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类学重点

人类学重点

人类学重点
人类学重点

1、学习人类学的意义

第一,认识人类自身。

第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

第三,客观评价人类的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

2、人类学的概念

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是从各个方面综合的考察人类、研究人类的生物性及其文化的发生、进化和当代的变异。

3、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人类学可分为体质人类学和广义的文化人类学两大类。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又可以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或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研究人类如何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过程,主要是探讨人类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二是研究现代人类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是找出人类各项差异的型态并加以描述,同时也解释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考古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 是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它是利用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来研究远古人类文化的一门学问。和人类学其他分支一样,考古学也总是通过研究某一特定时空的社会和文化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

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组成。前者主要研究文字系统出现之前的社会,后者集中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社会。

今天的考古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门技术与文化考察高度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今天的考古学在研究范围上也逐渐拓展,不仅研究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对现代生活的实物研究。

实例:“垃圾调研项目”。

语言人类学

语言本来就是人类学的一个特征,没有语言就没法交流,没有相对复杂的语言就无法产生相对复杂的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产生相对复杂的思维方式,缺乏思维就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人则是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动物。

语言人类学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

根据其研究重点的不同,语言人类学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描述语言学,其目的是系统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用途。第二部分是历史语言学,它主要是研究语言的产生及其进化的历史。第三部分称为社会语言学,其目的在于研究语言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即语言和社会事实的关系,如阶级、种群、年龄、性别等。

文化人类学

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文化人类学还研究文化动态,即各种文化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一种文化内部信仰与习俗的互动关系。

在理论研究上,自人类学形成以来,文化人类学先后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

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进化理论(分为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等等,这些是人学在探索人类文化思想脉络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4、人类学的学科观(学科特征、研究原则)

1)、普遍性

人类学研究中的普遍性原则,首先是指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的人类群体,

其次是人类学不仅要普遍的研究所有的人类群体,而且还要平等的对待所有的人类群体,人类学对每一个人类种族或民族的研究都要倾注同样的热情。

2)、整体性

与其他学科把认识人类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目的不同的是,人类学试图认识人类社会的所有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婚姻生活、宗教、艺术及语言技术等等。这种多方面的对人类进行研究的形式就是人类学的整体性原则。3)、文化相对论

文化相对论也称为文化相对主义。该理论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判标准都是相对的。

普遍性,整体性,文化相对论是人类学家研究和分析人类文化现象及生活方式的最基本的核心观念,是人类学家区别于其他同样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5. 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田野工作

田野调查法(field work),也称为田野工作,是指人类学者深入某一社区、通过观察、访谈、勘测、居住体验等参与方式来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方法。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田野工作也是人类学的学科标志之一。

2)、跨文化比较法

指的是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志报告中抽样,把抽样的资料做统计分析,藉以说明或验证假说,探究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

3)、背景分析法(社区关系研究法)

背景分析法,也称社区关系研究法。人类学家在解释某一独特群体的行为时,往往会把该行为与更广阔的背景联系起来。

6. 早期中国的人类学

1)、西方人类学的传入和传播

早在1892年,由英人傅兰雅主编,并由上海格致书社出版的《格致汇编》中刊有一篇不署名的《人分五类说》专文。这是传入中国最早的一篇属于体质人类学论人种的专文。

1903年,林纾、魏易合作翻译了德国人哈伯兰的著作《民族学》。此书最初出版于1898年。1900年英国人洛伊将其翻译英文,称Ethnology《民族学》。两

者正是根据此英文本翻译成中文,书名译作《民种学》。这是西方人类学著作首次进入中国。

1916年,孙学悟在中国科学社《科学》杂志上发表《人类学之概略》一文,首先正式使用了“人类学“一词。

1918年陈映璜为北大人类学课编写了一本教科书《人类学》,并被列入北京大学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可称为中国第一本真正的人类学著作。

2)、蔡元培的开拓性工作

蔡元培是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先驱和奠基者。1926年,在上海的刊物《一般》的12月号上,蔡元培发表了一篇题为《说民族学》的文章,正式提出“民族学”的名称。

对于我国近代民族学的发展,蔡元培不仅著文倡导,进行研究,还积极鼓励并组织实地调查研究。蔡元培还曾计划建立一个中华民族博物馆。

7、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就是使用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交流沟通括动。非语言交流对于语言交流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非语高交流可以传达语言所难以表达的人的深层次意识。

1)副语言。副语言是伴随着人的言语活动而产生的一些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声。2)手势语。是指运用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来进行交际的一种交际方式,它是最常见的视觉非语言交流方式。手势语有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动作体态。事实上人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的动作姿势都可以传递一定的信息。这些动作体态被称作“体态语”(body language)。

4)发式、服饰等视觉非语言交流方式。

8、语言的社会文化关联

1)、语言与社会

从语言的结构来看,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了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异。

反过来,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的在语言——主要在词汇——中有所反映。

语言与社会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在此关系中,社会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2)、语言与文化

a、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影响语言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社会关系、生理)

不同文化间得传播和交流,也会影响到语言的发展。

文化对语言分化也有影响。(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b、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反过来,语言也影响着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水族的水书。)

流行语言形式对文化的冲击和改造。(短信文化)

语言对传统文化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普通话的推广,繁体字的废用)在人类学的视野中,文化有了变化,才会引起语言的变化,反过来,语言的发展又会影响文化的变迁。

9、什么是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大分支,研究当今和过去人类的体质结构,该体质结构在人类行为中发挥了怎样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和行为是如何与人类生存环境相整合的等问题。

10、体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人类的多样性、人类的起源(主要研究,最基本的研究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行为研究、实际应用

11、人类起源两大学说

非洲起源说。具有现代解剖特征的人类最早出现在非洲,并向世界各地扩散取代了各地区出现的直立人或智人,并成为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类的直接祖先。

多地区起源说。各地区的直立人演化为当地的早期智人并延续至现代人。

12、人种

概念:所谓人种是具有可区别于其它人群的共同的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这些形态上的体质特征,有些是通过直接观察可以得到的,有的则用仪器来测定。

最早提出:瑞典的林奈(Linnaeus):美洲红种,欧洲白种,亚洲黄种,非洲黑种

在今天通行的分类中,一般将地球上的人分作三大或四大人种,在这几个大类之下,再分若干亚种。按照三分法,则人种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按照四分法,则在黑种人中,再分出一个棕种人。

影响人种形成的因素

我们目前确知,人类变异是遗传、环境和文化互动的结果。

人种变化是遗传基因种系的区别引起的,归因于遗传变化或归因于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导致了适应性变化的产生,通过这种变化,一个集团倾向于保留使集团最适应某种环境的遗传特性。

人种差异现象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而不能看成是系统发生过程上的必然事实,所以,今日各种族是在不久以前由于适应而形成的。(伯格曼定理和艾伦定理)

文化影响人体特征和行为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教育和生活经历对人的面目、习性、价值和行为的影响。

伯格曼定律(Bergman’s rule):生物物种个体小或瘦长的话,利于散热,因而更适应热带气候。

艾伦定律(Allen’s rule):寒冷地区的动物物种肢体比炎热地区的动物肢体粗壮,因而更适应严寒气候。

13、田野工作定义

田野工作(fieldwork)又可译为田野调查、现场调查、实地调查。

人类学田野工作(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14、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研究视角(取向)

主位与客位

主位研究是站在被调查者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或者说用本地人的观点来努力理解文化。

客位研究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或者从人类学家所利用的观点出发去研究文化。

宏观和微观

一般来说,比较大的区域性调查或跨区域调查都是宏观调查。

微观调查又称“微型调查”,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在少数人可以直接观察的范围内进行的调查。

社区(宏观)和个案(微观)

人类学的调查社区是田野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社区调查目的:是为了揭示民族社会某一层面文化的全貌。人类学个案研究:以个体为调查对象,进行文化个案研究。

