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0.基于改进灰靶模型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10.基于改进灰靶模型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10.基于改进灰靶模型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10.基于改进灰靶模型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基于改进灰靶模型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

——以江苏省为例

张俊凤,刘友兆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摘要:采用改进后的灰靶模型,从土地整治应具备资源经济的实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的力度、促进环境友好的程度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了江苏省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并对其区域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土地整治基本处于可持续状态,但区域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苏北地区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最高,其中徐州、淮安、连云港属于全省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I级区;苏中和苏南部分城市属于IV级区,其中泰州、镇江可持续性最低。为了实现江苏省土地整治的可持续发展,需在汲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差别化的改善策略,在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更应注重农民的意愿及满意程度,建立相应的公众参与机制和收益反馈机制,以维持土地整治工作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改进灰靶模型;改进熵值法;靶心度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Improved Grey Target Model

——A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

ZHANG Junfeng, LIU Youzhao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sustainability of land consolidation,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and model were defined with method of the improved grey target model, which includes having resource economic strength, ensuring food security ability,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 intensity and promoting environment friendly degree. Then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and anglicizing their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stainability of land consolid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is in the general level, but there are mo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the sustainability of land consolidation of North Jiangsu is higher than Central Jiangsu and South Jiangsu, with Xuzhou, Huaian and Lianyungang belonging to the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Class I area.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need to lear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to take targeted and differentiated improvement strategy. In addition to the increase in

基金项目:江苏省国土资源科技项目(201026);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ZZ12_0306)

作者简介:张俊凤,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土地评价方面研究。E-mail:zjfxueshu@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16900350.html,。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arable land,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wishes and satisfaction degrees of the farmers is also necessary. This requi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echanism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revenue feedback mechanism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ility of land remediation work..

Keywords: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land consolidation, improved grey target model, improved entropy weight method, approaching degree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致了对土地的大量需求,导致建设用地急剧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有限的宜耕后备土地资源使我国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1]。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性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近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推进下,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事业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150 万hm2,超过了同期建设占用耕地的面积,保持了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对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整治的耕地农业生产成本平均降低5%-15%,土地产量增加10%至20%,全国提高粮食产能160多亿斤[3]。然而,由于我国土地整治工作起步较晚,到目前仅有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历程,相应的理论基础研究并不完善,在实践操作中,各地往往以片面追求耕地数量和产出作为土地整治的基本动力[4],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5],违背了土地整治目标的最初定位[6],损害了其可持续性。

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7]。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由点到面深入推进,许多学者也已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土地整治项目的效益[8-9]、绩效[10-11]、生态环境影响[12]以及生态风险[13]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然而,针对土地整治系统本身可持续性的相关研究甚少,仅是张正峰对国外可持续土地整理的特征、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评判标准有了初步认识[14-15],张敏[16]、盛利[17]、贾雷[18]等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或多因素线性加权求和的方法,从微观项目的角度对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缺乏宏观区域尺度上的比较性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尚未统一,研究方法亦有待于创新。

土地整治系统在前期决策、过程实施及后期影响等方面存在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灰色系统,基于此,笔者引入灰色系统中的灰靶理论,并针对传统灰靶模型等权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引入指标权重对模型加以改进[19],由此尝试将改进后的灰靶模型用于区域土地整治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区域差异,以期为后续土地整治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2 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依据

2.1 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理论辨识

在理论上,我国土地整治的主要任务和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努力促进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环境友好、统筹城乡、资源节约、社会和谐与文化维护等国家目标的实现,吴次芳教授将其功能系统概括为一个由“核心功能”与“叠加功能”共同构成的集合体[20],该功能系统的有效发挥是土地整治的目标所在。土地整治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土地整治实施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可作为可持续性强弱的评判标准之一,张正峰正是基于这一观点,从土地整治应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积并提高耕地产能、增强土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经济活力与社会可接受性4个方面提出了土地整治项目可持续性的评判标准[21]。笔者认为,区域土地整治可持续与否,还受其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以保障充足的整治潜力和巨额资金投入。

2.2 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选择

本文按照指标选取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原则、相对独立性原则、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在对已有研究中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尝试基于土地整治潜力、效率、效果及效益的视角,从区域土地整治应具备资源经济的实力(A1)、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A2)、维护社会和谐的力度(A3)和促进环境友好的程度(A4)4个方面选取农村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

(1)具备资源经济的实力。

区域土地整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具备充足的土地整治潜力和雄厚的资金保障,可从自然资源基础、社会经济条件2个方面,选取地区生产总值(U1)、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数量相对潜力(U2)、耕地质量提高潜力(U3)3个指标来反映区域资源经济状况对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支撑程度。

(2)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

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命脉,可持续的土地整治应以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粮食安全与否和耕地的数量、质量、粮食产能以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关系最为密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又是提升耕地持续增产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农村土地整治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4个方面,选取了新增耕地率(U4)、耕地质量提升等级(U5)、耕地质量提高率(U6)、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比率(U7)、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比率(U8)、新增和改善农田防涝面积比率(U9)6个指标来反映区域土地整治保障粮食安全能力的可持续性。

(3)维护社会和谐的力度。

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谐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可持续的土地整治应在大力开展农业生产设施建设、调整土地权属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振兴乡村地区经济等,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和社会经

济的和谐发展。基于数据可获取性,本文主要从土地整治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个方面,选取受益人口密度(U 10)、修建泵站密度(U 11)、修建田间道路密度(U 12)和农民人均新增年纯收入(U 13)4个指标,针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的力度来反映其可持续性。

