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百年清华风物

百年清华风物

百年清华风物
百年清华风物

水木清华之校园全景鸟瞰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011-04-25 13:41:56)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

清华大学校园景色俯瞰图(摄影:刘旋/清华大学)

整理:宣金学

巍巍清华,百年沧桑;群星璀璨,桃李芬芳。从百年清华走出的俊杰英才不计其数,而留驻清华,见证校园历史变迁和兴衰起伏的,则是那些寂静无言的川石草木和一座座或典雅或雄武或美轮美奂或古色古香的经典建筑。值此水木清华百年校庆之际,作为清华大学的多年老友和合作伙伴,微软公司通过在必应首页连续一周展示的七张清华校园图片,与广大读者共同追忆百年清华的辉煌历史,并以此为清华百年华诞献礼。

百年清华,古朴如画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国学研究院。1928年 8月,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以求中华民族在学术上之独立发展,而完成建设新中国之使命为宗旨”。在梅贻琦校长的主持下,清华大学名师荟萃、学术繁荣、学风严谨、经费充裕,至抗战前夕,已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举校南迁湖南长沙,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因战事所迫,又迁往昆明,于同年5月开学,定名为西南联大,有学生3000余人,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在战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师生心怀科学救国之志,发扬“刚毅坚卓”的精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自 1938年至 1946年,西南联大共有毕业生2522人,其中“两弹元勋”邓稼先、朱光亚,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平等就是当时清华的毕业生。抗战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原址复校。

1952年6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的文、理、法、农学科和部分工科被调出,成为多科性工科大学。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清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2万多名毕业生,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6个学院,56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水木清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校园景色古朴雅致,如诗如画。清华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校园周围名园古迹林立,园内林木俊秀。校园西区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水木清华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东区校园则以上世纪50年代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90年代开始新建了现代风格的建筑物。我们在前面一系列文章中,分别介绍了清华大学的老图书馆、紫荆公寓、西体育馆、大礼堂、二校门、荷塘等校园建筑。

2010年,由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评出的“全球最美大学校园”中,清华大学作为唯一上榜的亚洲院校名列其中。评审小组认为,评估一所大学校园是否漂亮,自然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这方面,清华大学的校园可谓得天独厚。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校训,源于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学者梁启超在清华的一次演讲。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以《君子》为题在清华发表演讲,他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完全人格,要做“真君子”。他说:“周易六十四卦,言君子者五十三。乾坤二卦所云尤为提要钩元。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又说:“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他勉励学生:“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梁启超引经据典,慷慨激昂,使听者为之动容。

梁启超的演讲深深打动了清华师生,“行健自强”、“厚德载物”之语正是清华师生内心呼声的升华。之后不久,清华学校就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校训,以激励师生。清华校歌中亦有“自强,自强,行健不息”之语。

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也是一个学校精神、校风的内涵体现。清华的第一个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精神的集中代表。清华自建校以来,一直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胸怀。在不同的时代,清华师生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自励、自勉,演绎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清华校风、学风和清华文化。

1999年4月24日清华88周年校庆之际,1958届校友捐资建立了校训壁碑,镶嵌于图书馆老馆门厅正中。在清华中央主楼大厅面壁上和东大门校牌背面也镌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大字。清华的第一个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成为清华永久的精神力量、博大的道德力量、强烈的感召力量。她历久弥新,启迪陶冶了一代代清华人,鼓舞着他们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贡献力量。

名师荟萃,英杰辈出

1)“四大导师”的盖世传奇

1925年,清华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学贯中西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皆为我国近代杰出的学者。由他们倡导形成的“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的清华学派,在学术界声名鹊起。

陈丹青油画作品《国学研究院》。从左到右分别为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梁启超是我国杰出的学者,1925年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早年从事政治活动,曾和康有为一起发动变法维新。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他的一次演讲。王国维,我国杰出的古文字学家、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1925年担任清华教职,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治学境界之说脍炙人口;赵元任,

1920年起在清华任职,语言学大师、著名音乐学家,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父”。陈寅恪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被誉为20世纪最有学问和成就的历史学家。

2)“三钱”:清华走出的科学巨人

提起“三钱”——这个最初由毛泽东主席喊出的“别号”,人们便会肃然起敬地想到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1956年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三人一起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次十二年科学规划,被周恩来总理亲切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三钱”是中国科坛的杰出人物,也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大家。

从左至右依次是: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

而“三钱”都与清华有着不解之缘。钱学森1934年被清华大学选派为留美学生,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创办工程力学研究班和自动化进修班,为之后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师资力量。钱三强193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法国留学,学成后回国,主持建立了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并任所长,主持并制成了共和国第一个核装置――原子能反应堆。而钱伟长的故事更具有传奇性。钱伟长以中文历史双百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但是他的物理和数学加起来20分不到,英语为0分。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个热血青年以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执意攻读物理。后来他出国留学,又义无反顾地放弃高薪待遇,回到清华教书。可以说“三钱”是中国在重工业建设时期的清华杰出校友的代表。

3)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科学家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李政道于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他在中国极力提倡重视基础研究,促成中美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合作,帮助建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杨振宁于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1942年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研究院。两年后,他获得硕士学位并考上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他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

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4)英杰代出,不胜枚举

钱钟书、曹禺、赵元任、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李政道、杨振宁……我们这一水木清华系列文章中提到的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足以令人肃然起敬。而在清华的天空中,那些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远不止这些。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清华先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学术大师,他们中的代表人物还有李济、陈岱孙、季羡林、闻一多、梁实秋、李健吾、夏鼐、杨绛、金岳霖、潘光旦、费孝通、徐仲舒、高亨、王力、姜亮夫、谢国桢、吴晗、张荫麟、何炳棣、杨联升、李学勤、许国璋、王铁崖、英若诚、端木蕻良、胡乔木、乔冠华、于光远等等。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济济多士,他们中还有竺可桢、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王淦昌、王大珩、赵九章、熊庆来、华罗庚、邓稼先、林家翘、周光召、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梁思成、杨廷宝、吴仲华、林宗棠、张光斗等等。除此之外,清华还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治国之才。

水木清华之二校门篇: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2011-04-21 23:59:59)

清华的象标志性景观——二校门。(摄影:谢立军/清华大学)

整理:宣金学

二校门位于清华主干道之一清华路,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军机大臣、中堂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二校门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今日的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

昔日皇家行宫的宫门

清华大学“二校门” 原是清康熙帝的行宫——清华园的大宫门

(右图为1912年拍摄的清华园大宫门,即二校门),而清华园曾是康

熙皇帝的行宫——熙春园的一部分。1909年清政府将其拨做游美肄业

馆(1911年在清华园开学时更名为清华学堂)馆址。1909年10月游

美学务处动工兴建校舍,首先修筑围墙和校门。至1911年初,随着

围墙的合拢,校门随之建成。校门的原负责施工者为斐士(E. S.

