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琥珀和地壳运动 2

琥珀和地壳运动 2

琥珀和地壳运动 2
琥珀和地壳运动 2

高文飞

琥珀的矿床介绍

关键字:琥珀矿床历史

地壳运动形成了琥珀的矿床

琥珀是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过地质作用后而形成的一种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通俗点说,它的祖先是松树。琥珀的形成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树脂从柏松树上分泌出来,它的形态是液状的,可以流动,一滴滴树脂成为聚合体;第二阶段树脂脱落被埋在森林土壤当中形成化石,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形成化石的部分必须是身体坚硬的部分,如壳、骨、牙或者木质组织(脆弱部分或脆弱生物形成化石则需要更苛刻的条件,如被琥珀包藏或者是在深海);第二,生物死后必须能够较快速地被埋藏,比如被火山灰覆盖、深陷于淤泥,所以曾经被火山灰掩盖的地方或者是曾经的河流、湖泊、海洋都会有比较多的化石。

(琥珀常产于煤层中,与煤精伴生。由植物(多数是有木质结构的树木)在一定的温度下,当然一般温度偏高才能促使其分泌出一种粘稠状或凝胶状的液态分泌物,分泌物经长期掩埋渐渐失去挥发的成分,再经氧化、固结逐渐形成为树脂化石。看起来这类化石没有岩石类的石质感,但它也经历了百万——千万年的地下埋藏,经历了形成化石的一切过程,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化石——有机化石,类似的还有煤精等。正因为如此,它也就和现代的天然树脂有本质的不同.琥珀能够集中在一起形成为琥珀的矿床,这是经过流水的搬运,因为琥珀密度比较小,所以,很容易就全部搬迁到地势比较低矮的、环境相对封闭的小型湖泊或凹地里。。)

琥珀是是什么?那些昆虫又是如何进入到琥珀中去的呢?

原来,当古代可分泌树脂(胶)的树木被折断枝条的时候,树胶就从伤口中流出来,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引来了嗅觉灵敏的昆虫。当昆虫与树胶一接触,它就被牢牢地粘住了。而树胶仍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把昆虫包裹得严严实实,昆虫与外界就完全隔绝了。因此,昆虫与外界就完全隔绝了。因此,昆虫也就幸免于细菌的分解作用,而完整地保存下来。随着年代的推移,地壳的运动,原始森林被埋在地下,树木变成了煤炭,而一团团树胶就变成了透明的化石。所以,琥珀实际上是由古代植物分泌物所形成,是一种遗物化石,而琥珀中的昆虫则是一种身体未变的遗体化石。

琥珀的化学成分

琥珀是由C、H、O组成的有机物,也含有 Al、Mg、Fe、Mn 等微量元素。琥珀有各种不同的外形,如肾状、结核状、瘤状、圆盘状。唬珀很软,其硬度为 2-2.5,也比较轻,相对比重为 1.05-1.09,树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琥珀的颜色也多种多样,常见金黄、黄至褐色、浅红、橙红、黑色等,蓝、浅绿、淡紫色少见。琥珀加热至 150℃变软,开始分解,在 250℃时就会熔融,产生白色蒸汽,并发出一种松香味。最丰富也最有意义的是琥珀内部的包裹体,有植物包体,如伞形松、种子、果实、树叶;也有动物包体,如甲虫、苍蝇、蚊子、蚂蚁、蚂蜂等。有气液两相包体,如圆形、椭圆形的气泡和液体;有旋涡纹,多分布在昆虫包体的周围,这是昆虫挣扎时留下的痕迹;还有许多的杂质,如泥土、沙砾

和碎屑。这些丰富的包裹体不仅构成了美丽的图案,也为科学地研究当时环境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目前,科学家们已成功地从琥珀所含的化石中提取出一些生物的遗传密码 DNA,这对生物演化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科幻影片《侏罗纪公园》的故事就讲述了科学家在琥珀中包裹着的一只吸了恐龙的血的蚊子中提取了 DNA,然后利用遗传工程繁殖出恐龙,最后恐龙成灾.....。

琥珀因密度低,戴之很轻,加上颜色均匀,晶莹剔透,其饰物为西方和阿拉伯人所喜爱。如果其内部有完整的动物包体,还有挣扎的迹象,栩栩如生,这将是作为珍品被受青睐。人们赋予这种琥珀“外射晶光,内含生气”的赞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琥珀,重 15.25 kg,取名“缅甸琥珀”,而实际上是约翰查尔斯鲍宁于 1860 年在中国广东用 300 英镑购买的,现珍藏于英国伦敦历史博物馆。它也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

琥珀的历史,

最少有五千万年的历史。欧洲北部有大片森林,那时的气候温暖,尚无人类,树脂由今日松杉的祖先植物垂淌下。那些原始森林没入水下,被泥土沉淀物掩埋,树脂因此得以保存,以迄今天。许多北欧大片的地方变成了海底,这就是何以世上的琥珀大多出产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原因。特别是一种茂盛于二千万至六千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的松树 Pinus Succinifera 的树脂,经过压力和热力变质而形成琥珀。琥珀是人类最古老的饰物之一,作为宝石,也有近6000年的历史,在爱沙尼亚发现纪元前 3700 年由琥珀制成的墬饰、珠子、纽扣等,在埃及并发现纪元前 2600 年由琥珀制成的宝物。在希腊和埃及的许多古墓中,都曾出土过用琥珀制成的饰品。古罗马的妇女,有将宝石拿在手中的习惯,其原因是在手掌的温度下,琥珀受热能发出一种淡淡的优雅的芳香。古罗马人赋予琥珀极高的价值,一个琥珀刻成的小雕像比一名健壮的奴隶价值都高。琥珀还能够消痛镇惊,有的地方常给小孩胸前挂一串琥珀,以此驱邪镇惊

