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2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2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2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2

填空与选择

第一单元

一、填空题(27)

⒈公有制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主体、共同发展

⒉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由()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

生产关系

⒊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指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矛盾。

私人占有、基本

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

基本原理、产物

⒌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把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农业、手工业中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个体、公有制

⒍1952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

工业化、工商业

⒎正确认识国情,客观地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制定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的()。

阶段、基础

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同落后的()之间的矛盾。

物质文化、社会生产

⒐所谓落后的社会生产,一是特指我国社会生产力还不很发达,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人民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的状况;二是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而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

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生产力、剥削、共同富裕

⒒产权和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或者说基本的(),它产生于社会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及其利益矛盾关系。

核心、经济制度

⒓由于产权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经济所有制是一种()、混合、()的结构。

多元、开放

⒔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是区别不同经济制度的()。

基础、重要标志

⒕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改革要采取多种形式,除少数已经壮大的集体经济单位可以推行()以外,

大多数单位宜推行包括股份合作制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制组织形式。

答案;公司、合作

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经营和()经营相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使集体经营的积极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家庭分散、集体统一

⒗股份合作制的本质特征是劳动者的(),即以劳动联合为主而不是以()联合为主。它同传统合作社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局部引入了股份制的某些做法。

联合、资本

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利益。

生产资料、经济

⒙我国的集体所有制包括()的集体所有制和()的集体所有制。

农村、城镇

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其中()经营已成为主要的形式。

家庭承包

⒛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是指()统一经营和承包农户()经营相结合的经营体制。

集体、分散

2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 )为主体,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这一点,并把它作为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 )。

公有制、根本原则

22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

基础、标志

23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都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上。

主导、控制力

24 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使()成为公有制的主要()。

股份制、实现形式

25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要组成、国民经济

26 外资经济包括中外()企业、中外()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合资、合作

27 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简称为"()"企业

三资

二、选择题(18)

⒈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是:()

A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B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C 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D 由国家投资建立国有经济;

A B C

⒉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特征:()

A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A B C

⒊私有制主要产生于:()

A 物质资料生产的自然属性;

B私有制还产生于暴力掠夺、继承和馈赠;

C 在没有任何所有权的地方,私有制简单地产生于自然占有;

D 私有制还产生于公有财产的私有化改革。

A B C

⒋所有制结构的多元性是指:( )

A 在整个所有制结构中包含多种性质的经济成分;

B 在每一种所有制性质的经济中又各有多种不同的具体的所有制形式;

C 在整个所有制结构中既包括内资成分,也包括外资成分;

D 在社会经济中每种所有制形式都包括多元所有者主体。

A B D

⒌所有制结构的混合性是指:( )

A在社会经济中每种所有制形式都包括多元所有者主体;

B整个社会所有制结构中既包括公有制成分,也包括私有制成分;

C在同一所有制内部包含着公有和私有两种成分;

D公私合股的股份所有制,特别是指国家控股的股份所有制。

B C D

⒍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明确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要做到:()

A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B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应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A C D

⒎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是:()

A 收缩战线,加强重点,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B 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推动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实现国有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大力中国的跨国公司;

D 加强对竞争性行业的国有经济投资力度,提高竞争能力。

A B

⒏现阶段,我国属于全民所有制的财产包括:()

A 矿藏、河流,以及属于全民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滩涂和其他自然资源;

B 国有铁路、银行、邮电等;

C 全民所有的工厂、农场、商店等;

D 农民承包的各种耕地等;

A B C

⒐我国的全民所有制是不成熟的,这表现在:( )

A它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那种全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的单一的全民所有制;

B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

C 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

D 每个全民所有制企业都是独立的产权主体,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

A B D

⒑乡镇企业包括:( )

A 农村集体经济兴办的企业;

B 部分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

C 农村的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D 外资在农村投资兴办的企业等。

A B C

⒒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 一般来说规模较小,资金较少,而且基本上由劳动者自行集资,自主经营,体制比较灵活,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强;

B 实行自负盈亏,企业的经营状况同劳动者的利益密切相关,能够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C 能容纳手工劳动、半机械化、机械化等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是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D 小规模生产和经营便于满足社会化大生产企业难以满足的人民日常生活的多种需要。

A B C D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有:()

A 股份合作经济;

B 股份制经济;

C 合伙制经济;

D 中外合资经济。

A B

13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基本特点是:( )

A 自愿组织、全员入股,成员具有投资者与劳动者的双重身份;

B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C实行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与股东大会并存;

D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但以企业股与职工个人股为基础;

E企业以其财产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实行有限责任制。

A B C D E

14我国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要产生于:()

A个体经济;

B农村集体经济的家庭经营层次、专业户和重点户;

C小型全民或集体所有制经济租赁、承包、产权有偿转让;

D包卖(买)商、私人合伙或合股经营等等。

A B C D

15中外合资企业的特点是:()

A共同投资;

B共同管理;

C共负盈亏;

D盈利按投资比例分成。

A B C D

16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特点是:()

A由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B所获利润按比例分成;

C在合同期内,中方以一定比例的产品销售额偿还外商本息;

D合同期满后所有财产归我方所有。

A B C D

17外商独资企业的特点是:

外商在我国租赁土地;

独资投资;

独资管理;

