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韩非子的六反

韩非子的六反

韩非子的六反
韩非子的六反

六反

论严刑峻法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引读】

这篇文章矛头直指儒家的一些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地阐发了法家加强法制,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观点。儒家反对讲“利”,主张“爱民”,要求“缓刑罚,薄赋敛”。韩非子认为用儒家这一套,根本就无法治理国家,只会把国家政治搞乱。他分析了人的好利恶害、贪得无厌的通性,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靠仁爱尚且靠不住,更不要说君主与臣民了。只有靠严厉的刑法,轻罪重罚,才能禁绝奸邪,使国家大治。儒家的一套伦理政治观,被韩非子彻底颠覆了。他的话说得很尖刻,很有力,文章做得也很有逻辑。但他的这种思想显然不是没有片面性的。

一人与人都是以利害之心互相算计

古代有谚语说:“搞政治好比洗头发,虽然会导致一些头发脱落,但头发还是不能不洗。”如果因为舍不得掉头发就不考虑洗头发的长远好处,那就是不懂得权衡利弊。动手术怎会不痛?吃药怎会不苦?怕痛怕苦不动手术不吃药,病就治不好,小命就难保。(1005)如今君臣上下之间,并不存在父子之间那种恩情,指望靠情感靠道德叫下面的人听使唤,肯定靠不住,肯定会产生矛盾。而且即使是父母对于子女,如今也往往是生了男孩就互相祝贺,生了女孩就扔到茅坑里溺死。同样是父母的亲骨肉,为什么男女不一样?都是从今后的长远利益考虑啊!儿子养了是自己的,女儿养了是嫁给人家的啊!连父母对于子女都是用利害之心来算计,更何况没有骨肉关系的君臣之间呢!(1006)

可是如今那些迂腐的学者给人主出主意,都不谈利益问题,却侈谈什么仁爱啊兼爱啊,这等于是向人主提出比父母更高的要求,这叫什么理论,不是明摆着骗人吗?英明的君主怎么可以接受这种理论?

圣人治理国家,法纪严明,规章清楚,大小官吏自然被管得老老实实;赏罚分明,一视同仁,百姓自然会出力卖命。官吏管好了,百姓肯出力了,国家自然就富裕,兵力自然就强大,霸王之业就会成功。建立霸王之业,就是君主最大的利益。君主就是奔着这个大利益来搞政治的。所以,任用官吏一定只考虑他的实际能力,赏罚也一定会公平无私。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白,他们只要拼死卖力作贡献,就能立功,就会得到提拔,就能涨工资拿奖金,就能实现自己的富贵梦。得到富贵,这就是人臣的大利益。人臣就是奔着这个大利益来为君主做事的,所以他们才肯拼死卖命,任劳任怨。这就叫君不仁,臣不忠。君臣之间哪有什么仁啊忠啊的道德?都是靠利益相交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霸王之业啊!(1006—1007)

二棍棒打出来的儿子,往往很有出息

贪污腐败行为,如果一定会被发现,贪官们就会有所戒惧;发现了一定严惩不贷,才能制止得住。如果不一定能发现,发现了又不一定严惩,贪官们就会放肆横行了。一件可爱的小摆设放在人们不注意的角落里,恐怕连曾参、史鰌那样的正人君子也会起偷窃的念头,因为拿走了鬼都不知道啊!一百斤黄金放在众目睽睽的市场上,即使是江洋大盗也不敢下手,因为大家都看得见啊!英明的君主治国也是这样,对腐败行为的监督要严密一点,处罚要严厉一点,使得犯罪行为逃不脱法眼,一经发现就严惩不贷。要让民众因为法制严密而不敢犯

罪,而不能指望他们道德上廉洁自律。

要说恩爱,母亲给儿子的爱恐怕要超过父亲一倍,可是父亲对儿子说话管用却超过母亲十倍,儿子敢不听父亲的吗?当官的对民众谈不上恩爱,但他对老百姓下的命令又超过父亲一万倍,谁敢不听?母亲对儿子付出那么多爱,到头来儿子还不听她的话;当官的只凭法制和权势的威严,就能叫民众听话。威严与恩爱哪个有效,不是一目了然了吗?再说父母要子女听话,大多还是为子女好,什么出门在外要注意安全啊,当心身体不要太劳累啊,遇到危险要随时逃避啊,等等。而君主叫臣民听什么话?国家有难命令他们到战场上去送死,国家太平命令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卖命。父母凭借对子女的厚爱为子女自身考虑而说的话,子女们还不一定听;君主对臣民没有爱,下命令叫臣民送死卖命,却能使臣民服从。英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培养什么对民众的恩爱感情,只努力增强自己的威严之势。母亲厚爱娇惯出来的儿子,往往是败家子,这就是溺爱的结果;父亲用棍棒打出来的儿子,往往很有出息,这就是运用威严的结果。(1008-1009)

