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木铎金声——西北师范大学办学纪实片解说词

木铎金声——西北师范大学办学纪实片解说词

木铎金声

——西北师范大学办学纪实片解说词

[画外音,配相关音像]滔滔黄河数万里,悠悠丝路三千年。在祖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古丝路重镇兰州西郊的母亲河畔,坐落着一座古朴典雅的百年学府,承京都之皇皇,汲河水之泱泱,融文化之厚重,积岁月之朴实,百余年来,育英才10余万,她就是被誉为“陇原教育的摇篮”的西北师范大学。

时光可以追溯到1902年,风雨飘摇的中国,国运日蹙,民生日敝。大批爱国志士,奔走呼吁:兴学育才,教育救国!应运而生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揭开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序幕。之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两次易名,改称“北平师范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师范大学西迁陕西整体重组,辗转城固独立设置,落户兰州新辟校址,返京复校两校并存,先后五迁校址、十易其名,在坎坷、曲折、艰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成长为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作为同气连枝的两所师范大学,在风云多变、天翻地覆的20世纪,她们同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继武前贤,弘扬文化,奋木铎以启后来者”,见证中国现代教育在风雨如晦中自小而大、顽强成长的艰难历程中,将木铎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西北腹地。

就是在这个艰难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记住了两越秦岭、觅址建校的奔波中,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焦菊隐、张德馨等一代又一代大师们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过程中铸造的“爱国进

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

就是在这个艰难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记住了李秉德、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一代又一代学人们“群贤毕至,八方云集”的建设过程中铸造的“勤谨笃学,诚恳爱人,实事求是,即知即行”的优良学风!

也就是在这个艰难的发展历程中,数以十万计的师大学子们,在一缕缕笔墨清香和一株株丁香芬芳里,恪守师大“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理念,践行“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锤炼着自己的品格,提升着自己的学识,守护着脚下的热土。

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北平师范大学的先师们辗转千里,给西北带来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和“努力事业、服务社会”的大局观念;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一批批优秀专家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西北师院,把师大精神与西北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构成了支撑学校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那么,学校在经历由1958年从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良好的机遇,再次给了西北师范大学立足甘肃、放眼西部、不断奋进的动力。学校继续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主旋律,不仅在教师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还紧密结合我省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乃至发掘文化、推广新知、启迪民智等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特别是2002年以来,学校以百年校庆为契机,

全面总结学校百年历史和办学经验,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学校的学术声誉和办学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2003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成效显著”而被评为优秀。学校先后多次被国家和甘肃省授予“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今日的西北师范大学,作为国家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已获准教育学、化学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博士招生专业增加到26个,逐步设立了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化学、数学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准9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硕士招生专业增加到92个,涵盖了除医学、军事、农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2007年,学校“课程与教学论”和“中国古代文学”两个学科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标志着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

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为此,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把教学改革当作系统工程来抓,连续实施了四期教改工程,教学教育管理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学校先后有5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40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甘肃省精品课程”;出版教材379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学校的本科专业达到57个,招生规模稳定到4000人,在校本科生规模达到近16000人,普通本科招生从甘肃一个省扩大到全国27个省市,少数民族学生招生从西北五省区扩展到西部11省

区。而今,在甘肃乃至西北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本科学历的师资队伍中,学校培养的师资比例占到60%以上,许多已成为八方才彦,九州栋梁,为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同志曾经感慨地说:“在西北五省区和西藏地区,甚至最偏远,最贫困的地区,都有西北师大的毕业生在辛勤工作”。

科研水平是学校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学校坚持创新为魂,科学研究不断上水平、出效益,自改革开放以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0多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超过600项,科研项目总经费逐年增加。1990年以来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SCI收录论文计1097篇,收录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保持在50位左右;2001年以来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论文累计22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00余部。自1978年以来,共鉴定科技成果146项,其中国际先进11项、国内领先82项、国内先进43项。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成果150项,其中发明专利122项。科研成果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种奖励。学校进一步拓展科研平台,加强成果转化力度,先后与许多地市、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渠道、全方位的合作。

高水平的研究也扩大了西北师大在各学科领域的国际影响,形成了多元吸引与网状辐射的办学格局。先后与美国布鲁姆斯堡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接纳土耳其、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长、短期留学生1000余人次;自1995年以来,先后举办重要学术会议 100多次;先后依托在学校建立的甘肃汉语国际推广中心为新加坡、苏丹、埃及等国输送合格的汉语教师70余名。2008年2月,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学校与苏丹喀土穆大学

合作建立孔子学院;2008年3月,学校被教育部批准列入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院校。今日的西北师大放眼国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科丰富、充满张力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术发展平台和教育技术服务中心。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稳定、培养和吸收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先后于1991年底、2001年6月和2006年底组织召开了三次师资工作会议,出台了“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1226人,其中教授220名,副教授60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5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584人。学校现有两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94人,硕士生导师49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6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6人,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以上国家级35人、省部级71人,国家级专家8人,省部级专家19人,甘肃省“333”“555”科技创新人才70人。正是这些优秀人才立足西部、敬业乐群、恪守清贫、甘于奉献的不懈努力,使得地处西部的西北师范大学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科学的发展。

多年来,学校立足西部,抢抓机遇,基础设施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学校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429亩,定点绿化和建设补偿用地1800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73.6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9.58万平方米,有800元以上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380万元,各类图书文献资料194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为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学校紧紧围绕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教育、艺术、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宏扬“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谋划着西北师范大学各项事业科学、和谐发展的长远未来。

撰稿:来鑫华方倩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