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章 日本的国土与人口

第1章 日本的国土与人口

第1章  日本的国土与人口
第1章  日本的国土与人口

第一章日本的国土与人口

在讨论日本经济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日本的基本国情。当人们了解到战后日本是以占世界2.2%的人口,在仅占世界陆地面积0.25%、而且在自然资源其贫乏的国土上,发展成为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18%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或许就会对“日本经济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产生更大的兴趣。本章内容是日本的国土与人口情况,重点谈日本的人口及高龄化问题。

第一节日本的国土

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的列岛国,东临太平洋,西面日本海,西南隔黄海、东海与我国相望,是我国的“一衣带水”的邻邦。

日本列岛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这4个主岛和大约30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为37.7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5%,约相当于我国国土面积的1/25,同我国的云南省的面积大体相同。

日本国土的4/5是山地、丘陵,主要山脉有南北走向的北湾山脉与东西走向的南湾山脉,两者相会于本州中部,形成全国地势最高的地区,称为中央山脉,其中,风景秀丽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为全国最高峰,被公认是日本的象征。

其余1/5的国土多为分散的小平原,最大的关东平原(位于本州的东南部)的面积为1.57万平方公里。在整个国土面积中,可居住面积仅占21%(远远低于美国的49%、英国的64%),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4%,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6.4%。

狭长的国土被南北走向的北湾山脉所分割,东侧为太平洋沿岸,海岸曲折,有很多天然良港;西侧为日本海沿岸,悬崖多,良港少。太平洋沿岸称“表日本”,集中着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等日本有代表性的大城市;日本海沿岸称“里日本”,是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方。

日本的国土面积虽然狭小,其200海里经济海域的面积却达42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国土面积的约12倍,国土加经济海域的总面积居世界第10位,单位国土面积的海岸线长

度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丹麦),在沿海地区集中着全国60%的市町村( 20万人以上)、53%的工业生产(按产值计)、60%的商业销售额。日本列岛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可食鱼类有五六百种,捕鱼量居世界第一位。日本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

日本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矿物资源很贫乏,能够充分满足本国需要的矿物只有硫黄和石灰石,作为最重要的能源与工业原料的石油、铁矿石全部依靠进口,煤的蕴藏量略多一些,但也需进口,即使在明治初年曾作为重要出口品的铜,现在也有90%以上依赖进口。

日本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除本州北部和北海道较寒冷多雪以外,其他地方四季温和,雨水充沛,一般比我国同纬度地区暖和。每年6月开始的梅雨季节和夏秋之交多台风,也是日本气候的特点。

日本大部分地区的年均降水为1000至2000毫米,适合于水田农业的发展,使日本人形成了以大米为主食的传统。但是,日本的人均年降水量仅为5300立方米,与中国的水平大体相同,只及美国的20%。因此,很需要重视对水资源的管理、维护和有效利用。

第二节日本的人口

1.日本人口的增长过程

日本从1920年起,每10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国势调查”

名词解释国势调查(国情普查):这是由日本总理府实施、发表的有关人口的统计调查,调查对象为全体国民,调查项目有人口的地区分布、年龄结构、劳动力状况、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等。战后的国势调查在人口统计方面采取“属地主义”,即只要是在日本国内的常住人口,不问其国籍,均作为调查的对象,但外国的外交官及其家属、外国驻军军人及其家属除外(与“属地主义”相对的是“属人主义”,即只要是本国国民,不论其住在世界什么地方,均作为调查对象)。这里说的“常住人口”是指平常住在特定地区的人,包括临时外出者,除去临时滞留者(“常住人口”一般也是“夜间人口”,即夜间在该地区居住的人口),为此也可说日本的国势调查采取“常住地主义”。

国势调查每10年进行一次大规模调查(以调查实施年10月1日凌晨零时为调查时刻),每5年进行一次简易调查。而在调查实施年之间的人口动向则发表于总务厅统计局的《人口推算月报》与《人口推算资料》。(国情普查),在每两次国势调查的中间(即上次国势调查后的第5年)进行一次简易的调查。根据1920年进行第一次国势调查,当时的日本人口为5596万人,而根据1995年国势调查的速报,1995年日本人口为 12557万人。

对实施国势调查以前时代的人口,也有各种推算。据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日本的人口仅有1.5万人,进入绳文时代增加到15—25万人,1573—1592年期间增至到1800万人,江户时代增到3200万人(1721年前后的数字)。明治初年(1872年)日本人口为3481万人,大正元年(1912年)为5057万人。日本人口超过1亿人是在战后的1967年。

日本人口的增长经历了明治维新以前的“多生多死”、明治维新以后至战前的“多生少死”和战后的“少生少死”这样三个阶段。从“多生多死”转为“多生少死”的原因是,明治维新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与经济的增长,国民的生活较之过去有所提高,公众卫生条件也有所改善,从而导致死亡率的下降。但是,人们对结婚、生育的传统看法仍然倾向于“多生贵子”,因此,形成了“多生少死”的局面,人口增长率从1880年的0.76%提高到1900年的1.18%,1915年的1.4%。人口增长率提高的原因固然与出生率上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因为死亡率的下降。