一家人如果平时互相勉励艰苦奋斗、省吃俭用,互相督促拼命干活,即使遇到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年份,仍然衣食不愁的,一定就是这种人家。一家人如果平时总是互相溺爱,生怕吃得不好穿得不俏,互相鼓励消费享乐,一旦遇到灾荒年月就卖儿卖女的,肯定就是这一家人了。实行法治的道理,就是眼前吃苦,长远有利;推行仁义的结果,只是一时快乐,以后一定无路可走。圣人权衡利弊轻重,从长远利益考虑,所以叫大家来忍受法律的严酷,舍弃仁爱的诱惑。(1011)

三没有人被大山绊倒,只有人被小土块绊倒

当今学者动不动就高喊“轻刑”,这其实是把国家引向混乱的办法。赏罚严明,是为了鼓励人们做好事使国家大治,禁止人们做坏事避免国家混乱。奖赏厚一点,想要得到的好事就来得快;刑罚重一点,想要禁止的坏事就去得早。希望好事必然痛恨坏事,坏事与好事是相反的。对与好事相反的坏事,怎么能不痛恨?希望治理,必然痛恨混乱;混乱是和治理相反的。所以,希望治理的心情越是迫切,奖赏就应该越厚;痛恨混乱的心情越是迫切,刑罚就应该越重。如今学者主张“轻刑”,只能说明他们对国家混乱的局面不够痛恨,希望国家大治的心情也不迫切。这不仅表明这些学者不学无术、没有本事,而且也说明他们文人无行、很不道德!所以,现在评价一个人有德还是无德,有才还是无才,就看他在赏罚的问题上是主张从轻还是从重。

再说加重刑罚,并不只是针对那个犯了罪的人。英明君主的法律,只是一种标准尺度。用这个标准来惩治恶贼,所治的不止是一个恶贼;如果只是治那个恶贼,那就等于是治理一个死人。用这个标准来惩办小偷,所治的也不止是那个小偷;如果只是治那个小偷,那就等于是治理一个囚犯而已。对一个恶贼处以极刑,全国的邪恶行为都被制止,这才是惩治的目的。受到重罚的是少数坏人,而受到教育有所戒惧的却是所有百姓。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对重刑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至于厚赏,也不只是赏了那个有功之人,而是对全国人都是一种激励。得赏的人是得到了好处,没有得赏的人就羡慕得赏者的业绩,更加努力地工作。赏了一个有功之人,而使全国民众都受到了鞭策激励。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对厚赏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如今那些不懂得治国之道的人都说:“重刑对民众伤害太大。轻刑也能制止奸邪,何必要用重刑呢?”这都是不懂治理的胡话。用重刑才能制止的罪行,轻刑就未必制止得了;而用轻刑可以制止的罪行,重刑则肯定也能制止。上面设了重刑,一下子就把所有的罪行都制止了;罪行都停止了,民众又怎么会受到伤害?所谓重刑,是说有人为了贪一点小利而犯了罪,上面却对他给予严厉的处罚。老百姓谁愿意为了那么一点小利而犯那么大的罪?这样,

罪行就被制止了。所谓轻刑,是说坏人从犯罪中获得的利益很大,而法律对他的处罚却很轻。老百姓贪图得大利,不在乎那一点很轻的处罚。这样,罪行就制止不了。先辈有谚语说:“没有人会被大山绊倒,只会有人被小土块绊倒。”山很高大,人人看得见,就绕着走了,所以不会有人被山绊倒;土块小,人不在意,不当回事,所以常被土块绊倒。现在如果刑罚太轻,老百姓也会不在意,不当回事。等到他们犯了法,如果不处罚,刑法就如同虚设,等于是鼓励人民都去犯法;如果处罚,那种轻得不足以使人在意的刑罚,不等于是为民众设下的陷阱,故意等民众来上当吗?所以,主张轻刑,就等于在大路上给民众设了很多小土块,故意要叫他们栽跟头。这种馊主意,如果不是故意想把国家搞乱,那就是要设小陷阱叫民众倒霉上当。这样对民众伤害才大呢!(1011-1012)

四百姓不可能个个都是老聃

如今这些学者,只知道读死书、搬教条,根本不看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他们说什么“上面不知道爱民,只知道加重税收,老百姓衣食不足,怨恨君主,所以才天下大乱”。按照他们的逻辑,只要让老百姓衣食不愁,再加上一点仁爱,即使只用轻刑,也能天下大治。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你看那些触犯刑法被处以重刑的贪污腐败分子,哪个不是在酒饱饭足衣食不愁的情况下才犯罪的?即使衣食不愁加以仁爱,只要刑法太轻,他们还是会犯罪作乱。当家之人溺爱子女,子女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子女钱多了用起来也就轻率,用钱轻率就助长了奢侈浪费。父母爱子女又不忍心严加管教,管教不严子女就更加骄横放肆。奢侈浪费就会由富变穷,骄横放肆就会为非作歹。可见即使衣食不愁恩爱有加,只要没有重刑来管教,最后还是后患无穷。人的本性就是这么回事:钱财多了就不愿吃苦出力,管束松了就胡作非为。钱财很多仍然努力劳作的,恐怕只有神农做得到。管束不严仍然洁身自好自我约束的,恐怕只有曾参、史鰌做得到。可是广大老百姓明摆着不可能是神农、曾参、史鰌啊!

