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价考核暂行办法

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价考核暂行办法

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价考核暂行办法
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价考核暂行办法

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价考核暂行办法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苏发[2011]18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的通知》(苏政发[2010]117号)的精神,为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我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发展水平,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制定本评价考核办法。

一、考核范围

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产品交易市场、综合类等七大类。

二、基本原则

一是评价和导向相结合。建立评价考核机制,既注重约束、考核功能,更强调激励、导向作用,旨在引导各地以科学发展为统领,把握工作方向、调整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之路。

二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力求全面反映服务业集聚区现有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以统计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为基础,力求可采集、可量化、可对比。同时兼顾定性判断,尊重客观事实,体现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

三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评价体系不仅采用刚性指标反映时点状况,体现年度发展水平,同时也注重变化趋势,通过反映速度的动态指标,体现发展过程和发展效益。

四是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紧扣各类集聚区普遍发展要求,以共性指标为主,同时按照不同集聚区类型设计差别化指标。针对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的特殊性,设置专门指标予以考核。

三、考核方法

(一)指标体系设置

评价考核采取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形式,其中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创意产业、商务服务等五大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共性指标包括内部建设、集聚规模、集聚效应三大类12项,个性指标分别为3项。产品交易市场设置内部建设、市场规模、市场信誉、发展潜力等四大类15项指标。综合类集聚区只考核共性指标。

1、共性指标(12项)。

(1)内部建设。

—规划编制:集聚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实施情况;

—管理机构设置:集聚区管理机构设立、人员配置及运作情况;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聚区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情况;

—信息资料报送:按时报送集聚区季度发展、在建项目以及分析建议材料等情况;

(2)集聚规模。

—营业收入:集聚区年度营业收入及增速;

—税收收入:集聚区年度上缴税收总额及增速;

—投入资金:集聚区年度投资额及增速;

—入驻企业:集聚区年末入驻企业数及增速;

—吸纳就业:集聚区年末就业人数及增速。

(3)集聚效应。

—单位面积产出:单位面积营业收入;

—单位面积投资:单位面积投资额;

—营业收入占比: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园区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

2、个性指标(各3项)。

(1)现代物流集聚区。

—专业化程度:集聚区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数;

—物流功能及一体化服务:信息交易、集中仓储、配送加工、多式联运、金融服务、停车场等功能的完备程度,相互合作的企业比例;

—信息化建设:集聚区门户网站日平均访问量,区内使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数;

(2)科技服务集聚区。

—专利获得率:新增专利授权数;

—研发能力:区内科技研发企业数;

—科技成果转化率:形成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占比。

(3)软件和信息服务集聚区。

—产业层次:获得CMMI认证企业数;

—自主知识产权:集聚区内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

—软件出口:集聚区企业软件出口总额。

(4)创意产业服务业集聚区。

—创意资源:创意设计企业占园区企业总数的比重;

—集聚量级:创意设计产业收入占园区总收入的比重;

—原创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数量。

(5)商务服务集聚区。

—产业规模: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的数量;

—总部经济:集聚区内企业总部(含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总部)的数量;

—专业服务:会计、审计、税务服务,专业咨询,知识产权服务,广告,会展等中介服务机构数量。

3、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指标(15项)。

(1)内部建设。

—规划编制:集聚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实施情况;

—管理机构设置:集聚区管理机构设立、人员配置及运作情况;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聚区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情况;

—信息资料报送:按时报送集聚区季度发展、在建项目以及分析建议材料等情况;

(2)市场规模。

—成交额:年度市场成交额及增速;

—税收收入:年度市场税收总额及增速;

—投入资金:年度市场投资额及增速;

—经营户:年末入驻市场经营户数及增速;

—吸纳就业:年末就业人数及增速;

—区域影响:年度市场成交额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成交额的比重;

(3)市场信誉。

—产品质量:产品检测合格率;

—消费者满意度:消费者投诉率;

(4)发展潜力。

—网上交易:网上交易额占市场成交总额的比重;

—辐射能力:非本地产品占全部产品的比重;

—产品品牌:省级以上知名品牌一级代理商数。

(二)计分方法。

指标分:定性指标采取专家打分制或调查问卷形式计分;定量指标以指标值排序计分。其中共性指标权重为80%,个性指标权重为20%。

附加分:当年度新引入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分别加8分和6分;当年度新引入中国服务业企业100强总部和地区总部,分别加6分和5分;当年度新引入江苏服务业企业100强总部,加2分。产品交易市场当年度新发布经国家认定的市场指数,加5分。软件信息服务业集聚区内企业当年度新获得CMMI 5级认证,加3分。

