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常见病146种中医方剂新用笔记

常见病146种中医方剂新用笔记

常见病146种中医方剂新用笔记
常见病146种中医方剂新用笔记

常见病146种中医方剂新用

——摘自兰水中等著《常见病方剂新用》

目录:

一、心血管系统:1高血压2低血压3心血管N官能症4心绞痛5早搏6房颤7慢性心衰8慢性肺心病9V性心肌炎10感染性休克。

二、呼吸系统:1感冒2流感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4慢支炎5咳嗽6支哮7支扩8肺脓肿9肺结核10TB胸膜炎11阻塞性肺气肿。

三、消化系统:1急性胃炎2慢性胃炎3溃疡病4胃脘痛5胃N官能症6胃下垂7胃粘膜脱垂8上消化道出血9胃柿石10呕吐11呃逆12急性肠炎13慢性结肠炎14溃疡性结肠炎15菌痢16腹泻17肠易激综合征18V性肝炎19慢性肝炎20肝硬化腹水21习惯性便秘。

四、N与精神系统:1偏头痛2三叉神经痛3头痛4血管N性头痛5眩晕6面N炎7脑出血8脑血栓形成9脑梗死10帕金森病11周期性麻痹12重症肌无力13老年性痴呆14神经官能症15睡眠障碍16焦虑症17抑郁症18癔症19癫癎。

五、内分泌系统:1糖尿病及糖尿病病变2单纯性甲状腺囊肿3甲亢4高脂血症5肥胖症。

六、泌尿系统:1肾盂肾炎2尿路感染3急性肾小球肾炎4慢性肾小球肾炎5肾病综合征6消肿7血尿8流行性出血热9急性肾衰竭10慢性肾衰竭11尿毒症12癃闭。

七、血液与造血系统:1缺铁性贫血2再障3WBC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过敏性紫癜。

八、其它内科疾病:1痛风2干燥综合征3慢性疲劳综合征4汗症。

九妇产科:1痛经2闭经3子宫内膜异位症4月经过多5更年期综合征6功血7阴道炎8附件炎9急性盆腔炎10慢性盆腔炎11宫颈炎12妊娠呕吐13妊娠期高血压病14自然流产15习惯性流产16异位妊娠17不孕症18子宫复旧不全19产后缺乳20产后尿潴留21白塞病(贝切特综合征)。

十、儿科:1百日咳2过敏性咳嗽3小儿急性上感4小儿肺炎5流行性腮腺炎6麻疹7小儿手足口病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9乙脑10婴幼儿腹泻11秋季腹泻。

十一、外科:1颈椎病2骨关节炎3风湿性关节炎4类风湿性关节炎5急性胆囊炎6慢性胆囊炎伴胆结石7急性胰腺炎8尿路结石。

十二、皮肤科:1皮肤瘙痒症2荨麻疹3扁平疣4带状疱疹5湿疹6痤疮7斑秃和全秃8接触性皮炎9黄褐斑10脂溢性皮炎。

十三、五官科:1梅尼埃病(内耳眩晕症)2鼻出血3慢性化脓性鼻窦炎4变态反应性鼻炎5萎缩性鼻炎6慢性咽炎7急性扁桃体炎8复发性口疮9牙周炎。

一、心血管病症

1、高血压:传统方剂:

肝阳上亢(头目痛晕耳鸣烦易怒寐不宁或兼面红目赤口苦便干尿黄脉弦或弦数)天麻钩藤饮(天钩15杜15寄15神川牛膝12栀6夜15石决明30益母草15芩6)+

阴虚阳亢(眩晕头重脚轻头痛烦失眠手足心热耳鸣心悸舌尖红脉弦或弦数)镇肝熄风汤(生龙15生牡15生赭30玄参15生龟版15老4.5怀牛膝30茵6生麦芽6芍15天冬15川楝子6)

瘀阻经络证(头晕头痛如椎刺,唇面紫暗舌暗或有瘀斑点脉弦涩)血府逐淤汤(桃12红地赤6归川6g+桔梗6牛膝柴3枳壳6草3g)加减

阴阳两虚症(头痛晕耳鸣目糊腰膝酸软劳累则气短,畏寒肢冷夜尿多舌淡或红脉沉弦或沉细)二仙汤(仙茅15仙灵脾15当巴戟天知柏)加减

方剂新用:

(1)高血压脑病①龙胆泻肝汤(龙胆草30车30通芩30栀30当地30泻30柴30草5)+天麻30僵蚕30大黄后下30石决明30g②左金丸(连吴萸)+石决叶芍

生龙牡钩桑

(2)高血压病①桂枝茯芩丸(桂枝茯苓芍丹皮桃仁)+苡②五苓散(猪苓泽桂术)+芪益母草玉米须车前草防己桑皮③乌梅丸(梅20桂枝人连12椒柏附子归辛干姜)+吴3龟版20芍30g④补中益气汤(参芪术草陈升麻当柴)+导痰汤(陈夏苓草+姜星实)+茹瓜蒌薤白泽30g

(3)高血压、低血压头痛、眩晕、鼻炎①半夏白术天麻汤(夏白术天麻陈三茯苓)+僵蚕钩砂仁赭泽车前子胆南星芩

(4)妊娠高血压①一贯煎(当麦门冬地川楝子北沙参枸杞)②六味地黄丸(熟山茱丹泽苓)+二至丸(墨女)+归芍桂附怀牛膝巴戟天

(5)高血压、心梗、心律失常①半夏泻心汤(夏连芩甘姜大人)+枳壳苏梗瓜壳

(6)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此多属肝肾阴虚型)肾气丸(熟山茱丹泽苓+桂附)+川芎桃仁地龙

2、低血压:传统方剂:

①气虚血亏型——十全大补汤加减

②痰湿中阻型——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③肾精不足——左归丸加减

方剂新用:①炙甘草汤②升陷汤

③升阳益胃汤④生脉散

3、心血管神经官能症:传统方剂:参见“心绞痛”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酸枣仁汤②归脾汤

4、心绞痛:传统方剂:

①寒凝心脉——当归四逆汤加减②火邪热结证——小陷胸汤

③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④瘀血痹阻证——血府逐淤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小柴胡汤②柴胡疏肝散

③大柴胡汤④失笑散

⑤桃红四物汤⑥十味温胆汤

⑦苓桂术甘汤⑧仙方活命饮

⑨地黄饮子⑩桂枝茯芩丸

⑾天王补心丹⑿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丹

5、期前收缩:传统方剂:

①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加减②心脾两虚证——归脾汤加减

③心阴亏虚证——天王补心丹加减④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阳和汤②酸枣仁汤

③补中益气汤④六味地黄汤

⑤四君子丸⑥生脉散+麻黄附子细辛汤

⑦人参归脾汤

6、心房纤颤:传统方剂:参见“期前收缩”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桂枝汤②天王补心丹

7、慢性心衰:传统方剂:

①心肺气虚痰瘀痹阻——圣愈汤+小陷胸汤②心肾阳虚痰饮上逆——参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③心肾阳虚水饮泛滥——真武汤+五苓散④心肾阳虚虚阳外越——参附龙牡汤+通脉四逆汤

方剂新用:①五苓散②五皮丸

③小陷胸汤④苓桂术甘丸

⑤血腑逐瘀汤

8、慢性肺心病:传统方剂:

急性发作期:①寒饮射肺——小青龙汤加减②痰热壅肺——越婢半夏汤+清金化痰汤

缓解期:①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加减②脾肾阳虚——金匮贤气丸加减

方剂新用:①炙甘草汤②当归芍药散

③五苓散④瓜蒌薤白白酒汤

⑤百合固金丸⑥乌梅丸

⑦血腑逐瘀汤⑧参苓白术散

9、病毒性心肌炎:传统方剂:

①热毒侵心证——银翘散加减②湿热蕴肠温毒犯心证——葛根黄芩黄连汤+玉枢丹加减

③气阴虚损余毒留心证——生脉散+泻心汤加减④心肾阳虚水饮凌心证——金匮贤气丸+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方剂新用:①导赤散②小柴胡汤

③血腑逐瘀汤加减

10、感染性休克:传统方剂:

①热毒炽盛证——黄连解毒汤+小承气汤、白虎加人参汤②内闭外脱证——安宫牛黄丸+生脉散③阳气暴脱证——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④津气欲脱证——生脉散加减

方剂新用:①大承气汤②乌梅丸

二、呼吸系统病症

1、感冒:传统方剂:

①风邪外感营卫不和——桂枝汤加减②风热感冒——桑菊饮加减

③感冒夹湿——杏苏散加减④湿浊中阻肠胃气滞——藿香正气散加减

方剂新用:①大柴胡汤②半夏厚朴汤

③四物汤

2、流感:传统方剂:

①风热袭表——银翘散②风寒袭表——荆防败毒散

③暑湿困表——新加香薷饮④燥热袭表——桑杏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气虚者流感——补中益气汤(重用升柴):

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传统方剂:

①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②风热犯肺——桑菊饮加减

③风燥伤肺——桑杏汤加减④痰湿壅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小柴胡汤②桂枝汤

4、慢支炎:传统方剂:

①寒饮停肺——小青龙汤加减②风痰恋肺——止嗽散加减

③痰热壅肺——清金化痰汤加减④黛蛤散+泻白散加减

方剂新用:①苓桂术甘汤②右归丸

5、咳嗽:传统方剂:参考“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慢支炎”

方剂新用:①二陈汤②杏苏散

③鸡鸣散④痛泻要方

⑤增液汤⑥三仁汤

⑦香苏散⑧四神丸

⑨六味地黄口服液⑩麦门冬汤

⑾千金麦门冬汤

6、支气管哮喘:传统方剂:

发作期:①寒哮——射干麻黄汤加减②热哮——定喘汤加减

缓解期:①肺虚证——玉屏风散加减②肾虚证——金匮贤气丸/七味都气丸

方剂新用:①三子养亲汤②四神丸

③四磨汤④白果黄芩汤

⑤小柴胡汤⑥五积散

⑦芍药甘草汤⑧血腑逐瘀汤

⑨阳和汤⑩苓桂术甘汤

⑾独活寄生汤⑿乌梅丸

⒀四逆汤⒁四物汤

⒂六君子汤⒃六味地黄汤

7、支扩:传统方剂:

①风热犯肺——桑菊饮加减②肝火犯肺——黛蛤散+泻白散

③痰热壅肺——苇茎汤+小陷胸汤

方剂新用:①香砂六君子君丸②龙胆泻肝丸

③丹栀逍遥散④玉女煎

⑤桃红四物汤⑥甘露消毒丹

8、肺脓肿:传统方剂:

①初期——银翘散加减②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大黄黄连泻心汤

③溃脓期——加味桔梗汤④恢复期——沙参麦冬汤

方剂新用:①阳和汤②桂枝茯芩丸+当归芍药散

9、肺结核:传统方剂:

①肺阴亏损——月华丸加减②阴虚火旺——百合固金汤加减

③气阴耗伤——保真汤加减④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加减

方剂新用:①大补阴丸②参苓白术散

③薯蓣丸

10、结核性胸膜炎:传统方剂:

①悬饮——十枣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三仁汤②血腑逐瘀汤

③苓桂术甘汤④桂枝茯苓丸

⑤五苓散加减⑥升降散

⑦小柴胡汤

11、阻塞性肺气肿:传统方剂:

①外寒内饮——小青龙汤加减②痰浊阻肺——苏子降气汤

③脾虚痰阻——六君子汤加减④肾不纳气——金匮贤气丸加减

方剂新用:①升陷汤②四磨汤

三、消化系统病症

1、急性胃炎:传统方剂:

①食积——保和丸加减②寒滞胃脘——藿香正气散+良附丸加减

③湿困脾胃——藿香正气散加减④胃热壅盛——泻心汤加味

方剂新用:①鸡鸣散

2、慢性胃炎:传统方剂:

①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加减②肝胃郁热——丹栀逍遥散加减

③瘀阻胃络——失笑散+丹参饮④胃阴亏虚——一贯煎+芍药甘草汤加减方剂新用:①小承气汤②四磨汤

③四逆散④越鞠丸

⑤香砂六君子汤⑥血腑逐瘀汤

⑦失笑散+金铃子散加减

萎缩性胃炎:①一贯煎②香砂六君子汤

③八珍丸④黄连清胃汤

浅表性胃炎:①越鞠丸②小柴胡汤

反流性胃炎:①良附丸②小柴胡汤

③黄连汤④蒿芩清胆汤

3、消化性溃疡:传统方剂:

①肝胃郁热——化肝煎+左金丸加减②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加减③胃阴亏虚——一贯煎加减④胃络瘀阻——失笑散+丹参饮加减

方剂新用:①柴胡疏肝散②吴茱萸汤

③苓桂术甘汤+二陈汤④桂枝汤

⑤二陈汤⑥小建中汤

⑦五积散⑧平胃散

⑨甘草泻心汤⑩半夏泻心汤

⑾仙方活命饮⑿当归四逆汤

⒀芍药甘草汤⒁血腑逐瘀汤

⒂四君子丸⒃香砂六君子汤

⒄补中益气汤⒅人参归睥丸

4、胃脘痛:传统方剂:

参考“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香苏散②半夏厚朴汤

③保和丸④桂枝汤

⑤八正散⑥五苓散

⑦血腑逐瘀汤⑧七味白术散

⑨天台乌药散⑩玉屏风散

⑾百合固金汤⑿参苓白术散

⒀四君子丸

5、胃神经官能症:传统方剂:

参考“呕吐”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半夏厚朴汤②苓桂术甘汤

6、胃下垂:传统方剂:

参考“胃脘痛”“呕吐”“习惯性便秘”

方剂新用:①乌梅丸②四逆汤

③玉屏风散④十全大补汤

7、胃粘膜脱垂:传统方剂:参考“胃脘痛”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升阳益胃汤②仙方活命饮

③补中益气汤

8、上消化道出血:传统方剂:

①胃热——泻心汤加味②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脾虚型——归脾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柴胡疏肝散②失笑散

③仙方活命饮④半夏泻心汤

⑤泻心汤+十灰散⑥一贯煎

9、胃柿石:传统方剂:参考“胃脘痛”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保和丸

10、呕吐:传统方剂:

①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②饮食积滞——保和丸

方剂新用:①二陈丸②半夏泻心汤

③泻黄散

11、呃逆:传统方剂:

①气机郁滞——五磨饮子②脾胃阳虚——理中丸

③胃阴不足——益胃汤+橘皮竹茹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四磨汤②升阳益胃汤

③六味地黄汤④玉屏风散

⑤六君子汤⑥四物汤

⑦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

12、急性肠炎传统方剂:参考“细菌性痢疾”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三仁汤②半夏厚朴汤

③七味白术散④四君子汤

⑤四神丸

13、慢性结肠炎:传统方剂:参考“细菌性痢疾”的传统方剂方剂新用:①升阳益胃汤②半夏泻心汤

③痛泻要方④木香槟榔丸

⑤四神丸⑥附桂理中汤

⑦玉屏风散⑧金鸡颗粒

14、溃疡性结肠炎:传统方剂:

①湿热壅滞——白头翁汤加减②脾虚湿困——六君子汤加减③脾肾阳虚——四神丸加减

方剂新用:①痛泻要方②乌梅丸

③阳和汤④大黄牡丹汤

⑤四妙勇家汤⑥黄土汤

15、细菌性痢疾:传统方剂:

①湿热痢——芍药汤②疫毒型——白头翁汤+芍药汤

③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④阴虚型——驻车丸

方剂新用:①芍药甘草汤②黄芩汤

③完带汤④金鸡颗粒

⑤大黄牡丹汤⑥乌梅丸

⑦黄连阿胶汤⑧四神丸

⑨阳和汤+海浮散⑩防风通圣散

⑾荆防败毒散⑿人参败毒散

⒀当归六黄汤⒁桃核承气汤

⒂四君子丸⒃补中益气汤

16、腹泻:传统方剂:参考“溃疡性结肠炎”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小青龙汤②完带汤

③乌梅丸④少腹逐淤汤

⑤阳和汤⑥苓桂术甘汤

⑦升陷汤⑧升阳益胃汤

⑨保和丸⑩九味羌活汤

⑾金锁固精丸⑿人参败毒散

⒀四君子丸⒁六味地黄汤

⒂四逆散⒃参苓白术散

17、肠易激综合征:传统方剂:参考“溃疡性结肠炎”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痛泻要方②越鞠丸

③五积散④四逆散加减

⑤乌梅丸⑥四神丸

⑦七味白术散⑧四君子丸

⑨补中益气汤⑩参苓白术散+四神丸

18、急性病毒性肝炎:传统方剂:

肝热病:①湿热内蕴——甘露消毒丹加减②肝胃不和——四逆散

③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

肝著:①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

方剂新用:①三仁汤②小建中汤

③大柴胡汤④大承气汤

⑤五苓散⑥五积散

⑦生化汤⑧失笑散

⑨百合固金丸⑩芍药甘草汤

⑾右归丸⑿四逆汤

19、慢性肝炎:传统方剂:参考“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桂枝茯苓丸+大柴胡汤②桃核承气汤

③藿香正气水(丸)④小建中汤

⑤一贯煎⑥四君子丸

⑦补中益气丸⑧香砂六君子丸

⑨瓜蒌薤白半夏汤⑩左归丸

20、肝硬化腹水:传统方剂:

①气滞湿阻——柴胡疏肝散+胃苓汤②湿热蕴结——茵陈蒿汤加减

③热郁血瘀——茵陈蒿汤+化瘀汤④脾肾阳虚——理中汤+真武汤加减方剂新用:①五苓散②血腑逐瘀汤加减

③五积散④桃红四物汤

⑤血腑逐瘀汤加味⑥香砂六君子汤

21、习惯性便秘:传统方剂:

①热秘——麻子仁丸加减②气秘——六磨汤加减

③冷秘——大黄附子汤④气虚证——黄芪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桂枝汤②小建中汤

③枳术丸④四神丸

⑤增液汤⑥一贯煎

⑦四物汤⑧补中益气汤

四、神经与精神系统病症

1、偏头痛:传统方剂:

①肝火上扰——散偏汤加减②风痰阻络——芎辛导痰汤加减

③瘀血阻络——通窍活血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丹栀逍遥散②龙胆泻肝丸

③防风通圣散④吴茱萸汤

⑤桃红四物汤⑥川芎茶调散

⑦羚角钩藤汤⑧桂枝汤

⑨升阳益胃汤⑩补中益气汤

2、三叉神经痛:传统方剂:

①风寒凝滞——川芎茶调散加减②风热侵袭——菊花茶调散加减

③风痰阻络——芎辛导痰汤+牵正散加减④阳明火旺——芎芷石膏汤+清胃散加减

方剂新用:①龙胆泻肝汤②甘露消毒丹

③地黄饮子④血腑逐瘀汤

⑤牵正散⑥五苓散

⑦玉女煎

3、头痛:传统方剂:参考“偏头痛”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天麻钩藤饮②仙方活命饮

③阳和汤④完带汤

⑤泻黄散⑥防风通圣散

⑦川芎茶调散

4、血管神经性头痛:传统方剂:参考“偏头痛”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川芎茶调散②桃红四物汤

③乌梅丸④玉真散

⑤丹栀逍遥散⑥桂枝茯苓丸

⑦当归四逆汤⑧知柏地黄丸

⑨补中益气汤

5、眩晕:传统方剂:参见“高血压”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大柴胡汤②防风通圣散

③香苏散④左金丸

⑤丹栀逍遥散⑥乌梅丸

⑦血腑逐瘀汤⑧真武汤

⑨当归补血汤⑩升阳益胃汤加减

⑾补中益气汤⑿知柏地黄丸

6、面神经炎:传统方剂:

①风寒袭络——小续命汤加减②风热阻络——银翘散加减

③风痰阻络——牵正散+导痰汤④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玉真散②玉屏风散

③葛根汤④四物汤

⑤归脾汤

7、脑出血:传统方剂:

中经络:①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证——大秦艽汤加减

中脏腑:闭证:①阳闭——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羚羊角汤②阴闭——苏合香丸+涤痰汤脱证:①参附汤+生脉散/独参汤/参附注射液静滴,必要时配合西医抢救

后遗症:①补阳还五汤

方剂新用:①大承气汤②桃红四物汤

③羚角钩藤汤④天麻钩藤饮

⑤龙胆泻肝丸⑥桂枝汤

⑦六味地黄汤

8、脑血栓形成:传统方剂:

①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加减②肝阳化风——镇肝熄风汤加减

③脂痰蒙塞——涤痰汤加减④血瘀痰阻——加味补血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地黄饮子②六味地黄汤

