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 徐健顺 多怨时代

19 徐健顺 多怨时代

19  徐健顺  多怨时代
19  徐健顺  多怨时代

多怨时代

徐健顺

这是一个多怨的时代。生活困窘的人抱怨,生活优裕的人也抱怨。无权无势的人抱怨,有权有势的人也抱怨。前者好理解,后者是怎么回事呢?曰:我该得到更多。或曰:我不该付出这么多。

是贫亦忧,富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孔子说过一句不很著名的话:“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的道理可是太惨痛了。

放,或当“放开”讲,或同“仿”,当“按照”讲,意思都差不多。孔子说,如果把利放在首位来推行,就会“多怨”。

为什么呢?

“利”这个东西,看起来是很客观的,可以置换成数字,比如我损失了1小时的休息时间,如果给我多少钱,我就愿意损失这1小时,那么这就是这1小时休息时间的价值,它值多少钱。所以我们看到名誉也可以值多少钱,精神损失也可以值多少钱,这都是现代规范经济学的常识。既可以以数字论,就可以比较大小,10块钱总比9块钱大,所以看起来,“利”是可以明码算帐的,也就是可以做到公平的。但是,实际上,这是天方夜谭。

因为私利是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的,而这个世界上,世界观之间的差异、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实在是太多了。另一方面,“利”又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限的,所以以“利”作为衡量标准、追求目标的时候,就难免每个人都“怨”。

《孟子》的开篇是这样的: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可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

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

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

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道理说的非常清楚,值得大家深思。

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无须赘言。但是也不是没有失误。“放于利而行”,就是很大的失误。自从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已经很堂而皇之地把“利”摆在了第一位。比如在公讲GDP,讲效益,讲经济发展,而不论环境如何遭到破坏,人民如何有病难医;在私讲待遇,讲权益,讲知识产权,而不论活得是否自在,做的是否良心。当全社会都认为“利”是当然的,是好东西,是当然的好东西的时候,快乐就消失了,意义就消失了,理想就消失了,幸福也就消失了。

饭桌永远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生活状态的地方。现在饭桌上的话题都是什么?排在最前面的,就是两个:金钱和男女。男女尚可原,金钱犹可恶。败坏人心,以此为首。中国人见了面,就问待遇怎样?赚钱如何?然后一番评论,总之是不该如此之少。前几天日全食,打

车时司机师傅说:关我屁事,我们老百姓就是赚钱养家最重要。日食的确不重要,赚钱养家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中国的老百姓都把赚钱作为人生的第一意义,中国的官员也是如此,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是如此,那么中国就完了。

儒家是做什么的?是塑造人的心灵的。只要是个人,他的本性就是人性,就是创造,就是奉献,就是爱。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社会环境可能会压抑他的人性,而儒家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激发出人的本性。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做什么事情,以“利”为号召,短期内有效,长期肯定不行,因为大家会因“多怨”而散伙。如果以“义”为号召,那么多少艰难困苦,也会挺过去的。因为没有人计较个人得失,鲜血生命尚可付出,遑论其他?大家是因为喜欢,因为快乐,因为活得像个人才来做这些事的。这原本就是儒家的根,也是共产党的根,怎么能就忘了呢?

《大学》里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一个国家,必须要以“义”为立国之本,方保生民之命,方保社稷之安。

有人说,没有“利”怎么能行?“文革”的大锅饭的危害还小吗?不错,有句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我们是不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把“利”放在了首位?为什么要在钱的前面加上“万万”两个字?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金钱是最重要的。现在有这么多人在公司里做事,天天碰到的都是计算利益,我很担心他们是否还记得人生的意义。有很多人都看透了社会,认为一切都是虚的,什么企业文化,什么学术规范,背后全都是钱。而我更担心的是他们把自己也放了进去。

我曾经出过这样一道填空题:因为社会黑,所以我黑。大部分人填的是:因为社会很黑,所以我不得不黑。这不是儒士的态度。儒士的态度是:因为社会很黑,所以我更加不能黑。我要去改变这个世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想一想,自己为什么烦恼?是不是为了“利”?这么活着,一辈子都烦恼着,是不是很不值?如果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天下人谋幸福,至少也是为别人谋幸福,那么是不是会快乐一些?

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和颜回为什么快乐?因为他们心系天下。

在这个多怨的时代,让我们和孔老夫子的灵魂一起,把“利”从它的天下第一牌位上拿下来,把“义”放上去,从此变“怨”为“乐”。

中学时代的回忆(下)

