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羲之小楷字帖

王羲之小楷字帖

王羲之小楷字帖
王羲之小楷字帖

王羲之小楷字帖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

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文征明小楷

文征明小楷(醉翁亭记)

本《醉翁亭记帖》小楷,纸本轴,纵53.5厘米,横2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征明(1470-1559),长洲人。初名璧,字征明,后以字行,又字征仲,号衡山、停云生。书与祝允明齐名,诗书画三绝,为明四家之一。是幅为八十二岁时所书,精整挺秀,如世人评王羲之书《铁画银钩》者。《醉翁亭记帖》小楷,是宋代欧阳修谪于安徽滁州期间,修建醉翁亭后,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书家多有发挥题写。这幅《醉翁亭记帖》是文征明八十二岁时(一五五一)书写,全文精整挺秀,铁画银钩。书后有长跋,谈到当时书法上的体验与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由。欧阳修从韩愈的文章得到启发,文征明也希望从钻研王羲之的书迹中,追求如不食人间烟火,冰清玉骨的感受。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於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於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於负者歌於涂,行者休於树,前者呼,後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的美。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山势曲直,路也跟着弯转,于是就可以看见在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是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间。这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早上出去,晚上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我们在溪水边上捉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做酒,泉水香,酒色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着这就是太守的宴会。宴会欢畅尽兴,不在乎有没有音乐。投壶的中了,下棋的赢了,于是旧杯和筹码递过来递过去,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坐了

王羲之书法的总体评价

王羲之书法的总体评价 王羲之书法的总体评价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无论是否懂得书法都知道王羲之这位独特的书法家。在浩瀚书法海洋中,王羲之已经被众多书法立为了一座灯塔,被历代书法立为楷模,并且用王羲之的标准来衡量历代的书法名家。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有评论说:“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这里虽然打破了王羲之崇拜,但是仍然没能打破人们认识王羲之的格局。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是最好的?为什么王羲之的被认为是完美无瑕的?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有两个比较大的因素: 第一,唐太宗的推动作用。唐太宗十分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以至于召集天下、宫廷中的书家临摹《兰亭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有推动作用。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唐太宗的书法造诣不浅,他应该能够判断出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唐太宗只是一个外因,主要的原因还是王羲之自己。 第二,王羲之的书法功底。历代的书法家已经把王羲之尊为“书圣”,因此评价王羲之的书法也就没有缺点可寻。因为定论认

为王羲之是完美的,王羲之是绝对的,王羲之是不可超越的。历代的书法家,包括后来的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翁刘成铁等等众多书法几乎都与王羲之的书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想原因主要是中国封建时期的正统思想与中庸思想: 王羲之的书法被尊为书法的正统,王羲之之法也被书法届尊为正统之法,任何违背王羲之的法则都是被成为叛逆的。但是违背王羲之的法则是不是都是坏的呢?有人说王羲之的法则到现在还有人在用,但是那些违背王羲之的法则都已经不存在了。想想看,这种一出来就被唾弃的法则能够流传下来吗?当王羲之的书法被尊为正统之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一批书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王羲之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字体相当一段时间以欧体为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欧阳询,也间接发展了王羲之。当欧阳询被尊为欧体的楷模,后来的欧体书法者也就以欧阳询为标准,因此也就永远无法超越欧阳询。而被欧阳询所临摹的王羲之,也就成为了更是高不可攀的巅峰。 王羲之的书法在书家看来是“大家无特色,大家无风格”,而且王羲之是“中庸之美”。这种标准被看作是书法的终极状态,这种思想很明显是受到了儒家学说的限制。当我们把王羲之等同于儒家思想的精华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王羲之已经成为了一个儒家思想在书法界的孔子,是不可动摇的圣人。而后的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书法家拿王羲之的标准来衡量当然也就无可比拟。怀素、张旭、王铎比起王羲之过于豪放,欧阳询比起王羲之过于呆滞等等之类的评论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儒家思想统治的中国封建社

古代书法之王羲之作品欣赏王羲之书法

古代书法之王羲之作品欣赏王羲之书法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十分著名的书法家,其中被冠以书圣之称的便是王羲之,可见他的书法之造诣,他的兰亭集序更是被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吧。下面是为你的古代书法之王羲之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早年经历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 __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 __来的。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

