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陈晨

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陈晨

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陈晨
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陈晨

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陈晨

指导教师翁达来

摘要:南京是民国首都,留有大量民国文化遗存,而民国建筑就是民国文化的核心。本文首先扼要的从资治、教化功能方面对于民国建筑的历史科技艺术价值进行了探讨;分析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意义和现状,找出其在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指出了对于民国建筑的具体保护措施和利用方法。以此促进对民国建筑遗存的进一步保护和适度利用,弘扬南京地方历史文化

关键词: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利用

一.引言

南京的民国建筑无论从现存面积上、数量上,还是从种类上、品味上来讲,在全国同时期建筑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林林总总的民国建筑构成了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使用价值和科研价值。民国建筑作为南京形象展示的一张精致的名片,在南京建设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国际化都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它们集中的反映了国家民族以及一个城市的过去。如今南京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使很多旧建筑退出历史舞台而未考虑其历史价值,历经数十年风雨洗礼的南京民国建筑近年来遭遇“危机”。少数民国建筑因城市建设需要不得不拆除,一些民国建筑风貌区崛起了高楼大厦,被机关单位使用的民国建筑外壁上挂满空调,内部设施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不加以保护,将会给后人留下遗憾,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迫在眉睫。

一、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意义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凝固的历史,是无声的旋律,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历史的真实;同时,它又是建筑文化与建筑艺术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建筑本身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1、民国建筑是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风云际会,华盖云集,都城内各类建筑

星罗棋布,这些建筑在为人类提供活动舞台的同时,又因人类的活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时至今日,半个多世纪前活跃在民国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大多已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

而当年的建筑,历经时代的变迁和人世的兴废,或多或少有一些保存下来。在今天的南京城内,这些保存至今的民国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城市的躯体,是城市的灵魂,是有形的资产,是无形的财富,更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南京民国建筑现存状况,据房产部门最新统计,目前全市保存下来的民国建筑占地面积有900多万平方米。另据笔者近年来的实地调查并参考有关资料记载,南京现存民国建筑有1000余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

国建筑有200多处,无论是从现存面积上来讲,还是从数量上来讲,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1」

南京民国建筑粗分的话,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建筑三大类。细分的话,可以分为八大类:一是政治、军事机关;二是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机构;三是市政、交通、电信部门;四是工商、金融、服务、娱乐、休憩场所;五是驻华使领馆;六是监狱;

七是官邸、别墅、民居;八是陵墓以及纪念性建筑。「2」

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数量众多、流派纷呈,林林总总的民国建筑构成了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成为南京一份得天独厚的宝贵遗产,是南京城市形象展示的一张精致的名片,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2、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教育价值

南京民国建筑作为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其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本身是一部无言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物,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它的资治、教化功能上。(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冯春龙卢海鸣)

2.1历史意义

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先生曾指出:“人是一种有环境需求的动物。它需要环境里有自己的历史,有记忆,有过去的痕迹。”南京城内的一座座民国建筑,就像一部部无言的书,有形的画,凝固的音乐,哲理的诗,无时无刻都在向人们诉说流逝的历史。

民国文化不仅有其物质上的优势,而且在精神上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是增加民族凝聚力的一座心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民主共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思想,至今仍然是我们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理想,是维系团结的纽带。南京作为民国时期的首都,曾几何时风云变幻,华盖云集,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斗争在这里展开,有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居住。他们的后代或移居港澳台,或散居海内外,但叶落归根的意识,思国恋乡的感情,一直是萦绕在他们心头而久久挥之不去的情愫,回乡探祖已成为一种追求和愿望。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先生曾以一首《乡愁》闻名于海峡两岸,在阔别故乡40年后回到南京,他感慨地说:“玄武湖和紫金山都变了,但是金陵大学原来的校舍我还认得出来??”([1]冯蓉.民国文化:南京国际化都市建设的名片[J].档案与建设,2004(9). )

2.2教育价值

南京的民国建筑中,有相当数量的建筑是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

主义教育的形象、直观而又生动的教材。能够激发下一代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以文教类建筑为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文教机构是民国时期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当年全国各地才子云集,从这些高等学府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政

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等。例如江泽民总书记就曾在金陵大学求学,吴健雄博士曾经在中央大学度过美好的时光,吴贻芳博士更是金女大培养出来的精英。同时,这些高等学府又是民国时期历次学生运动的策源地或中心。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31年的一二·九运动,再到解放前夕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在这些高等学府中求

学的莘莘学子们忧国忧民,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同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

不屈的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血汗乃至生命。今天,当我们领着我们的后代徜徉在这些美丽的校园中时,向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比单纯的课堂或书本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冯春龙卢海鸣)

再以革命史迹梅园新村、八路军驻京办事处为例,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尤其是建于30年代的中共代表团办公原址———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自1946年5月3日至1947年3月7日,以周恩来、董必武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由重庆前来南京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驻京办事处就设在这里。其中17号是中共代表团的对外办事机构驻所,周恩来常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30号楼下是周恩来、邓颖超办公和住宿的地方,楼上是机要室;35号楼下是董必武和廖承志的办公室和卧室,楼上是钱瑛和李维汉的办公室和卧室。正是有了国共谈判这一段历史,有了伟人留下的足迹,使梅园新村成为世

人景仰和向往的地方。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冯春龙卢海鸣)

3.民国建筑的建筑艺术价值

梁思成先生曾精辟地论述道:“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_l[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南京民国建筑正是这种“适合于自己的建筑”,是近代以来中国建筑文化的典范。

南京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建筑史上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产生(1912~1919)、转型(1919~1927)、鼎盛(1927~1937)、停滞(1937~1945)和恢复(1945~1949)五期,经历了由模仿(或称作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或称作融会创新)的发展轨迹。

民国时期,许多学子远涉重洋,求学欧美,接受先进的西方文化。在这些莘莘学子中就有吕彦直、梁思成、关颂声、赵深、童寓、刘敦桢、杨廷宝等近现代建筑学界的杰出代表。他们既不崇洋媚外,盲目照搬一切外国的东西,也不妄自菲薄,随意抛弃民族旧有的传统,而将中西建筑文化融会贯通,并发扬光大,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代建筑师。在这一时期南京的建筑,出现了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有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如行政院(铁道部)、励志社、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有西方折中主义的建筑,如中央大学礼堂、生物馆等;有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建筑,如中央大学图书馆、国防部大礼堂、国民党中央党部、扬子饭店等;其中,由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赵深、童裔设计的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杨廷宝设计的中央医院、中山陵音乐台等一大批具有“新民族风格”样式的建筑,就是民国时期建筑的经典范例。近代来,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出现了许多西式风格的近代建筑,与此不同,南京的民国建筑绝大部分:是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自己设计的,即使少数由外国设计师设计的建筑,也充分考虑了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问题,如金陵大学北大楼这座糅合西方布局的中国传统式样建筑,即是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的;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舍则是美国建筑师墨菲和中国建筑师吕彦直的共同杰作。因此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南京是展示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如果说,北京的故宫是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建筑最高水平的代表话,那么,南京的民国建筑则代表了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最好水平。特别是产生了像吕彦直、梁思成、关颂声、刘敦桢、杨廷宝、童寓等这样的一代建筑大师,而正是这些大师们开辟了中国建筑的新时代,其影响力之巨让后人难以望其项背。(开展民国建筑旅游,丰富南京文化旅游内涵黄继东)

