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_孙媛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_孙媛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_孙媛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_孙媛

2011年11月第34卷/第6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v.2011

Vol.34No.6

收稿日期:2011-07-07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常规课题(课题编号:FJCGGJ11-039

)作者简介:孙媛(1975-)

,女,河北张家口人,文学博士,吉林大学博后流动站工作人员,副教授,主要从事基础文艺学美学理论和现代文论史研究。

【语言学研究】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

孙 媛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 363000

)摘 要: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最直接的存在形态,其审美特质理应成为我们的关注对象。具体而言,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声音与意义水乳交融,较之偏重于意义指称功能的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

文学语言更强调语言本身的审美效应,故往往将声音外形与意义内容放在同一层面上加以强调;其二,内指性与互文性并行不悖,前者为文学语言的独特性提供了保证,使其脱离日常所指的羁绊,后者则造就了文学语言的丰富性,使其负载着无限的意味和能量向我们说话;其三,模糊性与精确性共生互动,模糊性指的是语义内涵的模糊性,

精准性指的是表达效果的精准性,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关键词:文学语言;音义结合体;互文性;内指性;模糊性;精确性

中图分类号:I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11)06-0098-06

文学语言和雕刻的“

体面”、绘画的“线条、色彩”、音乐的“声音”、舞蹈的“动作”一样,都是经过审美化处理之后的物质材料,都是艺术品赖以生成的具有审美意味的符号载体。它们的组织和表现形式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审美形式,

在审美形式的生成过程中,艺术创造的审美规则也渐渐地得到了确立,这种审美规则可以内化为艺术的组织结构关系,从而在决定艺术存在形式的同时,

也制约着我们对艺术的感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可以说,不同符号载体的审美特性对艺术审美价值的呈现方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要想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就必须特别关注文学语言作为艺术符号载体所应具备的审美特质。所以,在本文中,我们拟从声音与意义水乳交融、内指性与互文性并行不悖、模糊性与精确性共生互动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

一、声音与意义水乳交融

作为音义结合体,语言的意义层面和声音层面本来就应该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索绪尔在《普

通语言学教程》中曾经将声音形象视作语言符号的能指,概念意义视作语言符号的所指,认为“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

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1](P101

)“语言的实体是只有把能指和所指联结

起来才能存在的,如果只保持这些要素中的一个,这

一实体就将化为乌有。

”[1](P146

)但是,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中,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以清楚表达内容为目的,所以往往更强调语言的意义指称功能,对其声音外形上的特点并不是很重视,正如英伽登所谈到的:“一般情况只是语词声音被飞快地、毫不停顿地意识到;它只是理解语词和句子的一个飞快的过渡。所以人们只是快而粗略地几乎是无意识地听到语词声

音。”[2](P20)

较之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文学语言更强

调语言本身的审美效应,故往往将声音外形与意义内容放在同一层面上加以强调,坚持二者应紧密结合,互为因果。

首先,声音是促使语言产生意义并引发审美效

果的重要因素,正如朱光潜所说,“声音与意义本不能强分,有时意义在声音上见出还比在习惯的联想上见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认为讲究声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3](P80)在中外文学史上,以音响世界传达审美意味的语言文本可谓是比比皆是。如穆木天的诗歌《雨丝》:“一缕一缕的心思/织进了纤纤的条条的雨丝/织进了淅淅的朦胧/织进了微动微动微动线线的烟丝//织进了远远的树梢/织进了漠漠冥冥点点零零参差的屋梢/织进了一条一条的电弦/织进了滤滤的吹来不知哪里的渺渺的音乐//织进了烟雾笼着池塘/织进了睡莲丝上凝一凝的飘零的烟网/织进了无限的呆梦水里的空想/织进了先年故事不知哪里渺渺茫茫//……”诗人将汉语音响的奇妙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运用回环往复的叠音效果营造出了细雨如织、如烟似梦的氛围,使我们摆脱了字面意思的纠缠,沉浸在声音带来的幻觉状态之中不可自拔。在这里,语言的概念所指变得并不是那么重要,语音本身就具有了所指的意义,那极富构成性和自足性的音乐旋律本身就昭示着最为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又如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当中的一段叙述:“教念经也跟教书一样,师父面前一本经,徒弟面前一本经,师父唱一句,徒弟跟着唱一句。是唱哎。舅舅一边唱,一边还用手在桌上拍板,一板一眼,拍得很响,就跟教唱戏一样,是跟教唱戏一样,完全一样哎。”这段文字通过回环、押韵和“哎”这一语气词的反复运用经营出了一种类似于儿童学唱的摹声效果,具有强烈的声韵感染力,如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而其中每一词句的意义也因此而焕发出了童心童趣。

其次,尽管声本缘于情,语音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情达意,激活人们的深层审美心理与微妙情绪体验,但需要明确的是,在文学世界中,声音永远无法超越意义而独立存在,二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正如韦勒克所说:“声音和格律必须与意义一起作为艺术品整体中的因素来进行研究。”[4](P185)例如,郭沫若《凤凰涅槃》中的诗章:“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翱翔!翱翔!/欢唱!欢唱!”这些诗句之所以会体现出活泼、奔放、舒畅、健朗的情调,固然与响亮昂扬的“ang”韵有很大的关系,但更是“新鲜”、“静朗”、“芬芳”、“翱翔”、“欢唱”这些词语的意义所致,如果将热烈、欢快的美学意味全部归结为“ang”韵的响亮,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同为ang韵的《雨巷》带给我们的迷离恍惚、哀怨怅惘的审美感受:“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可见,字义将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声音效果,对语音的体会必须和对字义的观照结合起来进行,而优秀的文学作品亦能够通过声音与意义的完美结合,营造出出人意料的审美效果。我们不妨试举两例,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乐音的诗句:“幽咽泉流冰下难”和“银瓶乍破水浆迸”,前者以“幽咽”这一双声词的缠绵低徊之音和呜咽断续之意完美演绎了乐声的悲凉抑郁,后者则以“迸”字收尾,在刚劲铿锵之音和突然爆裂之意的结合中凸显出乐声的高亢激越。又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千古绝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十四个叠字,音调细促清幽,如泣如诉,与“寻觅”、“冷清”、“凄惨”等次词透露出来的茫然无助、孤独无依之意相互融合,虽无一字是愁却处处含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郁积已久又难以疏泄的凄婉悲怆,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再如张爱玲小说《茉莉香片》当中描写深闺怨女愁情难诉的句子:“一点点小事便放在心上辗转,辗转,辗转思想着,在黄昏的窗前,在雨夜,在惨淡的黎明。”“辗转”本身即有重复往来之义,而三次连续重复所造成的回旋效果则使得“辗转”的词义具有更为坚实的质量感,使人更为强烈地体会到了那种萦绕心间挥之不去的忧伤怅惘,而后置的三个以“在”为开端的状语所造成的间歇性重复效果又进一步强化了“辗转”的漫长和无望,突出了这种回环往复的无效性,从而使那种怅惘和忧伤更添悲凉沉重。