Fischer)。

“二校门”一带建校前也曾有过一座宫殿式的建筑,有大殿一座

名“永恩寺”,为园主的家庙,建校前尚有僧人主持。清华建校时决定将大殿拆除,并由游美学务处发给寺庙主持僧人恤银,将他们遣往他处。现在,尚有两株钻天的古柏和甬路东侧草坪上用水泥板块覆盖着的那口古井,即永恩寺遗物;在这一带仔细搜寻,偶尔还可发现几块原建筑留下的残瓦碎砾。

1915年考入清华的梁实秋曾对早年校门姿貌做过描述:“清华的校门是青砖砌的,涂着洁白的油质,一片缟素的颜色反映着两扇虽设而常开的黑栅栏门。”无论远望还是近观,校门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外形挺拔清丽又不失巍峨庄重,在背后两棵古柏的俯抚下更显得美丽。

当年的清华校门,非但形体肃美,门纪也非常严格。早期中等科低年级学生,非经请假,不准擅出校门;为了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一切与学校无关的闲杂人等,非经特许,绝对不准擅入校门。1930年“校长风潮”期间,阎锡山派其一位幕僚(清华校友)来作清华校长,被学生会派人拒之此门之外。经过交涉,其所带随从人员一律不准进入校门,只把该校友一人请至同方部,逼他签署了“永不出任清华校长”的承诺后,离校而去。

文革之中惨遭浩劫

在二校门建成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座校门留下了多少大师名家执教治学的身影,留下了多少清华学子勤奋学习的足迹。它往往是清华人心目中的第一印象,也是清华人心目中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二校门没有躲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文革”初起时,清华的红卫兵把二校门作为“四旧”,用汽车拉着绳子将其拖倒。多少清华人目睹二校门的遭遇,痛心而又无奈。

1966年6月24日,红卫兵以“破四旧”为由拆除了被称为“封资修”的古物二校门。

二校门拆除后,在二校门旧址处树立起一座高大的毛主席身着军装的巨型全身塑像,塑像正面的底座上镌刻着“四个伟大”的题词。这座塑像首开先例,在全国引发了共建毛主席塑像的浪潮。

文革结束后,1987年8月,毛泽东塑像被拆除,改换成清华大学主楼大厅北壁上方悬挂毛泽东青铜浮雕头像。在清华有关史料中是这样记述的:“20年后,在清华广大教职工和海内外校友的要求下,学校决定拆除这座毛泽东全身塑像,在原址重建清华二校门。同时学校郑重决定,在主楼大厅北墙上建立永久性的毛泽东青铜浮雕头像,以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历史功绩和对清华大学的关怀。”

1991年,在校友们的倡议之下,二校门于建校八十周年前夕重新复建落成。复建费用来自清华5000多位校友和21个校友会组织的捐款,重建工程及制作捐赠纪念册费用共计人民币85483.35元。由于历史上没有留下准确的二校门建筑图纸,新建二校门以老校友们的印象以及留存下来的照片资料恢复制图建造,据众多老校友在新的二校门落成后的观瞻印象,重建的略高于原门,显得更有气势。

重建后的清华大学“二校门”

如今,二校门又重现了它优美的身姿。校门两侧的干道旁,是成行的银杏树,尤其到了秋天便满目金黄,一如盛装严整的皇家卫队。秋风过处金叶飘零,最勤快的校园清洁工也不忍立刻将其扫去,总是多留几日这美丽的秋景。二校门已然成为清华园中不可不知、不可不游的景点之一了。

二校门为宋楚瑜开通

平时,清华大学二校门的三个拱门都有锁链横架,或有花坛或盆栽围绕,并不向行人开放。在2005年台湾亲民党主席访问大陆并参观清华大学校园时,清华大学特意将二校门的中央通道开放,以迎接宋楚瑜的到来。

宋楚瑜先生在清华大学二校门前向群众招手。

访问当天,宋楚瑜还在清华中央主楼发表了演讲。演讲会的入场门票由清华大学学生精心设计:背景以紫色为基本色调,右上角是清华校徽,左下角则是清华大学“二校门”;背面则印有“求和平、新中华、

自强不息,增互信、促统一、厚德载物”20个字。门票设计者再问及为何特别强调“二校门”时说:“我们希望二校门也具有进一步的延伸,宋先生的大陆访问也是在通过一扇门,主要是寄托两岸学生对宋楚瑜先生演讲内容的期待,我们希望宋先生的演讲中能体现出两岸和平统一的内容。”

就宋楚瑜的来访,学生清华网还向全校学生征集对宋楚瑜的赠言。该征集活动结束后,所得的最佳赠言为一副对联:台北思故土,浦江察民情,京华叙和平,两岸三城大家一家;湘南拜先人,金陵谒中山,长安祭始祖,千山万水心通百通。横批:一统华夏。

清华大学其它校门

清华大学西校门

西校门:清华大学西校门是在1933年清华扩建西院住宅时所修建。西校门高大雄伟,两头威武雄壮的石狮忠实地守护着大门,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清华大学”校名篆刻在西门正额上方。每逢节日,门前鲜花簇拥,门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清华大学东校门

东校门:清华大学东校门于2001年清华90周年校庆时落成,由香港清华校友会捐献。东大校门是清华大学的主校门,又是主楼前区中轴线的起点。校门的构思,主要以反映清华园悠久历史的标志性建筑——二校门为构思的原型,但加以变形、提炼和简化,使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能感受到清华大学的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又力图体现新时期一流大学的气势。整个校门建筑风格和主楼前区建筑群体的建筑风格比较协调,体现出现代和历史的融合。

清华大学南门

南校门:清华大学南门相比起历史悠久的二校门和宏伟气派的东、西校门来显得默默无闻。它面朝成府路但与成府路还有一段距离。走进清华南门,直面是一条通畅的南北大道,两侧是葱葱茏茏的树木。这条南北干道原本是京张铁路的路基,这也许不是为众人所知的。沿大道直行,及至南北大道与东西大道交汇的路口,则可渐渐深入到清华腹地。

百年来,作為清华象证的“二校门”,历春夏秋冬,经风吹雨打,见证了清华大学伴随祖国的发展而日新月异。从这座校门里走出了无数学术大师、治国栋樑、兴业之士,他们用智慧和力量传承了中华的复兴伟业,开拓着民族的崭新未来。这座校门已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的标志,更成為了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朴实、荣辱不惊的性格象征。

(注:文中所用图片与资料编辑均来自网络)

水木清华之荷塘篇:槛外山光非凡境,窗中云影是仙居

(2011-04-22 23:59:59)

朱自清笔下的清华荷塘。(摄影:曾顺/清华大学)

