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何家冲整体解说词

何家冲整体解说词

讲解词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红25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我是讲解员小许,很高兴能为各位作本次讲解工作,希望通过我的解说能让这块英雄的土地永远留在您的记忆里。

(简单介绍何家冲)

何家冲处于秦岭淮河一带的南部,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秀丽,景观类型繁多,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豫风楚韵文化、人文文化和景观交相辉映,堪为红色旅游的经典。

景区东、北、南三面环山,西距京珠高速公路灵山出口8.6公里,高速路口与灵山相距15公里,北距罗山县城40公里,与铁铺乡政府所在地相距2公里,与省级风景名胜区,信阳国家级鸡公山风景名胜区,鄂豫皖革命首府所在地---新县县城处于同一条旅游带。

与何家冲相连的红色景区有:红28军军部旧址---青蓬;红25军彭新店旧址---龙池;李先念灵山会议旧址---灵山寺;除此之外,何家冲还有苏维埃政府旧址;江泽民亲笔题写的何家冲八一希望小学;红25军长岭岗战斗旧址,将军石、红军洞等红色纪念景点。

何家冲红色革命历史悠久,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军摇篮,四大长征出发地之一。早在1926年,这里就建立了农民协会;1927年3

月份的农民暴动是豫南地区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农民暴动之一;1929年,建立了赤卫队,鄂豫皖根据地形成后,何家冲是苏区的游击区;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撤后,何家冲是红25军和鄂东北道委坚持斗争的主要地区。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何家冲曾是红28军医院驻地。抗日战争时期,何家冲为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五师突围后,何家冲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坚持斗争直至解放。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全体将士2984人,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何家冲出发长征。在长征途中,这支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六岁的娃娃军不畏艰险、英勇奋战,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各支长征队伍中率先到达陕北,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人称“北上先锋”,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共产党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精神和胸怀。

从此,何家冲这个小山村就与红军精神连在一起,与爱国主义教育连在一起,与红色旅游连在一起,成为光芒四射的革命纪念圣地。1996年11月,红25军军部旧址、红25军军部医院旧址、红25军长征出发地标志---银杏树被国务院直接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何家冲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等6家单位联合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100多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第21条红色旅

游精品线路;2008年,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开园仪式,开始实行免费对外开放;2011年3月,何家冲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现在已经有20多家单位在此设立了培训基地;2013年,何家冲被列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之一,2014年,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注下,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了,旨在把何家冲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手势指引)领导请看我左手方向,这所建筑是八一希望学校---何冲小学。何冲小学是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的时候,由中央军委援建、原国家军委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一所希望学校。目前在校师生约50人。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旧址是由四部分组成:军部旧址—何氏祠、石墨盘、银杏树、红25军医院旧址。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军部旧址--何氏祠。1934年11月,红25军西撤到何家冲时,当地的老百姓就把何家的宗族祠堂让出来,作为红25军的军部机关。何氏祠建于明末清初,是一座典型的具有豫南民居特色的小四合院。纪念馆内通过历史图片、实物陈列、文字解说以及声光电场景造型,为我们真实的再现了红25军的建立、成长、壮大的历史过程。(这是原国家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给纪念馆题写的馆名。刘华清当时担任红25军宣传科科长,出发长征时只有17岁。)

(馆内)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面主题形象墙。它是由大别山和红25军主将们的群体半浮雕组成。其中有当时鄂豫皖省委书记

徐宝珊同志(戴礼帽穿中山装),红25军军长程子华同志,红25军军政委吴焕先同志以及红25军副军长徐海东同志。红25军主要领导人从初建开始一直在不断变化,但是红25军的长征主要是由他们四位带领进行的。

各位领导这边请。(手势引导)

(初建)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是以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的一部分工农武装力量为基础,于1931年10月25日在安徽省六安麻埠成立的一支主力部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红四方面军。成立后的红25军军长为旷继勋,政委王平章,吴焕先是政治委员。之后红25军在红四方面军总部的直接领导下(军长张国焘、总指挥徐向前),积极投入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并取得了相应的胜利。