二、内指性与互文性并行不悖

较之用于日常交流的语言,文学语言的一大特征就是内指性,即指向文本自身,无须外部世界的现实验证,只需符合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文学语言的这一特征是由文学想象和虚构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尽管文艺创作过程与外部生活刺激脱不了干系,但是,文学艺术世界一经形成,就会具备某种内在自足性,与客观生活世界拉开距离,成为一种类似于幻象的创造物,正如苏珊·朗格和韦勒克所概括的那样:“这种创造物从科学的立场和从生活实践的立场上看,完全是一种幻觉……是一种不受真实事件、地区、行为和人物的约束的自由创造物。”[5](P145)因为,文学艺术所“处理的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小说、诗歌或戏剧中所陈述的,从字面上说都不是真实的;它们不是逻辑上的命题。”[4](P13)

·

·

文学世界的虚构性与自由创造性导致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分裂。当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文学语言并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语言系统,正如韦勒克所说,“艺术与非艺术、文学与非文学的语言用法之间的区别是流动性的,没有绝对的界限。”[4](P13)那种认定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的观点并不妥当,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分裂性主要体现在文学世界对语言的过滤和“形变”作用上,正如巴赫金所说的那样:“它们在自身构成过程中,把在直接言语交际条件下形成的各种第一类(简单)体裁吸收过来,并加以改造。这些第一类体裁进入复杂体裁,在那里发生了形变,获得了特殊的性质:同真正的现实和真实的他人表述失去了直接的关系。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对白或书信,进入长篇小说中以后,只是在小说内容的层面上还保留着自己的形式和日常生活的意义,只能是通过整部长篇小说,才进入到真正的现实中去,即作为文学艺术现实的事件,而不是日常生活的事件。”[6](P140~141)再日常再普通的语言在进入文学世界后,也会失去和现实生活的直接联系,转而依附于文学世界的统辖,譬如《红楼梦》第十回张太医给秦可卿开的药方,第五十三回乌进孝年终进献给宁国府的礼单等等,都已经脱离了它们与现实事件的所指关系,其具体措辞只需符合文学作品艺术世界的内在语境,而不必再去刻意接受医药原理或历史事实的严格检验。那种用现实生活逻辑去衡量文学语言的做法只能暴露出对艺术世界自身逻辑的曲解和忽视,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牧曾著有《江南春》一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千里”二字的本意是在于表现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和广阔深邃,但是明末杨慎却以不符合感官常识为理由,在《升庵诗话》卷八中对此加以责难:“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钟声”本意在于突显寒夜的寂静和孤冷,但是欧阳修却在《六一诗话》中以“三更不是打钟时”为由,批评此诗“理有不通”。对于杨慎和欧阳修的这些拘泥于生活事实的言论,我们可以借用明代胡应麟《诗薮》中的观点作为回应:“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文学语言是指向文本内部世界的,与生活现实之间不再是相互验证的关系,甚至还常常会表现出非现实和反现实的特征,这一特征弱化甚至消解了现实对语言的限定性,使文学语言在文本内部相对自由地互相作用互相碰撞相互激荡相互阐扬,产生出丰富的审美意味和独特的审美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文学语言的内指性主要是为了助其超越外部现实逻辑的限定和束缚,并不是要刻意将文学语言完全拘囿在其所处的具体文本之中,因为,文学文本并不是封闭自足的:“一部作品只能在与其他文本的联系或对照中获得理解,这些文本提供了一个框架,通过这个框架,作品得到理解,得到组建。”[7](P185)对具体文本的理解都必须要牵涉到这一文本之外的其他文本,正如叶维廉在《秘响旁通———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打开一本书,接触一篇文,其他的书的另一些篇章,古代的、近代的、甚至异国的,都同时被打开,同时呈现在脑海里,在那里颤然欲语。一个声音从黑字白纸间跃出,向我们说话,其他的声音,或远远的回响,或细语提醒,或高声抗议,或由应和而向更广的空间伸张,或重叠而递变,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在我们肉耳无法听见的演奏里,交汇成汹涌而绵密的音乐。”[8](P168)互文本作为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形态,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文学语言的互文性特征,就其本相而言,文学语言的互文性特征经常表现为文学语言在不同文本之中的互现关系,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都不是单一文本(这种文学语言当下存在的文本)作用下的产物,而是它所存在过的所有文本的记忆或遗迹叠加映衬的结果,这些记忆或遗迹相互牵制,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无限开放的意义演变过程。所以,我们在强调文学语言内指性特征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在特定的文本内部,任何一种文学语言都不是一个固定的点,它的每一种具体表达的背后都回响着这一语言在其他文本中发出过的多重声音,我们只有将其置入这多重声音交织成的语言意义网络之中,才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它的流动性、变化性和关联性,从而更深刻的把握其意义和价值。就这一意义而言,互文性取决于文学语言永恒的,与它自身的对话关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文学语言深化审美意义凸显审美价值的深层动力。

互文性使指向文本自身的语言处于一个开放的境地,在与不同文本的碰撞和交流中生发出繁复深刻的审美意味,在中国文学史上,由于互文效果而衍

·

·

生出特殊光彩的文学语言数不胜数,专注于“无一字无来处,……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9](P475)的古典诗语自不必说,即使现代小说语言中也不乏此例,例如,杨振声在小说《玉君》中写道,主人公“我”爱慕挂念好友杜平夫的恋人玉君,很想在杜平夫走后帮助玉君,但是却无从和她接近,意兴阑珊地回到家中,迎头看见“张妈正与她女儿琴儿在那里捣衣。”接下来就听琴儿讲起玉君常到海边呆立着向远方凝望,思念远去的恋人杜平夫。这令“我”更加担忧心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捣衣”多用来表现征人思妇的怀远之情,《玉君》“捣衣”描写的背后,叠印着无数的相关文本:“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李煜《捣练子令》)。这些文本相互碰撞相互阐发,使《玉君》中的“捣衣”语言衍生出丰富醇厚的美学意味,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读者的想象力,使其充分体会到玉君对杜平夫的深切思念和“我”对玉君的刻骨深情。