琥珀自古在我国就被视为珍贵的宝物,因为琥珀来自松树脂,而松树在中国又象征长寿。此外,中国人喜欢将琥珀雕成鱼的造型,期望能带来长寿富贵。有的琥珀不必点火燃烧,只需稍加抚摸,即可释出迷人的松香气息,具有安神定性的功效,被广泛做成宗教器物。自古中国人就喜爱松香味,视琥珀和龙涎香(Ambergris)为珍贵的香料,唐[西京杂记]记载,汉成帝后赵飞燕就是枕琥珀枕头以摄取芳香。其实琥珀除了可以加工成饰物或是念珠之外,慧眼独具的中国人更把琥珀选为ㄧ昧药材!本草纲目记载:「…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疗蛊毒,破结痂,生血生肌,安胎…」说的就是琥珀的疗效。

琥珀的品种

琥珀按产地可以分为海珀和矿珀。海珀以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出产的琥珀最著名(如波兰、俄罗斯、立陶宛等)。海珀透明度高、质地晶莹、品质极佳。矿珀主要分布于缅甸及中国抚顺,常产于煤层中,与煤精伴生。抚顺的琥珀年代久远、品质坚韧,尤其如翳珀、花珀更是为珍罕的品种。另外,多米尼加、中国河南南阳也有少量各具特色的琥珀出产。

琥珀品种颜色变化繁多,而不同色系的琥珀又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如“金珀聚财,

血珀辟邪,翳珀、蜜蜡是药珀等等”,琥珀的颜色深沉典雅、古朴含蓄。故在西方又有“低调贵族”的美誉。中国根据琥珀的不同颜色、特点划分的品种为金珀、血珀、虫珀、灵珀、石珀、花珀、水珀、香珀、明珀、蜡珀、密腊、红松脂等,其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香珀是指摩擦后香味明显的蜜蜡,因为通常蜜蜡的处理程度小,所以香味浓郁。水珀是指内含水滴的琥珀。

而正常光线下是黑色,在强光照射下或是在透射光下呈红色的琥珀称为翳珀。在古籍中记载翳珀为“众珀之长、琥珀之圣”。

绿珀:天然绿珀在白色背景下看为金黄色,与普通琥珀相似,但是在黑色背景下,产生绿色光泽,原理和蓝珀类似

蓝珀;紫外下产生蓝色荧光,上品在自然光线,黑色背景下可见蓝色

灵珀:虫珀与植物珀的统称,有灵气的琥珀——内部含有远古动植物。虫珀:虫珀的价格,可以参考:虫的稀有程度、大小、完整程度、姿态等。不同产地的虫出现概率不同。虫珀和灵珀应该算是一种,都是指含有动物遗骸的琥珀。尤其是含有完整的昆虫和植物的“虫珀”尤其珍贵!

红花琥珀:如依据专业角度来讲的话,花珀是指经过人工爆花工艺的琥珀,其中要注意,压制琥珀的泡花特别细碎,无序,背景浑浊。

金珀:金色的琥珀,从接近太阳光芒的浅金色至黄金一般明亮富贵的纯金色

棕珀:金棕色琥珀,颜色介于金珀与血珀之间,也称火珀。

血珀:酒红色琥珀,不同产地,红色琥珀也不一样

从传统习惯上来讲:透明的称为琥珀,不透明的琥珀称为蜜蜡。可以说蜜蜡是琥珀的一种蜜腊大多数为黄褐色,而蜜腊在地壳的变动中,受地层压力及热力的影响,不同地层不同矿物质的渗入,形成不同的色系:红、绿、黄、蓝、黑、白、啡、紫。

绿色蜜腊:较为罕有,其色彩介乎翡翠与绿宝石之间,晶莹透亮,让人一见倾心,而紫色和绿色的蜜腊更是稀少珍贵,是有钱买不到的珍品。

半蜜半珀:也称为“金绞蜜”,或结合蜜珀形态而称为“鸡蛋蜜”“珍珠蜜”等,在同一块琥珀中能同时体味琥珀的晶莹与蜜蜡的润泽,见证神奇的变化。这种其实天然的很多,一般比较规则的,多为优化。

黄蜜:鹅黄色的蜜蜡,也被称为“新蜜”,颜色较深的也被称之为“鸡油黄”,是行内对颜色划分的俗称。

白蜜:白色的蜜蜡,是琥珀中最香的品种。一般未经抛光的白蜜用手摩擦后,都能在手中闻到淡雅清幽的香气。

至于中东蜜蜡也叫贵族蜜蜡常说的丝蜡,晶蜡,雪山蜡等非常冗长唬人的所谓分类,都是卖假货的奸商所杜撰,决不可采信!一切要以国家权威珠宝鉴定机构的鉴定中心准,出不了鉴定证书的琥珀蜜蜡,一定不是真品!