战后日本人口变化从“多生少死”转向“少生少死”的原因是,经济顺利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善,为了“防老、养老”而多生孩子的必要性下降;妇女的高学历化与参加工作的妇女的增加,又使生儿育女的“机会成本”上升;教育费负担与住宅条件等因素也促使“少而精”的生育观日益普及。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下降反过来又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与“多生少死”时代相比,“少生少死”时代的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比如从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强的水平。但是,战后的人口低增长有两个例外时期,第一个例外时期是1945—1950年,由于战争而推迟的结婚、生育集中到战后的最初几年,从而出现了第一次“婴儿热”,人口增长率攀升到 2.9%,在这次婴儿热期间出生的一代人被称为“团块世代”。第二个例外时期是在1971—1974年,由于“团块世代”进入结婚、生育期,引起了第二次“婴儿热”,人口增长率又一次出现短暂的上升。

但是,70年代过后,1980年人口增长率下降到0.78%,1994年进一步下降到0.23%,日本进入了“少子化”(少生子女)时代。

2.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既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特别是对于预测经济发展的长期变动来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一个可预测性较强的重要依据。

2.1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的变化

在日本一般将人的一生划分为3个年龄段:15—64岁称为“生产年龄”(或“就业年龄”); 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称为“从属年龄”(因为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在生活上需依靠生产年龄人口,故称为“从属年龄”),其中14岁以下又称为“少龄”,65岁以上又称为“老龄”。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最主要参数是上述3个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例如,在1990年日本的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2%,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9.5%,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0%。而在1920年,这3个比例分别是36.5%、58.3%和5.3%。通过比较1990年与1920年的数字,可以看出这70年来日本人口结构的最显著变化是:少龄人口的比例从36.5%降至18.2%,下降了一半;老龄人口的比例从5.3%上升到12.0%,提高了一倍还多。

如果不以总人口、而以生产年龄人口作分母,则可得出3个指数:“从属年龄人口指数”,即从属年龄人口与生产年龄人口之比例;“少龄人口指数”,即少龄人口与生产年龄人口之比例;“老龄人口指数”,即老龄人口与生产年龄人口之比例。其中,从属年龄人口指数反映了生产年龄人口所承受的人口负担。

在 1990年,日本的从属年龄人口指数为 43.5%,少龄人口指数为26.2%,老龄人口指数为17.3%。而在1920年,这3个指数分别为71.6%、62.6%、9.7%。这说明当今日本的老龄人口的比例虽然比过去有明显上升(上升了7.6个百分点),但生产年龄人口的负担却比过去减轻了(从属年龄人口指数下降了28.1个百分点),其原因是少龄人口的比例下降的幅度很大(下降了36.4个百分点)。

当然,实际的“从属年龄”在不同的时代会有所区别。在大学升学率上升到40%的今天,将15岁规定为从属年龄的上限未免过低,多数人到了17—18岁仍可说是实际的从属年龄人口,因此,生产年龄人口负担减轻的程度不像以上的统计数字所反映的那样大。

从1995年开始,日本的生产年龄人口开始下降,其下降速度到2020年以后还会进一步加速,而老龄人口将明显上升。预计到2025年,从属年龄人口指数将升高到67.5%,其中少龄人口指数为24.3%,老龄人口指数为43.2%。由于少龄人口指数与1990年差不多(仅减少约2个百分点),而老龄人口指数却比1990年增加多达26个百分点,致使从属年龄人口指数比1990年增加2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战后以来生产年龄人口的负担虽然在过去几十年趋于减轻(主要因为少龄人口比例的减少),但今后将转为趋于加重(主要因为老龄人口比例增加),而处在这个转折点的1990年前后,则成为日本生产年龄人口最轻松的时候。

2.2高龄化与少子化

从战前到1955年,日本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致保持在5%左右,其后这个比例不断上升,1960年为6%,1970年超过7%,1995年达到15%。据日本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于1992年9月发表的《将来人口推测》,从90年代至下个世纪20年代,老龄人口的比例将迅速上升,到2025年预计达到25%,到2040—2050年上升到最高点的28%之后,将稍有下降,然后稳定在25%。这意味着21世纪的日本将是一个每 4人中有 1名 65岁以上老人的社会,日本能否迅速而顺利地适应高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将成为21世纪日本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按照日本的“高龄化社会”定义,当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就算进入高龄化社会。这意味着日本早在70年代就已进入高龄化社会,今后面临的问题恐怕就是进入“超高龄化社会”的问题了。

人口高龄化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个普遍趋势。但是,日本人口高龄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速度之快。比如,老龄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西欧各国用了50至100年的时间,而日本只用了25年时间(1970—1994年)。日本老龄人口比例迅速增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增长模式的两次转换。

人口增长模式的第一次转换就是从“多产少死”向“少产少死”的转换,这个转换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从“多产”到“少产”的质变,其二是“少死”程度的提高(量变)。其中,从“多产”变为“少产”导致了孩子一代相对于父母一代人数的减少,进而导致总人口的平均年龄的上升:“少死”程度的提高则导致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即“长寿化”。在1970年以前促进长寿化的主要因素是不满1岁和4岁以下幼儿死亡率的下降,1970年以后促进长寿化的主要因素是65岁以上老人死亡率的下降。作为长寿化的指标,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从1947年的50.1岁(男)和54.0岁(女)延长到1995年的76.4岁(男)和82.8岁(女)。表1-1表示平均寿命的国际比较。