(4)促进环境友好的程度。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协调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可持续的土地整治应从环境友好的基本理念出发,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友好的生态环境可从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治理改善状况2个方面体现。因此,本文主要基于以上两个方面,选取修建机井密度(U 14)、修建灌排渠道密度(U 15)、修建农田防护林密度(U 16)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率(U 17)4个指标来反映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促进环境友好程度的可持续性。

3 研究方法

3.1 传统灰靶模型

灰靶理论(Grey Target Theory )是处理模式序列的灰关联分析理论,其原理是在没有标准模式的条件下设定一个灰靶,并在灰靶中找到靶心设为标准模式;然后将待评模式与标准模式进行比较,以此识别模式接近靶心的程度,简称靶心度;最后依据靶心度等级划分标准进行模式分级,确定评估等级。具体评价步骤可见参考文献[22],此处不再赘述,仅对该模型中的缺陷加以诠释。

传统灰靶模型的核心步骤是靶心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n

k k i k i U x U x n x x 1

00))(),((1),(γγ (1)式中),(0i x x γ代表待评模式i X 与标准模式0X 的灰关联度,即i X 模式的靶心度;))(),((0k i k U x U x γ代表k U 指标下待评模式i X 与标准模式0X 的灰关联系数,即k U 指标的靶心系数;n 代表模式中的指标个数。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靶心度是待评模式中各评价指标对应靶心系数的算术平均值,若将公式中1n 看作指标权重,靶心度),(0i x x γ即为各评价指标对应靶心系数的等权叠加,意味着各评价指标对靶心度影响程度相同,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笔者拟将指标权重引入靶心度求解,以改进传统灰靶模型的不足。

3.2 模型的加权改进

通过对各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可以体现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而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加权改进后的靶心度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n

k k i k k i U x U x x x 100))(),((),(γωγ (2)

式中k ω代表待评模式中k U 指标的权重。权重赋值通常有主观赋值和客观赋值法两类,其中,客观赋值法主要包括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熵是衡量随机事件不确定性最好的工具,将信息熵应用于评价过程,是一个理想的确定权重的工具[23]。但由于极值和负值不能在熵值法中直接参与运算,可分别采用标准化变换法和坐标平移法对熵值法求权加以改进[24]。本文采用改进后的熵值法来确定农村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值。

4 实证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东濒黄海,东南与浙江、上海毗邻,西接安徽,北接山东。江苏省现辖1个副省级城市、12个地级市、23个县级市、23个县、3个直管县(市),境内地形地势低平,河湖较多,平原、水面所占比例较大,成为江苏一大地理特点。全省面积10.26万km 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1.1%;2010年末总人口7869.3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33972万人)的5.9%;2010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425.48亿元,占全国(397983亿元)的10.4%。江苏省以占全国1.1%的土地面积,养活了占全国

5.9%的人口,并创造了占全国10.4%的GDP ,综合经济实力处于全国前列,但江苏的土地更显珍贵、资源更显稀缺。与此同时,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从1985年的0.0741hm 2减少至2010年0.0585hm 2,已经逼近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人均0.053hm 2的警戒线,人地矛盾十分尖锐[25]。

根据江苏省土地整治项目验收情况,2006-2010年全省共投资105.78亿元,完成土地整治项目10706个,整治规模382844.42 hm 2,实际新增耕地面积112563.59 hm 2,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8168.31 hm 2,新增粮食产能114683.70t ,全省土地整治绩效显著。江苏作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资源约束型省份,充分挖掘土地整治潜力,保障土地整治可持续性,对于协调全省耕地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2011》,土地整治潜力数据主要通过《江苏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编制中的前期调查获得,2006-2010年全省土地整治项目相关指标数据主要通过各市的农村土地整治专项清查获得。基于数据的可比性与评价的可操作性,收集到的部分绝对指标均通过相应手段转换成了相对指标。

4.2 评价过程与结果

4.2.1 构建标准模式

对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而言,上述所选指标均具有正功效性,均应是最大值序列,所以对于每一个指标

k U ,其对应的标准模式{}),(.......)()()(max )(max )(13321113

0k k k k k i i k U X U X U X U X U X U X ,,,,===,则标准模式序列如下:

{},

,,,,)(.. ..........)()()(1703020100U X U X U X U X X =

??????= 22.858586.2525.84.035214.7926.432.144407.6843.9972.6835.9719.252.9 43.13 9228.91 56.58 51354.59,,,,,,,,,,,,,,,, 4.2.2 进行灰靶变换

令T 为灰靶变换,靶心00=(1,1,1,1,1,1,1,1,1,1,1,1,1,1,1,1,1)x TX =,则待评模式1X 的17个评价指

标灰靶变换后可得:

{}{}1111111111min ()min(13615.31,51354.59)()()0.2651max ()max(13615.31,51354.59)X U X U x U TX U X U X U ====00,(),();{}{}1221212122min ()min(8.93,56.58)()()0.1578max ()max(8.93,56.58)

X U X U x U TX U X U X U ====00,(),(){}{}1171711711711717min ()min(0,22.85)()()0max ()max(0,22.85)

X U X U x U TX U X U X U ====00,(),()。 则有灰靶变换后的1111121314117=((),(),(),(),..........,())=(0.2651,0.1578,0.33,x TX x U x U x U x U x U = 0.6307,0.3448,0.4623,0,0.4316,0,0.715,0.1134,0.1752,0.5734,0,0.2617,0.0152,0)。同理,可求得由

123417,,,,.......,x x x x x ()组成的矩阵:0.2651 0.1578 0.3300 0.6307 ... ...0.0152 0.0000 0.5457 0.6488 0.1504 0.8088 ... ...0.3680 0.0000 0.3154 0.3636 0.1293 0.8321 ... ...0.2579 0.6490 0.4438 0.2435 1.0000 0.4584 ... ...