自负盈亏。

18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扩大投资的领域包括:

A传统制造业;

B 部分高新技术产业

C基础设施领域

D城市化建设

E新型服务业。

答案; A B C D E

19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是:()

A 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

B 按劳分配的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

C 按劳分配的形式是商品和货币;

D 按劳分配途径是工资。

A B C

20 社会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是:()

A 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奖金、津贴;

D 职务工资、浮动工资。

A B

21 公有制经济中非按劳分配的形式是:()

A职工资产性分配;

B经营收益性分配;

C企业资产性分配;

D福利性分配。

A B C D

22 按经营收益分配的个人收入主要包括:()

A经营性劳动收入;

B风险收入;

C机会收入;

D知识产权收入。

A B C

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收入分配制度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A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B 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不断完善,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 市场机制正在成为居民收入分配的基础性调节机制;

D 个人收入结构中非劳动收入明显增长;

E 社会再分配功能逐步增强;

A B C D E

24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 收入差距扩大较快;

B 收入分配过程缺少规则,分配秩序混乱;

C 平均主义严重;

D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收入倒挂现象依然严重。

A B C

25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较快的表现是:

A 居民收入总体差距在扩大;

B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C 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D 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

A B C D

26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判断经济体制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 B D

27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是:()

A条块分割;

B企业缺乏活力;

C结构失调和经济波动;

D失业现象较为严重。

A B C

28 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是:()

A计划配置;

B市场配置;

C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配置;

D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配置;

A B

29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包括:()

A 长期计划;

B 中期计划;

C 短期计划;

D 临时计划。

A B C

30 市场机制包括:()

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D风险机制。

A B C D

31 "市场失效"的主要表现是:()

A市场功能自身有缺陷;

B市场竞争被垄断排斥,造成市场竞争失灵;

C市场调节不能解决收入不公平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D市场经济不能解决资源有效配置问题。

A B C

32 市场功能自身的缺陷是:()

A市场不能或很难有效地调节公共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供给;

B市场对经济外部性问题无能为力;

C市场机制也杜绝不了禁止上市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如黄色书刊、毒品等;

D市场自身具有盲目性、波动性,使其不能解决向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的行业和部门的投资问题。

答案; A B C D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三个重要特征:()

A它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

B它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

C它是以市场取代政府成为经济运行的基础,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的经济;

D它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存在本质差别的经济。

A B C

第二单元

一、填空题

1 市场是联结各个经济()之间经济活动的集合点,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全部交换关系的()。

主体、总和

2 对经济运行的分析,一般有两种角度,一种是经济()分析,另一种是经济()分析。

变量、机制

3 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看,市场机制涉及()领域、流通领域、()领域、消费领域等各个方面;从市场经济的运行()看,市场机制涉及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业等各个领域。

答案;生产、分配、范围

4 商品经济社会存在一系列的内在矛盾,其中()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其()矛盾。

答案;私人、基本

5 私人劳动必须而且只能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转化为()劳动。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和细胞,既是商品的()者,又是商品的()者。

答案;社会、供给、购买

6 市场经济中运行的经济规律,主要有()规律、供求规律、()规律等。

答案;价值、竞争

7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个有机的大系统,其内部有众多的子系统及其一系列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机制有()机制、经营机制、()机制。

答案;动力、调节

8 企业经营活动的刚性约束,包括()约束、预算约束、资源约束、()约束等等。

法律、需求

9 市场竞争规则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在于消除各种()与垄断,为所有的市场主体提供一个()的环境,保证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特权、公平竞争

10 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市场主体间的权利让渡和交换客体的位置移动,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不同时进行,这样,就会形成由现货市场、()市场和贷款交易市场所组成的市场()结构。

期货、时间

11 根据交换客体活动范围的不同,市场的空间结构可以划分为()市场、国内市场和()市场。

区域、国际

12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价格改革措施,逐步形成国家统一定价、计划指导价和市场( )价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建立以()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调节、市场

13企业的( )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个人独资企业、()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三种基本形式。

财产、合伙制

14 我国《公司法》所列公司只限于有限责任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式。其中,股份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制度被视为()企业制度的最主要形式。

股份、现代

15 现代企业制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基本的组成内容包括企业的()制度和()制度。

产权、委托—代理

16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特征是所有权的()与产权转让的()。

分散性、灵活性

17 国有企业改革首要的因素是()改革,除极少数特殊部门和特殊领域外,绝大多数()性行业的国有企业都应进行产权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提高经营效益。

答案;产权、竞争

18 传统的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弊端甚多,企业()不清,政企不分,无独立性,完全受国家计划控制,成为政府机构的()。

产权、附属物

19 刺激驱动机制就其构成要素来看,可以分为经济的、()的、()的等几个方面。

法律、精神

20 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决策、()决策和业务决策等。

战略、管理

21 经理层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者,在()统揽下进行工作,全面负责对企业经营实施日常的生产组织和指导管理等职能。

执行、董事会

22 中国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与工业化国家相比,()融资比例过低,企业资金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又以()借款为主;企业负债率较高。

内源、银行

23 工业化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一国的市场经济越发达,()融资和外源融资中的()融资的比重越高。