③补中益气汤④四物汤

9、脑梗死:传统方剂:参考“脑血栓形成”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保和丸②复元活血汤

③血腑逐瘀汤④参附汤

10、帕金森病:传统方剂:

①气血两虚——八珍汤+天麻钩藤饮加减②肝肾阴虚——大定风珠加减

③风痰阻络——导痰汤加减④阴阳两虚——地黄饮子加减

方剂新用:①小建中汤②玉真散

③补阳还五汤④半夏厚朴汤

⑤归脾汤⑥四物汤

⑦六味地黄汤

11、周期性麻痹:传统方剂:参考“面神经炎”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六味地黄汤②四君子丸

12、重症肌无力:传统方剂:

①脾气虚弱——补中益气汤加减②脾肾阳虚——右归饮加减

③气血不足——归脾汤加减④肝肾阴虚——一贯煎加减

方剂新用:①升陷汤②五积散

③六味地黄汤④生脉散+一贯煎

13、老年性痴呆:传统方剂:

①髓海不足——七福饮加减②脾肾两虚——还少丹加减

③肝肾阴虚——知柏地黄汤加减④痰浊阻窍——洗心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当归芍药散

14、神经官能症:传统方剂:

①痰气郁结——半夏厚朴汤加减②瘀血阻络——通窍活血汤加减

③痰瘀痰交阻——癫狂梦醒汤+涤痰汤加减④心脾两虚——归脾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吴茱萸汤②血腑逐瘀汤

③天麻钩藤饮④黄连阿胶汤

15、睡眠障碍:传统方剂:

①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加减②痰热扰心——黄连温胆汤加减

③心肾不交——六味地黄汤+黄连阿胶汤加减④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酸枣仁汤加减方剂新用:①四磨饮+越鞠丸②仙方活命饮

③桃红四物汤④补阳还五汤

⑤桂枝茯芩丸⑥三仁汤

⑦黄连阿胶汤⑧乌梅丸

⑨十味温胆汤⑩竹叶石膏汤

⑾越鞠丸⑿天王补心丹

⒀归脾汤⒁补中益气汤

16、焦虑症:传统方剂:参考“神经官能症”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黄连阿胶汤②天王补心丹

17、抑郁症:传统方剂:参考“神经官能症”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越鞠丸②血腑逐瘀汤

③黄连阿胶汤

18、癔症:传统方剂:参考“神经官能症”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乌梅丸②柴胡疏肝散

③补中益气汤

19、癫癎:传统方剂:

①风痰闭阻——定痫丸加减②痰火内盛——龙胆泻肝汤+涤痰汤加减

③心肾亏虚——大补元煎+六君子汤加减④瘀阻脑络——通窍活血汤加减方剂新用:①二陈汤②小青龙汤

③小柴胡汤④血腑逐瘀汤

⑤补中益气汤

五、内分泌疾病

1、糖尿病及糖尿病病变:传统方剂:

①燥热伤津——白虎人参汤+增液汤加减②阴津亏虚——六味地黄丸加减③气阴两虚——生脉散+六味地黄丸加减

方剂新用:糖尿病:①黄连阿胶汤②三仁汤

③大补阴丸+生脉散④升陷汤

⑤桃核承气汤⑥升阳益胃汤

⑦乌梅丸⑧甘露消毒丹

⑨血腑逐瘀汤⑩补阳还五汤

⑾芍药甘草汤⑿知柏地黄丸

⒀参苓白术散⒁七味白术散

⒂补中益气汤⒃肾气丸

糖尿病病变:①香砂六君子汤②桂枝加术附汤

③复元活血汤④当归四逆汤

⑤香砂六君子汤⑥增液汤+二至丸、八正散

2、单纯性甲状腺肿:传统方剂:

①气郁痰阻——四海舒郁丸加减②痰结血瘀——海藻玉壶汤加减

③肝火旺盛——栀子清肝汤+藻药散④心肝阴虚——天王补心丹加减

方剂新用:①大柴胡汤②阳和汤

③二陈汤

3、甲亢:传统方剂:

①肝经火旺——龙胆泻肝汤加减②心肝阴虚——一贯煎加减

③肝肾阴虚——三甲复脉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桂枝茯芩丸②桃红四物汤

③大定风珠④五积散

⑤生脉散

4、高脂血症:传统方剂:

①痰湿中阻——导痰汤②胃热滞脾——保和丸+小承气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二陈汤②十味温胆汤

③五苓散④血腑逐瘀汤

⑤柴胡疏肝散⑥天麻钩藤饮

5、肥胖症:传统方剂:

①脾虚湿阻——参苓白术散+防己黄芪汤②胃热滞脾——保和丸+小承气汤

③气滞血瘀——血腑逐瘀汤④痰浊内盛——导痰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防风通圣散②补中益气汤

六、泌尿系病症

1、肾盂肾炎:传统方剂:

①湿热下注——八正散加减②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脾肾两虚——参苓白术散加减④脾气亏虚——沉香散加减

方剂新用:①仙方活命饮②桃核承气汤

③三仁汤④补中益气汤+五苓散

⑤升陷汤+滋肾通关丸

2、尿路感染:传统方剂:参考“急性肾盂肾炎”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金鸡颗粒②五味消毒饮

③三仁汤④小柴胡汤

⑤龙胆泻肝汤⑥甘露消毒丹

⑦白头翁汤⑧百合固金丸

⑨防风通圣散⑩当归六黄汤

⑾丹栀逍遥散⑿六味地黄汤

⒀补中益气汤⒁当归拈痛汤

⒂加味缩泉丸

3、急性肾小球肾炎:传统方剂:

①风水泛滥——越婢加术汤加减②水湿浸渍——胃苓汤

③湿热壅盛——疏凿饮子加减

方剂新用:①银翘散②小蓟饮子

③三仁汤④小青龙汤

⑤五苓散⑥鸡鸣散

⑦荆防败毒散⑧六味地黄汤

4、慢性肾小球肾炎:传统方剂:

①脾阳虚弱水湿逗留——黄芪建中汤加减②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实脾饮加减③脾肾两亏气血不足——大补元煎加减

方剂新用:①苓桂术甘汤②玉屏风散

③真武汤④阳和汤

⑤桃红四物汤⑥补阳还五汤

⑦五皮丸⑧升阳益胃汤

⑨香砂六君子汤⑩补中益气汤

⑾左归丸⑿人参养荣汤

⒀鸡鸣散+真武汤

5、肾病综合征:传统方剂:

①水湿困脾——胃苓汤加减②脾肾阳虚——实脾饮加减

③肾阴虚衰——真武汤加减④气阴两虚——生脉散+六味地黄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小青龙汤

6、水肿:传统方剂:参考“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鸡鸣散②肾气丸

③当归补血汤

7、血尿:传统方剂:

①湿热下注——银翘散+小蓟饮子加减②脾肾阳虚——参苓白术散+肾气丸加减

③气阴两虚——六味地黄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大黄牡丹皮汤②失笑散+四物汤

③导赤散④桃核承气汤

⑤归脾汤⑥大补阴丸+猪苓汤

8、流行性出血热:传统方剂:

①发热期的邪郁卫分证——银翘散②低血压休克期的热厥证——生脉散+清营汤

③少尿期的湿热结聚证——导赤承气汤加减④多尿期(肾气不固)——右归丸

方剂新用:①大陷胸汤②白虎汤

③竹叶石膏汤④桃核承气汤

⑤知柏地黄丸⑥生脉散

⑦补中益气汤

9、急性早肾衰竭:传统方剂:参考“慢性肾功衰”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五苓散②大承气汤

③血腑逐瘀汤

10、慢性肾衰竭:传统方剂:

①气血阴虚浊毒内停——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加减②湿热阻滞——平胃散+茵陈五苓散加减③血脉痰阻——桂枝茯芩丸加减④痰湿不化——补中益气汤+苓桂术甘汤

方剂新用:①五苓散②玉屏风散

③大黄附子汤④右归丸

⑤补中益气汤+桂枝茯芩丸

11、尿毒症:传统方剂:参考“慢性肾衰竭”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血腑逐瘀汤+增液汤②吴茱萸汤

③甘露消毒丹

12、癃闭:传统方剂:参考“慢性肾衰竭”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五苓散②八正散

③三仁汤④六味地黄汤

⑤补阳还五汤⑥知柏地黄丸

⑦柴胡疏肝散

七、血液与造血系统

1、缺铁性贫血:传统方剂:

①肝血亏虚——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加减②心脾两虚——归脾汤加减

③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加减④肝阴不足——补肝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小建中汤②桂枝茯芩丸

③右归丸④补中益气汤

2、再障性贫血:传统方剂:

①热入营血——犀角地黄汤加减②气血两虚——圣愈汤加减

③脾肾阳虚——右归丸加减④肝肾阴虚——左归丸+二至丸加减

方剂新用:①当归六黄汤②一贯煎

③七宝美髯丹④人参归睥丸

⑤人参养荣汤⑥六味地黄汤

3、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传统方剂:

①气血两虚——归脾汤加减②脾肾亏虚——黄芪建中汤+右归丸

③气阴两虚——生脉散加减④外感温热——犀角地黄汤+玉女煎加减

方剂新用:①小建中汤②六味地黄汤

③当归补血汤④补中益气汤

⑤四逆汤

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传统方剂:

①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加减②阴虚火旺——茜根散/玉女煎加减

③气不摄血——归脾汤/保元汤加减④瘀血内阻——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玉屏风散②当归补血汤

③参苓白术散④人参归睥丸

⑤六味地黄汤

5、进行性紫癜:传统方剂:

①热毒炽盛——犀角地黄汤+四生丸②阴虚火旺——茜根散加减

③瘀血阻络——血腑逐瘀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消风散②玉屏风散

③当归拈痛汤④桂枝汤

⑤桃红四物汤⑥小蓟饮子

⑦犀角地黄汤⑧归脾汤

八、其它内科病症

1、痛风:传统方剂:

①风寒湿阻——蠲痹汤加减②白虎加桂枝汤

③痰瘀阻络——桃红饮④肝肾亏虚——独活寄生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三妙丸

2、干燥综合征:传统方剂:

①燥伤清窍——清燥救肺汤加减②肺肾阴虚——百合固金汤加减

③阴虚津枯——沙参麦门冬汤+一贯煎加减④阴虚热毒证——知柏地黄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增液汤+六味地黄汤

3、慢性疲劳综合征:传统方剂:参考“神经官能症”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六君子汤②归脾汤

4、汗症:传统方剂:

①自汗(肺气不足)——玉屏风散加味②盗汗(阴虚火旺)——当归六黄汤加减③脱汗——参附汤加味④战汗——竹叶石膏汤加减

⑤黄汗——茵陈五苓散加减

方剂新用:①归脾丸②桂枝汤

③小青龙汤④升陷汤

⑤血腑逐瘀汤⑥补阳还五汤

⑦参苓白术散⑧生脉散+肾气丸

⑨血腑逐瘀汤??⑩甘露消毒丹

⑾当归六黄汤⑿补中益气汤+桂枝汤

⒀当归六黄汤??⒁六味地黄丸

⒂当归六黄汤???⒃血腑逐瘀汤???

