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时代境遇下青少年生存问题与学校教育理想

时代境遇下青少年生存问题与学校教育理想

时代境遇下青少年生存问题与学校教育理想
时代境遇下青少年生存问题与学校教育理想

时代境遇下青少年生存问题与学校教育理想(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8期)

更新时间:2012-10-24 10:24:56

摘要:现代社会青少年生存面临种种异化,凸现出“抽象”的生存、“碎片”的生存、“错位”的生存以及“冷漠”的生存等问题。学校教育应当回归生存本真,积极促进人的意义性、整体性、连续性及独特性发展,使人成其为“人”。

关键词:时代境遇;生存;异化;学校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时代精神与道德教育”(10JJD88001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当代教师日常生活与专业伦理研究”(D/2011/01/09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水萍,女,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学生发展与教育(江苏南通226007)。

一、青少年生存问题的时代素描

生存,作为一个日常概念,与“活着”、“生活”、“存在”几乎同义。人的生存,应当包含两个维度——实存世界的维度和意义世界的维度。赫舍尔说:生存意味着站在十字路口。[1]时代有其特定的境遇,正如社会理论家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现代社会之区别于传统社会,有两个最为基本的特点,一是“理性化”,二是由这种理性化所导致的“世界的祛魅”。这两点,在很大程度塑造了现代社会的面貌,支配了现代人的生存品性,因而,现代人特殊的价值处境深深植根于现代社会这一特质之中。

以经济生活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生活变革反映着人的生存内容与方式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的理性化、工具化也愈来愈凸显,日渐远离教育的本真。以一项关于中学生文化生活品质的状况调查为例,90后中学生的业余时间安排情况如下:放学回家做作业66.5%(初中生高达83%),不参加社团活动45.2%,看电视50.7%,上网43.5%,在校外体育锻炼14%。[2]这组数据反映了中学生的业余生活在总体上比较单调,多以独自完成作业为主。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受大众媒体的影响,中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出现了成人化的趋向,在他们有限的闲暇时间与空间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较为缺失。

另外一些研究则反映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时代特点,令人担忧。如任杰等人指出,与以往类似研究比较,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人数有所上升,占总人数的59.5%。

[3]林赞歌等人的实证研究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呈现时代特点,影响小学生最严重的心理问题首先是恐怖倾向,其次是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初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的分量表是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等。[4]

“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真正的‘不满之心’,真正的反抗之心。当我们对于环境不加以了解便屈服其中,则我们可能具有的任何反抗之心便逐渐熄灭了。不久,我们的种种责任更使它完全死绝”。[5]教育对其处境的茫然或无所作为,无疑是最大的危机。时代境遇下青少年生存的真实状态及其问题是如何造就的?现实性反思的观念能否作为真正关心他们生存的力量之一?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的核心是“学会生存”,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争取生存的权利,二是提高生活质量。

二、异化:时代境遇下青少年生存问题的具体分析

(一)“抽象”的生存

现代人是抽象化的牺牲品,各种因素都可以分割人、破坏人。一方面,社会娱乐电子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被现代性抽取、绑架、剥夺,失去了生命活力。如今从3岁幼儿到青少年,熟练自如地上网、操作电子游戏,迅速占据了年青一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主流,无形中控制着真正意义上的生存。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竞争环境也以考试、分数、等级把人抽象化、概念化、普遍化,使得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性的人丢失了。人的生存处境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所处的阶层。制度化教育中个体所在群体的地位,是确定个体生存处境与方式的前提。当前学校教育的制度分工使得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少年学生,其生存处境在于制度化教育的最底层。[6]因此,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抽象”的生存最重要的表现是标准化,教育变成“做泥人”的活,如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的“画说教育”——千人一面出自同一个模子,这难道就是我们的教育目的?

“抽象的人”是概念中的人,而具体的人是生活中、活动中的人。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全面的人,是处在各种环境中的人,是担负着各种责任的人,是具体的人。但是,现实教育往往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相隔甚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报告中指出,作为一个特殊教育过程的对象的某一特殊个人显然是一个具体的人。在现象学视域,关注具体的人就是要把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存在,关注具体人的生存、生活以及生命。

(二)“碎片”的生存

这是一个快餐时代,一个让你能够快速填饱肚子,又快速逼你消化掉的时代:程序化代替灵感,工匠代替艺术家,明星代替思想家。教育工具化、功利化、简约化愈演愈烈,亦如同快餐。当教育成为工具,就会唯“利”是图,造就“快餐”人——看似饱食却没有获得真正所需的养分。仅从时间这一维度看,时间的功利化、为时间而牺牲人、时间对人的宰制以及遗忘休闲等构成了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时间观念。[7]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性表现为个体生存的整体感和完整感的丧失,碎片或部分代替了整体。整体感的丧失决定了存在的深度价值的丧失,深度的丧失则使一切趋于平面化虚无化。

朱自清曾说到,“做人”是要逐渐培养的,不是可以按钟点教授的。所谓“不言之教”、“无声之诲”,说的就是这种培养的功夫。如果应试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升学,考什么教什么,那么教育就变成一种短期储备。弗莱尔曾分析这种所谓教育“银行”式的观念:教育是一个存放的行为,学生是仓库,教师是存款人,教育中没有交流。教师的工作只是关注教材并实施“存放”,学生的学习是容纳、接受、记忆和重复。这种教育的“银行”观念,只允许学生“接受,整理和保管存款”。他们只是让学生有机会成为一个材料搜集者或是储藏东西的目录者。但是在将来的问题解决中,儿童的创造力、改造力和知识都缺失了,而这些恰恰才是真正的养分——智慧与人格的核心。因此,当教育只剩下“功能”,一旦功能凌驾一切,生活便变得沉闷、无聊,成为一种机械似的、贫乏的例行公事,结果只能使孩子们逃入各色各样的娱乐消遣中,我们所谓的教育使得我们无法获得充实的完整生活与行动。