纵观南京的近代建筑,尤其是民国建筑艺术群,可以说是包容了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既不失南京的王家气度.又兼容并蓄了西方建筑文化的艺术内涵。是中国独有的近代建筑瑰宝。(南京民国建筑精选惠子《建筑与文化》)

南京民国建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近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它类型齐全,大型行政办公建筑、纪念建筑、商业建筑、文教建筑、教会建筑、使领馆建筑、住宅洋房等,在中国近代建筑史地位很高。其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这些建筑形式风格多样,中西兼容,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大观南京就好似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博物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风云的烙印。南京民国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利用

2.1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

据南京市规划局统计,南京现存民国建筑1000多处。它们的命运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被改的面目全非以后再作他用的民国建筑,原因也很简单,它们有利用价值。可以进行商业开发。

一类是正面临着拆除的民国建筑。它们将从此在地面上消失。原因也同样简单,它们不是标志性建筑,也没了所谓的价值,在经济利益与历史意义的天称上,指针往往会向经济倾斜。

还有一类是被保护的很好的民国建筑,原因很简单,它们都是标志性建筑。南京近代建筑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向现代建筑艺术转化、创造民族建筑新风格的重要历史见证

从总体上看,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我们现在所见保存下来的这些民国建筑,无不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差距与不足。最应值得各级政府部门研究和重视的问题是,怎样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怎样树立保护文物的观念,使得各级政府和每一个公民都能认识到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国内目前每一座文化古城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开展民国建筑旅游,丰富南京文化旅游内涵①黄继东)

2.2 南京民国建筑在保护利用存在问题

保护文物建筑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仍然困难重重。南京民国建筑在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在观念、制度、人才培养、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

[10]

(一)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缺陷和漏洞。如全国性的历史文化名城法规至今还没有出台,这就造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形同虚设,许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并保存完好的老城区建筑和名人故居被一些只热衷于土地开发利用的开发商钻了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空子,执意拆除了。[6]拆除以后我们还因无法可依而难以处理,更存在有法可依却因法律意识淡薄而不依法办事的,从而造成对建筑的损坏和违法利用。

虽然《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已经明确了“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但是对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之间的权利关系和法律责任还缺乏十分清晰的表述,对部队、部属、省属单位及“强势部门”的使用者还缺乏刚性的制约。“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难以落实

(二)缺乏专业的人才

缺乏专业人才不仅仅指缺乏技术人才,更多的是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其有的甚至家底都未搞清,无法对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预见性的安排,提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6]由于没有形成文物建筑保护专业,没有像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来的专家组的建议那样,在高层次上培养真正现代的文物建筑保护专家,所以,当今在这个领域里起重大作用的理论是未经培训的普通建筑师的观念,也就是主要甚至单纯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待文物建筑,而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历史真实性才是它们的价值的根本关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2]

(三)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南京现存的民国建筑在地域分布格局大部分都是分散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不少民国建筑缺乏抗震构造设施,不符合现行的地基规范要求,且承载力基本不能完成正常使用要求,需要进行墙体“补钙”式加固,因此,对这些民国建筑的保护与修理刻不容缓。很多建筑已经超过了使用年限,对于这些建筑的舍留问题,需要由统一的管理机构来决定。

(四)缺乏正确合理的利用形式

民国建筑的保护不是盲目的保护,不是为保护而保护。保护的目的,最终是为今人及后人所用。不能越雷池半步的死保是没有出路的。只要妥善处理,保护和利用之间,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是具有相容性、统一性的。这就要求,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保护,将保护与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科学保护、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创意利用上下功夫。

南京民国建筑作为南京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开发,至今没有相关的开发模式。在过去几年中,大量的民国建筑被拆毁,一些较有特色的民国建筑遗憾地“不见了”。充分认识民国建筑的特殊价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展示好,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可以传承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是民国建筑保护的根本目的所在。

(五)保护民国建筑还缺乏广泛的共识

主要是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认识分歧。决策者、投资者、专家、市民之间,市区之间,政企之间,军地之间,政府部门之间,产权人、非产权人之间,利益相关者、非利益相关者之间,都可能因具体的建筑物而持不同立场,形成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的意见。这是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中最突出的也是最基本的问题。而且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更有缺乏创新思维的问题。良性、滚动、长期、有效推进的保护机制尚未形成。

四、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利用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城市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中,南京民国建筑的减少是必然的趋势。刻意的全盘保护不仅会阻碍经济建设,还将引发激烈的利益冲突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民国建筑的保护必须立足于现实,利用有限的代价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民国建筑对于南京城市风貌的影响力分布结构,首先把精力集中在对城市风貌具有控制力的建筑上,然后再视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南京民国建筑的分布结构及其生存策略陈伟)

4.1民国建筑保护的劣势

在中国,砖混房屋的规定使用寿命是70年。而建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民国建筑几乎都是砖混结构,这些建筑大多都已“超龄”了。同时维护近代民国建筑比维护古代文物建筑要困难。因为混凝土等材料都往往采取网架一次浇注而成,无法展开局部维修。因此,一旦砖混结构的房屋超过了使用年龄,面临的维修难题极为棘手。目前,南京不少民国建筑都有渗水、排水不畅和管线老化等问题。

4.2民国建筑保护的优势

各级民国建筑登录名录比较完整,学术研究较为丰富。

民国建筑游览路线的升温,对推动民国建筑及历史片区的保护起到旅游经济推动作用。民国建筑驻留单位和居民对建筑的利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延续民国文化景观,保持了其流动肌理的活力。

4.3 具体措施

南京民国建筑作为体现南京文化个性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对于凸显南京文化特色,推进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建议如下:

1.建立民国建筑专家评估委员会。

南京作为昔日国民政府的首都,遗留下来大量的民国建筑。在今天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这些民国建筑究竟是留是拆。众说纷纭。不加区别地保留或不分青红皂白地拆除都不是科学的态度。那么,那些民国建筑该保留。又有那些民国建筑该拆除呢?要解决这问题,就必须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专家评估委员会。我认为。这一专家评估委员会应当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构成人员应当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无庸置疑。建筑学家是其中的一方面人选。但建筑并非是建筑学家的专利,建筑学家们对于建筑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它的建筑工艺、建筑技术。因此,历史学家应该是这个评估体系中的另一方面重要人选。历史学家常常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建筑,从而使建筑复活,充满人文精神和生命气息。艺术方面的专家也是这个委员会中不可或缺的人选。此外。相关部门如城建、规划、文物部门也可以派人参加。由此可见。只有组织多学科、多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合作,才能深度发掘民国建筑的内涵,才能对于具体的民国建筑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估,从而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使真正代表南京文化特征的的民国建筑(包括单体的和成片的)得到妥善的保护。

2.制订专门法规。设立专项保护基金。

据我们了解,在目前28l处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325处区(县)级文保单位中。大部分是清代以前(包括清代)的文物古迹。民国建筑被列入文保单位的相对数量较少,至今仅有9处(即总统府、行政院、外交部、交通部、考试院、小红山主席官邸、国民党党史史料委员会、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最高法院)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也只有70余处。这与南京民国建筑在全国所处的地位是不相等称的。所以。尽快制订专门法规,对于未能列入文物包保护单位的民国建筑实行登录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同时,设立南京民国建筑保护基金,对民国建筑进行针对性的保护。