现在我们来走近琥珀——蜜蜡

蜜蜡的定义

琥珀中,不透明的叫蜜蜡,蜜腊的颜色如密,质感丝润,故名蜜腊,蜜腊虽与琥珀同为一宗,都是树脂埋在地底深层,经数千万年逐渐石化而成,但蜜腊所演化的时间要大大久与琥珀,所谓千年琥珀万年蜜腊,古时候的达官贵人们说蜜腊为异宝,命能工巧匠制成首饰与吉祥物,随身佩带把玩,珍而藏之所以真的蜜腊的功能与琥珀一样,密蜡戴久了因人体温的关系,琥珀酸减少会慢慢变成透明的琥珀。地质年代一般在四、五千万年之上。在中国传统中,蜜蜡要更珍贵一些,这和中国含蓄、内蕴的美学观念有关。

蜜蜡的色彩众多,犹如色彩缤纷的花朵,例如经典蜜蜡品种蓝雪山、金丝绿、樱桃红、青金沙等色彩曼妙美丽,而坊间所指只有数种色彩的。

蜜腊为佛教七宝之一,密宗,华严,法华等经典,都戴有以蜜腊来黄奉诸佛,以示心佛合一。清朝以密宗为国教,帝王祭祀地时皆佩朝珠以示谨慎,更大量搜购蜜腊转运西藏,制成念珠,以用供佛,由于长年累月供奉佛前,受到香油灯火的热力,而生产不同变化,有些发出红宝石一样的闪光;有些爆出晶亮的金星,璀璨瑰丽,实为难得。古代善男信女都说西藏蜜腊念珠因长时间在佛前受经,蕴藏着一种神奇力量;另一说蜜腊的磁场很强,因此随身佩带可避邪护身、安神、定惊、保平安,并有去风湿,聚财之功效。

但西藏实际不产蜜蜡,原先只产在缅甸、印度、朝鲜等地。清定国教为密宗,皇帝从国外进口许多蜜蜡、珊瑚以供养西藏的喇嘛,所以,在西藏有这些东西流传。不过,旅游时千万不要从西藏买这些宝贝,大多是假的,真品价格炒得很高,或根本就不肯出手。

(因高僧喇嘛代代相传,是圣物,开过光,功效远在一般蜜蜡制品之上。商店里或古玩店的真品蜜腊一般按克卖,和黄金价格差不多,但品质不同,价格也很悬殊。街上仿制品很多,大多是塑料制品,好一点是琥珀、蜜蜡粉的合成品。要买就买原石,最纯净,没有被加工过,可以自己按要求加工。)

蜜蜡的产地:

一、波罗的海:是现在的主要来源。其特点是软、脆,容易松散,不好加工。所以,都经过烘烤。烘烤是国际珠宝界认可的,把原石在烤箱里烧烤一个星期,等提亮了颜色、增加了硬度再雕刻、打磨。但烘烤过的,没有松香味,不符合我们传统的审美要求。最号是原石,搓一下有松香味;那些有爆花的,很不自然,

不是天然形成。不要指望有深色老密蜡,颜色越深烧烤越重。颜色淡一些,烧烤少,自己佩带的时间长了颜色会慢慢变深。

二、伊朗:伊朗的密蜡最好,但因他们封闭,我们不了解那里情况。多数伊朗密蜡都是集散在土耳其,然后贩卖到香港,才转到内地。在伊朗,价格很便宜,一般是人民币5元左右一粒(1.5cm直径),到中国卖到人民币150-300/粒。而且这类都不是普通棕色或黄色的,是颜色艳丽夺目的“贵族密蜡”,分水蜡、丝蜡、雪山蜡、晶蜡等。其中较贵的品种是雪山种。有黄、红、粉红、蓝、绿、咖啡、樱桃红等,多姿多彩,非常眩目。当然,造假也多。

三、阿富汗:以黄色水蜡为主。一般可以买到老的,颜色很醇厚,漂亮至极。

实际上,波罗的海的最普通、最便宜。要尽量买伊朗的。

蜜蜡和蜜蜡黄玉的区别

对于始研究蜜蜡的人,会因对蜜蜡的不了解而单从名字上容易将蜜蜡与蜜蜡黄玉混淆。

蜜蜡黄玉,是一种黄色的白云石大理岩,因其色黄如蜜蜡,加工后表面具明显蜡状光泽,因而称之为蜜蜡黄玉。

蜜蜡黄玉的矿物组成主要以白云石为主,伴有少量方解石和少量石英,因而属于白云石玉。其硬度4.3~4.5,密度2.6~2.9。色调柔和滋润,不透明至微透明,质地细腻。致密质纯的白云石大理岩是白色的,蜜蜡黄玉的黄色调是由于含有铁持而引起的。

蜜蜡黄玉通常有深黄色和浅黄色两个品种。深黄色蜜蜡黄玉分布于矿体的表面及较浅部痊,主深部则黄色调逐渐变浅,这与成分中铁技的氧化作用有关。以深黄色且均匀、色泽柔和、质地细腻、有一定透明度且无裂纹者最佳。色浅或色不均匀、质地较粗、多裂纹者质量较差。

好的蜜蜡黄玉制作的工艺品,抛光后以其蜜蜡似的柔和滋润的蜡状光泽,在玉石制品中独具一格,其色泽可与罕见的新疆黄玉媲美。

蜜蜡和琥珀的评价

琥珀依昆虫的清晰程度、形状大小、颜色决定其经济价值。

颜色浓正,且杂质不多者为佳。颜色以绿色和血红为好,但目前绿色琥珀只发现在多米尼加,波罗的海绿珀多为高温下染色所致。透明血珀大多为高温烤色所致,天然血珀会有可见的内含物,通常,颜色浓正通常伴随少量可见杂质,有种说法是,微小的内含物是琥珀的致色因素,也是来源于此。金黄色次之,微黄,褐红色又次之,最不值钱的是黑褐或石灰白色的琥珀。

最贵重的品种是包裹含昆虫的琥珀,俗称“琥珀藏蜂”,以昆虫清晰、形态栩栩如生、个体大、数量多为最佳,据报道,1993年在美国市场上,一块含有完整蚂蚁的琥珀,价格为每克12美元;若包含一只完整的蚊子,价格可高达几千美元;若包含一只完整的蝎子,则每克将高达2万美元。

还有琥珀的块度,对琥珀的价值评估也很重要。

香珀,在琥珀的评价中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此时将依其挥发性的强弱,香味的浓烈程度,而不依其他因素评价其价值。