内源、直接

24 ()投资是指财富拥有者直接开工厂、办矿山,从事实际投资或收买现有企业。在现代社会中,收买现有企业一般是通过在股票市场上购买准备收买的企业的股票来实现的。间接投资是指证券投资,或称()投资。

直接、金融

25 随着经济的发展,()投资在企业投资中的比重呈逐渐()趋势,经济越发达,证券投资的比重()。

证券、增大、越高

26 资产重组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是实现企业间优胜劣汰的重要()。资产重组的重要机制是企业(),它是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首选形式。

机制、并购

27 企业集团有“卡特尔”、“()”、“托拉斯”和“()”等。

辛迪加、康采恩

28 农户所使用的基本生产要素是(),土地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土地的品质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农户最适宜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模式只能是分散的()经营模式。

土地、家庭

29 大包干意味着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根本改变,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已完成了由人民公社“( ) ”的制度过渡到以家庭经营为主的“( )”这样一种制度模式。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双层经营体制

30 农业资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被划分为固定资本、()资本,货币资本、()资本以及土地资本、非土地资本等。

流动、实物

31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现状是,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农业技术较为落后,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这些都是造成务农的机会成本(),因而农户有很强的兼业化倾向。

剪刀差、较高

32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实质上是一种()的流动及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新(),也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生产要素、配置

33 在单一的农业结构时期,就业结构主要是指农业内部即种植业、()、牧业、()和渔业等各部门劳动力投入的比例。

林业、副业

34 家庭或居民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既是()的供给者,又是()的消费者。

生产要素、商品

35 影响劳动力市场均衡的主要因素有()数量、劳动参与率、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化水平等。当人口因素一定,()速度就成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

人口、经济发展

36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主体和企业主体之间建立的是平等的()契约关系。契约关系的本质是()关系,即劳权主体与法人产权主体之间所达成的一种互利的协定。

市场、产权

37消费水平的高低,可采用一系列指标来表示,最主要的有三类:一是()指标;二是实物指标;三是()(或服务)指标。

货币、劳务

38 居民投资的主体是居民个人,一般指()或家庭,居民投资的对象是()资产和实际资产。

自然人、金融

二、多选题

1 有形市场包括:()

A 百货商店;

B 城乡集市;

C 城镇商业街道;

D世界石油市场。

A B C

2 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主要是考察:()

A 市场价格;

B 经济增长速度与积累率;

C 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总水平;

D 失业率。

B C D

3 经济运行机制具有如下特点:()

A关联性;

B客观性;

C功能性;

D运动性。

A B C

4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

A社会上存在多元的、经济上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B存在完善的市场体系;

C国家参与经济活动的宏观化和严格遵循市场原则;

D要有完备的信息网络。

A B C D

5市场经济中运行的经济规律,主要有:()

A价值规律;

B供求规律;

C市场规律;

D竞争规律。

A B D

6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杠杆之间存在的区别是:()A地位不同;

B作用不同;

C启动不同;

D固定性不同。

A B C D

7 经济动力机制的层次体系包括:()

A宏观经济动力机制;

B中观经济动力机制;

C微观经济动力机制;

D个人动力机制。

A B C D

8 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包括:()

A审计约束;

B财务约束;

C纪律约束;

D责任约束。

A B C D

9 完善企业的微观经营机制,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

A变间接决策为直接决策;

B变封闭经营为开放经营;

C变单一经营为多元经营;

D变政府干预为市场调节。

A B C

10 社会主义市场组织主要包括:()

A市场流通组织;

B市场管理组织;

C市场监督组织;

D市场调节组织。

A B D

11 市场管理规范化包括:()

A 经营规范;

B管理规范;

C设施规范;

D环境规范。

A B C D

12 市场主体结构包括:()

A所有权市场;

B占有权市场;

C使用权市场;

D分配权市场。

A B C

13 生产要素市场包括:()

A金融市场;

B劳动力市场;

C技术市场;

D信息市场;

E房地产市场。

A B C D E

14 我国原有价格体系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

A不少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

B不同产品比价不合理,制约了农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也反映出资源配置的不经济;

C主要农副产品购销价格倒挂,对价格形成的过分干预使财政补贴的负担过重,也造成农副产品的浪费;

D同类产品差价不合理,不能形成优质优价、低质低价;

E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不符合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

A B C D E

15 企业有以下特征:()

A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对象是商品;

B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目的是盈利;

C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

D企业是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经济组织。

A B C D

16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般由以下要素构成:( )

A名称和法人代表;

B经营场所和设施;

C注册资本和经营范围;

D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

A B C D

17 在中外历史上,先后存在的企业经营决策机制是:()

A业主决策型;

B国家决策主导型;

C职工决策主导型;

D经营者或经理决策主导型。

A B C D

18由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同,对企业决策导向发生作用的市场组织的松紧和疏密程度千差万别,归纳起来主要有:()

A紧密性的市场导向;

B一般性的市场导向;

C随机性的市场导向;

D松散性的市场导向。

A B D

19 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

A企业的战略决策;

B决定经理人员的作用及奖惩;

C协调公司内外的重大关系;

D对公司的业务进行监督。

A B C D

20 推进企业创新,需要广泛开辟筹措资金的渠道,实现创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具体包括:()

A推广按销售额提取技术发展开发费的办法;

B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实行“加速折旧”的发展政策;

C建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用于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等;

