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西周末年,周幽王做出了哪一件蠢事?(烽火戏诸侯)后果怎样?(诸侯再也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了。东周虽然建

立起来,但周天子已处于傀儡地位。)到了战国初年,相继发生三家分

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说明某些大夫的势力已超越诸侯了。新生的政

治势力要求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怎样进

行改革变法呢?请看33页“导入框”。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5分钟 )

1.____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_____时,铁农具使用反围扩大。

2.______末年已使用牛耕,_____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3.______和_____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4._______时期,___国蜀郡太守______在岷江中游修筑______,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5.公元前_____年,_____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6.经过商鞅变法,_____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我国封建国家形成了。

7.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有哪些变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8.二概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合作探究:

1.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通过观察,与今天的农具比较下,有什么异同?

2.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小组分析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

3.引导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结果;社会阶级关系有哪些变化?战国时各国为什么纷纷进行改革?

精讲点拨:1.学习商鞅变法,可以用下列图示去理解、分析,把握其内在联系。

2.本课出现了李冰与商鞅两个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来分析、评述。他们超越不了历史的时代,他们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但都创造了丰功伟绩,以致流芳千古。不能以当今时代的认识去苛求古人,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从这两课学习内容看,一是“春秋战国纷争”,一是“大变革时代”。前者重政治史,后者是经济史,也含有政治史内容。春秋、战国从社会形态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可以用表

4.关于变法措施的作用,分析讲解时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同时补充“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达标检测:

基础巩固:1.与“徙木立信”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管仲

B.齐桓公

C.孙膑

D.商鞅

2.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3.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

B.选种

C.牛耕

D.治虫害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力图称雄天下的

C.周王室日渐衰微

D.阶级斗争的尖锐

5.战国时期是

A.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

B.封建制的确立时期

C.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D.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时期

6. 和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7.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工程。

8.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发展,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

9.公元前年,商鞅在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10.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和的矛盾。

提高训练

11.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

君列传》 请回答:

⑴材料中“卫鞅”、“孝公”分别是指谁?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观点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结果如何?

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 D 2 C 3 C 4 A 5 B 6 铁农具和牛耕 7 李冰 都江堰 防洪灌溉 8 封建统治 封建经济 9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封建 10 地主和农民

11(1)商鞅 秦孝公 (2)地主阶级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制贵族的统治。(3) 课外作业:

必做题: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如果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请你给都江堰—青城山文化遗产写一个批准理由。

选做题:在你的家中有没有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的农具?仔细统计一下。

知识梳理:

】图说历史:

都江堰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1)

舒兰市中小学“两修三课”教案用纸(正页)

舒兰市中小学“两修三课”教案用纸(副页)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言引入新课 由立木取信的故事导入。 教师小结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二、讲授新课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2、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种,你会选用哪种农具?为什么? 接着提问: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3、铁农具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的另一个因素是牛耕。那么我国大约在什么时期就开始使用牛耕了? 用牛耕以前人们是怎样耕地的? 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一组演示用耒耜翻地(倒退)、另一组表演人拉犁翻地(前进),不久,拉犁者脚步变得吃力,并不断用手擦汗。 提问:看完表演你有什么体会?怎样解决人体力不足的问题好呢? 学生认真听,认真看,议论并请学生发言。 学生阅读小字并适当补充铁器加工的资料 学生通过回答,比较出铁农具的优越性。 从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业的发达两方面回答 学生通过回答掌握知识点 表演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出牛耕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牛耕也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舒兰市中小学“两修三课”教案用纸(副页)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总结: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 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山凿渠 提供了便利,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 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二、著名的都江堰 1、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 你的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为什么李 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呢?大家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小组讨论一下,然后进行回答。 所以治理岷江,人们早已望眼欲穿。公元前3世纪,李冰被秦王任命为蜀郡郡守,成为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李冰有着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制订治水方案。 假如这时你是李冰的参谋,你会给他怎样的参考方案? 总结:刚才通过几位同学的演示和讲解,我们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 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请看61页李冰石像和石像旁的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传说李冰为了治水废寝忘食,终于在一个漫天风雪的黄昏,他拄着黄荆拐杖,举步艰难,昏倒在雪地上,数日后与世长辞。李冰的事迹光照史册,中国人永难忘怀。 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图讲解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并由各组代表说出各自治水方案。 学生介绍:李冰的治水方针是“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他精心设计,调动大量民工投入修建,终于完成了集防洪、灌溉,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学生认真听,并深受教育。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设计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1.繁华的都市生活。 2.宋词、元曲。 难点: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他是我国北宋时期伟大词人苏轼。两宋时期还涌现出了李清照、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出现了文化繁荣局面。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一座辉煌的宝库,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座宝库的一角,去感知它的博大精深,欣赏它的灿烂辉煌吧! 【新课探究】 1.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城市 宋元时期商业发达,以商业闻名的城市有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等。 (2)北宋开封大相国寺 图片链接: 资料链接: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开封市自由路西段,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现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1992年8月恢复佛事活动,复建钟、鼓楼等建筑。整座寺院布局严谨,巍峨壮观,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每逢新年伊始,大相国寺都要举行元宵灯会。每逢金秋十月,随着开封市菊花花会的开幕,大相国寺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水陆法会,祈祝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国家强盛、万世太平。 (3)北宋市民文化生活 ①瓦子 概念链接:

瓦子: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的产生,是宋代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瓦子的经营内容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领域的扩展。 图片链接:体会瓦子的热闹与繁华 史料链接: 材料一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材料二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宋朝的生活画卷:“当时欧洲国王的生活水准仅仅相当于洛阳的一个马夫。” 问题探究:请问宋代哪种地方可能出现材料一的这种景象?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瓦子;材料二说明了宋朝的繁荣与富庶。 ②杂剧 概念链接: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最早见于唐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课 校本作业(题目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 第一单元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选择题: 1.隋朝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是在:( B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08年 2.历史上把隋文帝统治时期成为“开皇之治”主要是因为:(D) ①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注重吏治。②隋文帝注意发展生产。 ③隋文帝开凿了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④统一全国,结束分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隋朝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A)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一。 B.满足隋炀帝南巡的需要。 C.加强北部边防,防止少数民族南侵。 D.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4.与隋代历史最相似的朝代是:(A)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北魏 二、填空题: 1:隋的建立:时间为581,建立者为杨坚_,589 年,隋文帝统一南北。 2:统治的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3:大运河的开通①目的:_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_。②概况:以_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_,南至余杭_。③作用:__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_。 三、动脑筋 1、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朝代,而且两者有 许多相似之处。试一下,看你能不能找出来。从这两个王朝 的兴衰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都统一中国,统治的时间都较短…… 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发展生产,得民心者得天下。 2、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2)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北京扬州 (3)此河的开通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怎样简评价此河?此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 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由于修建了大运河,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从而激发了社会矛盾进而引发农民起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备课人: 李继军使用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示标自学】: 1、展示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自主学习:(学生看课本,同时完成以下内容,教师巡视检查,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⑴、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时期,广泛使用。⑵、我国至迟在已使用牛耕,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㈡、著名的都江堰: 时间:时期;建造者:秦国蜀郡太守;地点:江; 特点:闻名世界的__________工程 ㈢、商鞅变法:时间:;人物:商鞅、; 目的:确立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内容:⑴、政治上建立,加强中央集权;⑵、经济上承认私有,允许买卖,并奖励;⑶、军事上根据_______授予爵位和田宅. 作用:秦国经济得到发展,____________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㈣、封建社会的形成: 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形成,阶级和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合作精讲】:(教师以提问的形式讲解,简单的一笔带过,较难的细致讲解) 1、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哪些发明?分别是在何时出现和推广使用的?他们的使用有何意义? 2、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是哪一项?谁在什么地方主持兴建的?发挥了什么作用? 3、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事迹或故事。 【教学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治的措施;民族融合的表现。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锻炼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加强,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 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辽宋夏金,政权由统一走向分裂,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而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使政权分立走向统一,顺应了历史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同时开启了元明清的统一政权时代的到来。所以,本节课内容多,知识点碎,但又承上启下,因而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规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古代史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历史朝代的更迭并不清楚,所以,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朝代更迭脉络。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对,蒙古族。 当13 世纪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在蒙古高原上勃然兴起了一个雄劲、强悍的民族,这就是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曾经完成过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业,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二、点明学习目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学案)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1.知道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了解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从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感受隋朝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多角度评价开凿隋朝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难点】 全面分析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在家自主学习,列出本课关键的词语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二、小组交流互助 1.请说说隋文帝的主要历史事迹(写出三个关键词语)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材料二:开凿大运河 材料三: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 凿工具,可是古人怎样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 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 先充分运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 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 上,有计划的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 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材料四:胡曾《汴水》诗云:“千里长河 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 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五:皮日休《汴河怀古》一诗:“尽 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 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关于大运河的哪些历史信息? (2)从材料三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中,谈谈你的体会 (3)从材料四、材料五,你认为哪位诗人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更恰当?为什么?你会怎样看待大运河的修建? 三、拓展提升(选做) 1.如何用“一、二、三、四、五”归纳大运河 2.大运河的开通是否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 3.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百姓关注,国家重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从历史角度说说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4.对于大运河的保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四、自我测评(堂上完成) 1.下列皇帝中,提倡节俭并身体力行的是() A.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隋文帝 D . 隋炀帝 2.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为() A. 灌溉 B. 泄洪 C .运输 D.饮水 3.隋朝的统治繁荣一时,但很快便因隋炀帝的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所覆灭,它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西晋 4.唐朝一位范阳(今北京)商人,要到扬州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A. 永济渠 B. 通济渠 C. 邗沟 D. 江南河 5.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其中东线工程将利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作为长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 A.巩固隋朝的统一 B.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C.方便隋炀帝出巡游玩 D.加强北部的边防