由上可见,文学语言既是内指性的,又是互文性的,如果说内指性为文学语言的独特性提供了保证,使其脱离日常所指的羁绊,呈现出诗意的特征,那么互文性则造就了文学语言的丰富性,使其负载着无限的意味和能量向我们说话。

三、模糊性与精准性共生互动

在这里,模糊性指的是语义内涵的模糊性,精准性指的是表达效果的精准性,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互动的辩证关系。具体而言,语言文字属于抽象的意义载体,诉诸的是非感官的感受,建构的是非具象的形象,当它成为文学这一艺术门类的专用媒介,作为构成文学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而出现时,其所凸显的审美感知方式既非视觉亦非听觉,无法像线条、色彩、动作和声音等艺术媒质那样通过直接冲击人的视听感官来构建出可供感知的艺术形象,使人获得美的享受以直接实现其审美价值,而只能通过激活人的审美想象来间接实现审美价值,为了给审美想象留下足够的空间,文学语言绝不能局限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指称意义,而必须倾向于由语言整体结构所暗示出来的情感内涵,较之过于明晰的不留任何余地的语言表达方式,半明半暗的模糊性语言更富于潜在的包孕性和含蓄性,更能激发接受者的审美想象,使之获得内蕴丰富、意味绵长的美学享受。如果说文学语言作为抽象意义载体的基本身份要求的是其表达效果的精准性,那么文学语言激活审美想象的特殊使命则决定了其语义内涵的模糊性,二者同时出现又相辅相成:精准的表达效果只有在模糊语义的营造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而模糊语义的美学价值亦只有在获得精准表达效果的前提下才能够得到确证。

语言的模糊性与精准性的这种相辅相成、共生互动关系在以下几种语言表达方式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其一,省略。即语句未完却戛然而止,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其目的在于以最简洁的文字包容最丰厚的审美信息,以最不确定的语义实现最精准的表达效果。譬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讲到黛玉尽管毁帕焚稿以示断情,但却始终心念宝玉,以至弥留之际,还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你好”后面的省略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隐藏和交织着各种复杂的情感,既有难以言表的怨恨与自伤,又有刻骨铭心的爱恋与不舍,这里的缄口不言其实已经胜过了千言万语,真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恰恰体现了语义的模糊性与表达的精准性共生互动的特点,体现出了文学语言丰饶的美学意蕴和强大的审美感染力。又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写到,当“我”与闰土见面时,面对我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热情,这位我儿时极其喜爱和钦佩的好友却诚惶诚恐地递过了一个纸包:“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己晒在那里的,请老爷……”话虽然只说了一半,在语义上并未言明,但是唯恐礼轻的局促不安、生活重压下的无奈苦楚、因感到与儿时好友地位悬殊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拘谨生疏等种种难以表白的情愫都包含其中了,在这种欲说还休所造成的表达效果面前,“请老爷尝尝”或是“请老爷别嫌弃”等任何一种清晰连贯的语义传达方式都有续貂之嫌。

其二,虚指。虚指是创造想象空间的重要手段,在文学作品中,创作主体为准确传达审美情感,往往会以虚化实,对原本具有实在清晰含义的词语进行虚化和模糊化的运用,这些被虚化和模糊化的词语虽然失去了精确的内涵,但是其在整体描摹事物轮廓、深入把握事物本质形态等方面却表现出了更为强大的功能,达到了一种词语的明晰含义所不可企及的更为生动精准的表达效果。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锦瑟无端五十

·

·

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两千尺。”(杜甫《古柏行》)“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怎么会想去卖针头线脑儿,三个钱的姜两个钱的醋呢?”(老舍《女店员》)这些虚指的数词所体现出的是与自身精确数值相反的模糊含义,而这种模糊含义恰恰是拓展审美想象、获得精准表达效果的关键。

其三,混搭。即打破逻辑性陈述语言的固定搭配规则,削弱了语言符号同外在现实的各种井然有序的联系,将不符合语言常规语法和读者接受惯性的词语混合在一起,使词语自身充分碰撞,相互作用,生发出充满张力的不确定的非常态意义,含而不露又引人遐想,别具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如鲁迅在小说《孔乙己》的结尾处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将“大约”和“的确”用在对同一件事情的判断上,既不符合语法规则也不符合现实逻辑,属于典型的语言混搭,其中所体现出的语义显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这种看似模棱两可的语言却可以达到精准的表达效果:“大约”意味着孔乙己的生死无人去关心和过问,“的确”则暗示着贫病而死是孔乙己必然的结局,二词连用,更凸显出孔乙己命运的悲剧性。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肥”、“瘦”本是加诸于人或动物身上的形容词,这里却与绿叶红花相互连缀,形成混搭结构,在写景方面,语意固然显得模糊,但是却极其精准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惜花之意和伤春之情,以及对于年华易逝红颜易老的深深隐忧,

其四,比喻。比喻是“借助于喻体义来描述本体的手法”,[10](P153)“喻体选得贴切,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贴切’,首先要‘象’。‘象’要求喻体与本体有相似点,没有相似点就很难做到‘象’。”[11](P55)对相似点的寻求是比喻取得成功的关键,但是,本体往往具有多重属性,它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作者在特定的心境中,经由微妙复杂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审美联想发掘出来的,就这一意义而言,相似点本身就具有即时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即时性和不确定性势必会决定比喻语义的模糊本质,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其在想象中意会到比喻背后所隐藏的流动不拘、变幻莫测的心理感受,比喻获得精准性表达效果的奥秘亦在于此。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句重在写愁情之深广却并不明言,而是以遍野如烟似雾的春草、满城随风卷扬的柳絮和遮天漫地、绵绵无期的黄梅细雨这些季节风物做比,暗示出“闲愁”无所不在、纷乱难辨、无穷无尽的特性和诗人怅惘迷茫、黯然沉痛的愁闷心境,语义尽管模糊,表达效果却极其精准,正像黄庭坚在《寄贺方回》一诗中所称赞的那样:“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又如方方的小说《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瑶琴的妈见瑶琴的神色,知道她心里已经开了一条缝。因为十年来,只要有人劝瑶琴再找一个男人,瑶琴都会立即板下面孔,堆一脸恨色地骂人。就好像对方来抢她丈夫似的。有过这样几回,没人再敢开口。瑶琴的妈知道,一个人的心一旦开了点小缝,就能有清新的风挤进去。可能只是几丝丝,但也足能吹干心里面的霉斑,让霉斑的周围长出绿色来。瑶琴的妈在杨景国死去的这十年里,就今天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霉斑虽然属于典型的具有模糊含义的比喻性语言,但是却准确生动地传递出了各种各样的信息:霉斑本身暗示了瑶琴孤寂、自闭、单调、固执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而瑶琴妈对霉斑的思考既隐含着瑶琴妈眼睁睁看着女儿陷入自我封闭的怪圈却无能为力的焦虑和忧心,又反衬出瑶琴妈目睹女儿转变之后所感受到的如释重负的轻松。语义是模糊的,表达却是精准的,这正是文学语言的魅力所在。