老聃先生曾经教导过人们:“要知足长乐,要适可而止,这样才不会召来耻辱遇到危险。”可是真正能做得到的恐怕只有老聃自己。如今以为只要老百姓丰衣足食就可以天下大治,等于是把老百姓个个都看成是老聃了。老百姓怎么可能个个都是老聃呢?人心哪是那么容易知足的?夏桀贵为天子还嫌自己地位不够尊贵,富有天下还嫌自己财宝不多。君主就算能满足民众的物质需求,总不能使他们个个都成为天子吧!做了天子的夏桀还是不满足,怎么能保证民众吃穿不愁就满足了呢?把天下大治寄托在这上面靠得住吗?

所以,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利益,通过调整税收平衡贫富差距,设立高薪重赏奖励杰出人才尽力做贡献,制定严厉的刑罚禁止坏人违法犯罪;让老百姓靠勤劳致富,靠贡献提高地位,因过而受罚,因功而受赏;不发没有来头的慈悲,不对民众给予普遍恩赐。这才是帝王治国的措施!

(1016-1017)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 原文: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译文: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接受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上抛弃了他。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 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关其思和这位老人说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

2020年韩非子读后感800字.doc

2020年韩非子读后感800字 《韩非子》生于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本表达作者治国思想的书。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让我们来看看韩非子2020年阅读报告的800字,仅供参考!《韩非子》(2020)是一部传达法家思想的著名历史著作。现在我想用最简单的语言向你们介绍韩非子的四个寓言。 1:楚人把珍珠卖给郑。它们是木兰的柜子,用月桂防腐:胡椒,用珍珠和玉石装饰,用玫瑰装饰,用羽毛和翡翠装饰郑人买了竹子,还了珍珠。这可以说是一本好书,但不是一本好书。 这个短篇故事是什么?根据韩非子所说,并通过考证,韩非子试图警告君主:“当今社会的言论都是美丽的。君主经常只看到他们表面的文采,而忘记他们是否有用 2年:如果阿正人有足够的鞋子,他应该首先照顾好自己的脚,然后坐在上面,然后去市场,忘记锻炼脚。拿到鞋子后,他说,“我忘了拿着它“回去拿吧和反对,城市罢工,因此将不会实现那人说,“为什么不试一试?”“我宁愿有信心,也不愿有自信。” 这篇幽默小品,在我看来,是韩非子的警告,如果人们想灵活而不像郑那样固执,又不能被生活中的某件事所约束,那么最终就会闹出像郑那样的大笑话,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注意物体的表面大小等。 3:齐宣王将有300人,如果这让人感觉不好的话。南国处士请求国王的帮助。王玄说数百人需要食物。宣王死后,王力一听,

处士逃走了 这个故事短小精悍,告诉人们要做一件真实的材料,不要像南国处士那样浑水摸鱼,而要弥补数量。此外,文章还从侧面批判了当时国王的昏庸无能。为了一个处士,数百人的食物被掠夺给处士享用。 4年:韩昭侯抓住他的爪子,假装把它弄丢了。迫切需要它。左边和右边通过切割它们的爪子是有效的。赵侯来察左右诚意这是从七种内部存储技术中挑选出来的一个故事。韩昭侯被用来测试左翼和右翼是否忠诚,以证明当时的社会是忠诚的。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太残忍了。你为什么不以事实来衡量呢? 《韩非子》虽不是儒家文化,但其反应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做一个人很有帮助。我希望更多的人能体验到法家文化。本周,学生们开始阅读《韩非子》一书作者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韩非子。 韩非,春秋战国时期汪涵之子,法家宗师他向荀子学习荀子是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继承了儒家学术传统,是儒家经典的主要传播者之一。 为什么一个儒家老师教一个法家学生?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在孔孟之道中,仁是第一位的。孔孟认为人性本善,道德源于人心。另一方面,荀子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邪恶的,人类的道德是通过人类智慧的“改进”而获得的。

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

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 韩非子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

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

《韩非子》选读 知识讲解

《韩非子》选读 编稿:商章红审稿:姜虹 学习目标 1.了解韩非子及其作品; 2.积累文言词汇; 3.体会法家思想的内涵。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家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作品 《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书中重点宣扬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寓言 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寄寓较深刻的道理,以进行劝喻和讽刺,常用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写作背景 韩非所处的时代为战国末期,当时诸侯国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大国日益壮大,小国岌岌可危。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眼见自己的国家日益衰微,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却未被信任和采用。于是,韩非发愤著成《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反映了他革新救国的愿望,也集中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 字词汇总 字音 果蓏(luǒ)蚌蛤腥臊恶臭(è xiù)不胜(shēng)决渎(dòu) 钻燧取火(suì)鲧禹(gǔn)耒(lěi)不宜今乎(yí) 郢书(yǐng) 子圉见孔子(yǔ)太宰噽(pǐ)土簋(guǐ) 似蠋(zhú)孟贲(bēn)嘬其母(zuō) 彘臞(zhì qú) 通假字 而民说.之通“悦”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通“情” 卜子妻写弊.裤也通“敝” 燕相白王,王大说.通“悦” 而置之其坐.通“座” 反.归取之通“返” 鳣.似蛇通“鳝” 亡.其富通“忘”

