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信号检测论(有无法)实验报告

摘要:运用信号检测论“有无法”,测定在不同先定概率下,4名女生被试对呈现信号和噪音的击中率和虚报率,计算其辨别力d’和判定标准 ,并绘制接受者特征曲线。检测被试辨别力、判断标准的高低和面对不同先定概率下的反应偏向,测出被试对信号和噪音的辨别能力。结论:1.被试的辨别力受先定概率的影响,在先定概率接近0.5时,被试的辨别力弱;2.被试的判断标准受先定概率的影响,在先定概率低时(为0.2),标准严格;3.不同被试的ROC曲线不同。

关键词:信号检测论、有无法、辨别力、判断标准、ROC曲线

一.引言

信号检测论是现代心理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阈限的理解,将个体的感受性和主观的动机、反应偏好等加以区分,从而解决了传统心理物理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以统计判定论为根据的理论基本原则是把刺激的肯定程度用有序的方法数量化。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简称SDT,或称信号侦察论、信号觉察论)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传输系统中信号的接收问题。在心理学中,它是借助于数学的形式描述“接收者”在某一观察时间内将掺有噪音的信号从噪音中辨别出来。

信号检测论的理论基础是统计决策。信号检测论本身就是一个以统计判定为根据的理论。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某一观察到的事件,从两个可供选择的方面中选定一个。人们要想作这样的决策,必须有一个选择的标准。由于事物之间的区别并不那么明显,人在作选择决

策时往往不是对就是错,因此当刺激超过这一标准时被试就以有信号反应,当刺激达不到这一标准时被试就以无信号反应。

信号检测论应用于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是:将人的感官、中枢分析综合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应用信号检测论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对它进行分析。具体做法是把人类个体比作一个信号感受器,具有对信息辨别的感受能力能在信号的背景噪音不易分清的实验条件下根据可供选择的假说选定一个做为判断标准报告出现的是信号还是噪音。如果把噪音除外,人类个体所测定的感受性及主观态度就可以被分开。

信号检测论在心理学中具体应用时,常把刺激变量当作信号,把对刺激变量起干扰作用的因素当作噪音,这样就可以把人接收外界刺激时的分辨问题等效于一个在噪音中检测信号的问题,从而便可应用信号检测论来处理心理学中的实验结果。提高信号检测的能力就意味着要提高信号检测的正确率,是结果更为可靠,减少盲目性(任立国,2001),而观察者是否报告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信号出现的概率,一个是是报告对错与会受到的奖罚程度。在船舶瞭望、敌机侦查等漏报代价重大的事件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应当选用较精确的方法,并尽可能提高相关人员发现危险信号的敏锐性。(张铎,2007)信号检测论在司法中也有广泛应用,认证是证明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证据制度中的核心部分,只有经过准确认定才能运用证据,使案件的结论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乐国安,李安)。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断可以有四种结

果:击中、虚报、漏报、正确否定。本实验的目的:以信号检测论有无法为手段,检验当呈现信号和噪音的先定概率发生变化时,对被试辨别力(d’)和判断标准是否都有影响,并学习绘制ROC曲线。

二.实验方法

1.实验目的:

经过重量辨别,学习信号检测实验的有无法,掌握信号检测实验的基本原理。

2.实验仪器与材料:

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100克,104克,108克和112克的重量各一个。

3.被试:安徽大学10级哲学系应用心理学,4名女生,20—21岁。

4.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

把104、108和112克的重量与100克的重量各比较10次,选出一个在10次比较中有7次或8次觉得比100克重的重量作为信号刺激(SN),100克的重量作为噪音(N)。

主试按下列3种不同的SN、N出现的概率安排实验顺序:

(1)(2)(3)

P(SN)0.20 0.50 0.80

P(N)0.80 0.50 0.20

(2)正式实验

A、在每50次实验开始前,先让被试熟悉一下信号和噪音的区别,并告诉被试在这50次中信号出现的概率。

B、主试按顺序呈现刺激,每种先定概率做100次,其中信号在前和信号在后各50次。50次中信号和噪音出现的顺序按随机原则排列。哪一次呈现信号,哪一次呈现噪音务必搞清楚。两次呈现刺激的时间间隔至少3秒,千万不要为了赶进度连续不断地呈现刺激。