表1—1 平均寿命的国际比较

注:表中数字的时间是,日本(1989年)、冰岛(1988—1989年)、澳门(1988年)、香港(1989年)、瑞典(1988年)、塞浦路斯(1985—1990年)、瑞士(1987—1989年)、法国(1988年)、荷兰(1988—1989年)、英国(1986—1989年)、西德(1985—1987年)、美国(1988年)、加拿大(1985—1987年)

资料:UN Demographic Yearbook

人口增长模式的第二次转换就是所谓“少子化”倾向。导致少子化的直接原因在于晚婚与少生,日本女性的初婚年龄从1950年的23.0岁上升到1995年的26.3岁,其初婚年龄之高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瑞典的26.8岁)。

晚婚化一方面引起“有配偶率”(15—49岁育龄妇女中已结婚者的比例)的下降,另一方面引起“有配偶出生率”(专指已婚妇女的出生率)的下降。因为女性生育的终点年龄是不变的,晚婚化导致女性生育期的缩短,也导致女性在最有生育能力的年龄期(25—29岁)的有配偶率下降(从1970年的82%下降到1990年的60%),加上人们的生育观从“多生贵子”转向“少生贵子”,致使已婚女性的出生率明显下降(在战后第一次“婴儿热”时期一对夫妇平均生4—5个孩子,其后,逐渐稳定在一对夫妇平均生两个孩子)。日本的出生率(对所有女性一生而言的出生率,即一位女性一辈子平均生几个孩子)在1947年为4.5人,1960年减至2.2人,1995年进一步减至1.42人。与之对照,1995年美国的出生率为 2.019。这说明日本人口结构变化的又一特征是高龄化与少子化同时进行而美国虽然也面临高龄化问题,但少子化问题尚不明显。

从50年代至70年代初,日本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中,“有配偶出生率”的下降是更主要的原因,而在70—80年代,“有配偶率”的下降成为导致出生率下降的更主要的原因。现在,日本的出生率已经大幅度低于“人口置换水准出生率”(使孩子一代的人口不少于父母一代的人口所应达到的出生率)的2.09。

3.日本人口的地区分布

日本的人口密度为327人/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4位,在发达国家中居第2位(仅次于荷兰)。由于可居住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较小,致使可居住地的人口密度高达 1500人/平方公里,南关东(琦玉、千叶、东京、神奈川)地区的人口密度更是高达2649人/平方公里。

同经历过工业化的许多其他国家一样,日本的人口分布也经历了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移动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从明治时代开始的,随着近代产业的兴起,农村的年轻男女纷纷到城市找工作,引起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形成了京滨、中京、阪神、北九州4大工业地带,使得人口向城市的移动进一步加速和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战时疏散及城市生活水平的下降,一部分城市人口返回农村务农,人口集中于城市的现象并不

表1—2 人、财、物向东京圈集中的情况

(东京圈占全国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日]宫崎勇:《日本经济图说》,岩波书店1996年,第33页。

显著。但是,随着经济复兴、特别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开始,人口向城市的移动迅速扩大。从全国看,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工业生产发展引起的城市雇用扩大,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从地方看,人口向着各地方的中心城市移动;从大城市看,人口向着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圈、特别是向着东京圈集中(见表1—2);从工业分布看,人口向着重化学工业集中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集中。

进入70年代以后,面向城市的人口移动趋缓,其主要原因是在全国范围移动性强的年轻人口趋于减少。与此同时,大城市中心部的人口开始向郊区转移。在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膨胀时,由于大城市中心部分的地价猛涨,更加速了人口从大城市中心部向外围部的移动。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又导致人口流出地区出现人口“过疏化”,这种过疏化不仅仅是因为单纯的人口流出,而且还因为流出的人口主要是年轻人口,致使地方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因为剩下的多是老龄人口),结果在全国一半以上的市町村(1992年度统计)出现了人口自然减少的现象。一部分地方的人口高龄化更是先行一步,如65岁以上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例在岛根县为18.2%,在高知县为17.2%,明显高于全国的12%(1990年数字)。

4.日本人口的民族构成

日本基本上是单一民族国家,全国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大和族,少数民族只有一个,即阿伊努族,而且人数极少(不到两万人),他们是以日本石器时代人为祖先,与北方人种混血而形成的,起初居住在日本南部,现住在北海道。

大和族是石器时代以后从欧亚大陆的朝鲜半岛、中国等地先后移入日本的居民(包括通古斯族、印度支那族、马来族、印度尼西亚族和汉族等)经过长期一起生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此外,日本居民中有一部分外国侨民,最多的是朝鲜侨民,近68万人,华侨约8万人,大多数聚居于横滨、神户等地。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日本是“资源小国”?作为资源小国的日本在战后是靠什么实现经济的迅速增长的?