王羲之书法欣赏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小楷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 学习书法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它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书法的书写方法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描摹,临写,背临,创作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欧阳询书法作品欣赏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化度寺舍利塔铭》等离开称名于世。史书记询初学王书,而险峻过之,其八体兼妙。 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 苏轼(suzuo)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代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另外《兰亭续帖》中有《紫丝靸帖》,文字有所不同,翰林不称"出守",故疑其伪,当为唐末宋初高手所拟。 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suzuo)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 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王羲之的书法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下面我们就来鉴赏一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飞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与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于酒酣之时,用蚕茧纸、鼠须笔趁兴疾书,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这篇传颂千古的名迹。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等特点。在章法(布白)、结构、用笔上都达到行书艺术的高峰。其特点分述如下: 天然的布白。《兰亭序》布局的形式,是采取纵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的方式。《兰亭序》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偶有宽密。如神龙本的通篇行距,前四行较疏,中幅较匀,末五行紧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保存了起草时随手书写的自然姿态,颇得天然潇洒之美。 多变的结构。《兰亭序》的结构可说极尽变化之能事,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

王羲之的楷书字帖

王羲之的楷书字帖 王羲之的楷书字帖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字帖1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字帖2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字帖3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字帖4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字帖5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王羲之行书字帖-田字格版-兰亭序(红字)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8388525.html, For evaluation only.
练习字帖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 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 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 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 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 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 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 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也。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 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 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 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 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第 1 页 共 2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8388525.html, For evaluation only.
练习字帖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 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 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 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 岂不痛 ” 哉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 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 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 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 夫 !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 有 感 于 斯 文 。”
第 2 页 共 2 页

书法家王羲之 阅读答案

书法家王羲之阅读答案 王羲之是我国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被称为“书圣”。自他以后研究书法的人,没有不吸取他在书法上的成就的。现在书店里还摆着他最得意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那是古今书法的典范。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怎样造就的呢? 王羲之出身在晋代名门家庭,自幼喜爱书法,对功名却很淡薄。他曾经临摹过好多书法家的字帖,并对他们的书法特点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还门学习过汉朝书法家张芝的草书,很有心得体会。 王羲之不但善于学习历代书法家的长处,而且经过苦研究,独创了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他苦心琢磨字体的间架结构、笔画和笔势,一有空就用手在衣服上写字。天长日久,把衣服都划破了。后来,他到永嘉做官,也总在池边苦心字。之后,他就在池里洗砚刷笔,把一池水全染成了黑色,于是人们便称此池为“墨池”。就这样,他终于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字打“√”。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琢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淡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句子换一种说法,原句意思不变。 自他以后研究书法的人,没有不吸取他在书法上的成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横线画出连接第2、3自然段的过渡句。 5.你能说说王羲之书法艺术取得成功的原因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一定很受教育,是否想起了那一句名言俗语呢,把它写下来。 参考答案: 1、正确的字有:专刻练 2、琢磨:专心学习练习。淡薄:不在意,不关心。 3、自他以后研究书法的人,怎么可能有不吸取他在书法上的成就的? 4、“王羲之不但善于……艺术风格” 5、淡泊名利苦心钻研 6、活到老,学到老。

王羲之《乐毅论》临习指导

一、《乐毅论》简介 《乐毅论》(上图为拓本局部)系王羲之小楷法帖,创作于永和四年(348年)。《乐毅论》为三国时期夏侯玄所撰,是一篇论述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征战主事的文章。王羲之抄写这篇书迹,是付给其子王献之的。原迹久已不存,有《越州石氏帖》、《玉烟堂帖》、《快雪堂帖》等众多刻本传世。 《乐毅论》是王羲之楷书中颇负盛誉的名帖,历代名家对此赞不绝口。隋智永在《题右军{乐毅论)后》说:“《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唐褚遂良《拓本<乐毅论)记》指出:“(《乐毅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北宋黄庭坚有诗咏《乐毅论》为:“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清人钱泳《书学》对《乐毅论》更是大为推崇:“昔人谓右军《乐毅论》为千古楷法之祖,其言确有理据。盖《黄庭》、《曹娥》、《像赞》非不妙,然各立面目,惟《乐毅》冲融大雅,方圆适中,实开后世馆阁试策之端,斯为上乘。” 《乐毅论》外标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遒劲之中不失婉媚,端庄之中不失姿态;精淳粹美,清雄雅正,意境高远,静气迎人,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空灵淡荡,高怀绝俗,真大雅不群之作也。《乐毅论》是学习小楷的上乘法帖,从其学起,定能获益匪浅。 二、学习《乐毅论》应注意的几点 《乐毅论》(下图为拓本局部)是小楷名帖,它与写其他大楷碑帖不一样,因此在临写该帖(也包括临写其他小楷字帖)时必须注意以下几