(三)“错位”的生存

上学的孩子常常被如此“教育”:学习是为了自己美好的将来。这个将来意味着好的分数能考上好的中学、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学校也不遗余力地要家长明白,孩子的分数就意味着父母可以安度晚年。这种教育理想认为未来是清晰可见的,且未来由现在决定。其实,这种理想大多源于人们对当今时代、对未来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恐惧与逃避;而且,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未来本身就只是一种可能,一种未知。在这样的“理想”中,童年这一重要的人生历程被过早压缩、省略甚至扭曲。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成人生活的意义和幸福与他童年时期的生活紧密相关。如果没有一个正常有序的童年,即便是上了大学、找到工作,就意味着人生成功吗?儿童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形成种种应对生存的能力,从而发展自己,逐渐自立并树立信心。作为一个主动性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有着自己的权利和选择,而成年人却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独断专行,急于求成。

当人们为了理想,为了将来而努力,就是按照未来的概念在塑造个人。只关心“人应该如何”,却看不到他现在的样子;或者说为了理想,现在的样子无论好坏都无所谓了,这是教育的严重缺失。所以,一个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解释“红”的意思时脱口而出:“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一个初中生放学时因父亲晚到而大发雷霆……重要的东西退让到知识与分数背后,将来无法弥补。换句话说,我们在“此”却做着所有“彼”的事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忘记了教育的本身。其实,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杜威在其“教育即生长”的论述中,提出了儿童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这里的“未”不是指没有,而是指一种生长的指向或潜在的可能,“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前生长的力量”。[8]应该把儿童的未成熟状态看做是生长的一个自然阶段,它具有依赖和可塑性,并且在儿童期和青年期达到顶点。学校教育的价值或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9]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存形式和生活过程,不是一个为了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过程。

(四)“冷漠”的生存

当前的学校生活中充满了竞争,忙碌、疲惫、焦虑与孤独是青少年生存境遇的现实写照,也有人以“童年恐慌”来说明这样一种生存的状态:孩子们不惜牺牲生命的时间,完成那些没有内心体验的训练;巨大的学习压力扭曲了他们的学业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儿童认知需要缺乏,人际关系不良等,使儿童失去快乐。对于那些应对能力不足的儿童来说,沉重的学业和发展压力容易使他们对未来产生不可预知的疑惑和恐惧,致使厌恶学习、厌恶生活,甚至采用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这样的生存是失真的,即违背生命本真的。

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提高还不能算是人的陶冶,连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也谈不上,更何况理性的培养。[10]教育就是生存,就是人的生活方式,教育现实中不应该缺少那些珍贵而美好的精神体验。“有一种由爱所启发的效率,它行的更远,比野心所造成的效率来得更伟大;如果没有爱——它使我们对生活有完整无缺的了解——效率便滋生了残暴与无情”。

[11]当忙碌的学校生活使得青少年无法安静地停顿下来关注自身生存,成长无暇顾及健全的人格、优秀的人性以及优雅的精神生活,取而代之的只有困惑和不安。因此,教育应该真正深入人的精神世界,或者说,唯有精神活动与精神世界才能体现真正的生命。

三、学校教育理想:回归生存本真,使人成其为人

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中直指现代社会教育与人的扭曲,分析也极为透彻:自黑格尔所谓的“时代的混乱”以来,还没有哪一个时代的教育像今天的教育这样不知所措。我们过多地推崇理性,其结果是造成理性的暴政、人性的冰冷、过分的盲目自大和生命灵性的萎缩,更可悲的是,对理性的张扬竟然招致了对理性的恐惧和不信任、对理性的谩骂、攻击以至于扭曲;我们同样过分地张扬感性,其结果则是感觉的泛滥、胡作非为、道德危机和生存品味低下。对“人”的理解的不健全,导致了“教育”的不健全;不健全的教育,本质上是没有立足点的教育。教育如若赢获其立足点,就必须对何为“人”即人的本体价值有所追问。对人的本体的追问则是人的深度价值所在。[12]青少年学生的生存困境要求学校教育做出积极应对。

(一)教育是促进人意义存在的生存方式与实践活动

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从意义角度出发理解生存,追问意义并努力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生活只能用意义来衡量,

然而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学校生活的意义又在哪里?有学者指出,在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时,许多青年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和孤独无助感,从而陷入了一种“存在性危机”中,处于深刻的“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及“和上帝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之中。这些生存的困境根本上源于生命意义的失落。[13]学校教育应当促使青少年为了获得自身的完善,不断地追求人生的意义,并进一步促使他们在人的所有活动中受这种追求的影响。

(二)教育在于引导学生实现完满人格的塑造

生存是一种整体存在,生命的整体存在意味着要关注人的精神与智慧成长。因而教育在于引导学生过有价值的完整生活,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那种以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的学校教育追求的是实用满足,除此之外,还要关注青少年最为需要和最重要的生存构成。用赫舍尔的话来说,事实即人的实际行为,是公开的;而关键的东西却是含蓄的。[14]外化的制度背后,人本身的那些隐蔽的、被压抑的被忽视的或者是被歪曲的东西,即人的内心世界,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从教育目标到课程实施,从教育过程到教育结果,关注学习潜力、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内在兴趣、培养美好情感、促进人格完善从而实现人的整体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青少年时期发展的整体性将对其一生的人格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教育应关切到个人社会生活的连续性