总得分:各单项指标得分加权与附加分之和。

根据总得分和个性指标得分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行总排序和分类排序。

四、考核程序

评价考核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各市、县(市)发展改革共同参与。

(一)报送材料:每年2月底前,各集聚区按本考核办法,形成上一年度工作情况书面考评自评材料及相关证明材料,经集聚区所属地市、县(市)发展改革部门签署意见后,由省辖市发展改革委审查后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二)核实检查:资料上报后,由省发展改革委会组织核查。

(三)结果评定:根据报送材料和核查情况分别对集聚区评价考核提出初步意见,提交专家评审后确定。

五、考核奖惩

对总得分排名在前10位的集聚区,由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分类排名在前3-5位的集聚区(根据各类型集聚区数量确定),给予适当奖励(不重复享受);对排名在末10位的集聚区予以警告,对低于一定分值或连续两年警告的集聚区,直接摘牌。

对当年违反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有严重环境污染项目、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或重大责任事故、考评弄虚作假等行为之一的集聚区,取消当年考评资格,直接给予警告,并对集聚区属地相关部门及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一、共性指标体系

二、个性指标

三、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指标体系

南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附件2: 南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一、航运服务集聚区 航运服务集聚区主要包括龙穴岛除造船基地以外的所有用地、沙仔岛黄阁大道以北地区、小虎岛南部地区、南沙岛东部地区和位于万顷沙镇的南沙保税港区加工区。该区域将重点依托南沙保税港区,重点发展保税仓储、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展示、临港加工等港口物流业务,吸引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航运金融、海事仲裁、公正公估等航运高端要素在南沙集聚发展,加快构建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力争建成华南及泛珠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保税物流中心、采购中心、转口贸易中心、商品集散交易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 二、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 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主要包括南沙岛南部东起资讯科技园、西至西部工业区滨海地块,面积约10—12平方公里。该区域将依托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教育部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的公共研发机构,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生物医药、新能源、精细化工、现代中医药等领域的研发,鼓励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园将先进科技成果在南沙及珠三角地区产业化,积极打造粤港科技联合创新的示范区

和珠三角自主创新的重要区域。 三、滨海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 滨海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包括上下横档岛在内的南沙岛东南部滨海地块、黄山鲁和大山乸地块,主要依托邮轮码头、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天后宫、大角山炮台、滨海公园、滨海泳场和南沙大酒店等旅游设施,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二是万顷沙十八涌以南地块,主要依托人工湿地、百万葵园等旅游景点发展滨海生态旅游,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世界邮轮旅游航线的著名节点、粤港澳旅游市场的对接枢纽和珠三角滨海观光旅游的重要中心。 四、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集聚区 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集聚区主要包括珠江街、横沥镇和万顷沙镇的农业生产和配送区域,该区域将以国通供港澳水产基地为龙头,加快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现代滨海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的建设,高标准打造信息化、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农产品物流、交易、科技服务、检测服务等企业进入南沙新区发展,探索建立粤港澳“一地两检”的农产品检验检疫制度,构建绿色、环保、安全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和配送中心。 五、服务外包集聚区 服务外包集聚区与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发展用地范围一致,

集聚区有关考核指标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 (2) 河南省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考核晋级实施办法 (7) 关于调整完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的通知 (11)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13)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导则2010 (41)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的通知豫政办〔2010〕33 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O年三月二十六日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豫政〔2009〕62 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范围 省政府确定的180 个产业集聚区。经过省有关部门备案同意的专业园区参照本办法考核。 二、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由5 项内容8 项指标组成(见附件),从总量、效益、质量、进度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综合评价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 法人企业(单位)营业收入。指报告期内产业集聚区所有法人企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以及转让资产取得的收入。 税收收入。指报告期内产业集聚区法人企业(单位)实际缴纳的由国税和地税部门征收的各种税收收入总和。 法人企业(单位)从业人员。指在产业集聚区内的法人企业(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的期末实有人员数。包括在各法人企业(单位)工作的