阿恩海姆曾经说过:“艺术家与普通人相比,其真正的优越性就在于:他不仅能够得到丰富的经验,而且有能力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些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非艺术家则不然,他在自己敏锐的智慧结出的果实面前不知所措,不能把它们凝结在一个完美的形式之中。他虽然能够清晰或模糊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但不能把自己的经验表达出来。一个人真正成为艺术家的那个时刻,也就是他能够为他亲身体验到的无形体的结构找到形状的时候。”[12](P228)文学语言既可以构造出日常话语难以企及的审美空间,又能够使各种复杂微妙的生存体验和情感意识超越纯粹的自我意识层面,成为可供传递的审美信息,堪称是艺术家为“亲身体验到的无形体的结构”所找到的有效形状,而声音与意义水乳交融、内指性与互文性并行不悖、模糊性与精确性共生互动即是这一有效形状的重要审美特质,理应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

·

·

参考文献:

[1] (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

波兰)罗曼·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陈燕谷,晓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朱光潜.艺文杂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4] (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5] (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6] (

俄)巴赫金.言语体裁问题[A].巴赫金全集(4)[M].白春江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7] (

美)P·D·却尔.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M].吴启之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8] 叶维廉.

秘响旁通———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A].温儒敏、李细尧.

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9] (

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2)[M].刘琳等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10] 宗廷虎.修辞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11] 陆稼祥.辞格的运用[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2] (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On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the literary 

languageSUN Yuan

(Department of Chinese,Zhangzhou Normal College,Zhangzhou,Fuj

ian 363000,China)Abstract:Literary language is the basic form of literature with aesthetic nature being 

the focus.Theaesthetic natur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Namely,sound and meaning are integrated.Connotativeness andintertextuality enable literary language to be free from daily discourse and rich in meaning.Vagueness andaccuracy 

interact with an expressive effect.Key words:literary language;integration of sound and meaning;intertextuality;connotation;vague-ness;accuracy

[责任编辑 刘德兴]

·

301·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基本概念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是文学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有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两个特征。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色等具体形象极其构成的整体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具有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 统一四个方面的特征。 单个形象:指文学的艺术世界中相对独立的文学形象。比如林黛玉。 整体形象:指文学作品中由若干单个形象共同组成的文学形象整体。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虚象:通过实象联想出来的形象。 实象:文学作品里具体可感的形象。 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极其总和。 氛围:一般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和情调。 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四个特征。寓言式象征: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符号式象征: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其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意蕴: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文学作品意蕴可分为: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具有强烈的情感、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三个特征。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具有

文学概论第二次形考作业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020007 课程名称文学概论 评阅教师 第二次任务 共三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江苏开放大学本科 《文学概论》形考书面作业之平时作业(2)

1、口语媒介就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其特点有:一就是简便快捷 ,二就是与身体语言与原始礼仪相伴随,三就是真切生动 ,四就是不易保存。口语媒介往往有两种形态:一就是歌谣 ,二就是流言。 2、单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文学媒介经历了五个阶段: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与网络媒介。 3、现存可识的汉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大约 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 4、文学语言具有三种审美特征: 陌生化的形式追求、语境化的意义呈现、与蕴藉化的阅读效果。 5.汉语形象的互文性的主要类型有: 跨语体现象、古语今用现象、与秘响旁通现象。 6.文学媒介的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 涉义性、物质性、与中介性、语境依托性。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大众媒介及其表现形态特点 答: 大众媒介通常指的就是中间插进的用以重复或传布信息符号的机器与有编辑人员的诸如报纸或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的传播渠道。简单点说就是向大量受众传递信息或娱乐节目的各种现代传播形式的统称,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影,录音带等。 2、简要说明语言在文学中的角色 答:

(一)语言就是文本的物质现实 从文学文本的实际存在来瞧,文学文本就是使用语言完成,并以语言的方式存在。因此,语言就是文学文本物质现实。 (二)语言就是意义的现实处所 意义何处有,只在语言中。从语言与意义的关系角度瞧,文学文本中的语言就是相互维系、不可分割的。语言成为意义所不可须臾与之分离的生长地。文学中的意义,即就是文学文本中所流露出的情感与思想等一切东西,离开了语言,意义将不存在;文学中的语言,即就是按照可以生成某种意义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符号系统,离开了意义,语言将变得不可知。 (三) 语言再现自身 从语言的文本功能来瞧,任何写入文学文本的语言,都不就是“纯粹”的语言,而就是呈现为携带丰富的社会与文化意味的形态性语言。因此,文学语言不仅表达意义,而且本身就成了意义的组成部分。 (四)语言就是文本美的一种现实体现 从文学的审美特性瞧,语言的美就是文学文本美的组成部分。与语言本身构成文学文本的意义的一部分相应,语言也成了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3、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异同 答:文学语言通过一定的比喻、拟人、拟物、对偶、通假、形容、主宾颠倒、语调语序(古代诗歌类的不同平仄)等文学手法,强调主题。 而普通语言对主题的刻画不明显。注意提醒一句的,文学语言并不就是指古代诗歌之类,文学语言之中也有现代诗歌、语言与外国作品。譬如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4、书面语与口语不同的审美功能

