源[2] 离子源是质谱仪最主要的组成部件之一,其作用是使被分析的物质电离成离子,并将离子会聚成一定能量和一定几何形状的离子束。由于被分析物质的多样性和分析要求的差异,物质电离的方法和原理也各不相同。常见的电离方法有电子轰击电离(EI)、化学电离(CI)、场电离(FI)和场解析(FD)、快原子轰击(FAB)、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MALDI)、电喷雾电离(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上述电离方式中,电子轰击电离在化学检测认证领域应用最为广泛。为了克服电子轰击电离中碎片离子峰太多而分子离子峰强度太低甚至没有的缺点,有时需要软电离(Soft Ionization)的数据相配合,其中化学电离、场电离和场解析、快原子轰击以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都为软电离。电喷雾电离和大气压化学电离主要应用于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 2.2 质量分析器[2] 质量分析器是质谱仪的主体部分。质量分析仪包括:单聚焦(Single-Focusing)和双聚焦(Duoble-Focusing)质量分析器、四级杆质量分析器(Quadrupole Mass Analyzer)、离子阱(Ion Trap)、飞行时间质谱计(Time of Flight)、傅立叶变换质谱计(Fourier Transform Mass Spectrometer)。单聚焦质量分析器使用扇形磁场,双聚焦质量分析器使用扇形电场和扇形磁场。这样的质量分析器曾经是有机质谱的主体,现在也仍然发挥作用。四极杆质量分析器的优点比较突出,现处于大力应用阶段。离子阱可实现“时间上”的多级串联质谱。飞行时间质谱计特别适合生物大分子的测定,以及做串联质谱的第二级。傅立叶变换质谱计的分辨率极高,远远超过其它质谱计。 三、在化学检测认证领域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越受关注。本文着重从食品安全、环境检测以及环保指令等三方面介绍质谱技术的应用。 3.1 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应用 民与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浅谈质谱技术及其应用word精品

浅谈质谱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质谱分析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环境,能源,医药,运动医学,刑事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各个领域。本文对质谱仪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叙述了质谱仪的发展过程,对质谱仪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质谱仪应用发展 1质谱技术 质谱(又叫质谱法)是一种与光谱并列的谱学方法,通常意义上是指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中通过制备、分离、检测气相离子来鉴定化合物的一种专门技术。质谱法在一次分析中可提供丰富的结构信息,将分离技术与质谱法相结合是分离科学方法中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在众多的分析测试方法中,质谱学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同时具备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且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普适性方法。 1.1质谱原理 质谱分析是一种测量离子质荷比(质量-电荷比)的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使试样中各组分在离子源中发生电离,生成不同荷质比的带电荷的离子,经加速电场的作用,形成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器。在质量分析器中,再利用电场和磁场使发生相反的速度色散,将它们分别聚焦而得到质谱图,从而确定其质量。 1.2质谱技术的发展 1910年,英国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汤姆逊研制出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质谱仪器。这台质谱仪的诞生,标志着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一质谱学的开创。第一台质谱仪是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斯顿于1919年制成的。阿斯顿用这台装置发现了多种元素同位素,研究了53个非放射性元素,发现了天然存在的287种核素中的212种,第一次证明原子质量亏损。他为此荣获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1934年诞生的双聚焦质谱仪是质谱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在此期间创立的离子光学理论为仪器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双聚焦仪器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分辨率,为精确原子量测定奠定了基础 1.3质谱技术的分类

对质谱分析技术的理解

对质谱分析技术的理解 袁媛 (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物理一班 09506042) 摘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阐明质谱分析技术:(1)质谱分析技术的定义;(2)质谱分析技术的特点;(3)质谱分析技术的基本过程;(4)质谱仪的发展;(5)质谱仪的分类;(6)质谱仪的系统组成;(7)质谱仪工作过程及基本原理;(8)质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质谱质谱仪离子质量分子 作者简介:天津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天津 300387 引言: 在《原子与亚原子物理》中,简单学习了质谱分析方法,它是是通过对被测样品离子的质荷比的测定来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这里将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质谱分析技术进行理解。 正文: 一、质谱分析技术的定义 质谱分析法(Mass Spectrometry, MS)是在高真空系统中测定样品的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质量,以确定样品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子结构的方法。化合物分子受到电子流冲击后,形成的带正电荷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按照其质量m和电荷z的比值m/z(质荷比)大小依次排列而被记录下来的图谱,称为质谱。在质谱分析过程中,被分析的样品首先要离子化,然后利用不同离子在电场或磁场的运动行为的不同,把离子按质荷比(m/z)分开而得到质谱,通过样品的质谱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样品的定性定量结果。 二、质谱分析法的特点 1.应用范围广。测定样品可以是无机物,也可以是有机物。应用上可做化合物的结构分析、测定原子量与相对分子量、同位素分析、生产过程监测、环境监测、热力学与反应动力学、空间探测等。被分析的样品可以是气体和液体,也可以是固体。

