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14-15章

第十四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一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一、藻类植物

1.分类单细胞藻类:衣藻、硅藻;

多细胞藻类:水绵、紫菜、海带。

2.特征:①种类很多,大多生活在水里②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衣藻、硅藻),

也有多细胞的(水绵细胞的结构、紫菜、海带)③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④孢子繁殖,最低等的植物。

应用: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饵料、食用、药用。

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⑴苔藓植物

常见的苔藓植物:葫芦藓、地钱。

特征:①没有真正的根,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茎、叶中没有疏导组织。②孢子繁殖。

应用:可作为检测空气污染(二氧化硫)的指示植物

⑵蕨类植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植物)

常见的蕨类植物:蕨、石松、满江红、桫椤。

特征:①不仅有正真的根、茎、叶,而且在体内具有疏导组织,因此能较好适应陆地生活。

②叶片背面有孢子囊(孢子是生殖细胞)。

应用:能源----煤(古代蕨类植物)、药用(石松)、食用(蕨)、绿肥和饲料(满江红)。

⑶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过程都离不开水。

三、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生殖过程不受水的限制。

⑴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多为木本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适合生活在多种环境中。

裸子植物的种类:松、杉、柏以及银杏、苏铁。我国有“裸子植物的故乡”之称

⑵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适合生活的环境十分广泛

常见的植物大多是被子植物

四、我国的珍稀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珙桐、水杉、金花茶。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龙棕、红桧、荷叶铁线蕨。

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无脊椎动物身体体内没有脊柱,而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一、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数的95%,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1. 腔肠动物

常见的腔肠动物:水螅、海葵、珊瑚

特征:①开始出现组织分化②具有简单的器官:身体中央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应用:海蜇可供食用;珊瑚能分泌珊瑚礁(珊瑚礁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2. 扁形动物

常见的扁形动物:涡虫、吸虫、绦虫

特征:①身体扁平,消化道有口无肛门②虽然组织、器官、系统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但仍没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分布:涡虫主要分布于海水、淡水或潮湿的土壤中;吸虫和绦虫寄生在人体中

如:猪带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猪的小肠内,成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

3. 线形动物

常见的线形动物:蛔虫、丝虫、轮虫

特征:身体大多细长,呈线形,身体不分节,消化道有口有肛门

分布:线形动物大多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和农作物的体内

4. 环节动物

常见的环节动物:蚯蚓、蛭、沙蚕。

特征:身体从前到后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体节的出现促进了各种系统功能的发展与人类的关系:蚯蚓具有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作为生产优良蛋白质饲料或食品的原料、净化环境的作用。水蛭对人畜有一定的危害。沙蚕可以作为饵料。

5. 软体动物

常见的软体动物:河蚌、乌贼、章鱼、蜗牛等。

特征:体外背覆坚硬的贝壳,用以保护柔软的身体。乌贼、章鱼的贝壳已退化。

6节肢动物(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

特征: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分节的附肢。

分类:甲壳纲,如,虾;蛛形纲,如,蜘蛛;

多足纲,如,蜈蚣;昆虫纲(具备两对翅、三对足的节肢动物),如,蝗虫。

与人类的关系:①一些瓢虫、蜘蛛是农业害虫的天敌②蜜蜂蝴蝶可以为绿色开花植物传粉③蝗虫可被加工成食品④蝎具有药用价值⑤萤火虫在仿生学上的应用⑥蚊会传染疾病

二、脊椎动物

1.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鸟类和哺乳类。

2.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动物类群适应环境体表特征呼吸器官生殖方式代表动物其他

鱼类:水生;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身体多流线型、体表被覆鳞片身体两侧的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用鳃呼吸;体外受精;卵生;典型的水生脊椎动物;如:鲤鱼、鲢鱼、带鱼。

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皮肤裸露,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变温动物;进行变态发育:卵—幼体—幼蛙—成蛙(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体外受精;卵生;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群,生殖过程离不开水;如:青蛙、蟾蜍、大鲵、东方蝾螈。

爬行类:陆生;体表一般覆着有鳞片或甲,在陆地产卵,卵的表面具有坚硬的外壳;变温动物;靠肺呼吸;体内受精,卵生;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如:扬子鳄、壁虎、玳瑁、蛇乌龟。

鸟类:适于空中飞翔;身体大多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体表被羽毛;体温恒定;靠肺呼吸;体内受精,卵生;如:鹦鹉、鸳鸯、苍鹰、家鸽。

哺乳类:适于各种环境;全身被毛,体温恒定,大脑发达;靠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生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如:象、海牛、蝙蝠、鲸。

三、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为人类提供肉、蛋、奶等食物。

2.为皮装、皮鞋等皮革制品和羊毛衫等服装制品的生产提供原料

3.有些还可作为运输工具(骆驼、马)

4.药用价值

5.仿生学方面

四、我国的珍稀动物

我国珍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除了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外,还有蒙古野驴、金丝猴、白鳍豚、丹顶鹤、朱鹮、扬子鳄等。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一. 细菌

观察方式:高倍显微镜或电镜。

结构:如上图,②细胞壁、⑤细胞膜、④细胞质、③核质、①荚膜(保护作用)、⑥鞭毛(于运动)。

细菌具有细胞的一般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生活方式:寄生或腐生(异养)。

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应用:利用黄色短杆菌制造味精;利用乳酸菌生产酸奶;利用甲烷菌生产沼气⒊真菌

二、真菌

常见的真菌:酵母菌、根酶、蘑菇、青霉、曲霉,极少数个体微小,绝大多数个体较大

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线粒体,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生活方式:营腐生或寄生(异养)。