生存是一种连续存在,威廉·詹姆士(1980)在人类意识特性方面的研究,曾惊异于这一事实:意识是连续性的。终身教育就是倡导一种与生命有沟通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学校教育。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演讲指出:一种最好的教育,不仅应当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而且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基础教育更是如此。从生命的时间维度来看,从幼年到老年,人的存在是一个连续性整体。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但这并不是说每一段时期或每一个生命的瞬间都是孤立的碎片。把某一瞬间或某一阶段孤立起来,看不到它同过去和未来的联系,是错误的。这个道理与经典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一致的,那就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重新学习,也被称为经验重构。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应当在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真正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依据,构建有序的教育系统,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民主过程和参与过程,从而打通主体经验,并获得持续性的经验重构,达成最优发展。

(四)学校应当成为增长学生个性潜能的场所

生存是一种独特存在,《学会生存》中指出传统教育的弱点之一便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人类生命的持有者与展示者,这些以其独特方式生成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既具有共同性,又充满了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多样性与独特性地有机统一与和谐共存,是肉体与精神的有机整合。而教育,应当是一种慢的艺术,让一个人的生命自然而丰富地展开。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每个人都有权发展和追求他所理解的善的生活,他所理解的没有虚度的生活。生命的独特性需要体验与感受,现实的教育应使每一个人都应当得到平等的尊重,相互崇敬,而不是去规范每个人的同等价值。

参考文献

[1][14]A.J.赫舍尔.人是谁[M].贵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47,8.

[2]杭州市教科所调研组.杭城中学生文化生活品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浙江教育科学,2007,(6):7.

[3]任杰,许浩川等.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2):67.

[4]林赞歌,邓远平.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基于对厦门3000多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6):45-46.

[5][11]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4,8.

[6]曾茂林.论制度化教育中具体人的生存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41.

[7]高德胜.学校时间观念的反思与批判[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35.

[8][9]王甘编.童年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29,139.

[10]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0.

[12]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0.

[13]吴裕根.当代青年生存无意义感的理性反思[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30.

中职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教学教案) 主讲:宝鸡市新华职业中专政教主任左宝军 现在正在学校学习的中学生,到21世纪初期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他又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所以我们是否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江泽民同志更高瞻远瞩地提出:“要以对今后10年乃至下个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广大青少年。”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我们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规律,运用求实、创新而有成效的理想教育原则,开展扎实而又生动活泼的理想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逐步树立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一.新时期中学生理想教育的特点 理想是每个人所向往的远景目标,是人生命的精神支柱。它激励人们为事业、为未来努力奋斗。 新时期中学生的理想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会给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带来深刻的变化,也必然对青年学生的理想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二是,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有其显着的特点,即正处在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这期间,他们的身体发育趋于完全,思想水平不断发展,知识基础逐渐充实,自我意识日益强烈。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将初步形成。从这两方面的特点来看,抓好中学生的理想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具有“百年大计”的特殊意义。 (一)识经济时代对理想教育的要求

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李锋教育网瘾专题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6915940.html,/wtzl/wyzt 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21世纪被喻为网络时代,我们的生活正逐渐被网络所影响。网吧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网吧作为发展中国家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入口,在客观上让很多还没有富起来的人提前走进了网络世界,增加了一个了解社会进步的窗口。但是,网络时代同其它新生事物一样,其存在及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说它有利,通过它可以推动全民上网工程,促进现代信息化;不利的是对于缺乏足够辨别力和控制力的学生,会造成某种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会有损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而增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难度。因此,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青少年上网类型 当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这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学生对电视、电影的迷恋。一些孩子将电脑既作为必备的学习用具,又作为高级的玩具,无形之间,“玩电脑”就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以致有的孩子成癖上瘾,荒废学业之患便成为人们的心头之痛。一时间,青少年上网的利弊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透过青少年上网的现状,归纳起来,不外有如下几种类型: 1.开阔视野型互联网把世界变成地球村。在美国很多小学生一有机会就上网,美国教育界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这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不少青少年通过互联网认识了世界的博大与神奇,懂得了我们如何影响别人、别人如何影响我们的又一途径和方法。正是这种“网上冲浪”,促进了孩子们适应人才标准国际化,人才流动全球化的角色转换。而了解互联网功能的教师、家长也希望孩子加入到无国界活动中去,探寻奇妙的世界,从中获取知识的营养。 2.沟通情感型互联网是个神奇的世界,它将天各一方的人连在一起,彼此了解,互相关心,尤其对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来说,互联网成了维系感情生活的纽带。建立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个人网站,代替信件、电话的发送,既经济又直观,还可以欣赏对方的数码照片,增添生活情趣,随时了解最新信息,分担忧愁、分享快乐。 3.诗歌会友型同学之间以网会友,以诗歌相聚,寻找和制作诗歌俱乐部、诗歌论坛。有人喟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颗热爱诗歌的心灵,该有难得的纯粹与寂寥,也该有一方精神的乐土。于是在网上将诗歌、歌词、流行歌曲、卡拉OK以及触目皆是的广告联手聚集,呈现莺歌燕舞的气派:“月落乌啼”启用了唐诗流韵,“涛声依旧”截取了宋词风格……。网络诗歌的出现如同一匹黑马,对陈腐的诗坛进行着无情的践踏。诗歌搭乘无所不在的网络快车,势必为这诗情消隐的岁月注入强大的兴奋剂。 4.知识学习型信息网络时代取代了传统的学法、教法,无数倍地提高学习效率,为有条件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例如:北京海淀区推出的“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提供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普遍性而带来的一些不利结果,随着软件的使用,它让孩子在有趣、新奇的游戏中学习,巩固知识;以特有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在乐中得知、在得知中求乐。 5.情绪宣泄型现代社会,家长的工作节奏增强,难有更多时间与小孩交流、沟通思想,疏于对小孩的教育,小孩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特别是精神方面的需求,学校学业的压力日益沉重,孩童的好奇、天真的天性便转移到网上,他们对上网抱着幻想,在内容丰富、刺激的网上游戏和甜言蜜语中获得发泄和安慰的满足。孩子们认为:“可以利用网络匿名的特点,