0.1830 0.3463 0.3129 0.0034 0.2220 0.6054 ... ...0.1901 0.1510 0.2592 0.2368 0.6277 0.7694 ... ...

0.0888 0.0000 0.5618 1.0000 0.3188 1.0000 ... ... 1.0000 1.0000 1.0000 0.5891 0.2528 0.8599 ... ...0.1738 0.6840 0.3989 0.1683 0.2416 0.6781 ... ...0.3109 0.0000 0.1181 0.1039 0.2154 0.5060 ... ...0.4835 0.0000 0.6407 0.2091 0.3755 0.5416 ... ...

0.2773 0.0752 0.4608 0.9088 0.1153 0.3132 ... ...0.1229 0.0000 0.3032 0.1587 0.5559 0.7723 ... ...

0.1137 0.4048 ??????????????????????????????????????????

4.2.3 确定灰关联差异信息空间

令差异信息集{}{}{}0()1,2,3,......,13,1,2,3,......,17i k U i I k K ?=?∈=∈=,其中,0()i k U ?为k U 指标下待评模式Xi 与标准模式0X 的差异信息,有00()=()-()=1-()i k k i k i k U x U x U x U ?。

则待评模式1X 与标准模式0X 的差异信息集:010110120120117()((),(),(),.......,())k U U U U U ?=???? =(0.7349,0.8422,0.67,0.3693,0.6552,0.5377,1,0.5684,1,0.285,0.8866,0.8248,0.4266,1,0.7383,0.9848,1)同理,可求得由010********,,,,.......,?????()

组成的矩阵?: 0.7349 0.8422 0.6700 0.3693 ......0.9848 1.0000 0.4543 0.3512 0.8496 0.1912 ......0.6320 1.0000 0.6846 0.6364 0.8707 0.1679 ......0.7421 0.3510 0.5562 0.7565 0.0000 0.5416 ......

0.8170 0.6537 0.6871=? 0.9966 0.7780 0.3946 ......0.8099 0.8490 0.7408 0.7632 0.3723 0.2306 ......

0.9112 1.0000 0.4382 0.0000 0.6812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4109 0.7472 0.1401 ......0.8262 0.3160 0.6011 0.8317 0.7584 0.3219 ......0.6891 1.0000 0.8819 0.8961 0.7846 0.4940 ......0.5165 1.0000 0.3593 0.7909 0.6245 0.4584 ......

0.7227 0.9248 0.5392 0.0912 0.8847 0.6868 ......0.8771 1.0000 0.6968 0.8413 0.4441 0.2277 ......

0.8863 0.5952 ??????????????????????????????????????????

,由此,得00(max)=1(min)=0i i ??,。 4.2.4 计算靶心系数 由灰靶理论模型可知,待评模式i X 与标准模式0X 针对评价指标k U 的靶心系数

000000minmin ()+0.5maxmax ()0.5((),())==()+0.5maxmax ()()+0.5

i k i k i

k k i k i k i k i k i k U U x U x U U U U γ?????。则0111((),())x U x U γ=0.4049;0212((),())x U x U γ=0.3725;0313((),())x U x U γ=0.4273;…;017117((),())x U x U γ=0.3333。同理,可求得由

靶心系数0((),())k i k x U x U γ组成的矩阵:0.4049 0.3725 0.4273 0.5752 ......0.3367 0.3333 0.5240 0.5874 0.3705 0.7234 ......0.4417 0.3333 0.4221 0.4400 0.3648 0.7486 ......0.4025 0.5876 0.4734 0.3979 1.0000 0.4800 ......

0.3797 0.4334 0.4212=γ 0.3341 0.3912 0.5589 ......0.3817 0.3707 0.4030 0.3958 0.5732 0.6844 ......

0.3543 0.3333 0.5329 1.0000 0.4233 1.0000 ...... 1.0000 1.0000 1.0000 0.5489 0.4009 0.7811 ......0.3770 0.6127 0.4541 0.3754 0.3973 0.6084 ......0.4205 0.3333 0.3618 0.3581 0.3892 0.5030 ......0.4919 0.3333 0.5818 0.3873 0.4447 0.5217 ......

0.4089 0.3509 0.4811 0.8457 0.3611 0.4213 ......0.3631 0.3333 0.4178 0.3728 0.5296 0.6871 ......

0.3607 0.4565 ?????????????????????????????????????????? 4.2.5 确定指标权重

运用改进后的熵值法计算所得的指标权重及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1:

表1 江苏省农村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指标及权重

准则层

指标层 权重 备注 A 1具备资源

经济的实力 U 1新增耕地数量现实潜力(hm 2) 0.0587 新增耕地理论潜力×限制因子修正系数 U 2耕地质量提高潜力(104t )

0.0591 (可实现单产-实际单产)×耕地面积 U 3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0.0572 A 2保障粮食 安全的能力 U 4新增耕地率(%)

0.0640 新增耕地面积/土地整治总规模 U 5耕地质量提升等级 0.0637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级-整治前耕地质量等级 U 6耕地质量提高率(%) 0.0645

(整治后单产-整治前单产)/整治前单产 U 7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比率(%) 0.0540 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土地整治总规模

U 8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比率(%) 0.0655 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土地整治总规模

U 9新增和改善农田防涝面积比率(%) 0.0574 新增和改善农田防涝面积/土地整治总规模

A 3维护社会 和谐的力度 U 10受益人口密度(人/km 2) 0.0601 土地整治受益总人数/土地整治总规模

U 11修建泵站密度(座/km 2) 0.0592 修建泵站量/土地整治总规模

U 12修建田间道路密度(km/km 2)