特征:1.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的,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2.孢子繁殖3.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因此生活方式是异养4.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三、病毒

观察方式:电子显微镜。

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生活方式:寄生。

分类:根据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腺病毒)

病毒:须通过电子显微镜;由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有利:寄生细菌体内(噬菌体);有害:引起人或动物疾病噬菌体、SARS病毒、感冒病毒。

细菌:高倍显微镜观察,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物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生活方式:寄生、腐生;有利:发酵产生人所需的物质、大地的清洁工;有害:使人患病;如:乳酸菌、枯草杆菌。

真菌:少数个体微小,绝大多数个体较大;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营养方式:寄生、腐生;有利:作为食物或发酵产生人类所需的物质;有害:使人患病;如:酵母菌、灵芝、鬼笔鹅膏、霉菌。

第四节生物的分类

1、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

2、生物分类的等级

⑴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高的分类单位,种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⑵种,又称物种,是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基本相似,生态分布基本相同的一类生物。在自然条件下,同种生物通过有性生殖能够生育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⑶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低,它们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高,它们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第十五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主包括物种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间接价值(生态价值)、潜在价值(有待开发研究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人口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加剧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原因,生物资源的孤独开发利用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面临威胁的重要原因。野生生物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此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外来物种入侵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主要场所: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16-17章

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1.化学演化学说生命起源过程

原始地球火山爆发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氨基酸等) (蛋白质、核酸等)(能生长、繁殖、遗传)。

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注意:没有氧气)

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原始海洋

2.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①火花放电的作用: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

②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甲烷、氨、氢气和水蒸气

③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④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⑤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⑥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3.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马的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着地逐渐变成只有中趾发达并惟一着地。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就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我国辽宁省发现的孔子鸟化石为爬行类进化成鸟类提供了新证据。

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4、生物进化的主要历

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5、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间等条件有一定限度,因而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食物和生活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颈长的原因: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的和颈短的,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来的后代也更少,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淘汰。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桦尺蛾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桦尺蛾的变异会产生黑色和灰色。在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是有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获胜,适者生存,并繁殖后代;灰色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易被淘汰。这样在一代代的繁殖过程中,黑色个体就会越来越多,出现了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

6、加拉帕戈斯雀进化的原因B

原因:自然选择

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地雀在喙的形态、大小等方面发生了进化,以适应改变的环境。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即自然选择。

7、人类起源于古猿

著名的瑞典分类学家林奈首先把人类归入哺乳纲灵长目,认为人是灵长目中最高等的动物。英国生物学家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祖。

埃及古猿头骨化石被认为是人猿的同祖的证据之一。

8. 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的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南方古猿:两足能够直立行走

能人:脑容量比南方古猿的大,脑的沟和回与人的相似可能具有语言能力

直立人:最早用火、狩猎、奔跑、制造石器、有语言能力

智人:身穿兽皮衣、用简单的工具(如标枪和长矛)

第17章动物的运动

1、动物运动方式:飞行、奔跑、游泳,爬行、行走、跳跃

2、动物运动的意义: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3、鸟类迁徙的目的:获得足够的食物;在迁徙地完成筑巢、孵卵、育雏等生殖活动;寻找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活环境。

4、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①身体呈现流线型,可减少飞行的阻力②前肢特化成翼,体表被覆羽毛③骨骼薄、中空、坚固④胸骨附着发达的肌肉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飞行消耗能量)

⑥有气囊,呼吸能力强

5、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能量───→动物运动

6、运动器官:鱼----鳍;鸟类----翼;昆虫----足和翅膀;爬行动物-----四肢;草履虫----纤毛;变形虫----伪足。

7、蚂蚁运动时,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8、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当骨骼肌受到刺激时,骨骼肌骨骼肌会产生收缩和舒张的反应,牵动相应的骨着关节转动而产生动作。

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称为肌腹,两端较细的称为肌腱。一块肌肉两端的肌腱一般可绕过关节连接在不同的骨上。

9、当人屈肘时,肱二头肌要收缩,肱三头肌要舒张。当人伸肘时,肱二头肌要舒张,肱三头肌要收缩。

10、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18-20章

第18章动物的行为

1、动物的体态、发生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行为

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①觅食行为(是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②防御行为(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延续十分重要):保护色(变色龙);拟态(枯叶蝶、尺蠖);警戒色(黄蜂、毒蛙)③生殖行为:求偶、占区、筑巢、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哺乳④迁徙行为: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行为、冬眠行为⑤社会行为:动物群体中不同个体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白蚁、蜜蜂、蚂蚁、黑猩猩)

3、动物行为的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4、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也称为非条件反射)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例子: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结网、鸟类迁徙、婴儿喝奶、小鸭游泳、动物哺乳

5、学习行为:(条件反射)经过学习才能形成的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基础之上的,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行为。例子:海豚的顶球,转圈和跳跃,蚯蚓走迷宫,小狗做算术,大山雀偷喝牛奶,大猩猩钓白蚁。

6、先天性行为奠定了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学习行为大大增强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的能力。

7.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动物的分类等级越高,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越强。

8、动物的行为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的调控。

第19章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成分: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有四种基本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不仅为生产者自身的生长、生殖、以及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食物和能量;许多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利用动植物的遗体,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条食物链之间互相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称为食物网。要求:(以上图食物网为例)

①正确指出生产者、消费者

②正确数出食物链的条数(从生产者到最高级消费者)

③正确指出最长的或最短的食物链

④含某种物质浓度最高的消费者(生物富集)

⑤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占的营养级

3、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不断积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现象。生物富集常常伴随食物链而发生。

4、营养级:生态学上把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

生产者——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

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依此类推。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主要是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开始的。

