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危机逼近:银行最担心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危机逼近:银行最担心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危机逼近:银行最担心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危机逼近:银行最担心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危机逼近!银行最担心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金融市场21金融圈2016-05-31 07:05

曾经全球最赚钱的10大银行,中国占一半以上!

曾经建行行长当着总理的面自称“弱势群体”,全场哄堂大笑!

曾经民生银行董事长感叹银行利润太高,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曾经A股最赚钱上市公司前十强,8家都是银行!3000家上市公司,16家银行利润占到一半,大量企业都在给银行打工!

谁也没想到短短一年,一切都变了:

4月1日,中国五大行公布2015年实情已全部完毕!中行净利最惨、农行不良告急、建行逼近红线、行长工资腰斩、中农工建全部跌入零增长。10年最差,史无前例!

“惨不忍睹”四个字应该最为合适。这是中国五大行去年净利润增速实情,中农工建全部跌入0增长,交行还在边缘挣扎!中行暴跌734个基点沦为最惨,从8.08%猛跌至0.74%超过10倍!

10年最高!中国银行业承担着12744亿不良贷款。农行不良率远超其余四大行突破2%“生死线”高达2.39%!不良贷款傲视群雄,相当建行交行不良贷款总合!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1.18%,即如果产生1元不良贷款,银行则提取了1.81元作为冲抵。所以拨备覆盖率也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利润,不良贷款猛增,又要维持不触碰红线,难上加难!

银行高管跑得比兔子还快

今天消息,某股份行一年内居然流失200位中高层。

春江水暖鸭先知,行业的冷暖业内人士最清楚。

多年以来,银行业的辉煌,也成就了银行业职位的“金饭碗”的光环,可以如今一波离职潮正在悄然袭来。进入2015年,建行、中行、交行、中信、浦发、兴业、华夏、平安等上市银行,已经有三十多位发生离职,这是往年没有出现过的。

四大行行长2015年的薪酬全部腰斩,年薪仅剩45万左右。除了行长,就连董事长的薪酬也遭到了腰斩!

银行业尽管的确拥有着令绝大多数人艳羡的收入,但这些“金融精英”们会一再强调,在这里工作的目的,绝不仅仅是金钱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为了实现一种强有力的自我证明:我奋斗,我得到,我是强者。

但如果你们跟他们讲没有年终奖,那他们跑得比兔子还快!什么自我证明,自我奋斗,立即烟消云散!

最大危机:

中国银行坏账高达8万亿?!

别人炒股炒成了股东,银行给别人借钱也要借成股东了!时隔16年,国家再次出手实施“债转股“,银行把钱借给企业,但一些遭遇困难的企业还不起,就干脆不还了,把这部分钱转换为股份,让银行成为企业的股东!很快,银行就是中国最大的投资公司!

其实这相当于把银行套了进去,银行一旦成为股东,利息不但没了,企业亏钱,银行还要跟着倒贴!目前国家首批试点规模为1万亿,对象多为关注类贷款,也有可能是正常贷款!

近日当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正加大清理银行坏账力度,由国家主导的一个“债转股”计划从3月初的大约1200亿美元飙升至4月底的2200多亿美元,不到两个月整整增加了1000亿美元。这令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债务负担水平以及处理多个问题能力的担忧日渐加剧。

今年2月,对冲基金黑曼资本管理公司创始人Kyle Bass曾抛出惊人言论,放言中国银行业股本亏损可达3.5万亿美元(约合23万亿人民币)。法兴最新的报告指出,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损失可能会达到8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商业银行资本的60%!

