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谶纬神学与_拥刘反曹_思想倾向

谶纬神学与_拥刘反曹_思想倾向

谶纬神学与_拥刘反曹_思想倾向
谶纬神学与_拥刘反曹_思想倾向

谶纬神学与

“拥刘反曹”思想倾向

刘向军

〔摘要〕 在《三国演义》中,谶纬神学与正统观念、仁政观念一样,也是“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理论基础。在正统观念、仁政观念和谶纬神学的共同支撑下,《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才完整地表现出来。按照谶纬神学,天对刘氏,尤其是对有德的刘氏予以肯定,而对汉贼,尤其是对暴君则予以否定。

〔关键词〕 谶纬神学;拥刘反曹;真龙天子

〔中图分类号〕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39(2002)01-0066-03

正统观念和仁政观念是《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理论基础,这已是人们的普遍共识。笔者认为,谶纬神学与正统观念、仁政观念一样,也是“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理论基础。在正统观念、仁政观念和谶纬神学的共同支撑下,《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才完整地表现出来:按照正统观念,天下应该属于刘氏,刘氏才是真龙天子,谁反刘汉,谁就是贼;按照仁政观念,仅仅姓刘是不够的,除了姓刘,还应该有德,天下应该属于有德的刘氏;按照谶纬神学,天对于刘氏,尤其是对有德的刘氏给予肯定,而对汉贼,尤其是对暴君则给予否定。下面,笔者就谶纬神学与“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关系展开论述。

第一,谶纬神学认为,真龙天子的出现必有祥瑞。《三国演义》第1回写到,刘备“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童童如车盖”形容大树枝叶茂密。古代统治者车上设有遮幔,形略如伞,叫做车盖。树生得像车盖,就是这家要出“贵人”的祥瑞。在《三国演义》中,刘禅作为真龙天子,他的出现也有祥瑞。第34回写到,建安十二年(207)春,刘备屯新野,甘夫人生刘禅之夜,有白鹤一只,飞来县衙屋上,高鸣40余声,望西飞去;临分娩时,异香满室。

第二,谶纬神学认为,举凡帝王、圣贤皆有奇相异貌,这是他们得到上天承认的标志之一。这种高贵的相貌,有如下几类;第一类,牛首、蛇身、鸟啄、牛唇、半人半兽。从《山海经》到东汉的画像石,都充斥着这样的神怪形象。这种神学观念很可能是原始宗教从图腾、动物神崇拜向人格神崇拜过渡时期的遗留物,长期流行于民间,后来被谶纬神学所吸收。第二类,四目、重瞳、三肘、四乳。这些人体特殊或畸形的特征,当时并不被人们视为怪异,反而被视为圣人的吉

〔作者简介〕刘向军,抚顺石油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辽宁抚顺 113001。66

相。第三类,日角、隆准、琦表射出、双握嘉文、丰下兑上。这些显然是当时相士的术语。两汉相术极盛,谶纬吸收其成果,既方便又易为人们所接受。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真龙天子,他的命相当然是奇异的贵相。第1回写到,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乔国老说:“玄德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另外,在《三国演义》中,魏延作为蜀汉大将,最终走上了反叛的道路,所以他的命相是反相。第53回写到,魏延的“脑后有反骨”。司马懿作为曹魏集团的重要人物,是诸葛亮后期的主要对手。第91回写到,司马懿的命相是“狼顾相”,就是身体朝前站着不动,扭转脑袋,脸孔可以正对背后,像狼一样。

第三,谶纬神学认为,人间的帝王都是天帝的子孙,依照五行的次序,轮流下凡登基,在他们处于危急关头时,必有诸神扶助。在《三国演义》中,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是真龙天子,所以,在他们逃难的时候,有神帮助他们。第3回写到: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在黑暗之中,不见行路。正无奈何,忽有流莹干百成群,光芒照耀,只在帝前飞转。陈留王曰:“此天助我兄弟也!”遂随莹火而行,渐渐见路。行至五更,足痛不能行,山冈边见一草堆,帝与王卧于草堆之畔。草堆前面是一所庄院。庄主是夜梦两红日坠于庄后,惊觉,披衣出户,四下观望,见庄后草堆上红光冲天,慌忙往视,却是二人卧于草畔……遂扶帝入庄,跪进酒食。刘备作为真龙天子,面对蔡瑁的追杀而陷于绝境时出现了神助。第34回写到:却说玄德撞出西门,行无数里,前有大溪,拦住去路。那檀溪阔数丈,水通襄江,其波甚紧。玄德到溪边,见不可渡,勒马再回,遥望城西尘头大起,追兵将至。玄德曰:“今番死矣!”遂回马到溪边。回头看时,追兵已近。玄德着慌,纵马下溪。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毕,那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玄德如从云雾中起。