互联网时代下对网络批判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下对网络批 判的思考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互联网时代下对网络批判的思考 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社会信息高度透明,不再向过去一般人们由于交通地理的原因,信息相对闭塞。无疑网络为我们传递了信息,人们获取到了在近期可能都是千里之外的事件或人物的有关信息,当获取到这一信息自然会产生看法,当把的看法放置到互联网这个平台,自然而然便成为了让别人知晓的评价,当有无数这样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此事或此人的看法的人,这时无数的评价便形成了网络批判。 我们的舆论力量通过了网络增强,这种网络批判不像传统媒体一般受到太多时间空间技术的限制,它是相对自由的。自由会产生思想,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批判中,有无数闪动着思想光辉的评价在跳动。好的积极的评论会引导社会积极向善的价值观,将正能量传递,有助于培育和谐的社会氛围。但同时的,当自由得不到束缚会产生破坏。网络的相对私密化,网络匿名让部分人当作了释放自己消极情绪的场所,他们可能不了解事情的原委,但他们却有着无比的优越感,可以肆意批判侮辱他人,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煽动群众,编造事实。这便是“喷子”。 网络批判的存在我认为更应该是网络评价,而不是太过激进带着刀光剑影的评判。我们不能随意的评判攻击其他人。网络时代的批判可以将一个人伤害的体无完肤,真正的在整个社

会无立锥之地,我们应该知道,道德的评价永远不要是带着鲜血的,给这个社会中即使罪大恶极的人,我们都要给他留有人的尊严。至于对他的惩罚,自有法律的武器去对他进行惩戒。我们有着言论的自由,但请知道我们没有鞭挞别人的权力。我们需要评论,需要的是真正了解事情原委后,发出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评论。当无数评论出现,不带着对人格尊严的践踏,我相信这会激荡起思想的波浪,推动着这个社会发展。

想象作文:我理想中的学校_1200字-高中作文

想象作文:我理想中的学校_1200字 关于《想象作文:我理想中的学校_1200字》,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想象作文:我理想中的学校 我有很多理想,我想成为一名美食家,尝遍天下美食;我想成为一名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我也想成为一名画家,画出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我更想创建一座世界一流的理想学校。 这座学校的校园是绿色、民主、洁美、安全、愉悦的,当然,它更是现代化高科技的产物。 进入校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教学楼前前后后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满目苍翠,芬芳典雅。校园内假山、小桥、流水、凉亭,情趣四溢。同学们可以在清新、幽雅、安适的环境中学习,学习效率更胜一筹。 学校的教学楼和办公楼可是高层次的,当然不用考虑上下楼的麻烦,用特快环保电梯上下,只需几秒钟。电梯的外观很美丽,同学们会喜欢。电梯是多功能的,乘电梯的人少时,电梯就缩小一点,人多了,就自动扩大,可容下好几十个人。在电梯里面不仅可以听到美妙的音乐,还可以看到闭路电视,洞察整个校园的动态。在会议室、微机室、教师办公室,学生教室每人都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微型电脑,需要时可以即时上网。同学们课后都可以查到当天老师所教的内容,并在网上与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疑难问题。考试时,教室里的电子扫描仪可以自动检查同学们是否作弊,如果有学生作弊,扫描仪会在电脑上显示出来,所以,老师从不监考! 学校的安全设施完全是一流的。校门可以自动检测每个进校的人是否携带凶器,危险物品等,如有情况就会发出警报,学生的学习就更安定了。学校所有班级的门都是自动的,每个班级各有一个多功能卡通机器人,它们负责检测学生当天身体状况,帮助老师检查学生作业等。如果有同学身体不舒服,便可以通过卡通机器人的检测,及时地得到医治。学校里所有的教室和各功能室的玻璃是特制的多功能玻璃,非常坚硬,即使碎了,碎片也藕断丝连不会伤人。这种玻璃隔音功能特别好,室内的声音再大到室外只有几分贝了,不会影响别的班学习。更神奇的是,它还有自动清洁的功能,一染上灰尘只要轻触一下就自动消掉了,为同学们解除了擦玻璃的烦恼。班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是由电脑控制的,只要触摸屏幕上“灯”的按纽,灯就会自动打开,再按“黑板”按纽,黑板就自动干净了……每个功能室和教室都有一条通往外面的地下道,很宽敞,也是自动的,这是预防意外用的。虽说学校里有自动灭火器,但还得以防万一。比如着火了,同学们按了电钮进入地下通道,可以安全地离开学校。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有自动报警器,一有险情报警非常方便,保安随时可以到达,解决问题。 在这里上学的同学和家人联系也非常方便,如果有事只要在黑板上方的触摸屏上点击自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专题讲座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远大理想是应该的,但也应该要进行一些近阶段的理想教育。如果一味的求大求远,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有了奋斗的目标就有了动力。有理想,奋斗才会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未来生活才会有美好的希翼。找个伟人作目标,借鉴它的好处,祛除他的缺点,例如你喜欢毛泽东,你就要学习他的精神和睿智而不是他的刚愎自用,然后就思考怎么超越他有理想才会向着理想奋斗,才会努力完成理想。当今社会,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理想危机”还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但导致学生理想危机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急功近利、惟利是图、惟我所求的思想在作崇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校对学生理想教育的简单化、形式化,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包括理想教育在内的品德与德育工作,没有在学生心目中确立对理想目标终身追求的信念。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强、好胜、好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能力,自我修养等方面都处在幼芽时期。正确的引导,良好的教育氛围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他们在将来的成长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将来成为一名有用的人;使他们今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干什么,都具有健康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使他们终身受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他们人生发展储备一笔可贵的财富。

