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对勾》古代诗歌“选择题”答案补充

《红对勾》古代诗歌“选择题”答案补充

《红对勾》古代诗歌“选择题”答案补充
《红对勾》古代诗歌“选择题”答案补充

讲义手册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第一课时过小孤山大孤山

能力检测

1 C A项,“潦”读“lǎo”;B项,“干”读“ɡān”;D项,“抟”读“tuán”。

2 A白天烧的烟叫燧,夜间燃的火叫烽。

3 B A项,作者为杜甫;C项作者是李白;D项作者是苏轼。

4 B A项,“怪奇万状”是“形状千奇百怪”的意思;C项“饰以楼观亭榭”是“用一些楼台亭阁来装饰它”的意思,这里的“楼”“观”“亭”“榭”都是建筑物;D项,“泛彭蠢口”是“船过彭蠡口”之意,“泛”是“泛舟”的意思。

第二课时庖丁解牛

能力检测

1 A释:放下。

2 C为:动词,解/动词,作为。A项,介词,相当于“于”;B项,连词,表转折,但,却;D项,介词,依照。

3 B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第三课时项羽之死

能力检测

1 D悬赏;征求。

2 C均为代词,代指项王军队。A 副词,于是/副词,才;B 介词,因为/介词,把;

D 介词,替/与“何”连用,表反问。

3 A“四面楚歌”应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

第四课时阿房宫赋

能力检测

1 D抵抗,抗拒。A项,喜爱,喜欢/爱护;B项,灭族/众,一般的,普通的;C项,顽固/使……巩固。

2 B两个“之”字,前一个是代词,后一个是助词;两个“而”字,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顺接。

3 C“寄予了一定的同情”不对,文中没有同情。

第五课时方山子传大铁椎传

能力检测

一、《方山子传》

1 BA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为“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C项古义为“骑在马背上”,今义为“立刻”。D项古义为“任职”,今义为“投身到(事业中去)”。

2 A该句与例句都是介词宾语前置句;B项的“何”(为什么)作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是正常语序;C项的“何”(什么)作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前,是正常语序,“何厌之有”为动词宾语前置,即“有何厌”;D项的“何”用法与意义同C项。

3 C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4 DA项,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项,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

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项,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二、《大铁椎传》

1 BB项,强:坚决。

2 B之:代词/助词,无义。故:连词,所以/副词,本来。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一课时六国论

能力检测

1 DD项,再:两次。

2 AA项,动词,亲附、亲近/介词,和,跟,同。B项,均为介词,因为。C项,均为助词,的。D项,均为转折连词。

3 CC项,“惜其用武而不终”应为赵国灭亡的原因。

第二课时伶官传序

能力检测

1 BB项,恨:遗憾。

2 DA项,副词,一定/副词,多么;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代词,他;C项,介词,由于/介词,在;D项,均为“用”的意思。

3 BB项,“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认为兴衰与天命有关系。

第三课时祭十二郎文

能力检测

1 AA项,信:确实。

2 AA项,均为转折关系。①无义,④⑥表顺承关系。

3 BB项,是亲眼看到了报丧的信。

第四课时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能力检测

1 BB项,大概,大致。

2 A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

3 DA项,连词,表承接/表修饰;B项,助词,表陈述/助词,表判断;C项,连词,来/介词,把;D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D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