就这么骑着,路过“新华书店”,打个弯再经过“苏果超市”,接着正视迎面而来的“周恩来纪念馆”。一提这“纪念馆”,就想到和孙YL到那里拍照。 那是上个高三的星期日,碰巧下着雨,我们跑着拍着,棉袄湿了干脆脱掉,大冬天的就穿个短袖。为了抄近路,我俩翻铁栅栏,他动作娴熟,嗖的一下子过去了。我呢,把裤子给勾破了!我们就这样跑着,像疯子一样地又跑回学校自习。 不想了,继续我的旅途吧!“名人亭”的名人太少,“北门大街”倒是长的很。我很享受这感觉:在行动中看风景。我看着这些招牌,感受字里行间的趣味。如果你看过“利群”的广告,或桂纶美演的“最遥远的距离”,你会想象得到我当时的感觉! 经过“三中”,我就会问自己:学校差?学生差?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时耳边仿佛听到:“竹巷街”到了,要下车的乘客…我也到三爷爷家了。 我很喜欢每天骑车上下学,这样我可以看的多,想的多,而且和考试没一点关系!我讨厌高考,讨厌考试,讨厌生活在江苏省,讨厌中国的教育模式! 寒假在期待中开始了!我回到了老家,带着作业与计划外加一份决心!所以说呢,家是个奇怪的地方,牵挂与逃离、不舍与沉沦、安逸与颓废紧紧的缠在一起!计划还是计划,决心却被每天的无所事事和烦闷所蚕蚀。我不得不佩服自己了,太专一了,连学习的场地都如此从一,只限于教室! 假日数着数着就溜走了,还没等我开始做作业。2月20号那天我是骑车上去的,半路遇到一个老同学-丁XW,便载了他一程。可我多希望坐我后面的是个女生啊,漂亮的女生! 又要等火车,不过我喜欢等。每次经过火车站,我都会想到周杰伦的“一路向北”和《灌篮高手》的主题曲“好想大声说喜欢你”,当周杰伦看到女友从别人的车里出来;当樱木看到火车过后对面的晴子…我很喜欢这些画面,就是喜欢! 我又要开始我的“轨迹”了。 “一会把位置调一下,先点个名…”,术哥挂着他那标志性的阴深的脸,那双被他巨大脑门压着的眼睛扫视着我们,用他那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对我们说。我们位置调的可频了,我不喜欢。刚熟悉了,又要从新适应,真难受,中国人安土重迁,他又不是不知道。看看人家10班的娘娘腔-老谭,人家多和善! 我还是这个位置,蛤蟆也没变。但我的“盖世太保”变了,我开始讨厌这个位置了,蛤蟆也有走的动向! 那是节体育课,我和蛤蟆私下搬到了最后一排。和我们换位置的是两个女生,术哥竟然把人家放最后一排,不就是开学那天没来报到嘛,就这么对待人家!当然遭术哥的白眼啦,没经过他老人家的允许竟敢换位置!不过我觉得他并未生气,只是表面本能的装一下。 成绩我也知道了,第四十二名,较之那年的“探花”,我进步了,而且我过双B了,对我这个曾经理化一直稳定在50分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啊! 可我清楚地知道,这有什么用呢?就像那年一样,我明明知道数理化的重要性,却始终无法面对它们,面对自己那糟糕的成绩。最后,我选择逃避!以对双语的喜欢来压制对数理化的恐惧,借此来弥补心里的失横!但现在不会了… 是的,达不到本科线,双B又有何用!但这说明我努力了啊,我没有浪费这一年!这是我辛勤耕耘的结果;这是希望的种子发芽了,我将继续怀揣着希望,等待她开花结果! 学校又往脸上摸金了,竟说和南京联考,这种不要脸的话都讲的出来,好脸皮啊!不过“南京二模”这份试卷倒是不错,有些题目知道是那么回事,可就是做不出来;有些呢,觉得很简单,可一下手就茫然了!

中学时代—中学序曲教案

中学时代—中学序曲教 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中学时代—《中学序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知道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既是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是新的目标和挑战。 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中学时代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能积极应对中学生活的各种挑战,激发自我潜能,塑造全新的自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热爱中学生活,珍惜新的起点,积极应对各种可能与挑战,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中学生活的到来。 二、教学重点:中学时代为人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三、教学难点:认识中学生活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法: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学法 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从今天起,你们就要开始了初中政治的第一课,在上课之前,我想问下同学们之前你们小学把这们课程叫做什么? 答:思想品德······· 老师:对,之前你们在小学所上的政治课就是思想品德,但在你们的初中生涯阶段里,这个学期的政治课程名称就叫道德与法治。 【讲授新课】 板书:道德与法治 问题:那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道德? 学生回答:··········

老师: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述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着《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道。道遵之,德之贵,夫莫命之而常自然。“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这是我们古代对于道德中的“道”与“德”的解释,那在现代,道德指的是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指一定的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 问题:什么是法治? 学生回答:··········· 老师:我们简单的了解到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含义,接下来我们在具体看一下我们这本书的目录,在了解目录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几个问题 PPT展示:法治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含义,它是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 PPT展示:我是一个生命,我在进行一场旅行,中学生活会有怎样风景? 我是一个生命,我的成长需要见证与陪伴。友谊真的能地久天长吗?我能和老师、父母成为真正的朋友吗? 我是一个生命,我喜欢探索。我的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命可

5 徐健顺 关于普通话吟诵标准的建议

关于普通话吟诵标准的建议 徐健顺 一、普通话吟诵的定义: 1、除个别字使用文读读音外,基本上使用普通话的读音。 2、遵循吟诵的基本规则。 二、普通话吟诵的对象: 1、普通话吟诵的对象是所有的汉语古诗文,以及现代人创作的汉语古近体诗文。 三、普通话吟诵的分类: 1、普通话吟诵,分为普通话吟咏和普通话诵读。 2、普通话吟咏有曲调,普通话诵读没有曲调。 四、普通话吟诵的学理依据: 1、吟诵的语音历代都有所变异,普通话可以在遵循吟诵规则的情况下进行吟诵。 2、吟诵历来有雅言传统,各地的吟诵都使用文读语音系统,这体现了吟诵使用 民族共同语的理念,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统一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普通话吟诵的读音: 1、普通话吟诵基本上使用普通话读音,只有下列情况使用文读读音。 2、入声字读普通话的声、韵、调,但是读为短音。入声字的范围以平水韵为基 准,参考各时代、各地域的特点而定。除上古时期南方诗文外,所有古诗文都要读出入声字。 3、韵字要读出押韵。韵字的读音可参考古音。但是可以宽读,只要听感上押韵 就可以。韵字要拖长,收音在韵尾。 4、古平声字现读为仄声的,如果在格律体诗文的格律位置上,则读为平声,具 体读音可参考古音;在其他位置上则不限。 六、吟诵的规则: 1、普通话吟诵的目的,是力求完整、准确、深入地传达出诗文的涵义,尤其是 使用声韵手段,传达声韵涵义。 2、普通话吟诵当遵守吟诵的规则如下。 3、依字行腔,即字音的声调与乐音音程方向一致,不倒字。