⒄桂枝汤???⒅八珍丸

⒆玉真散

九、妇产科病症

1、痛经:传统方剂:

①气滞血瘀——膈下逐淤汤②湿热瘀阻——清热调血汤

③气血虚弱——八珍益母汤④肝肾亏虚——调肝汤

方剂新用:①五积散②乌梅丸

③少腹逐淤汤④四磨汤

⑤生化汤⑥当归芍药散

⑦当归拈痛汤⑧当归四逆汤

⑨芍药甘草汤⑩香苏散

2、闭经:传统方剂:

①肝肾不足——归肾丸②肾气虚——肉苁蓉菟丝子丸

③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加减④阴虚血燥——一阴煎加减

方剂新用:①二陈汤②大黄牡丹皮汤

③小青龙汤④五苓散

⑤五积散⑥白虎汤

⑦生化汤⑧失笑散

⑨少腹逐淤汤⑩当归芍药散

⑾阳和汤⑿真武汤

⒀平胃散⒁桃红四物汤

⒂四物汤⒃八珍汤

⒄左归丸

3、子宫内膜异位症:传统方剂:

①气滞血瘀——膈下逐淤汤②寒凝血瘀——少腹逐淤汤

③热郁瘀阻——清热调血汤④痰瘀互结——化痰逐瘀汤

方剂新用:①七厘散②生化汤

③失笑散④血腑逐瘀汤

⑤抵当汤⑥桂枝茯芩丸

⑦丹栀逍遥散⑧龙胆泻肝汤

⑨泻白散+沙参麦门冬汤⑩六味地黄丸

4、月经过多:传统方剂:参考“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阳和汤②当归补血汤

③四君子丸④补中益气汤

5、更年期综合征:传统方剂:

①肾阴虚——左归丸②肾阳虚——右归丸

③脾肾阳虚——右归丸+理中丸④肾阴阳两虚——二仙汤+二至丸方剂新用:①小建中汤②小柴胡汤

③五苓散④当归芍药散

⑤血腑逐瘀汤⑥桂枝汤

⑦甘麦大枣汤⑧黄芩滑石汤

⑨酸枣仁汤⑩十全大补汤

⑾五子补肾丸⑿六味地黄丸

6、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传统方剂:

无排卵型功血:①阴虚血热——保阴煎+生脉散②脾虚——固本止崩汤+举元煎有排卵型功血:①子宫内膜修复延长(卵泡期出血)——举元煎加味

②黄体不规则脱落(属湿热蕴结)——四妙丸加减

③排卵期出血(经间期出血)(属肾阴虚)——两地汤+二至丸方剂新用:①小柴胡汤②少腹逐淤汤

③桂枝茯芩丸④当归芍药散

⑤阳和汤⑥桃红四物汤

⑦生脉散⑧补阳还五汤

⑨抗胸腺细胞血清⑩失笑散

⑾生化汤⑿龙胆泻肝汤

⒀乌梅丸⒁黄土汤

⒂升陷汤+甘麦大枣汤⒃人参归睥丸

⒄知柏地黄丸⒅六味地黄汤

⒆左归丸⒇右归丸

(21)五子补肾丸(22)四物汤

(23)当归补血汤(24)四君子丸

(25)补中益气汤(26)归脾汤

7、阴道炎:传统方剂:

①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②肾虚湿胜——肾气丸+萆薢渗湿汤

方剂新用:①三黄散②血腑逐瘀汤

③知柏地黄丸④左归丸

8、附件炎:传统方剂:参考“阴道炎”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当归芍药散②桂枝茯芩丸

③少腹逐淤汤④乌梅丸

9、急性盆腔炎:传统方剂:

①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大黄牡丹皮汤②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加减

方剂新用:①龙胆泻肝丸②桂枝茯芩丸

③大黄牡丹皮汤④丹栀逍遥散

10、慢性盆腔炎:传统方剂:

①湿热蕴结——银甲丸②气虚血瘀——理中汤

③寒湿凝滞——少腹逐淤汤

方剂新用:①血腑逐瘀汤②加味三黄汤

③桂枝茯芩丸④桃红四物汤

11、宫颈炎:传统方剂:

①湿热内蕴——萆薢渗湿汤加减②湿毒内侵——止带方+五味消毒饮

③脾虚生湿——完带汤④肾虚失固——内补丸

方剂新用:①龙胆泻肝丸②仙方活命饮

③金锁固精丸④人参败毒散

⑤当归拈痛汤⑥玉屏风散

⑦独活寄生汤⑧阳和汤

⑨五积散⑩三仁汤

⑾五苓散⑿丹栀逍遥散

⒀乌梅丸⒁参附汤

⒂三黄散⒃防风通圣散

⒄右归丸⒅六味地黄汤

⒆补中益气汤

12、妊娠呕吐:传统方剂:

①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②肝胃不和——芩连竹茹汤

③痰浊阻滞——小半夏加茯苓汤④气阴两虚——生脉散+增液汤

方剂新用:①加味紫苏黄连汤②半夏泻心汤

③三仁汤④小柴胡汤

⑤五苓散⑥半夏厚朴汤

⑦桂枝汤⑧四君子丸

13、妊娠期高血压:传统方剂:

①脾虚湿盛——全生白术散加减②肾虚水泛——肾气丸加减

③气滞湿阻——天仙藤散加减④阴虚肝旺——杞菊地黄丸+二至丸加味

方剂新用:①天麻钩藤饮②右归丸

14、自然流产:

传统方剂:①肾虚——寿胎丸②胎元饮

③保阴煎④外伤损胎——圣愈汤+寿胎丸

方剂新用:①当归芍药散②补中益气汤

③四物汤

15、习惯性流产:传统方剂:

①脾肾两虚——补肾固冲丸②气血虚弱——泰山磐石散

③阴虚血热——两地汤

方剂新用:①少腹逐淤汤②龙胆泻肝汤

③八珍丸④补中益气汤

⑤五子补肾丸⑥桂枝茯芩丸

⑦阳和汤⑧桃红四物汤

⑨生化汤⑩

16、异位妊娠:传统方剂:

未破损型(指输卵管妊娠尚未流产或破裂):①宫外孕2号方

已破损型(指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者):①休克型——参附汤+生脉散+宫外孕1号方

②不稳定型——宫外孕1号方

③包块型——宫外孕2号方

方剂新用:①生化汤②失笑散

③血腑逐瘀汤④桂枝茯芩丸

⑤桃核承气汤⑥四物汤

17、不孕症:传统方剂:

①肾气虚——毓麟珠②肾阳虚——温胞饮

③肾阴虚——养精种玉汤④血虚——加味四物汤

方剂新用:①血腑逐瘀汤②少腹逐淤汤

③丹栀逍遥散④乌梅丸

⑤龙胆泻肝丸⑥失笑散

⑦当归芍药散⑧阳和汤

⑨桂枝茯芩丸⑩桃红四物汤+失笑散

⑾平胃散加味⑿四君子丸

⒀左归丸⒁补中益气汤

⒂参苓白术散

18、子宫复旧不全:传统方剂:

①气虚——固本止崩汤加味②血热——保阴煎加减

③热毒——瘀血解毒汤④血瘀——生化汤+失笑散

方剂新用:①当归芍药散②当归拈痛汤

③少腹逐淤汤④补中益气汤

19、产后缺乳:传统方剂:

①气血虚弱——通乳丹②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

③瘀血阻滞——加味生化汤④痰浊阻滞——苍附导痰汤+漏芦散

方剂新用:①升阳益胃汤②生化汤

20、产后尿潴留:传统方剂:参考“癃闭”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导赤散②桂枝茯芩丸

③五苓散④生化汤

⑤玉屏风散⑥补中益气汤

21、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传统方剂:

①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②心火炽盛——甘草泻心汤+导赤散加减③脾阳亏虚——升阳益胃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小建中汤②四物汤+黄连解毒汤

③甘露消毒丹④导赤散

十、儿科病症

1、百日咳:传统方剂:

①初咳期——金沸草散②痉咳期——桑白皮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③人参五味子汤

方剂新用:①三仁芩术汤②玉真散

③龙胆泻肝丸④甘露消毒丹

⑤泻白散⑥桃红四物汤

2、过敏性咳嗽:传统方剂:参考“百日咳”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定喘汤②苇茎汤

3、小儿急性上感:传统方剂:参考“百日咳”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苓桂术甘汤②杏苏散

③小青龙汤④玉屏风散

⑤升降散

4、小儿肺炎:传统方剂:参考“百日咳”的传统方剂

5、流行性腮腺炎:传统方剂:

①热毒壅盛——普济消毒饮加减②邪窜阴器——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邪结肠腑——大柴胡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银翘散②小柴胡汤

6、麻疹:传统方剂:

①初期(邪在肺卫)——宣毒发表汤②出疹期(肺热发疹)——清热透表汤加减+芍药汤

③恢复期——沙参麦门冬汤

方剂新用:①五苓散②三仁汤

③四逆汤④补中益气汤

7、小儿手足口病:传统方剂:参考“麻疹”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甘露消毒丹②导赤散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传统方剂:

①邪袭肺卫——银翘散②卫气同病——银翘散+白虎汤

③气营(血)两燔——清瘟败毒饮④热盛动风——羚角钩藤汤

方剂新用:①龙胆泻肝汤②五苓散

9、乙型脑炎:传统方剂:参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三仁汤+银翘散②大定风珠

③乌梅丸④白虎汤

10、婴幼儿腹泻:传统方剂:参考“溃疡性结肠炎”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七味白术散②白头翁汤

③三拗汤④五苓散

⑤甘草泻心汤⑥参苓白术散+四神丸

⑦四君子丸

11、秋季腹泻:传统方剂:参考“溃疡性结肠炎”的传统方剂

方剂新用:①五苓散②补中益气汤

十一外科病症

1、颈椎病:传统方剂:

①寒湿阻络——桂枝加葛根汤加减②气滞血瘀——活血止痛汤加减

③气虚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④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剂新用:①川芎茶调散②导痰汤

③葛根汤④补阳还五汤

⑤八珍丸⑥六味地黄汤

2、骨关节炎:传统方剂:

①骨虚髓亏——六味地黄丸加减②肝血不足肾阳亏虚——壮骨蠲痹汤加减

③气血两虚——八珍汤加味④肾虚血瘀——偏阳虚——右归丸加减;偏阴虚——左归丸加减方剂新用:①桂枝汤②鸡鸣散

③独活寄生汤

3、风湿性关节炎:传统方剂:

①风热外袭——普济消毒饮加减②湿热痹阻——宣痹汤

③湿热蕴心——宣痹汤+生脉散加减④阴虚热痹——虎潜丸加减

⑤乌梅丸⑥阳和汤

⑦玉屏风散⑧人参败毒散

⑨三仁汤⑩龙胆泻肝汤

⑾仙方活命饮⑿当归拈痛汤

⒀防风通圣散⒁五积散

4、类风湿性关节炎:传统方剂:

①风湿痹阻——防风汤加减②寒湿凝滞——乌头汤+术附汤加减

③风湿热痹——宣痹汤加减④寒热错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玉屏风散②身痛逐淤汤

③阳和汤

5、急性胆囊炎:传统方剂:

①肝胆气滞——小柴胡汤加减②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热毒炽盛——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

方剂新用:①小承气汤②保和丸

6、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传统方剂:

①肝气郁滞——柴胡疏肝散加减②肝胆郁热——清胆汤加减

③肝郁脾虚——逍遥散加减④肝胆瘀滞——复元活血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大黄牡丹皮汤②大柴胡汤

③仙方活命饮④大陷胸汤

⑤复元活血汤⑥升阳益胃汤

⑦桃红四物汤⑧乌梅丸

⑨补中益气汤

7、急性胰腺炎:传统方剂:

①肝胃郁热——柴胡疏肝散+清胰汤加减②脾胃湿热——大承气汤

③肝胆湿热——清胰汤+龙胆泻肝汤加减④正虚邪陷——温脾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仙方活命饮②大陷胸汤+大承气汤

③大柴胡汤④小柴胡汤

⑤保和丸⑥桃红四物汤

⑦加味复元活血汤⑧大黄牡丹皮汤

8、尿路结石:传统方剂:

①湿热蕴结——八正散+石苇散加减②气滞血结——沉香散+五淋散加减③阳虚不运——济生肾气汤加减④脾肾亏虚——参芪地黄汤加减

方剂新用:①少腹逐淤汤②导赤散

十二、皮肤科病症

1、皮肤瘙痒症:传统方剂:

①风热血热——消风散加减②湿热犯表——土茯苓利湿汤

③血虚风燥——当归饮子加减

方剂新用:①玉屏风散②桂枝汤

③四物汤

2、荨麻疹:传统方剂:

①风热犯表——消风散加减②热毒炽盛——水牛角汤

③肠胃湿热——土茯茵陈汤④风寒束表——桂枝汤

⑤血虚风燥——当归饮子加减

方剂新用:①鸡鸣散②九味羌活丸

③大定风珠④五苓散

⑤五皮丸⑥升阳益胃汤

⑦乌梅丸⑧玉屏风散

⑨荆防败毒散⑩保和丸

⑾血腑逐瘀汤⑿当归拈痛汤

⒀当归四逆汤⒁完带汤

⒂天王补心丹⒃四君子丸

⒄四物汤加味⒅十全大补汤

3、扁平疣:传统方剂:

①肝经郁热——柴胡郁金汤②脾虚气血不和——芪术苡仁汤

方剂新用:①百合固金汤②四物汤

4、带状疱疹:传统方剂:

①肝经热毒——龙胆泻肝汤②脾胃湿热——清热利湿方

③气滞血瘀——桃红四物汤

方剂新用:①导赤散②七厘散

③五苓散④一贯煎

⑤血腑逐瘀汤⑥复元活血汤

⑦羚角钩藤汤⑧防风通圣散

⑨补中益气汤

5、湿疹:传统方剂:

①风热湿阻——消风散加减②湿热毒盛——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血虚风燥——当归饮子加减④脾虚湿蕴——参苓白术散加减

方剂新用:①当归拈痛汤②升阳益胃汤

③补中益气汤+三妙散

6、痤疮:传统方剂:

①肺胃蕴热——枇杷清肺饮②肠胃湿热——茵陈蒿汤

③气血瘀滞——凉血清肺饮④痰瘀结聚——海藻玉壶汤

方剂新用:①银翘散②甘草泻心汤

③泻黄散+清胃散④五味消毒饮

7、斑秃和全秃:传统方剂:

①血热生风——二至丸+六味地黄汤加减②肝热血瘀——通窍活血汤③气血双亏——神应养真丹④肝肾不足——还少丹

方剂新用:①玉真散②五积散

③小柴胡汤④五苓散

⑤八珍汤⑥二陈汤

⑦桃红四物汤⑧失笑散

⑨血腑逐瘀汤⑩七宝美髯丹

⑾六味地黄汤

8、接触性皮炎:传统方剂: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清胃散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黄)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口血、鼻血)及牙宣 组成:组成:升麻、生地黄、当归、川黄连、牡丹皮、石膏。 齿龈出血。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丹皮、生地平血热,当归引血归经,石膏泻阴阳之火,升麻升阳明之清。昂按∶古人治血,多用升麻。然上升之药,终不可轻施。 清胃散出自《脾胃论》,又是李东垣的方。是一类方。它擅长用于胃火牙痛,那要了解胃火牙痛形成的原因。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里面形容了胃火牙痛产生的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他说体质壮实的人,体质壮实之人应该阳气比较旺盛,他说这类人过食生冷之品,郁遏胃中阳气,胃中阳气郁遏化火上攻,循经上炎,化火上攻,作为阳明经脉,手足阳明经脉环绕上牙龈、下牙龈,那胃中积热化火上攻,它本身是凉,生冷之品郁遏阳气化火上攻,导致了牙痛,以及牙龈肿痛,牙宣出血等等这些。还有一类情况呢,过食生冷、煎炒、炙煿之品,他提出除了生冷,过食煎炒的东西,吃瓜子、花生,炒的了,炸的肉这些,现在不是吃烧烤吗,那个时代他认为过食煎炒炙煿之品,一定时间会形成胃中积热,胃中积热可以化火上攻,它反映第二种情

况。第三种情况呢,李东垣特别提出来,那些有钱人,王公贵族过服温补之品,那说起来有点像现在说的吃药膳,没毛病你也多吃点,用点温热、温补的药物,逐渐造成体内阴阳失衡,也造成胃中积热,因为吃下去直接由胃承受了,胃中积热到一定时候化火上攻,牙痛,牙齿出血、肿。所以它用清胃散主治胃火牙痛,它那时候提出了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都有现实意义。牙痛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肾火或者肾虚牙痛,风火、胃火、肾虚牙痛三大类。这个方就成为治疗胃火牙痛的一张代表方,所以清胃散是胃火牙痛。 从这个症状表现来看,集中在上部,以这种牙痛牵引头脑,牙痛牵引到头痛,那这种牙痛比较剧烈,那上部除了牙痛之外,由于这个阳明胃经它向上环循口唇以后它要入牙龈,上牙龈,同时到头面。因此集中在腮颊、牙龈、头面,有一组症状。而且胃中郁热化火上攻,涉及到血分,所以它表现出来除了牙痛牵引头脑之外,局部面颊头面可以发热,当然这个程度可以具体不同了。那邪热循经上炎阻滞血络,可以导致热伤血络而牙宣出血,热壅成毒也可以导致牙龈溃烂。所以从腮颊红肿、疼痛,牙龈溃烂,这反映出热邪涉及血分,也有一定的热毒。所以从治疗方面:一个是循经上炎这个火要降,胃中积热这个郁热要散。所以这个方药味虽然少,它体现了这种积热要散,这种循经上炎之火要降。这种升阳散火,苦寒降火的一种结合。这是这个方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82首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82首 月华丸甘草干姜汤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桔梗杏仁煎补肺汤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 沙参麦冬汤加味桔梗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 沙参清肺汤如金解毒散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 保真汤大补元煎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 驻车丸芎芷石膏汤 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通幽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 通瘀煎桃仁红花煎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 地榆散槐角丸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及脱肛。 生姜甘草汤桑白皮汤 生姜甘草千金方,人参甘草大枣姜,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补脾助肺生津液,虚寒肺痿服之康。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 黛蛤散加减泻白散 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参茯青陈五味入,加减泻白方名立。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土泻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 组成:白术(土炒)三两,白芍(酒炒)四两,陈皮(炒)半两,防风一两,或煎或丸,久泻加升麻。陈皮理气补脾,防、芍泻木益土。吴鹤皋曰∶伤食腹痛,得泻便减,今泻而痛不减,故责之土败木贼也。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或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这个方的主治证候的病机,是属于肝旺脾虚。逍遥散是肝郁脾虚。它是一种肝旺脾虚也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从根本讲还是肝脾不和,肝旺可以克伐脾胃,造成肝脾不和。脾虚可以不养肝,造成更加肝旺。所以肝旺可以克伐脾胃,加重脾虚。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津液。血不养肝,肝的阴阳失衡,肝就更旺。所以肝旺脾虚往往造成一个连带的一种恶性循环。肝旺乘脾反应在腹痛。脾虚不运化水湿造成泄泻。所以土虚木乘,这种痛和泻,痛则治肝,泻则治脾。那肝脾同病产生腹痛、泄泻。泻必腹痛。泻后有一段时间痛可缓减,就可以减轻。所以主要特征是痛泻,它的病机是肝旺脾虚

