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发生金融危机可能与防范

中国发生金融危机可能与防范

毕业论文题目: 我国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与防范内容概述:无论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还是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似乎在这两次“灾难”中并没受太大影响,反而逆势而上,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前,中国经济每年都在高速通道中上行,但是最近的2014年经济数据显示,全年GDP增长7.4%,创24年新低,增长速度步入了换挡期,各种泡沫面临破裂。本文从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为基本面,分析货币政策失调、房地产泡沫、外资冲击、产业衰退、债务危机等问题背后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并结合“新常态”提出相应的对策。

内容提要:无论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还是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似乎在这两次“灾难”中并没受太大影响,反而逆势而上,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前,中国经济每年都在高速通道中上行,但是最近的2014年经济数据显示,全年GDP增长7.4%,创24年新低,增长速度步入了换挡期,各种泡沫面临破裂。本文从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为基本面,分析货币政策失调、房地产泡沫、外资冲击、产能过剩、债务危机等问题背后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并结合“新常态”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危机泡沫破裂换挡新常态

目录

引言 (3)

第一章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4)

(一)经济总体数据 (4)

(二)分析经济进程的内在驱动因素 (5)

1.2.1什么因素在影响GDP (5)

1.2.2三驾马车现状 (7)

第二章盛世背后 (9)

(一)货币政策失调 (9)

2.1.1四万亿后遗症 (9)

2.1.2疯狂印钞机 (10)

2.1.3通胀下的通缩与流动性陷阱 (10)

(二)房地产超级泡沫危机 (12)

2.2.1央行骑虎难下:超级泡沫还是深渊通缩 (12)

2.2.2 看谁会峰顶站岗 (13)

(三)人民币汇率暴跌与资本外逃 (14)

2.3.1人民币低走的两面性 (14)

2.3.2外资外企“用脚投票” (14)

(四)产业产能过剩与结构性衰退 (15)

2.4.1难以消化的过剩 (15)

2.4.2“六高成本”的困扰 (16)

2.4.3熬过了2008,却熬不过2015? (17)

(五)债务危机 (17)

2.5.1债务数据比重堪忧 (17)

2.5.2地方政府的“任性”风险 (18)

第三章新常态下的对策——改革趟过深水区 (19)

(一)着力点:切实降低成本 (19)

3.1.1 改善信贷规模 (19)

3.1.2 企业要控制负债积累 (19)

(二)突破点:加大创新力度和企业产业升级 (20)

3.2.1 科技创新 (20)

3.2.2 发掘人才 (20)

3.2.3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0)

(三)控制点:预防房地产再次泡沫 (21)

3.3.1坚持分类指导 (21)

3.3.2 推进房产税方案 (21)

3.3.3 健全不动产制度登记 (21)

3.3.4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21)

(四)关键点:货币增长要平稳 (21)

3.4.1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1)

3.4.2 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22)

(五)严治点:解决地方债务危机 (22)

3.5.1 推进经济分权 (22)

3.5.2 建立债务管理体系 (22)

3.5.3 借鉴他国融资经验 (22)

3.5.4 明确偿债责任 (22)

(六)弹力点: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 (22)

3.6.1 完善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 (22)

3.6.2 减少对汇率干预 (23)

3.6.3 发展衍生工具规避风险 (23)

(七)吸引点:对外开放,招商引资 (23)

3.7.1 缩减限制投资条目 (23)

3.7.2 加快一带一路建设 (23)

3.7.3 推进自贸区合作 (23)

总结 (24)

引言

谈起中国的当今经济形势,老百姓多半都是感到困惑的。官方新闻刚刚公布最新季度的经济增长数据,民间学者会立刻跳出来反驳,甚至预警中国经济可能存在“硬着陆”的风险。回顾一下,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政府表示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无独有偶,2008年美国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宣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出台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大幅度降息,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无疑成了政府最强而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看得见的手”似乎屡试不爽。但是在调控中快速增长的背后隐藏巨大的隐患,例如当年的4万亿今天还在处于消化的过程中,前期狂热的投资总是“皆大欢喜”的,但是后期引申出来的腐败,贫富差距拉大,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的问题正在逐渐浮出水面。那么中国经济到底是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还是真的面临“崩溃”的风险呢?