【2019年整理】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苏财建发[2008]195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我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规范现代服务业(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苏发[2008]8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现代服务业(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其他服务业资金”)由省财政列入年度预算。 第三条资金的分配遵循因素分配、突出重点、择优扶持、鼓励创新、公开透明的原则。 (一)因素分配。其他服务业资金采取因素法进行分配。 (二)突出重点、择优扶持。其他服务业资金重点扶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领域的重点项目。 (三)鼓励创新。通过其他服务业资金的支持,提高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 (四)公开透明。其他服务业资金的分配因素、分配办法以及项目管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 第二章资金的分配办法和支持方式 第四条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激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各省辖市(含所属县(市))奖励或财政补助额度的确定与各市服务业增加值贡献率、服务业增长速度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等指标挂钩。四项指标所占比重分别为40%、20%、15%和25%。

(一)考核对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以各省辖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的增加额占全省服务业增加总额比例,测算各地区对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贡献率。 增加值贡献率=各地区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的增加额/全省服务业增加总额 (二)考核服务业增长速度指标完成情况。以各省辖市服务业比上年的增长速度,测算与省下达的服务业增长速度指标完成情况。 增速完成情况=各地区服务业比上年的增速/省下达的服务业增速指标 (三)考核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完成情况。以各省辖市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的增长速度,测算与省下达的各市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指标完成情况。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各地区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的增速/省下达的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指标。 (四)考核对全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各省辖市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额占全省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总额比例,测算各地区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对全省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 投资贡献率=各地区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额/全省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总额 (五)其他服务业资金分配测算因素以省统计局公布的年度统计数据为准。 第五条各市、县(市)奖励或财政补助额度的确定还要考虑项目评审情况、项目行业特点、项目建设进度和项目所在市、县(市)上一年度绩效考评情况。同时兼顾项目在各地区的分布。 第六条其他服务业资金实行奖励和财政补助的支持方式。 (一)奖励。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于能够制定具体量化评价标准的项目,采取奖励的方式。在项目实施后,经审核符合条件的项目,安排奖励资金。 (二)财政补助。对于盈利性弱、公益性强,不适合以奖代补方式支持的项目,采取财政补助的方式。项目承担单位自有资金比例较高的优先安排。 第三章资金支持的范围和申报条件 第七条其他服务业资金支持的范围包括以下方面: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路与建议以扬州为例

江苏商论 2012.11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以扬州为例 樊荣臻1,李光泗2 (1.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2.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形成集聚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服务 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仍相对较低,仍面临着众多障碍。为此,文章选取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较快的江苏省扬州市为对象,从集聚区载体功能提升视角,分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探索加快扬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服务业;集聚;载体功能;发展思路;建议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修改时间:2012-11-3 作者简介:樊荣臻,男,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学生;李光泗,男,南京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一、扬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背景分析(一)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服务业集群区发展机遇,区域一体化提升了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层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发 展,不仅使资源配置的范围大大扩展,而且使国际竞争的性质、形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服务业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服务业快速成长,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伴随服务业的深入发展,服务业呈现显著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服务业呈现出无以类比的整体竞争优势。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均处于全国前列。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下,扬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着得天笃厚优势,有利于提升扬州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模与发展层次。 (二)工业化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城市化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发展载体 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化的发展大力推进了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步伐。在市场配置和政府引导下,服务业逐渐由基础性服务业向生产性服务业 直至现代服务业转变,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并在空间布局上的集聚发展趋势。工业化的发展向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格的标准,客观上需要更加专业、更加集中、更大规模的服务,服务业必然趋向集聚发展的态势。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服务业尤其新兴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承担起专业服务职能:银行和金融、生产者服务、旅游和会议中心、先进技术服务、创意服务、教育和知识及文化和遗产等。城市化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要素基础和制度、文化环境,提供了集聚力和承载力,为服务业集聚带来持续不断的要素流入,城市化的经济效应使服务业集聚区有着更高的比较优势和要素回报率,大量集聚区外部利益的产生和共享,引导要素向服务业集聚区流动和集中,进一步加强服了服务业集聚区竞争优势。 (三)信息化为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网络化为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新的竞争优势 信息化应用使服务业在地域上出现集聚的趋势,信息技术的投资和应用削弱了服务过程中时间和距离因素的重要性,降低了服务成本,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了更快捷更方便的联系与交易。信息 ·服务经济·

