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课程化

德育课程化

德育课程化
德育课程化

洋泾中学德育课程化实践研究报告

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化实践研究报告

洋泾中学王珏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德育课程化有助于开创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或不足,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学校德育教育是与学校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未来一代合乎社会要求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科教育以明确的任务、有序的组织、适切的实施、可靠的检测,保证其高效有序的实施。但学科教育本身也存在着生活化、体验化、参与化、活动化等不足的问题,而这些又是德育教育之长。学校德育课程化就是既保持德育教育之长,又汲取学科教育之长,两“长”并举。通过学校德育课程化有助于解决德育有效性问题,也将会打开德育教育长足发展的新局面。

(二)德育课程化是深化我校责任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校进行责任教育的实践已有14年,形成了一套开展责任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贵在持之以恒,而要建立长效机制,就必须进行德育的课程化,回归教育的本源,转变以往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两分局面,合而为一,形成合力,以此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课程是文化、思想、智慧和规范的载体。课程化是由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的方式、方法、时间所构成,以较高的组织纪律性保证其实施。课程建设的形式使主题更鲜明,目标更明确,组织更科学,发展更全面,结果更有效。因此责任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进一步深化,必须在课程化建设上下工夫。根据我校学生发展的要求和学校教育的实际,积极进行德育内容和形式的重新整合,加强德育活动的综合设计,创造性地开展具有洋中文化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做到目标多元整合,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教育空间,使道德发展成为一种自然、愉快的过程。

二、实践研究

(一)关键词“责任教育”、“德育课程化”的内涵

“责任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培养责任主体的责任素质,以使其对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加以确认、承诺并履行的教育。

“德育课程化”是指德育教育按照课程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其中的“化”,就是学校德行教育按照课程设计、组织、实施、评估的程度、特点与过程等。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项目目标

通过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德育课程,深化学校的责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度的责任素养,构建一个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且易为学生接受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1)多样化的德育课程主要包括公共的德育课程和特殊指向性的德育课程。

(2)责任素养包括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情感、责任能力和责任行为。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具有自知、自控、自律、自觉的能力,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重、自立的品性,让学生学会对自我、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对自然等负责。

(3)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责任,随着科学的进步,更要求人对自身、对自然、对社会、对未来、对人类命运承担责任。这是社会高度发展的同时赋予人的素质要求,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要求,是社会转型期的要求,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要求,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

(4)通过研究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化的策略、方法,提高责任教育的实效性,深化学校的责任教育。

(5)研究德育课程的评估体系,形成我校以责任教育核心的德育课程评估机制。

(6)通过课程范例的研究,总结课程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操作流程。

2、项目内容

(1)、通过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化研究,形成德育教育新模式

①学校的责任教育从酝酿、提出、形成直至比较成熟的实施已14年了,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走向自觉。14年不断实践的过程,也是对责任教育不断重新认识的过程,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的过程。学校通过从任务到责任、从岗位到责任、从计划到责任、从活动到责任、从评价到责任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理念,对自己行为负责;培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观念,主动向他人学习并对他人负责;培养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观念,主动到社会中学习和对社会负责。

②总结责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③进行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化建设,使责任教育主题更鲜明、目标更明确、组织更科学、发展更全面、结果更有效。

④形成我校德育教育新模式

(2)、“责任教育”向德育课程转化的研究

①积极整合学校“责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分年级对课堂教学、校本课程设置、志愿者服务、节日教育、班级活动和社会考察等作出有序安排,提供给年级组、教研组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参考,使责任教育有声有色开展起来。

②对学校《责任教育工作序列》进行解读,对学校原有德育校本课程进行分析。从班级层面、年级层面、学校层面明确相应的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形成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课程系列。

(3)、课程化的策略方法

①总体规划;

②目标解读;

③分工实施;(按处室、年级组、教研组、教师个人分工)

④评价推动;

⑤范例推广。

(4)、课程评价

①洋泾中学教育改革百花奖细则研究

②评估方式的研究

(5)、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课程范例研究

①研究内容

A范例名称;

B范例设计(包括目标、内容、实施方式、时间构成、评价指标)

C范例实施研究

D范例修改、完善的过程研究

②课程的操作流程和一般方法

(三)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实践;德育课程的实践者,也是

研究者。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设计,不断开发教育资源,使教育实践活动系统化、序列化。真正的教育是自主教育。只有被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最佳境界。

(四)研究过程

1.总体规划

在德育课程化目标的引领下,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德育课程化的有关理论,反思责任教育的得失,设计并解读学校责任教育工作系列,然后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责任教育课程化的设计和实施。第一阶段,我们重点开发了10门德育课程。第二阶段:我们重点开发了高一高二年级共计28个班级的班级特色德育课程,通过课程化的形式推进班级特色的创建。学校层面的10门德育课程分别是:

限定性德育课程:

(1)、《可爱洋中人》学校传统特色教育课程;

(2)、《志愿者》

(3)、《志愿者宝典-活动宝库》社区志愿者服务系列课程;

(4)、《志愿者宝典-交往秘籍》

(5)、《追寻校园之根》校史、校训、校歌等学校文化认同课程;

选修德育课程:

(6)、《绿色化学》环境教育课程。

(7)、《红色梦想》青年业余党校德育课程。

(8)、《与“侠”对话》文化类教育课程;

(9)、《生活中的心理学》完善人格开发潜能德育课程;