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

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课本109页图)

物质循环的特点:反复出现、循环利用(反复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

第20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根据地理的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又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也可以分为林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林地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包括草原生态系统和人工牧场生态

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总和,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主要是土壤层),以及生活在期中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2.生态平衡: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为生态平衡。

特点: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和相对稳定的平衡。

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有关。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能较长时间地维持相对的稳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生态农业:通过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人类来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消耗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给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干出了自毁家园的蠢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森林面积的减少、荒漠化的扩大以及污染的加剧等,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使当代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又要保护环境,不对人类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5、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主要知识点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复习重点 第一讲绪论 1、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含义 从狭义上讲,分子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物体主要遗传物质-基因或DNA的结构及其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的科学。 基因工程是一项将生物的某个基因通过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体细胞中,并使之无性繁殖和行使正常功能,从而创造生物新品种或新物种的遗传学技术。 2、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发展简史,特别是里程碑事件,要求掌握其必要的理由 上个世纪50年代,Watson和Crick提出了的DNA双螺旋模型; 60年代,法国科学家Jacob和Monod提出了的乳糖操纵子模型; 70年代,Berg首先发现了DNA连接酶,并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重组DNA分子; 80年代,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 90年代,开展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模式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分子生物学进入“基因组时代”; 目前,分子生物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或“蛋白质组时代”。 3、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专业地位与作用:从专业基础课角度阐述对专业课程的支 撑作用 第二讲核酸概述 1、核酸的化学组成(图画说明) 2、核酸的种类与特点:DNA和RNA的区别 (1)DNA含的糖分子是脱氧核糖,RNA含的是核糖; (2)DNA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和胸腺嘧啶(T),RNA含有的碱基前3个与DNA完全相同,只有最后一个胸腺嘧啶被尿嘧啶(U)所代替; (3)DNA通常是双链,而RNA主要为单链;

(4)DNA的分子链一般较长,而RNA分子链较短。 3、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和间接证据; 间接: (1)一种生物不同组织的细胞,不论年龄大小,功能如何,它的DNA含量是恒定的,而生殖细胞精子的DNA含量则刚好是体细胞的一半。多倍体生物细胞的DNA含量是按其染色体倍数性的增加而递增的,但细胞核里的蛋白质并没有相似的分布规律。 (2)DNA在代谢上较稳定。 (3)DNA是所有生物的染色体所共有的,而某些生物的染色体上则没有蛋白质。(4)DNA通常只存在于细胞核染色体上,但某些能自体复制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有其自己的DNA。 (5)在各类生物中能引起DNA结构改变的化学物质都可引起基因突变。 直接:肺炎链球菌试验、噬菌体侵染实验 4、DNA的变性与复性:两者的含义与特点及应用 变性:它是指当双螺旋DNA加热至生理温度以上(接近100oC)时,它就失去生理活性。这时DNA双股链间的氢键断裂,最后双股链完全分开并成为无规则线团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DNA从双链变成单链的过程。增色效应:它是指在DNA的变性过程中,它在260 nm的吸收值先是缓慢上升,到达某一温度后即骤然上升的效应。 复性:它是指热变性的DNA如缓慢冷却,已分开的互补链又可能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的过程。复性的速度与DNA的浓度有关,因为两互补序列间的配对决定于它们碰撞频率。DNA复性的应用-分子杂交:由DNA复性研究发展成的一种实验技术是分子杂交技术。杂交可发生在DNA和DNA或DNA与RNA间。 5、Tm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Tm的含义:是指吸收值增加的中点。 影响因素: 1)DNA序列中G + C的含量或比例含量越高,Tm值也越大(决定性因素);2)溶液的离子强度 3)核酸分子的长度有关:核酸分子越长,Tm值越大

【新整理】: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生物上学期知识点复习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动物与植物的显著区别:动物不能像植物那样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靠摄取食物来获得现成的有机物,从而维持生存和繁衍。 2、常见腔肠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如水母、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少数在淡水中,如水螅。 3、水螅,周围伸展着5~12条柔软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 4、水螅的身体称为辐射对称,这样的身体结构,便于它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5、观察水螅的纵切面示意图,它的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它与口相通,食物残渣仍从口排出。外胚层有多种细胞,其中的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在触手处尤其多。 6、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海蜇经加工可食用,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珊瑚礁 图1:1口;2触手;3外胚层;4内胚层;5消化腔;6芽体 图2:1眼点;2背面;3腹面;4口;5咽

7、涡虫,自由生活,身体背腹扁平、背面呈褐色,三角形的前端背面有两个可感光的黑色眼点。 8、涡虫的口长在腹面,口内有一个管状的咽。它可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 9、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生殖器官发达,消化器官简单,身体的两侧或腹面通常有专门的运动器官。这样的体形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 10、大多数扁形动物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如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猪肉绦虫。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流行的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人若是进入含有钉螺的水域,很可能被感染。 11、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12、钉螺感染人过程:交配产卵,水中成幼虫,钉螺(繁殖后溢出),钻入人体皮肤发育成虫。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蛔虫是线形动物。它寄生在人的小肠里,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2、雌雄蛔虫在人的小肠中交配后,雌虫产的蛔虫卵随人的粪便排出体外,人喝了带有虫卵的生水,吃了沾有虫卵的生的蔬菜,或者用沾有虫卵的手去拿食物,都可能感染蛔虫病。预防蛔虫病,要注意个人饮食卫生,要管理好粪便,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做肥料使用。 3、线形动物还包括绕虫、钩虫、丝虫、线虫、秀丽隐杆线虫、(长一毫米,