3.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保护体系。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即点、线、面相结合。2001年南京市规划局编印的《南京城市规划一书中,将梅园新村、总统府、中山东路民国建筑群、颐和路民国公馆区作为未来南京的十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四片。我认为,梅园新村、总统府属于点,中山东路民国建筑群属于线,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属于“面”,三者属于不同的层次,笼统地称作“历史文化保护区”,似乎缺乏针对性。未必有利于这些民国建筑的保护。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保护体系,即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建国50多年来,我国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始终停留在政府拨款的层面上。成效是显著的。但政府的负担过重,常有顾不过来之感。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解放思想,对于一些民国建筑实施吸纳民间资本进行保护的策略。’在国外,早已有这一方面的成功实践。例如,位于德国波恩莱茵河畔的贝多芬故居是l6世纪的建筑,1889年建成博物馆。据说当年要拆除这所房子的时候,l2个热心的波恩市民凑钱买下了它。他们还成立了“贝多芬故居协会”。直到今天仍然由这个组织管理。该协会收藏了160多件大大小小的珍品。如今对外开放。门票是8马克(学生减半)。在国内,民间资本已经介入到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如近年

来全国各地兴起的旅游景点经营权、开发权的转让。山东曲阜三孔遗址、江西井冈山、湖南风凰城、安徽黄山市屯溪老街、安徽和县霸王祠等等。都已经转让给民间资本经营。在大多数旅游景点中都包含着大量的文物古迹.我们在出让这些景点的经营权和开发权的同时,需要加强对民间资本的正确引导,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意识。

4.加强民国建筑研究人才的培养。

在目前从事南京民国建筑的研究人员中。有的专家学者注重的是南京民国建筑的建筑价值,如刘先觉等人主编的《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有的专家学者注重的是其艺术价值,如张燕主编的‘南京民国建筑艺术>。很少有学者将建筑、历史、艺术三方面的价值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笔者与杨新华主编的<南京民国建筑>一书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由此可见。南京民国建筑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对于民国建筑的价值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就不可能保护好南京的民国建筑,也不可能有效地利用南京的民国建筑。因此加强民国建筑研究方面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5.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和利用。

适当的开发利用是有助于保护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宝贵的可以带来经济收益的资源。民国建筑,会伴随着适合其本身的开发模式开始走进广大人民的视野,引起更多人们的关注。[14]

1.挖掘文化内涵,保护与创新并举

我们应该对南京的民国文化遗迹加深挖掘,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拓展,以目前尚存的遗迹为载体,探究其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使之不仅是南京文化的一部分,更能成为南京的象征。对南京现存的民国文化遗迹应该保护和创新开发并举,以开发促保护。这里的保护又分为对南京民国建筑本身的保护和对其所处的环境的保护。

2.创建民国文化的窗口——博物馆模式

把公馆建筑变成展览馆、博物馆,既开启展示民国文化的窗口,又可以减少政府维修管理开支。南京可以将现有的民国使馆租赁给有关区县或者机关甚至个人,开办各种类型的展览馆、博物馆。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由外事等部门牵头,有关区负责,开办中外友好纪念馆。原来哪个国家的使领馆,就可以举办那个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史料展览,通过对使领馆的建立、演变、兴衰,以及两国间的交往情况、发生的大事和趣闻轶事的展示,传播友谊的种子,透逸出时代兴替和变革的脉络,幻影出中外风云际会的痕迹,等等。[3]

3.开发南京民国公馆建筑旅游路线

在南京发展“民国特色旅游”,将景观与民国公馆建筑的建筑艺术结合起来;将景观与旅游活动中的休闲、娱乐结合起来。可以开发出多条旅游线路,例如:名人宅邸专线,南京民国时期的名人官邸主要分布在鼓楼、山西路、北京西路一线,多位别致的花园洋房。在名人官邸的游览线上,一定要有名人的生平介绍和与本宅有关的历史事件、社会活动、异闻趣事、赋予旅游点以生命力和精神因素、使死的建筑活起来,从而使参观者在直观、轻快的环境中了解史实。象这样的线路还有很多,只要合理的进行开发,都可以为南京民国公馆建筑创造更多的价值。[15]

南京民国建筑作为南京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作为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如果不加以积极的利用,也就失去了保护的现实意义。就南京民国建筑而言,应发挥其群体优势,进行有步骤地、适度地开发利用。今天的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南京军区和江苏省军区所在地,有相当一部分民国建筑还不适宜开发利用。如蒋介石官邸憩庐位于南京军区大院内、颐和路公馆区大多数为省市领导和军区领导的住宅。等等。对于这些民国建筑,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以保护为主的原则,暂时维持现状。而对于另一部分民国建筑而言,可以考虑串连起来,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包括旅游开发和房地产开

发等。总之,南京的民国建筑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是南京文化的精华之一。正确地认识、合理地保护、适度地利用南京的民国建筑,对于凸显南京文化特色,增强南京的城市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结语

正视和尊重传统文化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将为城市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不当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甚至毁坏历史文脉,将使城市失去特色,甚至会动摇城市的活力之源。[16]作为南京的品牌——民国建筑,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在激活南京历史特色、保留城市历史风貌和人文生态、构成独特的南京景观方面,应该具有特殊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17]

民国建筑展示着南京城市面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是因为有了民国建筑的资源,就可以一劳永逸。还需要所有学者,专家,南京市民共同不断的努力,挖掘民国建筑的价值,使其带动南京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南京的城市建设,提升南京的文化品位。并实现民建筑在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致谢

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翁达来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有许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冯蓉.民国文化:南京国际化都市建设的名片[J].档案与建设,2004(9).

[2]冯彦志.中国近代建筑的优秀杰作——略议民国时期代表建筑风格[J].华中建筑,2000(2).

[3]王能伟.南京的民国使馆建筑及其保护[J].江苏地方志,2006(2).

[4]冯春龙,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南京社会科学,2003(12).

[5]于立凡,郑晓华.保存城市的历史记忆——以南京颐和路公馆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4(2).

[6]马文治.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文物建筑保护问题[J].丝绸之路,2003(S2).

[7]周益,于晴晴,钱建芬.让民国“使馆建筑”露“大脸”[N].周末,2006-07-26.

[8]吴建国.小楼昨夜又东风——南京民国公馆变迁[J].建筑,2005(3).

[9]周韬,韶静.民国建筑如何发挥最大效益[N].江苏商报,2006-05-23.

[10]宋玉杰.中国文物建筑保护与开发矛盾之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9).

[11]胡彬.浅析城市建设中的建筑遗产保护[J].山西建筑,2006(2).

[12]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中的价值观问题[J].世界建筑,2003(7).

[13]吕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探析[J].北方经贸,2007(4).

[14]闫妮,万全友.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C]//旅游学研究(第二辑)——文

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中国旅游学研究出版社,2006:207-210.

[15]龚良.论南京“民国特色旅游”[J].南京社会科学,1995(4).

[16]Ross M. Planning and the Heritage——Police and Procedures[M].London:Chapman and

Hall Published Company,1991:11.