D开征产品更新发展补助基金;

E可以成立风险投资银行或在现有银行内开设风险贷款业务等。

A B C D E

21 目前在中国企业并购中有三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A企业所有者不明确;

B损害竞争,造成独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的垄断;

C在进行企业并购的同时,要谨防发生“大企业病”;

D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A B C

22 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其在管理上也具有不同于单体企业的特殊性:()

A管理原则的民主协商性;

B管理体制的灵活性;

C管理内容的复杂性;’

D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E管理协调的综合性。

A B C D E

23 家庭承包制的形成在我国先后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A包工到组;

B包产到户;

C大包干;

D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与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并存。

A B C

24 农业生产的特征表现在:()

A在农业中,土地是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它决定了农业生产有极强的分散性;

B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它们都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规律,农业生产有极强的连续性;

C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有强烈的季节性;

D农业生产自始至终都有自然力在发生作用,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很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不稳定性。

A B C E

25 农业资本使用的特点是:()

A周期长;

B需求的季节性强;

C投资报酬率低;

D分散性大。

A B C D

26 农业技术的特点是:( )

A领域宽、范围广、种类可涉及所有应用开发研究;

B具有经济性、适用性和水平的多层次性;

C农业技术不属于高技术;

D农业技术装备具有专用性。

答案;A B D

27 以下哪几种判断是正确的:()

A在一般情况下,农户总是尽可能多地采用来源充裕、价格便宜、增产效果好的资源,以尽可能低的总成本,获得一定的产出;

B当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变动时,农户应对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和组合量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要素使用的高效率和纯收入的最大化;

C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农户总是追求农产品利润的最大化;

D当农户面对要素短缺、农产品市场需求不足或受到政府合同订购数量配额的约束时,以上条件将会失效。

A B D

28 社区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主要表现在:()

A管理公有土地;

B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C组织与规划农田基本建设;

D为农户生产提供各种服务;

E实行“以工补农”以及经营不适宜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

A B C D E

29 影响劳动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其他因素是:()

A人口状况;

B其它的收入;

C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D经济周期。

A B C D

30 就业的含义包括:()

A就业者必须从事某种有酬劳动或经营活动;

B这种劳动为社会所承认,并属于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C就业者必须成为各种共有机构或私有机构的雇员;

D要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A B D

31 根据就业的定义,哪些人员不属于就业者:()

A从事家务的家庭成员;

B学校的在读学生;

C服役军人;

D服刑犯人。

A B C D

32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包括,()

A劳动力的竞争机制;

B劳动工资机制;

C劳动力转移机制;

D劳动力流动机制。

A B C D

33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家庭消费模式发生的变化如下:()

A家庭由依附型消费向自主型消费的转换;

B由自给型消费向商品型消费的转换;

C由供给型、福利型消费向自理型、市场型消费转换;

D由雷同型、划一型消费向多样型、层次型消费转换。

A B C D

第三单元

一、填空

1.________是指不需要再加工,可直接供人们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

2.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________计算,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国土原则

3. 最终产品价值中如把消耗的________扣除了,就得到了国民生产净值。固定资产价值

4. 西方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指的是按________计算的国民收入。各种生产要素报酬

5. ________是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承包收入、经营收入、出售个人发明专利和技术转让收入等。劳动收入

6. ________与个人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无关,可分为是剥削收入和非剥削收入。非劳动收入

7.按照使用方向,个人可支配收入可分为两个部分:________和________。个人支出、个人储蓄

8. ________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国民收入核算

9. ________是通过把经济中每个企业所增加的价值加总来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

10. ________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支出法

11. ________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将生产中所形成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即把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

12. ________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部门内部进行分配,即在与再生产直接相关的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

13. ________是指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分配过程。国民收入再分配

14.世界上曾存在两大国民收入核算体系________和________。国民账户体系、物质产品平衡体系

15.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所得的收入称之为________,经过再分配而形成的收入,叫________或________。原始收入、派生收入、最终收入

16. ________与________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总量的综合性指标,可以最集中、最概括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成果及总量关系。总需求总供给

17.有支付能力并愿意按一定价格支付的有效需要,称为________。需求

18.社会总产品包括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社会总需求则指的是对________的需求,而不是对社会总产品的需求。最终产品

19. ________表现为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总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需求

20实物产品生产部门,即第一、二产业的公共消费需求(主要指用于集体消费的部分),此种需求的数量主要取决于________。企业的公益金水平

21.非实物产品生产部门即第三产业的公共消费需求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国家对________的资金投入水平。行政事业单位

22. ________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商品性消费需求

23.社会总供给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定义:________与________。潜在总供给、实际总供给

24.人们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未经加工的、也不能直接消费或使用的资源和产品称为________。初级产品

25.所生产的产品并非直接供人们消费和使用,而是有待于加工或继续加工后才能供人们消费和使用的产品称为________。中间产品

26.所生产的产品不需要再加工,可直接供人们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称为________。最终产品

27. ________是指满足购买者某种需求且能确定所有权的有形实体。货物

28. ________是指满足购买者某种需求的无形产品的总称。它主要是指第三产业提供的技术、信息、劳务和精神产品等。服务

2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是一对矛盾,至少在短期范畴内,________是其中的主要矛盾。社会总需求