(重建)由于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红25军主力被编入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被迫向川陕转移。原红25军撤离后,敌人以20万的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清剿”,企图彻底消灭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当时敌军所至之处,火光冲天,庐舍成墟,一时之间,鄂豫皖军民陷入混乱当中,情况十分危急。在如此严峻形势下,鄂豫皖省委于1932年11月29日在湖北省红安县檀树岗召开了最高军事干部会议,决定重建红25军。(原75师、省委与皖西部分的红军为基础)。11月30日,新成立的红25军军长为吴焕先,政委是王平章。重组后的红25军连续取得郭家河、潘家河、九龙长

岭、杨四寨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人数也一度发展到1.2万余人,打破了国民党大规模的划区清剿,使根据地得到恢复。之后并在离我们不远的长岭岗上进行了战斗。(这里就是长岭岗战斗的场景模拟和影视资料)

(长岭岗战斗)1934年六月下旬,张学良制定了对我军持续三个月的围剿计划,7月17日拂晓,红25军经过长岭岗时,与张学良的115师展开激烈战斗。战役历时5个小时,歼敌5个营,俘敌40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为之后红25军的长征打下了坚实的物资基础。长岭岗战斗的胜利,可以说是军民团结奋战的胜利。战斗开始时,罗山杨店便衣队组织附近的群众到阵地给红25军指战员送水解渴,战斗结束后,群众到阵地帮助红25军捡枪支弹药,现在罗山县文物库房还珍藏有一份当年红军向百姓打的借枪条。后来,原中纪委副书记郭述申在回忆起这段历史的时候,提笔写下了“何家冲精神永放光芒”这样一句话。体现了群众路线,军民团结、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

长岭岗战斗结束之后,红25军开辟朱堂店、陶家河两小块根据地,但是由于指导方针的失误和敌我力量的悬殊,根据地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红25军是继续坚持斗争还是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历史的提到了省委面前。

(长征前)正在这时,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派程子华于1934年9月到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并带来了党中央的指示。于是,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了第十四次常委会议,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在会上传达了程子华带来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认真的分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形势,省委一致决定立即率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谋求新发展。花山寨会议之后,红25军西撤到罗山县殷家塆、何家冲一带进行整编,1934年11月16日晚,整编后的红25军,全体将士共2984人,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和军政委吴焕先的带领下,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在银杏树下集合,由此开始了漫漫长征路。(为何是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1934年7月,在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曾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先期由江西瑞金出发北上,向闽浙赣边挺进。随后,中共鄂豫皖省委也收到中央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通知和适时转移出去创造新苏区的指示。于是,为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出师有名,鄂豫皖省委决定“红25军在战略转移行动中,对外宣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留下一个团及地方武装重新组建红28军,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红25军长征路线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红25军整个的长征方向是西进北上。首先是出发地何家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1934年11月16日晚,红25军连夜跨越柳林铁路,进入到桐柏山区。到达桐柏山区之后,发现这里靠近平汉铁路和汉水,回旋范围狭小,敌人又大兵压境,难以立足发展。于是,省委果断决定:迅速掉头北上,跳出敌人合围,经由驻马店西北山区转向伏牛山挺进。为了隐蔽

北上意图,迷惑和调动敌人,我军先以少数部队佯攻湘北枣阳县城,吸引各路敌人向枣阳县城集中。22日,乘夜冲破敌围剿队第五支队的阻拦,绕道泌(bi)阳城东,乘虚北上,进入到伏牛山。

(独树镇战斗)1934年11月26日下午1时许,红25军在河南南阳方城县独树镇附近准备越过许南(许昌、南阳)公路时,突然遭到敌第40军第115旅和骑兵团的袭击。独树镇是扼守西区伏牛山的必经之路,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赶上当天遭遇寒流天气,气温骤降,风雪交加,能见度差,发现敌人较迟,战士们被雨水浸透,手指冻僵,拉不开枪栓,加之部队连夜急行军,非常疲劳,仓促应战,陷入被动。敌人则趁机发起进攻,从两翼包围,情况十分危急。此时,军政委吴焕先从通信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挺身而出,指挥前梯队英勇奋战,冒着敌人密集火力,与敌人展开白刃搏斗。副军长徐海东率后梯队跑步及时赶到,投入战斗,经过一番恶战,终于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于是,乘着夜黑越过许南公路进入到伏牛山东麓。