C、被试提举重量时,提得高低、快慢要前后一致。提举后,若判断为信号就回答“信号”,主试就在记录表上相应的()内记下“+”号;若判断为噪音就回答“噪音”,主试就记“—”号。每做完50次休息2分钟。

D、按上述方法,直到做完300次为止。

E、换被试重做上述实验。

三、实验结果(数据分析)

原始数据?!(附录)

1、根据300次实验结果,按先验概率的不同,列出3个2×2方阵,并计算相应的击中条件的概率P(Y/SN)和虚报的条件概率P(Y/N).

2、根据估计的三对P(Y/SN)和P(Y/SN),以P(Y/N)为横坐标,以P(Y/SN)为纵坐标,画出ROC曲线。

3、把同各对P(Y/SN)和P(Y/N)相应的Z值和O值查出来,并计算d’和β,列表如下。

四、分析与讨论(误差分析和研究展望)

被试反应=客观的感受过程+主观的决策过程,传统心理物理法无法把感受性的测量和被试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造成的反应分开。信号检测论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下对传统阈限测量方法前提的质疑中得到发展的,是阈限测量的完善过程。

说明被试重量辨别的感受性,以及SN的先验概率对被试判断标准的影响。

1.通过ROC曲线可以看出,被试的重量辨别的感受性较强。ROC 曲线较靠近对角线,说明被试的感受性不高。不同人的感受性有差异,但不影响判断标准。?!(依据数据)

2.在呈现刺激前,主试要先告诉被试者N和SN各自出现的概率.这个概率称为先定概率(或先验概率)。感受性d’会受先定概率的影响。

从图一中可以观察到被试甲与被试乙的两条ROC曲线与偶然事件直线的距离都相距得比较远,可知两位被试的感受性d’都是比较高的,但由于实验器材的缺陷,其中的误差也是不小的(后面有详细说明)。

从表1与表2中可知,被试甲的感受性d’随着先定概率的增大而增大,而被试乙的感受性d’则随着先定概率的增大而先减少再增大。

按照理论分析,当先定概率处于中间(0.5)时,信号与噪音出

现的频率一样,被试通过猜测来而回答正确的概率会下降,期望效应的作用不大,也就说被试的感受性是最低的。当先定概率向两极延伸时,被试将更有可能猜中结果,因此被试的感受性会升高。所以被试乙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符合。至于被试甲的实验结果不符合规律,可能的原因有:

(1)练习效应,在实验刚开始的时候,被试可能会由于对信号与噪音的记忆不深,所以回答的正确率较低。但随着实验的进行,通过不断地接受信号和噪音刺激,被试对两者的记忆会越来越深,因此回答的成绩也会在一定范围内慢慢升高

(2)疲劳效应,由于整个实验需要做300次之多,而实验的时间又有限,被试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实验过程中被试乙曾报告说手感觉到酸麻),这造成了被试反应的实验结果受到影响。另外被试的态度对实验结果也有很大影响,被试可能因为实验次数过多而觉得不耐烦,因为希望快速结束实验而不认真作答。

(3)实验器材缺陷。本次实验中用来辨别重量的圆柱体有部分是损坏的(部分圆柱体内部的金属块碎裂),被试在辨别重量的时候,有些圆柱体会发出声响,所以即使被试被蒙着眼睛,有些时候还是可以通过听声音来猜测,导致了实验结果有作假的可能。

(4)实验环境的干扰。由于实验进行的时候,实验室里还有多个小组同时也在进行实验,多个被试都在作报告,造成实验室内比较吵闹,由此被试的情绪、判断能力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5)与被试本身对实验的态度有关:实验采用较容易作出判断的