2.日本人口结构变化的特点是什么?高龄化与少子化对人口总量及其结构的影响有何不同?

①生产年龄人口是指满15岁以上、被作为“劳动力调查”的对象、有可能在劳动市场上出现的劳动力人口。生产年龄人口中,又分为有工作志向的“劳动力人口”与没有工作志向的“非劳动力人口”(学生、主妇、病人等就是非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又进一步分为就业人口与完全失业人口。①1956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局的报告书给“高龄化社会”下定义所采用的标准是: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即老龄人口与生产年龄人口之比,或“老龄人口指数”)超过7%(U.N“The aging of populations and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Population Studies,No.26,1956)。显然,这个标准比日本采用的标准更“严格”,即当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之比尚未超过7%时,老龄人口指数已经超过7%了。①也有人把“非婚化”(即不结婚的人数增多)看作为少子化的原因,但至少在当今的日本,非婚化倾向尚不明显,还不是导致少子化的重要原因。日本至今仍可称为是“皆婚社会”,一辈子不结婚的人数比例(男3%,女4%)比西欧各国低得多(6%—15%)。不过,近年来的舆论调查表明,独身主义者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

中国现有的国土面积

据美国CIA,the world factbook,中国陆地面积9,326,410 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70,550 平方公里。 但最近又有一种说法:是1045万平方公里,而不是960万 中国现虽号称960万,其实至少有四十万不在我们手中。我今天不想谈政治,仅就中国领土问题从专业角度谈谈。我现在读的研究生专业的是地图学,本科时念的是GIS,我不敢说我所说是都对的,但我敢肯定我比大多数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地图。众所周知,前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边界比起前苏联时期少了很多,就西段而言,只有50公里左右,新疆中国是控制得很严的,根本不可能丢失领土,但的确与临国有领土争议,这我呆会专门来说,但中国与俄罗斯在西段确无领土纠纷。 这样说来,那位仁兄所说的四十万平方公里是在中俄边界东段。稍微熟悉地理的朋友都知道,中俄东段边界主要由三条界河组成,分别是额尔古纳河,这是俄罗斯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界河;黑龙江以及乌苏里江这两条是俄罗斯与黑龙江省的界河,兴凯湖西南部为陆地边界,但不长,所以应该不是他们说的四十万所在地。所以问题只可能出在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流域。今天我对照地图,把沿黑龙江流域以及乌苏里流域的几个边境城市(包括县城)一一列出、我倒要看看这些地方有那些“不在中国人手上”。这些地方分别是漠河,呼玛,黑河,逊克,嘉荫,箩北,抚远。前几个可以轻松排除,漠河是中国有名的北极村,这人人知道,99年我记得还有一次天文奇观说是在中国漠河是最佳观测点,因而漠河排除,呼玛是中国著名的金矿,这不用多说。黑河我虽然不熟悉,但巧的很,我大学有一个同学是来自那里,据他说那里是边防重镇,而且交通特别发达。逊克,嘉荫,箩北,抚远。这几个地方我不清楚,但我用google以及yahoo搜过,可以查到上述地区的面积,人口政府所在地,甚至邮编和电话区号,这足以证明都在中国控制中。如果这个论坛上有黑龙江的朋友,看到我写的这些一定会觉得很好笑,认为这是常识,但的确有些不明真相的人被蒙蔽着。 至于新疆与临国的领土纠纷,这就要上溯到清朝时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沙俄怂恿中亚游牧民族窜犯中国新疆,并在新疆成立所谓的“九城之国”,宣布新疆脱离清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之下,清政府派左宗堂领兵收复新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协作下,清军收复了除伊犁一带的全部新疆领土。因为伊犁(就是今天的伊宁市附近)有俄军直接驻守,当时的清廷想先和谈,不行的话再打。和谈中俄罗斯摆出一贯的贪婪嘴脸,赤裸裸的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清朝代表拒绝了沙俄的要求。左宗棠命令进军,他让人抬着一口棺材走在前面,表明了他誓死收复祖国河山的决心。迫于中国坚定的态度,沙俄决定从伊犁撤军,但仍然蚕食了中国近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因为这次侵占正处于新疆秩序还未完全恢复,清政府忙于肃清残匪,加之侵占领土并不象以前那样连成块而是分成几段,所以中国丢了多少自己心里也是一笔糊涂帐。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曾派人赴实地测量,这才发现俄罗斯在不知不觉中已侵占中国领土7.1万平方公里,中国历代政府都申明决不承认俄罗斯侵占中国领土所造成的现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次

中国领土总面积正确应为2000万平方公里

中国领土总面积正确应为2000万平方公里 中国领土总面积正确应为2000万平方公里 丢失与争议的区域: 陆地边界争端: 1.中俄边界。(160多万平方公里,海参崴、伯力、尼布楚、庙街、外兴安岭、库页岛、江东六十四屯,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宝贵领土: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外兴地区”,乌苏里江以东的“ 乌东地区”,有40万平方公里,库页岛,有7.6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台湾面积,唐努乌梁海地区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贵州省面积,江东六十四屯3600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面积的3倍多.。),相当于东北三省面积的总和,也相当于几十个台湾,图们江出海口也划给俄国,封死了中国东北通往日本海的出海口。) 2.与朝鲜的边界。(2.9万平方公里)。 3.与印度的边界。(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 4.与越南的边界。法卡山、者阴山、老山地区(227平方公里)。 5.与缅甸的边界。江心坡问题,南坎问题(7万平方公里)。6.与蒙古的边界。中蒙边界全长4710公里。(156.65万平方公里)。