然而,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家庭里,大多数孩子除了爸爸妈妈的疼爱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使他们养成了贪玩好耍,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生活上只图舒适,缺乏目标,学习上懒惰,没有吃苦精神,多数孩子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养尊处忧,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甚至具有某种破坏欲和攻击欲。对人态度冷淡,缺少爱,不关心别人,对长辈不够尊重,没有礼貌,这些孩子情绪波动大,想干啥就得干啥。不顾及别人,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往往自私而不自立,任性而又懦弱,好强而缺乏意志。学习生活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认真,懒懒散散,随随便便。缺少责任感,他们怕脏、怕累、怕苦,做事常常虎头蛇尾,半途而费。 小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表现 你们这一代青少年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长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下,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社会、家长的呵护下成长,他们缺少劳动,缺少艰苦的磨炼,因而对自己、对社会认识不深,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有许多缺失。 ⒈政治意识淡漠,认为政治与己无关,少谈主义,多讲实际。 ⒉部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偏离,只讲个人,不讲集体,只讲利己,不讲社会责任,只讲自由,不讲纪律。 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高消费现象比较突出。 ⒋部分学生道德行为不美,存在“骄、娇”二字。 ⒌部分学生不爱劳动,传统美德水准下降,是非观念不强,个别甚至出

最新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现在正在学校学习的中学生,到21世纪初期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他又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所以我们是否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江泽民同志更高瞻远瞩地提出:“要以对今后10年乃至下个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广大青少年。”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我们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规律,运用求实、创新而有成效的理想教育原则,开展扎实而又生动活泼的理想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逐步树立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一.新时期中学生理想教育的特点 理想是每个人所向往的远景目标,是人生命的精神支柱。它激励人们为事业、为未来努力奋斗。 新时期中学生的理想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会给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带来深刻的变化,也必然对青年学生的理想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二是,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即正处在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这期间,他们的身体发育趋于完全,思想水平不断发展,知识基础逐渐充实,自我意识日益强烈。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将初步形成。从这两方面的特点来看,抓好中学生的理想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具有“百年大计”的特殊意义。 (一)识经济时代对理想教育的要求 当今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确立和完善,而且必将发展到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

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需求的表现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需求的表现 从传统时代到网络时代,互联网与移动应用得到了爆发性的普及。消费者随着互联网业发生了变化。从应用的绝对人口数和接触时长来说,这些后起之秀达到甚至超越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而消费者随着互联网业发生了变化。 首先表现在媒体接触时间的变化。互联网与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多屏时代的到来,使得这种接触时间成为最大的变化。其次,表现在消费者主动性消费的增加。由于互联网为消费者主动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收集商品/服务的信息作为依据,再决定其购买行为。 要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它是在前面几个时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称得上时代,一定要有足够多的用户量来支撑,而统计表明移动互联网时代接入的数在上一个时代即互联网时代的基础上用10年增长了10倍,、系统平台、应用服务都在迅猛发展。更多的人可以在更多的地点和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到互联网。都说互联网无国界,移动互联网更是做到了无地界。目前移动互联网正全面超越桌面互联网,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6.18亿,其中利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已超过81%,达到4.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已全面超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终端。手机网民的剧增,乃至桌面互联网的内容和服务快速向移动互联网转化,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催生了用户行为的变化,用户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也反作用于移动互联网行业,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与消费者的相互影响很有必要,消费者得到便利,行业得到发展,这是双赢的发展前景。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到底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习惯的呢,又有何影响呢,我认为大致有如下三点: 一、设备的移动化、便捷化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成为移动互联网就是因为设备的移动化,便捷化,使用随时随地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征。因此,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是随时切换的,移动终端让人们接触的地点从室内到室外到无处不在的任何一个角落,而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这种扩大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同时增加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之前人们只能在公司、住宅等固定场所才能有接入互联网的机会,而现在走在路上、商场里、交通工具上都能接触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以说占据了人们最后的一点碎片时间。你可以随时随地在电梯、餐厅、地铁里看到人们拿着手机上网、玩游戏、使用各种。因此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快速发展起来,而它们正是基于设备的移动化,利用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也丰富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二、本地化服务 依托基于运营商基站及GPS定位带来的本地化服务,用户能够方便地找到身边所需的服务,甚至可以通过依据相同位置建立起用户之间的互动联系。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这样一个本地化的趋势很自然就形成了,而这是传统互联网无法实现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你在一个地方购物之余想了解一下周边的哪一家餐厅的食物好吃、你在开车时想找到最近的购物中心或者停车场的入口,这一切移动互联网都已经帮您实现了。而人们天生有一种被认可被采纳的需求,即社交的需求,这在马斯洛需求理论里面也有提及。因此各种应用如果能够有助于使用者得到他人的肯定,促进社交关系的发展,那一定也会蓬勃发展。2013年微信朋友圈可以说有全面超越微博的发展势头,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朋友圈具备

(完整版)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你有没想过,你已是学校教育的牺牲品? 你有没想过,你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是什么样子的? 你有没想过,如果你在更开放更公平更和谐的教育环境里,你会是个怎样的我? 我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想到自己曾经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有些苍白,因为想也没有用了,人生不能换个模式重新来过。我个人认为我是教育的牺牲品,关于教育,我思考了很多,也思考了好久,思考学校教育机制本身,教师群体,还有我们自己。 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教育,首先应该公平,对交同等学费的每一位学生公平,公平的对象应该包括:对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公平,对家境好和坏的学生公平,对有艺术或体育特长和没有特长的学生公平,等等。学校不应该靠排名次来判定一个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人才,不应该以单纯的升学率为目标,对成绩好差的学生区别看待。 老师不应该让问题学生带家长。老师连学生都教育不好,还指望能教育好家长吗?在学校教

