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讲课讲稿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讲课讲稿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讲课讲稿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讲课讲稿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力发展——借用铁犁、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日益完善。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5)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条件(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小农经济出现的前提。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③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的经济基础。

(3)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交换少,具有封闭性。③注重精耕细作,但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具有落后性。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④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易受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

(4)评价:

A、积极性: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③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小农经济既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B、局限性: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③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渐阻碍了社会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全面认识土地兼并

(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中央政权的软弱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代的后期表现突出,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这一现象贯穿于封建社会始末,特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愈加严重。

(2)矛盾、危害: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前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危及封建政权,后者使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小农破产,使国家失去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

(3)社会后果:一是使农民失去赖以养家糊口的根据,或沦为流民,或转为盗贼,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当土地兼并严重时,就会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二是大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后,往往隐瞒土地实际占有数目,使封建政府的赋税财政收入大大减少,产生财政危机,从而削弱封建政府的自身统治力

量。三是到封建社会末期,土地兼并使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产品,使国内市场狭小;地主更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资金的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长。

(4)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①运用政权力量,调整土地占有状况,以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

②通过均田制、屯田制等形式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土地,既保证一定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也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的安定,从而巩固封建统治;③封建统治者通过赋税制度的改革来抑制土地兼并和增加财政收入,如唐中期的两税法、北宋中期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明中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等。但封建政府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2)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3)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4)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5)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6)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全面认识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Ⅰ、赋税制度的变化,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劳动力;Ⅱ、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市场、原料和资金。

(2)标志:雇佣与被雇佣剥削关系的形成。

(3)特点:出现在个别行业、个别地区,水平低,整体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冲击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意志未取代自然经济从而占据主导地位。

(5)发展缓慢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可以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分析。首先(上层建筑),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Ⅰ、残酷剥削农民,造成国内市场狭小;Ⅱ、重农抑商,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Ⅲ、设立众多关卡,不利于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Ⅳ、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交流。其次(经济基础),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自给性,阻碍了社会分工(大量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生产,是一种限制力量。再次(思想观念),“重利轻义”的儒家思想、“安土重迁”等陈旧的思想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很少投资于手工业和扩大再生产;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社会思潮缺乏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民主政治环境。其他(文化科技),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脱离实际,培养不出务实的科技人才;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丧失了汲取西方科技文化的条件。

(6)影响:Ⅰ、政治上,标志着封建社会开始衰落,瓦解着封建制度;Ⅱ、经济上,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冲击和瓦解着封建的自然经济;Ⅲ、思想上,出现了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和反封建文学。

(7)认识:A、资本主义萌芽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展反封建斗争、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B、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需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8)中西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

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走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等。北宋时还出现纸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2.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的形成和发展。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如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5)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3. 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国家的政局。(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3)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状况。(4)古代金融货币变化。(5)国家对商品交换的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

(3)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

(5)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6)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经济重心南移

一、进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北方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和联系的加强,为政治上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4)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5)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二、主要原因:

(1)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3)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主要的)。

(4)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劝课农桑)。

(5)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6)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7)都城的南迁、政治中心的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到南宋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全面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南移过程完成,这主要体现在人口分布、农、工、商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等方面。(1)首先,南方户口超过北方,户口分布重心南移完成。(2)南方的农业、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3)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已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六、地理、政治角度:

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①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②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

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③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七、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

①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③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④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类型与变动趋势

(1)基本类型: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2)变动趋势

①一方面: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其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

②另一方面: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中原人民的南迁

北民南迁的共同原因:北方战乱

2、人口南迁的影响

(1)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

(2)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

(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5)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重农抑商”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测试题(含答案)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美国前总统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这句话主要是针 对( ) A.剥夺美国公民的自由竞争权力 B.新政强制企业恢复生产 C.政府干预经济调整工业生产 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革 2.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 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 ) 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 ③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 ④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 代”,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战争的良性刺激作用和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影响 D.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4.《变形金刚》影片中出现了闻名世界的美国水利工程——佛水坝(下图)。佛水坝是1931年联 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1935年竣工。佛水坝表明()