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不良贷款也披着正常、关注类贷款的外衣转成股份给银行,银行接盘后通过股市等资本运作从而退出,最终为这些已经“歇菜”的企业接盘的还是社会资金,还是我们老百姓!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反思与重构 次贷危机以来,美国抵押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经历了巨幅振荡。金融市场此起彼伏的波动、接踵而至的损失事件,使得人们对长期以来奉为圭臬的市场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市场风险的直观表现是波动性。但波动性只是现象,仅仅关注波动性,并不能真正抓住市场风险的本质。这次金融危机给了人们很多鲜活的教训,也促使大家透过波动性的表象,对市场风险的内生动因和驱动因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对传统市场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反思和重构。 对市场风险的再认识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市场风险就是波动性风险,即因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变化,导致银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这个观点被业内广泛接受。既然市场波动是风险的主要来源,那么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则是引发波动的风险驱动因子。基于这个认识,金融机构普遍采取以风险价值(VAR)、多层次限额体系为核心构筑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但是,从次贷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从巴林银行、法兴银行到瑞银集团的交易亏损事件,都从不同侧面暴露了上述市场风险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导致传统市场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应对现实风险时往往力不从心(于是往往将其归咎于“市场异常波动”)。 随着20世纪以来金融的不断深化,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运行日趋精细复杂,市场风险的形态、结构和内在特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交易对手风险日渐成为市场风险的重要驱动因子美国次贷危机发展、蔓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就是信贷市场紧缩,市场收益率大幅上扬。利率大幅上行的背后,驱动力量实际上是交易对手风险。Libor-OIS息差代表了剥离无风险收益率变动后的风险预测水平,透过这个指标可以直观考察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压力和交易对手风险的影响。事实上,这个指标一定程度上成为危机发展演变和风险程度的风向标。具体来说,Libor减去OIS(隔夜指数掉期,Overnight Indexed Swaps)后,可剔除拆借市场中市场预期效应对市场利率走势的影响,从而得到交易对手风险和流动性因素对Libor的实际影响。即:Libor-OIS息差=交易对手风险补偿+市场流动性风险要求+其他(交易成本的差异)。 在其他因素变化不大的情况下,Libor-OIS息差扩大主要是由于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增大,导致放款银行要求收取较高的利息以补偿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对金融危机中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市场风险上升背后的驱动力量主要是交易对手风险。从图1看,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收益率水平大幅上扬,以

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及原因简析

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及原因简析 美国次贷危机概况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并且影响至今。 次贷危机的形成 次级抵押贷款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其首付比例一般低于20%。 举例,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国两家主要服务于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银行,他们承担了许多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存在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银行为了分担风险,会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刺激抵押贷款债券(CDO),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等,这些机构为了降低风险又会将次贷债券打包出售给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机构,最后将次贷风险出售到全球。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从2005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截止2007年1月,美国按揭贷款支持的证券化产品总额达到5.7万亿美元。而自1995年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同时贷款利率相对较低,导致的金融机构大量发行的次级按揭贷款达到1.2万亿,占全部按揭贷款的14%。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

浅析市场营销的危机管理论文

浅析市场营销的危机管理论文 浅析市场营销的危机管理全文如下: 摘要:作者针对市场营销的危机管理做了相关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危机的 定义和市场营销危机的主要特点,并对企业加强市场营销危机管理的对策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市场营销危机管理经济时代 随着这个不断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环境和经营环境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并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地加快。还有,不断深入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中国加入世 贸组织后,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层出不穷的不确定因素,随时会面临突如其来的,并 来源多种多样的危机,除产品方面、竞争方面的、市场方面的外,还包括大环境中经济方 面的、政治的等,当企业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时,就容易受来自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每个企业在面临此等形势下都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怎样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处 理危机、防范危机等问题。其中企业危机管理正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市场营销危机的定义 企业产品的市场出现不断下降甚至丧失占有率的现象,这主要是由市场发展战略、经 营观念落后和营销策略的失误、市场预测和调查不充分等等所引起的,或者企业的利润不 足以弥补成本,这主要是由于营销不善所引起的,这就是市场营销危机。 二、市场营销危机的主要特点 1.预知性 在很多的情况下,在出现和最终爆发前,营销危机存在一段潜伏期,有着直接或间接 的先兆。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危机隐患,减少危机所带来的威胁,科学预测并且进行超前决 策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表明,相对于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善后管理,危机爆发前的 预防效果将会更好。 2.突变性 即在某个特定时空上,企业营销危机突然爆发。按照这一特点,企业的抗御对策应根 据危机的突然爆发应进行跳越式的变动,而不是企业的抗御对策按照单一的路径进行。即 为了能更好地优化整个抗御过程,应该以营销危机现实的或潜在的突变点作为抗御对策的 着重点。 3.紧迫性 有如烧毁企业的火焰,营销危机有着相当强的扩散性,它可以迅速由局部扩展到企业 整体,也快速可以由本领域扩散到其他领域。企业面对危机时作出反应的时间将是相当紧 迫的,必须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有效地解决它。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前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不仅次数大大增加,破坏力也明显增强。理论界对金融危机的研究的热情也同时被激发。迄今为止,金融危机理论大致可分为三代:以Krugman (1979)和Flood and Garber (1984)为代表的第一代理论;以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的第二代理论;第三代理论因出现较晚,争论很大,流派很多。第一代模型认为政府实行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制的内在矛盾引起一国外汇储备的枯竭,当外汇储备降到临界水平就会引发投机性攻击,造成危机。第二代模型认为政府行为并不是线性膨胀的,而是理性的;所以政府会比较维持和放弃汇率制度的成本来选择措施,危机并不一定发生在储备耗完之后;另外这模型还强调“多重均衡”和“自我实现”性,当公众预期危机会发生时,“好”的均衡会转为“坏”的均衡从而引发危机。第三代模型的观点还不统一,研究者从而不同角度对危机形成原因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有的强调危机的传染性、有的强调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有的强调道德风险引起的过度借贷、有的强调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还有的强调企业的收支平衡恶化。三代金融危机模型都与现实事件相联系。第一代模型是对七八十年代拉美金融危机的解释,第二代模型以1992年EMS 金融危机为基础,第三代模型是对1997亚洲金融危机的解释。 1、第一代模型 1.1基本分析框架 0,>-=-αφαφt t t i y p m (1) 10)1(<<-+=r R r rD m t t t (2) 0>=μμt D (3) t t s p = (4) t t t s E i i +=* (5) 除了利率,其余的变量都为LOG 值。t m 表示名义货币,t D 国内信贷,t R 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汇储备的账面价值,t s 即期汇率,t p 价格水平,* i 国外利率(假定为常数),t i 国内利率。t E 表示t 时期可用信息的预期值。 方程(1)定义了实际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国内利率成反比。方程(2)是将货币量与储备和国内信贷相联系的一个等式。(3)式表示国内信贷以速度μ增长。购买力平价和公开利率平价分别由(4)式(5)式表示。 在完美预期条件下,t t t s s E =。设0* ==i y 并结合方程(1)、(4)和(5)得到: t t t s s m α-= (6) 当汇率固定时,设为s ,则0=t s 。中央银行通过向公众购买或出售国际储备来调节国内货币需求。