韩非子大学读后感3000字三篇

韩非子大学读后感3000字三篇 韩非子其人,战国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集大成者。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倡用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用详实的法律来规范百姓的生活,但法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韩非曾说过,严刑峻法是看上去很危险的东西,就像熊熊燃烧的大火,走近的人就会被烧伤,它是如此的危险,以至于没有人敢接近它,所以没有人会被它烧伤。由此可见,法家只是想通过法律来告诉人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做了该做的事有利,做了不该做的事有害,从而使人民养成守法的习惯,人们在做事之前潜意识中会判断这件事是否合法,这样天下就没有几个人会去犯法,从而天下大治。 他生活的战国末年七雄争霸,韩国国力弱小,饱受强国欺凌,但韩王仍不思进取,任用奸邪小人,使国家更加衰败,身为王室宗亲的韩非子在自己的国家里郁郁不得志,满腹经纶却无可用之处,反观天下,唯有秦国朝气蓬勃,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秦王嬴政励精图治,秦国国力蒸蒸日上,丞相李斯也是法家成员,如果自己也去秦国应该可以一展抱负,于是,他来到了秦国。就自然山川而言,地理书上说:离河流之源的水系越远越清澈。因为水流千里,许多泥沙都沉积到河床里,留下的水便清澈起来,自然河流是这样,但人类文化现象却不然。

一种文化现象的诞生,最初总是很单纯、明澈,但随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巨变,到后来,再单纯的现象也会复杂模糊起来闲读先秦史书《韩非子》,对“滥竽充数”一事,总有疑惑,思来想去觉得有点感触便信笔写下,权当一家之言吧。齐宣王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尤其喜爱管弦乐,象笙、竽、角、筝、琴等。据史载,每逢听起这些器乐曲,他几达废寝忘食之境。宣王喜爱音乐与别人不同,他专爱听规模比较大的集体乐,觉得这样才有阵势、才美、才符合自己的 身份。属下们倘若安排了一人演奏、他常常“逐之户外而鞭之”。因之,臣子们常常为他组织庞大的乐队为之助兴。一次大臣们给他们安排了一个足足三百人的乐队。演奏时,那阵势、那声音、那旋律,“震五岳之灵,摇九州之气”,“王闻之,乐而忘归,进食于坛前”。由此可知,齐宣王之喜爱音乐达到何等痴迷程度。 就在这个大乐队中,有这样一个人,其姿势,其情态,其仪容,引得宣王目不流彩,调息静坐。他吹竽,微微的嘴唇如两片柳叶随风抖动;长长的手指如五月的水葱,嫩白美丽;双眸似合非合,仿佛进入一种沉迷的仙境。仔细观赏,他象吹,又不象吹;不象吹,又却实实在在是在吹。他的一举一动,一音一调,一招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奔

五蠹原文节选和翻译

五蠹(节选)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子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于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今所治之政,民间之事,夫妇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论,则其于治反矣。?故微妙之言,非民务也。若夫贤良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不欺之士者,?亦无不欺之术也。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今人主处制人之势,有一国之厚,重赏严诛,得操其柄,以修明术之所烛,虽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奚待于不欺之士?今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任贞信之士,则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则治者寡而乱者众矣。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其当焉;其用于行也,?美其声而不责其功。是以天下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辨而不周于用,故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行身者竞于为高而不合于功,故智士退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乱,此其故何也?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赏其功,伐禁无用。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

韩非《重轻罪》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非《重轻罪》原文及译文赏析 重轻罪 韩非 公孙鞅①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也。” 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辄辜磔②于市。甚众,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大罪莫重辜磔于市,犹不止者,不必得也。故今有于此曰“予汝天下而杀汝身。”庸人不为也。夫有天下,大利也,犹不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则虽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有天下不为也。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魏惠王谓卜皮曰:“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王欣然喜曰:“然则功且安至?”对曰:“王之功至