(10)、《成长ABC-发掘你的潜能》开发潜能德育课程等。

2.学校各年级责任教育目标、内容和工作序列

我校责任教育的目标是:产生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观念,对自己行为负责;产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集体主义观念,主动向他人学习并对他人负责;产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观念,主动到社会中学习和对社会负责。这三个目标由低层面向高层面发展,教育过程中是互相交叉又互相联系的。

最初阶段,责任教育的分阶段目标只有一个模糊的框架,实际工作中各年级初步形成了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一些做法;第二阶段,各年级的一些活动慢慢地固定下来,形成最初的工作序列,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于各年级的目标也清晰了很多;第三个阶段,这个序

列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得到了师生的认可;第四阶段,各年级的责任教育目标和层次性、序列性逐渐清晰,今年我们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年级的责任教育的目标和工作序列。

1、分年级责任教育目标

●高一年级学生的责任教育目标:

对己负责,形成良好习惯;

待人真诚,夯实做人基础;

处事认真,规范品德行为。

●高二年级学生的责任教育目标:

尊重他人,养成诚实守信;

尊重劳动,珍惜生命生活;

尊重自己,学会自主学习。

●高三年级学生的责任教育目标:

学会学习,具有综合素质;

设计人生,走好人生之步;

明理立志,真情回报社会。

围绕这样的教育目标,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等方面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不同教育要求,作出循序渐进的安排,以免使教育活动重复,学生感到厌烦,教育缺乏深度,流于表面形式,也避免出现责任教育零打碎敲,想到做一做,想不到不做的无序状态。实施《责任教育工作系列》,分年级对课堂教学、校本课程设置、学习自主管理、科学教育、志愿者服务、节日教育、班级活动和社会考察作出有序的整体安排,提供给年级组、教研组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参考,使责任教育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洋泾中学责任教育工作序列表

3.洋泾中学责任教育课程化的主要做法

(1)积极整合学校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力求实现德育课程化

根据我校学生发展的要求和学校教育的实际,正在积极进行德育内容和形式的重新整合,力图形成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理论、知识、能力、行为并重,课堂、学校、社会相联,开放、多元、立体的德育体系,并使之课程化。

如我校开展了10多年的志愿者服务,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化的形式加强志愿者服务的活动开展、管理和评价。首先通过社工老师开设社区服务的课程,让每一个同学对我校的优良传统—“社区服务”有基本的了解和认同。通过志愿者协会进行志愿者的招募、志愿者干事的培训、新老志愿者交接项目的开设等工作。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级团支书负责成立志愿者服务小队,并给小队取名,对所负责的服务内容的在高二同学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培训,直至能够独立完成。志愿者通过服务手册的记录、学生组成的督导小组的检查来规范服务的质量,学校定期召开居委干部会议,了解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学校规定每周五3:00以后为服务的时间。学生通过服务心得的定期交流,并通过年级橱窗、洋中学子新闻网站、志愿者小报、主题班会等形式交流服务心得,

并评选优秀志愿者。完成规定任务的学生可申请学分,个别班级在此基础上形成班级文化特色,申报志愿服务特色班。通过课程化方式,以较高的组织纪律性和定时、定点、定内容的管理保障了志愿服务有效的开展。

(2)完成10门德育课程设计

每一门课程设计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方法、课程内容、课程教材、课程时间和课程评价七部分组成。

目前,完成了10门课程的设计。《可爱洋中人》、《志愿者》、《志愿者宝典-活动宝库》、《志愿者宝典-交往秘籍》、《追寻校园之根》、《绿色化学》、《红色梦想》、《与“侠”对话》、《生活中的心理学》、《成长ABC-发掘你的潜能》。

(3)完成10门课程案例的撰写

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完成教学课例的撰写。通过撰写和分析课例,深入反思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一步总结反思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提高德育实效性。

目前,完成了10门课程的课例撰写。《溪流汇集成大海,我们因负责而可爱》《为老年人服务》《洋泾中学的诞生》《《在活动中感悟——“拯救大行动”》《举手之劳为环保-我的生日礼物》《一次同伴教育》《侠之大者,侠之美者》《端午节的活动策划》《社区服务情境模拟》《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4)课程评价推动德育课程化建设

学校采用洋泾中学教育改革百花奖中关于校本教材的课程评价细则进行课程评估:

洋泾中学校本教材评价意见表

目前,学校教育改革百花奖评审共评出了:

《生活中心理学》校本教材一等奖奖励2000元

《绿色化学》校本教材一等奖奖励2000元

《与“侠”对话》校本教材二等奖奖励1500元

三、研究效果

1、德育课程化研究与实践,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能力,规范了学生的责任行为,提高了学生的责任素质。

(1)关心他人,牢记责任。

通过德育课程化研究使同学们普遍地增强了爱心、同情心和集体主义观念。

学生下乡劳动到长兴岛,还不忘关心老人,主动给老人写信。有的年级因春

游活动而不能按原定时间上门服务,同学们能事前向老人打好招呼。春游后不少同学带上自己选购的土特产去看望老人。在校内,教室关灯关门关窗已成习惯,各班级网络计算机设备的管理,财产的管理,清扫厕所,卫生包干等工作基本能到位。

我们对参加过学校社区志愿者服务的809名高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认为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很有益”、“十分愿意参与”的为58.4%;认为“有益”、“较愿意参与”的为27.3%;认为“无所谓”的为14.3%。在问卷中“社区志愿者服务在哪方面对你产生影响”一项统计中:在复选的情况下,