2-4第四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一、内指性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上耶!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情理的合理性, 侧重于对文本语境所激起的读者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的真实性的考察, 它是对事理的合理性的一种超越。无论在叙事作品还是在抒情作品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不合事理的艺术表现, 而它们在作品中却以相当合理的姿态活跃着,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情理的合理性。清代叶燮曾举杜甫诗中不合事理之句如?碧瓦初寒外?1、?月傍九霄多?2等为例, 细加分析解说, 并以?幽渺以为理, 想象以为事, 惝恍以为情?作为理论总结,成为对诗歌创作中情理的合理性的经典性阐释。 二、音乐性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也就是说,作家在组织文学语言时,不仅要追求表?意?,而且要追求表?音?,甚至有时还会为着表音而重组语言,或者完全让表意服从于表音。 我国诗歌素来是讲究声韵的。韵脚的相谐,一则可使前后呼应,在五音繁会中取得调节的效果;二则表示情感的起伏变化,使得疾徐中节;三则利用收音相同,易于记忆,并引起联想。萧梁刘勰对声韵的作用早就有了精辟的阐明。他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文心雕龙》卷七《声律》第三十三)?异音相从?属于句子中间的字调安排问题,必须四声更替使用,才能取得和谐。这是因为?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暌,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同上)把每个不同字调安排得当,就可做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龙榆生先生讲义) 邱峻先生辑?对山歌?(客家话): 1“碧瓦初寒外”,老子庙是用碧琉璃瓦盖的,这点当时人都看到;时令正是初冬,这点当时人都感到;但“碧瓦初寒外”是诗人独特的感受。诗人感到碧瓦在初寒以外,其实碧瓦不会感到寒暖,这是诗人的感觉。诗人看到老子庙的壮丽,所谓“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在初寒中给人以温暖之感,所以说它在初寒外,写出诗人对壮丽建筑的赞美。 2“月傍九霄多”,九霄指天上极高处,古人把皇宫比做天上,这里带有消极的封建尊君思想。诗人当夜在宫里值宿,用九霄来比宫殿,说在宫里显得月亮的光明特别多一些,正反映了那种消极思想。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重庆市黔江区马喇中学黄成德 37岁中一职称学科论文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特性 [内容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谓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文学语言的含蓄性、文学语言的多义性、文学语言的音乐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同时,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也是一种审美的语言,所谓审美,指的是文学语言的情感性。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科学语言注重理性、抽象和逻辑,文学语言注重感性、形象和情感。前者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如实地反映语言对象,理性地阐述事物的本质或事物间的联系,从中体现思维的规律性。而文学语言则表现“作家的情感方式”,所以它的价值“决不单纯是写得流畅,文理通达,文法无误”之类。作者要能够在其语言上“按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独创性的印记”,以一种情感(作家情感)接受另一种情感(读者情感)的推敲。 除了两种语言各自的目的不同外,还与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特征与功能相关。即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单侧化(不对称性)。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称的,实际上两个半球的功能趋于单侧化,即某些功能偏重于左半球或右半球。研究发现,人脑左半球主要是对言语、文字、计算、时间等信息的理性加工;右半球主要对图形、音乐、方位等的感性加工。这种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单侧化

现象使人类的左半脑长于概念推理、右半脑长于感觉体念。因此可以说,任何作家都必须借用右半脑进行写作(就语言的生理机制而言)。 由于语言目的的不同,科学语言追求抽象性、明晰性和确凿性,而文学语言则追求形象性、含蓄性、多义性和音乐性。早在先秦时期,有关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片言只语己散见于各种文化典籍及文学作品本身之中,诸如部分历史著作(如《尚书》、《左传》)、诸子哲学(如《论语》、《孟子》、《荀子》、《墨子》、《庄子》)和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如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着是孟子针对他的学生咸丘蒙拘泥于《小雅。北山》一诗的各别词句,不懂诗歌语言的艺术特性,以至不能正确把握诗意的情况提出来的理论。孟子认为,文学语言有其特殊性,如暗示、委婉、夸张等,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妨碍对诗人之志的正确理解,孟子批评咸丘蒙对《小雅。北山》的误解,指出正确的读诗方法应该“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其实,咸丘蒙的错误本质不在于孟子所谓的“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而在于对文学语言艺术表现特殊性的忽视。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萌芽或滥觞,但在当时情况下,还不可能出现任何形式的文学理论专著。对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代。 下面简要谈谈我对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粗浅认识。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人们常说“即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指的就是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即具体可感性。如梅晓臣所云:“状难写之景,

论文学的审美特性

论文学的审美特性 摘要: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本文从文学与审美之间存在的关系,阐述文学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文学审美特性 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觉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最终是为了对人生,事物的审美认识。因此,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在艾布拉姆斯认为的四类文学观念中,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着分歧,但是他们也有某种共识,即各种文学观都涉及到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了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 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具有主观性和偶然性,但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审美的范围很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

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套用一下,“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指挥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对美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以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 一、文学与审美之间存在的关系。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唯物主义中我们认识到,虽然物质第一性,但人的活动是有意识,具有能动性。并继续努力寻找自身的和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还感受和理解,享受着人生的意义,从而我们可以把上面的称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2.文学描绘的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文学审美价值的特点有(1)通过语言形象的感知而确证人的感性存在,在审美观照的对象身上感受和确证自身生命的感性存在;(2)文学的审美价值通过价值主体由语言媒介所激发起的情感体验而实现,通过情感的体验传达获得审美愉悦;(3)文学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精神价值,旨在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这是最根本的特点。但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也可写丑的事物。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看到对丑的描写,比如阿Q,正是对他不好的一面的描写,使读者更加关注这一形象,更加对美的追求。 3.文学即人学。所谓的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

文学语言的特点

摘要 语言有文学语言和非文语言之分,其区别就表现在各自不同的特征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过程。文学语言的特征究竟有哪些?目前文论界和修辞界尚无定论,对文学语言特征一些主要特征的归纳尚有争议,笔者倾向于较为常见的五性说,本文试图在当代学者对文学语言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以及独创性做一浅析和归纳。 关键词: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独创性

文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指的是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的文学则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1]与之相对应,“文学语言”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学语言,作为语言学上的一个术语,是指一切加工规范的全民语言。它包括科学技术、新闻政论、公文事务以及文学作品等所运用的书面语言。而狭义的文学语言仅指作家作品所用的语言,即“文艺语言”,也称之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的文学语言的特点。 确定了文学语言的概念之后,我们还需要对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加以区分。在甄别这二者的过程中,文学语言的特点也随之明晰。有研究者认为,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认为它们在各自的领域范畴内,各自既有自身不可僭越的游戏规则和表达方式,又承担各自不同的来自于受众的阅读期待的独特品质。前者的话语系统要求其语言以真实、准确、规范、凝练为主要特点;而后者则有更广阔却相对更模糊的想象性、边缘性、多义性的特征。[2]文学语言虽然允许有某种灵活变通不尽遵守语言常规的地方,但事实上文学语言并没有在普通语言之外,另创一套语法和词汇系统。它使用的还是我们平常使用的那套语言。[3]文学作品不过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4]文学语言就是为了构建一个特殊的审美目的服务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学语言要在语言的一般交际功能的基础上执行一种特殊的艺术功能或美学功能,以语言文字为物质材料和表现工具,来刻画形象,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创造意境,通过形象思维,反映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给读者以美感教育。也就是说,它在传达一般信息之外,还要传达审美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语言便体现出它的一些深层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手段的形象化特征,即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情所形成的可见、可闻、可感等富有具象性、体验性的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的的首要特征。[5]文学语言如果不具备形象

