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灌河八景

灌河八景

灌河八景
灌河八景

“灌河八景”诗编辑

开山云岫

云岫苍茫耸髻鬟,灌河东去是开山。

浮沉欲共潮消涨,水陆都通客往还。

谷口时收船几只,岩头暂构屋三间。

黄流赖尔途迁徙,海上群生利害关。

灌河春潮

开山山外起涛头,百丈纷飞涌急流。

作势每凭风雨藉,横空一色水云浮。

西来远与盐河接,东去还归黄海收。

记得频年遭漫溢,人家点点浪中投。

渔舟夜月

各从河海觅生涯,一叶渔舟载月华。

洋面波涛人守夜,渡头灯火水为家。

临风破睡三更梦,对酒狂饮七品茶。

有客钓归船不孚,和蓑衣卧傍芦花。

樵径晚风

秋风飒飒晚风骄,樵采归来径几条。

苔碧粘鞋双足滑,薪黄压担一肩挑。

芦洲日暮花飞雪,沙港云寒浪起潮。

何以箬郎演水畔,朝南夕北助刍荛。

沙滩积雪

一片新晴放海隅,沙滩积雪尚如初。

天寒日落消无力,海曲风回聚有余。

浦口石堆春月泻,渡头舟出早潮游。

怜他没胫频来往,半是樵夫半是渔。

芦絮新霜

秋色深时夜气凉,新从芦絮点新霜。

一方环水涵虚白,千顷芦竿抹嫩黄。

泽国月明宜雁渡,海天风劲逼鹰扬。

蒹葭利薄官私共,弱植沟沾雨露香。

秋田野鹤

神当飘缈望蓬莱,每定期程一去来。

芦岸飞时冲空艳,海云开处御风回。

雪依株树应相恋,鹤立鸡群亦自猜。

罗网秋田常密布,寄声尊重不凡才。

海岸轻帆

执楫如飞不问风,往来齐插乱流中。

收河饱溅归潮白,出海新兜晓日红。

网放滩头悬叶叶,柴装青口挂匆匆。

送迎应是欣无恙,几阵鸣锣客倚蓬。

推出大寨的人

推出大寨的人 ——记新中国成立初最年轻的溧阳籍省委书记陶鲁笳

晚年陶鲁笳与郭凤莲在一起。 编者按陶鲁笳从学生时代就离开故乡溧阳参加革命。自1937年秋天上太行山参加抗战,到1965年9月调离山西,陶鲁笳在山西战斗、工作了28年,与山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直视山西为第二故乡。原中共溧阳市委宣传部部长、我市著名作家路发今先生多次前往北京,采访同乡前辈、93岁高龄的陶老。陶老深情地回忆起当年太行山上打击日寇和新中国成立后在山西工作的那段岁月,尤其是多次见到毛主席、向毛主席汇报大寨和介绍陈永贵时,不禁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其中,当年陶鲁笳发现大寨并在全省推广这个农业先进典型,如何向毛主席汇报大寨和陈永贵,毛主席在1964年间几次肯定大寨的基本经验,后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有关情况,为我们解密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今天,特别以整版篇幅向读者隆重推出《推出大寨的人》一文。这里,谨向本文作者致谢,更向本文主人公陶鲁笳同志致敬。 太行山上打日寇 多次见到毛主席向毛主席汇报大寨和陈永贵 1937年10月初,日寇飞机连续三次对石家庄狂轰滥炸。陶鲁笳是在日军第三次大轰炸之后,做完撤退前的善后工作,随平汉线省委领导同志一起撤离石家庄的。由于铁路已被炸断,他们步行上太行山,到10月中旬才到达阳泉。经过半个多月的休整,又辗转来到山西和顺县石拐镇。这个镇上住着八路军129师和晋中特委,书记是陶希晋,副书记是王孝慈。陶鲁笳在石拐不仅见到了身着八路军军装的大哥陶希晋、大嫂朱琏,还见到了妹妹陶竞华和妹夫赵德尊(新中国成立后任黑龙江省委书记)。陶鲁笳到太行后先在晋察冀区党委组织部任干事,1939年夏天任组织科长,1940年年初到太行区晋东县任中心县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由于工作出色,1941年5月,晋察冀区党委调陶鲁笳到太行二地委任组织部长。1943年上