第五课时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

能力检测

一、《狱中杂记》

1 CC项,羁:停留。

2 C④写胥吏在“上闻及移关诸部”的文件上不敢动任何手脚,⑤写“功令”(政府的法令)。

3 BB项,左右邻居与“不孝”的罪名无关,也受牵连作证而被戴上刑具关进老监。这一细节,是作者对“少有连,必有方钩致”的黑暗现象的印证。

二、《陶庵梦忆序》

1 D啮:咬。

2 D均解释为“像”。A介词,用/连词,表目的。B副词,仍然/动词,如同、好像;C名词,随从的人/介词,自、从。

3 C古义:替别人;今义:做人或做人处世的态度。

4 B文中的“痴人”是作者自指。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第一课时种树郭橐驼传

能力检测

1 CC项,烦:繁多。

2 BA项,动词,像/代词,你,你们;B项,均为连词,却。C项,介词,把/介词,用;D项,副词,尚且/连词,而且。

3 D手法不是“对比”,是“类比”,因为“长人者”和“他植者”是同一类型的人。

第二课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能力检测

1 DA“希”通“稀”,稀疏;B“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C“已”通“矣”,语气词。

2 D与:赞成。

3 B介词,因为;动词,认为。A比。C如果。D有的人。

4 C“对冉有和公西华……尤其是对冉有”有误,孔子赞同的是公西华。

第三课时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能力检测

1 DD项,文章: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此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

2 C①动词,是;②动词,做;③介词,用;④动词,认为。

3 CC项,让我们看到,筵席上,没有轻歌曼舞,只是观花赏月、吟诗论文。

第四课时项脊轩志

能力检测

1 BB项,抚:对待。

2 BA项,介词,在/介词,比;B项,连词,均表示修饰关系;C项,介词,用/介词,凭借;D项,音节助词,无意义/助词,的。

3 D①说的是庭院起初的情形。④说的是关于老妪的情况。

4 D D项,这一段文字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作者的心情不平静,也不恬淡。

第五课时游沙湖苦斋记

能力检测

一、《游沙湖》

1 DD项,歌:指《浣溪沙》这首词。

2 CA项,代词,那/反问语气词;B项,连词,转折关系/连词,递进关系;C项,动词,是;D项,介词,用/介词,根据,凭借。

3 DD项的说法,文中无据。

二、《苦斋记》

1 CC项,重:双层。

2 CA项,②句不能说明“苦生于乐”;B项,①“井以甘竭”不能说明“苦之为乐”;D 项,①不能说明“苦之为乐”。“苦之为乐”即以苦为乐。

3 DD项,“苦斋”是作者刘基为其隐居之室取的名。

练习手册

课时作业1长恨歌

基础达标

1 DA项“悄”读qiǎo;B项“嵬”读w?i;C项“挑”读tiǎo。

2 BA项“春霄”应为“春宵”,“九宵”应为“九霄”,“云消”应为“云销”;C项“金壁”应为“金碧”;D项“题纲”应为“提纲”,“披糜”应为“披靡”,“磨肩”应为“摩肩”。

3 B去:离去。

4 BB项为比喻,其余为“借代”的修辞方法。

5 B《观刈麦》《卖炭翁》等应为讽喻诗。

课时作业2湘夫人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书愤

基础达标

1 A B“埋”读mán,“庑”读wǔ;C “累”读l?i;D “憎”读zēnɡ。

2 A B 期:约会;C 遗:赠送;D 骤:轻易,一下子。

3 B A项,早岁那知世事艰;C项,三顾频烦天下计;D项,楼船夜雪瓜洲渡。

4 B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5 C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课时作业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

一剪梅今别离(其一)

基础达标

1 C“簟”读diàn。

2 B A 媚—眉;C 概—慨;D 州—洲。

3 B只写动态。

4 D D项,号:哀号。

5 C C项,“直抒胸臆”错,《一剪梅》抒情婉转曲折、含蓄蕴藉。

6 D前三项为杜甫,D项为白居易。

课时作业4春江花月夜

基础达标

1 A蝙蝠biān。

2 DA 升—生;B 婉—宛;C 装—妆。

3 A逐:追随。

4.D罪不容诛: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5.CA.搭配不当,在“职业道德水平”前加“提高”;B.顺序不当,应为“获得国家相

关部门的高度认可”;D.语序不当,第一处为定语的顺序不当,应为“一艘行驶在浩瀚的人生海洋里的背负着沉重使命的航船”,第二处为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为“虽然没有得到的付出是令人遗憾的,但没有付出的得到更是令人悲哀的”。

6.A注意逻辑顺序。

课时作业5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

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

基础达标

1 DA项“坼”读cha,“绮”读qǐ;B项“讣”读fù;C项“行”读h?nɡ。

2 DA项,渡头,飞度;B项,栗深林兮惊层巅;C项,迷花倚石忽已暝。

3 DD项,侍奉/从事。

4. D错,该词不符合“在灾难面前”的语境。

5. BA搭配不当,应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杂糅;D成分赘余,句子无主语。

6. C注意逻辑顺序。

课时作业6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

新城道中(其一)扬州慢长相思

基础达标

1 AB项“殷”读yīn,“桅”读“w?i”;C项“怆”读chuànɡ;D项“渌”读lù,“雳”读lì。

2 D

3 B

4.BB用错对象。钟灵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A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C 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D旁若无人:形容态度傲慢,自高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也形容态度自然、镇静自如的样子。

5.CA项成分残缺,在“等”后加“中毒征状”。B项“原因……造成的”句式杂糅。D项“开发节油重型卡车”成为“产品”,搭配不当。

6.D考查语句的连贯,应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角度去分析。

课时作业7将进酒

基础达标

1 A

2 D径:即,就。

3 DD项,请/拿。A项,应当;B项,再;C项,介词,为。

4 A

5 A从关联词语的角度看,要注意“李白的诗歌固然……,但若论……,未必……。若论……”与后一个“若论”后面相衔接的语句一定是说李白在某些方面有不足之处。B项用“却有过人之处”使句意割裂;C项仅定位在“修辞方法”上则有失偏颇;D项在语体上明显与上文不合。

6 C其他三项皆为夸张。

课时作业8阁夜李凭箜篌引

虞美人苏幕遮

基础达标

1D A“劲”读jìnɡ,“订”读“dìnɡ”;B “似”读shì;C “累”读lěi。

2 B①“岁”应解释为“年”,⑤“景”应解释为“影,日光”。

3.DA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B抱残守缺:保守不知改进。C不虞之誉:没有料想到的赞扬。D比喻保持晚节。

4.BA关联词位置错误。应将“国外教育机构”与“不仅”调换。C搭配问题。“汽车”与“废墟”搭配不当。D逻辑错误,两面对一面。

5.C引述古人的话④,解释并提出观点②⑤,详细解释“神采”①③。

6.AB项冒号使用有误。C项问号使用有误。D项书名号内的单引号使用有误。

课时作业9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

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基础达标

1 AB “沏”读qī;C “蛟”读jiāo,“襦”读rú;D “捽”读zuó。

2 AB 文身;C 觊觎;D 阴霾。

3 D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4 A殪:倒地而死。刃伤:被兵刃砍伤。

5 A颜色:面子、荣光。

6 D①索:必须。④见:现。

课时作业10过小孤山大孤山

基础达标

1 C

2 A

3 B

4 C

5 D到,来到/靠近,面对着;A 混淆;B 看,往远处看;C 经过。

6 C连词“才”。A 介词,用/副词,因为;B 代词,这样/连词,表转折,但是;D 连词,表假设,即使/连词,表转折,虽然。

阅读鉴赏

7 B拟:比拟,相比。

8 D即使。A 大概/器物的盖子;B 助词,的/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C 用/来。

9 D没有插入“议论”性的文字。

拓展阅读

11.DA授官。B关怀,宠爱。C隐藏,不显露。

12.B被,介词/因,介词。A均为“来,用来”,表目的,连词。C均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D均指代陆游,代词。

13.A③体现皇帝对陆游的重视。④表现陆游归隐的生活。⑤韩侂胄邀请陆游为南园写记。

14.C“与韩侂胄联合起来,共同商讨计策”不当。陆游已归隐,并发誓不再做官;后答应韩侂胄复出为官,对这个选择,他觉得很愧疚。

课时作业11庖丁解牛

基础达标

1 D厚: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2 D善:通“缮”,修治,文中是拭擦的意思。

3 D第②个“于”为介词,对于。

4 B应为“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

5 B养生,意为养生之道。A项“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C项“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未尝”:古义,没有拿刀去尝试;今义,未曾。D项“虽然”;古义,两个词。虽,虽然;然,这样;今义,常与“但是”连用,表示承认前边的为事实,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难为”:古义,难以去做,此指很难下刀;今义,使人困窘,使人为难。