有无法,被试不需要对刺激强度进行判断,可能对于被试注意力要求不严格,因此判断标准较低

(6)也可能由于主试事先告知被试信号和噪音出现的次数,使被试产生期望误差

(7)刺激本身比较接近,重量差异较小,如,100克和104克等,很难让人觉察出区别。被试难于判断而放宽反应标准。

2、判定标准会受先定概率的影响,上表可以看出先定概率不影响重量辨别感受性,影响判断标准。

在被试的反应中,当先定概率较小时,被试的判断标准就高,其就会倾向于少说信号。当先定概率较大时,被试的判断标准就降低,其就会倾向于多说信号。然而先定概率越大,判定标准就越松;先定概率越小,判定标准就越严格,这就影响到了被试的反应,即被试在决定某一个感觉是由信号或噪音引起时,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标准来判断的,这个判定标准受SN呈现的先定概率和对反应的奖惩办法两个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先定概率不影响重量辨别感受性,但影响判断标准。先定概率越大,判定标准越松;先定概率越小,判定标准越严格。

从表1和表2中可知,被试甲与被试乙的值都随着先定概率的增加而下降,也就是说两位被试的判断标准都随着先定概率的增大而变得越来越宽松,这是比较符合规律的。

根据理论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很多的时候,被试仅仅凭借自己的

感觉是很难分辨出哪个是信号哪个是噪音,作出肯定回答的。在这些模棱两可的情况下,被试往往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感情去猜测。因为期望效应,所以当先定概率较低时,被试会倾向于猜测判断“无信号”,而当先定概率较高时,被试则会倾向于猜测判断“有信号”。

所以,当先定概率为0.2时,两位被试的判断标准都比较严格,都大于2,说明不容易报告“有信号”;当先定概率为0.5时,两位被试的判断标准都放宽了,都小于2;当先定概率达到0.8时,两位被试的判断标准都变得非常宽松了,都小于1。

3、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1)其他测量感受性的实验中

例如,运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可以测量先定概率对回忆的影响。实验中可选图画500页,分为5组每组100张。5组画页的先定概率分别是0.1、0.3、0.5、0.7、0.9。对于每组画页,主试使用一种信号的先定概率,然后按此先定概率呈现给被试一定数量的画页,要求被试把它们当做“信号”记住。作为信号的画页呈现完毕后,与此组作为噪音的画页混合,然后随机地逐张呈现给被试。这时,每呈现一张画页,即要求被试判断此画页是“信号”还是“噪音”,并要求被试把结果记录在实验纸上。根据五种先定概率得到的实验结果,就可计算击中概率和虚惊概率。

(2)信号检测论在再认研究中的应用

再认任务中被试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把当前的刺激与记忆痕迹进行比较,检测当前刺激是否是曾经学过的词,用“是”或“不是”做反应。而这种实验任务

是典型的信号检测问题。

SDT用于再认研究的优点:

传统再认测验法的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各种主观因素或反应偏向的影响,而SDT可分离出这些因素的影响;

SDT的再认研究中,错误反应包括漏报和虚报,有利于进一步分析错误原因;

因变量d’比传统的再认法指标正确率和错误率更灵敏。

信号检测论在再认研究中的应用举例:研究题目:识记材料类型对再认效果的影响

研究方法:信号检测论的有无法或评价法(讨论:具体如何实施?),把学过的词或图形,即“旧”的刺激作为信号,把没学过的词或图形,即“新”的刺激作为噪音。

实验设计: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自变量为识记材料的类型,分三个水平:具体事物图形,抽象图形,具体事物的名词。

实验材料:包括各种类型的新旧图形各25张。(如果采用有无法,考虑先定概率,实验材料可做如何安排?)

(3)信号检测论在内隐记忆研究中的应用

2.SDT用于内隐记忆研究的原理

原理:Merikle和Reingold(1991)认为,如果在内隐记忆实验中,某种间接测量与直接测验相比,或与控制条件相比显示了较高的辨别力,那么在这种测验中就存在内隐记忆。也就是说可通过辨别力的比较证实内隐记忆是否存在。