目的:在于通过个别去发现整体。个案调查是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定性和定量

重定性轻定量一直是人类学调查的传统性倾向。当代人类学已开始注重定量分析,主要表现在把统计学广泛应用于调查研究中,运用到建立假设和资料分析全过程。

专题与综合

专题调查,就是选择某一方面具体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或比较的调查和研究。

民族和文化的领域十分广阔,单靠人类学已无法驾驭层出不穷的新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民族学运用整体论的观点,打破学科封闭,与其他学科交叉协作,进行综合调查研究。

15、田野工作的方法

1)、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指人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的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2)、访谈法。访谈就是通过向研究对象提问或与之交谈的方式来获取资料。

访谈方式非正式访谈:是指人类学家通过非正式谈话和闲聊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方式。

正式访谈:通常是在人类学者的筹划和设计下,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通过访问收集信息与资料。包括以下几种类型:非结构访谈;结构性访谈;半结构访谈报道人(访谈对象):人类学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结识的能帮助他们了解当地文化的当地人。

报道人需具备的条件:对自己的文化十分熟悉;具有良好的与调查者沟通的能力;有时间有精力来配合调查;最好在当地有良好的社会关系。

3)、抽样法

所谓抽样就是指通过一定方法从研究对象总体中选择一部分人作为调查对象。

简单随机抽样、分层(分类)、随机抽样、主观抽样

4)、谱系法

所谓谱系法是收集家谱并编辑成系谱表以确定亲属制形式及其结构性质的研究方法。

5)、个人生活史

生活史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报道人进行深度访谈,将报道人个人全部或部分的生活以口语或书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回顾式叙述。这种生活史的叙述可能是报道人的早期经历,也可能是着重于报道人当下的生活。

16、乱伦禁忌

禁止某些亲属之间发生性行为或进行婚配的文化准则。

麦克伦南(J.F. McLennan ,1827~1881)的解释:

溺杀女婴——妇女匮乏——掠夺女子——不准在本部落寻求性配偶——乱伦禁忌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的解释:

战争与掠夺——女人作为战利品显示了自己的社会荣誉——规定只能娶掠夺来的女人为妻——禁止部落内婚配——乱伦禁忌

摩尔根(L.H. Morgan ,1818~1881 )——近亲婚配论

近亲交配对后代不利→乱伦禁忌

摩尔根观点质疑

首先我们无法想象原始社会的居民会了解我们现代现代人的发现,这一发现在十九世纪才得到证实;其次不仅患病的基因而且优秀的遗传特性也可以通过近亲结合来加强;更重要的是原始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性与生育的关系;即使结婚不进行生育近亲交配仍受禁止。

韦斯特马克(E.A.Westermarck,1862—1939) ——本能论

对亲密关系反感的本能→乱伦禁忌

韦氏的理论也得到了很多经验事实的验证,如对以色列基布兹集体农庄的调查;对台湾妇女的婚姻史的调查都支持韦斯特马克的理论。

韦斯特马克观点质疑

首先,如果乱伦禁忌是人类的本能, 为什么还需要外婚制和图腾等社会制度来维系它呢? 其次,亲密不仅在亲属之间发生还在非亲属间产生,比如邻居,而这时却可能结合,为什么本能不能在他们之间产生性的厌恶呢?

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Bronislaw Kaspar, 1884~1942)功能论:社会的规范体系——乱伦禁忌

社会世界是具有一定秩序的,我们不能扰乱它,否则社会将成为一团散沙。性的关系也必须服从这种身份秩序。

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1908-)交换理论:

赠送女人——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系统——走向文明——乱伦禁忌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研究

1)、俄狄浦斯情结:乱伦欲望是每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必须的阶段。

2)、弑父理论

质疑:就乱伦禁忌来说,弗洛伊德并没有解释其起源,而是将乱伦当作一种事实来看待,是从现在的角度来解释的。

弗洛伊德的这一解释完全是建立在想象和推理的基础上,找不到一个事实的证据。

17、婚姻的形式

(1)内婚制与外婚制

内婚制,即婚配双方必须同属于一个社会集团。

外婚制,即婚配双方必须分属不同的社会集团。

(2)优先婚和指定婚

在某些社会中,经常规定某人在娶妻时,应当优先在某一类亲属中选择女子,反过来女子择夫也应当首先考虑某一范围的男子,这种婚姻称为优先婚。如果这种规定是强制性的,则为指定婚。如交表婚、续嫁夫兄弟婚、续娶妻姊妹婚(交表婚是最普遍的优先婚)。

交表婚

“除了青刚木无好柴,除了郎舅无好亲。”——壮族俗语

续嫁夫兄弟婚

“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史记·匈奴列传》(优先婚和交表婚的关系?)

(3)单偶婚与多偶婚

单偶婚:一夫多妻婚

多偶婚:一妻多夫婚、群婚

单偶婚(一夫一妻制婚姻)

在婚姻当中一个独立个体只拥有一个配偶,即一个丈夫和一个妻子的结合。

一夫多妻制婚姻:

一个丈夫同时拥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配偶,多见于以男子为主体的社会之中,其功能是使妻子成为经济上的助手和繁衍后代的工具。

一妻多夫制婚姻

一个女性同时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男性结合的婚姻习俗,可以是弟兄共妻制(丈夫是弟兄),也可以是非弟兄共妻制。

群婚

是指几个男性和几个女性同时在一起,相互交叉组成的婚姻群体和婚姻关系。

18、婚姻的交换意义

婚姻的缔结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过程确立下来,这种形式和过程同时也是婚姻中礼物和商品交换的过程

聘金——女方家庭嫁妆——新婚夫妇 (作用:加强结亲双方家庭经济合作的关系、稳固婚姻)

19、婚后的居住方式

每一种社会对婚后的居住方式都有一定的规则,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结构有着密切联系。

单方居1)、从夫居(从父居):新婚后的女方搬到男方家,与男方父母或是男方家族一同居住。 2)、从妻居(从母居):结婚后男方搬到女方家与女方的父母或者家族共同居住。3、从舅居:新婚后的夫妇与女方母亲的兄弟一块居住。

两可居:指的是已婚夫妻可自由选择从夫居或从妻居的居住模式.

新居制:婚后的夫妇离开父母,重新建立一个家庭单独居住的居住方式。

20、家庭的类型

按代际层次分: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扩大或组合家庭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扩大或组合家庭:父母与两对以上的已婚子女,或已婚兄弟姐妹的多个核心家庭组成的家庭模式。

轮吃型家庭,联邦式家庭

从配偶的角度划分:单偶家庭、多偶家庭

21、亲属关系的分类

1)、血亲血亲就是与自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的亲属。

2)、姻亲姻亲就是由婚姻契约造成的有条件的法律关系。

3)、虚拟亲属所谓虚拟亲属就是通过血缘或姻缘联系之外的途径构成的亲属关系。

22、亲属称谓制度

摩尔根,第一个对亲属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亲属称谓两种基本形式:分类式、说明式

默多克(G. P. Murdock)六型式分类法

1)、夏威夷式亲属称谓制度图表:

所有同一性别同一辈分的亲属使用同一称谓。

2)、爱斯基摩式亲属称谓制度图表:

在核心家庭以内,亲属称谓是描述性的,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各有专名;在核心家庭以外,亲属称谓制则是概括性的,父方的亲属与母方的亲属并无区别。

3)、奥玛哈式亲属称谓制度图表:

这种亲属称谓制度将亲属分成两大类,即父系的一类和母系的一类。

对于个人父方的父系亲属而言,不同辈分、不同性别的亲属则各有专名;而对于个人母方的父系亲属而言,是所有的男性概括为一群,而将女性概括在另一群,并不问其辈分。另外,由于父之兄弟与母之姊妹都是与父或母同样称呼的,个人对其平表兄弟便与亲生兄弟同称,平表姊妹便与亲生姊妹同称。

4)、克罗式亲属称谓制度图表:

在这一亲属制中,个人的母系亲属并不是混淆辈分的,但父方的亲属不分辈分。与此同时,个人对待其平表兄弟姊妹的态度与对待亲生兄弟姊妹的态度也相同。

5)、易洛魁式亲属称谓制度图表:

在对待父母一辈的亲属方面,即个人的父亲及父亲的兄弟用同一称呼,母亲及母亲的姊妹也用同一称呼。

但在个人的同辈亲属中,两组交表亲(母亲之兄弟的子女,父亲之姊妹的子女)使用共同的称谓,其间仅有性别的差异。

6)、苏丹式亲属称谓制度图表:

这种亲属制有其高度的描述性,基本上不将父方和母方的两类亲属概括称呼,每一不同的亲属均赋以不同的称谓。

23、单系继嗣

单系继嗣:单系继嗣有时也称为单性继嗣或单方继嗣,即只从父亲或母亲任何一方追溯自己与前辈之间的关系的继嗣规则。

1)、父系继嗣

2)、母系继嗣

24、人类学的经济学研究理论流派

实在主义经济学。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犹太血统的匈牙利学者卡尔·波朗尼。按照实在主义的观点,依照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分析原始社会的经济制度,就好像把橘子当成苹果来研究一样。所以,部落社会中的经济活动与工业社会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经济学不适用于原始社会的经济活动。

形式主义经济学。形式主义学派认为,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可以用于对原始社会经

济活动的研究的,只不过需要对西方经济学的有关概念加以拓展。

25、生计与生计方式

1)、狩猎—采集

狩猎——采集,可以说是最古老的谋食方式,延续时间最长。

2)、初级农业

初级农业的特点是技术简单,生产工具仍以石器、木器为主,后来才逐渐有些金属工具;没有犁耕和畜力的运用,不知道施肥和锄草,更不懂得水利设施建设;产量偏低,每隔几年须得迁徙。

3)、畜牧业

畜牧业是一种依靠畜群为生的经济,即通过喂养牲畜,促进其繁殖,防治其病害,利用其产品的经济。畜群要依靠水草而生,牧民也得逐水草而居,因而经常游动;故畜牧民族又称作游牧民族。

4)、精耕农业

精耕农业,也称为集约农业,其主要特点是犁和畜力牵引,水利灌溉和人工施肥。它的产量较高,有更多剩余产物,能养活较多人口。正是精耕农业的发明,使大多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5)、工业化谋食方式

依据其发展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将人类社会的工业分为三大发展类型:一类是尚未与农业和畜牧业完全分离的原始手工业;一类是较为发达的手工业;还有一类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

25、劳动分工

1).性别分工

根据性别进行的劳动分工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之中。

2)、年龄分工

同根据性别进行分工一样,按照年龄进行的劳动分工在人类各社会中也具有广泛的普遍性。

3).专业化分工

生产的专业化和职业分工的细致化是复杂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

4)、地域分工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因素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要求人们在不同的地域上从事不同类型的劳动生产,从而形成劳动的地域分工。

26、交换与再分配制度

人类学的研究证明,人类的交换并不仅仅是市场这一种形式。除了市场之外,物品与服务的交换还有两个系统:互惠系统与再分配系统。

1)、互惠交易

人类历史上最早、最简单的交换模式就是互惠交易。它指的是赠给别人某些东西,期望得到或者是同类东西,或者是其它利益的回报。

a、一般互惠

指不计算交换物品价值,也不指明回报时间的互惠式交换。通过这种特殊分配而实现的交换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其一,可以看作是一种变相储蓄,保存了易腐食物;其二,在较为恶劣的条件下,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原始往

往没有生活保障,通过这种方式,人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了希望;其三,促进了队群内部的团结和合作,个体可以在更有组织和纪律的条件下求得生存

b、对等互惠(典例:库拉交易)

指在预定时期可获回报价值相等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人类学上典型的对等互惠的例子库拉交易。库拉交易圈是一种交换贵重的贝类装饰品的礼仪性的交换活动。库拉交易不仅仅具有经济交换的功能,而且许多传统都是通过库拉交易被生动的保留下来的。库拉交易还使岛屿社区间处于友好融洽的关系之中,从而加强了岛屿社区之间的团结与凝聚。库拉交易显然是一种使社会进一步走向整合的手段。

c、消极互惠

也叫负性互惠。指期望从对方获得价值高于自己付出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消极互惠常常发生在陌生人或敌对的人们之间,双方都想通过讨价还价取得对自己有利的结局,因此,消极互惠这种交易既是非人格的,又是不友好的。

2)再分配

社会成员按义务把产品、通货等财富集中交纳到一个社会中心或中央代理人那里,然后,通过中央代理人把这些资源的一部分按照一定的原则重新进行配置的过程,就是再分配。

在不同的社会中,再分配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夸富宴(再分配的典例)

举行宴会邀请部落的人,不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宴会主人根据参加者相应的身份地位赠送不同的代表不同身份地位的礼物,会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的财富拿出来赠送给大家,有时还会毁掉一些只有自己这一较高身份地位的人才会拥有的贵重的东西。

3)、市场交换

当食物获取技术高度发达,所生产的产品经常超过生产者的生存需要时,很可能就会出现市场交换。市场交换是通过标准交换媒介——货币来实现的。

虽然在很多社会中都存在着市场交换.但不同社会中的市场的差异是非常大的。首先,市场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就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变异。

另外,由于不同社会的商业化程度不同,所以不同社会在对市场交换的依赖程度上也大不相同。

27、1940年,英国人类学家福蒂斯和埃文斯—普里查德公开出版了《非洲的政治制度》一书,讨论了前国家形态的政治制度,并试图超越西方特殊的政治现象建立更为广阔时空范围的有关人类政治行为的科学,这便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学研究而更具有人类学的色彩。在此书的影响下,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政治人类学逐渐形成。

28、社会的政治组织(特点)

1)、队群(或游群)

队群是在政治上独立的小规模的游动群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同时也是最古老的政治组织形式。通常有以下特点:

a、队群的食物获取技术~般是处在狞猎与采集阶段,因此,队群总是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猎物的迁徙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一个地方。

b、队群社会的人口密度比较低,因此.队群的规模一般都很小。

c、队群内部没有形式化的层序结构,即队群社会是平等的社会。

d、队群内的政治决策一般都是非正式的。

e、队群社会通常禁止在队群内通婚。

2)、部落

一般来说,部落都有一片相连接的土地,有共同的经济生活,有共同的语言或方言,并且形成了具有内部一致性的文化。

另外,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部落的名称具有标志作用,既能够对外以与其他部落相区别,也可以对内培植认同感。因此,部落社会的成员常常把大家看作是源于同一祖先或属于同一“民族”的群体。

部落主要是(虽非总是)出现在畜牧业和粗放农业社会。部落的人口密度比队群也要大得多,人口数量也多得多。

部落的经济生产方式又使得部落成员定居的情况比较常见,这也是部落与队群的一个显著差别。

部落中的领导权力也是非正规的.

