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苏打中NaHCO3含量的测定

小苏打中NaHCO3含量的测定

小苏打中NaHCO3含量的测定
小苏打中NaHCO3含量的测定

实验四 小苏打中NaHCO 3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1 熟悉标定、滴定操作及各仪器的使用。

2 巩固滴定管,移液管,分析天平的规范操作。

3 掌握滴定中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实验原理】Na 2CO 3+2HCl=2NaCl+CO 2↑+H 2O.用于标定HCl 浓度.

C(HCl)=

NaHCO 3+HCl=NaCl+ CO 2↑+H 2O.用于滴定NaHCO 3浓度 C(NaHCO 3)=

C(HCl)V(HCl)

1000V(NaHCO3)

? (mol/L)

ω(NaHCO 3)=

c(NaHCO3)V()M(NaHCO3)

100%m()

?总样品

甲基橙在PH>4.4显黄色.PH<3.1显红色.3.1~4.4显橙色.

标定HCl 时甲基橙加在Na 2CO 3 溶液中中显黄色.标定至终点时溶液变为橙红. 滴定NaHCO 3甲基橙加在NaHCO 3溶液中显黄色.滴定至终点时溶液变为橙红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容量瓶(100mlx2)、移液管(20mlx2)、玻棒、烧杯(100mlx2)、

滴管、滴定台、锥形瓶(150mlx6)、酸式滴定管(25mlx2)

【实验试剂】分析纯Na 2CO 3、小苏打样品、0.1mol/L HCl 溶液、甲基橙、蒸馏水.

【实验步骤】一、对酸式滴定管、容量瓶等仪器进行检漏,并用0.1mol/L HCl 溶液润洗酸

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润洗其他仪器;

二、标定HCl : 1、 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105℃干燥至恒重的分析纯碳酸钠

[Mr(NaCO 3):106.00]0.4~0.6g(精确至±0.0001g)溶解并定容到100ml 。 2、 取20ml 洁净的移液管,用少量的NaCO 3溶液润洗2~3次,然后分别移取

20.00ml 碳酸钠溶液于3个150ml 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甲基橙指示剂两滴,摇匀。将酸式滴定管用少量代装的0.1ml/LHCl 溶液润洗2~3次,然后装满代标定的HCl 溶液,排除尖端气泡,调整并记下滴定管的初读数。用待标定的HCl 溶液进行滴定,临近滴定终点时用蒸馏水将锥形瓶内壁冲洗一下。直到溶液刚好变成橙色为止,记取末读数。按上述方法重复滴定3次。将实验数据填入表—1按下式计算HCl 溶液的准确浓度。

C (HCl ) =

m (NaCO 3)x2 X1000 mol/L

V (HCl )Mr (NaCO 3)

m (NaCO 3)x2

X1000 mol/L

V (HCl )Mr (NaCO 3)

三、滴定NaHCO3溶液:

1、用分析天平称取1.0~1.2g(精确至±0.0001g),将样品在小烧杯中加入少

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容量瓶中配置成100.00ml溶液,用0.1mol/L HCl

溶液润洗酸式滴定管,装0.1mol/L HCl溶液至酸式滴定管中至0刻度;

2、用20ml移液管转移20.00ml小苏打溶液至150ml锥形瓶中并滴入2滴甲基

橙;

3、用已标定的HCl溶液对小苏打溶液进行滴定,待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且30s

不退色即为终点,于表—2记录实验数据: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表—1 0.1mol/LHCl溶液的标定

日期温度相对湿度

实验序号 1 2 3

甲基橙指示剂/滴

终点颜色变化

V( Na2CO3)/ml

M称量(NaCO3)/g

M反应(NaCO3)/g

V初(HCl)/ml

V末(HCl) /ml

?V消耗(HCl) /ml

C (HCl)/ml

C平均(HCl)

/mo l·L-1

相对平均偏差/%

结论:

表—2 NaHCO3溶液的滴定

实验序号 1 2 3

甲基橙指示剂/滴

终点颜色变化

V(小苏打)/ml

V初(HCl)/ml

V末(HCl)/ml

?V(HCl)/ml

C(NaHCO3)/mo l·L-1

C平均(NaHCO3)/mo l·L-1

相对平均偏差/%

结论:

\

ω(NaHCO3)= C(NaHCO3)V(总)Mr(NaHCO3)

X100%

m(样品)

【讨论】

再谈碳酸氢钠溶液

再谈碳酸氢钠溶液 绍兴一中分校吴文中 【酸碱性】 NaHCO3溶液显碱性,这是毫无问题的,其依据也很简单: ①水解:HCO3-+H2O = H2CO3+OH-K h=K w/K1=1.0×10-14/4.30×l0-7=2.34 X 10-8 ②的离:HCO3- = H++CO32-K2=5.61X 10-11 显然,K h>> K2,理论上说,碱性较强,但实测得PH=8.3左右,且无任NaHCO3溶液浓度大小,PH基本不变。 例如:CH3COONa溶液的K h= K w/K1=1.0×10-14/1.00×l0-4.75=5.6 X 10-10, 0.2molL-的CH3COONa的PH=9.02。 说明NaHCO3溶液碱性大小的异常。 理由1:NaHCO3溶液存在电离,电离得到H+,抵消了一部分OH-,碱性减弱。 理由2:NaHCO3溶液本身是一个“缓冲溶液”,观察①的水解和②的电离,可以发现加酸或者加碱,溶液的PH变化不大。 甚至可以看作,HCO3-的自偶电离:2HCO3-=CO32-+H2CO3,而难以发生“水解”,使得碱性大不。 理由3:精确计算如下: 其他情况:在NaHCO3溶液浓度一定范围内,浓度越小,PH反而越大。可能原因是碳酸氢钠分子间可能形成氢键,如下图: 由于得到H2C2O62-离子,水解碱性反而增强?即水解程度大了,电离程度小了。 【稳定性】 固体NaHCO3受热分解,得到Na2CO3、H2O和CO2,无争议。 在比较NaHCO3与Na2CO3性质时,学生们发现在盛有NaHCO3溶液的试管里滴入2~3滴酚酞试液,溶液显很浅的红色,说明由于NaHCO3水解,溶液显碱性,但碱性较弱。而在盛有Na2CO3溶液的试管里滴入2~3滴酚酞试液,溶液显玫红色,说明由于Na2CO3水解程度较大,溶液碱性较强。