4、依义行调,即整体旋律节奏体现出诗文的涵义与结构。 5、对称模进,即古体诗文乐句旋律之间的关系以模进为主,近体诗文乐句旋律 之间的关系以对称为主。 6、平长仄短,即近体诗文的韵字、格律位置的字拖长,入声字读短,其余的字 大体为中等长度。 7、文读语音,见上。 8、腔音唱法,即汉语传统的唱法,包括以橄榄型发音为主、咬字完整、字正腔 圆、圆转雅正、自由节奏、自由体态等。 9、古体诗韵字拖长(入声韵顿住),入声读短。节奏上,魏晋以前的可以根据诗 意定快慢,魏晋的新体诗按其规则吟诵,唐以后的古体诗一般有均匀节奏地吟诵,七古快于五古,古体诗整体快于近体诗。 10、古文吟诵,入声读短,虚字读长,其余按照文意定抑扬顿挫。格律文吟 诵,按照近体诗规则进行。 七、吟诵的风格: 1、普通话吟诵,应该是同一篇诗文人人不同的,应该有地方特色。 2、普通话吟诵,应该继承即兴的传统。 3、普通话吟诵,应该在遵守吟诵规则的基础上,尽量用声韵传达出个人对诗文 的理解。 4、普通话吟诵,应该针对不同的文体有相应的吟诵风格,唐以后的近体诗文原 则上当稍慢于古体诗文。 5、普通话吟诵,应该面向当代,美听美观。

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 中学时代

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 1.1 中学序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自己在升入初中后面临的变化。知道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把握中学时代提供给自己的机会,初步规划自己在中学时代的读书目标和想要完成的事。 2、能力目标:在认知基础上培养热爱中学时代的过程,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热爱新的学习环境,把握中学时代的发展机会。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学时代的重要性。 2、难点:把握中学时代提供的机会,重塑一个新的自我。 三、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法:启发式、讲授法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填写课前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2、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与活动,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新课 1、出示第一张幻灯片歌词,并同时播放歌曲《中学时代》。 2、齐读教材序言中的诗《中学时代》。 3、师导入:正如诗中所言:中学,我们来了!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诗意的激情一起来开启《中学序曲》。(板书课题)

(二)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本P2-P2的内容,初步了解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把你认为的重点内容用铅笔勾画。 (三)学习新课(师生研讨案例,互动学习) (1)新的起点 1、中学时代像一首歌,让人回味无穷,如果让你为这首歌作词,你准备用什么语言来描绘自己心中的中学时代呢?讲讲我的故 事:开学第一天我是这样度过的……当我拿到新课本时……我认识的第一个新同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一位老师……我第一天上课时的心情…… 我第一天上课回到家老妈这样对我说…… 2、探究:你认为中学生和小学生有什么不一样? 3、探究与分享:上了中学,你觉得长大没有?你对中学生活有哪些期待? 4、探究与分享 ①请用不同的词语,和同学分享你对中学生活的初步感受。②一起来总结:中学生活有哪些新感受? 5、小组讨论:与小学相比,中学生活有哪些变化 规则:①、只允许与组内的成员讨论,不能与组外同学讨论。②、每组提出你们观察到的两点新变化,后面的小组的所提的变化不能与前面小组一样。 ③、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由他/她来发表你们小组的观点。 ④、小组讨论时间为3分钟。 6、探究与分享:①阅读钱学森对中学时代的评价 ②请查阅相关人物的资料或采访身边的人,记录他们对中学生活的回忆,并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③多媒体出示名人的中学时代。 ④根据上面的活动,想一想:中学时代有什么重要性? 答:1.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2.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深入探寻生活的奥秘,

10 徐健顺 李商隐《无题》的吟诵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的吟诵 徐健顺 以前香港歌星徐小凤唱过一首歌,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的前两联,后来大陆不少歌星也翻唱过,风靡一时,现在30岁以上的人大概都会唱。但是,这是西方作曲法做出来的,一望可知曲作者不懂诗词格律。 这首歌对第一联的唱法是: 6 6 5 6 7 6. 7 676 5 3 6 5 6 2 3 —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两句的旋律居然完全一样。然而,这是一首七律,律诗的规则是偶位字平仄同句相间、同联相对,就是一句之中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一平一仄间隔开的,而一联之中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这两句第一句的偶位字平仄是“仄-平-仄”,第二句是“平-仄-平”。平声就是现在的一、二声,仄声就是现在的三、四声(外加现在消失的入声)。 这首歌是按照国语创作的,国语和普通话一样,平声字声调高,仄声字声调低。您看,按照五度标音法,一声是55调,二声是35调,都在上面。三声214,四声51,在下面。这叫“平高仄低”。 为什么会有格律这东西?因为吟诵呀。吟诵的时候,字音都拖长,要是老是高音,累死,老是低音,也累死,而且难听。所以,要一高一低地唱。汉语是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所以每两个字要变化声调,这就形成了格律的“平仄相间”原则。当然,在古代,并不都是平高仄低的,很多地区是平低仄高的。 这样您就明白了吧,徐小凤的歌把两句格律完全相反的诗唱成了同样的旋律,结果就只能是:倒一大片字。 这首歌的第一句倒真是依字行腔的。“见”字低唱,“难”字高唱,“亦”字又低唱,可见是按国语唱的。所以,第二句必然就把“力”唱成了“离”,把“花”唱成了“话”。旋律走向全反了。 吟诵是严格地依字行腔的。相信吧,这也是李商隐当年做这首诗时的方式,尽管曲调不同,但是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这些原则是一样的。李商隐可不会朗诵,他只会吟诵。 吟诵的时候,如果按照普通话,那么平高仄低。这首诗是仄起七律,它的二、四、六字的格律是: 仄——平——仄,平——仄——平。 平——仄——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 平——仄——平,仄——平——仄。 所以旋律就应该是: 低——高——低,高——低——高。

《道德与法治》第一课 中学时代【导学案】

第一课中学时代【导学案】 第1课时中学序曲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中学生活,珍惜新的起点,积极应对各种可能与挑战,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中学生活的到来。 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中学时代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能积极应对中学生活的各种挑战,激发自我潜能,塑造全新的自我。 知识目标: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知道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既是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是新的目标和挑战。 【重点难点】 重点:中学时代为人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难点:认识中学生活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师:生命好像一场旅行。我们刚刚告别快乐的小学生活,度过愉快的暑假,而今,我们满怀希望跨入了中学的大门。进入中学阶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怎样的风景呢?你对中学生活又有哪些期待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中学时代。 播放歌曲《中学时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2.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 3.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这些都是生命馈赠给我们的成长礼物。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新的起点