独树镇战斗是红25军在战略转移途中一次极为险恶的战斗,它不仅关乎转移成败,更关乎红25军的生死存亡。后来为了纪念这次战役,在南阳方城县独树镇建立了一座纪念碑,碑高耸于七里岗之上,形如刺刀,雄视穹苍,寓“血战”之意。碑身高25.34米,25意为红25军的番号,34就是1934年,也就是这次战役爆发的时代背景。纪念碑镌刻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原红二十五军军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题写的“红二十五军战斗遗址”和

“烈士精神不死”的碑文。纪念碑建成后,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到此参观、凭吊的青年学生、过往游客达万人之多。2004年,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时,原国家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把此次战役改名为血战独树镇,将其与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激战嘉陵江等著名战役并列入长征史册。

红25军进入到伏牛山后,发现这里是豫西“内乡王”别庭芳的势力范围,统治很严密。而且村村寨寨都有枪支,很难发动群众,加之这一地带地域狭窄,人烟稀少,物资缺乏,创建根据地非常困难。省委和军领导决定继续向西挺进,一直到达陕西南部,并且在这里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是红25军长征的一大特点,在当时全国革命根据地都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新开辟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给红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也是后来红25军到达陕北会师人数还有增加的原因之一。至此,红25军第一阶段的战略转移任务完成。红25军在新开辟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呆了近6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不断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政策和扩大党的影响力。

(继续北上的原因)红25军自1934年11月从罗山何家冲出发长征,即与中央红军失去了联系,对中央红军的行动不甚了解。1935年7月,徐海东从一份《大公报》获悉,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经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意向。为了迎接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省委立即召开会议做出了西进北上,挺进陕甘的决定,并任郑位三为中共鄂豫

陕特委书记,留下陈先瑞等率地方武装力量,继续坚持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会上徐海东紧握拳头说:能牵制敌人兵力,保证中央红军顺利北上,对全国革命也有意义,在这次行动中,即使我们3000多人牺牲了,也是光荣的。1935年7月16日,红25军全体指战员怀着到党中央身边去的迫切愿望,踏上了第二阶段长征的光荣征程。徐海东在西征北上途中勇当先锋,大战天水关,强渡渭河,切断西兰(西安兰州)公路,牵制了川陕甘边去的大批敌军,从战略上有力的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这时,蒋介石极为震惊,从7月26人至8月10日连发了五道急电令,命令各部“先以优势兵力迅速解决徐匪,再行以全力回击朱毛,并把徐海东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最高的三个人,赏额均为25万银圆。

(到达陕北)1935年9月15日,红25军历经重重困难,到达陕西延川县永平镇,并于次日同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红27军胜利会师。至此,红25军历经十个月的奋战,转战9000余里的长征胜利结束。在各支长征队伍中率先到达陕北,人称“北上先锋”,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举行了奠基礼。

(刘华清)这位是刘华清,原国家军委副主席。纪念馆的馆名就是由他在1998亲自题写的。刘华清当时担任红25军宣传科科长,从这里出发长征时只有17岁。红25军的《长征出发宣言》以及之后的《什么是红军》都是由他亲自刻印的。

(铁流西征)庾家河反击战 1934年12月10日上午,中共鄂豫陕省委正在陕西雒南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时,敌国民党第60师突然从鸡头关方向奔袭而来,夺取了东山拗口有利地形,向红25军发动猛攻。军首长迅速指挥部队反击,副军长徐海东率223团奋勇夺回东山拗口,第224、225团以神速动作抢占拗口南北西侧高地,击退进攻之敌。敌增援两个团赶到,全线展开激战。正负军长均受重伤。军政委吴焕先指挥部队顽强反击。经20余次反复冲杀,将敌人击垮。毙伤敌800余人,我军也伤亡200余人。庾家河反击战标志着红25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到陕南第一阶段转移任务的胜利完成。战后,红25军开始了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5年8月21日,红25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歼敌1000多人,但军政委吴焕先,也是徐海东的亲密战友,在战斗中被一颗流弹击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红25军全体将士因着这位及其受尊敬和爱护的军政委的牺牲陷入了深深的悲痛。而从来都是宁肯流血,不愿流泪的徐海东,也悲怆至极,嚎啕大哭。