大寨精神心得体会 大寨心得体会 精品

大寨精神心得体会大寨心得体会 这里,有主动让贤的老英雄贾进才,有三战狼窝掌的劳模陈永贵,有被称为铁姑娘的郭凤莲,有的农业学大寨标语,有周总理的三次到访,有郭沫若的亲笔题词,有名人陈列馆;这里,有大寨核桃露,有大寨酒,有大寨黄金饼,有大寨羊毛衫……这里,就是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怀着对大寨的无限敬仰,带着对大寨精神的好奇和疑问,在*年*月*日至*日,我参加了由**组织的学习十八大报告、传承与时俱进大寨精神培训班. 为期三天的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是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培训通过实地参观、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文艺演出的形式,帮助我们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提升了能力,坚定了信念,找到了差距,结识了友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大寨的发展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创业史,激励我们艰苦创业.建国初期,面对大寨恶劣的自然环境,大寨人曾在仅有58名男劳力的情况下,在48天内就修筑了24道堤坝;曾用了十年的时间,使粮食增产近3倍;在中国农业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寨不仅没有人挨饿,反而每人向国家上交余粮400多公斤;尤其是我们登上的虎头山,那里是记载大寨人精神的灵魂家园,过去是怎样的不得而知,但现在是一座漂亮的小山,导游说过去这里只是一片荒山,没有利用价值,. 可倔强的大寨人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凿石铺路,改造了这里,他们用自己的奋发努力和昂扬斗志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 现在,我们的国家富裕了,条件变好了,但是与大寨人的艰苦创业相比,我们丧失了一些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发展中遇到问题了,不是尽力解决,而是绕道走和打退堂鼓;生活中遇到困难了,不是自立自强,而是怨天尤人;做事的时候,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事实上,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大寨精神告诉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将以大寨精神为动力,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积极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共同致富.大寨的发展是一首顾全大局、致力民生、共同富裕的发展歌,提醒我们执政为民. 从改造农田,到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大寨人屡创奇迹.遭遇特大暴雨的严重

山西昔阳大寨村游记

山西昔阳大寨村游记 曾经是中国农业高高飘扬的一面红旗的大寨,在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怎样了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大寨人又有哪些新举措?2006年五一节夕,笔者夫妇自费到大寨参观,亲眼目睹了现在的一切。深深感到:大寨,不愧是新农村的典范。 心中永恒的红旗 对于我们这一代中老年人来说,大寨的确是心中永恒的红旗,能到大寨看一眼,是我一生中的梦想。趁到山西太原的机会,笔者夫妇专程乘坐长途班车来到这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处,距太原168公里,是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大寨并不大,现在也只有百余户人家500多口人。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以陈永贵等为带头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这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就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地方,成了中国农业的圣地,吸引了1000余万人次慕名来参观、学习,取经者从全国的四面

八方汇聚于虎头山。许多国家领导人,乃至一些来华访问的外国首脑、政要,也抑制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千里迢迢地到这个小山村里领略一番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力量。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恰恰在大寨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了大寨精神的历史见证。 整洁美丽的山村 如今的大寨是什么样子了呢?我们从太原花31元乘长途客车到昔阳县城后,再租了一辆面包车,沿着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向南行驶不到10分钟的工夫,就经过寨前一条街。这条笔直的通行大道,新房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大寨旅行社楼房高高屹立,釉砖贴面的四层大楼门前,“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的牌子尤为耀眼夺目。如果不是大楼前醒目的招牌,我甚至会怀疑是否走错了地方。这是一条农村小城镇建设示范街,也是新大寨的象征。一进大寨,犹如走进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历史画卷,称得上是山村农业模式的一个缩影。 往前看就是大寨的村口,寨门上两个红彤彤的大字——“大寨”依旧矗立在那里。这个在无数图片中出现过的招牌已经成了大寨的标志,它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历史,和大寨人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一直走到今天。大寨的寨门与过去从图片上看的有些不同,据说这个寨门是后来修的,门额上还有“大寨人民欢迎您”一行小字,只有两边墙上的“大寨”字样才是原来的面目,40多年后仍然保留着当年的痕迹。经过一排商店,前面就是大寨村委会办公楼。楼前那株著名的老柳树如今根如盘石,形似苍龙,峻峭挺拔,初绿的枝叶迎风摇曳,似