探究一:教材P2~3运用你的经验 (1)上了中学,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没有? (2)你对中学生活有哪些期待? 答案提示:此活动两问,可以让学生据实回答,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答案不统一。 探究二:教材P3探究与分享 请用不同的词语,和同学分享你对中学生活的初步感受。 答案提示:词语不统一,可让学生自由发言。如:新奇、兴奋、紧张、害怕、快乐、孤独、多彩、新鲜、挑战等词语均可。 探究三:教材P4探究与分享 (1)你在校园里还有哪些发现? (2)你的初中生活与小学相比有哪些变化? 答案提示:(1)让学生根据自己近几天的观察据实回答。 (2)初中生活与小学相比变化主要表现在:科目增多,课程难度加大,作业比小学时期明显增多;教师讲课速度较快;校园活动比小学时期要多一些;有完备的实验器材、图书室、阅览室等;对自主学习的要求提高;集体生活意识更强;等等。 探究四:教材P4阅读感悟,P5探究与分享 (1)从钱学森的话语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2)请查阅相关人物的资料或采访身边的人,记录他们对中学时代的回忆,并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答案提示:(1)钱学森的话语让我领悟到,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上更加丰富而厚实的底色。 (2)根据对身边人物的采访据实填写。 知识模块二成长的礼物 探究五:教材P5探究与分享 (1)你最想挑选哪类礼物?你希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礼物? (2)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徐建顺_吟诵之美

徐建顺:吟诵之美 自古汉诗皆吟咏!我们汉语的诗词文赋,以前都是“吟咏”的。100年以前,也就是1910年,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而所有认字的中国人,都是会吟诵的。吟诵是从先时期就有的创作方式、欣赏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它是汉语文传统的唯一的诵读方式。在古代,一首诗有成千上万个吟诵调,村村不同,人人不同。这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民族教育的一个巨大宝库,可惜今天已经所剩无几了。吟诵的历史关于吟诵的最早的记载是《尚书》,尧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歌永言”,就是说汉语的歌曲,就是把说话拉长就可以了,“声依永”就是说音乐就是按照拉长的说话来进行的,“律和声”就是把这些声音放在音律上、音阶上。这就是中国式的作曲法。把英语拉长能作出曲吗?不可能的。英语是重音语言,有重音没声调,而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本身就具备音乐旋律特质,所以把汉字的声音拖长,就很容易作出曲来。第二个对吟诵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是孔子。在孔子之前,周代是礼乐文化,凡政治、外交、宴饮、祭祀等等场合都有乐歌相伴,主要是《诗经》,而这个“乐”是配有一个大乐队的,还有仪仗队,有唱歌的,有跳舞的。到孔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再也没有乐队了。怎么办?孔子发明了一个人也可以实现礼乐文化的办法,这就

是抚琴而歌。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一琴,弹着琴教学生学《诗经》,这就是个人的吟诵。孔子把吟诵从集体性质变成个人性质,为中国文化找到了一条秘密的传承之路。为什么说是秘密之路呢?始皇焚书坑儒,到汉代时,政府又向民间征集书籍。那些书是他们埋在后院里传下来的吗?不是的,是用吟诵的方法记在心里,代代口传心授,传下来的。等政府需要时,又重新誊录出来。所以中国的书不怕烧。但是今天,要是图书馆烧了,怕是恢复不了了。个人的吟诵,籍以学习、修身,这个办法是孔子发明的。屈原是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用吟诵进行创作的人。“行吟江畔,形容枯槁。”屈原的作品《怀沙》、《哀郢》、《离骚》等等都是在汨罗江畔先吟成,而后誊录下来的。此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学上的楚辞时代,全中国都在唱楚歌、吟楚辞。楚辞成为全中国的流行歌曲,邦、项羽都唱楚歌。这个时代一直到汉武帝时代才结束,结果,全中国的诗人们都学会了用吟诵来进行创作。吟诵从此成为汉诗文主要的创作方法。到晋时代,所有的文人都吟诵了,学校里老师和学生都是吟诵的。唐诗是吟出来的!大家去翻看唐诗,“吟”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白说: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说: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白居易说:终日歌吟如狂叟。……诗是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五四”。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关于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

徐健顺 我们为什么要吟诵

我们为什么要吟诵? 徐健顺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诵读汉诗文的传统方式,从先秦开始,通过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一百年以前,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朗诵是后来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从一百年以前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所有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吟诵的。吟诵经典文献,吟诵诗词文赋,吟诵一切汉文作品。吟诵着创作,吟诵着欣赏,吟诵着学习和记忆。吟诵就是汉诗文的活态和原貌。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自己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有这样一段回忆: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 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 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 过去。 这里所谓的“朗读”,为什么要加曲线符号呢?因为那就是吟诵。吟诵的很多性质,在这一段描写中都得到了说明: 第一,吟诵是传统的诵读方式,是通过教育体系(私塾和官学)代代相传的。 第二,吟诵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也是自娱的方式,修身养性,大有助益。 第三,吟诵中的吟咏是有曲调的。 第四,吟诵的时候,吟诵者是摇头摆身,陶然自得的。 鲁迅自己有这样一首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的后两句,描写了自己创作诗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吟”。