由于品质的差异,在美国市场上琥珀饰品的价格一般在几美元到几百美元之间。

蜜蜡之美不单在于物质性,更在于其特有的灵性、以及内在所富之生命能量,非一般珠宝所能比拟。大致归纳起来常见的有如下数种:

多向色性——从不同角度看,有两种或多种的颜色和色调:如蓝精灵:背看为蓝色,正看为紫红色;

蜜润光泽——其表面经盘玩念数后,会呈现一层鲜润光泽,晶莹油润,且啜手温暧;

皮壳色调——经久氧化而浮现表层,自然古朴优美,散发成熟迷人韵味;

纹理流向——具直纹、横纹、幻纹、旋纹及飘纹等,变化丰奇;

孔芯色彩——经历不同年代,或经由灵性大师加持,其孔芯会呈现多彩瑰丽,蕴含超然之力量,为特别加持与祝福之语句与讯息;

虹彩——其外观之折射光感能放射出圈状折射,圈状数目正如生命的年轮;

爆花——旧工旧蜡的珠粒其孔道四周产生的分子颗粒变化,细微的成丛爆裂,但全珠不会散碎;

爆星——爆星不象爆花那样只沿孔道四周爆裂,而是因为时间够久使整个珠子的内部爆裂,但其裂痕不是直纹或散射式,而是一个个半月形或浅碗形般的爆裂;冰裂——因年久在表面形成的天然裂纹;

以及起金银沙变化、洒金变化、彩面变化及清澈度变化等等。

琥珀蜜蜡的优化处理

1. 热处理

方法:将云雾状琥珀放入植物油中,用适当的温度进行加热;或只在琥珀的表面进行加热。

目的:使琥珀变得更加透明,同时琥珀中的小气泡由于受热膨胀爆裂而产生叶状裂纹,通常称为“睡莲叶”或“太阳光芒”的包体;或加热成老琥珀(老蜜蜡)状。

鉴定:热处理琥珀一般与未处理琥珀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更加“清澈”和“花”更加多了,“老蜜蜡”状的折射率偏高,一般为1.56(点测)

品种:热处理刨花热处理褐红色热处理云雾(红色)热处理仿老蜜蜡热处理云雾(黄色)

2. 染色处理(少见)

方法:将脱水一定并有不同程度裂纹的琥珀放入染剂中进行染色。

目的:模仿老化的特征,模仿老琥珀和产生其他颜色的琥珀。

鉴定:放大观察可见颜色只存在于裂隙中,透光可见裂隙中的颜色浓集。

3. 再造(压制)处理

方法:将琥珀碎屑或边角料破碎成一定粒度并除去杂质,在适当的温度、压力和特殊装置中烧结;压制时温度、压力和时间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产物,同时其内部特征也有一定的差异;如果在压制过程中添加其他的有机物,如染料、香味精及粘结剂等,并通过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时间可以得到均匀、透明、没有流动构造的压制琥珀或流动构造很强的再造蓝珀。

目的:以形成较大块的琥珀便于制作琥珀饰品

鉴定:.A 对于较为不透的且颜色较深的(如褐红色)再造琥珀,在聚光手电筒的照射下,样品成绿色调,对于较透的样品则一般不会有这种现象。

B 显微镜下打顶光看样品的表面,可以看到两块碎料的交接处有一条凹痕;透光下,可见不同碎块的包体不同,且一块碎块内的包体在交接处断裂(不连续),并且两碎块的接合处有一条颜色更深的流动纹(沿碎块的边缘)。

C 紫外荧光灯下呈蓝白、褐黄、浅绿色等不同斑块,而琥珀呈较均一的蓝白的、浅黄色、黄色、褐黄色等

D 比重一般都在1.03-1.05之间,而琥珀的比重一般在1.05-1.09之间

E 折射率基本上都在1.53-1.54(点测)之间,而经过热处理的褐红色或褐黄色琥珀,其折射率一般为1.56-1.57(点测)之间

再造琥珀的各种形状

再造琥珀剖面图

高透明的再造琥珀

再造琥珀的纤维结构

4. 覆膜处理

方法:将调制好的有色或无色调漆(胶)均匀的涂抹在样品的底部或表面。

目的:起到保护作用、突出样品的美观、用于仿老琥珀、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加透明度、增加重量。

A 底部覆膜(主要是一些镶嵌样品)

B 表面覆膜(主要是对一些爆花的样品)。

鉴定:显微镜下一些样品的凹坑处或雕刻线处可见淋结的调漆,有时还可以见到气泡,打顶光,可见样品的表面有许多小的突起,样品表面不光滑,在样品打孔的周围或样品不显眼的地方,用针尖轻划,样品表面的调漆很容易被划起并见到调漆下的琥珀(须在客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此工作)。

对着灯光可以发现调漆是不均匀的涂抹在样品的表面的,有的可见淋流的痕迹。{表面气泡,表面点状物,凹沟里的气泡串状气泡,聚集在凹槽里的胶(膜),孔处用针尖挑起的膜}

热针试验当热针接触到调漆时,将发出辛辣味。

折射率覆有调漆的样品的折射率一般在1.51-1.52之间,琥珀一般在1.54-1.57之间。5融合处理

方法:将调制好的胶放在特殊的装置中加热得到临熔点,将清洁过的琥珀需要融合的部分放入临熔胶中,慢慢降温,直至冷却。

目的:使琥珀变得大块,便于雕琢,也使琥珀变得完整、完美,同时增加琥珀的重量.