30.投资变动可以直接导致总供给变动。当投资增加时,供给________;当投资减少时,供给________。增加、下降

31.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也称作________,是指由于社会总需求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形成的社会总供给绝对或相对过剩的情况。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

32.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保持________和________的平衡。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33. ________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一方面表现为________的平衡;另一方面表现为________的平衡。供求总量、供求结构

34.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经常处于失衡状态。失衡有三种可能:一是________失衡;二是________失衡;三是________失衡。总量、结构、总量和结构

35.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根本特征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表现为________。短缺经济

36.西方经济理论认为,失业分为两类:________与________。自然性失业、经济性失业

37.所谓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就业,而是包含________在内的就业状况。自然失业

38.我国的失业率是指________,不包括广大农村的失业人口和城镇失业了但还没有登记的人口。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口

39. ________包括部门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投资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

40.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税收

41. 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42.国家预算的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国家预算收支的________来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规模及其与总供给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通过预算收支________来调节供需结构的平衡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比例关系。规模、结构的变动

43. ________,主要是指对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进行征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流转税

44. ________,是指根据各种所得额或收益额所课征的税,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收益税

45. ________,是指对开采或使用国家资源的企业和个人课征的税,如资源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资源税

46. ________,是指对纳税人各种财产的数量或价值所课证的税,如房产税、契税等。财产税

47. ________,是指对纳税人的特定行为所课征的税,如为了维护城乡建设而课征的城乡维护建设税,为抑制基本建设膨胀而课征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行为税

48.财政补贴包括价格补贴、投资补贴、利息补贴、职工生活补贴等形式。其中,________是最主要的形式。价格补贴

49. ________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是及时的、直接的,因此它已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节的主要手段。公开市场业务

50. ________是指政府相应运用多种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来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总称,它侧重的是经济利益关系协调。经济手段

51. ________是指由政府利用经济利益来引导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使之符合国民经济运行目标的调节工具。经济杠杆

52.计划手段是指国家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它主要通过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________及相应的经济政策,来发挥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宏观调控目标

53.在传统经济体制下,________是国家计划的主要形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________是计划的主要形式。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54. ________是指依靠国家的法权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机构,运用经济法规来对市场经济进行控

制、规范的手段。法律手段

55. ________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直接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

56. ________是指政府依靠所控制的经济资源或权利,对社会的生产、消费和分配等进行直接的(有时是强制性)调控的方式。直接宏观经济调控

57. ________是指政府以市场为对象,以供求平衡为目标,通过经济政策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宏观调控。间接宏观经济调控

58.当投资等于储蓄时,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点运动的轨迹,称为________。IS曲线

59. ________是指人们在参与经济活动时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的总和。货币需求

60. ________是指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和动机。流动偏好

61. ________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货币供给

62. ________是指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按照工艺流程的特点,以提高效率为目的将生产或劳动过程分成若干个工序或阶段,由不同的人员或机械完成。分工

63. ________是劳动或生产分工跨国界进行的表现。国际分工

64.国与国之间的产品交换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在________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国际分工

65.当商品交换超出国家界限而发展为国际贸易时,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自己的价值,作为它的价值尺度的货币,也就成为世界范围的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即________。世界货币

66. ________是经常性项目收支中最主要的部分。贸易收支

67.经常账户用于记录________的交易及转移支付。商品和劳务

68.经常性项目的平衡主要决定于________。贸易平衡

二、选择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可分为两类:()

A.劳动收入B.非劳动收入。C.合法收入D.非法收入

AB

2. 非劳动收入可分为两种:()

A.剥削收入B.非剥削收入C.合法收入D.非法收入

AB

3. 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

A.个人获得的各种收入总量B.个人所得税的税率C.物价水平D.社会收入分配状况

AB

4. 广义的国民收入泛指()等总量。

A.国内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净值C.国民收入D.个人收入E.个人可支配收入

ABCDE

5. 国民收入的核算一般采用三种方法:()

A.生产法B.支出法C.要素收入法D.成本法

ABC

6.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

A.初次分配B.再分配C.三次分配D.四次分配

AB

7. 国有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

A.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的劳动报酬

B.国家以管理者的身份取得的税收收入

C.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取得的利润

D.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部门或单位的营业盈余

ABCD

8. 集体部门或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

A.以税金形式上缴给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分配的纯收入

B.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

C.以集体基金形式留给集体

D.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ABCD

9. 农村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

A.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B.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

C.以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

D.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ABCD

10. 个体和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

A.国家税收B.管理费C.企业基金D.雇工工资E.企业主所得收入

ABCDE

11. “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

A.外方投资者收入B.税金C.企业基金D.工资

ABCD

12. 社会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A.权利义务的双向性B.资金的来源的多元性C.保障手段的预防性D.保障效果显著性

ABC

13. 社会保险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保障方式,它的内容包括:()

A.养老保险B.失业保险C.医疗保险D.工伤保险

ABC

14. 社会优抚的共同特点是()

A.补偿性B.救济性C.保险性D.福利性

ABCD

15.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分别在()等单位中进行的。

A.国有部门B.集体部门C.个体部门D.私营部门E.“三资”企业

ABCDE

16.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A.国家预算B.价格变动C.银行信贷D.劳务费用

ABCD

17. 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资金来源、保障对象、保障内容、支付方式等方面来看可分为:()A.英国-瑞典模式B.德国模式C.美国模式D.日本模式