整理:宣金学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中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是在清华大学近春园一带,这里原为皇家园林。在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广义上的圆明园的一部分)因慈禧太后欲兴土木修新园而被拆除以提供建筑材料,从此沦为“荒岛”达120余年。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荷塘月色》,从此清华大学的荷塘变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寄托。

朱自清在荷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1927年的那个夏夜,“如流水一般”的月光,洒向风姿绰约的荷塘之上,怀揣着“淡淡的哀愁”的朱自清,漫步在这恬静幽雅的环境之中,潜滋暗长出一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心境,从而写下了那不朽的名篇佳作。

此后朱自清曾住在清华园北院9号寓居,与俞平伯、浦江清、吴晗、闻一多、李健吾等友人相互过从,“适意至甚”。可惜,这样的时光对朱自清来说并不长久,战后重返校园不久,他就病饿至死。但在朱自清的冷冷清骨之中,似乎又浸入了清华园荷花的另一种韵致。

与《荷塘月色》相比,梁实秋(1915-1923年在清华学校就读)记忆中的清华园更加温润雅致:“尤其是工字厅后面的荷花池,徘徊池畔,有‘风荷气,人入木阴’之致。塘坳有亭翼然,旁有巨钟为报时之用。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巨匾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实当之无愧……’”。

现在,在清华园工字厅后的东山上,临近“闻亭”(以闻一多之名命名)处有一座“自清亭”,为清华大学为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所立。清华另于1982年在东山上建起一座六角攒尖顶、青瓦红柱的“荷塘月色亭”。亭中梁上悬一块匾额,上书“荷塘月色”四个黑地金字,字用的是朱先生隽秀有力的手书,

挺拔清秀,见字如见其人。在荷塘的北岸,还有一尊朱自清先生的雕像,面水而坐,清寂若思。

近春园荷塘

其实,附近修有“自清亭”并立有朱自清汉白玉雕像的

荷塘,并非当年朱自清先生所走过所流连的那处景致。

先生当时“沿着一条小煤路”所到之处,乃是位于工字

厅以西的近春园大荷塘。

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昔日的皇家园林——近春园。近

春园原名熙春园,始建于清康熙时代,昔日的豪华和神

秘令世人神往。它与北京西郊苑囿的圆明园、长春园、

绮春园和春熙院合称“圆明五园”。当时的规模颇为可

观。后来道光年间又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命名为“近

春园”、东部仍然称熙春园,等将园赐与其四子咸丰皇

帝后,熙春园被更名为“清华园”,并进行了部分扩建,

咸丰写了园匾,保留至今。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

近春园得以幸免。同治时拟重修圆明园,但由于经费不

足以支付从新疆运送材料的运费,决定拆毁近春园,将

石材用于圆明园的修缮。但拆毁近春园后由于太平天国

运动,清朝国力衰微,重修圆明园计划被搁置,从此近春园沦为“荒岛”达120余年。所幸的是在他东面的清华园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1911年春,清华学堂重拾兴教振国之道,在废墟上创办清华大学,两年后,近春园并入校园,统称清华园。建校以后,历届学校当局均曾拟议改造“荒岛”,但均限于主客观条件未能实现。1979年以后,经过几年的努力,“荒岛”才得以修复,现已被改造成一处富有历史和文化特色的胜迹。

近春园的核心景观是大荷塘及其包围的一座岛,此岛在西北侧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岛东南侧另有一短桥“莲桥”。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建有“荷塘月色亭”、纪念吴晗先生的“晗亭”与吴晗先生雕像,并有近春园遗址纪念石碑。岛上还陈列着1979年重修荒岛时发掘出的少量近春园残垣与残存的石窗与门券。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临漪榭”,是仿原有同名建筑旧制修复,按清宫法式,歇山起脊,金线苏彩,也是近春园内唯一象征性的遗址修复。

近春园荷塘一景

现如今,但凡盛夏,近春园大荷塘即可见红莲依依、荷叶田田,园景秀色不败蔚为壮观,颇有近春园园志上所描述的景象:“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

工字厅荷花池

清华园里赏荷,除朱自清所描述的近春园大荷塘之外,还有一处是被称为“荷花池”的小荷塘。小荷塘位于近春园东边,工字厅北面,景致也是十分优美。前文提到的“自清亭”和朱自清临湖沉思的塑像都立在这里,因此误导了很多来清华寻找“荷塘月色”的读者。

小荷塘是和水木清华连在一起,荷塘之上即是水木清华的匾额。水木清华也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四时变幻的林山,环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水木清华”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挂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荷塘西侧可见一瀑布,四季流水不断,远远可闻水声,令人心旷神怡。因其幽雅的环境,水木清华常被清华学子选为读书学习和小憩之地。

“水木清华”的匾额与两侧的对联

“水木清华”所悬之处即为工字厅。工字厅原称工字殿,是建校前的清华园主体建筑,始建于清朝,其前、后两殿间与短廊相接,俯瞰呈似“工”字,故得此名。其庭院门前有座小石桥,门两边各有两尊大石狮,门额上匾书“清华园”三个大字,据说是咸丰皇帝御笔亲题。庭院内部采用中国北方典型的古典园林型庭院的设计:曲廊折转勾连,奇花异石间杂庭中,颇为古典雅致,实是幽静。初建时是供皇室贵胄们歇息闲逸之所在,现今是清华大学领导办公区。2005年,工字厅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工字厅门前

作为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工字厅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

清华是一个名家云集的地方,这里自然也留下了不知多少名人的足迹。1914年秋天,梁启超曾在工字厅“赁馆著书”,起名“还读轩”。后来,他由学校聘请在工字厅讲授著名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并任国学研究院导师。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邀请访华时,便在工字厅住了半个多月。1927年6

月1日,王国维来这里参加了国学院第二班学生的毕业宴会——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活动,第二天,他便自沉于颐和园的昆明湖。以前工字厅各个小院的房屋,很多是教师宿舍,他们当中不乏诗文之士,因而常常给自己的住屋起一些雅号,如“三省庐”“四丁香院”、“藤影荷声之馆” 等等

水木清华之大礼堂篇:东风袅袅泛崇光,夜色空蒙月转廊

(2011-04-20 23:59:59)

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大礼堂(摄影:李睿/清华大学)

整理:宣金学

我曾见过楼堂庙宇,见过高山大川,也走过繁华似锦的街市,挤过摩肩接踵的人流,也在光鲜明亮的大厦办公,到过豪华惊艳的商务会馆……所有这些都可以令我得到不少的慨叹和满足,然而,让我真实面对内心反省的却是这冬日枯枝陪伴下的大礼堂,照到心底的光也竟是这样温弱散漫的灯光。我想,这就是母校的力量吧,这里的一草一石,一人一事,都在不经意间注视着每一个清华人的内心,令人梦醒。