第一章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一)经济总体数据

过去10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华丽转身变成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更是成为被全世界寄予厚望的发展引擎。

过去10年,中国的金融、汽车、外贸、房地产等诸多行业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与成就,可谓“黄金十年”。

过去10年,是中国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的10年。深层矛盾逐步凸显,利益博弈此消彼长,中国不仅要解决“发展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过去10年,是中国转型升级的10年。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但是,当前经济增长处于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示,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创下1990年以来新低。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

通过以下图表更直观显示近年来GDP变化的状况:

(二)分析经济进程的内在驱动因素

1.2.1什么因素在影响GDP

首先分析第一产业,先观察一下近年来第一产业的增速:

一般来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越高,说明这个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程度越低。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龙头”,金融危机爆发的年份不减反增,是因为2008年我国粮食生产“双增双超”。粮食总产达10570亿斤,比上年增产538亿斤,增长5.4%,比历史最高的1998年增长3.2%,粮食亩产达到330公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以上数据显示,就中国而言,在未来可预见的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会不断下降,随后基本稳定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少,而且都是一些相对稳定的产业。其实真正由粮食产生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国家会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调控,保证粮食生产的正常运行。

再来看一下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化:

本世纪初至2007年,中国一直把握“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属于第三产业的出口贸易增长的同时,使得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得到飞速发展。疯狂的不单是制造业,还有第三产业的证券期货业---A股,上证指数从2005年的1000多点,涨到了2007年6000点,2年间暴涨了几倍。第三产业增速一度超过“支柱”的第二产业。不过,飞得有多高,跌得有多痛,由于受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增速都大幅下降。股市是因为07年5月30日宣布上调印花税,加上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几乎一蹶不振。而制造业因为依靠单一的粗犷式来料加工很难不受全球经济的影响,政府看到在全球经济疲软,外需不足的状态下。想通过提高“内需”促使经济的再发展,在08年底出台了一个举世瞩目的“4万亿投资”。果然,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强力针效果明显,在接下来的2009年里面,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速明显,连处于狂泻的A股也止反弹了一段时间。但是四万亿中的大部分流向了国企、流向了房地产基建,甚至其中的一部分流入了个人的口袋中。这个过程里面,带来了虚假的繁华,吹大了经济泡沫、导致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了生产成本、劳动力价格的飙升,到2013年下半年开始,企业开始不堪重负,经济逐渐陷入低迷,大批工人面临失业,接下来几个章节将会分析其中隐患。

1.2.2三驾马车现状

(一)投资分析

中国的财政收入来源大部分都是依靠土地财政,所以先来看看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其指的是城镇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或实际需要总投资)500万元及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城镇和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县城及以上区域内发生的投资,县及县以上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直接领导、管理的建设项目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投资均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变化如下图:

剔除年初投资额为零的影响,可以看出,09年初投资在固定资产增速明显,是因为4万亿政策的扶持,基础建设不断地增加的同时,地产商开始逐渐开发土地建房子。到2011年时候,因为当时通货膨胀已经比较严重,房价也站在高位,国家出台政策调控楼市。市场适应了政策的变化后,很快又开始回暖,老百姓寻求保值的投资途径,不少人用炒房,囤房的方式为资金增值,导致开发商库存甚少,见状又马上动工建设。到了2013年,新建设的大批房子都陆陆续续开始竣工。但是,当年疯狂上涨的房价开始有下窜的迹象,开放商不敢再盲目与投资,所以使得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断减少。

(二)消费分析

什么在影响消费,首先通过图表的数据看一下近这几年的CPI iv走势:

从2013至今,cpi处于低于2%的状态,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通货紧缩。按照规律来说,当市场上出现通货紧缩,普通商品价格应该会有所下调。但现状是除了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由于受全球经济环境因素(美国经济复苏等)影响有所下降之外,其他商品价格并没有出现真正的下调,反而继续有上升的趋势。归根到底物价上涨是因为国内经济通胀与通缩并存的结果,下一章将展开阐述。而CPI的走势受什么影响呢?我们再来看看生猪近年来的批发价格走势:

对比以上两个图,发现它们的走势相差无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前我国的CPI主要统计了八类商品的价格变动,其中食品在CPI中的权重为33.2%。而在食品大类中,肉禽产品约占食品消费的20%,而猪肉约占食品消费的10%左右。所以,生猪价格的上涨和下降对于CPI的影响很大,而CPI是衡量民生的重要指标,所以从生猪价格上可以间接看出民生状况。那么,什么在影响猪肉价格呢?生猪价格涨跌受周期性的影响。大致三年为一个周期,这种周期性、重复性的波动与生猪的养殖周期性密不可分。从2011年开始至2014年生猪价格又进入到新一轮“猪周期”的末期,生猪市场价格通常会波动较大。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国家出台“八项规定”后,餐饮企业消费额有所下降,猪肉作为餐桌上的主要副食品,需求量随之减少。国家调控也是影响猪肉价格的主要因素,近期中央有关部门按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的规定,启动了冻猪肉收储工作,猪肉收储价格略高于市场价。继而通过猪肉将CPI纳入可调控的范围内。

(三)进出口分析

2014年我国出口14.39万亿元,同比增长4.9%;进口12.04万亿元,下降0.6%;

全年贸易顺差2.35万亿元,扩大45.9%。2013年下半年至现今,经济一直处于疲软、内需不足的状态。考虑到国内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这几个重要的因素,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中央从2014下半年开始不断推出出口贸易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应对内需不足的状态。

第二章盛世背后

(一)货币政策失调

2.1.1四万亿后遗症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实施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需投资4万亿元。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和充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虽然4万亿大部分都是流进了“铁工基”和房地产,但是所带来的杆杠效应是巨大的,透过钢铁,水泥等行业带动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就业率的增加,提高了生产率,抵消了08年底全球市场的低迷而导致出口贸易业的衰退。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给企业带来了人工成本的增加,国民的财富不断地增加,整个社会处于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状态。

2010年4万亿投资基本完成的时候,通货膨胀率差不多接近7%,改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1年开始,没有资金面的支撑,经济很快又冷却下来,不断消化强咽通胀带来的痛苦。眼看经济开始下滑,央行又通过实施降息和降准刺激经济。可是得到的是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房价的高企,而其他产业经济开始走进低迷,造

成通胀下的通缩。

2.1.2疯狂印钞机

左图反映M2与GDP的比值,Array我国现状的M2/GDP几乎为200%,M2

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M2过高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

有流动性风险。中国的超额货币并

非均等的分配于每个人,而是存在

很大程度的不公平,货币供给的增加以极其隐蔽的形式合法地或非法地聚集在少数人手里,并多由股价和地价的上涨所吸收。而中国股市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从而使得其消费倾向相对于平均分配必定是低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对实际GDP的影响甚微导致了M2/GDP过大。因

此M2/GDP不仅仅是量的问题,更反映了货币供给结构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货币化明显,三十年来CPI平均不过4.8%,表象上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很多人却感叹“钱越来越不值钱”!CPI上涨越多,通胀比率越高,钱越不值钱。从M2的增发量看,1985年1万元基本上相当于2014年年底的236万。而从通货膨胀的角度算,1985年的1万元仅相当于2014年年底的4.6万元。随着CPI的每年增长,货币总量的不断扩大,目前的两百万元不如30年前的一万元。所以现在即使经济不景气,CPI处于0.8%的增幅,但是国民持有的资产却不会突然大幅度下降,投资过热、需求不旺造成通胀过后的通缩。

2.1.3通胀下的通缩与流动性陷阱

中国会否“迷失N年”

现在的状况是人们拿着手中的资金投资进去房地产或者股市,一旦出现楼市崩盘

或者股市大幅度跳水,国民的投资意愿就立刻降低,出现流动性陷阱,无论再降低

利或者抑制货币供应量也无济于事。典型的例子可以看一下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迷失的十年”。1985年美日签署“广场协议”,日本政府承诺日元升值,日本出口竞争力大幅衰退。1990年以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即陷入流动性陷阱,它无法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得以恢复,因为即使利率为零也还不够低。日本自1990年开始调降利率,1991年仅有6%,1996年企业负债比增加了75.4%,1997年又将消费税由3%提高到5%,最后日本利率已降至“零利率”的水平,却仍无法诱发企业贷款投资,史称空白十年。现在的国内与日本何其相似,只是各种泡沫还没有真正出现破裂,按照这种趋势,企业将会因为前期负债比例严重,成本上涨而无意愿贷款投资。