3)、酋邦

酋邦,是一种具有常设的中央机构并且以酋长为核心来协调经济、社会和宗教括动的政冶组织。

酋邦是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但是酋邦的农业比部落社会的农业要发达得多,专门化程度也高得多。

酋长作为一个专门的政治职位与部落的首领不同,他不仅有分配食物的权力,而且还有分配劳动的权力。

在酋邦,酋长有权判断是非,有权惩罚不轨分子和调解争执纠纷,控制或减少社会内部的暴力行为。

酋邦是阶层社会,有声望有权威的职位并不是向所有的人开放的。

4)、国家

国家(state)是一种集权化、阶级化的政治组织,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发展得最完备的政治组织。

按照人类学的观点,国家就是其领土内包含许多社区,拥有征税、征召人员服劳役或兵役、颁布并执行法律等权力,设有集权政府,享有自主权的政治单位。

国家社会有一个复杂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在这个结构里包含具有立法、行政和司法功能的一系列永久性的机构和一大批事务官员。

国家的行政区域是城市、地区等地域性单位,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地方政府,当然,它们都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国家的政治机构与密集的大人口量相联系。

在国家社会中,中央政府在武力的使用上有合法的垄断权。

国家社会是一种有阶级分层的社会。对财富和权力控制的不平衡是国家社会的突出特征。

29、社会控制的类型

从社会控制力量的来源进行划分,可将社会控制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从社会控制力量的性质来看,可分为强制性的控制和非强制性的控制;

从社会控制实施的方式看,则可分为自然的控制和人为的控制;

从发生社会控制关系的双方来看,可分为社会群体之间的控制、社会群体对自己成员的控制、社会成员之间的控制以及社会成员的自我控制等等。

1)、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或自我控制指的是社会通过各种方式的影响,使其成员在内心中建立起来的控制机制。内部控制的本质在于社会的各种规范被社会成员内化成了自觉的行为标准,这种内化过程主要依靠的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由于内部控制来源于社会成员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自觉行动,所以,内部控制具有十分广泛和持久的控制作用。

内部控制发生作用的最重要的领域是遭德和宗教。

2)、外部控制

外部控制就是人们求助于异己的力量,设立某些机构,引导或强迫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即通过外在的力量控制社会成员的行为。

外部控制途径一般有如下几种形式:

a、社会舆论

b、社会孤立和排斥

c、社会裁定

社会裁定至少可以区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即正面裁定和负面裁定、正式裁定和非正式裁定。

正面裁定是由诸如奖励、荣誉标号、邻居的赏识等对于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鼓励和赞扬组成的,而负面裁定则是由诸如监禁、体罚、放逐等一类对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的威胁和惩罚所组成的。

正式的裁处总是有组织的,是较为准确的调整规范人们行为的努力。非正式的裁处则是散漫无组织的,往往是群体成员自发的赞同或反对,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d、法律

所谓法律,指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综合,它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法律分为两种:习惯法和成文法。

习惯法按是否记载于文字,分成文习惯与不成文习惯。

e、超自然力

巫术、禁忌、誓言(赌咒或立誓)、神判

30、宗教的分类

杨庆堏认为宗教可以分为制度化宗教和普化宗教两个类型。

制度化宗教,指具有严格的宗教组织、成员、仪式、经典和体系化教义的宗教类型,其宗教事务通常与一般的日常生活相分开。

普化宗教,则是指其信仰活动扩散到日常生活之中,但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组织,也没有明显的经典、体系化教义。

31、宗教的起源

1)泰勒的“万物有灵论”或泛灵信仰

泰勒的原始宗教研究是以泛灵信仰(Animism)为基础而展开的。泛灵信仰,也称作万物有灵论,是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之前,先有泛灵的观念,即人们从对影子、水中的映像、回声、呼吸、睡眠,尤其是梦境(在梦中,人似乎脱离了人睡的躯体,而到了另一地方,有了另一番经历)等现象的感受,觉得在人的物质身体内有一种

非物质的东西,使人具有生命。当这种东西离开身体不再复返时,身体变丧失了活动和生长的能力,呼吸也随之停止。这种东西就是灵魂。他认为原始人由己及物,推论出一切具有生长或活动现象的东西,如动物,植物,河流,日,月等,一直凡可出现在梦境中的任何东西,都具有灵魂,这就是泛灵信仰。

泰勒认为泛灵信仰是人类宗教信仰的最早形式。

2)前万物有灵论

弗雷泽的巫术论

弗雷泽认为巫术先于万物有灵论,主张把巫术作为宗教的起源。弗雷泽在《金枝》的第二版中系统地论述了人类理智的发展历程有三个阶段:巫术、宗教、科学。

马雷特的泛生信仰

马雷特继承了泰勒的宗教进化观,但认为泰勒所说的泛灵信仰并不是人类宗教信仰最早的形式,在此之前应有一个以非人格化的超自然力为主的阶段。这种非人格化超自然力的信仰就是泛生信仰。

泛生信仰,也称为前万物有灵论或物活论。马雷特在其《宗教的起源》文集中认为原始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很弱,他们本能的觉得周围许多物体都同自己一样是活的。马雷特用来反对泰勒泛灵信仰论的依据是太平洋小岛上的土人所信仰玛纳。

马雷特认为,由于原始人震慑于这种神秘的玛纳,便随之而产生了相应的禁忌规定(塔布)以及利用和解除这种力量的巫术活动,这就是人类最早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形式。

32、宗教仪式的表现形式

1)、祈祷。祈祷就是向超自然存在的诉说。

2)、音乐(包括舞蹈)。几乎存所有的宗教信仰中,乐器、歌曲、赞美诗、舞蹈等都是宗教活动的表达形式。

3)、生理体验。通过一定的生理控制手段达到某种生理、心理体验的方法,在许多宗教中都有这样的仪式。

4)、告诫和布道。告诫和布道是神职人员对信徒的说教

5)、吟诵法规。许多宗教都有讲述神的所作所为和描述神所期望的道德行为的神话和经典。6)、作法施术或模拟

7)、宴套和集会

8)、祭祀或奉献牺牲

9)、象征

33、宗教仪式的基本类型

人类学通常将仪式化分为两大类,即生命仪式和强化仪式。

强化仪式

强化仪式也叫巩固仪式,指的是为了保证已经存在和确立的秩序、价值、社会关联等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生老病死等原因而变得衰弱的宗教仪式。通过强化仪式,能使一个社会群体的总体价值或信仰得到巩固、保持和发展。

强化仪式对于社会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强化仪式能够重申和强调一个社会对某些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信奉。

其次,强化仪式通过建立自然与超自然的合作关系,放大了人类活动成功的

可能性。

再次,强化仪式还具有增强社会团结的作用。

生命仪式

生命礼仪也叫做转换仪式,指的是个人在某些生命过程中从一种社会身份转变为另一种社会身份时所举行的仪式。

转换仪式一般包含着分离,过渡、聚合三个阶段:

分离阶段指个体脱离原地位或群体.为此举行的仪式标志着旧地位和旧人格的失去;

过渡阶段指的是个体处于两种地位之间,即已经与旧的社会地位脱离,但新的去向尚未决定的无归属的状态;

聚合阶段是指个体加入新的群体之中或获得新的社会地位,这一阶段举行的仪式象征着个体灵魂的复活。

34、巫术的作用

首先.对于一些社会来说,巫术信仰是必不可少的。有的人类学家指出.在那些几于没有对付日常危机,尤其是疾病,的可靠方法的地方,巫术信仰不仅不是愚蠢的,而且是必要的。同时,这种巫术信仰还对那些原因不明的事情提供了一种解释。在科学尚未进人一个社会的生活范围时,巫术便充当了科学的角色。

另外,巫术信仰还具有社会控制的作用。

35、文化的特征

(1)文化的共享性

一种被认为是文化的思想和行为一定是被一处居民或一群人共同享有的。文化的共享性突出地表现在某个社会的习俗当中。

当然,尽管文化是社会成员所共同享有的,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的所有或员在行为上都是一样的。

(2)文化的习得性

所有的文化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得来的。这就是文化的习得性。

(3)文化的象征性

一种文化就是一种象征性符号系统,人类的社会行为就是来源于对象征性符号的使用。

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形式是语言。

(4)文化的整合性

一种文化内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它是作为一个各方面相互作用的整体而发挥作用的,这就是文化的整合性。

(5)文化的适应性

文化一般是具有适应性的,即文化是一种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方式。对于自然和社会的适应功能也是一种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重要原因。

(6)文化的变迁性

文化适应实际上就是文化对环境的变化所作的一种文化应变或文化变迁。同时,文化又是整合在一起的,由此可知.文化的某个方面响应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那么文化的其他方面早晚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36、文化变迁的途径

1).发现和发明

发现和发明是一切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

2).传播

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借取文化要素并把它们融合进自己文化之中的过程就是文化的传播过程。