诗是“吟”成的.而后才要找纸笔录出来。再往上追溯,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终日歌吟如狂叟”。总而言之,吟诵是古代文人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也就是说,当李白们写诗的时候,他们心中流淌的是吟诵的声音。一直到鲁迅们,也仍然是如此。而如乐府、词、曲这类歌诗,在其音乐失传之后,也是可以吟诵的。可以说,吟诵就是古代汉诗文主要的创作方式、诵读方式、传承方式。 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和诵读都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汉文作品的创作规律来进行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吟咏有曲调,诵读没有曲调。朗诵和吟诵相比,带有更多的西方文化因素,而且和汉语、汉文的特点不完全契合。吟诵才是汉语文的原生态形式。 吟诵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文化之不同于西方,基础在于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结构不同,表现在于价值观不同、人生观不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宗族社会,更重视集体利益,更重视推己及人,重视人生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的各种活动,从治国、济世、做官到隐居、读书、写诗、琴、棋、书、画等等,一切都是以修身为核心的。比如西方人写poetry,是为了抒情,为了发泄,而中国人写诗,是为了修身,为了观照。目的不同,因此形态大异。所以中国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有礼以立规矩,有乐以和人心。只有在乐中,才能把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化成个人的自觉和快乐。乐者,乐也。中国的乐不是西方的music,西方的乐是人心的思索和发泄,中国的乐是人心的快乐与和谐。自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开创私学,“弦歌”《诗经》,吟诵就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在中国的文人阶层中,作为礼乐精神的继承者,实际上承担起了“乐”的作用。而雅乐、词曲、民歌、曲艺等,并不是以教化为主要目的的。因此,吟诵从规则到形式,从外观到内涵,从吟诵内容到吟诵神态,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除了汉族以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也吟诵汉诗文,比如满族、回族、朝鲜族、壮族、布依族、白族、纳西族等等,这些民族的汉诗文吟诵,有的是直接使用汉语的,有的是使用汉语转读音的,有的是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汉诗文也是通过吟诵的方式进入了这些民族的文化之中。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吟诵的教育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同时,在东亚东南亚汉文化圈里,日本、朝鲜、韩国、

中学时代的回忆

中学时代的回忆 1979年,我刚刚进高中的时候,被编在高十一乙班。 起初,我十分害怕自己跟不上班,于是,便有意无意地刻苦学习,我总把自己看成是最笨的人,但我相信笨鸟可以先飞,功夫终会不负苦心人。终于,在乙班的一年来,我参加的三次中、期考考试,均名列全班第一。由此可见,学习首先要勤奋。 由于我的努力,我很快被调进一个由历届复读班和应届尖子班合并而成的快班,即高十一甲班。但自调到快班后,我的学习成绩总是维持在全班十一名左右,我不知是为什么,我总拿不到前几句的成绩。后来,教语文的班主任赵老师在一次总结中说,我是“山中无猛虎,猴子允霸王”,我这才觉得,我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即使勤奋学习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不能满足于现状,因为“山外青山楼外楼,强者自有强中手”。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只有靠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后来,我的第一次高考落选了,这对我来说是人生中的一大不幸。但听说全校所有的应届尖子和历届老将均名落孙山,我也就觉得自己无可厚非了。但是,我辜负了生我养我的亲人们,看到父母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费尽心机,看到亲戚们对我的疼爱和支助,我便感到愧疚万分,无地自容。为此,我只有用我的辛劳汉水来将功补过,迷补我内心的遗憾。 我回到了农村,回到了家里,插秧耕田、砍柴烧炭,甚至是担任村里的代课老师和青年、民兵工作,我都埋头苦干。虽然是农活较忙,但我把书本仍然当成我的亲密朋友,把知识视为自己的珍宝。 在我离校归乡的半年后,也就是1982年3月,小姨突然来我家,说外祖父一定要我重返校园。我虽然同意复读,但心里却犹豫不决,因为我家境贫困,我不忍心再连累家人,如果一旦再次高考失误,岂不更加对不起亲人了吗?但外公他们一再要求我不要放弃,叫我不要半途而废,我只好硬着头皮,抛开家务,重返校园。 我仍然在原校的乙班报了名,而且同样是原来的班主任。在高十二乙班复读的时间里,我的成绩同样名列全班之首,后来,同样又进入了快班。命运偏偏与我作对,复读以来,我常常生病,除了经常头痛,我还患了一场严重的菌痢,住进了凉水井医院。从此以后,在学习上,我力不从心。后来,我们学校迁入太常,与沅陵四中合并,我顺利地通过了高考前的预考,取得了高考的资格,可命运仍然和过去一样,我的第二次高考同然榜上无名。 为什么命运会让我再次高考败下阵来?难道真是命中注定的吗?也许是我在学习上根本就没有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由于学习的忙碌和社会家庭的压力,以致我患了紧张性头痛,如此以来,我被书本和病魔缠得天旋地转,特别是临近高考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学习几乎没有一点效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不仅要勤奋,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还要注重劳益结合,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得知,1983年高考时,我的语文成绩是72分,只是外语分数太少,只有29分,大大拉了我的后腿。如果的的外语能达到54分,那么我就达到了高考录取线,也就是说我的高考成绩只差25分就可以被高等院校录取,现在想来真是后悔莫及。学习呀,还是不能偏科,一定要平衡发展。 遗憾的是,1981年7月我第一次高考落选后,我没有接着复读,没有参加1982年的高考。因为,1981年后,高中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1982年高考没有应届生参加,全是复读生参加高考,因而,我的很多八一年高考败阵的同学,都在这一年考上了院校,而我却失去了这样的机会,真是命运无情。 (曹怀保)