2.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目前有机质谱仪的绝对灵敏度可达50pg(pg为10?1 2 g),无机质谱仪绝对灵敏度可达10?14 。用微克级样品即可得到满意的分析结果。 3.分析速度快,并可实现多组分同时测定。 4.与其它仪器相比,仪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使用及维修比较困难。对样品有破坏性。 三、质谱分析的基本过程 质谱仪是一种测量带电粒子质荷比的装置。它利用带点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行为(偏转、漂移、振荡)进行分离和测量。在离子源中样品粒子被电离和解离,电离后成为带电单位电荷的分子离子。其解离后则生成一系列的碎片,这些碎片可能形成带正电荷的碎片离子,或带负电荷或呈中性。 将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引入到一个强的正电场中,使之加速,加速电位通常为6~8kV,此时,所有带单位正电荷的离子都将获得动能。由于动能达数千电子伏,可以认为此时各种带单位正电荷的离子都有近似相同的动能。但是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则具有不同的速度,利用离子不同的质荷比及其速度差异、质量分析可将其分离,然后由检测器测量其强度记录后获得一张以质荷比为横坐标、以相对强度为纵坐标的质谱图。(质荷比:m/z ,其中m为离子的质量数,z为离子携带电荷数。) 质谱分析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环节: 1、通过合适的进样装置将样品引入并进行汽化; 2、汽化后的样品引入到离子源进行电离,即离子化过程; 3、电离后的离子经过适当的加速后进入质量分析器,按不同的质荷比进行分离; 4、经检测、记录,获得一张质谱图。 根据质谱图提供的信息,可以进行无机物和有机物定性和定量分析、复杂化合物的结构分析、样品中同位素比的测定以及固定表面的结构和组成的分析等。 四、质谱仪的发展 从J.J. Thomson制成第一台质谱仪,到现在已有近90年了,早期的质谱仪主要是用来进行同位素测定和无机元素分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开始用于有机物分析,六十年代出现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使质谱仪的应用领域大大扩展,开始成为有机物分析的重要仪器。计算机的应用又使质谱分析法发生了飞跃变化,使其技术更加成熟,使用更加方便。八十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质谱技术,如快原子轰击电离子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电喷雾电离源,大

质谱数据处理

GC-MS数据处理系统 一、GC-MS数据的处理 GC-MS以其优异的分离定性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复杂混合物中的挥发性组分。然而,其质谱图会包含一些来自于离子源污染物、柱流失物、基质干扰物所产生的离子,导致定性准确性降低。在分析复杂基质中的痕量物质时,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例如,在食品中农药多残留的分析中,为了确保各种极性的农药都有很好的回收,样本中的基质都会不可避免地被引入检测过程中,对目标化合物的质谱图产生严重的干扰。同时某些保留时间相近的化合物的质谱图也会叠加在一起,相互干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农药确认变得更为困难。因此,通过对质谱数据的后处理,将目标化合物的质谱图从原始谱图中提取出来,根据新建的“纯净”的质谱图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确证将更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通常提取“纯净”的质谱图的方法是扣除“本底”的方法,主要过程为从目标化合物的质谱图中减去其周围本底的质谱图。然而其效果只能去除那些相对丰度较低的本底干扰离子(例如柱流失物所产生的碎片离子)。对于丰度较高的共流出物及复杂基质干扰物的离子,扣“本底”的方法无能为力。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净化”效果,化学计量学的方法被应用于质谱数据后处理中,通过数学计算对质谱数据进行退卷积处理,以提取“纯净”的质谱图。 这里,基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开发的一套软件AMDIS(Automated Mass Spectral Deconvolution & Identification System),对质谱数据的处理分为三个部分: 1、噪声分析(Noise Analysis):对数据文件的噪声进行分析,从中提取意 义的特征离子,从而排除噪音对后续工作的干扰。即从数据文件中提取 信号特征,供随后的噪声处理及阈值设定之用。 2、化学成分扫描(Component Perception):对整个数据文件进行分析,扫 描每个化合物色谱峰以检测其模型离子(Model Peak)及其峰形。 3、谱图退卷积(Spectrum Deconvolution):模型离子确立后,将其峰形与 其它离子进行比较,将在此时间范围内与模型离子(Model Peak)峰型

质谱介绍及质谱图的解析(来源小木虫)

质谱介绍及质谱图的解析(来源:小木虫)质谱法是将被测物质离子化,按离子的质荷比分离,测量各种离子谱峰的强度而实现分析目的的一种分析方法。质量是物质的固有特征之一,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质量谱——质谱,利用这一性质,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包括分子质量和相关结构信息);谱峰强度也与它代表的化合物含量有关,可以用于定量分析。 质谱仪一般由四部分组成:进样系统——按电离方式的需要,将样品送入离子源的适当部位;离子源——用来使样品分子电离生成离子,并使生成的离子会聚成有一定能量和几何形状的离子束;质量分析器——利用电磁场(包括磁场、磁场和电场的组合、高频电场、和高频脉冲电场等)的作用将来自离子源的离子束中不同质荷比的离子按空间位置,时间先后或运动轨道稳定与否等形式进行分离;检测器——用来接受、检测和记录被分离后的离子信号。一般情况下,进样系统将待测物在不破坏系统真空的情况下导入离子源(10-6~10-8mmHg),离子化后由质量分析器分离再检测;计算机系统对仪器进行控制、采集和处理数据,并可将质谱图与数据库中的谱图进行比较。 一、进样系统和接口技术 将样品导入质谱仪可分为直接进样和通过接口两种方式实现。 1. 直接进样 在室温和常压下,气态或液态样品可通过一个可调喷口装置以中性流的形式导入离子源。吸附在固体上或溶解在液体中的挥发性物质可通过顶空分析器进行富集,利用吸附柱捕集,再采用程序升温的方式使之解吸,经毛细管导入质谱仪。 对于固体样品,常用进样杆直接导入。将样品置于进样杆顶部的小坩埚中,通过在离子源附近的真空环境中加热的方式导入样品,或者可通过在离子化室中将样品从一可迅速加热的金属丝上解吸或者使用激光辅助解吸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可与电子轰击电离、化学电离以及场电离结合,适用于热稳定性差或者难挥发物的分析。 目前质谱进样系统发展较快的是多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用以将色谱流出物导入质谱,经离子化后供质谱分析。主要技术包括各种喷雾技术(电喷雾,热喷雾和离子喷雾);传送装置(粒子束)和粒子诱导解吸(快原子轰击)等。