0.0557 修建田间道路长度/土地整治总规模 U 13农民人均新增年收入(元)

0.0568 整治后农民人均纯收入—整治前农民人均纯收入 A 4促进环境

友好的程度 U 14修建机井密度(眼/km 2)

0.0528 修建机井量/土地整治总规模 U 15修建灌排渠道密度(km/km 2) 0.0567 修建灌排渠道长度/土地整治总规模 U 16修建农田防护林密度(株/km 2)

0.0560 修建农田防护林工程量/土地整治总规模 U 17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率(%) 0.0587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土地整治总规模

4.2.6 计算靶心度

将上述所得的靶心系数和指标权重值代入公式(2),可计算出各个待评模式的靶心度,即:

01011(,)((),())=0.4236

n k k k k x x x U x U γωγ==∑;02021(,)((),())=0.5456n

k k k k x x x U x U γωγ==∑;… … …;

0170171(,)((),())=0.4735n

k k k k x x x U x U γωγ==∑(表2)

。 同理,按照上述方法可针对具备资源经济的实力(A 1)、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A 2)、维护社会和谐的力度(A 3)和促进环境友好的程度(A 4)4个准则层分别组成的灰模式进行农村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13个地区的靶心度值见表2。

表2 江苏省农村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地区

)(1A γ )(2A γ )(3A γ )(4A γ )(4-1A γ 常州

0.4013 0.4423 0.4801 0.3520 0.4236 淮安

0.4952 0.6136 0.5454 0.4731 0.5456 连云港

0.4094 0.7918 0.3765 0.4504 0.5521 苏州

0.6202 0.4638 0.4395 0.4095 0.4733 泰州

0.3820 0.4504 0.4352 0.3697 0.4168 无锡

0.4562 0.5222 0.6746 0.3512 0.5077 徐州

0.6548 0.6289 0.4402 0.7037 0.6065 盐城

0.6517 0.4959 0.3996 0.5861 0.5211 扬州

0.4090 0.4286 0.5795 0.3844 0.4502 镇江

0.3695 0.4483 0.5121 0.3892 0.4361 南通

0.4713 0.5151 0.3762 0.3762 0.4441 宿迁

0.5650 0.5658 0.3753 0.5141 0.5099 南京 0.4392 0.5523 0.4479 0.3972 0.4735

注:)(1A γ,)(2A γ,)(3A γ,)(4A γ分别代表4准则层的靶心度值。

根据表2中γ的取值范围,在Arcview3.3采用自然断点法对全省农村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进行初分,然后按照分区标准取整原则确定分级标准,最终将全省土地整治的可持续性划分为4级。如)(4-1A γ的取值主要集中在0.4~0.7,其可持续等级由高到低可依次划分为:I 级(0.54≤)(4-1A γ<0.7),II 级(0.48≤)(4-1A γ<0.54),III 级(0.45≤)(4-1A γ<0.48),IV 级(0.4≤)(4-1A γ<0.45)(图1)。

图1 江苏省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等级

4.3 评价结果分析

结合表1和图2可以看出,江苏省的土地整治基本处于可持续状态,但区域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徐州、淮安、连云港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在全省范围内最高,属于I级区,该区域是全省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具备推行规模农业、集中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优越条件,2006~2010年三市的土地整治效益较为明显,其中徐州市在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均排在全省首位,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综合水平很高。宿迁、盐城、无锡属于全省土地整治可持续性II级区,其中盐城属于江苏省沿海城市,可依托沿海开发将大量的滩涂、盐碱地开发整理为耕地,拥有潜力巨大的后备资源,成为土地整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支撑,无锡和宿迁则通过2006~2010年间的土地整治工作,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农业生产条件,耕地质量提高率分别达到18.11%和19.25%,高于全省其他地区,满足了可持续土地整治对提高粮食安全能力的基本要求。扬州、南京、苏州的土地整治效果并不突出,处于全省一般水平,属于全省土地整

治可持续性评价III级区,可能的解释是三市以工业生产为主,建设用地面积相对较多且景观细碎化程度

较高,不利于集中连片推进土地整治工作。泰州、常州、镇江、南通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在全省范围内最低,属于IV级区,虽然常州和镇江地处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但政府对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忽视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民生产条件的改善,对土地整治的投资力度也相对较低,其中2006~2010年镇江土地整治项目投资额约52965亿元,位于全省最低水平,致使土地整治工作缺少了必要的资金保障,土地整治可持续性随之降低;虽然南通具备雄厚的土地整治后备资源,2010年以前全市的土地整治项目也取得一定成绩,但对农民的回馈效果并显著,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并未随着全市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而有所提高。

5 结语

针对传统灰靶模型等权的缺陷,笔者引入指标权重对模型加以改进,由此建立了加权改进后的灰靶评价模型,并采用改进后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从可持续土地整治应具备的资源经济实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的力度和促进环境友好的程度4个方面构建了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较以往指标体系更为全面,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江苏省土地整治可持续评价结果表明,全省土地整治基本处于可持续状态,但区域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从区域来看,苏北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最高,苏中和苏南相对较低;从单个城市来看,泰州、常州、镇江、南通有必要转变现阶段的土地整治模式及工作要点,在汲取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差别化的措施,在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更应注重农民的意愿及满意程度,建立相应的公众参与机制和收益反馈机制,以维持土地整治工作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吴郁玲,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6):106-113.

[2] 张正峰.土地整理的模式与效应[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7-15.

[3] 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4] 罗明,张惠远.土地整治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资源科学,2002,24(2):60-63.

[5] YIN Shuai, WEI Chao-Fu, Y ANG Xin-Yue, et al.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Its Evaluation in Hilly Area of Southwest China[J]. Energy Procedia, 2011(5):1192-1199.