[17]Christian Nor berg Schulz.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M].New York:Rizzoli

linter Pub,1980:56.

图书馆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图书馆建筑调研报告 实例调研 调研时间:11月13日------11月16日 调研地点: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 调研内容: 1、图书馆建筑选址及场地设计 2、图书馆建筑功能与流线布置 3、图书馆建筑室内外空间设计 4、图书馆建筑的尺度 5、图书馆建筑造型 一.南京图书馆 基本概况: 南京图书馆是江苏省 省级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 图书馆,前身可追溯至1907 年创办的江南图书馆和1933 年国民政府时期筹建的中央 图书馆,1954年正式定名为 南京图书馆,馆史悠久,文 化底蕴深厚。 作为江苏省的文献资源 保障中心,南京图书馆总体 馆藏已形成涵盖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资源体 系,现有馆藏867万册,藏 书总量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位居全国第三,亚洲第四,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1]。历史文献是馆藏一大特色,包含有古籍160万册,民国文献 70万册。古籍中善本又达 14万册,其中不乏唐代写 本、辽代写经、宋、元、 明、清历代写印珍本,已 有282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 名录。 馆舍面积2.37万平 方米,藏书643.6万册 (1990)。其中图书500多 万册(中文占84%,外文占 16%),报刊3万多种,还藏有地图、图片、金石拓片、缩微胶卷、幻灯、录像片、唱片等。该馆藏有古籍善本1万部10万册,有唐代人写本、辽代写经、宋本方志、元刻散曲总集等稀见古籍和大量明刻资料及明清抄本。南图还相当完整地保存了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丁丙的八千卷楼旧藏。

平面布置: 首层平面:主要是多功能厅,餐厅,展览厅,培训教室,学术报告厅,物业管理部,贵宾休息室,后勤保障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江苏省分中心,参考咨询部,六朝遗迹展示区,南图亚信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编部。 一层平面:该层设有导读台、存包处、综合服务区、中文报纸阅览室、少儿书刊借阅室、视障人书刊借阅室。导读台解答读者疑问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引导读者有效利用图书馆。存包处设有44 组自助存包柜,为读者免费提供1056 个存包位。中文报纸阅览室面积750平 方米,提供馆藏近500种中文现报纸阅 览、以及中外文过期报纸、网络版报纸 的查阅服务。读者免证入室阅览。少儿 书刊借阅室面积360平方米,提供馆藏 2万余册各类少儿图书、期刊、报纸的 借阅和网上冲浪、多媒体欣赏等服务, 并举办各类型少儿活动。视障人书刊借 阅室提供馆藏2.6万余册(盘)盲文书 刊、有声读物的借阅、复制以及视障人 专用电脑上网、盲文打字、助视仪和馆 藏资料影片放映等服务,不定期开展各 类残障读者活动。综合服务区位于一楼 大厅南侧,分为总服务台、电脑目录检索两个区域,总面积400平方米。总服务台提供办证、咨询、还书等服务,并配备了最新的叫号设备,方便读者办证。电脑目录检索区配有计算机24台供读者检索南图馆藏书目。 二层平面:该层为书刊借阅服务区,设有中文图书借阅、外文图书借阅区域。提供馆藏近5年近40万册中文图书(包括附书光盘)、以及约3万余册原版外文书的借阅服务。 三层平面:该层以书刊阅览服务为主,设有中文图书阅览、中外文期刊阅览、中文过刊借阅、中外文工具书查阅和文献检索区域。提供馆藏近3年18万余册中文图书、近6000余种中文现刊阅览服务;1.6万余册中文工具书、5000余册外文工具书、50余种检索工具书、近60余个数据库、近3年1300余种外文期刊和5种外文现报纸的查阅服务;近6年4万余册中文合订本期刊阅览外借服务。同时提供文献检索、参考咨询等专题服务。 四层平面:该层为专题文献服务区,设有港澳台文献、艺术图像资料、民国文献、地方文献等十多个专题阅览区。提供馆藏10万余册专题类书刊,4万余册港澳台书刊报、德语和国际交换资料,6万册民国文献与地方文献新印本,部分民国文献原本,以及4万余册艺术图像书刊资料的在馆阅览服务。同时提供各类课题咨询以及跟踪服务。 五层平面:该层设有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欣赏室、古籍阅览室。电子阅览室配有电脑225台,可提供Internet访问以及60个中外文数据库、电子书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的查阅服务。多媒体欣赏室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欣赏设备,可提供资料片播放、音乐欣赏服务,并可适用于小型会议的召开(暂未开放)。古籍阅览室:提供5万册新印本、1万盒缩微胶卷与部分电子版、原本古籍阅览服务。古籍新印本可提供复印服务。同时提供各类课题咨询以及跟踪服务。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及意义

浅谈对古建筑保护及其意义 ——以西安为例摘要:中华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史,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和品味。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来说有一种强大魅力,中国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更是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置身其中能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但是在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达的今天,大量的现代主义高楼大厦出现在我们周围,而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正在不断淡出我们的视野。下面就以西安为例来谈一下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西安 一、西安对古建筑的保护 西安,古时也称其为长安。她坐落在黄河中游,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下,她成为了13朝代的古都,名列我国古都之首。可以说西安浓缩了中国史上的大量的精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集是聚地。 之前的西安之行让我对这座古城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她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它可以说是历史城市发展的一个代表。古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文化,西安的古城墙、兵马俑、钟楼等。。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 从踏入西安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古典的气息,虽然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里的古城墙虽几次被完善和修改,但这都是出于对其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在大雁塔和钟楼这些古建筑的周围没有高于它们的建筑,尽管现在遍地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也是出于对古建筑的尊重和保护。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就郑州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觉没有西安做的好,城中村的拆迁、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大肆破坏古建筑,这些都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 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古建筑在新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历史使命。西安之所以被称为古城,就是古建筑旅游业非常好,兵马俑,钟楼等这些古建筑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这不仅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发展古建筑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不能只看到了旅游价值而忽略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