——徐东(清华大学82级化工系)

清华大学大礼堂坐落于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上圆下方,庄严雄伟,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建成时是国内高校中最大的礼堂,其建筑面积约1840平方米,当时可容纳1200多人。大礼堂是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的核心,与图书馆、科学馆和西体育馆合称清华早期“四大建筑”。2001年,清华大礼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清华大礼堂

清华大礼堂由公顺记承建,美国茂旦洋行的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和达纳(R. H. Dana)设计。设计师以美国19世纪典型的大学校园布局为蓝图,规划了早期的清华校园,大礼堂被建造成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

礼堂平面呈十字形,坐北朝南,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礼堂采用古城堡的大圆顶,属古罗马拜占庭风格,圆顶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门前四根汉白玉爱奥尼克式(一说科林斯式)石柱约两丈多高,约两人合抱宽,柱上纵向凹槽若干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了部分圆面,花篮式柱头以毛莨叶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整体柱型设计圆整而细腻,充满生气且规整有致,属古希腊晚期的科林斯风格。礼堂有三个圆拱形刻有富丽精致浮雕的大铜门嵌在汉白玉的门套之中,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上部的圆拱中有粗细相间的十几根钢条拼接出的图案,在礼堂整个朴素端庄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动活泼。

清华大礼堂内的“人文日新”牌匾

早期的清华大礼堂里高悬着两块匾额:一块上书“寿与国同”,另一块则为“人文日新”。“寿与国同”是指于1911年清华成立同年刚刚建立的民国,然而民国命运多舛,几经起伏,在1949年后,“寿与国同”因时过境迁而被拆下另存。“人文日新”的匾额悬挂至今,每次礼堂整修时都会重新油漆这个匾额,它让清华人在不同时期缅怀清华初创时期人文的盛景,鼓励师生继承清华人文传统,延续清华人文精神。

清华师生集会中心

大礼堂是清华大学师生集会和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刚建成时,曾是国内最大的礼堂兼讲堂,可容纳全校一切人员聚会。在清华近现代校史上,它也见证了多次反帝爱国运动在这里的酝酿出发和胜利凯旋。1949年以前,清华大礼堂是支持共产党的青年学生聚会的地方,这一派被称作“大礼堂派”;另一派是“同方部派”,指常在同方部聚会的支持国民党的青年学生一派。年深日久,大礼堂成为清华“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

清华同方部,现为清华大学校友总会所在地

大礼堂还承担着丰富师生文化活动的功能。自建成以来,周末放映电影,同学自由购票观看。清华各个院系的大型活动经常在大礼堂举行,北京高校重大演出活动,也常常选址于此。礼堂正对的草坪,被认为是高校校园民谣的发生地。上个世纪90年代的学生身穿白衣,在这里抱着吉他弹唱。歌曲已经传出清华,成为一个年代的见证。像从清华校园走出的校园歌手高晓松、李健等早已广为大众熟知,他们的歌也成为许多人校园时代的记忆。

清华大礼堂还迎来一位又一位的政坛风云人物、商界领袖、文学大家,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前来做演讲和报告,其中不乏像前国家总理朱镕基、法国总统萨科齐、微软总裁公司主席比尔·盖茨,现任微软公司CEO史蒂夫·鲍尔默、文化学者李敖等政、商、学各界名流。

修缮后再现光芒

已经有90多年历史的清华大学大礼堂不仅经历了战争和地震的破坏,还数次被改建,建筑物室内外已多处破损。年久失修的大礼堂大厅地面破损严重,需要重新进行结构加固。大礼堂的舞台规模过小,座位尺寸也不大,室内布局和设施设备已经不适于现代大学举办大型文娱集会活动。另外,从建成之日起,清华大学大礼堂就一直存在着声场分布不均的问题,收不到理想的观演效果。鉴于这些问题,清华大学于2010年4月份开始对大礼堂进行保护性修缮,同时也是为迎接清华百年校庆的到来。

正在进行修缮的大礼堂内部

此次清华大学大礼堂修缮工程除了对结构进行加固外,还将对室内外进行装修。室外装修将保持建筑物原貌,门窗等部分的建筑物构配件将按照原样整体更换。室内装修分为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主要包括拆除原有观众厅、舞台的部分顶板,地下架空层支撑短墙和支撑柱,重新设计结构体系,增建地下室和设备机房等。地上部分主要包括加设观众厅底板、舞台、夹层结构后台、化妆间和休息室等,改善其使用功能。

截至今年4月初,经过清华校方与施工方的共同努力,清华大学大礼堂的修缮工作业已完成。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清华大礼堂在修缮之后重新焕发了青春,并于4月8日迎来装修后的首场演出: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交响乐团与清华教师合唱团进行合作演出,向清华百年校庆献礼。

慕尼黑工大交响乐团与清华教师合唱团合作演出

修缮一新的大礼堂将百年历史的积淀与现代设施完美地融为一体。一千零一个带活动小桌的座椅整齐地排列在礼堂的两层,全新的音响系统、灯光设备将使大礼堂在举行音乐会等文艺演出方面游刃有余,50平米的电子屏幕将大大方便以后在此举行报告会等活动,人性化的空调设备和卫生间设施使观众们拥有更舒适的体验。

校庆标志以大礼堂为造型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节目流程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校庆晚会分成“水”“木”“清”“华”四个部分。水,象征源头之水,讲述的是清华的历史起源;木,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述的是清华的人才培养成果;清,象征着清华的精神;华,则是来自各方的狂欢。 总协调赵洪老师介绍,参与演出的基本上都是清华校友,主要反映的是“回家了”的感情,而不追求艺术的完美。 清华百年校庆文艺晚会的节目单的扉页上,不但印着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有“爱国奉献、追求卓越”这体现清华优良传统的八个字,而这样的精髓也体现在今天每一个节目中。 校庆晚会节目单: 序表演:清华大学各院系旗手/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学员腰鼓队/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 第一篇章:水 1.交响合唱《清华大学老校歌》 清华大学院士校友代表、院士教师代表、教师合唱团、艺友合唱团、学生艺术团合唱队。 2.交响合唱《清华,我们回家了》 清华大学教师合唱团、艺友合唱团、学生艺术团合唱队。 第二篇章:木 3.仪式:《向母校报告》:清华大学国防战线校友代表 4.交响合唱《教我如何不想她》 “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航空领域的专家校友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能研究院、航天航空学院、化学工程系教师代表 5.合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清华大学省部长校友代表清华大学教师合唱团 6.舞蹈《鄂尔多斯舞》 清华大学老校友舞蹈队、学生艺术团舞蹈队 7.校园歌曲联唱:高晓松《同桌的你》、李健《传奇》、水木年华《启程》 第三篇章:清