对碳酸氢钠溶液中离子浓度排序问题的分析

对碳酸氢钠溶液中离子浓度排序问题的分析(发表在中学化学上的)Post By:2009-9-14 23:44:00 对碳酸氢钠溶液中离子浓度排序问题的分析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李俊生(066000)关于NaHCO3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排序问题一直是电解质溶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常见问题之一,经常出现在一些试题或试卷中,同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老师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常最常见的观点有两种:1.[Na+]>[H CO3-]>[OH-]>[H+]>[CO32-] 2.[Na+]>[HCO3-]>[OH-]>[CO32-]>[H+] 持观点为1的老师认为:在碳酸氢钠溶液中每电离1mol HCO3-,便产生1mol CO32-和1mol H+,在这个基础上在考虑水的电离,而每1mol水的电离便产生1mol H+和1mol OH-因此必有[H+]>[CO32-];持观点2的老师认为:由于NaHCO3的水解而使溶液呈碱性,而碱性越强则[H+]的值越小,而[CO32-]的值则会越大,因此必有[CO 32-]>[H+];仔细分析这两种观点可以看出问题的核心是[H+]和[CO32-]的排序问题,对此我们认为两种观点的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那种观点更符合实际情况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分析:一.分析问题的准备知识: 1.根据气体交换动力学,CO2在气液界面的平衡时间常需数日,因此为方便起见,我们把NaHCO3溶液体系看成是封闭体系并加以研究。2.由于[H2CO3]/[CO2(aq)]=10-3,且CO2(aq)+H2O=H2CO3的速率很小,所以我们把CO2(aq)和H2CO3两种物质和并成一种假象物质H2CO3*,且根据我们的实验和有关资料,在18-25℃时有: ①Ka1={[H+][HCO3-]/[ H2CO3*]}=10-6.3 ②Ka2={[H+][CO32-]/[HCO3-]}=10-1 0.3 ③[H+]={ Ka1(Ka2([HCO3-]+Kw))/(Ka1+[HCO3-])}1/2 ④并测得在18℃时,质量分数为8%饱和NaHCO3溶液的密度为1.0581g/ml 二.定性及定量分析过程: 1.定性分析过程:从两种排序情况看主要的区别是[H+]和[CO32-]的排序问题,不难想象当CNaHCO3的浓度很小很小时,水的电离是主要的,此时应有[H+]>[CO32-];但如果是CNaHCO3的浓度很大,此时溶液碱性较强,此时应有[CO32-]>[H+],所以该问题的关键是确定某一浓度,进而根据这一浓度确定[H+]和[CO32-]的排序问题. 2.定量分析过程: (1)设[H+]=[CO32-],则由②③可得PH=7.65,进一步结合①②③可得此时的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计算结果为: CNaHCO3=10-5mol/l (2)设[H+]<[C O32-],按同(1)的方法进行计算并结合④的实验结果,即可得到此时的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应满足: 1.01 mol/l>CNaHCO3>10-5mol/l (3)设[H+]>[CO32-],按同(1)的

混合碱中碳酸氢钠的含量测定

164 混合碱中碳酸氢钠的含量测定 王晓艳 (西北化工研究院质监科,陕西西安 710600) 摘要:混合碱是碳酸氢钠(NaHCO3)与碳酸钠(Na2CO3)或碳酸钠(Na2CO3)与氢氧化钠(NaOH)的混合物。本文对混合碱中碳酸氢钠的含量进行测定,首先对炉温进行选择,其次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混合碱;碳酸氢钠;测定 混合碱是碳酸氢钠(NaHCO3)与碳酸钠(Na2CO3)或碳酸钠(Na2CO3)与氢氧化钠(NaOH)的混合物,预测定同一份试样中各组分的含量,最广泛的方法是用HCL标准溶液滴定。在GB/T1606-1998中所用的方法是滴定法,但是这种方法操作复杂,准确度不高,为解决此问题,Grimme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测量溶液的PH值来确定碳酸氢钠的含量。我在实践中发现了焙烧法可以既简单、方便又准确的测定出混合碱中碳酸氢钠准确含量,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1 炉温的选择 在混合碱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会在高温下分解产生其它物质,碳酸氢钠在高于150℃时将发生反应: 2NaHCO3=Na2CO3 +H2O+CO2↑ 但在温度升至400℃时,所生成的碳酸钠及试样中原有的碳酸钠会发生如下反应: Na2CO3=Na2O+CO2↑ 这是总挥发物中包括了碳酸氢钠中挥发水、二氧化碳这样计算碳酸氢钠的测定结果会偏高,甚至可以大于100%。在270℃和400℃是进行了对比试验,见下表: 焙烧温度(℃)碳酸氢钠的含量(%)平均值(%)270 97.98 97.99 98.01 98.00 98.01 98.00 400 100.41 100.41 100.39 100.38 100.39 100.40 从上表可以看出炉温不能超过400℃,低于270℃,因此可知炉温最好控制在270 ~300℃之间。 2 实验原理 碳酸氢钠在270~300℃焙烧1小时,可以全部转化为碳酸钠,而其中混合碱中其它成份不会发生变化,可以根据其中质量的变化计算出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准确含量: 2NaHCO3=Na2CO3 +H2O+CO2↑ 3 实验步骤 称取m1混合试样置于马弗炉内在270~300℃之间焙烧1小时后放置室温称其重量为m2,即可4 计算 预设碳酸氢钠的质量为m,则m=168(m1-m2)/62,那么它在混合物中含量即为:m=168(m1-m2)/62m1 ×100% = 2.709(m1-m2)/ m1×100%。 m——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g; m1——称取混合物的质量,g; 2010年第1期 2010年1月 化学工程与装备 Chemical Engineering & Equipment