7.与巴基斯坦的边界。坎巨提地区。 8.与阿富汗的边界无争议。 9.与尼泊尔的边界无争议。 10.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位於塔城地区的塔尔巴哈台山和巴尔鲁克山变成了中哈界山。 11.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边界。在2002年5月签订的边界协议将有争议的山区土地作三、七开,七分确定给吉尔吉斯,三分划给中国,即大约九万公顷土地。 12.与塔吉克斯坦的边界。中塔边界约400多公里。13.与老挝的边界无争议。 领海岛屿争端: 1.与日本的领海岛屿争端。钓鱼岛,琉球群岛,冲之鸟焦 2.与朝鲜的领海岛屿争端。黄海中国侧大陆架与经济区3.与韩国的领海岛屿争端。黄海中国侧大陆架与经济区4.与菲律宾的领海岛屿争端。南沙群岛菲律宾-占据9个岛礁。 5.与印度尼西亚的领海岛屿争端。南沙群岛2个岛礁6.与马来西亚的领海岛屿争端。南沙群岛抢占9个岛礁. 7.与越南的领海岛屿争端。南沙群岛28个岛礁,北部湾领海及白龙尾岛 8.与文莱的领海岛屿争端。南沙群岛1个岛礁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五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海陆位置比较,分析我国海陆兼备位置的优越性。 (2)了解中国的领土范围,体会中国“疆域辽阔”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查找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的14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四大海及两大岛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强化民族自尊心,形成保卫祖国领土的神圣责任感。 2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了解中国的大致国情 3重点难点 重点是我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难点是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导入 师:今天上课之间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叫做“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猜什么,请看题板:“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 师:第一猜,一只雄鸡指什么? 生:中国 师:第二猜,这段话描述的是关于中国的什么内容? 生:关于中国的地理位置 师:第三猜,根据这段话你得到了哪些关于中国地理位置的信息? 生:中国在世界的北半球,东半球,面临太平洋,背靠欧亚大陆。 师:第四猜,我在猜想大家能否根据这些信息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能不能啊?能,那就把中国找出来吧!(展示空白世界地图,学生在图上指出中国) (通过猜谜活动,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思考这些信息背后反映的中国地理位置并最终落实到地图上,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活动2【讲授】主要过程

(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师:那大家能不能再找两个国家,他们叫蒙古和英国。(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蒙古和英国的所在 师:思考比较一下在海陆位置方面,中,英,蒙有什么不同呢? 生:中国一面临海,一面靠着大陆,有海有陆,英国是个岛国,四面临水,蒙古是个内陆国家,四面都是陆地。 师:三者比较之下,你认为中国海陆兼备的位置如何? 师:中蒙相比,中具体好在哪里呢? 生:水分充足,水产丰富,海底矿产丰富。 生:除了陆路,还可以走海路,海上交通方便。 师:大家讲的非常好。我们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让我们在物产丰富,既有山珍,又有海味,蒙古人要想吃海鲜,可就真是困难了。漫长的海岸线使我们在海上交通更是便利。(展示山珍海味图等 那中英相比呢? 生:在交通方面英国没有中国好,因为它是岛国,只能通过水路与空中才能与外面联系,而中国还有陆上交通可行。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非常好!早在很早很早以前,中国的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的交通便利,开创了一条著名的与欧洲相通的丝绸之路,和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展示丝绸之路地图)(通过中英蒙三国对比,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与比较分析能力,同时展示丝绸之路地图,用古今资料让学生深刻体验中国海陆位置优越性) (过渡)优越的位置给中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再加上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共同努力等等条件的共同作用,我们的国力真的是蒸蒸日上,现在啊,老师找到两份很好的资料,一份是课本P2-4《辽阔的疆域》,一份是图册P1-2页的地图。老师主要想突出一个字“大”,体现中国疆域之大的大。看上去好像不多,但实际上内容很丰富,那现在老师就要邀请各位同学当老师的智囊团,睁开你们的火眼金睛,在这两份资料中找寻能体现中国之大的有效信息来,看谁最能与老师英雄所见略同啊!要求:组成四人小组开展活动,一人负责纪录,限时5分钟。温馨提示:地图会给大家提供重要信息哦! (由于学生的读图能力有限,所以设置合作环节,希望通过合作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通过地图获取知识)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回答: 学生组:1、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三,相当于欧洲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 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 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