育方面,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应该大于家长和学生本人,学校教育不应该让家长介入太多。我还听说国外流行一种教育,就是不单纯记文化分,也要将德智体美劳等落实到具体分数,累加后算总分,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让家长陪学生一起上课和活动,听起来很唯美,不过实在不现实。品德怎么考?谁来出题?怎么出?还有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就是想让自己省点精力,好去工作更好生活,还有就是信任学校的教育机制和水平。学校在这方面就已经将角色错位了。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教育不应该注重结果,过程同样重要。不应该以最后而又唯一一次的中考分或高考分来群分学生,划分人才等级。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如同人只追求金钱一样,都应该受到批评和指正。尤其是高中教育,这个我深有体会,学习一门科目,没有真正去研学深究,只是单纯讲了概念,然后就是漫无天日的做题,做题,再做题。做到你考试时看什么题都觉得似曾相识的地步,就算做是领会这一学科的奥妙了。一次高考,几多欢喜几多忧,就那一次,最后的失误,把你的

理想信念教育制度

理想信念教育制度 理想信念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在新形势下,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首先要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具体教育制度如下: 第一、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教育实践中,广泛进行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实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和命运,把个人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起来,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时间:第一周----第十周。 第二、开展诚信教育。我们在小学生中开展了诚信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坚持崇德求实、关注情感、关注生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的工作方针。给诚信教育活动注入时代的内容。坚持把诚信教育与落实行为规范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链接,与养成教育相融合,为学生开拓了诚信高雅的文明世界,互助互爱的人际世界,优美善良的心灵世界。时间:第十一周-----第二十周。 小学生是未成年人队伍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对我校而言,说到底就是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小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学习“八荣八耻”。以"八荣八耻"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在中国社会,学生一直是普通群众眼中最可信赖和最有前途的群体.他们被视为知识创新,传承文明和用现代科学建设国家的主力军.因此,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重视学生这一中国社会实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群体.而学生的理想信念,随着时代生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单纯地听信道德说教,对社会生活的关心更为广泛更为理性,传统的社会主义教育方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复杂的新视野新感受.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不仅涉及到关系个人利益的道德价值观念,还广泛涉及到法律,科学等领域,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李庄镇八里屯小学 2009.09

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

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 近几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引起了大到教育政策的调整,教育方针的改革,小到一节课怎样去贯穿素质教育理论,那什么是素质教育呢?顾名思义所谓素质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体的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而进行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的完美结合的教育.不过,在当前物质横流的世界,人的精神的培养和发展也显的很无力,特别是中学在巨大升学压力的面前,思想品德教育就更显的软弱和无赖.不过正是因为有这种学生不能全部升学进行继续教育的缺失,才更显对他们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贵.正是在这中背景下,笔者就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做一些思考. 先来看其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者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着“茫然无数”的现象. 当前,在现在教育界还有很多人认:学生是块白纸,你给他什么就是什么,的教育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我们教师无视学生是做为一个或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而存在,也无视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并且是不断发展的个体.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 我们所见到的教师经常挂在嘴里的”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你不应该怎样,你怎么这样不听话,为什么不爱学习”等等的言语原由之所在.,当然,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就更谈不上是和学生做心灵的交流,引导他们去发现生命的真谛了. 这是其一,教师理念的错误导致的理想教育的偏差.其二,是教师或班主任知道要教学生开取寻求人生真谛之路,确在具体的教学和谈话中不知道怎样去开导他们,给他们说些什么自己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也不知道.往往是把理想信念的教育当成了说名人的精辟言语,说成功人士的事迹,,说犯罪歹徒的恶劣事迹,既没有效果,学生内心也不会有深刻的感受.其三,现在中学的课程已经摆的很紧,拿什么时间来给学生做理想信念的培养?而且,做为思想的教育,怎样才能体现效果?其他非班主

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方案

理想信念教育方案 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切实解决小学生德育中的突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努力完成每一个小目标是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学会订立目标并能积极、自主、努力地完成目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 二、工作目标 依据儿童年龄特点,学习借鉴前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寻求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改变育人环境,以校园环境的正面影响去抵制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逐渐使每位孩子都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促进校风、班风、学风发生较大改变,同时也逐渐提高我校学生的自身素质,造就一批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少年。 三、小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理论为指导,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为依据,遵循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理论,以科学的态度,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目标。针对儿童不同年龄特征,分段有

侧重地培养。 2、统一性原则 小学生理想信念是每位小学生都应具有的行为准则。它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根本保证。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统一要求。 3、循序渐进的原则 4、反复性原则 理想信念的培养需要多次重复才可能巩固下来,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要不断反复练习,反复巩固,直至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四、方法步骤和主要任务 9月份:读书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 10月份:观看《论语》、《实话实说》、《面对面》,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 11月份:学习总结阶段。 12月份:小目标总结回归阶段。 西公村小学 2011.9