A.佛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佛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 C.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 D.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5.下表是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一书关于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的描述,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B.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 C.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 D.上述结论都不正确 6.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许多新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 A.福利制度的形成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 C.第三产业的兴起 D.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自主学习 一、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标志: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3)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严重过剩,产销矛盾空前尖锐。 (4)影响: ①资本主义腐朽性充分暴露。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②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③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世界经济大危机②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 (2)时间:1933年开始。 (3)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4)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复兴工业:《全国工业复兴法》 ③调整农业政策 ④实行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 ⑤保护劳工权利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作用: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 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美国的“新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美国著名刊物《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一词就来源于此。“新经济”指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出现的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2.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 目的: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内容: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过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仍继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评价: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25课-亚洲和美洲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教案

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课标:以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趋势 重点: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难点:各经济区域集团的不同区别及各自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欧盟的成功向世界各国证明了经济区域化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加速了经济区域化的进程。在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各种区域性经济集团中,影响较大的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与亚太经合组织等。一个欧、美、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新课: 一、东南亚国家联盟 1、背景 世界形势:美苏“冷战”严重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东南亚各国期望摆脱超级大国控制,在地区和平的格局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地区形势:东南亚地区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民族和宗教多样,冲突时有发生,加上受列强的长期殖民统治,二战后刚刚取得独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他们意识到只有各国消除矛盾,联合起来,才能发展经济、维护和平稳定,与大国保持平等关系。 教师总结:消除内部矛盾(地区形势),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国际形势);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外部刺激)。 2、建立及发展 (1)、成立标志:1967年,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在曼谷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2)、发展:1976年,东盟举行第一次首脑会议,签订了《东南亚友好互助条约》和《东南亚国家协调一致宣言》,正式将政治合作列入联盟合作范围,制定经济合作的具体原则,加强了组织联系。因此它标志着东盟进入切实加强政治经济合作的新阶段。 (3)、扩大:冷战结束后,东盟区域化进程加快,至1999年东南亚地区的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东盟的范围得到本地区最大限度地扩大。 1984年,文莱加入 1992年,决定15年内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六课开辟新航路

一、单选题 1.15世纪末,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l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这种现象() A. 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C.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2.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直接目的是() A. 进行直接的香料贸易 B. 证明地圆学说 C. 传播基督教 D. 征服东方,掠夺财富 3.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欧洲社会的大变革,出现了“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 A.美洲的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B.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C.西班牙、英、法等国纷纷进行海外探险 D.金银贬值,封建地主地位下降 4.萨拉丁是16世纪中期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位市民,严重的通货膨胀,让他感觉自己的生活费用不断增长,但生活质量却不断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意大利阻断了商路 B. 美洲黄金的大量输入 C. 政府进行对外战争 D. 股份公司垄断了商品 5.新航路开辟后,大批金银流入导致西班牙急速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为北欧的两倍,工资仅略落后于剧增的物价,而欧洲其它地区的工资却控制的很低。对西班牙来说,这些变化使西班牙() A. 经济状况走向衰落 B. 经济的竞争力减弱 C. 封建制度迅速解体 D. 资本原始积累增速 6.亚当·斯密说:“发现美洲,……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文中发现美洲的历史人物是( ) A. 麦哲伦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迪亚士 7.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说:150O年被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 开辟新航路作业

第5课开辟新航路 一、选择题 1.有人认为:“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里的“现实目标”指的是() A.黄金和土地B.资本 C.商品市场D.原材料 解析:“现实目标”显然与当时社会各阶层狂热追求贵金属有关。 答案: A 2.据统计,麦哲伦船队的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葡萄牙人37人,意大利人30多人,法国人19人,此外还有佛兰德(今属比利时)人、德国人、英国人等。这表明当时() A.葡意法成为航海活动的领导者 B.各国间加强了航海方面的合作 C.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 解析: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是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支持,故A项错误;各国间航海方面的合作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船队的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表明航海探险活动被多个国家的人所接受,航海活动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是通过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得到证实的,麦哲伦船队的船员构成与地圆学说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3.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飞涨,一般生活用品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多,在欧洲其他地区物价也上涨了2倍左右。这一现象导致了() A.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B.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C.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D.欧洲普遍陷入贫困 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飞涨”结合所学得出其原因是价格革命,西班牙没有成为世界霸主,故A项错误;价格革命使物价上涨,新兴资产阶级获利,实力上升,故B项正确;物价上涨,金银贬值,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的力量削弱,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得出欧洲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发展,不能得出欧洲普遍陷入贫困,故D 项错误。 答案: B 4.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A.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B.晚清时出现的报纸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C.“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 D.报刊业从一出现便展现了革命性的一面 2.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此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它对人们的影响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4.2009年10月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闭幕。《纽约时报》的一位编辑说:“报纸不是唯一传播新闻的地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报纸传播速度不及互联网 B.报纸不是人们获得新闻的唯一来源 C.报纸的发展面临挑战 D.报纸已经不传播新闻 5.1896年8月14 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则材料里蕴含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A.上海开风气之先B.电影在上海出现 C.电影进口到中国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 6.某制片公司拍摄一部电影,影片反映的是1915年的上海发生的故事,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住在西式洋楼里的洋人吃西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 一、单选题 1.明末冯梦龙在小说集《醒世恒言》写到: 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 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是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 .作品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 C .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 .反映了民间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 2.有学者著文指出,16 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 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 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 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这主要说明 16 世纪前后的中国( ) A. 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 B. 经济政策失调抑制社会发展 C. 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 D.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3.明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剿灭山中之贼后,告谕百姓:嫁娶之家, 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 千成群。凡此皆靡费无益。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此 举根本目的是( ) A .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 B .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 C .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 D .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 4.“鬻者兼赢,求着不匮……五都货殖,既迁既引。商旅联槅,隐隐展展。冠带交错,方辕 接轸……”张衡在《二京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汉代洛阳的全景式丹青长卷从材料中你能看 到( ) ①汉代洛阳商品种类繁多,店铺林立 ②商品交易频繁,商人获利丰厚 ③洛阳交通发达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④政府支持商业贸易,商业发展水平较高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关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6课