第四,在谶纬神学看来,生命是上天注定的,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注定不该死的,能够绝处逢生;注定该死的,不能强活。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真龙天子,不该死,可以逢凶化

吉,甚至关键时刻有人替他死。第63回写到,玄德再与庞统约会,忽然庞统的坐下马眼生前失,把庞统掀将下来。于是刘备与庞统换了马。刘备本来骑白马,刘璋手下的人也知道,所以下令对骑白马的人多射箭,恰巧白马被庞统骑了;刘备让庞统走大路,自己走小路,庞统偏要自己走小路;行军途中又到了“落凤坡”,庞统注定要替刘备死,而且注定要死在落凤坡。

第五,谶纬神学的祥瑞灾异观念否定汉灵帝不行仁政,否定曹丕代汉。谶纬神学的祥瑞灾异观念直接来自于董仲舒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论。所谓“天人感应”,就是天能够对人间事务进行干预。“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根据阳尊阴卑的原则,应当尊君卑臣,尊父卑子,尊夫卑妻。天对于万物“遍覆包涵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正因为如此,所以要求君主“法天而立道”,对于人民“亦博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君主不仅要有“威势”,也要重视“教化”,积善累德。如果君主做到了以上这些方面,“故天瑞应诚而至”。也就是说,就会出现各种吉祥现象,如瑞雪等,以示天对国君的奖励,这就是所谓的“天瑞说”。倘若天子逆天,不行德政,就会激起天的震怒,出现各种灾异现象如水旱灾、火灾、虫灾、地震、日月蚀等等,以示天对国君的谴告和惩罚。当坏人作恶的时候,天也显示异常现象,作为告戒或惩罚。这就是所谓的“天谴说”。在《三国演义》中,汉灵帝刘宏尽管姓刘,但他尊信宦官,不行德政,因而受到了天的谴告和惩罚。第1回写到:汉灵帝时,因太监弄权,结果在朝廷的殿堂以及全国各地出现了种种自然灾害以及异常现象。温德殿,“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滥,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雌鸡化雄。……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对此,汉灵帝刘宏不知警醒,导致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曹丕废弃汉献帝,篡权夺位,引

76

谶纬神学与“拥刘反曹”思想倾向

起了天的震怒。第80回写到:当曹丕正在受禅台上向上苍跪拜时,突然“坛前卷起一阵怪风,飞沙走石,急如骤雨,对面不见;坛上火烛,尽皆吹灭”。曹丕也被吓倒在台上。显然这是天不同意曹丕篡汉。

第六,谶纬神学的符命观肯定刘备当皇帝。所谓符命,就是伴有符瑞的天命。从有关记载来看,早期的符命观念与物占、天文占有关,主要是根据动物、气象、星象等的变化推测天意,与祥瑞灾异观念本出同源,以后发展成为专门启示新王将兴的符瑞,与一般的祥瑞逐渐划分开来。谶纬对充斥社会的符命传说加以整理,使之定式化。这种定式化符命观的特点是:首先,主要由龙凤龟麟这四灵来象征符瑞,传达天意;其次,必须拥有天帝授命的委任状———图书,有时天帝还要盖上御玺。这种定式化的符命观也为东汉统治集团所接受,成为君权天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国演义》中,按照符命观,刘备应当做皇帝。第80回写到:“近有祥风庆云之瑞,成都正北角有黄气数十丈,冲霄而起;帝星见于毕、胃、昂之分,煌煌如月。”凡此种种,都是刘备应当做皇帝的祥瑞。曹丕也企图利用符命观来为自己篡汉寻找理论根据。第80回写到,为了逼迫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李伏说:“自魏王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是上天示瑞,魏当代汉之象也。”