2018“文学概论”答题

国家开放大学“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 1. ( )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C. 表现论 2.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倾向。B. 实用论 3.文学的原初含义是( ) 。C. 文章和博学 4.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C. 文学 5.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从生命体验视角入手思考文学问题,体现了一条明晰的“”思路。 A. 体验论 6.文学的狭义阐释是( ) 。 A. 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7.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 。 C. 文化论 8.文艺摹仿说以( )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A. 亚里士多德 9.文学表现论与文学摹仿论不同,文学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文学表现论则( )。B. 强调文学重视作者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 E. 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10.文学文化论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它是一种( ) 的文论倾向。B. 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 D. 以语言论为基础 1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宇宙、( ) 和观众。A. 作品 E. 艺术家 12.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 ) 。A. 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B. 文学即文章 C. 文学即博学 D. 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13.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性,这就是认识到( ) 。A. 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B. 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 C. 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D. 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一般情感的表现 14. 文学文本通常包含着这样一些层面:形象层、衍意层、语言层、余意层、意蕴层,彼此之间的层级关系从第一层至第五层的排列顺序依次为( ) 。 B. 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余意层、衍意层 15.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 )文本。A. 象征型 16.大众文化文本与高雅文化文本不同,它的主要特征有( ) 。A. 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B. 故事的类型化C. 文体的流行性D. 文体的模式化E. 观赏的日常性 17.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C. 蕴藉 18.高雅文化文本着力书写知识分子的( )趣味。B. 个性化 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是( ) 文本。B. 再现型 19.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往往具有如下特征( )。B. 语言形式创新 C. 社会关怀 E. 个性化趣味 20.语言层是文学文本的具体语言构造,主要包括语音、、辞格和语体等具体层面。 A. 文法 21.文学文本通常包含着这样一些层面:形象层、意蕴层、语言层、余意层、衍意层,其中( ) 应为第一层。A. 语言层 22.文学文本通常包含这样一些层面()。 A. 语言层B. 形象层C. 衍意层D. 意蕴层E. 余意层

文学概论答案(专科)

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1 1、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1)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和文学的深层结构。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和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2)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和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代表之作。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在这部小说中给阅读者的视觉和感知上造成了一重陌生化的阅读期待。 (3)对于《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难点: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反映论、文学接受论和利用中外好的先进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现存的手头上能看到的作家、作品。最终达到理论和具体作品分析相得益彰的效果。 2、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可以说语言是文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属性。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同。普通语言往往简练实用、明白易懂;而在文学中,语言却总是有所蕴藉。"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语言状况。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读者要了解诗人诗里表达的意义--"我爱这土地",就必须专心阅读他写的全部诗句,如果离开了诗人精心设置的语言系统,是无法知晓他内心要说的东西的。无论是诗人写诗、小说家写小说,都必须通过媒介而阅读语言。正是通过语言系统并且在语言系统中,文学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完整意义世界。文学语言的语言性是指文学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意义。所以,语言是文学的又一基本属性。文学的语言应当具有一定的"文采"。这里的"文采",约略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语言的形式美。这与西方的"美的艺术"中的"美"的含义是相通的。 文学的语言与普通的消息性语言或科学语言不同,不只是要传达消息或者表述概念,而是要充分地运用语言本身的特性而造成富于美感效果的组织。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并不是要泛指一切语言性符号,而是特定地指具有一定文采的语言性符号。《我爱这土地》的"文采",正突出体现在:它的语词和语句的独特选择和组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表达效果。诗人设想自己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表明它的喉咙并不圆润、清亮、婉转,而已遭受挫折,所以是受损伤的喉咙。那么,这受损伤的喉咙急切地要歌唱什么呢?紧跟着是三个"这......"式排比句:"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里的排比句富有文采,而且成功地渲染了诗人对于"土地"的炽热的情感。 在文学中具有一种普通性。诗如此,小说、散文和剧本也是一样。这表明,文学具有一种语言蕴藉属性,它可以通过表层意义而呈现深层意义。语言蕴藉,表示文学作品语言的蕴藉深厚状况,是说一种具体的语言表达可以蕴藉着多重不同的意义。文学正具有这种语言蕴藉性。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 [ 摘要] 作为承载主题意蕴的文学语言来说,其审美的特性,是一种高级的组合方式和物化过程。从美学的角度对文学言语的功能加以审视,阐析文学语言的审美表现,这对于读写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 [ 关键词] 文学;语言;审美 各类艺术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以塑造具有审美意义的鲜明活脱的艺术形象为其主要任务的。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审美评判。但所用的物质材料以及相关的艺术手段各不相同。如建筑艺术直接用砖石土木、钢筋水泥来塑造形象,音乐则是借助于一定的节奏、旋律、音响,绘画是靠色彩、线条、光影等手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这一艺术媒介构成了文学与其他艺术性质上的区别:不管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或是造型艺术,都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使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直接感受到形象。而文学必须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由文学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在作家的意向引导下,间接地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魅力。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是道过文学语言塑造的鲜明、独特的形象,在作品与读者间的思想交流中实现的。因而,我们只有了解文学语言的美学特性,才能从本质上把握文学审美规律。 高尔基曾以“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的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语言的巨大表现力。的确,无论是广漠无垠、色彩纷皇的客观世界,还是精细隐微、丰富复杂的主观情感,无一不可借助语言表现

出来。构成文学作品的文学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它是一种个性得到高度薄重、情感享受充分自由、主观被尽量物化了的语言,是一种美的语言。我们把文学语言的美分解为风格美、形象美、通俗美、整体美,并从这四个方面对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作一粗略的分析和说明。 一、风格美 语言风格美指作者在使用文字语言时形成独特的个性魅力的艺术倾向与格调。语言的风格美是极其多样的,或质朴,或华丽,或隽永,或明快,或洗炼,或缜密,或飘逸,或幽默,或沉郁等。如钱钟书《围城》:“从早晨起,空气闷塞得像障碍着呼吸。忽然这时候天不知哪里漏了个洞,天外的爽气一阵阵冲进来,半黄半落的草木也自昏沉里一阵清醒,普遍地微微叹息,瑟瑟颤动,像揭去了盖。”作家语言的风格的形成,除了由于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客观因素以外,也与作家本身的性格气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主观因素有关。 语言有朴素和华丽等不同风格。比较而言,人们更喜欢朴素的语言风格,因为朴素的语言是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具有“清水出芙蓉”的天然美,有“村姑戴野花”的纯真美。许多作家、艺术家都十分推崇朴素美,“美在朴素中,这是一个真理”(高尔基)。“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语言的朴素美,从根本上来说,还必须求之于作者思想感情的真挚、淳朴。高尔基指出:“真实和朴素是亲姊妹,美丽是第三个妹妹。”有了纯真质朴的情感,再辅之以平淡朴实的文笔,文章才能闪耀出语言美的艺术光辉。如晓风的散文《也是水湄》:

(完整版)小说语言特点复习教案

小说语言特点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语段鉴赏的常用角度。 2、掌握做语言鉴赏题的基本模式,提高语段鉴赏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1、试做下列语段鉴赏题。 (1)(2010年山东卷19题)“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划线部分文字如下: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老舍《骆驼祥子》 分析:这是一段对刘四爷性格介绍的文字,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特色主要体现在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从句式角度看,这一语段多用短句;从手法使用的角度看,“一脚蹬在天堂” 和“一脚登在地狱”构成对比;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土混混”“耍骨头”等都是口语。所以在鉴赏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应紧扣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答题。 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或“有浓郁的地方色彩”),(1分)如:“土混混”、“耍滑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1分);质朴(自然、通俗)(1分);形象(活泼、生动)。(1分) (2)下面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它(芦花)无限的轻柔,也无限的洒脱。虽然它不停在风中摇动,但每一个姿态都自在、随意、绝不矫情,也不搔首弄姿。尤其在阳光的照耀下,它那么夺目和圣洁! ——冯骥才《水墨文字》 分析:这段文字是描写芦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写景角度、手法和语言风格方面。“轻柔”是触觉感受,“摇动”“夺目”等是作者看到的;“矫情”“搔首弄姿”等使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从语言的风格来看,这段文字属于生动形象的描绘。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对芦花的赞美和喜爱。鉴赏这段文字就应从写景角度、手法和语言风格三方面入手。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和视觉角度来描写,刻画了芦花在风中的动态和在阳光下的色彩,将芦花写得生动,富有意味。 (3) 下面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论文学翻译中对原文语言形式特征的再现

2008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10,2008 第24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4(总178期) Tot a l No 1178 收稿日期:2008—07—20 作者简介:张海红(197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 实践。 论文学翻译中对原文语言形式特征的再现 张海红 1、2 (11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21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语言形式是文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文学作品审美或诗学功能,是文本的文学性赖以生成的基础,因此,文学翻译家必须善于发现源语文本中富有文学性的表达方式,洞悉其中蕴含的诗学或文学价值,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本的语言形式特征,使目的语文本读者感受到原作的丰姿。 关键词:语言形式;文学性;文学翻译;再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10—0093—03 翻译是一个从源语文本向目的语文本的转换过 程,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这个过程中需要转换的,既包含源语文本要传达的思维内容、信息,还包含传达这些信息内容所凭借的语言形式及其所映射出的语言使用者所持的特有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既包含语言使用群体的共有思维方式,又包含语言使用个体的特有思维方式;二者的结合,尤其是后者,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原文作者区别于同一种语言其他作家和不同语言作家的特有的写作风格。 显然,信息内容是文学翻译的要点,但语言形式也不是文本内容的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形式对于文本思想内容的体现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形式也赋予了文学作品审美或诗学功能,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语言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学或诗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差别主要就在于各自的交际目的的不同。Ca mer on 认为,诗学语言和非诗学语言的区别并不在于语言运用本身,而在于运用 语言的目的。诗学语言的目的就是虚拟现实。[3] 非诗学语言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语言媒介的作用主要就是传递信息,为此目的,语言使用者往往会选择规范、常见、典型的表达方式,来保证自己所选择的语 言表达方式不至于妨碍接受者的理解。而诗学语言 的目的决定了在诗学语言中语言媒介的作用不仅是传递信息,它本身就是文学或艺术审美的目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和文体学家认为,在诗学语言中,语言媒介或语言形式本身就是文学的目的,正是由于语言形式的“文学性”决定了文学存在的主要价值。Fowler 指出,与非诗学的语言运用不同,文学“是对语言的一种创造性的运用”(1986:13)和“对陈规旧习的抵抗”。(1986:19)Shkl ovsky 认为,诗学语言旨在使人们感知事物,而非诗学语言旨在使人们了解事物。艺术的目的是传递事物被感知而不是被了解时的感觉。艺术的技巧就是要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变得难解,加大感知的难度和长度,因为感知的过程就是审美目的本身,必须要予以延长。(1986:55)关于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陌生化”,Fowler 指出,在日常交际中,“符号是透明的、一目了然的、简单化的”;“我们在识别意义时,无需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审视”;而“陌生化则是运用某种策略,以迫使我们审视和玩味”。(1986:41-2)可见,诗学或文学语言与非诗学语言不同,追求的除了信息内容的表达之外,还要设法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语言表达方式本身上来。Mukar ovsky 指出,诗学语言的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将话语加以前景化。 3 9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的典型审美特征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文学典型呈现如下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黑格尔认为:“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它就是能“把一切都融贯成为一个整体的那种深入渗透到一切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所言所行的同一泉源,从这个泉源派生出每一句话,乃至思想、行为举止的每一个特征”。也就是说,一个人物性格的最基本方面可以形成这个人物个性的“总特征”。 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种“总特征”。他自己一贫如洗,他就想“我儿子会阔得多啦”,骂了别人,觉得自己胜利了。他头上有癞疮疤,人家拿他开玩笑,开始他“怒目而视”,后就对人说:“你还不配”。他被人打了,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又心满意足地走了。直到最终人家要杀了他了,他还为状纸上的圆圈画得不圆而羞愧,后来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很圆呢”,于是他睡着了。阿Q的许多行为都与他的“精神胜利法”息息相关。有人发现,阿Q的性格中竟有十组矛盾着的侧面:

(1)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2)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3)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4)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5)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6)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7)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 (8)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9)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10)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性格内涵。 然而阿Q并不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这些-矛盾着的侧面,都是一个被压迫的奴隶,带着其“精神奴役的创伤”,在不同的生活境遇里的必然的反应,而每一种性格特征后面,都能透射出一道历史的折光,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文学典型就是这样,在鲜明的整体特征和丰富的局部特征的展示中,成为一个立体的“圆整人物”,成为显示出无穷魅力的个性。 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像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像王熙凤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这些典型的“总特征”,使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 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展现了女人——这种上帝的杰作所包含的母性、妻性、女儿性的全部丰美的意蕴及其生命的奇光异彩。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已经发展到要塑造性格复杂丰满的“圆整人物”的阶段。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典型按人自身的生命形式创造的艺术形象,因而分外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一颗心显得那样晶莹、那样高洁、那