该项调查表明,同学们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确实得到了锻炼,也表现了同学们在服务过程中的责任感。

(2)学习自觉,履行责任。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学习自主管理的训练中,同学们能根据学习指导的要求,自主选择项目进行研究,大大提高了学习能力。

如高二(1)班的朱利君同学负责的课题小组,对近几年上海市民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详实的全面的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小论文,受到了好评。

(3)勇于批判,负起责任。

同学们对社会的一些现象、思潮、学校的管理能作出批判性的思考。

学校同意一家书店到校内售书。高三年级一女生向校长反映:这些书95%是盗版,侵犯了作者著作权,出版社的出版权和侵犯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学校不该让他们进来。再说学校教育学生讲法用法,在校内光天化日之下,卖盗版书,对学生有副作用。校方立即接受了该生的意见,取消了原来的安排。

(4)家庭生活,承担责任。

同学们能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主动承担责任,体谅理解家长。

应届毕业生吴剑峰,父亲癌症,母亲下岗,依靠社会与学校维持家庭生活与学习,他克服自己从小体弱多病的困难,以顽强的意志学习生活,该生充满乐观向上精神,乐于助人,学习成绩优秀,在上海市开展学习化社区现场会上,吴剑峰代表家庭在大会上发言。

(5)为国报效,为了责任。

很多学生立志报效祖国,高中毕业纷纷报考外地大学与人才紧缺专业。

应届毕业生李晔,全国青少年跳高第一名,家庭经济极为困难,早早挑起家庭重担,用自己竞赛得奖的钱交纳学费书费及用于家庭生活费,他热爱父母,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每天的锻炼极为艰苦,但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成为全校学习榜样,目前,已确定他为2008年奥运跳高优秀后备队伍,他表示一定为国争光,并已成为复旦大学的学生。

(6)踏上社会,不忘责任。

很多毕业生,到了大学或者工作岗位,始终不忘肩负责任。

复旦大学毕业的何承华同学来信说:“在洋泾中学的七年是我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的责任教育对我起了很大作用,刚入预备班时,我什么都不懂,但我在16岁时已有了坚定的政治方向,交了入党申请。”“我从无知少年到乐于帮助别人,服务社会的青年;从无目标的的生活到树立理想,学会调整自我与理想统一,没有母校,这种转变不可能这么快实现。今后,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将十分坎坷,但不管怎样,‘责任’所带给我的这一份追求与理想将永远伴随着我。”

复旦大学毕业生张磊同学来信说:“每一位洋中人身上都有其区别于别校的气质,我想,那便是责任感。”“人的一生会有许多困难,但当我想到身上的责任时,基于负责的最纯朴的动机,压力会转化为让我前进的动力。”“赋予同学更大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做应该做的事,这便是责任教育的第一步。作为一我得益于此的学习,我衷心感谢母校的培养与老师的教诲。人生的责任教育开端于中学,却没有尽头。在大学,社会中,当人的角色不断变化时,责任这两个字可能会更重,预示着更大的成功和成长。”

2、学校绽开责任教育之花。

学校坚持十多年的责任教育在德育课程化的推动下,影响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受到多方的关注与表彰。学校顺利通过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年度评审,学校获得上海市社区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青少年志愿服务优秀集体称号,市优秀志愿者服务队称号,浦东新区精神文明评比十佳之一,上海市“爱心助老特色基地”等称号。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教育报,均对我校的社区教育与社区志愿服务给予了宣传报道与鼓励。浦东新区推广了洋泾中学的经验,在全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多次在市、区、社会发展局介绍社区服务与志愿者工作。

学校连续10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005年学校又评为市德育先进集体、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等称号学校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四、反思与进一步实施的建议

1、德育课程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责任教育是我校特色。围绕责任教育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们仅初步完成10课程的课程设计和实践。班级层面、年级层面的课程设计还处于初步经验实施阶段,最终将形成全方位的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化系列,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不同教育要求,作出循序渐进的安排,以免使教育活动重复,缺乏深度,流于表面形式,也避免出现责任教育零打碎敲,想到做一做,想不到不做的无序状态。

2、注重实践体验。

学生从责任认知内化为责任行为,关键是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自我体验

是十分重要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德育课程化要聚焦体验,关注体验,才能真正实现责任教育自主发展的目标。

实践不能完全等同体验,在德育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在实践基础上去学会体验。

3、注重学生的“内化”。

责任教育有了实践,有所体验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们还应关注体验后的思

考阶段,帮助学生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我校力求通过各种教育,帮助学生做好三个方面选择:第一是人生价值观的选择,即找准人生方向;第二是信息的选择,即奠定人生成功的基础;第三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即把握人生的有效空间。其中价值的选择是最核心最根本的。

同学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虽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教育,但也接触了一些反面的事物,容易使同学们产生迷惘,教师在这种时候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