6 A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即“未尝技经肯綮”;C项是省略句,“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D项为状语后置,应是“于硎发”。

阅读鉴赏

7 A释:放下。

8 AB.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C.古义:到了;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D.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9 C动词,解/动词,作为,当做。A.介词,相当于“于”;B.连词,但,却;D介词,依照。

10 B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拓展阅读

12.B恨:遗憾(“恨”在古代语义轻)。

13.A之: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以:介词,用/介词,由于;C于:介词,在/介词,给;D其: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要”一定“应当”/副词,表示婉商语气,“还是”。

14.D“好称道后进之士”并不是“喜欢提携在科举考试中排名靠后的进士”,“后进”是“后辈”的意思。

课时作业12项羽之死

基础达标

1 D名词作动词“西征”,A、B、C均为名词作状语。

2 CC项,以:用。其余三项加点字均不同。

3 D为定语后置句,A、B、C三项均为省略句。

4 BA “地方”意为“土地方圆”;C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D “山东”意为“山的东面”。

5 A“期”意为“约定”。

6 D“为”,句末语气词,与“何”组成“何……为”这一固定结构(固定句式),表反问。阅读鉴赏

7 D悬赏,征求。

8 C均为代词,代指项王军队。A 就/才B 因为/把D 替/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9 A“四面楚歌”应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

拓展阅读

11 AA项的“充”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在这里是“担当”“充任”的意思。因为“仍”是“依然”的意思所以不会原来就“代理岭南采访使”因此“充”是“担当”“充任”的意思。乖方是“违背法度”,乖:背离。

12.A③是在皇上下诏命庆礼在柳城筑营州城,⑤是为政清严,⑥是为政清严的结果。

13.B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地方得出。B 不是另址再建营州城,是原址再建。

课时作业13阿房宫赋

基础达标

1 C都是“突然有一天”的意思。A 气候:古义,天气;今义,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出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B 经营:古义,收藏的,名词;今义,动词,计划或管理。D 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

2 D介词,表比较。A 词尾,相当于“然”/助词,啊,了;B 表并列/相当于“以”;

C 动词,让/连词,假如。

3 D“鉴”为意动用法,A、B、C三项加点词均为名词作状语。

4 C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5 DA 第一个“一”意为统一,动词;第二个“一”意为“专一”,形容词。B 第一个“复”意为“再,又”,第二个“复”意为“重复”。C 第一个“族”意为“灭族”,第二个“族”意为“类”。

6 A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宾语前置;D项为状语后置。

阅读鉴赏

7 AA项,“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锱铢”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及言其细微。

8 C①句第一个加点的“之”是代词,意思是“百姓的财物”;第二个加点的“之”是结构助词,可翻译为“的”。②句第一个加点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第二个加点的“而”无实际作用。

9 B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共用了4个“后人”,所指并不相同。①

②④的“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指唐朝统治者。③的“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

10 BB项,“可怜焦土”是感叹劳民伤财的阿房宫毁于“一炬”,没有同情的意思。

拓展阅读

11.B授,交给。

12.D②是杜牧对沈子明的赞美。⑤是对《离骚》内容的评价。

13.C“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脱离诗文的常规畦径”错。应为虽有不足,却独特超常。

课时作业14方山子传大铁椎传

基础达标

1 D类:像。

2 B然: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C.介词,在;介词,向。D.代词,他的;副词,表揣测语气。

3 BA “阳”通“佯”,假装;C.“向”通“晌”;D.“扣”通“叩”,询问。

4 B扣,通“叩”。

5 BA窗户:古义,窗子和门;今义,窗子。C请客:古义,请求客人;今义,请人吃饭、看戏等。D以为: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6 B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是连词,表顺承,来。第一个“许”表示约数;第二个“许”表示处所、地方。

阅读鉴赏

7 CC项为定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省略句。

8 A例句与A项中的“云”都为语气词。

9 B“扣”通“叩”,询问。

拓展阅读

11 B延:伸长。延首,伸长头颈。常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孰云仲宣,不闻其声。延首叹息,雨泣交颈。”

12 A④表现褚彦回举止潇洒,有风度,符合礼仪。⑤表现褚彦回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⑥表现褚彦回能够和袁粲团结一致,并主张俭约。

13 D“褚彦回不能禁止王道隆、阮佃夫掌权”错误,是不能禁止他们做奸邪贿赂之事。课时作业15六国论

基础达标

1 AB项,“露”应读“lù”;C项,“寝”应读“qǐn”;D项,“丧”应读“sānɡ”。

2 CA项①为“由于”,②为“用”;B项①为“才”,②为“用”;D项①为“由于”,②为“来”;C项均当“用”讲。

3 CA项的“西”,B项的“义”,D项的“日月”都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4 D①、⑥判断句,②省略句,③、⑤倒装句,④被动句。

5 B

6 C

阅读鉴赏

7 BA项“取道”;C项“道义”;D项“道义、道理”;E项“说”;F项“疏导”;B项与例句均当“途径”讲。

8 B互:交互,相继。

9 DA项中“祖父”古义指祖辈和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B项中“故事”古义指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C项中“其实”古义指那实际上,今义指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10 D应为“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

拓展阅读

12 B咎:责怪。

13 A连词,却,但,表转折。B项,动词,作为/动词,成了,作为;C项,连词,来/介词,因为;D项,助词,的/代词,它。

14 CA项②没有写明具体原因,只是说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之事。B项①是结果,并非原因。C项①和②都是六国灭亡的原因。D项①写的是秦国,②是假设的情况,亦非六国灭亡原因。