8.舞蹈《荷塘月色》 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舞蹈队、国际标准舞队、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舞蹈队 9.朗诵《清华赋》 濮存昕 10.清华百年校庆征集歌曲联唱:《与你同在》《水木情缘》《清华我的母校》第四篇章:华 11.《我的清华》 12.配乐诗朗诵:《我们的理想》 13.歌曲《记住你》杨坤 14.舞蹈《舞力全开》台湾新竹清华热舞社 15.无伴奏合唱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男声八人合唱团 16.《超四级花园》 清华大学留学生代表 17.舞蹈《绽放》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舞蹈队 18.尾声《百年希望》 成龙、谭晶全体演员

百年校庆讲话稿

百年校庆庆典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西街小学各位校友、老师、同学们: 在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在丹桂飘香的美好时刻,我们欢聚在这里,隆重庆祝西街小学百年华诞。首先,我代表中共金台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西街小学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光临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关心支持西街小学的上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西街小学一百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历届师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街小学按照“科教兴市”、“科教兴区”的战略部署,求真务实,积极进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学校规模不断壮大,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能力全面发展,被评为省级示范小学,获得了教师基本素质展示全市一等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西街小学广大师生团结奋斗、追求卓越的结果;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各位校友心系教育、无私奉献的结果。这是西小的骄傲,是金台的光荣! 多年来,金台区始终把教育放在强区富民的战略位置优先发展,努力推动教育事业快速进步。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提出了做大做强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区的奋斗目标。按照“三项改革,多元投入,调整布局,骨干带动,质量兴教”的工作思路,全力深化各项改革,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xxx”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一如既往的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为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希望西街小学以百年校庆为契机,紧紧抓住全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全区教育工作者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勤奋工 作,勇于创新,让我们一起努力,为金台教育事业和宝鸡市“四市”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篇二:校长在百年校庆典礼上的讲话 传承百年薪火,谱写名校新篇 ——校长在百年校庆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市委xx副市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百年弦歌庆盛事,五坡扬旗迎佳宾。带着满腔的企盼和激情,带着无限的喜悦和敬意,在这金菊溢彩、硕果累累的金秋时间里,我们终于迎来了xx中学建校100周年的盛大庆典。在此,请允许我代表xx中学全体师生,向参加庆典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各位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xx中学发展的各位同仁、各界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和深深的敬意;同时也向哺育和培养我们成长和成才的母校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xx中学秉承百年积淀,历史源远流长。其前身为xx县立中学,创建于民国1913年。百年路漫漫,学府三易其名,两迁其址,数代教育工作者笃志教育,弦歌不断。进入新的世纪,学校驶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xxxx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省一级学校;xxxx年被确定为xxxxxxxx学校;xxxx年县政府将xxxx中学校园合并,扩大了办学规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xxxx年通过xxxx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xxxx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成为xx市第一 所跨入xx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的学校,从此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一百年,白驹过隙,风雨与硕果同行!一百年,辉煌如斯,沧桑与凯哥同奏!一百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xx中学来说,从诞生到成长的过程中,成就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一百年的历史积淀是一种文化,凝结的是一种精神,那就是——脚踏

清华百年校庆宣传片讲解词

清华大学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一片风景秀丽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中。她的前身——清华学堂,创建于1911年,是清政府利用庚子赔款退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南迁到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起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办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恢复和建立了理科与文科等多类学科。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按照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模式,现共设有16个学院,58个系。已基本形成理学、工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学科布局。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中,清华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和名族的命运兴衰与共。她培养了17万名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涌现出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了高度赞誉,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标志和一个缩影。 清华大学精英汇集、名师荟萃,是全国拥有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最多的高校,学校遵循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方针,切实加强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内外广泛选聘优秀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政宁、数学大师林家翘、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教学相长,星火相传,清华大学因此成为中国青年学生最向往的高等学府之一,清华大学也一直以能够集天下之英才而与之为自豪。每年通过竞争选拔,都有一拼最优秀的青年人进入学校,他们吸收中西文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营养,培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学精神,清华大学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努力实现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雄厚卓越的师资力量,完善先进的教学设施,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严谨务实的学风校风,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为代表的多项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出,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促进学生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活跃在清华园中的3万名莘莘学子,研究生数量约占2/3,自设立学位制度以来,清华已累计招收研究生8万多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着力实施全球视野下的国际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创新的实践教育、课外科技和学术活动,增长学生才干的社会工作和社团活动,陶冶情操、健康身心的艺术课程、体育课程,和多层次、多样化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第二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新能力、兴趣专长和公益精神的重要平台。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多渠道、大力度、有保障的经济资助体系,履行了决不让一个勤奋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庄重承诺。学校提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名的思想政治目标,积极开展就业引导,鼓励学生到国家建设的主战场去建功立业。越来越多的清华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到东北、到基层、到改革开放第一线去工作创业。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清华大学被评为全球最美大学校园之一,拥有先进的教学基础设施和科研支撑体系,内容齐全,水平领先,服务完善的图书馆和校园网,为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批现代的建筑显著改善了教学条件,绿色大学建设不断推进,各种服务设施有效的满足了广大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风物长宜放眼量 ——清华颜宁在2017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风物长宜放眼量——清华颜宁在2017年本科生毕 业典礼上的讲话 颜宁,1996年考入我校生物系,XX年获生物系学士学位,并获“优良毕业生”;XX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博士学位。XX年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XX年至今以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细胞》发表学术论文9篇。并获多项国际和国家科学奖,包括:XX年获得science/aaas和ge healthcare “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XX年获得“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XX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美国hhmi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风物长宜放眼量——清华颜宁在XX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来宾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无比荣幸作为校友代表来见证同学们生命中这一个重要的时刻,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我非常感谢校友会的邀请,但是当我接受这份邀请时,只想到这是作为清华校友最崇高的荣誉,却委实没有意识到它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因为在座的同学们来自于几十个不同的专业,即将面对迥然不同的事业选择和人生道路。作为一个过去近二十年从未走出过象牙塔的我,思维方式相对

简单、人生见识相对单薄,我能和你们说什么呢?苦思冥想,过去两周委实比写学术论文还要痛苦得多,于是我最后决定把我走出又回归清华园这十几年的心路历程与大家分享。抛砖引玉,希望当你们站在这个重要的人生十字路口的时刻,不妨花几分钟再想一想,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后的自己。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看了《舌尖上的》第二季,最后一集的结语让我印象深刻:“如果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也许会这样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样,从孩提时代,就困惑于人存在的意义。人来自自然、回归自然,代代相传,我们存在的意义何在?我选择生物系的原因之一也是想探求生命的奥秘。可是当我在大学系统地从分子水平学习认识生命之后,反而更加困惑了。突然有一天,我豁然开朗:其实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能问出这个问题;那么也只有有意识的人类才能定义这个问题。所以,“人生意义”本就是一个主观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的背景与际遇不同,每个人对于这个命题的定义也会大相径庭,于是我们的人生目标、人生道路也会截然不同。 XX年前的今天,恰好是我离开清华园的日子。犹记得,走在绿树掩映的东西主干道,我默默地想:如果有朝一日我可以再回到这个园子里工作,那将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和你们一样,我在这个园子里度过了五彩缤纷的青春岁