[6] 张正峰,赵伟.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8):281-285.

[7] 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10):1718-1722.

[8] 吴怀静,杨山.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6l-64.

[9] 信桂新,杨庆媛,杨华均,等.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影响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 (11):312-317.

[10] 金晓斌,黄玮,易理强.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初探[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57-62.

[11] 罗文斌,吴次芳,杨剑.基于“流程逻辑”框架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物元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4):55-61.

[12] 李岩,欧名豪,赵庚星.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2):398-403.

[13] 付光辉.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63-114.

[14] 张正峰.国外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发展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07,(10):144-147.

[15] 张正峰.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标准与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7):1-7.

[16] 张敏.土地整理项目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以湖北省红安县红华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2007,27(3):100-103.

[17] 盛利.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双牌县平福头乡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21-25.

[18] 贾雷,邱道持.三峡库区土地整治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以开县大德乡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3):78-84.

[19] 李红,周波.基于改进后灰靶模型的四川省水资源紧缺度评价[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2,44(01):43-49.

[20] 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10):1718-1722.

[21] 张正峰.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标准与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7):1-7.

[22] 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71-182.

[23] Hamlilov, Aladdin: a Development of Entropy Optimization Methods[J]. WSEAS Transactions on Mathematics, 2006,5(5):568-575.

[24] 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98-102.

[25] 许艳,濮励杰,张丽芳,等.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9,45(6):810-820.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意义及内容 1.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健康的土地生态功能是维系寂静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存安全。现如今,土地资源,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区域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安全成为一大严峻的挑战。 三峡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影响都极为重要,其建设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世界上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库区蓄水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其现今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敏感,并且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腐强度低,易风化,雨水易软化、泥化,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问题。同时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土地利用方式将直接威胁水库安全运营的生态脆弱带,所以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系统详细的评价并提出各生态问题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2.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所谓土地生态安全,其确切的含义还没有科学的界定。一般认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不受或少受来自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于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没有遭到破坏:其次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不受损害。生态系统所能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生态安全的一个显性特征。当一个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出现异常时,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对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而言,它研究区域乃至周边地区人们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的目,是由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组成的安全复合体系。如果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对上述自然系统安全的影响,显然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动力和出发点,而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石和核心。因此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要分别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个方面考虑,选取各自不同的评价影响因素,共同构成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年和2010年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现状、人口、GDP等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得出两个时期评价结果,分析结果为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等定级;对比三峡库区09年和10年的生态安全转变趋势,并对三峡库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意见及建议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 论文 题目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姓名吴昭 学号3140105351 教师杨京平 专业工科试验班(材料与化工) 学院求是学院

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摘要: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等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则反映了人类社会把自然界当成为人类无偿和无限提供资源及服务的传统观念的转变,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关系。那么怎样才算是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有赖于建立和完善客观合理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从而对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高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P-S-R概念框架模型。 一、生态安全的概念 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成负相关关系,与生态健康成正相关关系。且安全的生态系统是健康的并具有对各种风险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因此,生态安全概念可以用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两方面来定义。(具体见下图) 1、生态风险方面 一般认为,风险是指评价对象偏离期望值的受威胁程度,或某种突发事件的概率。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干扰或灾害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的可能性。生态风险的识别包含风险因素的确定和生态系统(或环境)脆弱性的认识。 导致环境或生态系统剧变的风险因素有暴雨、台风以及沙尘暴等。而特定风险的存在对生态系统或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则取决于生态系统或环境自身的脆弱性。脆弱性作为一种状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作用于某一环境状态或生态系统的风险(压力)水平(REI),主要指生态系统或某一环境状态所承受的风险或压力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以及发生的空间位置及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2)生态系统对于某一水平风险(压力)的内部恢复力(IRI),一般指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维持自身完整性的内在能力,体现了自然系统对损害的自然免疫能力;3)生态系统或环境对外部压力的外在恢复力(EDI),强调自然系统在已经遭受损害时,可持续维持其结构与功能完整的能力。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是运用基于大量的实验结果和广泛的事故资料统计分析获得的指标或规律(数学模型),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量的计算,安全评价的结果是一些定量的指标,如事故发生的概率、事故的伤害(或破坏)范围、定量的危险性、事故致因因素的事故关联度或重要度等。 按照安全评价给出的定量结果的类别不同,定量安全评价方法还可以分为概率风险评价法、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和危险指数评价法。(1)概率风险评价法。是根据事故的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应用数理统计中的概率分析方法,求取事故基本致因因素的关联度(或重要度)或整个评价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的安全评价方法。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故树分析、逻辑树分析、概率理论分析、马尔可夫模型分析、模糊矩阵法、统计图表分析法等都可以由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计算整个评价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 (2)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是根据事故的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数学方法,求取事故对人员的伤害范围或对物体的破坏范围的安全评价方法。液体泄漏模型、气体泄漏模型、气体绝热扩散模型、池火火焰与辐射强度评价模型、火球爆炸伤害模型、爆炸冲击波超压伤害模型、蒸气云爆炸超压破坏模型、毒物泄漏扩散模型和锅炉爆炸伤害TNT当量法都属于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3)危险指数评价法。危险指数评价法应用系统的事故危险指数模型,