古建筑调查报告

古建筑调查报告 班级: 2011级建筑学 组员:纪冰曦李建岗 杨金辉陈晋 李健荣常洪强

古建筑测绘调查报告 ★龙尾关概况 龙尾城又名龙尾关、下关,位于下关西洱河北岸,西起天生桥,东至大关邑村,由苍山斜阳峰南坡向东延伸,城南有天然护城河——西洱河。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0.5公里,唐朝樊绰编写的《蛮书》有记载:“龙尾城,阁罗凤所筑。萦抱点苍南麓数里,城门临洱水下。河上桥长百余步。”初为边关哨所,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王阁罗凤将其拓建为龙尾城,龙尾城的历史已有1200多年。是南诏都城的南大门,为南诏国的一镇边关,筑城的目的是为了拱卫南诏的首都太和城。龙尾城的地势十分险要:“倚苍山斜阳峰麓,扼洱河之尾,负山阴水,为郡南屏蔽。”范围从天生桥(江风寺)起,到泰安桥附近,“以山为壁,以水为濠,内高外下,仰攻甚难也。”因此龙尾城又称“龙尾关”,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宝之役的古战场。龙尾古城已列入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名册,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龙阁罗凤时代所筑的龙尾城,只有南边的一道土夯城墙,到黑龙桥口临河建了一座小城,城门向南,面临西洱河,派有重兵把守。此处是从南边进入大理的唯一通道,也是茶马古道北上的要冲。明军傅友德攻破大理后,在龙尾城的原址筑了一座砖土小城,周边两里,只有三道城门,无东门。现龙尾街、中丞街是这座城的中轴线,西门现名西门巷,南城门正对黑龙桥,城楼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拆去。清道光、咸丰年间,曾三次对龙尾城加固修缮。 龙尾城清代划归太和县,民国时期为大理县玉洱乡。 时至今日,尾古城内已有全长一公里多的龙尾街(茶马古道与博南古道的交叉口),1200多年历史的蛇骨塔,江风寺、风伯雨师庙、三清宫、文昌宫、关圣殿、武庙、文庙、玉皇阁、普济寺、财神殿、弥陀寺、白马庙、将军洞、灵瑞庵等20余处古迹,著名的三眼井、鹭鸶塘、大井、二井、小井、七蛙井等一批优质苍山矿泉水名井、名泉,菜园巷的马家花园、西门巷的李家大院、红土坡一号的一颗印进士府第、小井巷的杨家大院、龙泉巷的苏氏名医世家宅第、明代赵雪屏翰林府第、清代马恩溥翰林府第等数座名士宅院,依然散发着南诏、大理两个王国的古貌遗风。 下关发展成为滇西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城市后,人口增加,市区扩大,现代建筑不断增多,但是龙尾城这一片区仍然保持着古城的轮廓和风貌。走过黑龙桥,进入龙尾街,多数铺面显得低矮、陈旧,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房子。1925年大理发生大地震,大理古城内的民居几乎全部夷为平地,下关龙尾城的民房却没有倒塌,街道宽窄、房屋的布局结构仍保持原貌。龙尾街是爬坡而上,坡陡度约20度左右。以前民间俗称“豆糠坡”,因卖粮食、豆糠集中在这段街上。地方人士

民国南京规划

金陵怀古:亨利·墨菲与吕彦直 2009年9月7日10:5 王受之博客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349389.html, 民国时期的南京中心区规划布局 现在能够看到痕迹的南京,在早期完整的城市规划中有两方面:一个是产生于朱元璋建造首都时的规划;另外一个则是国民政府决定迁都南京之时,请美国建筑、规划家亨利·墨菲领导做的“首都”规划,两者没有矛盾、互相补充。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一般都是建造城墙:四四方方,一边规矩是三个门,这样东南西北九个城门对着,就是大道,九经九纬,左宗右社,前朝后市。不过南京这里有山有水,不可能完全这么工整地规划,因此作了些调整。去过北京和西安的人会发现,同样是明城墙,南京的城墙和那两个城市的城墙差异很大。西安和北京的城墙方位对称,距离对等,而南京城墙的走位极不规整。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因为南京起伏不定的特殊地形,使得设计的时候采用了因地制宜、依山傍水的方法而建。不过,我看到明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则认为,明城墙设计思想是道家堪舆之术,其形态为天象“南斗”与“北斗”的聚合。

著名汉学家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认为,南京城市规划的象征主义体现了朱元璋欲借此将自己打扮成“国之中土”的、洞察秋毫的“天神”和“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虽然如此,但是看看朱元璋时建造的南京城,事实上还是用地情况的结果。朱元璋为吴王时,住在南京的王府巷;称帝后,本可以就地强拆民居建皇宫的。但考虑百姓已久经战乱,再经不起纷扰,便避开当时最为繁华的城南地带,而在城东荒地上,建起了明皇宫。朱元璋没有去破坏原先的城市风貌建皇宫,而是为南京做了一个全新的规划,将本来荒凉的东郊和北郊包进了城区,使南京城的范围扩大了好几倍。他的这一工程,不但满足了当时的城市发展需要,还为后人留下了600年的发展空间。到民国为止,我们看到的南京城是这个朱元璋的规划。 民国期间,因为迁都于此,需要重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规划。这样,便是南京第二个规划脉络的出现。南京大规模设计、兴建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但体现的并不是简单的民间流行风气,而是当时的行政背景。就好像1959年北京兴建“十大建筑”的时候所采用的民族形式和现代结构基调一样,也是行政主导。南京曾经有十多年明确的行政主导民族化现代建筑的历程。 1927年,以黄埔军校为主力的国民革命军攻占南京。同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虽经短暂宁汉分裂,但是国民政府遵照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遗言,将南京设为首都的方向并无改变。于是该政府宣布全国暂行的行政区规划中,将原本北京政府所设之金陵道省级城市,更名为南京市。翌年,北京成为国民政府领地后,南京与北京同时成为特别市——即南京特别市与北京特别市。 翌年,中国统一且政权确定后,在反对首都设立于南京的强烈舆论下,为了表达建都南京的决心,国民政府于1929年6月1日设立“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其中三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不但担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也被推选为该会主席。除此,委员中尚有当时政要数十名,如:胡汉民、戴传贤、孙科、阎锡山等人。另外在委员名单里,确定赵戴文、孔祥熙、宋子文为当然委员,孙科为常务委员。 之后,该委员会实际负责人孙科聘请了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为建筑顾问,由清华大学留美学生吕彦直为其顾问助手,从事南京首都的整体都市计划。1929年底,首都建设委员会发布《首都规划》,该规划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都市计划。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一、南京城市发展概况: (1)南京城市概况 南京市,别称金陵、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南京市跨江而居,北连辽阔的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州市接壤。由于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2)南京人口情况 截至2009年底,南京全市常住人口758.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4.4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2%,流动人口比例较小,仅为18%,在户籍人口中,市区户籍人口541.24万人,占87%,郊县人口较少,只占13%。 江南八区在绕城公路以内的户籍人口260万人(居住范围在长江以南绕城公路合围的250平方公里的下关、鼓楼、建邺、白下、秦淮、玄武、栖霞、雨花台八区,超过南京市户籍人口的40%)。 (3)南京交通情况 目前南京共有一个国际机场(禄口国际机场);4个火车站(南京站、南京西站、南京南站(在建)、南京北站);有宁沪、宁连、宁通、宁合、宁马、宁高、宁靖盐、宁淮、宁蚌、宁常、宁杭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呈放射状通往本省及周边省市;南京港是全国第一大内河港口、长江沿岸仅次于上海外高桥和苏州港的第三大集装箱港。南京地铁1号线于2005年9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南京成为内地第6个、世界上第136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地铁2号线也于2010年5月开通商业运营。目前,南京地铁有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等等共57座车站进行商业运营,总里程达到85公里。根据最新规划,到2050年南京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将