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

2011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 总第19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4 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 吴海瑾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江苏南京210018) [摘要]城市转型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转型,而转型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城市能级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空间的优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一种同时具有研究开发、信息交流与社会 管理等功能的综合体,正在成为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带动城市现代经济体系 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创新效应正在引起城市的经济结 构的变化、城市空间要素的优化以及城市功能的提升,从而推动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促进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着眼多样化集聚,优先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的集聚;从规模导 向转变为创新导向,提升服务业集聚区创新产出能力;培育领军型企业,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引向高水平竞争与合作;加强城市制度与环境建设,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创造支撑条件;提升城 市品质,促进各类服务业发展要素的集聚。 [关键词]城市转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城市空间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10-0149-04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按照各自经济区位的要求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城市的空间是有价值的,经济和市场力量作用下的城市空间优化、重构过程就是追求空间价值最大化的过程,这种价值是由城市能级决定的,而现代城市能级的提升,其实质就是城市不断转型的过程。当前,在服务经济取代生产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发展已进入必须转型和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现实内涵 城市转型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转型,而转型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城市能级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空间的优化。从城市空间重构的视角来看,城市转型包括产业空间组织形式的转型、城市经济体系的整体转型、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型、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城市空间要素和城市功能的不断优化,等等。 (一)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转向高效化、集聚化 城市转型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城市产业结构及其组织将重点向内涵高度化转变,即大量新兴产业部门替代传统产业部门;高端或高附加值产业部门替代低端或低附加值产业部门;高技术、高智力含量的产业部门替代低技术、低智力含量的产业部门。不断提升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建立新型、多元、高级、稳固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与这种产业结构内涵高度化相适应,要求产业组织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动。市场企业个体降低空间性交易成本的离散性选择是产业组织形式向高效化方向演变,空间形态向地理集聚方向转变的动力,这有利于破除交易成本的先验性,现代企业空间集聚的区位战略正逐步替代原来的纵向一体化产业组织形式。企业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协同关系。不仅要求在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组织结构柔性化,而且要求逐渐演变为原子式的组织结构,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 (二)城市经济体系转向服务化 现代城市是与“先进服务、生产中心、全球网络市场”相联系的。也就是说,在当今全球经济体系中,现 收稿日期:2011-03-29 作者简介:吴海瑾(1970—),女,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BGL103)的部分成果。 941

服务业集聚区建立情况汇报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服务业集聚区建立情况汇报

服务业集聚区建立情况汇报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年以来,围绕推进服务业产业转型升级,我市把大力提高服务业集约、集聚发展摆上重要战略位置,科学抉择,提升资源要素和集聚水平,放大服务业集聚发展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实践证明,在资源能源日益紧张、用地约束不断加大的条件下,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既有利于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企业转型,也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还有利于推动产业集聚、提高集约发展水平,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做法 我市的基本做法有四个方面。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点空间放在主功能区。在主功能区共有花木大世界、钢材市场、天平市场、科技创业园、苏浙大市场、汽车城、科技园、港物流园等近1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取得了集约发展的效果。二是突出产业特色。充分利用各镇区区域资源优势,使集聚区建设凸显产业特色。在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集团的港区建立起全国唯一的船舶配件市场、现代物流集聚区。在如城依托花木产业的优势建立了花木交易集聚区。三是提升发展层次。在发展传统产业特色的同时,大胆创新,建立新兴高端产业集聚区、科技城(软件园)信息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106家。同时与世界500强企业百胜集团及国内知名企业东轮集团、浙大网新、神州数码等30多个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四是强化 第 2 页共 6 页

服务配套。各重点服务业集聚区都有专门管理服务机构,建立了公共信息平台。港物流集聚区加大招商力度,吸引第三方、第四方货代物流企业入驻。初步建立起功能完备的网络支撑和快速的信息通道。 二、初步成效 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虽然时间不长,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规模效应。“十一五”期间我市120个各类市场建设质态不断提升,呈现出露天交易向室内经营转变、临时摊位向固定网点转变、混合经营向专业特色转变、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良好格局。全市市场成交额每年以25%的速度不断攀升。 二是集聚效应。我市列入市级的4个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一季度四个集聚区新增入园企业133个,投入7.89亿元,完成税收3461万元。一季度花木交易集聚区成交额12.4亿元,预计花木交易集聚区年营业额突破50亿元,嘉信钢材市场超过50亿元。全市亿元以上市场由XX年的5个上升到25个。 三是扩张效应。圣名国际广场、船舶配件交易市场的建设投运成为港区新的商业中心。文峰大世界的落成为主城区商贸集聚区增添了新的亮点。苏浙商贸城、亿丰国际商城入驻企业不断增加,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兴隆装饰城成为最大的装饰用品集散地,为提升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提供服务。驰名省内外的天平小商品市场,有如“小义乌”吸引着苏中、苏北客户前来经营。 第 3 页共 6 页