一位资深记者眼里的真实大寨

一位资深记者眼里的真实大寨 从1968年到1975年,作为新华社记者的我,几乎每年都有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昔阳县,在大寨村采访;1974年到1975年上半年,则在大寨蹲点采访了一年多时间。改革开放后,我也曾几次去大寨进行过短时间的采访。我的这一采访经历,使我在一生的新闻生涯里,与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寨战天斗地、搬山造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驱穷致富的精神,是我国农村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应该坚持褒扬的一面永远鲜艳的旗帜;大寨村干部的那种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村民一起摸爬滚打,不计报酬,清廉肯干的品格,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应该是广大农村干部和拿薪水的各级党政干部学习的榜样。我在心里敬佩大寨,并为宣传报道过大寨而自豪。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寨这个山村,大寨村的村民和村干部,大寨村的带头人陈永贵和郭凤莲,却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对待,诋毁之声不绝于耳,讨伐之语随处皆见。于是,大寨人开始抬不起头来,见人都好像矮了三分。村子里听不到过去那种爽朗的笑声,山上山下沉寂一片;就连那从前用结茧之手垒起来的窑洞,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显得灰暗陈旧,无精打采。 大寨怎么了?咋一下子背时了呢?作为与大寨及大寨

人相识相知的我,也一下子迷茫了! 大寨精神没有过时 大寨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大寨是实实在在的大寨,而不是虚无缥缈由人凭空捏造出来的大寨。 1964年12月,毛泽东主席之所以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是因为大寨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靠着陈永贵带领全村老少几百人的流血流汗,而拼出了一条光明之路。当年的奋斗史,真可谓是“撼天地,泣鬼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当时的中国所需要的,毛泽东主席听之动容,中央领导同志听了也无不为之感动。于是,就有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大寨位于太行山脉中一座叫虎头山的山岭之下。当时全村只有83户人家、360多口人,所种的土地都镶嵌在七条沟、八道渠和一面山坡上。全村总共800亩土地,零零星星有4700多块,宽不盈丈,长短参差,土层贫瘠,又全是无水浇灌的旱地。解放初期,全村平均亩产粮食不足80市斤,村民生活极为贫困。 面对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当时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不畏不惧,知难而上,带领村民,又是在山上修建蓄水池,变旱地为水地;又是起早贪黑地搬山填土造平原。就这样,

大寨的发展与沉沦

大寨的发展与沉沦 大寨的发展与沉沦 2007年7月3日09:32 选稿:上官贤来源:东方网作者:陈云发 现在中国凡是40岁以上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大寨和 陈永贵的,当年中国对典型宣传的力度,除了大庆和王进喜、兰考与焦裕禄能与大寨相比之外,就没有同级别影响的典型了,即便是红旗渠和所在的林县,其影响也没法和大寨相比。而大寨之所以成名,在于他们在需要艰苦奋斗的年代里,用大干、苦干甚至蛮干的精神,开山造梯田,种植粮食,解决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吃粮问题,这种艰苦奋斗,战天斗地、重新安排山水的精神,正是当年经济不发达的中国很需要的,因此,当年的大寨人和大寨精神才感动了一代人。 改革开放以后,大寨人引进了商品经济观念,不再开山造梯田了,而是注意发展包括旅游在内的多种经营;同时,大寨的新带头人郭凤莲利用她的昔阳县委常委、大寨村书记的身份,到处活动,努力经营,使大寨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和经济结构,使大寨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是郭凤莲这个带头人自家先富起来了,她的两个儿子贾小军、贾晓峰分别经营“天豪”、“峰豪”公司,目前两兄弟拥有的资产均已过亿,成

为当地最大的富豪。 我们当然不会去质疑郭凤莲两个儿子成为富豪与郭凤 莲的在政坛上的运作是否有关,也完全相信当年的铁姑娘能够培养出儿子的经商“天才”。同时,我们也并不妒忌所有大寨人都富起来(如果确实被先富的郭凤莲带动起来的话),毕竟,大寨人当年的苦干加蛮干,虽然体现了一种精神,但有时也会带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此,大寨人可能亦有体会。还有,当年陈永贵当了副总理后,由于大寨成为榜样,所以,这种榜样的力量便是强令各地也要劈山造田、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大搞大寨式“水利设施”等,甚至江南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也要依样画葫芦,应当说,当年学大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我们私下就曾议论过。所以,大寨这个典型,可能在北方某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起过一些示范作用,但对南方农村,学大寨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可能多于正面影响,主要原因是机械地死搬硬套了大寨的造田、大修水利的经验,变成了冬春时节对农民和环境的折腾。 但不管怎么说,大寨人在未成为全国性样板典型之前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不服输的精神,还是值得感动一代中国人的,这种精神现在也没过时。当然,今天的人对当年的大寨人的苦干蛮干可以有不同评价,但毕竟不能脱