学生的情感内化不是靠几次活动就可以解决的。

4、创设开阔的空间。

这里最重要的是落实一个“放”,放时间、放空间、放权力。总之要放手让

同学们自己干。放时间——中午时间和周五3:00以后时间,教师一律不得占用;放空间——所有社团都有自己的活动地点,专用教室,自己布置自己管理;放权力——凡学生参加的教育活动全部由学生自己设计、主持,凡涉及学生整体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在近两年的学生自主管理中,凡由学生自行设计参与的活动都受到学生欢迎。在这种开放、自主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自主,学会负责。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沙坨子。一方面,里面各类闲散、外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当地农民子弟,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怀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么尊者爱糼,怎么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么着装,怎么待客做客,怎么遵守社会公德,怎么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开设德育课程是我校校情的需要。 4、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德育”课程,使他们从小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5、我校育人目标的需要 我校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较连续性、完整性的教育训练,也为了落实我校的育人目标,拓展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我们拟将“德育”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场戏”,以此促进我校的为学思想更好的形成,更好地养成文明的校园风貌。 6、丰富的课程资源 我国早已颁布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我校各班还制订有学生《文明公约》。去年我国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一书。社会上服务性行业,如“宾馆酒店”……“市场超市”等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与礼仪规范。再加上我校图书馆的丰富的藏书以及宽带网、校园网的建成更方便人们网上资源的利

杨寨中心小学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和意见要求,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整体构建小学阶段德育体系,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合理设置德育目标内容,努力拓展德育渠道,科学实施德育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我校重点突出养成教育,学习和践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为重点的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以中华传统美德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了解乡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逐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1、具体德育模式: 学校实施“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模式下的德育教学。即:一个中心--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两个方面:学校和家庭教育;一个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学校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每个年级组制定自己授课计划和配档表,规定在一定时间段的完成目标,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台阶式提高。 我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班队会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2、德育课程建设: 德育课程的开设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就学生成长而言,在德育方面需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以达到国家提出的德育工作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在目前国家开设的课程中,小学只有“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属德育课程,这两门课程在内容、途径和方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德育发展的需求。 我们坚持以德育创新发展为主线,在全面实施国家德育课程的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现状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层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采取“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教育模式,开发并实施了每周一课时的德育校本课程,学校组建了由课程部牵头的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制定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各班主任教师根据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原则,针对学校、学生及教师自身实际,提交课程专题及研发设想,然后由政教处组织研发小组进行选题,细化了对德育活动的综合设计,力求做到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节特色德育课都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富有弹性的教育空间,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成为了一种自然、愉快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关爱中健全人格,在课程化的德育课堂与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中学会做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随意性问题,构建了以拓展性实践活动为主,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系统而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通过德育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语文课中,通过分析课文中事物和人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教育。音乐、美术课通过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美好道德情操的熏陶。传统文化课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的好教材。数学、科学课可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教育。 4、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一是通过学生的德育课前置作业,需要家长的协助完成,不但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和亲近,而且让家长了解了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实践活动课 宽容方面

德育实践活动课设计 活动课 主题 传承历史文化感悟宽容真谛时间学校班级班主任 活动课目标1、让学生明白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 2、使学生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的道理,学会宽容待人,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 3、激发学生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包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活动重点1、加深学生对“宽容”的了解和认识,明白它的重要性。 2、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的道理,学会宽容待人,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 活动难点激发学生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包容,理解宽容真正含义,理解先退一步,海阔天空。 活动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准备过程1、多媒体课件制作 2、宽容情景剧选取 3、调查班级里发生争吵的原因,总结调查情况。 4、搜集历史上有关宽容的小故事或话语。 实 施 活动内容设计意图

活动课过程过 程 1、播放<负荆请罪>,引出宽容。 同学们,你们爱看动画片吗,我们一起看一个负荆 请罪的故事。看我后提问:你喜欢廉颇还是蔺相如? 为什么?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两位 大人能够用宽容大度,体谅别人,所以赵国才得以 和谐稳定。历史上还有很多名人、伟人,都用自己 宽容的胸怀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才成就了他们辉 煌的一生,今天我们就来,传承历史文化感受宽容 真谛。 2、播放情景剧。 到底什么是宽容呢?我们先看一个情景剧。根据这个 影片讨论什么是宽容? 预设:宽容就是张薇不合小雨斤斤计较,虽然小雨 对她很不友好,但在小雨受伤时,生病时第一时间 去照顾她,这就是宽容。 3、在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发生争吵闹矛 盾的小事情,每天赵老师听到告状声不绝于耳,老 师让同学们课前做了关于争吵原因的调查,现在总 结调查情况。请看大屏幕。 4、发生争执的原因多数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够宽容, 过于斤斤计较,如果你先退让一步,也许,生活就 会很美好。请看《宽容》。 师:你们看懂了吗?眼镜叔叔吃的是谁的包子? 是工人伯伯,既然都看懂了,那我们来深入讨论讨 论: (1)当眼镜叔叔取完筷子后,误以为工人伯伯坐自 己位置后,他会怎么想? (2)当工人伯伯看到眼镜叔叔坐在自己对面会怎 么想呢? (3)当眼镜叔叔看到工人伯伯吃他误以为是自己 的包子时,他怎么想?于是他怎么做? (4)当眼镜叔叔吃太快,喝醋太急后噎到了,工人 伯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5)当眼镜叔叔看工人伯伯走后怎么想的?当他 看到对面的桌子上有一屉包子,知道了那才是自己 的包子,他想了些什么? (6)整个故事当中,最冤枉,最委屈的人是谁呀? 他发火了吗?他对眼镜叔叔大吵大闹了吗?他说一 由历史故 事引入,激发 学生学习兴 趣,体会历史 名人品格高 尚。 从真人事 件中,感受宽 容,讨论什么 是宽容,初步 理解什么是宽 容。 总结调查 情况,体会生 活中发生争吵 的根本原因。 通过深入 讨论眼镜叔叔 与工人伯伯的 心理变化过 程,比较二人 的不同心态, 不同品格。