文化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文化的直接接触,即一个社会的文化要素可能首先被邻近的社会所吸收,然后逐渐向更对广泛、更为遥远的地方传播。

另一种传播模式是媒介接触,指的是由作为第三方的媒介将一种文化要素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之中去的过程。

还有一种被称作刺激传播的传播方式,是指属于另一文化的某个特质的知识刺激了本地的某一对等物的发明或产生。

除了关于传播模式的研究之外.人类学家还注意到,文化特质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十分容易地就被借取的,传播其实是一个文化特质的选择性过程。

3).涵化

涵化又叫做“文化移人”,指的是不同文化群体直接接触时造成其中一个群体或两个群体原来的文化形式发生大规模的变化的现象。

4).反抗与革命

文化变迁最剧烈、最迅速的途径是暴力推翻一个社会的统治者,这是引起历史进程巨大变化的动力,也是文化变迁最激烈的形式。

37、应用人类学概念的提出、定义

“应用人类学”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丹尼尔·布林顿开始使用。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应用人类学一词,实际上是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拉德克里夫·布朗最先使用的。

一般认为,应用人类学指所有借助人类学的理论、观点、方法与研究成果来探讨、评价并解决社会文化问题的工作。

38、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方向和途径

1)、应用研究的方向

人类学应用研究的主要途径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

a、政策分析(决策咨询和政策开发)

b、社会评估(社会评估和文化分析)

社会评估包括需求评估、价值评估和影响评估。

c、权利维护(辩护和代理)

d、社区干预(公共参与和行政管理)

2)、应用人类学家的社会角色

a、政策研究员(机构顾问和咨询专家)

b、需求和影响评估员

c、公共参与专家

d、行政管理者

e、培训专家

f、防治专家

3)、主要研究领域

a、社区(族群)发展

b、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c、健康与医

d、资源与环境

e、人口与人口流动

f、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

g、性别研究

h、流行文化和消费

体质人类学教学大纲

体质人类学 一、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1026030016 课程名称: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开课对象:民族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二、课程目的与任务 中国当前的发展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内涵有四个维度:一是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二是中国与世界和谐,三是社会阶层即贫富和谐,四是多元文化即民族宗教和谐。人类学是通过研究文化理解人性,促进跨文化理解,追求人类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一起构成整体的人类学学科。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生物共同进化的机制,人类体质与文化相互影响有系统的了解,为学生今后从事民族学、人类学和博物馆学研究打下一个生物—文化整体论的基础。同时,通过对生物进化论、人体形态学、人种学、古人类学和灵长类学的阐述,学生将认识到体质人类学是社会文化研究联系自然科学的重要纽带,是文化相对论的生物学基础,同时也是生物文化整体论的完整呈现。本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对人性与文化互动关系的理解,要求学生在充分认识人类的能力、潜力与局限的基础上,养成在观察、理解、管理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角度。学科范式上,本课程强调学生把观察多元民族文化的范式从社会发展史转向文化生态学。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掌握体质人类学的认知柜架、研究方法和生物进化机制,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当前的毕业论文和今后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本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用以人为本,综合平衡和可持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人类的起源、进化、适应与变异,人类体质多样性的形成,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等问题。人体形态学部分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人体形态,把握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域性特征及其标志。生物进化论部分要求学生能用生物和文化并行进化的模式来认识世界上的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含义、进而学会欣赏多样性和探索人类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人类起源和进化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性形成、人类种族和文化发展的总体机制、阶段标志和区域特点。本课程的总体要求是增强学生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增强人类在世界生态和文化体系中的责任感和能动性。 突出体质人类学的定义,体质人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生物进化论、人体形态学、灵长类学、人类的起源(古人类学)和进化过程、人类种族的自然成因及其社会文化含义等内容。其中人体形态、生物进化论、人类进化阶段和人类体质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关系是四个关键点。本课程讲述不求面面俱到,务求把体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人体结构的基本知识,人体测量学,遗传学与进化论,自然选择与物种起源,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等知识讲透,从而增强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民族、文化、社会等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4学时)

临床营养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共10个,每个2分) ●营养评价:通过对患病机体营养状况进行系统观察和检测,然后对营养状态进行全面综合评定。 ●Megaloblatic Anemia:巨幼红细胞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贫血,外周血的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和平均血红蛋白(MCH)均高于正常。 ●IDA(iron deficiency anemia):缺铁性贫血,是指指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从而引起的贫血。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它异常。 ●Malnutrition: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低下和营养过剩。长期膳食中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可导致营养低下,严重营养低下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或病症者,则为营养缺乏病;营养过剩则是由于食物与营养物质摄入超过了机体的生理需要而在体内过多积累所引起的一些病症。 ●GI(glycemic index):血糖生成指数,是指摄入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同量的葡萄糖在一定时间(2h),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的百分比值。 ●GL:血糖生成负荷,是指特定食物所含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克)与其血糖生成指数的乘积。 ●平衡膳食:是指选择多种食物,经过适当搭配做出的膳食,能满足人们对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需求。 ●膳食纤维:指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物质,可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 ●PEM(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即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因为食物中蛋白质和(或)能量供给不足或由于某些疾病等因素而引起的一种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消瘦、皮下脂肪减少、水肿及各器官功能紊乱。 ●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终止高血压的饮食途径,是一种富含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果仁、白肉,减少红肉、饱和脂肪酸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饮食模式。 ●肥胖病:是由于遗传、环境等特定的生物化学因子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使体内能量摄入大于消耗,能量代谢失衡,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增加所致的一种常见的营养与代谢性疾病。 ●RQ(respiratory quotient):呼吸商,是指摄入的食物氧化释放能量时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与氧耗的比值。 ●PN(parenteral nutrition):肠外营养,是指病人完全依靠静脉途径获得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极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水。 ●EN(enteral nutrition):肠内营养,是指当病人不能耐受正常经口摄食时,通过口服或管饲方式经胃肠道喂饲一些仅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技能被肠黏膜吸收的营养配方的一种营养干预措施。 ●LI(lactose intolerance):乳糖不耐受,当小肠黏膜缺乏乳糖酶时,食入奶或奶制品中的乳糖便不能在小肠中被分解和吸收,而产生腹痛、腹胀、腹泻、产气增多等症状。 ●Therapeutic Diet:治疗膳食,通过限制或增加某些营养素,以满足不同生理病理状况下的病人对营养素的需要,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标膳食。 二、填空题(共40空,每空分) 1.代谢综合症的三大特点:病因复杂;慢性病程;须有中心性肥胖。 2.不同蛋白质对血胆固醇的影响水平是不同的,动物蛋白如酪蛋白可升高胆固醇,而乳清蛋白可以显着降低胆固醇水平。 3.糖耐量受损(IGT),空腹血糖受损(IFG)的干预措施: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是首选(P74) 4.胰腺炎病人应避免脂肪多、刺激性的食物。 5.肝功能异常,肝性脑病的病人应增加富含支链氨基酸的豆类食物,减少芳香族氨基酸的肉类食物。 6.膳食纤维有:果胶,树胶。木质素降胆固醇的效果最好。

文化人类学复习要点

题型: 名词解释5个,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5个,每题6分,共30分。 论述题3个,共50分。 第一章导论 1、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2、田野工作的特征。 3、人类学的领域。 4、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比较。 5、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6、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方法。 7、什么是田野工作?什么是主位法,客位法。 第二章文化和文化变迁 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变迁?文化变迁的原因,文化变迁的途径或表现,文化变迁的类型。 2、什么是涵化。 第三章种族、民族与族群 1、种族的概念 2、种族主义及其表现 3、种族产生的原因。 4、种族的社会建构。 3、民族的特征 4、族群的要素有哪些。 第六章生态人类学 1、生态人类学的定义,意义。 2、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经济人类学 1、什么是经济人类学。 2、经济人类学的问题意识。 3、经济类型与交换类型。 4、经济人类学的形式论与实质论。 5、夸富宴。“夸富宴”(potlatch)的词义是“散尽”(give-away)的意思。慷慨的馈赠是获取尊敬的动机。一个人举办一次夸富宴很显然会带给他一定的声望,这种声望是与慷慨的程度成正比的。“千金散尽”的夸富宴行为是一种“妄想自大狂人格”的结果。在一个缺乏统治阶级的社会中,夸富宴的制度确保了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的持续。 “夸富宴”由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最初给以细致的描述,后来经由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再度解释的夸克特人的夸富宴仪式,一般都被后来的人类学家看成是一种再分配的经济制度。 夸求图印第安人(Kuakiutl Indians)的夸富宴(potlatch)。夸求图印第安人居住于英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临床营养学》重点