了。这是肝脾不和的第二个类型。调肝脾这一节三个类型,四逆散是肝脾气机郁滞,那是偏实证。 逍遥散是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血虚;应该说疏肝、健脾、养血全方,虽然是调的,调补,有这种调补作用。所以过去秦伯未说逍遥散,大家认为它是疏肝那个作用,疏肝是逍遥散基本作用,认为是错的。逍遥散很重要对肝来讲,还是个调肝。因为疏肝、健脾、养血是逍遥散基本的功用。针对的肝郁、脾虚、血虚,而作为肝来讲呢,体阴用阳,所以它的疏泄、藏血两方面对于逍遥散来讲,既有肝气不舒,又有肝血不足,又有血虚。所以它这个调肝,不是光疏肝。这个作为痛泻要方是肝旺脾虚。肝旺脾虚,就是说这个也是肝脾不和,也是一种虚实夹杂的。肝木之旺,腹痛体现实的方面。脾虚不运,才是泄泻。那这是体现了虚的方面。那必须补脾柔肝,补脾增加脾运化功能;柔肝是使肝不旺,这样祛湿止泻。 痛泻要方,这个方是Ⅱ类方。白术是君药,用来健脾祛湿。芍药看作臣药,所以白术、芍药这个结构,也是一种调整肝脾功能。健脾燥湿基础上,柔肝调和肝脾,避免肝脾不和、肝木克伐脾土。陈皮可以理气化湿。这个方里边,特殊一点的就是防风。防风的运用可以把它看作它佐药为主的,那防风运用以散外风为主。而在宋以前,用防风,治疗内证治得很多。防风在张仲景时代用,《金匮要略》里用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汗法和吐法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汗法和吐法 (一)汗法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对于很多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出汗,并不把出汗当作一个主要的目的,这需要明确。汗法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出汗,汗法作用不仅仅是发汗,开腠理发汗,调畅营卫,宣发肺气这类远远不止发汗的范围。不仅能祛邪,还能调正。这是全面正确看待汗法的要求。 适应病证:外感六淫之邪所引起的表证,最多的当然是感冒。不管是风寒风热之类,是外感六淫引起的。除此之外,汗法常多用于这样几个方面:麻疹初期,疹发不畅。水肿初起,这水肿初起多指的,也有外邪因素的这种风水证,所以往往以上部为主,甚至于头面开始。风水证来势比较急,那是由于外邪束表这个因素,往往基础体内也有水道不畅。外邪束表,肺气不宣,通调水道功能障碍,水湿泛滥,以上部为主。一般水肿初起,往往风水证在这方面运用。 常用分类:形成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大类。 在使用注意上, 首先辨清病邪的性质,风寒风热这个最基本的阴阳先要分清楚。

其次汗法使用注意是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第三、不宜久煎,这个是煎服方法当中非常影响疗效的。特别是辛凉的,不适合久煎。 (二)吐法 这个吐法作为定义来讲,就是其三个对象、三个部位,吐,吐什么?通过涌吐方法,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饮、宿食或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类治法。三个东西,痰饮、宿食、毒物。那从部位来讲,中焦以上,偏于上部了,咽喉、胸膈、胃脘,在定义里提,这个很简单,因为这个方法现在运用较少。当然吐法,有时候学习当中要注意一个止吐方法很重要。止吐的方法,有的时候一吐引起胃气上逆以后一直吐不可收拾。那就要采取措施,你比如用一点冷开水、冷稀饭,吃一点可以止吐。或者姜汁,冲服可以止吐。严重的用很少一点、一厘两厘的麝香冲服,它可以止吐。 适应病证的特点,从临床来看,历来运用吐法适应的病证,包括比如中风的痰涎壅盛;包括像癫痫发作,风痰壅塞胸脘、咽喉;包括食物中毒。 下法 它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当然这三个词的含义是相似的,但是我们往往使用的时候,攻下或者泻下带有泛指的意思,或者狭义

《中医内科学》方剂归类

A安神定志丸【功能】宁心安神,除痰通窍。心虚胆怯的心悸;心胆气虚的不寐; B补肺汤【功用】补肺益肾,清火化痰。肺虚喘证。肺肾气虚的肺胀;肺气虚; 补肝汤【功用】暖肝补虚。肝阴虚; 补中益气汤【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胃虚弱的痞满;脾气不升的癃闭;气虚发热;补阳还五汤【功用】补气活血通络。气虚血瘀的中风恢复期(偏枯不用,肢软无力)。 补气运脾汤【功用】温补脾肾。气虚阳微的噎嗝; 白头翁汤【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疫毒痢疾。 保和丸【功用】消食和胃。食积胃痛、痞满;食积的呕吐;食滞的腹痛;胃热滞脾的肥胖保元汤【功用】益气温阳。心阳虚; 保真汤【功用】益气补血,滋阴降火。气阴两伤的肺痨; 补天大造丸【功用】滋阴补阳。阴阳两伤的肺痨。 不换金正气散【功能】解散寒邪。寒湿痢; 鳖甲煎丸【功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气滞血瘀的黄疸后遗症。 八珍汤【功用】补益气血。正虚郁结的积证(消瘦、神疲乏力,疼痛逐渐加剧); 化积丸【功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正虚郁结的积证; 八正散【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热淋;膀胱湿热的癃闭; 百合固金汤【功用】滋阴降火,杀虫治痨。虚火肺痨;阴虚肺热的咳血、咳嗽;半夏白术天麻汤【功用】温凉并济,补泻兼施,补脾燥湿,化痰降逆。痰浊头痛(头痛昏蒙);痰湿中阻之眩晕(头重昏蒙) 半夏厚朴汤【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痰气郁结的郁证; C柴胡疏肝散【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气滞的胸痹;肝气犯胃的胃痛;肝气郁结的腹痛;肝气郁结的胁痛;肝脾不调的黄疸后遗症;气滞血瘀的积证;气滞湿阻的腹胀;肝气郁结的郁证; 川芎茶调散【功用】疏风止痛。风寒头痛; 沉香散【功用】理气宽中,通噎进食。气淋(少腹胀满疼痛);肝郁气滞的癃闭(情志抑郁);程氏萆薢分清饮【功用】清热利湿,分清泄浊。膏淋;湿热下注的遗精; 春泽汤【功用】益气通阳利水。脾气不升的癃闭; D黛蛤散【功能】清肝利肺,降逆除烦。肝火犯肺的咳嗽;肝火犯肺的咳血; 定喘汤【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热哮; 涤痰汤【功用】豁痰开窍。痰蒙神窍的肺胀;痰浊的胸痹;痰火痫证;痰浊郁闭的闭证;当归四逆汤【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寒凝心脉的胸痹; 当归六黄汤【功效】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阴虚火旺的自汗盗汗; 当归龙荟丸【功用】肝阳上亢之眩晕伴大便秘结者; 代抵当丸【功用】活血逐瘀。浊瘀阻塞的癃闭; 地榆散【功用】清热化湿。肠道湿热的便血。 丁香散【功用】温中散寒,降逆止呃。寒证呃逆; 丹参饮【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瘀血胃痛; 丹栀逍遥散【功效】由逍遥散加栀子丹皮,解郁泻火。气郁化火的郁证;气郁发热; 独参汤【功用】补气固脱。血厥虚证; 导痰汤【功用】燥湿豁痰,行气开郁。痰厥;痰湿内盛的肥胖; 定痫丸【功用】涤痰熄风。风痰痫证; 大承气汤【功用】峻下热结。湿热壅滞的腹痛; 大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肝胆郁热的阳黄;腹痛寒热往来兼大便秘结;大补元煎【功用】养阴补肾,填精生髓。肾虚头痛(头痛且空);肾气虚;

【推荐】《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龙胆泻肝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组成:胆草(酒炒)、栀子(酒炒)、黄芩(酒炒)、生地(酒炒)、柴胡、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生用)。龙胆、柴 胡泻肝胆之火,黄芩、栀子泻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归、地养血补肝,甘草缓中益胃,不令苦寒过于泄下也。 这个方是常用方,Ⅰ类方。这个方适应面很宽, 内科用,妇科用,五官科用,皮肤科用,非常宽了。内科里面涉及到很多系统,所以是一种充分体现异病同治的一张常用方。 从龙胆泻肝汤的主治证候的分 析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有 的可以三焦湿热下注。一个实火,一个湿热,把握这个主治,就是上 中下了。首先这个实火是肝经有火,有热才化火的。那肝经自身有热,可以反应胁肋灼痛,可以有胁肋灼痛,可以有急躁易怒,胁肋灼痛, 急躁易怒,整体上可以舌红、苔黄、脉数有这个特点,肝火可以脉弦数。这是一个从把握肝经有热基本特点,当然化火上炎,可以头痛、 目赤,升发太过。肝的升发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升发的、升举清 阳升发的力量,目的是为了使下部肝藏之血、肾藏之精,肾精肝血上 输头部,靠肝的升发。升发太过,头痛、目赤,头部气血逆乱。肝气

升发太过,胆热随之上犯可以口苦,少阳经脉循耳可以耳聋,耳鸣, 甚至耳肿这一类,我们像有中耳炎,这些很多,也可以用龙胆泻肝的。那这是一组肝经实火,肝经有热化火循经上炎,这组表现,上部的。 那作为三焦湿热,肝胆湿热下注反映出阴肿、阴痒、阴汗,肝经经脉 络阴器、走少腹,所以出现一组阴肿、 阴痒、阴汗、筋痿这类的表现,但是都有湿热的特征。 偏重于湿热下注, 出现苔黄腻、脉濡数、滑数,根据湿热的一个程度了;妇科带下黄臭、粘稠,那是妇科方面的;泌尿科方面小便淋浊,那就是湿热下注常见的。所以根据这三个部分, 龙胆泻肝汤主治由三个部分构成,一个肝胆自身有热,急躁易怒,胁 肋灼痛,最基本的,结合舌象、脉象这类。一部分循经上炎,化火循 经上炎;一部分是三焦湿热下注,产生各种症状,涉及面非常广。这 就是龙胆泻肝汤的证候分析,从它这个证候的病机分析来说,就两大问题,一个是肝火上炎,那要苦降,要降火;一个湿热下注,要清利 下焦湿热,要清泻上炎之肝火,两者结合。 这个方从用药来讲,它是几方面兼顾的。用龙胆草本身是苦寒的,苦寒擅长于清肝胆的实火,降火,苦降啊,降肝胆实火;又擅于清下 焦湿热,归经主要归肝胆。在清肝胆实火方面,苦寒程度很重,说它 是凉肝猛降。那就清肝胆实火方面那它比黄芩这些利害多了,凉肝猛降。清下焦湿热,有清利湿热利水的作用,一味药物身兼两个方面的 作用,说它两善其功,所以作君药。当然要注意,这个药中医对它认 为的副作用过于苦寒容易伤胃。这个使用当中一般来讲没有脾胃症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芍药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芍药汤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 主治: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本方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用法:水煎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芍药汤是重点方,Ⅰ类方。出自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它主治的证候,是湿热痢。湿热痢好发于一种,就是散在的,典型湿热痢往往是散在的。疫毒痢往往暴发,病势较急,症状较重。湿热痢它是由湿热病邪阻滞胃肠,在肠道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造成一种以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为特征的。痢疾的基本表现是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所以气机阻滞反映不通则痛、里急后重,有气滞这个特点。而湿热搏结气血,气血瘀滞,腐败血肉,产生下痢脓血。由于湿热基本上叫湿热并重,所以用赤白相兼来反映它。脓血兼有或者赤白