在小学语文中实施经典吟诵教学的实践研究

而民族文化核心中的儒家思想诸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勤恭俭“等传统美德在一代又一代的人身上慢慢流失,以至于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凸显。2007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启动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诵”(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从2010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决定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2010年6月2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战略主题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将诵读活动打造成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近期,国内唯一的一套人教版的国学教材正式发行,教材的实施姚达到四个目的: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学术价值 1980年,叶圣陶先生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历史不能割断,文化遗产跟当今各条战线上的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牵连,所以谁都一样,能够跟经典有所接触总比完全不接触好。” 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学习并积累传统经典,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吟诵涵咏鉴赏文质兼美的诗文,获得情感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对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 作为人类文化行为方式的吟诵,是发源于远古时代的十分古老的艺术。是人类为表达、交流感情而发出的、含有意义的声音。吟诵艺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地位。 对于古人,吟诵是一种普遍的读书方式,读书人不仅以吟诵的方式欣赏前人的诗词佳作,创作和口头交流诗词作品时也是用吟诵。因而,吟诵艺术对于古典文学的繁荣、发展、传承,曾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今后,对于中华传统经典的传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二)吟诵的研究应用价值: 汉字,不仅是形、义结合体,也是声、义结合体,即古诗词文赋的声调、声韵、格律都是可以表示意义和感情色彩的。即所谓的以声传情。古私塾先生就在他们抑扬顿挫、一摇头一俯仰一微笑一蹙眉间将句文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童们,而老先生们用的用这种奇妙的读书方法就是吟诵。古时的学童们就在吟诵音调中记忆、背诵、体味和表达着诗词的内容、意蕴、情感。我们的祖先早已明白了“寓乐于教”、“寓美于教”的道理,创造和运用了吟诵这一独特的教学方式,将快乐和美感融入到教育之中。吟诵的教育价值,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得到尤为显著的体现。如今,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地重视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倡“快乐教育”、“审美教育”等,吟诵艺术的传承,正是通向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

18 徐健顺 吟《将进酒》寄上诸师友

吟《将进酒》寄上诸师友 诸位老师端午吉祥!附上《离骚》开篇吟诵,即《中华长歌行》所播出者,聊为端午薄礼,兼且祭奠屈子。另附“并庄屈以为心”之李白《将进酒》吟诵。此吟说来话长。 余自专力吟诵以来,每于聚会、讲座之中,被命吟《将进酒》、《念奴娇》等,皆汉诗最著者,因知吟诵复兴,必唱响名作而后已。然除矿泉水调外,实无抓手,以是尴尬不能对久矣。至《我爱吟诵》录音,勉强为之。后见东北师大吟诵团习用此调,更无地汗颜,乃劝解弃用之。然《我爱吟诵》之调半吟半诵,亦有缘也。 数年前,尝与诸朗诵名家宴享,酒酣,一人起立,朗诵《将进酒》,气势恢宏,如百万雄师过江云。众人交相叹赏,独曹灿先生曰:“此非《将进酒》也。”乃持杯离座,曼声低诵,醉态摇曳,气韵悠缓,听之不能自持,见之不能自止,此真知李白也!余遂誉为最佳朗诵。宴散,曹先生谓余曰:《将进酒》之后半段,当半吟半诵之,惜不能吟。于后乃有朗诵研究会之吟诵学习班。至录《我爱吟诵》时,忆及曹先生之言,乃稍尝试一吟,然终不能满意也。思之,未得其门而入故也。 稍后,于“中华吟诵周”开幕式,见大连张本义先生吟诵此诗,一句四顿,颇感奇怪,然事务繁忙,未暇请教。两日后,于“韩日吟诵雅集”再见韩国朴锡教授吟诵,曲调迥异,而节奏几同,讶异更甚,而又无暇请教。后一年,赴温州采录戴岩梁先生。先生为永嘉名宿,年九十,其得意者正《将进酒》也,调近道情,风味浓重,更鼓掌击节,一唱四叹,与张、朴先生同。何南腔北调如此之合拍耶?今年终得北上拜见张先生,请问《将进酒》,先生曰:“此汉乐府旧题,乃鼓吹曲也。鼓吹用于军中,当有节奏。”检汉乐府旧辞及南朝拟作,皆三言也,始悟。日来兴起,遂有此吟。 盖歌行起于唐,非无端也。上古四声皆平,中古乃有升降,于是只能押平声韵矣。然古体尚在,于是近体曼声长吟,古体疾声快吟,以避倒字。七古字最多,故最快,得以称“歌行”。“歌行”者,目不必歌行谣辞引吟曲,而体必七古也。故“歌行”者,快吟之体也。 又昔曾闻友米来抚琴歌《将进酒》甚佳,不知其出处也。后得金蔚先生《响山集》,始知为金先生自度琴歌也。至亲聆先生弦歌,其意更绝妙,直如群星流落,天地回响,神之往之,不知所止,叹为神品也。 如曹先生朗诵者,为沧桑李白。金先生琴歌者,为潇洒李白。余之吟诵者,为一痛苦李白也。余师裴斐,少曾与林庚先生辩李白非盛唐气象也,非青春意气也,乃“痛苦以豪放出之”也。后遂为泥瓦匠二十二年,至为八级技工方罢。至为余师,每曰世谓李诗豪放飘逸,杜诗沉郁顿挫,均未得神韵也。李杜之诗,皆雄浑悲壮也。余不能忘,至今仍以此目李杜。念当年师徒均沉沉于李杜诗中,念兹在兹,同喜同悲,恨不能生李杜之侧,而李杜之容之色、之步之态、之情之心,历历如见,终生不复他想,是何等甜美!今永不再矣! 是为记。 徐健顺拜上于辛卯端午前

《我的读书生活》课后习题解答提示

《我的读书生活》课后习题解答提示 一、找出承上启下的语句或段落,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回忆自己中学时代的读书生活的。 解答: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具有启下的作用,“描述童年时代,我不能不提到书籍”,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主要是从自己酷爱学习,读书兴趣广泛,注意文理综合和老师教学循循善谤两个方面来回忆自己中学时代的读书生活的。 二、作者笔下的老师既有循循善诱的共同特点,又有各自的教学风格。你能简洁地概括他们各自的教学风格吗?想一想,他们的教学风格对作者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解答:数学老师作风严谨而又从容不迫,地理老师饶有风趣,历史老师善于—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的教学风格使每一个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有了某些爱好,几乎预先决定了他们将来的职业。设计这一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筛选有关信息,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关键词语。 三、小组讨论下面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 1.作者中学时代对历史、地理和文学饶有兴致,这对他后来成为著名的飞机设计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迪? 2.作者笔下的校园生活有什么特点?文章结尾用“枯燥无味’形容中学生活,这与全文的记叙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解答:1.作者后来成为著名的飞机设计师与他中学时代对历史、地理和文学饶有兴致分不开,因为这种读书兴致激发了他对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极为强烈的兴趣,引导他去幢憬和幻想未来,像那些英雄人物一样去行动,走向预定的目标。 2.作者笔下的校园生活宽松、自由,充满了琅厚的读书风气。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却用“枯燥无味”来形容中学生活,表面看来前后矛盾,事实上这里说的“枯燥无味”的中学生活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在一个宽松、自由、充满读书风气的环境里学习,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四、揣摩下面——段话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作用。 我有时在准备功课的时候,又看起别的书来。到睡觉的时候,也没有勇气把