民国建筑风格

民国建筑风格 民国建筑风格是以怎么样的建筑风格展现的呢?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各个民国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的结构有着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间、降低了建筑的建造成本以及优秀的性能等优点,但是砖混结构承重结构为粘土砖,其生命力不如以明清等砖木结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其中以南京民国建筑为例。具体内容如下: 南京民国建筑简介: 南京民国建筑,是指民国时期南京地区兴建的包括官方和民间私人各类建筑的总称,也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传统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传统民族形式及现代派及六种。 1912年1月1日,随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民国建筑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截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前后38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首都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武汉三镇、陪都重庆、广州、厦门、青岛、烟台、沈阳、大连、台北等大中城市,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民国建筑,种类多样,风格各异,体现各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其中南京的民国建筑一枝独秀,无与伦比,富有典型性、独创性和代表性,堪称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南京民国建筑,有人民大会堂、南京大学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近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南京民国建筑,其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它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南京民国建筑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气候、地理及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相融合的结果。民国时期,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大连、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的建筑更多的体现的是”西化”,尤其是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馆”。这些建筑对这些城市而言,并非是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不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它们或多或少带有一种政治上、文化上强加的色彩,有被动的成分在里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近代史与东西方关系史上的一个”怪胎”。而南京则不然。南京的民国建筑并不含有任何政治上、文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中国古建筑保护是文物保护的一部分,是继承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对古建筑保护的理念和内容,分析了在古建筑保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更好地开展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标签:古建筑保护理念传统工艺 前言: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与西方石制古建筑不同,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质材料,无论是木质材料的构架结构,还是榫卯结合的形式,都表现出中国独有的特色。作为古建筑保护工作者,应清楚古建筑的损坏特点和修缮方法,在修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与艺术的价值,经常维修,从而使古建筑永葆健康状态。 一、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理念 由于古建筑是一定时期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品,因此都具有各自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保护与修缮的过程中,针对的只是古建筑的物质组成部分,而不改变古建筑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因此在保护过程中,针对不同价值的古建筑,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意义评估,从而拟定不同的保护对策[1]。 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古建筑保存状况的研究,通过对其材料、保存环境等的研究,找出古建筑损坏的原因和实现古建筑长期保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技术,对古建筑加以保护和修复。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料,而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改变,从而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原貌。 二、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内容 对古建筑的保护,首先要保护的是古建筑的本体,包括古建筑原先的平面格局、造型以及艺术风格等,每个古建筑都有自身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古建筑,就是不改变古建筑的原状,不损毁、改建或者拆除古建筑。古建筑的原状,指的是古建筑最初建成时的样子,通过建造时间、类型和工艺手法等找出依据,从而恢复其本来面目,再现当时的风采,进而保留古建筑的文化传统特性。 其次是保存古建筑的材料,以及原有的结构[2]。古建筑的材料主要由木、石、砖、瓦、灰五种构成,由于我国的森林资源缺乏,木材通常是供不应求,基于此种现状,我国的古建筑方式需要采用现今的建筑方式,而湿木材通常难以保证古建组修缮的质量。砖瓦的制作也是古建筑修缮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工艺的大量缺失,现代的砖瓦厂很难烧制出原有的砖瓦,从而使古建筑修缮质量大打折扣。建筑结构决定着建筑类型,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原有的建筑结

古建筑测绘调查报告镇江西津渡

古建筑测绘调查报告 题目:古建筑测绘(西津渡-救生会)调查报告姓名:1245603137 班级:12456031 指导教师:翟晓婷 完成日期:2014 年7 月6 日

目录 一.摘要 (3) 二.调查情况 (4) 三.调查方法 (5) 四.调查结果分析 (5) (一)目前救生会建筑现存情况 (二)救生会历史作用与价值 五.关于更好保存与发扬救生会作用的几点建议 (6) (一)优先做好建筑的防火防蛀工作 (二)定期检修房屋渗漏残缺工作 (三)更好地做好教育宣传,重视防护救生工作 六.调查报告心得 (6)

关于大学生学习风气调查一.摘要 西津渡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城区西北部,北濒长江,南临云台山,西起玉山,环绕云台山沿小码头街由西向东转南延伸至伯先路、京几路到中山北路路口,中心轴线1800米,保护规划面积约52公顷。街区自唐朝以来约有1300多年历史。街区现存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历史存续久远、风貌保存完整;街区南屏山北濒水、依山布局、临水而建,地理位置独特;街区因渡而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了以济渡救生、平安和谐为核心价值的津 二.调查情况 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唐天宝十年(722),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南宋绍兴六年(1136)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即遇上风涛,连

城市公共空间调查报告——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公共空间调查报告——以南京市为例 此次调研,是以山西路市民广场、秦淮河风光带和新街口商业步行街作为代 表而展开的。以下开始逐一的分析介 绍: 一、秦淮河景观带 随着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标准的居 住环境。水景已成为生存环境中必不 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水建设 中,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接 近自然、模拟自然为建设理念,尊重并 利用原有水系,应用生态修复、生态恢 复工程手法,结合生态护岸及水体景 观绿化技术,最大限度发挥水景的生 态效益,建立一个具有较强的自我调 节功能的生态水系,从而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使城市的环境更适宜,人们的生活更舒适。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是南京市的主要河流,全长约110 km ,流域面积2 631 km2 。秦淮河干流在江宁东山镇分为两支,一支为秦淮新河,另一支从东山镇往北由七桥瓮进入南京城区。进入城区的秦淮河干流在江宁象房村附近又分为两 支,一支为内秦淮河,另一支称为外秦淮 河。外秦淮河经武定门节制闸环古城墙 外转西折北至三汊河口入长江,全长约 1516 km。本次调研范围为秦淮河的石 头城段。 在此次的调研中,不难发现,秦淮 河风光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在不 断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值得批判的地方。 首先,是整形的钢筋混凝土挡墙驳 岸的建设。对于外秦淮河驳岸的营建,考虑防洪需要,在部分防洪地区采用整形的钢筋混凝土挡墙驳岸。该驳岸坚固耐用,使用期限长久。但却不利于水际植物的种植,生态性差,且给人以紧绷的感觉。 然后是关于石头城历史风貌区(定 淮门至汉中门段) 植物群落营建。该地 段河床深且驳岸坡度极小,因此常水位 以下无法进行水生植物的栽植。但变化 水位区域和洪水位以上区域有土坡,且 变化水位区域土坡多靠近设计洪水位。 变化水位区域草坪植被以高羊茅为主, 点缀以大花萱草,并交错种植迎春、山

解析南京博物院的民国建筑语言

解析南京博物院的民国建筑语言 摘要:从南京民国建筑历史背景谈起,以南京博物院的大殿的设计、营建为例,对南博建筑的装饰风格和对局部细节进行分析,全面展示其所体现的民国建筑语言。在空间设计中,南博以及南博后来的修复扩建工程中,应关注空间设计中对人们历史情感的人文关怀,以及展示和延续民国建筑语言和对历史片段的保存。 关键词:民国建筑;空间设计;构造装饰 一、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六朝古都南京城已经见证了2470余年的建城历史,南京城现有的古都风貌主要来自城建史上的两个鼎盛时期:明代和民国。明代都城建设以明城墙、明故宫和明孝陵为代表,民国都城建设以中山陵、中山大道和国民中央政府建筑群为代表。另外,国民政府在《首都计划》的指导下修筑了相当数量的道路,同时还兴建了一大批行政办公建筑和高级住宅区以及各种配套设施。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数目庞大并且渗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它们为南京的古都风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南京博物院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建筑风格 南京博物院位于明城墙和中山东路一系列民国建筑之间,是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交织,历史遗存十分丰富的地区。南博后的半山园是原王安石故居。因此可以看出,无论从大