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理论

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理论 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大众获得信息,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这两年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不时的冒出一段一段的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语言,从早期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打酱油”“神马都是浮云”“凤姐”“小月月”等等,他们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在逐渐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会不时的说出一句来显示我们是潮人。然而我们也要想到,在这些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的着他。他的出现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把关人网络传播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 我们可以简单认为把关人就是通过信息的删选人。其在大众传媒中的作用和功能表现在检查功能、加工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桥梁功能。而我们可以更深刻的把“把关人”是三种人,即信息的接受者,守门者,传播者。他贯穿着传播的始终,首先把关人必须是对信息的接受,他总是先于其他的人读到看到相关的作品,如对于一个报刊编辑来说,他就是新闻稿件和一般文章的第一位读者。这时“把关人”完全可以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作品,同时他又是一个守门者,他对于接收到的信息要认真的审视,反复比较,再三权衡,决定增删,确定形式,选择渠道,瞄准对象。最后他又是个传播者,他将通过整理好的信息传播出去,就像古代时候的那些编纂史书或文献的人,通过自己的加工整理成文在进行传播。 网络时代的今天,不乏有很多的网络把关人在管理着我们的网络世界。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在汲取着网络的资源,同时他们又在通过自己的权限来控制的着网络资源的流通,我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他们的思想。 传播学里有个理论叫做“议程设置理论”——大众媒介或许无法只是我们怎样去思想,但它却可以决定我们看什么,想些什么,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换言之,大众媒介对某些事或问题的强调程度,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了强烈的正比关系。在以网络为平台的“把关人”更是将自己所掌握的权利运用的淋漓尽致,一方面强调要发展网络言论自由,另一方面有要限制一些违反原则性的问题出现,来维护网络的健康、安全。而我们所能看到的也就是“把关人”通过自己的相关手段所展现出来的。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网络“把关人”在传播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很大的。对于不良信息的删选,对于暴力、黄色信息等控制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于控制了这些信息的进入流通领域。从09年到现在一段时间来,国

写作教案 我理想中的学校

我对夸大“审题”作用的做法一向反对,但是很多同学缺乏审题意识也着实令人郁闷。比如这个标题,我就看到有同学写成了对母校的赞美,还有同学写成了对学校的批判。这当然是不妥的。“理想”是标题中的关键词,审题时应注意分析理解。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也可理解为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不要仅写成“我们的学校”之类文章,也不要狭义地理解为“理想中的校园”,校园只是学校的一部分。学会审题,写作的时候就不会离题。 二、打开思路,灵活切入。 我理想中的学校,这个题目其实蛮“大”的,到底从何说起呢?就像我们走进一个学校,我们如何参观呢?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匆匆浏览,大体了解这个学校的情况;一种是认真观察,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写这个题目同样如此,“匆匆浏览”就如同写散文,写出你理想中的学校的大体的样子;“认真观察”就如同写记叙文、说明文,需要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娓娓道来,比如校园环境、教学设施以及师资情况、教育科研水平、学生精神面貌等等。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以生活为基础,大胆、合理想像,就能打开思路,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三、来点技巧,增添文采。 要想把这个作文写好,还要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比如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的学校引出理想中的学校,从而鲜明地表达主题。再比如有位同学,在写作中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中间的分写,每一段分别以“我理想中的学校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乐园”“我理想中的学校是一个平等和睦的家园”“我理想中 的学校是一个美丽温馨的花园”这三句话开头,既是每一段的中心句,又以相同的句式形成段落排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值得学习的。你还可以通过科幻小说的形式,介绍一下你理想中的学校。但是,无论采用怎样的技巧,都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想像是否合理、丰富。二是描述是否细腻、生动。三是感受是否真挚、独特。 【佳作剪影】 我理想中的学校 江苏省邳州市徐楼中学二(4)班王虎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梦,一个延续数年的梦。梦中,我化作一只大鹏翱翔于天地之间,穿过波涛汹涌的大海,越过险峻奇丽的高山。任海浪汹涌,任峭壁千仞,我自由地翱翔,去听海水的歌唱,去嗅山花的幽香…… 理想的校园应该有我的梦,既允许我做梦,又能帮我圆梦。那样的学校,可以让我自由地歌唱和呐喊,让我的生命之火熊熊燃烧!我们在理想的校园中漫步,会留下一双双脚印,有个性的脚印。那样的校园,不会束缚我们的成长,而是引领我们前进的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理想 信念教育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远大理想是应该的,但也应该要进行一些近阶段的理想教育。如果一味的求大求远,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有了奋斗的目标就有了动力。有理想,奋斗才会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未来生活才会有美好的希翼。找个伟人作目标,借鉴它的好处,祛除他的缺点,例如你喜欢毛泽东,你就要学习他的精神和睿智而不是他的刚愎自用,然后就思考怎么超越他有理想才会向着理想奋斗,才会努力完成理想。 首先,开展各项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树立正确理想。 一、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应从发展学生的兴趣着手,开展各种活动,寓理想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活动,既激发兴趣又培养能力。笔者在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充分发挥语文科任教师的作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声情并茂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理想教育,并结合我校和社会实际,加强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时,利用辅导时间召开“前途理想教育”课,如:在与学生娓娓讲述周恩来为之中华之崛起的轶事时,笔者趁势利导,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呢你们的理想是什么通过学生不同的回答:为自己、为父母、为老师,想做老师、想当医生、想入伍当解放军......笔者又进行了引导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总会有实现梦想的一天,且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谋福利。笔者还采用各种形式,如自我演

说、小组讨论、日记作文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谈特谈自己的理想及如何通过勤奋好学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并且使学生的理想付诸行动,为将来为国争光、参加国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采用榜样教育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认识事物看大不看小,看近不看远。所以,采用榜样教育法不但要形象具体,而且要注意个性差异。例如:笔者引导学生以某个英雄、模范人物或生活中接触到的他(她)所崇敬的人或课本教材中的某一人物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树立理想——爱好唱歌跳舞的学生让其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歌星、歌唱家、舞蹈家;爱好数学的学生以将来当一名工程师、科学家作为自己的理想。 其次,通过道德规范教育来促进理想信念的形成。 道德规范的养成,对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要注意学生道德规范的教育。在道德规范的教育方面,笔者认真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并根据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学生的言行都能受到一定的道德规范的约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对学生进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笔者通过召开专题报告会,用党的发展史,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学生中树立起党的形象、祖国的形象、人民的形象,使学生产生自豪感、荣誉