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UDC662.64/.66 :543.06:546 .26-31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GB218—83 代替GB218—63 Determination of carbon dioxide content in the mineral carbonates associated with coal 国家标准局1983-04-05发布1984-01-01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及无烟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1原理 用盐酸处理定量煤样,使煤中碳酸盐分解放出二氧化碳,由U形管中所装的碱石棉吸收,再根据U形管重量的增加,算出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百分数。 2试剂 所用试剂除另有规定外,均为分析纯,所用的水均为无二氧化碳的蒸馏水。 注:将蒸馏水微沸15min,即可除去二氧化碳。 2.1盐酸(GB622—77):1∶3水溶液。 2.2硫酸(GB625—77)。 2.3无水氯化钙:粒度3~6mm。把粒状无水氯化钙,装入干燥塔或大型U形管内(每次可串联几个),再通入二氧化碳气流3h,放置一昼夜后,再通入干燥空气3h,以排除过剩的二氧化碳。然后装瓶密封备用。 2.4碱石棉:10~20目。或碱石灰。 2.5粒状无水硫酸铜浮石:把粒度为1.5~3mm的浮石浸入饱和硫酸铜(GB665—78)溶液中,煮沸2~3h,取出浮石置于搪瓷盘内,然后把瓷盘放入干燥箱中,在160~170℃下(经常搅拌)干燥到白色,保存在密闭瓶中备用。 3仪器及材料 3.1分析天平:精确到0.0002g。 3.2气体流量计:空气流量范围20~50mL/min。 3.3洗气瓶:容量250mL。 3.4梨形进气管。 3.5双壁冷凝器。 3.6带活塞漏斗。 3.7平底烧瓶:250~300mL。 3.8U形管或干燥塔。 3.9二通玻璃活塞。 3.10气泡计:容量10mL。

混合碱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含量的测定

混合碱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含量的测定 实验时间:报告人:武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强酸弱碱盐在滴定过程中pH的变化。 2.掌握双指示剂法在测定混合碱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总碱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和混合碱中滴入盐酸时,会先发生如下反应: Na2CO3+HCl=NaHC O3+NaCl 先使全部的碳酸钠转变成碳酸氢钠,然后再发生反应: NaHC O3+ HCl= Na Cl+ C O2↑+H2O 如果在第一个反应发生过程中滴入酚酞溶液,以盐酸滴定到无色,此时溶液中的碳酸钠仅被的滴定成碳酸氢钠,根据用去盐酸的量就可以算出碳酸钠的量。然后在向溶液中加入甲基橙,用盐酸滴定至溶液由绿色滴定到亮黄色,此时溶液中的碳酸氢钠全部反应,根据盐酸的量可以算出总碱量,结合上一步算出的碳酸钠的量就可以算出该混合碱的组成。 三、实验器材 碱灰试样,酚酞指示剂,甲基橙,mol/L的盐酸,滴定管,锥形瓶(3个) 四、实验内容 i.实验步骤 1.准确称量g的试样三份于锥形瓶中,加入50 mL蒸馏水,加入两滴酚酞指示剂,溶液 显红色。 2.用盐酸标准液滴定至无色,到达第一终点,记下用去盐酸的体积。在滴定过程中注意边 滴变不断摇晃,以免局部酸浓度过大使碳酸钠直接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3.向溶液中加入两滴甲基橙,继续用盐酸滴定,直到溶液由黄色到橙色,记下第二次用去 盐酸的体积。 4.重复操作三次。 ii.数据处理

五、思考题 1.本实验用酚酞做指示剂时,所消耗的盐酸较用甲基橙少,为什么 因为用酚酞做指示剂时只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而用甲基橙做指示剂时,是上一步反应 完的生成的碳酸氢根和溶液中本身存在的碳酸氢根的和来反应,反应的比例又相同,所 以第二次总会多一点。 2.在总碱量的计算式中,V有几种求法如果只要求测定总碱量,实验应该怎样做 V表示用去盐酸的总体积,可以直接读出来;如果只要求测定总碱量,只需要用甲基橙 做指示剂,滴定至橙色。 3.在测定一批烧碱或碱灰样品时,若分别出现V1V2,V1=0,V2=0的情 况,说明样品的组成有什么差别 4. 待测液润洗 因为滴定管的移液管要求里面的溶液的浓度一定要准确,所以要润洗,避免内壁的水珠 对溶液的稀释;而烧杯或锥形瓶要求里面的总物质的量要准确,所以不可以润洗,避免 液体挂在内壁上。 六、心得体会 我能说我已经没的写了吗每次都写滴定的,我都词穷了,不过,重复的事情,可以做,但你要做到不同的层次。果然,我这次,又上了一个层次,我想摆脱老师的帮助,根据课本给出的东西,自己判断所有的东西,不是追着老师满实验室跑,哎,老师,这算没有颜色吗你自己决定喽。老师接下来怎么办啊那个xxxx取多少啊看你自己的报告去。老师果然是老师,早就开始费尽苦心想让孩子们独立,惭愧今天才悟到,唉。自己做有点慢,会犯错,不过咱也不求快,咱也不怕错误,我总觉得错误只是偏离了既定的目标的事情,但它同时会通向另一个你不曾领略的神奇的地方,生活不也是这个理儿吗自己全程看到了一切,了解到了一切,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举个例子,叫老师帮你看,老师说,哦,我觉得到了,你就以为到终点了。可我自己看的时候,我就知道,由于第一次做不知道,有没有对比,事实上我自己的第一个用纸垫在背后看的话是有点偏红的,很微小,后面几组我就慢慢滴,不断和前面对比,可以做的更好,而这种进步是别人帮你看代替不了的,你自己也不知到那组做的最好了。咦我不是没的写了么