第五单元第十六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宿迁高一检测)《故都杂咏》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C)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选C项。 2.(2019·铜陵高一检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其中小报就有1 266种。《福尔摩斯》报是当时小报界“四大金刚”之一,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特别注重新闻报道,常抛出惊人消息,销路很广。这表明,近代报刊(A) A.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B.是列强文化侵略的产物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D.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多元 [解析]“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与材料中“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反映了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而非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销路很广”,但未涉及推动习俗的变迁,故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不等于文化多元,故D项错误。 3.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推动该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A) ①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②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报纸是第一媒介,可以迅速传递信息,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故①②正确;图中文字“宣统元年”即1909年,而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发起,故③错误;④属于古代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精品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2.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2)能力训练点: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探究及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的精神,并提高其口头表达的能力。 (3)德育落实点:①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②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并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③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但随之开始的殖民活动也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困,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促成了西欧商业经营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精品版

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试题及答 案精品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20世纪20年代,美国普遍推广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1924~1929年,美国分期付款销售额增长了3/4。对此一现象认识错误的是()A.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B.使得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扩大 C.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D.促进了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加剧这一矛盾的因素有() ①国民收入分配不均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过多③股票投机活动猖獗④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倒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 3.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拯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使资本主义再次充满活力。这主要是指“新政”() A.阻止了法西斯上台,维护了世界和平 B.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C.更多地运用科技成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资本主义 4.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推崇专制主义B.美国面临着外敌的入侵 C.罗斯福要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D.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 5.美国“罗斯福新政”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实质上是为了() A.加强美国内部的农产品竞争 B.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以使市场复苏 C.保障农民的权益以缓和阶级矛盾 D.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价格 6.在罗斯福推行的新政内容中,美元贬值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 A.稳定了世界经济形势B.是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最核心措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本课概述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本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目“报刊业走向繁荣”主要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以及报刊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第二目“影视事业的发展”则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电影事业和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目“互联网的兴起”叙述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它与以往的传统媒介相比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的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在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最全版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既是上一课《罗斯福新政》的延续,又是对全单元核心内容的总结。课文内容围绕“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展开,包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三目内容。第一目分析了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变化,有利于学生对这项制度的全面认识。第二目则介绍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演变,反映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阶级矛盾而对政策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整。最后一目则反映了当今资本主义经济新的增长模式。本课教材结构编排清晰明朗,有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知识,教师可适当补充相关材料,并联系现实,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相关内容。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教学中应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引导—分析式”教学法为主,适当补充相关材料,并联系现实,同时配合提问、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比较和阐释,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 (2)通过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探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原因及其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相关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前后知识的联系、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从整体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对于一个正常的德国公民来说,他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政府那里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这笔钱虽然不多,但足够他支付房费、水电开支、食物和外出度假的汽油费,还能去观看拜仁队的比赛,生病的费用另算。于是很多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家享受政府的救济。连德国总统都不得不感慨万千地说,德国人的生活有些优越过头了。 提问:这段材料向大家展现了当代西方国家的什么制度? 回答:社会福利制度。 过渡:很多同学看完上段材料很是羡慕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那么,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有没有缺陷呢?二战后的西方国家,除了建立起较完备的“福利国家”,还有哪些新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问题情境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罗斯福新政,请大家回忆一下,罗斯福新政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6课 随堂