SDT用于内隐记忆研究举例:研究题目:有关内隐学习规律的研究

实验设计:两因素多水平设计。第一个自变量是“有无回忆”,为被试内变量,分成两个系列:A系列要求被试在记忆字母串后做三次连减“3”的心算题目,当屏幕上出现“A”时,回忆出整个字符串,每次回忆后有正确答案进行核对,以保证记忆效果;B系列也要求被试在记忆字母串后做连减“3”的心算题目,当屏幕上出现“B”时,要求回答算术答案。第二个自变量为“信号与噪音的比例大小”。信号是指含有“SCT”的字符串;噪音为不含有“SCT”的字符串。该自变量有六个水平,即A、B两个系列中所含的“SCT”的比例有6种,为被试间变量,所以有6个被试组。研究的主要问题是A、B系列的再认指标d’是否与SCT的含量有关。

实验过程:分两个阶段:(1)学习阶段,呈现指导语,明确A、B系列的不同要求,对字符串进行回忆或不回忆,达到不同的学习效果;(2)测验阶段,呈现60个字符串,有的含有“SCT”,有的不含“SCT”,有的属于A系列,有的属于B系列,要求被试对A、B作出选择反应。

实验结果:被试在学习阶段接触含“SCT”字符串的机会越多,对A、B系列的分辨能力越强;尽管被试在学习时是盲目的,对“SCT”毫无意识,但在测验中却表现出了先前对“SCT”的接触对A、B系列进行辨别的影响。证明内隐学习是存在的。

SCT 作为信号的含义主要表现在它的含量类似于先定概率。击中概率与虚报概率是基于A、B的判断算出来的。

(4)信号检测论在心理学其他领域的应用

.A.司法心理学有关目击证人证词正确性的研究

见证人对犯罪嫌疑人的辨认也属于信号检测问题。判断标准的高低将导致不同的后果.

犯罪嫌疑人——击中:职权侦查、法定起诉;/漏判:逍遥法外

被告

无辜者——正确否定:无罪推定,释放;/错判:冤假错案

米兰达规则包含判决的可错性:

判决的可错性:在特定的时效内和既定的科学认识水平下,法律裁判的错误性无法完全避免。

“法律人在判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与无辜时,其心理确信程度可视为一个有强度差异的连续体。”——模糊感觉连续体

分布: 无辜者构成犯罪的可能性的分布也会接近正态(无辜者全体的分布); “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法定)的可能性的分布也会接近正态的(嫌疑人群体的分布)

犯罪嫌疑人中存在无罪者,无辜中存在犯罪嫌疑人(两种分布交叉,可错性的实质)。

——如何获得击中概率和虚报概率?

(乐国安,李安:信号检测论在刑事诉讼认定证据中的应用)

有关研究得出的启示:肯定回答并很有信心的人实际上比不太肯定的人敏感性更低;告诉见证人罪犯可能不在“队列”中,能使反应偏向接近最佳水平。

B.工程心理学,有关警戒操作的研究

警戒:是指操作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环境中偶然出现的某种信号进行觉察并作出反应的持续准备状态。

“钟表任务”

研究发现:警戒衰退可能由敏感性下降和反应偏向两种原因引起。敏感性降低的原因有:疲劳,记忆因素。

警戒衰退的唤醒理论(d’不变,β增高)和期望理论(反应偏向的调整)。

防止警戒衰退的办法:改善操作者对信号特征的记忆和降低其记忆负荷,反复训练,信号增强,转换感觉通道。

C.信号检测论与地震预测:地震信号

预测结果

击中:地震预警信号出现,发现了也汇报了。

漏报:地震预警信号出现,但没有汇报,可能是由于没留意(为什么?),也可能留意了但不愿汇报(为什么?如何解决?)。

虚报:地震预警信号没有出现,以为有去汇报了。

正确否定:地震预警信号没有出现,没有去汇报。

D.医学心理学,有关痛阈的研究

a.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医生需要对病人作出“是”或“否”的判断。即也涉及到信号和噪音的辨别

问题。虚报和漏报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通过ROC曲线可以分析医生诊断操作的特点。如对X光片做正常或者异常的判断。

b.Clack(1974)对痛感受性和报痛的研究

传统的心理物理法公认,提示能提高耐痛阈,并且这种提高是由痛觉的减轻导致的;而信号检测论的研究结果完全否定了这种解释,认为提示的唯一作用是使被试提高痛阈报告的标准。