《临床营养学》重点 临床营养学重点 1、基础能量消耗BBE:是指维持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能量,即在清醒、空腹、静卧于舒适的环境下,无任何体力和脑力负担、全身肌肉松弛、消化系统处于静止状态下,用于维持体温、心跳、呼吸、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基本功能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 2、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人体基础代谢消化的能量称为基础代谢率。 3、食物热效应TEF:也成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指人体摄食过程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这是摄食后一系列消化、吸收活动以及营养素和营养素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换过程所消耗的能量。 4、必须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的速度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由膳食供给,称为必须氨基酸。 5、氨基酸模式:是指蛋白质中各种必须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6、参考蛋白:是指用来测定其他蛋白质质量的标准蛋白,常用鸡蛋作为人体的参考蛋白。 7、限制氨基酸:是指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须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导致其他的必须氨基酸在体内不能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氨基酸就称为限制氨基酸。 8、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是指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其必须氨基酸不足的作用。 9、必须脂肪酸:同必需氨基酸。 10、节约蛋白质作用:当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时,可以防止体内和膳食中的蛋白质发生糖异生作用,避免机体蛋白的消耗。

11、抗生酮的作用:当碳水化合物不足时,其代谢产物草酰乙酸这不足,脂肪酸不能被彻底氧化而转化为酮体。 12、宏量元素:除了碳、氢、氧、氮组成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微生物等有机化合物外,其余的元素均为矿物质,其中,含量大于体重0.01%者,称为宏量营养素。(请注意与宏量营养素区别) 13、混溶钙池:人体所含的钙中,有1%的钙是分为两部分的,一部分与柠檬酸螯合或与蛋白质结合,另一部分则以离子的状态分布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统称为混溶钙池。 14、平均需要量EAR:平均需要量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种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来自百度) 15、推荐摄入量RNI: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个体需要量的推荐摄入水平。(来自百度) 16、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指某一生理阶段和性别人群,几乎对所有个体健康都无任何副作用和危险的平均每日营养素最高摄入量。(来自百度) 17、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对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来自百度) 18、营养质量指数INQ:即营养密度(待测食品中某营养素占共给量的比)与能量密度(待测食品中所含热能占供给量的比)之比。 19、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 20、膳食指南:根据营养学的原则,结合国情,教育人们采用平衡膳食,以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目的的指导性意见。 21、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包含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一段时间。 简答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剖析

第一章绪论 管理: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承担管理工作、履行管理职能的人员及其集群,他们是管理的主体。 物本管理:是以任务、以物为中心,追求固定正规的管理,实行的是“任务管理制”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将经营艺术与现代管理方法融为一体的管理,是从科学走向艺术的管理,是从控制为主的专项管理转向实施更具全面性、长远性的战略管理。 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托,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向特定区域内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或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 工商管理:以工商企业组织为主体,以向顾客提供服务或出售商品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所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 归纳法: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通过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务或经验进行观察,分析其特点、变化规律,进而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演绎法:运用模型来研究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称为演绎法。 定量研究方法:对管理现象中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寻求最优决策方案。 权变方法:由于管理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化,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技术。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关于管理的职能有哪几种观点? P5 3.德鲁克关于管理者角色的观点是什么? 管理者角色分为三类:第一,管理一个组织,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第二,管理管理者。第三,管理员工和工作。

4.明茨伯格关于管理者角色的观点是什么? 三大类型、十种角色。人际关系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类角色:监察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类角色:发起者、麻烦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5.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区别:目的、价值目标、权力来源、活动方式。P7 联系:都要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第二章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原理:核心是提高效率,1.工作定额原理 2.选择、培训和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艺。3.实行职能工长制(所有的管理者只承担一种管理职能)4.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6.劳资双方为提高效率而合作。7.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管理过程理论:法约尔是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1.企业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关系:后者包含于前者之中。2.管理的14项原则:P32 3.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行为科学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 管理学丛林: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 组织文化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的内容及贡献是什么? 2.霍桑实验的结论及意义是什么? 3.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与贡献是什么?

临床营养学重点

蛋白质 1.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平均为16%,根据测得的氮量乘以6.25,即可计算出某种食物中的粗蛋白质含量。 2.必需氨基酸:亮氨酸、异亮赖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组氨酸(婴儿) 3.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可分别由蛋氨酸、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4.当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时,必需氨基酸被机体利用的程度也越高,则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越高。一般指鸡蛋蛋白质。 5.食物中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 谷类蛋白: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 豆类蛋白:蛋氨酸。 6.多种食物蛋白混合食用,它们之间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以提高整个膳食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7.氮平衡:NB>0,正氮平衡,常见于处于生长期的儿童、孕妇、疾病康复期病人。 8.NB=0,零氮平衡,健康成人。 9.NB<0,负氮平衡,常见于饥饿、疾病、食用蛋白质质量差的膳食等情况以及老年人。 10.蛋白质的质量评价:食物中蛋白质含量、食物蛋白质消化率、食物蛋白质的利用率 11.一般植物性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通常比动物性食物蛋白质消化率低。主要是植物性食品中蛋白质被纤维素包裹,影响与消化酶接触程度。 12.蛋白质生物价:生物价=储氮/吸收氮×100 13.蛋白质净利用率:蛋白质净利用率= 生物价×消化率=储留氮/摄入氮×100% 14.蛋白质功效比值:测定生长发育中的幼小动物摄入1克蛋白质所增加的体重克数来表示被机体利用的程度。 脂质 1.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时增加心血管疾病、肥胖、乳腺癌和肠癌的发生。 2.单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LDL,提高HDL。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3.多不饱和脂肪酸:保护细胞膜的功能、基因表达,防治心血管病。 4.二十碳五烯酸EPA :帮助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促进体内饱和脂肪酸代谢。“血管清道夫” 5.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脑黄金。是大脑和视网膜的重要构成成分,对胎婴儿智力和视力发育至关重要。 降低血脂肪、预防心脏血管疾病,改善老人痴呆 从来源上分为:鱼油DHA、藻油DHA和蛋黄DHA。 5.必需脂肪酸: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亚油酸(n-6系)和α-亚麻酸(n-3系) 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对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动物的精子形成与必需脂肪酸有关 是前列腺素合成的前体 6.胆固醇:是形成激素与胆碱所必需的,体内水平高会引起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不再限制膳食胆固醇摄入。 7.膳食纤维:增强胃肠功能,利于粪便排出、控制体重和减肥、可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预防癌症结肠癌、大肠癌 8.乳糖不耐受症:是指喝牛奶后出现急性腹痛和腹泻等代谢紊乱症状的现象。人体缺乏乳糖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

米利都泰勒斯:水本原 伊奥尼亚学派学派阿曼克西曼德:无定 (本原问题)阿纳克西美尼:气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流变说,逻各斯,辩证法(一切皆流无 物常驻) 早期毕达哥拉斯:数本原、美德在于和谐、灵魂轮回说 古希腊南意大利哲学 自然哲(由本原追溯到存在问题先驱:克赛诺芬尼(对神、万物、真理的认识) 并首次使用逻辑论证)爱利亚学派创立者、主要代表:巴门尼德(真理之路意见之路) 辩护者:芝诺(二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运动场) 论证者:麦里梭(正面论证“存在”性质、修改巴门尼德) 多元论哲学恩培多克勒:四