经济的蝴蝶效应

一方面是人们的投资欲望不减,前几年投资楼市,不少投资者赚个盘满钵满后预期房价将会下跌,楼市在2013年开始见顶(下节内容展开),国民有较强的追涨杀跌心里,于是纷纷转战股市,上证指数从2014年7月的2100点到2015年2月份的3400点,半年时间足足上涨了60%。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却又得不到资金进行生产。中国人民银行又不敢贸贸然地继续开足马力印钞。但是如果一旦触发引火线----资金链断裂,企业会开始倒闭。加上由于整个社会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当高产阶级和外资察觉经济开始走弱,会不断转移资产或者撤资,发生挤兑效应。造成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已经开始走低,后面章节详细分析),引发货币危机,从而使整个宏观经济陷入更严重的萧条中。

习近平在2014年下半年不断更改对外贸易方案,鼓励企业“走出去”,不断对外扩建基建高铁类等对资本影响较大的项目,利用人民币汇率走弱对出口的优势填补外资撤资的问题(后面章节详细分析)。甚至必要的时候抛售外币力保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可是这个措施并不能真正促进内需的发展,所以最近两三年的会议都在强调要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于是央行在2014年进行非对称降息,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表面上看,贷款利率下降,对企业来说降低了融资成本,减少了企业还贷压力,扩大了企业盈利空间。

而最新的交银中国财富景气指数显示,2015年1月份收入增长指数和投资意愿指数分别增长4%和2%,国房景气指数结束连续14个月下跌,从上期93点回升到98点。而经济景气指数却下降1%。PPI v(工厂出厂价格指数)已经连续35个月小于0,1月份PPI突然扩大为-4.3,说明了即使国民的收入增加了,内需还是不见得好转,拉动不了企业的生产,反而使得企业的用工成本更大,最终资金还是流入固定资产投资行列。

见此情形,央行按捺不住,决定降准和降息双管齐下,从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

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几乎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持平,央行最近一直给市场注入流动性,可惜却带动不了内需和工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叫苦连天。因为即使央行公布的贷款利率低,特别是经济环境不佳,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得到资金,只能通过其他信贷途径获取,造成融资成本高企不下。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最终只有倒闭的下场,2014年底已经开始了倒闭潮的萌芽。

(二)房地产超级泡沫危机

2.2.1央行骑虎难下:超级泡沫还是深渊通缩

从2014年起,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结束了以前供不应求、价格单边上涨的格局,进入供需相对平衡,甚至局部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但受去年底降准影响,去年12月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环比均出现40%以上的增长,拉动全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降幅略有收窄。商品房待售面积不断上升,到2014年末已经超过6.2亿平方米,库存压力继续加大,但中国地产市场泡沫还没有出现真正的破裂。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温和措施,控制地产泡沫,以保证地产行业的健康之余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推出有助于刚需的政策:住建部、财政部、央行2014年10月9日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实现住房公积金缴存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并推进异地贷款业务;明确职工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6个月(含)以上即可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公积金贷款保险等收费项目被取消。

上一节已经提及,国内现在面临日益严重通缩的压力。2015年1月份国家统计

局公布的CPI数字仅为0.8,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的最低值。而PPI已经连续35个月负值。现在的矛盾是:地产没有破裂的泡沫和通缩的压力之下的政策选择。

但与2008年次贷危机时,发达国家所遭遇的地产泡沫炸裂,从而引发通缩不同,中国此次面临通缩压力的同时,中国地产行业并没有出现崩盘式回调,相反地产价格维持高位。地产公司日子甚至比11~12年周期更为好过。70大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相比13年最高点也仅下跌4.8个百分点。

像08年房地产泡沫破裂和通缩同时发生,央行就释放4万亿量化宽松政策。像09-11年地产与CPI同时到达高位,政策选择也很简单,不停加息就解决了。唯独地产泡沫高位徘徊,通缩压力却已来临时,央行政策选择最为艰难,若利用宽松政策拯救经济脱离通缩区域则势必将地产泡沫吹的更大,若不宽松任由地产景气程度下行,则势必招来更深的通缩。其他国家这种两难选择时的政策抉择,发现在更深通缩与更大泡沫之间,所有央行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更大的地产泡沫,即为了将经济脱离通缩区域普遍容忍了房价的快速上涨。这是因为通缩除了会导致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以外,还能让传统货币政策失效。因此全部的央行在面临通缩威胁时,都无一例外地选择货币宽松,而情愿付出地产泡沫越来越大的代价。