清华百年校庆贺词范文

清华百年校庆贺词范文 四月的清华园,春意盎然。在校庆99周年之际,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年”拉开帷幕,母校的万千儿女翘首以盼百年华诞这一盛大节日的到来。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和校友总会,向心系母校的海内外各地校友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和最美好的祝福!向长期支持清华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率先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90年代中期以来,逐步明晰了具体奋斗目标和“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那时起,“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与百年校庆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清华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取得长足进步,世纪清华正在向着宏伟的目标奋发迈进。 我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致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造就一批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近年来,国家级精品课程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数等,一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位。目前,全校正在召开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深入探讨“新百年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战略”,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和“未来学者培养计划”为标志,启动实施一批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举措。 我校坚持“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理念,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加强学科建设和自主创新。去年又组建了生命科学

学院、国学研究院、教育研究院等,在学科评估、科研经费、国家科技奖励等方面,保持全国高校领先,清华科技园建设15年来成就显著,被誉为世界最好的大学科技园之一。 我校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去年,又有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等多位享誉世界的顶尖学者和一批年富 力强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加盟清华,并有4位教授荣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继续保持全国高校院士人数最多。 我校坚持高层次的对外交流和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一流大学的建设成就得到国际认同。在若干国际评价中,我校排名逐渐上升。前不久,国际著名杂志《福布斯》评出全球14个最美丽的大学校园,清华大学是亚洲唯一上榜的高等学府。 百年校庆将至,以“跻身世界一流,服务国家社会”为主题,我校将举办隆重庆典及一系列学术、文化、公益活动,抓紧建设新清华学堂等重点工程。我们要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弘扬清华光荣传统,加快一流大学建设,凝聚力量,扩大影响,提升水平,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你不了解的百年清华,都在一个方案里

你不了解的百年清华,都在一个方案里 吐槽挂科率的时候,你想过初建工学院的清华曾有不到50%的学生能顺利本科毕业的情况吗?跑了三年三千米,刷了不下八十次阳光长跑,你知道其实几十年前的清华体育才叫真虐吗? 今日数理二科霸占大多数院系的培养方案,你敢想象百年前清华竟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科学校?培养方案,是作为新生的我们拿到的第一份关乎大学四年的重要文件,这薄薄的几页纸,每学期一次的选课离不开它,交换保研定制学习规划时总得翻翻它,学分修没修够能不能毕业也由它说了算。每一代清华人,都在它的手下摸爬滚打,翻开它,就像翻开了一部清华人的成长史、一部清华园的建校史。2014年10月,清华大学发布《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开始了新一轮教学改革。培养方案,作为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成为各个院系改革的先锋军。一年以来,退课免费却记“W”、学分绩分数换等级、助教评分初试点,一项项改革措施的出台,改变了园子里的学习生活。而在不久之后,作为课改一周年的一大成果,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培养方案体系。 不会英文难进清华问题重重课改在即 建校之初,用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所建的清华学堂如同一个

混血儿,而留美预备校的属性也注定这个混血儿必须得操一口流利的洋文。为了让清华学生出国后能快速适应,清华对英文教学的重视在建校初期达到巅峰。在那时,要想成为一名清华学子,你首先得是一位英语达人。参加入学考试,除了国文及中国史地外的所有题目,都要用英文作答。好不容易可以来学校上课了,必修课清一色都是西文的,想学中文学科倒也可以,但是不算成绩也不能计入学分。到了毕业,若是英文成绩不佳,国学学得再好也无济于事,毕竟能不能顺利毕业只有西文学科的成绩才能说了算。 那会儿的学生得在清华园待上八年,前四年称为“中等科”,后四年称为“高等科”。学校所开课程上至天文,下涉地理,古今中外,都得知晓。“哲学教育”、“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美术音乐”、“史学政治”、“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动植生理”、“地文地质”、“体育手工”十类课程均分“通修”、“专修”两种。“通修”课只用掌握概要,但高年级的“专修”课则需要学生研究精深。在1923年以前,清华因为太顾着抓美国文化,对中国社会较少涉猎,屡遭外界批评,学生这头也叫苦不迭:“中等科”毕业选择工作的学生到了社会上,拿个三不像的文凭,既非高中,又非技校,大学也谈不上,因而处处碰壁,就业问题成为一大难题。而“高等科”毕业赴美留学的学生因为拿得是“High School”的英文毕业证书,在入学年级这个问题上也遇到了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4月的北京,春风送暖。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参加庆祝活动的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立了。那个时代,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凌,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蒙受了水深火热的苦难。中国人民和大批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在压迫下奋起,决心改变民族积贫积弱的命运和人民苦不聊生的状况。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90年前,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拼搏,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了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 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同北大、南开一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创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还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中的佼佼者。广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重视因材施教、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原子能、无线电等一批国家急需的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密云水库等重要设计,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我和很多同龄人在这一时

清华百年校庆演讲英语重要词汇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4月的北京,春风送暖the spring winds send warmth to Beijing in April。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today we are gathered here in this beautiful season to celebrate 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the sentanio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on behalf of the CPC State council sincere congratulations to the faculties,stuff and many alumni 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参加庆祝活动的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i wish to warmly welcome distinguished guests at home and broad to join in the celebration and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the cordial greetings to all the teachers, students and stuff of institutions, and to all those who are working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100年前one hundred years ago, 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立了the Qinghua school which is today's Qinghua University was founded at that time the Chinese nation was grappling with domestic turbulence and foreign invasion, aggressive foreign police and darkness and corruption on the field of row sprout sufferings in our country and people. The Chinese people and so many people with lofty ideas 。那个时代,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凌,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蒙受了水深火热的苦难。 中国人民和大批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在压迫下奋起,决心改变民族积贫积弱的命运和人民苦不聊生的状况。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The Chinese people and so many people with lofty ideas, awakened and rose up against sufferings and oppression, determined to change the country's lot as a poor and a weak nation., and the destitution of its people. It was in the very year the 1917 revolution broke out in China, opening the door of China's progress and spurred the whole nation to embark on the Chinese journey toward rejuvenation more conscientiously. 90年前,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拼搏,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了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Ninety years ag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as founded in the owndountied struggle to change the Chinese destiny. Since then the CPC has united and le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fought courageously after the hard struggle and bloody war they founded the PRC, proceeded with social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adopted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uccessfully lay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pening unprecedented and bright prospect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he faculties of Qinhua University has been a part of nation's destiny, and keeping peace with times. They form a fine cultural condition and glorious revolutionary radiation, writing its meaningful page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 of the struggle by the Chinese

