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古代对人的尊称

我国古代对人的尊称

我国古代对人的尊称
我国古代对人的尊称

我国古代对人的尊称

对父母称高堂、椿萱;称别人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的兄妹为令郎、令爱、;自称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自称兄妹为家兄、家妹;对妻子的父亲称丈人、岳父、泰山;兄弟之间称手足、昆仲、堂棣;夫妻之间称伉俪、配偶、伴侣;父母死后称呼前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再如:称老师为恩师、夫子,称学生为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同学称同窗。称别人家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华诞:别人的生日

华厦:别人的房屋

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侄等

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劝:劝告

奉陪:陪同

常用敬辞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内眷:指女眷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舍亲:自己的亲戚。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

古代对人的尊称

古代对人的尊称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我国古代对人的尊称 对父母称、椿萱;称别人父母为令尊、;称别人的兄妹为令郎、、;自称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自称兄妹为家兄、家妹;对妻子的父亲称丈人、岳父、泰山;兄弟之间称手足、、堂棣;夫妻之间称伉俪、配偶、伴侣;父母死后称呼前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再如:称老师为恩师、夫子,称学生为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同学称同窗。称别人家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舍下、草堂。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令尊、: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 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华诞:别人的生日 华厦:别人的房屋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 贤弟、贤侄等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劝:劝告

对人的尊称

对人的尊称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尊称zūnchēng 一般指比较尊敬的称呼,例如,小王尊称王医生为神医。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不再一一列举。 敬辞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华诞:别人的生日 华厦:别人的房屋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

古代尊称谦称)讲解学习

古代尊称谦称)

令堂指别人的母亲才对哦 谦称:谦称是谦虚的自称,分两种: 一是:“我”,分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用姓、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不毂、孤”表示谦下。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谦称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仆”原意是“仆人”,仆人身份多低。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犬子”就更不用解释了。古人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在古文中随处可见。例如: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 “童子何知,躬逢盛饯”(《滕王阁序》王勃说自己是小孩子,小孩子知道的肯定少) “敢竭鄙怀,躬疏短引”(《滕王阁序》)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之上”(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区区”有见识浅陋的意思)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古人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呼臣子为“爱卿”。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别人的徒弟为“高徒”。别人的家为“府上”。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尊称在古文中非常常见,例如: “今媪之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对穆公的尊称。) 从上面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1 -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 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 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 2 -

古代对人的尊称

古代对人的尊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我国古代对人的尊称 对父母称、椿萱;称别人父母为令尊、;称别人的兄妹为令郎、、;自称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自称兄妹为家兄、家妹;对妻子的父亲称丈人、岳父、泰山;兄弟之间称手足、、堂棣;夫妻之间称伉俪、配偶、伴侣;父母死后称呼前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再如:称老师为恩师、夫子,称学生为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同学称同窗。称别人家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舍下、草堂。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

古代称谓大全

一、父族: 1、父母:称已故父亲为显考;称已故母亲为显妣。自称孝男某名。对他人称自己的已故父母,为先父、先母。 2、爷爷:称已故爷爷为显祖考;称已故奶奶为显祖妣。自称孙某名。对他人称自己的已故爷爷、奶奶,为先祖考、先祖妣。 3、爷爷的父亲:称曾祖。自称曾孙某名。 4、爷爷的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或又孙。 5、父亲之胞兄弟:称伯父、叔父大人。自称脉侄。 6、父之胞兄弟之妻:称伯母、叔母。自称脉侄。 7、兄长之妻:称尊嫂,自称夫弟。嫂嫂回称夫弟:称贤叔,自称愚嫂。 8、弟弟之妻:称贤弟妇,自称夫兄。弟妇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9、侄子之妻:称贤侄媳,自称愚叔、愚伯。父(侄子之父)回称伯叔翁。 10、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孙。 11、祖母之亲叔伯:称外曾伯祖、外曾叔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又侄。 12、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13、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自称愚姨侄孙。 14、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自称表侄。 15、祖母脉侄之妻:称表伯叔母。自称愚姨侄。 16、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自称表内侄。 二、母族: 1、母亲之父母:称已故外公为外祖考;称已故外婆为外祖妣。自称愚外孙。 2、母服内伯叔:称外伯祖、外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3、母服内伯叔母:称外伯祖母、外叔祖母。自称愚外侄孙。 4、母亲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5、母之胞兄弟及妻:称舅父母大人。自称愚外甥或外侄。 6、母亲之胞姊妹:称姨妈。自称姨甥或姨侄。 7、母亲之姊妹夫:称姨丈大人。自称愚姨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自称愚姻侄。 9、母之表兄弟妻:称表舅母。自称愚表侄。 10、母服内之侄儿:称贤表兄弟。自称愚表兄弟。 11、母服内之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自称表夫兄弟。 12、母服内之侄女:称贤表姊妹。自称表兄弟。 13、母之侄女丈夫:称表姊妹夫。自称姻弟。 14、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自称愚表兄弟。 15、母亲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自称姨表姻弟。 16、母胞姊妹之媳:称姨表嫂。自称姨表侍上。 17、母服内之侄孙女:称贤表侄女。自称愚表伯叔。 三、妻族: 1、妻子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自称愚曾孙婿。 2、妻子之祖父:称岳祖大人。自称愚孙婿。 3、妻之外祖母:称姻外祖母。自称愚外孙孙婿。 4、妻服内之祖姑夫:称内祖姑夫大人。自称内侄孙。 5、岳丈之亲舅母:称内舅祖姑。自称愚甥孙婿。 6、妻子之父母:称岳丈、岳母大人。自称婿或忝子婿。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人称代词 1、吾吾不能居其地(《勾践灭吴》)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我。 2、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余:我。 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余:我们。 3、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予:我。 4、朕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汝:你。 6、尔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尔:你。 7、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你的 9、二三子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勾践灭吴》)二三子:你们。 10、或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 1、公、侯、伯、子、男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的通称列侯。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一致的,异姓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子:儿子。臣:臣子。君:君主。 3、黎民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黎民:百姓。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节。 5、贾人贾人夏则资皮(《勾践灭吴》)贾人:商人。行则叫商,坐则叫贾。 6、、前马其身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7、、左右太后明谓左右(《触龙说赵太后》)左右:身边的侍臣,以位置代人。 8、征夫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征夫:行人。 9、灵修怨灵修之浩荡兮(《离骚》)灵修:神圣,指君王。 三、表恭敬的称谓 1、公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表敬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公:您。 2、子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子:古代对人的敬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3、君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4、君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君:您、丈夫,这里是妻子对邹忌的尊称。 5、媪老臣窃以为媪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媪: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古代人称呼汇总

