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古代 历史名词 专业术语积累

高中古代 历史名词 专业术语积累

高中古代 历史名词 专业术语积累
高中古代 历史名词 专业术语积累

高中古代历史名词专业术语积累

中国政治制度(封建社会为主)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世卿世禄制(世官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贵族政治

2、春秋战国(商鞅变法):军功授爵制土地私有制县制

3、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官僚政治

4、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大一统理论

5、魏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均田制三教合一

6、隋唐:三省六部制、政事堂、科举制、庶族地主道节度使藩镇割据御史台

7、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二府三司)路强干弱枝

8、元:一省制(中书省)、行省制宣政院枢密院

9、明:内阁制(废中书省、丞相)、八股取士、改土归流都察院

10、清: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密折制、理藩院

西方民主政治(奴隶社会)

?1、梭伦改革(奠基):中庸性、解负令、债务奴隶制、财产等级制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2、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国家形成):行政地域、五百人会议、

陶片放逐法十将军委员会

?3、伯利克里(黄金时代):官职开放、观剧津贴、发放工资?难点:能够辩证认识西方民主政治(进步性: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铺垫、借鉴作用。局限性:民主范围、性质、参政方式)?重点:能够就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西方早期民主政治做比较)(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例:1、强化君主专制(专制主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地方分裂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

?2、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进步

?3、社会、阶级矛盾(缓和、激化、尖锐),稳定社会、等级、统治秩序(动荡)

?4、贵族特权(维护、削弱、打击)权力的、监督制约和平衡、政治地位

?5、封建的官僚政治体系、制度保障、稳定性、持久性、法制建设、中枢机构、地方行政制度

?6、统治基础,行政效率,文化素质,社会阶层结构

?7、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皇权至上,皇权独尊

?8、血缘关系、宗族关系、伦理道德

经济、政策名

?1、奖励耕织

?2、重农抑商(盐铁、铸钱官营)(保证国家赋税、徭役)

?3、海禁、闭关锁国

?4、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地兼并

?5、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市场、资本、自由劳动力)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生产社会化、区域化、专业化

?1、新兴的地主阶级

?2、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记熟措施)?3、贫富差距、工商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生产秩序的恢复

?4、奠定……的物质基础

?5、地区的经济开发、人口迁移、贸易交易

?、税收、财政收入来源。

?6、经济重心南移

思想文化、科技

?1、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2、儒家:德治、仁、礼、仁政、民本、中庸、三纲五常,伦理道德、重义轻利

?3、道家:道、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遵循规律、顺应自然,超越功利

?4、法家:重农抑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法、术、势)、主张顺应时代潮流,不墨守成规,变革,功利主义

?5、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实用主义

?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官方哲学

?2、古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思想活跃,学术繁荣,文化兼容、多元、创新性、继承性

?3、思想基础,思想武器,思想保证

?4、儒学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表现)

?5、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6、程朱理学(理:封建的伦理道德。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和心学的区别(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社会责任感,个人品格,民族气节)

?7、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批判继承儒家思想)(反对教条,反对权威!反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1、有利于民族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思想专制、文化高压政策,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思想创新,思想活力。

?3、门第、等级观念,民主思想

?4、解放思想、活跃思想

?5、思想反思、思想和谐,学术交流(扼杀、促进)

?6、公民权利、公民和集体管理、参政、民主意识

?1、西方希腊民主思想:小国寡民,独立自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公民意识)

?2、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人的尊严,价值,以人为中心。

理性主义

?3、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忽视了道德

?4、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相信你自己!注重道德修养,反对过激的直接民主政治)

?5、罗马法(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罗马法的高度成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形成体系蕴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理念)——公平公正、保护私有财产。

?1、字体(甲骨文——篆体——草书——楷书——行书)

?2、文学(诗经(现实)——楚辞(浪漫)——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京剧)(揭露、批判腐朽的封建制度)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文学,通俗化

?3、画(文人画、山水、花鸟画、风俗画)

?4、科技(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的意义)

?思考古代中西方科技不同命运的原因?