第七,谶纬神学的感生观念肯定了刘禅受命于天,具有合法君权。感生观念渊源很古,据说许多原始民族都有过这类传说。我国周族的始祖

是由有邰氏之女姜女原感巨人足迹而生的,商族和秦族的始祖是由母亲吞玄鸟卵而生的〔1〕,其共同点是都没有生父。我国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传说。感生传说多应用于各氏族的男性始祖。从这一点来看,感生观念很可能是原始氏族制由母系向父系过渡所引起的婚姻形式的变化,在原始宗教中的折射反映。母系氏族制时,子不知父,妻不知夫。当转化为父系氏族制时,需要确定一个男性始祖,他的出身便只能用女性始祖与氏族保护神———图腾或其他神物的结合来解释了。当社会进化后,这种观念却仍然被保留下来,并被赋予新的神学意义,广泛应用于后世的帝王、圣贤。这种神学色彩浓厚的社会意识,当然也被组织到谶纬神学体系之中。在纬书中,举凡圣人、帝王,无不“感生”。感生的方式,从履大人迹到遇神龙、云虎、仙人、电光,乃至流星、大虹、白气而“意感”、“气感”等等,真可谓五花八门。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刘禅这个真龙天子的出世,就是用感生观念来解释的。第34回写到:建安十二年(207)春,刘备屯新野,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孕,故生子乳名“阿斗”。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三国演义》中,有些谶纬神学的内容虽然与“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也起到了对这一思想倾向的烘托作用。例如,李意的“白”字之谶,体现了作品对于刘备夷陵惨败的深深无奈。张飞被害前“心惊肉颤,坐卧不安”的死亡异兆,体现了作品对于张飞被害的无限同情。

〔参考文献〕

〔1〕史记?周本纪〔M〕.

(责任编辑 沈伯俊) 86

中华文化论坛 2002?1

1浅析中国古代的谶纬之学

浅析中国古代的谶纬之学 摘要: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大量的研究和数据告诉我们,占卜、测字、算命,这些都曾是谶纬的一部分,本文将探究谶纬文化的流变,解构封建迷信的真实面目,以及对谶纬之学的思考。 关键词:谶纬之学发展思考 一、谶纬之学的基本内涵 谶纬之学,中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学说。“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谶书是占验书,“纬”是相对“经”而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说,则谶先于纬。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史记》中也载有《秦谶》。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纬以配经,故称“经纬”;谶以附经,称为“经谶”;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图录”、“图纬”;以其有符验,又叫“符谶”;以其是神灵的书,又叫“灵篇”。 二、谶纬之学的发展演变 从谶纬演变的历程来看,谶纬在经历了汉代的辉煌之后,不容于庙堂,又受到儒、佛、道三教的排斥,便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转为社会潜流,逐渐退出精英文化圈。 东汉初年谶纬大盛。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谶纬在汉代的流行,是与汉代思想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泛滥分不开的。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谶纬之学对东汉政治、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均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年渐衰。由于谶纬本就是人为制作的,可以被一些人利用来散布改朝换代的政治预言,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危险,魏晋以后屡加禁止。隋炀帝正式禁毁之后,谶纬之书大量散失。 汉代以后谶纬的沉沦,从文化角度来看,反映了儒家学术思想的更新;从政治角度来看,则是统治者统治策略、政治文化渐趋理性的产物。从文献整理来看,清代的谶纬辑佚主要为经学研究服务,学者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张丽娜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高中政治新教材《经济生活》模块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部分的内容,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在第三课第一框引导学生了解了影响消费水平的客观因素和形形色色的消费行为后,本节课则进一步发掘背后支配消费行为的主观因素,并在对各种主要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科学点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2、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入手,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鼓励学生对同一消费现象发表不同的看法,通过合作探究生成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养成合理健康的消费习惯,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这对学生的生活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这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目标之所在。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原则”是本课的难点问题。主要是因为有些学生认为艰苦奋斗精神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而且在今天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家鼓励消费的背景下,再强调艰苦奋斗好象不合适宜,因此在理解和接受这一原则时会产生不同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也极易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因此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辅助课件;②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③课前组织学生调查2.学生准备 ①课前预习;②课前消费调查;③课前搜集各种消费观的资料信息 三、目标制定 1、知识方面: 识记消费心理的种类,学会评价各种消费心理,理解四大消费原则。 2、能力方面: 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节约、环保和绿色消费理念,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模 式,养成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等消费习惯,培养学生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四、内容处理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入手,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鼓励学生对同一消费现象发表不同的看法,通过合作探究生成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016年度丰台二模语文试题及标准答案