理想信念教育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方法好则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立志成才的信心和目标. 教学重点: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方法 教学难点:怎样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由于中学课程增多,知识加深,并且更新速度快,不像小学那样1+ 1=2也要反复讲几天,所以我们不能把小学随学习方法用于中学的学习,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开学以来成绩比小学退步的原因,因而我们要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方法。 具体如下: 一、授课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2、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做好课堂笔记 3、做好复习(作业,理解,强记) 4、发展多种兴趣爱好 5、制订学习计划,提高自学能力 6、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 老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学习用品的准备,也包括情绪的准

备,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上课.上课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认真听课,当堂可掌握70-100的新知识,这样,课后复习就轻松多了.同学们可以留意班中成绩好的同学是怎样听课的,成绩差的同学又如何.笔记是贯穿课文的线索,有利于课后复习,所以建议同学们要做课堂笔记.由于新知识遗忘率高,同学们一定要做好及时复习.作业是复习的一种形式,通过作业了解自己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要端正作业的态度.中学知识的加深,要求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强记使我们的知识得到积累,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二、投影: 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有性格." 老师:我们要发展多种兴趣爱好,使自己学有所长,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记住:好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 三、老师小结: 第1要树立"立志成才"的理想,第2要讲究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相信同学们按这两点去做,肯定能打好六年级这个基础. 学生谈:如何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谈谈,你打算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其他同学注意听哪些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 四、共勉

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教育与重塑

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教育与重塑 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新时期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从长远看,就是在中国未来挑大梁的青少年一代是否能有坚定和明确的理想信念。从世界观的层面上看,理想信念作为解释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一种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从价值观的层面上看,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的意义世界,是规范人们立身行事的价值尺度;从人生观的层面上看,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人生指南,为生命提供支撑,为生活提供依据,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转化为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理想信念是目标、是民族凝聚力、是人的灵魂。当代青少年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当前,虽然青少年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在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下,各种社会消极因素也对青少年理想信念起着消解与误导作用。此时,如果我们放松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势必会导致他们理想、信念的神圣性让位于经济的现实性,轻者导致学生心理结构的失衡,重者会使学生失去评判人生意义的标准。共和国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信念教育。毛泽东曾反复要求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痛陈改革开放前十年工作“最大的失误是忽视了思想教育”;江泽民强调,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对比,科学回答了在一个日益开放、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道德风气,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等重大现实问题。我们要切实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强烈的责任感,坚定他们为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崛起与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一、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是要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也就是教人学会做人。理想信念,在一定意义上,理想就是信念,信念就是理想。所谓理想,从大的方面说,是指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追求;从小的方面说,是指个人的一些具体的人生理想,如求学理想、从业理想、交友理想、择偶理想、人格理想等等。所谓信念,可以指对某一理论、学说、教义的信仰,或对于建立在某一理论基础上的理想社会的信仰。这后一种情况,信念(信仰)与理想就重合、等同了,即理想就是信念(信仰),信念(信仰)就是理想。而在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中,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信念是居于主导、统领和核心地位的。由于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信念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等为基础,所以,如果一个人确立了对未来某种社会制度的憧憬和追求,那么他相应地也就确立了与这一理想信念相统一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所以,是否确立了明确的理想信念也是一个人、一个政党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当代的信念教育主要是指培育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信念。理想信念教育不但要深入到政治层面、道德层面,而且要深入到日常精神生活的层面,并注意人生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理想信念是一个系统,其最高层面是政治理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第二层面是道德理想,是对理想人格和理想的人际关系的追求和向往;第三层面是生活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涉及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性质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信念问题,是思想理论教育的根本功能和根本任务,只有教育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才能树立坚

浅谈网络时代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

浅谈网络时代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 高一(11)班莫爱雯 【摘要】网络时代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深入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的种种优势,有助于我们探索网络时代学校德育教育的新思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扬长避短,开辟德育教育的新天地。 【关键词】网络;班主任;德育工作 网络已日益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开阔视野,促进青少年的学业及个性培养。另一方面,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的不成熟,经常会沉湎于网络,荒废学业,甚至会诱发犯罪。毫无疑问,网络对传统的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是一种新挑战,也是一种新机遇。那么,作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网络时代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更高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中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青少年对新鲜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又比较差,所以在从网络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容易受网上垃圾的污染。网络文化确实具有很多优势,如传播速度快捷,只要进入网络,各种信息一目了然;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各种各样的信息应有尽有;功能多样,资源共享;查阅方便;服务的个性化及参与的平等性等。但是网络文化的负面特点同样明显,特别是它的作用的双重性,如网上内容鱼目混杂,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会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而且网络的可控率低,等等,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无形中对他们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的确立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垃圾信息的大量存在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大诱惑力。以往中学生接触的大量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和学校教育者的灌输,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筛选和过滤,学生接触的大多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教育。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文化已经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学生不再简单地按以往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理解信息,而是将各种信息、观点集中在一起,自行选择并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由于网络中混杂着不少的“黄色信息”和“黑色信息”,对于那些辨别能力还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学生们的思想是极其有害的。 2、过度上网导致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使人际关系疏远、淡漠。有的学生热衷于网上聊天、网上游戏,沉湎于人机对话,疏远现实生活,长期以往,必将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影响步入激烈竞争社会后的立足和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