于亡。”王曰:“慈惠,行善也。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予也。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释】①公孙鞅:即商鞅。②辜: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磔(zhé):分裂肢体的酷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无离其所难离:离开 B.得而辄辜磔于市得:捉住 C.比降北之罪比:比照 D.罪夫当丧者当:主持 【答案与解析】A(离:通“罹”,遭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B.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然则功且安至?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一) 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的书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的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我最讨厌的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的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的历史老师。高中时期虽然学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的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生动的展现,历史课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的,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老子给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者生存。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的东西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这句话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他后面的文章语言也很幽默诙谐,很能够吸引我的注意力,至少在看的时候不会太累。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的人得到些许安慰。同时我觉得强者同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劣势的那一天,以退为进,才是大道。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的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的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的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如果为政者如此,就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吧。“润物细无声”是我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这里,水就成为了所有人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以柔克刚”也是极为高明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写照。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只有如水一般的人会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明净、清澈的朋友关系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我自己对“水”极为推崇,这或许和我的性格亦有关系。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二) 近一段时间借调省联社工作后,利用午睡和晚上睡觉前的时间,读了易中天先生所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在易先生极富逻辑而又幽默风趣的阐述中,对这些中华民族先贤哲人们的思想脉络、争鸣焦点和前因后果等有了大致了解。 老庄的自由、辨证、无为,墨子的平等、兼爱、非攻,孔孟的仁爱、正义、自强,法家的公平、公正、公开等思想足以闪烁古今,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优秀思想文化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心得体会3篇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心得体会3篇 老子与韩非子,这两位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伟人,在诸子百家的时代大放光华,身为一个时代的领袖级人物,身先士卒,带领着那个时代的人们走向辉煌。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老子韩非列传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老子与韩非子,这两位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伟人,在诸子百家的时代大放光华,身为一个时代的领袖级人物,身先士卒,带领着那个时代的人们走向辉煌。 韩非子的《说难》,表面看是臣子进言的把握,实为君臣之间心理学大典,君王用势,臣下用术,否则,臣子无术危险,君王无势霸业无成;此理论与西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同出一辙,但早于千年,韩非应是太祖师爷辈分的了。 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此乃历史上诸多理论家的命运;韩非子研究的如此精透,却深受之祸,本国君王没有欣赏,

贻笑大方,可悲!可叹!司马迁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为李陵事件辩护,遭到武帝宫刑惩处,进言的《说难》别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实在是不幸呀!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司马迁以老子、韩非二人为题目,实际却记述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四人。揣测司马迁的意图,似有排除儒学,其余学说为一家的倾向;因为,儒学教化繁琐,操心费力,社会效果并不见得好,尧舜、文武周王带有人们寄托回忆美化的成分,现实中本难实现;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立竿见影当属申不害、韩非的刑、法、势、术之策略,君王驾驭自如,省心少力,百姓遵守,社会稳定安康。老子、庄子道学无为,看似无策,实无策乃是最大的计策;庄子崇尚自然,以寓言概述,而老子深远矣,连孔子都感叹:“其犹龙邪!”;所以,四人学说乃一脉相承,只是深浅、表里不同而已。 列传介绍四人生平、学说后,网,以韩非《说难》占用了较大篇幅,通读《说难》,表面看是臣子进言的把握,实为君臣之间心理学大典,君王用势,臣下用术,否则,臣子无术危险,君王无势霸业无成;此理论与西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同出一辙,但早于千年,韩非应是太祖师爷辈分的了。 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此乃历史上诸多理论家的命运;韩非研究的如此精透,却深受之祸,本国君王没有欣赏,在

韩非子曾说

韩非子曾说“法之律人,在乎律己而正气。”讲的就是司法对法律和社会两个层面的作用。美国著名法官本杰明·卡多佐说过,今天的判决将决定明天的对错。所以一个裁判的社会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国家的司法制度不一样,但是对于司法对社会效果追求的本质内涵是一样的,保护人们所公认的社会伦理道德。如果一个法律违反了人们社会所公认的社会伦理道德,这便是“恶法”,是不被人们所接受的,也不应该被法律体系所采纳。 “许霆案”就是衡量司法社会效果的一个标杆。2006年4月21日,被告人许霆利用银行自动提款机的系统漏洞,在一天之内,先后取款17.5万元,随后离开广州。在外潜逃1年之后,许霆于被警方抓获。2007年11月20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许霆犯盗窃金融机构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追缴许霆违法所得175000元返还给银行。一审判决下来,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对许霆被判无期徒刑感到诧异,这样一个涉案金额只有17.5万元的案件,即使许霆有潜逃的情节,但这并不是法律所规定的加重情节,最后怎么会获得如此严厉的刑罚。人们之所以会刑罚明显过重是在比较下的结果。最大“金融贪官”王雪冰(前中国银行行长、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因受贿115.14万元,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12年有期徒刑)、朱晓华(前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小华,在担任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期间,因受贿赂数百万港元,被判15年)、梁小庭(前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第一副行长、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因先后四次收受许超凡、余振东等264.99万港元,被一审判处无期徒刑。此案是中国金融高官量刑最重的判决。)等等一面金额为17.5万且犯案后潜逃,结果为无期徒刑(虽然许霆最终被改判为5年有期徒刑,但是本文仅就一审判决的结果进行谈论),另一面金额都为上百万元,结果最重的也为无期徒刑。 “许霆案”在法律适用上是正确的,按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并结合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许霆构成盗窃罪并且有加重情节最高可判死刑或无期徒刑,如果许霆理应被判处死刑,那么比许霆社会危害性更大的上述种种贪官们毫无争议的都应该被判处死刑。但是事实却是相反的,许霆所获之刑罚比贪官们要高得多。我们只片面地注重司法的法律效果,没有认识到司法的社会效果的重要性。 司法的社会效果一般表述为:“社会效果是指人民法院通过裁判具体案件,使法的本质、目的得以体现,使法律、法规规范社会行为的功能和法的秩序、自由、正义、效益等法的基本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审判的社会效果强调的是法律对社会的一种规范作用,审判结果能否得到社会的公认”。司法的社会效果侧重于考量司法过程与结果获得社会大众认同的程度,强调司法活动对社会现实状况和社会现实效应的作用和影响。应该如何理解司法的社会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法律根本目的必然要求。法律的根本目的历来有惩罚说与预防说的分歧,在我国现存法律制度的法律目的为是惩罚说和预防说相结合。司法对一个行为的裁判即使对这种行为的否认与惩罚,也是以此否认和惩罚的司法裁判,预防犯罪人的再犯并且向社会昭告不法行为的不利后果,从而达到法律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效果。法律目的中的预防目的便是对司法的社会效果的要求,司法的作用就是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行为,法律和司法活动本身既要反映民意,又需要人民的认可和服从,特别是在民主政治或者政治民主的社会更应该如此才能达到法律的根本目的。 第二:确立选择适用法律的价值标准,是实现社会效果的途径。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一整套特有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和价值观。我国司法的活动应该契合中国传统的价值标准,什么为善,什么为恶,什么为大恶,什么为小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照中国传统的价值标准对案件进行评析。将适用法律的价值标准外化为法律规则或者法律原则,这样才有助于体现司法裁判的本质要求,产生预期的社会效果。 第三:化解矛盾为现今法律的重要功能。法律诉讼虽然是以社会秩序的修复以及受损害