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

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 内容摘要: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为21世纪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被称为经济血脉的商业银行深受其害。目前加强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我国各商业银行应在吸取全球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积极学习西方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管理。本文从分析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入手,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提出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几点策略。希望对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7年,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随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从信贷市场传到资本市场、从影响虚拟经济到影响实体经济、从投资银行传到商业银行、从美国到欧亚甚至全球、酿成了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美国金融业逐步陷入困顿,许多银行相继宣告破产,并逐步影响至欧洲、日本等。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众多国际一流投行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倒闭——雷曼破产,贝尔斯登和美林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靠政府巨额注资才勉强存活下来,华尔街的神话被此次金融危机迅速摧毁。 1、金融危机的成因 综观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表面上有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种问题、金融创新过度、美国货币发行的无约束等原因,笔者认为造成本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和金融监管缺位。 (1)美国部分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投资银行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 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火暴时,美国许多银行特别是大型投资银行为一己之利,利用房贷证券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成为了凶残的赚钱动物,有钱拼命赚,赚了内部人分,出了漏洞要社会及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自9.11事件之后,随着美国次贷市场的兴起,经济的复苏,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又先后17加息,引起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次贷危机从而发生。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新型的金融危机,起产生的内在机理是金融产品透明度不够,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被逐步放大并移至投资者,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蔓延到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资本渠道和贸易渠道扩展到整个世界。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的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对国际贸易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也产生了金融危机。针对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和中国经济的现状,本文探讨了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次贷市场,美国次贷危机,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启示 一、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 二、美国次贷市场的兴起 美国的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信用评级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由于信用要求不高,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利率高出2%~3%。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加之优质和次优级抵押贷款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以及以MBS、ABS等为基础发行的债务抵押担保证券(CDO),从而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专业给投资者。同时随着风险的转移,这些金融机构因贷款占用的资金得到回收,使得放贷规模继续扩大。自从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以来,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低利率刺激了房价持续上涨。在房地产业繁荣的现象下,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次级抵押贷款公司觉得,收不回的贷款反正有房子做抵押,而房价还在涨,所以还会赚;而且借助于金融创新,这些贷款被打包债券化出售给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被转移出去了。 三、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从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持续加息,房地产业开始趋冷,一些借款买房人不能按期还贷而违约,违约率的上升导致一些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如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出现亏损以至破产。同时,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也随之变成了垃圾债券,它的价格下跌引起了投资于此机构出现财务困难。投资者了解到这个信息后,纷纷要求赎回投资,造成基金公司流动性困难,不得不暂停赎回,这引发了投资者的恐慌。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不肯拆出资金。出问题的金融机构从银行和债券市场都无法融到资金,次级债危机就演变为流动性危机,引起了造成美国和全球主要股市下跌。