丰台区2016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惶恐无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1.“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音形义都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颦蹙(cù)阴谋诡计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荡,十分放得开。 B. 蛮横(héng)屠戮百姓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C. 擅行(shàn)惶恐无计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D. 鞭笞(chì)鹤唳鸡群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新论(B)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新论 沈伯俊 摘要针对近年来有关《三国演义》思想内涵的若干误解乃至曲解,作者在长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国演义》丰厚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2)对封建政治和政治家的评判选择;(3)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4)对中华智慧的多彩展现;(5)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三国演义》思想内涵新论 位居明代“四大奇书”之首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问世数百年来,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雄奇瑰丽的艺术成就,一直吸引着亿万读者的阅读和研究兴趣,家喻户晓,长盛不衰。 然而,长期以来,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存在不少争议;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文化人在其论著和演讲中,随意评说《三国演义》,其中包含若干误解乃至曲解,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和听众。 为此,笔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作出一些新的阐释,希望有助于这部名著的传播和研究。 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探讨《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这是因为,对一部杰出的作品来说,其激动人心,历久不衰的魅力,虽然取决于许多因素,但主要地却是来自它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就《三国演义》而言,论情节的曲折离奇,它不及后来的公案小说;论对厮杀场面和人物武艺的描写,它也比不上新旧武侠小说。但是,它却经受了漫长的六百年历史的考验,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文学史上占有比公案小说、武侠小说重要得多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博大深厚的思想内涵。 二十年前,我曾经写道:“《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① 当今一些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诚然,《三国演义》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擅长战争描写。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端,以西晋灭吴收尾,反映了从汉末失政到三分归晋这一百年间的全部战争生活,描写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和许多著名战斗,大大小小,数以百计。接连不断的战争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占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而在战争描写中,作者信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绎上。因此,虽写战争,却不见满篇打斗;相反,书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则往往只用粗笔勾勒。可以说,千变万化的谋略确实是全书精华的重要部分。 然而,谋略并非《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更非书中精华的全部。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层次的东西。“道”有多义,首先是指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通常指正义的事业,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因此,它也是处事为人的基本原则。谋略则属于“术”,是第二层次的东西,是为“道”服务的,必须受“道”的指导和制约。作为一位杰出的进步作家,罗贯中认为,符合正义原则,有利于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谋略才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而不义之徒害国残民的谋略只能叫做阴谋诡计。因

第十七谈 中国人的预言谶纬

第十七谈中国人的预言——谶纬 第十七谈中国人的预言——谶纬 九十年代初,有一个宣称1999年便是世界末日的西方预言传至我国,一度在社会上甚为流行。作出这个预言的人是一位十六世纪的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此预言见于其著作《百诗集》(或译为《诸世纪》)。事实证明,他的预测失败了。 零九年岁末,一部表现世界末日到来之时,人类挣扎求生的影片《2012》获得了全球影迷的一致好评。随即,影片中提到的玛雅文明关于“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的末日预言便迅速流行了开来,最后以致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权威科学家都站出来辟谣,以正视听,这才消除了很多西方人内心的恐惧。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官方回答:“2012年不会发生任何坏事。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星球已经安稳度过了40亿年,而且全世界有威信的科学家都知道2012年不会发生任何坏事。”,相信玛雅文化中的这个预言也离失败不远了,只待时间来证明了。 我们中国祖先的智慧可以说是傲视同侪的,在预言、预测这方面自然不会落后于西方。而且,我们的先人给这门学问起了一个高古的名称——谶(音同“衬”)纬。

谶,是巫师、方士编造的预测吉凶的预言隐语,称其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条谶言莫过于记载在《史记》里的“亡秦者胡也”。 司马迁大神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里记述道:“燕 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及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笔者来稍微解读一下这个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但是北方的匈奴胡人势力也在日益壮大,这成为秦始皇的心头之患。后来,有一个方士燕人卢生,称自己能找到长生不老之术,于是秦始皇便派他前往蓬莱三岛,向仙人寻长生之术并求仙人指点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元前215年,卢生回来了,他此去没有任何收获,当然没有找到什么长生之术,但他却献给秦始皇一本《录图书》,上书一则惊天谶语:“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笃信方术,深信不疑,他认为谶语中之“胡”正是指令其寝食难 安的匈奴,于是遂命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以绝亡秦之患。但秦始皇仍旧不放心,接着又下令不惜血本地在北方边塞修筑万里长城,试图以此为屏障阻挡匈奴的南侵。 上述就是“亡秦者胡也”的相关情况。你看,一句谶言直 接导致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超级伟大的工程——长城的 建造。 但很遗憾,历史证明谶言确实没说错,可秦始皇本人却