读书心得--《韩非子》

读书心得----《韩非子》 韩非子著书立说,研究帝王之术,欲以平生所得辅弼君王,富国强兵进而一统天下。在我看来,韩非子的学说切实可行,但穷尽举国之力,仅仅得益于君王一人,虽然间接也能使民族兴盛繁荣,终归不是以惠及万民为愿景的学术。韩非子力主道、法、术,三者结合,互补使用,推行法治,秦王以此并吞了六国,成就了霸业。先贤的学说既然可以用来管治民众,统领国家,为什么不能用它来打理自身的言行举止,实现心中的志愿呢? 韩非子说:空好仁义,等候尧舜的出现,一个治世一千个乱世;推行法治,纵有桀纣的出现,一个乱世一千个治世。同理可见:单凭兴趣、愿望、欲求和理念,苦待机遇,必然导致种种失败;反之居势力导、趋利避害,就算遇到天灾不测,仍会屡有收获。 按我的感悟,韩非子所言唯独“势利”二字。势,何者为势?前腿受伤的马没有办法踢人;马踢人必用后腿,后腿抬起,就要用前腿支撑住身体,前腿不能受力,后腿就抬不起来。是因为没有作为的能力吗?是因为没有作为的意愿吗?不是,只是形势不容许罢了;这就是内在的势。龙腾云驾雾,倏忽万里,可要是没有了云雾,龙也和蛇一样只能爬行。龙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吗?龙和蛇真的没有了分别吗?不是,只是龙所依赖的环境改变了;这就是外在的势。 势是客观的,本身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我们是人,所以有人的立场;我们是国民,所以有国家的立场;我们是家庭的成员,所以有家族的立场;我们是自己,所以有个人的立场。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身边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形形色色的事物,错综复杂的关系,糅合上我们的身体和立场,形成了与我们生命密不可分的势。 与势相对应的是利,利就是利益。利和势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利的情况又是由势来决定的:居势、顺势、不渝势就有利可图;若是看不清形势,脱离了处势,所作所为超越了局势,失败必然会到来,利益也就受到了损失。势如此重要,因此韩非子直接指出:君主统治国家的权力,不在于他的仁德智勇,而在于他占有了最宝贵的势,这种势才是君主的把持。推之开来,我们每个人不也拥有自己立身的势吗?认识势,利用势,发展势也是我们通往成功的把持。 对于势,韩非子提出了道、法、术相结合的策略。 道是其中最高深的策略,自己静定无为,而天下自治,听起来玄虚,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人的眼睛难于自见,于是要依靠镜子才能查看容颜;人的才智难于自知,于是要依赖外物才能够认清自身。依赖外物所以难免被外物迷惑,道则是避免迷惑的方法。道奥妙无方,我所能领会得只有两条,即:端兆志趣不可见,赏罚利器不可以示人。

《韩非子.说难》阅读练习

《韩非子.说难》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下节:节操低下 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显:显赫 C.人间往夜告弥子间:抄小路 D.柔可狎而骑也狎:戏弄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 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 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 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五蠹》原文及对照翻译