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研究.pdf

一、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 (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安徽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集聚区产业发展渐成规模。截至2014年7月,安徽省已经建成52个服务业集聚区,广泛分布于全省各个地市,兼顾了各地的地区均衡性、行业代表性和比较优势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安徽省集聚发展态势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集聚区可分为以下几类:现代物流园区,信息软件园,研发创意园,文化旅游园,服务外包园,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园。这些集聚区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大大提升了安徽服务业的发展层次。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化水平测算 1.产业集聚测度指标选择。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区位商、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其中区位商指数在测度产业集中度时比较客观全面,而且计算简单方便。结合数据获得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此指标进行计算。区位商可以用产值或者就业人数来计算,考虑到服务业行业特性,以及数据可得性之限,本文采用产值作为计算单位。区位商大于1表示某地区该产业存在产业集聚,区位商越大表明产业集聚倾向越突出;相反,区位商小于1,则说明某地区该产业不存在集聚。 2.测算结果。本文结合我国最新行业分类标准,将服务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十四个行业。经测算得出,安徽省服务业中存在集聚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而其他行业都不存在产业集聚。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这几个行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它们的集聚水平较低,说明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并没有充分发挥集聚优势。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等行业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说明以前存在集聚优势的行业正在逐渐丧失这种集聚优势。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安徽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总体来说,目前安徽省服务业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明显滞后,在促进经济增长、吸收就业方面表现较弱,其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从成本效益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安徽省都需要把更多目光投向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来说,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业态,现在全国各省都在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省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发展环境有待于改善,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 1.基础薄弱。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泉。近年来,服务业比重在全国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安徽省服务业却面临比重偏低、增速偏慢的境况。2013年,安徽省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1%,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现阶段,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超过50%,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更是接近70%。与之相比,安徽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程度不高。 2.行业不全,品牌效应不显著。按照世界服务贸易组织划分,服务业有143个行业,安徽在大多数行业尚处于空白,有的行业也只处在起步阶段。如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还没涉足,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形式还未真正建立。传统服务业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有影响的服务品牌不多。 3.结构不优,发展层次偏低。与工业企业相比,安徽省服务业企业经营效率竞争力不明显、优势不足。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所占比重不大,因此安徽服务业的行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4.竞争力不强。近几年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虽初见成效,但由于起步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处于探索阶段,和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周边地区甚至安徽省的许多优质项目、优秀人才,给安徽省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安徽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实力不强。与外省相比,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实力总体较弱,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只有5家,还有3家没有过亿。甚至个别集聚区盲目追求体量,由于拆迁问题而没有开工建设,造成了土地和资金的闲置浪费。 三、加快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可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作模式,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并且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二是要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以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和参股等方式进入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使民间投资尽快成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内生动力。 2.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靠制度、政策推动产业发展,远不如靠市场、靠需求自发推动效果好,“小政府,大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概念简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概念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 产业相配套, 产业特色鲜明, 空间相对集中, 具有资源集合、 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上海首先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不断进行充实发展。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用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 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状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既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 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良好的交通组织、完善的商务环境、标准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和面向全球市场的服务,都有助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 雏形初步形成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 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起,逐步形成了环虹桥地区商务集聚区, 1000 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和近千 家外企办事处入驻,其中咨询、审计、律师、企业策划、广告等行业发展尤其快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步显现。 加速形成发展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上海服务业加速发展,增加值占 GDP 比重由 1990 年的

31.9 %上升到 2002 年的 51 %; 就业人 数比重也由 1990 年的 29.6 %增加到 2002 年的 48.8 %。其 中,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在黄浦、 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域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集聚,涌现出虹桥、陆家嘴、南京西路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 稳固发展,功能品质提升阶段: 跨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进入了积极规 划、着力品牌建设的发展期。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经开始规划启动,并加大在规划、功能定位、政策指导等方面的引导扶持力度。通过集聚区建设,吸引集聚优势资源,培育上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进而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新世纪的城市名片、产业新高地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发展形态 (一)中央商务区( CBD 或微型 CBD ) :是指以城市经济为 核心,以金融、商贸、商务活动为主体,高级酒店、高级零售和高级公寓相配套,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集中,交通通达性良好的城市中心区域。 (二) 创意产业园: 是指以研发设计创意、