(红25长征的几大特点)一:红25军是唯一一支在长征过程中人数得到增加的队伍,出发长征时为2984人,到达陕北会师时有3400多人;二:红25军也是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开辟了根据地的队伍,即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三:红25军未经雪山也未经过草地,却是四支长征队伍中主要领导人伤亡最多的一支红军,军政委吴焕先在四坡村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积劳成

疾,因病去世在陕西龙驹寨,军长程子华胳膊被打断从此留下了后遗症,副军长徐海东也身负重伤;四:军领导带头挥刀在一线冲杀,是这支队伍常见现象,这也是他们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的一个重要原因;五:红25军的长征完全是孤军北上,经常与敌人打遭遇战,却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人称“北上先锋”;六:红25军也是一支娃娃军,或人称“童子军”,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5、16岁,年龄最大的为33岁,还有一个最小的娃娃兵只有8岁;七:红25军的长征,历时10个月,同时也有效的保存了两块革命根据地: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留下的红28军,英勇的坚持了异常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后,这支3000人的武装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撤离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时,留下的武装力量组建为74师,同样坚持了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这支2000多人的队伍,随后奉命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留守处。

(会师陕北)1935年9月16日,红25军同刘志丹领导的红26、红27军胜利会师,三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这是战斗序列:军团长徐海东,徐海东打仗特别厉害,人称“徐老虎”,这是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字。特别是在红25军第二阶段的战略转移途中,由于吴焕先牺牲,徐宝珊病逝,程子华又负伤在身,这时红25军的重担落在了徐海东的身上,躺在担架上的徐海东兼任军政委和省委书记,指挥全军战斗,而且一路非常勇猛。这对稳定部队的思想情绪,坚定胜利信心,继续执行北上战略任务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副军团长刘志丹,陕北苏区的创始人之一,黄埔军校第五期的学生。在当地享有非常高

的威望,跟当地老百姓关系相处非常融洽,百姓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刘”,人称陕北的活地图。遗憾的是他在牺牲的时候也只有33岁。1936年,中央决定将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志永久纪念。1996年,刘志丹同志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保卫苏区)红十五军团,以劳山、榆林桥战役的胜利,迎接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到来。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指挥下,参加了直罗镇战役,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这里有一封借款信,是毛主席向徐海东写的借款信。当徐海东收到借款信时,立即找到供给部部长查国桢,财务科长傅家选商量此事。当他听说还有7000元的“家底”时,便当着这两位同志的面说:“中央红军刚刚到,困难比我们多,我们要勒紧裤腰带,多为中央红军解决困难”。遂决定留下2000元,拿出5000元送给中央红军。于此同时,还召开了干部大会,动员一切力量,帮助中央红军解决困难,还提出了“三个不送”:不送缺损零件的枪支;不送变质药品;不送脏破衣服。后来,中央专门派人来表示感谢,中央供给部部长叶季壮高兴的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已经是寒冬腊月,红十五军团有人数约为7000人,部队过冬需要的棉袄棉被还都没有购置,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徐海东依然慷慨解囊,给予中央红军最大的资助,也表现出徐海东极大地胸怀和气概。体现了红二十五军将士对党忠诚、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忠诚踏实的博大胸怀和无私气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红十五军团被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徐海东又从红十五军团的团长改任为344旅的旅长,带领着队伍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战争当中去。

这里是红25军的发展沿革表,展示了红25军一路不断的整编、缩编、扩编等,一直到1949年9月份,新中国成立之前,红25军被改编为第39集团军,刘震任第39军第一任军长,1955年授予其上将军衔。39军不仅是黑土地上的王牌军,也更是中国两大王牌军之一。