语言特征

工具之四“语言特征” 渭南瑞泉中学王三燕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 文言文所具有的语言特征诗歌上也是完全具备的。) 1.变“性”——改变词性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 以上各句中的“悦”“空”“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变序——改变词序句序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4)定语的位置。 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实际上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②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 (5)再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语序应该为“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 古人写诗改变词序语序,固然出于诗歌语言新奇的需要,但主要出于以下需要: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

浅谈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汇总

内容摘要 摘要:文章从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探讨了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幼儿情趣是幼儿文学的美学特质,使幼儿文学显示出迥异于其它文学的美学特征。并从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之所以独特几个方面:一、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泛灵观念、人造观念、任意逻辑、前因果观念,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特征是一种极富美感的诗性思维,有很强的形象性、同一性、和生命性,“自我中心”意识突出,只有与他们生活最接近、与他们情感最契合、外部特征突出的内容,才会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二、幼儿文学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质朴的稚拙美、透明的纯真美、张扬的游戏美、出色的荒诞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幼儿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及成人在为幼儿创作作品或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和关照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充分把握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情趣 “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幼儿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美深深地感染着幼儿,成为文学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鲜活、最可爱的一个分支。成人在为幼儿创作作品或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和关照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充分把握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情趣。

浅谈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幼儿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门类,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人们把她比作“新月之国”,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幼儿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幼儿文学读者的特殊性对幼儿文学具有制约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一、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 幼儿受生理、生活条件的制约,心理分化刚刚开始。这使得他们的审美心理不仅与成人,就是与童年期、少年期的儿童审美心理特征客观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幼儿审美心理中“自我中心”思维非常突出。其特征是主体和客体不分,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合而为一,而且总是把客体“依附”于主体,形成幼儿审美意识的“自我中心”状态。突出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 1、泛灵观念 在幼儿心目心中,大千世界的各种生物都有生命,同人一样有感觉和意

国开汉语言专科《文学概论》形考测验(第一至第九章)答案

国开汉语言专科《文学概论》形考测验(第一至第九章)答案 第一章章节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学的狭义解释是()。D.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2.文学的原初含义是()。A.文章和博学 3.文艺摹仿说以()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A.亚里士多德 4.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倾向。C.实用论 5.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从生命体验视角入手思考文学问题,体现了一条明晰的“()” 思路。B.体验论 6.()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A.表现论 7.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 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A.文化论 8.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这是一个重要的 标志性事件。A.文学 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 1.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 A.文学即文章 B.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C.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D.文学即博学 2.文学文化论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它是一种()的文论倾向。 A.以语言论为基础 D.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 3.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性,这就是认识到()。 A.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B.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一般情感的表现 C.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 D.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4.文学表现论与文学摹仿论不同,文学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文学表现论则()。 A.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

儿童文学美学特征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分析 ——以《馅饼里包进一块天》为例 14汉语言周奕娴F11414080 一,纯真之美 儿童的心灵如同纯净的水晶,瞧待世界的眼光也就是那么的稚拙纯真。在孩子的眼里,世界就是美好善良的,纤尘不染的童真就是儿童最为独特而宝贵的品质。 在《馅饼里包进一块天》中,老头与老太太跳上馅饼之后,接连遇见小猫、小鸟、飞行员、小猫、鸭子、山羊与大象。她们接连跳上了馅饼,而其中停在空中用完燃料的飞机中冻得瑟瑟发抖的飞行员,待在云朵上忘记飞翔的鸭子与在山上迷路的山羊与在纷飞大雪的城市中想念家乡的大象,都有各自的不幸与困难。儿童善良与纯真的本能,使她们发自内心地平等向善、同情弱者,希望帮助陷入困境的她人。 而在寒冷的冬天,老头叫老太太为她做一个“又香又甜又热乎乎的苹果馅”,这样的表述也充满童真与趣味,让孩子的内心充满生活的温情与生命的喜悦。老头与老太太温馨的相处方式也给了孩子一种温柔的引导。 文中的种种情节安排使孩童获得了美与人性的教育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给孩童正确的价值导向,倡导真善美,鼓励孩子帮助她人。 二,稚拙之美 稚拙就是一种艺术本能,就是一种美学天性,也就是一种富于魅力的特质与表现形态。稚拙美及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而文字的组合与叙述方式的变化往往表现出文学的稚拙之美。 比如文中不断重复的情节——小猫、飞行员、鸭子、山羊与大象接连跳上馅饼时的叙述手法,就是不断的重复相似的语言。跳上来的动物与人都问道,“老婆

婆老头儿带着小猫,干不坐着苹果馅饼,在高高的天上飘?”老太太回答说,“不就是我们飞,不就是我们飘,只就是因为停不了。”接着的对话就是“能让我上去不?”老太太回答说,“当然可以了。”口语化的浅显语言对话给读者一派自然本真的生命意趣的飞扬与体验,这些对话没有深沉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却体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毫无城府的单纯自然的稚拙情态。 三,欢乐之美 欢愉之美表现为以幽默、滑稽、可笑的形式来表现美感的内容。 文章中有这么几个情节体现了儿童文学的稚拙之美。当飞行员、鸭子、小猫与山羊跳上了馅饼后,大象上了馅饼后却因为“大象太沉了,把馅饼压得朝一边倾斜着。”通过童趣可爱的表达,语言的组合与叙述方式的变化——与前面的飞行员、鸭子小猫与山羊跳上馅饼不一样的效果,用视觉的效果给人以喜感,令小读者联想到平时生活中的胖同学,令人不禁莞尔一笑。 而在文中,老太太没有注意到馅饼里面包进了一块天,打开烤炉的时候竟然从烤炉中飞了出来,飞到屋子的另一头,老头老太太一齐去抓馅饼却没有抓到,馅饼飞出大门外,飞到花园里,老头老太一直追着馅饼跑,最后竟然跳上了馅饼。这段富有夸张想象力的片段通过动作描写,生动有趣,读来幽默滑稽,平时生活中可见多就是严肃的老头老太太,而在故事里行为举止变得如孩童般可爱,洋溢着谐趣。这样的喜剧性情节营造了一种幽默氛围,突出了趣味性,给小读者们带来无尽欢笑。 四,变幻之美 当大家想降落在小岛上时,接连几个岛上的居民都举起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没有停放馅饼的地方”。然而馅饼变凉,落到海面上,馅饼竟然成为了一个岛。这就是第一个转折,儿童无穷丰富而活跃的想象力使困境变成具有神奇色彩的冒险之旅。 然后老太太又发问,“这儿没有树,没有花,咱们吃什么?喝什么?”结果在温暖的太阳照耀下,馅饼岛长出了苹果树,山羊为大家提供羊奶,大象为大家摘苹果。 在现实生活中,馅饼不可能飞起来,更不可能变成岛,在海上更不可能立刻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