2.2.2 看谁会峰顶站岗

在经过10年高速发展与膨胀之后,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已经积累了相当程度的泡沫,尤其是在一些资金充裕而需求有限的地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程度更是十分的明显;而出于土地财政和保持经济增速的需要,更是让很多城市的房地产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需求增加的速度。

如上节所述,14年底和15年2月、3月分别进行了一次降准,两次降息。进入2015年国房景气指数结束前期的跌势,反弹明显。表明央行将对抗通缩放到更为优先的低位,进行宽松政策,这无疑将会使得泡沫的扩张速度加快,也许最终房价的最高点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没有凭空生出的需求,是泡沫就总有被戳破的一天,随着鄂尔多斯、温州等城市房价的大幅回落,房地产去泡沫化已经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开始在多个城市引发连锁反应。大量资金仍在持续地向地产行业集中,高额的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使得“卖地”显得更加重要,而对于普通人——购房似乎仍是投资的最好渠道……现在,这一系列看上去“利好”房地产行业的因素,在未来的某一天却极有可能成为房地产崩盘的“制造者”。

(三)人民币汇率暴跌与资本外逃

2.3.1人民币低走的两面性

2015年3月2日是降息后的首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正如市场普遍预期的再度逼近跌停位,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开盘报6.2730,再度刷新2012年10月12日以来的最低值。这也是春节后人民币即期汇率连续五个交易日逼近跌停。

随着欧洲央行3月9日宣布大规模QE计划,每月购买600亿欧元资产抵抗通缩。全球各大央行相继实施货币宽松政策,导致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与日俱增,相对美元汇率持续逼近跌停,已经成为人民币近期走势的代名词。

就出口而言,最近一个月人民币的暴跌对于外贸企业,出口制造业来说是利好,尤其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可以既可以出口创汇,扩大贸易顺差。也可以使国内企业在海外的发展减少资本成本,迈向国际化市场。所以第一章也提及过,2014下半年,中央见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实行对海外扩张,各种的出口利好政策的出台使得进出口数据不断地增大。

2.3.2外资外企“用脚投票”

但是,外资的情况却截然不同。2015年1月外商直接投资(FDI)从2014年12月份的133亿美元下降到13.92亿美元,同比下降87.06%,环比下降89.55%。

在2015年1~2月期间,微软计划春节前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该工厂近期正加快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同时,位于北京的微软诺基亚工厂也将同步关停。据传闻,此次诺基亚东莞和北京工厂裁员共计9,000人。知名钟表企业的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突然宣布清算解散,并和全体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公司声称“终止解散”行为得到了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批复,也向人社部门提出了报备。此外还有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也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

除了外资实业,套利资本的逃离变成一种新常态。在3月2日早盘,不少国际投资者已在香港NDF市场大手笔抛售人民币。“有些机构一大早就抛售等值2000-3000万美元的人民币,感觉像是集体出逃。”一家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但此并不意外,因为在2月28日下午央行宣布降息的一小时内,他就接到三家国际投资机构的交易指令,要求他在3月2日早盘抛售他们持有的50%人民币头寸。

因为投资者发现押注人民币升值已经变得无利可图,很多热钱其实是从国际银行拆借出来的杠杆融资资金,投资风险较高,所以他们对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变动特别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迅速获利撤离。尤其是个别外资投资银行预计中国央行可能还会降息50-75个基点,将大幅压缩人民币与其他币种利差交易的实际收益率。

外资企业的资本撤离将会给国内密集型制造型企业一个沉重的打击,,外资陆续撤走后留下一大批工人的失业问题,就业率下降又会影响整个经济的景气程度,使得需求进一步下降。而套利资本的外套使得流动性风险增大,陷入更严重的通缩。

(四)产业产能过剩与结构性衰退

2.4.1难以消化的过剩

在增长阶段转换期,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一些具有趋势性变化的过程,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密集型产业增长日益放缓。我国当前的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在传统产业中,产能过剩已经从钢铁、电解铝、

水泥和汽车等行业,扩展到焦炭、电石、铁合金、铜冶炼、纺织、石化等行业;在新兴产业中,受地方多种刺激政策推动,碳纤维、风电、LED、锂电池、光伏等,都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而且,越是政府高度重视、严格审批控制的行业,产能过剩现象越突出。