世界上最大的十个国家国土面积排行

世界上最大的十个国家国土面积排行 前十xx(1709万km2)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国土面积为1709.8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由194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俄罗斯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7.7%。俄罗斯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强国,其军工实力雄厚,特别是高等教育、航空航天技术,居世界前列。俄罗斯还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xx(998万km2)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最北端,领土面积为998.467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国土大部分位于北极圈之内,人口主要集中在南部五大湖沿岸。 另外,加拿大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度发达的科技,使其成为世界上拥有最高生活品质、社会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钻石生产国之一。 xx(963万km2) 中国疆域辽阔,国土总面积963.40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xx(937万km2) 美国是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50个州和关岛等众多海外领土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其主体部分位于北美洲中部,国土总面积为937.3万平方公里。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政治、教育、经济、军事、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国土面积到底中国大还是美国大

国土面积到底中国大还是美国大 从很多书刊上看到,在介绍美国领土面积时许多数据为962万平方公里,也有一些982万的说法,中国则为960万平方公里左右。而很多人都从中学地理课本中知道中国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美国面积为937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四。 这些相互之间出入很大的数据,让很多人不禁产生困惑,到底哪一个是准确的?世界第三到底是中国还是美国? 关于中美两国的领土面积有N个不同版本,下面简要介绍一下:

从中可以看出在关于中国领土面积的数据中,除了后两个有点另类外,其它都相对比较统一,在960万平方公里左右。而美国的数据则从917万到982万之间,出入很大,且每个数据都有正统的血统,并都被广泛引用。 其实这些数据之间的出入并不是计算错误或者计算误差,其差 异最主要的原因是计算标准的不同。因此可以说这些数据每个都是正确的。就美国而言:本土陆地面 积约916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约17万平方公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内水)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领海约20万平方公里。这样,917、937、952、962、982这些数据就都现出原形了。937万的数字是加上了内陆水域面积的结果,962万是加上了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和内水面积,而美国各机构自2000年以后更多推广的982万平方公里是加上了领海面积。而这中间一万平方公里的差异(如962、963)主要是由于数字保留了整数,累加数据略有出入的原 因。 而中国的约960万平方公里,只包括了内水面积,不包括领海面积。所以按中国通用的标准,美国面积应为962万平方公里左右,中国约为960万,但中国实际控制的只有948万左右(约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印度称为“阿鲁纳切尔邦”由印度实际控制,3.6万平方公里的台湾地区也不在中国大陆的实际控制之下),所以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目录 .、八、- 刖言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原则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主要任务 第三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第二节加大补充 耕地力度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第四节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 用地第四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第一 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第二节优化配置 城镇工矿用地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第四节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五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第二节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第三节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牛态环境 第7V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第三节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第三节兀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T机制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第五节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附表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1 : 附表 建设用地指标 2 : 附表 园地指标 3 : 附表 林地指标 4 : 附表 牧草地指标 5 : 附表6:近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 ■、八、- 刖百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 997 — 20 10年)》基础上,制定《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 0 0 6 — 2 0 2 0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纲要》以2 0 0 5年为基期,以2 0 2 0年为规划期末年。《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 0 0 5年底,全国农用地面积为6 5 7 0 4.74万公顷(9 8 5 5 7 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 1 9 2.2 4万公顷 ( 4 7 8 8 4万亩),其他为未利用地。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 2 2 0 8. 2 7万公顷(1 8 3 1 2 4万亩),园地面积为1 15 4. 9万公顷(1 7 3 2 3 万亩),林地面积为2 3 5 7 4.1 1万公顷(3 5 3 6 1 2万亩),牧草地面积为2 6 2 1 4.3 8万公顷(3 9 3 2 1 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5 3.0 9万公顷(3 8 2 9 6万亩)。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2 6 0 1.5 1万公顷(3 9 0 2 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 3 0.8 5 万公顷(3 4 6 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 5 9.8 7万公顷(5 3 9 8 万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和管理。自《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 1 9 9 7 — 2 0 10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1 9 9 7 — 2 0 0 5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用耕地2 0. 3 5万公顷( 3 0 5万亩),与1 9 9 1 — 1 9 9 6年年均占用2 9.3 7万公顷(441万亩)相比降低了3 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2 0 0 5年与1 9 9 6年相比,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 9.63万元/公顷(1.31万元/亩)增加到50万元/公顷(3.33万元/亩),增长了 1.5倍。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中国历代王朝国土面积