相兼反映它。这反映了湿热痢疾一种特点。要说明它是湿热,从舌苔黄腻,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肛门灼热一般是胃肠道有热都容易发生。这是芍药汤的一个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这里强调一个气血的瘀滞,引起的原因是湿热阻滞肠道。具体发生的一个机理,它是一个搏结气血,气血瘀滞,肠道血肉腐败,酝酿成脓血。所以治疗方面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针对湿热,清热燥湿,由于蕴结成毒,又要清热解毒,这是针对它这个引起的致病因素了。从病机来看,是一个气血不和,具体讲有气滞血瘀特点,那要调和气血。这个方从病机湿热壅滞,搏结气血,造成气血失调。所以功效来讲,清热燥湿,调和气血相结合。这个方清热解毒力量和治热毒痢像白头翁汤这类比,要相对小。所以它不是治疗热毒痢、疫毒痢,而是湿热痢。湿热痢往往是散在的,有没有热毒呢?有。它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就是热毒,有脓血了。但是热毒并不重,所以清热解毒的力量不重。而清热解毒,清热燥湿都有这个作用。像黄芩、黄连两善其功的,选择这类药物了。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这个治法对于解除这种痢疾病人,症状上产生痛苦,也就通过调气和血更有助于湿热的排出。这个是很有意义的,应该说是历史的一种进步,就是医学史上治疗痢疾的一个进步。芍药汤实际上是湿热为主,有气滞血瘀,多少也涉及

中医内科方剂歌诀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 月华丸甘草干姜汤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桔梗杏仁煎补肺汤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 沙参麦冬汤加味桔梗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 沙参清肺汤如金解毒散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 保真汤大补元煎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 驻车丸芎芷石膏汤 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通幽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 通瘀煎桃仁红花煎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 地榆散槐角丸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及脱肛。

生姜甘草汤桑白皮汤 生姜甘草千金方,人参甘草大枣姜,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补脾助肺生津液,虚寒肺痿服之康。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 黛蛤散加减泻白散 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参茯青陈五味入,加减泻白方名立。 平喘固本汤秦艽鳖甲散 平喘固本为验方,参味冬虫胡桃香,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磁坎苏款夏橘红,补肺纳肾化痰良。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越婢加半夏汤补天大造丸 越婢加夏金匮方,麻黄石膏配生姜,补天大造参芪山,术苓枣志杞龟版,半夏甘草大枣和,痰热郁肺表邪伤。地芍归鹿紫河车,培补阴阳莫大焉。 射干麻黄汤己椒苈黄丸 仲景射干麻黄汤,细辛五味半生姜,己椒苈黄治饮方,腹满便秘尿少当,紫菀冬花大枣入,气逆痰鸣服之康。此因水聚肠间起,前后分消病自康。 香附旋覆花汤神术散 香附旋覆出条辨,覆花香附苏夏添,医学心悟神术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苡仁茯苓陈皮合,和络理气擅化痰。藿香砂仁六味共,和中消导食厥先。 枕中丹柴枳半夏汤 枕中丹出千金方,龟版龙骨远志菖,柴枳半夏用柴胡,枳壳半夏芩蒌辅,或丸或散黄酒下,开心定志又潜阳。桔梗杏仁青皮草,和解清热饮邪除。 清金化痰汤顺气导痰汤 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验方顺气导痰汤,内括导痰汤全方,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生姜木香香附入,理气解郁化痰良。 养心汤二阴煎 养心汤用草芪参,二茯芎归柏子寻,二阴煎中生地冬,元参黄连竹叶通,夏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灯芯茯神酸枣草,滋阴降火有神功。 补气运脾汤五汁安中饮 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韭汁牛乳反胃滋,养营散瘀润肠奇,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随宜。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八法中间的温法,治疗里寒证的治法。寒邪,要注意寒邪的来路。里寒证的产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里寒证,不外乎寒邪直中,就是外寒直接越过体表、皮毛入里侵犯或者脏腑、经络、骨节。经络、骨节、肌肉,或者直接侵犯某些脏腑系统,这是有外来之寒。或者是阳气不足造成寒从中生。这两种原因,造成的里寒证在治法上,祛除里寒,治法有些所不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尽管这两者之间往往在临床区分上它是相互有影响的。外寒入里要伤阳,那要伤及阳气以后,有可能又兼有寒从中生的,伤阳、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又兼有这种寒从中生的继发原因了,所以有时候也需要结合温补。不是绝然区分了。那寒从中生,里寒盛了以后,由于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更容易外寒直中。所以这两点在病机分析的时候是需要清楚的,在临床实际使用的时候也要结合的。里寒证的层次,分为三类:一类,寒邪侵犯,越过体表皮毛侵犯经络、肌肉、骨节,它已经脱离了表寒,但是来源还跟外寒有关,这个层次。这个层次损伤阳气来说,相对比较轻浅。第二个层次是寒邪,里寒产生核心在脾胃,称为中焦虚寒。引起中焦脾胃功能受寒性收引凝滞影响,作为一个证候核心、病机的核心。再深一层次,是心肾阳虚,一般又称为少阴阳虚。从伤寒六经证治的角度

讲是少阴阳虚。那这个治疗要回阳救逆。对此从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来体现这三个层次。这是对脏腑结合到三个层次来综合来看待里寒证。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中焦虚寒证应该说虚寒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那中焦脾胃是纳运水谷的。中焦虚寒以后,阳虚可以失去温化、温煦、温通,这个功能减退为主。失去温煦人体的热力来源不足了。中焦虚寒,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所以这种畏寒的特点,一般以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来描述它。在临床上具体它是以手足为主,冷不过肘、膝,所以这是阳虚失于温煦。阳气的功能,五大功能其中有温煦作用了,同时失于温化。阳气作为脾胃系统来说,要起到腐熟、温化水谷了。所以失于温化,就津液容易凝聚,不能够从有用的气血津液里汲取物质了,所以往往口不渴。失于温通,气机可以阻滞,又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脾胃气机升降的失常,那升降失常,呕吐、泄泻、腹痛。但由于是阳虚失温,造成寒性收引凝滞引起的吐、利、腹痛,那这种腹痛往往喜温喜按,阳虚形成偏寒偏虚了。从舌象来说,因为舌质较淡,加上脉沉偏于弱,这是阳虚的舌脉特点。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中医内科学加方剂歌诀汇总

1.1感冒 感冒风邪时毒袭,咳嗽头痛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治重解表宣肺气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歧双解汤主寒包火,参苏葳蕤气阴析。 【注释】 ①本病主要病因是风邪和时行病毒。 ②临床以咳嗽、头痛、流涕、鼻塞、喷嚏、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证候, ③感冒病变有肺、卫之分,故其治疗着重于解除表证,宣通肺气。 ④香薷饮:新加香薷饮。 ⑥参苏饮、加减葳蕤汤分别治疗气虚及阴虚感冒。 【方歌】 ①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羌独柴,枳桔前苓芎草协,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散湿邪。 ②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③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暑湿。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④参苏饮 益气解表参苏饮,二陈汤入木枳斟,前胡桔梗姜枣配,尚须加入干葛根。 ⑤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葱豉薇,薄荷桔梗草枣随,滋阴清热且发汗,阴虚风热此能为。 ⑥双解汤 《医方集解》双解汤,麻黄防风荆芥襄。薄荷黄芩大栀子,连翘石膏桔梗尝。 1.2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杂病先,六淫疫毒续复感卫表荆防银翘异,肺胃麻杏白虎辨连朴脾胃湿热证,大承大柴不一般,膀胱八正小柴合,肠道湿热葛芩连。 【注释】 ①本篇指罹患杂病在先,感受六淫疫毒在后之发热。 ②卫分表证属风寒者用荆防败毒散,风热者选银翘散。肺热用麻杏石甘汤,胃热用白虎汤。 ③连朴:王氏连朴饮。腑实用大承气汤,胆热用大柴胡汤。 ④膀胱湿热用八正散合小柴胡汤。葛芩连:葛根芩连汤。 【方歌】 ①荆防败毒散见“内科?感冒”。 ②银翘散见“内科?感冒”。 ③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清凉,主治喘热肺气张,须知阳盛方禁桂,若是无汗量要商。 ④白虎汤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⑤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⑥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⑦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⑧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⑨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痢,解表清利保安康。 ⑩王氏连朴饮 王氏连朴《经纬》方,厚朴苍术黄连襄,半夏芦根淡豆豉,清热利湿和胃脾。 1.3湿阻 湿阻重闷呆腻濡,外感水湿中土阻,起病较缓病迁延,湿性粘腻不易除,祛湿运脾分主次,湿困脾胃藿香主,湿热王氏连朴饮,香砂脾虚湿滞瘳。 【注释】 ①本病的突出表现是肢体困重,脘腹痞闷,纳食乏味呆腻,舌苔厚腻,脉濡。病因是外感水湿,内困脾胃。 ②本病的治疗原则一为祛湿,二则运脾,但有主次之分。 ③藿香;藿香正气散。 ④香砂:香砂六君子汤。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阴之一贯煎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阴之一贯煎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肝肾阴虚胁痛尝。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各9克),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克),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克),川楝子一钱半(4.5克)合制而成。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并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出自魏玉璜的《续名医类案》,他的这六个药是没有用量的,这也就涉及到后来对君药,哪些是君药,或者一个基本结构的争论。由于这个方长期以来临床疗效很好,所以对他这个思路也可以说是填补了在这之前的一种治肝肾阴虚、肝郁这种治法的一个空白,人们都说他这个思路很新颖,当时很赞赏。过去作为肝脾、肝胃这两个系统来说,以逍遥散这种调和为一个代表,所以从这个药物反映出来,和他药物的配伍特点来看,在治法方面实际上开了个先河,所以意义比较大。