根据系统及其物质、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基本性质和状态,采用推算的办法,逐步给出事故的可能损失、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设备、事故的危险性以及采取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的安全评价方法。常用的危险指数评价法有: 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 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6、生态城市创新引领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引进开发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持自然特色风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1概述 1.1生态安全的概念 1)生态安全的背景 “生态安全”这一概念是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变化对有限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安全保障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水土六十、土地沙化、环境污染、酸雨加剧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胡宇:在我们人类决定师姐各地德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环境后果。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人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人类还迫切感受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星与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一个里程碑,以这次大会标志,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的一部分。2002年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进一步商讨生态安全大计。当前,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肖笃宁将生态安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符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狭义: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整体水平的反映。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内容和新目标,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为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安全的定义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这些生态安全的定义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仅考虑了生态风险,而忽略了脆弱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仅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性。针对这一局限,人们认为, 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应是指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免受不利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并使得系统的的脆弱性不断得到改善。一方面,生态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不收损伤、侵害或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够持续,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另一方面,生态安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脆弱性的不断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处于健康和有活力的客观保障条件。

几种信息安全评估模型

1基于安全相似域的风险评估模型 本文从评估实体安全属性的相似性出发,提出安全相似域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网络风险评估模型SSD-REM 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分为评估操作模型和风险分析模型。评估操作模型着重为评估过程建立模型,以指导评估的操作规程,安全评估机构通常都有自己的操作模型以增强评估的可实施性和一致性。风险分析模型可概括为两大类:面向入侵的模型和面向对象的模型。 面向入侵的风险分析模型受技术和规模方面的影响较大,不易规范,但操作性强。面向对象的分析模型规范性强,有利于持续评估的执行,但文档管理工作较多,不便于中小企业的执行。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主机安全特征的相似性及网络主体安全的相关性视角出发,提出基于安全相似域的网络风险评估模型SSD-REM(security-similar-domain based riskevaluation model)。该模型将粗粒度与细粒度评估相结合,既注重宏观上的把握,又不失对网络实体安全状况的个别考察,有助于安全管理员发现保护的重点,提高安全保护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SSD-REM模型 SSD-REM模型将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考虑到影响系统安全的三个主要因素,较全面地考察了系统的安全。 定义1评估对象。从风险评估的视角出发, 评估对象是信息系统中信息载体的集合。根据抽象层次的不同,评估对象可分为评估实体、安全相似域和评估网络。 定义2独立风险值。独立风险值是在不考虑评估对象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形下,对某对象进行评定所得出的风险,记为RS。 定义3综合风险值。综合风险值是在考虑同其发生关联的对象对其安全影响的情况下,对某对象进行评定所得出的风险,记为RI。 独立域风险是在不考虑各评估实体安全关联的情况下,所得相似域的风险。独立网络风险是在不考虑外界威胁及各相似域之间安全关联的情况下,所得的网络风险 评估实体是评估网络的基本组成元素,通常立的主机、服务器等。我们以下面的向量来描述{ID,Ai,RS,RI,P,μ} 式中ID是评估实体标识;Ai为安全相似识;RS为该实体的独立风险值;RI为该实体合风险值;P为该实体的信息保护等级,即信产的重要性度量;属性μ为该实体对其所属的域的隶属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浅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摘要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评价领域的体现。本文着重阐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的主要内容。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进行了 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1 引言 土地资源作为人地系统这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是保障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有效统一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持土地可持续利用、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的有效方式。我国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对土地的利用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或不合理的现象。科学合理地定量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而达到预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动向的目的,这对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和区域性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中必须选择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1土地可持续利用特点 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且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持续性是土地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土地适宜性是指对于一定的土地单元,评价其是否适合于某种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在较大程度上是一种现状的评价。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一块土地在更长时期内是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只要在未来可预见的较长时期内,未引起明显的或永久性的土地退化,通常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可持续的。 2.2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因子 影响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持续性评价的环境因子基本相同,但土地利用的持续性评价要求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各种环境因子和生态过程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其目的是维持土地利用系统的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所以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许多因子密切相关,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包括生态评价、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三方面.其中生态评价在土地持续利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土地利用在生态上的持续性才能保证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当今全球性的土地退化是影响土地持续利用最主要因子之一。这表明,片面追求土地的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是无法保证土地的持续利用的。 3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容、方法及过程 3.1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容 3.1.1生态评价 土地持续利用中的生态评价是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目前及其较长时期内对土地的基本属性和生态过程的影响。一般认为,生态可持续性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相关,如水分和养分循环、能量交换、物种丰度、多样性在生物种群动态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我们从研究这4种生态过程(水分循环、养分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开始。强调过程,而不是现状。正因为如此,使得对生态因子边界的确定更加困难。相对来说,分析一种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重视生态安全的评价和信息披露,并对决策者和生态系统的管理者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对广大社会公众具有教育意义以及对公众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具有指导意义,是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简要论述了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评价方法和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一、关于评价标准问题 就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而言,虽然不同的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如果抽象掉具体的评价对象的特定标准,我们总是可以为其找到一种称之为“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这种“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即生态巨系统(各生态子系统的有机整合)和各生态子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胁迫力的影响; ②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但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能够消解这种影响并通过自组织能力修复其丧失的部分功能,恢复生态过程的完整性; ③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安全的生态系统在外力胁迫下不仅不会降低其向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如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木材产品等),也不会降低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如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相反这些功

能还应该逐步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④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由于人类的自私和对物欲的无限贪婪,人类活动充满了功利性,往往以牺牲一个系统的功能完整来维持或提高另一系统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例如,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人们往往通过增加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从而造成土壤系统的板结和污染,并进而污染水圈、生物圈,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⑤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尽量减少额外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维持系统的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和环境功能。据专家测算,我国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2.3%,扣除这一因素,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6%左右,这究竟是提高了人类福利还是降低了人类福利?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严肃的问题; ⑥生态系统的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说到底,生态安全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安全,人类的生存总是依托于生态系统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整个世界的国民经济也是建立在由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的,一切威胁生态安全的因素和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都是在动摇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安全的生态系统必须有能力支持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必须把人、人类生存和人类活动纳入自然生物圈中进行综合考虑,人必须把自身视为自然系统中平等的伙伴,不是万物的尺度。在自然生物圈中,人类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完整版)安全评价的程序、内容、方法