应用文-银行竞争与银行业稳定研究述评

银行竞争与银行业稳定研究述评 ' 银行竞争银行业稳定风险转嫁授信行为危机传染 近二十多年来,西方各国银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同时出现了两种对立的 趋向:一方面,管制放松后,银行竞争程度明显增强;另一方面,经过数次并购浪潮之后,银行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①。一般认为,增强竞争可以促使银行业以更为低廉的价格向 提供更多金融产品,能改善社会福利。但就金融监管部门而言,保证银行业稳定似乎更为重要。他们长久以来的信条是。银行竞争与银行业稳定之间存在着权衡(Trade-off)关系,竞争可能会导致诸如银行破产、银行恐慌等不利于社会的后果②,基于这种信条,他们通常会采取某些限制银行业竞争的政策措施。显然,这两种观点的对立涉及到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基础理论问题,即,银行竞争与银行业稳定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通过将吸纳活期存款与发放贷款两种业务置于同一 机构之下,银行可以为社会提供特性资产转换服务③,这也决定了银行具有财务杆杠比率高的资本结构特征。根据委托-代理理论(Jensen and Meckling,1976),企业财务杠杠比率越高,其风险转嫁(Risk Shifting)的期望收益越大,从事高风险活动的激励就越强。 就银行而言,其财务杠杆比率很高,且其债权人主要由众多分散的小额存款人构成,一般不了解银行经营行为以及潜在风险。当竞争加剧导致银行利润水平下降时,银行股东和经营者将风险转嫁给存款人的动机就可能增强,从而承担过量风险,给银行业的稳定带来潜在威胁④。 因此,考察银行市场竞争状况是否会影响银行业的稳定性,首先就必须考察竞争对银行转嫁风险产生怎样的激励。 早期研究(Rhoades&Rutz,1982)发现,美国1960~1980年间区域银行市场上,市场集中度与承担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Keeley (1990)研究了1980年代美国放松跨州设立分支行限制后的银行竞争与大型银行持股公司风险转嫁激励问题。通过构建一个存在存款 制度条件下的两期状态偏好模型,他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假说,认为竞争会增强银行风险转嫁激励。此后的一些研究(Allen&Gale,2000,Hellman,Murdock &Stiglitz,2000,Repullo,2003)进一步证明,竞争会增强银行风险转嫁激励的关键因素在于银行承担过量风险的支付结构,即风险收益主要是归银行股东。而发生损失则主要由政府或存款人承担。 Allen和Gale(2000a)在Keeley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即便不存在存款保险制度,许可证价值(Chatter Value)本身也可以解释竞争加剧条件下银行更多承担风险的行为⑤。在他们建立的存款市场Cournot-Nash竞争模型中,竞争加剧将会使得每家银行的资金规模相对于资金市场而言显得非常小,这让银行在作决策时市场利率变动的重要性降低。其结果是,银行经营行为近乎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行为,并且只要还能获得正利润。银行就会扩大其业务。均衡状态下,市场利润收敛为零,这反过来意味着为了获得正的利润,银行会有非常强的激励去承担风险。Hellman,Murdock和Stiglitz(2000)考察了存在资本管制中的许可证价值问题⑥。通过建立存款竞争动态模型,他们发现,如果存款利率是由市场决定的,银行会倾向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扩大其存款来源。存款利率的提高意味着资金成本的增加,这会侵蚀银行的利润,降低其许可证价值,从而会促使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Repullo(2003)对Hellman,Murdock和Stiglitz(2000)模型作了进一步扩展,银行可以在“赌博性”资产(高风险)和“审慎性”资产(低风险)之间进行投资选择的情形。该模型证

德意志银行

第三份補充上市文件之更正 德意志銀行 (根據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法律註冊成立) 透過其倫敦分行行事 第二次進一步發行關於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每股面值1.00元人民幣的普通H股的 400,000,000份於2008年8月28日到期 歐式(現金結算)認購權證 (證券代號:7488) 行使價:每10份權證6.49港元 謹請參照本公司於2007年8月20日刊發的第三份補充上市文件關於第二次進一步發行關於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每股面值1.00元人民幣的普通H股的400,000,000份於2008年8月28日到期歐式(現金結算)認購權證(證券代號: 7488)(「權證」)。 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及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香港結算」)對本文件的內容概不負責,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亦不發表任何聲明,並明確表示概不就因本文件全部或任何部份內容而產生,或因依賴該等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本更正函件刊發為更改第三份補充上市文件第10頁標題爲“流通量提供者如何提供流通量?”的一節。 投資者須注意標題爲“流通量提供者如何提供流通量”的一節應予刪除,並以下文取代: “流通量提供者如何提供流通量? 流通量提供者將盡合理努力透過就要求開出買入價及賣出價作出回應,為權證建立市場。閣下可致電(852) 2203 6116要求開價。流通量提供者接獲報價要求後,將於10分鐘內回應。