昔阳大寨村

昔阳县大寨村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这句口号曾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响彻中华大地的伟大号召。娘子关所在的平定县与大寨所在的昔阳县紧紧相邻。我们从娘子关下来,便想去昔阳县看一看昔日中国农村的典型大寨村。 从娘子关下来我们先要到煤都阳泉市,过了阳泉市便可直达昔阳县。从阳泉到昔阳的公路很好,既宽又直。大寨离昔阳县城很近,我们看来大寨就象在昔阳的城郊。这几年山西省也搞扩乡并镇,原来的大寨扩大成了一个镇,原来的大寨大队现在是大寨村。我们的车刚一拐上去大寨公路,就看到公路两边的绿化明显比其他地方好。行道树生机勃勃,浓绿成荫。到大寨村已是下午四点。我们先落实住宿,住在大寨镇政府旁边的“大寨旅行社大酒店”。虽然这幢酒店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前年重新装修了一次,风格新颖,气派大方,完全是三星级的档次,房价200元/间。落实好房间,看看时间还早,便在酒店对面的大寨旅行社请了一个导游,抓紧时间游览大寨山景。景区票价30元/人,导游费50元。 导游让我们把汽车开到虎头山停车场上。下了车导游便向我们介绍起大寨的情况:现在的大寨村有530个人,210户,500多亩耕地。原来大寨村有796亩地,近年来村镇建设占用了一部分土地,还有500多亩地。去年大寨村人均收入为10800元。说着,我们已经登上了虎头山顶。放眼望去,满山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已经看不出大寨人战天斗地筑起来的一层层梯田了。过去农业学大寨就是要坚持“以粮为纲”,把荒山都筑成梯田种粮食。现在虎头山上大部分植树造林,少部分梯田种玉米等粮食作物,与原来的做法有很大的改变了。再向前走几步,便看到一座六角亭。导游说这是“周恩来总理纪念碑亭”,是大寨人对周总理深厚感情的结晶。 敬爱的周总理曾三次来大寨。第一次是1965年5月21日,陪同以阿

昔阳村落名称的故事

村落名称 孔氏村 孔子周游列国,要到肥子国国都昔阳城,就是现在的东治头。他们师徒一行一路沿井陉、王寨到了南营滩。当时正值六月天,烈日当头,地上像着了火,热得师徒们满头大汗,喉咙冒烟。见眼前有一条大河,就把行李书担放在河边,喝了点水,洗了洗脸,暂且歇息。 一个老羊倌赶着一群羊到河边饮羊。孔子见了,就让刚收的一个徒弟去打问离肥子国国都还有多远。徒弟走到老羊倌跟前说:“嗨、嗨、嗨,到肥子国国都昔阳城还有几里地?” 老羊倌抬头看了看他说:“还有好几亩哩。” “我问你几里地哩?” “几里地可到不了,得好几亩哩。” “怎么你们这地方说亩不说里?” “说理,咱还是亲戚哩。” “什么亲戚?” “我是你爹姑父的小舅子,你怎能‘孩、孩、孩’乱叫。” 路没有问清楚,只好回来见老师,孔子听弟子一说,心想:这可应了“但行刻薄人皆怨,能布施恩虎亦亲,奉劝人行方便事,得饶人处且饶人。”只好亲自去问路。

孔子见了老羊倌,深施一礼问道:“老先生,此处离肥都还有几里?” 老羊倌见是一位文质彬彬的老者,开口打了一个字谜:“两只雁儿向南飞,不分谁高与谁低,虽然一年来一次,一月就要飞三回。” 孔子点头谢过老羊倌,然后笑着问道:“刚才徒儿来问路,不知哪里有所得罪,您为何羞辱于他?” 老羊倌捋了捋长长的白胡子说:“你看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是你徒弟的孩孩孩吗?” 孔子说:“如此多有得罪,我这里向您赔礼了。” 孔子离开老羊倌回到休息的地方,徒弟们问:“告给了吗?”“告给了。”孔子把字谜说了一遍。 徒弟们摇头不解。 孔子说:“是八里。你们看啊,八字不是像两只雁从北向南飞来吗?而且八字的一撇一捺不分高低,一年一次是说只有一个八月,一月三次是指一个月有初八、十八、二十八三个八。所以是八里。” 派去问路的那个徒弟问老师:“他说他是俺爹姑父的小舅子,这是什么亲戚?” “他说他是你爷爷。徒儿啊,以后待人要有礼貌,人家那么一大把年纪,是你能孩孩孩叫的吗?念你刚来不懂规矩,为师就不责怪你了。”孔子循循善诱地教导徒弟。