安全评价的程序、内容、方法 一、安全评价程序 主要包括: 1.前期准备, 2.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 3.划分评价单元 4.定性、定量评价 5.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6.做出安全评价结论 7.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具体程序如图4-l所示 1、前期准备:明确被评价对象,备齐有关安全评价所需的设备、工具,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工程、系统的技术资料。 2、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根据被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辨识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和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 3、划分评价单元:在辨识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单元的划分应科学、合理.便于实施评价、相对独立且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 4、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单元的特征,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评价对象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5、安全对策措施建议:依据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与定性、定量评价结果,遵循针对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建议。 6、安全评价结论:根据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严谨、明确地做出评价结论。 7、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依据安全评价的结果编制相应的安全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是安全评价过程的具体体现和概况性总结,是评价对象完善自身安全管理、应用安全技术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是由第三方出具的技术性咨询文件,可为政府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监察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对评价对象的安全行为进行法律法规、标准、行政规章、规范的符合性判别所用;是评价对象实现安全运行的技术性指导文件。 二、安全评价的内容 安全评价主要内容包括:高度概括评价结果;从风险管理角度给出评价对象在评价时与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符合性结沦;给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以及采取安全对策措施后的安全状态等。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近年来,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土地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目前,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它是一种不以破坏子孙后代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财富的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必要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一套完整评价体系。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1. 引言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迅速,许多学者从不同出发点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法、模式和实现途径等进行了众多探索研究[1-13],并已初步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但应用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成功案例尚不多见[14],且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国家级或大区域范围,而针对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基层县(或县级市)的实证研究较少,从而缺乏应有针对性。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 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系统是由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组成的复合开放系统,无法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在分析指标时,应以评价准则为目标,围绕它进行分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制约因子及其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笋系,从而来衡量一个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程度、水平、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从而增强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区域横向和纵向对比性[15]。 2.1 生产性准则 反映土地利用系统生产能力水平。生产性的分目标指标项由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土地内部条件和外部投入条件组成。在以生产为目的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包括产量、土壤肥力、地貌,在以服务为目的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包括地价、区位。指标层应当是由决定各自目标指标项的影响因素组成,包括:生产类土地利用方式最大生物产量、土壤有机质等,服务类土地利用方式的基准地价、市场价等。 2.2 安全性准则 反映土地利用系统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要达到土地利用目标对土地本身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危害或某制约因素的控制,例如气候灾害、地质灾害等的控制。一般包括自然灾害和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几个误区

土地管理与制度改革? 国匕賓圾情报'---------------------------------------------------------?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儿个误区 熊建华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现有三大主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概述和分析,指出了当前基于概念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的误区,并对其发展进行了思考。研究表明,现有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过于依赖概念模型,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未能体现出与其他类型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差异性和自身的独特性;未来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准确把握土地生态安全科学内涵为前提,以概念模型为参考依据,注重指标体系的时效性,强调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误区思考 土地生态安全作为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础工作在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通过评价形成对于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演变过程和危害程度的基本判断。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愈发紧迫,开展土地生态安全相关评价正当其时。 现有土地生态安全相关评价主要包括两类: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和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基础,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是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在未来时段的延续巴二者都需要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来开展相关研究。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科学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到底需要构建什么样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已有指标体系多采用概念模型或框架模型,但对模型存在的问题欠缺考虑和论证,直接影响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公信力。本文尝试对当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所采用的主流指标体系进行剖析,试图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1指标体系分类概述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指标体系以概念模型和框架模型为主,包括三大类:压力-状态-响应(PSR),经济-环境-社会(EES),混合类(PSR和EES等综合)。 1.1PSR模型,包括PSR、DPSR、DPSIR、IDRIS等模型 PSR模型即“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最初应用于土地质量评价叫后演变为DPSIR模型,即“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应用于环境质量和可持续评价⑴。2002年后,国内学者在开展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时,对PSR模型进行了部分重构,形成了DPSR模型巴即“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18XNHO17) 收稿日期:2018-09-08 作者简介:熊建华(1988—),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评价、生态环境效应。E-mail:jhxiong2014@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16900350.html, 田《2019年第4期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单位:公顷/人 类型世界中国俄罗斯美国印度加拿大法国 人均土地总面积2.20 0.740 11.400 3.350 0.31 30.54 0.937 人均耕地面积0.247 0.076 0.898 0.686 0.174 1.507 0.330 人均森林面积0.583 0.106 5.154 0.776 0.067 8.100 0.256 人均草原面积0.575 0.319 0.586 0.874 0.012 0.924 0.184 人口密度442 1321 88 294 3177 32 1060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7倍和1.3倍。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在2000年我国耕地普查中,耕地面积12823.3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1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