碳酸盐含量分析方法

浅谈碳酸盐含量分析 一、碳酸盐含量分析原理 1、气体体积测量 CaCO3+2HCL→CO2↑+CaCL2+H2O 100g+73g→22.41 (0℃,一个标准大气压) 1g →224ml (0℃,一个标准大气压) 那么在t℃时,所得到的体积就应该用下式进行计算: Vt=Vo×(1+t)=224×(1+t/273) 举例来说,在20℃时,1g CaCO3与足量HCL起反应,所得到的体积应该是: V=224×(1+20/273)=240ml 若1g含CaCO3的样品与足量HCL反应,得到120ml的CO2气体,则此样品中所含的CaCO3的含量为120ml/240ml=50%。 同样我们也可以分析得到白云岩的含量。 2、速度原理 由于岩样样品的化学成分不同(含Ca、Mg),与盐酸反应的速度则不相同。经过实际测定:CaCO3与HCL反应的速度远远高于与CaMg(CO3)2的反应速度。根据大量测试得出以下几种情况: (1)灰岩反应速度大于白云岩。 (2)白云质中先是灰质部分进行反应且速度特快,随反应时间的延长,才是反应白云质的成分。 (3)泥质白云岩反应较慢。 (4)其他类型的白云岩反应时间更长。在通常情况下,0~3分钟反应的是钙质部分,3~10分钟反应的是白云质成分。 二、碳酸盐测定仪原理 常用碳酸盐含量测定仪有两种,一种是法国地质服务公司生产的机械式测定仪;另一种为国产的电子压力传感式测定仪。二者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测量岩样和盐酸反应产生的CO2气体的压力,建立一条碳酸钙含量随压力变化的函数曲线,从而间接得出碳酸钙的含量。 三、碳酸岩的称量仪器 常用碳酸岩称量仪器有三种,1.天平式称量仪2.电子天平(只有一位小数)3.电子天平(四位小数)。最精确的称量仪器为四位小数的电子天平如下图所示(图1): 图1 电子天平 最大称量:110g

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中国石油大学 油层物理 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2014.9.24 成绩: 班级: 石工12-7班 学号: 12021307 姓名: 李东杰 教师: 张俨彬 同组者: 董希鹏 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加深了解碳酸盐含量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测定碳酸盐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岩石中的碳酸岩主要是方解石(CaCO 3)和白云岩(CaMg (CO 3)2)。反应容器体积一定,一定量的岩样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CO 2气体,容器内的压力增加,岩样中的碳酸盐含量越多,容器中生成的CO 2气体的压力就越大。该反应式如下: ↑ +++=+↑ ++=+2322232223224)(2CO MgCO CaCl O H HCl CO CaMg CO CaCl O H HCl CaCO 首先用一定质量的纯碳酸钙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记录反应后的压力(或绘制纯碳酸钙的质量与产生CO 2气体压力的关系曲线),然后取一定质量的岩样与足量的盐酸反应,记录产生的CO 2气体的压力。由于CO 2气体的压力与纯碳酸盐的质量成正比,由此可计算岩样中折算含碳酸钙的量(岩样中的碳酸钙、碳酸镁和白云岩都与盐酸反应): 1 2 m P m y P =?纯岩样 式中 纯m ——纯碳酸钙的质量,g ; 岩样m ——岩样的质量,g ; y ——岩样中碳酸盐的质量分数,%; 21,p p ——分别为碳酸钙及岩样反应后的气体压力,kPa 。 三.实验流程

仪器设备主要由夹持器、反应罐、样品伞、压力传感器等组成,如下图5-1所示。 流程图 GMY-Ⅱ型碳酸盐含量测定仪 1.电源开关; 2.放空阀; 3.压力显示; 4.夹持器; 5.反应罐; 6.样品伞 四.实验操作步骤 1.用样品伞称取0.2克左右纯碳酸钙。 2.将样品伞安放于反应杯盖上方,用顶杆顶住。 3.量取20ml 、5%的稀盐酸倒进反应杯内,并将反应杯置于夹持器中,转动T 形转柄使之密封。 4.关闭放空阀,拉动顶杆使样品伞掉进反应室中,使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5.当压力稳定后,记录压力P 。 6.打开放空阀,逆时针转动T 形转柄取出反应杯,用清水冲洗反应杯与样品伞。 7.用样品伞称取0.2克左右岩样粉末,按上述步骤测量反应后的压力并记录。 1 3 4 2 5 6

混合碱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含量的测定

实验五、混合碱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原理; 2.理解混合碱中各组分的测定方法以及相关计算。 二、实验原理 混合碱试样溶液(含Na 2CO 3、NaHCO 3) ↓酚酞指示剂 红色 ↓HCl 溶液滴定(V 1mL ) 无色(反应:Na 2CO 3+HCl=NaHCO 3+NaCl ),(cV 1)HCl =n(Na 2CO 3)=n 1(NaHCO 3) ↓溴甲酚绿-二甲基黄指示剂(混合指示剂) 绿色 ↓HCl 溶液滴定(V 2mL ) 亮黄色(反应:NaHCO 3+HCl=NaCl+H 2O+CO 2),(cV 2)HCl =n 1(NaHCO 3)+n 2(NaHCO 3) 1000 01 .84))((%10000 .106)(%123132??-= ??= s s m V V HCl c NaHCO m V HCl c CO Na 又 Na 2O+CO 2=Na 2CO 3 n 1(Na 2O)=n(Na 2CO 3)=(cV 1)HC l Na 2O+2CO 2+H 2O=2NaHCO 3 n 2(Na 2O)=n(2NaHCO 3)=1/2n(NaHCO 3)=1/2c(V 2-V 1)HCl 所以 n(NaO)=n 1(Na 2O)+n 2(Na 2O)=1/2c(V 1+V 2)HCl 1000 ))((21 %212?+=s m V V HCl c O Na 三、实验内容

1.混合碱试样溶液(由实验室提供) 配制流程:mL g 1000试样 00.50定容定量转溶解??→????→???→?移 2.试样溶液的测定及数据处理[已知c(HCl)= mol·L -1]