ABC

18. 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险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

ABCD

19. 国民收入分配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A.补偿功能B.积累功能C.保障功能D.调控功能

ABCD

20社会总需求包括()。

A.消费需求B.投资需求C.国外需求D.政府需求

ABCD

21. 从构成上看,消费需求包括()

A.政府消费需求B.个人消费需求C.公共消费需求D.企业消费需求

BC

22. 公共消费需求主要包括指,即第一、二产业的 (主要指用于集体消费的部分),此种需求的数量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公益金水平;二是指即第三产业的,()

A.第一部类的公共消费需求

B.第二部类的公共消费需求

C.实物产品生产部门公共消费需求

D.非实物产品生产部门公共消费需求

CD

23. 国外需求是指海关统计的出口总值。从国外需求的内容看,可以区分()

A.企业需求B.个人需求C.投资需求D.消费需求

CD

24. 国外需求是指海关统计的()

A.出口总值B.进口总值C.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差D.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和

A

25.货物,是指满足购买者某种需求且能确定所有权的有形实体,其特性是:()

A.满足一定需求的有形实体

B.在交易中可以转移所有权

C.生产和交换是两个独立活动

D.可被储存

E.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分离的

ABCDE

26.根据总需求变动的性质划分,则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总需求变动形式()

A.均衡变动B.失衡变动C.联合变动D.单独变动

AB

27. 总需求的失衡变动具有()等形式。

A.膨胀型失衡变动B.不足型失衡变动C.消费型失衡变动D.投资型失衡变动

AB

28. 从总需求的角度看,一国的总需求就是对产品的需求总和,它由()构成。

A.消费需求B.投资需求C.政府支出D.国外需求

ABCD

29. 从总供给角度看,一国的总供给是所有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供给总和,由产品的市场总值来体现。产品的市场总值可以分解为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总和,所有这些收入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四个部分。

A.消费B.储蓄C.政府收入D.国外供给

ABCD

30. 社会总供求失衡有()种可能。

A.总量失衡B.结构失衡C.总量结构都失衡D.局部失衡

ABC

31.结构失衡包括三种类型()

A.同构过剩性失衡

B. 同构短缺性失衡

C.异向结构性失衡。

D.联合结构性失衡

ABC

32.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

A.国有资产所有者B.社会事务管理者C.宏观经济调控者D.国有资产经营者

ABC

33.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政府调控的基本目标是()。

A经济增长B充分就业C物价稳定D国际收支平衡

ABCD

34.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一般是用价格指数的变动来反映的。西方国家经常使用三种物价指数:()

A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B消费者物价指数C生产者物价指数D生产要素价格指数

ABC

35. 一国国际收支的主要项目由两部分构成:()

A经常项目B资本和金融项目C进口项目D出口项目

AB

36. 国际收支有三种状况:()

A顺差B逆差C国际收支平衡D国际收支失衡

ABC

37. 经济政策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一系列政策手段组成的政策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政策。

A财政B货币C收入D产业

ABCD

38. 财政支出政策可以反映财政收入的使用情况,它包括政府的()等。

A财政拨款B转移支付C公共支出D政府投资

ABC

39. 根据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中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功能不同、作用方向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A扩张性财政政策B紧缩性财政政策C平衡性财政政策D福利性财政政策

ABC

40. 国家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拥有的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对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强制的、无偿的分配。其特点有()。

A强制性B固定性C无偿性D广泛性

ABCD

41. 税收作为重要的调控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A调节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按比例发展B调节企业的盈利水平,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C调节市场供需平衡,保证物价基本稳定D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ABCD

42. 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对税制结构和税率的一些规定。从税制结构来看,按课税对象的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

A流转税B收益税C资源税D财产税E行为税

ABCDE

43. 从税率制度来看,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和等。()

A比例税B累进税C固定税D定额税

ABD

44. 国家公债一般具有()等特点

A有偿性B无偿性C强制性D自愿性

政治经济学试题和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0-05-23 06:31:56| 分类:经济|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一、名词解释 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4、企业经济行为: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决策和行动。 二、不定向选择题 1、商品的价值是( B ) A、商品的自然属性 B、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C、商品的有用属性 D、商品的价格表现形式 2、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BCD ) A、社会待售商品量成正比 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C、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E、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

3、划分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是按照( B ) A、所有制形式 B、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C、企业内部的现代化程度 D、企业对人、财、物的利用程度 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BCDE ) A、厂长负责制 B、产权清晰 C、权责分明 D、政企分开 E、管理科学 三、判断题: 1、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 2、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中心是调节货币量。(∨)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7、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计划经济的要求。(× ) 8、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承包经营责任制。(× ) 9、为了扩大出口,我国应当主要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 10、调节经济总量,就是调节总产量。(× ) 四、填空题

2005年4月自考市场信息学试题

2005年4月自考市场信息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9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要求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 ) A.传 递 B.全面 C.及 时 D.共享 2.某类信息是指物质以存在方式、运动形式、状态等经人脑形成的映象,没有人为的加工和主观意识的痕迹。这类信息称为 ( ) A.原始信息 B.社会信息 C.自然信息 D.静态信息 3.从原始信息中提炼出有用的知识称为( ) A.信息的获取 B.信