根、爱恨、同类相知、流射 (①深入事物内部结构,用结合与分离来说明事物生灭变化阿克萨格拉:种子、努斯、异类相知 ②放弃单一本原传统从事物寻找运动根源之外,重视认识论)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老师,来自米利都 受巴门尼德与芝诺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影象论、灵魂思想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对立的说法、社会生成论 智者派高尔吉亚:三个命题(无物存在、有物也不能认识、认识也说不出来) (恩培多克勒学生) 古 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是什么”问题、助产术 腊(师从按阿克萨格拉学生

罗阿尔克劳) 哲 学古麦加拉派:欧克里德与欧布里德——善即存在 (阐述苏格拉底时,深受爱利亚学派影响 典并且对晚期希腊怀疑主义影响甚大) 小苏格拉底学派昔兰尼派:阿里斯底波——善即快乐 时(被晚期希腊伊壁鸠鲁幸福主义所继承) 犬儒派:安提塞斯尼与第欧根尼——善即节欲 期(受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发挥) 柏拉图:前期理念论、分有说和摹仿说、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床喻、日喻 和洞喻)、知识论、回忆说、知识等级说(四线段说) 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区分、《范畴篇》个别事物实体论、《形而上学》中实体 学说和四因说、灵魂说 伊壁鸠鲁: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是目的(原子论、

管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重点难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问答 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只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两重性及其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反应出 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时间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4.系统的特征和观点: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 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院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 者和普查(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由于试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称之为霍桑试验。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 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战略管理: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 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问答: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身产率(2)为了提高 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有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临床营养学课程大纲

《临床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临床营养学是关于食物中营养素的性质,分布,代谢作用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的影响的一门科学,是在掌握基础营养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营养治疗和护理的基础理论知识,营养治疗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营养素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掌握医院的基本饮食,常用的治疗饮食和试验饮食,应用范围,饮食治疗原则,以便更好地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加快疾病康复的目的。《临床营养学》课程主要介绍机体能量需要,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来源和需要量,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合理膳食的构成,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营养需求,医院营养膳食和饮食治疗等内容。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四年制护理专业学生不仅能应用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配合医嘱和病人病情提供切实可行的营养实施指南,配制简单的膳食,以利于病人恢复健康,而且能面向社区所有的服务对象,为增强他们对疾病的免疫能力和延年益寿,实施有效的整体护理。 《临床营养学》是高等院校护理专业新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在培养临床护理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达到基本知识教学目标包括: 掌握人体所需各种营养素及其代谢的基本理论;理解合理营养的卫生要求与膳食要求;掌握不同生理与病理情况的营养需求。达到能力培养目标:包括能够从事社区营养咨询、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能够胜任医院营养科的一般工作;具有继续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达到思想教育目标:包括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制定的有关营养政策;热爱本职工作,对本专业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具有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临床营养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性特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它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 1.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营养学基本知识、食品中个营养素组成、食品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常见疾病的营养学护理

应用人类学 知识点整理

《应用人类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应用人类学的名称 应用人类学(applied anthropology)丹尼尔布林顿(美国人类学家)1896 拉德克里夫布朗(英国功能主义)1930 实用人类学(p r a c t i c a l a n t h r o p o l o g y)马林诺夫斯基1929“科学的人类学应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它的任务不在于阐明这些和那些制度的起源史,而在于指出这些制度在某一社会中的作用。不是为了更确切的描述,而在于教会与这些民族有关的殖民当局和企业主,为了更适当地达成自己的目的,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些民族。” 行动中的人类学(a n t h r o p o l o g y i n a c t i o n) 戈顿 布朗 行动人类学(a c t i o n a n t h r o p o l o g y)索尔塔克斯(美国)、1940末50末“建立为人民使用的人类学家”直接去研究人民在社会文化变迁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妥善解决。呼吁人类学家站在人民的一边。 发展人类学(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t h r o p o l o g y)霍姆伯格 因为他主要从事社区发展研究 人类工程学(a n t h r o p o l o g o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埃利奥特 查普尔 主要是对社会现状进行改革核对将来社会进行规划。 辩护人类学(a d v o c a c y a n t h r o p o l o g y)决策人类学(p o l i c y a n t h r o p o l o g y)过去应用人类学多为社会中没有权利的族群或人们辩护 近年来多从事政策研究有关 2、概念 在承认人类社会不断向进步的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改善和改进人类社会不尽满意的地方,以促进人类社会想进步方向发展的学科。同时也从事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石奕龙课本说法) 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也被认为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的责认为是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应用人类学是一门在承认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认识和知识,应用于改善社会现状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 3、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纯理论研究、基本研究、基础理论研究) 通过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认识各种现象,探索其本质和规律,阐明其根本原理,沉声新的理论知识的研究。 在广泛意义上认识有关的客观对象。成果以理论形式出现。有较大普遍性。目的是认识本质和发展规律。总而言之,是一种知识的获得。“不带价值观念”“价值中立态度” (2)应用研究针对某一具体的实际的应用目标而进行的科学实验和技术研究。为认识和进一步改造克尔观世界,产生新知识提供新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介于基础研究和开发活动之间的中间环节。 目标在于,当以基本假定、理论构成的政策态度转变为行动时,帮助吧基础研究的成果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管理: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她人并与她人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见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管理学: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者: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经过协调她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 管理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 社会责任: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进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决策: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计划: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 政策:组织对成员作出决策或处理问题所应遵循的行动方针的一般规定。 规划:为了实施既定方针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愿景:是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构想和摄像,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回答了“追求什么”的问题。 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即回答为谁创造价值,创造什么价值的问题,它有三个特点:长期性、指导性、激励性。 目标管理:是由组织的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 战略计划: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而制定的全局性的、较长时期发展方向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地位的重大计划。 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设计:根据组织目标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筹划和考虑。 管理层次:是指从最高管理人员到最低工作人员中间所拥有的级数。 职权:是组织设计中赋予某一管理职位的权利。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 集权与分权:集权与分权是相正确,没有绝正确集权也没有绝正确分权。集权即职权的集中化,是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集中的组织状态和组织过程。 授权:指上层管理者将适当的权利授予下属,让下属在指定的职责范围内作出决定和支配资源。 人员配备: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核等。 甄选: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应聘者的任职资格、工作胜任程度等进行测量和评价到录用的过程。 绩效考核:组织定期测量、评估和检验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及其业绩的一种正式的制度。

体质人类学复习

体质人类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也称解剖学方位。为正确描述人体骨骼、系统、器官而需要公 认统一标准和描述用语。无论描述对象姿势如何,均按此方位进行描述。指:指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两上肢下垂并靠于躯干的两侧,下肢伸直,两足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 2.法兰克福平面:也称眼耳平面,由左右侧耳门上点(po)和左眶下缘点(or) 3点所确定的一个平面,当左侧眶下缘点破损时以右眶下缘点代替。(耳门上点:耳门上缘的中点;眶下缘点:眶下缘最低点) 3.头骨上常选用的一些观测性状:眼眶、梨状孔性状等等 1) 颅骨最大长、颅骨最大宽、颅高 2) 眶宽、眶高、两眶宽、眶间宽,前眶间宽; 3) 鼻宽、鼻高、鼻骨最小宽、鼻骨最小高。 4.牙齿的辨识分为几个类型:牙的类型(人类演化特征) 1) 牙齿在生态适应方面是一种变化敏感的器官,哺乳类动物的牙齿发 生了明显的形态分化,即包括有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执行切割、撕裂、捣碎和研磨食物的生理功能。由于食性的不同,某些类别的牙齿在一些种属中已经丧失,这是生物器官“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 2) 在灵长类进化的早期阶段,门齿的数目减少,每块上颚骨仅剩下两颗门 齿。人类的犬齿明显退化,其齿尖一般也不超出齿列的平面。(撕裂功能退化)人类具有连续性的齿列,在门齿、犬齿和前臼齿之间不存在齿隙(发达的犬齿想适应的结构特点)。人类第一臼齿最大,第三臼齿最小,甚至现代人当中第三臼齿终生缺失的比例也很高。(与猿类的差别,猿一小三大)这种差别充分显示出人类的牙齿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退化现象的器官。 铲形门齿:上颌两颗中门齿的两边缘翻卷成棱,中间低凹,像一把铲子,铲形门齿在东亚现代人群和化石人群均具有较高的出现率。中国绝大多数人是这种门齿,体现中国古人类的连续演化。 5.印加骨:一般指出现在顶骨与枕骨之间人字点附近的两侧对称的缝间骨。印加骨在南美洲印加人有较高的出现率。印加骨是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小骨。在中国的古人类中有较高出现率,在现代中国人中出现率较低,但常见于同属黄种人的美洲印第安人中。欧洲和非洲的古人类中则少见或不见此骨。 6.南方古猿以及以后人类演化的几个阶段、生存年代、特征 南方古猿: 440-150万年前古人类的一种,曾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1924年首次发现于南非