第二单元第六课 一、选择题 1.(2019·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有学者在论及西欧某国时说,它的造船业发达,于17世纪初“组建了东印度公司,挑战葡萄牙人在亚洲海域的统治地位;它完全征服了印度尼西亚群岛”。该国是(A) A.荷兰B.德国 C.法国D.西班牙 [解析]荷兰造船业发达,是17世纪世界殖民霸主,征服印度尼西亚等地,故A项正确;德国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法国殖民扩张主要在亚洲的印度和北美大陆,故C 项错误;西班牙在16世纪末已经丧失世界殖民霸权,故D项错误。 2.下图是《帝国的兴衰》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帝国最有可能是(B) 《帝国的兴衰》目录(部分) 第六章帝国的衰落 一太多的“追求”和太大的花费 (一)力不从心 (二)入不敷出 二经济危机 (一)毁灭性的经济政策 (二)难以解决的经济难题 (三)封建特权横行与经济凋敝 三欧洲其他国家的竞争 (一)在美洲和大西洋上的竞争 (二)在东方的竞争 C.英国D.意大利 [解析]由于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导致西班牙的衰落,西班牙的衰落还由于封建特权横行,奢侈消费导致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 3.(2019·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曾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是(B) A.西班牙B.英国 C.法国D.荷兰 [解析]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在殖民扩张中,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最终建立起

地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故答案为B项。 4.(2019·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对非洲人民造成最为严重伤害的是(C) A.金银掠夺B.商品输出 C.黑奴贸易D.香料贸易 [解析]材料强调“对非洲人民造成最为严重伤害的是”。黑奴贸易,也称“三角贸易”,它使非洲损失了1亿多人口,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社会经济倒退,还孳生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C项符合题意。 5.(2019·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舶从英国港口出发到广州从事贸易时,其船载物资中经常有90%是白银。这一事实可以说明当时(D) A.清政府禁止进口英国商品B.英国丧失殖民强国地位 C.英国政府禁止大量出口本国产品D.英国对华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解析]据材料“其船载物资中经常有90%是白银”可得,受自然经济的抵制,在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最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 材料二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大国崛起》 (1)从材料一中找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及“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归纳。 [答案]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赤裸裸的财富掠夺成为“大国”;荷兰通过商业贸易成为“大国”。 (2)你认为要成为一个大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结合材料二,回答英国的异军突起给你什么启示? [解析]“条件”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启示”结合材料二归纳。 [答案]条件: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上的吸引力,军事实力,内部凝聚力等。启示:把握机遇,抢占先机,打破旧的价值观念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开辟新航路》教案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单元设计 16世纪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人类开始从彼此的分离隔绝逐渐走向联系,而且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萌芽也在人们的直接接触中逐渐发展壮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本单元探讨的主题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成因。本单元由四课构成,即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了解四课的基本史实,有助于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如何从孤立走向统一的。 生产力的发展既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拓的原因,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成果。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新航路得以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走向联合,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两次工业革命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又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难点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 第5课开辟新航路 整体构思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三维目标

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才开始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 本课分三目内萄第一目“东方的诱惑”,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原因。第二目“新航路的开辟”,介绍了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过程。第三目“走向会合的世界”,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世界历史的学习,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影响等知识有大致了解。一些学生通过相关的文学作品、影视剧、网上浏览等多种课程资源,也了解了很多古今中外航海家的知识。尽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开辟新航路》 教案