15 A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课时作业16伶官传序

基础达标

1 C②凯旋:胜利归来;③其: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应当;⑥泣:泪水,名词。

2 DA、B、C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D项是名词作动词。

3 B应为“而告(之)以成功”。

4 AA 凭借,靠他来。B、C、D三项都为“……的原因”。

5 D“其”①是副词,表期望;②是代词,代庄宗。“于”③表被动;④表“藏”的处所,可译为“在”。

6 B作者加“世言”二字,是为了“慎重”,而非“强调突出”;且此故事属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

阅读鉴赏

7 C本:推究。

8 B“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一说不准确,应为“否定”。

拓展阅读

10.A“释”与下文“浮屠”同义,指僧人,和尚。

11.B①说的是石曼卿;③注意该句前有一个“然”字,说明这种行为在当时并不“奇”;

⑤是叙述其经历。

12.B石曼卿不能被当世所用,并非因为他常常和一些平民野老一起痛饮大醉。

课时作业17祭十二郎文

基础达标

1 CA.知道/探望;B.使……来/表达;C.都解释为“才”;D.穷尽/处境困难。

2 C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⑥假如;⑨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④⑩人称代词“他、他们”。

3 CA项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数学领域的一分支。B项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D项古义,把……当做是……;今义,认为。

4 CA项中“羞”通“馐”,美味食物。B项中“世”通“逝”,死。D项中“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5 AA项为状语后置。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

6 DA.“自己年事已高”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B.“表现了作者的迷信思想”不恰当;C.“精神恍惚,无法做官”与原文不符。

阅读鉴赏

7 C临;到。

8 DD项为助词,的;其余三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9 D只是表明自己悲痛之极并非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拓展阅读

11 C卒:最终。

12 D与例句都是介词,在。A、B两项都是介词,把,C项是连词,表目的。

13 D①是写妹袁机担心我忧虑;③是写妹袁机未见兄长而不瞑目;⑥是写作者想到自己

的死,抒极其悲痛之情。排除含①③⑥的选项即可。

14 D兄妹并没有见上最后一面。

课时作业18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基础达标

1 A“遗”读wai,给予,馈赠。

2 DA.①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B.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把。C.①代词,他/②代词,其中的。D.①②都是介词,在。

3 B例句: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剑……一样”。A.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指实际情况,此处译为“证实”。B.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里”。C.动词活用作名词,本指萌发,此处译为“嫩芽”。D.“贵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4 A“失声”古今意义都是指悲极气噎,哭不成声。B项古义:连词,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C项“贵重”,古义:以……为贵重,觉得……贵重;今义:价值高。D项“以为”,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

5 D①⑧判断句,②⑦省略句。③④⑥状语后置,⑤定语后置。

6 A选文没有议论,原文第一段主要用的是议论,而此处所选为课文第二、三段,主要是叙事和抒情。

阅读鉴赏

7 B辩:能说会道。

8 D在。A 告诉/话语;B 画/写;C 在/对、和。

9 B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三项均为助词,的。

10 A第二段没有写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痛。

拓展阅读

12 B具:完全地。

13 CA其:均释为“它的”,代词,作定语。B与:均释为“和”,介词。C以:①因为,连词;②来,连词。D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14 D①写小楼,⑤写作者闲暇时的穿戴,⑥写作者默坐时排除世俗杂念。

15 B六件事情,“鼓琴吟诗”“围棋投壶”各两件。

课时作业19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

基础达标

1 AA项,相薄:相混杂,相侵袭。薄,迫。

2 B①为名词动用,②为意动用法,③和④均为使动用法。

3 DD项,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A项,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项,引进动作处所“到”/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C项,代词,“那”“那些”/副词,表示反诘语气“难道”。

4 DD项名词作状语,其余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5 CC项,异(于)年谱也。

6 A因:于是;以:连词/用。

阅读鉴赏

7 DD项,因而。

8 DD项与例句加点字均为动词,记录。A 名词,书信;B 名词,公文;C 名词,书法。

9 DD项与例句加点字均为副词,于是,就。A 连词,因为;B 连词,由此,因此;

C 连词,接着,持续。

10 AA项,“鸡鸣枕上”不应指夜深之时。

拓展阅读

12 DD项,举:推举,推荐。

13 DA项,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表示被动。B项,介词,用/介词,因为。C项,动词,是/介词,替。D项,于是,就。

14 C“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应要奖赏”错。

课时作业20种树郭橐驼传

基础达标

1 DA 本性/性质;B 生长/治理;C 它/那;D 均为“作为”。

2 A①③④⑦名词作动词;②名词意动用法;⑤⑥⑨形容词作动词;⑧名词作状语。

3 BA 连词,虽然/连词,即使;B 连词,于是;C 连词,而且/连词,尚且;D 介词,把,用/介词,对、给。

4 DA项①因此乡里(村里)/②不够,太少;B项①既然这样/②那实际上;C项①它的果实/②百姓、小民。

5 D省略成分应为“郭橐驼”。

6 CC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A项是定语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状语后置句。阅读鉴赏

7 D例句和D项均为“把……作为”;B项“任”;A、C两项“认为”。

8 D“以德治国”错,应为“养民治国”(原文“养人术”中“人”即“民”的讳说。)

9 A本文通过叙写郭橐驼种树的故事,说明了“任其自然,顺其本性”的道理。

拓展阅读

11 C“直”通“值”,工钱。

12 BA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B 均为连词,表转折,但是、却;C 兼词,“于之”/代词,代指“老师”;D 代词,代“工匠”/代词,代指“他”。

13 C①是说他使用的工具简单,间接说明其才能,②③直接表明其手艺高明,④⑤是讲众工匠的行为,⑥是说那里堆了很多材料,汇聚了很多工匠。

14 CA 这是作者在不了解他的情况下得出的;B 文中无依据;D 这个“骇”字写出了梓人技艺的高明非凡。

课时作业21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华侍坐

基础达标

1 C应是“诸侯相见”。

2 DA、B、C三项中“乎”相当于“于”,介词;D项中为语气助词。

3 A例句是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A项是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B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C项是形容词作名词,勇气。D项是形容词作名词,小事。