的城市角度的区位特征,还是本地块的地段人脉,在这一用地区域内都包含了异常丰厚浓郁的明代文化,民国文化氛围,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文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南博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力图突出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几幢大屋顶的仿古建筑,因此采用近代仿古建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风格——仿辽式建筑。南博外观高大雄壮,粱柱斗拱粗壮古朴,四面起坡的丈屋顶星曲面翘起,虽然十分庞大,但给人轻快腾飞之感。 三、南京博物院的建筑语言 1、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强调深层次的对称轴线,主题建筑远远退离中山东路主干道,前面留下深远宽大的草坪,广场,绿化带,主殿前有宽大的三层石台阶。这样布置都是为衬托出主题建筑的高大宏伟,形成丰富的环境氛围。南博的整个园区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布局工整,平面对称。南博建筑造型是中国古典宫殿样式,而建筑材料和结构则采用西方先进的钢筋混泥土结构,中西方建筑风格在这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是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成功典范。 2.空间形态 中国传统建筑虽然多姿多彩,风格各异,但是在深层次取得主导作用的时空空间形态。中国传统空间意识中最重要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是必须原址保护、尽可能减少干预、定期实施日常保养、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正确把握审美标准、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考古发掘应注意保护实物遗存、预防灾害侵袭。 纪念建筑、石建筑、石窟寺壁画、造像、古碑石刻等修缮工程,应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系指始建或历代重修、重建的原状。修缮时应按照建筑物的法式特征、材料质地、风格手法及文献或碑刻、题铭的记载,鉴别现存建筑物的年代和始建或重修、重建时的历史遗构,拟定按照现存法式特征、构造特点进行修缮或者采取保护性措施;或按照现存的历代遗存、复原到一定历史时期的法式特征、风格手法、构造特点和材料质地等,进行修缮的原则。 依工程性质,可分为五类,如下;1、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2、抢险加固工程,3、重点修缮工程,4、局部复原工程,5、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 保养维护工程系指不改变文物的现存;结构、材料质地、外貌、装饰、色彩等情况下所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护,如屋顶除草勾抹;局

部揭瓦补漏;梁柱、墙壁等的简单支顶加固;庭院整顿清理、室内外排水疏导等小型工程。此类工程就由管理或使用单位列入年度工程计划和经费预算,作为经常性工作,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加固抢险工作,系指建筑物、石窟岩壁以及壁画、造像、石刻等发生危及文物安全的险情时所进行的抢救性措施,诸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抢救性措施。此类工程须在技术检查的基础上制定抢险加固方案,报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进行。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报时,须补报备案。 重点修缮、局部复原工程,系指对文物进行较大规模的重点修缮或局部复原工程。此类工程必须事先做好勘查测绘、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工程设计必须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并在提出《修缮、复原工程申请书》报经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之后,方得进行施工。 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的安全设施,诸如排水防洪堤坝、防水房、亭、新加窟檐等。凡此类构筑物或建筑物,须与文物及环境风貌相协调,不可喧宾夺主。对文物本身和其周围的历史残迹,必须严格保护,不可因附加安全措施而遭受损坏,附加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方案,报请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施工。

(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消息传出,举国沸腾。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 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 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4月1日,孙中山让位,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从1912年4月袁世凯上台到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段时间一般称为北洋军阀时期。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大业。孙中山抱病北上,发表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结束军阀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对夫人宋庆龄和他的同仁再一次表示,愿归葬南京紫金山。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浅析民国时期建筑形式的形成及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建筑形式的形成及特点 摘要:通过对近代建筑史的研究,简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以焦作工学院的民国建筑为例,简要分析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 关键词:近代建筑民国时期元素 abstract:through to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history research, brieflyintroduced the chinese modern times construction formation and thedevelopment. constructs take jiao zuo engineering institute’s republicof china as the example, the brief analysis introduce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im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keywords:modern construction republic of china time element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近代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1910年,中国近代第一位建筑家张鍈绪按照西法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建筑学专著《建筑新法》,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西方科学的建筑方法。书中多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反思与批判,鼓励学习西方新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技术。 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在外留学的建筑师陆续回国,中国的建筑师人数也逐渐增加,成为西洋式建筑的传播者。他们对中国传

统建筑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其非科学性的否定也更具体,众多的批评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中国传统的学理不科学。第二,中国传统建筑功用不科学。第三,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构造不科学。[参见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185页 ] 2 、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近代外国人在中国的建筑活动和近代中国人的建筑活动。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近代中国人的建筑活动。 近代中国留学生回国后,成为西式建筑的传播者,他们设计的一系列建筑大都是西洋风格,西式建筑即是他们心中的“现代”建筑。在近代中国人接触并使用西方建筑之后,特别是在中国建筑师出现以后,他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建筑,如何看待西式建筑、如何进行中国人自己的创作。 大批受过西学教育的中国建筑师也不甘模仿外国建筑师的表演,试图表现出文明古国的文化原创性。1925年,吕延直在南京中山陵设计方案竞赛中获得大奖,南京中山陵是中国近代建筑师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开山之作,它的诞生奏响了中国建筑师群体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前奏。 3、民国时期建筑的特点(以焦作工学院为例) 焦作工学院成立于1909年,现存还有一批民国时期建筑。以工

古建筑及保护教案

《古建筑的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及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2、增强对传乘民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这些伟大的古建筑物是祖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技术的结晶,从而认识到,爱我中华,保护好国宝是我们新一代神圣的职责。 难点:通过考察,调查,史学声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色,从而提高认识美丑的能力,潜移默化地爱护文物的道德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古代建筑资料。 (学生)收集古代建筑的图片,资料,绘画用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古建筑的保护》,作启发性谈话。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建筑,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东方乃至世界享有盛誉。今天介绍的我国古代建筑均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如中国的万里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称得上是世界的奇迹。还有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雄伟,最古老的宫殿建筑;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现存海拔最高,保存最好,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建筑……” (二)请同学谈谈见到古建筑时的心情,描述见到的古建筑的外貌等等。 (三)教师谈谈自己见过的古建筑,谈谈身临其境的感受,(如青岛崂山瀑布;曲埠孔府,孔庙;泰山绝顶;海南南山等等。) (四)根据部分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的介绍和讲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破坏,偷盗,价值) (五)弄清古建筑与仿古建筑不同的概念: 古建筑:是前人保存下来的遗产,是国宝。

仿古建筑:是现代人按古人建筑的模样新做的,不是文物。 中国的古建筑一般都由石,砖,木构成,特别是木结构的建筑常因战争,火灾等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原貌很难保存。 但宁波的保国寺历千载而完好如初,它是江南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北宋木结构殿堂。其建筑奇特雄伟,令人神往。保国寺由此成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简介部分古建筑: 万里长城嘉峪关布达拉宫北京故宫太和殿颐和园。 杭州西湖山西恒山悬空寺苏州网师园拙政园。 (七)课后小结 师:我们已对家乡的古建筑进行了考察,了解到古建筑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具有共同的一般特点,你能说说吗? 学生述说后教师小结: ①造型优美,对称,渐变,顶有脊,檐翘等。 ②结构科学,斗拱,柱梁,不用钉子,稳固。 ③极尽装饰,檐,雕梁,画栋,窗饰等。 师:要画好古建筑,先要进行观察分析,把看似复杂的建筑物变得简单易于理解,如亭阁的屋顶,有飞檐呈流线却是三角形或梯形。其实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口。等形的组合,大家看是不是这样。 师:提问,古建筑的很多细部是很科学的,也是有趣的。飞檐是怎样翘起的重檐是怎样建的斗拱是怎样结构的梁柱是怎样连接的连接,支撑,穿插,卯榫卯合,竹钉。 教师演示学生观摩 教师讲授线画写生步骤,要求:a.观察思考后构图定位;b.从屋顶处开始下笔;c.线条要流畅肯定,尽可能用长线画;d.画出些细部,看不清的想像完成。教师边指点实物边画。 布置学生作业 1.在室外时教师安排学生自选一处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一部分进行写生描画,注意组织好学生。教师旁观,对有问题的学生解惑,提示。 2.在室内时,则按古建筑照片进行线描。 作业相互观摩 1.在室外时教师将学生所画之作业集中摆放一起进行评价,比较与改进,对照实景能解决很多问题。