息的加工 C.信息的存储 D.信息的使用 4.按照人的意愿来改变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过程称为( ) A.信息的实践作用 B.信息的管理作用 C.信息的控制作用 D.信息的组织作用 5.产品质量、借款人的信用度、以及雇员的勤奋度等信息属于 ( ) A.技术信息 B.市场信息 C.有关属性的信息 D.市场营销信息 6.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 ) A.不完全竞争 B.社会分工和专业化 C.信息鸿沟 D.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 7.市场参加者在签订合同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属于

( ) A.不利选择问题 B.道德风险问题 C.隐藏信息问题 D.隐藏行动问题 8.按照关键词进行组织排序的方法被称为( ) A.分类组织法 B.主题组织法 C.号码组织法 D.标识法 9.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模型中,传播、存储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被称为( ) A.信息资源的生产能力 B.信息资源的发展潜力 C.信息资源的流转能力 D.信息资源的增值能力 10.信息化的涵义是( ) A.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 C.社会经济结构重心向信息和知识转变的过程 D.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高度发达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篇 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四篇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划分 社会总产品按照价值构成来说,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组成,按照最终用途的实物构成来看,可分为两种形态,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际用途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1)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Ⅰ部类; (2)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Ⅱ部类。

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按价值构成分为c、v、m三个部分的原理和社会生产按社会总产品实物构成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规律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其特点是社会总产品中的全部剩余产品都用于个人消费,不进行积累。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可以分成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1)三大交换关系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有三大交换关系: ①第Ⅰ部类内部c的交换。 ②第Ⅰ部类内部v和m的交换。 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第Ⅰ部类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v和m需要与第Ⅱ部类交换,而第Ⅱ部类以消费资料形态存在的c需要与第Ⅰ部类交换。 (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应该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Ⅰ(v+m)=Ⅱc。 这个公式表明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Ⅰ(v+m)≠Ⅱc,则第Ⅱ部类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就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同时,它所生产的消费资料也就会有一部分不能全部实现,会给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造成困难。 3.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第Ⅰ部类来看,如果Ⅰ(v+m)=Ⅱc,则第Ⅰ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00009政治经济学简答导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资料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3.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 (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5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8.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 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2.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主要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6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第2章商品和价值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 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 、1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 、资本积聚()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 W?P? W’— G’ B. W? P? W’— G’·G— W

C. P? W’G’·G—W?P D. G’— W? P? W’ ) 9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 a 、价值手段与流通 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10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32 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C、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D、生产工具的社会化 E、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F、产品的社会化 5、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终极笔记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它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二者区别:它们买和卖的顺序是相反的,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 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G-W-G’。G’=G+G即原付货币额上加一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是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流通过程中出现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繁衍后代,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目的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 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 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 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A、17世纪初期产生的 B、17世纪中叶产生的 C、18世纪初期产生的 D、18世纪中叶产生的 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神会历史关系 C、人文教育关系 D、经济利益关系 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 A、宗教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族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 A、利益性的统一 B、科学性的统一 C、抽象性的统一 D、规范性的统一 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 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 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 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 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 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政治经济学试题与答案全集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B )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基本经济规律是( A )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D ) A. 剩余价值理论 B. 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 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B )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B )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容看(B )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 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涵的扩大再生产 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 D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 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 8.生产成本( C )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 D. 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 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C )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 B. 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 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 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C )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11.新殖义在实质上同旧殖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D )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 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D. 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A )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市场信息学120道选择题14页word文档

1.信息的质的问题即( A )。 A、消除不确定的程度 B、提供信息的服务方式的好坏 C、信息的好坏 D、信息的可靠程度 2.未经加工的、零散的不系统的信息被称为(A ) A、零次信息 B、一次信息 C、二次信息 D、三次信息 3.市场信息是一种重要的( C )。 A、自然信息 B、科学技术信息 C、经济信息 D、社会生活信息4.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对信息非对称的划分角度是(D ) A、非对称信息的内容 B、非对称发生的地点 C、非对称信息的载体 D、非对称发生的时间 5.下面那种方法不属于社会调查(A ) A、文献调查 B、样品调查 C、问卷调查 D、访问调查 6.揭示是内容整理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不是其常采用方式的是( D )。A、剪辑B、贴标签C、摘记D、观摩 7.下列不是“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法所选择的信息资源基本要素的是()A、数据库资源B、专利和商标资源 C、高等教育资源 D、图书报刊资源 8.数据库技术属于() A、信息获取技术 B、信息传送技术 C、信息存取技术 D、信息处理技术 9.概念模型设计的时候,不同实体、实体集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下面不属于这三种形式的是()