我的中学时代阅读答案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 【篇一我的中学时代】 我的中学时代周航“新世纪的金鼓敲起来,新世纪的歌儿唱起来……迎着太阳,走进新世纪,拥抱明天,新世纪……我们是新世纪的新一代!”这首歌,是我在中学的生活第一次上音乐课学的歌,我从那天起,就用这首歌给我现在的中学生活和未来的中学生活下了定义,我要迎着太阳走进新世纪拥抱明天,让我的我的中学生活更具色彩。转眼间,我从一个毛头小孩长成了堂堂中学生,而且成为了榜样,成了别人眼中的明星,别人说起来“我家邻居的小孩可是个好学生呢!”妈妈说,她还想回到以前,我问“那您想回到什么时候呀?” 妈妈一脸如痴如醉的样子说“中学时代,我怀念中学的生活。”中学时代是求知的时代,中学生活是最美的回忆,友谊是生活中的太阳,知识是中学生活的金矿,挖累了有甘甜的笑声在陪伴,受了伤,有抚慰在心头盘旋;系着小学的红领巾走进中学的大门,憧憬是中学时代的曙光,笔尖流露的,是精华的文章,生在五星红旗下的我们,可以自豪的对这世界大喊“我们是中学生中的明星,世界属于我们每个人!”回顾点点滴滴,我已学会了很多,从读拼音小短文读到长篇文言文。我已长大了许多,我的中学生活里有欢笑有泪水。中学时代,这四个带着金银之光,中学时代,中学生活,珍惜,这短暂的时光,珍惜这短暂的中学时代。 【篇二我的中学时代】 中学时代,酸甜苦辣样样俱全。——题记 如果说,儿童时代是一块蛋糕,是美味甜蜜的,那么中学时代就可以称之为“巧克力”了,当我们咬下去的时候是甜的,可当细细品味时总会尝出它内在的苦涩。 中学时代——压力“逼”着我前进的时代。当我踏着矫健的步伐迈入中学时,“压力”就像个烦人的小孩整天跟着我,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甩掉他。对,甩掉他!于是,也不知怎地,成绩便下降了不少。面对这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我华丽的“摔”倒了。望着这不及格的分数,我陷入沉思是不是这段时间只知道玩儿,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于是,再一次陷入了紧张的学习状态,与“压力”又见面了,不过这次,我倒不那么感觉压力很烦,相反,我觉得它是我学习的动力,尽管很苦很累,可当看到优异的成绩后,什么都变成甜的了。 中学时代——青春飞扬的时代。青春如歌,慷慨激昂。在这紧张的中学时代,带着点叛逆的青春悄然降临在我身上。于是,我听不惯母亲的“唠叨”和父亲的教导了,从前一味乖乖懂事的我变成不听话,敢于顶撞父母的“坏男孩”了。呵,叛逆的青春,我是该感谢你让我长大了,还是该怨你让我变得这么不懂事了呢?不过,还是很高兴,正因为有了这美好的青春,我的初中生活才不会感到枯燥。 中学时代,它像调味品一样,丰富了我单调的生活,增添了几道别样的风味。它,有甜,有涩。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

基本调与吟诵调 徐健顺 一、中国音乐的创作顺序 我们中国人的音乐传统,是先词后曲。《尚书》说: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段文字,到了《礼记》则表述为: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礼记·乐记》 《毛诗大序》又表述为: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些话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即诗歌舞的顺序是: 情——言——诗——歌——舞 先有感情,心动了,有了感情,于是有话要说;话说出来,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拖长它;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加上叹词;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和上音律歌唱;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手舞足蹈,这就是古代的跳舞了。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点,一切都是从感情出发的。志者,心之所之也,心所向往的地方,也是感情的意思。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也没有舞蹈。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从感情里自然生发出来的。今天的流行歌曲和所谓舞蹈,都是表演的。甚至很多人以为艺术就是表演艺术。岂不知,生活艺术才是艺术。艺术就是在生活中,感情来了,挣脱了动物性的羁绊,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就是艺术了。 表演艺术永远是二流的。表演就是假装。为什么每次演出都要这样唱?为