所有報價將顯示在權證的指定股份頁。於一般市況下,流通量提供者將為最少十手買賣單位之權證提供報價,而買入價與賣出價相差最多為15個價位(為聯交所規則所述的「價位」)。流通量提供者將於權證的期限內在第二市場向閣下提供權證的價格。報價將於權證在聯交所買賣的每個營業日開市五分鐘後提供,直至有關營業日收市為 止。” 閣下應一併閱覽本文件以及第三份補充上市文件。 除根據本更正函件作出修改或修訂外,第三份補充上市文件的所有其他資料維持不變。 2007年10月9日

商业银行八大风险

八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 一、信用风险 1.定义: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2.形成原因: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①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 ②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 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 3.应对措施:传统的方法是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较新的方法是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 二、市场风险 1.定义: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 2.形成原因:在经济运行中的任何一项交易中,如果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与该项交易有关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则会引起逆向选择,它是引起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重要根源。

3.应对措施:①构建独立、高效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②营造良好的市场风险管理文化 ③实现现代市场风险管理技术与IT 技术的有机结合 三、操作风险 1.定义:操作风险遭受潜在损失的可能,是指由于客户、设计不当的控制体系、控制系统失灵及不可控事件导致的各类风险。损失可能来自于内部或外部事件、宏观趋势以及不能为公司决策机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信息系统、行政机构组织、道德准则或其他主要控制手段和标准所洞悉并组织的变动。 2.形成原因:①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一是所有者虚位,导致对代理人监督不够。二是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三是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虚位,很容易导致银行高管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弱控制而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进行违法违纪活动。四是内部控制能力逐级衰减。 ②内控制度建设尚不完备。一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不足与控制分散并存,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较大。二是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三是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不强。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稽核审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完全起到查错防漏、控制操作风险的作用。 ③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严重滞后。 ④员工队伍管理不到位。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引言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目前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世界经济衰退迹象明显。由于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需求减弱,中国经济也面临很多困难,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本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其实反映了盛极则衰、创新毁灭、月盈则缺的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必然性。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与极度创新的金融系统在有效监管出现困境的情况下,信贷过度扩张造成金融市场内在的稳定性脆弱, 其发展到极致时,金融市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会极度脆弱,任何来自外部的小小风险都有可能触发系统性危机。本文致力于全新视角来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的直接原因与内在根源及对 中国的影响与启示性意义。 总之,针对此次金融风暴中国应该做好美国经济长期低迷、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准备。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应对外部金融风暴和内部不利因素的双重压力,确保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成功转型,促进中国宏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美国次级按揭贷款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一)美国次级按揭贷款与次贷危机概述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大体分为优惠级和次级按揭贷款两个层次。次级按揭贷款是指银行或贷款机构提供给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首付一般低于15%。 次级按揭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贷款利率高2%~3%,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业务。但由于次级按揭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比优惠级贷款低,借款人信用记录较差,其全额偿还的期望概率相对较低。因此,必须用严格的金融监管来防范风险。否则次级按揭贷款机构就会遭到巨大损失。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按揭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目前已对各国实体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次级按揭贷款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次级揭贷贷款业务本身是一件正常业务,除美国外,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有次级贷款业务。这个业务从社会角度来说也是有益的。次级按揭贷款与次贷危机有什么联系呢?是不是次级按揭贷款必然导致次贷危机发生呢?次级按揭贷款转变为次贷危机是需要条件的。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就是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持续下跌。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本来就比较差,或缺乏足够的收入证明,或还存在其他的负债,还不起房贷,很容易发生违约事件。但在信贷环境宽松,或者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也能规避风险。但在信贷环境紧缩,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不仅再融资困难,就是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也会发生亏损。当大规模集中性发生这类事件时,次贷危机就出现了。 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乃至形成一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非偶然,造成危机爆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从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尽行分析:(一)直接原因 房价的下跌和利率的升高是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产生并蔓延的直接原因。美国次级房贷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以后,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业1