古代人称呼汇总 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尊长者自称:在上。 7. 晚辈自称:在下。 8.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敬称 1. 丈: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 先: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 圣: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吴道子为“画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4.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5.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6. 贤:称平辈或晚辈。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7.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特殊称谓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黎庶、黎氓、黎首、黔首、白身。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

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总角之交:儿时结交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哪些

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哪些 【称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和。 【称郡望】例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特殊的称谓有以下四种】 一、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二、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师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山上千海 1、【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等。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等。 4、【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等。 6、【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 7、【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8、【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9、【称爵名】 如《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

古代尊称谦称)

令堂指别人的母亲才对哦 谦称:谦称是谦虚的自称,分两种: 一是:“我”,分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用姓、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不毂、孤”表示谦下。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谦称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仆”原意是“仆人”,仆人身份多低。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犬子”就更不用解释了。古人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在古文中随处可见。例如: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 “童子何知,躬逢盛饯”(《滕王阁序》王勃说自己是小孩子,小孩子知道的肯定少) “敢竭鄙怀,躬疏短引”(《滕王阁序》)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之上”(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区区”有见识浅陋的意思)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古人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呼臣子为“爱卿”。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别人的徒弟为“高徒”。别人的家为“府上”。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尊称在古文中非常常见,例如: “今媪之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对穆公的尊称。) 从上面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qiǎng bǎo]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出处:南朝·宋·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陆游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摽梅 《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助词。摽,落下。摽梅﹐谓梅子成熟而落下。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 婚年龄。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别称 【襁褓】不满周岁 〖释意〗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出处〗《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古代称谓

古代古代 古代的女子称呼: 女子自称--“奴家” 女子谦称--“妾”、“贱妾”、“奴婢”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其他: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女子、小妇人;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华丽的分割线=============================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 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 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

古代诗人的尊称

古代诗人的尊称 诗仙——李太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诗佛——王维(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诗魔——白居易(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狂——贺知章(其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诗神——苏轼(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诗瓢——唐球(唐球平时做完诗,就把诗稿捻成团丸,放入一大瓢内。后来卧病在床,便派人把大瓢投入锦江,祝愿道:“此瓢倘不沦没,得之者方知我苦心耳!”大瓢漂浮到新渠,有认识该瓢的人说:“此唐山人诗瓢也。”于是乘小船把大瓢捞上来,整理后得诗数十篇,仅为唐球全部诗篇的十分之二三。后人也就以“诗瓢”来称呼唐球。) 中国历史上的“十圣”: 文圣:孔子,尊称“圣人” 史圣:司马迁,《史记》作者 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 武圣:关羽,尊称“关圣”、“关帝” 草圣:张芝,汉朝书法家,擅长草书 书圣: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作品《兰亭序》 画圣:吴道子,唐朝画家,有“吴带当风”的美誉 酒圣:杜康,古代传说酿酒的发明者 茶圣:陆羽,唐朝人,嗜茶著名,著有《茶经》 诗圣:杜甫唐朝著名诗人,著有《杜工部集》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1.皇帝 皇帝是专制政治体制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 历史由来: 中文“皇帝”一词相传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 秦始皇并非姓秦,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庄镶王的儿子,姓赢名政。13岁的时候,庄镶王去世,被立为秦王。他22岁举行加冕,从此亲理朝政。他执政后,首先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政敌,夺得实权;接着,他审时度势,决心统一中国。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韩、赵、燕、楚、魏、齐六国,结束封建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国,定都咸阳,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一年,他39岁。完成统一大业的秦王,并没有以此满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在咸阳宫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时候就说:“寡人如今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也该换个名字了,若不更换名号,仍然称“王”,同原六国的国王还有什么区别?又怎能显示成功,传之后世?于是,大臣们便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大王德过三皇,功高五帝;有的说,就是把三皇五帝加起来也比不上大王;还有的说,干脆把三皇五帝的尊称合二为一,称作“皇帝”好了。秦始皇不复时机的说,“称皇帝好”。寡人在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如果在皇帝的前面再加上一个始字,叫作“始皇帝”不就更好了吗?因为它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故史称“秦始皇”。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后,为了显示皇帝的尊严,便规定皇帝自己称“朕”。“朕”原意是“我”的意思,任何人都可以用,可是自秦始皇称“朕”之后,这个字就成了皇帝的专有名词。他还规地皇帝下的“诏书”,并让参谋大承蒙毅找来玉石工匠,选择一块称和氏璧的玉石,刻成大印,并规定只有皇帝的印专用玉质,叫作“玉玺”。他认为只要有了这块打印,以后传位就不会有人假冒了,秦家王朝就会代代相传。以上便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的由来。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