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版)(2020年10月整理).pdf

结合着下载的资料复习吧~~~~ 绪论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 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分离定律、独立分配规律 Miescher首次从莱茵河鲑鱼精子中分离出DNA Morgan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连锁遗传规律 Avery证明基因就是DNA分子,提出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McClintock首次提出转座子或跳跃基因概念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 Crick提出了“中心法则” Meselson与Stah用N重同位素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 Jacob和Monod提出了著名的乳糖操纵子模型 Arber首次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存在 Temin和Baltimore发现在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逆转录酶 哪几种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very等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Hershey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第一节染色体 一、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RNA = 1:1:(1-1.5):0.05 (一)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 (1)组蛋白:H1、H2A、H2B、H3、H4 功能:①核小体组蛋白(H2A、H2B、H3、H4)作用是将DNA分子盘绕成核小体

②不参加核小体组建的组蛋白H1,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接作用 (2)非组蛋白:包括以DNA为底物的酶、作用于组蛋白的酶、RNA聚合酶等。常见的有(HMG蛋白、DNA结合蛋白) 二、染色质 染色体:分裂期由染色质聚缩形成。 染色质:线性复合结构,间期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常染色质(着色浅) 具间期染色质形态特征和着色特征染色质 异染色质(着色深) 结构性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 (在整个细胞周期内都处于凝集状态)(特定时期处于凝集状态)三、核小体 由H2A、H2B、H3、H4各2 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和绕在八聚体外的DNA、一分 子H1组成。八聚体在中央,DNA分子盘绕在外,由此形成核心颗粒。,H1结合在核心颗粒外侧DNA双链的进出口端,如搭扣将绕在八聚体外DNA链固定,核心颗粒之间的连接部分为连接DNA。 核小体的定位对转录有促进作用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染色体与DNA 1.原核生物的DNA的主要特征:一般只有一条染色体且大都带有单拷贝基因,只有少数的基因是以多拷贝形式存在的;整个染色体DNA几乎全部由功能基因与调控序列所组成;几乎每个基因序列都与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呈线性对应状态。 2.真核生物染色体所具有的特征:分子结构稳定;能够自我复制,使亲代之间保持连续性;能够知道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整个生命活动过程;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染色体上的蛋白质主要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与DNA组成核小体。其中组蛋白又分为:H1、H2、H2B、H3及H4。 4.组蛋白的特性:①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不同种生物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是十分相似的②无组织特异性③肽链上的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碱性氨基酸集中分布在N端的半条链上④组蛋白的修饰作用: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华及ADP核糖基化(修饰作用只发生在细胞周期的特定时间和组蛋白的特定位点上)⑤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 5.非组蛋白包括酶类,与细胞分裂有关的收缩蛋白、骨架蛋白、核孔复合蛋白以及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管蛋白、原基蛋白等。 ①HMG蛋白:其特点在于能与DNA结合,也能与H1作用,但都容易用低盐溶液抽提,说明他们与DNA的结合并不牢靠。 ②DNA结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蛋白质,约占非组蛋白的20%,可能是一些与DNA的复制或者转录相关的酶或调节物质。 ③A24非组蛋白:其有两个N端,呈酸性,含有较多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总含量大约是H2A的1%,位于核小体内。 6.C值(C value):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C值反常现象:某些两栖类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而在两栖类中C值的变化也很大,可相差100倍。 7.真核细胞的DNA序列大概可分为三类(根据对DNA的动力学): ①不重复序列:这些序列一般只有一个或几个拷贝,它占DNA总量的40%—80%。注:单拷贝基因通过基因扩增仍可合成大量蛋白质。 ②中度重复序列:序列的重复次数为10-10000,约占总DNA的10%—40%。 ③高度重复序列(卫星序列):只在真核生物中发现,这类DNA是高度浓缩的,是异染色质的组成部分。 8.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总结:①基因组庞大,一般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 ②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③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该特点是真核生物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主要区别④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⑤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⑥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DNA多态性指DNA序列中发生变异而导致的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⑦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⑧具有端粒结构。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基因组DNA末端的一段特殊结构,它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做好生物知识点的学习,会让你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篇一一、生物...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做好生物知识点的学习,会让你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篇一 一、生物圈 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2.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二、栖息地 1.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实际居住的环境称为栖息地。 2.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群体。 3.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篇二 一、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由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单位,叫做器官。 2.绿色开花植物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其植物体由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根、茎、叶称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称为生殖器官。 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四个层次。 2.动物体各个系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篇三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 4.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现指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 5.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分子生物学问题汇总