大寨的沉浮历史

大寨的今与昔 摘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使大寨散发了无限光辉。大寨模式是当时我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而大寨精神也鼓舞和激发了当时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他经过特殊年代的洗礼,大寨已经成功的完成了由“政治品牌”向“经济品牌”的转变,形成了新的大寨精神。 关键词:大寨昔与今转变 大寨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东南部,全村有160多户人家,510口人,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海拔为1162.6米。这里属太行山土石山区,由于长期风蚀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形貌。村座落在虎头山下,层层土地在山坡上挂着,旧社会人们常常形容为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正是这穷苦的环境,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 《颂大寨》 全国学大寨, 大寨学全国, 人是千里人, 乐以天下乐, 狼窝成良田, 凶岁夺大熟, 红皮毛泽东, 红逼天一角。 1965年,郭沫若率中国科学院来参观大寨,大寨的巨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以诗的形式,回避写下了他的感受,也表达了他对大寨的真挚情感。 一、昔日的大寨——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农业学大寨”在全国蓬勃兴起 1、大寨精神的形成以及在山西范围内的广泛宣传 说到大寨就不得不提到陈永贵,陈永贵出身贫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陈永贵接替“主动让贤”的所在村原书记贾进才出任中国共产党山西省

昔阳县大寨村的支部书记,在环境非常恶劣的的大寨村,他带领农民艰苦创业,从山下用扁担挑土上山造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事迹被中央政府肯定,毛泽东号召全国要“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因此成为全国的榜样。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他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之后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后来在北京逝世。 大寨在1945年解放,在1946年由贾进才组织了互助组,他和贾承福等人领导当地的贫苦人民搞土改,抓生产,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1947年建立了党组织,1949年随着祖国的胜利解放,昔阳县的生产建设也渐渐步入正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1949年,大寨村粮食平均亩产达175斤,人均占有粮食568斤,村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1] 1953年在昔阳县委的支持下,成立了陈永贵为首的大寨初级农业合作社,合作化时期,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以及贾进才、贾承让、梁便良、宋立英等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获得了初步成效,到1955年,成立大寨初级生产合作社,在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的背景下,大寨成立了“新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贾来恒任支部书记,陈永贵任合作社主任。 在陈永贵等的领导下组织广大群众,走集体化的道路,首先向群山恶水展开宣战。铺开了农田基本建设的战场,制定出十年造地规划。那时大寨的地形是由一道道深浅宽窄不同的山沟和沟与沟之间的一道道高低长短不一的坡粱组成,大寨人种的地,不是挂在那些山梁上,就是挤在沟边上。号称观亩土地,东一巴掌,西一簸箕,七零八落分成4多块散布在一面坝上,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沟八粱一面坡”。黄土高原,荒山秃岭,十年九旱。平时,人们吃水困难,到了雨季,山洪暴发,沟壑惊呼,立时成灾。[2]他们就凭着一双手、两个肩膀、一把镢头、两个箩筐不分昼夜的苦干,河沟造良田,山坡造梯田,花去了十年的工夫,改造了大寨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不仅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交国家20多万斤余粮。 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山流、地冲、房倒、窑塌,139亩梯田全部被冲光,41亩好端端的庄稼苗淹没在泥水里。全村140眼窑洞倒塌了113眼,125间房子倒塌了77间,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十年心血付之东流。灾后上级领导慰问大寨人,并送来了钱、粮、物资,大寨人没有收下,给国家退

大寨展览馆陈列内容解说

大寨展览馆陈列内容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寨展览馆改扩建工程是我县弘扬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我县旅游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意见大喜事。项目从提出至今,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布展工作目前已经全部完成,进入试运行阶段。 改扩建后的大寨展览馆呈凹字形结构,建筑面积共计1490平米,实际展线约414延米。本次展览内容总体结构按照时间前后顺序分两部分,其中中厅和北厅两厅贯通,为第一部分《大寨艰苦创业篇》;南厅独立成厅,为第二部分《大寨改革开放篇》。 现在我们来到第一展厅展出的内容是 《大寨艰苦创业篇》 这里是整个大寨展览馆的核心部分——序厅。 序厅整体色调以暖色调为主,给人以强烈的荣誉感和神圣感。顶部标志为金色麦穗环绕下的红色五角星,其中麦穗

代表农业,五角星象征党中央国务院,整体象征了大寨人民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国务院周围为农业发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标志前面的光带代表着大寨精神发扬光大永放光芒。迎面墙上的浮雕《大寨英雄谱》展线的是大寨人民在陈永贵带领下自力更生战洪灾、三战狼窝掌和交售爱国粮的三个场景。浮雕背景为就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恶劣地形。左边第一个场景展现的是大寨人男女老幼齐上阵在涛涛洪水前面抢运大队粮食和抢救集体牲畜的场景。中间第二个场景展现的是大寨人顶风冒雪大战狼窝掌的情景。工地上红旗飘展,群众热火朝天、斗志高昂。左边第一个人物是大寨老英雄贾进才用一双铁手将铁锤高高扬起,前景为大寨民兵连和群众一起用抬杆将石块运走;最中间的铁姑娘队员在凛冽的寒风中手握扁担满怀希望地望着远方;展现当时大寨人对共产主义的崇高向往。最右边的场景展现的是大寨人在灾难之年不但不向国建要救济反而通过自力更生获得大丰收后向国家交售爱国粮的情景,体现出大寨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整体浮雕人物形象高大有力,以一个三角形的视觉构图将大寨精神跃然于游客面前。 浮雕下方是一个红旗性的卧碑,文字内容是周总理对于大寨精神的高度概括。1964年12月,在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概括了大寨精神:“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