质谱基本原理

质谱基本原理 质谱法是将样品离子化,变为气态离子混合物,并按质荷比(m/z)分离的分析技术;质谱仪是实现上述分离分析技术,从而测定物质的质量与含量及其结构的仪器。质谱分析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利用质谱仪可进行同位素分析,化合物分析,气体成分分析以及金属和非金属固体样品的超纯痕量分析。在有机混合物的分析研究中证明了质谱分析法比化学分析法和光学分析法具有更加卓越的优越性,其中有机化合物质谱分析在质谱学中占最大的比重,全世界几乎有3/4仪器从事有机分析, 现在的有机质谱法,不仅可以进行小分子的分析,而且可以直接分析糖,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上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生物质谱学的时代已经到来,当代研究有机化合物已经离不开质谱仪。 一.仪器概述 1.基本结构 质谱仪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供电系统 ┏━━━━━┳━━━━━━╋━━━━━━━┳━━━━━━┓ 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接收器数据系统┗━━━━━┻━━┳━━━┻━━━━━━━┛ 真空系统 (1)进样系统:把分析样品导入离子源的装置,包括:直接进样,GC,LC及接口,加热进样,参考物进样等。 (2)离子源:使被分析样品的原子或分子离化为带电粒子(离子)的装置,并对离子进行加速使其进入分析器,根据离子化方式的不同,有机常用的有如下几种,其中EI,FAB最常用。 EI(Electron Impact Ionization):电子轰击电离——最经典常规的方式,其他均属软电离,EI 使用面广,峰重现性好,碎片离子多。缺点:不适合极性大、热不稳定性化合物,且可测定分子量有限,一般≤1,000。 CI(Chemical Ionization):化学电离——核心是质子转移,与EI相比,在EI法中不易产生分子离子的化合物,在CI中易形成较高丰度的[M+H]+或[M-H]+等‘准’分子离子。得到碎片少,谱图简单,但结构信息少一些。与EI法同样,样品需要汽化,对难挥发性的化合物不太适合。 原理R + e-→R+·+ 2e-(电子电离)反应气为含H的 R为反应气体分子R+·+ R →RH+ + (R-H)·分子,例如异丁 M为样品分子RH+ + M →R + (M+H)+ (质子转移)烷,甲烷,氨气, R浓度>>M浓度R+·+ M →R + M+·(电荷交换)甲醇气等 R+·+ M →(R+M)+·(加合离子) FD(Field Desorption):场解吸——大部分只有一根峰, 适用于难挥发极性化合物,例如糖,应用较困难,目前基本被FAB取代。 FAB(Fast Atom Bombardment):快原子轰击——利用氩,氙,80年代初发明,或者铯离子枪(LSIMS,液体二次离子质谱),高速中性原子或离子对溶解在基质中的样品溶液进行轰击,在产生“爆发性”汽化的同时,发生离子-分子反应,从而引发质子转移,最终实现样品离子化。适用于热不稳定以及极性化合物等。FAB法的关键之一是,选择适当的(基质)底物,从而可以进行从较低极性到高极性的范围较广的有机化合物测定,是目前应用比较广的电离技术。不但得到分子量还能提供大量碎片信息。产生的谱介于EI与ESI之间,接近硬电离技术。生成的准分子离子,一般常见[M+H]+和[M+底物]+。另外:还有根据底物脱氢以及分解反应产生的[M-H]_ 容易提供电子的芳烃化合物产生M+

质谱解析

1.质谱就是真空中,利用电子束轰击待测化学物质的分子,将该分子打散,打成一个一个的带电荷的分子离子片段,再根据质谱仪上各个分子离子片段的出峰位置和强度,最终显示出各个离子的分子量以及相应浓度。 2.最右面的峰是全分子的离子峰,是化学物质的分子失去1个质子产生的峰,最右面的分子量最大了,显然分子片段不可能比全分子的分子量大,所以最右侧峰应该是大约相对分子量的数值。 3.氧上面加上正号,不一定是失去电子,多数情况下是氧又和一个质子(H+)结合了,从而多了一个正电荷。 4.看质谱图,只要看特征峰就好了,不要每个峰都知道是什么,只有有自己想要的峰,就行了。化学物质的分子中,单纯依靠质谱来判断是否有某种化学分子存在的情况几乎不存在,更重要的是做为一种辅助监测手段。不过懂得看质谱图,利用质谱分析,还是有必要的 什么是质谱图中的分子碎片,怎么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不同质荷比质荷比(mass-to-charge ratio)指带电粒子的质量与所带电荷之比值。以m/e表示。是质谱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不同m/e值的粒子在一定的加速电压 V和一定磁场强度E下,所形成的一个弧形轨迹的半径r与m/e成正比。90年代时IUPAC规定用以表示质荷比的m/e改为m/z。更多>> 的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分开后,到检测器被检测并记录下来,经计算机处理后以质谱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在质谱 图中,横坐标表示离子的质荷比(m/z)值,从左到右质荷比的值增大,对于带有单 电荷的离子,横坐标表示的数值即为离子的质量;纵坐标表示离子流的强度,通常用 相对强度来表示,即把最强的离子流强度定为100%,其它离子流的强度以其百分数 表示,有时也以所有被记录离子的总离子流强度作为100%,各种离子以其所占的百 分数来表示。编辑本段质谱中主要离子峰从有机化合物的质谱图中可以看到许 多离子峰.这些峰的m/z和相对强度取决于分子结构,并与仪器类型,实验条件有关.质谱