(何家冲会议场景复原)何家冲会议是红25军在何家冲整顿期间召开的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主要是为红25军长征前后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在会上作了以下相关的决定:一是整编队伍,确立新的领导成员;二是制定长征出发宣言,进行整治动员;三是安置不能随军行动的伤病员和组建红28军,由高敬亭领导;四是准备干粮、草鞋以及长征路上的行军纪律。上述的工作都要在15日内完成。当时参与何家冲会议的领导人有:军长程子华;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副军长徐海东;军政委吴焕先;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参谋长戴季英。

(首长住室)东西两个小厢房都是首长住室,里面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一下。(介绍床体雕花等)(骁勇传承)这里展示的都是从红25军走出来的百位将军,1955年到1964年授衔的一共有97位将军,人称“百将之军”。97位将军当

中,除了钱信忠少将系上海宝山县人,其他的96位全部是鄂豫皖三省的。其中,湖北大悟、红安、麻城、孝感等县41名;河南商城、新县、固始、光山县等21名;安徽金寨、六安、霍山等县34名。97名将军的年龄层次:1900—1910年者,共18人;1911—1920年者,共79人。其中有79名参加了红25军的长征,有18名虽然没有参加长征,但都被编入红28军,坚持了鄂豫皖边区异常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中央军委、解放军三总部、各界兵种、各大军区副职以上的领导者,共有35名。1988年,人民解放军实行新的军衔制度,总共授予17名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中,就有出自红25军的两名:刘华清,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王诚汉,时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

97位将军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徐海东大将。徐海东是开国十位大将里面排名第二,仅次于粟裕的一位大将,当然也是出身最为贫苦、负伤次数最多的一位大将。军旅生涯中9次负伤。参加革命后,反动派为了报复他,竟残忍的将其66口亲人全部杀害。在庾家河战斗中,一颗子弹打进徐海东的左眼里,从后颈穿出来,致其当即昏迷,从阵地上抬下来昏迷了四天四夜,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扛起了整个部队继续北上的重任,且一路非常勇猛。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当林彪加紧迫害徐海东徐海东时,毛泽东亲自提名徐海东为党的九大代表和主席团成员,当九次负伤的徐海东坐在手推车上出现在会场时,毛泽东向他点头示意。毛泽东曾说:“徐海东是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

的人”。1970年冬这位征战了一生的大将军,在郑州干休所去世,结束了他长达几十年的戎马生涯。

这里是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三位的人物胸像。其中吴焕先被尊为红25军的军魂。吴焕先,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人。他不仅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更是红25军的创始人,享有极其高的威望。因为他领导的革命行动引起了反动派的极大仇恨,为了报复他,敌人将他的大哥、二哥残酷杀害,大嫂被逼的抱着半岁不到的小孩跳塘而死。敌人又疯狂的寻找他的父亲吴维?带着老五在丛林里被抓,被敌人用刺刀连捅五刀,接着有将济先打死,并将老人抛尸荒野,敌人就这样残暴的杀害了吴焕先的一家。只有四弟隐姓埋名逃到江西才保住一条命。他曾当选全国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人大代表。毛泽东曾说“红25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韩先楚也称吴焕先是他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个导师、良师,说吴焕先是真正的军政双全。

这些将军具有不同的个性,但他们身上的正能量是相同的。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始终坚守革命信仰,沉淀优良传统,传承高贵品质,营造淳厚家风,为净化社会政治生态、端正党内政治风气树立了典范。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理应以历史为鉴、以将军为镜,大力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共产党人价值观,用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良好的政治生态,始终把自己的追求和党的命运联

系在一起,把忧党之心转为兴党之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到这里红25军军部旧址何氏祠的参观到此就结束了。接下来是走长征路,这是一个微缩版的长征路,大家可以体验一下长征的精神。途中有依据飞夺泸定桥设计的英雄桥,沼泽地和红军纪坛。