什么每次到这里都要这样跳?难道感情没有任何变化?以前的艺人都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要钩脸儿,把自己藏在脸谱的后面,还要出场先亮相,表示自己不是那个角色。也正因如此,以前的艺人严于修身,有气骨有艺德。现在从大众到艺人,都以为演艺明星是艺术专业户,艺人就只有离艺术更远了。 生活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宗教艺术,是那人真的信仰。剪纸艺术,是那人真的那么想。这些都不是表演。歌唱,是有话要说才唱的。唱的是自己的词,唱给自己或者他想告知的对象,不是不认识的人,不是虚空的大众。舞蹈,是身体自然的动作,用以表达他的感情。现在我们见到的舞蹈,大都是谄媚于人。这不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舞蹈。舞蹈和歌唱一样,都没有什么美不美,只有感人不感人。所以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舞蹈。每个人都不一样,每次都不一样。这才是艺术。 第二点,我们的旋律和节奏,是从语言中生发出来的。因为我们的语言,是声调语言,还是旋律型声调语言,天然地与音乐相通。西方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是重音语言,他们有重音没声调,天然只与节奏有缘,而与旋律较远。所以西方需要作曲家。作曲这件事,在西方是天才才能做的事,需要拍脑袋的灵感,而灵感需要刺激,所以贝多芬的头发是那样的,艺术家在西方近乎疯子。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作曲家。我们有编曲家、演奏家、作词家、歌唱家,就是没有作曲家。像姜夔自度曲,已经是很特殊的事情了,所以他要反复提起。况且“度”也不是西方作曲,而是在长短高低规则已定的情况下,选择乐音和结构的过程,实际上接近编曲。 我们不需要作曲家,是因为人人都是作曲家。在中国,作曲不是个什么事儿。把想说的话拖长,往音阶上一放,就是歌曲。语音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就化为音乐的旋律节奏。这件事,每个说汉语的中国人曾经都会。 我们从小就体会语言的声音的涵义,学习使用声音去表达。妈妈呼唤刚出生的孩子:“宝宝——”,其实孩子对这个声音的涵义一无所知。但是,他会慢慢去体会。慢慢地,他会明白,当妈妈说:“宝宝~~”的时候,是喜欢他;说“宝宝!”的时候,是生气了。他会从语音、表情和动作中体会涵义。他也就会用语音、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思。 汉诗文是用声音创作的,先吟后录,或者吟了不录,当创作完成的时候,

第一课 中学时代

第一课中学时代 中学序曲 知识目标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把握中学时代提供的机会,重塑一个新的自我。 学习目标了解自己在升入初中后面临的变化。知道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把握中学时代提供给自己的机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热爱新的学习环境,把握中学时代的发展机会 重点初步规划自己在中学时代的读书目标和想要完成的事。 难点在认知基础上培养热爱中学时代的过程,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教法启发式、讲授法 课前准备1、学生填写课前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第1课时 一、歌曲导入新课 1、出示第一张幻灯片歌词,并同时播放歌曲《中学时代》。 2、齐读教材序言中的诗《中学时代》。 3、师导入:正如诗中所言:中学,我们来了!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诗意的激情一起来开启《中学序曲》。(板书课题) 二、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本P2 - -P5的内容,初步了解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把你认为的重点内容用铅笔勾画。 三、学习新课(师生研讨案例,互动学习) (一)新的起点 1、中学时代像一首歌,让人回味无穷,如果让你为这首歌作词,你准备用什么语言来描绘自己心中的中学时代呢?讲讲我的故事:开学第一天我是这样度过的……当我拿到新课本时……我认识的第一个新同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一位老师……我第一天上课时的心情……我第一天上课回到家老妈这样对我说…… 2、探究:你认为中学生和小学生有什么不一样? 3、探究与分享:上了中学,你觉得长大没有?你对中学生活有哪些期待? 4、探究与分享(1)请用不同的词语,和同学分享你对中学生活的初步感受。 (2)一起来总结:中学生活有哪些新感受? 5、小组讨论:与小学相比,中学生活有哪些变化规则:①、只允许与组内的成员讨论,不能与组外同学讨论。②、每组提出你们观察到的两点新变化,后面的小组的所提的变化不能与前面小组一样。③、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由他/她来发表你们小组的观点。④、小组讨论时间为3 分钟。 6、探究与分享:(1)阅读钱学森对中学时代的评价(2)请查阅相关人物的资料或采访身边的人,记录他们对中学生活的回忆,并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思考。(3)多媒体出示名人的中学时代。(4)根据上面的活动,想一想:中学时代有什么重要性?答:①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②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深入探寻生活的奥秘,满怀好奇地撩开精神世界的面纱;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我们开始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随着思维水平和理

(完整版)徐建顺:吟诵理论

吟诵理论 第一讲什么是吟诵 一、什么是文学? 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2、语言归根到底乃是声音。 3、语音的四要素:音长、音强、音高、音质。音质又分普通音质、个人音质。每个要素都产生意义。 4、文字只记录所谓语义(普通音质),与真正的语义(语言的意义)相去有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5、创作文学、欣赏文学、学习文学、研究文学,都应以把文学还原为语音为起点。 二、什么是吟诵? 1、一个文学作品,一定是以某种声音形式进行创作的。其声音形式与意义关联甚大。文学作品的声音形式分四种:唱、吟、诵、念。不独汉语。 唱:有曲调,目的在曲。 吟:有曲调,目的在词。 诵:没有曲调,是口语的艺术化。 念:没有曲调。口语方式。 2、文学作品的意义绝不是狭义的语义(普通音质),所以,世上绝少有用念的方式创作的作品。 3、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上是唱、吟、诵的方式。昆腔以前的唱法基本失传,而中国的唱与吟的音乐特征是一致的,所以以吟法代替唱法是最接近歌诗原貌的。其余以吟、诵的方式创作的作品更毋庸论。 4、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统一。以下是我的概念: 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唱、吟、诵、念四种形式。对汉语而言,吟诵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吟咏与诵读都是汉语传统的诵读方法,自三千余年前的先秦,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汉诗文的创作规则来诵读的。吟咏与诵读的唯一区别就是吟咏有曲调而诵读没有曲调。(古人多言吟咏诗词,诵读文赋,吟咏与诵读以文体区别;现在我们以有无曲调而区别。)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吟诵汉诗文。日本尤其发达。 中华吟诵即中华民族对汉诗文的吟诵,并特指古代教育系统(私塾与公学)的吟与诵,即私塾调。 5、自古以来,汉诗文就是吟诵的,创作、欣赏、学习,都用吟诵,诗词文赋,都可吟诵。用什么方式创作,就应该用什么方式欣赏,因此白话诗文当朗诵,而古诗文当吟诵。 三、怎样吟诵? 1、吟诵是像唱歌一样地诵读。其依字行腔远比戏曲民歌严格。 2、近体诗词、骈文赋吟诵为一类,古体诗文赋又为一类。前者讲究格律,后者讲究文气。 3、自然发声,运气摇体,腔音唱法。 4、曲调可学可创,终以自成曲调为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