鉴定:A紫外荧光灯下融合后的琥珀表现为局部有荧光(琥珀部分),无荧光部分为胶,并且界限很清晰。

B 偏光镜下融合胶的部分会有异常消光现象(融合的胶较多、面积较大,现象越明显,融合胶较少的一般不会有此现象),而琥珀部分为局部发亮。

C 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界线或多或少有气泡或有白渣留下(可能是助熔剂类的物质),融合的胶体部分有很多小气泡及不明碎屑物,同时胶体部分有不同于琥珀的流动构造(琥珀为回旋窝状流动构造)——单向流动构造。

D: 脆性测试琥珀具有一定的脆性,而融合的胶则无脆性且很软,用大头针轻轻一戳,就会有一个小坑(须经客人同意)。

E: 热针探刺试验用热针探刺琥珀和融合的胶,则分别发出松香味和刺鼻味。

F: 大型仪器测试——红外光谱仪因两者的结构不同,琥珀和胶显示出不同的光谱图, G: 折射率不同融合的胶一般为1.52(点测)

融合的琥珀

融合部分中的气泡及流动纹

紫外荧光灯下的不同荧光

6. 粘合处理

这种处理方式主要出现在琥珀摆件中,因摆件用料多,摆件的有些部分不能在整体原料中被雕刻出来,按摆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原料,将摆件所缺部分单独雕刻出来,将其粘到摆件主体上去,粘合处理在实际的成品样品中并不多见。

检测:A粘结处两部分的结构不连续,两部分的颜色可能存在差异,结处有胶,并存在气泡

B长波紫外荧光灯下,粘结处的荧光与其他部分荧光不同。

琥珀摆件

透光可见粘合界线

天然琥珀蜜蜡的鉴别方法:

琥珀作假的手段很多,由于它和现代的树脂制品从感性上没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常常易被作假者所迷惑。

利用天然琥珀的碎块经过受热熔解,然后在里面放置昆虫、植物标本,再加压冷却,形态和天然形成的虫珀十分相近。在鉴别时留心里面包裹物的形态、类型以及琥珀化石内部的气泡形态,因为里面的昆虫或植物很难制造成上亿年的类型,常常是现代的苍蝇、蚊子或蜘蛛,而不是琥珀形成时代的类型。另外,由于人工作假,天然树脂在从熔化到冷却的过程中,由于人工的挤合,沿最后的封闭出会出现一连串的气泡,气泡的排列有一定规律。这在天然形成的琥珀中很少见,一般气泡很少,并且也无任何规律。我们还能从这几个特别的性质上去辨别

01. 盐水测试法:琥珀蜜蜡密度在1.05-1.10之间在1:4(盐:水)的饱和盐水中,琥珀、轻质塑料和树脂均可浮起来,普通塑料、玻璃、压克力和电木下沉。(《》提醒:此法限裸珀,盐水浓度不够重量级、体内有大量杂质的琥珀也会下沉)

02. 热试验:将针烧红刺琥珀蜜蜡的不明显处,有淡淡松香味道。电木、塑料则发出辛辣臭味并粘住针头。(《》提醒:太热会将琥珀蜜蜡表面留下黑点,影响美观)

03. 刀削针挑试验:裁纸刀削琥珀会成粉末状,树脂会成块脱落,塑料会成卷片,玻璃是削不动。用硬针与水平线呈20-30度角刺琥珀会有爆碎的感觉和十分细小的粉渣,如果是硬度不同的塑料或别的物质,要么是扎不动,要么是很粘的感觉甚至扎进去。(《》提醒:此试验会对你的首饰带来损伤,挑掉切掉的地方只能找专业人员修补,最好是不做或是少做,以免对琥珀蜜蜡造成损坏)

04. 洗指甲油的药水:用棉签擦点反复擦试琥珀蜜蜡表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塑料和压和琥珀蜜蜡都没变化,但是树脂和柯巴脂因为没有石化就会被腐蚀而产生粘粘坑,将松香放入药水中浸泡它会慢慢融解。(《》蜡提醒:有的琥珀蜜蜡外有层上光物质,在药水擦拭下会变成白斑,但这层白斑可用指甲壳刮去露出琥珀表面,将药水擦拭在它上面再不会有任何的变化。药水对琥珀蜜蜡仍会有18%-20%的融解度,泡久表面可能变的雾蒙蒙的)

05. 手感:琥珀蜜蜡属中性有机宝石,夏日戴不会很热,冬日戴不会太凉,很温和。用玻璃或是玉髓防制会有冰冰的很沉感觉。

06. 眼观鳞片:这是镶嵌琥珀辩认的最主要方法。爆花琥珀蜜蜡中一般会有漂亮的荷叶鳞片,从不同角度看它都有不同的感觉,折光度也不会一样,散发出有灵性的光。假琥珀蜜蜡透明度一般不高,鳞片发出死光,不同角度观察都是差不多景象,缺少琥珀蜜蜡的灵气。假琥珀中鳞片和花纹多为注入,所以大多一样,市面最常见的是红鳞片。

07. 眼观气泡:琥珀蜜蜡中的气泡多为圆形,压制琥珀中气泡多为长扁形。

08. 紫外线照射:将琥珀蜜蜡放到验钞机下,它上面会有荧光,淡绿,绿色,蓝色,白色等。琥珀、金珀、火珀、绿珀、兰珀变色最明显,血珀和蜜蜡变色不太明显,越透越明显,塑料不会变色。(《》提醒:不要在强光下测试不然效果不

明显哦)

09. 香味:琥珀蜜蜡在摩擦时只有一点几乎闻不到的很淡很淡的味或干脆就闻不出,但带皮的琥珀蜜蜡摩擦时会产生香味,还有香珀摩擦会产生香味。琥珀蜜蜡只有燃烧时才会散发出松香味。(《》提醒:地摊上琥珀蜜蜡不摩擦就有香味还是只看不买的好)