七年级历史下册1-7课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1-7课复习提纲(含答案)第1课 1. 581 年,北周外戚 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他就是 隋文帝。 2. 589年,继秦汉之后,隋又一次实现了统一。3大运河以洛阳 为中心,北抵 涿郡 ,南至 余杭 ,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四段,连接 了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大运河的影响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 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5.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是一个“坏”字来评论太简单化了。(1)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巩固了隋朝对东北和东南的统治。(2)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层配置不路敷设料试卷术交底设原则开处理;气设备其在正常定值,编写重卷技术需要在事、进行继高中资者对某些试卷到准确压器组

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 第2课 唐太宗于贞观之治1.618年, 李渊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 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2. 唐太宗时期, 魏征 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 知得失 ”的一面镜子。3. 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制。三省中,中书 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 省负责审 核,最后交由 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4. 唐朝在《隋律 》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5.贞观之治 原因: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内容::①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进行检资料试关技术电力用高中资

201x-202x年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同步练习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同步练习 【学习目标】 1、都江堰(∨) 2、商鞅变法(∨∨∨) 【知识梳理】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时期,广泛使用。我国至迟在 已使用牛耕,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二、著名的都江堰 时间:时期;建造者:秦国蜀郡太守;地点:江; 特点: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三、商鞅变法 时间:;人物:商鞅、; 目的:确立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内容:政治上建立,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承认私有,允许买卖,并奖励; 军事上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作用: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四、封建社会的形成 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形成,阶级和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使用铁制家具 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2、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奠定了封建经济基础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的看法是()3、对于商鞅变法,不正确 ... A.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B.秦孝公变法的坚定决心与商鞅大刀阔斧变法的行动相得益彰 C.没有商鞅就没有秦国的变法和强大 D.一些旧贵族极力反对变法,说明任何变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 4、四川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从历史上看,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白渠D.灵渠 5、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主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A.大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6、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A.奖励耕战B.土地私有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文中“卫鞅”指谁?“孝公”是哪国国君?(2分) (2)文中反映卫鞅什么主张?属于哪家学派?(3分) (3)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阶级?结果如何?(2分)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2分钟)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13分钟)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时期。 2、牛耕进一步推广时在()时期。 3、负责都江堰这一工程建造的是()国的()。