中国历代王朝国土面积 2009年11月06日星期五19:18 中国历代王朝国土面积中国各朝国土的平方公里数如下: 1、夏(210万,包括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 2,商(320万,除上述土地外,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重庆和四川的一部分) 3、周(340万,基本与商差不多,在辽宁和重庆四川的范围更大) 4、秦(360万,还包括整个宁夏并包括重庆全部和更大的几乎整个四川的土地,东晋各诸侯国的国土总合与西周基本相同) 5、汉(在两汉最顶盛的时代,由西汉武帝和后人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帝、东汉明帝打下了惊人的国土。现在朝鲜的几乎全部,越南的北方。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亚相当大的土地都在汉的西域都护府范围中,还有全部的四川和云贵的大片土地,辽宁的全部土地也在汉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内蒙也有相当大的土地在汉的治内,估约国土为1040万平方公里。东汉后期出现严重缩水,失去了云贵和内蒙的土地,新疆北部的土地也丧实殆尽,国土应为890万平方公里。 6、三国(魏:590万平方公里,所有的长江以北的汉人地区和在新疆甚至少量中亚的土地,也包括朝鲜的极少量土地)(吴:260万平方公里,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方。)(蜀:190万平方公里,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青海的一小部分,缅甸的极北方。) 7、晋(西晋的国土大小为920万平方公里。在云贵上略少于蜀的控制,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缩小了。) 8、南北朝(国土总合约为935万平方公里) 9、隋、(国土为840万平方公里,突厥占领了甘肃和宁夏相当大的土地,云南和贵州也正走向独立,丧失了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 10、唐、(强盛时国土大的非常惊人,比现在中国少黑龙江和西藏与云南,多了中亚的大片土地,大半个蒙古国和俄贝加尔湖,共1240万平方公里,在数十年后竟缩为1030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更是缩为800万平方公里,可谓史上巨大的缩水。) 11、宋、(国土为460万平方公里,与现在中国比没有新疆,甘肃,宁夏,内蒙,整个东北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复习提纲(2018)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一、辽阔的疆域: 1、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我国领土南至南沙群岛的南缘,北到黑龙江,西达帕米尔高原,东抵乌苏里江。 2、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 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河口;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是第二大岛屿。 3、找出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看地图找) 4、我国还有辽阔的海洋:“四海一洋” 四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一洋:太平洋 6、我国海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行政区划: 1、全国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在必要时,国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因为中国国土面积大,为便于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设定。 2、我国目前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请熟记它们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3、我国跨经纬度最大的省区是哪里?面积最大的省区是哪里?临省最多的是哪里?邻国最多的是哪里?地势最高的是哪里?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三、众多的人口: (1)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较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已达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136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2)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密西疏。(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数量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4%,而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一线以西,人口数量只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而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比较稀少。) 2、我国人口为什么出现东密西疏? 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自然条件好,开发较早,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西部地形以高原和山脉为主,自然条件较差。开发较晚,交通相对不便。 四、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国的民族状况: 2、少数民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3、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哪一个民族?分布最广的是哪个民族?壮族;回族。 4、哪一个省区少数民族分布最多?云南省 5、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议;理论 引言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土地利用规划的讨论,近些年在规划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家不断地发现问题,又不断地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多年来城市总体规划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革,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规划师在认识方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城市总体规划问题多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强有力的姿态开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1.1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 1 9 9 4年中国制定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为了在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贯彻执行中国21世纪议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以推动地方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 1.2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规划之间的融合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业.第三产业等非农活动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中点,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与自然系统相比,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综合体,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以其紧密联系的区域为依托。与城市紧密联系区域的资源.大气.水.生物.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们既起着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水.粮食.劳动力等,又是城市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起着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废物。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融合,城市与区域日益成为一个发展的整体。按照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与乡村之间应该避免利益相互冲突,力求建立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的协调发展形式,城市与乡村统一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必须相结合,而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在国际规划界流行的一种观点:“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国城镇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区,尤其应该加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应该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区范围的规划。 1.3整体规划的原则要求根据著名规划专家萨伦巴教授所述,整体规划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①功能上的结合,是指物质规划.经济规划与社会规划之间的结合,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②不同层次地域空间的结合,是指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结合,表明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的有机整体;③地域规划与部门规划的结合,是将来自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部门上下级的纵向计划和建议与横向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可能结合起来。④时间上的结合,主要是考虑规划的动态性.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性.规划的弹性等问题。规划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个规划的整体,统一于区域与城市规划为主体的综合空间规划体系之中。 2.对城市总体规划现存问题的剖析 2.1城市总体规划历史的回顾在我国所有的城市规划类型中,城市总体规划无疑是法律地位.权威性.受重视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普遍经历过两轮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近期5年,远期15~2o年,并且重点放在远期,即期望总体规划能对城市未来20年的各项开发建设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部署。但是现实往往并没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实践表明:第一轮的总体规划平均发挥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轮的刚过5年就已经与实际建设相去甚远。在当前我国“发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处境十分尴尬。回顾我

中国土地面积排名

面積排名前名為:(以下資料都是約等於)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面積160萬平方千米) 2: 西藏自治區(面積120萬平方千米) 3: 內蒙古自治區(面積110萬平方千米) 4:青海省面積72萬平方千米 5:四川省面積48萬平方千米人口8437萬(居全國第3位) 6:黑龍江省面積46萬平方千米 7:甘肅省面積39萬平方千米 8:雲南省面積38萬平方千米 注:前三名的面積加起來大約400萬平方千米,差不多有半個中國陸地面積35萬平方千米以上的才有排名(相當於兩個廣東)其他排行: 廣西壯族自治區面積23萬平方千米 湖南省面積21萬平方千米 河北省面積19萬平方千米 陝西省面積19萬平方千米 吉林省面積18萬平方千米 湖北省面積18萬平方千米 廣東省面積18萬平方千米 貴州省面積17萬平方千米 江西省面積16萬平方千米 河南省面積16萬平方千米人口9603萬(居全國第1位) 山東省面積15萬平方千米人口9024萬(居全國第2位) 山西省面積15萬平方千米 遼寧省面積15萬平方千米 安徽省面積13萬平方千米 福建省面積12萬平方千米 江蘇省面積10萬平方千米 浙江省面積10萬平方千米 重慶市面積8.23萬平方千米 寧夏回族自治區面積6.6萬平方千米 臺灣省面積3.6萬平方千米 海南省面答3.4萬平方千米 北京市面積1.68萬平方千米 天津市面積1.1萬平方千米 上海市面積0.58萬平方千米 香港特別行政區面積1101平方千米 澳門特別行政區面積25.8平方千米 臺灣 面積:3萬6千平方公里人口:2277