4 AA项为状语后置句。

5 AA项“尔”,人称代词,你们。其余三项均是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6 B“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不妥,应是用“移情入景,以景抒情”的方法,描绘出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理想蓝图。

阅读鉴赏

7 BB项,如:或者。

8 CA项,代词,有人/连词,或者;B项,名词,车辆/动词,坐;C项,名词,方圆;D 项,动词,等到/动词,挨着。

9 BB项,“哂之”并非否定他的志向,只是因为他的态度不谦虚,这是一种善意的批评。拓展阅读

11 B“巧”在文中指“善于”。

12 CA项两个“于”均是介词“向”;B项两个“之”均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第一个“则”前后用相同的形容词,表示让步,含有“虽然”的意思/第二个“则”表判断,译为“就是”;D项两个“其”均为代词,“他的”。

13 C②是鲁定公对颜回的错误评价;④是东野毕苛求马;⑥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排除含②④⑥的选项。

14 CA项是事实让鲁定公明白了自己的偏见。B项造父的技能已达到尽善尽美,由“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可知。D项孔子没有分析颜回的心理原因,而是认为颜回向来如此,不值得赞美。

课时作业22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基础达标

1 BA项,宴客(yàn);C项,渐染(jiān),何伸雅怀;D项,字帖(tia)。

2 AB 兄弟;C 丰盛美好的筵席;D 酒器,形如雀鸟。

3 D都是助词。A 语气助词,不译/那,代词;B 做,动词/是,动词;C 用,介词/而,连词。

4 BA项运用了比喻、反问两种修辞;B项仅引用典故一种修辞;C项用了对偶、拟人两种修辞;D项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

5 DA、B、C三项为判断句。D项,不是判断句。

6 C例句与C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

阅读鉴赏

7 B浮生:浮荡不定的人生。

8 B根据语境,B项“以”应该是表凭借的介词,相当于“用”“靠”,其他三项均理解正确。

9 D全文仅②句流露出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其他内容均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10 C“主要笔墨写景”错,主要内容是“夜宴桃花园”。

拓展阅读

12.B“状”解释为“有关情况”。

13.D①句言其出身,而非关其威望;③言其宽容之心;④言其智谋超常。

14.A“违背光武帝旨意”不当。

课时作业23项脊轩志

基础达标

1 C归宁:(妻子)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2 BA 由,自/向,跟;B 在;C 才/开始;D 指示代词,那/助词,的。

3 D乳:名词作动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

4 DA、B、C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D项为名词作动词。

5 C束发指十五岁。

6 D“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无依据。

阅读鉴赏

7 B这样/以……为是(正确)。

8 D根据文意,应为“余”(我)。

9 C“极力铺陈渲染”不对,而是“语言质朴用语简练的白描手法”。

10 (1)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在这里站立。

(2)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

解析: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落实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特殊句式。(1)句中“所”,处所,地方。“立于兹”是“于兹立”的倒装。“而”通“尔”,你,你的。(2)句中“太常公”“宣德间”宜保留。“朝”活用作动词,“当”,应该,应当。

拓展阅读

11 A两“过”都是拜访、看望之意。B项“乳”一为吃奶,一为喂奶;C项“解”一为理解,一为解除;D项“用”一作虚词,“因,于是”,一作动词,“使用”。

12 B“以”一同“而”,一为“用”;A项都作“在”讲;C项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D 项都是“所”字结构。

13 B不是“意欲与古人的章句分析相抗衡”,而是不敢与之相比。这表现了他的谦虚。课时作业24游沙湖苦斋记

基础达标

1 BA项应为“书写,记载”;C项应为“观察,看”;D项应为“返回”。结合语境、语意,先判断词性,再判断词义,也可用“代入法”将全句译成现代汉语,看通顺、合理与否进行判断。

2 CA 连词,转折/连词,承接;B 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动词,(向)西流;C 介词,用、凭;D 动词,是,有/动词,作为。

3 C判断句。A项省略句;B项反问句;D项宾语前置句。

4 DA “有”通“又”;B “燕”通“宴”;C “籍”通“藉”。

5 B①④均为形容词使动用法,②③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6 C①助词,的;②代词,这(些);③代词,它;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阅读鉴赏

7 B“御蓬藋”中的“御”为“用”。

8 BA、C、D三项均为连词,因为;B 为介词,用。

9 D应是“语言洒脱”。

拓展阅读

11 B信息源在第③段:“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这两句的大意是用过眼云烟比喻喜爱的书画被人取走后也就不再想念了。因此,“去”解释为“归去”不当,应解释为“离开”,引申为“消失”。

12 C前者为介词,“被”,后者为介词,“给、替”。A 介词,“因为”;B 连词,表转折关系;D 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3 CC项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14 DD项原文信息在第①段:“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可见,“也未‘发狂’”与原文不一致。

单元综合测试一

1.A画线句子说的是“人文历史”,其后为证据。A项位其前,说的是建筑景观。

2.DA项中的“虹桥修禊”说的是王渔洋,不是石涛。B项中的“荒谬”,原文说的是历史上扬州富翁的烧钱做法很荒谬,但事情是真实的。C项中的颇似莲花绽放的形状,在原文中指的五亭桥的形状,而不是卷洞的形状。

3.CC项中的“没有美学意识”说法错误,且受了北海五龙亭的影响不是作者观点是其他论者的观点,作者只是引用。

4 C敛,退缩,收缩。

5.D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

6 D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11.(1)(5分)选B项给3分,选D项给2分,选E项给1分。选A、C项不给分。

A项中的“整个一生”是错误的,原文中应该指父亲去世十年来。C项中的“克制与坚决”是错误的,母亲的犹豫和终于没有接电话,并不是伟大的精神,而是迫于我们子女的压力无奈放弃。E项中的“习惯地看电话”,说是害怕仍有人给母亲打电话和母亲结婚,只对了小小的一部分,主要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思念和后悔的心理。