信号检测论与上帝是否存在

证据主义的核心原则:“无论是谁,无论在哪,只要相信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就会大错特错。”(Clifford )

“除非得到充分的证明,则绝对不能信”的极端观点只适用于某些特定领域,如科学研究,而如果将其不假思索得推广到人生的所有领域就很有可能让我们错过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东西,甚至是关于生命的绝对真理。(William James )有没有一些信念我们是可以不借助充分的证据就应当坚定的接受并加以持

比较严重。

当我们面对生活,面对生命,面对朋友亲人的时候,用“改革宗认识论”比较妥当。因为你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够用来反复做实验搜集证据。而且你的风险太大了。——神学的认识论

五、结论

1、实验中测出了两位被试在不同先定概率中对重量差别的感受性d’和判定标准。

2、根据分析可知,先定概率确实对被试的反应结果存在影响。感受性d’在先定概率为0.5时为最小,随着先定概率的大小向两极延伸,感受性d’会升高。另外,随着先定概率的增大,判定标准会

下降。因此推翻了传统心理学中认为感觉阈限是一个单一确定的值的假设。

3、通过实验学会了根据实验结果绘制ROC曲线。

4、经过本次实验,学习了信号检测实验的有无法,已掌握信号检测实验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达到了实验目的。

六、参考文献

1.郭秀艳著、杨志良审订.实验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杨志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杨志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122——127。146——148。

4.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1——54。

5.赫葆源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31——136

6.坎特威茨等著,郭秀艳等译,《实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120——125.

7.埃尔姆斯等著,马剑虹等译,《心理学研究方法》(第8版),224——225.

8.何立国.信号检测论在内隐学习研究中的应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22(2):118-121

9.张铎.信号检测论在船舶瞭望中的应用.中国航海学会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专刊:149-156

10.乐国安,李安.信号检测论在刑事诉讼认定证据中的应用。政法学刊,2004,21(3):3-5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实验心理学试题

题型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全对得2分,多选、错选、 漏选均不得分,共20分)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六、实验设计题(本大题9分) 一、填空题 1. .反应时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 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2.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即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 传统心理物理法 3. 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 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 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 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4.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 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 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5.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 6.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四个方面: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9.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1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11.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掩蔽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12.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加工单元。 13.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 14. 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这一现象被称为形状恒常性。 15.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单眼线索,主要是指:遮挡、、。 16.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着《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着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 17. 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方法,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6

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系列位置效应实验 学院: 姓名: 学号:

摘要:本实验以汉字为材料,通过看汉字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回忆延迟的时间和汉字呈现时间对自由联想的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立即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延迟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首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近因效应影响下降正确回忆个数降低。汉字材料呈现时长对首因效应回忆没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系列位置效应首应效应近因效应 一、导言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系列学习(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本实验目标是验证系列位置效应,预期是立即回忆处于材料开始和末尾位置的汉字回忆正确比较多,汉字材料呈现时间长则首因效应明显,延迟回忆则会消除近因效应。 二、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应用心理大三的学生共25人,9男16女,年龄为20~23岁,智力正常,视力及矫正视力正常,之前没有做过这个实验。 2.2仪器和材料 装载有实验程序的计算机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使用了混合设计。自变量有三个分别是,汉字呈现的时间分为1s和2s;回忆的时间分为立即回忆和延迟回忆;汉字材料呈现的位置不相同。因变量为被试对呈现汉字的自由回忆正确率。 被试分为4组:1s立即回忆;1s延迟回忆;2s立即回忆;2s延迟回忆 3.4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将呈现20个汉字,需要被试尽量记住,当汉字呈现完成以后,被试需要在系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课稿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注:完全自己总结 如果你4月份要参加实验的考试 那么 下一份,打印出来吧 平时多看几眼,总会有些帮助的 是吧? 本人希望与更多的心理学朋友多交流 lxguai@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6317165.html, 第一章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 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 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 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 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 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系列位置效应 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 1.导言 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2)材料的长度。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3)材料呈现的时间。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4)再现的方式。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1