德育校本课程计划

德育校本课程计划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如何进一步增强实效、呈现新意?学校又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色传统和文化资源落实德育工作,使学生健康发展?在我校“全纳教育”这一特色内涵发展目标的总领下,我们选择搭建一个校本德育课程的平台,将富有学校自身特色、常规的德育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改造、开发,从课程设计的高度,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更适切、充分、有效的辅导,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月:文明礼仪教育 课程建议: 要在学雷锋活动月中行动起来,积极学习雷锋精神,开展各种学雷锋活动。全体同学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取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力争把礼貌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家长,把谦让带给他人。 课程目标: 1、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介绍雷锋的生平及真实故事,使学生知道雷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朋而激发学生自觉的向雷锋叔叔学习。 2、利用各种表现形式,使学生知道雷锋精神已在班集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活动,希望更多的“小雷锋”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课程实施: 1、将爱心献给社会。 (1)开展爱心连接你我他,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在校内外开展“文明举止”、“文明仪表”、“文明用语”等活动,引导学生与家长养成文明习惯,共建文明家庭。 2、将爱心献给学校。 (1)通过开展给老师一封信、老师我和你说、今天我当小老师等活动,尊敬师长活动。 (2)在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如:捡垃圾,做好班级及学校卫生区。激发学生爱校情感,培养学生尊师、爱校、守纪的道德品质。 3、将爱心献给妈妈 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为妈妈写一封信、做一张贺卡或干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多年的德育实践证明: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把认知性教育、体验性教育、隐性教育有机贯穿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构建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德育课程体系,才能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一、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体系——启德 在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中,我们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来讲,就是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组织了骨干教师队伍认真编写了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德育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每册安排18个德育实践活动;编制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段达标要求与序列训练方案》,对加强学生实践教育、养成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体验性德育课程体系——立德 体验教育是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设定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体验性德育课程我们设置了学习形态、生活形态、实践形态、情境形态等四大板块13个小板块的体验性德育内容,每个板块都有具体规范要求。例如:学习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我们完成了语数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及实施建议的编制,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体验性德育课程实施难度较大,能效相对较低,需要教师事先做许多准备工作;直接体验比间接体验更多情绪性,难于使学生作出理性的思

考和整体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 三、构建隐性课程体系——冶德 隐性德育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中,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我们通过精心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发掘校园精神文化、崇尚社会进步文化,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完美人格 素养。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功能,在设计中要重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防止、克服其消极影响。 认知性德育课程、体验性德育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实践中是相互交叉的,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同时也是各有利弊的。只有合理重组认知性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和进程,灵活发挥发挥体验性德育课程特有的功能,有意识的构建隐性课程,才能使德育更具实效性。

德育活动课程开展的意义

德育活动课程开展的意义 大有学区校长:王爱琪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执行)》,明确地把活动课程纳入课程计划。这将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 自此,活动课程对于德育更有它独到的价值。研究和实施好德育活动课程将会改进我们现有的德育状况,逐步建立新的德育模式,使德育真正成为科学有效的教育过程。本文试就德育活动课程的历史渊源、理论基储基本功能等方面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对新的德育模式的建立有所裨益。 一、从德育的本质说开去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一个事物,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才能依此对之采取符合其规律的科学方法,德育也是这样。 德育的本质是把德育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胡守芬认为,德育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含法制)、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鲁洁和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中提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治动过程。两种说法表述上有所差异,但都认为德育是一种教育性的实践活动,同时与智育育智、体育育体不同,德育是育“德”。虽然对“德”的理解存在着不同意见,但通过概括和分类,大家较为认可的是:

“德”包括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素质。 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组成,其内容概括地说包括具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指导调节这些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具体的社会行为规范诸如怎样对待国旗国歌,怎样保护大自然并与之共生存,法律的具体条文,道德规范等。指导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有政治观,法权思想,人生观,良心等。不管是哪一方面,它们的出发点和归宿,甚至起源都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以此为内容的德育就必须主要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来进行,即以实践性的活动为主要途径,并以此为中心构建新的科学有效的德育模式。正如戚万学博士在他的《活动道德教育论》中所说:“所谓活动道德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道德教育。对活动道德教育范畴这一界定其实质在于认定活动----一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不仅道德教育,整个德育都应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教育。 二、德育活动课程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根据 “活动课程”的概念是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来的。但活动式教学,活动教育的思想却由来已久,杜威之前就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的以儿童为本,适应自然的活动教育思想,这都给杜威的活动课程和实践奠定了基矗在中国,孔子的知行统一,学、思、行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思想等都是对活动教育的探讨。这其中,杜威不仅提出活动

德育课程设置方案

王伙小学德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一、开发背景: 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规定:“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2、整体规划有序落实 学校德育千头万绪,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活动,从校内教育到校外延伸,从学生引导到家庭、社会共育……内容、形式、方法等都十分丰富。每学年,上级部门有明确的推进重点,而学校在贯彻落实的同时,又必须根据校情、学情,从实际出发,才能取得实效。因而,学校德育须从目标、内容、实施等入手,进行整体规划,既有相对稳定,又有即时生成,确保德育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3、课程引领提高实效 二期课改实施以来,课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以课程为引领,开发校本,推进德育,不失为统筹思考、扎实开展的有效策略。校本德育课程是以学生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学生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利用校本课程实施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既有基础型课程中学科教学内容的拓展,又使既定拓展与即时拓展相结合,并延伸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同时,在科目设计中涵盖了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层层深入,有效提升德育效果。 4、强化意识提升师能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亦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引导教师不仅关注实施操作,更能从课程构建的层面思考,不仅知道怎么做,更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做,怎样做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更能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培养,较为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十分有利于督促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建立课程意识,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德育教育的说明报告