其中,投资规模比较大的中化工业和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往往是地方依赖提高地方生产总值和税收的重要着力点,产能过剩非常严重。市场化程度高、企业进退门槛较低的竞争性领域,虽有产能过剩现象,但多处于正常水平,属于周期性产能过剩。在增长阶段转换、中长期潜在增速下降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如果市场需求放缓,很可能导致整个行业处于利润地下甚至亏损状态,大面积破产、倒闭的风险增加,引发金融和财政风险。同时,产能过剩导致低水平恶性竞争,使行业利润率处于极低水平,优秀的企业无法脱颖而出,产业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很大一部分依赖于低廉的人力成本。尤其是加工贸易更是由于人力成本上的优势而在世界商品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当前加工贸易约占中国贸易总量的50%,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创造了名义上的巨额贸易顺差。但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率极低。有数据表明,目前加工贸易的利润仅仅在5%左右。

和汇率变动一样,人力成本的上涨同样考验着中国制造。广东省人社厅2015年2月26日正式公布,从今年5月1日起,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地方政府看到物价上涨,于是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借此以抵消物价的上涨。以佛山为例,其最低工资标准将从1310元/月上调到1510元/月。近日,不少在佛山的务工人员对此拍手叫好。而企业则叹生存艰难,表示要加快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中国低廉劳动力时代或许已接近尾声。人力成本的增加,势必会打破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经济模式,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非洲等地其更加低廉的人力成本正在引起世界加工业的注意。

2.4.2“六高成本”的困扰

“六高成本”是企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一是劳动力成本相对于劳动生产率过快的涨速。企业的主要对策是“机器人代替人工”,但面临一次性投入太高、前景不明的风险,很多企业无力承担。二是资金成本过高。由于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资金充裕与价格高企并存,融资难和融资贵成为许多调整、转型中的实体企业难以逾越的障碍。三是土地成本过高。土地供给不足和价格过快上涨,一些东部地区仅能部分满足少数企业的用地需求,服务业发展也受到地价、房租的制约。四是流通成本偏高。不仅传统商业运行模式受高物流成本约束,而且网络销售、网店等新模式,也同样受到高物流成本的影响。五是知识产权保护成本过高。由于知识

产权保护不力、执行成本过高等问题,很多有创新能力和意愿的企业,因创新产品、新技术容易被仿冒和剽窃,担心创新投入与收益严重不对等而被迫放弃。六是准入成本依然很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有超过1/3的企业希望通过进入其他行业实现企业转型,其中纺织、服装、化纤、有色等行业超过50%的企业有转行的意愿,但普遍反映看好的行业门槛依然很高,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政府干预依然过多。

2.4.3熬过了2008,却熬不过2015?

一些制造业大省接连传来了工厂倒闭的消息:诺基亚将关闭北京和东莞工厂,东莞和苏州两地数家万人制造企业破产倒闭,曾经是东莞第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鞋业负面消息连连,温州的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

2014年12月5日,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随后联建的兄弟公司,位于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相继倒闭,三家公司累计员工人数近万人。在联建科技倒闭之际,位于苏州的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闳晖科技也宣布关门停产。1月,手机零件制造商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老板欠债1.35亿元跑路,400员工失业。从事杂牌手机制造的东莞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1000多名员工失业,董事长高民自杀。上两节提及,PPI一直走低,通缩的压力增大。若这波倒闭潮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一方面是投资的泡沫、资本市场的泡沫乃至房地产的泡沫,都在复苏;另一方面,却是实体经济再入寒冬,而且与2008年那一场“急病”不同,2014年实体经济得的是“慢性病”,无论下什么药拉动经济,对实体制造业都毫无疗效。

(五)债务危机

2.5.1债务数据比重堪忧

近年来,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和政府负债规模急剧膨胀。根据审计署的最新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各级政府有偿责任的负债达到20.7万亿元,负

有担保的债务2.9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7万亿元,三项累计达到30.3万亿元。政府负有偿债责任的债务余额占GDP例达到36.7%,考虑或有债务中政府有关的责任比例已经达到40%,政府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1994年预算法表明中央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但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一边是无法可依,一边是巨大投资需求,如何应对?地方政府绕过法律的约束,创造了五花八门的融资平台和融资手段。不可否认,这些融资平台和融资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更要清醒地看到,没有明确法律规范和制度依据的各类投融资平台背后隐藏的是巨大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和社会公共风险。