(石磨盘)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红25军在何家冲整顿期间使用过的石磨盘,这个石磨盘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1934年11月份,红25军在何家冲整顿时期,为了不打扰当地的老百姓,就露宿在这半山腰上,红25军的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了老百姓。于是,他们拿出自己家为数不多的粮食,就是在这个石磨盘上磨米磨面,制成干粮。现在罗山文物库房还珍藏有红军给百姓打的“借粮条”。这座石磨盘在当地百姓的精心保护下得以完整保存。也成为红25军在战争年代艰难环境下生活的重要物证,同时体现了红军与百姓之间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折射出我党的群众路线,军民鱼水情,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的制胜法宝,体现兵民是胜利之本。

(银杏树)映入我们眼前的这棵参天大树就是红25军出发长征的标志---银杏树。这棵银杏树直径为1.5米,高约为30米,据林业部门鉴定距今已经有880多年的历史。1934年11月16日晚,红25军全体将士就是在这棵银杏树下集合,军政委吴焕先迎风雨宣读了红25军《长征出发宣言》,战士们则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由此开始长征。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白果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被誉为“中原大地上的绿色纪念塔”。福泽着何家冲人民,见证着何家冲一步一步更好的发展。反映了工农红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的优良品质和共产党人的政治素养。

(红军医院旧址)前方的一排房屋就是红25军的医院旧址。这是一座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宅院。四进门三进屋一共有86间房屋且所有房间都是相通的。这里曾是红25军、红28军的医院驻地。当时红25军医院院长为钱信忠,开国之后,曾担任国家卫生部部长。

(七仙女)说到红25军医院旧址,就不得不提长征途中“七仙女”的故事。她们分别是曹宗凯、曾继兰、周东屏、戴觉敏、张桂香、余国清、田喜兰。在长征途中,她们不仅担负着照顾伤员,还要采集药材,担任宣传员。在战斗频繁,工作紧张,宣传任务重的情况下,曾纪兰和曹宗凯倒下了,其它的五名女战士,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艰难困苦,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平镇,胜利会师。

在革命战争年代,何家冲人民为红军送信和掩护伤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红25军离开鄂豫皖之后,敌人对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清剿,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其中一个就是何大妈救治红军伤员的故事。何大妈是何家冲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平时以做小生意为名,扛着竹篮奔前村、走后山,为红军探敌情送物资。曾利用自家屋后的石洞救治过13名红军伤员,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

把她救治红军的石洞称为“红军洞”。人们都说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但是何大妈为了救助被清剿队抓走的红军伤员,竟然用自己最为挚爱的儿子换回那位红军战士,她对革命战士的爱超越了神圣的母爱。还有一次,一位名叫余占海的红军伤员被敌人抓走了,为了使他的身份不被发现,何大妈谎称余占海是自己家亲戚,但是狡猾的敌人怎肯轻易相信。为了打消敌人的疑虑,何大妈起了毒誓,用敌人的枪托砸向自己的右眼。顿时鲜血崩流,惨不忍睹,何大妈则忍者剧痛从敌人手中扶过余占海,在场的人包括敌人无不为之震撼。解放后,余占海任武汉军区少将,经常回来探望何大妈,把何大妈当亲生母亲一样对待。还多次想接何大妈一起生活,希望好好照顾她。但是何大妈为了不愿给他及党和国家添麻烦,硬是拒绝了余占海。为了支援红军,何大妈把两个儿子都送到了革命队伍里,并先后牺牲在战场上。有一天,她的丈夫何胜群给红军送油盐和粮食,遇到白匪,挑着担子飞跑,不幸被锋利的树桩刺破了脚板,他忍者疼痛坚持把红军急需的物资送上了山。过了一段时间,由于他的伤口恶性感染化脓,也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81年,《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分别对何大妈的事迹进行了报道,1989年冬,何大妈去世。现在每年清明节,学校和社会相关组织都会到何大妈墓前扫墓,以此纪念这位平凡且伟大的母亲。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历史永远会铭记军爱民、民拥军,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在大别山革命战争年代,党、苏维埃政府、人民军队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主心骨”,与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