?(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国家政策、教育文化水平、人民智慧等方面考虑)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答题术语总汇

2015届高三备考资料——历史答题术语总汇 1、原因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是也是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社会广大人民渴望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思想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理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政权进行管理 (2)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政治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应动力 经济明清统治者仍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科举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和创新 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3)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前提条件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内部根源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难以抵挡机器大生产强有力的进攻 客观因素中国近代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4)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从世界潮流看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从运动自身看经济 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思想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 政治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 组织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失败的原因经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源) 政治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 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即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思想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纲领 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组织缺少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也没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 (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由对抗转为缓和的原因 中国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为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美国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守势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7)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必要性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社会根源西方人渴望获得黄金,掀起了疯狂的“寻金热” 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切断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通道 可能性主观条件 政治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宗教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 思想文艺复兴的兴起 客观条件 内部地理知识的进步,造船技术的和航海技术的提高 外部中国的指南针传播到西方并应用于航海 2、影响类 (1)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积极(次要)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消极(主要)使中国日益封闭,脱离了世界发展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和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积极在一定时期内(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清明时期,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从长远角度看这既不利于农业发展,又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失去了其进步性,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3)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进步(4)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高中历史术语

历史答题术语 1、原因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 济经济基础的需要 政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是也是巩固、 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治 社广大人民渴望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会 理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思想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论 础 地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

国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政权理 进行管理 (2)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 学的原因 政治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 科技发展提供相应动力经济明清统治者仍 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科举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的强化,禁 锢了思想和创新 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3)中国近代 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根本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原因

前提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条件 1

内部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难以抵挡机器大生产强有力的进攻根源 客观中国近代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因素瓦解 (4)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19 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从世界潮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流看国运动和义和团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经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济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完整版)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模板)注意事项

如何审题 历史非选择题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任何脱离基础知识而空谈技巧的做法都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首先是一个知识问题,其次才是解题方法问题。当然,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果能掌握一些做题技巧,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审: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设问仔细审读,明确题目要求。 近年来的历史非选择题,一般包含五个部分: 1.解题依据:“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 2.答题要求: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简述、说明、指出、阐述、概括、简析、简评、比较、论证、评述等。 ⑴简述:用简要的话陈述或总结。虽说是 “简”,但答题时要所涉及的“要点”还是多多益善。(点到为止,但“点”要全面。) ⑵说明:解释清楚,解说明白;证明,论证。 (作为问答题提示语,一般取前者,下同。) ⑶指出:(用浅显的语言或专业语言)指点出来。 ⑷阐述:阐明陈述,详尽深入地说明和陈述。 ⑸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简明扼要。 ⑹简析:简要分析。分析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 ⑺简评:简要评价。评价指衡量评定人或事物 的价值或作用(解题时常用辩证法)。 ⑻比较: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的形式有横向比较(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在某时刻呈现的异同)和纵向比较(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 不同时刻呈现的异同)。 ⑼论证: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用论据证明论题的真实性。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理论论证、比较论证、因果论证等。 ⑽评述:评论﹑叙述。对历史“小论文式”试题而言,一般要叙述观点、论证观点、评价观点(表明态度)。 3.限定词:时间、空间、答题范围、角度等。 4.核心词:原因、背景、措施、特点、特征、趋势、变化、区别、异同、结果、意义、作用等。 5.分值:每道试题后面后标有分数,该分数实际上是在告诉考生需要“答多少”。例: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12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 分

2018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及必备术语有哪些

2018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及必备术语有哪些【一】2018你那高考历史必背答题术语1、现象、表现“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2、体现、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3、说明、表明“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4、评述、评价、评论;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评价就是评定历

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论(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设问呈现: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2)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答题模板:(1)评价类历史评价=史实(即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结论 (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①“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②“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③“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二】2018年高考历史答题思路有哪些历史大题答题思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1.2名词解释:解负令

解负令 解释 古雅典梭伦立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解负令,取消农民的一切债务和抵押,下令拨掉因借债而将土地抵押出去插在田里的债碑,土地归还原主。取消“六一”农(即向地主交纳收成六分之五的租地农民)。恢复债务奴隶的自由,已沦为奴隶者予以解放。已被卖往国外的奴隶一律由国家赎回。 历史背景 公元前594年,古城雅典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宣布的一项重要法律。即旨在打击没落氏族贵族,促进奴隶制经济发展的法律“解负令”,并庄严声明“此法律的有效期为一百年”。为了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防止获得自由的雅典人重新沦为奴隶,梭伦颁布法令,规定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同时,为杜绝贵族任意侵占平民财产,梭伦还制定了“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这样就防止了新的债务奴隶的产生。 历史作用 “解负令”无疑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因此必然会遭到贵族的激烈反对,他们四处活动,煽动闹事,围攻梭伦。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他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自然受到了广大平民的爱戴。因此,梭伦一方面依靠平民的支持,坚持推行改革;另一方面,为了减轻贵族的强烈反对,稳定社会秩序,也对改革措施进行了一些调整。这两项措施,有效地保障了改革的成功进行。“解负令”的颁布,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另一方面,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但雅典并未废除奴隶制,来源于奴隶市场、海外掠夺或战争俘获的非债务奴隶仍然大量存在。 梭伦上台后推行的第一个重大改革就是颁布著名的解负令。这一法令规定,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做抵押,有钱侄儿卖身的农民,一律释放,因欠债而卖到外邦做奴隶的农民,由城邦赎回。同时还废除了六