4、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是()。 5、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国君是()。 6、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合作探究:(10分钟) 1、说一说,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四、达标训练:(10分钟) 基础训练P15第一题 五、堂清检测: 默写自学提纲内容,要求全过。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力 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 创建;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 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 法 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 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炀帝陵 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正所谓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但隋炀帝居然在数十年间便把先帝创下的基业消耗殆尽,繁荣却又短暂的大隋王朝在这几十年间究竟是经历了哪些事情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1)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 1.教师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基本概况。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2.图片展示。 3.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从北至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5.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评价大运河开通带来的影响。 答案提示:(1)积极影响:①经济上: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一方面,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使南北物资互通有无,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造福至今。②政治上:大运河的开通,有助于隋朝控制江南、稳固统治,从而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起了重大作用。(2)消极影响: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给百姓带来了苦难,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1.结合课本知识:概括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1)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门阀世族,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出身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材料二:隋唐时期,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基础达标 1.隋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 ) A.581年 B.589年 C.587年 D.618年 2.隋朝统一南北的条件有( ) ①经济繁荣,全国户数增加1倍以上②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④南北朝后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南水北调 C.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4. 下列制度属于隋朝开创的是( ) A.均田制、行省制B.分封制、井田制 C.郡县制、租调制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5. 隋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 ) 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 C.开皇之治D.贞观之治 能力提升 1. 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开凿于隋炀帝统治时期 B.全长四、五千公里 C.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按照东、南、西、北的次序排列下列水利工程,正确的是 ①郑国渠②都江堰③灵渠④江南河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 3.下列关于隋朝时期的洛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大运河的中心B.隋朝定为东都 C.商业盛极一时D.李渊在此起兵反隋 4.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朝代( ) A.秦朝B.东汉 C.西晋D.东晋 5.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知识空间 扬州琼花的传说 传说隋炀帝就是为到扬州赏琼花而下令开凿了大运河。欧阳修在此任太守时,曾称赞琼花是举世无双之花,在琼花观内题下“无双亭”。北宋的仁宗皇帝曾把琼花移到汴京御花园中,谁知次年即萎,只得送还扬州。南宋的孝宗皇帝又把它移往临安,但立刻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含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练习 1、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2、为了写论文,刘刚搜集了《契丹的兴起》《西夏王李元昊》《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据此推测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国家的统一 C. 藩镇割据的时代 D. 各民族友好往来 3、右图是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这些西夏王陵中葬着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 ) A.契丹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党项族 4、耶律阿保机和元昊分别是辽和西夏的建立者,下列属于他们共同点的是() A. 鼓励垦荒 B. 订立官职 C. 创制文字 D. 制定法律 5、“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6.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戏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太祖 D.宋太宗

7.右图是上京遗址。据文献记载,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元昊 B.阿保机 C.朱温 D.赵匡胤 8、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商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 A.宋、辽 B.宋、夏 C.唐、辽 D.辽、夏 9.宋真宗时,针对辽的大举南犯,坚决主战的大臣是() A.寇准 B.宗泽 C.岳飞 D.于谦 10、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11、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 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 A.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 C.靖康之变 D.宋金议和 12.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信安”等。该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重大史实有关( ) A.陈桥兵变 B.澶渊之盟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13.材料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精品教案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一)概况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都市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二)瓦子 2.(多媒体出示材料,瓦子的名称的来历)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材料: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的基本情况介绍)读材料,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兴起的原因)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三)元杂剧和节日

1.(多媒体出示问题,戏剧表演的表演形式、兴起 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学生抢答戏剧表演的表演形式是什么?兴起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分别是什么时候? 答案提示:杂剧。宋代和元代。 2.图片展示 3.看图,学生抢答图片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在宋元时期还有什么节日? 答案提示:春节(古代叫元旦)。 4.(多媒体展示诗句)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苏轼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 答案提示:依次为中秋、元宵节、端午节。 目标导学二宋词 (一)宋词 1.音频展示(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出示对?词?的定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3.(多媒体展示简单的表格,让学生填空)提读教 教师指出:珍妮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机器的发明。 目标导学三元曲 1.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曲的代表人物)学生抢答元曲的代表人物 答案提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三、课堂总结 工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了生活在北宋去感受宋代气象万万千的都市生活。在文学领域,主要成就是宋词和元曲的发展。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下图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的上京临潢府遗址,这里曾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A.元昊 B.阿保机 C.寇准 D.安禄山 2.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的雄鹰。他受汉文化的影响,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文字,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他”是() A.松赞干布 B.元昊 C.阿保机 D.赤德祖赞 3.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剧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辽太宗 B.宋真宗 C.宋太宗 D.宋太祖 4.绘制历史简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历史简图反映了澶渊之盟订立时的情况() A B C D 5.《天龙八部》是武侠小说宗师金庸的经典作品。金庸创作该小说依托的历史背景是()