质谱技术在抗体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质谱技术在抗体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质谱技术是抗体药物分析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本文简述了抗体药物 的发展和质谱技术的原理。对于质谱技术在抗体药物的分析中应用进行了归类整理,主要分为在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一级结构的分析包括:精确 分子量的测定、抗体药物偶联比、肽指纹图谱等,高级结构的分析包括:氢/氘交换质谱、二硫键的分析等。质谱法相对于其他分析方法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并可以得到多水平的分析结果。 关键词:抗体药物质谱一级结构高级结构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发展起源于1975年,Kohler 和Milstein 创立杂交瘤技术, 为大量制备鼠源单克隆抗体提供了技术条件,开创了大规模制备单克隆抗体时代。抗体类药物是指含有抗体片段的蛋白类药物,可以和靶抗原特异性结合,并且更 加安全有效,所以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和器官移植 排斥等重大疾病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是当前生物药物领域增长最快的一类药物。 [1] 1.抗体药物发展新趋势 在生物药物领域,抗体药物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15年全球销售排名 前10 位的药物中有6 个为抗体药物,分别是humira、enbrel、remicade、rituxan、avastin和Herceptin。抗体药物按来源分类可以分为:鼠源单克隆抗体、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鼠源单克隆抗体是第一代的抗体药物,经过不 断改造过渡到全人源单抗。目前,FDA 批准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中,人源化单抗和 全人源单抗数量已占据72%[2] 1.1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由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两部分组成,小分子 化合物通常是毒性很强的抗肿瘤小分子药物。通过抗体的靶向作用,ADC 的抗体 部分和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通过细胞内吞作用,将抗体和小分 子化合物一起带进肿瘤细胞内部,并在细胞内部发生水解反应,释放出小分子化 合物,从而杀死肿瘤细胞。[3]这样既可以降低小分子药物的毒性,同时具有靶向 结合的作用。已经上市的两个ADC是Kadyla和Adcetris。 1.2双特异性抗体(BsAb) 双特异性抗体(BsAb)是含有两种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的人工抗体,能在靶 细胞和功能分子(细胞)之间架起桥梁,激发具有导向性的免疫反应,现已成为 抗体工程领域的热点。由于基因工程的发展,目前双特异性抗体已经研发出多种 类型[4],主要类型有三功能双特异性抗体、IgG-scFv、三价双特异性分子、串联 单链抗体(串联scFv) 、DVD-Ig 等多种形式。2014年第一个双特异性抗体Blinatumomab获FDA批准,靶向位点是CD19和CD3。 2.质谱技术 近年来质谱仪性能的显著改进主要基于开发出的两种离子化技术:一种是介 质辅助的激光解吸/离子化(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MALDI) [5]技术。另一种是电喷雾离子化(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6]技术。由于这两种 电离技术的出现,使原本只能检测小分支的质谱技术,可以运用于检测生物大分子。 MALDI和ESI两种离子化方法都是软性离子化法,能够使生物大分子在离子 化过程中的保持完整性,分析灵敏度都极高,对低浓度的生物大分子样本也有很