《五蠹》原文及对照翻译 《五蠹》原文及对照翻译 出处或作者:《韩非子》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 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 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动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 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 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 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 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 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 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 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 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 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 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 高三暑假,读了《韩非子》,着实是有趣味。 就记得别人说:春秋战国,那是一个烽火四起,战祸连年的年代,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光辉时期。就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韩非子并没有因自身的生理缺陷以及无孔子周游列国劝说的丰功伟绩而被人们所抛弃忘记,恰恰相反,韩非子以其依法治国的思想主张和《韩非子》一书使法家在诸子百家中稳占一席之地,更被历史所铭记。那么,《韩非子》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的主要精髓又是什么,以及它对现实又有什么意义呢? 韩非子,战国末韩国人,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相传韩非子“为人口吃,不善言谈”,但他却笔撰著文,著述观点鲜明,文章洋洋洒洒,感情激起,笔锋犀利,而《韩非子》这部鸿篇巨著绝大部分出自韩非子笔下。《韩非子》共55篇,分为20卷,约10万字,为法家集大成之作。纵观全书,构思精巧,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语言幽默。书中重点宣扬了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同时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粗略浏览《韩非子》一书,就其所表达的思想主张而言,给我最的印象感触莫过于用人、赏罚这两个方面。 一、用人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而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韩非子.用人》 在《韩非子》中,韩非子认为用人不避亲仇,能者居之。 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用人不避亲仇,能者居之这个思想永远不能真正被贯彻落实的,即使是接受过西化教育的华侨华人也不是百分百做到,例如黄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就是典型的例子。现实中,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在大学里,大学生为进入团委工作,为入党而争破了头颅而无所不用其极,但如愿以偿后,又有多少是真心想并且有能力为广大学生和人民服务呢?猜其初衷,绝大部分人无非是为拉关系、捞资本罢了。而让大量无能自私之人高居要职无疑就是庸医司人命,俗子议文章,其结果不然而喻。同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现中国老百姓“仇富”的现象,广大老百姓其实并非因为贫穷而对有财有势者眼红,而是许多有财有势者的“财”和“势”并非通过合法劳动取得,而是来源不明甚至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取。简单一想,广大老百姓兢兢业业,遵纪守法地辛勤打拼数十年甚至一辈子才能过上小康或温饱的生活,而少数人却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并且生活条件往往是更加优越。那么,岂有不仇富之理?总之,

韩非子·难言全文

韩非子·难言全文 原文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捴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 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侯炙,鬼侯腊,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傅说转鬻,

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逢斩,苌宏分胣,尹子阱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睢折胁于魏。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闇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不少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译文 我韩非不是认为进言本身困难,所以难于进言的情况是:言辞和顺流畅,洋洋洒洒,就被认为是华而不实;恭敬诚恳,耿直周全,就被认为是笨拙而不成条理;广征博引,类推旁比,就被认为是空而无用;义微言约,直率简略而不加修饰,就被认为是出口伤人而不善辩说;激烈明快而无所顾忌,触及他人隐情,就被认为是中伤别人而不加谦让;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被认为是浮夸无用;谈论日常小事,琐碎陈说,就被认为是浅薄;言辞切近世俗,遵循常规,就被认为是贪生而奉承君主;言辞异于世俗,怪异不同众人,就被认为是荒唐;口才敏捷,富于文采,就被认为是不质朴;弃绝文献,诚朴陈说,就被认为是粗俗;动辄援引《诗》《书》,称道效法古代,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这些就是我难于进言并深感忧虑的原因。 所以法则虽然正确,未必被听取;道理虽然完美,未必被采用。大王若认为这些话不可信,轻则看成是说毁诽谤,重则使进言者遭到灾祸、死亡。所以伍子胥善于谋划而吴王杀了他,孔子善于游说而匡