TITLE:面对金融海啸,欧盟各国联合救市 2008年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全球,受其影响也属银行业。.08.10.16,为期两天的欧盟峰会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开幕。与会的27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欧元区15国峰会于12日通过的应对金融危机战略。 继欧洲各国政府承诺投入共计近2万亿欧元用于担保或直接投资境内银行后,此次峰会的重大进展是欧盟27国就总额1.7万亿欧元(约合2.3万亿美元)的泛欧紧急金融援助方案达成一致。 支持欧盟成员国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途径:方案允许各国政府根据各自情况,灵活采取以下纾困手段,增加各行流动性和信用: ?购买银行股份、 ?担保储蓄账户、 ?担保银行同业拆借等 一.关于流动性的简介: 所谓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满足存款人提取、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需求的。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流动性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商业银行的安危存亡,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稳定都至关重要。 流动性的衡量有以下的指标:(一) 又叫,是指商业银行根据的有关数据,计算流动性指标,用以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预测方法。 1、(1)现金状况指标(Cash position indicator)。(与流动性正相关)(2)流动性证券指标(Liquid securities indicator)。(与流动性正相关)(3)净联邦头寸比率(Net federal position)。(与流动性正相关)(4)能力比率(Capacity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5)担保证券比率(Pledged securities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原因(1).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原因(1) 本文从金融创新产品本身和连接投资者与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机构这两个角度分析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力图从微观角度解释危机酝酿与形成的过程。 一、引言 2007年8月,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国际金融体系累积的系统性风险得以全面暴露,其危害尚在蔓延。这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二、原因分析 (一)金融创新产品:次级贷款和资产证券化 1.失控发放的次级贷款 (1)次级抵押贷款 次级贷款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它给那些受到歧视或者不符合抵押贷款市场标准的借款者提供按揭服务,在少数族裔高度集中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受欢迎。与此同时,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也是一项高回报业务。从90年代末开始的利率持续走低带动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蓬勃发展。 (2)“掠夺式”的放贷 2001~2005年的房市繁荣带来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快速发展,房贷金融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纷纷将次级和次优住房贷款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机构之所以大力发展这一业务,还由于不断上涨的房价使金融机构认为,一旦出现严重违约,他们可以通过没收抵押品,并通过拍卖而收回贷款本息。 次级住房贷款的发放达到了失控的局面。次级房贷规模从1994年的350亿美元、约占4.5%的美国一到四家庭住房贷款总额,发展到2001年的1600亿美元、占5.6%和2006年的6000亿美元、占20%。 2.资产证券化工具推动次贷膨胀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最重的金融创新之一,已经成为全球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重业务构成和收入来源,也是各发达国家有效管理经济和金融风险、发挥金融市场投融资功能并促进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工具。因此,资产证券化产品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一方面,新的产品不断衍生,另一方面,在规模上也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势头。 (二)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与制度漏洞 1.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 (1)利益冲突首先产生于发行方付费的业务模式。 据统计,评级机构90%的收入来自发行方支付的评级费用。这使得评级机

浅析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现在、问题及对策

论文题目浅析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作者姓名徐殿邦 专业名称公共事业管理 指导教师李里峰 二00九年六月五日

目录 摘要 (3) 1.企业危机管理概述 (3) 1.1企业危机的特点 (4) 1.2危机处理的原则 (4) 2.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5) 2.1企业领导层对危机管理不重视 (6) 2.2企业缺乏危机预警机制 (6) 2.3企业危机管理人员水平不高 (6) 2.4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理论不完善 (6) 3.加强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7) 3.1加强企业领导层危机意识 (7) 3.2建立企业危机的预防体系 (7) 3.3建立专业危机处理队伍以及危机处理方法 (8) 3.4总结危机管理经验及教训 (8) 3.5企业化危机为机遇 (9) 结论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1)