【--市服务业集聚区情况总结】服务业集聚度

【**市服务业集聚区情况总结】服务业集聚度 **市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一、大泽山-茶山旅游集聚区1、基本情况**茶山4A级风景区位于山东省**市**城北16公里,背依大泽山,面向**市区,东接烟台,西连潍坊,处于胶东半岛与山东内陆腹地的公路交通枢纽区域,距**、潍坊约100公里,距烟台150公里,誉为“胶东明珠”。茶山风景区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以“山石、山泉、山花、山寺”为主题,茶山风景区于2004年开始开发,计划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经过6年的努力,茶山风景区已初具规模。2007年7月**茶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现主要建设有可容纳500余人同时就餐的特色餐饮酒店(水上生态餐厅)、拥有百余床位的度假别墅(茶山庄园)、可供千余人集会表演的大型广场,以及商业步行街(茶山小镇)、拓展训练基地、国际乡村高尔夫俱乐部、动物园、水上游乐园、茶山大院、等休闲度假区。恢复建设了历史悠久的古刹般若寺,具有日均3000人次的接待能力。 2、2013年发展情况上半年继续加大对茶山景区的投资开发力度,继续开发建设以下项目:茶山大院房地产高档别墅群、茶山民俗村、茶山水库、**电视台海岸集结号活动基地。 景区观光旅游截止六月底,景区共接待游客53000人次,其中**市及省内其他地区接待约40800人次,国内外接待约12200人次,同比均有所增长。票务收入额约310万元; 庄园收入约90万元; 水上餐厅营业额220万元; 其他各项收入110万元。带动周边村庄餐饮业发展及农产品的销售,预计比往年多收入150万元。 上半年集聚区的发展主要围绕旅游观光宣传、进一步突出对外宣传,树立品牌形象。开展宣传促销工作,增加知名度。提升服务品牌形象。依托景区旅游服务部,开拓新的财源。以商亭、茶山特产、纪念品、餐厅特色美食、世外度假庄园、游船等服务项目为依托,寻求合作伙伴,增加经济收入。 上半年大泽山-茶山旅游集聚区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使用”的工作方针,加强生态环境培育,提高景区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景区保护与建设、旅游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均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避免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冲突,强调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以客源市场需求来确定旅游业开发的方向,注重市场预测与旅游产品功能定位,突出景区的自然风光,结合历史文化、港湾风情等人文景观特色,引导开展山水风光、乡村风情等旅游度假活动。3、经验作法(1)生态原则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使用”的工作方针,加强生态环境培育,提高景区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 (2)综合协调原则协调景区保护与建设、旅游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均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避免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冲突,强调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3)市场原则以客源市场需求来确定旅游业开发的方向,注重市场预测与旅游产品功能定位,突出景区的自然风光,结合历史文化、港湾风情等人文景观特色,引导开展山水风光、乡村风情等旅游度假活动。 (4)可操作原则旅游开发策划避免华而不实,脱离实际。力戒片面追求规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 摘要: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是株洲经济发展动力的活力源泉,本文通过对传统思维定势、城镇化水平、信息产业融合、市场开放度及制度交易成本五个方面进行逐一分析来探究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相应对策研究的开展提供前提条件。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后续动力的主要来源,如何突破原有传统产业的固定思路,顺利转型继而大力发展服务业需要对影响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逐一分析。 1受限传统思维定势 株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重要老工业基地。伴随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引领,株洲也在日益推进工业转型,从过去依靠传统污染型工业逐步向现代装备制造业过渡,并将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作为三大主导产业。工业的完美转型固然重要,但服务业的发展也不可小觑。从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来看,服务业占比基本都在7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0%多。但株洲由于受传统工业化思维模式的影响,习惯于依赖自身的工业优势来支撑全市整体经济,导致株洲的经济发展仍存在“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倾向,特别是对培植新兴产业及新生业态重视不够,这直接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产生制约,致使株洲原本较有优势产业如生物医药没有得到长足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产业集聚及集聚效应的产生。 2城市化发展不均衡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占比日益提高,我国经济逐渐由“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过渡。城市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诸多国家的成功发展经验表明,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形成及自身发展过程本身就是服务业集聚的表现,其中,商业中心城市和具有交通区位优势的城市其实就是服务业高度集聚的经济区域。主要是:第一,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带来现代服务业的要素集聚。城市中完善的交通设施以及专业化的市场会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为现