高考历史必背4类答题术语

高中历史考前必背4类答题术语 一、原因类设问答题术语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1)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政治: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汉武帝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4)自然环境: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疆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进行管理。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有利因素:封建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下,农民掌握一定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促进其发展。 (2)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赋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很少进行商贸交流;严重的自然灾害。 3.明清资本主义发展未突破萌芽状态的原因 (1)封建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 (2)“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的阻碍。 (3)陈旧的经济观念,商人、地主广置田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4.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到近代科学的原因 (1)经济: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相应的动力。 (2)政治: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仍顽固地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 (4)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活跃起来。(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出现了“学在民间”。6.近代民主革命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1)从世界潮流看,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2)从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看,农民是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7.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1)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洋军阀政府大肆出卖国家权利。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8.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道路。 (2)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断纠正自身的错误,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将毛泽东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3)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存在的问题。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领导人日益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9.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2)政府政策的影响。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10.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与条件 (1)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海洋阻隔的特殊地理环境是希腊城邦政治形成的重要自然条件。 (2)各城邦具有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的特点,使全体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务有了可能。希腊城邦公民政治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小国寡民。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 (3)古希腊各城邦奴隶制工商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利于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在殖民扩张及工商业发展和文化交往生活中,使古希腊形成了宽松的自由环境,且较早地接受了平等、民主观念,这一切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商品经济发达,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主要根源。 (4)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要求打破贵族统治,参与城邦政务。 1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美苏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的争夺。 12.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1)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3)经济发展的需求。13.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商路。 (4)宗教原因: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5)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相信地圆说。 (6)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 14.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1)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是政治前提。 (2)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财富提供了资金。 (3)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 (4)手工工场的经验提供了技术条件。 (5)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15.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1)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和压制。 (3)成长中的资产阶级从文化领域进行反封建。

历史答题术语汇总

高中历史答题术语汇总 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流,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 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7、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8、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阶段特征: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9、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阶段特征: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名词解释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自耕农经济 自己拥有小块土地,从事个体生产,劳动所得归自己支配。它只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纳地租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小农:指个体农民 自耕农:旧指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 佃农: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称盐屯,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而民屯和军屯就是狭义的屯田。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十三行 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 家。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

高中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汇总,建议收藏! 解题概述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 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2---3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2---3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 一、题型 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2、从材料陈述看 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 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 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 (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 (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 注意: (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 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

高中历史重要历史大事年表&名词术语(完成版)

高中历史重要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1840--1842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南京条约》附件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地主阶级)(中体西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康有为、梁启超)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 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8年:李大钊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924~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大革命时期) 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长征、遵义会议)

高中历史高考高频考点梳理(迎考推荐版)

高中历史高考高频考点梳理(迎考推荐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答题术语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题术语 (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答题术语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答题术语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 【一】材料题答题技巧 1.“抄材料” 《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答案往往隐藏在材料中。如果试题提供的材料足够丰富,很多时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出来,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再加工”(抽象、概括、归纳)即可作答,我们不妨称其为“抄袭”艺术。当然,“抄袭”的时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 “抄袭”的类型很多,或抄袭大意,或抽象概括,或同义词(反义词)替换,或文言文转换为白话文,或把欧式语言转换得符合中国语言习惯,或把口语转换为专业术语,或长短句互换等。总之,既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又要对有效信息能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历史分析公式 1.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2)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

面因素 (3)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3.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三】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 1.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