Section A 细胞与大分子 简述复杂大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Section C 核酸的性质 1.DNA的超螺旋结构的特点有哪些? A 发生在闭环双链DNA分子上 B DNA双链轴线高卷曲,与简单的环状相比,连接数发生变化 C 当DNA扭曲方向与双螺旋方向相同时,DNA变得紧绷,为正超螺旋,反之变得松弛为负超螺旋。自然界几乎所有DNA分子超螺旋都为负的,因为能量最低。 2.简述核酸的性质。 A 核酸的稳定性:由于核酸中碱基对的疏水效应以及电荷偶极作用而趋于稳定 B 酸效应:在强酸和高温条件下,核酸完全水解,而在稀酸条件下,DNA的核苷键被选择性地断裂生成脱嘌呤核酸 C 碱效应:当PH超出生理范围时(7-8),碱基的互变异构态发生变化 D 化学变性:一些化学物质如尿素,甲酰胺能破坏DNA和RNA二级结构中的 而使核酸变性。 E 粘性:DNA的粘性是由其形态决定的,DNA分子细长,称为高轴比,可被机械力和超声波剪切而粘性下降。 F 浮力密度:1.7g/cm^3,因此可利用高浓度分子质量的盐溶液进行纯化和分析 G 紫外线吸收:核酸中的芳香族碱基在269nm 处有最大光吸收 H 减色性,热变性,复性。 思考题:提取细菌的质粒依据是核酸的哪些性质? 质粒是抗性基因,,在基因组或者质粒DNA中用碱提取法。 Sectio C 课前提问 1.在1.5mL的离心管中有500μL,取出10 μL稀释至1000 μL后进行检测,测得A260=0.15。 问(1):试管中的DNA浓度是多少? 问(2):如果测得A280=0.078, .A260/A280=?说明什么问题? (1)稀释前的浓度:0.15/20=0.0075 稀释后的浓度:0.0075/100=0.75ug/ml (2)0.15/0.078=1.92〉1.8,说明DNA中混有RNA样品。 2.解释以下两幅图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 宛 本人自己总结,大家随便一看。 基因与基因组 基因(gene ):储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 RNA 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须的全部 核苷酸序列所构成的遗传单位。 1.顺式作用元件有:启动子和上游启动子元件,反应元件,增强子,沉默子,Poly 加尾信号 启动子:有方向性,转录起始位点上游,TATA 盒,B 地贫,与 RNA 聚合酶特异结合及启 动转录 上游启动子元件:TATA 盒上游,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调控基因转录效率。CAAT 盒,GC 盒,CACA 盒—B 地贫 反应元件:与激活的信息分子受体结合,调控基因表达 增强子: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基因表达正调控,无方向性 沉默子: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基因表达负调控 Poly 加尾信号:结构基因末端 AATAAA 及下游富含 GT 或 T 区,多聚腺苷酸化特异因子, 在 3 末端加 200 个 A B 地贫 1.除逆转录病毒外,通常为单倍体基因组。 逆转录病毒:单股正链二倍体 RNA ,三个结构基因,gag ,pol ,env ,5 端甲基化帽,3 端 poly 加尾。 HIV 免疫缺陷病毒,白血病病毒,肉瘤病毒 感染细菌的病毒基因组与细菌相似,基因连续,感染真核细胞的病毒基因组与真核细胞相似, 有内含子,基因不连续。 3.基因组连续:冠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鼻病毒 4.编码区占大部分 原核生物基因组 1.由一条环状双链 DNA 分子组成,通常只有一个复制起点。 2.结构基因大多组成操纵子,形成多顺反子(mRNA ) 3.非编码区主要是调控序列。(转录终止区可有强终止子有反向重复序列,形成茎环结构) 4.存在可移动的 DNA 序列(转座因子:能够在一个 DNA 内或两个 DNA 间移动的 DNA 片 段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可转座的噬菌体,转座作用的机制:复制性转座,简单转 座,共整合体,插入突变) 5.编码区大于非编码区 真核生物基因组 1.有同源性的功能相关基因构成基因家族 核酸序列相同,核酸序列高度同源,编码产物的功能或功能区相同,假基因 2.真核基因为断裂基因,编码为单顺反子。 3.有单一序列(低度重复序列) 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反向重复序列—发卡结构, 卫星 DNA :大卫星 DNA ,高度多态性:小卫星 DNA ,微卫星 DNA ) 基因表达调控 基因表达:。生物基因组中结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过程,合 成具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学效应的 RNA 或蛋白质的全过程。包括 rRNA 和 tRNA 的 转录过程。 基因表达特点:时间特异性,空间特异性 按对刺激的反应性分类:基本表达(管家基因),诱导和阻遏表达。协同表达 基因表达调控:机体各种细胞中含有的相同遗传信息(相同的结构基因),根据机体的不同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动物的分类:根据动物体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鱼无脊椎动物 体形:梭形 体表:鳞片;分泌黏液 体色:腹白背暗(保护色) 身体分布:头、躯干、尾 感觉器官: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运动器官:鳍:尾(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胸腹(保持平衡) 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整体起协调作用 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鱼离不开水的原因: 其呼吸器官是鳃,而鳃中有许多的鳃丝,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 四大家鱼是:草鱼、青鱼、鲢鱼、鳙鱼 模拟实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就可以用模仿实验某一对象制作模型,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某些条件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叫模拟实验. 第二节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 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有专门呼吸器官(蚯 蚓除外)] ⑵蚯蚓: 生活环境:白天在洞穴居,晚间出来活动. 食性:枯枝落叶、垃圾 运动:1身体分为许多体节(可运动灵活),环带上的肌肉(收缩), 可带动刚毛运动. 呼吸:靠体表皮肤(分泌黏液),黏液溶解氧气进入进入体壁的毛 细血管到达蚯蚓全身 ⑶兔子 盲肠发达:可以贮藏大量的纤维性食物,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生殖: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 运动:跳跃(后退比前腿发达)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那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完整分隔的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多为胎生、哺乳.膈 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陆地中生活的动物所要的基本条件是:水份、充足的食物、隐藏地. 变温动物和恒温的区别: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最新版)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最新版)