德育教育工作报告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是少先队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的重要载体。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强上述两课教学,强化中小学德育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的规定,以及对德育课的问卷抽查,现就进一步加强本校部德育课、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提出如下要求:一、认清加强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本校德育课程建设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迫切 要求。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发挥主渠道作用必须依靠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各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总体要求为引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紧扣时代特点,贴近学生实际,进一步构建并完善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二)加强本校德育课程建设是实施学校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只有切实加强本校德育课程建设,充分利用课堂空间和时间实施德育,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才能

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完成学校课程改革的德育目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三)加强本校德育课程建设是提高学校德育水平、形成学校德育特色的重要途径。加强本校德育课程建设有利于学校整理、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理清德育工作思路;有利于将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加以整合,并以适当形式进入课堂,形成学校稳定的德育模式;有利于学校突出本校德育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深入研究,积极实施,形成鲜明的德育特色。 二、进一步加强本校德育课、团委、少先队活动课建设 (一)进一步改进本校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严格执行国家和安徽省颁发的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小学《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每周2课时,《品德与社会》三、四年级每周2课时,《品德与社会》五、六年级每周3课时,初中《思想品德》每周2课时,开齐开足开好德育课程。 (二)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要求,要充分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遵循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真把握少年儿童的情感、意识、信念形成的基本规律,将少先队活动与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精选与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采取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活

德育活动课程化总结

信仰课程,让德育教育温暖你我 ——德育活动课程化工作总结 和平小学 2018年9月

信仰课程,让德育教育温暖你我 和平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工作总结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文化、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那么如何让德育教育带着温度落地,成为了留给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随着十九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入,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有效推进,市教育局关于德育活动课程化改革方案的实施。我们和平小学近年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积极全面推进德育活动课程化的“软着陆”,创新了德育活动形式,丰富了德育活动内容。实践中,我们结合学校“享受教育”的办学理念,“三和”精神文化,以打造一所有信仰文化的思维型学校为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思维和色彩斑斓的童年。给每一位孩子带得走的思维能力,留得下的综合素养,为时代留下推进的痕迹,培养具有中国责任感、世界视野的改良世界的中国人。我们深入挖掘小学校内外课程、将课程、思维、游戏、文化、实践活动复合交叉,力求将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和老师中,形成领域广泛,富有特色、有温度有创意的德育活动课程化体系----和合信仰课程。

一、和合信仰课程的落地萌发 和平小学确立了“一主两翼”的课程改革结构模式。“一主”即以国家课程为中心,融合德育教育。将多学科内容,资源整合,内外重组,建构系统化的德育渗透课程。包括:共美课程、七彩课程、博物馆课程。“两翼”即将思维学习引入课堂和游戏中,拓宽课程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打造思维课程与魔法课程的校本课程。包括:脑思维训练课、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和三十二记忆法。“一主两翼”的课改结构模式,如同和平小学的文化标识和平鸽一样,展翅高飞。而信仰课程作为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化改革的重要体系,是和平文化信仰的传承----“拼搏成就人生,合作创造奇迹”。 二、和合信仰课程的茁壮成长。 和合信仰课程包括围绕“绽放生命的色彩,飞向美丽的地方”的学生课程和“用柔软的心,做温暖的事”的教师课程。两项课程交相呼应,共同成长,将信仰课程打造成为了和平小学的品牌课程之一。 学生课程:色彩斑斓 (一)共美课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坚持合作创造美的理想,开展不同主题下的“合作”----将校风、学风渗透到学生的言行举止中;把“仁爱、明德、勉行、豁达”的和合精神传承;用德育教育滋养师生心灵。 共做一个创意作品:这是学校开展项目式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主题,多维度的渗透,求同存异,发散思维,探索学习合作。例如,举行“情系国庆,浓情中秋,做有信仰的和平人”中秋国庆活动。组

美德在我心中白坡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美德在我心中》德育校本课程纲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在道德体验活动中,一方面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多元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 一、课程目标 1、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活动中“形成”德育。为学生提供可以发展自我、表达自我的舞台; 2、落实各项常规教育,在自我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丰富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习得。 3、在课堂中引入活动课程意识与思想,力求突出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同时实施弹性课程制和选用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4、成立各种活动小组,为学生搭建展现他们风采的舞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高尚人格的发展。 5、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优

化组织管理,进一步凸显校园特色。 6、挖掘在教育教学中蕴藏着的德育资源“宝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形成德育工作“新的生长点”。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和信念。(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明、勤学、卫生、守纪、锻炼、创新意识等习惯,以“爱心”为核心,以小见大,从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开始,胸怀祖国,逐步提升为爱人民、爱祖国。使学校、家庭、社会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使学校、家庭、社区都树立“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 三、课程实施网络 1、家校联系网络。如学校家长管理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互访、家校联系卡包括电话、网络联系等。 2、学校内部网络。学校完善德育的三条主线。即以“校长