加快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建设的建议

加快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建设的建议 现代服务业是衡量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十二五”已经落下帷幕,“十三五”已经启程,如何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目标,进一步促进服务业扩规模、优布局、强功能、提档次,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市现代服务发展状况与成就 近年来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增速的趋势,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地位日益彰显。“十二五”以来,现代服务业对GDP 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二是行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业态发展良好。“十二五”以来,我市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法律会计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并且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三是重点建设不断推进,投资力度继续加大。近年来,我市把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作为扎实推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对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督评措施,有效地推动了我市服务业重大项目的实施。四是招商力度不断加大。精心挑选服务业项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推介活动。五是集聚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集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六是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二、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业比重上升速度有放缓趋向,随着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服务业比重上升速度有放缓趋向。 2、传统服务业占比依旧较大,新兴服务行业发展举步维艰。我市的区域物流、专业市场、特色餐饮、传统老字号依然占据较大比重,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总部(楼宇)经济等新型业态发展缓慢,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培育。 3、资源要素总体趋紧。我市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但水网、电网、路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仍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承载力制约加重,创业创新的各种可利用资源特别是土地空间日益紧缩。近年来区域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少,用于服务业发展产业项目的土地要素制约日趋明显,已成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加快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1、以政策引领为依托,努力在发展环境上取得新提升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实施意见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服务 【发文字号】株政发[2015]19号 【发布部门】株洲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5 【实施日期】20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实施意见 (株政发[2015]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云龙示范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委办、各直属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和带动作用,不断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现就加快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也是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发展服务业集聚区,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集聚度;有利于促进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促进产业

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提高服务业集约化发展水平,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目的,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发展集群、功能集成的要求,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集聚区,努力打造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先导区,高品质城市功能的拓展区,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力争在五年内规划建成9个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集聚区内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全市服务业5 年累计投资达到8000亿元;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占GDP比重42%,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中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根据我市城市定位、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重点支持科技研发、职业教育、现代物流、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商贸商务等行业为主导产业的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第一批在城区重点规划建设“中国动力谷”科技创新集聚区、城市中心商业商务集聚区、“神农绿轴”文化体育集聚区、天台路金融集聚区、云龙文化旅游集聚区、湘江风光带旅游休闲商业集聚区、长株潭汽车消费服务业集聚区、职教科技园培训与技术成果孵化集聚区、石峰现代物流集聚区等9个服务业集聚区。今后,将视服务业集聚区前期工作的成熟情况分批次逐步纳入。 (二)加快推进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强化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管理。优先完善路网建设,加快公交体系和停车场建设,畅通集聚区内外交通;完善市政设施、信息网络,以及给排水、供电、供气等综合配套设施,以及绿地、水面等城市公共空间,实现与区外设施的互通对接。对于较大规模的服

许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试行)

现将《许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年二月一日 许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试行) 为认真贯彻《中共许昌市委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意见》(许发〔2009〕25号),建立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范围 市经济开发区、中原电气谷核心区、市东城区工业集聚区、禹州市产业集聚区、长葛市产业集聚区、许昌县尚集产业集聚区、鄢陵县产业集聚区、襄城县产业集聚区、河南魏都民营科技园、长葛市大周产业集聚区。 二、指标体系和计分办法 (一)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由4个方面12项指标组成的许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体系,从总量、效益、进度和转型升级等方面按季度综合评价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考核指标体系如下: 产业集聚区发展季度考核指标体系 (二)考核计分办法 1.产业集聚区实行统一考核。按照统一指标体系,对我市10个产业集聚区进行季度综合考核排序。 2.单项指标计分办法。对参加排序的指标为不同经济内容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按差比加权法进行计分(除第9、12项)。计算公式如下:新上主导产业项目数按实际情况计分。产业集聚区内每新上1个总投资1000万元以下项目加0.2分,每新上1个总投资1000万-1亿元(含1000万元)项目加0.5分,每新上1个总投资亿元以上(含1亿元)项目加1分,该项分数得满为止。 企业研发平台指标按实际情况计分。产业集聚区内每新设立1个国家级企业研发平台加5分,每新设立1个省级企业研发平台加3分,每新设立1个市级企业研发平台加1分,该