A、1:1 B、1:2 C、1:N D、M:N 10.数据流程图是在生命周期法的哪个阶段产生的() A、需求分析 B、设计 C、开发 D、运行维护 11.道德因素在不同程度上进入了每一个() A、文件 B、合同 C、质量保证书 D、广告12.定性信息处理方法侧重于经验和人的分析判断能力的运用,()和创造性思维是其主要手段。 A、逻辑思维 B、时效性思维 C、连续性思维 D、针对性思维 13.题目的4个构成部分中,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A、标题 B、内容简介 C、目录 D、前言或摘要14.企业控制系统职能组关于非人事方面的信息有()报告。 A、招工 B、训练 C、销售定额 D、人员配备15.狭义的通信就是人与机器或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按此定义,以下不属于通信的是()。 A、讲演 B、广播 C、电报 D、电话 16.信息生产较困难,复制较容易,没有尺寸和() A、价值 B、价格 C、重量 D、质量17.市场信息资源最重要的生成者是() A、企业 B、政府 C、中介组织 D、消费者18.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商品并不能赢得市场。 A、好的 B、优的 C、次的 D、真的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圣才出品】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4.1 复习笔记 一、资本及其价值增殖 1.资本的含义 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的一般特点 (1)增殖性。这是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根本特征。资本总是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资本一旦停止了增殖,也就丧失了它的基本职能。 (2)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3)返还性。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4)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 3.资本的形态 (1)货币资本形态 货币资本形态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是资本最一般的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2)实物资本形态 实物资本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实物资本包括: ①生产资本,即以生产资料形态表现的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物质生产要素。 ②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态表现的包含资本增殖额在内的待实现的产出品。 (3)无形资产形态 无形资产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技术秘密等。 (4)虚拟资本形态 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出的资本。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①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 ②收入资本化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股票、债券、资本所有权证书等。 4.资本价值流通与一般货币流通的区别 一般货币的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G-W-G′,其中G′=G+?G,?G表示资本的增殖额)。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见表4-1。 表4-1 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十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②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③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也是分配的主体。 2、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3、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国有经济生产经营方式: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有经营的单一经营方式;在现阶段,主要包括:股份制经营、国有经营、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等。 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方式: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①分配结构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着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此仅述要点,须详细阐述) 6、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个体劳动分配、按经营收益分配和按福利制度分配。 ③实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为:同5 ④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时应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须坚持两个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219-223)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㈠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㈢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②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发展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

2018年10月自考00893市场信息学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市场信息学试卷 (课程代码00893)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近年来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海量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量级别不断跃升,这体现的信息特征是 A.时效性 B.层次性 C.无限性 D.抽象性 2.下列关于信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B.信息具有无限性和普遍性 C.信息与观察主体的目的密切相关 D.信息在空间的传递称为信息存储 3.超市经理根据啤酒与尿不湿的销售量同时增长的信息,做出了改变销售策略的决定,结果销售量大增,这说明信息具有 A.管理作用 B.控制作用 C.决策作用 D.组织作用 4.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017年第l8号台风“泰利”将于9月l4曰晚至l5日早晨登陆闽浙的消息帮助该地医及时做好了防御台风的工作。这表明信息具有 A.时效性 B.竞争性 C.层次性 D.整体性 5.微型计算机属于 A. 第l代计算机 B.第2代计算机 C.第3代计算机 D.第4代计算机 6.关于操作系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操作系统是一种重要的应用软件 B.操作系统管理控制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 C.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一个计算机的接口界面 D.操作系统将用户的操作转变为对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控制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笔记与课后习题详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9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9.1 复习笔记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基础。 ②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保证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 ③缓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3)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由于战争的需要,各国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主要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而是由于战争的需要所促成的,因此带有军事性质,可以看作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殊形态,是一种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旦战争结束,各国战时对经济的管制便取消了,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程度大大下降。

(4)罗斯福新政 1929年至1933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为了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美国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就是通过国家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的调节和干预,以解决当时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使经济走出危机。 (5)凯恩斯革命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大危机出现的种种现象,从理论上论证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已不能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光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危机,因而必须通过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才能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起,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1)在社会经济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 国家通过政府实行国有化和直接投资建立了大量国有企业。国家掌握和控制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并使之成为垄断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控制着货币流通,掌握了大量金融资本。 (2)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 国家凭借手中掌握的巨大经济力量渗透到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成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一种新的机制,即国家有计划地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的机制。这种机制与市场机制同时并存,互相结合,这是一般垄断阶段所没有的。 (3)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具有全面性、稳定性和经常性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深入到再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包括国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并且,国家建立了一套干预经济的制度和稳定的调节经济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x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 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D)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A)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 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社会再生产就其容来讲包括( C )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2018年4月自考00893市场信息学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市场信息学试卷 (课程代码00893)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信息有一个信源及多个信宿,它体现的信息特征是 A.抽象性 B.层次性 C.时效性 D.共享性 2.“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说明信息的传递应 A.准确 B.及时 C.安全 D.全面 3.市场信息可为人们带来程度不同的效益,或是经济效益,或是社会效益,或者同时带来两种效益,这体现了市场信息具有 A.价值性 B.时效性 C.竞争性 D.可变换性 4.在信息管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以信息流控制为核心的阶段是 A.传统管理阶段 B.技术管理阶段 C.资源管理阶段 D.知识管理阶段 5.微型计算机中,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 A.逻辑运算 B.算术运算 C.发布控制指令 D.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6.按照使用范围来划分,操作系统可分为 A.单用户操作系统和多用户操作系统 B.单任务操作系统和多任务操作系统 C.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 D.字符命令界面操作系统和视窗图形界面操作系统 7.企业通过网络寻找合格的供货商和物品,并在线购买。这个过程属于 A.电子采购 B.电子拍卖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 性,有阶级的背景。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