《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 夏松(2009105020417)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4班 1 引言 维耶罗特(vierordt,1870)最早使用两点阈量规对人体各个部分的两点阈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体触觉感受性随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的现象,被称为是维耶罗特定律。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两点阈因练习而减小,因疲劳而增大。 1.1 实验逻辑 当两点同时刺激时,只有达到一定的距离(两点阈),被试才有可能分辨出来。而随着这两点距离的缩小,被试越来越觉得此两点而不是一点。实验记录在不同距离下的刺激被试回答两点或一点的次数,求得感觉两点的百分数。 1.2 实验假设 假设所呈现的刺激,即两点距离为自变量,被试的反应为因变量。确定自变量的范围,在自变量的范围内记录被试的反应(一点还是两点)。 1.3 实验预期 用两个刺激物同时刺激皮肤,当刺激间的的间距足够大时,我们可以清晰分辨此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此为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只能感觉到一点。 2 方法 2.1 被试 被试2人(互为主试、被试) 2.2 实验材料 两点阈量规:由一个游标卡尺和A、B两个刺激点组成,量脚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并在刻度上读出来。 此外还有遮眼罩和记录纸。 2.3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呈现两个刺激之间的距离,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在被试手背或手臂上划好区域B通过预测得出两点阈的范围,再确定五个水平。然后施测,每个水平随机施测八次,记录被试反应(+为两点-为一点) 2.4 实验程序 主试选定被试的B区,只测量手臂的两点阈 在使用两点阈量规时,必须垂直接触皮肤,对两个尖点施力均匀,接触时间不能超过2秒钟,现在自己手上练几次后,再在被试的非实验区练习几次。 实验序列的长度和起点,可以根据初步测验后确定,大致在11-19mm的范围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认知心理学期末重点

●认知:①认知是人类智慧之本及其运作。 ②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缩减、添加、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Neisser ●认知心理学: 广义:以认知为取向的心理学。一切对认知(cognition)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 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狭义:指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计算机从周围环境接受输入的信 息,经过加工并储存起来,然后产生有计划的输出。人的系统和计算机一样。)美国百科全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 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信息加工方式: ①自下而上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 息)自上而下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 ②系列加工(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地加以处理)如:观看图片时,注视点总 是从一处跳到另一处,形成一定的扫描路线;语言的线条性。 平行加工(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如:人对个别字母的辨认不如将字母放在一定的单词中;人对个别线段的识别不如将线段放在一个有结构的图形中。 ③控制性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由注意发动,由注意维持)如:人的阅 读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自动化加工(速度快,不容易受意识的控制,不需注意,或特别花费精力就可发生的认知加工。)如:读者从单词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往往是一种自动化过程。 ●产生背景: ①哲学背景:理念论(柏拉图)和实在论(亚里士多德);唯物论(笛卡儿“天赋观念 说”)和经验论(洛克“白板说”) ②心理学背景: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冯特在创建实验心理学时,就立志志要以自然 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和反动(J.B.华生);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③相关学科背景: 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计算机对逻辑符号的操作与运用和人在思维时对语言、符号的操作与运用之间具有类 似之处,这样就可以在形式上把心理活动理解为对符号的操纵或加工过程。 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渗透: 1、启发认知心理学家从系统、信息、控制的角度来研究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 2、认知心理学从这些理论中借用了很多术语。 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应时实验法: 反映时技术:反应时是指自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至被试做出某一反应的时间。反应时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它是一种反应变量,可作为个体成绩指标或内部 加工信息过程的复杂程度的指标。 减法反应时实验: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该实验方法由荷兰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图2 2种干扰类型×2种探测刺激类型正确率折线图 对全体被试的正确率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扰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 (1,35)=15.12,p<.001;探测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5)=14.45,p=.001;干扰类型和探测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35)=10.64,p=.00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当干扰类型是语义相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3.92,p<.001;当干扰词是语义无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2.62,p=0.013。 4.讨论 语义相关性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以反应时还是正确率作为因变量,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干扰项目类别效应,当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相关时,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不相关时,同时反应时正确率显著小于语义无关时。 干扰项目类别效应说明干扰材料与目标材料语义相关时更难被抑制,表明抑制机制与干扰材料的语义性质有联系。因而在本实验中可见在干扰项与目标项语义相关的情况下,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的结果。 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是以反应时还是以正确率作为因变量,在MANOVA 中,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探测刺激类别效应,被试对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同时,被试对于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显著小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 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影响原因分析。根据语义网络模型,与目标词语义相关、范畴相同的干扰词,其概念网络或命题网络与目标词有更多的联系,在语义空间中距离较近。根据激活扩散模型,激活会从已激活的结点沿着连线向周围扩散,联系越紧密的概念越容易被激活。 因此在加工目标词的过程中,如果干扰与其有密切的语义联系,就更容易被连带着激活。干扰词本身的激活水平高,抑制的效果则应没有控制词好。 总之,语义关系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均影响抑制效率,主效应显著,且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干扰材料的性质影响抑制效率,语义相关的比语义无关的干扰材料更难以被抑制。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必考考点 选择题 反应性:观察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 要求特征:导致被试猜测实验目的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有用线索 社会惰化列联研究决策标准感受性 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 操作性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不肯定间距 韦伯定律 最小可觉差JND:相距为一个差别阈限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别所引起的内部感觉 费希纳定律:相信所有的最小可觉差都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增加,想做比例量表,其实是顺序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 盲视:描述被试不承认有意识知觉时其盲点具有知觉能力 客观阈限、主观阈限会聚操作 SOA 提示-刺激间隔心理不应期 不对称迁移等于延续效应阻滞实验消退 对偶联合回忆前摄干扰量表衰减效应 被试变量 ?天生的(年龄、性别、种族) ?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 ?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难后果) 简答题 阈限:我们能不能说乙的听觉更敏锐一些? 可能甲乙都有着同等的听觉感受性,但是他们判断是否听到声音的标准不一样。乙也许比较冒进,只要听到似乎有声音就说“有人敲门”;甲也许比较保守,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会说“没听见”。 操作性定义的优缺点: 优点: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2.又处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缺点: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 实验设计 不同情绪对于不同情绪内容材料的记忆效果? 两个自变量各三个水平记忆效果再认的记忆数 什么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方法,实验程序,实验预期结论