实验八天然水中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测定

一、实验目地 掌握不同指示剂地变色范围 掌握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水中地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含量 二、实验原理 用测定水样时,以酚酞(变色范围)作指示剂,滴定到化学计量点时,值为,此时消耗地酸量相当于含量地一半.再加入甲基橙(变色范围)指示剂,继续滴定到化学计量点时溶液地值为,这时滴定地是由碳酸根离子所转变地重碳酸根和水样中原有地重碳酸根离子地总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仪器与试剂 ①实验室常用仪器 ②水样 ③酚酞指示剂 ④甲基橙指示剂 ⑤标准溶液 四、实验步骤 移取水样于锥形瓶中,加滴酚酞指示剂,如出现红色,则用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刚刚消失,记录消耗盐酸标准溶液地体积().然后在此无色溶液中加入滴甲基橙指示剂,溶液呈黄色,继续用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记录此时盐酸标准溶液地消耗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五、结果计算 式中——水样中碳酸根()含量,; ——水样中重碳酸根()含量,; ——盐酸标准溶液浓度,; ——所吸取水样地体积,; ——地摩尔质量,; ——地摩尔质量, 六、注意事项 ①若水样先以酚酞为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所得碱度以表示;继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所得碱度以表示;总碱度以表示.各种碱度地关系见下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关系定量结果 < >

②水样碱度较大时,当用甲基橙作指示剂,由于大量二氧化碳地存在,滴定至化学计量点前就会变色,因此在临近终点时应加热,煮沸水样,以排除二氧化碳,迅速冷却后继续滴定至终点,或通惰性气体赶除二氧化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七、思考题 ①对测定有何影响?如何消除? ②测定碱度时,如何严格控制终点?应注意哪些事项? ③用酚酞和甲基橙作指示剂,分别测定地是什么碱度?

碳酸氢钠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碳酸氢钠溶液中离子浓 度大小的比较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碳酸氢钠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NaHCO 3溶液中c (H +)和c (CO 32-)大小比较有分歧,最常见的观点有两种: 1.c (Na +)>c (HCO 3-)>c (OH -)>c (H +)>c(CO 32-) 2.c (Na +)>c (HCO 3-)>c (OH -)> c(CO 32-)>c (H +) 持观点为1的认为:在碳酸氢钠溶液中每电离1mol HCO 3-,便产生1mol CO 32-和1mol H +,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水的电离,而每1mol 水的电离便产生1mol H +和1mol OH -因此必有c(H +)>c(CO 32-);持观点2的认为:由于NaHCO 3的水解而使溶液呈碱性,而碱性越强则c (H +)的值越小,而c(CO 32-)的值则会越大,因此必有c(CO 32-) > c (H +);仔细分析这两种观点可以看出问题的核心是c (H +)和c(CO 32-)的排序问题,两种观点的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哪种观点更符合实际情况呢分析如下: 一、分析问题的准备知识: 1.根据气体交换动力学,CO 2在气液界面的平衡时间常需数日,因此为方便起见,我们把NaHCO 3溶液体系看成是封闭体系并加以研究。 2.由于c (H 2CO 3)/c (CO 2(aq))=10-3,且CO 2(aq)+H 2O=H 2CO 3的速率很小,所以我们把CO 2(aq)和H 2CO 3两种物质和并成一种假象物质H 2CO 3*,且根据我们的实验和有关资料,在18-25℃时有: ①K a1=3.632310*) CO H (c )HCO (c )H (c --+=? ②K a2=3.1032310) ()()(---+=?HCO c CO c H c

钙、镁总量的测定-EDTA滴定法

钙、镁总量的测定-EDTA滴定法 ? 其他技术论文加入时间:2009-4-1 10:20:13 水处理技术网点击:21 阅读权限: 钙、镁总量的测定-EDTA滴定法 本方法等效采用ISO 6059-1984 《水质钙与镁总量的测定EDTA滴定法》。 l? 范围 ??? 本方法规定用 EDTA 滴定法测定地下水和地面水中钙和镁的总量。本方法不适用于含盐量高的水,诸如海水。本方法测定的最低浓度为L。? 2? 原理 ??? 在 pHl0的条件下,用 EDTA 溶液络合滴定钙和镁离子,铬黑 T 作指示剂,与钙和镁生成紫红或紫色溶液。滴定中,游离的钙和镁离子首先与 EDTA 反应,跟指示剂络合的钙和镁离子随后与EDTA反应,到达终点时溶液的颜色由紫变为天蓝色。? 3? 试剂 ??? 分析中只使用公认的分析纯试剂和蒸馏水,或纯度与之相当的水。? ? 缓冲溶液(pH=10)。? ? 称取1.25g EDTA 二钠镁(C10H12N2O8Na2Mg)和16.9g氯化铵(NH4Cl)溶于143mL 浓的氨水(NH3·H2O)中,用水稀释至250ml。因各地试剂质量有出入,配好的溶液应按 3.1.2 方法进行检查和调整? 3.1.2?? 如无 EDTA 二钠镁,可先将 l6.9g 氯化铵溶于 143mL 氨水。另取0.78g 硫酸镁(MgSO4·7H2O)和二钠二水合物(C10H12N2O8Na2·2H2O)溶于50mL水,