点: 第一,写小楷虽仅靠锋尖运行,但仍保持“逆起、行笔、回收”的运笔过程,也按轻、重、疾、涩的方法运笔。在结构上,小楷讲究舒展,抱成一团则眉目不清。 第二,初学小楷,用笔宜缓,缓则允许我们有时间注意到笔法的完善。王羲之《笔势论》中说:“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以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小楷字形虽微,但用笔最要精到。端坐作书时,思想要集中,一念不可它移,精神要贯注,一毫不可苟且,使锋藏画中,力透纸背。特别是发笔、收笔、转换、过渡、中间走笔处,尤不可忽略。明末清初书法家倪苏门《书法论》中说:“轻、重、徐、疾四法之中,惟以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也。此法—熟,则诸法方可运用。”切忌字小而忙行笔势,犯急躁草率、信手疾书之病。 第三,初学小楷,当先从基本点画人手,后构结体。点画结字既熟,方可注意到笔势的往来和自然的韵律。小楷虽以沉静端庄为主,但亦当静中寓动,既欲态度自在,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又要笔机活泼,兼天马行空之动势。 总之,学习小楷,捷则有之,忙则不可。要达到这种境界,惟一的办法就是一个“熟”字。笔法圆熟,则腕不停笔,笔不离纸,虽翰落如飞,而点画精到、结体熨帖、态度雍容,气韵自然生动。 三、《乐毅论》的点画特点 尽管点画在用笔方法上,小楷与大楷并无多大的区别,但事实上小

晋王羲之小楷

晋王羲之小楷《乐毅论》临摹自述 翁志飞 工具材料:汉笔坊制纯狼毫小楷笔、万杵堂虎溪三笑墨、雁皮纸、清歙砚。 时间:磨墨加书写共用三个半小时。 清钱泳《书学》云:“余尝论工画者不善山水,不能称画家;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书画虽小道,其理则一。”以此检验历代大家,皆精于小楷!钟繇、二王传世无中、大楷,其行草实根基于此。所以,后之习书者都极为重视钟、王小楷。 唐孙过庭《书谱》云:“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可见,写小楷也会受文字内容及当时心态的影响而体现出不同的意境,非独行草为然! 清王澍《论书剩语》云:“董宗伯云:‘小字难于宽展而有余,又以萧散古淡为贵,游刃有余地,此作小楷秘诀。’”所谓“宽展而有余”得自苏轼“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指出了写小楷的难点及应达到的境界。 由此可见,小楷之难,古人亦觉如此! 关于《乐毅论》,褚遂良将之列入《晋右军王羲之书目》正书第一,《唐褚河南拓本乐毅记》云:“……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可见,褚遂良对这件作品极为重视。可惜真迹失传,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宋刻本,刻本与墨迹的区别主要在于,墨迹是古人直接书写的痕迹,直接清晰体现书者的用笔特点及精神气韵,而刻本则是由工匠摹刻拓制,往往会融入摹刻者的书写习惯和时代特征。并且,在拓裱的过程中,由于纸张的伸缩,字形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书者笔意的大量丧失。所以,这就给临摹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为同时代几乎没有留下可作为参照的作品。我们只有从前人的学习成果中找到一些线索,如智永的《真书千字文》、唐人写经、赵孟頫《洛神赋》、《汲黯传》、《道德经》、明人文徵明的作品。祝允明、王宠的作品刻帖的味道稍重,点画的衔接不够紧密而显得松散。虽然刻本在用笔的细节上损失较大,但字体结构,即体势相对要保留得多一点,更近于古人,所以,清郭尚先《论书》云:“晋人小楷,最须玩其分行布白处。唐风虽欧、褚大家,似为乌丝阑

行书字帖-- 非常好

行书字帖-- 非常好! 行书的结构和章法 从结构说,楷书比较有自己固定的结构,草书的结构也有它的规则,行书因介于这两种书体之间,故其结体比较灵活。但是,行书也必然有它自己可遵循的规则和要求,掌握和理解它的规律特点并加以灵活运用,就会提高它的艺术品位。作者如何运用行书结构规律特点并在实践中善于处理,是如何进行艺术造型的问题。那么,行书的结构章法究竟有哪些应遵循的规则呢?行书的结构和章法的规则要求主要是:结体大小轻重要适当,长短纵横要合度,疏密黑白要相称,左右欹正相呼应,使之错落变化,气势贯通,协调统一,神定气足。下面具体地进行一些分析。形体、神韵兼备 字的结构和谋篇目的是追求形神统一,使形体能充分反映出神韵。行书的笔法、结体、章法是行书形式美的主要内容。作品的神韵是通过行书的形式美得以充分的表现。如果行书的形式不统一,是不能很好地表现出作品的风格和神韵的。所以要创作一幅形神完美的作品,必须要求形体、用笔、章法、风格四方面的统一。