现成的实验 说出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有哪些三阶交互作用 主效应,有效应,无效应的条件 拉丁方设计

实验心理学历年试题

2007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10) 1、用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容易产生(B ) A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B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C定势的作用D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在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时,计算差别阈限时相等地带的下限是(B ) A50%感觉弱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B2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C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D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3、卡特尔制作天文学家声望顺序的顺序量表用的是(D ) A对偶比较法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D等级排列法 4、当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5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时,让被试比较的样品对数有多少?(包括为了消除可能产生的空间误差需要增加的对数)(C ) A 10对 B 15对 C 20对 D 30对 5、反应时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D ) A反应时不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 B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 C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延长 D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达到极限时反应时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6、用混色轮产生的颜色混合是(B )

A色光的混合B相减的混合 C颜料的混合D色调混合 7、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线代表一个响度等级,其单位为(D )A分贝B色C美D方 8、记忆广度是(B ) A9个以上的项目B7±2 C无限的D21个比特 9、对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强有力支持的实验是(A ) A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B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 C插入材料对倒摄抑制影响的实验D加工层次对记忆影响的实验10、许多研究证实,赞琼的假设是正确的,即(C ) A当任务容易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B当任务困难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C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D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非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二、多项选择题(1*5) 11、为了消除组间设计的缺点可以采用的方法有(AB ) A匹配被试B随机分配被试 C完全平衡的方法D拉丁方的方法 12、触觉适应表现为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AC ) A触觉感受性的降低B触觉的完全消失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 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张一中,1998) 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12.混合实验设计: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变量(被试间因素),又包括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的实验设计。 13.反应时: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二、效应的处理(简答4个) 1.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人或动物),造成一种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即称为实验者效应。 2.被试效应:(霍桑效应、被试者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也可以是,由于实验对象对其被试身份的认知及态度而产生有意识的变化。 (处理) (1)采用双盲实验法,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实验。 (2)另外一种方法是“霍桑控制”, 也就是增加一个霍桑控制组, 设计如下: 在该实验中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