ms仪器参数解读

仪器参数解读:气质联用参数全解析总结篇 1.质量范围不同对检测样品有什么不同吗?单电荷和多电荷在描述质量范围上有什么不同吗? A:质量范围越小,所得的信号越强。B:质量范围不同应用领域不同,比如高质量范围仪器的可用于多肽蛋白质等大分子的测定,而低质量范围的就不能够了。单电荷和多电荷是对离子源而言的,带多电荷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质荷比,可使原本超出检测质量范围的离子质荷比减低,落入检测范围内。C:质量范围越大检测样品的种类越多,但在设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质量范围。比如:常规的样品检测设置50-350就ok,你如果设置到1000,就浪费了扫描。对蛋白质多肽类就需要高质量端,或者液质才能解决。 2.质量准确性怎么理解?越小越好吧? A:即测定质量与理论质量值的接近程度,质量精度越小,说明测定准确度越高,如高分辨要求质量精度小于10ppm 3.灵敏度的描述都是以具体的样品来说明吗?其他样品能行吗?利血平是行业公认的检测样品吗? A:得用实际样品说明,一般需给出测试条件,如检测样品,检测峰,分辨率和信噪比。 4.分辨率的大小对样品检测的影响有多大?小于0.5和小于0.7的差别有大? A:分辨率指质谱对相邻质荷比峰的分离能力,国际上有两种定义,10%谷和50%谷,即相邻质荷比峰谷的重叠部分与峰高的比值为10%或50%。对同位素的测定和化合物结构解析有较大意义。0.5和0.7都不能很好的分辨出同位素离子吧。 5.扫描速率有的是15000,有的是6000,相差如此之大对图谱是否影响很大呢? A:只知道扫描速率快频率高在色谱质谱联用中对峰较窄的物质有利,能避免漏信息,不知道具体对信号强度影响大不大。 B:加入要测定的质量范围是300,则扫描速率如果是15000,15000/300=50, 即每秒钟最多可扫描50次,扫描速率如果是6000,6000/300=20, 即每秒钟最多可扫描20次显然每秒钟最多可扫描50次比每秒钟最多可扫描20次的图谱的质量要好。 6.真空度是什么意思啊?代表的是仪器的哪个部分啊? A:“真空度”顾名思义就是真空的程度。所谓“真空”,是指在给定的空间内,压强低于101325帕斯卡(也即一个标准大气压强约101KPa)的气体状态。 在GC-MS中,有二个部分对真空有要求,离子源要求10-3到10-5之间;质量分析器需达到10-6 B:真空腔内的气压的一种表示,质谱的离子源部分。真空越好,响应越高 C: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是需要高度抽真空的,原理是以免气体分子与飞行中的离子发生碰撞使离子产生能量的变化,改变离子飞行轨迹,表现在真空度高能降低本底噪音和记忆效应,从而能一定程度提高灵敏度。 7.普库检索是个什么功能?我们能用的到吗? A:方便定性分离得到的色谱峰,计算机可自动在谱库内搜索与样品谱图相似的谱图,给出结果; 对于已知化合物定性十分方便,尤其对质谱裂解掌握不好的情况下,使用很方便;但是有一个缺点,谱库内的化合物数量有限,因此也不是万能的。 B:貌似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标准图库,对于高分辨质谱也有标准谱库,对未知结构的化合物,由高分辨质谱得到其精确分子量,输入谱库可方便查的其可能的化合物分子式。 C:检测出物质的特征峰的谱图以后,可以通过普库检索看其匹配度检索是否是该物质。 版友提出问题及相关解答汇总: 8.气质联用接口与液质有什么不同,是否需要设置特别的参数? A:气质联用接口作用:

质谱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与市场格局分析

质谱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与市场格局分析 顶(0) 2012-07-25 14:16:59 文章来源:仪器信息我来说两句(0) ? ?导读: 十年前,质谱供应商的数量还屈指可数,而今天,随着分析物质的日益复杂,质谱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庞大的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质谱供应商行列,可以预见未来质谱市场的格局将是“群雄激战”。 o关键字 o质谱质谱仪质谱仪市场 ?质谱仪在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进口的各类质谱仪的数量达6000余台。然而如此庞大的市场上却鲜有中国厂家的身影,技术上的差距是主要原因。据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选培先生介绍,“我国质谱仪的发展始于1959年,当时苏联援助筹建北京分析仪器厂(简称北分厂),而其主导产品就是质谱计,当时北分厂总共生产了数十

台磁式质谱。1965年以后的十来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与质谱相关的生产科研全部陷于停顿状态,而此时,世界上质谱技术的发展异常活跃,特别是色质联用技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但通过引进发现,当时我们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从此以后,大量的国外质谱产品开始涌入中国。” 2006年,中国仪器界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东西分析推出国产首台商用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3100,打破了中国在实验室质谱仪市场上近三十年的沉寂,由此吹响了中国质谱再出发的号角。随后,普析通用、舜宇恒平、聚光科技、禾信、毅新兴业、天瑞仪器等一批国内厂商也先后加入到中国质谱队伍中,产品种类也从单四极杆拓展到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从实验室台式质谱拓展到在线、车载、便携式质谱。(详细情况见表一) 表一:国内质谱制造商及其产品 在表一所列的国产质谱产品中,东西分析的GC-MS3100、聚光科技的Mars-400、禾信的SPAMS 05等产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GC-MS3100标志着中国质谱的再次出发,并且由于她的推出,国外仪器公司的相关产品不得不降低价格;据东西分析项目经理苏岩松先生介绍,目前该产品已经销售了30-40台。Mars-400是我国首台便携式离子阱气质联用仪,她的出现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该市场长期垄断的局面,并且在BCEIA 2011上Mars-400获得了BCEIA金奖。SPAMS 05是周振博士历经六年研发推出的质谱产品,独特的应用市场使其成为世界上该类质谱产品唯一两家供应商之一,并且该产品已为禾信带来了千万元的销售额。 中国质谱发展的机遇 当然在中国庞大的质谱市场中,目前中国厂商的声音还很弱小,在对中国大陆、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四地华人质谱学会理事长的访谈中,四位均表示,中国质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突出重围”还需时日。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厂商将目光投向了质谱,计划加入中国质谱大军;并且国家也对质谱有了更多关注,在2011年启动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中,涉及质谱的项

质谱分析方法要点解析

质谱分析方法解析 质谱仪种类很多,不同类型的质谱仪主要差别在于离子源。离子源的不同决定了对被测样品的不同要求,同时,所得信息也不同。质谱仪的分辨率同样十分重要,高分辨质谱仪可给出化合物的组成式,对于未知物定性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质谱分析前,要根据样品状况和分析要求选择合适的质谱仪。 目前,有机质谱仪主要有两大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现就这两类仪器的分析方法叙述如下: GC-MS分析条件的选择 在GC-MS分析中,色谱的分离与质谱数据的采集同时进行,为了使每个组分都得到分离和鉴定,必须设备合适的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色谱条件包括色谱柱类型(填充柱或毛细管柱),固定液种类,汽化温度,载气流量,分流比,温升程序等。 设置原则是: 一般情况下均使用毛细管柱,极性样品使用极性毛细管柱,非极性样品采用非极性毛细管柱,未知样品可先用中等极性毛细管柱,试用后再调整。当然,如果有文献可以参考,就采用文