国家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国家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万本太1 ,吴 军2 ,徐海根 2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北京 100035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 摘要:建立了包括国土安全、水安全、大气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灾害五方面15个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从国家尺度上对我国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根据各省区生态安全指数的计算结果,从高到低将生态安全状况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果表明:生态安全状况达到一级的省区包括西藏、海南、广西、福建、广东、云南和江西;生态安全为二级的省区包括黑龙江、湖南、上海、青海、浙江、安徽、贵州、河南、湖北、山东、新疆、吉林、重庆、甘肃和四川;生态安全为三级的省区包括内蒙古、江苏、北京、辽宁、河北、宁夏、天津、陕西和山西.关键词: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929(2008)04-0057-06 Study on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China .s Ecological Security W AN B en-tai 1 ,WU Jun 2 ,XU Hai -gen 2 1.Depart ment of Nature and Ecology Conservation,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 ministration,Beijing 100035,China 2.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State Environ 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Nanjing 210042,China A 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e of China .s ecological security,a comprehens ive assess ment s ystem containing fifteen indicators reflecting five aspects which are land security,water security,atmospheric security,biologic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disaster were establis hed and a scientific and concrete assessment for China .s ecological security on the national scale were conducted.The state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f various province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ades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es from high to low:/the first grade 0,/the second grade 0and /the third grade 0.The res ults were listed as follows:the provinces achievin g /the first grade 0ecological security were Tibet,Hainan,Guangxi,Fujian,Guangd ong,Yun nan and Jiangxi;the ones with /the s econd grade 0ecological security were Heilon gjiang,Hunan,Shanghai,Qinghai,Zhejiang,Anhui,Guizhou,Henan,Hubei,Shandong,Xinjiang,Jilin,Chongqing,Gans u and Sichuan;the ones with /the third grade 0ecological s ecurity were Inner Mon golia,Jiangsu,Beijing,Liaoning,Hebei,Ningxia,Tianjin,Shaanxi and Shanxi.Key words :ecological security;comprehensive assessment;indicator system 收稿日期:2008-01-14 修订日期:2008-03-12 作者简介:万本太(1955-),男,吉林农安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 事生态环境研究与管理,biodiv@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16900350.html,.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地矛盾的日趋尖锐,生态状况总体上呈恶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林草植被破坏严重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1-3] .在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5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6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0的目标.对生态安全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在生态系统尺度上,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到破坏, 生态功能不受到损害的状态[4-5] .在国家或全球尺度上,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到威胁,从而能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保障,防止生态难民的产生和社会动荡[6-7].国内已开展生态安全研究.肖笃宁等[4] 认为,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区域生态风险分析、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以及生态安全管理、保障等方面;黎晓亚等[8] 通过对景观生态规划原则的增补,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初步原则和方法;徐海根等 [9-10] 将生 态安全的理念运用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设计中,研究了不同保护目标下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生态安全阈值.生态安全评价也是生态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对生态整体的完整性以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评判,以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评价为核心内容,并体现人类安全的主导性 [11-12] .目前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特定生态系统和特定区域的评价 第21卷 第4期 环 境 科 学 研 究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21,No.4,2008 DOI :10.13198/j.res.2008.04.59.wanbt.015

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Abstract: Ecological security is the core of the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The concept and basic objective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f regional land resource was described at first; and then the principle of evaluation on ecological security of regional land resources was explored. An empirical analysis taking Shijiazhuang city as an example was made. Base on the situta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land resource in this city was dividied into 3 types,low-resk region,mid-rist region and high-risk region. Further more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ensuring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Shijiazhuang city were proposed.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objectively reflect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ecological secur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Shijiazhuang city, which had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地非农业化进程持续进行,具有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资源显著减少?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加以及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出现诸多问题,特别是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威胁? 对石家庄市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内涵与基本目标 1.1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的内涵 土地生态安全,是指陆地表层由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破坏,同时土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1]?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指在特定研究区域内,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或少受威胁与破坏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在此种状态下,土地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土地生态环境处于没有或很少污染的健康状态?而且,土地资源也只有在这种生态安全的状态下,才能维持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具体来讲,区域土地资源安全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未受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不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

《对熵值法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讨》

《对熵值法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讨》文章标题:摘要。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一种资源。土地具有可持续利用的特性,人类的生产活动只有适应这一特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本文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山东省昌乐县xx~xx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探讨出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方法,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质量综合指数熵值法持续评价 昌乐县位于山东半岛内陆,隶属著名的风筝之乡潍坊市,素有“蓝宝石之乡”和“木鱼石之乡”的美誉,现辖15个镇和1个开发区,总面积1100.6km2。昌乐属东部季风型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水量650mm,无霜期190天,适宜各种动植物繁衍生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县,粮食作物主要盛产小麦、玉米、地瓜,经济作物主要种植黄烟、棉花、花生、西瓜、果品、蔬菜等。昌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1.6亿m3。 1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综合指标不仅包括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项指标,还应考虑到人地关系协调性,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本文构建了一种显示过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协调性来综合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 1.1评价指标含义

1.1.1土地生产力。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的生产力是指为人类提供能源和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应当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并实现生产力的持续上升。 1.1.2生产稳定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生产和结构、功能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蔡运龙xxa)。生产稳定性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水平,促进土地产出的稳定。持续的土地利用系统应当在一定时空尺度上使生产力保持在一定水平和在其上下波动。 1.1.3资源保护性。资源保护性有代内资源适宜开发和代际资源适宜分配两方面的含义,代内资源保护性是对开发利用的资源采取经济、社会、行政、法律、激励等措施使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保持良性化发展;代际资源适宜分配是根据土地开发的时间分配实现代际公平的享有资源利用能力。如果后代享有比当代更多的资源,或至少不能少于当代享有的资源,则实现了土地资源保护的代际公平。 1.1.4经济可行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需要考虑的经济含义是综合效益(土地经济产出、选择价值和外部经济性的综合),并非土地产品的价值。如果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如乡村土地城镇化)具有绝对的经济效益但带来生态和社会的外部不经济性大于单纯的经济效益,则这样的土地利用系统依然是不持续的。 1.1.5社会接受性。社会接受性是指某种土地利用方式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如果不能被接受,则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必然是失败的。影响社会接受能力的因素有政策法规、政策保障、个人接受能力、团体接受能力等(傅伯杰等xx),这些因素的难以量度使得社会接受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