一、绪论 两个经典实验 1、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实验:先将光滑型致病菌(S型)烧煮杀活性以后、以及活的粗糙型细菌(R型)分别侵染小鼠发现这些细菌自然丧失了治病能力;当他们将经烧煮杀死的S型细菌和活的R型细菌混合再感染小鼠时,实验小鼠每次都死亡。解剖死鼠,发现有大量活的S型细菌。实验表明,死细菌DNA 进行了可遗传的转化,从而导致小鼠死亡。 2、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当细菌培养基中分别带有35S或32P标记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子代噬菌体就相应含有35S标记的蛋白质或32P标记的核酸。分别用这些噬菌体感染没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菌,经过1~2个噬菌体DNA 复制周期后进行检测,子代噬菌体中几乎不含带35S标记的蛋白质,但含30%以上的32P 标记。说明在噬菌体传代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分子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二、染色体与DNA 嘌呤嘧啶 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 染色体 性质:1、分子结构相对稳定;2、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命过程;4、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组蛋白一般特性:1、进化上极端保守,特别是H3、H4;2、无组织特异性;3、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4、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5、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 非组蛋白:HMG蛋白;DNA结合蛋白;A24非组蛋白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 真核细胞基因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蛋白质所隔开。人们把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称为C值,在真核生物中C 值一般是随着生物进化而增加的,高等生物的C 值一般大于低等动物,但某些两栖类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这就是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真核细胞DNA序列可被分为3类:不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真核生物基因组庞大,一般都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2、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的重复序列;3、真核基因组的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这是真核生物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主要的区别;4、真核基因组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之;5、真核基因组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6、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顺式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7、真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8、真核基因组具有端粒结构。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 1、结构分子生物学; 2、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3、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 4、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第二章DNA and Chromosome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2、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现象。 3、Tm(熔链温度):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分子时的温度) 4、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 5、假基因: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以Ψ来表示。 6、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7、转座:可移动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的重排现象。 8、转座子: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上可以转移位置的遗传成分 9、DNA二级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3)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和小沟;4)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5)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6)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10、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包括编码区两侧的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 特点: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哺乳类生物大于2X109bp;2)单顺反子(单顺反子:一个基因单独转录,一个基因一条mRNA,翻译成一条多肽链;)3)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外显子(exon);4)非编码区较多,多于编码序列(9:1) 5)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11、Histon(组蛋白)特点: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可修饰作用、富含Lys的H5 12、核小体组成:由组蛋白和200bp DNA组成 13、转座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 复制型转座:整个转座子被复制,所移动和转位的仅为原转座子的拷贝。 非复制型转座:原始转座子作为一个可移动的实体直接被移位。 第三章DNA Replication and repair 1、半保留复制: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template)按碱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整理知识讲解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整 理

一、名词解释: 1. 基因: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基本单位,是负载特定遗传信息的DNA 片段,编码具有生物功能的产物包括RNA和多肽链。 2. 基因表达:即基因负载遗传信息转变生成具有生物学功能产物的过程,包括基因的激活、转录、翻译以及相关的加工修饰等多个步骤或过程。 3.管家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组织细胞中和所有时间段都持续表达的基因,其表达水平变化很小且较少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如GAPDH、β-肌动蛋白基因。 4. 启动子:是指位于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能够与RNA聚合酶和其他转录因子结合并进而调节其下游目的基因转录起始和转录效率的一段DNA片段。 5.操纵子:是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协调控制单位,包括有结构基因、启动序列、操纵序列等。如:乳糖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等。 6.反式作用因子:指由其他基因表达产生的、能与顺式作用元件直接或间接作用而参与调节靶基因转录的蛋白因子(转录因子)。 7.顺式作用元件:即位于基因附近或内部的能够调节基因自身表达的特定DNA 序列。是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通过与转录因子的结合而实现对真核基因转录的精确调控。 8. Ct值:即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是指在PCR扩增过程中,扩增产物的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荧光阈值所经历的循环数。(它与PCR扩增的起始模板量存在线性对数关系,由此可以对扩增样品中的目的基因的模板量进行准确的绝对和(或)相对定量。)

9.核酸分子杂交:是指核酸分子在变性后再复性的过程中,来源不同但互不配对的核酸单链(包括DNA和DNA,DNA和RNA,RNA和RNA)相互结合形成杂合双链的特性或现象,依据此特性建立的一种对目的核酸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技术则称为分子杂交技术。 10. 印迹或转印:是指将核酸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通过一定的方法转移并固定至尼龙膜等支持载体上的一种方法,该技术类似于用吸墨纸吸收纸张上的墨迹。 11. 探针:是一种用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标记核酸单链,通常是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片段。 12. 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或DNA微阵列,是基于核酸分子杂交原理建立的一种对DNA进行高通量、大规模、并进行分析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大量寡核苷酸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待测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弱进而对待测样品中的核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3. 基因文库:是指通过克隆方法保存在适当宿主中的一群混合的DNA分子,所有这些分子中的插入片段的总和,可代表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组序列或全部的mRNA序列,因此基因文库实际上是包含某一生物体或生物组织样本的全部DNA序列的克隆群体。基因文库包括两类: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 14. 克隆:是来自同一始祖的相同副本或拷贝的集合。 15. 载体:为携带的目的基因,实现其无性繁殖或表达有意义的蛋白质所采用的一些DNA分子。 16.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DNA的特意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

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1、结构分子生物学; 2、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3、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 4、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第二章DNA and Chromosome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2、 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现象。 3、 Tm(熔链温度): 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分子时的温度) 4、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 5、假基因: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以Ψ来表示。 6、 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7、转座:可移动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的重排现象。 8、转座子: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上可以转移位置的遗传成分

9、 DNA二级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3)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和小沟;4)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5)螺旋的螺距为 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6)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10、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包括编码区两侧的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特点: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哺乳类生物大于2X109bp;2)单顺反子(单顺反子:一个基因单独转录,一个基因一条mRNA,翻译成一条多肽链;)3)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外显子(exon);4)非编码区较多,多于编码序列(9:1) 5)含有大量重复序列1 1、Histon(组蛋白)特点: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可修饰作用、富含Lys的H5 12、核小体组成: 由组蛋白和200bp DNA组成 13、转座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归纳