1、北京 市轄區16 縣2人口1128萬面積1.68萬平方千米 2、天津 市轄區15 縣3人口924萬面積1.1萬多平方千米 3、河北 地級市11 市轄區36 縣級市22 縣108 自治縣6面積19萬平方千米人口6744萬 4、山西 地區 1 地級市10 市轄區22 縣級市12 縣85面積15萬多平方千米人口3297萬 5、內蒙古自治區 地級市7 盟5 市轄區19 縣級市13 縣17 旗49 自治旗3面積11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2376萬 6、遼寧省(遼) 總計:地級市14 市轄區56 縣級市17 縣19 自治縣8面積15萬多平方千米人口4238萬 7、吉林省(吉) 總計:地級市8 自治州1 市轄區19 縣級市20 縣18 自治縣3面積18萬多平方千米人口2728萬 8、黑龍江省(黑) 總計:地級市12 地區1 市轄區64 縣級市19 縣46 自治縣1面積46萬多平方千米人口3689萬 9、上海市(滬) 總計:市轄區18 縣1面積6340.5平方千米人口1674萬 10、江蘇省(蘇) 總計:地級市13 市轄區52 縣級市27 縣27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人口7438萬 11、浙江省(浙) 總計:地級市11 市轄區30 縣級市22 縣35 自治縣1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人口4677萬 12、安徽省(皖) 總計:地級市17 市轄區44 縣級市5 縣56 面積13萬多平方千米人口5986萬 13、福建省(閩) 總計:地級市9 市轄區27 縣級市14 縣45 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人口3471萬 14、江西省(贛) 總計:地級市11 市轄區19 縣級市10 縣70 面積16萬多平方千米人口4140萬 15、山東省(魯) 總計:地級市17 市轄區48 縣級市31 縣60 面積15萬多平方千米人口9079萬 16、河南省(豫) 總計:地級市17 市轄區48 縣級市21 縣89 面積16萬多平方千米人口9256萬 17、湖北省(鄂) 總計:地級市12 自治州1 市轄區38 縣級市24 縣37 自治縣2 林區1 面積18萬多平方千米人口6028萬18、湖南省(湘) 總計:地級市13 自治州1 市轄區34 縣級市16 縣65 自治縣7 面積21萬多平方千米人口6440萬 19、廣東省(粵) 總計:地級市21 市轄區49 縣級市30 縣42 自治縣3 面積18萬多平方千米人口8642萬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规划的关系

一、两规的定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 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情况、资源条件、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二、两规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包含 从规划范围和内容来看,城镇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部分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市政建设、城镇体系等,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包但城镇规划还包括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含这些内容。两者都属于区域规划中最低层次的规划,其关系应当是相互包含和制约的关系。1、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2、城市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3、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三、两规的相同与不同1)共同目标: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两者关系:(①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 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对土为主要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而城市规划侧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地资源及其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和控制,利用。②城市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 城市经济社会城市总体规划除了土地使用规划内容外,还包括城市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内容,这些都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③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 以促进城市与区域经济社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仅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城市规划范围内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灵活性;的发展,而且还应为合理选择城市建设用地、城市总体规划应进一步树立合理和集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概念。城市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规划充分协商一致。城市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应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相互协调和制约,共同遵循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空间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思路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而城市总体规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J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 人口统计口径不同 因此,导致两规中关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内涵不一致,前者明显大于后者,直接影响根据人。口规模计算的城市用地面积 土地分类体制不同《全各类用地面积统计采用在地类划分上,“两规”存在较大差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个三级地类。而城镇总体个一级地类、10 个二级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原则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主要任务 第三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第二节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第四节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第四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第二节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第四节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五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第二节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第三节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第六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第三节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第五节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附表1: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附表2:建设用地指标 附表3:园地指标 附表4:林地指标 附表5:牧草地指标 附表6:近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 前言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基础上,制定《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纲要》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末年。《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005年底,全国农用地面积为65704.74万公顷(98557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192.24万公顷(47884万亩),其他为未利用地。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2208.27万公顷(183124万亩),园地面积为1154.9万公顷(17323万亩),林地面积为23574.11万公顷(353612万亩),牧草地面积为26214.38万公顷(39321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53.09万公顷(38296万亩)。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2601.51万公顷(3902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30.85万公顷(346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59.87万公顷(5398万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和管理。自《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1997-2005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用耕地20.35万公顷(305万亩),与1991-1996年年均占用29.37万公顷(441万亩)相比降低了3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2005年与1996年相比,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9.63万元/公顷(1.31万元/亩)增加到50万元/公顷(3.33万元/亩),增长了1.5倍。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