浅析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徐殿邦 06级公共事业管理 【摘要】本文的主要是通过浅析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已达到企业变危机为机遇,越过陷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目标。现代社会是一个关联性高,互相协作又互相竞争的多元化社会。危机伴随着机遇无处不在,让人防不胜防任。任何企业都处在风云莫测的环境中,有些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昙花一现。许多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也有许多企业有兴转衰,甚至销声匿迹,这都反映出现代社会危机与机遇同在。 关键词:企业,危机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从阜阳大头娃娃的毒奶粉到三鹿奶粉三聚氰胺,导致国内整个行业信用与生存危机事件;从华尔街赫赫有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著名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申请破产到AIG高管逆势高薪风波。这些事件的背后都在说明在当今日益加速的全球化协作过程中,任何企业都处在风云莫测的环境中,而且环境越来越复杂和不稳定,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危机的发生。那企业危机是什么,我们又如何把握危机? 一.企业危机管理概述 苏伟伦认为,“危机管理是指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控、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目的。危机管理有危机监测、危机预测、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五个基本职能。危机管理的目标是避免、减少危机的危害,乃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①。 企业危机可以分为经营危机、制度危机、管理危机、安全危机和竞争危机这几大类,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企业经营危机。企业经营危机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因“质量问题”、“媒体曝光”、“消费者问题”等在某种特殊的状态下,导致销售增长率、市场份额、获利能力等指标急剧下降,从而使企业人、财、物正常运转明显受阻,企业经营难以继续,甚至有停顿和倒闭的危险。01年9月3日,《新闻30分》关于南京冠生园月饼陈馅翻炒报道事件,直接导致月饼行业的神话在02年3月6日破灭。那么企业危机的特点有哪些,面对这些危机处理又要遵循哪些

企业危机管理模式的发展浅析

企业危机管理运行模式的发展浅析 摘要: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为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但目前国内的大部分企业缺乏危机预警机制、危机管理人员水平不高、危机管理理论不完善、领导层对危机管理不重视等现状形势严峻,因此企业危机管理运行模式的发展成为了企业管理中先进而必要的趋势。据此,本文采用实例论证的方法对我国当前企业危机管理进行了研究,依次阐述了该研究的背景、目的、基本步骤和意义,对企业危机管理概念的解释,当今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以及剖析近年来的危机管理案例,最后阐述了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及对危机管理的建议,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关键词:企业危机管理概念管理现状危机案例指导意义 Abstract:The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is the enterprise to cope with unexpected crises, resist calamity incident, as far as possible make the damage to the minimum point and a previously established prevention, treatment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But at present most of the domestic enterprises lack crisis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crisis management level has a little low, the theory of crisis management is not perfect, the leadership of crisis management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such situation is grim, therefore the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operation mode become business management of advanced and necessary trend. Accordingly,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case study of current to our country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are studied, elaborat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basic steps, to the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concept explanation, the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f recent crisis management case, finally expatiates on the main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on crisis management, also pointed out the lack of research and the need for improvement. Key words:The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Concept Management Crisis case Gguiding significance (一)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关于银行危机理论述评

关于银行危机理论述评 论文摘要:介绍了理论界对于危机的各种解释:许多著名学家在宏观层面上从制度、史、经济周期等多角度研究银行危机,揭示其形成的内在机理。认为现代银行危机理论主要运用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进一步从微观层面对银行危机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包括银行挤兑模型、信息非均衡理论、银行行为理论;要全面解释银行危机,就要将这些方面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论文关键词:银行危机;银行挤兑模型;信息非均衡理论;银行行为理论 一般而言,分为银行危机、股市危机、货币危机、危机四种类型,银行危机是其中之一。它是指现实或潜在的银行挤兑或银行失败引致银行停止支付或迫使政府通过提供大量援助进行干预的情形。根据以往出现的银行危机经济学界出现了几种从不同角度解释其形成的理论。 一、宏观角度 从宏观角度分析,研究银行危机的生发机制始于古典经济学家。其后,凯恩斯、弗里德曼、明斯基、金德尔伯格、费雪等经济学家对该问题均有深刻论述。 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探讨银行危机的产生。他认为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通常以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为先导。金融危机是生产危机的表现和“伴侣”,其根源在于制度,即生产的性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

矛盾。当这一基本矛盾再也难以调和时,就会以危机爆发的形式来暂时强制性地解决,使社会生产力受到巨大破坏。信用、货币和金融不过是其中一个环节。因货币信用活动相对于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故货币危机可以单独发生,金融领域也有自己的危机。 凯恩斯也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研究危机。与以前的经济学家将危机原因归结为利率上涨的因素不同,凯恩斯认为一个典型危机的原因在于人们的预期和不确定性所引起的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凯恩斯构建了宏观经济模型,将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交易作为不确定的、充满风险的经济行为来分析,并十分重视分析与经济主体的发展前景密切相关的变量,诸如货币持有量、利率、资产价格、设备等。其主要贡献是引入了预期和不确定性,认为资产价格、设备投资是不能预测的,一旦剧烈变动,就会引起经济动荡。他从有效需求角度,更确切地说是从投资角度阐述了危机爆发的原因。 海曼·明斯基(HymanP.Minsky)将凯恩斯模型运用于现实经济活动的分析中,提出了“金融不稳定性假说”(FinancialInstabilityHypothesis)。 他的分析建立在资本主义繁荣与萧条长波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正是经济繁荣时期埋下了金融动荡的种子。明斯基将借款企业依据风险从低到高分为抵补性企业(Hedge)、投机性借款人(Speculative)和高风险借款人(Ponzi)三类。随着经济的繁荣第一类投资者在缩小,后两类投资者比重增大。生产部门、个人和家庭的债务相对其收入比重越来越高,股票和不动产的价格持续上涨。然而,长波上升之后必是滑