第5课《开辟新航路》 一、课标要求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进行讨论式教学。采用情境设置、扮演角色、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②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并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③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但随之开始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美的血腥掠夺,一方面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打断了他们的发展,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另一方面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16)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二、本课目标 1.课标要求: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 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1 报刊业走向繁荣 1. 下列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最能表明孙中山先生政治主张的报刊是 A .《国闻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新华日报》 3.在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下列哪份报刊没有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A .《解放日报》 B .《红色中华》 C .《中央日报》 D .《新华日报》 ★4.(2007海南卷,1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 .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 .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 .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知识点2 影视事业的发展 5. 1905年中国人首次自己摄制电影并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这部电影是 A .《歌女红牡丹》 B .《渔光曲》 C .《风云儿女》 D .《定军山》 6.康有为等人宣传维新思想时不可能使用的传媒形式是 A .创办报刊 B .上书皇帝 C .放映电影 D .演讲集会 7.1980年平均每百户中国家庭电视机的拥有量还不到一台,到2000年,国产彩色电视机 超过了4000万台。出现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科技的进步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中外交流发展 D .市场体制建立 知识点3互联网的兴起 8.目前在传统的三大媒介外,20世纪90年代,出现第四媒介,那么第四媒介是指 A .多媒体 B .三维动画 C .互联网 D .FLASH ★9. 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 .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 .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 .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10.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 .电影电视 B .电报电话 C .报纸杂志 D .铁路交通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 ② ③ ④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五单元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_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第二十七届东南亚国家联盟领导人会议于2015年11月21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开幕,这次峰会正式宣布在2015年12月31日建成东盟共同体。有关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性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组织 B.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组织 C.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组织 D.东南亚地区的贸易联盟 解析:东盟起初是个经济组织,1976年,东盟第一次首脑会议召开,正式将政治合作列入联盟合作范围。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2.从贸易区内部的实力来看,美国占有2/3的人口和90%的经济实力,加拿大则仅有7%的人口和8%的经济实力,墨西哥虽拥有近26%的人口,但经济实力则不到2%。材料可以体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征是() A.货币一体化B.政治合作 C.大国主导D.区域经济互补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占有2/3的人口和90%的经济实力”,而墨西哥以近26%的人口占到了不到2%的经济实力,据此分析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在下列组织中,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性最为显著的是() A.欧洲联盟B.东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D.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 答案:D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由此诞生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经济区域组织。美国以成员国身份参与经济组织有() 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③北美自由贸易区④欧洲联盟 A.①②B.①③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协定,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举行会议,亚太经合组织成立,故选B项。 答案:B 5.有学者认为,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 A.亚太经合组织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D.东盟 解析:模式1的特点是政治、经济一体化,世界上唯一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模式2相吻合;亚太经合组织与模式3相吻合。 答案:A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案完美版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教材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要求来阐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具体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及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造成的影响,介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最后说明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教材还通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以及图片等提供了一些详细资料,教学中可以利用资料和图表,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本课教学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行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经济问题。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评价;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教学难点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具有专业术语和图片较多的特点,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一发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熟悉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影响;理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2)学生能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原因、表现和影响的具体分析,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教材、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搜集、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参与讨论等活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运用材料论证问题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 (2)通过追踪和思考重要的现实热点问题,培养学生把握重要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只有审时度势,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受益者。 (2)引导学生形成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多媒体展示图片: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

第5课开辟新航路 一、经过 二、原因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3.商业危机:东西方商路受阻:阿拉伯、意大利商人之间垄断贸易;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商路 4.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作为向海外扩张的精神动力 三、条件 1.客观: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 2.主观: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动机:获取财富、加强在欧洲的地位;向东方传播天主教) 四、影响 1.推动了早期殖民扩张(西、葡、荷、英、法) 2.引起“商业革命”: (1)贸易范围扩大 (2)贸易数量和种类增加 (3)商业中心的转移---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引起“价格革命”:(1)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2)社会分化:①封建主衰落;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暴利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 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小学二(2)班班规

一、安全方面 1、每天课间不能追逐打闹。 2、中午和下午放学要结伴回家。 3、公路上走路要沿右边走,过马路要注意交通安全。 4、不能在上学路上玩耍、逗留。 二、学习方面 1、每天到校后,不允许在走廊玩耍打闹,要进教室读书。 2、每节课铃声一响,要快速坐好,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 3、课堂上不做小动作,不与同桌说悄悄话,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4、养成学前预习、学后复习的好习惯。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保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5、考试时做到认真审题,不交头接耳,不抄袭,独立完成答卷。 三、升旗排队和两操方面 1、升旗时,要快速出教室排好队,做到快、静、齐,安静整齐地排队走出课室门,班长负责监督。 2、上午第二节后,快速坐好,按要求做好眼保健操。 3、下午预备铃声一响,在座位上做眼保健操。 四、卫生方面 1、每组值日生早晨7:35到校做值日。 2、要求各负其责,打扫要迅速彻底,打扫完毕劳动工具要摆放整齐。 3、卫生监督员(剑锋,锶妍,炜薪)要按时到岗,除负责自己的值日工作外,还要做好记录。 五、一日常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