德育课程实施方案

明理养德·博学启智·树德育人 ——高新三中校本德育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育人为本的理念,切实推进德育课程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校本德育课程,旨在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资源保障 (一)人力资源 1、学生资源:七年级少先队、八、九年级共青团; 2、教师资源: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科教师; 3、社会资源:社区、家长委员会、家长。 (二)物力资源 学校在此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根据课程设置需要提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诗词、诸子百言》、《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让我们学会感恩》等新课标课外阅读经典丛书、教育影像资料等,并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推荐活动教育基地,以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课程实施 1、实施对象:一至九年级全体学生 2、实施内容:

七年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诗词、诸子百言 八年级: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七至九年级:感恩教育 3、实施要求: (1)活动通过学科课程德育、德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行为规范教育、社会环境育人等五个平台进行实施。 (2)学校成立此课程实施的项目组,协调各学科的整合、家长的参与和社会的资源的利用。 (3)各教研组长负责学科的整合和参与,并制定出相应的课程计划。 (4)各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段德育课程的推进,并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 (5)团总支、少先队大队部负责团队的实践体验活动,并制定活动计划。 (6)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学生投入各项活动,协调各学科之间的活动,充分利用晨会课、午会课(周三、周五)进行专题教育,并将此课程纳入班级工作计划。 5、实施途径: (1)学科课程德育:全体教师根据各年级德育课程实施内容,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德育元素,以雏鹰争章为载体,开展教育活动,实现全员德育网络。 (2)德育课程教学:发挥品社、思品、政治、晨会、午会、

德育课程校本化

德育课程校本化、序列化 □宁波北仑淮河小学张亚伟 我校的德育课程,以培养“现代新小市民”为目标,传承与创新融合,通过创建“阳光城”特色模式,创设“主题大单元”课程方式,处处增强学校德育课程的校本化,体现德育课程的序列化,让德育教育不再枯燥无味,让孩子真正享受到“轻负担高质量”的阳光教育。 我校在建校以来,就大胆依托学校周边社区和港区的资源优势,根据学生的天性和爱好模仿的特点,相继提出了“特色载体构建为手段,情景模拟为形式,感恩教育为凸显点,生存教育为突破口,综合素养提高为目标”的“阳光城”德育特色课程创建设想,把学校现有的环境资源、人际资源、设施资源、地方本土化资源等情境资源背景进行详细分析,同时集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德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开展一些有特色又序列化的德育课程活动。 一、“阳光城”特色模式的创建——德育课程的校本化设计 所谓的“阳光城”就是将学校施教区内,学生学习的学校、生活所在区域的社区看作一个整体模拟城市。我们的学生就是这个城市中的“小市民”,学校就作为这个阳光城市的快乐大本营,学校德育课程的主阵地就是在这个“快乐大本营”中开展。学校周边的社区、相应的单位又是学生校外德育拓展教育的一些主要基地,结合各个社区不同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德育综合活动。 自“阳光城”创建以来,我们始终把德育研究的“自主模拟”形式和“感恩、生存、养成”三大思想教育体系作为德育课程开发的精神引领。由此,充分地把“阳光”的精神内涵得以内化、吸收和提升。学校开展的国际儿童动漫节、海洋港口文化节、民族精神文化节等主题活动课程都始终以“阳光”内涵和思想教育等作为活动宗旨。 二、“主题大单元”课程的创设——德育课程的序列化开展 为了体现德育课程的序列化,让德育教育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成长需求,我们把德育课程活动融入到学生的兴趣活动课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品德素养。每学期我校都集合传统节日和学校特色课程活动,探索出整个学期的主题文化活动课程。我们将每学期的德育课程分为“习惯养成”“感恩教育”“实践体验”“快乐收获”四大模块,设计和实施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总结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总结 我校为了适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坚决贯彻县乡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精神,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并结合我校的校本、校情及教育教学资源,对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了调研、探索及开发。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安排。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分别明确任务,下达目标,经过调查研究,查询资料、探索研究,深入开发,已初步取得成绩。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采用总——分——总的原则。即德育教研室对课程开发下达总体任务、总体目标、任务分解到老师手中,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实践能力,老师整理上报、最后综合形成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又坚持实践性、地域性、综合性原则。在校本课程安排及培训会上,通过对老师宣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实施途径、评价标准等,让老师首先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即结合校情、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对学生有益于生活的一门课程,要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老师仍然是组织者,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这一任务的实施者,起主体作用,发动广大学生,调查了解、查询资料、收集、了解信息,开阔视野,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有所收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了解社会的意识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社会交际能力和收集信息能力;第三方面让学生知道社会调查,实践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校本课程开

发过程中,我校充分发挥学校、老师、学生集体智慧,从学生到教师,并教师到学校,自下而上,并通过学生、老师的共同努力,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对比、综合终于完成了适合本校校本课程资料。 以学校历史文化为载体,通过调查了解、查询资料等手段,并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能力水平,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探索、研究开发校本课程《校园礼仪》、《法律讲堂》。 为了搞好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任务,学校坚持贯彻校本课程开发精神,高度重视此项任务,专门组织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对教师进行了专门培训,让他们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实施步骤、目标任务、评价等,让他们从思想上先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并能高度重视此项任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校共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校本课程开发,了解、认识、研讨阶段。 通过校本课程培训,了解、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相互之间互相谈认识、谈看法,互相研讨,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意义,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课程开发任务及近期、远期目标。 2、提出方案,下达任务,调查研究阶段。 学校组织老师召开了校本课程开发安排会议,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分解校本课程开发任务、收集资料。 3、补充、完善、分析、综合阶段。