10. 声音测试:无镶嵌的琥珀蜜蜡珠子放在手中轻轻揉动,会发出很柔和略带沉闷的声响,如果塑料或树脂的声音则比较清脆。

11. 磨擦带静电:拿琥珀蜜蜡在衣服上磨擦后可以吸引小碎纸屑。(《》提醒:复印纸除外)

12. 花钱做鉴定:拿到CMA珠宝鉴定中心去测折射率、密度等。

小结:最佳的试验方法:眼观、紫外线照射、手感、盐水,其它的办法或多或少就算测出琥珀为真的都会对琥珀造成一定伤害,以上鉴别方法不能单独使用,利用多种测试方法层层分离法,最主要还是增加实际体验弄少量先体验体验慢慢深入逐步的了解。

琥珀和蜜蜡的保养

琥珀蜜蜡的熔点低,易熔化,怕热,怕曝晒,琥珀蜜蜡制品应避免太阳直接照射,不宜放在高温的地方。琥珀蜜蜡易脱水,过分干燥易产生裂纹。琥珀蜜蜡属有机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指甲油、酒精、汽油、煤油、重液中,不宜放入化妆柜中,一般情况下,不要用重液测定其密度和用浸油法测折光率。琥珀蜜蜡性脆,硬度低,不要与钻石、其它尖锐的或是硬的首饰放在一起。收藏时以单件应避免磨擦、刻划,防止划伤、破碎。喷香水或发胶时请将琥珀首饰取下来。不要用毛刷或牙刷等硬物清洗琥珀。当琥珀染上灰尘和汗水后,可将它放入加有中性清洁剂的温水中浸泡,用手搓冲净,再用柔软的布(比如:眼镜布)擦拭干净,然后再擦上微量植物性油脂如橄榄油风干就可以了。当然最好的保养是长期佩戴,人体油脂可使琥珀越带越光亮。

第四章地壳运动及变化(20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E单元地壳运动及变化 E1地壳物质循环 5.E1 6.E1 [2017·江苏卷] 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图3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5.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所以B正确。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6.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E1[2017·天津卷] 读图3,回答第3题。 图3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3.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3.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判断。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的搬运、沉积,最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该地区岩层受内力作用影响,发生弯曲且并未丧失连续性,因此该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B正确。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3.2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区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 2、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如背斜、向斜等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 课时:1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形倒置的形成及成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小组讨论法。 板书设计: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背斜和向斜) 2、断层(地垒和地堑) 二、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 2、流水作用及地貌 3、风力作用及地貌 4、冰川作用及地貌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 引入新课: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所以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地壳在运动时会形成一些遗迹。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示意图。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讲授新课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往往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见证。 1、定义: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称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做构造地貌。常见的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那么什么是褶皱和断层呢?下来我们具体的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等。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

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褶皱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背斜和向斜)] 展示岩层由于水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有的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请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岩层是指连续的岩层,是一个整体。 [教师提问]:那么在地貌上,背斜和向斜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呢? [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图片参照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4331064.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F1%DE%D6%E5%B5%D8%C3%B2&in=9085&cl=2&lm=-1&st=&pn=0&rn=1&di=31827 787395&ln=1991&fr=&fm=&fmq=1331216459156_R&ic=&s=&se=&sme=0&tab=&wid 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31827787395&objURLhttp%3A%2F%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4331064.html,%2Fuploads%2Fallimg%2F100508%2F1-10050P64P8.jpg&fromUR Lhttp%3A%2F%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4331064.html,%2Fdltp%2F12991.html&W690&H449&T8172&S66&T Pjpg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时候,背斜都形成山岭或山地,向斜都形成谷地呢?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地形倒置示意图)。 [展示“地形倒置”示意图,教师提问]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4331064.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5%D8%D0%CE%B5%B9%D6%C3&in=26951&cl=2&lm=-1&st=&pn=8&rn=1&di=6384 4596825&ln=1044&fr=&fm=hao123&fmq=1331217097031_R&ic=&s=&se=&sme=0&t 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8&-1&di63844596825&objURLhttp %3A%2F%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4331064.html,%2Fwzym%2F0137%2Fg10137%2Fg1dlu909.files%2Fimag e017.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4331064.html,%2Fwzym%2F0137%2Fg10137%2Fg 1dlu909.htm&W253&H196&T8646&S8&TPjpg 图中所示山地和谷地对应的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呢?请解释成因。 [实验] 把一根木棍放在桌面上,然后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其发现木棍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得出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容易破裂的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点

1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点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4.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成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5.板块运动与地貌 6.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被称为大洋板块。 7.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在气候湿润的山区,以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最大。 8.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①上升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读图,能够自己学会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很久之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提问:地壳为何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以此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

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致灾........................................ . (1) 海洋变暖改变地球倾斜角度........................................ . (1) 海平面上升主因是地壳变动........................................ . (2) 地壳均衡降低海面上升风险........................................ . (2)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致灾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冬至和夏至的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23.5 度。在冬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潮汐的南北摆动。在夏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范围的潮汐南北摆动。如果此时月亮的白赤交角也达到最大值28.6 度,且与太阳、地球近似成一线,就会形成最强的潮汐南北摆动。这是强震易发生在冬至和夏至附近的原因。2019年12月26日月亮赤纬角为27.9 度,为日月大潮,为印尼地震海啸提供了较强的潮汐条件;2019年6月22日月亮赤纬角为28度,为月亮近地潮,23 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南北摆动的条件最优,形成强震的机会最大。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效应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 海洋变暖改变地球倾斜角度