加入2mL配好的氯化铵、氨水溶液和0.2g左右铬黑 T指示剂干粉。此时溶液应显紫红色,如出现天蓝色,应再加入极少量硫酸镁使变为紫红色,逐滴加入 EDTA 二钠溶液直至溶液由紫红转变为天蓝色为止(切勿过量) 将两溶液合并,加蒸馏水定容至 250mL。如果合并后,溶液又转为紫色,在计算结果时应减去试剂空白。 ? EDTA 二钠标准溶液:≈10mmol/L。? 3.2.1? 制备 ??? 将一份 EDTA 二钠二水合物在 80℃干燥2h,放人干燥器中冷至室温,称取3.725g溶于水,在容量瓶中定容至1000mL,盛放在聚乙烯瓶中,定期校对其浓度。? 3.2.2? 标定 ??? 按第6章的操作方法,用钙标准溶液标定EDTA二钠溶液(3.2.1)。取钙标准溶液稀释至50mL。 3.2.3? 浓度计算 ??? EDTA二钠溶液的浓度c1 (mmol/L)用式(1)计算:? c1=c2V2/V1.......... . (1) 式中:c2――钙标准溶液的浓度,mmol/L;? ????? V2――钙标准溶液的体积,mL;? ????? V1――标定中消耗的EDTA二钠溶液体积,mL。? ? 钙标准溶液:10mmol/L。? ??? 将一份碳酸钙(CaCO3 )在150℃干燥2h,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冷至室温,称取1.001g于50mL锥形瓶中,用水润湿。逐滴加入4mol/L盐酸至碳酸钙全部溶解,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鉴别的实验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鉴别的实验 一、单选题 1.下列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分别取两种固体样品,加热产生气体的是碳酸钠 B.分别取样品溶于水后加入氯化钙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是碳酸氢钠 C.分别取样品溶于水后,通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现象来鉴别 D.分别取等质量的两种固体样品,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较快的是碳酸氢钠2.下列有关Na2CO3和NaHCO3性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B.相同温度下,在水中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 C.Na2CO3和NaHCO3均可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D.相同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过量盐酸反应,Na2CO3放出CO2多3.用下列试剂和试管中的物质不能完成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4.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用SO2做喷泉实验 B.验证Cu与浓硝酸反应的热量变化 C.比较Na2CO3与NaHCO3的稳定性 D.验证NH3易溶于水 5.下列关于Na2CO3和NaHCO3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焰色反应均为黄色 B.物质的量相同的两种固体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Na2CO3产生的CO2多C.可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杂质 D.溶解度:Na2CO3>NaHCO3 6.如图Ⅰ~Ⅳ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Ⅰ可以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 B.实验Ⅱ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则小试管B中装入的固体是碳酸钠

C.与实验Ⅲ相比,实验Ⅱ的优点是可以用一套装置同时进行两个对比实验,而Ⅲ不行 D.实验Ⅳ分别测定等浓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碳酸氢钠溶液pH大于碳酸钠溶液 7.有两瓶失去标签的同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无色溶液,下述鉴别方法不合理的是 ①用干燥的pH试纸检验,pH大的是Na2CO3 ②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加热,有气泡产生的是NaHCO3 ③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就有气体放出的是NaHCO3 ④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加Ba(OH)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⑤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A.①⑤B.④C.②④D.②⑤ 8.下列有关实验装置及操作均正确的是()

碳酸氢钠-中国药典-标准

碳酸氢钠 拼音名:Tansuanqingna 英文名:Sodium Bicarbonate 书页号:2000年版二部-1001 NaHCO3 84.01 本品含NaHCO3应为99.5%~100.5%(供注射用),或不得少于99.0%(供口服用)。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咸;在潮湿空气中即缓缓分解;水溶 液放置稍久,或振摇,或加热,碱性即增强。 本品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鉴别】本品的水溶液显钠盐与碳酸氢盐的鉴别反应(附录Ⅲ)。 【检查】碱度取本品0.2g ,加水20ml使溶解,依法测定(附录ⅥH),pH值 应不高于8.6。 溶液的澄清度取本品1.0g,加水20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供注射用);或与2号 浊度标准液(附录ⅨB)比较,不得更浓(供口服用)。 氯化物取本品1.5g(供注射用)或0.15g(供口服用),加水溶解使成25ml,滴 加硝酸使成微酸性后,置水浴中加热以除尽二氧化碳,放冷,依法检查(附录ⅧA),与 标准氯化钠溶液3.0ml 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02%(供注射用)或 0.02%(供口服用)〕。 硫酸盐取本品3.0g(供注射用)或0.50g(供口服用),加水溶解使成40ml,滴加 盐酸使成微酸性后,置水浴中加热以除尽二氧化碳,放冷,依法检查(附录ⅧB),与标 准硫酸钾溶液1.5ml 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05%(供注射用)或0.03%(供 口服用)〕。 铵盐取本品1.0g,加氢氧化钠试液10ml,加热,发生的蒸气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 纸不得变蓝色。 钙盐取本品1.0g,加新沸过的冷水50ml溶解后,加氨试液1ml 与草酸铵试液2ml, 摇匀,放置1小时;如发生浑浊,与标准钙溶液(精密称取碳酸钙0.125g,置500ml量瓶中,加水5ml与盐酸0.5ml的混合液使溶解,并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每1ml相当于0.1 mg的Ca)1.0ml 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1%(供注射用)〕。 铁盐取本品3.0g(供注射用)或1.0g(供口服用),加水适量溶解后,加稀硝酸 使成微酸性,煮沸1分钟,放冷,加水稀释使成25ml,依法检查(附录ⅧG),与标准 铁溶液1.5ml 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0.0005%(供注射用)或0.0015%(供口 服用)〕。 重金属取本品4.0g,加稀盐酸19ml与水5ml 后,煮沸5 分钟,放冷,加酚酞指示 液1 滴,并滴加氨试液至溶液显粉红色,放冷,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与水适量使 成25ml,依法检查(附录ⅧH第一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五。 砷盐取本品1.0g,加水23ml溶解后,加盐酸5ml,依法检查(附录ⅧJ第一法), 应符合规定(0.0002%)。 【含量测定】取本品约1g,精密称定,加水50ml使溶解,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 合指示液10滴,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至溶液由绿色转变为紫红色,煮沸2 分钟 ,冷却至室温,继续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为暗紫色。每1ml盐酸滴定液(0.5mol/L)相当 于42.00mg的NaHCO3。 【类别】抗酸药。 【贮藏】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制剂】(1) 碳酸氢钠片(2) 碳酸氢钠注射液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比较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比较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物质的性质比较中,正确的是() A.水溶性:NaHCO3>Na2CO3>CaCO3 B.熔点:镁>铝>镁铝合金 C.沸点:CH3CH2CH2Cl>CH3CH2Cl>CH3Cl D.酸性:HF>HCl>HBr>HI 2.下列有关Na2CO3和NaHCO3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下,Na2CO3的溶解度比NaHCO3小 B.Na2CO3溶液显碱性,NaHCO3溶液显酸性 C.可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aHCO3中混有的Na2CO3杂质 D.与足量盐酸反应得到等量的CO2时,消耗NaHCO3的质量比Na2CO3少 3.下列排列顺序完全正确的组合是() ①溶解性:Na2CO3>NaHCO3>AgCl>AgI ②氧化性:MnO2>Cl2>Fe3+>Cu2+ ③常温下,α1、α2、α3分别表示pH=2的盐酸、pH=12的氨水、pH=12的碳酸钠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则α1=α2>α3 ④同温下,1L0.5mol·L-1NH4Cl溶液中NH4+数与2L0.25mol·L-1NH4Cl溶液中NH4+数分别为a、b,则a>b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下列各物质或微粒性质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沸点:H2O>H2S>H2Se B.热稳定性:H2CO3>NaHCO3>Na2CO3 C.半径:Cl<Cl-<S2- D.酸性:H2CO3<HNO3<H3PO4 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氢氧化亚铁的生成B.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C.实验室制取少氨气 D.检查装置气密性 6.用下列装置进行有关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用甲装置可制得Fe(OH)3胶体 B.用乙装置可制得金属锰 C.用丙装置验证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 D.用丁装置能较长时间观察到Fe(OH)2白色沉淀 7.关于Na2 CO3和NaHCO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a2 CO3中的NaHCO3 B.分别向Na2 CO3和NaHCO3溶液滴加少量盐酸,产生CO2气体较快的为NaHCO3 C.可以用Ca( OH)2溶液区分Na2 CO3和NaHCO3溶液 D.Na2 CO3比NaHCO3易溶于水 8.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