12.(1)选B项给3分,选D项给2分,选E项给1分。选A、C项不给分。

A项中的《唐诗杂论》不是诗集,是散文集。C项中的“高邮王氏父子”是活校,不是死校。E项中的“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扩大了原文的范围,原文为“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

13.DA.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B 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C曾几何时:指没过多久。D瓦釜雷鸣: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14.BA“对于”应改为“对”。C句式杂糅。D“非常”放到“振奋”之前。

15.D注意逻辑顺序。

单元综合测试二

1.D应该是“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2.DA“现在已经没有了”片面;B“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偷换概念;C“在人生中选择”以偏概全。

3.B“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绝对化。

4.C寇:在这里作动词,是“侵犯”的意思。

5.D①是魏瓘用密报的方式惩治宦者,与为政无关;③写魏瓘被贬官的事情;④是史沆的行为。

6.C应该是史沆截留下来。

11.(1)D、EA母亲说这话是因为爱儿子,不一定是“有意识地激励儿子从小要立志”。B 第二句话表现对母亲的怀念之情。C“他始终相信吃了有硬币的饺子会获得福气”不对,为了记住母亲的关爱,激励自己奋斗。

13.DA项“如火如荼”形容军威壮盛,也比喻气势旺盛,但不能用来形容人。B项“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做法。C项“游手好闲”贬义,不合语境。

14.BA项最后一句话偷换了主语。C项残缺宾语中心词。D项最后一句话的并列短语中前后顺序颠倒。

15.B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②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形成递进关系,所以①③应接在②后,④与“循环”相应,⑥⑤句是递进关系,应排在句未。单元综合测试三

1.BB项,一般“古诗”没有这种作用,应该是指《诗经》。

2.CC项,指代对象错误,“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是指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体会。

3.DD项,张冠李戴,列举罗素的例子不是赞美中国古诗,而是赞美中国的山水风光。4.CA项中的“栉”,在句中为“梳子”,B项中的“内”通“纳”句中意为把什么放进,D 项中的“慷慨”句中意为情绪激昂。

5.B“乃”在两句中都表判断,当“是”讲。A项中的“而”,在前句中是连词,表并列,可以不译,在后句中是通假字,通“耐”,当能力讲。C项中的“为”,在前句中是介词,与“所”一起表被动,是“被”的意思,在后句中是介词,当“给”讲。D项中的“以”是连词,在前句中当“用来”讲,在后句中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6.CA项中的“犁剥面皮”是在杀死韩王之后的举动。B项的最终所有人都没有辨认出来与原文中的聂政母亲认出来相矛盾。D项中的葛洪一文,没有铮铮铁戈之气。

单元综合测试三

1.BB项,一般“古诗”没有这种作用,应该是指《诗经》。

2.CC项,指代对象错误,“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是指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体会。

3.DD项,张冠李戴,列举罗素的例子不是赞美中国古诗,而是赞美中国的山水风光。4.CA项中的“栉”,在句中为“梳子”,B项中的“内”通“纳”句中意为把什么放进,D 项中的“慷慨”句中意为情绪激昂。

5.B“乃”在两句中都表判断,当“是”讲。A项中的“而”,在前句中是连词,表并列,可以不译,在后句中是通假字,通“耐”,当能力讲。C项中的“为”,在前句中是介词,与“所”一起表被动,是“被”的意思,在后句中是介词,当“给”讲。D项中的“以”是连词,在前句中当“用来”讲,在后句中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6.CA项中的“犁剥面皮”是在杀死韩王之后的举动。B项的最终所有人都没有辨认出来

与原文中的聂政母亲认出来相矛盾。D项中的葛洪一文,没有铮铮铁戈之气。

11.(1)BDB项中的“就是检查工人们在岗和工作的情况”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另外“他”也不是真正的“干部”。D项“太吝啬”错,舍不得买名牌胸罩是经济拮据所致。12.(1)BDB项中“表现了先生对鬼神的质疑与反对,表现了其不信鬼神的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不恰当,应为“表现了先生风趣幽默、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D项中“同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意见”错误,因为同事只是“一时语塞,无奈寒暄而去”,并未“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13.D“南辕北辙”,指自身的行为和目的相反,与欧美双方语境不符。

14.AB项,偷换主语,可改为“在60年国庆大典以震撼人心的视觉感受……”。C项,搭配不当,“树立”与“关系”不搭配,可改为“建立”。D项,指代不明,“这”和“他们”指代内容不明确。

15.C先讲大坝⑤,再讲水库①,由外入内。再讲周围④,然后由空间延展到时间⑥,③是转入下一层描写的过渡,②句与后面的“山鸡”句相对应。

单元综合测试四

1.C“肉搏”是比喻的用法,A项和D项都理解为“搏击”,是望文生义。B项理解为接触,但是本项未解释“肉搏”的内涵。“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是指素描的意义。C项“直接面对”“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则形象地解释了肉搏的内涵。

2.B宋元以后中国素描衰落,原因是借鉴西洋素描的技法而流于僵化,并未足以说明中国素描发展后劲不足。

3.A不仅是油画的基础工作,而且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4.D通“拷”,拷打。

5.C①说明“性简亢”。③证明其有识人之才。⑥是景毅的行为被人称道。

6.C做度辽将军时在与鲜卑大战之后,将所掳之人全都送还塞下的不是李膺,而是鲜卑人。13.D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在表示灾难很快来临。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14. CA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随着”或“使”;B句式杂糅,或“大多是来自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或“以来自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为主”;D搭配不当,“缩小差距”。

15. A注意事理逻辑以及关键词“裂缝”与“弥合”,“屙在上面”与“从中长出来”等。

单元综合测试五

1.B网络是使热词产生的重要工具。

2.B参照第三段“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的说法,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的说法曲解原意,变或然为必然。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C项和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六段,C“相关问题最终得到彻底解决”无中生有,D“主要来自”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受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的影响。