分子生物学 1.DNA的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DNA的二级结构:指两条DNA单链形成的双螺旋结构、三股螺旋结构以及四股螺旋结构。3.DNA的三级结构:双链DNA进一步扭曲盘旋形成的超螺旋结构。 4.DNA的甲基化:DNA的一级结构中,有一些碱基可以通过加上一个甲基而被修饰,称为DNA的甲基化。甲基化修饰在原核生物DNA中多为对一些酶切位点的修饰,其作用是对自身DNA产生保护作用。真核生物中的DNA甲基化则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有重要作用。真核生物DNA中,几乎所有的甲基化都发生于二核苷酸序列5’-CG-3’的C上,即5’-mCG-3’. 5.CG岛:基因组DNA中大部分CG二核苷酸是高度甲基化的,但有些成簇的、稳定的非甲基化的CG小片段,称为CG岛,存在于整个基因组中。“CG”岛特点是G+C含量高以及大部分CG二核苷酸缺乏甲基化。 6.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DNA是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 (2)DNA双链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螺距为3.4nm. DNA 双链说形成的螺旋直径为2 nm。每个碱基旋转角度为36度。DNA双螺旋分子表面 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目前认为这些沟状结构与蛋白质和DNA间的识别有关。(3)疏水力和氢键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DNA双链结构的稳定横向依靠两条链互补碱基间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 7.核小体的组成: 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被称为核小体,由DNA和5种组蛋白H1,H2A,H2B,H3和H4共同构成。各两分子的H2A,H2B,H3和H4共同构成八聚体的核心组蛋白,DNA双螺旋缠绕在这一核心上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核小体的核心颗粒之间再由DNA和组蛋白H1构成的连接区连接起来形成串珠样结构。 8.顺反子(Cistron):由结构基因转录生成的RNA序列亦称为顺反子。 9.单顺反子(monocistron):真核生物的一个结构基因与相应的调控区组成一个完整的基因,即一个表达单位,转录物为一个单顺反子。从一条mRNA只能翻译出一条多肽链。10.多顺反子(polycistron): 原核生物具有操纵子结构,几个结构基因转录在一条mRNA 链上,因而转录物为多顺反子。每个顺反子分别翻译出各自的蛋白质。 11.原核生物mRNA结构的特点: (1) 原核生物mRNA往往是多顺反子的,即每分子mRNA带有几种蛋白质的遗传信息。 (2)mRNA 5‘端无帽子结构,3‘端无多聚A尾。 (3)mRNA一般没有修饰碱基。 12.真核生物mRNA结构的特点: (1)5‘端有帽子结构。即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鸟苷m7GpppN。 (2)3‘端大多数带有多聚腺苷酸尾巴。 (3)分子中可能有修饰碱基,主要有甲基化。 (4)分子中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14.tRNA的结构特点 (1)tRNA是单链小分子。 (2)tRNA含有很多稀有碱基。 (3)tRNA的5‘端总是磷酸化,5’末端核苷酸往往是pG. (4)tRNA的3‘端是CCA-OH序列。是氨基酸的结合部位。 (5)tRNA的二级结构形状类似于三叶草,含二氢尿嘧啶环(D环)、T环和反密码子环。