山西昔阳大寨村游记

xx昔阳xx游记 曾经是中国农业高高飘扬的一面红旗的大寨,在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怎样了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大寨人又有哪些新举措?2006年五一节夕,笔者夫妇自费到大寨参观,亲眼目睹了现在的一切。深深感到: xx,不愧是新农村的典范。 心中永恒的xx 对于我们这一代中老年人来说,大寨的确是心中永恒的红旗,能到大寨看一眼,是我一生中的梦想。趁到山西太原的机会,笔者夫妇专程乘坐长途班车来到这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处,距太原168公里,是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大寨并不大,现在也只有百余户人家500多口人。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以陈永贵等为带头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这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就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地方,成了中国农业的圣地,吸引了1000余万人次慕名来参观、学习,取经者从全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于虎头山。许多国家领导人,乃至一些来华访问的外国首脑、政要,也抑制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千里迢迢地到这个小山村里领略一番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力量。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恰恰在大寨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了大寨精神的历史见证。 整洁xx的xx 如今的大寨是什么样子了呢?我们从太原花31元乘长途客车到昔阳县城后,再租了一辆面包车,沿着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向南行驶不到10分钟的工夫,就经过寨前一条街。这条笔直的通行大道,新房林立,商品琳琅满目,

“大寨”地变迁故事

“大寨”的变迁故事 上个世纪6、70年代,在全国掀起的“农业学大寨”热潮,使大寨这个位于省境的小山村变得家喻户晓。曾经的中国农业样板,在经历了十多年沉寂后,终于迈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大寨的变迁,犹如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系列报道[走过30年]就带您去看大寨的故事。 记者晶:在大寨村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标语,这8个字概括的大寨精神,曾经为这座小山村带来过荣耀,也是大寨人一直以来最值得珍贵的财富。 太行山深处的大寨,背靠虎头山,当地人形容地理环境是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世纪50年代,这里的老百姓开始了与恶劣自然条件抗争的艰难造地,不分昼夜地苦干,在长满石头的虎头山上生生抠出了几百亩梯田。然而,1963年一连七天七夜大雨引发的洪灾,冲毁了大寨人10年苦心经营的田地和房屋,但是大寨人毅然决定放弃所有国家援助的物资。白天修坡,晚上修窝,这是大寨人记忆中的那段时光。1964年,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在全国叫响。人们虔诚地从全国各地涌向这个小山村,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到大寨参观学习的超过1000万人次。 作为全国农业样板的大寨一直红火到1980年初,这一年,从小岗发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燎原之势,许多农村

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大寨。 大寨60年代出过著名的铁姑娘队,作为铁姑娘队队长的郭凤莲年少成名,17岁时就已经和“铁姑娘”的称号一起传遍全国。与大寨一样,沉寂了10年的郭凤莲,1991年底以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重返大寨,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几乎停摆的山村。 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虽然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实行了多年,但大寨人的思想仍然很保守。 刚上任的郭凤莲在村里的一次大会上说: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为了让大寨人走出山坳开拓眼界,郭凤莲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积蓄,让全村130多户人家,每户出一个人,到邻近的农村参观,这也彻底让大寨人看清了当时自己井底蛙的落伍状态,“大寨怎么办”的讨论会在大寨村几乎一天一场。 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大寨土地少,依靠农业致富不可能,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成立,郭凤莲出任总经理,先后兴办了煤矿、水泥、运输、养殖等11家企业,以“大寨牌”冠名的农副产品有30多种,每年实现利税4000多万元。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大寨人还办起了旅游,如今,30多家窑洞饭店密布在不大的村子里。 今年78岁的老劳模宋立英,在自家院子里开了纪念品商