高考历史选做题 方法汇总

高考历史选做题方法汇总 一、高考历史选做题分析 1、新课标高考历史选做题的命题特点: (1)考查范围:《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四个选修模块列入考试范围; (2)考查方式: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试题,采用的是“多量给题,限量答题”的模式,选做的选修模块内容全部以主观题型呈现,每选修模块独立命题,模块间涉及知识不交叉,限定考生从中选定一题作答。 (3)所占分值:基本上选做题每小题两个设问,共15分。 (4)试题命制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征,突出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以丰富的材料为试题情境,转变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 ? 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只有2011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的材料是以图的形式出现的)。 (5)考查的能力重心所在: ①直接提炼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②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嫁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概括、比较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分析成因及影响,经常比较两件事或两个人的异同。) ④“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人文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目标立意)如: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设计的试题,体现出让学生通过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诸多的历史改革现象,从中发现影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明白改革的任重道远,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挥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和作用。

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

必修一名词解释复习范围 第一单元 1、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天子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 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2、宗法制宗法制是中国古代家庭内部区分亲疏关系的制度,源于父系氏族家 长制,由周代形成一套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主要用于区分嫡庶、亲疏关系,目的是在家族内部确立地位、财产的继承权,大宗在家族内部因有财产的继承权。在宗法制下,属于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支系,大宗就是始祖之下的嫡长子及嫡长子系,在同一代中,其余的诸子又称庶子,在小宗中也有大宗小宗之分. 3、皇帝制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4、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举郡县制, 将天下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个郡又分为若干个县,郡与县的最高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 5、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6、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 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原来施行的是郡县制,制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的改进,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的区域只有其长子继承改为由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7、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 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互相牵制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高中历史必修一 名词解释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数千年。三皇五帝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三皇五帝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2.禅让制: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袭制度。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后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袭制。 3.世袭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国王或皇帝)职位,以父子相承,世代相传的制度。世袭的,必然是终身任职的。因此,世袭制与终身制联系在一起。但终身任职的,不一定都是世袭的。在一些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作为国家元首的君主和一部分上层议员仍然是世袭的。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秦始皇首创的帝位世袭制,还有西汉初期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以及唐朝割据的藩镇都是世袭的。这种世袭制通常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继两种方式具有极强的封建性。 4.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右图是一版伪刻的甲骨,龟版未经凿灼,字形失真,文句不通,手法拙劣。 一般认为,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十万块。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中期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的发现,促进了各国学者对中国上古史和古文字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并开创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甲骨学”。 5.商周青铜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品,以其高度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精湛的铸作技术著称于世,在冶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也推动了货币的大量铸造。 6.牧野之战:就是商周之际周武王在太公望等人辅佐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略决战。商朝末年,周武王

高中历史答题专业术语

高中历史答题专业术语 很多同学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其实是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答题专业术语,仅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答题专业术语:联系、结合 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结合19世纪50、60年 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据,用以说明或 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 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幺前者究竟答不答呢?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 和政党政治的演变”。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00年间的“经济”、“阶级关系 “、“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 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 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高中历史答题专业术语:说明、表明 “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幺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22、24、30、32题).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幺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10名词解释:经济统制

经济统制 一、内容 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方法。经济统制的范围有棉花、棉纱、面部、煤、石油、纸张、机器、钢铁、水泥、烧碱、盐酸、漂白粉、染料等工业制品、设备和原材料。对钨、锡、汞、桐油、生丝、茶叶、药材等出口物资实行统销,对盐、糖、卷烟、火柴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专卖。 二、评价 一切从抗战出发,所有政策的制定都围绕着抗战这个大目标进行。通过这些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一要使经济建设满足前方需要;二要做到战时人民日常必需品“无需仰赖外人,然生活得以自给”。因此,我们在评价战时统制经济政策时,必须置于这样一个前提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该政策的利与弊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 实行战时经济政策,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于与抗战有关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各环节,按照统一的计划,实行“统制”,这是国民党政府当时的唯一选择,战时经济统制政策是保证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统制”,从工业建设到财政金融,从物资管理到外贸出口,正是利用和依靠这些统制政策,才成功的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由于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逐渐改变了抗战伊始的被动局面,保证了战争的需求。也是中国人民完成神圣的抗战大业、运转国民经济的客观需要。 此项政策是建立在牺牲人民利益、对全民的普遍掠夺的基础上的。例如工业统制和限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私人资本企业的发展,促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升级;田赋征实、征购、征借的“三征”政策,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生产萎缩,并进一步导致农村经济破产;物价管制、物资管制政策与专卖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剥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