岩石碳酸盐含量测定实验

中国石油大学 渗流物理 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成绩: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同组者: 岩石碳酸盐含量测定实验 (GMY-Ⅱ型碳酸盐含量测定仪) 一. 实验目的 1.加深了解碳酸盐含量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测定碳酸盐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碳酸盐含量分析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岩石中的碳酸岩主要是方解石(CaCO 3)和白云岩(CaMg (CO 3)2)。反应容器体积一定,一定量的岩样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CO 2气体,容器内的压力增加。反应式如下: ↑ +++=+↑ ++=+2222232223224)(2CO MgCl CaCl O H HCl CO CaMg CO CaCl O H HCl CaCO 岩样中的碳酸盐含量越多,容器中生成的CO 2气体的压力就越大。由于CO 2气体的压力与纯碳酸盐的质量成正比,用一定质量的纯碳酸钙和一定质量的岩样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将反应后产生的CO 2气体压力进行比较,可计算出岩样中折算含碳酸钙的含量(岩样中的碳酸钙、碳酸镁和白云岩都与盐酸反应),计算公式如下: ) 22() 12(岩样 1纯22 1 岩样纯-= -= m P m P y P P y m m 式中 m 纯——纯碳酸钙的质量,g ; m 岩样——岩样的质量,g ; y ——岩样中碳酸盐的质量分数,%; P 1,P 2——分别为纯碳酸钙及岩样反应后的气体压力,kPa 。 三.实验流程

(a)流程图 (b)控制面板 图1 GMY-Ⅱ型碳酸盐含量测定仪 四.实验步骤 1.用样品伞称取0.2克左右纯碳酸钙; 2.将样品伞安放于反应杯盖下方,用顶杆顶住; 3.量取20ml ,5%的稀盐酸倒入反应杯内,将反应杯置于夹持器中,转动T 形转柄使之密封; 4.关闭放空阀,记录初始压力读数P 0; 5.拉动顶杆使样品伞掉进反应杯中,使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待压力稳定后,记录反应后压力读数P 1',得到气体压力P 1=P 1'-P 0; 6.打开放空阀,逆时针转动T 形转柄,取出反应杯,用清水冲洗反应杯与样品伞; 7.用样品伞称取0.2克左右岩样粉末,按上述步骤测量反应后的压力并记录。 五.数据处理 根据一定质量的纯碳酸钙纯m 和一定质量的岩样岩样m 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产

碳酸氢钠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碳酸氢钠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NaHCO 3溶液中c (H +)和c (CO 32-)大小比较有分歧,最常见的观点有两种: 1.c (Na +)>c (HCO 3-)>c (OH -)>c (H +)>c(CO 32-) 2.c (Na +)>c (HCO 3-)>c (OH -)> c(CO 32-)>c (H +) 持观点为1的认为:在碳酸氢钠溶液中每电离1mol HCO 3-,便产生1mol CO 32-和1mol H +,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水的电离,而每1mol 水的电离便产生1mol H +和1mol OH -因此必有c(H +)>c(CO 32-);持观点2的认为:由于NaHCO 3的水解而使溶液呈碱性,而碱性越强则c (H +)的值越小,而c(CO 32-)的值则会越大,因此必有c(CO 32-) > c (H +);仔细分析这两种观点可以看出问题的核心是c (H +)和c(CO 32-)的排序问题,两种观点的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哪种观点更符合实际情况呢?分析如下: 一、分析问题的准备知识: 1.根据气体交换动力学,CO 2在气液界面的平衡时间常需数日,因此为方便起见,我们把NaHCO 3溶液体系看成是封闭体系并加以研究。 2.由于c (H 2CO 3)/c (CO 2(aq))=10-3,且CO 2(aq)+H 2O=H 2CO 3的速率很小,所以我们把CO 2(aq)和H 2CO 3两种物质和并成一种假象物质H 2CO 3*,且根据我们的实验和有关资料,在18-25℃时有: ①K a1=3.632310*) CO H (c )HCO (c )H (c --+=? ②K a2=3.1032310) ()()(---+=?HCO c CO c H c ③c(+ H )=)HCO (c K ())K HCO (K (K 31a w 32a 1a --++ { Ka1(Ka2([HCO3-]+Kw))/(Ka1+[HCO3-])}1/2 ④并测得在18℃时,质量分数为8%饱和NaHCO 3溶液的密度为1.0581g/ml 二.定性及定量分析过程: 1.定性分析过程:从两种排序情况看主要的区别是[H+]和[CO32-]的排序问题,不难想象当NaHCO 3的浓度很小很小时,水的电离是主要的,此时应有[H+]>[CO32-];但如果是NaHCO3的浓度很大,此时溶液碱性较强,此时应有[CO32-]>[H+],所以该问题的关键是确定某一浓度,进而根据这一浓度确定[H+]和[CO32-]的排序问题。 2.定量分析过程: (1)设[H+]=[CO32-],则由②③可得PH=7.65,进一步结合①②③可得此时的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计算结果为: C NaHCO3=10-5mol/l (2)设[H+]<[CO32-],按同(1)的方法进行计算并结合④的实验结果,即可得到此时的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应满足: 1.01 mol/l>C NaHCO3>10-5mol/l (3)设[H+]>[CO32-],按同(1)的方法计算,即可得到此时的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应满足: C NaHCO3>0 三.结论: 通过前面的分析知NaHCO3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排序问题与NaHCO3的浓度大小有关,考虑到一般情况下,我们所接触到的题中NaHCO3的浓度多为大于10-5mol/l ,因此在一般