德意志银行简介

严格保密德意志银行简介 2010年3月 2010年3月

严格保密 1.1 德意志银行的全球实力

德意志银行概览 ? 德意志银行是一家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一体 的综合性银行。 ? 德意志银行以1,227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居2008年世界 500强的第26位。 ? 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重大,全球银行业重新 洗牌。德意志银行是在此次危机中没有接受政府救助 的少数银行之一,并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稳健的经营管理,运营状况持续改善。2009年上半年净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加了50%、360%。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1.00%。

德意志银行是全球领先的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性银行 面向国内富裕私人客户和中小企业提供私人银行、 工商企业金融服务和个人信贷产品为高端客户提供投资管理、税务咨询服务、继承 策划和成立慈善基金等是全球最具规模的投资管理机构之一,为个人和 机构投资者及保险公司提供新的互惠基金、另类 投资和环球保险方案 从事股票、衍生产品、外汇、债券、直接投资、 结构化产品和证券化产品的设计、交易、销售和研究 从事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和后续融资的承销业务, 及融资和并购的财务顾问服务

德意志银行有能力为客户各方面需求提供有力支持客户需求 德意志银行提供的产品及服务

德意志银行 – 全球表现杰出 《风险杂志》奖项 2009年1月 ? 年度最佳对冲基金衍生品银行 ? 年度最佳货币衍生品银行 《环球》杰出奖项 2008年3月 ? 全球最佳经纪业务银行 《银行家》投资银行奖项 2008年 ? 最具创新性承销商 ? 最富创新精神风险管理银行 2009年12月 ? 年度最佳债券机构 《欧洲货币》外汇交易排行榜2008年? 外汇交易服务提供商第1名? 年度最佳外汇机构 ?年度最佳风险管理银行《全球金融》 2008年11月 ? 全球最佳外汇银行 《国际证券化报告》 2008年 ? 年度最佳国际证券银行 《衍生品周刊》杰出奖项 2008 年10月? 全球最佳衍生品银行 《欧洲货币》杰出奖项 2006年 ? 最佳外汇服务银行 《国际金融评论》年度回顾 2008年12月 ? 年度最佳商品衍生品银行

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目标、内涵与策略

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目标、内涵与策略(上) 2010-3-5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金融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随着全球开始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加快经营转型是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中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根本目标,是构建集约化经营、内涵式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其内涵包括理念转型、业务转型、流程转型和管理转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将是一个长期、多阶段、渐进式的进程,其差异化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了处理好转型与发展的关系、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推进渠道优化整合工作、完善产品创新机制、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业务经营空间、审慎稳妥地进入国际市场、完善和健全金融生态和监管机制等策略建议。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目标,内涵,策略 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已近三年,随着各国救市政策措施绩效的逐步显现,目前危机造成的负面冲击在不断减弱,世界经济运行企稳复苏的积极因素日益积累增加,全球开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下简称后危机时代)。本次全球危机给世界经济金融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中国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将直接引致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业务结构、创新取向、管理机制发生变化。因此,经营转型将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加快推进经营转型也将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 一、经营转型是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将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速度不会像过去那么高,国际业务的增长也可能比较艰难,业务国际化的风险也会有较大的提升。其次,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将使得企业更趋于多样化和大型化,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面临挑战,新兴企业和企业倒闭、兼并的风险将会增大。第三,在大城市发展进入极限的情况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载体是二、三线城市。这些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企业规模、技术水平、诚信文化等相对较薄弱,这将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挑战。第四,尽管新能源、新技术、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驱动力出现,而由于配套设施、宏观调控等不足,新兴产业出现低效、低附加值和过剩的风险。第五,中国人口红利日趋衰竭,老龄化进程加快,投资和消费能力都受到制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