《地壳运动和变化》练习题

地理强化训练七水的运动 (适合1、2、3、4、5、6、7、26) 一,单项选择题 国际能源网2009年1月报道:全球环境基金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开发能源新项目----地底热岩技术,正在东非大裂谷迈出21世纪新的一步,以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电力供应。东非大裂谷地热能开始发电于2009年开始运营。据此回答⑴~⑶题。 ⑴位于东非大裂谷东西两侧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南美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C.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非洲板块 ⑵从形成原因上看,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是() A.板块张裂作用 B.板块挤压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⑶东部非洲与中部非洲都地处低纬度,但自然景观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海陆位置 B.太阳辐射 C.地形特征D.人为破坏 答案:⑴D ⑵A ⑶C 例2 (2011届太原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图,完成⑴—⑵题。 答案:⑴B ⑵A 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C.向斜D.断层 4.图中甲和丁两处可能都有含煤层和煤层气,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甲、丁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5.若该地地表甲处为谷地,丁处为山岭,其成因是( ) A.地壳运动所致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D.外力作用所致 (2010·聊城模拟)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C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据此完成6~7题。 6.据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 B.假如C地层上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C.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2地向下打井开采 (2011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图4反映了塔里木盆地中沙尘暴形成时的风场状况,读图完成7~8题。 8.粉尘和黄土堆积海拔最高的区域在 A.昆仑山北坡 B.天山南坡C.帕米尔高原东侧 D.盆地东部 9.盆地东部所示地貌 A.能指示当地的盛行风风向 B.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是典型的风化地貌 D.是流水沉积地貌 大约七到八亿年前,如今的新疆南部地区 是一片汪洋大海。山玉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 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的。读下图,回答3~ 4题。(和田河中上游流域图) 3.从岩石成因看,山玉属于(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岩 D.玄武岩答案 B 4.子玉是由山玉“天琢”而成,与“天琢”有关 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 C.岩浆作 用D.冰川作用 解析内力作用是地表地貌的塑造师,外力作用是地表地貌的雕刻师。答案 A 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2011年4月14日喷发,火山灰在7 000~10 000米的高空形成了火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_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一、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能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力、流水、冰川)。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二、.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1、常见的岩石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可夷平地表。

(2012·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 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三、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1.(2012·江苏卷)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 (2014·南宁测试)下图中1~5表示不同的沉积岩地层。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该地经历的内力作用一定有() A.变质作用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D.沉积作用 2.甲处缺失3、4地层,主要原因是() A.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太低 B.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较高 C.形成3、4地层后,甲地地壳抬升,被外力侵蚀 D.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缺乏沉积物来源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 中图版必修1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 学生思考回答: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点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4.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成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5.板块运动与地貌 6.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被称为大洋板块。 7.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在气候湿润的山区,以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最大。 8.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①上升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学生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利用地质构造的特点指导生产实践;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近几年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地质作用的概念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判断方法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2.教学难点 读图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区分褶皱和断层、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法运用 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问导学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一、地质作用 [探究活动1] 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地表形态图片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貌的成因。 1、概念 地质作用: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火山喷发:内力作用 黄土高原:风蚀和水蚀 地震灾害:内力作用 虎跳峡:水蚀,切割 石钟乳:水的侵蚀 沙丘:风蚀 [思考与讨论]

第三节地壳运动和变化教案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2)理解地壳运动时造成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2)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存真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地壳运动使地表形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三、教学难点: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教授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每年多在长高,那么请问喜马拉雅山长高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地壳的运动和变化,首先来学习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2、新课过程: 板书: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自学:阅读课本53页,说说什么叫做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几类? 学生:略

讲解: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的各种作用称地质作用,并且按照其能量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一地球内能,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幻灯片:展示图片 板书:一、地质作用 二、内力作用 讲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我们先了解岩浆活动 板书:1、岩浆活动 活动: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与同桌讨论岩浆活动表现的两种形式? 学生:略 幻灯片展示 总结:(1)当上覆岩层外压力大于岩浆内压力时,岩浆被迫留在地壳中,形成侵入型岩浆岩(2)当上覆岩层外压力小于岩浆内压力时,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 承接:这是我们的岩浆活动,接下来学习地壳运动 板书:2、地壳运动 讲解:按照岩层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岩层受力而发生弯曲,我们称之为褶曲,而一系列的褶曲为褶皱,我国大部分的山脉为褶皱山,例如喜马拉雅山 幻灯片展示:水平运动形成的过程图 讲解:背斜和向斜是褶皱的两种表现形式 幻灯片展示:岩层结构图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4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 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高一地理上册《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高一地理上册《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高一地理上册《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3.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 成因 水平岩层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叫褶曲,一系列褶曲叫褶皱 基本形态 背斜 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②岩层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③地形表现:一般情况下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基本形态 向斜 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②岩层新老关系:一般是岩层较新,两面岩层较老 ③地形表现:一般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 成因

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岩层发生断裂错开 基本形态 地垒 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上升的岩块称地垒 ②地形表现: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状山地,如我国的泰山、庐山 地堑 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称地堑 ②地形表现: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等 二.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说 年代和创立者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证据 大西洋两岸的地质构造、大陆形状、气候、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基本论点 ①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②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③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高一地理地壳运动和变化测试题

2016年高一地理地壳运动和变化测试题 一、选择题 结合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甲中A处的地形为 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山D.向斜谷2.若图中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该处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图中的 A.a B.b C.c D.d 读右图,回答3~4题。 3.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4.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 A.庐山 B.富士山C.华山 D.泰 山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左图为右图中“R河河谷及其附近地质剖面示意图”(R河河谷的形成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读图回答5~7题。 5.R河流的流向大体上为 A.自北向南B.自南向北 C.自东向西D.自西向东 6.R河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 A.向斜B.背斜 C.谷地D.山岭 7.R河应位于 A.北半球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2012年12月28日武汉地铁2号线开通,是国内首条穿越长江的轨道交通线路。读“武汉市地质剖面图”,回答8~9题。 8.图中地质构造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向斜B.乙是背斜 C.丙是断层D.丁是滑坡