读《韩非子》有感:血与火的生存之道_读后感_模板

读《韩非子》有感:血与火的生存之道_读后感_模板 血与火的生存之道 ——读《韩非子》有感 高军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韩非子》 在今年的最后几天,我读完了《韩非子》,作为今年读书任务的倒数第二本,读的有些赶了。为了赶进度绝对称得上废寝忘食,却感觉不到苦,实在是因为内容太吸引人了。我看过很多经典,目前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没有之一。手头这本《韩非子》是十年前寄居瓦胡同时买的,看看出版时间是1974年6月,距今已四十四年,想想那个年代,那种政治氛围,此书能出版殊为难得。这本书是王焕镳(biao)先生选注的。此书买了十年,读了两遍,今天才注意译注作者。 查了百度知道老先生,本名王驾吾,字焕镳、觉吾,江苏南通人,毕业于东南大学文史地部,曾受业于马一孚。百度词条输入先生名字,一张模糊的无法辨认的照片,数百字的介绍,让人唏嘘。但是我想再过百年,百度里关于先生的文字还会有数百字。老先生主要成就是对古籍的校对注释,如老、墨、晏,当然也包括韩非子。有时候觉得古籍校对注释的人最值得尊重,很难获得名或利更不要说双收。即使国学热的今天,大家张口孔孟,闭口老庄,几个人留意过校对注释的人呢?但是如果没有他们,古籍对我们来说就是天书,薪火相传尚不可得,继承发展基本上也就是疯话了。 言归正传,谈谈这本书,作者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思想集大成者。出身为韩国贵族,是不是王子就不得而知了,国漫《秦时明月》中说他是四王子。老师是战国末期大儒荀况,同学是政治家李斯。据说口痴,我倒愿意认为他是不爱说话。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繁荣的第一个时期,各种思想流派产生发展,交流碰撞,即所谓“百家争鸣”,但是在这其中有五家号称显学,人才辈出,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道、儒、墨、法、兵”其中参与度最高的为儒法兵三家。韩非子无疑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书中内容可谓篇篇治乱,字字诛心。 韩非子此书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篇,主要从理论角度阐述法家思想,例如说难,五蠹,显学等。第二部分记录春秋战国数百年历史上中的兴亡事件,并做精当点评,使人读之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个人认为比大多数史书要高明许多。当然韩非子的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法家思想一脉相承的结果。法家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杰出代表,如李悝,子产,申不害,吴起,商鞅,韩非,李斯等,都是才华横溢,多有建树。但是公认的法家代表,就三位分别是申不害,商鞅,和韩非。申不害讲术,商鞅讲法,韩非讲势。有人说韩非更高明,其实不过是思想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罢了。韩非不过是站在了巨人肩上。 所谓势,不过法术叠加发展的结果罢了。《韩非子》此书沿袭了商君书中强调实用,摒弃浮华的原则,强调国家应该以农战为本,限制甚至消灭夸夸其的谈仁义之士以及特立独行的侠客隐士。韩非思想进步于前辈商鞅的地方是没有直接武断否定儒家学说而是对比儒法两家的观点,让读者自己体会认识儒家的不切实用。 韩非大抵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说难》中指出游说君主的难点不再于准确表达自己观点,难在不知道游说的对象(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君主好仁德的名声,你说的是通过谋略获取利益他就会觉得你格调不高,甚至庸俗低贱;如果君主喜欢功业实惠而你说的是仁义虚言,君主就会表面尊敬你心里疏远(估计心里还会骂一句傻逼),我想儒家的境遇大概就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韩国人。韩非出身贵族,推崇法家学说,曾劝韩王变法改革,不能见用。于是发愤著书,作《孤愤》、《五蠹》等十余万言。书传至秦,秦王政叹服其才,发兵急攻韩以求非。韩国不能敌,不得已派韩非使秦。非至秦未及与秦王见面,即遭李斯、姚贾诬陷,屈死狱中。 韩非是唯物主义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况,又"喜刑名法术之学,其归本于黄老。" 韩非批判地吸收儒、法、道、墨、名各家学说,综合前期法家法、术、势三派观点,"观往者得失之变" ,建构起一个以法治为中心的君主集权和专制的政治理论体系。他的学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实际上被秦国所接受,成为秦统一和建立封建专制帝国的思想理论基础。韩非法治理论也有严重的局限性,它是以君主至上为内容、以"唯暴力论"为依据的。由于这种理论的片面性,在其实行中必然加速阶级矛盾的激化,反过来危及封建制度的巩固。从某种意义上说,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同韩非为代表的法治理论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历代封建王朝无不惊惧秦的速亡,因而一致声讨韩非的法治理论;但在实行封建专制统治时,又不能完全离开法家思想。这就形成2000年来我国封建政治的"外儒内法"、"王霸道杂用之"的模式。秦亡以后,法家由显而隐,没有法家的法家思想从未断绝。韩非有恶名,韩非思想则一直有很大影响。 韩非的著作,死后由其弟子集为《韩子》一书。《四库提要》说:"疑非所著书本各自为篇,非没之后,其徒收拾编次以成一帙。故在韩在秦之作均为收录,并其私记未完之稿亦收入书中,名为非撰,实非非所手定也。"《提要》此说是正确的。《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55篇。《隋书?经籍志》著录20卷。今本为25卷55篇。《韩非子》本名《韩子》,以后改为《韩非子》。这是因为唐以后韩愈名气大,称作韩子,为了同韩愈区别才改名的。 《韩非子》大部分篇章是韩非所著,只是《初见秦》、《有度》、《饰邪》等少数几篇确非韩非之作。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韩非子》十分之中仅有一、二分可靠。"可是胡适未能举出有力证据,只能存疑。 关于《韩非子》的注释,清有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近有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子浅解》。 韩非是大思想家、政治家,还说不上是教育家。但是他对教育问题有许多论述。这些论述是其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理论的组成部分,并为秦王朝所接受,构成秦的文教政策。韩非教育思想既有实行教育改革、提倡法制教育等新鲜内容,也有取消学校和教师等极端主张,因此不能简单地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下面概括评介《韩非子》中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 (一)"废先王之教" 《韩非子》继承商鞅等前期法家的历史进化思想,作为变法改革实行法治的理论根据。《韩非子》认为,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政治制度当"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今欲以先王之政,洽当世之民",就像"守株待兔"一样愚蠢,"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韩非子》还对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上古竟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其原因在于人口增加较快,而社会财富增长较慢,"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富也。" 这是试图从社会的物质原因和内部矛盾去探求社会发展的原因,具有合理因素。 当今之世既是"争于气力",君主统治就应摒弃过时的仁义道德说教,而紧紧抓住权势不放。"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于力。" 君主执刑赏二柄,鼓励耕战,民尽死力以从上,则国家富强;反之,"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韩非子》斥责儒墨显学"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即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