2.5.2地方政府的“任性”风险

一是地方政府风险意识淡薄。举债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行为,尤其是当债权与金融相结合时,其风险会扩散,变为经济、金融领域的公共风险。

二是多头举债增加了举债成本。从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借的主体来看,除了政府部门和机构之外,经费补助的事业单位和各类融资平台成为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主要来源。

三是资金来源的“去银行化”加大了债务的隐性风险。随着中央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规范和从严管理,银行对地方政府和投融资平台的信贷政策逐渐从紧。银行贷款占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比例从2010年底的79%降至2013年6月的56.5%。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来源呈现“去银行化”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信托融资、融资租赁、BT(建设——移交)、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垫资施工等“影子银行”成为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新途径。据统计,2013年6月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17.9万亿元,其中通过“影子银行”融资的就超过5万亿元。“影子银行”是不受或少受金融监管机构监管,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通过“影子银行”融资比较隐蔽、监管难度大,而且融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成本。这无形中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的难度和风险。

四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快速增长加大了系统性风险。由于各级政府间事权界限不明、偿债职责不清,一旦累计的债务风险超过地方财力的承受力,势必逐级向上转嫁偿债风险,直接危及中央财政安全。另外,大量政府性债务来源于银行和金融系统,一旦负债规模超过地方资产净值,资不抵债,债务无法偿还,地方政府性债务便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危及我国金融安全,甚至引发更大的公共风险。

五是大量地方政府性债务体外循环缺乏规划。我国规模巨大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只有一部分是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的。大量的政府性债务是基于政府的隐性担保而形成的隐形债务。这些隐性债务长期体外循环,未纳入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政府很难全面、准确地掌握债务的整体运行情况,难以合理控制债务存量和增量,也就难以

合理控制债务风险。这与大多数地方政府没有按规定编制政府性债务年度收支计划有密切关系,对本地负债建设项目及投资规模、债务额度和偿还债务本息情况没有进行明确、细化和合理安排,“借、用、还”基本上是由债务单位负责人拍脑袋决策,缺乏有效的计划管理机制,债务和风险都缺乏可控性。

六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不健全。缺乏监督与责任约束的权力必然会产生滥用、寻租和腐败。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性举债行为缺乏法律的明确规范和有效的监督,地方政府性举债不规范而导致政府承担了很多不必要的还债义务。多头监管、监管职责不清晰也造成了在实际监管中的“谁都能管、谁都不管”的监管缺位和“谁都能管、谁都要管”的监管越位。同时,地方政府性举债的责任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地方政府性举债避险动机很弱的重要原因。

第三章新常态下的对策——改革趟过深水区

(一)着力点:切实降低成本

3.1.1 改善信贷规模

向新常态过渡,在宏观上表现为经济转型和速度减缓,就微观上来说。企业面临的重要之处是: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那么,就要从盈利模式开始转变,从“速度效益型”过渡到“质量效益型”。

如何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成为当前最迫切的一个关乎总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就政策来看,要完善贷款制度,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主体获得短期小额贷款。切实执行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对产能过剩行业中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不搞“一刀切”。

3月1日的降息当晚,银行纷纷调高存款利息,增大揽存规模。利率不降反升,有驳于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造成该现象是因为商业银行单纯追逐利润、攀比扩大资产规模等非理性竞争行为,影响市场定价竞争秩序,使得整个市场经济的融资成本不断提高。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应该要优化银行考察考核机制,适当地降低存款、资产规模等总量指标的权重;设立银行存款偏离程度指标,将其纳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绩效评价,压制银行的“冲动”行为;降低进入商业银行业的准入条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竞争机制;从而以上方面的措施降低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

3.1.2 企业要控制负债积累

就企业本身而言,要注重控制负债的积累,保持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按需求发掘不同途径的融资方式,除了向银行贷款外,可以借助发行股票、债券、票据融资、

贸易融资等方式,满足融资的同时,尽量降低融资成本。

(二)突破点:加大创新力度和企业产业升级

3.2.1 科技创新

今年的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

3.2.2 发掘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3.2.3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从总理的“中国制造2025”看出,我国不但要从大到强,而且要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简单地说,就是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按照“产业微笑曲线”理论看,U型的附加值曲线两头是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中间最低赋值的是加工生产。我国要向两头高端链发展,改变工业化的战略取向。将制造业服务化,才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优势,才能站在制造业强国的行列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