9.图中最适合建设地铁轨道的地点是 A.甲 B.乙C.丙D.丁 下图为“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图示地区各地的叙述正确 的是 A.甲处山地为背斜构造 B.丙处峡谷景观明显 C.②地有可能找到石油 D.③处岩石内部张力大 11.若在图中乙处修建一水库,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使河流下游径流量变幅减小 B.河口泥沙沉积增多 C.库区周围气温日较差变大D.下游湖泊面积不断萎缩 12、上图中甲、乙、丙、丁处可能形成的地貌与下列四幅图配对正确的是 A.甲—Ⅲ B.乙—Ⅳ C.丙—Ⅰ D.丁—Ⅱ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海沟的分布示意。完成13-14题 13.图中M海沟的成因是 A.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 D.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张裂 14.图中甲、乙两地 A.全年受副高控制,干旱少雨 B.夏半年的盛行风向相同 C.全年受信风控制,干旱少雨 D.冬半年的盛行风向相同 读板块分布示意图(甲图)及板块碰撞示意图(乙图),回答15-16题。 15、喜马拉雅山脉是图中的______和_______板块相撞而成的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5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课时教法分析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课标解读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及地质构造的成因。教学方案设计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水滴石穿、沧海桑田”,你知道是什么力量在主导着大自然的这些变化么?导入新课——地质作用造成地 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教学地位分析 本节为“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是大气和水之后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另外一个因素——地貌。在地理环境中,地貌对地表物质和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对地表其他要素也有重要影响。 本课时知识在高考中命题率也较高,考查形式主要以地质构造图和地貌图为载体,结合人类活动,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判读、内力作用过程与环节、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5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地质作用”,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53-56,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并完成【思考交流】2。→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问题导思】1、2、3、4。 步骤6: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步骤5: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4:教师通过【例】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55图2-2-8的解读,讲解“探究地质构造及意义”,总结方法规律。 课前自主导学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区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 2、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如背斜、向斜等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 课时:1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形倒置的形成及成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小组讨论法。 板书设计: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背斜和向斜) 2、断层(地垒和地堑) 二、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 2、流水作用及地貌 3、风力作用及地貌 4、冰川作用及地貌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 引入新课: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所以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地壳在运动时会形成一些遗迹。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示意图。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讲授新课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往往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见证。 1、定义: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称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做构造地貌。常见的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那么什么是褶皱和断层呢?下来我们具体的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等。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

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褶皱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背斜和向斜)] 展示岩层由于水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有的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请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岩层是指连续的岩层,是一个整体。 [教师提问]:那么在地貌上,背斜和向斜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呢? [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图片参照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4331064.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F1%DE%D6%E5%B5%D8%C3%B2&in=9085&cl=2&lm=-1&st=&pn=0&rn=1&di=31827 787395&ln=1991&fr=&fm=&fmq=1331216459156_R&ic=&s=&se=&sme=0&tab=&wid 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31827787395&objURLhttp%3A%2F%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4331064.html,%2Fuploads%2Fallimg%2F100508%2F1-10050P64P8.jpg&fromUR Lhttp%3A%2F%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4331064.html,%2Fdltp%2F12991.html&W690&H449&T8172&S66&T Pjpg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时候,背斜都形成山岭或山地,向斜都形成谷地呢?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地形倒置示意图)。 [展示“地形倒置”示意图,教师提问]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4331064.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5%D8%D0%CE%B5%B9%D6%C3&in=26951&cl=2&lm=-1&st=&pn=8&rn=1&di=6384 4596825&ln=1044&fr=&fm=hao123&fmq=1331217097031_R&ic=&s=&se=&sme=0&t 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8&-1&di63844596825&objURLhttp %3A%2F%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4331064.html,%2Fwzym%2F0137%2Fg10137%2Fg1dlu909.files%2Fimag e017.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4331064.html,%2Fwzym%2F0137%2Fg10137%2Fg 1dlu909.htm&W253&H196&T8646&S8&TPjpg 图中所示山地和谷地对应的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呢?请解释成因。 [实验] 把一根木棍放在桌面上,然后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其发现木棍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得出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容易破裂的

地壳运动与地形变化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 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启发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让学生根据本地的地貌,多举实例说明)在这第二节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和含义; 2.了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知道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作用结果; 4.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 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念; 3.树立正确的防灾、抗灾意识,掌握正确的防御手段。 【教学重点】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地壳的物质循环。【教学难点】 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课前探究法【教学过程】 播放开篇音乐(big big world),培养双语班学生课前情感。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寻找出现的灾害名称。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所出现的灾害场面及灾害所导致的结果,“体验”自然灾害对人类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教师提问〗请学生从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滑坡、岩浆、洪涝、暴雨、火山、干旱、寒潮、海啸、沙尘、龙卷、泥石流、地壳运动中指出视频中所涉及到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探讨补充完整。 〖教师追问〗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以上这些事件中,哪些是因为地球内能的释放而引起的? 【学生抢答】地震、岩浆、海啸、火山、地壳运动 〖教师承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内力作用的四个重要结果:火山和岩浆、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首先请学习小组的同学介绍几个世界著名的大火山。 【研究组一】展示讲解研究成果:世界著名的大火山(详图见课件,详细内容见学生展示) 1.坦博拉火山(Tambora)位于印尼松巴哇岛,东经 118.00°,南纬8.25°,是一座复合型火山。坦博拉火山1815 年的一次大喷发从4月5日持续到7月中旬,高度从4100 米降至2850米,是世界上有历史记载的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 喷入空中的火山灰和碎石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