清华百年间培养29位名人

清华百年间:培养29位名人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清华大学依然保持着美国高校的习惯,将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日确定为校庆日。今年的4月24日是清华的百年校庆。一百年间,清华培养的优秀人才17万人。下面细数29位曾是清华学子的名人大家―― 01、两弹元勋――邓稼先 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

的研究、设计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02、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 著名科学家,1946年至1951年在清华大学先修班、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湖南大学名誉校长、中南大学名誉校长。被誉为“中国科技领军人”。

03、中国理论化学的奠基人――唐敖庆 江苏宜兴人,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在组建理论化学队伍和研究机构中做出了业绩。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名誉校长,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复旦大学兼职教授。2008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观后感

清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我借此机会,向清华大学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在过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为这些成就做出贡献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希望你们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在中国,清华大学有着“中国麻省理工”之称的美誉,说明贵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我也一直认为,清华大学是我国重点大学的“排头兵”,是最有希望最早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之一。这说明,贵校重任在肩,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所承担的重大使命。 十分巧合的是,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迎来了建校150周年的纪念,我看了两校为庆祝校庆的安排,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据麻省理工学院宣布:“自1月7日至6月5日,将举行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持续150天的校庆中,麻省不但要向以往的成就和贡献者致敬,而且将举行严肃的反思活动,思考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然而,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早在5年以前就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后又改为组织委员会,下设11个专项工作组。此外,还成立了发展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3年以前就开始了1000天的倒计时活动。筹备工作不谓不充分,舆论不谓不大。可是,整个校庆活动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格式化的思维窠臼——大造舆论,邀请名人捧场,极尽评功摆好之能事。自去年以来,该校就开展了“百年赋”、“我爱清华”、“百年清华、行健不息”、“两岸同心”等活动,而且还把舆论造到了国外去了。去年,该校派代表团访日,举行了“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周”和“早稻田—清华大学日”活动。在美国的造势的范围更大,先后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举办了“清华周”,在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哥伦比亚举办了“清华日”,在哈佛大学举办了“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学生论坛”。 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清华大学有任何一项反思活动,更没有像麻省那样“严肃的反思”,这就是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之间在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差距。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反思有过很多的论述,他说:“哲学认识的方式只是一种反思”。:因此,反思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工具,要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进行反思。不经过深刻的反思,就不能吸取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就不能认清教育的规律,不能成为一个清醒的领导者,也就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既然没有看到清华大学的反思,那么我作为一名老年教育工作者,出于责任感的驱使,不妨替你们作一点点反思,但愿是“逆耳的忠言”。 首先,一流大学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校长?这个问题的答案本来是很清楚的,一流大学应当选择一流的教育家当校长,但是这个问题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各重点大学都没有解决好。为了说明问题,我不得不重提5年前发生在清华的一件事。2005年5月11日,清华大学校长主持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演讲,演讲完毕赠送礼品时,校长念黄遵宪的《赠梁任父同年》诗时,由于不认识小篆的“侉”字而语塞,并进一步导致举止失措,把赠送礼物说成了“捐赠礼物”,接受对方礼品后又忘记说声“谢谢”。这本来是很庄严的场合,却闹出了大笑话,并遭到了普遍的批评。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谁都有念错字的时候,我也念过错字。我们无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今天对每一位清华人,都会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内外嘉宾和师生校友济济一堂,共同庆祝清华大学百年华诞,一起分享清华人的欢乐与光荣。请允许我代表清华大学,向各个时期为学校竭诚奉献的师生员工,向为母校增光添彩的广大校友,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此时此刻,我们更要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民族!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斗之中,发展壮大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从用庚子赔款建立的清华学堂,到经辛亥革命洗礼的清华学校;从探索学术独立、教育自主的国立清华大学,到刚毅坚卓、弦歌不辍的西南联大;从艰苦奋斗造就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到改革奋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百折不挠走向复兴的一个缩影,清华的百年历程,是清华人致力于兴国安邦的奋斗史,是探索中国科技教育自立自强的开拓史,是向着世界先进水平跨越发展的攀登史!百年风雨,世纪沧桑,清华大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积淀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这种充分体现民族自觉、深刻反映时代风貌、高度凝聚大学使命的清华精神,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清华精神,始终贯穿于教书育人之中。建校早期,清华就确立了培植全才,增进国力”的宗旨。新中国成立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思想坚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培育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百年树人,桃李芬芳,十七万莘莘学子在清华精神熏陶下奋发向上,一大批治学、兴业、治国的英才挺起民族的脊梁。清华精神,深深融入到创新实践之中。无论是开创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风格,还是确立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无论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辟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诸多领域,还是五六十年代兴办一批新技术专业、八十年代以来布局和发展综合性学科,清华精神引领着我们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百年创新,硕果累累,清华师生在科技进步和学术发展中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刷新着一项又一项纪录,作出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和知识贡献。今天,随着一批优势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清华大学在国际学术领域逐步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清华精神,突出体现在社会责任之中。百年担当,矢志笃行,从“一二·九”运动中喊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的书桌”,到黎明前的黑暗中发表“最后的演讲”;从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到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和企业创新发展;从积极参与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到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献计出力;从紫荆志愿者的灿烂微笑,到越来越多当代学子踊跃奔赴祖国建设一线……每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总有清华人挺身而出,为民族解放慷慨赴难,为国家富强拼搏奉献,为人民幸福建功立业。100年来,一代代清华人以思想和行动铸就了清华精神,以智慧和汗水诠释了清华精神,以创造和贡献光大了清华精神。清华精神根植中华文明沃土,广纳世界文明精髓,激励着万千学子把自身发展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相连,汇聚成一曲昂扬激越的时代壮歌!百年华诞是清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历史新起点。当今世界,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同时,仍面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许多共同的难题;当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全国上下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这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百年清华 几位清华校长的治学观