献所用条件。 质谱条件包括: 电离电压,电子电流,扫描速度,质量范围,这些都要根据样品情况进行设定。为了保护灯绿和倍增器,在设定质谱条件时,还要设置溶剂去除时间,使溶剂峰通过离子源之后再打开灯绿和倍增器。在所有的条件确定之后,将样品用微量注射器注入进样口,同时,启动色谱与质谱,进行GC-MS分析。 GC-MS数据采集 有机混合物样品用微量注射器由色谱仪进样口注入,经色谱柱分离后进入质谱仪离子原在离子源被电离成离子。离子经质量分析器,检测器之后即成为质谱仪信号并输入计算机。样品由色谱柱不断流入离子源,离子由离子源不断进入分析器并不断得到质谱,只要没定好分析器扫描的质量范围和扫描时间,计算机就可以采集到一个个的质谱。如果没有样品进入离子源,计算机采集到的质谱各离子强度均为0。当有样品过入离子源时,计算机就采集到具有一定离子强度的质谱。并且计算机可以自动将每个质谱的所有离子强度相加。显示出总离子强度,总离子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就是总离子色谱图,总离子色谱图的形状和普通的色谱图是相一致的,它可以认为是是用质谱作为检测器得到的色谱图。

质谱解析流程

质谱——质谱图解析流程 未知样的质谱图解析流程 (一)解析分子离子区 (1) 标出各峰的质荷比数,尤其注意高质荷比区的峰。 (2) 识别分子离子峰。首先在高质荷比区假定分子离子峰,判断该假定分子离子峰与相邻碎片离子峰关系是否合理,然后判断其是否符合氮律。若二者均相符,可认为是分子离子峰。 (3) 分析同位素峰簇的相对强度比及峰与峰间的Dm值,判断化合物是否含有 C1、Br、S、Si等元素及F、P、I等无同位素的元素。 (4)推导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由高分辨质谱仪测得的精确分子量或由同位素峰簇的相对强度计算分子式。若二者均难以实现时,则由分子离子峰丢失的碎片及主要碎片离子推导,或与其它方法配合。 (5)由分子离子峰的相对强度了解分子结构的信息。分子离子峰的相对强度由分子的结构所决定,结构稳定性大,相对强度就大。对于分子量约200的化合物,若分子离子峰为基峰或强蜂,谱图中碎片离子较少、表明该化合物是高稳定性分子,可能为芳烃或稠环化合物。例如:萘分子离子峰m/z128为基峰,蒽醌分子离子峰m/z 208也是基峰。分子离子峰弱或不出现,化合物可能为多支链烃类、醇类、酸类等。 (二)、解析碎片离子 (1) 由特征离子峰及丢失的中性碎片了解可能的结构信息。若质谱图中出现系列CnH2n+1峰,则化合物可能含长链烷基。若出现或部分出现m/z77,66,65,51,40,39等弱的碎片离子蜂,表明化合物含有苯基。若m/z91或105为基峰或强峰,表明化合物含有苄基或苯甲酰基。若质谱图中基峰或强峰出现在质荷比

的中部,而其它碎片离子峰少,则化合物可能由两部分结构较稳定,其间由容易断裂的弱键相连。 (2)综合分析以上得到的全部信息,结合分子式及不饱和度,提出化合物的可能结构。 (3)分析所推导的可能结构的裂解机理,看其是否与质谱图相符,确定其结构,并进一步解释质谱,或与标准谱图比较,或与其它谱(1HNMR、13CNMR、IR)配合,确证结构。

液相色谱质谱操作指南

1 液相色谱/质谱 LCMS-IT-TOF 操作指南 岛 津 公 司

此页空白2

i LCMS-IT-TOF 的控制软件LCMSsolution 的功能非常强大,因此我们可能会产生诸如怎样才能完成某一特定分析,某一特定的操作过程是否能够为我们带来期望的结果之类的疑问。此指南将不介绍LCMSsolution 的所有功能,而是针对分析过程中用到LCMSsolution 的分析流程加以介绍。 首次应用LCMSsolution 时,此指南不但能使您了解到此软件所能提供的功能,还将能使您了解到如何运用这些功能提高您的工作效率。 这些功能的具体描述请您参考以下的操作说明。 仪器硬件的介绍,请您参考“Shimadzu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 LCMS-IT-TOF Operation Manual ”(225-18046)。 仪器软件的介绍,请您参考“Shimadzu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 Workstation [LabSolutions /LCMSsolution] Operation Manual ”(225-18036)。 注意 ? 2008 岛津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 ● 本手册的内容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我们对说明书中所描述内容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 ● 在撰写时,已经尽力保证本说明书内容的正确性。一旦发现任何错误或疏漏,即 使不是急需更改的小错误,我们做到了尽快更正。 ● 本说明书的版权由岛津公司所有,严禁在没有岛津公司的许可下以任何形式复制 此说明书或其中的部分内容。 ● Microsoft 和Windows 是微软公司在美国和/或其它国家的商标。本说明书中其它 公司名或产品名是各自公司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TM 和?在本说明书中省略