《曹操献刀》课程教案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 主备人:周强审核人:梁艳 【教材分析】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分别代表两大主题的小说,并对后代小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授此文时,应当先介绍一下两大主题小说的常识,并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对两大主题小说的概貌有进一步的探究。此外,节选部分是对曹操这一人物解读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能够培养学生深入走入文本以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当然,在教学时,还可抓住此文的虚与实的特点,进一步引领学生感受小说的艺术手法上的得与失。 【学情分析】 1、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里面有“背景介绍”和“作品导读”两部分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基本了解《三国演义》一书的背景、主题、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性和艺术性。 2、部分学生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3、少数学生读过《三国演义》原著。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 2、了解《三国演义》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3、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4、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5、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品读名著片段,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教学难点】 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正的分析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为英雄搭建了舞台,小说为英雄做了诗意诠释,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巳沉沉睡去,但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时,书中的人物却依然栩栩如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的历史天空,去感受其中的人物形象。 二、单元介绍(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 (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完成1、2后,由教师点拨补充,对问题1进行多媒体展示) 1、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有关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点拨: 历史演义系列小说:《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流派。《三国演义》为历史性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伺候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英雄传奇系列小说:《水浒传》的问世,也为英雄传奇小说铺平了道路。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自影响最大的

《三国演义》中的忠奸现象研究

《三国演义》中的忠奸现象研究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为博大而深切的思想内涵。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题材,融会自己的切身经历,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他通过作品透视封建社会治乱兴衰的复杂现象,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统一,反对分裂、拥护仁政,反对暴政的根本要求;他描写了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朝争夕斗的规律,总结了各个集团成败的经验,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他把诸葛亮塑造为智慧的化身,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促使人们在斗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智慧;他表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物的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憾……总之,《三国演义》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年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如此丰厚,那么,它的主题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伟大的聚合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是我们民族一贯的政治目标,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民族曾经屡次被“分”开,饱受分裂战乱之苦,但是,每遭受一次分裂,人民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牺牲,清除了分裂的祸患,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促成重新统一的实现。罗贯中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鲜明地表达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这是《三国演义》的政治思想,也是其人民性的突出表现。 实现统一的大业需要一大批才智忠勇之士,而三国时代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罗贯中怀着极大的热忱,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这里,他打起了“忠义”的旗号,把它作为藏否人物、评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标准。当然,对“忠义”这一概念要作具体分析。作为封建时代具有一定进步倾向的文人,罗贯中的“忠义”观不可能越出封建思想的藩篱,但又确实融合了人民群众的观念和感情。这种犬牙交错的状况,使得《三国演义》的“忠义”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但就主导方面而言,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中积极的一面,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 一、《三国演义》的创作思想及忠奸评判 就《三国演义》而论,其创作思想有两大特征,一是带有儒家特色且根深蒂固的正统论,一是带有明显的群众思想倾向的尊刘贬曹论。正是凭着这两个指导思想,罗贯中完成

考据学

考据学——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亦称汉学、朴学,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 又叫“乾嘉史学”或乾嘉学派。他们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考其真伪,正其讹误,辨其音读字义,校勘异同。治学严谨,不尚空谈,重视证据,消除了古代典籍在长期流传中产生的错漏、误解和故意的篡改。 《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代宗以后的变革)历代的典章制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绍兴人。生活于“乾嘉盛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乾隆七年中进士,任湖北应城知县,以疑狱失轻免官。后以为人幕僚、讲学、编志为生。一生穷困潦倒。其代表作为《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书中阐发了“六经皆史”的观点。主张史家要有“史德”,要求史家“善恶褒贬,务求公正”。提倡编写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类。主张把国史建筑在方志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撰修方志的主张和意见。“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实录|——所谓实录就是按时间顺序专门记载某一皇帝大事的编年体史书,并附有该皇帝时期死去的大臣的人物传记。最早见于南朝梁。是“国史”的长编,史料价值极高。 崔浩史狱——北魏太武帝命崔浩撰著《国纪》。崔浩出身于北朝汉族门阀第一大族,在《国史》中贬低鲜卑拓跋部,美化汉族门阀士族。书刊刻后,鲜卑贵族以“暴扬国恶”罪名,把崔浩及其三个姻家皆夷族。反映的是汉族地主阶级和鲜卑贵族的矛盾,也说明了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 正史——所谓正史就是最正规最重要的史书,是指由封建统治机构专门总结各朝各代治乱兴衰的、并经过皇帝批准的、以本纪和列传等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第二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课标要求: 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消费心理,如从众心理、求异心理、追求时尚等;消费行为,如“租赁消费”“贷款消费”等。 * 针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冲突,讨论“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 * 主张“量入为出、理性选择、转变观念”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理解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及求实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 ②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及求实消费心理。 ③理解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基本消费原则 (二)能力目标 ①正确评价和对待各种消费观及消费行为的能力。 ②提高科学理财的意识和能力。 ③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理性的消费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 ②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落实环境保护行动。 ★教学重点: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难点: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网络、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交流信息等,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自主探究(学生课前完成,课前老师检查、课堂 中释疑解惑) 合作探究(课堂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动态修改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见附表【合作探究】 【探究一】课本20页1.对同学互赠礼品的认识。2.小林的奇装异服。3.校园的攀比之风。【探究二】现在有些妈妈最怕给女儿买衣服,女儿想买的,妈妈不愿意,妈妈想买的,女儿看不中。每次都闹得不欢而散。妈妈认为,穿衣服不能太张扬,和周围的女孩打扮的一样才好。女儿坚决不同意:“同学都穿这样的衣服,我不要!”她总是挑选那些和别人迥然不同的衣服。问题:妈妈和女儿的消费心理有什么不同?怎样评价她们的消费心理?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目录 上编·《三国演义》宏观论 第一章《三国演义》的成书及影响 第二章《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意蕴 第三章《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突出成就 第四章《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 第五章《三国演义》艺术谈 下编·《三国演义》名段赏析