昔阳大寨

昔阳大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核心文化要素,也是激励和凝聚人民的重要力量,同时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作为一种既存的文化因子,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容,它能熏染、浸润、溶解人民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一个民族具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才能使自己历经艰难曲折而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当今世界地位突出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和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例如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求实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和趋向变动的性格;德国人的勤劳、智慧、充满活力、自强不息、实用主义的作风和崇拜权威、守纪服从的精神;日本人开拓进取的武士道精神和集体本位主义,具有许多叫人不敢小瞧的特质:坚毅、好学、认真、自觉、谦恭、求实、智慧、团队意识、服从权威等。这些精神是这些国家和民族造就辉煌的秘诀所在或招致灾难的根本原因。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要以开放的视角和胸襟,注重传统精神和其他民族精神的交融与创新,结合时代的特点不断创新,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让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凝聚起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气,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而奋斗的精神状态。 大寨人的艰苦奋斗史,生动表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寨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大寨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大寨精神,是对这一实践自身所产生的精神加以提升和总结,是大寨人用自己满腔的热血和勤劳的双手浇铸出来的。大寨精神的实质和核心内容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乡情村情出

山西大寨村

山西大寨村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全村面积2.6平方公里。1993年145户人家,534口人。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农业学大寨”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曾相继视察大寨,国外有国家元首、政界要人和友好知名人士,国内有各行各业的人士,共有上千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大寨,来自海外地区134个国家和地区的达2.5万多人。 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 大寨相继建成了陈永贵墓、大寨陈列馆、郭沫若诗碑、梅花鹿场、六个纪念观景亭,开放了陈永贵故居、周恩来住址等,为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把大寨精神发扬光大,利用优势,发扬长处,创造条件,开始建立基础工业,建成水泥厂、衬衫厂、羊毛衫厂、地方特产制品厂等,还通过生产原煤等,打开了致富门路,大寨人正用双手建设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大寨一段时间里已被人们忘却,知道大寨故事的人已经多乎哉不多也,现在去大寨旅游的人还是不少。 大寨自70年代就开始植树,现在虎头山上已经成林,因此大寨风景优美。虎头山成了森林公园,12元的门票。 大寨的经济在70年代末,还是中国农村上等水平,他们一个劳动日最高到1.8元,而中国90%以上的农村达不到这个数,0.8元就算好的大队了。现在大寨的产值过千万元,纯利润不知多少,村民生活在中国农村算是中等偏上水平,估计有60%的农村不如大寨。但是比起山东好点的村子,要差一大截。 大寨在1963年遭受特大洪水,其中故事已经被媒体不厌其烦地报道,当时村子大部被水冲毁,只剩下9户窑洞,大寨人没有接受国家的任何救济,白天上地里劳动,郭凤莲带人负责扶起被冲倒的玉米,因为这得了“铁姑娘”的称号;晚上收工时从陈永贵带头,社员们往家背石头,背够了就晚上盖房子,没占用种地时间,就盖起了新村。当年受灾没减产,照样向国家交粮食,

大寨简介

大寨简介 大寨村位于昔阳县东南5公里,全村215户,523口人,面积1.8 8平方公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谱写了撼天动地的壮歌,树起了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大寨人在郭凤莲同志的带领下,解放思想,艰苦拼打,调结构,办工厂,兴产业,走上了一条开放、文明、富裕、生态的科学发展之路。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同时,迅速发展了煤炭、建材、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三产服务等产业。尤其在旅游开发上,大力挖掘大寨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名人名地效应,积极保护和利用特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开发和建设虎头山森林公园,将昔日荒凉的山脊变成了集生态风景游、古迹文化游、民俗风情游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2006年大寨村跨入了亿元村的行列,2009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到3.6亿元,人均收入10800元,上缴国家税收入2400万元。2010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到4亿元,人均收入12000元。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实现了“三有三不五化”,即“小有教、老有靠、考有奖,吃水不用吊、看病不用跑、运输不用挑”,“房子新化、街道硬化、环境美化、管理民主化、通讯网络化、生活现代化”。大寨被评为“全国十大名村”,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

地。 目前,大寨在致力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正在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结对帮扶井沟村、王家山、水磨头等10余个农村共同建设新时期的大大寨。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大寨正向我们昂首走来。