3.C原文没有有关的论述,词语的讽刺意味往往意味着辛辣地反映现实。

4.B望:愿望,心愿。

5.C

6.C“诬告崔湜谋反”不对,崔湜等人依附太平公主,有反叛的计谋是事实,幽求并非诬告。

11.(1)CEA,唐先生听到老范去世的消息惊呆了的原因是,这样“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B,唐先生失意以后,只有花农老范一直尊敬他,他对老范是心存感激而不是“开始喜欢老范”;D,“正面”应为“侧面”。

12.(1)CDC“历史如‘帆随湘转,望衡九面’”意思是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说难以窥探到其真面目。D“只对原汁原味的历史材料感兴趣”的说法曲解了文意,原文只说他对此十分感兴趣。

13.D佶屈聱牙:文章读起来不顺口。A广开言路: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应改为“畅所欲言”。B平步青云:比喻不用费力一下子便升到很高的职位。应改为“如虎添翼”。C春意阑珊:指春天快要过去了。应改为“春意盎然”。

14.BA不合逻辑,应删去“了”;C搭配不当,“准备”与“路线”、“人员”不搭配;D成分残缺,应在“保护家园”后加“的意识”。

15.C先总说农乐舞的特点,然后是舞前祭祀,“欢歌起舞”,“场面热烈”,最后总结。

单元综合测试六

1.A说的是科学素养的内容,不属于“我们所需要的一些具体的科学素养”,答非所问。

2.C“我们不可能有重大科技成果出现”太绝对,原文“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够实现‘上天入地’”,显示凭借少数科技精英有可能创造重大科技成果,只是不能长久不断的涌现。

3.C是“不会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不是“不会参与创新”。

4 B趣,催促。

5.B①是说江皋生性聪明;⑤是江皋故意对使者说的话。

6.A是前任县令中有三个因此受到牵连,其中一个还因为受牵累死去,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离去,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

13.B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A搭配不当。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C中“不胜其烦”应改为“不厌其烦”。“不胜其烦”指烦琐得使人受不了,而“不厌其烦”形容很有耐心。D语义重复。口诛笔伐:从口头和书面上宣布罪状,揭露和声讨。

14.D“发展和解放”语序不当。

15.C注意逻辑顺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练习题-新教材

4 古代诗歌四首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竦.峙(sh ǒng) 萧瑟.(sè) B.天涯.(yá) 枯藤.(téng) C.沧.海(c āng) 碣.石(jié) D.澹.澹(d àn) 咏.志(y ǒng) 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3.按照提示默写诗句。 (1)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 “ , ”两句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 (4)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其中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全诗的重点,因为这是诗人伟大抱负的写照。 B.王湾,唐代诗人,他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为人们称道。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绝句。 D.《天净沙·秋思》写景由近及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课内品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5~6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6.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第7~9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7.“天净沙”是,“秋思”是,《天净沙·秋思》被誉为“”。 8.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9.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外拓展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得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得景象(限60字) 2.诗中得“妇姑”就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得意义。 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就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得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得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得思想感情?

4、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得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得原因就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您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您同意她得意见吗?请简述您得见解。 、 11、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得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瞧,诗人得“夏意”就是什么?

。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得作用。 2、第三句中得“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得传神之处。 22、山中问答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瞧全诗,诗人陶醉得“碧山”就是怎样得世界?从中瞧出诗人崇尚得就是什么? 二、赠友别离诗 ? 25、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就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指表亲,卢纶就是司空曙得表弟。 这首诗写“喜”,运用了反衬得手法;前人评论也认为,悲喜之情,正反相生。请结合全诗就此作 28 谢亭送别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得“水急流”与上下句哪两处相关联?有何作用? 2.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得方法,请联系此诗作简要解说。三、四句得写法与宋代送别诗歌中哪一句极为相似。 三、思乡怀人诗 亲情、爱情、友情就是文学作品永恒得主题,古代男青年因求学、干名,或戍边、经商而羁旅她乡就是常事,这样就出现了大量得思亲怀人得作品。其艺术手法大体与离别诗相近。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主题思想】 《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作者: ————————————————————————————————日期: ?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念奴娇 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 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íng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1)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____表现手法。(2分)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测试题

4古代诗歌四首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竦峙)jié(碣)石澹.澹(dàn) 萧瑟 ..(xiāo sè) 枯téng(藤) 天yá(涯)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D项应为:断肠人/在天涯)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临:登上,到达 (2)潮平两岸阔.阔:开阔 (3)海日生.残夜生:升起 (4)乡书.何处达书:信 (5)断肠 ..人在天涯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4.填空。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中最能反映诗 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 年。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我寄愁心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解析:“元曲四大家”不包括王实甫,应为郑光祖。) 6.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的“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7.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如果要举行赛诗会,请你为赛诗会拟定一种形式,写在下面。 示例:对抗赛、问答赛、擂台赛、积分赛。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 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15.《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已修改)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一)《观沧海》(作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①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写景诗。 ②本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前六句),然后写景(后四句), 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4.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5.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③水何.澹澹 ④山岛竦峙 ..灿烂⑥若.出其里 ..⑤星汉 ⑦幸甚 ..至哉⑧歌.以咏志 ⑨水何澹澹 ..(水波动荡的样子) 6.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7.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 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 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8.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 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二)《次北固山下》(作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诗,内容上属之作。2.解释加点词语。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与答案资料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与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 1、曹操是末年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在文学史上,曹操以四言诗著称,是继《诗经》以后四言诗的又一高峰。曹操与其子曹丕、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2、《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是《》的第一章,选自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 3、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⑴东临碣石()⑵山岛竦峙() 4、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⑴水何澹澹⑵秋风萧瑟 5、《观沧海》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开头以“”字统领以下的十句写景句,其中前六句写,后四句写。“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6、有人说诗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观沧海》诗中描写沧海镜像的诗句中,写动景诗句 是,写静景的诗句 是。 8、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绵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写实景,再写虚景,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在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9、在《三国演义》中和在民间故事中,曹操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奸雄。显然那是一种误解,是文学形象。请你结合《观沧海》一诗和自己对曹操的了解,说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 10、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是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⑵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11、试对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做简要赏析。 二、《次北固山下》 1、王湾是时代的诗人,本诗是律诗中的,从内容上看它属于诗。