上编·《三国演义》宏观论 第一章《三国演义》的成书及影响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由《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谈起 胡适在《三国演义序》中有云:“《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 李商隐《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由此算起至《三国演义》成书大约五百年。 罗贯中只是这座精美房舍“始成”的建筑师。 正确解读《三国演义》就要首先了解其演变的历史。 “三国时代”。魏、蜀、吴三足鼎立。本身这个时代就具有戏剧性,极具“自我”的特色。 “三国”相继灭亡不久,时人陈寿撰《三国志》承续中国人志史著述的传统。尽管没有全面准确反映三国史实,毕竟是三国资料的最早存证,是作家创作《三国演义》重要的史料来源。 百年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注特点是:量大,博引,生动有趣。 晋人和南朝人的笔记、小说中,已经出现不少以三国的人和事为描写对象的故事。南朝梁代殷芸的《小说》,《裴子语林》等。其中以《世说新语》为《三国演义》创作贡献最大。

及至唐代,三国故事传播渠道很多,范围很广。唐人诗歌中涉及众多三国题材,其中吟咏最多的是诸葛亮。如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等等。唐人“三绝碑”(裴度文,柳公绰书、鲁建刻)颂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宋代文学艺术发展迅猛,三国故事传播日盛,为《三国演义》的诞生做好了准备。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有专门的“说三分”,其中霍四究最为著名。高承《事物纪原》。苏轼《东坡志林》:“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畅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元代“说三分”现象更为普及。而且元杂剧中剧作甚多。另外还有一部《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演变中至为重要的一环,是《三国演义》的母本之一,也是研究《三国演义》极为重要的资料之一。 元末明初,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罗贯中所存资料极少,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中邮“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1364年)甲辰复会。别后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三国演义》最早刊本为明代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卷首有蒋大器(庸愚子)《序》和张尚德(修髯子)《引》。其后《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并为120回。 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刊刻毛本《三国演义》。 可以说,《三国演义》的成书与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从陈寿《三国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即从母题原型到小说原型,历时一千年;其二,从罗本到最为流行的毛本,是完善包装的阶段,历时数百年。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另外,《世说新语·识鉴》也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这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其中刘邵的说法为世人所公认,而乔玄之说,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中已予以否认。《三国演义》也直接取用了刘邵的话。总之,不管怎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说由来已久,据史料,它也为曹操所接受,曹操听后竟“为之大悦”②、“大笑③”。曹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盖曹操素以创业自任也”。④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无论古今,“奸雄”二字,无非有两个含义:所谓“雄”,指英雄,其义甚易理解。而所谓“奸”,则应结合曹操的思想、行为及表现来理解。 曹操由历史走上舞台(指脸谱化的戏曲艺术),并作为“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曹操的脸谱化迅速固定。尽管《三国演义》及毛评之前已有不少拥刘反曹的观点,但是,那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是政治需要,关键所在也仅是应该尊谁为正统的问题,并没有使曹操的形象有所改变。虽然反对他,仍然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或者说是历史上的“奸雄”)来看的, 如典型的习凿齿的观点:

充满神秘色彩的玄学是什么

充满神秘色彩的玄学是什么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一起来风水知识大全了解了解。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犹如后代的沙龙,风雅名士(以嵇康、阮籍为代表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贤”恰是魏晋风度的化身),聚在一起,谈论玄道,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 从嵇康、阮籍、张湛等玄学家的思想可以看出,如果说,魏晋玄学是精致的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则当时的道教可谓是通俗的信仰和实践中的操作,这二者,构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对此,汤用彤早已指出:“中华方术与玄学既俱本乎道家自然之说。汉魏之际,清谈之风大盛,佛经之译出较多,于是佛教乃脱离方术而独立,进而高谈清净无为之玄致。 其中演变之关键有二要义,一日佛,一目道。由此二义,变迁附益,至魏晋之世遂进为玄理之大宗也0”①牟宗三先生也说过:“道家工夫自心上作,而在性上收获。无论是‘不离于宗’之天人,或不离于精不离于真之至人、神人,皆是从心上作致虚守静之工夫。从此作虚静浑化之玄冥工夫,始至天人、至人、神人之境,而养生之义亦摄于其中矣。” 这一论断甚为精透。道家本体的实体性、实在性,透过养生、长生说即可转化为神仙术。他又说:“通过修炼之工夫而至长生,成仙,则是顺道家而来之道教,已发于第二义。当然第二义亦必通于第一义。”他认为:“原始道家并不自此第二义上着眼,嵇康之《养生论》却正是自此第二义上着眼,而向、郭之注庄,却是自第一义上着眼。”

正确的消费观

[例1]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人们崇尚绿色消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绿色消费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具有仿效性和盲目性 B.绿色消费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不利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 C.绿色消费是一种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符合实际,有利于提高个人生活的质量,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推广和提倡 D.人们对绿色消费的崇尚具有从众性,不可能是基于对科学认识的统一性而引发的 答案:C [例2]有位准备买汽车的消费者说“新车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车,开始贬值。对我来说,汽车只是一种为我服务的工具,什么品牌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要好,价格要实在。”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 A.攀比心理B.求实心理 C.适度消费D.盲目从众 答案:B [例3]近几年来,青少年中肥胖者日益增多。这主要表明() A. 生活消费必须与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B.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C. 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方式、观念,提高消费合理性 D.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大吃大喝 答案:C [例4]近几年来,在许多大城市居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念夜大、电大,给自己充电蔚然成风,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大幅增长。城市居民的这种消费趋势() A、是量入为出的适度消费 B、看到了知识就是力量,是发财致富的根本途径 C、是从众心理的体现,具有盲目性 D、懂得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答案: D ★课余作业 1、深入社会实际,写调查报告: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 2、撰写小论文: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适度消费之我见等 ★教学体会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树立正确 二、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前面讲的都是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从消费者自身看,有没有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呢?如:消费者心理、消费者观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影响消费的心理有哪些?我们应该树立怎样正确的消费观? 调查: 1、身边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某商品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 A、有 B、没有 2、你挑选服装的要求是(只能选一个) A、新奇、前卫、突出个性 B、质量好、大方 3、如果让你选一款车,你会更注重 A、外形、款式 B、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等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的小人、“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又真假难辨。其实,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的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大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名义上的国祚。假若曹操是奸臣的话,那么,二袁、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中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大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曹操是奸臣吗?关键词:曹操精神思想丰富唯才是用悲剧英雄 在丰富多彩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西方哲学诠释学认为,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不是读者通过文本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而是读者依据自身的历史性使文本的意义得以不断创生和流动的过程。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曾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成书以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正是在历代读者的诠释和解读之下才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使这部作品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拥刘反曹”思想是《三国演义》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三国演义》这一“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在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校正、删改、评点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使《三国演义》的正统色彩和伦理道德观念更加浓厚。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品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不自觉地总是把他归为反面人物,并加以夸张,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的曹操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曹操在大众心目中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下面笔者将从三个层面讨论一下个人对曹操的解读。 一、一个精神思想丰富的人物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并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但却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以知人著称。据《后汉书·许劭传》记载,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亦认为其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精神思想具体表现如下:(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董卓作乱,群臣束手无策、无奈痛哭之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