八年级上册生物重点知识点总结

精品文档 .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中考重点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 第5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14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一、生物的分类。⒈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 远近关系等。⒉生物分类的等级⑴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⑵种是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表现相似,生态分部基本相同的一群生物。⑶在生物分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二、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1、澡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输导组织。 分类单细胞藻类:衣藻、硅藻; 多细胞藻类:紫菜、海带、水绵(最早释放氧气)、石花菜(做琼脂)。应用:饵料、食用、中药材。危害:赤潮(藻类植物疯长)。⒉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⑴苔藓植物。特征: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没有根,茎、叶中没有疏导组织。种类:葫芦藓、地钱。应用:检测空气污染,水土保持。 ⑵蕨类植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植物)。特征:不仅有正真的根、茎、叶,而且在体内还具有疏导组织, 能较好适应陆地生活。叶片背后有孢子囊(孢子是生殖细胞)。种类:石松、蕨、桫椤。应用:能源(煤和石油)、药用、饲料、肥料。⑶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都离不开水。⒊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生殖过程不需要水。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 裸子植物的种类:松、杉、柏以及银杏、苏铁。被子植物在现存植物中占据对优势。 被子植物陆生:根系发达 水生:体内有气道(用于呼吸)⒋我国的珍稀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水杉、金花茶、珙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荷叶铁线蕨、龙棕、红桧。 一、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⒈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 柱。⒉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数的95%,在整个动物界都占绝对优势。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1)腔肠动物。特征:器官简单,身体中央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种类:水螅、海葵、珊瑚。(2)扁形动物。特征: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没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种类:涡虫、吸虫、绦虫。(3)线形动物特征:身体呈线形,不分节,有口有肛门。 种类:蛔虫、丝虫、轮虫。(4)环节动物。特征:身体由体节组成。体节促进了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进一步发展。种类:蚯蚓、蚂蝗(水蛭)、沙蚕。(5)软体动物。特征:身体腹面有块状的肌肉足,靠贝壳保护身体。种类:鲍鱼、蜗牛。(6)节肢动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特征:身体有许多体节,体表有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分节的附肢。分类:甲壳纲,如,虾;蛛形纲,如,蜘蛛; 多足纲,如,蜈蚣;昆虫纲(两对翅,三对足),如,蝗虫、蜻蜓、苍蝇、蜜蜂等。⑸螯虾,身体有头胸部和腹部组成。⒊脊椎动物。⑴脊椎动物代表着动物界中的高等类群,主要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⑵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⑶鱼类适于在水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①鳍维持身体平衡(躯干部和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胸、腹、背、臀鳍保持平衡;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鳔调节身体比重;②黏液和鳞片有保护和减少阻力的作用,侧线有感知水流方向的作用;③呼吸: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①两栖类。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是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过渡类型。种类:蛙类(田鸡)、蟾蜍、大鲵(娃娃鱼)、东方蝾螈。②爬行类。特征:体表附有鳞片或甲,在陆地产卵,卵有坚硬的外壳。正真的陆生动物。种类:蛇、扬子鳄、壁虎。③鸟类。特征: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为翼,体温恒定,有坚硬的卵壳。种类:鸡鸭鹅、鹦鹉、鸳鸯、家鸽。④哺乳类。特征:胎生、哺乳。种类:老虎、大象、蝙蝠、海牛。4.我国的珍稀动物: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活化石)、蒙古野驴、金丝猴、白鳍豚(哺乳类)、丹顶鹤、朱鹮、扬子鳄(爬行类)。二、神奇的微生物。⒈病毒。结构: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生活方式:寄生。观察方式:电子显微镜。⒉细菌。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物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荚膜(保护作用)、鞭毛(助于运动)。生活方式:寄生或腐生。按形态不同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种类:大肠杆菌、幽门螺杆菌、乳酸菌、甲烷菌、肺炎双球菌等。应用:利用黄色短杆菌制造味精;利用乳酸菌生产乳酸;利用甲烷菌生产沼气。 ⒊真菌。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内没有叶绿体。生活方式:营腐生或寄生。种类:酵母菌、霉菌、蘑菇。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或有性生殖(孢子)。应用:灵芝、虫草是传统药材;猴头、香菇、木耳含有抗癌物质;真菌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真菌也会引起脚癣;误食鬼笔鹅膏会威胁健康。⒋沼气发酵:利用厌氧微生物甲烷细菌。第15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生物多样性⒈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生物多样性,简单地说,解释生物以及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确切地说,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医、食、住、行(直接拿来用)等;间接价值: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潜在价值:尚未开发、有待开发(研究新药);⒊“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每年的5月22日。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⒈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物种灭绝速度加快。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主要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其次是环境污染。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和必要的措施)和迁地保护(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和水族馆等)和加强法律法规管理。 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一、生命的诞生。⒈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 水蒸气等。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主要区别在于原始大气没有 ..氧气。⒉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始地球上的闪电;向装置内输入气体的主要作用:模拟原始大气;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产生出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⒊生命起源过程: 原始地球火山爆发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氨基酸等)(蛋白质、核酸等)(能生长、繁殖、遗传) ⒋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一、生物进化的历程。⒈生物进化的证据⑴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2、鸟的进化过程:古代的某种 爬行动物→辽西鸟→始祖鸟→孔子鸟3、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⒉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⑴地球上最 早出现的植物是海洋中的原始的单细胞藻类;种子植物的生殖过程已经完全 ..摆脱了对水.的依赖。⑵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海洋中的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鸟类 古代鱼类→原始两栖类→爬行类 (最早的脊椎动物)哺乳类⑶生物进化趋势: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⑷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⒈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舰考察,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称为“1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2.自然选择学说: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对同种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题库

第一章、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实体及基因组 1、基因定义 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2、DNA修复 DNA修复(DNA repairing)是细胞对DNA受损伤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使DNA结构恢复原样,重新能执行它原来的功能;但有时并非能完全消除DNA的损伤,只是使细胞能够耐受这DNA的损伤而能继续生存。也许这未能完全修复而存留下来的损伤会在适合的条件下显示出来(如细胞的癌变等),但如果细胞不具备这修复功能,就无法对付经常在发生的DNA损伤事件,就不能生存。对不同的DNA损伤,细胞可以有不同的修复反应。3、DNA损伤 DNA损伤是复制过程中发生的DNA核苷酸序列永久性改变,并导致遗传特征改变的现象。情况分为:substitutation (替换)deletion (删除)insertion (插入)exon skipping (外显子跳跃)。 DNA损伤的改变类型:a、点突变: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b、缺失: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c、插入:指一个或一段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称为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ion)。d、倒位或转位:(transposition)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或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 e、双链断裂:对单倍体细胞一个双链断裂就是致死性事件。 4、同源重组 同源重组,(Homologus Recombination)是指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n) 之间或同一染色体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间或分子之内的重新组合。同源重组需要一系列的蛋白质催化,如原核生物细胞内的RecA、RecBCD、RecF、RecO、RecR等;以及真核生物细胞内的Rad51、Mre11-Rad50等等。同源重组反应通常根据交叉分子或holiday 结构(Holiday Juncture Structure) 的形成和拆分分为三个阶段,即前联会体阶段、联会体形成和Holiday 结构的拆分。 a、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geneknockout),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去除,或用其它顺序相近基因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这与早期生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切除部分-观察整体-推测功能的三部曲思想相似。基因敲除除可中止某一基因的表达外,还包括引入新基因及引入定点突变。既可以是用突变基因或其它基因敲除相应的正常基因,也可以用正常基因敲除相应的突变基因。 b、因转移法 同源重组(homologousrecombination)是将外源基因定位导人受体细胞染色体上的方法,因为在该座位有与导人基因同源的序列,通过单一或双交换,新基因片段可替换有缺陷的基因片段,达到修正缺陷基因的目的。位点特异性重组是发生在两条DNA链特异位点上的重组,重组的发生需一段同源序列即特异性位点(又称附着点;attachmentsite,att)和位点特异性的蛋白因子即重组酶参与催化。重组酶仅能催化特异性位点间的重组,因而重组具有特异性和高度保守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