混合碱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含量的测定

混合碱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含量的测定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混合碱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含量的测定 实验时间:报告人:武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强酸弱碱盐在滴定过程中pH的变化。 2.掌握双指示剂法在测定混合碱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总碱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和混合碱中滴入盐酸时,会先发生如下反应: Na2CO3+HCl=NaHC O3+NaCl 先使全部的碳酸钠转变成碳酸氢钠,然后再发生反应: NaHC O3+ HCl= Na Cl+ C O2↑+H2O 如果在第一个反应发生过程中滴入酚酞溶液,以盐酸滴定到无色,此时溶液中的碳酸钠仅被的滴定成碳酸氢钠,根据用去盐酸的量就可以算出碳酸钠的量。然后在向溶液中加入甲基橙,用盐酸滴定至溶液由绿色滴定到亮黄色,此时溶液中的碳酸氢钠全部反应,根据盐酸的量可以算出总碱量,结合上一步算出的碳酸钠的量就可以算出该混合碱的组成。 三、实验器材 碱灰试样,酚酞指示剂,甲基橙, mol/L的盐酸,滴定管,锥形瓶(3个) 四、实验内容 i.实验步骤 1.准确称量 g的试样三份于锥形瓶中,加入50 mL蒸馏水,加入两滴酚酞指 示剂,溶液显红色。

2.用盐酸标准液滴定至无色,到达第一终点,记下用去盐酸的体积。在滴定 过程中注意边滴变不断摇晃,以免局部酸浓度过大使碳酸钠直接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3.向溶液中加入两滴甲基橙,继续用盐酸滴定,直到溶液由黄色到橙色,记 下第二次用去盐酸的体积。 4.重复操作三次。 ii.数据处理 五、思考题 1.本实验用酚酞做指示剂时,所消耗的盐酸较用甲基橙少,为什么? 因为用酚酞做指示剂时只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而用甲基橙做指示剂时,是上一步反应完的生成的碳酸氢根和溶液中本身存在的碳酸氢根的和来反应,反应的比例又相同,所以第二次总会多一点。 2.在总碱量的计算式中,V有几种求法如果只要求测定总碱量,实验应该怎 样做

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油层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2011/10/26 成绩: 班级: 中石化09-3 学号: 09133206 姓名: 冯延苹 教师: 同组者: 王根柱 实验四 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测定岩石中碳酸盐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碳酸盐含量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岩石中的碳酸盐主要是方解石(CaCO 3)和白云岩[CaMg(CO 3)2]。反应容器 体积一定,一定量的岩样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 CO 2 气体,容器内压力升高。反应 式如下: CaCO 3+2HCl=H 2O+CaCl 2+CO 2↑ (2-10) CaMg(CO 3)2+4HCl=2H 2O+CaCl 2+MgCl 2+2CO 2↑ (2-11) 岩样中碳酸盐含量越多,容器中产生 CO 2气体的压力越大。根据一定质量的纯碳 酸钙和一定岩样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产生的 CO 2 气体压力,可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碳酸盐含量。计算公式如下: 2 1 P P y m m = ?岩样纯 (2-12) 式中: m 纯 — 纯碳酸钙的质量,g ; m 岩样 — 岩样质量,g ; y — 岩样中含碳酸盐的质量百分数; P 1、P 2 — 分别为纯碳酸钙及岩样反应后的压力,kPa 。 三、实验流程

图2-6 GMY-Ⅱ型碳酸盐含量测定仪 四、实验步骤 1.称取纯碳酸钙 0.2 克,放入样品伞,并用一定量的丙酮润湿;取 20ml、5%的稀盐酸放入反应杯中; 2.打开放空阀,将投样控制开关处于 ON 位置(样品伞插孔具有磁性),将盛有纯碳酸钙的样品伞插入反应杯盖下方的小孔中,把盛有盐酸的反应杯旋入反应杯盖,使之密封,关闭放空阀; 3.将投样控制开关处于 OFF 位置(样品伞插孔失去磁性),样品伞掉入盐酸中,调节调速开关使磁力搅拌器调至合适的转速; 4.观察压力显示,当压力稳定不变时,记录压力值 P 1 ; 5.关闭调速开关,打开放空阀,旋下反应杯,清洗反应杯和样品伞; 6.称取岩样 0.2 克,放入样品伞,重复步骤 1~5,读取岩样反应后的压力值 P 2 。 五、数据处理与计算 根据一定质量的纯碳酸钙 m 纯和一定质量的岩样 m 岩样 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 产生的 CO 2气体压力 P 1 、P 2 ,可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碳酸盐含量。计算公式如下: % 100 1 2? ? = 岩样 纯 m m P P y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