大寨心得体会

精神旗帜引领梦想扬帆远航 --参加“学习十八大报告传承与时俱进大寨精神培训班”的心得体会 绿树成荫的虎头山俯瞰着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村庄,一边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一边是饱经风霜的窑洞;一边是曾经“七沟八梁一道坡”的层层梯田,一边是华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这里,是新中国农村发展的典型,是解放后农村建设的旗帜,是五六十年代老人们的记忆,是教科书上的经典,是我们心中不朽的精神丰碑。这里,有“主动让贤”的老英雄贾进才,有“三战狼窝掌”的劳模陈永贵,有被称为“铁姑娘”的郭凤莲,有毛主席的“农业学大寨”标语,有周总理的三次到访,有郭沫若的亲笔题词,有名人陈列馆;这里,有“大寨核桃露”,有“大寨酒”,有“大寨黄金饼”,有“大寨羊毛衫”……这里,就是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 怀着对大寨的无限敬仰,带着对大寨精神的好奇和疑问,在*年*月*日至*日,我参加了由**组织的“学习十八大报告、传承与时俱进大寨精神”培训班。为期三天的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是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培训通过实地参观、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文艺演出的形式,帮助我们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提升了能力,坚定了信念,找到了差距,结识了友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大寨的发展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创业史,激励我们艰苦创业。 建国初期,面对大寨恶劣的自然环境,大寨人曾在仅有58名男劳力的情况下,在48天内就修筑了24道堤坝;曾用了十年的时间,使粮食增产近3倍;在中国农业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寨不仅没有人挨饿,反而每人向国家上交余粮400多公斤;尤其是我们登上的虎头山,那里是记载大寨人精神的灵魂家园,过去是怎样的不得而知,但现在是一座漂亮的小山,导游说过去这里只是一片荒山,没有利用价值,可倔强的大寨人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凿石铺路,改造了这里,他们用自己的奋发努力和昂扬斗志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 现在,我们的国家富裕了,条件变好了,但是与大寨人的艰苦创业相比,我们丧失了一些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发展中遇到问题了,不是尽力解决,而是绕道走和打退堂鼓;生活中遇到困难了,不是自立自强,而是怨天尤人;做事的时候,“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事实上,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大寨精神告诉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将以大寨精神为动力,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积极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共同致富。大寨的发展是一首顾全大局、致力民生、共同富裕的发展歌,提醒我们执政为民。 从改造农田,到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大寨人屡创奇迹。遭遇特大暴雨的严重灾情,大寨人不仅不要救济,仅用一年时间便医治了灾害;困难时期,大寨人仍然人均交粮2000斤。大寨人民在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作为大寨“当家人”的郭凤莲也回馈给了大寨人应有的保障。在1993年,大寨还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村里的老人就可以领到一个月30多元的养老金,现在村里的老人每年可以领到2000元至3000元的养老金。1998年,大寨开始修新房,个人出少数的钱,剩下的都是集体补,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 大寨的奋斗史表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无私奉献,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一心一意为民谋利,才会使我们的事业走的稳当,走的长远。在任何条件下,我们必须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处处关心群众,不断实现好、维护(转载于:大寨心得体会) 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村民发展,走合作经济和共同致富的道路,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结果惠及到农民。大寨的发展是一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改革路,鼓励我们开拓创新。 50年前的大寨,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但是如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大寨不会成

大寨精神的涵义

大寨精神 暑假期间,社科部一行到达陕西昔阳县大寨村进行考察,在考察中了解了在五十多年前,大寨人在陈永贵、贾进才等老一辈共产党员带领下,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改变了贫穷落后、生态恶劣的面貌,从1953年到1962年,他们把200亩梁地大部分围起了一尺多高的山沟;400亩坡地修起了笔直如墙的十堰,变成了水平梯田;7条共14里长的山沟,治理成30尺一坝、20尺一梗的80亩好地;经过土地加工,使原来4700多块地连成了2900多块。在没有水浇、电力、机耕的条件下,粮食亩产量从1952年的237斤增加到1962年的774斤,在太行山上建成了一个新大寨,成为全国农业、农村的一面红旗。五十多年来,大寨人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创造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依靠不懈奋斗、艰苦创业建设家园、创造美好新生活为基本内涵的“大寨精神”。 可能有人会说,“大寨精神”过时了。大寨作为一份历史的遗产,如果撇开其中一些不正常的政治因素,那么大寨给我们以及后人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在大寨纪念馆,有一段评价大寨精神的文字记录为我们的疑问作了最好的注脚:“大寨人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熔铸成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转化为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和改造自然的强大物质力量,不断铸造着令人瞩目的辉煌,他们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生动展示了一代大寨人的思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寨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还必须继续发扬广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大寨精神的实质和核心内容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乡情村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和个人政绩工程,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镇村虽然无论是内部条件还是外部条件都比半个世纪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但是来自国家的资金投入还很有限,中西部的差距也还很大,就是同一个地区,不同村庄的情况也都不一样,所以,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仍然需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要在创业实践中,将艰苦奋斗精神与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同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当前、当地的农村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讲实效、办实事,始终不渝地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了大寨这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旗帜在引领,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走出自己的特色,使大寨精神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