南京近代建筑简略

南京近代建筑简略 一.近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1.1近代建筑形成的社会背景 这是一个悲伤而又带有壮烈色彩的时代,一边是末世的慌乱,一边是尚不明确的未来,而人们在这乱世之中,怀揣的是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理想主义和面对现实的无奈。在这样的时代中,建筑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它是多元的,带有探索的意味,找寻自己的方向。 1.1.1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新旧思潮的交织 1)外来文化的影响 可以毫无疑问的说,近代中国社会是中国历史上自南北朝以来受到外来影响最剧烈,深刻的时代。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持续输入,中国开始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近代化的转变,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产生了深刻的冲击,这种冲击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裂变,导致传统社会的解体和君主政治体制的崩溃。 同时,整个近代又是一个传统社会受外来刺激而陷入长期动荡的时期,各种观念意识冲突、交织、变化着,政治,经济,文化在西潮的冲击下再难以保持固有的格局和体系,因此“变”是近代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向,但这种“变”并不是一瞬间的全面崩溃,而是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形态的自我延续和更新,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线索。 在晚清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这一段历史中,外国人影响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是巨大的。未来因素的影响力从当时普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可以看出来,对建筑而言,情况的确如此。因为要学“西”,统治者们办洋务,行新政,在此过程中,守西学思想意识的支配和影响,代表官方的,以抄袭西方建筑形式为主的建筑思想支配这各种主要的建筑活动。其中又在以推行新政为背景的清朝各行政建筑中最为突出。此外,该阶段后期,一些军阀、官僚、地主在崇洋媚外思想和追求洋化生活的社会风气的深入影响下,纷纷建造起模仿欧洲古典式建筑的中国衙门、住宅等,一时成为风尚。(近代建筑变革的两股中坚力量——官方和资本家) 然而,更本质的内容是“在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改变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而且也要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改变整个社会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王云骏,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这正是近代的最大特征。 2)新旧思潮的交织 近代社会,西方的内容从各种方面渗透进中国,新旧思潮交织于华洋混合特征紧密相连,并且华洋混合最终通过新旧思潮交织体现出来。建筑作为文化和技术的双重载体,更是直接的反应出这一特征。近代建筑显著特征就是形式上中式与西式的混合(1.整体传统立面加上西洋线脚2.西洋整体式样点缀中国传统细部)。 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一开始是被动的,这代表着文化同化(acculturation)过程的开始。“文化的同化暗藏着选择,从一开始,外来理论的全体就被被缩减为一些要素,通过与已有的中国观念和时间或真实或假想的结合,这些要素易于同化和融入”(许里和,佛教征服中国)新旧思潮的交织变现了选择过程中的摇摆和思考,至少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尝试着在新旧之间做出某种平衡。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华洋混合(中西合璧) 另一方面,西方进入中国之后所采取的态度,在某一个阶段也是采取的华洋混合的方式,这时并不代表文化选择上的矛盾,而是经济和融入本土便于被接受的考虑而做出的举

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

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 篇一:古建筑保护策划书 古建筑保护策划书 一,活动全称:古建筑保护宣传活动 二,活动背景 开封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七朝古都”之称。开封历史悠久,传统民族文化光辉灿烂,文化古迹驰名中外。开封有着与国外友好交往的历史,特别是早在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北宋时期的首都东京,城郭宏伟,“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经济繁荣,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不但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有“汴京富丽天下无”的“国际都会”之称。 现在,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口发展的挑战,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开封市人口也近百万,人口增长以及世界范围的从农村涌向城市的人口潮,接踵而来的是住房问题、交通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老年人问题等等。在老城区保持合适的人口密度是保护古建筑的重要一环,如果听任老城区人口继续膨胀下去,人口超饱和状态就有增无减,那么保护名城的一切措施,包括划定保护区都会毫无结果。那样,名城的古建筑将荡然无存;经济发展的

挑战,一般的说,一个富裕的城市才有可能建成优美的、清洁的、文明的城市,这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而贫穷只能造就落后、破败、肮脏,所以我们要发展经济,但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会给古建筑带来巨大的破坏,再加上一些政府官员没有远见,导致古建筑让位给经济的发展,是古建筑遭到灭顶之灾。古建筑需要人们的保护,需要我们的爱。 三、(一)举办机构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中州营造学社 (二)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中州营造学社 四、活动地点 展板展示地点:金明校区下沉广场、伦校区大礼堂前、开封市宋都御街宣传单发放地点:金明和明伦校区、开封市宋都御街 古建筑介绍地点:明伦校区 五、参与人员 (一)、中州营造学社全体成员 (二)、河南大学学生 (三)、社会上有志于保护古建筑的人员 六、活动主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建筑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古

关于民国特色建筑调研报告

关于民国特色建筑调研报告 广东是中国近代革命思潮与民主革命的策源地,现存民国建筑数量众多、类型齐全、中西兼容、风格多样。民国特色建筑具有多元价值与丰富内涵,既传承古制,又融汇中西,数量众多,特色鲜明,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和岭南文化的见证,体现了广东悠久的海洋传统、“乡土气息”和“侨乡风格”,堪称“万国建筑博览会”。 但长期以来,我省不少地方在城市建设与现代化长远目标上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遗产保护的偏差,对民国特色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缺乏全方位的深刻认知,许多有价值的民国建筑受到不应有的“冷遇”,没有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开发。如何避免“建设性破坏”,重新焕发广东民国特色建筑在岭南建筑文化的活力和魅力,应该引起有关部门足够重视。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全省有一万多处民国特色建筑,粤中地区现存建筑数量最多,粤东次之,粤西较少,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许多有价值民国特色建筑的“建设性破坏”现象仍时有发生;对民国特色建筑有效保护与开发机制不到位,产权关系复杂,缺乏统一管理,法规条例执行力不足。 课题组认为保护现存广东民国特色建筑刻不容缓,提出以下建议:1、以打造独具岭南特色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为愿景,从文化战略高度认识现存广东民国特色建筑的价值和意义;2、以打造城市文化个性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制订“近现代建筑和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逐渐改变对单一建筑物的孤立保护模式,复原建筑物得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空间;3、以文物普查为契机,加强对民国特色建筑的全面调查研究; 4、以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为途径,促进民国特色建筑在文化产业上深层次开发; 5、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精心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