质谱数据分析资源

质谱数据分析资源 1 数据库 (1)蛋白质序列数据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5964458.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5964458.html,/sites/entrez?db=Protei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5964458.html,/IPI/IPIhelp.html (2)实验数据: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5964458.html,/pride/startBrowse.d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5964458.html,/OP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5964458.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5964458.html,/data.jsp Adipose Proteome Database: http://proteome.biochem.mpg.de/adipo Organellar Map Database: http://proteome.biochem.mpg.de/ormd/ Body Fluid Database - Seminal: http://proteome.biochem.mpg.de/seminal/ Body Fluid Database - Tear: http://proteome.biochem.mpg.de/tear/ Body Fluid Database - Urinary: http://proteome.biochem.mpg.de/urine/ Red Blood Cell Database: http://proteome.biochem.mpg.de/rbc/ 2 数据分析工具 (1)蛋白质组专家系统: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5964458.html,/tools/ 提供的工具链接: Aldente:利用PMF数据鉴定蛋白质,使用了Hough变换来处理图谱,对图谱进行再校正和异常值排除。提供单机版下载。 FindMod:利用PMF数据鉴定蛋白质中存在的修饰,考虑的修饰是Swiss-Prot数据库中包含的注释。 FindPept:利用PMF数据鉴定蛋白质,处理非特异性酶切的数据,考虑了化学修饰,翻译后修饰等因素。 GlycoMod:利用PMF数据预测蛋白质中可能发生的糖基化修饰,鉴定糖肽。 Mascot:商业化的数据库搜索软件,提供PMF搜库,PFF搜库以及混合搜库的功能,网站有大量的背景知识介绍。网址为: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5964458.html,/。 PepMAPPER:PMF数据搜索软件。 PFMUTS:从PMF数据中寻找可能的肽段突变(1~2个)。 ProFound:基于贝叶斯模型的搜库软件。 ProteinProspector:系列搜库软件,包括MS-Fit, MS-Pattern, MS-Digest 等。 Popitam:从图谱数据中寻找未知修饰。 Phenyx:商业化串联质谱数据搜库软件。 OMSSA:开放源码的搜库软件,由NCBI提供。 PepFrag: 搜库软件。 SearchXLinks:搜索修饰、cross-linked的特殊搜库软件。 (2)系统生物学研究所: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5964458.html,/software.php提供的连接: S E Q U E S T: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5964458.html,/sequest/ 搜库软件SEQUEST的使用资料,十分详细。还同时提供extractms ,2to3,MS2,SQTSort,DTASelect,DaughterDB,RelEx等工具的使用说明,可以向网站维护者索要这些工具。

质谱仪的简介和使用方法

质谱仪的简介和使用方法 姓名:xxx 专业:生物科学学号:xxxxxxx 摘要:质谱仪又称质谱计。[1]分离和检测不同同位素的仪器。即根据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能够偏转的原理,按物质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的质量差异进行分离和检测物质组成的一类仪器。质谱仪按应用范围分为同位素质谱仪、无机质谱仪和有机质谱仪。按分辨本领分为高分辨、中分辨和低分辨质谱仪;按工作原理分为静态仪器和动态仪器。 关键词:质谱仪;检测技术;简介;方法 一、前言:质谱法(简称质谱)是一种与光谱并列的谱学方法,通常意义上是指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中的通过制备、分离、检测气相离子来鉴定化合物的一种专门技术。质谱和光谱、核磁共振等方法是并列关系,目前很少有交叉领域;但实际上,质谱与经典谱学方法之间的交叉是应该引起重视的研究领域。质谱仪器通常由样品导入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等部分组成,[2]本文按照这些部分对质谱仪器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其性能进行评述,指出了质谱仪器的发展方向及其在基础科学研究、国防、航天以及其他诸多领域的重要意义。 二、当前国内外发展现状:质谱仪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技术与性能不断增强,应用也日趋广泛,越来越多的检测标准与检测方法采用了质谱法,[3]质谱仪逐渐由高高在上的“少数派”、“贵族化”仪器,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常规分析测试仪器。实际上,这几十年来我国在质谱方面的研究生产并非真的是一片空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北京分析仪器厂曾经研制成功中国最早的同位素质谱计;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北京分析仪器厂和北京科学仪器厂也分别自主研发了气质联用仪,使我国成为美国之外第二个能研发生产质谱仪的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分析仪器厂和北京科学仪器厂也曾经分别从惠普和岛津引进技术组装质谱仪。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质谱仪方面的研发生产一再被割裂和中断,这些前辈们的研究成果都变成了孤立的,无法延续下来,仅是昙花一现。而在此后,质谱的相关技术如质量分析器等有了长足的进步,差距逐渐被拉大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形