第一,形体统一。此指字体、造型的统一。行书的字体应表现行书的特点,不能把篆体、隶体照搬进来。即使用楷体,也不能用严格意义的楷书,只能用楷书的繁体字,而用行书笔法,否则就不协调了。结体造型统一,是指行书结体或肥或瘦,或扁或长,或纵势或横势,或错落或平整,都要在主体统一下加以变化,对比也是一种艺术手段,但不可生硬,总之要在协调下求变化。 第二,用笔统一。即要在一幅作品中始终统一用行书笔法,而且要用一家笔法,做到笔法的一致性,一种格调。学行书者往往学过多家用笔,容易杂用,用得不好即会产生格调不统一。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或肥或瘦,或肥瘦兼顾,或方或圆,或方圆兼顾,或横势开拓,或纵笔凌厉,总要在一种笔法为主下求变化,笔法线条之间相互协调,和谐一致,有统一,有变化。 第三,章法统一。是指结体大小、虚实、纵横、平整、错落等方面,要在一幅作品中统一协调。当然统一并不是要求整齐划一,不是死板而无生气,而是说始终如一地前后协调变化,关键在善于处理协调和变化的关系,不可生硬,不可对比重复单调。 第四,风格统一。不是只单纯地指格式统一,条幅、对

欣赏王羲之书法1

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鉴赏论文

论文摘要 王羲之,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里汇合、交融,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而他所作的《兰亭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键词:欣赏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王羲之 在上绍兴书法课之前,就已经知道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对他的了解止步于他是东晋最有名的书法家,没有之一。他的行书写的飘逸而不失秀美,将中华民族的书法审美推上了新的台阶,他的行书笔法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自他之后,已再难超越。所以,他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书圣”。并且,还知道他的儿子王献之,草书大家。以及“十八缸”的故事,这些历史书上都多有介绍。 而从语文书课本中,我学到了《兰亭序》,了解了王羲之的家族背景,生活概况,以及《兰亭序》的创作地点,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在脑中构想了王羲之及当时的贵族举杯共饮,吟诗作赋的场景。“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山阴-现在的绍兴。也因为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对“书圣”笔下描写的这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地方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而这次也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来到兰亭,观赏美景。还

有,从一些课外书之中了解到王羲之喜欢鹅,在现在绍兴兰亭,也依然有一个仿造的鹅池。 现在,在绍兴书法课上,还从老师的讲述里知道了更多的关于王羲之的故事。例如,“王羲之从叔叔王导那里获益良多”,“王羲之曾在家族蒙难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王羲之家族在书法方面的成就”,“王羲之与卖扇子老婆婆的故事”,“王羲之拿抄好的经书与山阴道士换鹅”的故事,“王羲之如何凭借自身与众不同的气质成为东床快婿的故事”……都让我对书圣除了书法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现在通过查资料得知,王羲之之所以在我国书法界的地位如此之高,是因为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而王羲之的书法主要特点有:一是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唐太宗赞之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二是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疏密相间。三是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兰亭序之创作背景 通过高中语文课本的学习知道,《兰亭序》诞生于一次浪漫的聚会。“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兰亭集序全文单字高清放大行书字帖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

毛笔临摹书法字贴记王羲之兰亭序打印版

简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王羲之行书字帖

王羲之行书字帖-唐《冯摹兰亭序》(超高清) 2012-5-30 10:55|发布者: 书法屋|查看: 18582|评论: 290|原作者: wzhjknne 摘要: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超高清)冯承素: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直弘文馆为招书人。唐太宗曾出王羲之《乐毅论》真 ... 王羲之行书字帖-唐《冯摹兰亭序》(超高清)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超高清) 冯承素: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直弘文馆为招书人。唐太宗曾出王羲之《乐毅论》真迹,令冯摹以赐诸臣。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其它事迹不详。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据考,卷首“神龙”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记载,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历代著录有: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刻入“兰亭八柱”,列第三。