百年清华几位清华校长的治学观 百年清华,发展迅速,成就斐然,这些与其历任校长的辛勤耕耘功不可没,密不可分。这其中周诒春、梅贻琦和蒋南翔3位贡献尤为卓著,具有代表性。他们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所开创和秉承的治学理念,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奋发前进。 周诒春改革机制重教人格 1913年冬,周诒春升任清华校长,在他引领下,清华历史开启了一页新的篇章。 因为无法满足在工字厅周边老老实实办留美预备学校,周诒春于1916年首先提出把清华逐步过渡到一所完全、独立之大学的完整计划。 计划第一步便是大兴土木,扩建校园。在他的亲自规划督造下,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相继建成,并被称为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 除此之外,在任职期间,周诒春还积极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实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倡导国语教学等等。许多优良传统在这个时期奠基,使清华大学得以稳步发展。 周诒春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工具,可以协助解决社会贫穷与治安的问题,他认为新的国民教育目标应在培养聪明的、具有谋生技能的与独立自主的公民。人的品行是不断发展的,应从幼年起努力培养,学校应该重视纪律和社会服务,教导学生明了纪律的意义并切实遵守。 校友陈宏振曾高度评价周诒春:“他是母校的拓荒者,母校的创建人,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到丰硕的果实,建立了优良的传统,奠定下巩固的基础,尤其是培育出母校同学个个引为自豪的清华精神。” 梅贻琦学术自由兼容并蓄 梅贻琦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其一生都是个忠心耿耿的清华人。 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当天,他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只简明扼要地列出六条施政方针。这六条施政方针,对清华后来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特别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句,被称为至理名言广为后世流传。 此后,梅贻琦对这次演说的基本思想“终生奉行不渝,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加以充实、完善。”在他的任内,为清华请来了众多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大师。

清华百年校报志:从《清华校刊》到《新清华》

刘晶:清华百年校报志:从《清华校刊》到《新清华》 点评:文章颇有水平,无论内容还是写作,扎扎实实,步步为营。有关分析也不失中肯,如“校刊”是最初定义,《新清华》是革命式重塑等。另外,一些史料也很有价值,如郭廷以的首任主编、朱镕基的文章等。 “历史铸成这样一个事实,讲中国近现代新闻史、高等教育史,不可不讲中国高校校报。1”中国高校校报的历史是伴着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前行的,一大批文人志士、社会名流和政治家,参与到中国高校校报的事业发展中,留下了他们的思想和智慧,这是中国高校校报的共同财富与骄傲。 这是最近读到的南大新闻学院院长方延明先生的文章里的一段话,方先生在文章中还说道:“诚如马丁·沃克说过的,‘一家报纸的历史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基于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份校报,就是一个学校的历史’,中国的高校校报就是我们这个国家一百多年来的教育日记和文化日记。”2方先生是学数学出身,担任过多年的南京大学校报编辑,因此而喜欢上新闻并最终由理转文成为了一个正儿八经的新闻人,也算是中国高校校报史上的一桩美谈了。 拜读方先生这篇大作的时候,恰逢正在构思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课程论文,由此算是想到了清华自己的校报。跨入新的一年,清华百年沧桑的历史征程便真正只剩下了 3,4 个月而已,而清华百年的历史天空中曾经有哪些刊物被冠以校刊的名字,它们又给清华的历史留下了什么?我多方查阅资料,但是相关的文献着实太少,原始的刊物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馆的报刊阅览室可以找到,但是关于这些原始资料的整理归类的工作却很滞后,更别谈相关的研究了。 清华百年的历史漫长曲折,校报的发展也经历一波三折,先后更换过几次,其中的交接存续与颇为复杂,但始终香火不绝,绵延至今。为了弄清楚清华校报的历史沿革,我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评价便有了这篇文章。由于资料的匮乏和时间的仓促没有进行仔细的审阅,文章错误和疏漏之处不少,希望各位读者斧正。 《清华校刊》 中国大学校报从创办伊始,就彰显了一种名人办报、思想为先、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真可以说是大家云集、群星灿烂。目前中国有案可查的最早的大学校报是创刊于1890年3月20日的英文报纸《约翰声》(St.John’s Echo)。而最早的中文校报应当属 1895 年北洋大学创办的《北洋公学》(即现在的《天津大学学报》),此外还有1897年4月22日创刊的《湘江新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各地大学的兴起,高校校报也逐渐增多。 大学校报,往往依校而兴,优秀校报往往是学校人才的聚集之地。清华大学最早的校报应该是 1926 年创刊的《清华校刊》。 据《清华大学志》所载:《清华校刊》于 1926 年创刊,截至 1927 年停刊,共出版 18期。而据《清华大学九十年》所载得知:在 1927 年 8 月 16 日校评议会议决:“2.通过本学年校中关于出版津贴之办法。(1)学校自办校刊,专载校中新闻布告等”又在 1928 年 8 月22日校评议会决定:“1.校刊暂时停办。”由此可以得出,校刊在 1928 年还有出版。由于史料记载有出入,后来在校史室找到了第 18-32 期《清华校刊》(1927 年 2-5 月),这比《清 1方延明:《中国高校校报的名人情节与爱国传统(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2日第017版 2方延明:《中国高校校报的名人情节与爱国传统(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9日第017版

清华大学毕业典礼校长顾秉林致辞

清华大学毕业典礼校长顾秉林致辞 同学们,今天你们即将从这里扬帆起航,在新的环境中接受风浪的考验,在实践中砥砺人生。你们前进的道路上会有各种艰难险阻,但在清华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会使你们信念更加执著、本领更加过硬、心态更加平和、脚步更加坚定。下面是清华大学毕业典礼校长顾秉林致辞,希望小编整理的对你有用,欢迎阅读: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青年人要献身人民投身社会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又有四千多名研究生同学圆满完成学业,获得博士、硕士学位。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即将毕业的各位研究生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悉心指导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全体导师,以及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贡献的广大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注清华发展建设、全力支持研究生刻苦攻读的家长和亲属们,表示亲切的问候!特别要提出的是,今天参加典礼的毕业生中有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同学们,这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在教育部、卫生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大力发展高层次医学教育的硕果。让我们对这些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在清华学习和生活的这段时间里,同学们感受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相继升空的激动和振奋,经历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的斗争与震撼,感受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的自豪和鼓舞,也经历了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带来的冲击和思考。相信这些难忘的经历,一定会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热情,并成为大家一生中的宝贵记忆。 同学们的学习与成长,也伴随着学校向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逐步迈进。各位研究生在研究型学习和高水平科研中勤奋进取、锐意创新,在国际和国内多样化交流中碰撞思想、展现才华,创造了丰硕 的学习和科研成果,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成长的经验,也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此惜别之际,我向大家提出几点期望: 第一,坚持矢志不渝的信念。温家宝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专程来到我校与毕业生座谈。他指出:“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 的命运连在一起”,他也谈到“什么能够使你们的心灵永远明亮,而 不至于后悔?那就是你们的理想、信念,把自己一生献给人民。”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我们成长和成才的基石。作为清华的毕业生,大家要继承我校的优良传统,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在奉献国家和民族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因为刚刚迈出校门,大家都会充满热情与期望,想要尽快做出一番事业。但道路往往是曲折的,加上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失望,甚至迷茫的时刻。希望你们在这种时刻能够认真清理自己的思绪,战胜自我,坚守自己献身人民、投身社会的理想,真正做到矢志不渝,走好自己无悔人生的坚实步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