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德育课程化建设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但受传统教育发展方式的束缚,学校德育功利色彩浓厚,生硬的规范、空洞的说教使德育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投入多产出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隔靴挠痒,苍白无力,没有实效。刚刚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并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九十四中学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改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在已经形成的德育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为适应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确立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构建一系列德育课程结构,探索知与行的统一,完善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思路,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背景下进行了一次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全新尝试。一、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实现德育的教育目标学校在校长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德育目标,本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的原则,培养九十四中学全面发展,善于沟通,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做人品格的合格中学生。针对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开展形式灵活多样,且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实施力度也有所不同的实际,九十四中学首先对德育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主要通过德育课程的设置来落实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把原有的德育活动方式、德育教育方式纳入广义的德育课程中来,形成课程体系,确**育工作在时间与空间上予以更大保证,能持久、有效地开展。二、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三方面探索学校在对德育工作课程化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结合渗透教育,活动课程,使学生上升到自觉地知行统一的层面。(一)滋养文化环境。创设学校有内涵的文化情境,它以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独特方式,成为内化学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实际上,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是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体。1.校园文化孕育。多年来,九十四中系统梳理优化校园文化,着重构建二大文化特色:一是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文化、班训文化、学风文化等;二是环境文化,包括教室文化、楼道文化、餐厅文化、厕所文化等;这些是对学校办学积淀的深层次挖掘。学校通过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进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教育资源,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培育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在“无言、无求、无形”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自觉地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文化育人。2.文化建设课程。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课程,主要内容有:一是班级特色活动,包括值周班、班徽设计、班级博客等;二是学校节庆活动,包括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等;(二)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这类德育课程主要从知识、理论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包括两大类,一是国家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课,二是渗透性德育课程。1.思想政治课。在新课程背景下,九十四中的思想政治课注重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从高中生的思想困惑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入手,把抽象的宏观德育目标具体化,积极创设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境,引入话题,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一种内在品质,教师的适时点拨就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实效。2.渗透性德育课程。新课程每个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中除了要准确把握本学科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这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学科的课程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不同学科各有侧重,因此,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承担知识传承的同时必须承担起德育任务,要深入挖掘学科内在的德育因素,每节课都要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并积极创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瑞山联办小学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讨论稿)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多年来,我校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让学生实现心中的梦想?的办学理念,忠实践行学校?‘四自’教育助梦飞翔?的德育品牌理念,通过?自知、自信、自律、自主?德育管理模式,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达到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学校课程建设的逐年发展,德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已经成为我校课程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山东省教育厅颁布的《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为我校开展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标准,现结合《指导纲要》和市教育局下发的《推进普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在进一步丰富我校?‘四自’教育助梦飞翔?德育理念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品德发展实际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一)形成各年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巩固各年段德育效果。 (二)建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使德育与智育、体育、

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三)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德育体系。学校担负主体责任;同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和家长课堂,培育家庭树立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积极开拓社会资源,构建多样化的社会课堂,积极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锻炼自我创造条件。 二、实施范围 全校各年级、各班; 三、成立领导组和工作组 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董鹏程 组员:张继业 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工作小组 组长:刘彦浩 组员:全体教师家长委员会 四、实施内容 1.以《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新泰市推进普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为纲领,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在落实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当前使用教材内容进行改编与整合,做好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的衔接融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各学科任课教师参与?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活动。到2020年,基本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德育一体化课程系

德育活动课程

德育活动课程是相对于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学科课程而提出来的,它是指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并以活动为实现德育之基本手段的一种德育形式。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整体变革时期,社会转型期与多元化价值冲突必然要求培养时代所需求的具有新的素质、新的精神面貌的人才。基于此,学校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冲破现实困境,现实危机,学校德育必须寻找保证其合理运行的关键所在,那么,站在 新的视角,用新的眼光探讨活动课程在德育中的作用也许正是所要寻找的答案。 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了德育活动课程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石以及现实依据;第二部分,分析了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德育活动课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具体论述了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几大方面,包括构建原则,活动课程的目标确立和内容选择,活动课程的资源采集,以及活动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第四部分,提出了关于在构建德育活动课程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之,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对于德育有着独到的价值。研究和实施好德育活动课程对改进我们现有的德育状况,逐步建立新的德育模式,使德育真正成为科学有效的教育过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十年来,德育活动类课程都是根据组织者的经验,教师的意志或学生中的实际情况安排的,其内容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零散性,其形式也多是说教式和主体被动型的。与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程是处于辅助地位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而事实上,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对德育有着独到的价值,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 本文试图运用活动教育的理论、学校德育的规律和德育教师在实践中的经验,去研究德育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操作方法。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探索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各种活动教育形式,以此推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为培养21世纪合格的人才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一、构建德育活动课程的依据 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德育活动在活动课程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反映了国内教育界己认识到德育活动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从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德育实践来看,活动课程的引入不仅为那些早己实行但又无法正常纳入到学校教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 方案 1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她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中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沙坨子。一方面,里面各类闲散、外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当地农民子弟,她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怀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么尊者爱糼,怎么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么着装,怎么待客做客,怎么遵守社会公德,怎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