3.正文:刘备的品格

论刘备的品格 藤县藤城中心校白坭分校黄剑华 许多读者读《三国演义》时,常会因作者的倾向意在“拥刘反曹”,而对蜀汉最 后的悲剧结局叹息不已,对作者刻意塑造的“仁义爱民”之君刘备,也是充满了同情,但握腕叹息之余,稍微想想,又总觉得这样一个人物有点虚伪,不太正常,虽然也知道刘备是个好人,可就是喜欢不起来,甚至会觉得他怎么老是那么假惺惺的,耍小心眼,掉鳄鱼泪。其实,刘备是一个善于伪装的人,表面上,他总表现出这样的情义:“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第60回)而在他的眼泪背后,是心计,是权谋,是个伪君子,让我们揭开刘备那“仁义”的面纱,看清楚刘备不贤明的一面。 (一)刘备历经沙场,但不善用兵 刘备是个“马上皇帝”,他颠沛流离,戎马一生,屡败屡战,在夹缝中求生存,但他折而不挠,进取一生,甚得众心,能得人死力,终得一方天下,他的坚韧精神值得赞许,但其政治、军事上的才能皆不足称,虽然久经沙场,但不善于用兵,且有主观主义思想,个人意气用事,以致败亡于军事。 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并不具备特别突出的军事才华,至于运筹帷幄,作为一军统帅来说,刘备所缺少的正是这种“聪明秀出”的才能。”“拙于用兵”,“备不晓兵”, “每战必败”,“多败少成”,○1这不但是当时人们在军事上对刘备所作的评语,也是历史为刘备所作的结论。 在寻获诸葛亮之前,他在中原东奔西走,南逃北颠,简直有招摇撞骗之嫌。他几乎从来没有主动发动过一次有意味的战争,主动逃跑的机会倒为数不少。他几乎每战必败,让我们看看刘备如何用兵:一、刘备虽已取得徐州,却仍然让陶谦的亲信许耽、曹豹、章诳等人统率“丹阳兵”,遂为日后背叛刘备,引吕布袭破刘备埋下祸根。二、刘备让陶谦故将曹豹出任徐州州治下邳之相,而代表自己守卫下邳的,却是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且与曹豹不睦的张飞。这一安排终于导致张飞杀曹豹后,许耽、章诳愤而勾结吕布,充任内应,袭破下邳。三、刘备将“狼子野心”的吕布收留在徐州,并且屯驻要地下邳附近,毫不防备。致使吕布此后得以与许耽等顺利呼应,袭破下邳,进而占据徐州。如此等等的典型事例表明:刘备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缺乏必要的才能,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传统形象颇不相同,但是更为真实的刘备。 称帝后,刘备急着要为关羽复仇雪恨,便下令攻打东吴。许多文武官员提出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全真模拟演练(三)

第一部选择题(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欧阳修作诗以气格为主,宋诗风气为之一变,其诗被称为【】 A.香奁体诗 B.西昆体诗 C.古文体诗 D.元祐体诗 2.王安石以政治改革家的眼光论文,主张为文【】 A.重在致用 B.重在教化 C.重在娱悦 D.重在宣泄 3.黄庭坚作诗学杜甫,喜欢用拗句,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诗体,这种诗体是【】 A.“东坡体” B.“山谷体” C.“后山体” D.“简斋体” 4.创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的是【】 A.吕本中 B.曾几 C.黄庭坚 D.方回 5.下列词句出自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是【】 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B.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6.“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出自【】 A.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B.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C.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D.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7.杨万里诗活泼生动,风趣诙谐,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诗体,这种诗体被称为【】 A.“同光体” B.“简斋体” C.“梅村体” D.“诚斋体” 8.下列说法中与“永嘉四灵”不符的是【】 A.四人字号中都带有“灵”字 B.诗风相近 C.都曾在官府任过职 D.诗学晚唐体 9.下列诗句属于耶律倍《海上诗》的是【】 A.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B.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C.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D.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10.白朴的著名杂剧《墙头马上》属于【】 A.历史剧 B.爱情婚姻剧 C.公案剧 D.神仙道话剧 11.下列杂剧作品属于元杂剧作家宫天挺的代表作的是【】 A.《范张鸡黍》 B.《赵李让肥》 C.《汉宫秋》 D.《倩女离魂》 12.元后期散曲家中成就较高的除张养浩、张可久外还有【】 A.马致远 B.郑光祖 C.雎景臣 D.乔吉 13.下列作品属于南戏“四大传奇”的是【】 A.《宦门子弟错立身》 B.《小孙屠》 C.《张协状元》 D.《荆钗记》 14.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的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金瓶梅》 D.《西游记》 15.明代长篇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是【】 A.神魔小说 B.英雄传奇小说 C.历史演义小说 D.世情小说 16.徐渭的《四声猿》是【】 A.明前期杂剧 B.明中后期杂剧 C.明初期传奇 D.明中期传奇 17.梁辰鱼《浣纱记》采用的声腔是【】 A.海盐腔 B.余姚腔 C.弋阳腔 D.昆山腔 18.“临川四梦”中,取材于唐代传奇《霍小玉传》的一部是【】 A.《南柯记》 B.《邯郸记》 C.《紫钗记》 D.《牡丹亭》 19.明代竟陵派的文学主张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