项分数得满为止。 3.排序办法。各单项指标的得分之和为综合得分,并按照综合得分对各产业集聚区进行排序。 三、考评分工和组织形式 (一)考评分工 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数据汇总、合并和考核结果发布工作。 市统计局负责企业(单位)营业收入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投资强度指标、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完成投资额指标和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占集聚区营业收入比重指标的考核。 市财政局负责税收收入指标、投融资平台融资额指标的考核。 市发改委、市统计局负责新上主导产业项目数指标的考核。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负责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指标的考核。 (二)组织形式 考评采取季度考核和年终综合考核的形式,由许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统一组织考评工作。 1.季度考核。按照市考核办法进行。每季度末,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将指标考评数据报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考评结果经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在每季度召开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公布。 2.年度考核。按照省考核办法进行。8个省定产业集聚区年度考核结果按省考核结果认定,东城区、大周产业集聚区由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按照省考核办法认定考核结果。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全市10个产业集聚区考核结果进行统一排序,并报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认定。 四、考评奖惩 按照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对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排名靠前的产业集聚区给予奖励。根据省考核名次,对进入全省市管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序前10位、县域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序前30位、投入产出强度排名前20位的产业集聚区给予重奖,并建议市委、市政府给予产业集聚区领导班子成员职务提升,产业集聚区规格升级等奖励。对进入全省市管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序后10位、县域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序后30位、投入产出强度排名后20位的产业集聚区,给予相应处罚。 附件: 产业集聚区考核指标解释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根据《X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关于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路径要求,结合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工作部署,按照“重点集聚、产城一体、一县一特色、功能互补”的原则,推动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合理化、发展集聚化、结构高端化 二、发展重点 按照“重点集聚、产城一体、一县一特色、功能互补”的原则,重点推进八大类17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培育树立一批示范典型,促进竞相发展。 (一)现代物流园 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重点在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和道口节点以及专业市场,培育、构建物流园区,形成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等现代物流集中区域,重点建设: X经济技术开发区(X高新区)物流园区。以陆地港、公路港为依托,建设以商贸物流、出口加工为支撑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X陆地港通过建设B型保税物流中心、中国外运物流园、中国(X)农产品物流交易城、冷链物流、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大力发展保税、冷

链、制造业等现代物流,到X年,将X陆地港建设成为具备保税仓储、物流配送、商品展示、出口加工和综合服务与工贸新城相结合的X边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X公路港通过建设农村电商孵化中心,农村电商交易中心和快递分拨配送中心,多功能物流仓库,冷链物流仓库和应急物流仓库等,到X年,形成立足X、服务X、辐射两洲的综合型公路货运枢纽。(牵头单位:X经济技术开发区(X 高新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商务局、交通运输局、邮政管理局、X 海关) X物流园区。重点加快推进X陆铁保税物流园、X公铁联运物流园区、X现代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建成集电子认证、检验检测、电子商务、产品追溯、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第三方物流平台,打造X南铁路物流中心和山区对接沿海的物流集散地。到X年,力争引进或培育3A级以上物流企业3家,园区现代物流业产值达到30亿元。(牵头单位:X市人民政府,市经信委、交通运输局)X物流园区。通过利用县内金铜、精细化工等产业发展带来的大宗物流需求,规划建设物流服务区、汽修汽配检测区和综合服务区三大功能区,新建仓储、配送、运输管理(物流中心)、车辆维修检测中心、大型物流车辆停车场、汽车旅馆、配套服务区等基础设施。到X年,力争引进和培育3A级以上物流企业3家以上,园区实现新增产值31亿元以上。(牵头单位:X县人民政府,市经信委、交通运输局) (二)大数据产业园

定南县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定南县现代服务业 发展规划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依据 (1) 1.1 规划背景 (1) 1.2 编制依据 (2) 第二章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 (3) 2.1 发展现状 (3) 2.2 发展条件 (8) 2.3 发展机遇 (14) 第三章总体思路 (17) 3.1 指导思想 (17) 3.2 基本原则 (17) 3.3 发展目标 (18) 第四章发展布局 (20) 4.1 定南县产业发展总体布局 (20) 4.2 旅游业空间布局 (20) 4.3 物流业空间布局 (23) 4.4 商贸配套业空间布局 (28) 第五章重点产业发展思路及重点项目 (29) 5.1 旅游业 (29) 5.2 物流业 (40) 5.3 商贸配套产业 (44) 第六章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49)

6.1 加强领导,强化考核 (49) 6.2 规划引导,政策扶持 (49) 6.3 创新机制,项目带动 (50) 6.4 夯实基础,增强后劲 (51) 6.5 营造环境,法制保障 (52) 6.6 品牌引领,人才支撑 (52) 6.7 完善统计,健全体系 (53)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依据 1.1 规划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研究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支持、抚州创建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推动、综合物流园区及广昌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支持建设服务业发展示基地;深化赣南与井冈山、闽西、粤东北的旅游合作,支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支持、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这一系列政策要求的提出,既表明我国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已将其作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把握发展主动权、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也为我国各区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各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区域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