从一贯煎证的主症的病机分析来看,它的基础是肝肾阴虚这是公认的。但肝肾阴虚中间是肝阴不足、肾阴不足,还是肝血不足,哪个是为主的?这个历来有一些讨论。所以从它肝肾阴虚大家公认的共性出发,肝肾阴虚是本、是基础;有肝郁气滞是标,由此又造成了肝胃不和。所以抓病机是三点:基础肝肾阴虚,肝肾阴虚以后,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脏非常强调阴阳平衡了。所以阴血不足,疏泄功能会减退,所以继发造成肝气郁滞。那肝郁又挟阴虚,阴虚可以有阴血不足,可以有燥热,所以还有一个可能它也可以造成肝胃不和。肝热影响到胃的和降,那从它的表现来看,呕吐吞酸,有胃气上逆,又加上吞酸的特点是肝胃不和。所以临床使用的话,针对它这个证候,只要有阴虚肝郁就可以,有肝胃不和的话更适合,它是这样的特点了。作为阴虚,阴虚有一定的虚热,所以咽干口燥,特别是舌象、脉象。用一贯煎在临床上,舌象是很重要的,舌红偏干;脉可以像虚弦,或者偏弱,也可以弦细数,那是看它虚热的程度。这肝气郁滞主要反映在胸脘胁痛。临床用,这个方治疗胃阴不足,肝胃阴虚包括胃阴不足兼胃气上逆这个胃痛,这一类用得也比较多。比如说这个方用于萎缩性胃炎,也公认这个是萎缩性胃炎阴虚型的首选方。这个胁痛历来就是主治当中头一个,阴虚肝郁的胁痛。至于疝气瘕聚,由阴血不足同时肝郁日久以后,气血津液瘀滞不畅,特别气滞随着肝经气滞可以导致下焦疝

-中医内科学方剂整理

《中医内科学》方剂整理(2013) 第一章肺系病症 一、感冒 1.【风寒感冒】 荆防败毒散--败毒散去参、姜、薄,加荆、防 败毒散--独身生活更芎福,何止钱财草(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 2.【风热感冒】 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3.【暑湿感冒】 新加香薷饮—尹香莲逗厚朴(银花香薷连翘扁豆厚朴) 4.【虚体感冒-气虚感冒】 参苏饮--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木香前胡枳壳半夏茯苓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大枣生姜甘草) 5.【虚体感冒-阴虚感冒】 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白薇薄荷大枣炙甘草淡豆豉生葱白) 二、咳嗽 1.【外感咳嗽-风寒袭肺】 三拗汤合止嗽散三拗汤(甘草杏仁麻黄) 止嗽散-百草园前臣敬接(百部甘草紫菀白前陈皮荆芥桔梗) 2.【外感咳嗽-风热犯肺】 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桑杏草(薄荷菊花芦根连翘桔梗桑叶杏仁甘草) 3.【外感咳嗽-风燥伤肺】 桑杏汤--傻贝母只吃桑杏梨皮(沙参贝母栀子香豉桑叶杏仁梨皮) 4.【内伤咳嗽-痰湿蕴肺】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陈汤--陈夏领草莓酱(陈橘红半夏茯苓炙甘草乌梅生姜)三子养亲汤--三子来借书(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 5.【内伤咳嗽-痰热蕴肺】 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黄芩栀,桔梗麦冬桑贝知,瓜蒌橘红茯苓草,痰火犯肺咳嗽止。 6.【内伤咳嗽-肝火犯肺】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黄芩泻白散=黄芩+泻白散+(青黛蛤壳) 7.【内伤咳嗽-肺阴亏耗】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桑叶草,玉竹花粉扁豆好。 三、哮病 1.【发作期-冷哮】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治寒哮,细辛款冬加姜枣,紫菀半夏加五味,重在宣肺不发表。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葛根芩连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 清里解表保安康。 组成: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葛根芩连汤是I类方。葛根芩连汤这个方出在《伤寒论》,这个 《伤寒论》上葛根芩连汤本来是用在治疗协热下利。也就是说外邪由太阳进阳明,由表入里的时候化热,化热进入阳明了,当然如果阳明本身那个胃肠有积滞这些它就可以形成腑实了,而胃肠热郁在气分,阳明涉及胃肠, 没有这些明显的积滞,一般地邪迫津液下泄可以形成一种协热下利这种类型。但是表邪还在,原来是治疗表邪还在,热邪入里化热造成协热下利。 那表证还有一定的寒热,内在又形成协热下利,比如大便热痢,热泻,那肛门灼热,臭秽。由于是里热,所以里热迫津液外泄可以出汗,里热迫肺可以气喘。所以这个是表里同病。

从《伤寒论》的时候针对病机,表证还在,里热已成,以协热下利为主,是这样的。所以它叫热陷阳明。热是外邪入里郁而化热,表邪没有尽,产生了热泻、热痢。因为仲景时代下利那个利很多和痢疾那个痢不分了。所以这个方过去用是热泻、热痢都可以,但兼有表证,表邪入里化热内陷阳明这样产生的。所以发热,它有整体发热,下利。由内热可以造成胸脘烦热,特别口干作渴,喘而汗出。是反映出什么?内热形成以后,内热伤津液,内热迫肺,热迫津液外泄。同时热邪逼迫津液下泄,就形成邪迫津液,协热下利。往往伴随有像肛门灼热这一热象,下利有一种热气臭秽,有这种特点,热证。 针对这个要解表清里相结合。胃肠有热要清里,外有表邪要解表。尽管现在这个方运用,有没有表证都用,大多在使用的时候表证不明显。这个 方君药是葛根,用葛根量比较大,重用葛根。用它两方面,一个方面解肌透邪,它可以解肌透表,它偏凉性。对内,既能够清内热,解肌透热达外。有一点表邪,葛根还可以散邪。它有升脾胃清阳的作用,升阳有助于止泻。这样它表里兼顾,对解表清里、止泻上都有作用。作为君药,用量也重用,较大。黄苓、黄连两个药作臣药,那是清热燥湿,在这种方里是一种清热燥湿。说它厚肠止利,清热燥湿。厚肠胃,止泻痢。经常说到黄连、黄苓的苦寒燥湿,作为湿邪, 不是通过芳化、淡渗,那就是苦燥了。能够增强脾胃除

《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的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十四、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十八、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二十九、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四十五、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1.十四、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四十五、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十六、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二十六、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二十九、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三十二、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归脾汤(共9处)1.十一: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十一: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十一: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十一: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十二、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十四、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十六、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三十一、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1.五、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六、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四十三、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共3处) 1.三十二、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四十一、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1.十九、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三十一、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1.二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1.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芩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组成:柴胡、当归(酒拌)、白芍(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加煨姜、薄荷煎。 肝虚则血病,归、芍养血平肝;木盛则土衰,术、草和中补土,柴胡升阳散热,茯苓利湿宁心,生姜暖胃祛痰,薄木郁则火郁,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逍遥散是也。加丹皮、栀子各八味逍遥散,治肝伤血少。 这个方现在在临床使用率是非常高的,使用率很高,也非常体现一个和法里边的平其亢厉、肝郁脾虚,这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病机。逍遥散出在《和剂局方》,它虽然是肝脾不和,但从病机来讲,与四逆散不同,它严格来讲,像虚实夹杂证,而且虚的成分还挺多。就是肝脾同病,肝郁脾虚,肝气郁滞。脾虚有时候肝郁血虚,血虚就脾虚之后,运化产生气血不足了。 通过逍遥这个名,可以推导它的功效特点。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里边说:逍遥在《说文》上面为消摇,走字头的“逍遥”和

那三点水的“消摇”相通,那说明《说文》以前,汉以前那都是相通的。《庄子·逍遥游》里就讲了,讲了逍和遥的含义:“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什么意思呢?阳动冰消,太阳出来了,冰雪消融了,冰雪虽然消耗,被太阳一晒,消耗没有了,但水这个根本,水和水气这个根本还存在,虽耗不竭其本。另外一个形容呢,阳动冰消,这讲消那个字了。舟行水摇,船在河里走,水拍打着船往前进。虽然船被水在拍打,船动了,但不会伤到船内,所以虽动不伤其内。都是讲的冰雪的消融,船在动,在前进,这个当中,不伤正气,不伤根本。所以他又说:“譬之如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所以这个方也就是说它的疏肝、理气、健脾,健脾运,都是针对气血,但是很照顾到正气,不会伤正,很平和,是这个意思。所以看出来这个方在调节功能方面是非常好的,调节功能,就是调和肝脾的。 逍遥散病机和证候分析,总体上讲,是肝郁血虚脾弱证。这个血虚跟脾有关,脾运化障碍。这个脾的运化又和肝的疏泄有关。肝疏泄又要决定于肝脏的生理特点,阴阳平衡体阴用阳,血虚之后也影响到疏泄。血虚之后,它阴阳互根,疏泄藏血,藏血不足疏泄无力。反过来,疏泄可以虚性亢奋,肝旺。肝气郁结,就可以气机不利,胁痛。肝郁之后,清阳不升,可以造成头痛目眩。或者肝郁化热,也能出现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内科病症 一、感冒: (一)含义:感受触冒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 1.病因:以风邪为主因 (1)六淫风邪常兼夹它邪致病:寒、热、暑湿、湿、燥; (2)时行病毒; (3)生活起居失当; (4)正气虚馁,卫外不固。 2.病机 (1)发病:卫气之强弱及感邪的轻重 (2)病位:主要在肺卫。 (3)病性:一般以实证居多,若素体正虚,又感外邪,为本虚表实证。 (4)病势:邪袭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很少发生传变。 (5)病机转化:初起多见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外邪束表犯肺,肺卫功能失调。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三)分类及用药 1.风寒感冒:包括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 (1)风寒表实证 证候特点: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 常用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伤风停胶囊、表实感冒颗粒、风寒感冒颗粒、感冒软胶囊、感冒疏风丸、都梁丸、小儿清感灵片等。 正柴胡饮颗粒 【药物组成】柴胡、陈皮、防风、甘草、赤芍、生姜。 【功能主治】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初起,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或3g (无糖型),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2)风寒表虚证 证候特点: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缓。证机概要:风寒袭表,营卫失和,肺气不利。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桂枝汤。 常用中成药:桂枝合剂、表虚感冒颗粒,等等。 桂枝合剂 【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ml,一日3次。 2.风热感冒:包括风热犯表证及暑湿伤表证。 (1)风热犯表证 证候特点:身热较著,微恶风,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红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