A.汉与匈奴的和战 B.魏、蜀、吴三国鼎立 C.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D.南宋与金的对峙 6.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②赵匡胤建立北宋③宋夏和议④西夏建立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7.许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写契丹人生活的诗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族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元昊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他建立政权后采取的统治措施包括 () ①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④创制西夏文字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观察下图《契丹货币》与《西夏货币》,据图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后习题人教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一隋的统一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B)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2.导学号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 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歌谣中的“汝”指(C) A.西晋 B.北周 C.隋朝 D.梁朝 3.下列措施不属于隋文帝实行的是(D) A.统一币制 B.发展经济 C.编订户籍 D.开通大运河 知识点二开通大运河 4.导学号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A)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 D.为了对高丽战争 5.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开凿“此河”的皇帝是(C)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炀帝 D.汉武帝 知识点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 6.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C)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7.导学号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 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D) A.促进了中外交流 B.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巩固了国家统治 知识点四隋朝的灭亡 8.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B) A.权臣当道 B.隋炀帝的暴政

C.土地兼并严重 D.隋末农民起义 9.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是在(A) A.618年 B.605年 C.581年 D.589年 10.导学号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A)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交融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 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赞颂的是中国古代哪项伟大工程(C) A.长城 B.都江堰 C.大运河 D.赵州桥 12.导学号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 A.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13.历史上的秦朝与隋朝有许多相似之处,下列不属于它们相似之处的是(B) A.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 B.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都进行了制度创新 D.统治时间都非常短暂 14.导学号73454005(2016·山东临沂)“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C)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汉文帝 15.导学号73454006(2017·山东烟台)有人这样赞美京杭大运河,“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D) A.长安 B.涿郡 C.余杭 D.洛阳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材解析)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课标要求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古以来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为改革而献身是了不起的。 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导学 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平面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变革都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 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那么,我们现在来学习一下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社会生产等各方面的状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 1 -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学教案 主备人:姜燕 课型: 新课 审核:历史备课组 集体备课时间 : 备课组长签字: 班级: 第 学习小组 姓名: 分数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 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 【学习重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 【学习难点】行省制度 〖导入新课〗:提到蒙古族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草原、羊群、蒙古包……)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时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他们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蒙古族生活在北方__________ 上,________ 统一蒙古。_______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__________ ,建立蒙古国。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建立:_______年 __________建立元朝,次年定都于_________即今__________。 2、南宋灭亡: 年,被元朝灭亡。 3.元世祖的政绩: (1)农业方面:a 、 重视发展 ,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 做牧场。b 、治理 ,推广 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运输方面:a 、令人开凿 河和 河,粮船可以从 直通到 ; b 、开辟了规模空前的 ,粮食运输逐步以 为主。 (3)元朝商业:元朝商业繁荣, 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 。 (4)对外交往:意大利旅行家 ,在 时来华,他的《 》 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5)行省制度的建立: a 、目的: 。 b 、措施:元世祖在中央设 ,地方设 ,简称“行省”。 我国 的设立,始于 。 (6)对边疆的管辖:元政府加强对 的管辖, 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 的管辖。 三、民族融合的发展 (1)、元朝时,许多 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2)、 包括 ,大量迁入 ,同 等杂居相处。 (3)、原先进入 的 、 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4)、 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 人、 人,信仰 ,他们同 、 、 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 (5)、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 ,促进了 四、【课堂检测】 1、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是在( ) A .唐代 B .元朝 C .清朝 D .新中国成立后 2、下列属于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是( ) A.建立蒙古政权 B.建立南宋政权 C.建立西夏 D.建立元朝政权 3、下列关于我国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排序,正确的一组为 A .隋-西晋-秦-元 B .西晋-隋-元-秦 C .秦-隋-西晋-元 D .秦-西晋-隋-元 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个民族是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 A .维吾尔族 B .回族 C .苗族 D .白族 5 ) A 、到江南贩运棉布 B 、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 、从刘家港海运大米到直沽 D 、到西藏经商受到驻藏大臣的热情接待 6、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这是谁的名言?是哪朝人? 2)元政权是由谁在什么时间建立的?何时统一全国? 3)此材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精神? 4)此材料出自哪一作品?“汗青”指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