2018医科大临床营养学考查课试题及答案

《临床营养学》考查课试题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不能为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是 A、脂肪 B、乙醇 C、蛋白质 D、糖类 E、维生素 正确答案:E 第2题,产热营养素经体内生物氧化分解后释放能量,它们的产热系数(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别为 A、4:4:4 B、4:4:9 C、4:9:4 D、9:4:4 E、9:9:4 正确答案:C 第3题,脂肪摄入过高易引进()。 A、肥胖 B、高脂血症 C、冠心病 D、血液粘滞度增高 E、以上均对 正确答案:E 第4题,()可以促进膳食中铁的吸收。 A、钙 B、抗酸性药物 C、维生素C D、草酸盐 E、碳酸盐 正确答案:C 第5题,下列哪种食物含锌量最高 A、西红柿 B、牛奶 C、香蕉 D、牡蛎 E、鸡蛋 正确答案:D 第6题,高钙饮食能降低下列哪种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 A、铁 B、磷 C、镁 D、锌 E、铬 正确答案:A 第7题,婴幼儿常见的营养问题有 A、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B、佝偻病 C、缺铁性贫血 D、锌缺乏 E、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E 第8题,引起老年人巨幼红细胞贫血的主要原因是()不足。 A、铁摄入不足 B、维生素C不足 C、维生素B12不足 D、维生素B6不足 E、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A 第9题,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建议的每日烹调油使用量为 A、15~20g B、20~25g C、25~30g D、30~35g E、35~40g 正确答案:C 第10题,某成年女子,其体质指数为22.5,可以判断她属于 A、重度消瘦 B、轻度消瘦 C、消瘦 D、正常 E、超重 正确答案:D

第11题,肠外营养的氮源是 A、复方氨基酸溶液 B、机体蛋白质的分解 C、内分泌调节减少消耗 D、其他 正确答案:A 第12题,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应增加()的摄入。 A、饱和脂肪酸摄入 B、不饱和脂肪酸 C、反式脂肪酸 D、甘油三酯 E、胆固醇 正确答案:B 第13题,在无力性便秘的病因中与饮食关系最大的是 A、高纤维膳食 B、水分摄入不足 C、缺乏膳食纤维 D、缺乏维生素 E、低蛋白 正确答案:C 第14题,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期,应严格限制下列哪种营养素 A、糖类 B、无机盐 C、蛋白质 D、脂肪 E、维生素 正确答案:D 第15题,肝性脑病患者营养治疗应注意摄入 A、高蛋白饮食 B、高脂肪饮食 C、动物蛋白 D、芳香族氨基酸 E、支链氨基酸 正确答案:E 第16题,急性胰腺炎能进食时应先给予 A、无脂高碳水化合物流质 B、无脂高蛋白流质 C、低脂少渣软食 D、低脂半流食 E、普食 正确答案:A 第17题,与肥胖发生有关的因素是 A、增加运动 B、低脂肪高纤维饮食 C、低能量低胆固醇膳食 D、细嚼慢咽 E、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 正确答案:E 第18题,因为缺碘而造成对人体最为严重影响的疾病是 A、克山病 B、克汀病 C、侏儒症 D、脚气病 E、癞皮病 正确答案:B 第19题,痛风急性发作期,全天食物嘌呤摄入量应控制在()mg。 A、300 B、400 C、150 D、250 E、50 正确答案:C 第20题,神经系统营养性疾病患者饮食治疗中应重点补充哪种维生素 A、维生素A B、B族维生素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正确答案:B 第21题,营养素 正确答案:营养素是构成食物的基本单位。是指食物中所含有的,能被机体消化、吸收

法医人类学知识点【赣医】

法医人类学概念:是以医学为基础,应用体质人类学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司法审判工作中与骨骼有关的个体识别问题,为案件的侦破提供线索,为案件的审判提供证据的应用学科。工作对象:骨骼及骨骼残片。工作中心:对骨骼及骨骼残片进行个体识别(种属,种族,年龄性别身高的鉴定,容貌特征的识别,面貌识别)。研究方法:形态学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DNA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扫描电镜技术)。 法医人类学研究任务:1.确定骨骼入土实际,从而推断死亡年月2.确定骨骼种属3.根据骨骼鉴定年龄、性别身高等4.对毁容尸体进行个体识别5.颅骨面貌复原,供亲属好友辨认6.颅相重合,确认失踪人员7.进行亲权鉴定8.确定某活体年龄,必要时鉴定性别9.根据不同时期的照片,确定是否为同一个人10.根据现场遗留毛发、查找犯罪前科和嫌疑人 骨骼实验室处理:除去软组织,骨骼的脱脂与漂白,骨骼残片的修复。检验的内容:骨骼的种属、性别、年龄鉴定,身高推断,死亡时间推断,死亡原因推断,骨骼身源的推断。 白骨化:尸体软组织经腐败过程逐渐软化、液化,直至完全溶解消失,毛发和指(趾)甲脱落,最后仅剩下骨骼,称为白骨化。分级:轻度,动物骨骼表面骨质完好,或基本完好,骨骼表面扔富有光泽感,暴露时间一般不超1年,非常完好的骨骼基本不超半年。中度,动物骨骼表面骨质有破损,骨骼表面缺乏光泽感,暴露时间应在一年以上,两年以内。重度,动物骨骼表面骨质已经完全消失,而且在骨骼表面出现凹凸不平,变粗糙,有些可在表面看到腐蚀现象,暴露时间往往在两年以上。 法兰克福平面:将颅骨左、右侧外耳门上缘点和左侧眶下点三点确定的平面,如颅骨左眶下缘点损坏,则采用右侧眶下点替代。 人种的划分:蒙古人种,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中亚细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等地(北亚,南亚,东亚,东北亚,美洲)。欧罗巴人种,分布于欧洲,西亚北非和南亚次大陆的北部地区,在美洲和大洋洲也有很大比例(大西洋-波罗的海,印度地中海,中欧,白海-波罗的海,巴尔干-高加索)。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分布于旧大陆回归线以南(澳大利亚,维达,美拉尼西亚,尼格利陀,尼格罗,尼格利罗,布须曼)。过渡人种。 颅最大长:眉间点至颅后点在正中矢状面的最大直线距离。颅最大宽:通过眉间点和颅后点绕颅骨一周的水平长度。颅宽:两侧颅侧点之间的距离。颅高:前囟点至颅底点的距离。颅顶点:将颅骨位于眼耳平面时,在正中矢状面上的最高点。面宽:两个颧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颅底长:鼻根点至枕骨大孔前缘点之间的距离颅周长:通过眉间点和颅后点绕颅一周的水平长度。用软尺测量。 性别鉴定中,哪些人体骨骼较有价值:骨盆>单块髋骨>颅骨>下颌骨>胸骨>股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