王羲之的书法评价

王羲之的书法评价 王羲之的书法评价"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这是东汉书法家蔡邕的一段关于书法的描绘. 我们的汉字最初产生时是对于事物形象的模拟,后来发展为抽象的符号.抽象的东西总会给人规格化的感觉但偏偏衍生出了一门叫做书法的“艺术”,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 这期的在“有关品质”的栏目里写到了王羲之.,可常常一问,人家都说根本没练过字,纯属天然形成,大概是资质甚好吧! 其实我所谓的练字也只是停留在把字写漂亮的层面上,真正的书法大概是要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吧. 找寻了历史上对王羲之字的评价,例如:”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关于王羲之的典故最著名的就是“入木三分”. 在那本小时侯看的书里,粗浅地探寻着王羲之成长的过程.觉得一直推动他的就是一个“意”字. 他最早的老师卫夫人就曾教导他要“意在笔先”,而大书法家蔡邕的一番话曾给了他很大启发“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王羲之还研究过老子和庄子的学问.里有一段”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蹄者,所以在兔子,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他应用到书法中的理解为字是言, 字中显示出一种韵律便是意,书法达到很高的境界时,便忘了笔下的字,而在追求一种跳动着的意韵.老子谈到过风,老子说,天和地,犹如一只风箱.这只风箱的中间是空虚的.正因为它空虚,风才能从中进进出出,来来去去.天地间的空虚愈大流动的风也才愈大愈猛.王羲之应用到书法结合蔡邕的“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认为,怀抱放开,胸中一片空虚,性情才会充溢心中,才能有意韵从笔端奔涌而出. 所谓“意”,也就是书法不只停留在”形”上,更能从中看到一种风骨,一种精神.这自然会和书写者的个性有关 .里写到”我们最喜欢的其实还是王羲之的行书.楷书能充分展示他内蕴的优雅,是正襟危坐的书写.一笔一划的字字精致但与行书比.总觉得行书是他洒脱不屑世事的最好寄寓更能体现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在我的体会中,王羲之是一位因生活优裕而脱风尘气的清韵雅士,虽有‘骨鲠’名称,雄浑豪放之气总显不足,所以草书就嫌狂浪不够.” 觉得谈到书法谈到书法家怎么一下子出来很多事情和他们有千死万缕的联系,很是微妙,而每一个分枝都能让人产生很多书法以外的认知,让你即便不是在书法上很有造诣的人也能从和他相关的事情中找到共鸣.好象它的”得意忘言”, 它的”空虚也是一种力量”,它的“先散怀抱,任情恣性”它的”大巧若拙”很能让我们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境.罗哩巴嗦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尽量把自己的意图说的明白一点,但感觉还是挺混乱,只能用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做托词了. 王羲之的自我评价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1) 录入时间:2007-12-14 11:52:00 点击:2798 来源:清韵书院 关键词: 王羲之生平 “唐诗,晋字,汉文章。” 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末年(约公元307年)出生于琅琊(今山东临沂)。东晋太和年间(约公元365年)卒于会稽(今绍兴)。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最初的汉字,是图象性很强的大篆(甲骨、金文、籀文)和小篆。后来逐步被简化、抽象,成为隶书。隶书体的出现标志着汉字正式由具象的“图画”,转变成抽象的符号。到秦汉时期,隶书达到发展的高峰,成为一种官方的书体。此后隶书写法的程式化日益严重,过分的波折,“蚕头燕尾”,不仅千篇一律,而且浪费时间。到魏晋时期,战乱频仍,军令纷飞,隶书已经不合时宜了。于是流行于民间、在隶书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写法的楷书体,就逐渐为统治阶级所认可,开始出现于正式场合。而作为楷书附属书体的行书,也随之开始萌芽。 另一种书体--草书,则起源很早。从大小篆开始,就有所谓的“篆草”。隶书出现以后,出现了对应的草写法--“章草”。书法史上第一位“草圣”--汉代的张芝,就是以章草出名。到了魏晋时代,章草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索(靖)、卫(凯、瓘、恒)、皇(象)、陆(机)等一批章草名家。 尽管魏晋时期各种书体均已齐备,但是各种书体又都还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楷书经过钟繇的变革,虽然大致成型,但是从《宣示表》等楷书作品中,可以看出钟书结体扁方,捺脚波磔,尚保留有浓重的隶书笔意。章草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在隶书即将让位于楷书的情况下,也要求章草向对应于楷书写法的“今草”发展。行书,则刚刚萌芽,写法远未成熟,地位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