质谱技术原理与方法简介

质谱技术原理与方法 质谱方法(Mass Spectroscope,MS)是通过正确测定蛋白质分子的质量而进行蛋白质分子鉴定、蛋白质分子的修饰和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质谱仪通过测定离子化生物分子的质荷比便可得到相关分子的质量。但长期以来,质谱方法仅限于小分子和中等分子的研究,因为要将质谱应用于生物大分子需要将之制备成气相带电分子,然后在真空中物理分解成离子。但如何使蛋白分子经受住离子化过程转成气相带电的离子而又不丧失其结构形状是个难题。20世纪70年代,解吸技术的出现成功地将蛋白分子转化成气相离子。尔后快原子轰击与其紧密相关的溶液基质二次离子质谱法使得具有极性的、热不稳定的蛋白分子可经受住电离过程。但这些方法仅限于10kD以下蛋白分子的研究。80年代电喷雾电离(ESI)和软激光解吸(SLD)电离技术的发展则使得质谱方法应用于高分子量蛋白分子的研究。 电喷雾电离(ESI)原理可按电荷残留模型予以描述,带电液滴蒸发,液滴变小,液滴表面相斥的静电荷密度增大。当液滴蒸发到某一程度,液滴表面的库仑斥力使液滴爆炸。产生的小带电液滴继续此过程。随着液滴的水分子逐渐蒸发,就可获得自由徘徊的质子化和去质子化的蛋白分子。针对电喷雾电离所产生的多电荷状态,Fenn将多电荷状态理解为对分子质量进行多次独立的测量,并基于联立方程解的平均方法,获得对分子质量的正确估量,解决了多电荷离子信息的问题,使蛋白分子质量测量精度获得极大的提高,并于1988年首次成功地测量了分子量为40 kD的蛋白质分子,精确度达到99.99%。 软激光解吸(SLD)是指从激光脉冲中获得能量后,样品分子以完整的低电荷分子离子释放,然后由电场加速。运用激光解吸电离蛋白分子时,激光的能量和波长、化学/物理基质的吸收和热传递特性,与基质中分析物的分子结构之间需要作合理的选择调配。Tanaka选用了低能量氮激光和含有胶状颗粒的甘油作基质,成功地测定了高分子量的糜蛋白酶原、梭肤酶-A以及细胞色素。由于Tanaka成功的开创性工作,SLD技术迅速发展。目前占主导的方法是基质辅助激

质谱讲义(AB)

质谱(MS) mass spectrometry 质谱法是将样品离子化,变为气态离子混合物,并按质荷比(m/z)分离的分析技术;质谱仪是实现上述分离分析技术,从而测定物质的质量与含量及其结构的仪器。质谱分析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利用质谱仪可进行同位素分析,化合物分析,气体成分分析以及金属和非金属固体样品的超纯痕量分析。在有机混合物的分析研究中证明了质谱分析法比化学分析法和光学分析法具有更加卓越的优越性,其中有机化合物质谱分析在质谱学中占最大的比重,全世界几乎有3/4仪器从事有机分析, 现在的有机质谱法,不仅可以进行小分子的分析,而且可以直接分析糖,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上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生物质谱学的时代已经到来,当代研究有机化合物已经离不开质谱仪。 一.仪器概述 1.基本结构 质谱仪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供电系统 ┏━━━━━┳━━━━━━╋━━━━━━━┳━━━━━━┓ 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接收器数据系统┗━━━━━┻━━┳━━━┻━━━━━━━┛ 真空系统 (1)进样系统:把分析样品导入离子源的装置,包括:直接进样,GC,LC及接口,加热进样,参考物进样等。 (2)离子源:使被分析样品的原子或分子离化为带电粒子(离子)的装置,并对离子进行加速使其进入分析器,根据离子化方式的不同,有机常用的有如下几种,其中EI,FAB最常用。

EI(Electron Impact Ionization):电子轰击电离——最经典常规的方式,其他均属软电离,EI使用面广,峰重现性好,碎片离子多。缺点:不适合极性大、热不稳定性化合物,且可测定分子量有限,一般≤1,000。 CI(Chemical Ionization):化学电离——核心是质子转移,与EI相比,在EI法中不易产生分子离子的化合物,在CI中易形成较高丰度的[M+H]+或[M-H]+等‘准’分子离子。得到碎片少,谱图简单,但结构信息少一些。与EI法同样,样品需要汽化,对难挥发性的化合物不太适合。 原理 R + e-→ R+·+ 2e-(电子电离)反应气为含H的 R为反应气体分子 R+·+ R → RH+ + (R-H)·分子,例如异丁 M为样品分子 RH+ + M → R + (M+H)+ (质子转移)烷,甲烷,氨气, R浓度>>M浓度 R+· + M → R + M+·(电荷交换)甲醇气等 R+· + M → (R+M)+·(加合离子) FD(Field Desorption):场解吸——大部分只有一根峰, 适用于难挥发极性化合物,例如糖,应用较困难,目前基本被FAB取代。 FAB(Fast Atom Bombardment):快原子轰击——利用氩,氙,80年代初发明,或者铯离子枪(LSIMS,液体二次离子质谱 ),高速中性原子或离子对溶解在基质中的样品溶液进行轰击,在产生“爆发性”汽化的同时,发生离子-分子反应,从而引发质子转移,最终实现样品离子化。适用于热不稳定以及极性化合物等。FAB法的关键之一是,选择适当的(基质)底物,从而可以进行从较低极性到高极性的范围较广的有机化合物测定,是目前应用比较广的电离技术。不但得到分子量还能提供大量碎片信息。产生的谱介于EI与ESI之间,接近硬电离技术。生成的准分子离子,一般常见[M+H]+和[M+底物] +。另外:还有根据底物脱氢以及分解反应产生的[M-H]_ 容易提供电子的芳烃化合物产生M+ 甾类化合物、氨基霉素等还产生[M+NH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