诗歌鉴赏练习题集附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枋得:宋末弋阳(今属)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5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皂,人。②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 畅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筝,无限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新人教版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的作者是。字,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中的想象之句是:《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是代著名家。全曲中,暗含题目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次北固山下》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客路青山外(客路:) 乡书何处达(乡书:)海日生残夜(残夜:) 10.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1.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14、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16.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 17.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18.前三句用了个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19.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三、积累运用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研读与赏析《观沧海》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 ?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字) 2. 诗中的“妇姑”是指 3. 最后一句用了 ______ 3..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 学种瓜。 1 ?“儿女各当家”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限60 0 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4.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春山多胜事, 兴来无远近, 1 .诗中说“赏玩夜忘归” 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6.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 处,楼台深翠微。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首联在全诗结

10.江南 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千 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 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 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 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 见解。 11.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水村山郭酒旗风。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

(2016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习题

4 古代诗歌四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竦峙) jié(碣)石澹.澹(dàn) 萧瑟 ..(xiāo)(sè) 枯téng(藤) 天yá(涯)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我寄愁心/与明月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D.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断肠人/在天涯)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登上、到达) (2)潮平两岸阔.(开阔) (3)海日生.残夜(升起) (4)乡书.何处达(信) (5)断肠 ..人在天涯(形容悲伤到极点) 4.填空。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其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解析:“天净沙”是曲牌名。) 6.为增强同学们对诗歌的兴趣,感知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吧。 (1)在这次综合性实践学习中,你准备建议开展哪些活动?(至少举出三个) 示例:诗歌朗诵、手抄报、作文比赛、知识问答比赛等。 (2)搜集、整理诗歌:同学们在整理搜集到的诗歌时,需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请你按照示例,再设想两个分类的标准。 示例:①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②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童谣…… ③按____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参考答案 一、田园山水诗 1.《江村即事》一是描绘恬美宁静的自然风光,表明江村是个富饶美丽的地;二是通过夜晚“不系船”的细节暗示江村淳朴的民风。 2.《雨过山村》1.一、二两句写雨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2.姑,婆婆(唐代习称)妇,儿媳妇3.反衬。用“闲”字反衬出农民劳动繁忙。又用香溢十里的栀子花映衬出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欢乐的农 村生活情趣,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 3.《四时田园杂兴》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 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很明显,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 4.《社日》这两个细节分别是:春社延续的时间很长,到傍晚才散;其二是农民们兴高采烈,开怀畅饮,大醉而归。 5.《宿甘露寺》1.一是渲染了甘露寺的环境气氛,暗示有大风,为下句写浪作铺垫。二是点明自己投宿的地点在山顶。2.江中的层层巨浪,或“拍天浪”。3.先从视听角度,进行侧面渲染,再从正面描写窗外壮丽景象:大风中,江水汹涌澎湃,巨浪排空,惊天动地。画面壮阔,极富气势。诗人以豪放的笔法描绘了甘露寺的恢弘壮丽的景色,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满怀激情。 6.《春山夜月》1.春山多胜事;是全诗的总领,以下各句都意在表现春山夜月美和自己乐而“忘归”的兴致。2.第二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句,诗人赋水、月、花以人情,人迷景而融入景,景依人又牵动人,形象逼真,情趣盎然。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的落脚点仍是前面提到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注重对诗意的理解,即对诗(词)中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理解。我们在答题时,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者设置的错误点,就可以顺利选出 答案了。选项常见设误方式如下: 内容情感不当 主要从某个词语、句子或整首诗歌的内容理解或情感风格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判断选项给出的诗(词)句理解或诗(词)人的思想情感是否正确。常见的设错类型有望文生义、以今律古、对象错误、哀乐颠倒、情感风格判断错误等。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 【注】①此词为词人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其曾隐居东山,故名。谢安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B.“拚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D.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 [解析]B项,词句理解错误,此句中的“华”是“白发”的意思,应是“不甘心而又不得不空耗流光,徒增白发”。 [答案]B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 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① 苏轼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2) 《川江号子》 一、积累运用 1.读写下列词语 呼号万丈断崖百舸争流震荡沉默无声凶猛沥血 2.文学常识填空: 蔡其矫,生于福建晋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50 年代曾深入江汉、四川一带体验生活,写出了《》、《雾中汉水》、《汉水谣》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2.川江号子 二、阅读鉴赏 ㈠阅读蔡其矫的《川江号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一支桨四个人; 来自万丈断崖下,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 来自飞箭般的船上。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 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 从悬岩到悬岩,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从漩涡到漩涡。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但是几千年来 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 向我流来,流来。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注:本诗写于1958 年,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遍野。举国诗人要么沉默,要么昧 着良心高唱“形势一片大好”的赞歌。当时诗人正挂职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政治部宣传 部长,作为一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诗人,却唱出了那个时代所谓“和谐社会”的不和 谐的音符。 3.这首诗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表现“川江号子”的特点的? 3.①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川江号子”的悲壮、旷远、激越。②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悬岩、漩涡、浪 潮、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等意象,侧面烘托“川江号子”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4.诗的结尾写道:“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简要谈谈你对这几句诗歌含义的 理解。 4.①这几句诗写出了千年来船夫悲壮的号子无人倾听的孤寂,即使有“云”“树”“野庙”这些同情者和怜悯者,但它们都是没有话语权的。②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文坛充斥着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 调子,敢说真话的人不多,所以这几句诗也暗含着诗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被压抑的内心痛苦。 ㈡阅读蔡其矫的另一首诗《雾中汉水》,回答后面的问题。 两岸的丛林成空中的草地;只从浓雾中传来沉重的橹声, 堤上的牛车在天半运行;看得见的 向上游去的货船是千年来征服汉江的纤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